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639-2021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

Methodsofin-orbittestingforGEOcommunicationsatellitepayloadperformanc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的编号:GB/T12639-2021。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共有25页,发布于2022-03-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V7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49.020
  • 实施日期2022-03-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5页
  • 文件大小1.94M

以图片形式预览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


国家标准 GB/T12639一2021 代替GB/T12639一1990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 在轨测试方法 MethodsfitrbittetingtorGBo cOmmunication satelitepyleadperfrmaee 2021-08-20发布 2022-03-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2639一2021 次 目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4 测试目的 测试文件 测试系统 7. 测试系统组成 7.2测试系统要求 7.3测试系统校准 8 测试条件 测试项目 10测试方法 10.1静态噪声频谱 0.2输人输出特性 10.3sFD和饱和EIRP 卫星品质因数G/T 10,4 0.5幅频特性 10.6增益稳定度 10 10.7带外抑制特性 1l 0.8杂波特性 12 0.9本振频率准确度及稳定度 12 0.10信标EIRP和频率特性 13 0.11天线极化隔离度 15 0.12天线方向图 16 0.13增益控制特性 16 0.14群时延特性 17 0.15三阶互调 18 0.16ALC电平控制特性 19 0.17ALC稳定度 20 1 测试报告 21 22 附录A资料性卫星链路有关传输参数的计算
GB/T12639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26391990(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性能的在轨测试方法》,与GB/T12639一1990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对测试文件,测试条件和测试系统的要求(见第6章、7.2,第8章); a b 完善了测试项目,规范了测试项目名称,优化了测试连接框图、测试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式 c 增加了带外抑制特性、杂波特性,天线极化隔离度、增益控制特性、AIC电平控制特性、AI.C 稳定度等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见第9章、10.7、10,8,10.l1,10.13,10.16,10.17) d 修改了本振频率准确度及稳定度、群时延特性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法(见10.9、10.14,1990年版 的3.5、3.7); 删除了调幅调相变换系数、转发器幅度压缩系数、卫星可懂串话等测试项目及其测试方法 1990年版的3.9,3.10、3.11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5)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尾总体部、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卫通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人民解放军61096部队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强、徐汝军、杨博、郑育红、钟良玉、索洪海、杨冬雪、温妍、祁圣君、屈会鹏、蒋 龙城、郭新哲、孙海燕、魏振超、许冬彦、夏维娜、张博翰 本文件于1990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12639一2021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 在轨测试方法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的测试文件、测试条件、测试系统、测试项 目、测试方法及测试报告等 本文件适用于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透明转发类有效载荷以及信号处理类有效载荷的透明转发通 道的在轨测试 对卫星转发器的地面测试亦可参考本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9080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飞行结果评定 卫星通信链路大气和降雨衰减计算方法 YD/T984 术语和定义 GB/T29080,YD/T98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LC;自动电平控制(Automaticelevelcontrol 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aquivalentlsotropicRadiatedPower) FGM:;固定增益模式(FixedGainMode G/T;天线增益与接收系统噪声温度之比(也称接收系统品质因数(Gain/Temperature) F中频(IntermmediateFrequency) LF;低频(LowFrequeney) SFD:饱和通量密度(SaturatedFluxDensity SsPA;固态功率放大器(SolidStatePowerAmplifer) TwTA:行波管放大器(TravellingwaveTubeAmplifier) S 测试目的 测试目的是在卫星经历发射及转移轨道阶段后,获取有效载荷在轨条件下的性能
