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6809-2011

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

Thermostaticbathsandcirculators-Refrigeratedcirculator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编号:GB/T26809-2011。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共有21页,发布于2011-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N6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9.040
  • 实施日期2011-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1页
  • 文件大小543.03KB

以图片形式预览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

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


国家标准 GB/T2680g一2011 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 低温恒温循环装置 Thermostaticbathsamdeireulators一Refrigeratedcireulators 2011-07-29发布 2011-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6809一2011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分类 使用条件 环境条件 4.2供电条件 4. 3 供水条件 4.4液体传热介质 要求 5.1外观及结构 5D .2 技术性能 55 .3 安全和环境保护 试验方法 主要测试仪器与装置 6. 2 试验条件 外观及结构试验 6. .3 6.4工作温度范围试验 6.5ACC工作温度试验 6 .6 温度波动度试验 6.7制冷量试验 10o 循环泵最大流量试验 6. .8 12 6. 循环泵最大压力试验 12 .10安全和环境保护试验 6 1" 检验规则 13 7.1检验分类 13 7.2检验项目 13 7.3检验条件 13 7.4出厂检验 7.5定型检验 14 7.6周期检验 15 标志 15 8.1 -般要求 8.2 15 分类标志 8. 3 15 产品铭牌标志 16 与操作有关的标志
GB/T26809一2011 16 8.5安全标志 16 8.6包装标志 16 包装,运输、贮存 包装 9. .l 9.2运输 9.3 贮存 10随行文件 10.1技术文件 0.2其他文件
GB/T26809一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四达试验设备有限公司、机械工业仪器 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爱斯佩克环境设备有限公司、无锡苏南试验设 备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东方加热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重庆银河试验仪器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月明、陈云生、金丽辉、沈才忠、冯华,倪一明、邹苏阳、刘湘衡、熊知明、 徐秋玲、金美峰、周修源、王晓峰、励雅琴、廉振荣、周连琴、王家龙、何纲健、王华斌 m
GB/T26809一2011 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 低温恒温循环装置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分类,使用条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 存及随行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装备了有源制冷装置,以液体传热介质形式提供恒温环境的低温恒温循环装置(以下 简称低温循环装置).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几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目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义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793.1一2007 (GB4793.62008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6部分;实验室用材料加热设 备的特殊要求 GB/T9969一200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B189a.12一20o建筑物电气装置第4部分;安全助护第44难;过电压保护第43节 