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3376-2008

塑料闪烁体

Plasticscintillator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塑料闪烁体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塑料闪烁体的编号:GB/T13376-2008。塑料闪烁体共有17页,发布于2009-04-012009-04-01实施,代替GB/T13376-1992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F88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7.120
  • 实施日期2009-04-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739.83KB

塑料闪烁体


国家标准 GB/13376一2008 代替GB/T13376一1992 塑 料闪烁体 Plasticscintillators 2008-07-02发布 2009-04-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3376一2008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产品分类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图1闪烁体性能脉冲法测量装置框图 图?脉冲幅度分布的康普顿分布边缘图 图3单光子法测量闪烁衰减时间的测量装置方框图 图4发射光谐测量装置示意图 表1塑料闪烁体的分类和规格 表2外观规格尺寸 表3塑料闪烁体外观要求 表4光输出性能指标 表了普通塑料闪烁体核性能指标 表G高8/丫型塑料闪烁体核性能指标 表7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 表8检验项目分类表 13
GB/T13376一2008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B/T13376一1992《塑料闪烁体》. 本标准与GB/T13376一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3与丫效率比”(见3.5); 表格一律增加表题; 减少了表3中允许存在的缺陷数量和尺寸(见5.2); -原表5拆分为表5和表6,以便清晰表达普通塑料闪烁体核性能指标和高B/Y型塑料闪烁体 的核性能指标(见5.4); 增加了探测器/y型塑料闪烁体的测量方法(见6.6); -详细绘制了图3,使单光子法测量闪烁衰减时间的测量装置更加直观(见6.8.2) 本标准由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核(北京)核仪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屈玉慧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33761992
GB/T13376一2008 塑 料 闪 烁体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塑料闪烁体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塑料闪烁体产品,是这类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评定的依据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0257一2001核仪器和核辐射探测器质量检验规则 GB/T102632006核辐射探测器环境条件与实验方法 GB/T13181闪烁体性能测量方法 E/T1061核辐射探测器型号命名方法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闪烁体)发光光谱emissionspeetrum(ofascintillator) 闪烁体发射的光子数随光子的能量或波长而变化的分布曲线 [GB/T4096.6一1996,定义2.3.13] 3.2 闪烁衰减时间scintillatiomdecaytime 从闪烁体受单次激发到其光子发射率下降到最大值的1/e所需的时间 [GB/T4096.61996,定义2.3.5 3 3 探测器效率deteetorefrieieney 探测器测到的粒子数与在同一时间间隔内探测器上的该粒子数的比值 [GB/T4096.6一1996,定义2.1.23] 3 闪烁体标准样品eulhtnwpeimenletmtltw 用来校正测试系统或标定其他闪烁体性能的闪烁体 3.5 B与?效率比efricien ratioofdeteetedBo(detected enCy 在强7源场中测量日射线时日的探测效率与7探测效率的比值 产品分类 塑料闪烁体的分类 塑料闪烁体的分类见表1
