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9917.1-2002

照相镜头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

Cameralens--Part1:Zoomlen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照相镜头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照相镜头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的编号:GB/T9917.1-2002。照相镜头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共有16页,发布于2003-10-012003-10-01实施,代替GB/T9917-1988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N4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7.040.10
  • 实施日期2003-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6页
  • 文件大小1.25M

照相镜头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


国家标准 GB/T9917.12002 部分代替GB/T9917-1988 照相镜头 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 Cameralens Part1:Zoomlens 2002-10-08发布 2003-10-01实施 雷靠金恭型 发布国家标准
GB/T9917.1一2002 前 言 GB/T9917《照相镜头》分为若干部分 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 -第2部分;定焦距镜头; 本部分为GB/T9917的第1部分,代替GB/T9917一1988《照相镜头)中的变焦距镜头部分 本部分与GB/T9917一1988中的变焦距镜头部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和修改了部分定义(1988年版的1.ll和1.12;本版的3.l) -改变了变焦区段的划分界限(1988年版的表5;本版的3.1.1)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统一分为五级(见4.3和第5章); 质量特性指标按变焦区段和质量特性指标等级予以细分(见第5章); 视场划分予以统一(1988年版的2.3、2.4 4、2.7和3.7.3;本版的表1,53.1和5.7); 增加了最近摄影距离的像面照度均匀度(见5.3.2) -增加了微距照相分辨率和0.85y视场带照相分辨率见表1和5.4.2) -可靠性增加了早期功能失效(见5.12.1和6.12); 删除了调制传递系数(1988年版的2.8和3.8); 像面位移和定位截距的要求与试验方法予以一致(见3.1.7,3.l.8,5.8,5.9,6.8和6.9); 增加了分类与命名、检验规则、使用说明、包装、运输、贮存见第4章、第7章、第8章 和第9章)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由江西凤凰光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海鸥照 相机有限公司,重庆华光仪器厂参加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子刚、钱元凯、黎风华、魏峰、陆肖弘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745一1965 GB/T9917一1988中的变焦距镜头部分
