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2101.4-2009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枯萎病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valuatingresistanceofcottontodiseasesandinsectpests-Part4:Fusariumwilt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枯萎病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枯萎病的编号:GB/T22101.4-2009。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枯萎病共有7页,发布于2009-12-012009-12-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1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
  • 实施日期2009-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页
  • 文件大小513.63KB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枯萎病


国家标准 GB/T22101.4一2009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4部分:枯萎病 Technicalspecifieationforevaluatingresistanceof cottontodiseasesandinseetpests一Part4:Fusariumwilt 2009-10-30发布 2009-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2101.4一2009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4部分:枯萎病 范围 GB/T22101的本部分规定了棉花抗枯萎病[病原菌:尖镰抱萎蔫专化型(Fusariumorysporunm Sehl.f.spasinfeetwmAtk.)SnyderetHansen)]的鉴定方法和抗性评定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棉花抗枯萎病性鉴定和抗性评定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2101的本部分 2.1 发病率rateofinfeeted 发病棉苗占总棉苗数的百分率 2.2 病情指数diseaseindex 全面考核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 病原菌的培养 3.1培养病原菌的基本设备 恒温箱、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冰箱,可控温的温室(使温度保持在20C一28C之间、塑料 盆、铝锅、电炉,培养皿、试管,剪子、缀子、广口瓶、酒精灯等 鉴定所用枯萎病菌小种 由于棉花枯萎病菌7号小种分布最广,为此宜选用7号小种,但各地亦可根据当地的优势小种,选 择所用菌系 枯萎病病原菌培养 枯数祸悯原菌(参见附录A)菌种培养物采用麦粒或麦粒砂培养《麦砂比为3'1),先将麦粒用水浸 泡12h以上,再用水煮涨为止,沥干水分后拌人细砂,装人广口瓶湿热灭菌2h;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已 培养好的枯姜病菌平板或斜面接人其中,随后置于25C温箱培养7d一10d. 3 鉴定用病土的接菌 用筛过的无病土,经160C干热灭菌 然后,将病菌麦粒或麦粒砂培养物按土重的2%一3%的比 例加人到灭菌土中,混合均匀 用干净的报纸卷成直径6cm、高8cm的有底纸钵,将已混均匀的带菌 土装人钵中,至2/3高度,随后将其装人30cm×20cm×9cm的塑料盆中,待用 3.5鉴定材料种植方法 鉴定材料种植于温室,采用纸钵土壤接菌盆栽法 3次重复,每重复一盆12钵,每个鉴定材料3盆 共36钵;播种前每盆先浇300ml自来水,使钵中的土吸足水分,随后将已催芽的待鉴定品种的种子先 拌5%的多菌灵杀菌剂,再摆放于钵中,每钵6粒一8粒棉籽;然后用无菌土覆盖(高度与钵平齐),再浇 人200ml.自来水 3.6标准对照 鉴定中选用一个感病对照和一个抗病对照,抗病对照采用“86-1号”,感病对照可选用“冀棉11号”
GB/T22101.4一2009 或“鄂荆1号”或本地区的常规感病品种 抗病对照选择标准为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情指数小于10的品 种;感病对照选择标准为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情指数大于50的品种 调查记载方法 棉苗的管理 播种后将塑料盆置于温室中,进行育苗,温室温度保持在23C一28C之间,切勿超过30C,进行 精心管理 棉苗拱土前,只要钵中土壤不会太干,一般不要再浇水 棉苗出土后,注意保持盆中的干湿 度,土壤湿度保持在60%一80%为宜,早晚注意温度变化防止温度过高和过低 4.2发病调查 在棉苗第一片真叶长出后,棉花枯萎病陆续开始发生,在播种后一个月左右开始调查各品种的枯萎 病发生情况,调查鉴定结果记录到鉴定结果原始记录表,见附录B 采用5级分级法,可进行数次调查, 当感病对照病情指数达50以上时,即可全面调查各品种的发病率,求出病情指数,进行校正后,评判各 品种的抗病水平 调查分级标准 温室苗期棉花枯萎病的主要症状为青枯型和黄色网纹型,真叶和子叶发生萎蔫,叶片变软,下垂,叶 缘开始凋枯,叶脉变黄,以致叶片枯萎,棉株死亡 各病级分级标准如下 0级;棉株健康,无病叶,生长正常 1级;棉株1片一2片子叶变黄萎藉 2级;棉株2片子叶和1片真叶变黄萎慈,叶脉呈黄色网纹状 