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826-2014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GeneralspecificationandsafetyrequirementsforDCpowersupplyequipmentofpowerproject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的编号:GB/T19826-2014。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共有44页,发布于2014-10-282014年第9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K4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240.01
  • 实施日期2014-10-28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4页
  • 文件大小769.01KB

以图片形式预览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国家标准 GB/T19826一2014 代替GB/T198262005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 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Generalspeifieeationandsafetyreqirementsfor Dcpowersupplyequpmentofpowerprojets 2014-05-06发布 2014-10-28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9826一2014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产品型号及基本参数 4.1产品型号及含义 4.2产品规格及参数 通用要求 5.1环境条件要求 5.2技术要求 5.3安全要求 5.4电磁兼容要求 16 5.5结构及工艺要求 试验方法 8 6.1试验条件 8 6.2结构及工艺检查 19 6.3稳流精度、稳压精度及纹波因数试验 21 6.4直流电流电压输出误差试验 6.5限压特性、限流特性试验 22 6.6效率和功率因数试验 2: 6.7均流不平衡度试验 23 6.8软启动特性试验 6.9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试验 23 6. .10直流变换电源装置 25 .11蓄电池试验 6 6.12直流供电能力试验 2 6.13噪声试验 28 6.14保护及告警功能试验 28 6.15监控功能试验 28 6.16通信功能试验 28 产品的充电功能试验 6.17 28 6.18温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29 6.19产品配置试验 30 6.20安全要求试验 30 6.21 抗扰度试验 36 31 6.22电磁发射试验
GB/T19826一2014 检验规则 31 7.1一般要求 31 7.2出厂检验 7.3型式检验 3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 34 标志 8.2包装 35 ### 运输 35 8.3 8.4贮存 35 35 随同产品供应的文件 附录A规范性附录)合闸冲击放电要求 3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导线颜色及截面积的相关规定 39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直流电源设备的充放电特性 4G 图1稳流精度稳压精度、纹波因数的试验线路图 20 图2效率及功率因数试验线路图 22 图3杂音电压试验线路图 25 图4蓄电池容量试验线路图 2 图5充电特性试验线路图 29 图A.1蓄电池事故能力放电试验 37 图C.1直流电源设备充放电特性示意图 40 表1影响量和影响因素标称范围的标准极限值 表2充电电压及电流调节范围 表3稳压精度、稳流精度及纹波因数 表!充电装置的效率及功率因数 表5交流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的效率 表6直流变换电源的效率 表了蓄电放电终止电压及放电电流 10 表8电气同腺和爬电距离 14 表9绝缘试验的试验等级 15 表 10温升要求 15 表 11传导发射限值 1 丧 1 12辐射发射限值 表 13外形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 18 19 表14测试仪表精度的选择 表15检验项目 32 36 表A.1冲击电流的选择 39 表B.1小母线汇流排主电路导线相序及颜色 39 表B.2导线截面积
GB/T19826一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826一2005《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与 GB/T19826一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一体化电源设备的要求; 交流输人电压范围由(85%~l15%)U,改为(85%120%)U.; -纹波系数改为纹波因数,重新定义并与其他标准协调; 增加了软启动特性要求; 删除其他类型充电装置的要求; 删除镍蓄电池的要求 本标准由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许昌开普电气研究院,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许继电源有限公司,艾默生网络能源 有限公司、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英可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东芝白云菱机电 力电子有限公司,烟台东方电子玉麟电气有限公司、珠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北恒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电力试验研究院、郑州供电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全喜、杨忠亮、杨慧霞、王刚、冯谦益、王凤仁、何勇志、石罡、薛安忠、,潘景宜、 刘平、,许胜飞、孙十柱、蒋冠前、田建军、赵军、李宏伟,关江桥、耿建风、罗治军 本标准于2005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19826一2014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 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工程用直流电源设备、一体化电源设备的通用技术条件和安全要求,以及试验方 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工程中的直流、一体化电源设备(以下简称产品),并作为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和 使用的依据 对于未涵盖的其他电源设备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凡是不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件 GB/T2423.4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 