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4246-2009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

Radioactiveandspecialnuclearmaterialmonitoringsystem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的编号:GB/T24246-2009。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共有21页,发布于2010-02-012010-02-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F8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3.280
  • 实施日期2010-0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1页
  • 文件大小854.31KB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


国家标准 GB/T24246一2009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 Radioactiveandspecialuelearmaterialmomitoringsystems 2009-06-19发布 2010-0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4246一2009 表1行人监测系统静态探测效率 表2车辆监测系统y静态探测效率 表3传送带式监测系统Y静态探测效率 表4行人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表了车辆监渊系统探测灵敏度 裘 火车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表了传送带式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表 监淌系统在基本绝缘条件下的试验电压 表9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 表10试验用仪器设备 表11试验源 ++++++ 表12误报警率试验 12 表13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 表14检验项目 -
GB/T24246一2009 前 言 本标准由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克军、赵昆、贺宇、阮明、薛听、张彤 业
GB/T24246一2009 引 言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用于对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进行监测,可单独使用在需要 进行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的场所,也可作为其他检查设备如集装箱检查系统等)的辅助监测 系统,对被检物品实施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检查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不具备对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量值进行计量的功能,不应 作为计量设备使用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可用于海关、质检口岸,核电厂,交通运输或仓储通道、公共安全 场所进出通道等需要进行放射监测的相关场所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的技术及安全性要求旨在确保 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 -产品可用性; 产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
GB/T24246一2009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 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辐射探测器对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进行监测的系统 本标准不适用于手持式设备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IsO780;1997,MOD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IEC60068-2-1 990,IDT) 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IEC60068-2-2:1974. IDT GB/T2423.3一200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IEC60068-2-78:2001,IDT GB/T2123.5一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 IEC60068-2-27:l987,IDT 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IEC60529;2001,IDT)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6543一2008 GB:/T89931998核仪器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 