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4002-2008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Terminologyofworkandpersonnelquota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劳动定员定额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劳动定员定额术语的编号:GB/T14002-2008。劳动定员定额术语共有39页,发布于200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02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3.100.30
  • 实施日期200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9页
  • 文件大小1.12M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国家标准 GB/T14002一2008 代替GB/T140021992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Terminoloeofworkamdpersomnelquota 2008-04-23发布 200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4002一2008 前 言 本标准替代GB/T14002一1992《劳动定额术语》. 本标准与GB/T140021992《劳动定额术语》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劳动定额术语》更名为《劳动定员定额术语》,扩大了术语覆盖面; -新增方法研究相关术语86条; 新增工作岗位研究相关术语67条 新增劳动定员相关术语13条; 原标准劳动定额相关术语合并为一章,并进行了必要的压缩和调整 本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铁路工程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安鸿帘.,孙义敏,庞德敬 本标准于1992年首次发布,2008年第一次修订
GB/T14002一2008 引 言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的标准化是推行本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工作遵循统一的 原则和方法,能够: 以实际和有效的方式组织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a b 切实保证劳动定员定额专业领域内及相关领域之间使用术语的科学性、一致性、系统性和逻 辑上的完整性; 有利于本领域内概念体系间的协调和不同语种术语间的协调 c d)有助于本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创新
GB/T14002一2008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方法研究,工作岗位研究,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以及 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方法研究 方法研究 methodstudy 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对现行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分析,改进其中不必要和不合理的 部分,以寻求更为简便、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工作方法的原理和技术 2.2方法研究的程序 2.2.1 选择 Select 发掘生产过程中有关作业程序和方法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筛选,分清主次,将影响生产率、质量、 成本,工期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作为方法研究的重点 2.2.2 准备prepare 由专业委员组成方法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对象,收集有关信息,制定计划,进行专业培训,完成方法 研究前期的各项活动 2.2.3 记录recordthefacts 在现场对作业活动直接进行观察、测量,采用专门的符号和表格,将现行作业程序和方法真实地描 述和记录下来 2.2.4 考查examinethefacts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现行作业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人员、程序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细致、 严格的考证、检查和分析 2.2.5 开发deepthenewmethud 在严格考查基础上,广开思路,集思广益,提出改进作业的具体办法,经过分析比较,寻求经济合理、 切实可行的方案 2.2.6 establishing 确立 对新开发的各种方案,经过综合评价,制定出标准作业程序和方法 2.2.7 实施implementation 贯彻执行新标准作业程序和方法
GB/T14002一2008 2.2.8 修改 amending 通过定期检查,揭示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2.2.9 teehnid 考查分析[法]theqestioning ique 5w1H[法] 在方法研究的考查阶段所采取的考查提问方法 通过提问对现行作业活动进行全面质询,包括作 业目的是什么(What);为什么这样做(Why);作业在何处进行更合适(Where);作业在何时进行更理想 When);作业应该由谁来完成(who);应当用何种方法来完成(How). 2.3改进原则 2.3.1 删除eliminationm 通过对作业活动目的性的考查和分析将某项作业活动予以取消 2.3.2 commbination 合并 通过对作业活动的工作地点、程序和人员等方面的考查和分析,将若干项作业活动予以合并,以达 到简化工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2.3.3 重排 rearrangement 通过对作业活动的作业程序的考查,改变原有作业活动的先后顺序,以达到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效 率的目的 2.3.4 简化simplirieatiom 通过分析考查,在达到作业活动目的的前提下,取消不必要的操作及动作,使作业活动减少到最低 限度 2.4方法研究的基本技术 2 4.1 图表分析ehartanalysis 采用标准的表格、符号,将现行的生产流程或操作过程真实地加以记录,然后灵活运用各项改进原 则,经过系统分析和比较,提出改进方法 2.4.2 线图分析flowdiagramanalysis 采用标准的符号和线条,以平面或立体图显现现行生产流程,为有效地进行程序分析,改进现行生 产流程提供依据 2. .4. 3 摄像分析photographanalysis 利用现代摄像技术手段,记录现行生产流程、作业活动和操作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以寻求经 济合理的程序和方法 5 2 流程分析 2.5.1 流程分析flow 'analysis 针对生产和管理事务过程及其活动进行系统地调查,记录和分析研究,以达到改进现状或设计新流 程的目的