12h循环 GB/T2900.1电工术语基本术语 GB/T2900.17电工术语量度继电器 GB:/T2900.32电工术语电力半导体器件 GB/T2900.33电工术语电力电子技术 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 GB/T2900.41 GB4208一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4365电工术语电磁兼容 GB/T7261一2008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9254一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1287一2000电气继电器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 试验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14537一1993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8-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0一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2一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T19582所有部分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 DL/T634.5104一2009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 60870-5-101网络访问 DL/T860(所有部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GB/T19826一2014 JB/T5777.2一2002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控制及继电保护屏(柜、台)通用技术条件 JB/T5777.3一2002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控制及继电保护屏(柜、台)基本试验方法 术语和定义 GB/T2900.1,GB/T2900.17、GB/T2900.32,GB/T2900.33,GB/T2900.41和GB/T4365界定的 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直流电源设备Dcpwwersupplyequpment 为电力工程控制保护,信号、操作等提供电源的设备,通常由充电装置、蓄电池、馈出回路、,调压装 置和相关的控制、测量、信号、保护,调节单元,机电连接件等组成 3.2 一体化电源设备integratedpowersupplyequipment 将直流电源、电力用交流不间断电源(UPS),电力用逆变电源(INV),通信用直流变换电源(DC DC)等装置组合为一体,共享直流电源的蓄电池组,并统一监控的成套设备 注:以直流电源为核心,直流电源与上述任何一种电源及一种以上电源所构成的组合体,均称为一体化电源设备 3.3 unit 充电装置 charging 承担对蓄电池组充电和/或浮充电任务的一种整流装置 3.4 充电echarge 充电装置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对蓄电池补充容量的工作过程 3.5 恒流充电(稳流充电constantcurenteharge 充电装置对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在充电电压范围内维持在恒定值的工作过程 3.6 浮充电lwtingchurge 以浮充电压值对蓄电池进行的恒压充电 在正常运行时,充电装置承担经常负荷,同时向蓄电池组 补充充电,以补充蓄电池的自放电 均衡充电equalizingcharge 为补偿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压不均匀现象,使其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而进行的充电 3.8 纹波因数ripplefactor 脉动量直流电量的峰值与谷值之差的一半对直流分量的绝对值之比 产品型号及基本参数 4.1产品型号及含义 产品的分类及命名由企业产品标准规定 产品的型号推荐使用以下规定的方式进行编制,未配置 的功能在型号中可不体现 对于产品中的充电装置及愤电屏在单独生产时,型号的编制方式按有关标 准进行
GB/T19826一2014 -口/口-口-U 口口-D -DC/C额定输出电流 -DC'/DC额定输出电压 DC/DC装置 NV额定输出电压 -INV额定容量 NV装置 UPS额定输出电压 UPS额定容量 UPS装置 蓄电池组容量 充电装置额定输出电流 直流系统标称输出电压 设计序号 -直流电源类型 -设备结构型式 -DC/DC额定输出电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A; -DC/IC额定输出电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V; Dc/DC装置用字母D表示; -INV额定输出电压(单相为相电压,三相为线电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V; -INV额定容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100VA; -INV装置用字母I表示; UPs额定输出电压(单相为相电压,三相为线电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V UPS额定容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100VA; UPs装置用字母U表示; 蓄电池容量(C)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Ah,其中铅酸电池用C表示标称的容量; 直流额定电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A; 直流系统标称电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V,一般采用220V,ll0V,48V,24V; 设计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字母等表示,序号的位数和代表的含义由企业产品标准规定; 直流电源类型:Z -直流电源;Y -体化电源; 设备结构型式用下列字母表示 P -屏;G 柜 4.2产品规格及参数 4.2.1交流输入额定电压及频率 三相电压;380V,50Hz; 单相电压:220V、50Hz
GB/T19826一2014 4.2.2交流输出标称电压及频率 三相电压380V,50Hz; 单相电压:220V、50Hz 4.2.3直流标称电压 220V、l10V、48V、24V 4.2.4充电装置输出直流额定电流 充电装置输出直流额定电流可优先采用下列数值: 5A、10A、20A、30A、40A、50A、60A、80A、100A、160A、200A、250A、315A300A)、400A、 500A 4.2.5蓄电池额定容量 蓄电池额定容量可优先采用下列数值 10Ah,20Ah,40Ah,65Ah,.80Ah,100Ah、150Ah、200Ah,250Ah,300Ah.350Ah,400Ah、 500Ah、600Ah、800Ah、1000Ah、1500Ah、2000Ah、2500Ah、3000Ah 4.2.6产品外形尺寸 产品外形尺寸由企业产品标准规定,屏、柜体可优先采用以下外形尺寸(屏柜体框架尺寸). 2260mm×800mm×600mm(高×宽×深,高度包含眉头60mm). 通用要求 5.1环境条件要求 5.1.1影响量和影响因素标称范围的标准极限值 影响量和影响因素标称范围的标准极限值见表1 表1影响量和影响因素标称范围的标准极限值 影响量和影响因素 标称范围 -5一十40一10C十55C 环境温度 24h日平均温度不超过35 (85%一120%U 输人交流电源电压 交流输人电压不对称度 不超过5% 频率变化范围 不超过士2% 大气压力 80kPa110kPa 最湿月的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为90%,同时该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 相对湿度 且表面无凝露 工作位置 偏离基准位置任一方向5” 注1:U,为交流输人额定电压 注2:特殊环境要求,由制造厂在标准中规定,或制造厂和用户协商