大气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保护 GB/T17248.3一1999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压级的 测量现场简易法 JB/T9512一1999气候环境试验设备与试验箱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 分类 不燃液体或可燃液体均可作为低温循环装置的液体传热介质,低温循环装置的分类名称,要求及标 志见表1 表1 分类名称 液体传热介质 要求 标志 NFIL 不燃液体 过温保护" 可调温度过温保护d 可燃液体" FL 可调温度过温保护和附加液位保护" I 通常是水以及其他在单一故障条件和规定温度范围内不燃烧的液体 液体传热介质的闪点不应小于65C,类要求适用,比如硅油 否则类要求适用,比如乙醇 独立的、非自复位的、能同时切断加热器所有极的过温或液位保护装置 可以调节的过温和液位保护装置,应只有借助于工具才能进行 制造商可选择采用或不采用
GB/2680g一2011 使用条件 环境条件 低温循环装置应在下列条件下使用: a)室内使用 b 温度为5C一35C,无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 环境温度低于31C时最大相对湿度为80%,环境温度为35C时最大相对湿度线性降 到67%; d 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m; 周围应无影响低温循环装置使用的振动,磁场(地磁场除外)以及其他冷热辐射的存在; f 污染等级2级,周围无高浓度粉尘或腐蚀性气体 g)周围无强烈气流,当周围空气需强流动时,气流不应直接吹到低温循环装置制冷系统进风口 和低温循环装置开口表面 4.2供电条件 为低温循环装置供电的电源应符合以下条件 a)额定电压;交流220V,380V或其他额定电压,允许偏离额定值的范围;一15%+10%; b) 额定频率:50Hz或其他额定频率,允许偏离额定值的范围:士2%; 允许电网电源上出现典型的瞬态过电压 瞬态过电压的标称等级为GB16895.12一2001规定 c 的脉冲承受电压(过电压)类别I 4.3供水条件 采用水冷却的低温循环装置,冷却水应满足下列条件: a)进水温度;不应大于35C,无明显的水温剧烈变化; 进水压力:0.1MPa一0.3MPa,无明显的水压剧烈变化; b e)总硬度;不应大于4mmol/L.,应满足工业锅炉用水水质标准 液体传热介质 使用与工作温度范围和产品分类相适应的液体传热介质,如水、乙醇水溶液或无水乙醇,硅油、矿物 油等,其中水介质的总硬度应不应大于4mmol/L.,满足工业锅炉用水水质标准 液体传热介质在4.1 环境条件下的沸点,应比制造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高5C以上,且无明显油烟形成 在较低工作温度试验时,液体传热介质在工作温度范围内的运动黏度不应大于30mm'/s 在 150以上工作温度条件试验时,液体传热介质的比热容不应大于2.5J/(kgK),运动黏度不应小 于1tmm'/s 要求 5.1外观及结构 表面涂镀层应色泽均匀、平整光洁,不应有露底,起皱,起泡,斑痕、裂纹及显见的划痕 5.1.2低温循环装置壳体焊接、棱角部位应按要求磨光、倒钝以后喷涂,抛光或镀层 整体结构应 牢固
GB/T26809一2011 5.1.3拼接安装部位缝隙应均匀一致 5.1.4固定机脚应放置平稳,移动脚轮应转动灵活且无异常噪声产生,万向脚轮应在正常操作条件和 其最不利的位置确保低温循环装置无倾覆危险 5.1.5内胆焊缝应均匀、无渗漏,电热器、蒸发器的安装应整齐,无泄漏,无锈斑 5.1.6如果适用,低温循环装置盖板与槽体应结合良好,方便操作 5.2技术性能 低温循环装置技术性能要求见表2 表2 序号 单位 技术指标 目 项 工作温度范围" 应符合制造商技术文件的规定 Acc工作温度" 应符合制造商技术文件的规定 温度波动度 在以下规格中选取;士(1,2,5)×10",一3GB/2680g一2011 5.3.3接触电流 低温循环装置在断开保护接地的供电条件下,在4.2a)规定的1.1倍额定电压和10.1制造商技术 文件中规定的最不利使用组合试验条件下,接触电流不应大于3.5mA 5.3.4过温保护 如果低温循环装置装备加热装置,应按照低温循环装置的分类和表1的要求实施过温保护 其过 温保护措施应符合GB4793.6一2008中l0.101的规定,过温保护装置应满足GB4793.6一2008中14.3 的要求 5.3.5保温及表面温度限值 应确保保温层结构与厚度设计的合理性,除开口,排水阀,循环接口等部位以外,低温循环装 5.3.5.1 置工作在环境温度以下的工作温度和4.1规定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2h内壳体表面应无明显凝露或 结霜 5.3.5.2低温循环装置工作在制造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和4.1规定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壳体易触 及发热表面的温度限值应符合GB4793.12007中10.1和GB4793.6-2008中10.1的规定 5.3.6制冷剂 