GB/T10870-2014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Themethodsofperformancetestforwaterchilling(heatpump)packagesusingthevapercompressioncycl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的编号:GB/T10870-2014。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共有32页,发布于2014-12-312014年第14号公告;第1号修改单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7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7.200
  • 实施日期2014-12-3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2页
  • 文件大小1.08M

以图片形式预览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国家标准 GB/10870一2014 代替GB/T108702001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性能试验方法 Themethodsofperformaneetestforwaterehiing(heatpump packagesusingthevapercompressioneycle 2014-06-24发布 2014-12-3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0870一2014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试验规定 试验方法 试验偏差 总输人功率 性能系数的评定 性能不确定度分析示例 附录A(规范性附录)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要求 附录B(规范性附录)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机组空气进口温度测量 附录c规范性附录)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的规定 20 附录D(规范性附录)压缩机、油泵、风机和淋水装置水泵输人功率的测量和计算 22 附录E资料性附录)水冷式冷水机组制冷性能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示例
GB/T10870一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0870一2001《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与 GB/T10870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标准名称改为“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修改了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试验结果的允许偏差的要求; 制除了水冷冷凝器校核试验方法 -增加冷水(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的评定; 增加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要求; 增加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冷水(热系)机组空气进口温度测量 增加水冷式冷水机组制冷性能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示例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8)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宁波博浪热能科 技有限公司、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秀平、王汝金、咎世超、陈劲康,工凯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08702001
GB/T10870一2014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电动机驱动的采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冷水(热泵)机组的主要性能参数的术语和 定义,试验规定,试验方法,试验偏差、总输人功率、性能系数的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由电动机驱动的采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冷水(热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的性 能试验 冷却塔一体机组、盐水机组、乙二醇机组等可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24.1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1部分;一般原理和 要求 GB/T2624.2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2部分;孔板 GB/T2624.3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3部分;喷嘴和文丘 里喷嘴 GB/T2624.4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4部分;文丘里管 GB/T5773一2004容积式制冷剂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18430.1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 泵)机组 GB/T18430.2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梨)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GB50050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JB/T7249制冷设备术讲 术语和定义 GB/T5773一2004.,GB/T18430.1,(GB/T18430.2和JB:/T724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 3.1 electricpower 总输入功率grss 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机组运行时所消耗的输人功率的总和 注1:总输人功率包括压缩机电动机、油泵电动机、电加热器和操作控制电路等的输人功率 注2对于风冷式机组,总输人功率还包括冷却风机功率;对于燕发冷却式机组,总输人功率还包括淋水装置水系功 率及冷却风机功率 3.2 制冷性能系数eericetemtr perfirmuneetreoing;cor 在规定的制冷能力试验条件下,机组制冷量与制冷总输人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GB/T10870一2014 3.3 st 制热性能系数coefieient performanceforheating;coPm 在规定的制热能力试验条件下,机组制热量与制热总输人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试验规定 4.1 -般规定 排除机组制冷系统内的不凝性气体,并确认没有制冷剂的泄漏 4.1. 