GB/T9917.1一2002 照相镜头 第1部分:变焦距镜头 范围 GB/T9917的本部分规定了变焦距镜头的术语、定义与符号,分类与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使用说明、包装、运输、贮存 1×36t 本部分适用于画幅尺寸为24mm mm的变焦距照相镜头(以下简称镜头),其中自动调焦和电 动变焦的镜头则应参照使用 画幅尺寸非24mm×36mm的变焦距照相镜头亦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9917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2828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GB/T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6161一1994缩微摄影技术2号测试图的特征及其在缩微摄影技术中的应用(eqvIsO 334:l989 GB9969.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3964照相机械术语 GB/T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JB/T5195一1991照相机互换性结构件技术要求的测量方法 JB/T62631992照相镜头照相分辨率测试标板 IB 7473一1994照相镜头分辨率测试图 IB 8247 照相镜头摄影距离刻度标记 8247.2照相镜头光圈标记 8248. 1999照相镜头光谱透射比的测量方法 8248. 1999照相镜头有效孔径和相对孔径的测量方法 !999照相镜头渐晕系数及像面照度均匀度测量方法 8248.3 8248. 999摄影镜头杂光系数测量方法 999照相镜头焦距的测量方法 8248 8248. 999照相镜头照相分辨率测定方法 8250. 照相机自由跌落试验方法 8250.5照相机高、低温试验方法 8250. 6 IB 照相机振动试验方法 8250.7 照相机械包装、运输、贮存条件及试验方法 JB/T8250.8照相机冲击试验方法
GB/9917.1一2002 JB/T8250.9照相机碰撞试验方法 JB/T8251一1999照相镜头的色贡献指数 JB/T8252一1999直径100mm以内的前镜筒与附件的配合尺寸 术语、定义和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GB/T1396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9917的本部分 1.1 3 变焦区段z0omzone 变焦距镜头的焦距按名义焦距24mm,35mm,70mm,200mm为界限划分的若干个焦距区域 3.1.2 短焦、长焦、中焦及次短焦次长焦short-feus,long-foeus,mddlefoeulsandseondshort-foeus, secondlong-focIs 镜头变焦范围的二个极限名义焦距分别称为短焦和长焦 相对而言的中焦,其焦距值近似为短焦 和长焦焦距值的几何平均值的焦距分划值 次短焦和次长焦则是短焦与中焦和中焦与长焦的再细分 或是短焦和长焦的细分 3.1.3 最近摄影距离minimmumphotographicdistance 镜头在变焦范围内均能获得符合规定要求的成像的最短的摄影距离 3.1.4 微距功能macro-funetionm 镜头在最近摄影距离或比最近摄影距离更短的摄影距离时,其照相放大率(又称摄影倍率,用像物 ,且能获得符合规定要求的成像的功能 比标即能清足大于 3.1.5 phategapherstim" 微距照相分辨率 0er macro-! 使用微距功能时,镜头在最大照相放大率的情况下,中心视场的照相分辨率 3.1.6 最佳像面optimalimageplane 中心视场成像最清晰的像面 shift 像面位移imageplane 镜头调焦至无穷远,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变焦时,最佳像面轴向位置变动的最大相对位移量 3.1.8 定位截距loeatedfocaldistanee 可换镜头与照相机机身连接的定位面至特定面的轴上光程 照相机定位截距包括镜头定位截距、胶片定位截距和对焦定位截距 三者的特定面分别为: 镜头定位截距:镜头调焦至无穷远时的最佳像面 变焦距镜头最佳像面的位置确认在该镜头 a 像面位移值的二分之一处 b 胶片定位截距;胶片乳剂面 对焦定位截距:对焦屏的对焦面 c 符号 GB/T9917的本部分采用的部分符号由表1给出