GB/T19826一2014 5.1.2使用场所的其他要求 5.1.2.1使用场所不应有超过GB/T11287一2000和GB/T14537一199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 动和冲击 5.1.2.2使用场所不得有爆炸危险的介质,周围介质不含有腐蚀金属和破坏绝缘的气体及导电介质,不 允许充满水蒸气及较严重的霉菌存在 5.1.2.3使用场所应具有防御雨、雪、沙的设施 5.1.2.4使用场所任一方向不超过1.5mT外磁场感应强度 5.2技术要求 充电装置 5.2.1 5.2.1.1充电电压及电流调节范围 充电装置的充电电压及电流调节范围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充电电压及电流调节范围 恒流充电 浮充电 均衡充电 直流系统 标称电压蓄电池类别 充电电流调节 负荷电流调节 负荷电流调节 电压调节范围 电压调节范围 电压调节范围 范围 范围 范 阀控密封式90%~120% 95%~115% 105%~120% 110 U U U 铅酸蓄电池 或 排气式 90%135%" 95%一115% 105%一135% 220 U U U 铅酸蓄电池 阀控密封式 36V一60V 48v~52v 48V52v 铅酸蓄电池 k20%~100% o~100% 0~100% 18 排气式 40V72V 48V52V 48V72V 铅酸蓄电池 阀控密封式 18V30V 24V26V 24V26V 铅酸蓄电池 21 排气式 20V一36V 24V一26V 24V一36V 铅酸蓄电池 注:U为直流系统标称电压,I 为直流额定电流 5.2.1.2稳压精度、稳流精度及纹波因数 充电装置在交流输人电压为(85%120%)额定值及表2规定的范围内,稳压精度、稳流精度及纹 波因数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
GB/T19826一2014 表3稳压精度、稳流精度及纹波因数 充电装置类型 稳压精度 纹波因数 稳流精度 高频开关电源型 士0.5% 士1% 0.5% 相控型 士1% 士2% 1% 5.2.1.3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的输出误差 当充电装置输出的充电电流、充电电压通过数字式整定方式(如:数字拨盘、数字键盘、通信接口等 数字方式)进行整定时,应满足下列规定 充电电流一30A时,其整定误差不超过士0.3A; a b充电电流>30A时,其整定误差不超过士1% e)充电电压的整定误差不超过士0.5%(直流系统标称电压为110及以上)或士1%直流系统 标称电压为110V以下) 5.2.1.4限压特性和限流特性 5.2.1.4.1限压特性;充电装置在恒流充电状态下运行时,当输出直流电压超过限压整定值时,应能自 动限制其输出电压的增加 5.2.1.4.2限流特性;充电装置在稳压状态下运行时,当对蓄电池的充电电流超过蓄电池的限流整定值 时,或者当输出直流电流超过充电装置的总限流整定值时,应能立即进人限流状态,自动限制其输出电 流的增加 5.2.1.5效率 充电装置的效率不应低于表4的规定 5.2.1.6功率因数 充电装置的功率因数不应低于表4的规定 表4充电装置的效率及功率因数 额定输出功率 效率 功率因数 充电装置类型 % kw 单模块功率<1.5 85 0.90 高频开关电源型 单模块功率>1.5 90 0.92 单相输人15. 60 0.6 三相输人1一5.4 70 0, 相控型 >5.418 75 0,7 >18~36 80 0," 大于36 85 0." 5.2.1.7均流不平衡度 多台同型号的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并机工作时,各模块应能按比例均分负载,当各模块平均输出电流
GB/T19826一2014 为50%100%的额定电流值时,其均流不平衡度不应超过士5% 5.2.1.8软启动特性 充电装置应具有软启动特性,软启动时间可根据用户要求设定,一般设定为3s~10s 5.2.2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 5.2.2.1稳压精度 当输人交流电压为(85%120%)额定电压或输人直流电压为表2范围内的电压值,负载电流在 -100%额定负载时,稳压精度不应超过士3% 0一 5.2.2.2动态电压瞬变范围及瞬变响应恢复时间 动态电压瞬变范围不应超过标称电压值的士10%,瞬变响应恢复时间不应大于20ms 5.2.2.3 同步精度 同步精度不应超过士2% 5.2.2.4输出频率 当输人电压和负载电流为额定值时,断开旁路输人,输出频率不应超过(50士0.2)Hz 5.2.2.5电压不平衡度 对于三相输出的交流不间断电源,电压不平衡度不应大于5% 5.2.2.6电压相位偏差 对于三相输出的交流不间断电源,电压相位偏差不应超过3 5.2.2.7电压波形失真度 输出波形的失真度不应超过3% 5.2.2.8输出电流峰值因数 若输人电压与负载容量为额定值,输出的电流峰值因数不应小于3;1 5.2.2.9反灌纹波电压 在逆变输出状态下,对直流母线反灌纹波电压的均方根值不应超过直流母线电压的0.5% 5.2.2.10总切换时间 总切换时间应满足 冷备用模式;旁路输出切换到逆变输出的切换时间不应大于10ms 逆变输出切换到旁路输 出的切换时间不应大于4 ms 双变换模式:交流供电与直流供电相互切换的切换时间应为0ms 旁路输出与逆变输出相互 切换的切换时间不应大于4ms
GB/T19826一2014 5.2.2.11交流旁路输入要求 5.2.2.11.1交流旁路输入隔离变压器 当配置有交流输人隔离变压器时,输人隔离变压器应满足 绝缘电阻: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Q b)工频耐压;应能承受历时1min、3kV工频电压的耐压试验,无绝缘击穿或闪络现象; 冲击耐压;应能承受5kV标准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试验 5.2.2.11.2交流旁路输入稳压器 当配置有交流输人稳压器时,输人稳压器应满足 a)输出电压调节范围;不应超过士10%; 输出电压稳压精度:不应超过士3% b 5.2.2.11.3交流旁路输入过载能力 交流旁路输人电路过载150%时.工作不应小于30min. 5.2.2.12效率 当输人电压与负载电流为额定值时,交流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的效率不应低于表5中的规定 表5交流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的效率 高频机 工频机(输人输出具有工频隔离的变压器 额定输出功率 交流输人道变输出 直流输人逆变输出 交流输人逆变输出 直流输人逆变输出 85% 80% 85% 3kVA以上 90% 3kVA及以下 85% 80% 75% 80% 5.2.2.13输入功率因数 交流不间断电源的输人功率因数不应小于0.9 5.2.2.14并机均流性能 具有并机功能的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并机工作时,若负载电流为50%~100%额定电流,其均流不 平衡度不应超过士5% 5.2.3直流变换电源装置 5.2.3.1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类型和直流标称电压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应为高频开关模块型 5.2.3.1.1 5.2.3.1.2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直流输出标称电压为48v 5.2.3.2稳压精度 直流输人电压在表2规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内变化-输出电流在额定值的5%一100%范围内变化 稳压精度不应超过士0.6%