4.1.2机组制冷(热)系统内应有足够的制冷剂(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制冷剂为混合工质的应保证其 组分及构成压缩机内应保持正常运转用润滑油量 4.1.3试验系统应设置温度计套管和压力表引出接头等 4.1.4试验用的测试设备和仪器仪表不应妨碍机组的正常运转和操作 4.1.5机组使用侧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和油冷却器等的水侧应清洗干净 4.1.6机组使用的水质应符合GB50050的规定 4.1.7风冷式和燕发冷却式机组的试验环境应充分宽敞,距离机组0.5m处的空气流速不应大于 2m/s 4.2试验要求 4.2.1水冷式机组性能试验应包括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两者应同时进行测量;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 机组进行主要试验时,应采用两套仪表进行同时测量 机组性能试验时,应在对应测点位置处,预留 套测量仪表接口供第三方测试时使用 校核试验仅适用于水冷式机组,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机组不做校核试验 4.2.2水冷式机组的校核试验与主要试验的试验结果之间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式(1)计算值,并以主 要试验的测量结果为计算依据 风冷式和燕发冷却式机组采用两套仪表同时测量时,两组测量值中水温测量值的偏差不大于 0.1C,水流量测量值的偏差不大于2%,总输人功率测量值的偏差不大于2%;两组试验结果之间的允 许偏差应不大于式(1)计算值,并以两组试验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833.3 口=10.5一(0.07×FL)十 DT×FL 式中: 试验结果的允许偏差,%; FL 负荷百分数,%; -使用侧换热器满负荷运行时的进、出水温差,单位为摄氏度(C) DTn 4.2.3测量应在机组试验工况稳定1h后进行 在测量开始前允许压力,温度,流量和液面作微小的调 节 测量开始后不允许对机组做任何调节,所有记录的测量数据应满足GB/T18430.1和 GB/T18430.2的试验规定 稳态试验时,每5rmin取一组数据,每一个数据点的采集周期不应超过 10s,至少采集7组数据作为测试报告的原始记录 4.2.4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要求按附录A执行 4.3试验方法 4.3.1机组性能的主要试验方法为液体载冷剂法(见5.1. 4.3.2机组性能的校核试验方法可选取以下一种 -热平衡法(见5.2);
GB/T10870一2014 液体制冷剂流量计法(见5.3). 4.3.3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机组的空气进口温度测量按附录B执行 4.4试验参数 试验时,试验参数按GB/T18430.1或GB/T18430.2的规定执行 4.5仪器仪表 4.5.1试验用仪器仪表应经法定计量检验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4.5.2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应按附录C的规定 4.6试验数据 4.6.1 -般应记录数据为: 试验日期、地点和人员; 机组型号和出厂编号; 电源电压、频率; 机组总输人功率; 使用侧冷(热)水进、出口温度; 使用侧冷(热)水体积流量; 使用侧进、出口水侧压降 制冷剂、润滑油及其充注量 大气压力及环境温度; 使用侧换热器隔热层的说明 4.6.2水冷式机组还应记录 热源侧水进、出口温度; -热源侧水体积流量; -热源侧进、出口水侧压降 4.6.3风冷式机组还应记录 热源侧换热器进风干,湿球温度; 风机转速 4.6.4燕发冷却式机组还应记录 热源侧换热器进风干、湿球温度; 风机转速, -淋水装置水泵电动机输人功率; -热源侧换热器供水温度; -热源侧换热器供水体积流量 4.6.5试验结果应记录 水冷式机组的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的制冷(热)量,风冷式和燕发冷却式机组的主要试验的制 冷(热)量 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偏差(适用于水冷式机组),或采用两套仪表试验的试验结 果的偏差(适用于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 机组总输人功事" 制冷(热)性能系数
GB/T10870一2014 试验方法 5.1 液体载冷剂法 5.1.1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机组使用侧换热器的冷热)水进(出)口处安装有水量测量装置,进、出口 处设置水量调节阀门 水冷式机组试验时,还应有能提供满足热源侧水温和水流量试验条件的附加装置;风冷式或蒸发冷 却式机组试验时,还应有能提供满足热源侧空气环境温湿度试验条件的附加装置 机组 说明 流量调节阀 2 流量计; 使用侧换热器; 温度计 图 5.1.2试验要求 5.1.2.1使用侧冷(热)水进、出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GB/T18430.1或GB/T18430.2的 规定 5.1.2.2热源侧水进、出口温度或空气进口温度及流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GB/T18430.1或 GB/T18430.2的规定 5.1.2.3电源电压、,频率应符合GB/T18430.1或GB/T18430.2的规定 5.1.3制冷量和制热量 机组制冷量按式(2)计算 Q.=Cog,(t1一t2十Qe. 机组制热量按式(3)计算: 3 Q=Cp.(l一/)十Q. 对于使用侧换热器水侧进行隔热时,式(2)中的Q.,和式(3)中的Q.可忽略不计;无隔热时,Q.,由 式(4)确定,Q.由式(5)确定 Q.=K.A.( 一le,m 5 Q.;=K.A.(t le,m一/. 式(2)式(5)中
GB/T10870一2014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 -平均温度下水的比热容,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C)]; 平均温度下水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使用侧冷(热)水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9 使用侧冷(热)水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使用侧冷(热)水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环境空气传人使用侧换热器水侧的热量修正项,单位为瓦(w)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 使用侧换热器水侧向环境空气放出的热量修正项,单位为瓦(w). Qe. K 使用侧换热器外表面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 [w/(mC][可取K=20w/m C] A -使用侧换热器水侧的外表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环境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使用侧换热器冷(热)水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5.2热平衡法 5.2.1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在机组热源侧换热器(以及油冷却器和压缩机气缸冷却水路等)的进水口处 安装有水量测量装置,进、出水口处设置水量调节阀门 试验时,该装置应与采用液体载冷剂法的试验装置配合使用 机组 说明 流量调节阀 流量计; 3 热源侧换热器; -温度计 图2 5.2.2试验要求 5.2.2.1热源侧水流量测量值的允许偏差应符合GBy/T18430.1或GBy/T18430.2的规定 5.2.2.2电源电压、频率和压缩机转速应符合GB/T18430.1或GB/T18430.2的规定 5.2.3制冷量和制热量 机组制冷量按式(6)计算
GB/T10870一2014 Q.=Cp.(le一1.十Q1.,十Q1一P-Q. 其中 Q=KA(t,一t. 机组制热量按式(8)计算 Q Q=Cp叫.(Gw一lee) 1.h-Q+P+Q. ( 对使用侧换热器制冷剂侧进行隔热时,式(6)中的Q和式(8)中的Q1.;可忽略不计;无隔热时 Q.由式(9)确定,Ql.,由式(10)确定: (9 Q.=K.A.( 一t 10 Qi.=K.A.(Gm一. 对热源侧换热器制冷剂侧,式(6)中的Qi.由式(11)确定,式(8)中的Q.由式(12)确定 Qi.,=K,A,(t一4 11 Q.=K.A.( 一ti (12) 热源侧换热器制冷剂侧无隔热时,取K;=7w/mC);对热源侧换热器进行隔热时.K,由式 13)确定 素-+会 (13 辅助设备无隔热时,取K=7w/m' C);对辅助设备进行隔热时,K由式(14)确定 +" 14 式(6)一式(l4)中: 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Q 平均温度下水的比热容,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kgC] 平均温度下水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热源侧水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nm'/s); qw 热源侧水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热源侧水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lw2" 热源侧换热器制冷剂侧向环境空气放出的热量修正项,单位为瓦(w); Q 压缩机至冷凝器段的油分离器、油冷却器等辅助设备向环境空气放出(吸收)的总热量,单 Q 位为瓦(w); 水冷式机组的压缩机电动机,油泵电动机、电加热器等的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环境空气传人使用侧换热器制冷剂侧的热量修正项,单位为瓦(w); Q. 