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7503-2009

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pecificationsforoffshoreplatformengineeringgeologyinvestig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编号:GB/T17503-2009。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共有36页,发布于2010-04-012010-04-01实施,代替GB17503-1998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60
  • 实施日期2010-04-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6页
  • 文件大小1.42M

以图片形式预览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国家标准 GB/T17503一2009 代替GB175031998 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peeifieationsforoflshoreplatformengineeringgeologinvestigation 2009-10-30发布 2010-04-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7503一2009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导航定位 工程地球物理勘察 1G 底质采样 工程地质钻探 原位试验 12 l0 船上和实验室土工试验 腐蚀性环境参数测定 15 11 12 15 地震安全性评价 成果图件与报告编制 13 16 14资料归档 1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的统一分类与定名 18 附录B(规范性附录桩-土系统的荷载与位移分析 21 附录c(资料性附录)桩的可打人性分析 2 29 参考文献

GB/T17503一2009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B17503一1998《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本标准与GB17503一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近岸区、浅海区等术语和定义见3.43.53.6); “总则”一章中,修改了勘察内容、勘察程序(1998年版的4.2、4.3,本版的4.2、4.3),调整了勘 察范围与工作量、勘察的一般要求(1998年版的4.5、4.6,本版的4.5、4.6); 删除了1998年版的陆上平面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和高程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微波测距定位、长 基线和短基线水声定位的内容 -修改了走航式地球物理勘察导航定位和定点式勘察导航定位的技术要求(1998年版的5.3.1.1、 5.3.1.2,本版的5.4,5.5); “工程地球物理勘察”一章增加了多波束水深测量的内容(见6.3),修改了对各项勘察仅器设 备性能、海上实能、资料采集与处理的要求I98年版的6.2.6.3.” 4、6.5、6.6,本版的6.2、 6.4、6.5、6.6、6.7); 198年版的"底质调在”一章改为"底质采样"(见第了章).增加了样晶包装.样晶存放的内解 见7.3.3、7.3.4),细化了样品描述的内容(1998年版的7.3.1,本版的7.3.2); “工程地质钻探”一章增加了钻探船和钻探方法的内容(见8.1.1,&.2),细化了岩性描述的内 容(1998年版的8.3.la),本版的8.4.3c)); 1998年版的“工程地质试验”一章的海底原位试验和土工试验内容分别独立成章(1998年版的 第9章,本版的第9章和第10章),增加了标准贯人试验和剪切波速试验的内容(见9.4、 9.5),增加了小型贯人仪试验和小型十字板剪切试验技术要求的内容(见10.1.3,10.1.4); 增加了“腐蚀性环境参数测定”一章(见第11章); -1998年版的“地震危险性分析”一章改为“地震安全性评价”(见第12章),修改了场址地震危 险性概率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确定的内容和要求(1998年版的10.1、10.2,本版的12.1、12.2). 调整了场址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的内容(1998年版的10.3,本版的12.3); 1998版“成果图件与报告书”一章改为“成果图件和报告编制"(见第13章),增加了基础工程 分析的内容(见13.1.2j)、k),l),m).13.2.2h)) 增加了“资料归档”一章(见第14章); 规范性附录A增加了土的分类和定名的内容(见A1、A2);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桩的可打人性分析”(见附录C).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银灿,潘国富、陈锡土、陈小玲,来向华,应元康,李起彤,何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75031998 业

GB/T17503一2009 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要求,成果报告编制和资料归档, 本标准适用于海上桩式固定平台、海上重力式平台、海上自升式平台场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其他海 上固定式结构物场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327一1998海道测量规范 GB/T12763.6一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12763.8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祥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7424 1998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技术要求 GB17501一1998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GB17741一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50123一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91997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sY/T10030一2004海上固定平台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工作应力设计法 ASTMD2487一2006土的工程分类标准(土的统一分类系统 ASTMD5778一1995土的电测式和孔压式探头贯人试验标准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用本标准 海上桩式固定平台plesupprtednedarshorepatfrm 依靠打人海底的桩支撑的海上平台 注,以桩的数量和型式不同可分为群桩式,腿柱式和导管架式三种 3.2 海上重力式平台ofrshoregravityplatform 依靠若干个钢筋混凝土或钢质结构的大型圆柱体组成的底座(沉垫)支撑的海上平台 注;一般由底座、腿柱、钢质甲板以及甲板上的组装模块等组成 3.3 海上自升式平台offshorejack-upplatformm 依靠其桩腿支撑站立在海底的海上平台 注:由其自身的液压提升系统使平台升降来实现其就位或撤离 近岸区 insh0rearea 岸线至水深20m的海区
