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Regulationforgradationonagriculturelandqualit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编号:GB/T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共有317页,发布于2012-10-012012年第13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7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40
  • 实施日期2012-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3.30M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国家标准 GB/T28407一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Regulationforgradationonagrieuturelandquality 2012-06-29发布 2012-10-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8407一2012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4.1对象 原则 4.3内容 技术工作组织 A.5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4.6工作底图的比例尺 成果 相关技术应用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 5.1编写任务书 5.2表格准备 5.3资料收集 5.4资料核实与整理 外业补充调查 6.1调查内容 6,2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6.3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 标准耕作制度和基准作物 7.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7.2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划分分等单元 8.1划分要求 8. 划分方法 .2 校验与登记 8. 3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12 12 9.1确定计算方法 9.2因素法 12 13 9.3样地法 15 10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GB/T28407一2012 15 10.1查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l0.2确定产量比 15 15 10.3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15 11计算土地利用系数 15 11.1分指定作物计算 11.2综合计算 12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18 12.1分指定作物计算 12.2综合计算 13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2 13.1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0 13.2计算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14农用地质量等别划分与校验 14.1初步分等 14.2校验 14.3等别调整与确定 22 14.4面积汇总 14.5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协调与汇总 22 22 15建立标准样地体系 15.1原则 15.2选择标准样地 15.3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 2: 15.4标准样地的管理 2: 16成果编绘 2: 16.1图件成果 16.2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 16.3数据成果 16.4 电子成果 25 17成果验收 25 17.1验收条件 17.2验收内容 2: 17.3验收程序和方法 26 17.4验收组织 26 17.5验收项目与标准 26 26 17.6验收报告 26 18成果更新 26 18.1要求 26 18.2周期 26 18.3程序 19成果归档与应用
GB/T28407一2012 2r 19.1档案管理 2r 19.2成果应用 28 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附表 3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各县(市、区)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 139 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用地质量分等推荐因素及其分级、分值和权重 附录D(规范性附录全国各省作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 303 附录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确认 307 附录F规范性附录农用地质量等别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农用地质量分等野外调查导则 308 参考文献 ,-- m
GB/T28407一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农业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存智、邸文聚,吴海祥,廖永林,邱维理、张风荣、困德范树印,关文荣、 陈原,胡江,苗利梅、马仁会,安萍莉、刘彦、杨丽平,程锋、王洪波
GB/T28407一2012 引 言 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等级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促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 用,统一农用地质量分等程序和方法,做到分等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根据《土地管理 法》,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标准
GB/T28407一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的总则,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外业补充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 基准作物、划分分等单元、农用地质量等别评定建立标准样地体系以及成果编绘、验收、更新归档与应 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一2007行政区划代码 GB/T192312003土地基本术语 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术语和定义 GB/T19231一2003,GB/T21010-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agreulwreana 农用地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3.2 农用地质量等agriculturelandqualitygrade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 农用地质量等别 3.3 农用地自然等agrieulturelandphysiealqualitygrade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光温、气候资源条件和土地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 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质量等别 ? 农用地利用等agrieulturelandutilizationqualit》grade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平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 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质量等别 3.5 农用地经济等agrieuturelandeconomicqualitycompositegrade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 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质量等别
GB/T28407一2012 3.6 基准作物 criterioncrop 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 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指定作物appointmentcrop 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3.8 因素指标区faeorindexaren 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 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3.9 样地适用区stamdararmlamdpraetitealaren 采用样地法计算农用地质量分,需要划分样地适用区,是指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 区域,是区别于其他适用区的最小单元 样地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特征与其适用区的其他分等评价单元 的特征应具有相似性 3.10 分等单元gadleumit 农用地质量等别评定和划分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部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显著差异 3.11 产量比yieldratio 当地基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各种指定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之比 3.12 andusecoefrieient 土地利用系数 用来修正土地的自然质量,使达到接近土地的实际产出水平的系数,计算公式 K=Y/Y .max 式中: 某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L Y -样点的第种指定作物单产; -第种指定作物的省级二级区内最高单产 3.13 “产量-成本”指数ratioofyiedtocost 用来表达作物种植中资金投人的效率水平,计算公式 d,=Y7/C 式中: -第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单位为千克每元(kg/元) 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e/hm') Y -样点的第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单位为元每公顷(元/hm' 3.14 土地经济系数landeeonomiccoefieient 用来表达实际资金投人效率与当地最大投人效率的接近程度,计算公式 =a;/A K
