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4069-2017

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

Generaltechnologyofinternetofthings—Characteristicandclassificationofintelligentsensor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的编号:GB/T34069-2017。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共有17页,发布于2018-0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L1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020
  • 实施日期2018-0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1.41M

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


国家标准 GB/T34069一2017 物联网总体技术 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 Generalteehmologyfintermetofthings一- Characteristicandclassifieationofintelligentsensor 2017-07-31发布 2018-0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4069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云南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绵阳市维博电子 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易能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四研究所,福建 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上海物联网中心、重庆市伟岸测器制造股份 有限公司、上海市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志群、余国瑞、杨晴,阮赐元、王健、许晨光、陈志扬、戈剑、金辉、徐文劫、单联海、 王小文、茅晓晨
GB/T34069一2017 引 言 智能传感器由传感单元、智能计算单元和接口单元组成,具有智能与物联网特性,其类别繁多,广泛 应用于物联网中 为规范我国智能传感器的研究、生产与应用,有必要对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进行标 准化 本标准对智能传感器的特性与分类进行了规定,为规范生产、使用和检验评定智能传感器提供了参 考与指导 IN
GB/34069一2017 物联网总体技术 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物联网领域中涉及的智能传感器特性,并给出了智能传感器分类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传感器的设计,生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有关技术领域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665一2005传感器通用术语 GB/T33905.3一2017智能传感器第3部分;术语 GB/T34068一2017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接口规范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GB/T7665一2005和GB/T33905.3一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智能传感器imtelge entSenS0r 具有与外部系统双向通信手段,用于发送测量、状态信息,接收和处理外部命令的传感器 [[GB/T33905.3一2017,定义3.2] 3.1.2 传感器智能特性intelligentcharacteristicofsensor 传感器根据设定对输人信号进行处理,能使输出量更加准确或有利于信号分析的特性 3.1.3 sensornode 智能传感器节点inteligent 在传感器网络中,由传感器(可外接智能处理单元和能量供给单元组成,能实现数据的采集、处 理、传输和控制的设备 3.1.4 响应response 输出随被测量变化的特性 [[GB/T7665-2005,定义3.5.1.86]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B/T34069一2017 MCU;微控制单元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ASIC:专用集成电路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SoC;芯片级系统/片上系统 基于功能角度的智能传感器一般构成 4.1概述 智能传感器基于功能角度一般由传感单元、智能计算单元和接口单元组成,如图1所示 智能计算单元 传感单元1 信号调理 外部网络 接口单元 传感单元2 系统 数据处理 数据存储 传感单元n 图1基于功能角度的智能传感器 4.2智能计算单元 智能计算单元能根据设定对输人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特定的输出结果 4.3接口单元 智能传感器通过网络接口与物联网其他装置进行双向通信 网络接口应符合GB/T34068一2017的规定 特性 5 5.1通用特性 5.1.1概述 传感器通用特性分为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是输人为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信号时,传感 器的输出量与输人量之间的关系;动态特性是输人为随时间变化的信号时,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人量之 间的关系
GB/34069一2017 5.1.2静态特性 5.1.2.1 测量范围 在允许误差限内由被测量的两个值确定的区间 注:被测量的最高、最低值分别称为测量范围的"上限值”“下限值” 5.1.2.2准确度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5.1.2.3线性度 正、反行程实际平均特性曲线相对于参比直线的最大偏差,建议用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来表示 5.1.2.4分辨率 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可检测出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量 5.1.2.5重复性 在一段短的时间间隔内,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输人量从同一方向作满量程变化多次趋近并达到 同一校准点时所测量的一组输出量之间的分散程度 5.1.2.6稳定性 传感器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其性能参数的能力 5.1.2.7其他静态特性 传感器具有的其他静态特性 5.1.3动态特性 5.1.3.1频率响应 在规定的被测量频率范围内,对加在传感器上的正弦变化的被测量来说,输出量与被测量振幅之比 及输出量和被测量之间相差随频率的变化 注:频率响应应当以在规定的被测量频率范围内的频率和某一规定的被测量为基准 5.1.3.2响应时间 由被测量的阶跃变化引起的传感器输出上升到其最终规定百分率时所需要的时间 注:为注明这种百分率,可将其置于主词前面,例如;98%响应时间 5.1.3.3其他动态特性 传感器具有的其他动态特性 5.2智能特性 5.2.1概述 智能传感器的智能特性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利用数据处理子系统对其内部行为进行调节,减少外部 因素的不利影响,得到最佳结果