GB/T19826一2014 5.2.3.3动态电压瞬变范围及瞬变响应恢复时间 动态电压瞬变范围不应超过标称电压值的士5% 瞬变响应恢复时间不应大于200 ms 5.2.3.4杂音电压 5.2.3.4.1电话衡重杂音电压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直流输出端电话衡重杂音电压不大于2mV 5.2.3.4.2宽频杂音电压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直流输出端在3.4kHz~150kHz频带内的宽频杂音电压不应大于50mV;在 0.15MHz一30MHz频带内的宽频杂音电压不应大于20m 5.2.3.4.3离散频率杂音电压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直流输出端在3.4kHz150kHz频带内的离散频率杂音电压不应大于5mV 在0.15MHz~0.2MHz频带内的离散频率杂音电压不应大于3mV;在0.2MHz0.5MHz频带内的 离散频率杂音电压不应大于2mV;在0.5MHz30MHz频带内的离散频率杂音电压不应大于1mV 5.2.3.4.4峰-峰值杂音电压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直流输出端输出峰-峰值杂音电压不大于200mV 5.2.3.5反灌纹波电压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对直流母线反灌纹波电压的均方根值不应超过直流母线电压的0.5% 5.2.3.6效率 在额定负载时,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的效率不应低于表6的规定 表6直流变换电源的效率 额定输出功率 额定输人电压 效率 装置类型 % kw 80 220 单模块功率<1.5 85 >220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 220 85 单模块功率>1.5 220 90 5.2.3.7并机均流性能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的变换模块并机工作时,在负载电流为50%一100%额定值时,其均流不平衡度 不应超过士5% 5.2.4蓄电池 5.2.4.1蓄电池容量 蓄电池组按表7规定的放电电流和放电终止电压进行容量试验,蓄电池容量应符合表7的规定
GB/T19826一2014 蓄电池放电终止电压及放电电流 标称电压 放电终止电压 额定容量 放电电流 蓄电池类型 Ah d 排气式铅酸蓄电池 1.8 I 1.8 C 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 5.4 C 12 10,8 C I 注1.c,为蓄电池容量符号是10h半额定容量 Ah 注2:1n为放电电流符号,是10h率放电电流,数值Ca/10,A, 5.2.4.2大电流放电能力 对阀控密封式蓄电池应以30I的电流放电3min,对排气式铅酸蓄电池应以15I的电流放电 min,试验后极柱不应熔断,其外观不应出现异常 5.2.5直流供电能力 5.2.5.1直流母线电压 控制母线电压最大变化范围为(85%110%)直流系统标称电压;动力母线电压最大变化范围为 87.5%~112.5%)直流系统标称电压 5.2.5.2合闸冲击放电 当用户有要求时,产品需要进行此项试验,具体要求见附录A 5.2.5.3直流母线连续供电 在正常运行方式,交流电源中断或充电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直流母线应连续供电 5.2.5.4控制母线的电压调节功能 当直流母线配置有调压装置时,调压装置应具有手动调压功能和自动调压功能,在调节过程中或调 压装置故障时,直流控制母线应连续供电 5.2.6噪声 在周围环境不大于40dB的条件下,自冷式产品的噪声不应大于55dB(A声级);风冷式产品的噪 声在50%及以下额定负载时不应大于60dB(A声级),在50%及以上额定负载时不应大于65dB(A声 级 5.2.7保护及告警 5.2.7.1绝缘监察要求 产品应具备绝缘监察功能 当直流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或绝缘水平下降到设定值时,绝缘监察装置 应正确发出信号并具有相应的远方信号触点 当检测多条支路,或多段母线时,宜配置独立的装置 10
GB/T19826一2014 5.2.7.2电压监察要求 产品应具备电压监察功能,当直流母线电压高于上限设定值或低于下限设定值时,产品的电压监察 装置应正确发出信号并具有相应的远方信号触点 5.2.7.3闪光信号要求 当用户需要时,产品设置闪光信号功能和相应的试验按钮 5.2.7.4过压和欠压保护 过压和欠压保护要求: a)当输人过压时,装置应具有过压关机保护功能,输人恢复正常后,应能自动恢复原工作状态 b)当输人欠压时,装置应具有欠压保护功能或输人自动切换功能,输人恢复正常后,应能自动恢 复原工作状态; 当输出过压时,充电装置和直流变换电源应具有过压关机保护功能,故障排除后,应能人工恢 复工作 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应具有输出自动切换功能,故障消除后,应能自动恢复原 工作状态; 当输出欠压时,充电装置和直流变换电源可不具有保护动作,但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恢复工 D 作 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应具有输出自动切换功能,故降消除后,应能自动恢复原工作 状态 5.2.7.5输出过载和短路保护 5.2.7.5.1充电浮充电装置和直流变换电源装置 当输出过载或短路时,应自动进人输出限流保护状态,故障消除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5.2.7.5.2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 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要求 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值的105%125%,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10min后自动转旁路,过载消除 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值的125%150%,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1min后自动转旁路,过载消除 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值的150%或短路时,应立刻转旁路 旁路开关要有足够的过载能力,并保 证配电开关先脱扣,过载消除后,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原则上配电开关的额定电流不应大于装 置额定输出电流的50% 5.2.7.6故障报警要求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产品应能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具有远方信号触点 直流电源报警信号 a 1交流输人过压,欠压、缺相; 2)交流输出过压、欠压; 充电浮充电装置故障 3 4 直流母线过压,欠压; 5)直流母线绝缘故障; 1