GB/T14002一2008 2.5.2生产过程活动 2.5.2.1 加工wking 有意识地改变对象物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或与其他对象物组合与分解的活动 示例 车床上加工零件,搅拌机搅拌,打字员打字等 2.5.2.2 inspection 检验 对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标准对比,以判断是否合格 示例 检验加工零件质量,物品人库前清查等 2.5.2.3 搬运 transportation 有意识地移动对象物的位置,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活动 示例 手推车搬运物料,传送带输送物料等 2.5.2.4 延迟delay 由于预定的活动(如作业、检验或搬运)没有发生,而造成对象物的闲置 示例 物料堆放在工作场所,半成品等背检验等 2.5.2.5 储存storage 对象物在计划控制下的保存或停放 本环节的取消,必须经过制度或手续上的认可 示例 物料存人仓库,文件存人档案 2.5.3流程分析的技术 2.5.3.1 概略流程分析outlineprocessanalysis 为掌握产品制造过程的大致状况用较短时间进行调查,发现改进重点,并为以后详细分析作准备 调查中只记录分析加工和检验两项活动 2.5.3.2 工艺流程分析technologiealproeessanalysis 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活动,包括加工,检验搬运、延迟和储存,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记 录和分析研究,并加以改进的方法 2.5.3.3 流程路线分析ftlowlimeanalysis 运用生产话动的图示符号,在工作地布置图上表示对象物或操作者移动路线的现状,通过分析改 进,达到合理布置缩短工艺路线的目的
GB/T14002一2008 2.5.3.3.1 平面路线分析 surfacelowlineanalysis 运用生产活动图示符号,在工作地的平面图上进行路线的分析和改进 2.5.3.3.2 立体路线分析three-dimmensionflowlineanalysis 运用生产活动图示符号,在工作地的空间布置图上进行立体路线的分析和改进 2.5.3.4 管理事务流程分析managementafrfairsproduce 针对管理事务手续和票据账单传递程序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分析研究,以达到改进现状或设计新 的管理事务流程的目的 2.5.3.5 搬运分析transportanalysis 以搬运距离、搬运数量和搬运方法为对象,分析对象物空间放置的合理性,以改进搬运工作,减轻搬 运强度,提高搬运效率 2.5.3.5.t 搬运活动分析 ransportlesibilityanalysis 搬运对象物由放置状态进人移动状态难易程度的分析 2.5.3.5.2 搬运活动性指数transportflexibilityindes 衡量对象物由放置状态进人移动状态难易程度的指标 2.5.3.6 相互关联分析 relevantanalysis 通过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之间关联性的调查,并以“关联密切靠近配置”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单 位和业务部门 2.5.3.7 工艺路线分析technologicalprocessroute 通过对众多加工对象工艺路线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或几种加工工艺路线,并依此布 置设备,最终使全部加工对象的工艺路线最短 2.5.3.8 reprodeeftacittesanalysis 余力分析spare 调查和分析作业负荷量与现有人员或设备的能力是否相适宜,以及工序间生产能力是否平衡,并研 究充分利用人力及设备多余能力的措施 2.6操作分析 2.6.1 操作分析operationanalysis 以生产流程或管理事务流程中各个作业事项为对象的分析技术,通过对操作活动结构的细致分析 提出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2.6.2操作分析技术 2.6.2.1 操作者作业分析operatoroperationprocessanalysis 对操作者承担的工序操作活动,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技术 通过对现有操作方法的改
GB/T14002一2008 进,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安全生产的目的 2.6.2.2 工组联合作业分析gangpreessanalysis 以数人组成的工组作业活动为对象,按作业活动顺序,从时间空间上对每个操作者的分工与协作进 行详尽地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改进,以达到协调工组内部的分工和平衡作业负荷量,最终实现提高工 组效率的目的 2.6.2.3 man-maehineprocess -机作业分析 analysis 以机械作业活动为对象,在一个作业循环中,考察人的活动和机械运作的配合以提高机械设备和 操作者的作业负荷,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7动作分析 2.7.1 动作分析motionamalysis 以操作或动作为对象,通过对动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改进,以消除不必要的动作,降 低劳动强度,实现操作方法的合理化 2.7.2 动素therblig 构成劳动活动的基本单元 2.7.2.1 空手移动 ransportempty 伸手 空手接近或离开目的物的动作 2.7.2.2 握住grasp 握住目的物的动作 2.7.2.3 移动 transportloaded 用手移动目的物的动作 2.7.2.4 对准 p0sition 为进行下一个动作而对准位置的动作 2.7.2.5 装配assemble 将两个以上的目的物组合起来的动作 2.7.2.6 使用 use 借助于器具或设备进行的操作 2.7.2.7 拆卸disassemble 分解两个以上目的物的动作 2.7.2.8 放手releaselod 放下目的物的动作
GB/T14002一2008 2.7.2.9 对比inspect 将目的物与规定标准进行比较的动作 2.7.2.10 寻找 Search 寻找目的物的动作 2.7.2.11 选择seleet 从许多目的物中挑选一件的动作 2.7.2.12 思考plan 操作中做出判断,理解后,决定下一操作步骤 2.7.2.13 预对pre-positionm 为避免“对准”动作而设定目的物位置的动作 2.7.2.14 保持hold 保持或支持目的物的动作 2.7.2.15 休息rest 为消除疲劳,工作中的短暂停歇 2.7.2.16 延迟 unavoidabledelay 操作者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延迟 2.7.2.1 17 故延avoidabledelay 操作者可以避免的延迟 2.7.3动作分析技术 2.7.3.1 动作目视技术yisualmotionstudy 通过研究人员直接观察,并采用动作要素符号将操作者的左右手和目视动作正确无误地记录下来 然后分析记录资料,并提出改进操作方法的技术 2.7.3.2 动作摄像分析nmotionphotographicstudpieturereeordngvideotapereording 应用摄影技术将研究的操作拍成影片或录像带,依据影片或录像带进行分析与改进操作的技术 2.7.3.2.t 瞬间动作分析 instantaneOuS motionstudy 采用慢速拍摄操作者的动作,然后用正常速度放映,并对操作者的动作活动加以分析和改进的 方法 2.7.3.2.2 微动作分析 study micr0motiOns 采用高速拍摄操作者的动作,然后用正常速度放映,针对慢动作镜头,进行精细的分析,并改进其操 作方法
GB/T14002一2008 2.7.4 动作经济原则prineiplesofmotioneeonomy 实现动作经济合理,减轻作业疲劳,用以改善工作方法的原则 包括身体使用、作业区布置、工具与 设备有关的三个方面要求 2.7.4.1 身体使用usingofhuman nbody 有效地使用身体各部位,包括:双手应同时开始和结束工作;除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 闲;双臂的动作应对称,方向应相反;应尽可能以最低等级的动作来完成手的操作;应尽可能利用物体的 自重,达到位移物体的目的在需要用力时,则应尽可能减轻物体的重量;作连续的曲线运动比作方向突 变的直线运动为好;弹射式的运动比受控制或受限制的运动轻快;动作应尽可能轻松、有节奏使动作自 然流畅等8项基本原则 2.7.4.2 作业区布置arrangememtofworkplace 合理布置作业区域,包括;工具和物料应置于固定位置;工具物料及装置应布置在操作者的最近处; 尽可能利用零什物料的重量,落至操作者身边或手边;应尽可能利用坠落(对加工完成的零件)方法;工 具、物料应依照最佳的工作顺序排列;应有适当的照明设备,使视觉舒适;工作台及椅子的高度,应使操 作者坐立适宜;工作椅式样及高度,应使操作者保持良好姿势等8项基本原则 2.7.4.2.1 正常作业区域normalworkingare 分别以左右臂的肘为圆心,前臂为半径所画圆狐所形成的区域 操作者在正常作业区域内取物时, 上臂可以不动 2.7.4.2.2 最大作业区域maximumworkingarea 