GB/T17503一2009 3.5 浅海区shallowseaarea 水深20m300m的海区 3.6 深海区deepsearean 水深大于300m的海区 总则 勘察目的与任务 勘察目的是为平台基础设计、安装以及灾害地质因素的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4.1.2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平台场址的水深、地形和海底面状况;查明平台基础影响范围内的岩、土层分 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影响地基稳定和钻进施工安全等的灾害地质因素;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 价等 4.2勘察内容 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a)水深和海底地形; b) 海底面状况以及自然的或人为的海底障碍物 海底地层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d)灾害地质,地震因素; 腐蚀性环境参数 海洋开发活动 f 4.3勘察程序 勘察应按照前期资料收集、技术设计,海上勘察、样品分析测试、,资料解释与整理、工程地质条件分 析、报告编制、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进行 4.4勘察方法 主要勘察方法如下 水深测量" a b 侧扫声纳探测 5 地层剖面探测 d 高分辨率多道数字地震调查; e)磁法探测 f 底质与底层水采样 g)工程地质钻探 h 原位试验 土工试验与腐蚀性环境参数测定 4.5勘察范围与工作量 4.5.1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应在平台位置及其四周的一定范围即平台场址)内进行 根据工 程的重要性和场址以往资料积累情况,勘察区一般确定为1km×1km一4kmX4km 4.5.2勘察工作量取决于平台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已有的勘察资料及前人工作的成果 -般作如下规定 地球物理勘察测线以网格布置 在场址的边缘区测线间距为100m250m,场址中心区加密 a 至25m50m b)底质采样应不少于10个站;
GB/T17503一2009 海上固定平台场址至少应布置1个工程地质采样孔、1个原位试验孔 根据工程要求应增加 工程地质勘探孔 4.6勘察的一般要求 4.6.1近海勘察船应能适应2级海况或蒲氏风级3级条件下作业,远海勘察船应能适应4级海况或蒲 氏风级5级条件下作业 能保持5kn以下航速工作,能满足海上场址勘察对导航定位、安全、消防与救 生、通信、供电、设备安装与收放、实验室等方面的要求 4.6.2勘察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应满足勘察项目的要求,应在检定、校准证书有效期内使用,并处于正 常工作状态;无法在室内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应与传统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比对,考察其有效性;仪器 设备的运输、安装、布放、操作、维护,应按其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4.6.3勘察技术人员应取得由合法资质机构颁发的与勘察项目相符的上岗资质证书,能胜任岗位 工作 4.6.4值班人员应遵守值班和交接班制度,认真作好班报记录 班报记录应统一,规范 班报记录由 值班人员填写,交接班时由接班人核验,确保内容完整可靠 l50比例尺施调,也可拨任务委托方要求选择比例尺施渊 4.6.5平台场址勘察的测图一般以1 每一平台场址单独成图,当场址相距很近时可多个场址合并成图 4.6.6采用几种地球物理勘察方法同步作业时,应统一定位时间和测线、测点编号 因故测量中断或 同一测线分次作业,则应按同一方法补测,并重叠3个定位点以上 应及时记录观测到的与平台场址勘察相关的海上交通、渔业捕捞等海洋开发活动情况 4.6.7 海上作业采集和观测到的各类原始资料、记录、样品等应给予唯一性标识 4.6.8 4.6.9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对海上获取的样品、原始资料进行现场质量检查、验收,对未达到技术要 求的勘察工作,应进行补测或重测,对样品的分析、测试和资料的处理结果进行质量检查 导航定位 5.1定位中误差 定位中误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测图比例尺大于1:5000时,海上定位中误差应不大于图上1.5mm; b) 当测图比例尺不大于1:5000时,海上定位中误差应不大于图上1.0mm 5.2坐标系与投影 坐标系和投影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平面坐标系统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或1954年北京坐标系,也可按任务委托方要求采用其 他坐标系 b)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也可按任务委托方要求采用其他投影方式, 导航定位方法 55 3 55 3.1导航定位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a)满足导航定位作业的误差要求; b定位作用距离覆盖作业区域 能连续、稳定、可靠作业; c d)定位数据更新率不小于1次/秒 3.2DG;PSs导航定位应符合GB/T17424一1998中第4章,第9章的规定,工作前应进行定位中误 o 差比对试验 导航定位应有差分信号,有效观测卫星数应不小于4颗,卫星仰角不小于5",点位几何因 子(PDOP)不大于6,差分信号更新率不大于30s 5.3.3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球物理水下拖曳探头的定位,水下声应答器安装在探头 中,根据勘察船定位设备与水下声应答器的位置关系,进行探头定位;开始工作前应对定位系统进行安
GB/T17503一2009 装姿态校正 5.4走航式地球物理勘察导航定位 走航式地球物理勘察导航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勘察船应沿测线延伸线提前上线、延时下线;有拖体情况下,延伸线长度应不少于2倍拖缆 a 长度; b)进行侧扫声纳探测,地层剖面探测、磁法探测等作业时,工作航速应不大于5kn;进行水深测 量单项作业时,工作航速应不大于10kn:; 航迹与设计测线偏离距应不大于测线间距的20%;多波束测量时,测线最大偏离为条幅宽度 的10%; D 定位标记点的图上间距应不大于1em; 班报记录应详细记载测线号、首尾点号、日期时间、卫星信号质量指标,中断情况及处理意 见等; 勘察船定位仪器的天线与勘察设备探头水平位置应尽量重合,当二者水平距离超过图上 fD m时,应进行点位偏心改正 5.5定点式勘察导航定位 定点式调查导航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采样或测试装置到达水下预定位置时,记录定位数据 实际钻孔位置与设计钻孔位置的最 a 大偏离,在近岸区应小于20m,浅海区应小于50m,深海区应小于100m; b)采样作业时,宜将采样作业一侧船舷调置在上风位 5.6定位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外业资料整理按GB175011998中9.4.2的要求; b)根据定位资料编制航迹图,按GB17501一1998中9.8.2的要求 工程地球物理勘察 6.1主要勘察内容 工程地球物理勘察包括水深测量、侧扫声纳探测,地层剖面探测、高分辨率多道数字地震调查,可根 据工程要求进行磁法探测 6.2单波束水深测量 6. .2.1选用的测深仪应同时具有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两种记录方式,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 GB12327一1998中6.3.4的要求 o 2.2单波束水深测量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深度测量中误差;水深20m以浅不大于0.2m,20m以深不大于水深的1% b)重合点(图上1mm以内)深度不符值限差;水深20m以浅不大于0.4m,20m以深不大于水 深的2%,超限点数不得超过参加比对总点数的15%; 近岸区应采用实测水位观测资料用于水位改正,验潮站水位观测中误差应不大于5cm,当沿 岸验潮站或其他方式不能控制测区水位变化时,可采用预报水位; d 当动态吃水变化大于5cm时,应进行动态吃水改正 6 2. 3 海上测量实施按GB17501一1998中9.2.6的要求 6 2 遇到下列情形,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定位中误差达不到5.1要求时; a b)测深线偏离超过设计测线间距的50%,或漏测超过图上5mm时; 深度误差达不到6.2.2a),6.2.2b)的要求时;
