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4912-2017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

Guideforenergysavingdesignofindustryboilersystem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的编号:GB/T34912-2017。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共有69页,发布于2018-05-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F0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7.010
  • 实施日期2018-05-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69页
  • 文件大小5.32M

以图片形式预览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


国家标准 GB/T34912一2017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 Guideforenergysavingdesignofindustryboilersystems 2017-11-01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利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疙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4912一2017 15 8.2鼓风机、引风机的要求 15 8.3风管及烟管布置要求 16 8.4环保配套设备的要求 16 余热回收 l6 10设备和管道的保温 16 0.1设备和管道保温的基本要求 17 0.2保温材料的要求 17 0.3设备和管道保温 17 热工监测与控制的要求 17 1.1热工监测的项目 18 热工调节与控制的项目 18 1.3热工控制的功能要求 18 监测和控制设备要求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指标计算方法 12 19 2.1工业锅炉系统设计热效率的计算 19 工业钢炉系统能源利用判 12,2 20 工业锅炉系统有关单位能耗的计算 12.3 21 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锅炉房初步设计所需主要文件和资料 23 附录B(资料性附录热负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4 附录c资料性附录燃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7 附录D(资料性附录)原水水质分析内容及校核方法 29 附录E(资料性附录锅炉负荷优化选型案例 33 附录F(资料性附录)燃油、燃气锅炉负荷变化及选型要求 35 附录G资料性附录燃煤锅炉不同炉型特点 36 附录H(资料性附录)燃油燃气锅炉各炉型特点及冷凝锅炉热效率计算方法 39 附录1(资料性附录)煤粉工业锅炉的热效率要求 41 附录J(资料性附录锅炉房常用介质推荐的允许流速 12 附录K资料性附录常用凝结水回收方式 43 附录1(资料性附录热水系统常用定压方式 44 附录M资料性附录工业锅炉常用除氧方式 46 附录N资料性附录常用烟气余热回收方式及设备 48 附录O(资料性附录各种保温材料的性能与特点 51 附录P(资料性附录蓄热式锅炉的特点 57 58 附录Q(规范性附录工业锅炉系统节能监测项目 62 附录R(资料性附录自动检测仪表的类型与特性
GB/34912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标准化研究院、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志诚宏业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富尔顿热能设备有限公司、中 国联合工程公司,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良锅炉有限公司、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天津宝成机械 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湘潭锅炉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特富 锅炉有限公司、山西蓝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中鼎锅炉 股份有限公司、宝鸡海浪锅炉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天鹿锅炉有限公司 本标雅主要起草人;赵跃进、李振清.舒世安、李春林.,张建平,周冬雷,潘聚峰、王蜻、丁睛、车得桶、 张忠孝、,吴国妹、管坚,齐国利、张伟、秦波、王英刚、穆聚生、吴道洪、李俊东、宋平、叶元华,郎鹏德、 王健滨、张勤福、席代国、李军、江绍辉、傅强、朱江、宋方方

GB/T34912一2017 DL/T5121一2000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 DL/T5142201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 DL/T5187.12016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1部分;运煤系统 DL/T5187.2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2部分;煤尘防治 DL/T5187.3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3部分;运煤自动化 JB/T3271链条炉排技术条件 NB/T47050往复炉排技术条件 JG229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TSGG0001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G0002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 术语和定义 CJJ/T5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文件 3.1 工业锅炉系统industrialboilersystem 锅炉房厂区内的工艺系统,包括锅炉本体、燃料及灰渣的储存与输送系统、风烟系统、汽水系统、余 热回收、热工监测及控制系统等 3.2 负荷率 l0adrate 工业锅炉出力与其额定出力的百分比 3.3 最大负荷率maximumloadrate 工业锅炉最大出力与额定出力的百分比 3.4 最小负荷率minimumloadrate 工业锅炉最小出力与额定出力的百分比 3.5 loadrateofboiler 锅炉设计平均负荷率designaverugedeign 在设计阶段以平均热负荷工况规划的合理运行方式.计算出的锅炉出力与其额定出力的百分比 3.6 工业锅炉系统热效率thermaleftieieneyofindwstrialboilersystem 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与消耗热量的百分比 3.7 thermal leffieeney ofindustrialboiler 工业锅炉系统设计热效率design system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与消耗热量的百分比 3.8 工业锅炉系统设计平均热效率averagedesigthermalericieneyofindustrialboilersystem 在季节平均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与消耗热量的百分比 3.9 rialboiler 工业锅炉系统能源利用率energy eftesyindunstn srsystem 工业锅炉系统输出总能量与消耗总能量的百分比
GB/34912一2017 3.10 工业锅炉系统设计能源利用率designemewyettietensyfimdestrialolersystem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的总能量与消耗的总能量的百分比 3.11 powerconsumptiondesignvalueperunitofindustrial 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电耗设计值 boilersystemoutdoorsupportingheat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外供单位热量所消耗的电能 3.12 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水耗设计值watercosumptiondesignvalueperunitofindustrial boilersystemoutdoorsupportingheat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外供单位热量所消耗的原水量 3.13 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能耗设计值energconsumptiondesignvalueperumitofindustrial boiler outdoor system