GB/T34069一2017 智能传感器在信号采集、数据处理、信息交互、逻辑判断等过程中表现出如下一种或多种智能特性 5.2.2数据处理 智能传感器对数字化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实现自动调校、自动平衡、自动补偿、自选量程等功能 5.2.3 自动校准 智能传感器可根据操作者输人的零值或某一标准量,调用自动校准软件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和校准 5.2.4自动诊断 智能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可进行自检,判断传感器各部分是否正常运行,并进行故障定位 5.2.5 自适应 智能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自身模型和/或参数的调节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保 证其基本功能和性能 5.2.6双向通信 智能传感器采用双向通信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测量,状态信息,并能接收和处理外部设备发出的 指令 5.2.7智能组态 智能传感器设有多种模块化的硬件和软件,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操作者可改变其模块的组合状 态,实现多传感单元,多参量的复合测量 5.2.8信息存储和记忆 智能传感器可存储传感器的特征数据和组态信息如装置历史信息、校正数据、测量参数.状态参数 等,在断电重连后能够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也能根据应用需要随时调整其工作状态 5.2.9自推演 智能传感器可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结果或其他途径得到的信息进行多级推理和预测,获得的结果 可进行输出 5.2.10自学习 智能传感器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历史经验,主动改进/优化自身模型、算法和参数 5.2.11其他智能特性 智能传感器具有的其他智能特性 5.3物联网特性 5.3.1概述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条件下应具有即联即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具有自动描述、自动识别、自动组 织包括自动组网)等特性
GB/34069一2017 5.3.2自动描述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应能自动向外部设备发出信息,描述自身的位置、功能、状态等 5.3.3自动识别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应能自动识别自身在网络中的位置,外部设备发出的指令和信号以及网络 中的其他信息 5.3.4自动组织 网络的布设和展开无需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智能传感器启动后通过协调各自的行为,即可 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实现即联即用 5.3.5互操作性 智能传感器可与物联网内其他智能传感器或外部设备进行相互操控 示例;某一传感器侦测到异常数据,它可以要求周围传感器的测量数据,以辅助判断是自身测量出现错误,还是被测 量本身出现异常 同时,它也能根据情况要求周围传感器进行加大采样频率等调节 5.3.6数据安全特性 智能传感器应具有数据传输安全和数据处理安全特性,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5.3.7其他物联网应用特性 智能传感器具有的其他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特性 分类 6.1传感器通用分类 6.1.1概述 传感器通用分类方式较为多样,如按传感器材料、,工作原理、输出信号类型、工作机理、检测对象、,制 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类 6.1.2按传感器材料分类 可按传感器材料类型对其进行分类,可包括且不限于图2所示
GB/T34069一2017 传感器 材料物理性质 材料晶体结树 材料类别 金属 导体 单晶体 聚合物 绝缘体 多晶体 陶瓷 半导体 非晶体 混合物 磁性材料 图2按传感器材料分类 6.1.3按传感器工作原理、输出信号和工作机理分类 可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输出信号和工作机理对其进行分类,可包括且不限于图3所示 传感器 工作原理 输出信号 工作机理 电容式传感器 电位器式传感器 数字式传感器 结构型传感器 电阻式传战器 电磁式传感器 模拟式传感器 物性型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 电离式传感器 膺数字传感器 电化学式传感器 光导式传感器 开关传冰器 光伏式传感器 热电式传够器 磁电式传法器 何服式传战器 C的式传憾器 谐振式传城器 应变 压阻式传然器 压电式传感器 磁阻式传感器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隧道效应式传感器 霍尔式传感器 声表面波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 核辐射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 磁致伸缩式传感器 其他传感器 图3按传感器工作原理、输出信号和工作机理分类
GB/34069一2017 6.1.4按传感器检测对象分类 可按传感器检测的对象对其进行分类,可包括且不限于图4所示 传感器 物理量 生物量 化必量 传够器 传然器 传8器 图4按传感器检测对象分类 6.1.5按传感器制作工艺分类 6.1.5.1集成传感器 集成传感器是用标准的生产硅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工艺技术制造的 通常还将用于初步处理被测 信号的部分电路也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6.1.5.2薄膜传感器 薄膜传感器是通过真空沉积技术,在介质衬底(基板)上形成敏感材料的薄膜 使用混合工艺时,同 样可将部分电路制造在此基板上 6.1.5.3厚膜传感器 厚膜传感器是利用敏感材料的浆料,涂覆在基片上制成的,通常在涂覆后进行热处理,使厚膜成形 6.1.5.4陶瓷传感器 陶瓷传感器采用标准的陶瓷工艺或其某种变种工艺(溶胶-凝胶等)生产 6.1.6其他通用分类 其他可将传感器进行系统性通用分类的方式
GB/T34069一2017 6.2智能化分类 6.2.1概述 从智能化角度对智能传感器进行分类,如按智能传感器结构、智能化技术、信号处理硬件等方面进 行分类 6.2.2按智能传感器结构分类 6.2.2.1模块式智能传感器 模块式智能传感器是将传统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带总线接口的微处理器组合为一个整体而构成 的智能传感器系统在传统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电路后连接具有数据总线接口的微处理器,以此实现传感 器智能化,使之具备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器及应用软件、显示电路、D/A转换输出接口等配套模块,如 图5所示 模块式智能传感器 智能计算单元 接口单元 被测量 传感单元 其他设备 图5模块式智能传感器示意图 6.2.2.2集成式智能传感器 集成式智能传感器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将传感器敏感元件、信号调理 电路、接口电路和微处理器等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如图6所示 集成式智能传感器 智 被测量 其他设备 图6集成式智能传感器示意图 混合式智能传感器 6.2.2.3 混合式智能传感器是将传感器的各个环节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集成在数块芯片上,并封装在一个外 壳中组成的智能传感器,图7给出了混合式智能传感器的几种结构示意图
GB/34069一2017 混合式智能传感器 被测量 其他设备 混合式智能传感器 被测量 其他设备 混合式智能传感器 被测量 其他设备 图7混合式智能传感器的几种结构示意图 6.2.3按智能化技术分类 采集存储型智能传感器 6.2.3.1 用于数据自动采集与存储,以供操作者随时调用的传感器 6.2.3.2筛选型智能传感器 能根据特定要求,在采集到的数据中筛选出特定值并能予以传输的传感器 6.2.3.3控制型智能传感器 能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按照给予的规则进行逻辑判断,并按照判断结果控制其他设备行为的传 感器