GB/T17503一2009 d水位、声速资料不能满足深度改正要求时 6.2.5水深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深度量取按GB17501一1998中9.5.4的要求; a b)深度改正按GB17501一1998中9.5.5的要求 6.2.6成果图件按下列要求 水深图、海底地形图的基准面采用理论最低潮面、平均海平面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其 a 他基准面时,应注明其与理论最低潮面、平均海平面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 b 水深图、海底地形图的基本等深距应按0.5 m、1m、2m、5m选用,等深线分为首曲线和计 曲线; 水深图海底地形图编制的其他要求按GB17501一1998中9.6的规定 多波束水深测量 仪器设备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选择应考虑测深范围、测深准确度、覆盖率、更新率等因素,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 合下列要求 测深仪器中误差符合6.2.2a)的要求 a b) 换能器波束角应不大于2" 姿态传感器横摇,纵倾测量准确度不低于0.05",升沉测量不低于0.05m或实际升沉量的 c 5%,罗经测量不低于0.1 6.3.2测量技术要求 多波束测量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深度测量中误差应符合6.2.2a); b) 重合点(图上1mm以内)深度不符值限差应符合6.2.2b)的要求; e)测深与定位时间延迟中误差应不大于0.1s,每次变更导航定位系统需重新测试导航延时; d)测量区域内应100%的多波束测量覆盖,相邻主测线间应保证20%的重复覆盖率; 进行声速改正,声速剖面测量的时间密度不小于每天一次,而且声速剖面一个井场不少于 个点 每个航次开始前、结束后以及调查期间超过3天的测量间隙,应测量多波束换能器的吃水变 化 换能器吃水深度改正可分段计算,按时间插值 近海海域应采用实测水位观测资料用于水位改正,验潮站水位观测中误差应优于5cem,当沿 岸验潮站或其他方式不能控制测区水位变化时,可采用预报水位 6.3.3海上测量实施 海上测量应按下列要求实施: a 测量前应进行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稳定性试验和航行试验 稳定性试验应选择平坦海底区,对 深度进行重复测量,深度比对误差符合6.3.2a),6.3.2b)的要求;航行试验应选择有代表性的 海底地形起伏变化的区域,测定系统在不同深度、不同航速下的工作状态,要求每个发射脉冲 接收到的波束数应大于总波束数的95%,测定从静止到最大工作航速间不同速度时换能器的 动态吃水变化 观察系统状态显示和波束质量显示窗口,监视声纳参数设置、横摇和纵倾改正、换能器舶向改 正和条幅内波束完整性等; 观察航迹显示,监视有无突跳、相邻测线的重叠宽度等; d 当波束接收数小于发射数的80%时,应降低勘察船船速或调整测线间距 观察记录设备工作状态,确保测量数据的完整记录 f 测线间条幅空白区要及时补测或列人补测计划
GB/T17503一2009 班报应及时记录测线开始、结束、测线号、经纬度、异常状况等信息 中 6.3.4补测或重测 遇到下列情形,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多波束测量覆盖率达不到6.3.2g)的要求时; a b)出现6.2.2b)和6.2.4a),b),d)的情况时 6.3.5资料整理 6.3.5.1原始数据文件,声速剖面文件等数据记录应进行备份 6.3.5.2原始数据应进行100%的检查,剔除突变的错误数据和质量差的边缘波束数据;每个区段读 取3个~5个水深点,验证其大地坐标、直角坐标和水深值,确认是否有漏测的空白区 6.3.5.3 数据编辑应按下列要求; 剔除或改正定位数据中的突跳点、航向异常点等,并将合格的定位点归算至系统换能器位置; a b 剔除粗差、虚假信号、不合格的水深数据,但对于异常浅点的处理应慎重; 深度改正包括换能器吃水深度改正、声速改正、水位改正、多波束系统参数改正等;水位改正应 按6.3.2的要求进行; 拼接误差不等数据时,低准确度数据向高准确度数据调平;拼接准确度相同数据时,以高密度 数据为准或调平 计算调平前后水深点的水深差值,统计算术平均值和中误差值,评价水深拼 接中误差 计算重合点深度不符值和深度中误差,评估按G.3.2a),.6.3.2b)的要求进行; e 形成由每个波束的经度、纬度、水深组成的海底地形数字信息文件,即离散数据文件 f 设置合理数据网格间距,实现数据的网格化;最小网格间距应保证每个网格内有3个水深点 g 最大网格间距应不大于成果图上5mm的实际距离 6.3.6成果图件 成果图件应按下列要求编制 a)水深图、海底地形图的基本等深距应按0.5m、1m、2m、5m选用,等深线分为首曲线和计曲 线,当基本等深线不足以表现特殊海底地形特征时,加绘辅助等深线;常规水深图应进行数据 网格化插值、抽稀,插值、抽稀后图上的水深点间距应不大于图上1em,保留最深水深、最浅水 深,坡度变化点等特殊水深点; b水深图、海底地形图编制的其他要求按GB17501一1998中9.6的规定 6.4侧扫声纳探测 6. .4.1侧扫声纳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作频率不低于100kHz,水平波束角不大于1,最大单侧扫描量程不小于200m b 应能分辨海底1m'大小的物体; e)应具有航速校正和倾斜距校正等功能 d 同时有模拟与数字记录 6. .4.2侧扫声纳探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根据测线间距选择合理的声纳扫描量程,在平台场址内应100%覆盖,相邻测线扫描应保证 a 00%的重复覆盖率,当水深小于10m时可适当降低重复覆盖率; b)拖鱼距海底的高度控制在扫描量程的10%20%,当测区水深较浅或海底起伏较大,拖鱼距 海底的高度可适当增大; 侧扫声纳图像清晰 6.4 3 海上探测应按下列要求实施: 调查开始前,在作业海区或邻近海域调试设备,确定最佳工作参数; a D)拖鱼人水后,调查船应保持稳定的航速(不大于5kn)和航向,避免停车或倒车;
GB/T17503一2009 采用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进行拖鱼位置定位;在近岸浅水区域也可采用人工计算进行 拖鱼位置改正; 模拟记录声纳图像标注,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日期与时间、仪器型号、仪器参数、测线号 和测线起止点号等; 班报记录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海区、作业船只、记录人、海况、海面或水体障碍物、突发事 件、仪器名称与型号、日期、时间、测线号、点号航速、航向、仪器作业参数、记录纸卷号和数字 记录文件名等 对现场声纳图像记录初步判读发现可疑目标时,应根据需要在其周围布设不同方向的补充测 线作进一步探测 6.4.4资料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识别声纳图像记录上的干扰信号和噪声; a b结合水深测量、底质采样等有关资料,识别和确定底质类型与分布、海底灾害地质因素,海底目 标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范围; c)根据需要进行声纳图像镶嵌拼接 6.4.5成果图件包括 a)海底面状况图 b)局部或全区的纳图像镶嵌图 6.5地层剖面探测 6.1地层剂面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a)浅地层剖面仪的声源一般采用电声或电磁脉冲,频谱为500Hz~15kHz; b) 中地层剖面仪的声源一般采用电磁脉冲或小型电火花,频谱为200H么一5kHa; 较深地层剖面仪的声源一般采用电火花、气枪、水枪或枪阵组合,频谱为60Hz一2kHz e) d)发射机具有足够发射功率,接收机具有足够的频带宽和时变增益调节功能,能同时进行模拟记 录剖面输出和数字采集处理与存贮 6.5.2地层剖面探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地层剖面探测包括浅地层剖面探测、中地层剖面探测和较深地层剖面探测用以获得海底以下 200m深度内的声学地层剖面记录;可根据需要同时进行三种地层剖面探测,或进行浅、中地 层剖面探测或浅、较深地层剖面探测 浅地层剖面探测地层分辨率优于0.2m,中地层剖面探测地层分辨率优于1m,较深地层剖面 b 探测地层分辨率优于3m; 记录剖面图像清晰,没有强噪声干扰和图像模糊、间断等现象 c o 5. 海上探测应按下列要求实施: a)调查开始前,在作业海区附近调试设备,确定最佳工作参数; b拖曳式声源和水听器阵应拖曳于船尾涡流区外且平行列置,水听器阵应稳定拖浮在海面以下 0.lm0,5mm; 水深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记录仪的量程或延时; d) 应使用涌浪补偿器或数字涌浪滤波方法进行滤波处理; 模拟记录图像标注,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日期与时间仪器型号、仪器参数、测线号、测线 起止点号和测量者等; 班报记录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海区、测量者、仪器名称与型号、日期时间、测线号,点号,航 速、航向、仪器作业参数,记录纸卷号和数字记录文件名等; 对现场记录剖面图像初步分析发现可疑目标时,应布设补充测线以确定其性质 6.5.4资料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GB/T17503一2009 识别地层剖面图像记录上的干扰信号; a b)根据剖面图像的反射结构,振幅、频率、同相轴连续性和反射波接触关系等特征,结合地质钻孔 资料等,划分声学地层层序,解释地层沉积结构,地层构造,判断沉积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等;分析灾害地质因素,确定其性质、形态及分布范围; 依据钻孔层位对比、声速测井或其他测量方法获取的实际地层声速资料进行时间-深度转换 6.5.5成果图件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层剖面图,其垂直与水平比例应合理;图面内容包括地形剖面线、地层界面、岩性、灾害地质 