上述辅助设备外表面与环境空气间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 K [W/(m? C; 上述辅助设备外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A 上述辅助设备外表面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环境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1 水冷式热泵机组)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 使用侧换热器制冷剂侧向环境空气放出的热量修正项,单位为瓦(w); Q, 环境空气传人热源侧换热器制冷剂侧的热量修正项,单位为瓦(w)3 Q. 使用侧换热器外表面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 K .C][可取K=20w/(mC] [W/m? 使用侧换热器水侧的外表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f) A 使用侧换热器的制冷剂侧外表面的平均温度(即制冷剂饱和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rmt
GB/T10870一2014 K 热源侧换热器外表面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 [w/m' ]; -热源侧换热器外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A -热源侧换热器的制冷剂侧外表面的平均温度(即制冷剂饱和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lh,m -热源侧换热器外表面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 C门; ai 0 -热源侧换热器外表面隔热材料厚度,单位为米(m) -热源侧换热器外表面隔热材料导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 C]; 个 辅助设备表面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 C] a o 辅助设备表面隔热材料厚度,单位为米(m); -辅助设备表面隔热材料导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w/(m C] 入 5.3液体制冷剂流量计法 5.3.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3所示 为测定机组循环中的制冷剂液体流量,可使用记录式.积算式或指示式流量 计 流量计安装在贮液器或冷凝器(无贮液器时)出液阀与节流阀之间的液体管道中 为观察制冷剂液 体中是否含有气泡,在紧接流量计后面安装一个玻璃窥镜 流量计还应配置一旁通管道,其中旁通管道上的截止阀和管路的阻力应和流量计的阻力大约相等 除了测量流量的时间以外,旁通管道应是畅通的 试验时,还应提供为测量含油量而抽取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样品的设备,并应与液体载冷剂法试 验装置配合使用 说明: 压缩机 冷凝器; 截止阀; 液体制冷剂流量计 玻璃窥镜; 节流阀; 蒸发器; 温度计; -压力表 图3
GB/T10870一2014 5.3.2试验要求 5.3.2.1为防止制冷剂在流量计中气化,进人流量计的制冷剂温度应至少比流量计出口压力对应的温 度过冷3,因而试验时还应记录以下附加数据 -流量计进口制冷剂液体温度; -流量计出口压力对应制冷剂饱和温度 5.3.2.2试验时,液体制冷剂容积流量的波动引起机组制冷量的变化应不大于1% 5.3.2.3流量计应定期校正,校正液体的黏度为使用制冷剂黏度的0.5倍一2倍 校正时的流量用流量 计刻度范围内的最小、,中间、最大值等,至少进行3个点 5.3.3制冷量和制热量 机组制冷量按式(15)计算: Q.=oM(h 一h 15 机组制热量按式(16)计算: Q.=oM(h1一h2 16 式(15)一式(16)中: 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Q., 水冷式热泵机组)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 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液中制冷剂与混合液的质量比油循环率为!- w 一o; M -用制冷剂流量计测得的制冷剂和润滑油混合物液体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 使用侧换热器进口制冷剂比熔,单位为焦每千克(/kg); 使用侧换热器出口制冷剂比烙,单位为焦每千克(J/kg) 5.3.4含油量的测定 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液体含油量的测定按GB/T57732004中附录A的规定 注;GB/T57732004已发布了第1号修改单 试验偏差 水冷式机组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偏差由式(17)或式(18)计算 ×100% (17 100% 18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采用两套测试仪表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偏差由式(19)或式(20)计算 Qm Q 100% 19 n十Q2 Q A ×100% 20) QM QM 式(17)式(20)中: 水冷式)机组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制冷试验结果的偏差,% 4R 水冷式)机组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制热试验结果的偏差,%, 4H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采用两套测试仪表试验的制冷试验结果的偏差,%;
GB/T10870一2014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采用两套测试仪表试验的制热试验结果的偏差,% 4H Q.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Q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 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水冷式热泵机组)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o Q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另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另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8 总输入功率 机组压缩机、油系、风机和淋水装置水泵电动机等输人功率的测量和计算按附录D的规定 性能系数的评定 水冷式机组制冷性能系数由式(21)确定 Q C(OPe,w= 21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制冷性能系数由式(22)确定: Q十Q COP 22 c.A N n十Nm" 水冷式机组制热性能系数由式(23)确定 (23 cOPu.,w N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制热性能系数由式(24)确定 QQe coPH. 24 N 式(21)式(24)中 水冷式)机组制冷性能系数,w/w. C(OP P,w COP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制冷性能系数,w/w c,A COP 水冷式)机组制冷性能系数,w/w; H,w COP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机组制热性能系数,w/w; H.A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Q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Q Q.