GB/T28407一2012 式中: K 样点的第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样点第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 a 第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的省级二级区内最大值 A 3.15 标准耕作制度sandardfarmingsystem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 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用的农作方式 3.16 光温生产潜力 solarandtemperaturepotentialproduectivitsy 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cO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在 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3.17 气候生产潜力ematiepwentialprduetiity 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其他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 件下,农作物群体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即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的限制作用后,农作 物的理论产量 3.18 标准样地standardfarmland 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的若干农用地质量分等单元 一般情 况下,标准样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它们在本区域内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等 条件的综合特征最优 3.19 标准样地体系standar nrdfarmlandsystem 农用地质量分等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和用于描述农用地质量分等标准样地特征的因素体系的 总和 总则 4.1对象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工作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主要是指耕地 4.2原则 4.2.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质量分等是以造成等别差异的 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 4.2.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 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质量分等是在 国家将省、县三个层次上开展 县级分等成果要在本县域范围内可比;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本省域范
GB/T28407一2012 围内可比;国家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 4.2.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是根据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 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分等结果的作用 4.2.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要能反映不同区域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区域 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并反映对区域土地收益水平的影响 4.2.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定量计算为主 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 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提高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 精度 4.2.6跟踪检验原则 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中,对每一步成果进行检验,并进行专家咨询,论证,确保成果与实际情况 相符 4.3内容 4.3.1工作准备 工作准备的内容如下 a)编写任务书、编制有关表格、准备图件; b收集现有资料并进行整理 4.3.2外业补充调查 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包括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依据农 用地分等野外调查导则进行 4.3.3 内业处理 内业处理的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标准耕作制度,确定基准作物、指定作物,查各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确定产 a 量比; b划分分等单元编制分等单元图: 划分分等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并确定各指标区的分等因素或分等特征属性; c 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或分等特征属性自然质量分加(减)规则表; dD 计算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自然等别 计算各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并划分等值区; h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经济等别
GB/T28407一2012 4.3.4确认和整理成果 需要确认和整理成果的具体内容如下 对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校订,确认 a b编制图件,文字报告; e)设立标准样地永久性标志; d成果验收 成果归档 技术工作组织 技术工作组织的具体内容如下: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农用地质量分等标准参数体系,包括光温(气候)生产潜力 指数、标准耕作制度,并进行全国成果汇总 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产量比、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汇总省级成果等;在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统一指导下,与相邻省(区、市)就指 标区划分、主导因素选择等事宜进行协调; 市,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的收集与外业补充调查、成果检验,汇 总等; 具体承担单位负责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图件编绘,实地检验等 D 4.5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4.5.1技术路线 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 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质量等别 4.5.2方法步骤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方法步骤如下 a 资料收集整理与外业调查; b划分指标区,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 划分分等单元并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查全国各省作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确定产量比,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及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及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划分与校验农用地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 g h整理、验收成果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流程见图1
GB/T28407一2012 工作准备 外业补充调查 稍定标准耕作制度 划分指标区 确定分等因素 划分分等单元 选择自然质量分 计算方法 样地法 因素法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计算白然等指数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 等别划分与检验 成果汇总 验收 图1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流程图
GB/T28407一2012 4.6工作底图的比例尺 工作底图采用1:100001:100000的比例尺,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精度一致 4.7成果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主要成果如下: a) 文字成果; 图件成果 D 数据表格成果; o' d)数据库成果 标准样地成果 e) f)基础资料汇编 成果的编绘按第16章要求 4.8相关技术应用 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图形处理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 5.1编写任务书 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如下 a)分等区域和范围; 工作程序及方法 b) e)技术资料和基础图件; 组织领导 d e)工作人员、时间安排、经费预算; f 预期成果 5.2表格准备 按附录A准备工作表格 5.3资料收集 5.3.1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a)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 b 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等; 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构 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侵蚀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和地表岩石露头度等; 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平整 度及破碎程度等 农业气候补充资料:各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月平均降水量等