人的手动最大面积,即右手以右肩为圆心,右臂为半径,所画半圆狐面积与左手以左肩为圆心,左臂 为半径,所画半圆弧的面积的集合 2.7.4.3 使用工具和设备的原则designoftoolsandequipment 有效使用工具、设备的原则,包括;尽可能解除手工操作,以夹具或用脚踏工具代替;可能时应将两 种工具合并;工具物料应尽可能预放在工作位置;用手指操作时,应按各个手指的功能,合理分配负荷, 手柄的设计,应尽可能增大与手的接触面,以便于掌握;机器上的杠杆、十字杆等,应安排最适宜的位置, 保证使用时省力、轻快、灵活,以减少工人体力消耗,最大限度地利用机械力的作用等6项基本原则 工作岗位研究 3.1 工作岗位研究positionstudy 工作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岗位分类和分级的总称 3 .1.t 工作岗位positonm 职位 在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由员工所要完成的任务(3.1.2),以及与之对应的责任 (3.1.6)、权限(3.1.7)和职务组成的统一体 更确切地说,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即在一定的生产 技术组织或工作条件下,由一名员工在制度工时内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并具有相对应的职务(3.1.3)、 职责(3.1.4)和职权(3.1.5),就构成一个工作岗位
GB/T14002一2008 3.1.2 任务 task 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项工作活动 3.1.3 职务namefothep0st 岗位名称 对某一工作岗位特定的指称 以简洁的专业名词对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征所做出的概括 示例: 人事总监,财务处长,销售经理,项目主管,主任科员,仓库保管员等 职责[范围]responsibiitiesandduties 岗位的职务(3.1.3)、任务(3.1.2)与责任(3.1.6)的简称 即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对岗位员工 全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从时间空间上所做出的界定 3.1.5 职权authorityofoftiee 职责范围以内所应具有的权力 即依法及制度赋予员工的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权力,一定 的职责(3.1.4)要赋予一定的职权 3.1.6 责任responsihility 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规定员工在本岗位范围内对人、对事、对物所应承担的各种义务 即 要求员工尽职尽责、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本职工作 3.1.7 权限limits authority 权限是对职权(3.1.5)的具体细分细化 依照有关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员工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任 务,对其岗位职责内所应具有的权力范围和内容所作的界定 33 2 工作岗位调查p0sitionsurvey 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信息的过程 3.3 工作岗位分析positonanalysis 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职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过程 3.3.1工作岗位分析方法 3.3.1.1 参与法pwrtiepatonpraeh 工作岗位分桥人员通过直接地参与某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体验相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相特点,从面 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人员要求做出客观的描述 3.3.1.2 观察法observation approach 工作岗位分析人员直接到工作现场,针对某些特定对象(一个或多个任职者)的作业活动进行观察 收集、记录有关工作的内容、工作间的相互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环境、条件等信息,并用文字 或图表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GB/T14002一2008 3.3.1.3 工作日志法 diury wOrk aPproach 任职者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分析人员根据日志所提供的数 据资料,经过归纳、总结和概括,完成工作分析的任务 3.3.1.4 问卷调查法 questionnairesurveyapproach 采用调查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的信息,以达到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要求 3.3.1.5 访谈法interviewsapproach 面谈法 工作岗位分析人员就某类岗位的有关问题,面对面地询问任职者、主管专家等人对该工作岗位的 意见和看法 3.3.1.6 关键事件法CIm 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incidenttechnique 要求调查人员,本岗位员工或与本岗位有关的员工,将劳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详细加以记录,在 大量收集信息之后,对岗位的特征和要求进行分析研究 3.3.1.7 资料分析法materialanalytieapproach 为降低工作岗位分析的成本,利用原有数据资料,对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负荷、任职资格等 做出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作为下一步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3.3.1.8 能力分析法ARP 能力要求法abilityreguiremmentsapproach 根据预先设计的能力清单,对胜任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完成员工 规格要求的分析任务 胜任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一般可分解为一般心理能力、知觉能力、心理 动力能、力生理能力、感官能力等多种基本的能力 示例 心理能力(Psychologicalability)包括:口头理解、书面理解、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观念正确、独创性、记忆能力、问 题敏感性、数学推理,演绎能力归纳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等 -知觉能力(Consciousability)包括:知觉速度、知觉灵活性空间定向形象化和知觉速度等 -心理动力能力(Psychologicalmotivepowerability)控制精确、多肢协调、反应定向、速度控制、反应时间、臂一手稳 定性、手工灵巧、手指敏捷,腕一指迷度,腿臂运动速度,选择性注意和时间分享等 生理能力(Physioogicalability)包括;静止力量,爆发力量、动态力量、躯干力量、伸展灵活性、动态灵活性、总的身 体协调、总的身体平衡和耐力等 -感官能力(SensoryAbility)包括;近视力、远视力、视觉色彩辨别、夜视力、周边视力、深度知觉、炫目敏感度、一般 听力、听注意力、声音定位化.语言听力和语言清晰性等 采用预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以员工的劳动行为为对象,观察其“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 样做?”,并从信息、人、物三个方面对员工的活动水平和定向程度分别进行分析评定 诧,该法1971年由美国的范纳(Fime)和威利(wiltey)设计,以后得到其他专家的补究和完善,并被推广应用 3.3.2 工作说明书 cOnc eptofjobspeeifieations 以书面形式对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任务、责任、权限、方法、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