GB9969.1一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118062004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IAEANo.TS-R-1,IDT) GB/T12464一2002普通木箱(JISZ1402:1999,NEQ) GB/T133061991 标牌 GB/T14436一1993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GB/T17799.2一2003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IEC61000-6-2:1999. DT) GB17799.4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GB17799.4一2001,IEC61000-6-4 1997,IDT)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放射性物质 radoactiematerial 任何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浓度和放射性总活度都超过GB11806一2004中5.15.2.5规 定值的物质
GB/T24246一2009 3.2 特殊核材料speeialnuelearmaterial Pu、U及浓缩铀,简称SNM. 注浓缩铀是指#U含量高于20%的U 放射性物质与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radioaetiveandspeeialnuelearmaterialmomitoringsystem 当射线强度大于系统所设定的报警阂值的被检物通过探测区域时,能够产生报警的系统(以下称为 监测系统 3.4 放射性标准源standardradioactivesource 性质和活度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内都是准确已知的,并有相应证书可以作为标准放射源,包括y标准 源和中子标准源 3.5 放射性标准试验源standardradioactivetestsouree 用于实验室测试,或易于获得也适合使用于制造厂产品评估中的放射性标准源,包括Y标准试验源 和中子标准试验源 3.6 特殊核材料标准试验源standardsNMtestsouree 具有最小发射射线强度的呈球形或立方形(具有最大的自吸收衰减)的SNM 注由于包装和过滤装置将影响射线强度,因此应对每个试验源的包装和过滤装置进行特别说明 此类试验源用 于实验室测试,但如果合适并易于获得可以用于制造厂产品评估中 3 标准Pu试验源standardputoniumtestsouree 一个球形或立方形的Pu源,包含至少93%的Pu,少于6.5%的Pu和少于0.5%的杂质 注,需要至少0.08cm的锅过滤器用来减少nAm的影响 8 33 标准U试验源 standarduraniumtestsource 一个球形或立方形的U源,包含至少93%的sU和少于0.25%的杂质 注采用薄塑料或小于0.32cm的铝进行封装以降低封装对射线的不必要吸收 3 alternativeSNM 特殊核材料等效?试验源 gamma-raytestsource 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与SNM的y射线特性类似,可以与特殊核材料标准试验 源等效的放射性标准源,如Ba 3.10 alternativeSNM 特殊核材料等效中子试验源 lneutrontestsource 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与SNM的中子特性类似,可以与特殊核材料标准试验源 等效的放射性标准源,如Cf alternativeSNMtestsource 特殊核材料等效试验源 SNM等效7试验源例如;lsBa)与SNM等效中子试验源(例如;"Cf)的统称 3.12 误报警率falsealarmrate 非放射性物质或非SNM引起的监测系统报警的概率
GB/T24246一2009 3.13 本底计数率backgroundcountrate 单位时间内监测系统探测到的由宇宙射线和环境中天然放射性的存在而引起的计数,以N,表 示 常用计量单位为每秒计数,符号为s 3.14 源计数率netcountrate 单位时间内监测系统探测到的由放射性物质或特殊核材料引起的计数值,以N、表示 3. 15 总计数率 gr0sscountrate 单位时间内监测系统所记录下的计数值,为本底计数率和源计数率之和,以N表示,NT=NikeNs 16 探测概率deteetionprobability 放射性物质或SNM通过探测区域并产生报瞥的概率 3.17 1eftieieey 静态探测效率statiedeteeton 在指定位置上的单位活度或一定质量的放射性标准试验源所引起的源计数率 3.18 deteetiosensitivity ?探测灵敏度gamma-ray 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监测系统能够以不小于0.9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的放射性标 准试验源的最小活度、sNM标准试验源的最小质量或SNM等效试验源的最小活度 3.19 neutrondeteetionsens 中子探测灵敏度 nsitiity 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监测系统能够以不小于0.9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的放射性标 准试验源的最小活度、sNM标准试验源的最小质量或sNM等效试验源的最小活度 注,使用铅屏蔽容器将标准Pu试验源的》辐射强度降至未屏敞数值的1%以下 3.20 探测灵敏度deteetionsensitivity Y探测灵敏度与中子探测灵敏度的统称 3.21 灵敏度一致性 uniformityofsensitivity 在探测区域内,距监测系统探测面一定距离,垂直地面方向的7探测灵敏度的相对变化程度,此变 化程度是指各点源计数率相对于其平均值的最大变化,用百分数表示 3.22 探测组件deteetionassembly 由探测y射线和(或)中子的辐射探测器及其相关功能单元组成的组件 3.23 探测立柱deteetionpillar 包含一个或多个探测组件的机械结构 3.24 探测区域deectiozone 监测系统可以探测到放射性物质或SNM的一定空间范围 对于双侧监测系统,探测区域为对立
