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40711.2-2021

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

Off-cycletechnology/deviceenergysavingeffectsevaluationmethodsforpassengercars—Part2:Idlestart-stopsystem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的编号:GB/T40711.2-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共有13页,发布于2022-05-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T4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43.020
  • 实施日期2022-05-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3页
  • 文件大小715.92KB

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


国家标准 GB/40711.2一2021 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 or-egyeleteethnoogy/deieeeners》saingeftetsealuatin meth0dsfor passengercars一Part2:ldlestart-stopsystem 2021-10-11发布 2022-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警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40711.2一2021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体要求 5 试验规程 试验结果 附录A规范性怠速起停系统试验报告 参考文献
GB;/T40711.2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4071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的第2部分 GB/T4071l已 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 第3部分:汽车空调; 第4部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l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 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第一汽车集团有眼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 司、安微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 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丰田汽车()投资有限公司、戴姆 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日产:()投资有限公司、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投资 有限公司、通用汽车(投资有限公司,现代汽车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宝马()服务有限公 司,本田技研工业()投资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天雷、王兆、保翔,刘志超、张敬、钱国刚、张晓龙、杨准营、贾雨、罗雄、沈彪、 杜康、白卓伟、杨建军、韦线、夏伟中,黄佑贤、陈晓露、梁洁、陈川、巫绍宁,阳向兰,宋轶男,苑晓龙、卞哲、 焦志扬、姜彦宾、洪晓清、龙金世、黄慧丽、赵军、于鹏、郭学磊、刘莹、姚岭华、李立飞、杨明、赵耀炜
GB/T40711.2一2021 引 言 加快发展节能汽车是缓解燃油供应矛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要求,我国发 布并实施了GB2799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 为鼓励先进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做好GB27999配套实施细则,基于鼓励先进、可量化评价的原则开展了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 效果评价方法的制定工作 鉴于不同循环外技术/装置的技术原理、节能效果以及应用程度存在差异,节能效果的评价方法也 存在不同,因此编制为分部分的文件 结合行业管理需要和技术应用特征,先行制定了换挡提醒装置 即将发布、怠速起停系统、汽车空调、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等技术/装置的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同时未来 亦不排除未来扩展纳人其他循环外技术/装置的可能 本文件的前四部分构成如下 第1部分换挡提醒装置 目的在于确定乘用车换挡提醒装置的循环外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2部分;息速起停系统 目的在于确定乘用车怠速起停系统的循环外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3部分;汽车空调 目的在于确定乘用车空调的循环外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4部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目的在于确定乘用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循环外节能效果评 价方法 每种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达分别作为该文件的一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循环 外技术/装置标准体系 未来,将根据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循环外技术/装置标准体系,促进行 业节能技术进步 IN