a 要素、主要地物标志、采样站位、钻孔位置及其柱状图和测试结果等; b)浅部地质特征图,图面内容主要包括重要地层层次的厚度等值线或顶面埋深等值线、重要的地 形地貌及浅部地质现象、主要灾害地质因素、主要地物标志、海底采样站位和钻孔位置及测试 结果等;浅部地质特征图内容较少时可与海底面状况图合编 6.6高分辨率多道数字地震调查 6.6.1仪器设备 主机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6.6.1.1 a)前放一致性:幅度差在一2%2%;相位差(0士1)ms; b) 噪音;前放增益为2”时,噪音不大于0.13V;前放增益为2”时,噪音不大于0.19V;前放增 益为2'时,噪音不大于0.66V 漂移:任何道的漂移(0士1)V 串音;主放增益为1FP时,串音不大于一78dB;主放增益为2FP时,串音不大于一72dB d 畸变;畸变不大于0.06%; e o 陷波;任何道的衰碱不小于40dB: A/D转换器纯正性;线性误差不大于0.02% g h)动态范围;动态范围大于78dB 脉冲响应:振幅差在一2%一2%;相位差为2ms 6.6.1.2震源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小容量、小排量的气枪、水枪等; b) 枪工作压力不低于额定压力的95%; e)枪控制器的准确度士0.1ms; d 震源子波的频带应保持足够的宽度,特别要注意低频丰满度; 组合气枪点火同步误差应控制在0.3ms以内,最大不超过0.5ms,超过0.3ms的数量不应 e 大于总数的20% 6.6.1.3接收电缆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全缆绝缘电阻(下水前)应大于10M: a b) 电缆串音大于60dB; c 电缆拖曳噪音小于0.1Pa d 各道间的相位差小于1ms; 各道间的振幅变化在15%以内; 应至少每200m配置一个深度传感器,电缆定深器可控范围3m~30m,电缆沉放深度一般应 不大于4m; 电缆尾部配置带RGPS跟踪定位系统 6.6.2调查技术要求 高分辨率多道数字地震调查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道数应不小于48道,道间距应不大于12.5m,数据采样率应不大于1ms,记录长度应不小于 a
GB/T17503一2009 2000ms; b)不正常工作道数应低于4%或低于3道,测线空废炮率应低于5%,连续空废炮不超过4炮 监视记录的计时线应清晰,道迹均匀,气枪同步信号和激发信号(TB)的断点清楚;每条测线的 首、尾炮及每隔40炮应显示一套纸质监测记录 测线布设尽量与其他地球物理测线一致,尽可能通过已有钻孔位置,至少应有两条相互垂直的 测线通过预定海上平台位置; 地震仪应进行日检和月检 6.6.3海上调查实施 海上调查应按下列要求实施 a 采用水平叠加(共深度点)方法,其覆盖叠加次数与排列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b)调查开始前,在作业海区附近调试设备,主要是做电缆、震源沉放深度匹配试验,确定最佳工作 参数; 震源和电缆人水后,调查船保持稳定航速(不大于5kn)和航向 提前上线距离大于后拖电缆 长度的2倍,以保证在正式放炮前把电缆拖直 每条测线的首炮、尾炮和每盘记录瞪带的木炮 及每40炮,均在值班记录上标记一次水深数值 D 电缆的羽角应记录在现场值班记录上,至少每40炮记录一次,羽角不超过左右10?; 回放和检查监视记录; 应对测线的首末炮及每隔40炮作一次班报记录,班报记录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海区、调 f 查船名.日期,测线号,文件号,盘号,炮点号,水深,声速、深度传感器深度等 记录磁带贴上标 签,标注内容与班报记录一致 6.6.4资料处理 资料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检查仪器调试资料和原始记录,要求资料完整,测线、测点标识无误; b)地震资料处理包括野外带解编、单炮与单道显示、坏炮与坏道编辑、叠前去噪,观测系统定义、 滤波与振幅补偿、震源子波反褶积、静校正、多次波衰碱和速度分析、动校正和叠加、叠后时间 偏移,时变滤波、动平衡和成果剖面生成等 根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结构、振幅、频率和同相轴连续性等特征,结合地质钻孔资料等,划分地震 层序,解释海底沉积结构,地层构造,分析灾害地质因素,确定其性质、形态及分布; d)根据速度分析,提取均方根速度或平均声速、层速度,用于时间-深度的转换 6.6.5成果图件 根据高分辨率多道数字地震调查,综合地层剖面探测和地质钻探等资料编制下列图件 a)地震剖面解释图 一般应编制相互正交的两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解释图,应通过工程地质钻孔 且一条剖面线应垂直构造线走向 b) 地质特征图 图面内容主要反映有工程意义的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形态、性质、规模等; e地层等厚度图 选择具有工程意义的主要地层层次编制 d)地质构造图 反映海底以下约500m以内地层与构造特征 6 磁法探测 6.7.1选用的磁力仪灵敏度应优于0.05nT,测量动态范围应不小于20000nT100000nT 6.7 磁法探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2 a 磁法探测主测线与检测线交点的测量差值的均方差不大于2nT; b)按4.5.2的地球物理勘察测线网格布设测线;对历史资料标明的海底磁性物体,根据需要布设 定的针对性测线,测线应与目标的延伸方向垂直 6.7.3海上探测应按下列要求实施:
GB/T17503一2009 探测开始前,在作业海区附近调试设备,确定最佳工作参数; a b)磁力仪探头人水后,调查船应保持稳定的低航速和航向,避免停车或倒车;探头离海底的高度 应在10m以内,海底起伏较大的海域,探头距海底的高度可适当增大; 采用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进行探头位置定位;在近岸浅水区域也可采用人工计算进行 探头位置改正 探测记录应完整,漏测或记录无法正确判读时应进行补测; 模拟记录标注,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日期与时间、仪器型号、仪器参数变化情况、测线号、 测线起止点号和测量者等; 班报记录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海区、测量者、仪器名称与型号、日期、时间、测线号、点号航 速、航向、拖缆人水长度和数字记录文件名等; g对现场记录分析发现可疑目标时,应根据需要布设补充测线 资料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需要对磁法探测资料进行校正,磁异常计算应按GB/T12763.8一2007中10.4的要求 b 结合侧扫声纳、地层剖面探测成果,对磁法探测资料进行解释,识别海底磁性物体,确定其性 质、位置和范围确定海底已建电缆、管道或其他磁性物体的位置和走向等 6.7.5 成果图件包哲 S 实测瞪场强度或磁异常平面剖面图;根据需要编制磁异常等值线图 a b))海底磁性物体分布图,可合并于海底面状况图中,也可根据需要对其中一些较重要的部位单独 成图说明 底质采样 采样方法 底质采样分为表层采样和柱状采样两种 表层采样可使用蚌式采样器和箱式采样器;柱状采样可 使用重力采样器和振动采样器 7.2采样技术要求 底质采样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按网格状进行站位布设,站位间距应不大于400m 每个场址采样站位总数应不少于10个 柱状采样站数量不少于底质采样站的三分之一 根据工程地球物理勘察解释成果对站位布设 作适当调整,应在底质变化复杂区增加采样站位; b 柱状样直径应不小于65mm 粘性土柱状样长度应大于2m;砂性土柱状样长度应大于 0.5m;表层底质采样量应不少于1kg; 柱状样采集长度达不到要求时,应再次采样,连续两次以上未采到样品时,可改为蚌式采样器 或箱式采样器采样; 在用蚌式采样器或箱式采样器采样三次以上仍未采到样品时,应分析其原因,确认是底质因素 dD 造成时,可不再采样 样品编录和处理 7 3.1样品编录 样品编录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站号、站位、日期、站位水深、采样次数、贯人深度、土样长度或重量、 扰动程度等 7.3.2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内容见8.4.3e) 7.3.3样品包装 样品包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0