应使用不含CFc(氯氟胫)的环保制冷剂 5.3.7噪声 低温循环装置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不应大于75dB 如果超过,制造商应在其技术文件中规定使 用设备的责任部门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试验方法 6.1主要测试仪器与装置 6.1.1温度测量系统 采用铂电阻,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组成温度测量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温度测量范围满足被测产品的测量要求; 时间常数(63.2%)为(8士2)s b e)由测量系统所引人的不确定度换算成温度值不应大于被测温度波动度绝对值的1/3 6.1.2功率计 准确度等级不低于1.5级 6.1.3接地电阻测试仪 能提供满足试验要求的试验电流 6.1.4介电强度测试仪 能提供满足试验要求的试验电压
GB/T26809一2011 6.1.5接触电流测试仪 应包含满足GB4793.1一2007的A.1规定的模拟人体网络和额定功率满足低温循环装置正常工 作要求的可调输出电压隔离变压器 6.1.6压力表 用于测量循环泵压力的压力表,其准确度等级应达到0.4级(含)以上 6.1.7真空表 用于测量循环泵吸力的真空表,其准确度等级应达到0.4级(含)以上 6.1.8流量计 用于测量循环泵流量的流量计,流量测量误差限值为士1.5% 通过流量计的压力下降不应超过原 始压力的10% 试验条件 低温循环装置的试验条件应符合4.1一4.4的有关规定 除特别规定,低温循环装置的温度测定应按照图1的示意,在制造商规定的低温循环装置工作 空间内的几何中心位置进行 如果制造商没有规定工作空间,应根据表4的规定确定工作空间 如果 加热装置、制冷装置位于低温循环装置的底部或侧面,工作空间的计算应从相关装置接近工作空间中心 的表面开始 如果制造商已经为这些部件采取隔离措施,比如隔板、挡板等,则从隔板或挡板开始计算 工作空间 除非制造商明确规定,低温循环装置的开口大小不影响工作空间的计算 任何情况下,测试 用温度传感器离开加热器和冷却器表面的距离应不少于20mm/kw,距离液面应不少于30mm 试验时,应将低温循环装置按最大充装量装满适用的液体传热介质,并允许在低温循环装置到达试 验温度点时按要求调整一次液位 如果低温循环装置盖板为标准附件,应将盖板按正常使用方式盖上 o00 oo0 说明 低温循环装置; 温度传感器; 温度测量系统 计算机.; 管道式循环系 注,循环泵可能为浸人式或管道式 图1低温循环装置温度测量示意图
GB/2680g一2011 单位为毫米 表 距槽壁(或挡板,加热器,冷却器》 距底面、液面(或隔板 槽尺 WX D×H(矩形槽低温循环装置>" >0.15w或D >0.15H >0.15Dia Dia H圆形槽低温循环装置》" 以操作者正常操作为基准点,w表示浴槽左右方向尺寸,D表示浴槽前后方向尺寸,H表示液体传热介质的液 位高度 Dia表示低温循环装置直径 6.2.3闭口浴槽低温循环装置和再冷却循环装置(见注)各项技术参数的测定应按照图2的示意,根据 加热或制冷功率的大小,按表5的规定确定密闭容器的容量大小 应对密闭容器进行保温,确保整个试 验过程容器与外界环境的热量交换降低到最低程度 隔热保温循环管的长度应为1m,直径的确定按 制造商的规定 如果制造商未对循环管直径进行规定,则按低温循环装置外循环管接口直径的大小进 行合理的配置 试验时应确保循环管路的密封与畅通 000 00o 说明 低温循环装置 温度传感器; 温度测量系统 计算机 管道式循环泵; 保温密闭试验容器 注循环系可能为浸人式或管道式 图2闭口低温循环装置和再冷却循环装置温度测量示意图 表5 加热或制冷量 密闭容器的容积 kw D 2一10 >10 10
GB/T26809一2011 试验时,应将低温循环装置按制造商规定的最大充装量装满适用的液体传热介质,并允许在低温循 环装置到达试验温度点时按要求调整一次液位 注:再循环冷却装置(reeireulatingcooler):不装备加热装置,用于代替自来水或循环水冷却的低温循环装置 6. 2.4除特别规定,温度测量系统的采样频率为每分钟两次,取按表4确定的工作范围的几何中心为 温度测试点 6.3外观及结构试验 采用目测、手摸、结合样品、照片,涂层测试仪等方法进行检查 在6.4一6.10规定的试验前和试验 后各检查一次,结果应符合5.1的规定 工作温度范围试验 6.4.1最低工作温度试验 最低工作温度试验应采用适用的工作介质,在(20士2)C的环境条件和6.2规定的其他试验条件下进行 将低温循环装置温度设置到最低工作温度,开启制冷装置和循环泵 启动温度测量系统记录降温过程,并 在达到最低工作温度时继续维持30min以上,低温循环装置能够达到的最低温度应符合5.2的规定 6.4.2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最低工作温度对比试验 允许制造商通过试验,测定相同低温循环装置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最低温度,然后按图3绘制 最低温度一环境温度曲线 该曲线可以用于对设计完全相同的低温循环装置,在相应环境温度条件下 批量测量最低温度,并推算出20C环境条件下的最低温度 试验方法如下 