GB/T14002一2008 本岗位人员资格条件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注:工作说明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基本资料(岗位名称,岗位等级,岗位编码,定员标准,直接上级)工作职责、额外 职责、岗位关系、工作内容及要求、工作权限、工作环境和条件、工作时间;以及人员的资历、身体条件,心理品 质和能力要求 3.3.2.1 岗位晋升图jobpromotionchart 岗位晋升阶梯图jobpromotionstairsdiagram 说明各类工作岗位从纵向到横向不同发展途径的图表 注:工作说明书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够标明企业各类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有利于员工明确今后发展方 向,促进员工认真学习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创造条件 3.4工作岗位设计 4.1 3. 工作岗位设计p0sitiondesignm 根据组织需要,并兼顾个人的需要,规定某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以及在组织中与其他岗位关系 的过程 3 .4.2 工作扩大化jobenlargement 对岗位的工作进行横向扩展,扩大职责范围和工作责任,增加劳动活动的内容,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改变过细分工对员工心理生理上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3.4.3 工作丰富化jobenrichment 在岗位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工作内容,使岗位工作多样化消除因从事单调工作而产生的 枯燥厌倦情绪,从心理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提高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技术性和独特性 3.4.4 工作轮换jobrotation 将员工轮换到另一操作水平和技术要求相接近的工作岗位上去工作 3.4.5 劳动环境的优化optimizationofworkevirment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劳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之适合于劳动者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建立起 -机一环境的最优系统 3.5 工作岗位评价 3.5.1 工作岗位评价psitionevaluationm 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岗位衡量标准,从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 需的资格条件出发,对工作岗位进行系统的测量,评比和估价的过程 3.5.2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pstin ionappraisalindex 根据工作岗位评价的要求,对影响工作岗位的诸多要素进行分解,将其转化为多维度的可测量、可 评比的评价指标体系 3.5.3 劳动技能workskils 劳动者从事劳动活动所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可采用技术知识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 复杂程度、产品品种与质量要求的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等指标进行评定 10
GB/T14002一2008 3.5.4 劳动责任workrespu ponsibility 劳动者从事劳动活动所应承担的责任 可采用质量责任、产量责任、看管责任、安全责任、消耗责 任、管理责任等指标进行评定 3.5.5 劳动强度laborintensity 劳动者所从事劳动活动的繁重、紧张或密集程度,以劳动者一定时间内体力和智力(肌肉能量和神 经能量)的消耗来衡量 3.5.5.1体力劳动强度测定方法 3.5.5.1 直接测热法directdeterminingheatmethod 把人置于特制的量热器中,直接测量受测者产生的热量,然后计算出能量代谢率 其测量装置较为 复杂,只限于实验研究 3.5.5.1.2 间接测热法indireetdeterminingheatmetod 利用人体作业时二氧化碳的呼出量,结合呼吸商(二氧化碳呼出量与氧耗量之比)和氧的热价,间接 计算出产生的热量,从而测得能量代谢率 3.5.5.1.3 肺通气量法lngscapaeitymethod 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肺通气量而计算出能量代谢率 3.5.5.1.4 r thmmethod 心率法heart 通过测量心率来衡量劳动强度 3.5.5.2 劳动强度分级laborintensityelassifieationm 以体力劳动强度指数为依据,划分出劳动负前量大小的等级 3.5.5.3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intensityindexofphysiealwork 依据劳动者工作日劳动时间率和平均能量代谢率,计算出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注:参照GB/T3869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3.5.6 劳动环境 w0rkenvirOnment 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活动场所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5.6.1 有毒作业poisonousoperation 劳动环境中存在生产性毒物,并且可能危害劳动者的健康的作业 3.5.6.2 ration 高温作业hightemperatureopera 员工的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2C的作业 3.5.6.3 高处作业wurkhiehaboethegond 员工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或2m以上从事有可能坠落的作业 根据基准面以上的高度不同,可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特级高处作业等四个级别 1l
GB/T14002一2008 3.5.6.4 井下作业 workinthemine 在地面以下的矿井或坑道里的生产作业 3.5.6.5 露天作业workinthe opeaire 长期在无遮蔽的地面进行的作业 3.5.6.6 噪声作业noiseoperation 接触生产性噪声的生产劳动称为噪声作业 3.5.6.7 粉尘作业dustoperationm 粉尘是指游浮在劳动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员工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作业 3.5.6.8 局部振动作业partvibrationoperationm 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振动工件的作业 3.5.6.9 电离辐射作业ionizationandradiationoperationm 暴露在电离辐射环境中从事生产和工作 3.5.7工作岗位评价方法 3.5.7.1 序列法 rankingmethod 排列法 评定人员根据岗位的相对价值,按高低次序对岗位进行排列 3.5.7.2 分类法elassifieationmethoed 按照事先建立的各种岗位级别和结构,将待评定岗位划分到合适的岗位级别内 3.5.7.3 