GB/T24246一2009 的探测立柱之间的一定区域;对于单侧监测系统,探测区域为临近探测立柱探测面的一定区域 33 .25 探测区域参考点refereneepotntofthedeteetionzone 探测区域的几何中心点 3.26 灵敏度一致性参考线refereneelineforumiformityofsensitiity 在探测区域内通过探测区域参考点且垂直于监测系统安装地面的线段,简称参考线 总体特点 系统概述 4.1 本标准规定的监测系统用于探测在物体中含有的、集装箱或车辆中载带的或行人携带的放射性物 质或SNM 当带有这些物质的被检物体或人员通过探测区域(动态模式)或者停留在探测区域内(静态 模式)被系统探测到时.监测系统会发出报警 系统分类 4.2 根据用途不同,监测系统可分为 a)行人监测系统 车辆(含公路运输集装箱车辆)监测系统 b 火车监测系统 e d)传送带式监测系统 技术要求 5 电源工作条件 交流220V85%110%),47Hz51Hlz. 5.2 总体要求 5.2.1 系统配置 个监测系统可设计成由一个数据采集分析单元连接一个或几个探测立柱的形式,每个探测立柱 中可包括一个或几个探测组件;探测组件可用于探测7射线,或用于探测中子,或用于探测》射线和中 子;探测立柱与数据采集分析单元可邻近布置或置于一定距离以外 5.2.2系统功能 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当监测系统触发丫射线报警时,应采用红光闪烁提示并伴随报警声音 当监测系统触发中子 报警时,应采用蓝光闪烁提示并伴随报警声音 当监测系统触发其他报警(如系统故障、本底 计数率异常等)时,应采用黄光闪烁提示并伴随报警声音 b)监测系统应能对由具有天然放射性的物质(如钾肥或陶瓷等)引起的系统报警给出提示 e监测系统应能提供本地及远程报警信号 d 在监测系统运行时,探测立柱和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分析单元可在100m内分开布置 应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有权限对监测系统进行校正或对报警参数进行调整 e 监测系统应能独立使用,不受远程监控站的任何操作模式或故障的影响 监测系统应能实时提供系统的状态信息 心 监测系统应能存储和显示历史数据 监测系统应能识别被测物体的到达 对于动态模式监测系统应具备测量被检测物体速度的功能,同时,还应具备超速报警设置和 指示功能;制造厂应提供满足监测系统技术指标所需的最大通过速度;用户可以通过改变超速
GB/T24246一2009 报警设置对最大速度设置进行调整 k 监测系统应能提供静态测量功能 监测系统应易于维护,且具有故障记录和故障提示功能 5.2.3探测区域 5.2.3.1行人监测系统 行人监测系统应具备一个能够对行人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此探测区域的高度至少为设备安装地 面上方0m2m 对于双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位于两侧对立放置的探测立柱之间 对于 单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应至少覆盖垂直探测立柱表面1m的距离 在双侧探测立柱的监 测系统的性能评估测试中,探测立柱之间的距离应为1m 双侧探测立柱监测系统探测区域示意图见 图1 探测区域 参考线 探测立柱 探测区域参考点 探测立柱 注图中1~5双箭头与通道方向平行,分别通过参考线的底端、中下位置、中心,中上位置和顶端 中下位置是指 底端与中心之间的中点位置;中上位置是指顶端与中心之间的中点位置. 图1双侧探测立柱系统探测区域示意图 5.2.3.2车辆监测系统 车辆监测系统应具备一个能够对车辆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此探测区域至少是位于两侧对立放置 的探测立柱之间、高度为设备安装地面上方0m4.5m 两侧探测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m 对于将探测组件装载在可移动设备上的监测系统(可由单侧探测立柱或双侧探测立柱组成),其探 测区域应满足;对于单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的高度为0.5m一4.5m,垂直探测立柱表面方 向应距探测立柱表面5m;对于双侧探测立柱的监测系统,探测区域的高度为0.5m一4.5m,两侧探测 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m. 5.2.3.3火车监测系统 火车监测系统应具备一个能够对火车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此探测区域位于两侧对立放置的探测 立柱之间、高度为0.3m一6m(自铁轨轨面起) 两侧探测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6m 5.2.3.4传送带式监测系统 传送带式监测系统具备一个能对被检行包、物品或航空箱进行监测的探测区域 监测系统可以采