GB/T17503一2009 柱状样宜分段切割,分别编号,表明上下方向、深度,用胶带和腊密封,竖直放置在专用的土样 箱中; b)表层样或扰动的柱状样,应用牢固的塑料袋进行包装封口,标明站号和采样深度,放置专用的 土样箱中 用作地质、生物、化学等试验的样品,应根据其特殊要求进行采样,包装和存放 7.3.4样品存放 所有样品应存放在防晒、防冻、防压的环境中,条件许可时宜存放在有温湿控制的实验室内 工程地质钻探 8.1 -般要求 钻探船 根据作业现场环境和钻探要求选择合适的钻探船和钻探设备,根据水文气象和海底底质等情况,选 择合适的错型、错缆和系缆长度 8.1.2孔位布设 钻孔一般应布设在平台场址的中心位置 工程地质钻孔数量应根据工程地球物理勘察资料和平台 基础类型确定,每 一平台场址的勘探孔数量一般不少于2个 8.1.3设计孔深 不同类型平台场址的设计孔深应按下列要求 海上桩式固定平台;设计孔深应为人土桩长加上桩基影响带的宽度(桩基影响带一般按10倍 a 的桩径考虑),且孔深不宜小于90ms 海上重力式平台;设计孔深应大于平台底座的最大宽度,这一深度的土层应包含可能出现临界 剪切面和基础沉降影响到的全部土层,且孔深不宜小于30m; 海上自升式平台;设计孔深应大于桩人土深度加上约10倍桩径的影响带宽度,且孔深不宜小 于40m; d)地震测试钻孔孔深应不小于100m; 其他类型平台钻孔孔深可根据工程要求进行设计 e) 8.2钻探方法 钻探方法按GB500212001中9.2的要求 8.3采样要求和方法 8.3.1采样间距 应根据工程项目要求和土质条件确定,一般在海底以下0m一15m以内连续取样,15m一30m内 为lm1.5m,30m以深不大于3m. 8.3.2岩芯采取率 岩芯钻探的岩芯采取率,砂性土层不应低于50%,粘性土层不应低于75% 8.3.3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按GB50021一2001中9.4的要求 8.4钻探编录 8.4.1 一般要求 钻探编录包括钻进班报及地质编录 记录应及时、真实,按钻进回次逐次记录 8.4.2钻进班报 钻进班报内容包括工程名称、作业海区、钻孔编号、钻孔坐标位置、机台高度、钻探日期、钻机类型、 钻具配置、钻进方式、开孔水深、终孔水深,回次钻杆长度,回次进尺,回次孔深,回次取样长度、回次取芯 率,采样方式、采样器类型,采样编号、备注(天气、海况,设备故障、跳钻、井涌,塌孔、井底落物)等 1l
GB/T17503一2009 8.4.3地质编录 地质编录应按下列要求 地质编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作业海区、钻孔编号、钻孔坐标、开孔水深、回次孔深、取 样长度、岩性描述及划分地层等; b 岩性描述以观察、手触方法为主 必要时采用现有的标准化、定量化的方法,如采用标准色版 比色,以颜色代码表示岩土颜色;用袖珍贯人仪贯人指标表示粘性土的状态,用岩石质量指标 值表示岩芯的完整性;用照相机拍摄岩芯、土芯照片; 岩性描述内容: 粘性土:颜色、状态、气味、光泽反映、摇震反映、干强度、韧性、结构、包含物等 2)粉土;颜色、气味,湿度、密度、摇震反映、干强度、韧性、包含物等; 3)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4 碎石土;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性质、充填程度、密 实度 岩石;地质年代.,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等, 5 d)根据岩性描述的工程性质初步划分工程地质层 8.5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岩芯管内的样品应用推土器从采样管中推出,按上下顺序存放到岩芯箱内,用岩芯牌分开每一 a 回次的岩芯,岩芯牌上用油漆标明钻进开始和终止深度,岩芯缺失处需标明 b)岩土试样应在现场封存,标明深度、上下,编号后竖直放置装箱 钻孔完井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钻探目的、任务、钻孔坐标、标高,水深,施工时间、钻进与取芯方法、钻进中的异常情 况、钻孔质量验收签单、初步的地层划分及野外钻孔柱状图等 原位试验 一般规定 9.1 原位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原位试验包括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人试验剪切波速试验等方法,勘察时应 根据工程类别岩土条件和现场作业条件等选择试验方法; b) 原位试验孔一般布设在平台场址的中心位置,工程地质采样孔和原位试验孔的间距应小于 10ms 分析原位试验资料时应注意试验条件,试验方法、土层不均匀性等对试验成果的影响,剔除异 常数据 9. 静力触探试验(CPI) 2 9.2.1适用范围 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粘性土、粉土和砂土 9.2.2仪器设备 采用的静力触探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海底静力触探系统(seabedCPT)或井下静力触探系统(downholeCPT)应装有锥尖阻力,侧壁 a 摩阻力、孔隙水压力和倾斜度传感器; b 系统应能适应海上恶劣作业环境,能安全、稳定采集原位试验数据; 系统应具有数据储存及处理系统,可在现场储存及处理原始数据; d)应使用标定合格的触探探头 12
GB/T17503一2009 9.2.3现场作业 现场作业应按下列要求 a)海上作业时应保证调查船操纵,导航定位、孔位测深与静力触探的协调配合; D 开始试验前应进行锥尖阻力和孔隙水压力的归零校正; mm/s士5mm/s; c 试验过程中,探头应连续、匀速压人土中,贯人速率应保持为20t d)每次试验获得连续完整的锥端阻力、侧壁摩擦力、孔隙水压力及倾斜度等参数的深度变化曲 线,保存测试结果,填写测试记录表 仪器的标定、调试和测试步骤等按照ASTMD5778一1995执行 资料处理和应用 进行原始记录曲线的修正包括初始读数,曲线形状.深度校正等修正 提交现场测试记录探头标定结果图表各种测试曲线和图表等 根据各种静力触探曲线的线型特征和测试数据,划分土层、判别土类、估算土性参数、地基承 9.2.4.3 载力等 9.3十字板剪切试验 9.3.1适用范围 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测定均质饱和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对于不均匀土层,特别是 夹有薄层粉细砂或粉土的软粘土,试验会有较大误差,使用时应谨慎 9.3.2仪器设备 采用的十字板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十字板板头形状为矩形,高径比(H/D)为2,十字板头尺寸按表1确定 a b) 电测式十字板传感器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0MQ. 表1原位十字板尺寸 单位为毫米 钻孔外径尺寸 直径 高度 叶片厚度 十字板钻杆直径 57.2 38.1 76.2 1.6 2.7 6 73.0 50,8 101.6 . 12." 127.o 88.9 63.5 3.2 12.7 1o1.3 92.1 184.2 12.7 9.3.3现场作业 现场作业应按下列要求: 试验时十字板插人钻孔孔底以下的深度应不小于5倍套管或钻孔孔径,插人十字板时不应在 十字板钻杆上施加扭力,以保证十字板能在不扰动土中进行试验; b 十字板剪切试验竖向间隔一般应为1m,当土层随深度变化复杂时,应根据静力触探成果和工 程实际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点布置试验点 遇到变层,应增加测试点: 十字板剪切速度应控制在6"/min,峰值强度一般应在2min~5min时间内测得,如条件允许, 可每隔15s记录一个扭力值 当扭矩出现峰值或稳定值后,要继续测读1nmin,以确认峰值或 稳定扭矩 重塑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应在峰值强度或稳定强度出现后,将十字板顺剪切扭转方向快速连 续转动10圈后1min内测定; 每一场址应至少进行一次十字板扭力钻杆与土之间的摩擦力试验,用于修正抗剪强度 9 3 资料处理和应用 9 3 计算各试验点土的十字板不排水剪切强度、灵敏度等参数; 9.3.4.2绘制十字板不排水剪切强度,灵敏度等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需要时绘制抗剪强度与扭转 13