GB/T9917.1一2002 表1符号 符 号 计量单位 镜头的名义焦距 mm F数,又称光圈数,等于相对孔径的倒数 镜头的最小名义F数,即最大相对孔径的倒数;当有二个值时,分别为F和F Fmn 镜头的最大名义F数 F 有效像场半径(像高),等于画幅对角线长度的二分之 mm R 照相分辨率 R 中心视场(<0.25y'视场)的照相分辨率 R 边缘视场(0.5y,0.7y'和0.85'视场带)的照相分辨率 线对/mm Rmn 中心视场之外任一视场带和任一方向上的最低照相分辨率 微距照相分辨率 R 允许的弥散圆直径,确定为镜头相应的中心视场照相分辨率R的倒数;当有二个值时 分别为d和d 摄影距离 mm 摄影距离为无穷远 Lmm 镜头的最近摄影距离 微距功能为最大照相放大率时的摄影距离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中的0级要求 J0 I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中的1级要求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中的2级要求 J3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中的3级要求 J4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中的4级要求,仅适用于旁轴取景照相机的不可换镜头 分类与命名 4.1产品型式 按变焦补偿方式分光学补偿和机械补偿 按变焦调节形式分旋转式和推拉式,以及手动和电机驱动 按微距功能型式分单侧焦距型和全焦距型(亦称全程微距). 4.1.4按镜头与照相机机身的连接分为可换式和不可换式 4.1.5按可换镜头的接口型式分PK型,MD型、CY型、AI型等 4.2系列与基本参数 2.1 F 数标准值系列是按公式1计算所得的等比级数 4. F一2" 式中 1 -F数系列二个序列系数中的一个序列系数,为整数; -F数系列的另一个序列系数,分别为1、2,3 4.2.2F数名义值系列是标准值系列的化整值系列 4.2.3F数系列值表2给出
GB/9917.1一2002 表2F数系列 序 列 系 数 系 序列 数 标准值 标准值 名义值 名义值 系 列 系 列 7 n=2 n=2 1=l 列 列 F=2"/2" F=2"/2" mn 7 4.757 * ---- 14 5.040 10 5 0.500 0.5 15 657 5.6 0.561 16 6.350 1 0.595 6.727 0.630 N 7. 1217 12 0.707 0.7 18 8.000 0.794 19 8.980 0.84n 13 9.514 0.891 20 0.08 1.000 14 21 11.31 11 0 1.122 22 12.70 15 1.189 13.45 23 1.260 14.25 l.4l4 16 24 16.00 16 1.587 25 17.96 17 1.682 19.03 1.782 26 20.16 18 2.000 27 22.63 22 25.40 2.245 28 19 2.378 26.91 28,51 520 29 2. 20 2.828 32.00 2.8 10 30 32 10 3 175 31 35,92 21 3.364 38.05 1 3.564 32 40.32 12 4.000 13 4.490 4.2. 前镜筒与附件的配合尺寸按JB/T8252一1999的规定 4.3产品分级 要求按质量特性指标等级分为J0、J1、J2、J3、J4五级 镜头的质量特性指标等级由其所有要求的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中的最低等级确定 命名 镜头规格代号由变焦范围及其最大相对孔径的倒数(F数)组成(见示例1)
GB/T9917.1一2002 l05 示例1;变焦范围为28mm mm,F数为3.44.5的镜头,其规格代号标记为: 28一105mm/3.4一4.5 要求 5.1焦距误差 实测焦距对名义焦距的相对误差不得超出士5% 5.2F数误差 5.2.1最大相对孔径的实测F数对名义F数的相对误差不得超出士5% 5.2.2各档实测F数(Fm除外),应在按公式2和表2确定的变动范围内 2(m十)/2n" F =2 =2m/2"×2i/2" 式中 F 各档F数计算确定的变动范围; 表2中的二个序列系数; 71、1 F数的极限偏差,由表3给出; 2m/3" 表2中的F数标准值 表3F数极限偏差 人射光瞳等效直径声" mnm /E J 2 I3 J4 J0 >3 >5 >7 士0.33 13 25 37 士0,40 士0.50 全部 士1.00 ”数递增调节与递诚调节间同一F数的F数误差,当一个实测F数超出5.2.2规定的变动范 5.2.3 围时,允许其相对于另一个符合规定的实测F数作相对变动,其下数相对变动量由表4给出 表4F数相对变动量 单位为E J0 J J2 J3 J4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 F数相对变动量 0.l 0.2 0.3 5 像面照度均匀度 5.3.1在摄影距离约为50倍焦距和F时,0.9y'处的像面照度均匀度K,由表5给出 表5像面照度均匀度 变焦区段/mm Ky>/% J2 I3 J4 J0 18 13 24 16 l0 10 24 35 30 25 20 35 70 35 30 25 20 40 70 35 30 5.3 2 在Lm,时,像面照度均匀度允许比相对应的K,降低5% 照相分辨率 5. 在F时,照相分辨率R由表6给出