GB/T12639一2021 6 测试文件 测试文件如下 卫星研制总要求(或其他关于卫星性能及技术指标要求的文件); a b 卫星在轨测试大纲; c 卫星在轨测试细则 测试系统 7.1测试系统组成 测试系统主要由测控系统和在轨测试站组成,测控系统用于向卫星发送遥控指令和接收卫星遥测 在轨测试站用于对卫星有效载荷性能进行测试 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卫星 接收站 发射站 测控系统 在轨测试站 测试系统组成框图 7.2测试系统要求 7.2.1测控系统 对测控系统要求如下: a) 具备跟踪捕获卫星并进行轨道测量与确定的能力 b) 具备向卫星发送上行遥控指令和注人数据的能力 具备接收星上遥测参数的能力; e d)具备对星上遥测参数进行监测的能力 7.2.2在轨测试站 7.2.2.1在轨测试站包括发射站和接收站,主要由地面发射天线功率放大器、地面接收天线、低噪声放 大器、测试仪器及射频链路组成 7.2.2.2对在轨测试站的一般要求如下 具备自动跟踪被测卫星的能力,并满足跟踪精度的要求 a b) 具备在上行和下行频带内的极化调节能力 具备将卫星有效载荷单个通道从小信号增益状态(小于饱和回退15dB)驱动至过饱和5dB状 态的上行发射能力; 具备与测控系统交互遥控、遥测数据的能力 d 7.2.2.3对测试仪器的要求如下 信号源要求如下 a
GB/T12639一2021 1) 频率覆盖有效载荷工作频率范围 2)频率精度优于被测信道一个数量级或以上; 3 具备FM内调制功能 4)具备内部低频信号输出(LFout)功能 注1:如果不进行群时延特性测试,则对FM内调制功能和低频信号输出功能不作要求 b下行校准信号源要求:频率覆盖有效载荷工作频率范围 频谱仪要求如下 c 频率覆盖有效载荷工作频率范围 1 2) 动态范围大于80dB; 具有频率计数功能; 3 4) 具有通道功率(ChannelPower)测量功能; 具备中频信号输出(IFout)功能 5 注2,如果不进行群时延特性测试,则对中频信号输出功能不作要求 d)功率测量设备要求;频率覆盖有效载荷工作频率范围 e 测试计算机要求;测试计算机应安装专用测试软件,能控制各测试仪器及设备完成各项测试 7.3测试系统校准 7.3.1校准原理 在轨测试地面站射频链路很长,且上下行链路插人损耗受到环境影响,在不同温度下性能差别对测 试结果的影响不可忽略 在轨测试系统采用准实时校准方法,在割试项目实随前对测试系统上行链路 和下行链路的插人损耗进行校准 设置信号源输人固定幅度的单载波信号,按规定的步长改变信号源的输出频率,根据功率测量设备 读数计算得到上行链路的插人损耗 设置下行校准信号源输人固定幅度的单载波信号,按规定的步长改变下行校准信号源的输出频率, 根据功率测量设备2和频谱仪读数计算得到下行链路的插人损耗 7.3.2测试框图 系统校准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功率测量设备 僧号源 功率放大器 地面发射天线 上行校准 频谱仪 低噪声放大器 地面接收天线 下行校准 信守派 功率测量设备2 下行校准 图2系统校准原理框图
GB/T12639一2021 7.3.3测试步骤 7.3.3.1 上行校准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2a)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 设置信号源输出频率为上行校准频率的单载波信号,读取功率测量设备1的读数,计算该频点 上行测试链路(图2中从A到D)的路径损耗L,以及功率测量设备1至地面发射天线(图2 中从B到D)的路径损耗Lw; 按步长移到下一点,重复步骤b)直至结束 c 7.3.3.2下行校准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2b)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 设置下行校准信号源输出频率为下行校准频率的单载波信号,读取功率测量设备2和频谱仪 的读数计算该频点下行测试链路(图2中从E到H)的路径损耗L 按步长移到下一点,重复步骤b)直至结束 7.3.4数据处理 上行链路插人损耗按公式(1)计算 7.3.4.1 L=Lid.C L=尸 -尸.十L 式中 L -功率测量设备1到发射天线的插人损耗(图2中从B至D),单位为分贝dB); 上行天线馈线损耗(图2中从C至D),单位为分贝(dB); Led,0 上行稠合器榈合度,单位为分贝(dB) C 信号源到发射天线的插人损耗(图2中从A至D),单位为分贝(dB) 八 功率测试设备1读数,单位为分贝瓦(dBw); P P 信号源1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7.3.4.2下行链路插人损耗按公式(2)计算 L=P' 一P.十ca十La. 式中 接收天线到频谱仪的插人损耗(图2中从E至H),单位为分贝(dB); Ld -功率测量设备2读数,单位为分贝瓦(dBw); " P 频谱仪读数,单位为分贝瓦(dBw); C 下行稠合器稠合度,单位为分贝(dB); 下行天线馈线损耗(图2中从E至F),单位为分贝(dB) Led.d 测试条件 在轨测试条件如下 卫星平台工作状态正常; a b 有效载荷测试前星上设备完成开机预热,星上设备温度满足工作范围要求,星上通道设置正 确,大功率器件和组件已完成排气 测控系统准备就绪; d 参试设备经过技术状态审定,并完成使用前检查(有计量属性的仪器及设备应经计量部门检定 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GB/T12639一2021 在轨测试站完成地面测试系统的自校准和误差分析; e 地面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捕捉到卫星信号,并开启天线跟踪 测试项目 有效载荷在轨测试项目见表1 除特殊说明外,测试项目均在被测信道工作在FGM模式进行 表1有效载荷在轨测试项目表 序号 测试项目 静态噪声频谱 输人输出特性 SFD和饱和EIRP 卫星品质因数G/T 幅频特性 增益稳定度 带外抑制特性 杂波特性 本振频率准确度及稳定度 1o 信标EIRP和频率特性 11 天线极化隔离度 12 天线方向图 13 增益控制特性 群时延特性 15 三阶互调 16 AIC电平控制特性 17 ALC稳定度 10测试方法 10.1静态噪声频谱 10.1.1测试原理 在被测信道正常工作且无上行信号注人的情况下,通过频谱仪直接读取被测信道通带范围内的噪 声频谱 10.1.2测试框图 静态噪声频谱测试框图如图3所示