评分法scoremethod 点数法 选定工作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一定点数(分值)表示每一因素,然后按预先规定的衡量标 准,对现有的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比、估价,求得点数,经过加权求和,最后得到各个岗位的总点数 3.5.7.4 因素比较法factorscomparisonmethod 选定若干(1520)具有典型性的工作岗位,按照各岗位共有的主要影响因素(4~6),逐一对典型性 岗位进行排序,然后将各个岗位的工资总额按照专家小组公认的评价要素权重进行分解,在保证各岗位 评价要素所赋予的工资额合理的前提下,再将所有被选定岗位评价要素的工资额,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 比,从而保证赋予各个岗位评价要素工资额的合理性使之成为岗位评价要素指标的分级标准 岗位评 价人员即可依据本标准,对企业所有的岗位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求出被评价岗位的分值 3 .5.7.5 专家评估法expertappraisalmethod 专家评定法 由岗位评价专家,通过工作分析岗位的性质、内容、任务,责任,权限以及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收集 岗位评价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根据予设评价标准,评定工作岗位的等级 12
GB/T14002一2008 3.5.7.6 测评信度 reliability measringandappraiSal 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即测评得分可信赖的程度 3.5.7.7 信度系数reliabilitycoeftieient 鉴定测评信度的统计指标 3.5.7.8 测评效度measuringandappraisnlvalidity 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测评结果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程度 3.5.7.g 效度系数validityeerfieient 鉴定测评效度的统计指标 3.5.8 工作岗位评价标准psitnpprutsalstndad 对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等方面所作的统一规定 工作岗位分类分级 3.6 3.6.1 岗位分类positionelassifieation 职位分类 在工作岗位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本身的工作性质、繁简难易程度、所负担的工作职 责大小以及岗位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对工作岗位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划分,从而区别出岗位的类别 和等级 3.6.1.1 oceupational 职系 groups 由工作性质和基本特征相似相近,而任务轻重、责任大小,繁简难易程度和要求不同的工作岗位所 构成的岗位序列 一个职系就相当于一种专门职业,职系是岗位分类中的细类 3.6.1.2 职组occupationalfamily 由工作岗位性质和特征相似相近的若干职系构成的岗位群 职组是岗位分类中的中小类 例如. 小学教师就是一个职系,而教师就是一个职组 3.6.1.3 职门oecupationalcategory 工作性质和特征相近的若干职组的集合 若干工作性质和特征相近的职组归结在一起,就构成某 -职门,凡是属于不同职门的岗位,它们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 职门是岗业分类中的大类 职门与职组、职系四位关系如图3.1所示 甲职系 乙职系 a职组 b职组 闪职系 A职门 c职组 d职组 、职组 图3.1职门与职组、职系的相互关系图 13
GB/T14002一2008 3.6.1.4 岗级 claSS fpnsitu ion 在同一职系中,工作岗位性质任务轻重、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相同或相 近岗位的集合 3.6.1.5 岗等gradeofpwsition 在岗位坐标系中,工作性质不同但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岗位 的集合 岗级与岗等的关系如图3.2所示 岗等 岗级 bl 2 2 b3 中 -岗等 b4 t 啊 a4 b5 b6 ab5 a6 职系e 职系 图3.2岗级与岗等的关系图 3.6.2 岗位横向分类positionhorizontalelassifieatiom 根据各种岗位工作的不同性质,将各类岗位划分为职门、职组和职系的过程 3.6.3 岗位纵向分级 p0sitionverticalclassification 在横向分级的基础上,根据工作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岗位承担人员所需具备的资格条件等 因素,对同一职系中的各个工作岗位进行统一的规级列等,最终构建起一个覆盖全部工作岗位的坐标 系 如图3.2所示 注,岗位纵向分级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划分岗级,即在横向分级的基础上,分别对性质相同的一个小类即职系内的 每一个岗位,按其工作难易繁简程度、责任大小,以及上岗人员所需具备的资格条件等因素进行评价,根据评 价的结果,将各个岗系的所有岗位划分为若干岗级;二是归人统一的岗等,即在各个职系分别归级的基础上 将不同职系的岗级进行衡量评比,凡是各种要素相近的岗级,都归人统一的一个岗等内 如图3.2所示 3.6.4 岗位分类方法 3.6.4.1 经验判断法experieneejudgentmethod 邀请企业各有关人员,根据经验比较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的劳动差别,进行统一归级 3.6.4.2 基本点数换算法basiepontsconversitonmethod 先将熟练工种与技术工种在要素评价表中的基本点数分别加总,求出两者之间的比例,按比例将各 个熟练工种的点数折算成技术工种点数,再进行统一归级 3.6.4.3 交叉岗位换算法interseetpusitionconversionmethod 把既可以归为熟练工种又可归为技术工种的某些特殊工种,先分别划岗归级,再根据这些工种在不 14
GB/14002一2008 同类型中的岗位等级,求出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之间的统一换算比例,然后归级 劳动定员 劳动定员 perS0mnelgu0ta 人员定额 在 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某类人 员所规定的限额 4.2 编制定员establishmentpers rSomnelquota 根据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置的要求,在划分各级部门职责范围的基础上,对各类工作岗位人员配置数 量和质量所提出的总要求 4.2.1 编制总额establishmenttota 与单位内组织机构设置相对应的各个部门各类工作岗位职务及其人员配置总量的限定 4.2.2 编制员额establishmentstar 对某一部门内各类工作岗位的人员配置总量的限额 4.2.3 ositionrankalignmenttable 岗位职务等级序列表po 由序号,所属部门,岗位名称、,岗位编码、职责范围、岗位等级等标志组成的表格 4.3 员工分类stafrfamily 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对企业员工进行的分类 示例 操作和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 企业定员范围scopeofenterprisepersonnelquota 在企业中,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凡是因生产工作需要安排劳动者的岗位,无论是生 产性、还是非生产性,一律要确定定员 其他人员不列人劳动定员的范围内 4.5 各类人员比例分析ratioanalysisofdiferenttypesstatr 对企业不同工作岗位各类人员配置的比例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示例 -对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分析; 对生产人员内部的比例关系分析包括对生产工人内部基本工人和辅助工人的比例关系、各工种之间的比例、技 术熟练程度高与技术熟练程度低工.人的比例关系分析; -对男女员工的比例关系分析; -对服务人员与企业其他各类员工的比例关系分析 -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比例关系、工程技术人员内部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关系、以及管理人员内部不同专 业人员的比例关系的分析等 15