GB/9917.1一2002 表6照相分辨率 线E Re /mm 变焦区段" R R R mmmm 1 J2 J2 J0 J J3 J4 J0 J3 J2 18 12 35 l6 32 36 28 25 70 35 20 70 32 25 20 1 10 28 22 22 200 28 25 22 200 20 5.4.2在F时,微距照相分辨率R 不得低于14线对/mm. 5.5杂光系数 在F8时,镜头光轴上的杂光系数7由表7给出 表7杂光系数 变焦区段/mm /% 0 70 70 200 200 5.6色贡献指数 色贡献指数及其极限偏差为:IsO/CCI=0/5-/4! 5. 畸变 在画幅对角线方向0.5y'和0.9y'处的相对畸变q由表8给出 表8相对畸变 变焦区段/mm /% s Jo J2 I3 18 24 4.0 5.0 6.0 7.0 24 35 2.5 3.5 35 70 2.0 3.0 5.0 7.0 4.5 70 200 2.5 3.5 200 3.5 4.5 5.5 6.0 5.8像面位移 在F和L时的焦深2d'及其像面位移,由表9和表10给出 表9焦深 单位为毫米 2l' /mnm Fm和d 只有一个值 2Fxd 有二个值 Fm.×d十Fn,2×d 表10像面位移 单位为毫米 J1 J2 J3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 像面位移"GB/T9917.1一2002 5.g定位截距 镜头定位截距的额定值应与胶片定位截距和对焦定位截距的额定值一致,镜头定位截距的下偏差 为零,其上偏差由表11给出 表11定位截距上偏差 单位为毫米 质量特性指标等级 0 J2 J3 十0.03 十0.04 十0.05 十0.07 定位截距上偏差 操作力和承力强度 5 0 操作力、操作力矩和承力强度由表12给出 表12操作力、操作力矩和承力强度 操作项目 操作力或操作力矩 承力强度 光圈、摄影距离调节 1.0Nm 0.10N m一0.25N m 旋转式 0.10N m~0.50N”m 1.6Nm 变焦 推拉式 2N~12N 40N 镜头锁紧 3.0Nm 外观和感官要求 5.11.1光学零部件不得有明显的麻点、擦痕、气泡、污迹,霉斑和附着物;表面镀膜层应牢固,有效孔径 内不得有脱膜或干涉色明显不均匀现象,有效孔径外不得有发展性的脱膜、脱胶;有效孔径以外的局部 破边不得引起反光现象,且不得存在发展性破边 512外露零件应完整,不得有裂纹.毛刺和显著的伤痕、空形等缺陷 连接部位的间雕.间距应基本 相等,不得有显著的倾斜、偏移 紧固部位应连接可靠,不得有松动现象;紧固件应紧固到位,螺钉表面 不得划伤,起子槽不得有拧伤现象 5.11.3零部件不得有锈蚀,外露表面的涂,镀层应平整,均匀、牢固,相同的涂、镀层色泽应一致,不得 有剥落、划伤以及局部未涂、镀、着色等有损美观的缺陷 成像光束通过部位应进行消杂光处理,涂、,锁 层不得产生导致画面密度差或灰雾的内反射 5.114各档孔径光闹片的形状,位置应规则均称,不得有显著的畸形变化,光闲片色泽应均匀一致 商标、文字、符号,线条等标志应准确、完整、清晰色泽鲜明、着色牢固,不得有影响使用和美观 的疵病 其中: 摄影距离刻度标记和光圈标记还应符合JB/T8247.l8247.2的规定 a b 当有二个F数系列时,F数标志线应分别标识与对应焦距值一致的颜色; c 各变焦区段微距功能的最大照相放大率应标识与对应焦距值一致的颜色 5.11.6粘贴件和调节环套圈应平整光洁,色泽均匀,花纹完整清晰,粘贴应附着牢固,套圈应松紧适 宜,不得有显著的划痕、损伤,变色、隆起及粘贴剂外露等影响美观的疵病 5.11.7光圈调节应轻便可靠、换档明显 F数指示线应对准F数的中心位置,其指示误差不得超过 一个数字的宽度 5.11.8调焦应平滑舒适,不得有晃动、卡滞现象,在反向调焦时不得有松动、空回感觉 变焦应平滑舒适,不得有晃动、卡滞现象,以及明显的空回感觉和显著的轻重不一致 焦距指 示应正确,其指示误差不得超过一个数字的宽度或高度 5. 12可靠性 5. 12. 各调节机构不得产生早期功能失效 5 2 12. 各调节机构的耐久性不得低于 变焦机构和光圈调节机构:7000次 a b)调焦机构:8000次