GB/T28407一2012 5.3.2农用地利用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 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等 5.3.3农用地经济资料 单位面积耕,播,收的机械投人费用,单位面积的水.电,柴油等费用,单位面积的种子,化肥,农药 地膜等费用,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运输费用和农产品价格等 5.3.4图件收集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 5.3.5其他资料 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 料,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资料等 5.4资料核实与整理 5.4.1资料核实 数据来源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对不符合实际的数据或个别异常值要校正或剔除 5.4.2资料整理 对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 a)根据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初步划分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并按区对资料进行 分类整理,重点是图件、数据资料整理,指标区划分方法见9.2.1,样地适用区划分方法见 9.3.1; b根据农用地利用状况,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方法见11.1.l 根据农用地经营状况,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方法见12.1.l:; d对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资料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外业补充调查 调查内容 6.1.1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 根据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设置情况及其精度要求,补充调查和检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所需 资料 具体要求见6.2. 6.1.2农用地利用状况 根据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所需资料 具体要求 见6.3 6.1.3农用地经营状况 根据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所需资料 具体要求
GB/T28407一2012 见6.3 6.2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6.2.1调查范围与对象 6.2.1.1调查范围 被列人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范围,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区域和需要对资料进行准确 性校核的区域 6.2.1.2调查对象 因素法中所称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或样地法中所称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属性 6.2.2调查方案设计 6.2.2.1调查路线 校核调查的路线要穿越所有有疑问的分等区域,补充调查的路线要穿越所有需要补充资料的分等 区域 区域自然条件单一的地区,可采用一纵一横路线;条件复杂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 的空间变化规律,增加调查路线 6.2.2.2调查点设置 在选定的路线上,随机设置调查样点,在因素特征变异明显的地带可加密布点 调查方法 6.2.2.3 在调查时,可实地观测或请当地农民或农技人员对调查单元的土地质量状况进行定性描述,并按质 量排序,作为分等结果检验的依据 6.2.3精度要求 对缺乏土壤资料的补充调查点,可补充土壤剖面,以便准确诊断分等因素;同一分等单元内设置若 干调查点,实测分等因素值,取其平均数 6.2.4资料整理 外业调查原始记录的文字、表格、图件、剖面照片及其说明、环境照片及其说明,整理成册,列人基础 资料汇编、存人档案 外业补充调查的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 6.3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 6.3.1产出数据调查 产出数据调查的具体要求如下: a)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b)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物产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产量表示; 调查结果满足6.3.3的精度要求 D 产出数据调查表样式见附录A表A.2.
GB/T28407一2012 6.3.2投入数据调查 投人数据调查的具体要求如下 a)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b 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人量表示; 物质投人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按当 地平均价格计算; d)活劳动投人为农业生产中必需的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按当地实际情况计算; 调查结果满足6.3.3的精度要求; e f 投人数据调查表样式见附录A表A.2 6.3. 3 精度要求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选取的样点要具有代表性,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分甲、乙 两级精度,按甲级精度实施,个别地方如确有困难可暂按乙级精度进行 6.3.3.1 甲级精度 甲级精度的具体要求如下 在初步划分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内,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均匀布点,按 a 土地条件,从优到劣分为(3~7)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3050)个采样点,共计90~350)个 样点; b)各样点的投人产出数据与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种植安排相对应 对样点数据进行整理,校正或剔除异常数据后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样本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检 验后方可使用 6.3.3.2乙级精度 乙级精度的具体要求如下 a在已有农经、统计、土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外业补充调查 b)投人产出数据在不同的土地条件上都有分布,原始数据如不能对应到地块,要与其所在的地类 相对应 按土地条件分(37)层,每层取(5l0)个样点,通过实测投人产出数据,对已有资料进行 检验 标准耕作制度和基准作物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标准耕作制度见附录B 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7.2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7.2.1基准作物 基准作物指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本标准所称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 根据种植日期,本标准又将基准作物进一步区分为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 七种 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从中选择一种,作为本行政区的基准作物 1o
GB/T28407一2012 7.2.2指定作物 指定作物指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见附录B 将确定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3和表A.4 划分分等单元 8.1划分要求 分等单元是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分等单元按以下要求划分 a 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 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分等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 为同一单元 b单元内部的土地特征相似,土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越分等因素指标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单无边界不跨越地块边界 c d 单元边界采用控制区域格局的地貌走向线和分界线,河流、沟渠,道路、,堤坝等线状地物和有明 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8.2划分方法 8.2.1叠置法 将比例尺相同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一个分等单元 若图 斑小于最小上图面积(6mm')则进行归并 叠置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多、地貌类型比较复杂的 地区 8.2.2地块法 在工作底图上用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界线,将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相对均一的地块,划为一个分 等单元 也可直接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图斑作为分等单元 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型和地区 8.2.3网格法 -定大小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 网格大小以能区分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大小均一的 用- 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 网格法适用于分等因素空间变化不复杂的地区 8.2.4多边形法 将所有分等因素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 多边形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 型和地区 8.3校验与登记 对分等单元划分和边界的合理性进行校验;将校验后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单元按顺序编号填表登记 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5和表A.6. 11