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另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Q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1 o a 风冷式或燕发冷却式)采用另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量,单位为瓦(w. N 水冷式)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总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水冷式)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总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N N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总输人功率,单位为瓦 W);
GB/T10870一2014 N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另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总输人功率,单位为 瓦(w); Nm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总输人功率,单位为瓦 w); Ne 风冷式或蒸发冷却式)采用另一套测试仪表试验测量的机组制热总输人功率,单位为 瓦(W) 性能不确定度分析示例 水冷式机组制冷性能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示例参见附录E 10
GB/T10870一2014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要求 A.1试验过程 A.1.1预处理阶段 A.1.1.1当试验满足GB/T18430.1或GB/T18430.2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时,试验进人预 处理阶段并持续运行至少10min A.1.1.2如果在预处理阶段结束前进行了一个除霜循环,则试验需要在除霜结束后,应在满足 GB/T18430.1或GB/T18430.2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的条件下再持续制热运行超过 10min A.1.1.3可用自动除霜或手动除霜方式以结束预处理阶段 A.1.2平衡阶段 A.1.2.1预处理阶段结束后为平衡阶段 A.1.2.2平衡阶段持续时间应不少于1h. A.1.2.3在平衡阶段,试验应满足表A.1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 A.1.3数据采集阶段 A.1.3.1平衡阶段结束后立即进人数据采集阶段 A.1.3.2按第4章的要求采集所需的数据,并计算热泵机组制热量 A.13.3应采用一个积分式的电功率计或试验系统测量热泵机组的耗电量 A.1.3.4应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min内计算机组使用侧进、出水的平均温差变化率AT,() 数据 采集期间每5min取值一次,其中第 -个5min的进、出水温度偏差[AT(=0]应记录保存以计算温 差变化率 温差变化率根据式(A.1)计算 T(c- 0一 Tc ×100 A.1 %T=" T=0 式中 %AT 机组使用侧进、出水温度变化百分率; 第1个5min时间段的进、出水温度偏差,单位为摄氏度(C) ATr=0 第(r十1)个5min时间段的进、出水的温度偏差,单位为摄氏度(c) ATr A.2稳态和非稳态试验的判定 A.2.1试验情形1:以一个除霜循环结束预处理阶段 若在平衡阶段中机组进行了除霜,则此次制热量试验应确认为一个非稳态试验;反之.若 A.2.1.1 机组在平衡阶段没有除霜,则在数据采集阶段前35min内,对%AT值或机组是否除霜进行判断,若 期间%4T”超过了2.5%或机组进人除霜循环,则此次制热量试验应确认为一个非稳态试验见 A.3 11
GB/T10870一2014 A.2.1.2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min,如果A.2.1.1提到的情形没有出现,同时试验满足 GB/T18430.l或GB/T18430.2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则此次制热量试验确认为一个稳态 试验 稳态测试的数据采集周期为35; min A.2.2试验情形2;未能以一个除霜循环结束预处理阶段 A.2.2.1在平衡阶段或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nmin,如果机组开始除霜,机组制热量试验应该重新进 行,试验按A.2.2.3的规定执行 A.2.2.2在数据采集阶段的前35min内,如果%T超过2.5%,机组制热量试验应重新开始 在重新 试验前,应完成一个除霜循环 该除霜过程可以手动触发,也可以等至热泵机组自动触发 A.2.2.3若符合A.2.2.1或A.2.2.2的要求时,机组应在除霜结束后运行10min,之后重新开始一个持 续1h的平衡阶段 本阶段试验应尝试满足A.1.2、A.1.3和A.2.1的试验要求 A.2.2.4如果在试验平衡阶段和数据采集的前35min,没有出现A.2.2.1或A.2.2.2所描述的情形,同 时试验满足GB/T18430.1或GB/T18430.2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则该次制热性能试验确 认为一个稳态试验 稳态试验的数据采集周期为35n min A.3非稳态试验的要求 A.3.1根据A.2.1.1,确定机组制热量试验为非稳态过程时,按A.3.2和A.3.3的规定执行 A.3.2一个有效的机组非稳态过程制热量试验,在试验的平衡阶段和数据采集阶段,都应满足表A.l 规定的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 A.3.3数据采集阶段应该延长至3h(或热泵机组完成3个除霜循环,取其短者) 如果在3h内,机组 进行了一个除霜循环,必须等循环完成后方可结束数据采集 一个完整的循环应该包括一个制热过程 和一个除霜过程(从一个除霜结束到另一个除霜结束) 注:连续的循环应该是可重复的,有相同的结霜和除霜间隔,以利于计算积分式的制热量和耗功 表A.1非稳态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 与测试工况的平均变动幅度 与测试工况的最大变动幅度 读 间隔H 间隔D" 间隔H" 间隔D 出水温度 士0.5 士0.5 水流量 士5% m'/hkW 干球 士1.5 士1.0 1.0 5.0 室外进风温度 湿球 士0.6 士 1.0 0.6 电压 2% 2% 静压 士5 Pa 适用于热泵的制热模式,除了除霜过程和除霜结束之后的前10min 适用于热泵除霜过程和除霜结束之后的前10min. 12
GB/T10870一2014 A.4制热量试验结果 A.4.1 稳态制热量计算 A.4.1.1用数据采集阶段35min所记录的制热量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制热量 A.4.1.2用数据采集阶段35min所记录的输人功率的平均值或35min所记录的积分的输人功率作为 平均输人功率 A.4.2非稳态制热量计算 A.4.2.1对于在数据采集期间,如果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循环,机组平均制热量应由积分的制热量和 数据采集期间所包含的所有时间来确定,平均输人电功率应由积分的输人功率和数据采集期间与测量 制热量相同的时间来确定 注;一个完整的循环包含一个热系制热过程和从除霜终止到下一次除霜终止的除霜过程 A.4.2.2对于在数据采集期间,没有发生完整循环的,机组平均制热量应由积分的制热量和数据采集 期间的发生时间来确定,平均输人电功率应由积分的输人功率和数据采集期间与测量制热量相同的时 间来确定 A.5除霜期间制热性能试验过程示例图 A.5.1 所有示例都含有一个用除霜循环来结束预处理阶段的情况 非稳态试验的数据采集周期需持 续3h或3个完整循环 A.5.2除霜期间制热性能试验过程示例图见图A.1~图A.6. 预处理阶段 最少10min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数据采集阶段 平衡阶段 稳态试验 60min 35mim 数城来生腿脚这 到35min结来试验 稳态试验: -A了 清从水以# 当数据采集周期达 到5min结束试验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 35min 的除霜循环 m,5min 巨5 在数据采集周期最初的35min 降低不超过2.5% 内A是这来a 30in 图A.1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13