GB/T13376一2008 表1塑料闪烁体的分类和规格 单位为毫米 规格 产品类型 形状 直径 长×宽 厚度(或高 圆柱 500.0的标准系列 500,0的标准系列 普通型 500×500 厚板薄板 <500.0的标准系列 薄膜 0.05,0.1、0.2 200.0的标准系列 200×200 高/7型 圆片或方片 0.2、0.5 <400.0的标准系列 圆柱 高效率型 <400.0的标准系列 之10.0的标准系列 板 1000×500 圆柱 100.0的标准系列 <50.0的标准系列 红光型 板 500×500 <10.0的标准系列 快速红光型 圆柱或圆片 50.0的标准系列 <50.0的标准系列 快时间型 圆柱 超快时间型 圆柱 <100.0的标准系列 <100.0的标准系列 空气等效型 圆柱 4.2塑料闪烁体的型号和标记 4.2.1塑料闪烁体的型号见E/T1061 4.2.2塑料闪烁体的标记包含了具体产品的型号与规格表示如下 ST x或XXXXX)X× - 闪烁体高度(或厚度) -闪烁体直径(或长×宽 产品顺序号 塑料闪烁体代号 -闪烁体主称 示例1;直径声50,高50mm产品序号01的塑料闪烁体的型号规格为ST401声50×50. 示例2;长×宽×高为50 X50,产品序号01的塑料闪烁体的型号规格为ST40150X50×50. 50习 技术要求 规格和尺寸 圆柱形产品的尺寸和偏差为士0.1 mm 5.1.2板状浇注型产品的厚度及其偏差见表2
GB/T13376一2008 表2外观规格尺寸 单位为毫米 宽 厚度 偏差 1.0 士0.2 2.0 士0.4 3.0 士0.4 >200×200 <500×500 士0.5 4.0 5.0 土0.5 6.0 士0,6 10.0 士1.0 13.0 士1.2 l6.0 士1.6 20.0 士2.0 >500×500 s1000×1000 25.0 士2.5 30.0 士5.0 40.0 士4.0 50.0 士5.0 5.2外观要求 产品外观质量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塑料闪烁体外观要求 产品类型 规格/mm 颜色 透明度 允许存在的缺陷 气泡 不允许 普通型 高效率型 裂纹 不允许 快时间型 蓝紫色 超快时间型 线度<1mm 内部杂质 空气等效型 个 个数3 透明 p400或500×500 深度<0.1mm 红光型 宽度0.1mm 橘红色 表面擦伤 快速红光型 线度<20mm 条数<9条 有色机 不允许 涂层 械杂质 高B/7y 乳白色 半透明 缺陷 斑点 线度<0.5斑点 注;其他规格产品的内部杂质和表面擦伤按表面积比例推算 产品聚合完善性 产品应聚合完全
GB/T13376一2008 技术性能 在参考条件下,各种类型产品的性能应满足表4和表5,表6上所列指标要求 表4光输出性能指标 相对光输出 相对光输出 产品类型 闪烁衰减时间/ne 最大发射波长/nm 相对慈单晶/% 相对慈单晶/% 50 50 普通型 3.o 423 高效率型 >66 65 423 8,2 600 红光型 >12 >4 3.6 快速红光型 610 快时间型 >55 >55 <1.7 390 超快时间型 >3 >3 <1.0 390 空气等效型 >26 26 表5普通塑料闪烁体核性能指标 规格 对Sr-YB射线的 产品类型 本底计数率/min" 探测器效率/% 直径/mm 厚度/mm 0,41.0 75 50 1.11.5 100 163.0 150 s100 50o 150 63 普通型 1.63.d <200 <170 0.4一l.0 75,100 1.1~1.5 <200 1.63.0 270 100 <0.1 30 30 100 0.10.3 50 表6高B/型塑料闪烁体核性能指标 规格 对Pml8射线的 本底计数率 8与Y效率比 产品类型 探测器效率/% min 直径/mm涂层厚度/mg/em' <40 二50 15 60 0 高8/y型 >150 150 50~100 15 200 迷,87计数半比的放射腺呆用了源用"Co点源月豫用"SY面颜 产品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产品在非工作状态下,经下列环境条件试验之后,其性能指标仍应符合表3和表4中相对光输出或 表5和表6中探测器效率的要求:
GB/T13376一2008 温度试验: a 高温十55C士2C,持续4h;低温一40C士3C,持续4h 潮湿试验 湿度(95t)%温度40C士2C),持续48h 振动试验: 振动加速度98m/s',振动频率30Hz一55Hz,互相垂直的三个方向各20min 冲击试验 冲击加速度147m/s',驱动振幅1.0mm,冲击脉冲持续时间1lms士1ms,半正弦波,l00次 任意方向 运输试验 产品按8.2要求包装后,在三级公路上,以25km/h~40km/h,行驶150km以上,仍符合表3 和表4中相对光输出或表5,表6中探测器效率的要求 试验方法 试验基本条件 各项性能指标试验的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见表7 在试验实验不产生疑异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本标准的试验方法大多数采用GB/T13181中的测量方法 表7参考条件和标准试验条件 影响量 参考条件 标准试验条件 20 8~22 环境温度/c 相对湿度/% 65 45~75 大气压强/kPa 86~106 01.3 交流电压/V 220 220(1士1%) 50 电压频率/Hz 50(1士1% 交流供电波形 正弦波 波形总畸变<5% 环境7辐射(gGy/h) 空气吸收计量率0.2 空气吸收计量率<0.25 可忽略 外磁场干扰 小于引起干扰的最低值 外界电磁感应 可忽略 小于地磁场引起干扰的2倍 放射性沾染 可忽略 可忽略 6 规格和尺寸的检验 根据5.1规定的产品规格和尺寸要求,选用合适的量具进行检验 6 外观检验 对5.2规定的产品外观要求的检验应在正常照明条件下,用目视法配合适当的量具进行检验 6 聚合完善性检验 对产品聚合完善性的检查,先对产品取样抛光,在抛光的表面上,滴几滴四氯化碳,放置3 min 5 min,液滴处只有溶解痕迹,而无龟裂纹者为聚合完全,有龟裂纹者为聚合不完全 相对光输出测量 6.5.1全吸收峰法或康普顿分布边缘法 6.5.1.1测量原理 单能y辐射射人闪烁探测器,其输出脉冲幅度的分布,主要由康普顿分布及全吸收峰低原子序数
GB/T13376一2008 的闪烁体除外)等谱段组成 全吸收峰法与康普顿边缘法分别以全吸收峰或康普顿分布边缘幅度作为 判定闪烁体光输出的量度 6.5.1.2测量装置 6.5.1.2.1工作于脉冲状态的闪烁参数测量装置 常用的测量系统的方框图见图1 高乐电源 低压电源 放射源" 闪烁体 光电倍增管 匹配级 主放大器 探头 多道脉冲幅度 打印机 分板器 图1闪烁体性能脉冲法测量装置框图 6.5.1.2.2装置的非线性最大偏差应不超过3% 6.5.1.2.3装置的脉冲幅度不稳定性应不超过2%,测量过程中对稳定性的检测应不少于每工作7h 测一次 当不稳定性超过2%,则从前一次检测后的测量数据应当遗弃 6.5.1.2.4光电倍增管阴极的灵敏度不均匀性(按待测闪烁体最大直径所对应的面积考虑)应不超 过20% 6.5.1.2.5所使用的标样应是与被测闪烁体同种类型且制作和结构相同的闪烁体,标样及待测样品用 单能的同类辐射激发 标样与待测闪烁体直径不同时,其相对差值应不超过25%,并应对测量结果加 以必要的修正 6.5.1.2.6放射源的类型由产品标准规定 6.5.1.3测量步骤 标样与光电倍增管避光,并给光电倍增管加高压 6.5.1.3.1 6.5.1.3.2安置放射源 允许将放射源置于探头外壳内,此时6.5.1.3.1与6.5.1.3.2,逆序进行 测量脉冲幅度谱,确定对应全吸收峰或康普顿分布边缘的脉冲幅度V 6.5.1.3.3 对应康普顿分布 边缘的脉冲幅度由分布高度的1/2确定(见图2),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V K 幅度 图2脉冲幅度分布的康普顿分布边缘图
GB/T13376一2008 6.5.1.3.4将待测闪烁体光耦合于光电倍增管光窗上 6.5.1.3.5在放大倍数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步骤6.5.1.3.1与6.5.1.3.3,测量重复11次,分别计算 对应全吸收峰或康普顿边缘脉冲幅度的值V(i=1,2,,l1) 6.5.1.4数据处理 6.5.1.4.1待测闪烁体的光输出S按式(1)计算 S, xs 式中: 装置转换特性原点,单位为道 标样光输出的检定值,单位为光子数每电子伏(1/eV); S 标样的全吸收峰或康普顿分布边缘的脉冲幅度平均值,单位为道 Vs. 