GB/T34069一2017 6.2.3.4其他智能型传感器 具有其他附加功能的智能型传感器 6.2.4按信号处理硬件分类 基于系统Ic的智能传感器 6.2.4.1 6.2.4.1.1基于CPU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采用CPU作为运算和处理核心 6.2.4.1.2基于McU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采用McU作为运算、处理和控制的核心 6.2.4.1.3基于DSP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采用DSP作为运算、处理和控制的核心 6.2.4.1.4基于Asc/FPGA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采用AsIc/FPGA作为运算、处理和控制的核心 6.2.4.2基于SouC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采用SoC作为运算、处理和控制的核心 6.2.4.3基于其他处理硬件的智能传感器 采用其他处理硬件的智能传感器 6.3物联网相关分类 6.3.1概述 从物联网角度对智能传感器进行分类,可按通信接口类型、节点类型等方面进行 6.3.2按通信接口分类 6.3.2.1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智能传感器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智能传感器,其接口应符合GB/T34068一2017中6.2.3.2的要求 6.3.2.2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传感器 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传感器,其接口应符合GB/T34068一2017中6.2.3.3的要求 6.3.2.3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传感器 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传感器,其接口应符合GB/T340682017中6.3的要求 6.3.3按传感器网络节点类型分类 6.3.3.1 概述 按智能传感器在传感器网络中的角色类型进行分类 传感器网络一般按平面结构和分簇结构来构 10
GB/34069一2017 建 在平面结构的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监测到的数据通过其他传感器逐跳地进行传输,监测数据将传输 到汇聚节点,再统一进行后续传输 分簇结构是将传感器网络划分为多个簇,每个簇由一个或多个簇头 节点和多个簇成员节点组成,其中各个簇头又形成了高一级的网络 6.3.3.2平面结构下的传感器节点分类 6.3.3.2.1普通节点型智能传感器 作为普通节点的智能传感器具有传统网络节点终端的功能 此类传感器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般与其他传感器协作完成某些特定任务 6.3.3.2.2转发节点型智能传感器 作为转发节点的智能传感器具有传统网络路由器的功能 此类传感器可对其他节点传来的数据进 行存储、管理和融合等处理 6.3.3.2.3汇聚节点型智能传感器 作为汇聚节点的智能传感器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和信息通信能力都相对较强 此类传感器负 责连接传感器网络与外部网络,实现通信协议的转换 6.3.3.3分簇结构下的传感器节点分类 6.3.3.3.1簇成员节点型智能传感器 簇成员节点服务于自身所在的簇,其主要功能即为簇头采集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簇头进 行后续操作 6.3.3.3.2簇头节点型智能传感器 簇头节点负责物联网中各个簇之间的数据转发,即各个簇头又形成了一个信息传输的网络,减少了 网络中路由控制信息的数量 簇头可以预先设定也可通过分簇算法选举产生 6.3.3.4其他网络结构下的传感器节点分类 当物联网使用非上述两种常见网络结构时,针对此类传感网络进行的节点分类 6.3.4按采用的物联网安全机制分类 6.3.4.1概述 为保障物联网的安全性,可采用高效冗余的密码算法、安全有效的密钥管理、轻量级的安全协议等 策略或机制来实现基于节点的安全,为数据提供安全基础设施 智能传感器采用的安全机制可包含且 不限于以下几种 6.3.4.2采用密钥管理机制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采用密钥管理来满足其安全需求 常见的密钥管理方案包括随机密钥预分配模型及 其改进算法,基于信息部署的密钥管理方案,基于密钥分配中心的密钥管理方案,基于非对称密码算法 的密钥管理方案 6.3.4.3采用访问控制机制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采用访问控制机制来满足其安全需求 访问控制机制是以控制用户对传感器网络的 1
GB/T34069一2017 访问为目的,能够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和数据 访问控制机制包括自主访问控制和 强制访问控制 6.3.4.4采用鉴别机制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通过几种鉴别机制协作满足其安全需求,鉴别机制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内部节点之 间的鉴别,传感器网络节点对用户的鉴别和传感器网络消息的鉴别 6.3.4.5采用路由安全机制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通过路由安全机制满足其安全需求 路由安全机制是以保证网络在受到攻击时仍能 进行正确的路由发现、构建和维护为目标的安全机制,包括数据保密和鉴别机制、数据完整性和新鲜性 校验机制,设备和身份鉴别机制以及路由消息广播鉴别机制 6.3.4.6采用数据融合安全机制的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可通过数据融合安全机制满足其安全需求 数据融合安全机制以保障数据保密性、数 据传输安全、数据融合的准确性为目的,通过加密安全路由、融合算法的设计、节点间的交互证明、节点 采集信息的抽样、采集信息的签名等机制达成 采用其他安全机制的智能传感器 6.3.4.7 采用其他可提高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安全的智能传感器 6.4 按其他方式分类 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方式分类的智能传感器 示例1自主供电型传感器直接将被测量转换为电信号,其在工作中无需外部电源输人,依靠内部电池、能量采集等 供电方式工作 示例2;外部供电型传感器将被测量转换为电参量,需要外部电源才能输出电信号,其在工作中需要外部电源输人 依靠感应供电等供电方式工作 12
GB/34069一2017 参 考文献 [1]薛燕红.物联网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建功,王建全,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M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 VlatkovicV.Pro oSmartSensorandSmartSensorNetworks[C],第五届全球智能控 rogresS 制与自动化大会会议论文集(4),2004 tocol [[4]RayBR,Abawaijy J,ChowdhuryM.ScalableRFIDsecurityframeworkandprot sup nterNetworks,2014,Vol.67. mernetofThings[].compu portung [5]孙其博,刘杰,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U].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03) [[6]Tayn rmanovR,SapozhnikovaK.whatmakessensordevicesandmierosystems 'inteligent' 0r smart'?[].SmartSensorsandMems,2014:3-26. [7]YD/T2437一2012物联网总体框架与技术要求[S] [8]季顺宁物联网技术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9]马洪连-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范茂军,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M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0