按6.4.1测试低温循环装置的最低温度,试验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一次重复; b改变环境温度为 (28士2)C和(32士2)C,保持其他操作条件不变,按6.4.1的方法 242C 分别测试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最低温度; 取两次重复测试的平均值,采用最小二乘法绘制最低温度一环境温度曲线(图3),允许将曲线 按测量范围内的变化规律外推到15C35C环境温度范围; 在实际环境温度条件下,测试低温循环装置的最低温度 将图3曲线在T方向上下平移到实 际环境温度和最低温度的交叉点,查阅20CT 时与曲线交叉点对应的T,即为该低温循环 装置在20丫环境条件下的最低温度 -20 2 -24 26 28 30L 16 20 24 28 32 nC 说明 < 表示环境温度(C) 表示低温循环装置温度(C); T -最低温度测量数据 注;实例中制造商规定的低温循环装置最低温度为一25C 图3最低温度一环境温度曲线
GB/T26809一2011 最低温度试验结果应符合5.2的规定 如果对通过对比试验方法测定的结果存在争议,执行定型 检验或周期检验,应以6.4.1规定方法测试的结果为准 6.4.3最高工作温度试验 最高工作温度试验应采用适用的工作介质,在(20士5)C的环境温度和6.2规定的其他试验条件下 进行 将低温循环装置温度设置到由制造商规定的最商工作温度,按制造商的规定,开启或关闭制冷装 置,启动温度测量系统记录升温过程,并在达到最高工作温度时继续维持30min以上 低温循环装置 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应符合5.2的规定 6.5Acc工作温度试验 Acc工作温度试验应采用适用的工作介质,在4.1规定的最高环境温度和6.2规定的其他试验条 件下进行 将低温循环装置温度设置到由制造商规定的ACC工作温度,开启制冷系统,在低温循环装 置达到设定工作温度稳定工作并保持2h以上为合格 6.6温度波动度试验 低温循环装置温度波动度的测量应采用适当的或制造商指定的液体传热介质,并在工作温度范围 的最高工作温度、最低工作温度和 C温度条件下进行试验 如果最高工作温度为环境温度,或者 l0 最低温度不能达到-10C,则仅在十15工作温度条件下进行试验 最低工作温度和-10C工作温度的波动度试验按6.4.1的方法进行,如果试验在非20C环境温 度条件下进行,应按6.4.2的方法校正最低工作温度,然后在该工作温度下进行温度波动度试验 最高 工作温度和十15C工作温度的波动度试验按6.4.3的方法进行 试验时应使低温循环装置达到规定的试验温度并保持30min以上开始 出厂检验只进行中间工 作温度或十15C温度试验,定型检验和周期检验应进行全部的3个或+15C温度点试验 启动温度测 量系统记录恒温过程,保持连续记录30 以上,然后取30min内的最高温度读数和最低温度读数之 mln 差值的二分之一,前面冠以“士”符号,作为温度波动度,其计算见公式(1) 如果测得的温度波动度在 十15C工作温度或其他温度下进行,则应当进行说明 T-T O? ATs=士一 式中: Ts 温度波动度,单位为摄氏度(C); 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C); T 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C) Tmi 温度波动度结果应符合5.2的规定 6.7制冷量试验 6.7.1电热功率法 低温循环装置制冷量P的测量,应当在(20士2)C的环境条件,制造商规定的工作温度和在6.2 规定的其他试验条件下进行 低温循环装置的循环泵应当在最大流量下工作 对于由水提供冷却或辅 助冷却的低温循环装置,冷却水的温度应当为(20士2)C 测量应当从开启制冷装置,并在制冷装置达 到稳定状态以后进行 如果制造商没有对制冷装置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进行规定,或者无法通过试验 判断,试验应从开启制冷装置30nmin以后开始 设置低温循环装置的工作温度,使低温循环装置内部加热装置在测试过程中停止加热工作 将电 加热器通过一个功率匹配的可调电源插人到液体传热介质中进行加热,并确保加热器的发热部位与液
GB/T26809一2011 体传热介质的全面接触,调节加热器的输人电压使低温循环装置的温度恒定在规定的试验温度 T;士0.2下5min以上 采用功率计测得的加热器输人功率即为低温循环装置在规定工作温度下 的制冷量 制造商应当以表格或曲线图的形式对不同温度T条件下的制冷量P进行规定 如果只对一个 温度点T,的制冷量进行规定,T,应该为-10C 如果由于低温循环装置的规范不能达到一10C的 工作温度,制冷量应当规定为十20C 6.7.2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制冷量对比试验一电热功率法 允许制造商通过试验,测定相同低温循环装置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和特定工作温度下的制冷量,然 后按图4绘制制冷量一环境温度曲线 该曲线可以用于对设计完全相同的低温循环装置,在环境温度 条件下批量测试制冷量,推算出20C环境条件下的制冷量 试验方法如下 按6.7.1测试低温循环装置在规定工作温度下的制冷量,试验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一次重复 