GB/T28407一2012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9 确定计算方法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因素法或样地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9. 2 因素法 9.2.1确定分等因素指标区 采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需要划分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指标区(以下简称指标区),指标 区是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分等因素体系一致的区域 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的具体要 求如下 指标区可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等划分,也可根据强限制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划分 a b)在县域范围内,指标区一般不超过5个 -个指标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 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等因素计算; 按照强限制性因素划分的指标区称作限制区,在限制区内,由于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农用地 自然质量分的最高分不能取100分,假设该限制区内最优农用地条件的自然质量分为80分, 则限制区内所有分等单元的按百分制计算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均需乘以0.8的限制系数 将确定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3; e fD 编制指标区图 9.2.2确定分等因素 9.2.2.1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两类 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 貌类型给出;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用于分等的自选因素一般不超过3个 所有分等 因素都需要采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两种以上方法进行 检验和确定,在分等任务书中予以明确 9.2.2.2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按照以下方法步骤确定 在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中进行选择,初步确定指标区内的分等因素; a b)通过查找附录C相应分区的推荐因素索即得到本县域的推荐因素; 自选因素由各地经分析论证后确定,自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c 1) 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 2 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等; 3 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 构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地表岩石露头度等; 4 农田基本建设:霾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 平整度及破碎程度等 9.2.2.3初步确定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并进一步按照指标区的具体情况,经过科学分析论证后加 以简化 将确定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3和表A.6. 9.2.3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编制记分规则表的基本要求: 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a 12
GB/T28407一2012 b推荐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可见附录C,但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指定作物、指标区的情 况加以调整; 自选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由各地自行确定 d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可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试验资料,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 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记分规则表编制可在上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指导下进行; f 将确定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7 9.2.4编制分等因素图 根据分等因素实际状态值的区域分布,编制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图 9.2.5读取分等因素指标分值 根据分等因素图及记分规则表,获得各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分等因素指标分值 9.2.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具体计算方法 如下 几何平均法的计算见式(1) a ()" C L 100 式中: -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C 分等单元编号; 指定作物编号; 分等因素编号; 分等因素的数目; 第;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人个分等因索的指标分值,取值为(O一100] / b加权平均法的计算见式2) f c C 100 式中: -第人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w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式(1)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5 9.3样地法 g.3.1确定分等因素样地适用区 采用样地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需要划分样地适用区(以下简称适用区,适用区是依主导因素 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分等因素体系一致的区域 在县域范围内每个乡镇布设1个标准样地,地貌条件、耕作制度差异较大的乡镇,可以布设多 个标准样地,并根据其相似性进行归类,标准样地设置方法见15.1; 13
GB/T28407一2012 b 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或强限制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参照标准样地的归类结果划分适用 区,县域范围内适用区一般不超过5个 -个适用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 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等因素计算; d)将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3 编制样地适用区图 9.3.2确定分等因素 标准样地法确定农用地质量分等属性的原则与因素法相类似,但更注重可描述性、综合性 将确定 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3和表A.6. 9.3.3确定标准样地基准分值 确定标准样地的分等属性特征值以及标准样地的基准分值,其最高分值由县级标准样地控制(在省 级样地尚未确定前,县级样地最高分值暂定为100分) 将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 A.8 9.3.4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加)减分"规则表 编制样地法加(减)分规则表的基本要求如下 a)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b按样地适用区分别编制;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可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试验资料,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 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d)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可在上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指导下进行; 将确定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9 e 9.3. 编制分等属性图 5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实际状态值的区域分布,编制农用地质量分等属性图 g.3.6确定分等属性加(减)分值 根据分等属性图及加(减)分规则表,获得分等属性加(减)分值 9.3.7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采用代数和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见式(3) F十 CL 3 00 式中: -标准样地基准分值; 分等属性编号; 分等属性的数目; -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种指定作物第人个分等属性加减)分值 f机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式(1)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6 14