supportingheat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外供单位热量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总和 3.14 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燃料耗量设计值fuelconsumptiondesignvalueperunitofindustrial loilersysteoutsidesupportimgheat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外供单位热量所消耗的燃料量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要求 4.1工业锅炉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4.1.1工业锅炉系统设计前应取得GB50041所要求相关部门的批复文件,初设前应取得的主要批复 文件应包括节能评估报告或节能登记表及审查意见、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批复 4.1.2应确定热负荷资料,水质资料、燃料资料;落实相关市政条件 所需主要市政资料参见附录A 4.1.3应确定锅炉系统中锅炉等主要设备的资料 4.1.4锅炉设备选型应与锅炉所采用的燃料相匹配 4.1.5锅炉系统安装总容量应满足外供最大热负荷和自用热的需求 锅炉设备数量和单台容量应满 足外界热负荷的变化,使锅炉在较高的热效率下运行,同时有利于运行管理,节约投资 当一台最大容 量锅炉进行检修或事故时,锅炉房的供热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连续生产供热所需的最低热负荷; a b采暖通风、空调和生活用热所需的最低热负荷 4.1.6辅助系统的选择与辅机的选型应与锅炉相匹配,适应锅炉负荷的变化 4.1.7锅炉系统所有用能设备应选用能效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节能产品,不应选用落后和淘汰产品 4.1.8锅炉热效率应不低于GB24500中的能效2级 4.1.9功率大于或等于200kw 的电机宜选择高压电机 4.1.10配套的电机额定效率宜不低于GB18613中的能效2级 4.1.11所选用的清水离心泵的额定效率宜不低于GB19762中的节能评价值 4.1.12所选用的通风机的额定效率宜不低于GB19761中的能效2级 .1.13所选用的离心鼓风机的额定效率宜不低于GB28381中的节能评价值 4.1.14所选用的交流接触器的吸持功率宜不低于GB21518中的能效2级 4.1.15锅炉系统宜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完善的计量设施,单台锅炉容量为20t/h(14Mw)及以上锅
GB/T34912一2017 炉系统宜有能耗分析系统 4.1.16锅炉烟风系统的设备选型应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海拔和环境温度进行修正 4.1.17宜采用相关技术或设备回收利用锅炉的余热 4.2热负荷资料要求 4.2.1热负荷资料的确定 在新建、改建、扩建锅炉设计时应进行热负荷的收集与核算 热负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具体内容参 见附录B. 4.2.2锅炉热负荷要求 锅炉系统设计时,应预测以下典型工况下锅炉的负荷率,宜符合以下要求 燃煤锅炉设计平均负荷率不低于75%;燃油燃气锅炉设计平均负荷率不低于60% a b 锅炉最大负荷率不大于100% 燃气锅炉最小负荷率不低于20%: c 工业煤粉锅炉最小负荷率不低于50% d 其他锅炉最小负荷率不低于30% 4.2.3市政规划 大型区域供热锅炉在收集热负荷资料时宜取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城市规划,应取得所在城市和地 区的供热规划 4.2.4工业热负荷基础的确定 4.2.4.1工业用户在非采暖期平均蒸汽用量>1.0t/h的,应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复核计算,分析研究 以此为确定现状工业热负荷的基础 4.2.4.2企业拟扩建或新建、但仅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或设想阶段,其热负荷只能作为规划热负荷,不应 作为本期工程热负荷增加的依据 4.2.5采暖、热水供应热负荷的确定 4.2.5.1在当地城建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协助下,分别统计现有和近期拟建的各类需要采暖,制冷和热水 供应的建筑面积,并进行必要的筛选 选择建筑密度大,适宜集中供热,制冷和热水供应的建筑物予以 优先安排,确定供热和热水的负荷 4.2.5.2采暖、热水供应热负荷的确定应按CJJ34所列的各类建筑物的热指标选取,在指标的选取时 要综合考虑建筑物建设的时间、建筑保温、当地气象条件等因素 4.3燃料资料的要求 4.3.1燃料分析资料是锅炉选择的基础依据,进行锅炉系统设计时应取得燃料分析资料,燃料资料的 收集与整理的具体内容参见附录C 4.3.2确定的燃料种类应符合当地环保要求和市场供应实际,应能代表较长期实际燃用的燃料种类, 所提出的燃料资料应准确完整,并取得相应的燃料供应协议 4.3.3煤质分析资料应包括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质分析的原始数据内容应满足其换算到各种基质 的需求 其他燃料的分析内容应满足锅炉设计和环保设计的需求 43.4链条炉排锅炉的煤质应符合GB/T18342的要求
GB/34912一2017 4.3.5中小型煤粉工业锅炉的煤质应符合GB/T26126的要求 4.4水质资料要求 4.4.1进行锅炉补给水系统设计时,应有完善的原水水质资料,原水水质资料的数量和分析项目应能 反映一年内水质变化情况,同时应满足系统设计的需要 4.4.2水质资料应校核合格,原水水质分析内容及校核方法参见附录D 4.4.3进行锅炉补给水系统设计前,应取得供水协议 4.5供热介质要求 4.5.1锅炉供热介质的选择,应根据供热方式、介质的需要量和供热系统等因索按下列规定进行确定 供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生活用热的锅炉系统,宜采用热水作为供热介质 a b) 以生产用汽为主的锅炉系统,应采用蒸汽作为供热介质 同时供生产用汽及采暖、通风,空调和生活用热的锅炉系统,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选用燕汽或 c 蒸汽、热水作为供热介质 4.5.2供生产用蒸汽压力和温度以及蒸汽品质应满足热用户生产工艺的要求,对长距离输送的管网 蒸汽宜有适当的过热度,锅炉运行压力与额定压力的偏差不宜过大 4.5.3热水热力网的最佳设计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应根据工程具体条件,综合锅炉系统、管网热力 站,热用户二次供热系统等方面的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在满足热用户用热需求的前提下,热水锅炉系统的供水温度宜适当降低,供/回水温差宜适当 4.5.4 加大 锅炉选型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锅炉的选型应确保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能 5.1.2在设备选型时,应保证锅炉负荷的变化在其可调节范围内;宜保证在大部分运行时间内,燃煤工 业锅炉的负荷率高于75%,燃油、燃气锅炉的负荷率高于60% 5.1.3额定燕发量小于20t/h或额定供热量小于14Mw的锅炉宜选用燃气锅炉 5.1.4同一锅炉房内,宜选用燃烧设备类型相同的锅炉" 5.1.5所选择的锅炉应是已通过设计文件鉴定和节能审查的产品,符合TsG;G0001,TsGG0002的要 求 制造单位应具有相应的制造许可证 5.1.6锅炉的设计燃料应与实际使用燃料相符或相近,确保燃料安全、稳定、高效燃烧 锅炉制造企业 应在产品说明中注明设计燃料种类、物理和化学特性和允许变化范围 对燃煤锅炉还应提出燃料的粒 度要求 5.1.7锅炉应能适应用户的负荷变化,并保证较高的平均运行效率 5.1.8对于采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催化还原(sCR)等烟气脱硝技术的工业锅炉系统,锅炉本 体结构应与所选择的脱硝技术相匹配 5.1.9锅炉负荷优化选型案例参见附录E,燃油燃气锅炉负荷变化及选型要求参见附录F 5.1.10燃煤锅炉不同炉型特点参见附录G,燃油燃气锅炉不同炉型特点参见附录H 5.2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的选型 5.2.1不同的煤种适用于不同的链条炉排结构 锅炉选型时,应根据实际燃用的煤种选择相应的 炉型
GB/T34912一2017 5.2.2链条炉排锅炉燃用的煤质应符合GB/T18342的规定,为了达到节能效果,链条炉煤质可参考表 的要求 锅炉制造单位宜给出该锅炉适宜的煤粒度分布范围 表1链条炉煤质的要求 建议煤质范围 符号 单位 技术要求 低位发热量范围 M/kg 17.70一21.0 Qtm >21.00 % 25 收到基灰分 s20 % 收到基水分/% M 715 7~15 % >3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Va >30 <25mm <25mm 颗粒度/mm mm <3mm不大于25% <3mm不大于20% 符合GB/T18342 符合GB/T18342 焦渣特征 CRC sT 符合GB/T 符合GB/T18342 18342 煤灰融性软化温度 5.2.3链条炉排锅炉高效率运行负荷率范围为75%~100% 5.2.4链条炉排应符合JB/T3271的要求 5.2.5链条炉排有效面积宜符合表2的要求 表2链条炉排有效面积的选择 平方米每吨 炉额定蒸发量(D)或者额定热功率(Q 煤种 10t/hD20t/h或7MWQ14MIW D>20t/h或Q>l4MW I类烟煤 0.851.l 0.88~l.3 0.85~1.1 类炯煤 0.8一l.0 5.2.6燃煤链条锅炉配风 5.2.6.1 一次风要做到沿炉排长度方向的纵向配风合理,而沿炉排宽度方向的横向配风要均匀 5.2.6.2在纵向配风中,应根据设计、校核煤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分段送风 5.2.6.3在横向配风中,横向配风中压力不均匀系数不宜超过10% 压力不均匀系数),应按式(1) 计算 力mnx 力nmi m×100% 1 式中 横向同一排测点中的最大压力,单位为帕(Pa); mas 横向同一排测点中的最小压力,单位为帕(Pa); minm -横向同一排测点中的平均压力,单位为帕(Pa) 5.2.6.4在炉膛容积合适条件下,对于使用高挥发分的燃煤锅炉可设置二次风 5.2.7炉拱应根据使用燃料的种类及特性进行设计及布置 5.3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选型 5.3.1对于高灰高硫煤,低挥发分煤以及煤研石,泥煤等劣质燃料宜选用循环流化床锅炉