GB/T17503一2009 角度的关系曲线 9.3.4.3根据土层条件和地区经验,对实测的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进行修正 g.3.4.4根据工程需要,计算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等参数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人试验的方法和程序可按GB50021一200l中l0.5的要求 9.5剪切波速试验 进行工程场址地震安全性评价时,应进行剪切波速试验,试验方法和程序可按GB/T502691997 中第7章的要求 10 船上和实验室土工试验 10.1船上土工试验 10.1.1试验内容 包括含水率,嗜度,泥温、无侧限压缩小型十字板剪切相小型做人仪试验等项目,应根据工程要求、 船上试验条件及土样性质确定试验内容 10.1.2试验技术要求 船上土工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样品取上后按7.3的要求进行样品编录和处理; a b) 含水率、密度,无侧限压缩试验按GB/T50123一1999中的第4章、5.1和第17章的要求 小型十字板剪切和小型供人试验,应在截取的岩芯样段两端或箱式原状样的中间部位进行 c) 小型十字板剪切和小型贯人仪试验适用于均质粘性土,试验时应根据土质的软硬程度,选取不 d) 同型号的测头和不同测力范围的仪器 泥温可通过已有底层水温与泥温关系进行推算,或在土样取到船上后及时测定 e 10.1.3小型贯入仪试验 小型贯人仪试验应按下列要求 a)贯人时应避开试样中的硬质包含物、虫孔和裂欧部位 b) 贯人点与试样边缘间的距离和平行试验贯人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倍测头直径; 贯人过程中应保持测头与土样平面垂直,且应以1mm/s的速度匀速贯人,直至测头上刻划线 c) 与土面接触为止,试验停止,记录试验读数 d)每个样品平行试验应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 e)每次试验后应清除测头部的泥土,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记录试验仪器型号、,探头规格、样品编号、试验深度、试验结果、试验人员等内容 f 10.1.4小型十字板剪切试验 小型十字板剪切试验应按下列要求 a)用切土刀修平被测土样表面,将剪力板垂直插人被测土样,插人深度与剪力板高度一致; D) 将指针拨至零点,以6"/s的速度匀速旋转剪力仪的扭筒,直至样品被剪断,试验结束; 每个样品平行试验应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 c d)记录试验仪器型号、十字板头规格、样品编号,试验深度和试验结果试验人员等内容 10.2实验室土工试验 10.2.1试验内容包括天然密度,天然含水率、比重、界限含水率、颗粒分析、渗透试验,固结试验和抗剪 强度试验等 根据平台基础工程分析的要求,增加动三轴剪切试验等岩土动力学参数试验项目 10.2.2实验室土工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动三轴剪切试验可按GB/T502691997中第9章的要求; b)其余试验项目可按GB/T501231999中的要求,根据工程要求也可按照国内或国际相关标 14
GB/T17503一2009 准执行 10.2.3试验资料整理按GB/50123一1999中附录A的要求 土的分类见附录A 腐蚀性环境参数测定 1 11.1底层水参数测试 底层水采样站位的数量每项工程不少于3个站位 采集离海底1m以内的水样 11.1.1 底层水测试参数应包括;pH,CI,sO,HcCO,CO'-、侵蚀性CO 11.1. .3 底层水化学测试按GB50021一2001中12.1.3的要求 11.2海底土参数测试 11.2.1海底土采样站位数量每项工程不少于3个站位 根据工程要求,一般在代表性层位采样,每站 的采样层位不少于3个 11.2.2海底土测试参数应包括;pH,CI,.so,Hco:,cOH-、氧化还原电位、电阻率 1.2.3海底土参数测试按GB50021一20o1中12.1.3的要求 1.2.4海底土中硫酸盐还原菌检测按G;B/T12763.6一2007中第13章的要求 11.3污损生物 11.3.1污损生物包括附着生物和钻孔生物 1.3.2一般仅对路由海区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供相关成果,如因工程需要进行污损生物的现场 调查,按GB/T12763.6一2007中第13章的要求 11.4腐蚀性评价 底层水和海底土的腐蚀性评价按GB500212001中12.2的要求 12 地震安全性评价 12.1场址概率法地震危险性分析 场址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包括区域(取海上平台场址外延不小于150km范围)和近场区(取海 上平台场址外延不小于25km范围)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评价、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动衰减关 系确定,地震危险性的分析计算等,给出海上平台场址50年超越概率63%、10%、2%的地震动水平向 峰值加速度及重现期200年、1000年、5000年的基岩地震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 12.2场址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 在海上平台场址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基础上,根据海上平台场址钻孔覆盖层剪切波速测定和钻孔 典型土层样品动三轴试验等结果,进行土层地震动反应分析 根据GB17741一2005规定采用钻探(控 制性钻孔数量不少于2个)确定的基岩面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层顶面作为地震输人界面;当钻 探深度超过100m,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亦可作为地震输人 界面 分析计算出海上平台场址不同概率水准、不同深度的场址地震动参数,其中包括海上平台场址海 底面及以下所需深度的地震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 根据场址地震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动时程,计算场 址相关反应谱 根据计算得到的场址相关反应谱,综合确定场址设计地震动参数 12.3场址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2.3.1海上平台场址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断层地表错断、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 12.3.2根据场址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场址地震地质灾害类型,评价其影响程度 根据断层活动性调查结果,评价断层的地表错断特征及其对场址的可能影响 12.3.3 12.3.4当场址分布有饱和砂土或粉土时,应评价场址砂土液化的可能性及液化程度,并提出抗液化措 施的建议 12.3.5当场址分布有软土时,应评价场址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及震陷程度,并提出抗震陷措施的建议 15
GB/T17503一2009 13 成果图件与报告编制 13.1成果图件编制 13.1.1成果图件应按下列基本要求编制 a)充分反映平台场址的工程地质特征与灾害地质因素; b) 资料齐全,数据准确,图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图例协调 c)图件比例尺一般选用1;5000. 13.1.2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应包含下列成果图件: a)航迹图;标注测线位置、测线号、测点号,底质采样站、工程地质钻孔及拟建平台位置; b)水深图(海底地形图);标注水深值,按0.5m、lm、2m,5m间隔作等深线,等深线每5条加 粗,应标明水深基准面、平面坐标系统等内容; 地质构造图;主要依据地层剖面探测、高分辨率多道数字地震调查以及工程地质钻探资料综合 分析后编制 反映海底以下约500m以内地层与构造面的起伏、褶皱、断裂等构造特征; 地质特征图 1主要依帮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分析编制,反映对平台选址.,设计,安装有潜在影响的 地质特征和灾害地质因素,例如断层、滑坡、塌陷、埋藏古河谷、浅层气富集区等的位置、形态、 性质、埋深等特征 地质剖面图;从断面上综合反映水深和沉积类型、地层结构、构造等重要地质特征,剖面线一般 应通过工程地质钻孔且垂直构造线方向,编制相互正交的两条地质剖面图 底质类型分布图;主要依据底质采样及侧扫声纳,地层剖面探测资料编制,反映海底表层不同 类型底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海底面状况图;主要依据侧扫声纳及地层剖面探测、底质采样资料编制,反映海底地貌、表层物 质空间分布及障碍物的属性、,形状,尺度等要素; h)地层等厚度图:主要依据地层剖面探测及底质采样、工程地质钻探资料编制反映上部沉积层 (或声学地层)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底界面的区域起伏状态,可相应作出A层、(A十B)层 A+B+N)的等厚度图,等厚度线间隔为1m,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无法连续以等厚度 线表示地层厚度变化的地段,则局部可采用厚度数字标注; 钻孔柱状图;柱状图反映地层岩性、结构、构造、接触关系等,其左侧表示工程地质层序,时代、 深度;右侧表示沉积环境、土工试验与原位试验资料等; 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人泥深度分析曲线,见附录B; k) 单位桩端承载力曲线,见附录B; 桩的极限轴向承载力曲线,见附录B; m桩的可打人性分析成果图(土动阻力曲线、锤数与打桩阻力关系曲线、预测锤击数与桩贯人深 度关系曲线等),参见附录C 13.2成果报告编制 13.2.1成果报告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充分反映工程地质勘察取得的资料和成果,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阐述清楚; D) 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灾害地质因素作为重点评价; c)除主要解释成果图件外,应附必要的插图、附表和照片 13.2. 2 成果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a 前言;包括任务来源、工作目的,进度安排、工作量,资料质量,主要成果 b)场址自然地理慨况; 区域地质背景; d)地球物理勘察及其资料解释:地球物理勘察方法与程序,地形地貌特征、海底面状况与障碍物 16