GB/T10870一2014 预处理阶段 (最少10min 数据采集阶段 3h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平衡阶段 60min) 35min 非稳态试验 当摇来朋朋达 到3h试验结束 AT !进瓶东E8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 35min 的除霜循环 min5min5min5 min5min5min,5minm 在数据采集周期最初的351 mi 低超过2.5% 丙公T 30min 图A.2无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预处理阶段 最少10" min 数据采朱阶段 3h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平衡阶段 G0mim 35min 非稳态试验 当数据来集周期达 到3h试验结束 AT她山本说地 发生自动除霜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 35min 的除霜猫 5in5m5mn5mnsmin5m5mg 在数据采集周期最初的35mim 内AT是的来m,降低超过2.59% 30min 图A.3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一个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14
GB/10870一2014 预处理阶段 (最少10mim 数据采集阶段 3h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平衡阶段 60min) 35mn 非稳态试验 美来集周脚达 到3h试验结束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 一个完燃的除需循环 的除霜循环 图A.4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一个完整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预处理阶段 最少10min 数据采集阶段 (3h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平衡阶段 60min 35min 非稳态试险 当数据采集周期达 到3h试验结束 预处理阶段结束时 的除环 两个完整的除霜循环 图A.5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两个完整除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预处理阶段 最少10" min 第一次达到试验允差 平衡阶段 数据果集阶段 0min) 非稳态试验 在数摇菜里间 完成三个除霜循 年籍乘试验 预处事阶段结束时 的除霜循环 三个完整的除霜循环 图A.6在数据采集期间完成三个完整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15
GB/T10870一2014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机组空气进口温度测量 B.1概述 本附录规定了风冷式和燕发冷却式冷水(热梨)机组的空气进口温度的测量方法,同时规定了该类 机组试验时,机组空气进口温度分布要求 B.2定义 B.2.1空气取样器 空气取样器是一种空气取样管组件,这种组件通过取样管提取空气,来提供进人风冷换热盘管的均 匀空气样品 B.2.2温湿度测定盒 温湿度测定盒是一种与空气取样器连接,用于安装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探头的设备 B.3 -般要求 B.3.1温度测量仪表及准确度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B.3.2测试房间和测试装置应合理设计和运行,以保证气流分布的足够均匀及空气的充分混合 B.3.3测试环境应避免机组风冷换热器盘管排风的再循环,可使用如下方法检验换热器排风是否循环 回换热器盘管:在机组排风口周围均匀安装多个单个读数热电偶(每个取样位置至少布置1个),所安装 热电偶位于风冷换热盘管风机排气口平面的下方且刚好超过风冷换热器盘管的顶端 这些热电偶的温 度与温湿度测定盒处测取的温度之差应不大于2.8c B.3.4测试装置在进行测量前应仔细检查和校正 试验时,机组进口空气温度分布要求应满足表B.1 规定 表B.1机组空气进口温度分布要求 变化范围 项 目 士1,00(制冷量<700kw 平均空气干球温度与任何单个温湿度测定盒处的空气干球温度之间的偏差 士1.50制冷量>700kw 用空气取样器热电偶组测量平均值和对应的温湿度测定盒处的空气干球温度 士0.80 之间的之差 平均湿球温度与任何单个温湿度测定盒处的空气湿球温度之间的偏差 士0.50 16
GB/T10870一2014 B.4空气取样器要求 B.4.1空气取样器用于抽取一份进人风冷换热器盘管的气流均匀样品 典型空气取样器结构见 图B.1 一般用不锈钢、塑料或其他合适的耐久材料制成,其支管应带有适当间隔的孔,其尺寸应在远离 干管时通过增加孔尺寸来保证在所有孔中提供相同的气流.从而维持支管和干管中的静压恢复效应 该取样器组件应有一个管状接口,用于取样风管连接到 通过取样器孔的平均最小速度应为0.75m/s 取样器和温湿度测定盒上 单位为毫米 76 75 5 12." 9 9 g 3 O 00 60 -热电偶接头点 图B.1典型空气取样器 B.4.2取样器还应配有一套热电偶组用于测量取样器上气流的平均温度 热电偶组在每个取样器上 应至少有8个测点,这些测点均匀间隔分布在取样器上 较小的机组若只带有两个取样器,可以接受单 独测量8个热电偶点,作为空间分层的确定依据 B.5温湿度测定盒要求 温湿度测定盒由一个过流段和抽吸空气通过该过流段的一台风机组成 过流段应配有两个干球温 度探头接口,其中一个用于设备干球温度的测量,另一个通过使用附加的温度传感器探头对干球温度测 量进行确认 过流段还应配有两个湿球温度探头接口,其中一个用于设备湿球温度的测量,另一个用来 通过附加的湿球传感器探头对湿球温度渊进行确认 温湿度测定盒盆应包括一台可手动或自动调节的 风机以保持穿过传感器的空气平均速度 温湿度测定盒的典型配置见图B.2 17
GB/T10870一2014 实验察干球 补水 传感器位置 实验室湿球 传感器置 湿球 离心风机 传感器 建议变速 干球传感器 连接到取样器 树的取样风管 气流 湿球水杯 探头上的速度 应.0士.0ms 温湿度测定盒箱 0.16cm 透明塑料管 图B.2温湿度测定盒 B.6试验装置 B.6.1试验装置中,空气取样器的位置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a)机组进风口的上流 b 空气取样器取样管的孔应对着气流方向 c 空气取样器应设置在距机组500mm处,且放置在进风面换热器中心高度; d 这气取样器的风管应不接触地坪,以免妨碍空气的流通; 空 机组迎风面长度方向上每隔1.5对应中心位置处放置一个空气取样器 e B.6.2在任何情况下应使用至少两个空气取样器以便评估空气温度的均匀性 只温湿度测定盒(对于有三侧的机组,可使用两只取样器共用一 B.6.3冷水机组的每侧应使用至少 个温湿度测定盒,但对第三侧将需要一个单独的温湿度测定盒) 对于空气进人机组的侧边和底部的机 组,应使用附加的空气取样器,附加空气取样器的位置设置应满足上述要求 个温湿度测定盒最多连接4个空气取样器 应使用经过保温的取样风管将取样器连接到温 B.6.4 湿度测定盒,以防止热量传给气流 B.6.5空气取样器和温湿度测定盒的典型配置见图B,.3 18
GB/T10870一2014 at8 三倒有盘价 的冷水机组 两侧有盘管 的冷水机组 高盘管 gs 冷水机组 gm D 19 大型冷水机组 图B3典型试验装置配置 19
GB/T10870一2014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的规定 C.1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 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按表C.1的规定 表C.1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 类别 型式 准确度 制冷剂温度 士0.1 水银玻璃温度计、电阻温度计 水温及水温温差:士0.1C 温度测量仪表 空气温度:士0.1 热电偶 热电偶温度:士0.5 制冷剂压力测量仪表 压力表,变送器 测量压力;士2.0% 气压力测量仪衣 气压表、气压变送器 静压差;士2.45 空" Pa 流量测量仪表 记录式,指示式,积算式 测量流量;士1.0% 功率表;指示式不低于0.5级精度,积算 式不低于1级精度 功率表(指示式、积算式),数字功率计、 数字功率计;士0.2%量程 电量测量仪表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素表、频率表、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素表、频率表 互感器 不低于0.5级精度 互感器;不低于0.2级精度 转矩转迷仪,天平式测功计、标准电动 功率测量仪表 测定轴功率的士1.5% 机和其他测功仪表 转速测量仪表 机械式.电子式 渊定转速的土1.0% 测定经过时间的士0.2% 时间测量仪表 秒表 质量测量仪表 测定质量的士1.0% 各类台秤,磅秤等 测量规定 C.2.1温度测量 C.2.1.1 温度计套管采用薄壁钢管或不锈钢薄壁管,垂直插人流体(温度计套管的尺寸不使气流受到 明显影响).管径较小时可逆流向斜插或用测温管,插人深度为二分之一管道直径 套管内注润滑油或 其他导热介质,读数时不应拔出温度计 可能时,在用于测量水和制冷剂进、出口温差时,应在每次读数之后,交换进、出口温度计进行 C.2.1.2 测量,以提高测量准确度 c.2.1.3空气进口温度的测量按附录B的规定 20