GB/T12639一2021 卫星 频谱仪 低噪声放大器 地面接收天线 图3静态噪声频谱测试框图 0.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3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在被测信道正常工作且无上行信号注人的情况下,适当设置频谱仪的参考电平、中心频率、扫 描带宽、分辨率带宽和视频带宽 通过频谱仪直接读取被测信道通带范围内的噪声频谱 10.1.4数据处理 根据测试数据绘制噪声谱曲线 0.2输入输出特性 0.2.1测试原理 在被测信道的中心频率处输人一个单载波信号,按规定步长调节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根据功率测量 设备1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人功率,根据频谱仪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出功率,得到被测信道的输人 输出特性 注,被测信道放大器为TwTA时,定义饱和点为输出最大点(如果有多个输出最大点,则从中选取输人最小的作为 饱和点);被测信道放大器为SSPA时,定义最大工作点为增益压缩1dB点(或按专用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10.2.2测试框图 输人输出特性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功率渊量设备 信号源 功率放大器 地面发射天线 卫星 频谱仪 低噪声放大器 地面接收天线 下行校准 信号源 功率测量设备2 图4输入输出特性测试框图
GB/T12639一2021 10.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按YD/T984规定的方法分别计算上行、下行大气吸收衰减L.,La c d 设置被测信道的增益挡位为规定的标称挡位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中心频率; e 调节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以饱和输人功率为基准,在规定的测试动态范围内(一般为饱和输人 补偿一20dB至十3dB,或按专用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按规定步长(一般不大于1dB)调节 信号源的输出功率; 记录功率测量设备1和频谱仪的读数,分别为P,和P. 如专用技术文件中有要求,记录相 关遥测参数(对于TwTA,读取螺流、阳压、输出功率等遥测参数,对于SSPA,读取输出功率、 功放温度等遥测参数);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卫星接收天线人口处功率通量密度和等效全向输出功率,并绘制被测信道 h 的输人输出关系曲线 10.2.4数据处理 功率通量密度按公式(3)计算 W =P十I'十G 1olg(4T一L一L 3 式中 w 通量密度,单位为分贝瓦每平方米(dBw/m); 功率测量测备1的读数,单位为分贝瓦(dBw); -功率测量设备1到发射天线的插人损耗,单位为分贝(dB); 地面天线的发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G 地球站到卫星的距离,单位为米(m)(计算见附录A); 上行大气吸收衰减,单位为分贝(dB) 上行地球站天线极化损耗,单位为分贝(dB); L 上行地球站天线指向偏差,单位为分贝(dB). 等效全向输出功率按公式(4)计算 EIRP,=P.-G十L十L 式中: EIRP 等效全向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P -频谱仪的读数,单位为分贝瓦(dBw); 地面天线的接收增益,单位为分贝(dB). G 接收天线到频谱仪的插人损耗,单位为分贝dB); L似l L -下行传输路径上的总损耗,单位为分贝(dB)(计算见附录A) 根据公式(3)和公式(4)计算得到的数据,以通量密度为横坐标,等效全向输出功率为纵坐标,绘制 输人输出关系曲线 10.3SFD和饱和EIRP 10.3.1测试原理 测量输人输出特性,记录饱和时的上行参考点输出功率和卫星下行到功率测量设备的功率,并综合
GB/T12639一202 空间损耗及校准参数计算SFD和饱和EIRP 0.3.2测试框图 SFD和饱和EIRP的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3.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b) 进行输人输出特性测试,记录被测信道饱和时功率测量设备1和频谱仪的读数 c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SFD和饱和EIRP d 0.3.4数据处理 SFD按公式(3)计算 饱和EIRP按公式(4)计算 10.4卫星品质因数G/T 10.4.1测试原理 通过测量得到的地面接收系统噪声、有效载荷静态噪声及有效载荷单载波小信号工作时的下行功 率果用Y因子法计算卫星品质四数G/T” 10.4.2测试框图 Y因子法测试框图如图5所示 功率测量设备 信号源 功率放大器 地面发射天线 卫星 频谱仪 低噪声放大器 地面接收天线 图5G/T测试框图Y因子法 10.4.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5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调整地面天线的俯仰角度,使其指向冷空,用频谱仪测量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噪声功率 P(B应小于有效载荷带宽且带内无干扰) 调整地面天线的俯仰角度,使其正对卫星,设置有效载荷工作在标称状态,且无上行激励信号,
GB/T12639一2021 用频谱仪测量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噪声功率P 在有效载荷中心频率加一个单载波上行信号,记录功率测量设备1的读数,用频谱仪测量地面 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总功率P,调整上行信号的功率,保证测量得到的功率不小于P 的 两倍;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卫星品质因数G/T 10.4.4数据处理 卫星品质因数G:/丁按公式(5)计算 [G/T],=1olg[Y(Y一1)/(Y1一1]十1olg(kB)十Lw一EIRP EIRP =P 十G 一L Y1=P2/P Y,=P/P 式中 [G/T] 卫星接收系统品质因数,单位为分贝每开尔文(dB/K); 指向卫星且无激励信号时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噪声功率与指向冷空时地面接收 Y 系统带宽B内的噪声功率之比 指向卫星且有激励信号时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总功率与指向卫星且无激励信号 Y 时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噪声功率之比; 玻耳兹曼常数,取1.38×10-J/K; 地面接收系统带宽,单位为赫兹(Hz): L. 