GB;/T40711.2一2021 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乘用车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的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具有怠速起停系统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类车辆 本文件适用于能够燃用汽油或柴油的车辆,不适用于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18352.6一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六阶段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192332020 GB19578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197532021 GB2799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 术语和定义 GB2799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怠速起停系统idlestartstopsstem 在车辆停止或即将停止,且发动机处于息速状态时,能够自动关闭发动机并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或车 辆需求重新起动发动机的系统 总体要求 4.1息速起停系统工作期间不应影响车辆的安全运行 4.2汽车生产企业或其授权代理者应将一辆代表被试车型的车辆提交给检验机构,同时提供以下相关 信息: 怠速起停系统关键部件供应商,型号的说明; a 息速起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说明,包括关闭和重新起动发动机的条件; b 发动机息速转速; c d可手动开关的节能装置的列表,包括装置名称及功能说明等 4.3被试车辆应符合GB19578规定的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和GB18352.6一2016(或其他适用版本 有关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4.4试验条件应满足GB/T192332020第5章的要求;对于不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GB/T40711.2一2021 NOVCHEV),试验条件应满足GB/T19753一2021第4章的要求 4.5怠速起停系统应按照第5章要求进行试验,按附录A的规定记录试验用车辆参数和试验数据 按 照第6章的要求计算节能效果,计算结果以升每100千米(L/100km)表示,圆整四舍五人)至小数点 后两位 5 试验规程 5.1怠速起停系统燃料消耗量测定 5.1.1试验前,应通过在底盘测功机上至少运行一个GB/T192332020中4.3规定的全球统一轻型 车测试循环(wL.Tc)或乘用车行驶工况(cLTcP)进行预热,预热过程中试验循环的选择与5.1.2 确定的试验一致 5.1.2车辆按照以下方法之一进行试验 每组试验需在同一试验条件(包括驾驶员)下进行,试验共进 行3组,每组试验应使车辆保持充分预热的状态,否则应按照5.1.1重新进行预热 车辆按照GB/T19233一2020中6.1,6.2,6.4及6.5所述的方法和7.17.4的要求分别在 a wI.TC和CL.TC-P下依次进行息速起停系统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试验;对于NOVCHEV. 按照GB/T197532021中6.1及6.4所述的方法和7.2的要求分别在wLTc和CL.Tc-P下 依次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试验 每组试验包含的试验项目见表1 车辆按照GB/T192332020中6.1,6.2,6.4及6.5所述的方法分别在wITc和CLTC-P下 b 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对于NOVC-HEV,按照GB/T197532021中6.1及 6.4所述的方法分别在wLTC和CLTC-P下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 试验过程 中记录怠速时长(发动机关闭且车速为零的时长) 关闭怠速起停系统,进行怠速燃料消耗率 试验 车辆首先怠速运转3min,然后进行2min怠速燃料消耗率测量,,经汽车生产企业建议 由检验机构确认后,可适当延长息速燃料消耗率测量时长,但总测量时长不超过5min 散热 风扇等其他耗能部件应处于关闭状态 怠速燃料消耗率试验应在息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 试验完成后连续进行 每组试验包含的试验项目见表1 表1每组试验包含的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 wL.Tc下息迷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 wL.Tc下怠速起停系统关闭状态下的试验 方法a) CITCP下怠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 CITCP下息速起停系统关闭状态下的试验 WITC下怠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 cLTcP下息速起停系统开启状态下的试验 方法b 息速燃料消耗率试验 5.1.3对无法手动关闭息速起停系统的车辆,可通过适当方式例如开启车门或前舱门,但不能增加整 车能耗)使其不工作以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关闭状态下的试验 5.1.4如果车辆装备有其他可通过手动方式开启和关闭的节能装置,试验中应使其开关处于关闭 状态 5.1.5在进行怠速起停系统关闭状态下的试验和怠速燃料消耗率试验中,还应记录息速转速与怠速燃
GB;/T40711.2一2021 料消耗率,所记录息速转速与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标称值或标称中心值之差不超过士50r/min,否则试 验需重新进行 5.1.6对于5.1.2规定的方法a),每组试验中的怠速起停系统关闭与开启状态下的燃料消耗量差值与 试验行驶里程的乘积除以100后不应超过息速燃料消耗率与wL.TC或CLTCP的息速时长(发动机关 闭且车速为零的时长)乘积的1.05倍,如公式(1)所示,否则该组试验需重新进行 (FCwrc.o一FCwrc.o)×dwr/100GB/T40711.2一2021 6 试验结果 6.1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 6.1.1对于按照5.1.2方法a)进行的试验,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按照公式(3)计算 FC FC (3 FCT=(FC Carp.o)×K,×K ×K一(FC -cLTeP,oF wLTc.oFF wLTc,oN 式中 FC 息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单位为升每100千米(I/100km); 温度修正系数,取0.85 K K 使用频率系数,取0.60;对于无法手动关闭怠速起停系统的车辆或搭载标称电压为48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的车辆,取0.80;对于NovC-HEv,取 1.00; K 操作习惯系数,手动挡变速器取0.95,其余变速器类型取1.00. 