a b)改变环境温度分别为(24士2),(28士2)c和(32士2),保持其他操作条件不变,按照6.7.1 规定分别测试制冷量; 取两次重复测试的平均值,采用最小二乘法绘制制冷量一环境温度曲线(图4),允许将曲线外 推到15 35环境温度范围 在环境温度条件下,渊试低温缩环装置在规定工作温度下的制冷量 将图生曲线在尸方向 上下平移到实际环境温度和规定工作温度下制冷量的交叉点,查阅T 为20C时与曲线交叉 点对应的P,即为该低温循环装置在20环境条件下的制冷量 制冷量试验结果应符合制造商在技术文件中的规定 如果对通过对比试验方法测定的制冷量结果 存在争议,执行定型检验或周期检验,应以6.7.1规定的方法测试的结果为准 注;图4的曲线只是一个实例,制冷量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受制冷系统结构影响严重,曲线呈多样化的变化 规律 700 650 60o 550 50o 450 40o 12 6 20 24 28 32 36 TC 说明: 表示环境温度(C) P 表示制冷量(w); 制冷量测量数据 注实例中制造商规定的低温循环装置制冷量指标为500w+20c 图4制冷量一环境温度曲线
GB/2680g一2011 6.7.3降温速率法 本方法适用于以水为液体传热介质的低温循环装置,以快速、批量测定5C以上工作温度值T 的 制冷量 将低温循环装置的温度恒定在(T,十5)C,按6.7.1开启制冷装置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启动温度 测量系统,按(不低于)每分钟6次的采样频率连续记录温度直到试验结束 重新设置低温循环装置的工作温度为(T 一5)C,测量并记录低温循环装置从T十2.5)C达到 T,一2.5)C需要的时间 低温循环装置达到设定温度以后,重新改变设置温度为(T +5)C进行重复试验,确认这种工作温 度改变未使制冷装置自动停止工作,否则应重新等待制冷装置启动工作并维持15min以上 低温循环装置的工作温度达到新的设置温度并保持15min以上,再次改变低温循环装置的工作温 度为(T -5),继续测量并记录低温循环装置从(T 十2.5)达到(T -2.5)需要的时间 低温 循环装置温度达到T -2.5)C以后,结束试验 将两次重复测量的时间进行平均,按公式(2)计算制冷量P P,=C×M.×AT/ 式中 制冷量,单位为瓦(w). P C 水的比热,常数,4186.8J/(kgK); 水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 一温差,单位为开(K),本标准规定Tr为5K T 实现AT温差需要时间的平均值,单位为秒(s) 试验结果应符合5.2的规定 如果对按6.7.3方法测定的制冷量结果存在争议,执行定型检验或 周期检验,应以6.7.1规定的方法测试的结果为准 6.8循环泵最大流量试验 "P 00o 000 00o 说明 低温循环装置(压力梨); 压力表; 流量计; 流量调节截止阀 5 管道式循环系 注:循环泵可能为浸人式或管道式 图5压力泵最大流量中的测定装置 10o
GB/T26809一2011 压力泵低温循环装置按照图5,压力/吸力泵低温循环装置按照图6的试验装置,使用6.1.6的压 力表,6.1.7的真空表和6.1.8的流量计,采用水作为液体传热介质,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最大充装容量, 在(20士5)C的工作温度条件下测试循环泵在不同压力下的流量 MPa pMP pLim 00o 000 000 000 说明: 低温循环装置<压力泵/吸力系); 压力表; 流量计; 流量调节截止阀 -管道式循环泵 注;循环系可能为浸人式或管道式 图6压力/吸力泵最大流量中m的测定装置 图6中,压力表(2)应尽量靠近循环泵的出口或人口连接,比如采用快插接头等 应测量一组与流 量夕直接关联的压力力,使得80%以上的流量压力特性参数通过测量获得,只有20%的数据来源于计 算推断 测量压力的参考点为泵的出口或人口 将测量的压力和流量数据,按最小二乘法制作曲线图 见图7) 应将压力流量曲线外推到压力p=0,曲线与p=0的交叉点即为最大流量中m 0.16 o.12 0.08 0.04 -0.04 -0.o8! 10 20 25 30 w(L/mn 说明 表示实际测量的不同压力下的流量值 图7最大流量中测定 11
GB/2680g一2011 循环泵最大压力试验 根据图7的压力一流量曲线,循环泵的最大压力或吸力为依据6.8的测量在流量中=0时的压力 值 压力泵的压力值为正值,吸力泵的压力值为负值 6.10安全和环境保护试验 6.10.1保护连接试验 按GB4793.1一20076.5.1的规定检查保护连接的完整性、保护导体端子以及保护连接的阻抗,并 判别其是否合格 6.10.2介电强度试验 本试验应在6.10.1的试验之后,在测试和检查合格的产品上进行 按5.3.2表了确定试验电压.按GB179a1一307中版.&.