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3808-2009

全息防伪膜

Holographicanti-counterfeitingfilm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全息防伪膜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全息防伪膜的编号:GB/T23808-2009。全息防伪膜共有17页,发布于2009-11-012009-11-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9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3.120.99
  • 实施日期2009-1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734.65KB

全息防伪膜


国家标准 GB/T23808一2009 全 息防伪膜 Holographieanti-eounterfeitingfilm 2009-05-06发布 2009-1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3808一2009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方九星全息制品有限公司、国家防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圳大学反光材 料厂,深圳九星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东南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莞光群雷射科技有限 公司、北京三友防伪商标印刷有限公司、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印钞造币总公司、印钞造 币总公司特种防伪科技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振亮、刘克夫、王笑冰、蒋树青、陈松青、刘文义、哈流柱、程海燕、裴文、陈汝钧、 奕欣,王晓利
GB/T23808一2009 全息防 膜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息防伪膜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 安全措施以及环保、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镀层全息防伪膜,无镀层全息防伪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 GB/T2410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 GB/T8807塑料镜面光泽试验方法 GB/T14216塑料膜和片润湿张力的测定(GB/T14216一2008,IsO8296;2003,IDT) GB/T18734一2002防伪全息烫印箱 GB/T19425一2003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全息防伪膜holographicanticounterfeitingfilm 以塑料薄膜为基材,其上有全息图案,具有防伪功能的产品 3.2 镀层全息防伪膜coatedholographiecanti-counterfeitingfilm 带有反射镀层的全息防伪膜 无镀层全息防伪膜non-coatedholographicanti-eounterfeitingrilm 没有反射镀层的全息防伪膜 3 转移型全息防伪膜transferholographicanti-eounterfetingfilm 能用热转移或冷转移的方式,将其上全息信息转移到标的物上的全息防伪膜 非转移型全息防伪膜non-transferholographicanti-eounterfeitingfilm 不能将其上全息信息转移到标的物上的全息防伪膜 3.6 黄斑yelowspot 镀铝层上轻微发黄的斑痕 3 砂眼pinholes 真空镀层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镀层薄膜缺陷