GB/34912一2017 5.3.2每种类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均有其特定的燃料适用范围,应根据实际燃用的煤种选择相应的锅 炉类型 5.3.3燃料的颗粒粒径应满足锅炉的设计要求 5.3.4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运行负荷率范围为75%~100% 5.3.5锅炉应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降低受热面管、分离器、布风装置等部位的磨损,使锅炉的检修周期延 长,如在需要保护部位喷涂耐火防磨浇注料,对流受热面前部设置防磨罩以及在炉膛下部采用弯管避 让与喷涂相结合的措施等 5.3.6应根据具体运行条件和炉的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碎煤、筛分设备及冷渣器等关键辅助设备 冷渣器冷却方式和换热装置结构形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设备的金属耗量,余热回收率、磨损情况、风机 或水泵的耗电量以及有无分选功能等各有关因素 灰渣冷却产生的余热宜回收,可用于加热锅炉给水 或加热锅炉送风 5.3.7应依据所用燃料中的含硫量、石灰石的反应活性以及对脱硫率的要求,确定合适的Ca/S摩 尔比 5.3.8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宜大于35t/h(29Mw 5.3.9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密相区平均温度宜在850C一900C之间;运行风速宜控制在4m/s~ 6m/s 5.3.10燃用劣质燃料时,宜采用较高的一次风率,燃用高挥发分燃料时可采用较低的一次风率 具体 可参照表3 表3循环流化床燃用不同煤质时一次风的比例 煤种 挥发分Vu/% -次风比例/% 无烟煤 10 50~65 贫煤 10~20 50~60 烟煤 2040 45一60 烟煤或褐煤 >40 4050 二次风风口位置应距离布风板3m一6m 二次风的热态风速宜高于75m/s,风口数量应尽可 5.3.11 能少 5.3.12燃烧室截面形状要考虑给煤.石灰石的扩散能力,二次风的穿透距离,水冷壁受热面的布置要 求 燃烧室深度一般不官超过12m,深宽比可以选择1;1~2:1,深度要兼顾不超过二次风的穿透深 度极限 燃烧室高度主要考虑受热面的布置和燃烧效率的要求,并兼顾尾部烟道的高度要求 布风板可采用绝热方式,也可采用水冷壁延伸形成水冷布风板方式 5.3.13 5.3.14风帽需要有合理的阻力及气流行程,以保证布风均匀并防止由于床层压力脉动使物料反串进 风室 风帽阻力可以选择3500Pa5000Pa 5.3.15循环流化床的分离器宜选择旋风分离器,如绝热式旋风分离器、水冷高温旋风分离器、汽冷高 温旋风分离器 5.4煤粉工业锅炉的选型 5.4.1燃用烟煤和褐煤等挥发分较高的煤种时宜选用煤粉工业锅炉 5.4.2煤的指标应符合GB/T26126的要求 煤粉细度不宜低于170目 5.4.3煤粉工业锅炉的燃料供应宜采用集中制粉、分散供应的模式 炉前采用煤粉储仓密闭存放, 仓 内应采取有效的防爆和防板结措施 储仓的容积根据锅炉的运行要求确定 用煤量较大的锅炉,也可
GB/T34912一2017 选择炉前制粉方式 5.4.4煤粉工业锅炉高效运行负荷率范围在75%~100% 5.4.5煤粉工业锅炉的设计应考虑合理配风、充分考虑煤粉燃烧器燃烧火焰尺寸与炉膛尺寸,水冷壁 布置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燃烧状态的稳定,同时避免炉膛积灰和结渣发生 5.4.6煤粉工业禺炉的额定热效率可参考附录I的要求 5.4.7燃油点火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煤粉燃烧器点火用油应为轻质油,供油系统宜采用单管循环系统 a bh 供油管道供油量宜按燃烧器点火的最大耗油量和回油量之和计算; e 供油管道宜采用顺坡铺设,坡度不应小于0.3%; 每台锅炉的供油干管应装设关闭和快速切断阀;每台燃烧器的供油支管上应装设关闭阀,二台 d 及 台以上锅炉还应在每台锅炉的回油干管上装设止回阀 宜采用轻油集中供应方式 e 不带安全阀的容积式供油泵,应在其出口的阀门前靠近油泵处的管段上装设安全阀 f 油泵站应独立设置,并符合安全消防的相关规定 g 油箱容积的选取要满足使用的方便 h 5.4.8燃气点火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煤粉燃烧器点火用燃气时,供气系统宜采用单管循环系统 a b 每台锅炉的燃气供气干管上应装设关闭阀和快速切断阀;供气干管上应装设压力表 每台燃 烧器前的燃气支管上应装设关闭阀,阀后串联装设2个燃气专用防爆电磁阀 5.4.9点火用油、气管路必须畅通,并应进行密封性试验,管路上的阀门进行启闭试验,动作应灵活,连 镇保护机构动作应符合要求 5.4.10燃烧器调节机构应做操作试验,动作应灵活,实际位置应和开度指示一致;燃烧器的调风器应 置于点火位上,进行点火装置间试. 5.4.11煤粉工业锅炉应选配低氮燃烧器 5.5燃煤往复炉排锅炉的选型要求 高水分的煤(如褐煤)以及焦渣特性值较高的煤宜采用往复炉排锅炉 燃煤低位发热值大于 5.5.1 0o0k/k的不宜选用往复炉排锅炉 细颗粒占较大比例的煤不宜选用往复炉排锅炉 5.5.2往复炉排锅炉燃用的煤质可参照GB/T18342的规定 5.5.3往复炉排设备的设计应满足NB/T47050的要求 5.5.4高温区的炉排片应使用HTRSi5、HTRCrl6等耐热材料,并采用易于冷却的炉排片结构,以延长 使用寿命 5.5.5燃煤往复炉排的有效面积的选择可参照表4 表4往复炉排有效面积的选择 平方米每吨 锅炉额定蒸发量(D)或者额定热功率(Q 煤种 10t/h20t/h或Q>l4Mw !类烟煤 1.11.5 0.901.25 0.85~1.15 l类姻煤 l.0l.4 褐煤 0.85~1.15 1.0一l.4 5.5.6配风方式的选择应参照5.2.6链条炉排锅炉的配风方式
GB/34912一2017 5.5.7锅炉制造单位宜根据锅炉容量,使用煤种,灵活设计炉拱形式 5.6燃用天然气、轻柴油等优质清洁燃料锅炉的选型要求 5.6.1锅炉应具有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噪声,结构简单安全美观,智能化程序自动控制、 多级安全性能保护等功能 5.6.2设计时燃油燃气热水锅炉应最大限度降低排烟温度,锅炉排烟温度宜不高于锅炉进水温度加 20C 5.6.3设计时蒸汽锅炉排烟温度在不产生低温腐蚀的前提下,如果采用热力除氧给水,不宜高于 130,常温给水(30C)排烟温度不宜高于100C 5.6.4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锅炉,宜采用冷凝式尾部热交换装置吸收利用低温烟气热量和烟气中水蒸气 凝结放出的汽化潜热,进一步提高系统热效率 5.6.5尾部设置冷凝式低温烟气热交换装置的蒸汽锅炉,最终排烟温度宜低于65C 5.6.7 设计冷凝式锅炉时应考虑并采取措施防止低温受热面的腐蚀,应提出解决冷凝水的疏放.收集 和处理的方案,避免对锅炉安全运行造成危害,同时避免污染环境 5.6.8燃油燃气锅炉优先采用优化燃烧的方式控制No,的产生量,若不达标,可增设烟气脱硝处理 系统 5.7燃用可燃低热值煤气锅炉的选型要求 热值低于5000/Nm的可燃低热值煤气可采用蓄热式锅炉,蓄热式锅炉特点参见附录P 5.7.1 5.7.2若使用含灰尘、有害杂质较多的可燃煤气,宜增加减少灰尘或有害成分的预处理装置 并在锅 炉对流受热面设置吹灰器 低温烟气区域受热面,宜采用耐腐蚀材料,以提高锅炉的安全性能 5.7.3 5.8燃油燃气锅炉燃烧系统要求 5.8.1工业燃油燃气锅炉的燃烧器选用应根据锅炉本体的结构特性、性能要求及燃料特性,结合用户 使用条件和特殊要求进行选型 5.8.2根据燃料的种类、特性,选择燃烧器的结构种类和雾化方式,确保燃料在炉内燃烧充分,最大限 度利用燃料热能 5.8.3锅炉使用难着火的特殊燃料时还需要配备其他点火燃料,应根据用户能提供的点火燃料种类特 性选择合适的燃烧器 5.8.4粘度较大的重油和渣油在输送过程中需加热和伴热,油品加热后的温度以其运动粘度不高于 10cst为宜,同时重油贮油罐内油被加热后的温度应低于当地大气压力下水沸点5C,且应低于罐内 油品闪点10C,并应按两者中的较低值确定 进人燃烧器的液体燃料应达到正常雾化所需粘度 采用 转杯雾化方式,粘度范围应为40cSt一45cSt,机械雾化(包括介质雾化和压力雾化)方式,粘度范围应为 12cSt15cSt 5.8.5燃烧器的额定功率应与锅炉额定容量相匹配,宜留有10%的富裕量 5.8.6燃烧器需要具有一定的负荷调节比例,以满足锅炉负荷变化要求,在不同负荷运行使用时,均能 保证配风合理,燃烧充分,避免出现燃烧不完全或燃烧不稳定等现象 额定蒸吨4t/Ah以下锅炉配套燃 烧器,以两段火为主,负荷调节比不小于1:2;4t/h及以上蒸吨锅炉配套燃烧器宜采用比例调节,调节 比不小于1:4 5.8.7燃烧所产生的火焰形状尺寸要与锅炉燃烧室结构空间形状相适应;火焰充满度好,火焰温度应 符合锅炉的要求;不应使火焰冲刷燃烧室受热壁面或延伸的对流受热面 锅炉最大负荷运行时,燃烧器 火焰外形边缘距离燃烧室内壁或对流受热面外表面不应小于200mm.