GB/T28407一2012 10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R 10.1查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作物生产潜力指数见附录D 在农用地有灌溉条件时查找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在无灌溉条件时查 找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将确定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4和表A.6 10.2确定产量比(B 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分区确定产量比,计算见式(4) 基准作物单产 某区内指定作物产量比= 指定作畅革 式中: 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单产是指区内最大单产 将确定的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 A.4和表A.6. 10.3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第种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计算见式(5): R/=a .C48 式中: -第i个分等单元第种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 R -第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a" -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C 第种作物的产量比 月 农用地自然等指数计算见式(6). 习R;,(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 R,= (>R,)/" 两年三熟时 式中: -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R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式(5)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6 11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指定作物计算,一种是综合计算 11.1分指定作物计算 11.1.1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外业调查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指定作物产量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以村为单位,根据指定作物的实际单 产,初步划分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各等值区需满足以下条件 等值区之间实际单产水平有明显差异; a b 等值区的边界不打破村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 15
GB/T28407一2012 11.1.2计算样点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依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在各行政村内分层设置一定数量的样点后(精度要求见6.3.3),按照以下 步骤计算 1.1.2.1确定指定作物的最高单产 由各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标准耕作制度(附录B)中的指定作物种类,调查,确定其最高单产 1.1.2.2确定样点的指定作物单产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分析,或近几年的实际测产确定 11.1.2.3计算样点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见式(T). K= Y 式中: K用 第i个样点第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Y 第i个样点第种指定作物正常投人下的单产; Ym 第种指定作物省内分区最高单产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0 11.1.3计算等值区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11.1.3.1计算行政村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根据行政村内各样点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采用儿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其中加权平均法 的权重可根据样点代表的面积比例或经验确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几何平均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见式(8) a (8 K -(I 式中: K 行政村第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样点编号; 样点数目; n 其他符号含义见式(7) b 加权平均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见式(9): K wkn 式中: K 行政村第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样点编号; 样点数目; -第i个样点权重 其他符号含义见式(7)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0. 16
GB/T28407一2012 11.1.3.2计算等值区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等 值区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几何平均的等值区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见式(10) Kw=() 10 ( 式中 K 等值区第了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 第i个行政村第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 -行政村数目; 7 加权平均的等值区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见式(11) b w," (11) KL= ”ki 式中: 等值区第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 -第i个行政村第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i 行政村数目; 7 第i个行政村权重 7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1和表A.14 修订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11.1.4 以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 进行边界订正 订正后的等值区需要满足: a)等值区内各行政村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在X士2s之间(X表示平均值;s表示标准差); b等值区之间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平均值有明显差异 等值区边界两边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值具有突变特征 11.1.5编制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根据修订后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编制成图 11.2综合计算 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不区别指定作物,编制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步骤如下: a)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计算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见式(12): Y=习Y月 .( 式中: 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 第j种指定作物的实际产量 第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 月 根据指定作物的最高单产,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计算最大标准粮单产见式(13). b =习Y ?? (13 ).m Ye 17
GB/T28407一2012 式中: Ym 最大标准粮单产; Ym 第种指定作物的最大单产; 第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 月 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见式(14. 14 KL 式中: K -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 最大标准粮单产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0 d) 编制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e)计算各等值区的土地利用系数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1和表A.14 12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指定作物计算,一种是综合计算 12.1分指定作物计算 12.1.1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外业调查前,可根据收集到的统计资料,以村为单位计算“产量-成本”指数,按照各村“产量-成本" 指数的大小,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各等值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等值区间"“产量-成本"指数有明显差异; a 等值区的边界不打破村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 b 12.1.2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依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在所有的行政村内分不同产量水平,分层设置- -定数橇的样点.,并银据以 下步骤计算出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计算“产量-成本”指数 a 用按规定获取的投人、产出数据,分样点计算,见式(15) (15 a, 式中: 样点“产量-成本”指数; -样点第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 -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 C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2. b)确定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成本指数 各省组织有关专家在省内分区确定的第j种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成本指数A 计算样点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计算见式(16). 18