上行传输路径总损耗,单位为分贝(dB)(计算见附录A); ERIP 地球站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功率测量测备1的读数,单位为分贝瓦(dBw); 地面天线的发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L 信号源到发射天线的插人损耗(图2中从A至D),单位为分贝(dB) 户 指向冷空时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噪声功率,单位为瓦(w); P -指向卫星且无激励信号时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噪声功率,单位为瓦(w) P 指向卫星且有激励信号时地面接收系统带宽B内的总功率,单位为瓦(w) 10.5幅频特性 10.5.1测试原理 在被测信道工作频带内输人固定幅度的单载波信号,按规定的步长改变信号源的输出频率,根据功 率测量设备1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人功率,根据频谱仪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出功率,得到被测信道 的带内幅频特性 0.5.2测试框图 幅频特性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5.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b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GB/T12639一202 关断相邻转发器通道; c d)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饱和或者线性区(一般为饱和输人补偿一15dB,或 按专用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信号频率; 记录功率测量设备1和频谱仪的读数,计算被测信道在该频点的增益值; e f 在被测信道上行工作频带内,按规定步长调节信号源的输出频率,重复步骤d)~e),得到被测 信道在工作频带内的幅频特性;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带内增益平坦度 g 0.5.4数据处理 每个频点的输人功率按公式(6)计算 P =P+G 一L一L 式中 P 卫星输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功率测量测备1的读数,单位为分贝瓦(dBw)3 P G -地面天线的发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L 上行传输路径总损耗,单位为分贝(dB); 信号源到发射天线的插人损耗(图2中从A至D),单位为分贝dB Lwu 每个频点的输出功率按公式(4)计算 每个频点的增益按公式(7)计算 G=EIRP一尸 式中: G 增益,单位为分贝(dB); EIRP -等效全向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卫星输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找出规定频带内增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增益平坦度按公式(8)计算 (8 Gmm G=Gmm 式中 增益平坦度,单位为分贝(dB); G 带内增益最大值,单位为分贝(dB); G x 带内增益最小值,单位为分贝(dB). G 工min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幅频特性曲线 10.6增益稳定度 10.6.1测试原理 在有效载荷中心频点加一单载波上行激励信号,使有效载荷处于小信号工作状态,在一定时间内 按一定时间间隔实时记录上行功率和下行功率,并通过实时标校数据获得增益稳定度 0.6.2测试框图 增益稳定度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0.6.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0
GB/T12639一2021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 分别通过地面上、下行注人一定偏移量的标校信号,实时标校上、下行链路的插损变化; 设置信号源输出电平,使被测信道工作在线性区 c d) 通过功率测量设备1实时记录上行功率,通过频谱仪和功率测量设备2实时记录下行功率; e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数据,测试时间一般不小于24h; fD 综合考虑地面天线的跟踪误差对数据进行修正;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增益,并从中选取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增益稳定度 g 10.6.4数据处理 增益按公式(7)计算 增益稳定度按公式(9)计算 w =Gm 9 Ge,mn 式中 增益稳定度,单位为分贝(dB); Wwa 增益最大值,单位为分贝(dB); G e.mx G -增益最小值,单位为分贝(dB) e,mimn 10.7带外抑制特性 10.7.1测试原理 在规定的频带内输人固定幅度的单载波信号,并改变单载波信号的频率,测试被测信道在不同信号 频率条件下对应的下行信号功率,根据测试数据计算被测信道的带外抑制特性 10.7.2测试框图 带外抑制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7.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a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b 关断相邻转发器通道; c 小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线性区(一般为饱和输人补偿一7dB,或按专用技 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在专用技术文件规定的频带内,按规定步长(根据被测信道的带宽确定)调节信号源的输出信 号频率,设置频谱仪中心频率为下行信号频率,根据频谱仪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出功率 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带外抑制 0.7.4数据处理 带外抑制按公式(10)计算 P R=Pe,d一 10 Te.C 式中: 偏离中心颗率/处的带外抑制.单位为分贝aBr R P -偏离中心频率Af 处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red 11