GB/T19826一2014 6 蓄电池组过压、欠压; 7 蓄电池组出口熔断器熔断或断路器脱扣; 8 馈线断路器脱扣; 9)绝缘监察装置故障 b)交流不间断电源报警信号: 1 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异常; 2 交流馈线断路器脱扣 逆变电源装置报警信号 逆变电源装置异常; 2)交流馈线断路器脱扣 直流变换电源报警信号: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异常 2)馈线断路器脱扣 其他报警信号 监控装置故障; 1D 2)避雷器故障 监控通信异常 3 5.2.8监控功能 一般要求 5.2.8.1 监控装置应具备对直流电源,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直流变换电源、蓄电池组和配电状态的监控 功能 监控装置可通过通信接口与上级主站进行连接通信,实现对电源系统的远程监控 5.2.8.2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包括 a)监控装置应具备电池管理功能,能按设定的条件自动完成对蓄电池充电控制 监控装置应能对蓄电池、充电装置、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直流变换电源等装置的运行方式 b 进行设定,并可进行自动与手动控制 5.2.8.3显示和检测功能 5.2.8.3.1显示 监控装置应能显示下列信息: a)交流输人电压; D 交流输出电压、电流和频率; 直流系统母线电压,电流 c D 蓄电池组电压、电流; 充电装置输出电压,电流;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输出电压,电流; 直流系统接地电阻、对地电压及其接地支路编号; g h 充电装置运行状态; i 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运行状态;
GB/T19826一2014 直流变换电源装置运行状态 5.2.8.3.2检测精度及检测周期 监控装置对模拟信号的检测精度不超过0.5%直流)或1.0%(交流),对状态信号的检测周期不应 超过1s,异常报警信号的检测周期不应超过0.,5s. 5.2.8.4保护和故障管理 保护和故障管理功能包括: 根据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参数变化,及时、准确判断异常或故障类型,并自动实施异常工 a 况限制、放障保护和声光报警显示功能 监控装置应提供用于信号报警输出的无源触点 b 5.2.9通信功能要求 5.2.9.1 般要求 产品通信接口应满足现场连接要求 产品通信规约应采用DL/T860,GB/T19582,DL/T634.5104 或其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通信规约 5.2.9.2遥测功能 产品中的监控装置应能采集并通过通信接口向远方发送直流系统母线电压、充电装置输出电压和 电流、蓄电池组的电压和电流;交流输人电源电压;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装置输出电压、电流、频 率;直流变换电源装置输出电压、电流 5.2.9.3遥信功能 产品中的监控装置应能采集并通过通信接口向远方发送直流系统母线过压和欠压、直流母线绝缘 降低,充电装置运行状态及故障,交流电源故障、蓄电池熔丝熔断、蓄电池放电欠压等信号,交流不间断 电源和逆变电源装置工作运行状态、交流不间断电源及逆变电源装置异常、交流馈线断路器脱扣,直流 变换电源装置异常、馈线断路器脱扣,监控装置故障,监控通信异常 5.2.9.4遥控功能 产品中的监控装置应能通过通信接口接收并执行远方的控制信号,控制充电装置的均充和浮充运 行方式的转换 5.2.10产品的充电功能要求 5.2.10.1产品的充电运行特性应满足蓄电池正常工作的要求 5.2.10.2具有程序控制功能的产品,应具有充电、长期运行,交流中断的控制程序,其运行控制方式应 满产品运行的需要 运行特性曲线可参考附录C 5.2.11温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在表1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变化时,产品应能正常工作,并满足以下要求: a)直流电压变差要求;充电装置在稳压工作时,输出电压变差不应超过士0.5%; b)稳压精度要求;充电装置的输出稳压精度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 13
GB/T19826一2014 5.2.12产品配置要求 5.2.12.1产品的配置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产品设计要求 5.2.12.2产品应配置有测量充电电流、蓄电池组电压、母线电压、放电电流、交流输人电压等参数的设 施及必要的信号灯,光字牌,按钮等 5.3安全要求 5.3.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柜内两带电导体之间、带电导体与裸露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均应符合表8的 规定 小母线、汇流排或不同极的裸露的带电导体之间,以及裸露的带电导体与未经绝缘的不带电导体 之间的电气间隙不小于12mm,爬电距离不小于20mm. 表8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额定绝缘电压U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mm mm U<63 3.0 3.0 63U300 5.0 6.0 300GB/T19826一2014 表9绝缘试验的试验等级 额定绝缘电压U 绝缘电阻测试仪器的电压等级 介质试验电压 冲击试验电压 kV kV Us63 250 0,.5(0.7 63GB/T19826一2014 表10(续 单位为开 元器件(部件)名称 温 升 可接触的外壳和覆板 金属表面 30" 绝缘表面 40 装在产品内部的操作手柄(如;事故操作手柄,把手等),因只有门打开后才能被触及且不经常操作,允许其温升 比表中的数据高10K 除非另有规定,对可以接触,但正常工作时不需触及的外壳和覆板,允许其温升比本表中的数据高10K 5.3.6耐湿热性能 产品应能承受GB/T2423.4一2008规定的交变湿热试验,产品在最高温度为十40C,试验周期为 两周期(48h)的条件下,经交变湿热试验,在试验结束前2h内,用规定开路电压值的测试仪表,分别测 量规定部位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MQ,其介质强度为规定试验电压的75% 5.3.7产品防护等级 产品的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GB4208一2008中IP20的规定 5.3.8防触电措施 产品的防触电措施应符合JB/T5777.22002中5,12的规定 5.4电磁兼容要求 5.4.1抗扰度要求 5.4.1.1振荡波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12一1998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3级的1MH2和100kH2振 荡波抗扰度试验 5.4.1.2静电放电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2一2006第5章的试验严酷等级为3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5.4.1.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32006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试验 5.4.1.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4一2008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 度试验 16