GB/9917.1一2002 5.13互换性 5.13.1可换式镜头接口的卡口型式及其连接尺寸应符合所执行的标准或产品图样规定的要求 5.13.2前镜筒与附件的连接要求按JB/T5195一1991的规定 5.14环境适应性 镜头经下列环境适应性试验后,外观和各调节机构的功能应正常 a)JB/T8250.5规定的高、低温试验; bb JB/T8250.6规定的振动试验; JB/T8250.8规定的冲击试验 c d JB/T8250.9规定的碰撞试验; JB/T8250.4规定的自由跌落试验 试验方法 6. 焦距误差 按JB/T8248.5一1999进行试验,测定长焦和短焦的焦距误差 6.2F数误差 按JB/T8248.2一1999进行试验,测定长焦和短焦时的最大相对孔径和其他各档的F数误差 像面照度均匀度 按JB/T8248.3一1999进行试验,分别对长焦和短焦测定其在摄影距离约为50倍焦距和Lm时的 像面照度均匀度 6.4照相分辨率 6.4.1照相分辨率R 按JB/T8248.6一1999进行试验,测定长焦、中焦(或次长焦和次短焦),短焦时的R 当焦距值太 大时,由照相镜头分辨率测试图构成的照相镜头照相分辨率测试板应符合JB/7473一1994和 JB/T62631992的有关规定,其放大率与摄影距离的关系应符合式(3) 1=8十'十2)f十d 式中 照相镜头分辨率空间频率值对应的线对宽度的放大率, 被检镜头的主点间距 d 6.4.2微距照相分辨率R 用GB/T6161一1994规定的2号测试图和缩率测试尺组成的测试标板,按JB/T8248.6一1999相 关的测定条件和测定步骤,以及GB/T61611994的判读规则和计算方法,测定被检镜头微距功能为 最大照相放大率时中心视场的照相分辨率R 6.5杂光系数 按JB/T8248.4一1999进行试验,测定长焦和短焦时的杂光系数 6.6色贡献指数 按JB/T8248.11999进行试验,测定被检镜头的光谱透射比r(a),再按JB/T8251一1999计算 色贡献指数;或用色贡献指数测试仪直接测定被检镜头的色贡献指数 进而用三线图予以判断 畸变 6 按附录A进行试验,测定长焦,中焦(或次长焦和次短焦)、短焦时的畸变 6.8像面位移 6.8.1试验装置 配有平行光管、测量显微镜和夹持器的光具座 6.8. 试验程序 2
GB/T9917.1一2002 将被检镜头光轴调到与平行光管和测量显微镜的光轴同轴,在F、L状态,按该镜头标识的长 焦、,短焦,以及中焦和/或次长焦,次短焦进行试验 先测定长焦的最佳像面位置,并以其为零位,按长焦 到短焦,再由短焦到长焦顺序,依次测定各焦距的最佳像面位置相对于零位的轴向位移值(按人射光线 方向取值,顺向为正值,逆向为负值),其最大位移值与最小位移值之差即为该测回的最大相对位移量 然后以短焦的最佳像面位置为零位,按短焦到长焦,再由长焦到短焦的顺序,测得其最大相对位移量 二个测回中最大相对位移量的较大者即为被检镜头的像面位移 6.g定位截距 6.9.1试验装置 按6.8.1 6.9.2试验程序 以6.8.2的试验结果,计算确定被检镜头的最佳像面位置 测定该位置与镜头安装定位面的距离 即得被检镜头的定位截距 6.10操作力和承力强度 被检镜头光轴处于水平状态,用测力计及力距计测定操作力、操作力矩和承力强度 测定承力强度 时,按要求的指标值持续承力15s,其中:变焦调节在长焦和短焦处,光圈和摄影距离在两个相反调节方 向的止端,分别进行试验 6.11外观和感官要求 用目视和手感进行检验 6.12早期功能失效 按功能动作要求操作,每一个调节方向调节到位计一次,以每试验二次间隔3“一4=的程序,进行 试验 s00次早期功能失效试验 其中光圈调节圈调节试验10次,光圈自动收缩功能试验400次(FP 200次,F11和F5.6各试验100次) 试验中变焦机构、光圈调节机构和调焦机构均不得产生功能 失效 6.13耐久性 按6.12和每试验500次间隔10min的程序,进行耐久性试验 其中光圈调节圈调节试验2000 次,光圈自动收缩功能试验5000次(F试验2000次,F11和F5.6各试验1500次) 耐久性试验次 数包含早期功能失效试验次数 试验中变焦机构、光圈调节机构和调焦机构均不得产生功能失效 6. .14互换性 6.14.1镜头卡口 用专用检具进行连接试验,应装卸轻便、手感舒适,不得有明显的卡滞和松动,甚至卡死的现象 6.14.2前镜筒与附件的连接 按JB/T5195一1991进行试验 6. 15环境适应性 按JB/T8250.4一8250.6、JB/T8250.8一8250.9进行试验 每项试验后,检查其外观和各调节机 构的功能 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检验项目与不合格分类 7.2.1不合格按质量特性表示单位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分为A类不合格、,B类不合格和C类不合格 检验项目与不合格分类由表13给出 7.2.2当质量特性不符合的严重程度为下列情况时,其不合格类别应由C类不合格升为B类不合格