GB/T34912一2017 5.8.8锅炉由于结构限制或容量要求需要多个燃烧器才能满足出力时,要根据燃料消耗量和单个燃烧 器的功率来确定燃烧器的具体配套数量 并且要合理布置分配燃料、配风系统 5.8.9鼓风机要适应燃烧器的负荷变化,宜采用调速装置 5.8.10应采用自身调风装置阻力小、节能型的燃油燃烧器 燃烧器点火、着火、调节操作方便,安全 可靠 汽水系统及设备选型要求 6 6.1汽水系统选择的基本要求 6.1.1锅炉汽水系统设备选择应充分考虑系统节能的需要,在保证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降 低设备的耗水量、耗电量 6.1.2汽水管道设计应根据热力系统与布置条件进行,做到选材正确、布置合理、补偿良好,疏水畅通、 流阻较小、支吊合理、安装维护方便、整齐美观,并避免水击、共振,降低噪声 设计汽水系统时应考虑以 下事项 应根据系统的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依据GB50316合理选择管道材料、壁厚 a 应根据介质的最大流量和允许的最大压力损失计算确定管道直径 b 管道直径应根据流体的流量、性质,流速,允许压力损失等因素确定 各类介质的推荐流速可参考 附录J 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管道本身自然弯曲(柔性)补偿管道的热膨胀,不足时增设补偿器加以补偿 6.1.3外供蒸汽的凝结水应回收利用,凝结水的回水回收利用率宜大于90% 6.1.4凝结水回收方式、回收系统的材质选择,凝结水的水质应符合GB/T29052的规定 常用凝结水 回收方式参见附录K 6.1.5当凝结回水水质达不到要求时,应对凝结水进行处理,合格后回用 6.1.6蒸汽锅炉的排污率应符合GB50041的要求,经经济技术比较合适的,可提高补给水和给水水 质,降低锅炉排污率,节约能源 6.1.7蒸汽锅炉的连续排污水宜回收利用 对总容量大于或等于10t/h的蒸汽炉,应设置连续排污 扩容器回收二次汽,连续排污扩容器的排水中的热量宜进行回收,排水宜综合利用 6.1.8在满足热用户蒸汽品质的前提下,为保证蒸汽凝结水的品质,宜在锅炉系统中设置加药装置 6.1.9对蒸汽负荷变化幅度较大的系统,宜增设燕汽蓄热装置 6.1.10热水系统的定压应符合GB50041和CJ34的要求,热水系统常用定压方式参见附录L 6.1.11热水系统的超压放水宜回收利用 6.2除氧器的选型要求 6.2.1额定量大于或等于10t/h的蒸汽锅炉,应配设给水除氧设备 额定功率大于或等于7.0Mw的 热水锅炉,应配设补给水除氧 额定容量小于10t/h或7.0Mw的锅炉,应留有配设给水除氧设备的 空间或接口 工业锅炉常用除氧方式参见附录M 6.2.2蒸汽锅炉给水宜采用热力除氧器,不宜采用解析除氧 6.2.3热水锅炉补给水的除氧,可采用真空除氧、解析除氧,海绵铁除氧或化学除氧 6.2.4除氧器的结构型式应能满足外界负荷的变化 6.2.5热力除氧器的除氧水箱底部宜设置再沸腾蒸汽管,以保证除氧效果 6.2.6热力除氧器应设置蒸汽压力自动调节装置和除氧水箱水位自动调节装置 6.2.7除氧水箱的布置高度,应保证锅炉给水泵有足够的灌注安装高度; 6.2.8对于真空除氧器,管道连接应采用焊接,尽量减少法兰连接 10
GB/34912一2017 6.2.9几台除氧器并联连接时,除氧水箱上宜设置汽、水平衡管 6.3锅炉给水泵要求 6.3.1锅炉给水泵的选择,流量、扬程的确定应符合GB50041的规定 6.3.2锅炉给水泵宜采用调速控制 锅炉给水泵的布置应有足够的灌注安装高度 6.3.3 6.4热网循环泵的要求 6.4.1热网循环泵的流量、扬程的技术参数以及台数应符合GB50041和cJJ34的要求 6.4.2热网采用补水泵定压时,补水泵宜采用调速控制 6.5水处理系统及设备的选择要求 6.5.1额定蒸发量不大于4t/h,且额定蒸汽压力不大于1.3MPa的自然循环蒸汽锅炉和汽水两用锅 炉,在采用锅外水处理有困难时,可单纯采用锅内水处理 其他蒸汽锅炉均应采用锅外水处理,额定压 力大于1.0MPa还应同时采用锅内水处理 6.5.2额定发热量不大于4.2Mw的承压热水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管架式热水锅炉除外),在采用锅 外水处理有困难时,可单纯采用锅内水处理 其他热水锅炉均应采用锅外水处理 6.5.3蒸汽锅炉的补给水水质应根据凝结水回收率、炉水水质、锅炉排污率、蒸汽品质等因素确定,满 足GB/T1576和锅炉制造商对锅炉给水和锅水水质要求 6.5.4蒸汽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应根据原水水质、锅炉补给水水质、锅炉排污率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 确定 6.5.5当原水中溶解固形物和碱度能够满足在合理锅炉连续排污率下锅炉锅水水质要求时,水处理系 统可采用软化系统;当采用软化除碱系统仍不能满足锅水水质要求时,应采用除盐系统 6.5.6贯流和直流蒸汽锅炉的补给水处理系统宜采用除盐系统 6.5.7热水锅炉的补给水水质应符合GB/T 1576和热力网的要求 6.5.8软化和除盐系统的选择计算应符合 1和GB/T50109的规定 GB5004 6.5.9当原水水质不能满足软化或除盐设备的进水水质要求时,应对原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原水中悬 浮物、胶体,有机物等杂质 预处理系统选择及设备选型应符合GB50041的要求 6.5.10水处理系统的设备应能适应锅炉补给水的变化,当所有设备投运时能够满足锅炉最大补水量 的要求,在锅炉正常补水量下,系统设备在经济状态下运行 6.5.11水处理系统的排水宜综合利用如冲渣等),减少污水排放 燃料和灰渣的储运系统及设备选型要求 7.1燃料和灰渣的储运系统基本要求 新建工业锅炉系统的运煤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41、GB50049.GB50229.GB50140、 7.1.1 GB50910、DL/5187.1、DL/T5187.2,DL./T5187.3的要求 7.1.2新建工业锅炉系统的运煤系统设计应根据建设场地条件、锅炉的规划、锅炉炉型、燃煤品种、自 然条件,进厂煤运输方式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运输距离短,输送能耗低,并根据锅炉系 统的实施阶段分期建设 7.1.3新建工业锅炉系统的运煤系统设计应结合项目特点,积极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采用 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提高运煤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7.1.4扩建工业锅炉系统的运煤系统设计应结合老厂的生产系统和布置特点进行安排,合理利用原有 1
GB/T34912一2017 设施,充分考虑扩建施工对原有设施生产的影响 7.1.5除灰渣系统设计方案应根据锅炉炉型,锅炉容量和台数、灰渣量、锅炉排渣形式,炉后除尘器型 式和集灰斗布置、灰在除尘器灰斗中的分配比例、灰渣物理化学特性、到贮灰场或灰/渣库的输送距离、 灰渣综合利用情况、环保要求、工程所在地的有关条件总平面布置、地形,地质、气象,交通运输,可用水 源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择 7.1.6除灰渣系统设计应按锅炉系统的规模统一规划,可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分期实施 7.1.7除灰渣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41、GB50049,DL/T5142的要求 7.1.8除灰渣系统设计应尽可能为灰渣的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宜采用干式除灰渣方案,节约能源 7.2运煤系统方案的确定 7.2.1新建工业锅炉系统的运煤系统在项目总布置中应满足DL/T5187.1一2016中3.0.6的要求,力 求简单,减少环节 从贮媒场到锅炉间以及锅炉炉前煤斗的运输,应根据总耗煤量(Q.)采用以下不同的运媒方式 7.2.2 a 总耗煤量Q.<1t/h时,可采用人工装卸和手推车运煤 总耗煤量160t/h时,宜采用双路皮带机运煤 e 7.2.3同时存在厂内外运煤系统或受煤站加厂内运煤系统的项目,运煤系统设计宜在同一个转运点设 置连接或分流设施,减少重复搬运量,节约能源 必要时设置出力可调的分流设施,或缓冲仓加给料 设施 7.2.4当输送距离较远、沿线布置复杂时,可采用管带机或平面转弯的曲线带式输送机 7.2.5远距离大功率的下运带式输送机,条件合适时,可设计利用其自发电功能 7.2.6受厂区布置条件限制,不宜采用普通带式输送机时,可采用大倾角带式输送机 7.2.7当锅炉燃用多个煤种需要混煤时,应设混煤设施 有严格比例要求时,可设置混煤简仓加给煤 机,或受煤斗加出力可调的给料设备;无严格比例要求时,可利用卸煤、取煤设施和原煤仓所兼有的混煤 功能 7.2.8新建工业锅炉系统的运煤系统出力应根据锅炉系统的规划规模,结合运行锅炉额定燕发量下的 总耗煤量和炉前煤斗容积量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双路运煤系统宜采用三班制运行,每路系统的出力不应小于总耗煤量的150%;采用两班制运 a 行时,每路系统的出力不应小于总耗煤量的200% 单路运煤系统宜采用两班制运行,其系统的出力不应小于总耗煤量的300%;采用三班制运行 b 时,其出力不应小于总耗煤量的200% 运煤系统出力的确定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考虑煤源不稳定、煤质可能变化等因素,乘以 l.1l1.2的不平衡系数 7.3运煤系统和设备要求 7.3.1运煤系统中单电机驱动电机功率>45kw的设备,应设限矩型机械软启动设施 7.3.2多电机驱动的皮带机宜选用调速型机械软启动器 7.3.3厂内运煤系统中的筛破设备,宜选用筛破一体机 筛破设备的出力宜为运煤系统出力的1.1 1.2倍 12