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GB/T34069-2017

该规范主要从智能传感器的特性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以此方便人们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应用。

智能传感器的特性

智能传感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多样性:智能传感器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和场景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可定制性。
  • 互联性:智能传感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连接和互动,实现与其他设备的协同工作。
  • 自我学习能力:智能传感器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智能水平,并根据数据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 实时性:智能传感器可以采集数据并及时响应,满足实时应用的需求。

智能传感器的分类

根据其功能和应用场景的不同,智能传感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环境感知型传感器:用于监测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参数。
  • 运动感知型传感器:用于检测人体或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如计步器、体重秤等。
  • 生理感知型传感器:用于检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血糖等,被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
  • 位置感知型传感器:用于定位和追踪目标物体或人员的位置信息,如GPS、北斗等卫星定位系统。
  • 化学感知型传感器:用于检测化学物质的成分和浓度,如气体探测器、PH计等。
  • 光学感知型传感器:用于检测光线和影像信息,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

总结

GB/T34069-2017《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特性与分类》规范总结了智能传感器的特性和分类,为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应用智能传感器提供了参考。在今后的物联网应用中,智能传感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接口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接口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接口规范的编号:GB/T34068-2017。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接口规范共有18页,发布于2018-02-01
物联网电流变送器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物联网电流变送器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物联网电流变送器规范的编号:GB/T34070-2017。物联网电流变送器规范共有14页,发布于2018-0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