6.1.2对于按照5.1.2方法b)进行的试验,息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按照公式(4)计算 BXsccrcp×K×K×KX1o0B、Xs.wLe×100 FC下 ×3600 darep×3600 cdwL.Tc 式中 Bs 车辆的怠速燃料消耗率,单位为升每小时(L/h). 6.2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值 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值按照公式(5)计算, FC=min(FC下,0.12 式中 息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值,单位为升每100千米L/100km) FC
GB;/T40711.2一2021 附 录 A 规范性) 怠速起停系统试验报告 A.1车辆及制造厂基本信息 A.1.1车辆的商品名称或厂牌 A.1.2车辆型式: A.1.3车辆类别 .1.4制造厂名称和地址 AA A.1.5制造厂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和地址(如适用) A.2车辆说明 A.2.1怠速起停系统信息 A.2.1.1怠速起停系统关键部件供应商、型号的说明[起动电机,电池、,ECU硬件版本号),发电机(版 本号、型号、供应商、型式] A.2.1.2可以手动关闭息速起停系统;是/否 A.2.1.3怠速启停系统REESS标称电压 A.2.2整车参数 A.2.2.1整车整备质量 kg 最大设计总质量 A.2.2.2 kg A.2.2.3额定载客数: A.2.2.4 车身型式 A.2.2.5驱动轮;前、后、4×4?” A.2.3发动机 A..2.3.1 发动机型式 A.2.3.2发动机型号: A.2.3.3发动机排量: A.2.3.4燃油喷射系统型式:高压共轨/机械泵/VE泵/单体泵/泵喷嘴/其他" .2.3.5生产企业推荐的燃料: A .2.3.6最大功率: kw A r/min A.2.3.7增压装置;有/无” 点火系统;压燃/传统点火/电子点火 A.2.3.8 A.2.3.9怠速转速: rr/min 1 按GB/T15089一2001的定义 删除不适用者 2
GB/T40711.2一2021 A.2.4变速器 A.2.4.1变速器型式:手动/非手动?” A.2.4.2挡位数 A.2.4.3总速比包括轮胎受载下滚动周长);[道路车速(km/h)/(1000r/min)刀 -挡 a bh 二挡 eD 三挡 d 四挡 五挡 fD 六挡 其他 g A.2.4.4主传动比 A.2.5轮胎 A.2.5.1型号 A.2.5.2尺寸 A.2.5.3充气压力 kPa A.2.5.4受载下滚动周长 A.2.6润滑剂 A.2.6.1 A.2.6.2型号 A.3结构特征 A.3.1具有三排或三排以上座椅;是/否” A.3.2符合GB/T15089一2001中3.5.1规定条件的M,G类汽车:是/否” 如是MG类汽车,填写以 下内容 单车计算爬坡度: a 接近角 b 离去角 e 纵向通过角: d 前轴离地间隙 mm e 后轴离地间隙 mm 前后轴间的离地间隙 mm 8 A.4试验结果 A.4.1开启怠速起停系统co排放量 A.4.1.1cO排放量(wLTC低速段): g/km A.4.1.2cO排放量(w1Tc中速段) g/km A.4.1.3cO排放量(wLTc高速段). 旦/km A.4.1.4cO排放量(WLTC超高速段): !/km
GB;/T40711.2一2021 /km A.4.1.5cO排放量(wLTC综合): g/ A.4.1.6cO排放量(CL.TC-P低速区间): g/km cO排放量(CLTC-P中速区间) A.4.1.7 g/km g/km A.4.1.8cO排放量(CL.TC-P高速区间): A.4.1.9cO排放量(CLTC-P综合): g/km A.4.2开启怠速起停系统燃料消耗量 A.4.2.1燃料消耗量(wLTC低速段) L/100km A.4.2.2燃料消耗量(wLTc中速段) L/100km A.4.2.3燃料消耗量(wILTc高速段) L/100km A.4.2.4燃料消耗量(wLTC超高速段》 L/100km A.4.2.5燃料消耗量(wLTC综合) L/100km 息迷时长(wL.Tc> A.4.2.6 A.4.2.7燃料消耗量(cLTCP低速区间). L/100km L/100km A.4.2.8燃料消耗量(CLTCP中速区间. L/100km A.4.2.9燃料消耗量(CLTC-P高速区间): L/100km A.4.2.10燃料消耗量(CLTCP综合) A.4.2.11怠速时长(CLTC-P): A.4.3关闭怠速起停系统co排放量 /八km A.4.3.1cO排放量(wLTc低速段): g/ A.4.3.2cO排放量(wL.TC中速段): g/kmm 排放量(wLTC高速段》 A.4.3.3CO g/km /八km A.4.3.4cO排放量(wLTC超高速段): g/ A.4.3.5cO排放量(wLTC综合 g/km A.4.3.6cO 排放量(CLTC-P低速区间) g/km A.4.3.7co,排放量(CLTc-P中速区间) g/km A.4.3.8cO排放量(CLTC-P高速区间): g/km A.4.3.9cO 排放量(CLTC-P综合): g/km A.4.4关闭怠速起停系统燃料消耗量 A.4.4.1燃料消耗量(wLTC低速段). L/100km A44.2燃料消耗量(wLTC中速段): L/100km A44.3燃料消耗量(wLTc高速段): I/100km A.44.4燃料消耗量(wLTC超高速段): I/100km 燃料消耗量(wLTC综合 A.4.4.5 I/100km A.4.4.6怠速燃料消耗率(wLTC L/h A.4.4.7燃料消耗量(CLTCP低速区间: L/100km A.4.4.8燃料消耗量(CLTC-P中速区间): L/100knm A.4.4.9燃料消耗量(CLTCP高速区间: L/100km L/100km A.4.4.10燃料消耗量(CLTC-P综合): A.4.4.11怠速燃料消耗率(CLTCP): L/h
GB/T40711.2一2021 A.4.5怠速燃料消耗率试验 L/h 怠速燃料消耗率; A.5节能效果 L/100km A.5.1怠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结果: L/100km A.5.2息速起停系统节能效果值: A.6检验机构信息 A.6.1车辆提交申请日期 A.6.2负责进行试验的检验机构 A.6.3试验报告编号: A.6.4地点: A.6.5 日期 A.6.6签名:
GB;/T40711.2一2021 考文 参 献 [1]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GB/T40711.2-2021