GB/34912一2017 7.3.4厂内运煤系统昼夜作业时间的确定应满足GB500492011中8.1.4的要求: a 一班制运行时不宜大于6h; b 两班制运行时不宜大于11h; 三班制运行时不宜大于16h; c 运煤系统的运行班制应与锅炉煤仓的总有效容积相协调 7.3.5运煤系统的控制方式应符合GB50049一2011中8.7的要求 7.3.6单台套输煤设备构成的运煤系统宜采用就地控制 7.3.7多台套输煤设备组成的单路或双路运煤系统,应采用PLC控制 设备间应设有电气联锁、信号 和必要的通讯设施 7.3.8运煤系统配电室应设在电力负荷相对集中、振动和粉尘较小的位置,以减少能耗损失;控制室应 设在振动和粉尘较小的位置,以改善控制室的工作环境 7.4除灰渣系统节能设计 7.4.1煤粉炉除灰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对于已经落实或有意向进行飞灰综合利用的项目,炉后除尘器灰斗容积>8h集灰量的锅炉 输送距离大于2.5km时,宜采用机械输灰系统.在炉后除尘器下用埋刮板输送机或空气斜槽 集中,直接装车外运 或在厂内设灰库及外运接口,用气力输灰系统把灰送进灰库暂存,然后 外运 气力输灰系统设计应根据输送距离的远近,设置灰库位置 输送距离小于2.5km时,宜考虑 b 在装灰点或用灰点设灰库 气力输灰系统设计宜在输送单元的进气管路上设置空气流量计和手动调节阀 灰库为平底库设计时,库底气化槽灰侧的气化风压力宜按DL/T51422012中8.2.2计算,并 考虑灰与库壁间的摩擦力影响,对气化槽侧空气压力进行折减 相邻灰库间宜设置连通管、,隔离阀 e 空压站和灰库气化风机的冷却水宜循环或回收利用 7.4.2煤粉锅炉除渣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锅炉采用水力除渣方式时,除尘器收集下来的灰,可结合煤粉锅炉的除渣系统排除,冲灰渣水 a 应循环使用 锅炉采用机械除渣系统时,应根据渣量,渣的特性、工程条件及渣进行综合利用的要求等因素, b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螺旋捞渣机,刮板捞渣机,水浸式刮板捞渣机或干式风冷输渣机等设 备输送锅炉底渣 当条件允许时,宜优先采用机械方式将渣提升至贮渣仓 采用螺旋捞渣机、刮板捞渣机方案时,应对捞渣机溢流水和装车点析出水进行收集回用 采用水浸式刮板捞渣机方案时,应对捞渣机溢流水和贮渣仓析出水进行收集回用 多台水浸 式刮板捞渣 l成的除渣系统, 单元设置渣仓 机外 馆集中或按上 采用干式风冷输渣机方案时,应根据锅炉配风要求设置风量调节阀,充分吸收热量 多台干式 风冷输渣 议的除渣系统.,可集中或按单元设置渣仓 机纸成 中速磨煤机石子煤宜采用简易机械输送系统 7.4.3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 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香系 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系统的方案确定和节能设计应符合7.4.1的要求 aa b 循环流化床锅炉排出的高温渣,应经冷渣器冷却到150以下后排出,余热应尽可能利用 用作循环流化床锅炉底输送用埋刮板输送机或链斗输送机,应考虑耐磨、低速及调速要求,以 适应输渣量的变化 宜在进料口附近设置吸风管并引至预热器 d 用作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输送用带式输送机,应考虑耐温要求,以适应渣温较高的工况 建议 13
GB/34912一2017 杆泵)较为节能时,应注意介质粘度较低时对泵密封性能的影响 7.7.2燃油锅炉选用油泵时,应根据合理选定回油量,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回油量取喷油嘴额定 出力的15%50% 7.8燃气储存及输送系统和设备要求 7.8.1燃气储配站的储气方式及储罐形式应根据燃气进站压力、供气规模、输配管网压力等因素,经技 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当工业锅炉系统配套建设有LNG气化设施时,宜结合项目周边用能情况考虑冷 能利用 7.8.2燃气工业锅炉系统内的计划维(检)修宜尽量和燃气管道输送上下游协同进行,集中作业,减少 放空量;若燃气含有毒成分,排放应接人火炬排放系统,只有当排放量较少且通过环评批准的情况下,才 允许就地排放 7.8.3管道应具备95%以上的设计管道输送能力 风烟系统 8.1风烟系统基本要求 烟气处理系统在工艺路线选择时应充分进行投资及运行经济性评估,选用低能耗、低物耗的工艺 8.2鼓风机、引风机的要求 8.2.1锅炉的送风机、引风机风量裕量,宜在计算基准量基础上,按表5选取;在无特殊情况时,按下限 选用 表5锅炉鼓、引风机风量富裕量 风量裕量/% 风压裕量/% 炉型 风机 推荐高限 推荐低限 推荐高限 推荐低限 10 送风机 15 20 30 炉排锅炉 引风机 10 15 20 30 -次风机 15 20 30 44 15 二次风机 20 30 44 循环流化床锅炉 引风机 G 20 30 10 15 20 返料风机 煤粉锅炉 按照GB50049选用 其他锅炉 10 15 20 30 8.2.2风机的选型,应把设计基准量工况作为风机最佳效率工况 8.2.3锅炉所配风机宜配备调速装置 8.3风管及烟管布置要求 8.3.1在布置条件允许时,宜优先选用圆形截面风烟道 8.3.2风炯道的流通截面积,应综合考虑投资及合理节省运行费用等因素确定,其设计流速的选用按 照DL/T5121一2000表3.0.4执行 15
GB/T34912一2017 8.3.3风烟道布置力求平顺,减少弯头及其他异形件的数量 8.3.4矩形风姻道弯头异形件的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 宜优先选用同心圆缓转弯头;根据布置条件也可选用内外边均为圆角的急转弯头;布置确有困 a 难时,可采用外削角急转弯头 b 矩形风烟道弯头、变径管等异形件,应按照DL/T5121要求核实是否需要设置导流板或导向 叶片;变径管壁板偏转角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8.3.5风,烟道隔离门应选用密封性能好的产品 8.3.6对于除尘前烟道,在容易积灰处,宜设置除灰孔或自动除灰装置 8.4环保配套设备的要求 烟气脱硫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8.4.1 循环流化床锅炉宜优先采用炉内脱硫的方式 a 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烟气脱硫宜优先选用干法、半干法工艺 b c 选用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时,应综合考虑当地脱硫剂资源情况及脱硫副产品销售或处理成本选 择合适的脱硫剂 脱硫系统额定容量按照锅炉额定工况下燃用设计煤种或校核煤种时最大烟气量的最大值和最 d 大人口浓度设计;不应再增加裕量 当尾部采用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时,净烟道及湿烟囱析出的酸性废水应进行收集,宜送至脱硫系 统回用 8.4.2烟气脱硝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若需要设置烟气脱硝系统时,应优先采用SNCR系统 a b对于煤粉锅炉、燃油燃气锅炉,应优先采用低氮燃烧技术,若仍不能满足环保要求时,再设置烟 气脱硝系统 脱硝系统额定容量按照锅炉额定工况下燃用设计煤种或校核煤种时最大烟气量和最大人口浓 度设计;不应再增加裕量 8.4.3 炽气除尘系统的设计应待合以下要求 烟气除尘器宜优先选用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电袋除尘器,不宜单独选用旋风分离器或水 a 膜除尘器 b 除尘系统额定容量按照锅炉额定工况下燃用设计煤种或校核煤种时最大烟气量和最大人口浓 度设计;不应再增加裕量 余热回收 9 g.1 工 业锅炉的排姻温度应符合GB/T17954和GB/T15317的要求 9.2对锅炉排烟温度高于90C的烟姻气余热可进行回收利用,常用烟气余热回收的方式及设备参见附 录N 9.3在合适条件下,可采用合适的烟气回收措施将燃气锅炉的排烟温度降到40C以下 9.4在回收烟气余热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烟气冷凝水的腐蚀 9.5燃气锅炉烟气的冷凝水可处理合格后回用 10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 0.1设备和管道保温的基本要求 0.1.1设备和管道保温的设计,应满足GB50264和GB/T8175的规定 16