GB/T24246一2009 用在单方向装配探测组件/探测立柱的形式,也可采用在多方向装配探测组件/探测立柱的形式,如装配 在探测区域的上方、下方,侧面 对于上方装配或下方装配的监测系统,此探测区域宽度方向与传送带 宽度相同,与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表面垂直方向距离不超过1.5m;或者对于侧面装配形式的监测系 统,此探测区域是宽度覆盖传送带的宽度,高度与被检物允许的最大高度相同 2.4通过速度 5 5.2.4.1行人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在被检行人的通过速度不超过1.2m/s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5.2.4.2车辆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在被检车辆的通过速度不超过8km/h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5.2.4.3火车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在被检火车的通过速度不超过8km/h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5.2.4.4传送带式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在被检物的通过速度不超过1m/s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辐射兼容特性 监测系统应具有与安装地点已装配的其他检查设备协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与基于辐射原理的检 查设备,如集装箱(货物)检查系统,航空箱(货物)检查系统、小型物品(行包)检查系统或物品cT检查 系统等设备协同工作时,监测系统应提供相应的功能或方法,避免其探测性能受到相关辐射设备所产生 的电离辐射影响 5.4外观与结构 5.41监测系统外观应完好,所有部件应安装正确、操作方便 系统各部分表面应平整光洁、色泽均 匀,无明显机械损伤 所有的控制和显示面板上的标记和字迹应清晰可辨 5. .4.2所有装置的外盖板应便于安装和拆卸 框架等结构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正常搬运 后不发生明显变形 5.4.3监测系统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一2008中IP55的规定 5.5性能指标 误报警率 5.5.1 监测系统丫和中子误报警率均不应大于0.1%置信度95%). 5.5.2灵敏度一致性 5.5.2.1行人监测系统 在探测区域的高度范围内,7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30% 5.5.2.2车辆监测系统 由安装地面至距安装地面1m范围内y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15% 由安装地面lm至距安 装地面4.5m范围内,y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40% 5.5.2.3火车监测系统 在探测区域商度范围内7探测灵敏度变化不应超过25% 5 5. 3 静态探测效率 5.5.3.1要求 各类系统的静态探测效率要求见表1表3 5.5.3.2行人监测系统 将Y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7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表1的要求
GB/T24246一2009 表1行人监测系统?静态探测效率 静态探测效率 主要能量 l.5m 处剂量率 放射源 nSvh'/MBe keV 1'/MBa '7nSvh) 2Am >18o 60 78 2.3 Co 122,136 >700 >75 3 9 1Cs 662 800 >19 42 Co 1173,1333 >1500 >9.4 60 iBa 31,81,302,356 >l400 >61 23 将中子源强为12000/s(1士20%)的C中子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中子静态探测 效率应满足源计数率(扣除本底计数率)不小于100(1士20%/s的要求 5.5.3.3车辆监测系统 将Y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Y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2车辆监测系统?静态探测效率 静态探测效率 主要能量 3m处剂量率/ 放射源 keV nSvh-1/MBa s-1/nSvh-1 s'/MBg 2uAm 6o 200 >330 0.6 Co 122,l36 800 >350 2.3 isCs 662 900 >85 10,6 Co 40 1173,l333 >1900 >48 31,81,302,356 275 Ba 600 将中子源强为12000/s(I1士20%)的c中子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中子静态探测 效率应满足每个探测立柱产生的源计数率(扣除本底计数率)不小于8(1士20%)/s的要求 5.5.3.4火车监测系统 同5.5.3.3 5.5.3.5传送带式监测系统 将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7静态探测效率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传送带式监测系统?静态探测效率 静态探测效率 主要能量 3m处剂量率" 放射源 keV nSvh/MBq s'/MBg s/(nSvhl 60 77 5.2 "Am >400 co 95 122.136 2000 21 19Cs >2200 23 95 662 Co 1173,1333 >4800 >13.3 360 31,81,302,356 52 13Ba >3800 >73 将中子源强为12000/s(1士20%)的CI中子标准试验源置于探测区域参考点处,中子静态探测 效率应满足每个探测立柱产生的源计数率(扣除本底计数率)不小于50(1士20%)/s的要求 5 5.4探测灵敏度 5.5.4.1行人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表4列出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