GB/T19826一2014 5.4.1.5浪涌(冲击)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5一2008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5.4.1.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6一2008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3级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抗扰度试验 5.4.1.7工频磁场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8一2006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4级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对于超高压系统使用的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8一2006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5级的工频 磁场抗扰度试验 5.4.1.8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10一1998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4级的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 验 对于超高压系统使用的产品,应能承受GB/T17626.10-1998第5章规定的试验严酷等级为5级 的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5.4.2电磁发射限值要求 5.4.2.1传导发射限值和辐射发射限值 产品应符合表11和表12规定的传导发射限值和辐射发射限值 表11传导发射限值 发射限值 频率范围 dBV) MHz 准峰值 平均值 0.15一0.5不含0.5 79 66 60 73 0.530 表12辐射发射限值 在10m测量距离处辐射发射限值/dB(V/m 频率范围 MHz 准峰值 30230 40 230~1000不含230) 47 5.4.2.2谐波电流限值 在产品的交流输人端,产品的谐波电流含有率不大于30% 17
GB/T19826一2014 5.5结构及工艺要求 5.5.1结构要求 5.5.1.1产品的结构外形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应符合表13的规定 5.5.1.2其他要求应符合JB/T5777.2一2002中5.2的规定 表13外形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 单位为毫米 项目名称 尺 公 差 500~1600 士1.5 高度 16002200 士2.0 >2200 士2.5 宽度 -2.0 深度 士1.5 平面度 1000:3 垂直度 1000:2 5.5.2表面涂敷层及系统模拟图要求 产品表面涂敷层与系统模拟图应符合JB/T5777.2一2002中5.3的规定 5.5.3元件安装要求 产品元件安装应符合JB/T5777.2一2002中5.4的规定 5.5.4母线、连接导线的要求 产品母线,连接导线应符合JB/T5777.2一2002中5.5的规定 导线截面积参见附录B. 5.5.5绝缘导线的敷设和连接 产品绝缘导线的敷设和连接应符合JB/T5777.2一2002中5.6的规定 5.5.6其他要求 5.5.6.1产品的同类接插件应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应接触可靠,插拔方便,并设有锁紧设施 蓄电池组的布置应满足蓄电池的运行要求.保证蓄电池组的绝缘性能,便于维护与检修 5.5.6.2 对需 要观察液面的蓄电池应便于观察液面 5.5.6.3产品内安装布置宜满足不停电维护的要求 6 试验方法 6.1试验条件 6.1.1环境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进行 正常试验环境条件为 18
GB/T19826一2014 环境温度:+15C十35C; a 相对湿度;45%一75%; b c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6.1.2试验电源要求 试验电源要求包括: a)交流电源频率50Hz士0.5Hz; 交流电源波形;正弦波,波形畸变因数不大于5%; b 交流电源中直流分量;偏移量不大于峰值的2%; 直流电源中交流分量(纹波);不大于6% d 交流电源系统的不平衡度:不大于5% 6.1.3仲裁条件 当出现争议时,可按GB/T7261一2008中4.1和4.2规定的基准条件进行仲裁 6.1.4试验用仪器仪表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试验中所使用的仪器仪表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般使用的仪表精度应根据被测量的误差等级按表14进行选择 a 测量相位用仪表不低于1.0级 b 测量温度用仪表误差不超过士1C; 测量时间用仪表;当测量时间大于1s时,相对误差不大于0,.5%,测量时间小于1s时,相对误 D 差不大于0.1%; 其他测试仪器、仪表的精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在计量认证的有效期内 表14测试仪表精度的选择 误差 S0.,5% 0,.5%~1.5% 1.5%5% 7.5% 仪表精度 0.1级 0,2级 0.5级 l.0级 数字仪表精度 6位半 5位半 4位半 4位半 6.2结构及工艺检查 检验5.5结构及工艺要求,按JB/T5777.32002第5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6.3稳流精度、稳压精度及纹波因数试验 6.3.1试验线路图 试验接线如图1所示 19
GB/T19826一2014 1R 1PV 1PR 3PV 1P叭 2PV 2R 说明 2R -可调电阻器; 1PA -电流表; -直流电压表; 1PV 2PV -交流电压表; 3PV -交流毫伏表; -示波器 1PR 图1稳流精度、稳压精度、纹波因数的试验线路图 6.3.2稳流精度试验 6.3.2.1充电装置在恒流充电状态下,充电电流设定为表2规定的整定范围内任一点,交流输人电压在 (85%120%)额定值(电压表2PV所示值)内变化,调整充电电压在表2规定的变化范围内变化,分别 测量充电电流(电流表1PA所示值),找出上述变化范围内充电电流的极限值! 6.3.2.2按式(1)计算稳流精度,计算结果应符合5.2.1.2的要求 I二 上X100% o 式中: 07 稳流精度; 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且充电电压在调整范围内的中间值时,充电电流测量值; I2 I 充电电流的极限值 6.3.3稳压精度试验 6.3.3.1充电装置在稳压状态下,直流输出电压设定为表2规定的整定范围内任一点,交流输人电压在 (85%~120%)额定值(电压表2PV所示值)内变化,调整负载电流为(0100)%额定值(电流表1PA 所示值),分别测量其充电装置的输出电压(电压表1PV所示值) 找出上述变化范围内充电装置输出 电压的极限值U 6.3.3.2按式(2)计算稳压精度,计算结果应符合5.2.1.2的要求 U JM-U2 ×100% u=! U 式中: 稳压精度; o U 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且负载电流为50%的额定电流时,输出电压测量值; U 输出电压的极限值 6.3.4纹波因数试验 6.3.4.1示波器要求;带宽20MHHz示波器,扫描速度低于0.5s/di示波器频带宽20MHz,扫描速度 20