GB/T12639一202 -中心频率处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Pw"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带外抑制特性曲线 10.8杂波特性 0.8.1测试原理 被测信道工作在饱和点或最大工作点,测量被测信道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输出频谱,得到被测信道 的杂波特性 0.8.2测试框图 杂波特性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8.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中心频率 b》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饱和点或最大工作点 e d 设置频谱仪的中心频率为被测信道下行中心频率,扫描带宽为要求测试的频率范围 合理设置频谱仪分辨率带宽和视频带宽,通过频谱仪读取测试频率范围内的杂波(一般用低于 e 信号功率的分贝数表示) 0.8.4数据处理 根据测试数据绘制杂波特性曲线, 10.9本振频率准确度及稳定度 10.9.1测试原理 在被测信道的中心频率处输人一个单载波信号,在规定时间段内多次测量被测信道的输出信号频 率,根据测量数据计算被测信道的本振频率准确度和稳定度 在测试持续周期内,轨道变化会引起多普 勒效应,必要时应根据轨道测量结果对测试数据进行修正 0.9.2测试框图 本振频率准确度及稳定度测试框图如图6所示 功率放大器 信号源 地面发射天线 10MHz 卫星 参考 频谱仪 低嗓声放大器 锁 地面接收天线 图6本振频率准确度及稳定度测试框图 12
GB/T12639一2021 10.9.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6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同步信号源和频率计或频谱仪)的10MHz参考 a b 被测信道的接收机或变频器开机预热时间不少于0.5h c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中心频率; d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线性区,通过频率计(或频谱仪)读取下行输出信号 频率; 根据规定的测试时间间隔,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续测量下行中心频率N次(N取101次或按专 用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本振频率的准确度和稳定度; 测量本振频率的日最大颗率偏差时,对下行中心频率进行不小于24h的监测 10.9.4 数据处理 本振频率准确度按公式(11)计算 月,-(义一A,) 式中: 本振频率准确度; F -连续测量下行中心频率的次数 fd -第i次测量得到的下行频率,单位为赫兹(H2); 上行信号频率,单位为赫兹(Hz); 本振频率标称值,单位为赫兹(Hz) fL 本振频率稳定度按公式(12)计算 " di F,-VxN万 d. 式中: F 本振频率稳定度; 本振频率标称值,单位为赫兹(Hz); 0 N 连续测量下行中心频率的次数; -第(i+1)次测量得到的下行频率,单位为赫兹(Hz); fd.,+1 -第次测量得到的下行频率,单位为赫兹(H2) fd. 日最大频率偏差按公式(13)计算 fa.mim I.mx (13 f0" 式中 日最大频率偏差 下行频率测量最大值,单位为赫兹(Ha2). d,max 下行频率测量最小值,单位为赫兹(Hz); fd.mim 本振频率标称值,单位为赫兹(H2). L0 10.10信标EIR和频率特性 0.10.1信标EIRP 0.10.1.1测试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按规定时间间隔实时记录信标机的下行发射功率,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信标EIRP及 13
GB/T12639一2021 其稳定度 10.10.1.2测试框图 信标EIRP测试框图如图7所示 卫星 频谱仪 低噪声放大器 地面接收天线 下行校准 信号源 功率测量设备2 图7信标EIRP测试框图 10.10.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7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通过地面下行注人一定偏移量的标校信号,实时标校下行链路的插损变化 b 通过频谱仪实时记录信标机下行功率 c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记录数据测试时间一般不小于24h; d 综合考虑地面天线的跟踪误差,对数据进行修正 e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信标EIRP及其稳定度 f 10.10.1.4数据处理 信标EIRP按公式(4)计算 从计算结果中选取信标EIR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两者的差值即为信标EIRP的稳定度 10.10.2信标频率特性 0.10.2.1测试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按规定时间间隔实时记录信标机下行频率,计算信标频率的准确度及稳定度 在测 试持续周期内,轨道变化会引起多普勒效应,必要时应根据轨道测量结果对测试数据进行修正 10.10.2.2测试框图 信标频率特性测试框图如图3所示 10.10.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3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 信标机开机预热时间不少于0.5h; 通过频率计或频谱仪)读取信标机下行频率; c 14