GB/T24246一2009 域的速度为1.2" m/s 表4行人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活度或质量 放射源 C 0.096MBg co 0.024MBg 么2N 2Am 3000/s 5C 标准U试验源 10" 标准Pu试验源 1" 标准Pu试验源 -中子 120g 注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在表中规定值的(1士20%)范围内 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 1士0.1)cnn厚的钢屏蔽体中封装 5.5.4.2车辆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表5列出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 域的速度为8km/h) 表5车辆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 1sCs 0.6MBq Co 0.15MBa u Am 17MBg Cr 20000/s 标准U试验源 1000g 标准Pu试验淋 0g 标准Pu试验源 -中子 200g 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在表中规定值的(1士20%)范围内 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 1士0.1)em厚的钢屏蔽体中封装 5.5.4.3火车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表6列出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 域的速度为8km/h). 表6火车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 1rCs 0.6MBq 0.15NB Co 3Am 17MBg 25C 20000/s 标准U试验源 1000g 标准Pu试验源 0g
GB/T24246一2009 表6(续 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 标准Pu试验源 中子 200g 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在表中规定值的(1士20%)范围内 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 1士0.1)cm厚的钢屏蔽体中封装 5.5.4.4传送带式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应能以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检测到表7列出的标准试验源(通过探测区 域的速度为lm/s) 表7传送带式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 放射源 活度或质量 13Cs 0.096MBg 0.024MBa Co 2Am 2.72MBa 9C 3000/s 标准U试验源 0g 标准Pu试验鄙 1g 120 标准Pu试验源一 ---中子 0g 注:试验时,每个标准试验源的实际活度或质量在表中规定值的(1士20%)范围内 中子标准试验源放在 a士0.1)cm厚的钢屏蔽体中封装 5.5.5过载特性 当探测组件表面剂量率大于100Svh'时,监测系统应保持报警状态 制造厂应注明在剂量率降至标准试验条件后监测系统返回非报警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该时间不应 大于60s 5.5.6中子探测器的?射线抗扰特性 "Co源在监测系统中子探测器表面的几何中心处产生100Asvh'的剂量率时,监渊系统 当 一个 不应触发中子报警 5.5.7速度监测 对于速度低于30km/h的车辆或火车,监测系统得到的速度信息不确定度不应超过20% 5.6电气安全要求 5.6.1设备保护接地 监测系统设备金属表面与接地端子间的电阻不应大于0.lQ. 5.6.2绝缘电阻 在5.1规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监测系统中所有供电电源各相线及零线对地(PE线)的绝缘电阻不 应小于1MQ. 5.6.3介电强度 监测系统内满足5.6.1要求的电气设备的所有电路导线和保护接地电器之间应能承受表8规定的 介电强度试验,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无击穿或重复飞弧现象 工作在或低于以下电压的电路除外: 在干燥环境正常使用,且带电部分与人体无大面积接触时,不超过25V交流有效值或 60V直流; b)在其他情况下,不超过6V交流有效值或15V直流
GB/T24246一2009 监测系统内不适宜经受该试验电压的电气设备在试验期间可以断开 表8监测系统在基本绝缘条件下的试验电压 试验电压 试验持续时间 交流有效值或直流峰值 1000V 监测系统内工作电压超过1000V的电路应通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设计保证介电强度要求 5.6.4防电击 监测系统内电气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具备防电击功能.