待测闪烁体的全吸收峰或康普顿分布边缘的脉冲幅度值(i=1,2,,l1)单位为道 注:如果标样的光输出取作1(或100%),则由上述公式计算出待测样品的相对输出S 6.5.1.4.2按式(2)计算出待测闪烁体的全吸收峰或康普顿分布边缘的脉冲幅度平均值s = 6.5.1.4.3按式(3)计算出s值的标准偏差As: S" AS 3 6.5.1.4.4光输出测量总误差,置信度为95%时应不超过式(4)的计算值 -11十受 告 式中: AS -标样光输出测量误差,用%表示 S. 6.5.2光电倍增管阳极电流法 6.5.2.1测量原理 根据闪烁体的类型选用一种能量的电离辐射,照射标样及待测样品,比较闪烁光导致的光电倍增管 阳极电流 6.5.2.2测量装置 6.5.2.2.1工作于电流状态的闪烁体参数测定装置,见图1 装置的非线性应不超过3% 6.5.2.2.3光输出标样应用被测闪烁体同种闪烁体制作,且结构也应相同 标样与待测闪烁体的直径 应 -样,如果光输出与闪烁体尺寸的响应关系已知,允许使用尺寸与待测样品不同的标样,但对测量结 果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6.5.2.2.4放射源的类型由产品标准规定 6.5.2.3测量步骤 6.5.2.3.1将标样置于光电倍增管光窗上,在标样的光学窗及光电倍增管光窗之间置人不透光纸屏, 屏的直径应等于光窗直径 6.5.2.3.2标样及光电倍增管避光,然后给光电倍增管加高压 6.5.2.3.3安置放射源 允许将源置于探头外壳内,此时,步骤6.5.2.3.3与6.5.2.3.4逆序进行
GB/T13376一2008 6.5.2.3.4测量光电倍增管的本底电流I 6.5.2.3.5将标样光耦合到光电倍增管光窗上 6.5.2.3.6标样与光电倍增管避光,然后给光电倍增管加高压 6.5.2.3.7置人放射源,其几何条件应与测本底电流时相同 6.5.2.3.8测量光电倍增管阳极电流I 6.5.2.3.9对待测样品重复6.5.2.3.6一.5.2.a.9步骤,测出光电信增管本底电流人和阳极电流! 每个数据测三次取平均值 6.5.2.4数据处理 6.5.2.4.1待测闪烁体的光输出s按式(5)计算 二 y S= 式中: S -标样光输出的检定值,单位为光子数每电子伏(1/eV),或相对单位 光电倍增管的本底电流,单位为安培(A. 使用标样时,光电倍增管的阳极电流,单位为安培(A. 用待测闪烁体时,光电倍增管的阳极电流,单位为安培(A) 注:如果标样的光输出取作1(或100%),则按式(5)计算出的光输出为相对光输出S,,测量次数类同6.5.1.3.5 6.5.2.4.2光输出测量总误差As/S,当置信度为95%时,应不超过式(6)计算值 1ASa =1.1 6 VO+( 式中: 4s 标样光输出测量误差,用%表示 6.5.2.4.3当置信度为95%时,相对光输出测量的总误差As/s不应超过3% 探测器效率及目与?效率比的测量 6.6 6.6.1测量条件 应符合6.1的基本条件,测量装置见图1 》源用"C点源日源用"sr-"丫面源,测量应选择对7" 探测效率较低而对3探测效率损失不大的甄别阂 6.6.2测量前的准备 根据放射源的标定日期,标定活度及半衰期计算出放射源在测量时刻单位时间内发射粒子的总数 按6.5.1.2.1中规定的谱仪系统,按其中图1连接测量装置 6.6 探测器效率的测量步骤 3 6.3.1将闪烁体放置在光电倍增管阴极窗面正中位置,并用光学硅脂合 6.3.2调整测试系统,选择闵值,使单位时间内本底计数小于或等于该产品技术要求的本底计 数N 6.6.3.3将放射源放置在闪烁体正中位置,按6.6.3.2的测量条件,记录单位时间的积分计数N. 6.6.3.4测量结果的计算 探测效率按式(7)计算 N一N ×100% 式中: 对某种射线的探测器效率; & N 闪烁体的单位时间内的积分计数率; N -样品单位时间内的本底计数率;
GB/13376一2008 N 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射到探测器上的粒子数(可根据照射几何条件计算出来). 6.6.4B与?效率比的测量步骤 6.6.4.1将闪烁体放置在光电倍增管阴极窗面正中位置,并用光学硅脂耦合 6.6.4.2标样及光电倍增管避光,然后给光电倍增管加高压 6.6.4.3调整测试系统,使单位时间内本底计数小于或等于该产品技术要求的本底计数N 6.6.4.4 建立y源辐射场,在7源和日源活度相同的情况下,调节仪器使本底满足技术条件,反复调节 阔值,使3效率满足50%的情况下测量7源场的探测计数 90o Y 6.6.4.5将"Sr 面源直接贴在样品上,测出其对8的探测效率,反复调节值的探测效率与y 的探测效率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150%为合格产品 6.7相对能量转换效率的测量 6.7.1方法1 对闪烁体标准样品的发射光谱相同的产品,相对能量转换效率的测量用方法1 6.7.1.1测量原理 将标样与待测闪烁体发出的闪烁光照射光电倍增管光窗而产生的阳极电流进行对比 6.7.1.2测量装置 6.7.1.2.1测量装置的方框图见图1,并满足测量非线性(与原点)时,系统的总增益应与测量待测闪 烁体时一致 