GB/34912一2017 0.1.2具有下列情况的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均应保温: a 外表面温度高于50(环境温度为25时)且工艺要求减少热损失的 b)外表面温度低于等于50C,但需要减少介质温降的,或经技术经济比较,降低外表面温度在经 济上是合理的 0.1.3保温设计时,应根据环境,被保温设备和管道的材质及外表面温度,选用导热系数低、价格低、 密度小,施工方便的保温材料,选用的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新材料应通过具备国家相应资质 的法定检测机构按国家标准检测合格后才能选用 10.2保温材料的要求 10.2.1保温材料应选择能够提供具有随温度变化的导热系数方程式或图表的产品 对于松散或可压 缩的保温材料,应选择能提供在使用密度下导热系数方程式或图表的产品 常用保温材料的性质和特 点参见附录O. 10.2.2保温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外,其使用状 态下的导热系数和密度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保温材料及其制品在平均温度为298K(25C)时,其导热系数不得大于0.080w/mK a b 硬质保温制品的密度不应大于220kg/m',半硬质保温制品的密度不应大于200kg/m,软质 保温制品的密度不应大于150kg/m 10.3设备和管道保温 10.3.1保温层厚度应根据GB/T4272和GB/T8175中的经济厚度计算方法确定 当经济厚度偏小 导致散热损失超过表6给出的允许最大散热损失时,可采用最大允许散热损失下的保温厚度,且保温结 构外表面温度满足10.3.2的规定 0.3.2环境温度低于或等于25C时,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外表温度不应超过50C 环境温度高于 5C时,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外表温度不应高于环境温度25C 表6保温结构外表面允许最大散热损失 介质温度 常年运行工况 季节运行工况 介质温度 常年运行工况 季节运行工况 w/m w/m w/m W/m 50 58 ll6 400 227 314 100 93 163 450 244 150 116 03 262 500 200 140 244 550 279 273 600 296 250 163 300 186 296 650 314 350 209 308 0.3.3对于介质温度高于350C的,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复合保温材料 10.3.4当热力设备和热力管道在室外露天布置时,其保温层的外保护层应具有防水功能 11 热工监测与控制的要求 11.1热工监测的项目 工业锅炉的监测内容应满足安全运行、经济核算的需要,监测与控制设计应符合GB50041、 17
GB/T34912一2017 TsGG0002的要求 节能监测的具体项目见附录Q. 11.2热工调节与控制的项目 11.2.1锅炉系统的热工调节与控制应符合GB5004的要求; 11.2.2锅炉系统控制系统应对采集的热工控制参数进行数据分析,采集数据能够完成控制、连锁、保 护内容,并能根据数据完成锅炉的优化控制 11.2.3锅炉应设置燃烧自动调节 11.2.4蒸汽锅炉应设置给水自动调节 11.2.5热水系统应设置循环水泵自动调节,自动补水装置 11.2.6热力除氧设备应设置水位自动调节装置和压力自动调节装置 11.2.7燃煤锅炉应设置给煤系统的自动调节 11.2.8减压减温装置应设置蒸汽压力和温度自动调节装置 11.2.9供采暖用锅炉控制系统应设置气候补偿装置 11.2.10工业锅炉低温余热利用系统应依据排烟温度自动调节给水流量 11.3热工控制的功能要求 工业锅炉系统宜建立能源监控管理中心,监控中心应至少具有下列功能 11.3.1 监控运行显示工艺流程图画面及动态运行参数;实时监测锅炉运行状态 a) b) 数据分析:对运行数据各种温度、压力和流量参数和环保指标进行分析,对同类参数进行分析 比较 能耗管理;应对每日能耗、工况、供热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及存储 c d 故障报警;应对报警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和存储 1.3.2能源管理宜具备以下功能 能源计划功能,建立年度能源消耗计划,支持多次修改、保存和下发的功能,统计能源消耗量 a b 能耗统计功能,可统计水电、热及燃料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 历年能耗分析功能,统计形成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表 c d 能源考核功能,进行能源考核,考核周期可设定,修改 成本分析功能 e 定期测算锅炉运行效率、水泵效率等,形成图表 11.4监测和控制设备要求 11.4.1工业锅炉的设计应配置自动控制装置,锅炉机组的自动控制装置宜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 算机控制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控制系统硬件由控制器、传感器、,执行机构、通信系统和人机界面组成 a 控制系统的供电,应设置不间断电源 b) 11.4.2工业锅炉仪器仪表的选型,等级,量程、精度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仪器仪表选型应根据工艺过程、仪表特性、压力等级,测量范围,准确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a 选用的仪器仪表应为经国家授权部门认可,取得制造许可证的合格产品; b 仪器仪表的等级、精度要求应符合GB/T13283的相关规定; c d 温度仪表宜选用测量和变送一体化的温度变送器,测量元件应选用分度号为Ptl10的铂热电 阻 热电阻允差等级和允差值应符合JG229中关于AA级或A级的相关规定 压力仪表宜选用压力变送器,微小压力、微小负压的测量,宜选用差压变送器 流量仪表应满足精准度和保证工作可靠性,根据流量计测量形式保证测量前后的直管段的 18
GB/34912一2017 要求 热量表的选型应符合C128的相关规定 g h 自动检测仪表的类型与特性参见附录R 2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指标计算方法 2.1工业锅炉系统设计热效率的计算 12.1.1工业锅炉系统热效率,见式(2): Q ×100% n B×Q. 式中: -工业锅炉系统热效率 7 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Q. 工业锅炉系统单位燃料输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或千焦每标淮立方米(k/八Nmm') Q. B -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或立方米每时(m'/h) 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的计算 12.1.2 12.1.2.1对于外供饱和蒸汽的蒸汽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应按式(3)计算 Q=D×(hr×w/100)一b×h一n×hm十Qa 式中 外供饱和燕汽的蒸汽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J/h). Q.s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蒸汽量[不含加(伴)热燃料、除氧等自用蒸汽],单位为千克每时(kg/h); D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蒸汽的饱和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h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蒸汽的汽化潜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蒸汽的湿度,%; u 工业锅炉系统补水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 补水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h -外部回到工业锅炉系统的凝结水的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 -凝结水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he Q -利用工业锅炉系统余热对外供应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12.1.2.2对于外供过热蒸汽的蒸汽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应按式(4)计算 Q. =D.×h 一n×h十Q. 式中: 外供过热蒸汽的蒸汽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J/h). Q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过热蒸汽量[不含加(伴)热燃料、除氧等自用蒸汽],单位为千克每时 D kg/h);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过热蒸汽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n 奖g 2.1.2.3对于热水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应按式(5)计算 Q =G.×h -G,×h一b×h+Q. 5 式中: -热水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Qe G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循环水的流量[不含加(伴)热燃料、除氧等自用热],单位为千克每时 kg/h); 19