生的规定进行试验 试验时应将有关的 外部开关处于开启状态,如果电加热装置、制冷装置、循环和搅拌装置等部件是通过自动控制电路才能 接人测量电路的,则应对这些部件进行单独的试验,其结果应符合5.3.2的规定 接触电流试验 6.10.3 试验时应将电源输人的保护接地断开,采用1.1倍的额定电源电压和制造商技术文件规定的最不 利组合操作条件,按GB4793.1一2007图A.1的模拟人体网络电路及相应的规定进行试验,其结果应 符合5.3.3的规定 6.10.4过温保护试验 通过检查低温循环装置的分类标识、制造商技术文件中关于低温循环装置分类的声明,以及检查低 温循环装置的电气原理图和过温保护元器件的技术文件,确认制造商采取的过温保护措施及元器件是 否符合5.3.4的规定 如果经过目视检查不能确认,则通过试验施加过温保护或液位保护的故障条件,,一次施加一个,检 查单一故障条件下的过温保护是否合格 6.10.5保温及表面温度限值 凝露或结霜试验,应在执行6.4.1的最低工作温度试验时进行,保持低温循环装置在最低工作温度 工作不少于2h,目视检查2h内低温循环装置的壳体表面没有凝露或结霜为合格 壳体发热表面的温度试验,应在执行6.4.3的最高工作温度试验时进行,保持低温循环装置在最高 工作温度工作不少于2h,通过结构检查与表面温度计测量低温循环装置的易触及壳体表面温度没有 超过GB4793.12007表15的限值规定 如果试验在4.1环境条件下进行,应通过测量并计算低温循 环装置在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温升与35之和为表面温度 如果测量结果超过限值规定,通过目视检查低温循环装置壳体明显部位是否具有GB4793.1 2007表1规定的防止烫伤的符号13,检查制造商的技术文件是否具有针对防止烫伤符号的警告说明 6.10.6制冷剂试验 通过检查低温循环装置的铭牌标识,制造商技术文件中关于低温循环装置制冷剂的说明,以及检查 低温循环装置的制冷原理图和产品实际使用的压缩机型号,确认制造商采用的制冷剂是否为不含CFC 氧氟泾)的环保制冷剂 12
GB/T26809一2011 6.10.7噪声试验 低温循环装置整机的噪声声功率级应按JB/T9512一1999规定的方法测量,发射噪声级应按 GB/T17248.3一1999规定的方法测量,结果应符合5.3.7的规定 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低温循环装置的检验分为 出厂检验, w b 定型检验; e周期检验 7.2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定型检验和周期检验的项目、要求及试验方法的条款号见表6 表6 要求的 试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 定型检验 周期检验 条款号 的条款号 外观及结构 5.1 6.3 工作温度范围 5.2表" 6.4 AcC工作温度 6.5 5.2表2 5.2表2 温度波动度 6.6 制冷量 5.2表2 6.7 循环泵最大流量 5.2表2 6.8 循环泵最大压力 5.2表2 6.9 保护连接 5.3.1 6.10.1 介 电强度 6.10.2 5,3,3" 6.10,3 接触电流 10 过温保护 5 3,4 6.10.4 11 12 保温及表面温度限值 5,3.5 6.10,5 13 制冷剂 5.3,6 6.10,6 14 噪声 5,3.7 6.10,7 注,符号“"表示应检验的项目,符号“"丧示不必检验的项目 7.3检验条件 检验条件应满足6.2的有关规定 7.4出厂检验 7.4.1出厂检验由制造商质量检验部门负责 检验合格后签发产品合格证,方能出厂 13
GB/T26809一2011 7.4.2出厂检验项目分逐台检验和抽样检验,逐台检验项目为表6中序号1、2、5,8,9、10和11项,抽 样检验项目为表6中序号3和4项 7.4.3抽样检验项目采用随机抽样检验,抽样数量为20%,批量不大于5台时,所有项目都应逐台 检验 7.4.4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抽检时,如有一台不合格,应对不合格项目加倍抽检;第二次检验合格时 仅将第一次抽样不合格的产品返修,检验合格以后允许出厂 如第二次抽检仍有一台不合格,则应对该 批产品逐台检验,检验合格时允许出厂 7.5定型检验 7.5.1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定型检验 a)新产品设计定型或生产定型时; b 老产品转厂 生产时; 产品的设计结构、工艺、材料有较大变动且有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d 质量监督机构要求时 低温循环装置定型检验的样本为3台,检验项目为5.1一5.3,所有项目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7.5.2 7.5.3定型检验由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执行,也可委托质量检验技术机构执行,应出具定型检验报告 7.5.4经定型检验合格的低温循环装置应整修,更换寿命终了或接近终了的零部件,并重新进行出厂 检验 检验合格后签发产品合格证,方能出厂 7.6周期检验 检验情况 7.6.1 产品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周期检验 a)正常生产时,每两年进行至少一次的检验; b) 产品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周期检验有重大差异时 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要求时 注特殊订货或非批量生产的产品除外 7.6.2抽样方案及合格或不合格判断 7.6.2.1 周胭检验采用GB/T282!一2002中判别水平1的一次抽样方案 周期检验项目的不合格分类,不合格质量水平(RQL,判别水平(DL)及判定数组(Ae,Re). 7.6.2.2 见表7 7.6.2.3周期检验按GB/T28292002的规定进行合格或不合格判断,其中批质量以每百单位产品 不合格数表示 7.6.3样本抽取 周期检验的样本应在出厂检验合格品中随机抽取 7.6.4周期检验后的处置" 7.6.4.1周期检验不合格,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并落实措施,重新进行周期检验 若再次周期检验不 合格,则应停产整顿,产品停止出厂检验,待解决问题,周期检验合格后,方可恢复出厂检验 7.6.4.2若周期检验合格,经出厂检验合格的批可以作为合格品出厂或人库 14