GB/T19826一2014 低于0.5s/div,测量探头尽可能靠近被试设备输出端 6.3.4.2充电装置在稳压状态下,直流输出电压设定在表2规定的整定范围内,交流输人电压在 85%120%)额定值(电压表2PV所示值)内变化,调整负载电流为(0~100)%额定值(电流表1PA 所示值),分别测量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Ux电压表1PV所示值、输出电压的交流分量峰-峰值U 示波器1PR所示值) 6.3.4.3分别按式(3)计算纹波因数,计算结果应符合5.2.1.2的要求 Um ×100% 3 2U f 式中: 绞波因数; Um 输出电压交流分量峰-峰值 U 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 6.4直流电流电压输出误差试验 6.4.1充电电流整定误差试验 充电装置在恒流充电状态下,充电电流设定在表2规定的整定范围内,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 6.4.1.1 电压表2PV所示值),调整充电电压在表2规定的变化范围内的中间值,分别测量充电电流值!,电流 表1PA所示值 6.4.1.2按式(4)计算整定误差,计算结果应符合5.2.1.3的要求 上-I ×100% o (4 式中: -电流整定误差 d 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且充电电压在调整范围内的中间值时,充电电流测量值; I 充电电流的设定值 ID 6.4.2直流输出电压整定误差试验 6.4.2.1充电装置在稳压状态下,直流输出电压设定在表2规定的整定范围内,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 电压表2PV所示值),调整负载电流为50%额定值(电流表1PA所示值),分别测量其充电装置的输 出电压U,(电压表1PV所示值 6.4.2.2按式(5)计算整定误差,计算结果应符合5.2.1.3的要求: U.-U o= ×100% U 式中: -电压整定误差; ou U;--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且负载电流为50%的额定电流时,输出电压测量值 U输出电压的设定值 6.5限压特性、限流特性试验 6.5.1充电装置在恒流充电状态下运行,调整负载电阻,使直流输出电压增加,当输出电压超过限压整 定值时,应能自动限制输出直流电压的增加 6.5.2充电装置在稳压状态下运行,调整负载电阻,使输出电流逐渐上升而超过限流整定值,充电装置 将自动限制直流输出电流 当输出电流减小到限制电流以下时,能自动恢复工作 21
GB/T19826一2014 6.6效率和功率因数试验 6.6.1按图2接线,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电压,在稳压充电状态,直流输出为额定电流电阻性负载)、 直流输出电压为电压调节范围上限值,测量交流输人有功功率P(功率表所示值),直流输出的电流值 I.电流表2PA所示值)和电压值U.(电压表2PV所示值) 2PA 1PV 1PA 2Py 说明: 1PV 交流电压表; 直流电压表 2PV 1PA 交流电流表; 2PA 直流电流表; R 可调电阳阻器 图2效率及功率因数试验线路图 6.6.2充电装置的效率按式(6)计算,计算结果应符合5.2.1.5的要求 心 IX "×100% 式中: 充电装置的效率; 直流输出的电流值 U 直流输出的电压值; 交流输人有功功率 6.6.3充电装置的功率因数按式(7)计算,计算结果应符合5.2.1.6的要求 ! PF一 S 式中: PF -功率因数; 交流输人有功功率; S 交流输人视在功率 均流不平衡度试验 充电装置在浮充电状态下,调整高频开关电源模块总输出电流为50%I. 6.7.1 6.7.2测量各模块输出电流值,均流不平衡度按式(8)计算,计算结果应符合5.2.1.7的要求 Im二I ×100% d1=! 8) 式中 -均流不均衡度 -单模块输出电流最大或最小值 心
GB/T19826一2014 单模块输出电流平均值; !单模块额定输出电流值 6.7.3调整高频开关电源的模块充电电流值为100%I,时,重复上述试验 6.7.4断开任意一个模块电源后,重复上述试验 6.8软启动特性试验 交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为50%额定负载电流,启动充电装置,用存贮示波器适当的量程 观察充电装置从输出直流电压开始到输出电压稳定的过程,同时记录该过程的时间电压从10%到 90%的时间应符合5.2.1.8的要求 6.9交流不间断电源和逆变电源试验 6.9.1稳压精度试验 电源输人端分别单独输人直流电源和单独输人交流电源进行试验 在直流电源单独输人时 6.9.1.1 直流输人电压在表2规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内变化;在交流电源单独输人时,交流输人电压在(85% 120%)额定值内变化 6.9.1.2电源输出端加线性负载,负载电流分别为0和100%额定电流,记录输出电压值 线性负载: 阻性十感性,功率因数0.8滞后 6.9.1.3电源输出端负载改为整流性负载,负载电流分别为0和100%额定电流,记录输出电压值 整 流性负载;全波整流十阻性,波峰系数31,有功功率为额定容量的70% 6.9.1.4按式(9)计算稳压精度,计算结果应符合5.2.2.1的要求 U-U ×100% 式中: 稳压精度; u U -输出电压波动极限值 U 输出电压标称值 6.9.2动态电压瞬变范围试验 6.9.2.1在额定输人电压和额定输出电压条件下,输出接阻性负载,使负载电流由20%额定值突加到 100%额定值,再由100%额定值突减至20%额定值 用存储示波器分别测量两次电流突变时的输出电 压瞬时值,与输出电压额定值之比应符合5.2.2.2的规定 6.9.2.2在额定输人电压和额定输出电压条件下,输出接阻性额定负载,输人电源在交流电源和直流电 源之间相互切换时,用存储示波器测量的输出电压瞬时值,与输出电压额定值之比应符合5.2.2.2的 要求 6.9.3瞬变响应恢复时间试验 在6.9.2的试验条件下,用存储示波器分别测量负载电流突变时和输人电源相互切换时,输出电压 从突变的时刻起到恢复至稳压精度范围内止的时间,应符合5.,2.2.2的要求 6.9.4同步精度试验 旁路输人为标准正弦波,UPs输出接阻性额定负载,当UPs与旁路输人同步后,用存储示波器测 量旁路输人波形和UPS输出波形的相位差,按式(10)计算同步精度,计算结果应符合5.2.2.3的要求 23
GB/T19826一2014 ×100% 10) 360° 式中: -同步精度 输人与输出的相位差,单位为度() 6.9.5输出频率试验 断开UPs或INV的旁路输人,在阻性额定负载下,其输出频率应符合5.2.2.4的要求 6.9.6电压不平衡度试验 输人额定电压和频率,在阻性负载下,分别在对称负载和不对称负载下,测量三相输出的相电压,计 算电压不平衡度 对称负载为三相加额定负载;不对称负载为二相满载,一相空载 测量结果应满足 5.2.2.5的要求 6.9.7电压相位偏差试验 UPs三相输出接平衡阻性额定负载.测量三相输出相电压的相位角,其偏差值应符合5.2.2.6的要求 6.9.8电压波形失真度试验 在电源输人分别为交流输人和直流输人下测试,电源在逆变输出工作状态,在空载、阻性额定负载 及非线性额定负载(三相为平衡负载)条件下,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应符合5.2.2.7的要求 6.9.9输出电流峰值因数 在交流输人额定电压和直流输人额定电压下分别测试,电源在逆变输出工作状态,接非线性负载 (平衡负载),调节非线性负载的峰值电流,使电源保持额定输出,测量输出电流的峰值l,和均方根值 IR 输出电流峰值因数F=Ip/1应符合5.2.2.8的要求 6.9.10反灌纹波电压 在逆变输出工作状态下,由直流母线输人供电,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电状态,被测装置输出额定电压 和隔定电流用有效值衣渊位一体化电枞设备蓄电他组进线处纹破电底约方根值,搬式)计算纹放 电压因数,计算结果应符合5.2.2.9的要求: Um 11 om ×100% Ua 式中: 纹波电压因数; rm U 纹波电压均方根值; U 直流电压平均值 6.9.11总切换时间试验 在额定输人和阻性额定负载(三相为平衡负载)时,人为模拟各种切换条件,用存储示波器记录输出 电压波形,其切换时间应符合5.2.2.10的要求 6.9.12交流旁路输入试验 6.9.12.1变压器绕组与铁芯、,输人绕组与输出绕组之间的绝缘电阻、工频耐压及冲击电压应符合 5.2.2.11的要求 2