GB/T23808一2009 3.8 版缝plategap 由模压工作版拼接造成模压产品有效版面内的缝隙 thieknessvariation;matellizingthicknessvariation 镀层不均匀度coatingt 反映镀层均匀性的指标 3.10 镀层附着牢度 oatingadhesion;matellizingadhesion 镀层附着在基材表面的牢固度 分类 4.1按产品类型分类 4.1.1按镀层分为 a)镀层全息防伪膜,指金属镀层全息防伪膜、介质镀层全息防伪膜 D) 无镀层全息防伪膜,指无镀层的透明全息防伪膜 4.1.2按使用方式分为 转移型全息防伪膜; a b) 非转移型全息防伪膜 4.1.3按基材类型分为: a)PET全息防伪膜 BOPP全息防伪膜; e)其他基材全息防伪膜 4.2按设计制版全息防伪技术分类 设计制版全息防伪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彩虹全息防伪技术 a) b) 计算全息防伪技术 计算机辅助全息防伪技术; d)光信息处理及光学变换全息防伪技术(含各种光学加密); 色彩控制及多通道合成全息防伪技术 f 脉冲全息防伪技术 要求 5.1防伪特性 5 1.1防伪力度悬置段 5.1.1.1防伪力度构成因素 全息防伪膜防伪力度由防伪识别特征数量、防伪技术独占性的数量、仿制难度和仿制成本大小四因 素构成 各因素应达到的条件和要求为: 全息防伪膜防伪力度中的防伪技术独占性的数量、仿制难度、仿制成本大小按GB/T19425- a 2003中5.1的规定 b)全息防伪膜防伪力度中的防伪识别特征数量应不少于含)两种 防伪识别特征分类及验证 见5.1.1.2和5.1.1.3 5.1.1.2全息防伪膜的防伪识别特征分类 全息防伪膜的全息防伪识别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彩虹全息; a
GB/T23808一2009 点阵全息; D e)光透镜效果; 同位异像 d e 三维背景; D 多通道合成全息; 消色全息 g h) 激光再现 iD 微缩图文 5.1.1.3全息防伪膜的防伪识别特征及验证见附录A 5.1.2身份惟一性 由生产企业声明 5.1.3稳定期 由生产企业声明 5.1.4识别性能 a)显性识别特征,无需借助仪器,感官能够识别 b) 隐性识别特征,应借助工具或仪器才能够准确识别 e)识别性能应满足GB/T19425-2003中表4的要求 5.1.5使用适应性 全息防伪膜应注明产品的用途及标的物的类型,使用适应性应能在其稳定期内满足标的物的要求 稳定期在合同中规定 5.1.6使用环境 全息防伪膜的防伪性能在其稳定期内应能满足正常使用环境要求,或者用户在订货合同中向生产 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 5.1.7技术安全保密性 a)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用于全息制版的计算机图形文件、墨图,掩模版及镍版应制定相应的技术 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b) 试验品、残次品等要及时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c)生产环境应满足封闭管理要求 5.1.8安全期 按GB/T194252003中5.8的规定 5.2产品质量 5.2.1外观质量 全息防伪膜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全息防伪膜的外观质量要求 项目名称 质 量 求 要 镀层均匀,无系统性镀层黑线,无皱折,暴筋、黑斑及明显系统性划痕 表面质量 版缝 不大于0.3mm(硬压机不大于2mm) 平整度 整体无明显凹凸缺陷 图像质量 图像清晰,色彩分明,亮度均匀 黄斑 不允许有
GB/T23808一2009 表1(续 项目名称 质量要求 端面划痕 不允许有 用压敏胶带粘接,接头个数符合合同规定 接头 张力一致,不允许有半边松紧和褶皱现象,手指捏卷材一侧端面时,端面从外部到卷芯均有 收卷质量 变形.即手能捏动卷材;且将卷材直立时,端面不窜卷、无放射状线 5.2.2产品规格 全息防伪膜的产品规格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全息防伪膜的产品规格 目 名 单位 指 项 称 标要求 幅宽尺寸误差 mmm 小于或等于士0 -0.5 端面整齐度误差 mm 小于或等于士1.0 5.2.3产品特性指标 2. .3.1镀层全息防伪膜产品特性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5 表3镀层全息防伪膜的产品特性指标 技术要求 项 目 名称 单位 金属镀层 介质镀层 % 衍射效率 大于或等于8 大于或等于2" 信噪比 大于或等于10:1 % 光泽度GS(45' 大于或等于15 大于或等于60 小于或等于4 同批同色色差 AE 光密度 l. 10一3.90 % 镀层不均匀度 小于或等于20 nmN/m 表面张力 大于或等于36 镀层附着牢度 大于或等于98 满版全息图案的产品不检测信噪比指标 无后续加工要求的产品不检测表面张力指标 转移型全息防伪膜不检测表面张力,镀层附着牢度 5 .2.3.2无镀层全息防伪膜产品特性指标如下 5. 2. 3. .2.1衍射效率、信噪比、光泽度,表面张力应符合表3中介质镀层的指标要求 5.2.3.2.2雾度小于或等于3.5% 试验方法 6.1试验条件 6.1.1试验环境 温度:23C士5C;相对湿度:30%一65% 6.1.2试样采取 按GB/T18734一2002中7.1.2的规定进行