GB/T9917.1一2002 焦距误差超过10% a bb 最大相对孔径误差超过10%,其他档相对孔径误差超出F数极限偏差0.7eV; c 照相分辨率按JB/T74731994规定的空间频率值降低2级; d)镜片有裂缝、霉斑和明显脱胶,零件有锈蚀、严重伤痕及漏装 出厂检验 产品经生产定型,且能稳定、连续地生产时,出厂检验方可采用抽样检验:否则应全数检验 抽样检验按GB/T2828的特殊检查水平S-3和正常检查一次抽样方案,进行逐批随机抽样 检验结果的判定规则为 全数检验应剔除所有不合格品; a b)抽样检验的合格质量水平为 A类不合格.aQ.-1 B类不合格;AQL=4:; 2 3) C 类不合格;AQL=10 7.3.4抽样检验判为不合格的批,生产企业应在百分之百检验的基础上,将发现的不合格品剔除或修 理后,允许再次提交检验 若在连续不超过五批中有二批经初次检验(不包括再次提交检验批)不合格. 则从下一批检验转到加严检验 若加严检验连续五批经初次检验(不包括再次提交检验批)均合格,则 从下一批起转回到正常检验 表13检验项目与不合格分类 检验项目 不合格分类 要 求 试验方法 序号 项目名称 条 号 章条号 章 出厂检验型式检验 类 C类 A B类 焦距误差 5.l 6.l 5.2 6.2 F数误差 像面照度均匀度 5.3 6.3 照相分辨率 5.4 6.4 杂光系数 5.5 6.5 色贡献指数 5.6 6.6 变 5.7 6.7 畸 5.8 像面位移 定位截距 5.9 6.9 操作力和承力强度 5.10 6 .1o l0 外观和感官要求 5.11 6.l1 12 早期功能失效性 5.12.l 6.12 13 耐 久 性 5.12.2" 6.13 14 换 6.14 互 5.13 性 15 5.14 6.15 环境适应性 注1 ”表示应检验项目 心 "表示所属不合格类别;"O”表示不合格类别升级 2 型式检验 产品在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的型式检验均采用抽样检验 新产品和老产品转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a 10
GB/T9917.1一2002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bb 正常生产时,生产过程稳定性的周期性评估; e d 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合同规定时 g 7.4.2型式检验按G;B/T2829的判别水平I的一次抽样方案,从出厂检验的合格批中随机抽样,样本 量为三台 7.4.3不合格质量水平为: A类不合格:RQL=30(A =0,R =1); a b)B类不合格:RQL=65(A =1,R =2); C类不合格;RQL=120(A,=3,R,=4). 使用说明 8.1产品标志 每只镜头必须标志: 生产企业名称或其注册商标 a 镜头规格代号 b c 可换镜头的连接型式; 出厂编号 d 包装标志与使用说明书 产品包装和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标明产品名称,镜头规格代号,以及可换镜头的连接型式、生产企 业名称和详细地址 产品销售包装盒和/或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标明所执行标准的编号 运输包装标志按JB/T8250.7的规定 3 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制应符合GB9969.1的规定 包装、运输、贮存 包装 产品包装的防护类型及其要求按JB/T8250.7的规定 1. 9.1.2产品保证文件应符合GB/T14436的规定 运输、贮存 9.2.1产品包装件不允许和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物品一起装运;装载应整齐、平稳,牢固,不允许超高、 超重;运输中应有防雨、防日晒、防撞击和防跌落措施 9.2.2产品包装件应贮存在常温、干燥和通风良好的仓库内,且不能与化学药物、酸碱物质及其他有害 物质一起存放 11
GB/9917.1一2002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畸变试验方法 试验装置 A,1 A.1.1由畸变测试图(见图A.1)组成的畸变测试标板(以下简称标板),一般采用畸变测试图的30倍 当镜头焦距值太大时可采用畸变测试图的20倍,两者亦可组合成同一标板(见图A.2),其基本参数由 表A.1给出,尺寸以线宽的外侧度量,且以其实际值为基准值 A.1.2畸变测试分划板(见图A.3),其基本参数由表A.1给出,各尺寸的对称度误差不得大于 0,02mm 表A.1畸变测试图和畸变测试分划板基本参数 单位为毫米 中心圆直径 线 基本参数名称 画幅框间距 0.9y 0.5y 宽 中心框间跑 B E 基本参数符号 D 畸变测试图 36.00 24.00 38.94 21.63 2.00 测试图的20倍 720.00 480.00 778.8 432.6 40.00 畸变测 试标板 34 测试图的30倍 1080.00 720,00 1168.2 648.9 60.00 畸变测试分划板 36.00 24.00 2.00 0.02 A.1.3与可换镜头匹配的照相机标准机身,其可换镜头与照相机机身连接的定位面与胶片定位面的 平行度误差不得大于0.01 mm A.1.4测量显微镜 图A.1畸变测试图 12