GB/T26809一2011 表7 检验项目及条款 抽样方案 不合格 不合格质量 判别水平 序号 判定组数 水平(RQL DL 分类 项目 条款 样本量n Ac,Re) 工作温度范 5.2表? Acc工作温度 .2表2 温度波动度 5.2表2 制冷量 5.2表2 30 0,1 保护接地完整性 5.3. 介电强度 5.3.2 接触电流 5.3.3 过温保护 5.l 外观及结构 5.2表2 最大循环泵流量 10 11 最大循环泉压力 5.2表2 B 65 1,2 12 保温材料及表面温度限值 5.3.5 13 制冷剂 5.3.6 噪声 14 5.3.7 标志 8.1 -般要求 8. 1.1低温循环装置应有醒目的耐久性标志,定位准确,指向无任何歧义 1.2由于标志的内容过多,而不利于在低温循环装置外表完整和清晰地表达时,应采用 8. GB4793.1一2007表1的符号14,并在随机技术文件中附加说明 8.2分类标志 8.2.1应按照表1的要求对低温循环装置适用的液体传热介质进行分类标识 “NFL”和“FL”可以由 制造商自由选择附加使用或不使用 8.2.2分类标识可以单独标注,也可以在操作面板或产品铭牌上等明显位置进行标注 产品铭牌标志 产品铭牌应包含下列内容: 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 a b)产品名称,型号或能识别追踪设备的其他有效方法,系列号; 电源的性质、电压、频率及输人电流或功率; c d)主要的制冷剂种类及充装量 15
GB/2680g一2011 4 8. 与操作有关的标志 产晶宜包含下列与操作有关的标志 a)输人输出插头、插座,连接端子的标识,包括电源性质及额定值 循环管接口出口与人口的标志,温度超过十70C或低于一5C,或压力超过0.05MPa时,应 b 附加说明温度、压力范围及连接要求; 熔断器的标识,规格及容量; d)操作按键、旋钮、开关、调节装置; e)指示装置; 其他可能影响正常操作的内容 f 8.5安全标志 有可能出现电击,机械损伤,过高温和火焰蔓延,声,光和超声辐射.以及气体,液体过高压和爆炸危 险的部位或部件应进行标识 安全标志应符合GB4793.1一2007中5.1关于标志的规定 8.6包装标志 产品包装上应标明下列内容: a)产品名称、型号及商标 b) 执行产品标准号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191一2008中的规定 制造商应对低温循环装置的包装、储 c) 存和运输是否允许倾斜,最大倾斜角度等进行附加说明 生产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 D 包装箱外型尺寸及包装件重量 e 包装、运输、贮存 包装 9.1.低温椭环装置的包装应符合设计图纸规定 按产品大小和重量不同宜使用多层纸板箱,多层火 板或OSB板(定向结构刨花板)等合成板包装箱,不宜使用原木包装箱 9.1.2产品应采用防雨,防潮气聚集的塑料薄膜包裹,顶部底部及产品四角应按需衬垫泡沫层 9.1.3技术文件如使用说明书,合格证明书和保修单等应进行密封防潮包装,固定在包装箱内部明显 的位置 g.1.4可能影响运输安全的专用工具,部分附件,突出的部件,包括活动盖板等应拆卸以后单独包装 然后再牢固地固定和整体装箱,以避免运输过程中的碰伤、变形或划伤 9.1.5安装移动滑轮的低温循环装置,应采用撑高垫块,将产品的滑轮与包装箱的底板脱开,并采用合 适的螺杆将设备与包装箱底板固定 采用特殊方式包装时,应对包装箱进行合理的标识,并将技术文件 中说明拆卸的过程和需要再次包装时的要求拷贝两份,分别张贴在包装箱外部明显位置和开箱以后即 可显见的部位 9.2运输 低温循环装置的运输必须严格遵照包装箱上注明的要求,严禁日晒、雨淋,倾斜或强烈振动 运输 方式按订货合同上载明的要求执行 16
GB/T26809一2011 9.3贮存 包装后的低温循环装置应贮存在相对湿度不超过85%,无凝露,无腐蚀性气体和腐蚀性化学药品, 通风良好的室内,贮存期不得超过一年 10 随行文件 技术文件 10.1.1为了操作和安全目的,应当随同设备提供含有下述内容的技术文件 低温循环装置的预定用途; a b)与安全有关的指引; 包括工作温度范围、Acc工作温度,温度波动度,制冷量、循环泵最大流量、循环泵最大压力 电源额定值,加热器功率值、最大启动电流等在内的技术指标; d详细的设备安装、操作与维护说明,必要的故障排除说明 可获得技术支持的制造商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e f 对标在设备上的警告符号做出明确解释 特别是应当给出一段叙述,说明在标有GB4793.1一2007表1符号14的所有的情况下均需要查阅 文件,以便弄清潜在危险的性质以及必须采取的应对措施 10.1.2作为技术文件的使用说明书的内容应符合GB/T9969-2008的规定 10.2其他文件 应随同设备提供下述文件: 合格证; a 保修单; b e)装箱单