GB/T23808一2009 6.1.3试样预处理 在实验环境条件下,试样放置不少于8h 6.2防伪特性 6.2.1防伪力度 按GB/T19425一2003中6.1的规定进行,其中全息防伪识别特征的数量及内容按附录A提供的 相关检验方法进行,附录A中未包含的项目可按生产企业提供的相关检验方法进行 6.2.2身份惟一性 应根据生产企业给出的证明身份惟一性的识别特征,按企业提供的检测方法进行辨识 6.2.3稳定期 按生产企业提供的相关检验方法进行 6.2.4识别性能 按GB/T19425一2003中6.4的规定进行 6.2.5使用适应性 根据生产企业注明的当批产品的使用范围,按照生产企业和用户合同中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 6.2.6使用环境 根据生产企业提出的使用环境,按照生产企业和用户合同中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 6.2.7技术安全保密性 按GB/T19425一2003中6.7的规定进行 6.2.8安全期 按GB/T19425一2003中6.8的规定进行 6.3产品质量 6.3.1外观质量 将试样放在平板玻璃上,距试样0.8m处设置60w鸽灯光源,并以再现角进行照明,观察者距试 样300mm处用放大镜或读数显微镜进行观察 6.3.2产品规格 使用分度值为0.1mm的测量工具直接测量 6.3.3产品特性指标 6.3.3.1衍射效率 按附录B或附录C的规定进行 6.3.3.2信噪比 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 6.3.3.3光泽度 按GB/T8807的规定进行 6.3.3.4同批同色色差 按GB/T18734一2002中7.4.3的规定进行 6.3.3.5光密度 按GB/T187342002中7.4.7的规定进行 6.3.3.6镀层不均匀度 按本标准6.3.3.5中测得的光密值,按公式(1),计算得到镀层不均匀度 P'P×100% 4= 式中: -镀层不均匀度; A
GB/T23808一2009 光密度测量值最大值 P 光密度测量值最小值; 光密度测量值平均值,计算见公式(2) p P= 6 式中 P 第1次光密度测量值 测量总次数 6 6.3.3.7表面张力 6.3.3.7.1混合液;电晕笔中混合液按GB/T14216的规定 6 3. .3.7.2检验方法 用装有符合要求(达因值)混合液的电晕笔,在试样表面画一条线,观察画线,两秒钟内应连续成线 6.3.3.8镀层附着牢度 6.3.3.8.1试样制备 沿膜的纵向载取宽约100mm,长约250mm的试样 将剥离强度为(2.5士0.2)N/e的透明压敏 胶粘带分别粘贴到膜的镀层面上,而后裁成15nmm宽的试样 膜与压敏胶带间应粘贴紧密,不得有气 泡、皱折等缺陷 取5条试样进行试验 6.3.3.8.2检验方法 将试样一端剥开50mm,把两端分别夹到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上,以(250士25)mm/min的速度进行 拉伸剥离,有效剥离长度为1001 mm 试验后,检验每条试样镀层的脱落情况 6.3.3.9雾度 按GB/T2410的规定进行 验收规则 7.1检验种类 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7.2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是按照本标准中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的全项检验 在以下情况需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或者产品转厂生产时 b) 如材料、工艺、配方等有较大改变,考核对产品性能影响时 e)正常生产过程中,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考核产品质量稳定性时; 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7.3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以一次交货为一批,逐批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防伪力度中的防伪识别特征的数量、识 别性能、外观质量和产品规格 验收判定 根据供需双方确定的抽样方案及合格判定数,判定各项指标是否合格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措施 8 标志 产品出厂时在外包装或产品合格证上应有下列标志:
GB/T23808一2009 a)产品名称 D) 产品规格、数量、批号 c 生产者名称,地址 d) 生产日期 产品生产所依据的标准编号、名称 f 生产许可证编号 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标注的内容 包装 按GB/T19425一2003中8.2的规定 8.3运输 运输时应防晒、防潮,不可重压,不得与化学品和污染品混合装运 贮存 应贮存在通风防火及室温和相对湿度满足全息防伪膜要求的仓库内 8.5安全措施 全息防伪膜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企业应制定安全措施且有效执行 环保、卫生 全息防伪膜应符合国家环保、卫生标准的要求