GB/T34912一2017 外供循环水回到工业锅炉系统的流量[不含加(伴)热燃料,除氧等自用热[,单位为千克每 时(kg/h); -工业锅炉系统对外供循环水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h 外供循环水回到工业锅炉系统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 12.1.3工业锅炉系统单位燃料输入热量的计算 工业锅炉系统单位燃料输人热量应按式(6)进行计算 6 Q,=Qet.r .QwQ 式中 Q 工业锅炉系统单位燃料输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或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 Nm') o -燃料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或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Nm=) wt,r 外部能源为满足人炉燃料的要求而加(伴)热燃料的单位能耗,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 Qw kg)或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J/Nm'); 注;Qw指在本工业锅炉系统内用,除本工业锅炉系统所产生的蒸汽或热水以外能源,加伴)热燃料的能耗和在本 工业锅炉系统以外为供应合格燃料供本工业锅炉系统使用而用于加热、伴热等所使用的热能或其他能源 进人本工业锅炉系统燃料的单位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或千焦每标准立 方米(kJ/Nm') 12.1.4工业锅炉系统设计热效率的计算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设计热效率应按式(7)进行计算 ×100% 7 B,XQ 式中 工业锅炉系统设计热效率,%; ?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Q.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或立方米每时 B, Gm/h); 在设计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燃料的单位输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J/kg)或千 Q 焦每标准立方米(k/Nm'). 12.1.5工业锅炉系统设计平均热效率的计算 工业锅炉系统设计平均热效率应按式(8)进行计算 Q ×100% B,又Q, 式中: 在设计平均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Q 在设计平均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或标准立 B 方米每时Nm:/h); 在设计平均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燃料的单位输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lkg)或 Qm 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J/Nm') 12.2工业锅炉系统能源利用率 2.2.1工业锅炉系统能源利用率应按式(9)进行计算 20
GB/34912一2017 ×100% 9 7 一 B又Q,干又又N 式中 工业锅炉系统能源利用率,% Q 工业锅炉系统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Q 工业锅炉系统单位燃料输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或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J Nm=) B -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Ah)或标准立方米每时(Nm'/h) 上年度全国平均供电煤耗,单位为千克标煤每千瓦时(kgce/kw h); N么 -工业锅炉系统设备总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 h/h). 12.2.2工业锅炉系统设备总耗电量计算方法见式(10) 10 N,=N×B十N×b十N 十N,十N 十N 十N,十N 式中: N -锅炉辅机总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W h/h); 燃料加工及输送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千克(kwh/kg)或千瓦时每标准立方米(kwh/ N Nm); 补水单位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千克(kw h/kg); 燃烧设备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时(Aw h/h); 鼓风机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h/h); N 引风机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h/h); N 给水泵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h/h); N -循环泵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h/h): N" N 其他辅助设备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h/h) 2.2.3工业锅炉系统设计能源利用率应按式(11)进行计算 ×100% 7= B,xQ.十29260××N 式中: 工业锅炉系统设计能源利用率,% . Q.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J/h); B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或标准立方米 每时(Nm`/h) 上年度全国平均供电煤耗,单位为千克标煤每千瓦时[kgce/(kw h)]; N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设备总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 h/h). 2.3工业锅炉系统有关单位能耗的计算 2.3.1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电耗设计值计算方法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外供单位热量所消耗的电能应按式(12)计算 12 77 式中: -外供热量单位电耗设计值,单位为千瓦时每吉焦(kw h/GJ); N -生产外供总热量所消耗电能的设计值,单位为千瓦时(kw h); Q -生产外供总热量的设计值,单位为吉焦(GJ. 21
GB/T34912一2017 12.3.2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水耗设计值计算方法 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的单位水耗设计值应按式(13)计算 b" 13 =. 式中: 6 -外供热量的单位水耗设计值,单位为千克每吉焦(kg/GJ); b -生产外供总热量所消耗水量的设计值,单位为千克(kg); Q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12.3.3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能耗设计值计算方法 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的单位能耗设计值 应按式(14)计算 B 8×N xQa应 (14 29260×Q. 式中 -外供热量单位能耗设计值,单位为千克标煤每吉焦(kgce/GJ); Q 燃料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或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Nm'); net,r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h); Q B 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或标准立方米每时(Nm'/h). 上年度全国平均供电煤耗,单位为千克标煤每千瓦时[kgce/kWw h)]; 8 N -耗电量设计值,单位为千瓦时每时(kw h/h) 12.3.4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单位燃料耗量设计值计算方法 工业锅炉系统外供热量的单位燃料消耗量设计值应按式(15)计算 B×Q " B (15 29260×Q 式中 B -外供热量的单位燃料消耗量设计值,单位为千克标煤每吉焦(kgce/GJ); B -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时(kg/h)或标准立方米每时(Nm'/h); 燃料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e)或千焦每标淮立方米(kJ/Nmi'). Q et Q -在设计热负荷工况下,工业锅炉系统的输出热量,单位为千焦每时(kJ/h) 22