GB/T10870一2014 C.2.2压力测量 用水银大气压力计测量大气压时,读数应作温度修正 C.2.3流量测量 流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计算应按GB/T2824.1一2624.4的规定 C.2.3.1 C.2.3.2流量节流装置的压差读数应不小于250mm液柱高度 C.2.4 电气测量 功率表测量值应在满量程的三分之一以上(采用“两功率表”法测量时,其中一个功率表的测量值可 以小于满量程的1/3) 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功率时,指示的电流和电 压值应不低于功率表额定电压和电流值的60%. 对于数字功率计;如果使用电流互感器,电流的实际显示值应不低于互感器量程的20% 21
GB/T10870一2014 附 录D 规范性附录 压缩机,油泵风机和淋水装置水泵输入功率的测量和计算 D.1适用范围 本附录适用于机组压缩机,油泵、风机和淋水装置水泵电动机输人功率和压缩机、油泵,风机和淋水 装置水泵轴输人功率的测量和计算 D.2电动机输入功率 压缩机、油泵、风机和淋水装置水泵电动机输人功率应在电动机输人线端测量 测量三相交流电动 机输人功率采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 测量仪表和精度按附录C的规定 电动机输人功率由式(D.1)计算 N=习P D.1 式中: N 电动机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P -每个电动机的功率表测得的功率,单位为瓦(w). D.3轴输入功率 D.3.1压缩机,油泵、风机和淋水装置水泵轴输人功率的测量和计算应采用D.3.2D.3.4中的任一种 方法 D.3.2直接法 采用转矩转速仪直接测得轴的输人扭矩和转速 D.3.3标准电动机法 根据测得的输人电流、电压、输人功率查电动机实测效率曲线,求得轴功率 D,3.4天平式测功计法 轴功率由式(D.2)计算 Gln N2 (D.2 974 式中: N2 -轴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G 放在电动机定子外壳固定横杆上,用以平衡压缩机(或油泵、风机、淋水装置水泵)制动力 矩的砝码质量,单位为千克(kg); -砝码至电动机转子中心距离,单位为米(m); 压缩机(或油泵,风机、淋水装置水泵)实际转速,单位为转每分(r/min D.3.5对于有皮带或外部齿轮传动时,D.3.2~D.3.4测得的功率,还应乘上传动效率 其中:直联传动 的传动效率为1.0;精密齿轮传动的传动效率为每级0.985;三角皮带传动的传动效率为0.965 D,4功率修正 必要时,开启式压缩机轴功率采用轴转速修正,封闭式压缩机输人功率采用电网频率修正 修正值 按式(D.3)计算: 22
GB/T10870一2014 N.-N,成N.-为 (D.3 式中: N 经转速修正的轴功率或频率修正的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N 轴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电动机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压缩机(或油泵,风机,淋水装置水泵)实际转速,单位为转每分(E/min); 压缩机名义转速,单位为转每分(r/min) 电源名义频率,单位为赫兹(H2); -电源实际频率,单位为赫兹(Ha 23
GB/T10870一2014 E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水冷式冷水机组制冷性能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示例 以下给出水冷式冷水机组制冷性能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的示例 E.1测量原理和数学模型 E.1.1概述 本算例中,水冷式冷水机组的主要试验采用液体载冷剂法,校核试验采用热平衡法 其测量原理见 第5章 忽略使用侧或热源侧换热器及压缩机至冷凝器段的辅助设备与环境空气的传递热量的影响 本算例水冷式冷水机组名义制冷量为300kw,名义制冷消耗总功率为60kw E.1.2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 根据规定,主要试验采用液体载冷剂法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计算式如下 (E.1 Q=Cp.g.(一la 测试过程中冷水的温度变化很小,可视C 和p 为常数 影响机组制冷量的直接测量为q.、 、l1e 和/a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合成原理,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Q.)=k/a干Cu干C,(Cu7 E.2 7Qm .3 其中: C.p.(i一te g0 aQ. E.4 C,.q aQ C E.5 e(p.qe o12 式(E.1)式(E.5)中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C 平均温度下使用侧水的比热容,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kgC]; -平均温度下使用侧水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p -使用侧水的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g 使用侧冷(热)水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1e 使用侧冷(热)水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a8 UQ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扩展不确定度; 包含因子 主要试验的重复测量引起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主要试验的流量测试系统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u -主要试验的进水温度测试系统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u 主要试验的出水温度测试系统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各项灵敏系数 E.1.3输入功率 输人功率扩展不确定度为 24
GB/10870一2014 E.6 U(P,=k、u千u 式中: UP. -输人功率扩展不确定度; 包含因子; -重复测量引起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u -功率测试系统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u E.1.4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 根据规定,校核试验采用热平衡法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计算式如下 P E.7 Q. =Cp.g.(ee. 一wl. 测试过程中热源侧水的温度变化很小,可视C 和p为常数 影响机组制冷量的直接测量量为 g、ll.和1w2.e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合成原理,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Q=ku十(csu8)?十c”十c1ou1o)”十(c141" E.8 Q. " .9 ep.