GB/T14002一2008 4.6劳动定员的方法 4.6.1 效率定员persnelqotalyefieitenesy 按照工作任务总量和劳动定额、定额完成率以及出勤率等指标,经过核算确定的劳动定员 4.6.2 设备定员personelqotayeqpment 根据计划需要开动的机械设备的总数目、设备的开动率和设备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等指标,经过核 算确定的劳动定员 4.6.3 岗位定员personnelbyposition 根据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任务量、岗位负荷率、工作轮班以及出勤率等指标,经过测定确定的 劳动定员 4.6.4 比例定员 rsomnelquota byratio perS 按照与某一类服务对象或某类人员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4.6.5 按职责范围定员personnelquotabyscopeofresponsibiltiesandduties 首先确定组织结构以及各个部门的业务分工和职责范围,然后确定工作岗位,再根据各个岗位的业 务复杂程度、工作量大小以及相关人员的效率水平,经过核算确定的劳动定员 劳动定额 5.1 劳动定额workquota 在 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 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5.1.1 时间定额timequota 工时定额man-timequota 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量的劳动时间消耗的限额 5.1.2 产量定额outputquota 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完成工作任务量的限额 看管定额lookingafterquota 对操作者(一个或一组)在同一时间内照管机器设备的台数或工作岗位数规定的限额 5.1.4 服务定额 servicequota 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服务人员在制度时间内提供某种服务所规定的限额 5.1.5 工作定额jobquota 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对各类人员完成管理性劳动所规定的限额 5.1.6 现行定额quotainforee 在报告期内企业正在贯彻实施并进行考核的劳动定额 16
GB/T14002一2008 5.1.7 计划定额plannelquota 计划期内企业预定实行或可能达到的劳动定额 5.1.8 设计定额designedquota 为满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或新产品设计的需要而制定的劳动定额 5.1.g 不变定额nisedqota 将某一时期现行定额固定下来,在 -定时期内保持不变,作为衡量对比基础的劳动定额 5.2劳动定额管理 5.2.1 劳动定额制定 fomulationof workquota 采用科学方法,根据先进合理的原则,快、准,全地制定劳动定额的过程 5.2.2 劳动定额贯彻enforeementofworkquota 制定和修订后的劳动定额,通过行政部门颁布,使劳动定额得以实施的过程 5. 3 2. 劳动定额统计statistiesofwork quota 劳动定额管理信息的反馈过程 通过统计分析,为企业指导生产,、组织劳动与分配、评价劳动效率、 修订定额提供依据 5.2.4 劳动定额修订 evisionofworkquota 由于生产技术条件变更,以及生产水平和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对现行劳动定额所作的 修改 5.2.5 劳动定员定额水平workandpersonnelquotalevel 在 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行业或企业规定的劳动定员定额在数值上要求的高低松紧程度 注,在劳动定员定额制定和实施的时空范围内,其水平应保持其先进性和可行性 定员定额水平的确定应以市场 为导向,积极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以促进行业,企业竟争能力的提高;劳动定员定额水平应当保持动态 性和相对性 定员定额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定员定额及标准的水 平需要逐步提高 定员定额及其标准在有效期内应保持其先进性,一旦部分乃至全部失去先进性就必须进行 修订 5.3工时消耗分类 5.3.1 定额时间qotatime 生产:工人在工作班内为完成生产任务,直接和间接的全部工时消耗 5.3.1.1 准备与结束时间timeforpreparationandend 为执行一项作业或加工一批产品,事前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示例 如熟悉图纸和工艺.设备调整、准备专用工艺装备、首件及成批交付检验等所消耗的工时 5.3.1.2 作业时间operationtime 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作业或零件加工所消耗的时间 17
GB/T14002一2008 5.3.1.3 作业宽放时间 alowedtimeforoperatiom 完成生产作业和零件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作现场组织管理和工艺装备的技术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 时消耗,它包括组织性宽放时间和技术性宽放时间 5.3.1.4 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allowaneetimeforindividualneedsandrelaxation 工作班内满足个人生理需要,以及为消除过分紧张和劳累所必需的短暂休息时间 5.3.2 time 非定额时间non-quota 生产工人在工作班内发生的无效劳动和损失的时间 5.3.2.1 roductiontime 非生产时间 no-pr 在工作班内,由于企业组织管理不善或自身的责任做了非本职或不必要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示例 如找图纸、物料,工具、寻找管理人员或检验人员,承担部分应由辅助工人完成的工作等所消耗的工时 5.3.2.2 停工时间breakdowntime 工作班内由于组织管理不善或因操作者个人原因而损失的时间 示例 如停电、停工待料,迟到,旷工等损失的工时 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 5 5 经验估工法empiricalevalatiomethodofworking-hors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依照有关技术工艺文件或实物,并考虑所使用设备工具工艺装备、原材料等条 件,分析估算定额的方法 5.4.2 概率估工法probabilisticevaluationmethodofworking-hours 在已知资料不足时,定额人员可预先对工序或作业完工时间做出先进(a、落后(b)、最有把握(m) 三种估计,最后根据公式(1),计算时间定额: T=M十t 式中: < -时间定额 a十4m十b M一 一a76 -概率度 -最早完成时间 -最迟完成时间 m -最有把握完成时间 5.4 3 method 统计分析法statistiealanalysis 根据以往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工序工时消耗统计资料,经过整理汇总和分析计算确定定额的方法 18