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GB/T26809-2011的应用

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GB/T26809-2011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仪器,主要由恒温槽、恒温循环泵、管路系统等组成。与恒温槽相比,恒温循环装置在样品恒温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循环泵将恒温液体循环,以达到更好的均温效果。而GB/T26809-2011标准则是根据国家实验室、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对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要求,制定的一项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低温恒温循环装置的技术参数、安全性能、检测方法等内容,为恒温循环装置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规范。

在实际应用中,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GB/T26809-2011可以广泛用于样品的恒温处理、生物反应器的培养、化学合成反应的控制等领域。例如,在化学合成反应中,通过对反应液进行恒温控制和循环,可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和反应效率,并且可以避免生成不良产物。在生物医药领域中,低温恒温循环装置也可以用于细胞培养、酶促反应等过程中。

除了在实验室中的应用,恒温循环装置还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温度控制。比如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硅片进行恒温处理以保证产品质量。而恒温循环装置则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总之,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循环装置GB/T26809-2011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对低温恒温和快速均温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它在更广领域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槽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槽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槽的编号:GB/T26808-2011。恒温槽与恒温循环装置低温恒温槽共有20页,发布于2011-12-01
可见分光光度计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编号:GB/T26810-2011。可见分光光度计共有15页,发布于2011-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机械天平

扭力天平

标签
气象仪器 水文与水利仪器 海洋仪器 地球科学仪器 X射线、磁粉、荧光及其他探伤仪器 超声波与声放射探伤仪器 工艺试验机与包装试验机 力与变形测试仪器 机械振动、冲击设备与动平衡机 金属材料试验机 试验机与无损探伤仪器综合 真空检测仪表与装置 声学仪器与测震仪 实验室用玻璃、陶瓷、塑料器皿 实验室基础设备 实验室仪器与真空仪器综合 质谱仪、液谱仪、能谱仪及其联用装置 电化学、热化学、光学式分析仪器 色谱仪 物性分析仪器 物质成分分析仪器与环境监测仪器综合 缩微复印机械 照相机与照相器具 投影器、幻灯机 测试设备与检验片仪器 镜头 放映设备及其配件 制片设备 电影、照相、缩微、复印设备综合 光学设备 光学测试仪器 光学计量仪器 电子光学与其他物理光学仪器 放大镜与显微镜 望远镜、大地测量与航测仪器 光学仪器综合 电工参数检验及电源装置 综合测试系统 交直流电工仪器记录仪器 数字显示仪表 电能测量和负荷控制系统 电测模拟指示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综合 其他自动化装置 工业控制机与计算技术应用装置 自动控制与遥控装置 执行器 调节仪表 显示记录仪表 机械量仪表、自动称重装置与其他检测仪表 流量与物位仪表 温度与压力仪表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仪器、仪表用材料和元件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