(lwg, lwl, C8 ag、 7Qm E.10) Cep.q C" 7 Q E.11) =(Cep.ge C10 w2e 7Q E.12 P 式(E.7)一式(E.12)中 Qm -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单位为瓦(w); C -平均温度下热源侧水的比热容,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 -平均温度下热源侧水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p 热源侧水的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qe 热源侧水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lwl.e 热源侧水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1w2, 水冷式机组的压缩机电动机、油泵电动机、电加热器等的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P U(Q. 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扩展不确定度; 包含因子; -校核试验的重复测量引起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u7 -校核试验的流量测试系统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us -校核试验的进水温度测试系统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s -校核试验的出水温度测试系统B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ui0 -输人功率标准不确定度 uin E.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E.2.1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A类评定 对被测冷水机组进行不少于7次独立的重复测量,测量数据(示例值)见表E.1 25
GB/T10870一2014 表E.1机组制冷量的7次测量数据(示例值 O O 序号 kw 301.978 299.700 60.l12 303.771 297.58o 60.497 303.375 297.615 60.406 302.78o 297.865 60.666 302.198 296.848 60.617 302.125 298.683 60.382 303.ll6 298.250 60.314 302.763 298.077 平均值 60.428 标准不确定度 =0.261 =0.347 =0.071 A类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分量按式(E.13)计算 E.13 ,) u(.r一 .r Vm(m 式中 分别代表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或输人功率的A类 4.r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独立的重复测量总次数,本算例中为7; mn 独立的重复测量次数; -分别代表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或输人功率的第 .Zn 次独立测量值 -分别代表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或输人功率的次 r 独立测量的平均值 E.2.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B类评定 E.2.2.1概述 以各测量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计算出各项灵敏系数,进一步得到各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E.2.2.2主要试验测量参数的不确定度分量 灵敏系数c 为20869kJ/m',根据检定/校准证书给出的不确定度为0.1%F.S.(示例值),得到 =3×10-m'/s,则主要试验的流量的不确定度分量c;u;=0.626kw 灵敏系数e,为60.86lkw/K. t2 根据检定/校准证书给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0.03K(示例值),则主要试验的进水温度的不确定度分 量csu;=1.757kw 灵敏系数c为一60.86kw/K,根据检定/校准证书给出的标准不确定度 u,=0.03K(示例值),则主要试验的出水温度的不确定度分量cu;=一1.757kw 26
GB/T10870一2014 E.2.2.3输入功率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 功率计的最大允许误差为士0.5%(示例值),按均匀分布考虑,输人功率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60.428×0.5% =0.174kw E.14 ll6 3 E.2.2.4校核试验测量参数的不确定度分量 灵敏系数c 为20635k/m,根据检定/校准证书给出的不确定度为0.1%F.s.(示例值),得到标 准不确定度u,=3×10m/s,则校核试验的流量的不确定度分量c,u=0.619kw 灵敏系数c,为 72.67kw/K,根据检定/校准证书给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0.03K(示例值),则校核试验进水温度的 不确定度分量c,u,=一2.181kw 灵敏系数ci为72.67kw/K,根据检定/校准证书给出的标准不确 定度uli0=0,.03K(示例值),则校核试验的出水温度的不确定度分量cmMi0=2.181kw E.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表E.2给出了标准不确定度数据 表E.2标准不确定度数据 输人量 灵敏系数c 标准不确定度u 输人量 灵敏系数c 标准不确定度u lc;, 0,261kWw 0,261kW 0,174kW 0.174kw 20869kJ/m 3×10-m/s 0.626kw 0.,347kW 0.347kw 60,86W/K 0.,03K 1.757kw 20635J/m 3×10-m'/s 0.619kw g -60,86kW/K 0.,03K 1.757kw -72.67kW/K 0,03K 2.181kw 0.071kw 0.071kw 72.67kw/K 0.03K 2.181kw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合成原理,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式(E.15计算 平(Cu,平(Cu,=2.576kw(E.15) u.(Q.=、Cu 主要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9%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合成原理,输人功率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式(E.16)计算 u.(P )=/w=0.188kw E.16 输人功率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3%;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合成原理,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式(E.17)计算 u.(Q.=、a(Cu干(C,Cu干u=3.165kw(E.17 其中;ui=u.(P, 校核试验测量的机组制冷量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1.1% 注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对应的独立重复测量结果算数平均值的比值 27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GB/T10870-2014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是一种常用的空调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低温的热源转化为高温的热源。为了保证其使用效果,需要对其性能进行测试。GB/T10870-2014标准规定了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试验方法,包括试验设备、试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试验设备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试验需要使用以下试验设备:

  • 功率计:用于测量机组的电功率;
  • 热表:用于测量机组的热输入和输出;
  • 流量计:用于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流量;
  • 温度计:用于测量试验过程中的各个温度值。

试验步骤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的基本步骤如下:

  • 将试验设备连接到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上,使其正常运行;
  • 记录机组的电功率、冷水和热水的流量、进出口水温等参数,并计算机组的制冷量、制热量等指标;
  •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机组的性能参数,包括制冷效率、制热效率、能效比等。

数据处理

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的具体内容包括:

  •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机组的制冷量、制热量等指标;
  • 计算机组的性能参数,包括制冷效率、制热效率、能效比等;
  • 绘制试验数据的曲线图,分析机组性能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情况。

总结

GB/T10870-2014标准规定了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试验方法,是保证机组性能的重要手段。在试验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试验设备,并按照标准规范操作,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优化机组的运行方式,提高其效率与经济性。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的相关资料

和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类似的标准

水(地)源热泵机组

轨道车辆空调机组

运输用制冷机组

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组

组合式空调机组

低温压力容器用钢板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低温压力容器用钢板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低温压力容器用钢板的编号:GB/T3531-2014。低温压力容器用钢板共有8页,发布于2015-04-012014年第14号公告根据2017年第7号公告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十字槽盘头自挤螺钉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十字槽盘头自挤螺钉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十字槽盘头自挤螺钉的编号:GB/T6560-2014。十字槽盘头自挤螺钉共有6页,发布于2015-03-012014年第14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