GB/T23808一2009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全息防伪识别特征及验证 A.1验证条件 A.1.1光源 白光点光源 A 1.2光源入射方向 点光源从试样上方倾斜人射,目视正向观察 A.2全息防伪识别特征 A.2.1彩虹全息 A.2.1.1多色(像面)彩虹全息 在像面内全息图像不同位置呈现不同颜色 A.2.1.2多色二维/三维图像 不同景深的图像显示不同的颜色 A.2.1.3三维全息 全息图像呈三维立体像 A.2.1.4真彩色 二维或三维再现像与实物色彩相似,称为真彩色 A.2.2点阵全息 A.2.2.1放射-收缩效果 改变观察方向,全息图案呈现放射-收缩动态变化 A.2.2.2旋转效果 改变观察方向,全息图案呈现平面旋转(如扇形)的动态变化 A.2.2.3二维超线全息 在像面内的精细超线图案呈多色彩虹 A.2.2.4流动型效果 试样经平移或旋转时,其全息图案有在流动的视觉变化 A.2.3光透镜效果 A.2.3.1凹、凸透镜 全息图像呈现凹透镜或凸透镜的效果 A.2.3.2明码标记 通过透镜可以看到深层次的文字 A.2.4同位异像 转动试样时,能在同一位置先后看到不同的图文 A.2.5三维背景 在像面内,由于图像有微小的错位,视觉产生两个不同的景深或连续变化的景深,使图像呈现立 体感 8
GB/T23808一2009 .2.6多通道合成全息 A A.2.6.1立体像效果 试样绕垂直轴向转动时,单眼观察可见图像的不同侧面,双眼观察视觉图像为转动着的立体像 A.2.6.2连续动作效果 转动试样时,全息图像具有连续动作的动画效果 A.2.7消色全息 A.2.7.1烧白 改变光人射方向时,图文显示相同的白色 A.2.7.2碎银 图案中显示有银色颗粒或片状物 A.2.7.3金属色 试样绕垂直轴转动时,不同部位先后由亮变暗,亮的部分具有金属颜色 A.2.8激光再现 A.2.8.1用激光笔倾斜照射试样特定部位,在试样的衍射光方向显示特定图文 移动激光笔,可观察 到动态图文 用激光球面波倾斜照射试样,在试样的衍射光方向显现特定图文 A.2.8.2 A.2.9微缩图文 使用不小于20倍的显微镜观察试样,其中的微缩图文呈现彩虹效果
GB/T23808一200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彩虹全息防伪产品衍射效率、信噪比'的测试方法 B.1试验环境 暗室温度:23C士5C;相对湿度:30%一65% B.2试样预处理 在B.1试验环境条件下,试样放置不少于8h. B.3衍射效率 B.3.1检验原理 直接测量人射光光强I和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s,按公式(B.1),计算得到衍射效率 s B.1 式中: -衍射效率; -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 I 人射光光强 B.3.2检验仪器 a激光器输出功率相对不稳定度小于或等于1%;测试点的光束直径小于或等于0.5 mm 光电接受系统接收面直径大于或等于6mm. b o能有效接收衍射光的会聚系统 低倍望远镜 d B.3.3试样制备 全息防伪标识:将试样贴于便于固定在万向台上的透明介质板上 全息防伪膜,全息防伪纸,将其裁切成面积不小于20mm×20mm试样,贴在便于固定在万向台的 介质板上 全息防伪条(线):将试样展平,贴于透明介质板上,为满足测试需要的面积,可以将展平的全息防伪 条(线)拼接 B.3.4测试入射光强I,(见图B.1) 激光束直接照射在会聚光学系统上,测量经会聚光学系统射出光强,它表示去掉因会聚光学系 统的吸收、散射、表面反射等造成光强损失后的人射光强 接收系统 入射光 会聚光学 激光器 数据处理 系统 反射或透 射系统 图B.1测试入射光强 1 体积型反射全息防伪产品的衍射效率、信噪比指标的检测,需根据产品再现光的要求,改变激光器的波长 10
GB/T23808一2009 B.3.5测试衍射光强I(见图B.2 将试样正向(天头)沿X轴方向固定在万向架上,试样的正向(天头)向着人射光,被测点处的光栅 应垂直于X轴,即试样的法线方向(Z轴 激光束斜照射在试样全息光栅微元点处,改变0角,在乙轴方向即试样法线方向上可接收到一个激 光衍射图像(狭缝、点、图文等)S,直至该图像最亮,此时记录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1s 会聚光学系统可采用反射方式也可用透射方式 为了使衍射光的全部光能进人光电接收系统的 接受面上而不损失,要求会聚光学系统人射处的口径大于衍射光形成的图像狭缝、点、图文等)面积 激光束斜人射在试样内,形成椭圆光斑,光斑短轴约0.5mm,长轴0.5/cos/(约0.8mm 1.2mm),如果被测点全息光栅微元面积小于这个椭圆光斑,则要求激光束先经过一个倒置的低倍望远 镜,以使激光束的直径小于光栅微元面积,再斜人射至试样 低倍望远镜 激光器 入射光 试样 衍射光斑图像s 会聚光学系统 接收系统 反射或透射 数据处理 图B.2测试衍射光强! 如果试样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空间深度的图案,则至少要分别测量一个像面图案和一个非像 面图案的衍射效率 B.3.6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应是N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N大于或等于3),见公式(B.2)、公式(B.3),计算得到像面 图案衍射效率和非像面图案衍射效率 (B.2) 7 式中: 像面图案衔射效率 -第i次的像面图案衍射效率; 7 -测量次数 一 B.3 7 式中 非像面图案衍射效率; 第i次的非像面图案衍射效率 功 N -测量次数 1l