GB/T14002一2008 类推比较法anloyandemparisonmethdl 以典型零件、工序的工时定额数据为依据,经过对比分析推算出同类零件或工序定额的方法 5. .4.5 工时测定法wwking" -hoursmeasurementmethod 通过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观测和分析 研究确定定额的方法 5.4.6 uotastandarddatamethod 定额标准资料法 q 以系统成套的时间定额标准为基础,通过对作业要素的分解,找出一一对应的项目及时间值,最后 求出零件(或工序、工步、操作)时间定额的方法 5.5工时测定的方法 5.5.1 工作日写实workdaydiary 在工作地按照时间消耗的顺序,采用计时器对劳动者的工作活动及其时间消耗情况进行连续性的 观察记录 5.5.2 测时measurtingtime 在工作现场以工序为对象,对构成工序的作业要素进行周期性观察,并测定其工时消耗的情况 5.5.2.1 定时点appointedtime 工序加工过程中相邻操作单元之间的分界标志,当工人按工艺进行操作到达定时点,标志前一操作 的结束,后一操作的开始 5.5.2.2 测定次数frequeneyofmeasurement 测时过程中对各个操作单元使用秒表测定的次数 测定次数与测时结果的误差成反比,必要的测 定次数可采用公式求得 在95%的可靠性范围内,相对误差不超过正负5%时 40、习 N 在95%的可靠性范围内,相对误差不超过正负10%时 20n习.r 习.x? N 3 式中: N -必要测定次数; 预测次数; -预测时间值 工, 5.5.2.3 连续测时法nmethodofcontnuousmeasuringtme 以秒表为计时工具,按先后顺序对工序的各个单元逐一观察,连续记录其起止时间的一种测时 方法 5.5.2.4 反复测时法methodofrepeatedmeasurementoftime 用秒表对工序各个操作单元独立进行多次反复的测定,直接记录操作延续时间的一种测时方法 19
GB/T14002一2008 5.5.2.5 ealeasureentoftime 循环测时法methodof teeie 以秒表为测时工具,按操作顺序依次将若干个作业要素作业要素数一l)合并进行测定,最后获得 各个作业要素时间值的一种测时方法 5.5.2.6 整体测时法methodofwholeeasurementoftime 工序不再细分,以工序为一整体采用秒表直接测定其延续时间的一种测时方法 5.5.2.7 测时数列measuringtimedata 按固定的定时点对同一作业要素经过多次重复测定而获得的延续时间数列 5.5.2.8 异常值abnormalvalue 由于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在测时数列中出现的过大或过小的操作延续时间值 5.5.2.9 稳定系数coerricientofstabilit 反映测时数列稳定程度的指标,它等于测时数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5.5.2.10 作业要素实测值aetualmeasuringvalueofworkfhactors 对作业要素的测时数列作一定处理后获得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代表值 5.6工作抽样的方法 5.6.1 工作抽样wkingsmpine 运用统计学中纯随机抽样的原理,通过对工作地的操作者或机器设备进行随机的瞬间观察,调查各 类活动事项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并推断出总体的分布状况 5.6.2 事项发生率 tprobability event 某一活动事项的发生次数与总观察次数的比率 注;一般采用尸表示事项发生率 5.6. 绝对误差absoluteerror 直接用调查事项发生率的误差数值表示观察结果(事项发生率)准确程度的指标 注;一般采用E表示绝对误差且E=sP 5.6.4 相对误差relativeerror 以调查事项发生率的比率,表示观察结果(事项发生率)准确程度的指标 注:一般采用S表示相对误差 5.6.5 必要观察次数neeessaryobservimgtinmes 在一定可靠性(95%)范围内,为了满足一定准确程度要求而必须进行观察的总次数,其计算公 式为: N=4(1一P,)/SP 或者 20
GB/14002一2008 N=4P,(1一P,/E 式中: 必要观察次数; N 预测的事项发生率; P S 相对误差士); E 绝对误差,E=SP 5.6.6 随机观察时刻randomobservingtinme 按随机原则确定的观察时点 5.6.6.1 等间隔观察时刻equalinter valobservingtime 按照相等的时间间隔进行抽样观察 5.6.6.2 不等间隔观察时刻nequalintervalobservingtime 按照不等的时间间隔进行抽样观察 5 工时评定perforanceratimg 对工人实际作业状态和作业速度按一定标准进行对比和评价,将实测作业的平均延续时间调整为 正常时间的技术 5.7.1 正常时间normaltime 以实测的作业平均延续时间为基础经过工时评定后所得的结果 5.7.2 正常作业速度normalspeed 具有平均熟练程度的工人,在一个工作班内积极努力工作所达到的作业速度 按此速度工作,能持 续进行操作,又不致产生过度的体力消耗和精神疲劳 5.7.3 速度评定法speelratn ing 以标准作业速度为尺度衡量工人实际作业的速度,求出评比系数,将实测时间值调整为正常时间 5.7.4 系数评定法leeling 它以技巧,努力程度、工作环境、均匀一致性四个要素为评定项目,每项分为最优、优、良好、正常 差、最差6级,并赋予一定系数值,以此为标准进行工时评定 5.7.5 客观评定法ojetierting 对作业速度和作业难度进行双重评定的方法 首先对工人作业速度进行评价定出速度评定系数 然后再对工人工作难度(身体使用部位、足脚动作、手眼配合、双手动作、物体移动、条件和重量)进行评 比求出难度调整系数,最后以实测值为基础计算正常作业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 T=TK K 式中 T 正常作业时间; T 作业实测数值; 21
GB/T14002一2008 速度评定系数 K 难度调整系数 5.7.6 综合评定法symthetieratinr 采用时间标准对实测值进行工时评定的方法 将作业要素的实测值与规定的标准时间对比,求出 评定系数,然后再求出全部操作的平均评定系数,最后计算整个作业的正常时间,其评定系数的计算公 式为: (7 R=T/T 式中: R 评定系数; 作业实测值" T T -时间标准值 5.7.7预定动作时间标准 5.7.7.1 时间衡量法nmethodstimemeasurement 将人的操作分解为11种基本动作单元,并根据移动距离、工件重量,难易程度、,对称性等影响因索 分别设定标准时间,以此对现行作业进行衡量确定其标准时间 注:一般使用英文缩写MTM表示本法 5.7.7.2 工作因素分析法workfaetorssystem 将人的操作分解为8种基本动作,根据动作移动距离设立基础时间,并设定5种影响操作的不利影 响因素及其工时消耗标准,以此为依据,通过对现行操作衡量,计算出作业标准时间 注:一般使用英文缩写wF表示本法,它包括详细法、,简易法,预备法等多种具体形式 5.7.7.3 模特排时法nmodeedarrangementpredeterminedltimestandard 将人的操作活动划分为3大类21种基本动作,每一基本动作赋予特定的分类符号,代表动作内容 级别及时间值 以此对现行作业进行衡量,计算出作业标准时间 示例 如M3表示;M手移动,3-小臂部分移动,其时间为3MoD,3MoD=3X0.129=0.387 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 6 劳动定员定额标准workandpersonnelquotastandard 对劳动定员定额制定、实施、统计分析、考核和修订的各个环节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 定 它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 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 6.2 标准时间standardtime 具有平均熟练程度的操作者,在标准作业条件和环境下,以正常的作业速度和标准的程序方法,完 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总时间 它等于正常作业时间与各类宽放时间的总和 单件时间 workpiecetime 22