非线性(与原点)的测量应定期进行,更换光电倍增管或系统维修之后,应重新测定 置信 度为95%时,系统的非线性测量最大偏差应不大于3% 及电流式的方法或脉冲式的方法测量的不稳 定性应不超过2%(95%置信度)的要求 6.7.1.2.2使用"Sr-Y3源 源置人由3mm厚的有机玻璃板制成的圆盘的中心孔内 圆盘的直径 等于光电倍增管阴极的直径 孔的直径等于放射源的直径 孔的另一面用1mm厚的铅塞盖住 圆盘 和孔的侧面涂黑 6.7.1.2.3标样 6.7.1.3测量步骤 6 7.1.3.1用日辐射从闪烁体光学窗激发标样与待测闪烁体 圆盘置于光电倍增管光窗上使源的活 性面背向光阴极 光电倍增管与源避光,并给光电倍增管加高压 1.3.3测量光电倍增管本底电流I 把标样安置到源上 标样与光电倍增管避光,给光电倍增管加高压 6 7.1.3.6测量光电倍增管的阳极电流 6.7.1.3.7对待测闪烁体重复步骤6.7.1.3.56.7.1.3.6,测量光电倍增管的阳极电流I 6.7.1.4数据处理 6.7.1.4.1相对能量转换效率刀按式(8)计算 长》" (8 7= 式中: 标样相对能量转换效率的检定值,用%表示 7 用标样时,光电倍增管的阳极电流,单位为安培(A. 用待测闪烁体时,光电倍增管的阳极电流单位为安培(A 光电倍增管的本底电流“单位为安培(A 6.7.1.4.2相对能量转换效率测量总误差4p/7以百分数表示,当置信度为95%时,应不超过按式(8) 计算的值
GB/T13376一2008 8 n A =l.1 十 9) O0 70 式中: 标样相对能量转换效率测量误差,% A)0/n0 6.7.2方法2 对于与闪烁体标准样品的发光光谱相差较大的产品,相对能量转换效率的测量用方法2. 6.7.2.1测量原理 当被测样品与标准样品的发光光谱不同时,用测量相对光输出的方法并引人闪烁体发射光谱与光 电倍增管光谱响应匹配的修正,得到待测闪烁体的相对能量转换率 标准样品的光谱匹配因子用L. 表示 E(入)d L - 10 E.(入)R(a)da 式中 E(A) 标准样品的发射光谱; 光电倍增管的相对光谱响应 R(入 待测闪烁体的光匹配因子用L表示: E(a)d .(11 E(A)R(入)d 式中: E(A -待测闪烁体的发射光谱 相对能量转换效率由式(12)表示 S×L 12 7 式中: S 待测闪烁体的相对光输出 6.7.2.2测量方法和步骤 a)相对光输出S的测量,相对光输出的测量应选用宽光谱响应类型的光电倍增管,使之对所有 塑料闪烁体的发射光都有足够高的灵敏度 b)光电倍增管相对光谱响应R(a)的测量 闪烁体发射光谱E()的测量,见6.9. c 6.7.2.3结果的计算 用测量光谱匹配因子的同一只光电倍增管测量相对光输出s,将相对光输出S和光谱匹配因子L 和L代人式(12),计算出相对能量转换效率, 力 6.8闪烁衰减时间测量 6.8.1测量原理 应用单光子计数法,测量闪烁体在单次激发后发射光子的几率随时间的分布,多次重复激发,可测 出闪烁体的时间谱,进而得到闪烁体衰减时间 测量装置 6.8.2 闪烁衰减时间的测量装置见图3 10
GB/T13376一2008 高压 放射源 高压 GDB2 GDB1 光导 放大、单道 样品 快放大 中性滤光片 放大器 停止 启动 恒比定时甄别器 时-幅变换器 但比定时催别器 符合 延时 定标器 输入 定标器 符合 多道分析器 图3单光子法测量闪烁衰减时间的测量装置方框图 激发光源用一个脉冲宽度为3ns一5ns,脉冲重复频率为70kHz200kHz的脉冲放电闪光灯 激发单色仪用于选择激发光波长(激发塑料闪烁体的波长为260nm) 光闲以减弱来自样品的发光,以保证测量系统在单光子工作状态 样品室应严密闭光 光电倍增管PM(1)接受来自激发光源的光信号作为时间检测基准 光电倍增管PM(2)用于接受 样品的发射光,并使处于单光子工作状态 时间谱仪由放大器、延迟器、定时甄别器,时幅变换器和多道分析器组成 6.8.3测量步骤 6.8.3.1在图3装置中用一个反射镜代替样品室中的样品,测出时间响应曲线,并保证测试系统的分 辨时间小于0.3ns 6. 8. .3.2将待测样品放人图3中的样品室中,测出响应曲线 8. .3. .3 用一组标准延迟线对时间谱仪进行时间刻度 o 6. .8.3.4样品的响应曲线与系统的响应曲线解卷积分,解出待测样品的闪烁衰减曲线,得到闪烁衰减 时间 6 发光光谱测量和最强发射波长的确定 6.9.1测量原理 采用比较光谱法 用2856K标准色温灯作为已知光谱辐射能量分布的光源,标定分析单色仪-光 电倍增管组成的测量系统的相对光谱灵敏度 6.9.2测量装置 发射光谱测量装置示意图见图4 1l