GB/T17503一2009 分布、地层层序与空间分布、地质构造特征等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底质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工程地质试验、工程地质单元及其土质特性、灾 害地质因素、海底冲淤稳定性 f 海祥开发活动; g地震安全性评价;场址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址地震动参数确定及场址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h 基础工程分析:承载力分析、稳定性分析、桩基础的设计分析和可打人性分析; i 结论与建议;场址工程地质条件,地基稳定性,基础型式及其持力层建议,推荐岩土指标参数 附录:原位试验报告、土工试验成果表、TZ、QZ和PY资料等 14 资料归档 14.1归档范围 归档范围包括 任务合同书及有关的技术要求,委托书等; a 勘察计划,实施方案等; b c)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原始资料、实验室分析测试报告、图纸等; d 阶段性调查成果及其验收记录 e 勘察报告最终原稿(电子文稿) f 报告审核及评审记录,成果报奖记录、获奖记录,成果应用记录 14.2归档要求 归档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对勘察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字记录等材料进行整理立卷,并审核签字,经档案管理部门审查 符合相关规定后归档; b归档文件应格式统一、字迹工整图样清晰、装订牢固、签字手续完备 归档资料应按保密规定划分密级,妥善保管 勘察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调查 计划原始记录,原始资料、资料汇编、图集图件、报告,规范性作业文件,追溯性记录等均应永 久保管; d)电子文件材料应注明技术环境条件,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操作数据、检测数据及备份 要求等 17
GB/T17503一2009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土的统一分类与定名 -般规定 A.1 土的分类应根据下列指标确定 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 a b) 土的塑性指标液限(a、塑限(o)和塑性指数(I,.) 土中有机质含量 c) A.2土的分类和定名 A.2.1土按有机质含量可划分为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泥炭 有机质含量小于5%的土称为无 机土;有机质含量不小于5%,且不大于10%的土称为有机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10%,且不大于60% 的土称为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60%的土称为泥炭 土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标可划分为醉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 A.2.2 A.2.2.1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可按表A.1进一步 分类 表A.1碎石土分类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块石 棱角形为主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角砾 棱角形为主 A.2.2.2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 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可按表A.2进一步分类 表A.2砂土分类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砾砂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一50% 粗砂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中砂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细砂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粉砂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定名时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当砂土中小于0.005mm的土的塑性指数大于10时,应冠以含粘性土定语,如粘性土粗砂 A.2.2.3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不大于10的土,应定名 为粉土,可按表A.3进一步分类 18
GB/T17503一2009 表A.3粉土分类 土的名称 粒径/mm 含量/% 塑性指数 >0.075 <5o 砂质粉土 <0.005 <10 >0.075 <5o 7l0 A.2.2.4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粘性土可根据塑性指数进一步划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塑性指数大于10,且不大于17的土,应定 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A.3根据海洋工程实际要求,土的分类也可按照AsSTMD2487一2006或其他国际相关标准执行 AsTMD2487一2006土的分类 A.4.1土按保留在200号美国怖(O.075mm孔径)上的颗粒含量是否大于50%划分为粗粒土和细粒 土两大类 粗粒土可根据通过4号美国筛(4.75mm孔径)的颗粒含量是否大于50%划分为砾和砂两 大组,再根据分选情况和土中细颗粒的含量进一步划分 细颗粒土可根据液限、塑性指数及有机质含量 再进一步细分 A.4.2AsTMD2487一2006土的分类与定名见表A.4 表A.4土的分类与定名 类 组别符号代表性土名 粗粒土分类 级配良好的 石或砾-砂混 不均匀系数 GW 合物,细粒土 C dso 纯砾(细粒 很少或没有 do 土很少或 曲率系数 级配不良的砾 根据粒径 1. 没有 对 Gw的所有 dlo 砾石粗粒 石或砾-砂混曲线确定砂和 GP 级配要求均不 d又d 部分的 合物,细粒土砾的百分数 符合 半以上大 很少或没有 根据细粒 于4号筛 土 小于200 粉土质砾石、 阿太堡At-ter 睬秘-粉土混号筛粒级)的 GM berg )界限在A 在A线以上 混细粒土的 百分比粗粒线以下或I,<4 合物 且4! 粗粒土试 砾石(细粒 可 分 类 土 的土,需用双 粘土质砾石 样的一半以 土相当多) 阿太堡界限在A 如下 重符号表示 砾-砂-粘土混 上大于200 线以上,且1>7 少于5%-Gw、 合物 号筛 GP,Sw、SP; 级配良好的砂 大于12%-GM、 SW 或砾砂,细粒 C>6,l" 19
GB/T17503一2009 表A.4(续) 组别符号 类 大 代表性土名 粗粒土分类 无机质粉土和极细 砂, 岩粉,粉土质或粘 j=0.73o.-20 M B 土质细砂,或有低塑 性的粘土质粉土 CH 液限小于 低中塑性的无机质 50%的粉 粘土,砾质粘土,砂质 CL 土和粘土 O或Mt 粘土,粉土质粘土,瘦 粘土 o1 OL或ML 低塑性有机质粉土和 OL. 细粒土(试 023040506O708090I00 有机质粉土质粘土 M 样的一半以 液限碟式仪o/% 无机质粉土,含云母 上小于20o Casagrande塑性图 或硅藻土的细砂质土 号筛) MH C为粘质土 液限不小 或粉土质土,橡皮 于50%的 M为粉质土; 粉土 粉土和粘土 0为有机土; 高塑性无机质粘土 H 表示高塑性 CH 肥粘土 l 表示低塑性; A线以上是无机质土区,以下为粉质土区及有机质土 中高塑性的有机质 oH B线右方为高塑性土,左方为低塑性土; 粘土,有机质粉土 200号筛孔径为0.075mm3 高有机质出 泥炭和其他高有机4号缩孔径为.75mmn 质土 20