引言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车辆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降低车辆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

为此,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的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GB/T40711.2-2021应运而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该评价方法。

怠速起停系统概述

怠速起停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汽车节油技术。其原理是在车辆怠速状态下,发动机会自动熄火,当驾驶员需要行驶时,发动机会自动启动。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的油耗和排放量。

评价方法介绍

GB/T40711.2-2021标准规定了怠速起停系统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怠速起停系统性能参数

该评价指标主要考察怠速起停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表现,包括系统启停时间、启停次数、启动成功率等。

2. 怠速起停系统节油效果

这是评价怠速起停系统的关键指标之一,可以通过测试车辆在不同路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实际油耗数据来计算得出。

3. 怠速起停系统对排放的影响

怠速起停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的排放量,因此该评价指标也非常重要。通过测算车辆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排放数据,可以得到怠速起停系统对排放的降幅程度。

结论

怠速起停系统GB/T40711.2-2021评价方法是一种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怠速起停系统的性能和节能效果。在未来的汽车行业中,该评价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信息技术穿戴式设备术语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信息技术穿戴式设备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信息技术穿戴式设备术语的编号:GB/T40683-2021。信息技术穿戴式设备术语共有14页,发布于2022-05-01
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3部分:汽车空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3部分:汽车空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3部分:汽车空调的编号:GB/T40711.3-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3部分:汽车空调共有13页,发布于2022-05-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