即人可触及的零部件之间或零部件与 地之间的电压值应不超过30V有效值(42.4V交流峰值)或60V直流值 5.7电磁兼容性 5.7.1监测系统中各相关设备的电磁骚扰发射限制应符合GB17799.4中规定的发射限值要求 .7.2监测系统中各相关设备应具备GB/T17799.2一2003中规定的抗扰度要求 监测系统在GB/T17799.22003中规定的条件下能正常运行,其计数率值变化不应大于标准试 验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15% 5.8环境适应性 5.8.1气候环境适应性 5.8.1.1温度适应性 在一25C40"c含40"C)的温度范围内,监测系统应能正常工作,监测系统指示的计数率值变化 应不大于在标准试验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15% 此外,在40C55C温度范围内的恶劣高温环境 中,监测系统指示的计数率值变化不应大于监测系统在标准试验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40% 5.8.1.2湿度适应性 在温度40°C相对湿度93%条件下,监测系统指示的计数率值变化不应大于监测系统在标准试验 条件下获得计数率值的15% 5.8.1.3贮存温度适应性 在 一40"C60C的温度范围内短期贮存,恢复至标准试验条件后,监测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5.8.2运输环境适应性 对监测系统内具有独立功能部件的包装件,按GB/T89931998附录HH中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试验后各独立功能部件应能正常工作,各零件应无松动、位移或损坏,外壳应无机械损伤 5.8.3机械环境适应性 5.8.3.1 一般要求 除了在运输至现场的时候,行人和传送带式监测系统一般不处于振动的机械环境中 车辆和火车 监渊系统通常处于冲击和/或振动的环境之中 根据系统所处环境,必要时,应淌足.8.a.2和.8.. 规定的要求 对安装在其他移动设备上的监测系统的额外要求,本标准不做规定,由用户与制造厂 协商确定 5.8.3.2机械冲击 当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受到来自三个方向、加速度为300m/s、脉冲持续时间为6 ms GB/T2423.5-1995),波形为半正弦波的机械冲击时,其性能应不受到影响 在试验过程中,该组件 应处于运行状态 试验结束后,该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不应出现部件松动或破损 10
GB/T24246一2009 5.8.3.3机械振动 5.8.3.3.1扫频 在扫频过程中,监测系统应能正常运行且无报警 5.8.3.3.2振动耐久性 监测系统显示的读数与相关的正常参考读数的之间的变化不应大于15% 监测系统的部件应不 受该振动的影响例如;焊点保持牢固,螺母和螺栓无松动) 试验方法 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 6 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见表9. 表9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 标准试验条件 影响量 参考条件 环境温度 20C 15"C35'C 65% 50%75% 相对湿度 1o1.3kPa 86kPa106kPa 大气压强 电源电压 额定电压U 1士1%)U 电源频率 1士1%)50Hz 50Hz 电源波形 正弦波 正弦波总的谐波畸变<5% 环境丫本底 空气比释动能率0.1gGyh 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0.25Giy h 外部电磁场 忽略不计 小于引起干扰的最低值 外部磁感应 忽略不计 小于地球磁场磁感应值的两倍 6 2 试验用仪器设备 试验用仪器设备见表10 表10试验用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名称 规格及技术要求 最小探测限0.01ASw h X、环境剂量率仪 最大允许误差;10% 接地电阻测量仪 毫欧(mQ)级,最大允许误差;3%(5个字) 绝缘电阻表(兆欧表 500V,最大允许误差;l0% 钢卷尺 最小分度1mm 秒表 最小分度10mms 试验源 6 试验源见表11 表11试验源 序号 试验源 要求 用途 Am 2.72MBq100%120% 5,5,4.1和5,5.4.4 2n4 17MBn100%-120% Am 5.5.4.2和5.5,4.3 rCo 100%120% HEu N 0.04 5.5,4.1 和 ,5.4.4, 等效10g" co IMBg(100%120%) 5.5.4.2和5.5.4.3,等效1000gHEU 1l
GB/T24246一2009 表11(续 序号 试验源 要求 用途 1Ba M 12 -120% 5.5.4.1,5.5.4.4和5.5.2.1,等效1&Pu 100% 0.! 1Ba .6NM(0%一106 5.了.23.5.43.5.了.2.了和.;.2.3,等效10茗Pu 0.6 139Cs 5,5.4.1和5.5.4.4 0.096MBq(100%~120%) 139Cs 0.6MB100%~120% 5.5.4.2和5,5,4.3 Co 0.024MBq100%120% 5.54.1和5.54.4 10 Co 0.15MBql00%~120% 5.5.4.2和5.5.4.3 48cr l 5.5.4.1和5.5.4.4,等效120gPu 3000/s100%~120% 38Cr 20000/s(100%120% 12 .5.4.2和5.5.4.3,等效200只Pu 注,HEU为高浓缩铺 6.4外观与结构检查 6.4.1外观检查 目测检验外观,应符合5.4.1和5.4.2的要求 6.4.2外壳防护能力试验 监测系统按GB4208一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和IP55的要求进行外壳防护等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 合5.4.3的要求 6.5功能试验 按照监测系统操作手册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检查5.2.2规定的功能项目,试验结果应满足5.2.2 要求 6.6性能指标试验 6.6.1误报警率试验 6.6.1.1行人或传送带式监测系统 可采取触发占用信号模拟实际被检物体通过的方法进行误报警率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5.5.1的 要求 不同误报警率所允许的误报警次数见表12,例如;进行10000次模拟试验7或中子误报警次数 均应不大于5次 注,每次模拟持续1s,间隔2s 每进行30次模拟,进行一次本底更新,每次本底更新的时间为30s 最少进行 3600次模拟 6.6.1.2车辆或火车监测系统 可采取触发占用信号模拟实际被检物体通过的方法进行误报警率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5.5.1的 要求 不同误报警率所允许的误报警次数见表12 例如;进行10000次模拟试验,7或中子误报警次 数均应不大于5次 注:每次模拟持续3s,间隔2s 每进行30次模拟,进行一次本底更新,每次本底更新的时间为30s 最少进行 36oo次模拟. 表12误报警率试验 不同误报警率指标所允许的最大误报警次数(95%的置信度 试验次数 误报警率=l/1000 误报瞥率=1/3600 误报警率=1/10000 3600 10000 2 30000 19 100000 12