GB/T23808一2009 B.4信噪比 B.4.1测试原理 测量噪声光强I,按公式(B.4),计算得到信噪比 SNVR一 B.4 式中 SNR -信噪比; 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 Is 噪声光强 B.4.2测试噪声光强 将试样移至没有光栅处(见图B.1)或在会聚光学系统人射面内,遮去衍射光斑(图像)后,此时光电 接收器上的信号为噪声光强 B.4.3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应是N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N大于或等于3),见公式(B.5),计算得到信噪比(平 均值) sNR SNR B.5 式中: SNR -信噪比(平均值); SNR -第i次的信噪比 N -测量次数 B.5着色产品 检测蓝色和绿色全息产品的衍射效率和信噪比时,需根据产品的颜色改变激光器的波长 12
GB/T23808一2009 c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点阵全息防伪产品衍射效率的测试方法 C.1试验环境 暗室温度:23C士5C;相对湿度:30%一65% C.2试样预处理 在c.1试验环境条件下,试样放置不少于8 C.3衍射效率 c.3.1检验原理 测量人射光光强I 和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I,按公式(C.1),计算得到衍射效率 C.1 " 1= n 式中: -衍射效率; 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 I -人射光光强 c.3.2检验仪器 激光器输出功率相对不稳定度小于或等于1%;测试点的光束直径小于或等于0.5n a mm b) 光电接受系统接收面直径大于或等于6mm. 能有效接收衍射光的会聚系统 c 低倍望远镜 d C.3.3试样制备 全息防伪标识将试样贴于便于固定在万向台上的透明介质板上 全息防伪膜、全息防伪纸,将其裁切成面积不小于20mm×20mm试样,贴在便于固定在万向台的 介质板上 全息防伪条(线):将试样展平,贴于透明介质板上,为满足测试需要的面积,可以将展平的全息防伪 条(线)拼接 C.4测试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1,(见图c.1 S 激光束经过全反射三棱镜的反射,照在被测试样处,零级光沿正反射方向行进,经过位于正中央 棱镜的阻挡,不能进人会聚系统,也不能到达光电接受器,在图中的聚光镜组前,由于三棱镜体积很小, 使得正、负一级衍射光进人会聚镜组内,经光电接受器后被记录 聚光镜组的口径只能允许正、负一级 的衍射光经过,而正,负二级及以上各级衍射光不能被接收,因此这里得到的光强是正,负一级的衍射光 的叠加,实际值应为二分之一,即为衍射光光强(信号光强)Is 13
GB/T23808一2009 光电接收器 聚光系统 阻光物质粘于 稳功率激 正中央 光器 全反射镜 镀铝反射镜 点阵全息 防伪标志 图C.1测试原理图 c.5测试入射光光强 在被测试样处,移去被测件,放置一个反射率为R已知的楔形镀铝反射镜,激光束经过全反射三棱 镜的反射,照在有一定倾斜角的镀铝反射镜上,反射光避开正中央三棱镜的阻挡,进人会聚系统,到达光 电接收器,此值还应除以镀铝反射镜已知的反射率R,记为等效人射光光强I 在测试I、与I,时,要考虑由光路及会聚系统的吸收、反射等损耗带来的影响,要求这个损耗尽可 能一致,以减少测量误差 C.6检验结果 衍射效率应是N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N大于或等于3),见公式C.2),计算得到衍射效率平 均值). C.2 n= 式中: 衍射效率(平均值); 第i次的衍射效率; 7 测量次数 N 14

全息防伪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全息防伪产品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全息防伪产品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7000-2009。全息防伪产品通用技术条件共有19页,发布于2009-11-012009-11-01实施,代替GB/T17000-1997
光电测距仪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光电测距仪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光电测距仪的编号:GB/T14267-2009。光电测距仪共有26页,发布于2009-10-012009-10-01实施,代替GB/T14267-1993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