GB/14002一2008 它等于工序作业时间以及应分摊的作业宽放时间和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的总和 6.2.2 标准时间使用系数useeerfieientofstandardltime 实际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不符合标准作业条件时,对标准时间修正的系数 6.2.2.1 生产技术条件系数 coefficientofproductiveandtechnicalcondition 由于实际的生产技术条件,包括加工材质,加工设备、工具和加工要求等方面不符合标准条件,修正 标准时间的系数 6.2.2.2 批量系数batehcoefrieient 因实际加工批量不符合标准的加工批量,修正标准时间的系数 6.2.2.3 定员系数coeffieientofpersonelquota 因实际配备人数不符合定员人数,修正标准时间的系数 6.2.2.4 设备看管系数cerieientofkingequipment 因实际看管设备台数不符合规定看管台数,修正标准时间的系数 6.3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分类 6.3.1 劳动定员定额基础标准methodstandardofworkandpersonnelquota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制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基础,具有广泛指导意义并普遍使用的共性标准 6.3.2 劳动定员定额方法标准 meth0ds stamdardofwrkamdpersomelqta 以劳动定员定额的制定、贯彻执行、统计分析、考核和修订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定的劳动定员定额 标准 6.3. 3 劳动定员定额管理标准managerialstandardlofworkandpersonelquota 对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劳动定员定额标准 6.3.4 劳动定员定额工作标准workingstandardofworkandpersonelquota 对劳动定员定额工作中劳动岗位责任、工作范围、工作要求、作业方法和劳动消耗量等所作的统 规定 6.3.5 单项定员标准singlepersomnelquotastandard 详细定员标准 以某类人员或某一岗位、设备、加工工序乃至单项作业为对象制定的劳动定员标准 6.3.6 comprehensive 综合定员标准 vepersomnelquotastandard 概略定员标准 以多岗位人员完成同一工作或加工同一代表性产品所制定的劳动定员标准 示例 某交通公司为下属长途汽车运输企业制定的综合定员标准是每辆15吨以上的载重车货运定员人数为3.36人含各 类相关人员人数) 23
GB/T14002一2008 6.3.7 时间定额标准timequotastandard 采用时间定额的形式制定的劳动定额工作标准 6.3.7.1 图解式定额标准gphital quotastandard 在直角坐标中(均等坐标或对数坐标)采用几何图线直线或曲线)反映工时消耗与影响因素之间函 数关系的定额标准 6.3.7. 2 函数式定额标准 fumctionalquotastandard 采用数学公式反映工时消耗与影响因素之间函数关系的定额标准 6.3.7.3 表格式定额标准tablequotastandardl 采用表格形式反映工时消耗与影响因素之间函数关系的定额标准 6.3.7.4 分解时间定额标准decompsition-timequotastandard 按定额时间的组成部分如准备结束时间标准、辅助时间标准,种类宽放时间标准等制定的时间定额 标准 6.3.7.5 零件时间定额标准parttimequotastandardt 以产品典型零件为对象制定的时间定额标准 6.3.7.6 工序时间定额标准preesw-timestandard 以工序为对象制定的时间定额标准 6.3.7.7 工步时间定额标准step-timequotastandard 以工步为对象制定的时间定额标准 6.3.7.8 操作时间定额标准operation-timmequotastandard 以操作为对象制定的时间定额标准 6.3.7.9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predeerinedtimestandard 在作业程序分析和动作研究基础上,以预先设定基本动作单位为对象制定的时间定额标准 6.3.8 产量定额标准outputquotastandard 采用产量定额形式制定的劳动定额标准 6.3.9 双重定额标准dualquotastandardl 以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双重形式制定的劳动定额工作标准 214
GB/14002一2008 中 文 索 引 对准 2.7.2.4 g 对比 2.7.2. 4.6.5 按职责范围定员 动作目视技术 2.7.3.1 动作摄像分析 动作经济原则 2.7.4 搬运 电离辐射作业 3.5.6.9 3.5.7.3 搬运分析 点数法 5.3. 搬运活动分析 定额时间 搬运活动性指数 5.4.6 定额标准资料法 保持 定时点 等间隔观察时刻 编制定员 5.6.6. 编制总额 单件时间 6.2. 编制员额 定员系数 6. .2.2. 3 比例定员 4.6 单项定员标准 6.3.5 不变定额 必要观察次数 6.5 不等间隔观察时刻 2. 6.2 方法研究 标准时间 放手 7.2 8 标准时间使用系数 访谈法 3.3.1.5 表格式定额标准 5 .5 肺通气量法 3 粉尘作业 3.5.6.7 分类法 3 .5.7.2 服务定额 5.1.4 重排 2.3.3 储存 5.2. 非定额时间 5.3.2 5 2.6. 操作分析 非生产时间 5. .3.2.1 操作者作业分析 2.6.2. 反复测时法 5 .5.2.4 拆卸 分解时间定额标准 6.3.7.4 参与法 3 测评信度 5 测评效度 概略流程分析 2.5.3.1 5 产量定额 工艺流程分析 2. 5. 3. .2 测时 管理事务流程分析 2. .5. 3 测定次数 工艺路线分析 2. .5. ? .6. 测时数列 工组联合作业分析 2. .2 8 操作时间定额标准 故延 2. 3. 8 产量定额标准 工作岗位研究 工作岗位 工作岗位调查 2.7.1 3. 工作岗位分析 动作分析 2.7.2 3.3.1.2 动素 观察法 25
GB/T14002一2008 工作日志法 3.3.1.3 加工 2.5.2. 关键事件法 3.3.1.6 检验 2.5.2.2 关键事件技术 间接测热法 3.3.1.6 3.5.5.1.2 工作说明书 3.3.2 井下作业 3.5.6.4 3.3.2.t 3.5.6.8 岗位晋升图 局部振动作业 岗位晋升阶梯图 经验判断法 3.6.4.1 工作岗位设计 基本点数换算法 3.6.4.2 3.4.2 工作扩大化 交叉岗位换算法 3.6.4.3 3.4.3 5.1.8 工作丰富化 计划定额 5.4.1 工作轮换 经验估工法 绝对误差 5.6.3 工作岗位评价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 6. 高温作业 高处作业 3.5.6.3 考查 2.2.4 工作岗位评价标准 开发 2.2.5 岗位分类 考查分析[法 岗级 空手移动 2.7.2. 看管定额 岗等 1.3 岗位横向分类 3. .6.2 客观评定法 5.7.5 岗位纵向分级 岗位职务等级序列表 2.3 各类人员比例分析 4.5 流程分析 2.5.1 岗位定员 流程路线分析 2.5.3. .3 6.3 工时定额 立体路线分析 2.5.3.3.2 工作定额 劳动环境优化 5 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劳动技能 3. .5.3 概率估工法 劳动责任 3. .5.4 劳动强度 工时测定法 3. .5.5 工作日写实 5.5. 劳动强度分级 5. .5.2 3. 工作抽样 6. 劳动环境 3. .5.6 工时评定 露天作业 .6.5 5 3. 5. 工作因素分析法 劳动定员 劳动定额制定 概略定员标准 3.6 5.2. 工序时间定额标准 劳动定额贯彻 5.2 6 劳动定额统计 工步时间定额标准 .2 S 劳动定额修订 o .2 5 劳动定员定额水平 2 合并 2.3.2 类推比较法 6.3.7.2 5 2 函数式定额标准 连续测时法 劳动定员定额标准 6.3 劳动定员定额基础标准 2.2. 记录 劳动定员定额方法标准 4 2.3. 6.3. 简化 劳动定员定额管理标准 26

耳穴名称与定位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耳穴名称与定位的编号: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共有65页,发布于2008-07-01
工作抽样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作抽样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作抽样方法的编号:GB/T21664-2008。工作抽样方法共有17页,发布于2008-07-012008-07-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