GB/T24246一2009 6.6.2灵敏度一致性试验 灵敏度的一致性可用源计数率的相对变化来表示 系统灵敏度一致性试验按下列方法进行 a) 测量并记录监测系统的本底计数率 b) 将表11中相应的试验源放置在灵敏度一致性参考线上的探测区域的最低处 测量并记录监测系统的总计数率 d)计算并记录监测系统的源计数率 将试验源沿灵敏度一致性参考线上移,行人或传送带式监测系统每次上移0.25m,车辆或火 车监测系统每次上移0.5m,直至探测区域最高处 每次移动后均重复进行步骤c)和d) f 分析并记录灵敏度一致性试验结果应符合5.5.2的要求 6.6.3静态探测效率试验 静态探测效率试验按下列方法进行 测量并记录监测系统的本底计数率; a 依次将表11中相应的试验源放置在探测区域的参考点处,测量并记录源计数率 b 无相应源时可通过其他活度同类源的测量结果折算获得,折算公式 e) 静态探测效率-实酬静餐说效×要求藏活度 实际便用源活屡 试验结果应满足5,5.3的要求 d 6.6.4探测灵敏度试验 监测系统探测灵敏度试验按下列方法进行 a)依次使表11中相应的试验源分别沿图1中1一5双箭头所示的5个位置通过,试验源通过速 度满足5.2.4中的要求; b) 采用耳闻及目测的方法观察并记录监测系统产生的声光报警信号 对于每一种源,重复步骤a)和b),进行50次测试,试验结果应满足5.5.4的要求 注,在50次测试中至少有 报警即可满足不小于90%的探测概率(置信度95%)的要求 49 有 6.6.5过载特性试验 监测系统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正常运行时将C、源置于探测区域内,使探测组件表面的剂量率至 少增加至100Svh例如:100MBq的Cs放置在距探测组件表面0.3m处),监测系统应产生报 警并保持报警状态;探测组件表面的剂量率降至标准试验条件后,监测系统应在60s内恢复正常运行 6.6.6中子探测器的?射线抗扰特性试验 将"Co源置于探测区域内,使中子探测器表面几何中心处的剂量率至少增加至100Sv h-'例 如:300MBq的"Co放置在距探测组件表面1m处),然后移走Co源,使中子探测器表面几何中心处 的剂量率降至标准试验条件 重复上述试验60次,监测系统均应满足5.5.6的要求 6.6.7速度监测试验 监测系统速度监测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启动并运行监测系统,使被监测物体以不超过30km/h的速度通过监测 a 区域,同时使用秒表测算物体通过的速度; 记录并对比监测系统的速度监测结果与测算结果,应满足5.5.7的要求 b 电气安全试验 设备保护接地 使用25A的电流,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量电气设备外壳与接地端子间的电阻.试验结果应符合 5.6.1的要求 6.7.2绝缘电阻 用500V绝缘电阻表,检测相线对地和设备金属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试验结果应符合5.6.2 13
GB/T24246一2009 的要求 6.7.3介电强度 按表8规定的电压值及加压时间对监测系统进行试验 试验时,试验电压应在10s内逐渐升至 1000V,保持1s,观察试验结果,应符合5.6.3的要求 6.7.4防电击 用2000Q电阻并联交流电压表,直接测量待测可触及零部件与安全接地端子两端的电压值,试验 结果应符合5.6.4的要求 6.8 电磁兼容性试验 6.8.1按GB1799.4规定的试验条件及试验要求,对监测系统进行电磁骚扰发射试验,试验结果应 符合5.7.1的要求 一1999第6章和第9章规定的试验条件及试验要求,对监测系统进行电磁抗 6.8.2按GB/T17799.2一 扰度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5.7.2的要求 环境适应性试验 6.g.1试验规定 根据监测系统的组成,在不具备对整机进行环境试验的条件时,允许对具有独立功能的电气部件按 其实际工作环境条件单独进行试验 6.9.2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 对监测系统或其环境敏感部件按表13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5.8.1的要求 表13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 试验持续时间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 试验条件 55"C GB/T2423.22008(每1h测量一次指示值 6 高温试验 高温试验 10 GB/T2423.22008(每1h测量一次指示值) 16 低温试验 -25"C GB/T2423.1一2008(每1h测量一次指示值 16 恒定湿热 93%(40C GB/T2423.3一2006每8h测量一次指示值 48 16 低温贮存 40C GB/T2423.1一2001 60" GB/T2423.220o1 高温贮存 16 注,温度变化率不大于10c/A. 6.9.3运输环境适应性试验 对监测系统内具有独立功能的部件整体包装件,根据GB/T89931998附录H中提供的试验条 件及方法进行公路运输试验,试验样品经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 6.9.4机械环境适应性试验 6.9.4.1机械冲击试验 将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安装在一个冲击试验台上,使其承受分别来自三个正交方向的峰值加速度 为300nm/s,脉冲持续时间为6ms,波形为半正弦波的机械冲击,每个方向重复10次 试验结果应满 足5,8.3.2的要求 6.g.4.2机械振动试验 6.9.4.2.1振动试验准备 用足够强度的试验源照射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以便尽可能减少统计涨落的影响 记录监测系统给出的计数率数值并确定其平均值,作为振动试验前的相关参考计数率平均值 6.g.4.2.2扫频试验 分别由三个正交方向对被测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施加0.5g的谐波负载,频率由10Hz逐渐增加 14