GB/T13376一2008 高压 光电倍增管 透镜 暗室 闪烁体 单色仪 组合滤光器 透镜 高压汞灯 图4发射光谱测量装置示意图 6.9.3测量步骤 6.9.3.1单色仪波长校准 利用图2所示装置,用一面发射镜,取代闪烁体 去掉组合滤光器 使高压汞灯发出的光通过发 射镜进人单色仪 用汞灯253.7 nm,334.1nm,435.8nm,546.1n和690.7n的单线校正单色仪 波长 6.9.3.2测量系统的标定 用色温位2856K的标准灯作为光源,取代图2所示装置的高压汞灯,去掉组合滤光器,用反射镜 代替闪烁体 标准光源的光谱辐射能量分布为E,A),光源经分光后到达光电倍增管引起的光电流为 I(入),则系统的相对光谱灵敏度为s(入) s(a)=I.(a/E,(a)) (13) 6.9.3.3塑料闪烁体发光光谱的测量 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 将闪烁体放置在暗室内 对准激发光源入射光和单色仪人射狭缝的 样品的表面应抛光 测量光电流按波长的分布,则闪烁体的发射光谱为E(a E(入=I(入/S(入 6.9.3.4最强发射波长的确定 发射光谱曲线最大值对应的波长就是最大强发射波长 6.10标准样品的确定 本标准规定慈单晶为测量塑料闪烁体相对光输出和相对能量转换效率的标准样品 6.11温度试验 温度试验按GB/T10263一2006中6.1和6,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潮湿试验 潮湿试验按GB/T10263一2006中6.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6.13振动试验 振动试验按GB/T102632006中6.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12
GB/T13376一2008 6.14冲击试验 冲击试验按GB/T10263一2006中6.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6.15包装运输试验 包装运输试验按GB/T10263一2006中6.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检验规则 除本标准的具体规定外,执行GB/T10257的有关规定 7.1检验的分类和检验、试验项目的分组见表8 表8检验项目分类表 检验类别 组 序 抽样方案类 检查 检查 检验,实验项目 AQI 鉴定 质量一致 交收 号 型及严格性 水平 周期 检验 性检验 检验 外形、尺寸、外观 全检,剔除不合格品 二次,正常 6.5 相对光输出 本底 二次,正常 6.5 探测器效率 二次,正常 6.5 闪烁衰减时间 二次,正常 6.5 相对能量转换效率 最强发射波长 低温试验 高温试验 -般为 S-2 二次,正常 10 半年 10 潮湿试验 1m 振动试验 12 冲击试验 包装运输试验 13 注 -必做项目;o一选做项目 鉴定检验 鉴定检验的实施与要求见GB/T10257一2001中6.3.1规定 7.3质量一致性检验 质量一致性的检验的实施与要求见GB/T10257一2001中6.3.3规定 质量一致性的检验的项目和要求见表7 交收检验 交收检验的实施要求和范围见表7和GB/10257一2001中6.3.2的规定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标志 产品标志的内容包括:制造厂名、产品名称、产品型号、制造日期或生产批号、有效期限 包装 塑料闪烁体装人软质塑料袋中,用软泡沫塑料填充闪烁体与外包装盒之间的缝隙 包装盒(或箱 内装产品合格证,并注明检验日期 13
GB/T13376一2008 8.3运输 按8.2包装要求的产品,可以用任何方式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雨淋,水浸 贮存 塑料闪烁体应避光保存,严禁曝晒 存放在环境空气中无有机溶剂蒸气的场合 14

X、γ射线GM计数管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X、γ射线GM计数管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X、γ射线GM计数管的编号:GB/T13180-2008。X、γ射线GM计数管共有10页,发布于2009-04-012009-04-01实施,代替GB/T13180-1991
γ射线探伤机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γ射线探伤机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γ射线探伤机的编号:GB/T14058-2008。γ射线探伤机共有22页,发布于2009-04-012009-04-01实施,代替GB/T14058-1993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