3级;棉株2片子叶及2片或2片以上真叶变黄萎藉,叶脉呈黄色网纹状或青枯状;棉株矮化或 萎藉 4级;棉株所有叶片发病,棉株枯死 调查结果的统计 44 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各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以“R”计,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 丛 Ri ×100 n 式中: 发病株数 总株数 1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病情指数以“D”计,按式(2)计算 习dxn DI= X100 (2 n×4 式中 相应病级 l 各病级病株数 1e 总株数 1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鉴定结果的校正 由于鉴定的外界条件,包括地区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同一地区年度间、批次间鉴定结果也可能 存在差异 为此,应对鉴定结果进行校正,即采用相对病情指数进行校正 方法为:鉴定中必须设感病
GB/T22101.4一2009 对照,在感病对照病情指数达50.0以上时进行发病调查,由于感病对照病情指数不可能刚好为50.0. 为此,采用校正系数K来进行校正,K值的求法按式(3)计算: 50.00 (3 K= D 式中 50.00 感病对照标准病情指数; Dl 本次鉴定感病对照病情指数 用K值与本次鉴定中被鉴定品种的病情指数相乘,求得被鉴定品种的相对病情指数RDI),RD! 按式(4)计算 RD1=D×K 式中: D被鉴定品种病情指数; K校正系数 以K值在0.751.25(相当于病情指数66.67一40.00)范围之间的鉴定结果为准确可靠 鉴定结果的评价 根据被鉴定品种的相对病情指数的大小评定品种的抗性级别,各级别评定标准如表1 表1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评定标准 级别 抗性类型 英文缩写 相对病情指数标准 RDl 免疫 020.0
GB/T22101.4一2009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棉花枯萎病病原 A.1学名 尖镰抱萎!专化型(Fusarium0.rysborumSchlectend;Fr f.sp asinfectun(Atk.)w.C.Snyd. &.H.N Hans.属真菌界(Fungi),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抱纲(Hyphomycetes),瘤座抱目 Tuberculariales),瘤座抱科(Tubereulariaceae),镰抱属(F4sarium),美丽组(elegan、wr.),尖袍种 (orysorumSehl.)真菌 培养特性和抱子形态 .2 A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丝为白色,培养时间稍长培养基经常出现紫色,菌丝体透明,有分 隔 具有3种类型抱子,分别为大型分生抱子、小袍子和厚恒抱子 大型分生抱子着生在复杂而又有分 枝的分生袍子梗或瘤状的抱子座上,通常具有3个~5个分隔,呈镰刀形至纺锤形,椭圆型弯曲基部有 小柄,两端尖,顶端呈钩状,有的呈喙状弯曲,壁薄 其中以3个分隔的常见,大小为(2.6m4.lAm)× 38.4 22.8 .44m),黄褐色至橙色 通常有3种培养型,I型大型分生袍子为匀称镰刀形或纺锤形 8从m 顶细胞较长,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多为3个分隔,属典型的尖抱类型;型大型分生袍子较宽短或细 长,多为3个分隔,有的可多达4个5个分隔,有时可达8个分隔;皿大型分生抱子宽短,顶端呈钩状 有的呈喙状弯曲,袍子上端1/3处变宽,基部细胞逐渐变窄,足细胞有或不明显,袍子多为3个分隔,近 于马特型 小型分生抱子多数为单胞,少数有1个分隔,通常为卵形,有时为椭圆形、倒卵形、肾形,甚至 柱形,大小为(wm~12m)x(2.2m一3.5pm),通常着生于菌丝的侧而的分生袍子梗,聚集成假头 状 厚恒袍子通常单生,有时双生,多数在老熟的菌丝体上顶端和间生形成,有时亦可生于大型分生抱 子上,表面光滑,偶有粗糙,球形至卵圆形,浅黄至黄褐色
GB/T22101.4一2009 B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鉴定结果原始记录表 表B.1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结果原始记录表 年 日 鉴定地点: 鉴定结果调查时间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相对 品种名称 总株数 发病率/%病情指数 病株数 病株数 病株数 病株数 病株数 病情指数 检测人: 校核人 审核人: 年 月 日 年 月 且 年 月 日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3部分:红铃虫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3部分:红铃虫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3部分:红铃虫的编号:GB/T22101.3-2009。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3部分:红铃虫共有5页,发布于2009-12-012009-12-01实施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的编号:GB/T22101.5-2009。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共有7页,发布于2009-12-012009-12-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