GB/T12639一2021 d 根据规定的测试时间间隔,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续测量下行频率N次(N取101次或按专用 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本振频率的准确度和短期稳定度; 测量信标频率的长期稳定度时,对下行频率进行不小于24h的监测 10.10.2.4数据处理 信标机频率的准确度按公式(14)计算 .(14 月.-习一.)/ 式中 F -频率准确度; -连续测量下行中心频率的次数 -第i次测量得到的下行频率,单位为赫兹(H2); fad. 信标下行频率标称值,单位为赫兹(H2). en 频率稳定度和日最大频率偏差分别按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 0.11天线极化隔离度 0.11.1测试原理 在地面天线主极化发射主极化接收、主极化发射交叉极化接收以及交叉极化发射主极化接收三种 状态下进行增益测试,从而得到卫星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极化隔离度 极化隔离度测试精度主要受 地面天线极化隔离度影响,为了达到一定的测试精度,建议地面天线极化隔离度应优于卫星天线极化隔 离度至少5dB 10.11.2测试框图 天线极化隔离度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1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a b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调整地面发射天线极化与卫星接收天线极化相同至最佳匹配状态,调整地面接收天线极化与 c 卫星发射天线极化相同至最佳匹配状态 d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中心频率,调节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 在线性区; 按10.5规定的方法获得测试点的增益; e 调整地面核收天线极化为卫星发射天线的交叉极化-重复步骤小一?)获得剥试点的增益; f 调整地面发射天线极化为卫星接收天线的交叉极化,调整地面接收天线极化与卫星发射天线 g 极化相同,重复步骤d)e)获得测试点的增益; h)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卫星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的极化隔离度 10.11.4数据处理 卫星发射天线的极化隔离度按公式(15)计算 XPD =G-G 15) 15
GB/T12639一2021 式中 XPD. -卫星发射天线极化隔离度,单位为分贝(dB), 地面主极化发射,主极化接收测得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pp G -地面主极化发射,交叉极化接收测得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卫星接收天线的极化隔离度按公式(16)计算 .(16 XPD=G G 式中 XPD. -卫星接收天线极化隔离度,单位为分贝(dB) G -地面主极化发射,主极化接收测得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了pp G -地面交叉极化发射,主极化接收测得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0.12天线方向图 10.12.1测试原理 按测试大纲规定的测量点位置和测量点数,采用规定的转发器通道中心频率在相应测量点进行天 线方向图高散点验证测试,并将测试数据与地面测试值(或设计值)进行比对 测试时间较长时,应按规 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标校 10.12.2测试框图 天线方向图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1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通过调整卫星姿态或可动点波束天线指向,将卫星天线方向图相应的测试点偏置至在轨测试 c 地点,测量点的偏置范围应在卫星姿态短期偏置能力或可动点波束指向调整能力范围内; 按10.3规定的方法获得测试点的EIRP和sFD; d 根据测试数据得到卫星接收天线方向图和卫星发射天线方向图 e f 对测试系统中引人的误差源如采样点选取、姿态偏置等)进行误差分析和处理,得到以地面实 测数据推算的预计值为中心的误差带,并判别测试数据是否落在误差带内 10.13增益控制特性 10.13.1测试原理 被测信道工作在固定频率(一般是被测信道的中心频率),调整上行激励信号源的输出电平,并依次 改变被测信道的增益挡挡位,根据测得的被测信道输人功率和输出功率计算被测信道的增益控制特性 0.13.2测试框图 增益控制特性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13.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16
GB/T12639一2021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b c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上行中心频率; 设置频谱仪的中心频率为被测信道下行中心频率 d) 设置被测信道的增益挡挡位为最低增益挡; e fD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线性区(一般输人补偿为一10dB),根据功率测量 设备1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人功率,根据频谱仪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出功率; 依次增加增益挡挡位,重复步骤f),得到各增益挡对应的增益值 g 0.13.4数据处理 各增益挡对应的增益值按公式(7)计算 被测信道的增益控制特性按公式(17)计算 G,=G一G(i=1,2,3 17 式中: 第i个增益挡对应的增益控制特性,单位为分贝(dB); G 第i个增益挡对应的增益值,单位为分贝dB); G 第i一1个增益挡对应的当前增益挡增益值,单位为分贝(dB). G- 以增益挡挡位为横坐标,各挡位增益值为纵坐标,绘制增益控制特性曲线 0.14群时延特性 10.14.1测试原理 将一个调频信号送人被测信道,利用下变频的方法将输出信号变换至中频,通过数字采样、解调并 与原调制信号比对得到被测信道的相位变化量,据此计算被测信道的群时延特性 0.14.2测试框图 群时延特性测试框图如图8所示 功率测量设备1 功率放大器 信号源 LFout 地面发射天线 CH 卫星 示波器 CH2 IFout 频谱仪 低噪声放大器 地面接收天线 图8群时延特性测试框图 10.14.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8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17