GB/T24246一2009 至150Hz,再由150Hz减小至10Hz,扫描速率为每分钟两倍频程 在试验期间,记录相关计数率数值 并确定其平均值 6.9.4.2.3振动耐久性试验 分别由三个正交方向对被测探测组件或探测立柱施加2g的谐波负载持续时间为15min,颗率的 选择可在10Hz21Hz和22Hz33Hz的范围内任意选择一个或多个频率点 如果在6.9.4.2.2的试验中发现机械共振,应在产生共振的频率中选择试验频率 记录三个正交 方向的任意一组振动15min期间的数据并确定其平均值,将此平均值与振动试验前的相关参考计数率 平均值进行比较 机械振动试验结果应满足5.8.3.3的要求 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检验分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检验项目见表14 表14检验项目 序号 项目 型式试验 出厂试验 试验方法 要求 5.4.1和5.4.2 外观检查 2. 5.4.3 6,4.2 外壳防护能力试验 功能 5.2.2 6.5 误报警率 5.5.1 6.6.1 5. 灵敏度一致性 5.5.2 静态探测效率 6 5.5.3 6.6.3 7 探测灵敏度 6.6.4 5.5.4 8. 5.5.5 6.6.5 过载特性 9 5.5.6 6.6.6 中子探测器的丫射线抗扰特性 10. 速度监测 5.5.7 6.6.7 11. 5.6.1 设备保护接地 6.7.1 2. 绝缘电阻 5.6.2 13. 介电强度 5,6,3 6.7.3 防电击 5.6.4 6.7.4 14. 5,7 15 电磁兼容性 气候环境适应性 5.8.1 6.9.2 16 17 运输环境适应性 5.8.2 6.9.3 18. 机械环境适应性" 5.8.3 6.9.4 注:“ ”为必选项目,“一”为免测项目 车辆、火车系统必做该项型式试验,行人、传送带式监测系统由用户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7.2检验 应按表14所列检验项目对产品进行型式试验 应按表14所列出厂检验项目对产品逐台进行出厂 试验,检验合格并出具检验报告及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判定规则 型式试验中如发现不合格项,允许对产品的相关部件或分系统进行不超过两次的调整或更换,并重 15
GB/T24246一2009 新试验 如仍不合格,则判定产品不合格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8.1标志 8.1.1每套监测系统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字迹清楚的永久性标志,标志的设置应符合GB/T13306一1991 的要求,标志内容应包括 a)制造厂名称; 监测系统及相关部件名称; D 监测系统及相关部件型号; o' d 制造日期及出厂编号; e)注册商标 8.1.2包装标志 监测系统的部件及组件的外包装上应标明运输条件,温湿度要求,堆码高度、负重强度及起吊位置 等图示标志,图示标志的图形、颜色和尺寸及标志的使用方法应符合GB/T191一2008中的相关要求 8.2 包装 8.2.1包装方法 根据实际运输情况,可采用分体包装或整体包装 8.2.2包装材料要求 对单个功能部件应采用符合GB/T -2002中规定的木箱,对组件和零部件应采用符合 12464一 GB/T6543一2008规定的瓦楞纸箱 8.2.3随机文件 随机文件包括 D使用说明书(技术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手)应符合GB9969.1一1998的规定 产品合格证,应符合GB/T144361993的规定; b) 备件清单 c 包装箱目录及装箱单 d 8.3运输 8.3.1运输方式 单个相关部件包装完好后,应适用于公路、铁路、水路和室运等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时道路条件应 为三级(含)以上公路 8.3.2运输条件 应严格按单个部件包装箱上标明的运输条件进行装运 8.4贮存 8 .4.1需长期存放的监测系统或部件等,应有良好的贮存条件,即通风良好、温度为一5"C40"C,相 对湿度不大于85%的室内,且无腐蚀性气体、强烈机械振动,冲击及强磁场的作用 8 .4.2包装件放置方法应符合各包装件外包装上注明的堆码高度和堆放重量等要求 16

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电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电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电法的编号:GB/T3292.2-2009。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电法共有5页,发布于2010-02-012010-02-01实施
纺织品合成革用非织造基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纺织品合成革用非织造基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纺织品合成革用非织造基布的编号:GB/T24248-2009。纺织品合成革用非织造基布共有8页,发布于2010-02-012010-02-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