GB/T17503一2009 附 B 录 规范性附录 桩-土系统的荷载与位移分析 对于桩式海上固定平台,在桩基础设计时,为使桩基础能承受静荷载,循环荷载和瞬时荷载,不发生 过大的变形或振动,应进行桩设计深度、竖向荷载-桩位移和横向荷载-桩位移的计算分析 B.1桩的设计打入深度 桩的设计打人深度应能使桩具有足够的能力,以承受最大的竖向计算承载力和上拔力,且具有合理 的安全系数 桩的极限承载力可按B.2和B.3的规定进行计算,或采用以大量可靠资料为依据的其他 计算方法计算 桩的允许承载力为极限承载力除以合理的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不应小于SY/T10030 2004中6.3.4中要求的数值,见表B.1 表B.1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安全系数值 荷载条件 安全系数 1.5 设计环境条件加适当的钻井荷载 2.0 钻井作业期间的操作环境条件 1.5 设计环境条件加适当的采油作业荷载 2.0 采油作业期间的操作环境条件 1.5 设计环境条件加最小荷载(对上拔情况 B.2桩的轴向承载力 B.2.1极限承载力 静荷载条件下,桩的极限承载力Q由sY/T100302004中6.4.1-1式确定,见式(B.1): Q=Q.+Q= A 十g A, ** B.1 式中: 桩侧摩阻力,单位为千牛(kN); 桩端承载力,单位为千牛(kN); 单位桩侧摩阻力,单位为千帕(kPa) 桩测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单位桩端承载力,单位为千帕(kPa); 桩端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A B.2.2粘性土中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 B.2.2.1对于粘性土中的管桩,沿桩长上任一点的桩侧摩阻力f可按sY/T10030-2004中6.4.2-1 式计算,见式(B.2) =C B.2 式中; 无量纲系数 C -计算点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单位为千帕(kPa) 系数a按SY/T100302004中6.4.2-2式计算,见式(B.3): 21
GB/T17503一2009 =0.5-0," 当重<1.0 a- B.3 =0.5y从.3 当重>1.0 式中 y C/P; P -计算点的有效上覆土压力,单位为千帕(kPa) B.2.2.2粘性土中的单位桩端承载力q可按sY/T10030-2004中6.4.2-3式计算,见式(B.4): g=9C B4 在成层粘性土中,桩侧摩阻力按公式(B.2)计算 当桩端承载力按公式(B.4)计算时,如果桩端 所处的粘性土层的相邻的土层相对较软,则桩端距离相邻土层界面应不小于3倍的桩径厚度否则应对 计算值作修整 当相邻土层与计算土层的强度相差不大时,就可不考虑桩端与相邻土层界面的距离 B.2.3非粘性土中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 B.2.3.1非粘性土中的管桩侧摩阻力可按sY/T100302004中6.4.3-1式计算,见式(B.5): =KP,tano B.5 式中; K 横向地基压力系数; -计算点的有效上覆土压力,单位为千帕(kPa); 土与桩壁间的摩擦角,单位为度() 对于开口无土塞打人桩,无论是压荷载或拉荷载的情况,均假设K值为0.8 对于形成土塞或端部 封闭的桩,可假设其K值为l.0 摩擦角心按表B.2选取 对于长桩、值宜采用sY/T10030一2004 中表6.4.3-1给出的极限值,见表B.2 B.2.3.2对于端部支承在非粘性土中的桩,其单位桩端承载力q按sY/T10030-2004中6.4.3-2式 计算,见式(B.6) g=P,N B.6 式中: -桩尖处的有效上覆压力,单位为千帕(kPa); N -承载力系数 表B.2中所列参数为推荐值 在能取得实验资料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实验值 对于密度和类别不 在表B.2所列范围的土,在选择设计参数时,应进行专门的实验或现场试验 表B.2非粘性硅质土的设计参数 极限单位桩端 极限桩侧 士-桩间摩擦角 密度 土的类别 摩阻力值 承载力系数 承载力值 kPa MPa 砂 极松 砂质粉土 15 47.8 .9 松 中密 粉土 砂 松 中密 砂质粉土 20 67.0 12 2.9 密实 粉土 中密 砂 81.3 20 25 密实 砂质粉土 22
GB/T17503一2009 表B.2续 极限桩侧 极限单位桩端 土-桩间摩擦角 密度 土的类别 摩阻力值 承载力系数 承载力值 kPa MPa" 砂 密实 40 30 95,7 9.6 极密 砂质粉土 砂砾 密实 35 114.8 50 12.0 砂 极密 注;“砂质粉土”其强度通常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含粉粒量的增加而减小 B.2.3.3对于非粘性土中的小于钻孔孔径的打人桩,其和q值的确定,应采用考虑到施工安装造成 土扰动的方法但其值不应超过打人桩的值 表B.2的和q亦可用于钻孔灌注桩,但要考虑土和灌 浆界面的粘结强度 B.2.3.4对于成层的非粘性土层桩侧摩阻力可采用表B.2给出的值 当桩端承载力采用表B.2的 推荐值时,如果桩端所处的非粘性土层的相邻土层较软,则桩端距离相邻土层的层界面不小于3倍桩径 的厚度,否则应对表列数据进行修改 如果相邻土层与桩端所处的非粘性土层的强度相差不大,则可不 考虑桩端与相邻土层界面的距离 B.2.4岩层中灌注桩的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 对于岩层中的钻孔灌注桩,其单位桩侧摩阻力不应超过岩石或灌浆的三轴抗剪强度,桩侧极限摩阻 力值可取为钢桩同灌浆之间的极限固结强度 岩层的桩端承载力应根据其三轴抗剪强度和可靠的承载力系数来确定,并不得超过9.58MPa B.3桩的轴向抗拔力 桩的极限抗拔力不大于桩的总侧摩阻力Q 在分析确定桩的极限抗拔力时应考虑包括静水上浮 力和土塞重量在内的桩的有效重量 对于粘性土.f值应与公式(B.2)规定值相同 对于非粘性土. 值根据公式(B.5)的规定计算 对于岩层,/值应与B.2.4的规定值相同 桩的抗拔力应为极限抗拔力除以安全系数 B.4轴向荷载-桩位移分析 在任一深度的动员的桩-土的剪力传递和桩的局部位移的图形关系可用曲线来表示,同样,可动 员的端部承载力和端部的竖向位移可用Q曲线来表示 B.4.1竖向荷载传递曲线(F 粘土和砂土中桩的竖向荷载传递曲线采用Y/T10030-2004中图6.7.2-1,见图B.1 桩的竖向位移Z处的剩余粘结力的比值/m与土应力-应变特性、应力历史,桩的安装方法、桩 的加载顺序及其他因素有关 t/的范围从0.70到0.90. B.4.2桩端荷载-位移曲线 桩端承载力是随着桩端位移增大而逐渐发挥出来的,当桩端位移达到桩径的10%时,才能完全使 粘土和砂土中的端部承载力起作用 粘土和砂土中的桩端荷载与桩位移(Q-2)均可采用sY/T10030 2004中图6.7.3-1,见图B.2的曲线和数值 23
GB/T17503一2009 1.0T r=0.9 粘土 0.8 粘土利余粘结力的范围 砂士 =0.7 fRs 0.6 粘土 砂土 Z/D Z,in l/n .0 OO丽 E 0.10 0.0016 0.30 E0O 0.4 0.0031 0.50 0.0057 0石 0.0080 0.90 1.00 0.0100 0.02000.700.90 0.700.90" 0.2 0.05 0.01 0.02 0.03 0.04 Z/D 0.5 0.2 0.4 z/mm -桩的局部位移,单位为毫米(mm). -桩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可动员的桩-土粘结力,单位为千帕(kPa); -桩土的最大粘结力或由B.2所计算的单位桩侧摩阻力,单位为千帕(kPa). ln 注:1in=25.4mm 图B.1典型的桩的轴向荷载传递-位移(/)曲线 =1.0 we /D t/nn 0 0.002 0.13 0.50 0.042 075 a.90 0.073 0.10o0 1.00 ;=0.10p x/D -桩的竖向位移,单位为毫米(mm) -桩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可动员的桩端承载力,单位为千牛(kN); Q -根据本附录计算的桩端承载力,单位为千牛(kN) 图B.2桩端荷载-位移(g)曲线 214

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的编号:GB/T17502-2009。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共有32页,发布于2010-04-012010-04-01实施,代替GB17502-1998
煤层气井注入/压降试井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煤层气井注入/压降试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煤层气井注入/压降试井方法的编号:GB/T24504-2009。煤层气井注入/压降试井方法共有10页,发布于2010-04-012010-04-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