GB/34912一2017 录 附 A 资料性附录 工业锅炉房初步设计所需主要文件和资料 工业锅炉房初步设计应依据以下市政条件资料: 供水方案及供水协议; a 排水协议 b 燃料供应协议 c 粉煤灰、炉渣、石膏购销协议; d 燃料分析报告; e 水质分析报告; 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 g 电力供应协议及电力接人方案, h) 50年或100年一遇洪水水位; 市政供水\污水\雨水接人点的坐标及标高; kk 建设项目四周市政现状道路及规划道路相关资料 热力管道市政接人点的坐标及标高; 建设项目地形图(1:500); m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水文资料; n o 热负荷资料 23
GB/T34912一2017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热负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B.1热负荷资料的收集 热负荷资料的收集应根据热负荷的性质,热负荷的发展阶段分别收集统计,在热负荷数据统计表中 要区分工业热负荷、采暖热负荷、生活热水热负荷,现状热负荷,近期热负荷和规划热负荷等 B.2工业热负荷资料的收集 B.2.1工业热负荷一般为蒸汽负荷,工业热负荷资料的收集要调查清楚生产工艺的用热要求,蒸汽的 参数,凝结水的回收等情况 收集不同生产季节典型生产日的燕汽负荷,全年燕汽负荷情况 典型生产 日小时热负荷调查表见表B.1,典型生产月生产用蒸汽调查表见表B.2 表B.1典型生产日小时热负荷调查表 凝结回水 时间 蒸汽参数 用热季直接加 用热 负荷 燕汽燕汽 回水 热间接 节或 回水量 单位 性质 压力 温度 温度 23 24 月份 加热 t/h MPa 春 夏 秋 冬 表B.2典型生产月生产用蒸汽调查表 用汽量 用热 用热参数 回水情况 t/h 方式 负 供 春秋季 夏季 冬季 春秋季 夏李 冬季 热 荷 热 生 回 回 单 性 介 压力温度 产 回水 回水 回水 义 平 水 水 位 平 水 质 最 最最 最最 最 MPa 班 温度 温度 温度 大 均 大 均 小 大 均 小 小 量 制 t/h v/l t/Ah 注:回水情况:蒸汽凝结水回水应为无污染可供锅炉使用的合格水 负荷性质;l类负荷一停汽后发生人身或设备事故;2类负荷一停汽后影响生产;3类负荷一允许短时间停汽 24
GB/34912一2017 B.2.2对于生产产品的能耗、产量一般也进行调查,调查表见表B3 表B.3主要产品产量及单耗调查表 年产量 单位产品能耗 直接或 生产班次及 年平均 停产或 单位名称产品名称 t(汽/t 间接用热 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 检修时间 B.2.3对于供热区域内由集中供热替代的现有锅炉房 供热的锅炉容量及锅炉运行参数应进行调查 现有锅炉房的调查表见表B.4. 表B4现有锅炉房情况调查表 年耗 运行 年供 年用 温度 出力 锅炉 压力 生产 安装 低位发热量 台数 煤量 时间燕汽量 电量 型号 MPa t/h 时间 kJ/kg 班制 h kWh B.3采暖、空调、生活热水负荷调查 采暖、空调、生活热水负荷收集要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等,调查当地实际 的建筑物供热指标,实际供热时间等,调查表见表B.5 表B.5采暖、空调、生活热水负荷调查表 小时最大 采暖 生活热 建筑 空调 建筑物 建筑建设建筑物 热负荷 冷负荷 热水供 生活热水 备注 面积 热指标 冷指标 水指标 kw kw 名称 类别时间层高 应方式 负荷 10'm' w/m" w/m w/m kw B4热负荷资料的整理 对各热用户提供的热负荷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时,应按照不同时段的热负荷进行审核 现状热负荷 宜按照全年耗煤量和生产工艺设计能耗分别验算,现状采暖热负荷可按照现状锅炉房的耗煤量进行验 算,误差大时应查明原因 对新增加的热负荷要可靠落实,应以批准的建设项目为准,不得任意扩大 B.5热负荷叠加 对各热用户提供的热负荷叠加时,同时率的取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25
GB/T34912一2017 对有稳定生产的主要用户,在取得不同季节的典型日负荷曲线的基础上,进行热负荷叠加时, a 不应计算同时率; b 对生产热负荷量较小或无稳定生产热负荷的次要热用户,在进行最大热负荷叠加时,应乘以同 时率 采暖热负荷及用于生活的空调制冷热负荷和生活热水负荷进行叠加时,不应计算同时率; d 同时率数值取0.70.9,热负荷较平稳的地区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26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GB/T34912-2017解读

工业锅炉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其耗能量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国家发布了《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GB/T34912-2017》标准,以指导工业锅炉系统的节能设计。

该标准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技术概述;
  •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基础;
  •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方法与技术;
  •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管理与运行。

其中,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技术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工业锅炉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并对现有的节能技术进行了概括,指出了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基础部分则从能源管理、流体力学、热传递学等多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方法与技术部分则是该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例如,在锅炉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如排烟温度、空气预热等;还介绍了在运行过程中,如何控制燃料的使用量,如何利用余热等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工业锅炉系统节能管理与运行部分则涵盖了监测、检验和维护等方面,指导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锅炉管理体系,确保锅炉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并实现节能效果。

因此,遵循《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GB/T34912-2017》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业锅炉系统的节能设计,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术语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术语的编号:GB/T34911-20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术语共有25页,发布于2018-05-01
民用建筑能耗分类及表示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分类及表示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民用建筑能耗分类及表示方法的编号:GB/T34913-2017。民用建筑能耗分类及表示方法共有12页,发布于2018-05-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