GB/T9917.1一2002 图A.2畸变测试标板 图A3畸变测试分划板 A.2试验用材料 A.2.1ISO100/21"全色胶卷,胶片分辨率应高于160线对/mm A.2.2D76微粒慢速显影液 试验条件 A3.1标板的物像比基本为30:1或20:1 A 被检镜头置于F5.6一F8,无手动分挡调节时为Fm nin A.3.3标板用近似摄影昼光的光源照明,应防止光源的直射光和标板的镜面反射光射人被检镜头 标板的照度应能调节,以确保胶片能得到适宜的感光 试验程序 A 将畸变测试分划板置于照相机标准机身,使分划板的分划面与机身焦平面重合,且使其置中 A.4.1 13
GB/9917.1一2002 A.4.2调整照相机与标板的距离与位置,使标板与畸变测试分划板的画幅框基本重合,标板中心圆的 清晰成像与分划板中心框相切 A.4.3照相机置人胶卷,用合适的曝光量对标板进行拍摄,并予以规范地冲洗 A.4.4以线宽外侧计量,用测量显微镜测得底片上标板中心圆直径D、画幅对角线上0.5'和0.9y 处的长度C用 A.5试验结果的计算 A.5.1 按公式A.1计算实际拍摄的照相放大率品 A.5.2按公式A.2计算被检镜头的相对畸变q A.1 A=D./D A.2 q=[1一(C/C,)A]×100% 式中 实际拍摄的照相放大率; Aa D 标板的中心圆直径基准值; 底片上畸变测试图的中心圆直径实测值; D -被检镜头0.5y'和0.9y'处的相对畸变; C 底片上畸变测试图画幅对角线上0.5y和0.9y'处的实测长度; -标板画幅对角线上0.5y和0.9y'处的基准长度 14

闪烁体性能测量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闪烁体性能测量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闪烁体性能测量方法的编号:GB/T13181-2002。闪烁体性能测量方法共有36页,发布于2003-04-012003-04-01实施,代替GB/T13181-1991
尿素、硝酸铵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尿素、硝酸铵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尿素、硝酸铵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的编号:GB/T2947-2002。尿素、硝酸铵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共有4页,发布于2003-04-012003-04-01实施,代替GB/T2947-1982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标签
气象仪器 水文与水利仪器 海洋仪器 地球科学仪器 X射线、磁粉、荧光及其他探伤仪器 超声波与声放射探伤仪器 工艺试验机与包装试验机 力与变形测试仪器 机械振动、冲击设备与动平衡机 金属材料试验机 试验机与无损探伤仪器综合 真空检测仪表与装置 声学仪器与测震仪 实验室用玻璃、陶瓷、塑料器皿 实验室基础设备 实验室仪器与真空仪器综合 质谱仪、液谱仪、能谱仪及其联用装置 电化学、热化学、光学式分析仪器 色谱仪 物性分析仪器 物质成分分析仪器与环境监测仪器综合 缩微复印机械 照相机与照相器具 投影器、幻灯机 测试设备与检验片仪器 镜头 放映设备及其配件 制片设备 电影、照相、缩微、复印设备综合 光学设备 光学测试仪器 光学计量仪器 电子光学与其他物理光学仪器 放大镜与显微镜 望远镜、大地测量与航测仪器 光学仪器综合 电工参数检验及电源装置 综合测试系统 交直流电工仪器记录仪器 数字显示仪表 电能测量和负荷控制系统 电测模拟指示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综合 其他自动化装置 工业控制机与计算技术应用装置 自动控制与遥控装置 执行器 调节仪表 显示记录仪表 机械量仪表、自动称重装置与其他检测仪表 流量与物位仪表 温度与压力仪表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仪器、仪表用材料和元件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