GB/T19826一2014 6.9.12.2在输人交流电压为(85%120%)额定值和阻性额定负载(三相为平衡负载)下,其输出电压 调压范围和稳压精度应符合5.2.2.11的要求 6.9.12.3在额定条件下长期运行,在150%过载条件下运行30min,温升应符合5.3.5的要求 6.9.13效率试验 分别在额定交流输人和额定直流输人条件下,输出接阻性额定负载,测量变换效率应符合5.2.2.12 的要求 6.9.14输入功率因数试验 在额定交流输人条件下,输出接额定负载,测量输人功率因数应符合5.2.2.13的要求 6.9.15并机均流试验 电源输人为额定值,输出负载电流分别为额定值的50%和100%(三相为平衡负载),测量各个单元 的交流输出电流,按式(8)计算负载电流不均衡度,计算结果应符合5,2.2.14的要求 6.10直流变换电源装置 6.10.1稳压精度试验 直流输人电压在表2规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内变化,输出电流在额定值的5%100%范围内变化 输出电压在标称电压的100%~110%范围内任一数值上保持稳定,在输出端测量输出电压,按式(2)计 算的稳压精度应符合5.2.3.2的要求 6.10.2动态电压瞬变范围试验 6.10.2.1在额定输人电压和额定输出电压条件下,负载电流从额定值的25%一50%一25%和50% 75%一50%进行阶跃变化,用存储示波器测量直流输出电压的波形,其超调量应符合5.2.3.3的要求 6.10.2.2输人电压从0到额定值突变时,用存储示波器测量直流输出电压的波形,其超调量应符合 5.2.3.3的要求 6.10.3瞬变响应恢复时间试验 在6.10.2的试验条件下,用存储示波器分别测量输出电压从突变的时刻起到恢复至稳压精度范围 内止的时间,测量结果应符合5.2.3.3的要求 6.10.4杂音电压试验 6.10.4.1试验电路 杂音电压试验电路如图3所示 直流电流 测试装置 -0.1F/100V 测 直流 直流数字 杂音计 0.Ml " 电压表 DI示放器 电压表 选频表 图3杂音电压试验线路图 25
GB/T19826一2014 6.10.4.2试验方法 6.10.4.2.1按图2接好试验电路 按测试内容要求在被测C/DC输出端分别连接以下仪表;连接 30MHz选频表测量离散频率杂音电压仪表测试回路串接一只0.1aF/100V无极性电容器);连接 20MHz示波器;测试峰-峰值杂音电压;连接杂音计,测试电话衡重杂音电压与宽频杂音电压 6.10.4.2.2启动DC/IDC,调节直流输人电压为额定值,直流输出电压为额定值,负载电流分别为50% 和100%额定值 6.10.4.2.3用杂音计中电话衡重加权测量模式,选择75Q输人阻抗,并选择适当的量程,读取并记录 杂音计的最大电压测量读数,即为输出端电话衡重杂音电压值,测量结果应符合5.2.3.4的要求 6.10.4.2.4用杂音计15Hz一30MHz加权测量模式I段(3.4kHz150kH2)及川段(0.15MHz 30MH2),选择75Q输人阻抗,并选择适当的量程,读取并记录杂音计l段与I段最大电压测量读数, 即为输出端3.4kHHz150kHz频段与0.15MHz一30MHz频段杂音电压值,测量结果应符合5.2.3.! 的要求 6.10.4.2.5用30MHz选频表选择适当的量程,按3.4kHHz150kH么频段、,150kHz一200kH2频段、 200kHz一500kHz频段,0.5MHz一30MH频段进行测量,读取并记录各频段最大电压测量读数,即 为输出端离散杂音电压值,测量应符合5.2.3.4的要求 6.10.4.2.6用20MH2示波器选择适当的量程,示波器扫描速度应低于0.5s,读取并记录示波器所显 示的最大峰-峰值幅度,即为输出端峰-峰值杂音电压,测量结果应符合5.2.3.4的要求 6.10.5反灌纹波电压试验 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电状态,被测装置输出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用真有效值表测量一体化电源设备 蓄电池组进线处纹波电压均方根值,按式(11)计算纹波电压因数,应符合5.2.3.5的要求 6.10.6效率试验 在输人和输出为额定值,负载电流为额定值条件下测量,测量结果应符合5.2.3.6的要求 6.10.7并机均流试验 电源输人为额定值,输出负载电流分别为额定值的50%和100%.测量各个单元的输出电流,按式 s)计算负载电流不均商度,应符合5.2.3了的要求 6.11蓄电池试验 6.11.1蓄电池容量试验 6.11.1.1试验接线如图4所示 26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GB/T19826-2014

概述

直流电源设备在电力工程中应用广泛,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为了保证直流电源设备的品质和安全性,国家制定了GB/T19826-2014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直流电源设备的通用技术条件和安全要求。

通用技术条件

直流电源设备的通用技术条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额定输出电压和电流
  • 负载调整范围
  • 效率
  • 稳定性
  • 绝缘电阻
  • 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等

安全要求

直流电源设备的安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结构和外观
  • 绝缘和接地保护措施
  • 电源连接方式
  • 过载和短路保护
  • 防雷和防静电等级
  • 使用寿命和维修等

总结

GB/T19826-2014标准是电力工程中直流电源设备的通用技术条件和安全要求的基本依据。遵循该标准,可以有效保证直流电源设备的品质和安全性,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的相关资料

和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类似的标准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技术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技术条件的编号:GB/T30577-2014。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技术条件共有13页,发布于2014-12-012014年第9号公告
电热毯恒温控制器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热毯恒温控制器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热毯恒温控制器的编号:GB/T30545-2014。电热毯恒温控制器共有11页,发布于2014-10-282014年第9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