GB/T12639一202 b 设置信号源,开启内调制,调制模式为调频,开启低频信号输出(LFout),低频输出信号频率为 调制信号频率,射频输出信号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信号频率 调节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的输人功率为规定值(线性区) c d 设置频谱仪中心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下行信号频率,带宽为0Hz,此时频谱仪工作在下变频模 式,中频输出(IFout)为频谱仪处理后的下变频信号 通过示波器对通道1(CH1(对应信号源产生的内部低频信号)和通道2(CH2)对应经频谱 仪处理后的下变频信号)的信号进行数字采样; fD 将通道2信号数字解调后与通道1信号比对,得到相位变化量A乡,计算被测信道在该频点的 群时延值; 在被测信道上行工作频带内按规定步长调节信号源频率,重复步骤d)f),得到被测信道在 g 工作频带内的群时延特性; h)准确记录测试的起止时间,必要时根据卫星轨道的变化修正群时延特性的测试结果 10.14.4数据处理 群时延按公式(18)计算 A 18 360f, 式中 群时延,单位为秒(s); -相位变化量,单位为度(() 业 调制频率,单位为赫兹(Hz) 找出规定频带内群时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群时延波动按公式(19)计算 r=Tm 19 Tmim 式中: 群时延波动,单位为纳秒(ns); r 带内群时延最大值,单位为纳秒(ns). Tmn -带内群时延最小值,单位为纳秒(ns) Tmin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群时延特性曲线 0.15三阶互调 10.15.1测试原理 利用两个信号源提供两个等幅上行激励信号,按规定补偿调节上行激励信号的输出电平,通过频谱 仪观测被测信道的三阶互调产物,得到被测信道的三阶互调特性 0.15.2测试框图 三阶互调测试框图如图9所示 18
GB/T12639一2021 信号源1 功率放大器" 功率测量设备1 器 地面发射天线 信号源2 功率放大器2 卫星 低噪声放大器 频谱仪 地面接收天线 图g三阶互调测试框图 10.15.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9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关闭信号源2的射频输出,设置信号源1的输出频率为上行通带中心频率f一Af./2(f 为 b 上行中心频率,Af 为双载波频率间隔,Af 按专用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调节信号源1的 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饱和输人补偿一3dB状态,记录此时功率测量设备对应的读数 关闭信号源1的射频输出,设置信号源2的输出频率为f十Af./2,调节信号源2的输出功 率,使得功率测量设备的读数与步骤b)中相同 开启信号源1的射频输出,使得被测信道工作在双载波输人补偿0dB状态; d 通过频谱仪测量两个上行信号产生信号(频率分别为fa一Af./2和fk十公f/2,f为下行 -三阶互调信号(频率分别为了本一3A/./2和来十 中心频率)的输出功率(P' 和两个 3f./2)的输出功率(P '?),计算饱和输出功率时的三阶互调值 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当前输人点的三阶互调值; 调节信号源输出功率,按规定步长,从双波饱和输人补偿0dB降至-12dB或按专用技术文 g 件的规定的补偿值执行),重复步骤e)~f),得到相应的三阶互调值 10.15.4数据处理 三阶互调值按公式20)计算 P=min(P',P')一max(P',P' 20 式中: 三阶互调值,单位为分贝(dB); PM P' 载波1的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载波2的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P -三阶互调信号l的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三阶互调信号2的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P 根据每个输人补偿点的测试值绘制三阶互调特性曲线 10.16ALC电平控制特性 0.16.1测试原理 被测信道工作在ALC模式下,固定上行信号的频率和功率,依次改变被测信道的ALC电平挡位 19
GB/T12639一202 得到对应的输出功率 根据测量数据得到被测信道的ALC特性 0.16.2测试框图 ALC电平控制特性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16.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 b) 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中心频率 c d 设置频谱仪中心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下行中心频率,扫描带宽、分辨率带宽及视频带宽为规 定值 设置被测信道工作在ALC模式,挡位为最低挡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专用技术文件规定的ALC输人电平范围内,记录 f) 频谱仪的读数 依次增加ALc挡位,根据频谱仪读数计算被测信道的输出功率,从而得到ALc电平控制 g 特性 10.16.4数据处理 各挡位对应的输出功率按公式(4)计算 AIC电平控制特性按公式(21)计算 AP,=P一P(i=1,2,3 21 式中 第个ALC挡位对应的ALC电平控制特性,单位为分贝dB); AP P 第i个ALC挡位对应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P- 第i一1个ALC挡位对应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瓦(dBw). 以ALC挡位为横坐标,各挡位对应的输出功率为纵坐标,绘制ALC电平控制特性曲线 0.17AIC稳定度 10.17.1测试原理 被测信道工作在ALC模式下,ALC挡位为固定值 在规定的范围内改变被测信道的输人功率,得 到对应的输出功率 根据测试数据计算被测信道的ALC输出功率稳定度 10.17.2测试框图 ALC稳定度测试框图如图4所示 10.17.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设备 aa b)按7.3进行测试前校准;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上行中心频率; c d 设置频谱仪的中心频率为被测信道的下行中心频率,扫描带宽、分辨率带宽及视频带宽为规 20
GB/T12639一2021 定值; e 设置被测信号工作在AL.C模式,挡位为规定值 fD 设置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被测信道工作在专用技术文件的规定的ALC输人电平范围的低 限,记录功率测量设备1和频谱仪的读数; g 在规定的测试动态范围内,按规定步长调节信号源1的输出功率,记录功率测量设备1和频谱 仪对应的读数; h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被测信道的ALC输出功率稳定度 10.17.4数据处理 输出功率按公式(4)计算 找出输出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ALC输出功率稳定度按公式(22)计算 尸,=尸m一尸 Pr 式中: P -AIC输出功率稳定度,单位为分贝(dB); P 输出功率最大值,单位为分贝瓦(dBw); 输出功率最小值,单位为分贝瓦(dBw). 尸 以通量密度为横坐标,输出功率为纵坐标,绘制AIC稳定度曲线 测试报告 在轨测试结束后,应编写在轨测试报告 在轨测试报告中应包括的内容如下 覆盖所有测试项目,每一测试项目给出测试目的、测试条件、气象保障条件、测试时间、,测试方 a 法及测试结果;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是否符合指标要求,并给出测试数据是否有效的结论 对于不满足指标 b 要求的,给出后续使用建议 21
GB/T12639一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卫星链路有关传输参数的计算 地球站与卫星间径向距离的计算 A.1 地球站与卫星间径向距离按公式(A.1)计算 d=R=十(R十H)'一2R(R十H)cos(a1一入,)cos(gi一仰,) (A.1 式中: 地球站与卫星间径向距离,单位为米(m); 地球半径,单位为米(m); 卫星到地球最近距离,单位为米(m).; 入i,A 分别是卫星,地球站经度; 分别是卫星,地球站纬度 91,9 A.2传输损耗计算 上行传输损耗按公式(A.2)计算 L=LL十Lm十L A.2 下行传输损耗按公式(A.3)计算 L=L十L十L十L A.3 式中 分别为上行和下行大气吸收衰减,单位为分贝(dB),按照YD/T984规定的方法计算; 、lm 分别为上行和下行地球站天线极化损耗,单位为分贝(dlB); L、L 分别为上行和下行地球站天线指向偏差,单位为分贝(dB): L、d 分别为自由空间上行和下行传输损耗损耗,单位为分贝(dB). Lu、l甜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计算按公式(A.4): L1=20lg(4xd/A) A.4) 式中 L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单位为分贝dB); 传播距离,单位为米(n m 信号波长,单位为米(m) 22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GB/T12639-2021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是现代通信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应用,其有效载荷是判断通信卫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保证有效载荷在轨道上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多项测试来验证其性能。而GB/T12639-2021就是一份关于这方面测试方法的标准。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方法

GB/T12639-2021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其中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在轨测试的方法和要求。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在轨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 在轨测试的内容和要求
  • 测试环境及测试仪器的要求
  • 测试方案的制定
  • 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GB/T12639-2021标准,可以有效地对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进行在轨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处理。

总结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是现代通信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有效载荷的在轨测试则是保证其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GB/T12639-2021标准的发布,将为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在轨测试提供科学、系统的方法和要求,为其正常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船用舷梯的基本规定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船用舷梯的基本规定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船用舷梯的基本规定的编号:GB/T11701-2021。船用舷梯的基本规定共有11页,发布于2022-03-01
核电厂安全级电力系统准则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核电厂安全级电力系统准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核电厂安全级电力系统准则的编号:GB/T12788-2021。核电厂安全级电力系统准则共有25页,发布于2022-03-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