GB/T28407一2012 K = 16 “ 式中: 第i个样点第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K -第i个样点第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 a A -省内分区第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的最大值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2 12.1.3计算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 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的技术步骤如下 计算村内各样点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的几何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作为该村的指定作物土 a 地经济系数,具体计算方法见11.1.3.1,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2: b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采用儿何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 算等值区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具体计算方法见11.1.3.2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3和表A.14 12.1.4修订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以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 进行边界订正 订正后的等值区要满足 a)等值区各样点经济系数值x士2Ss之间(X表示平均值;s表示差); b等值区间经济系数平均值有一定差值: e)等值区边界两边的经济系数值具有突变特征 12.1.5编制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根据修订后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编制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12.2综合计算 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不区别指定作物,直接编制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步骤如下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计算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y=习(Y,岛)标准粮实际成本 a C=习C,再计算出样点的综合“产量-成本”指数a= b确定各省内分区的最大产量成本指数A 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见式(17) c 17 K -“ 式中: Ke 样点综合土地经济系数; -样点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A -各省内分区的综合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2 d)编制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计算各等值区的土地利用系数 e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3和表A.l4 19
GB/T28407一2012 13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13.1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一种是按综合土地利用系数计算 13.1.1按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 13.1.1.1计算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 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计算方法见式(18). Y,=RK 18 式中; Y -第i个分等单元第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 -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种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 R 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第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K 13.1.1.2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方法见式(19) 习Y (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 (19 Y 习Y)/2 两年三熟、五熟时 式中 -第1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式(18).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6 13.1.2按综合土地利用系数计算 综合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方法见式(20): Y,=R;K 20) 式中: -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R -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K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6. 13.2计算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指定作物计算,一种是综合计算 13.2.1按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计算 13.2.1.1计算指定作物经济等指数 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等指数计算方法见式(21): -s .(21 G=Y Kc 心
GB/T28407一2012 式中: G 第i个分等单元第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 -第i个分等单元第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 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第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13.2.1.2计算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计算方法见式(22). 习G (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 G 22 G;/? 两年三熟、五熟时 式中: 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式(21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6 13.2.2按综合土地经济系数计算 综合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方法见式(23) G=YKe 式中; 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 -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e 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 将计算结果填人表格中,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6 农用地质量等别划分与校验 1 14.1初步分等 初步划分农用地质量等别的要求如下 根据农用地自然等指数、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分别进行农用地自然等,农用 地利用等和农用地经济等的划分; b)采用等间距法进行农用地各等别的初步划分,各省根据自已的情况和需要确定本省农用地自 然等、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经济等的划分间距;国家通过对各省分等结果的分析、协调确定国 家农用地自然等,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经济等的划分间距; 农用地自然等别、农用地利用等别和农用地经济等别初步划分的结果填人表格,表格样式见 表A.6 14.2校验 对中间结果和初步分等结果进行实地校验 14.2.1校验内容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的校验内容为 分等因素及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或指定作物-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加)减分 规则表、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初步分等结果 21
GB/T28407一2012 14.2.2校验方法 在所有分等单元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将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 如果与实际不符的单元数小于抽取单元总数的5%,则认为计算结果总体上合格,但对不合格单元 较 的相应内容要进行校正;如果大于5%,则按工作步骤进行全面核查、校正 等别调整与确定 114.3 等别调整与确定的具体要求如下 a)对不合格的分等单元,需要按照分等程序重新校正各项参数,并进行计算; 详细记录调整过程,并与原有计算资料一并整理,归人档案; b e)校验合格的农用地经济等别确定为农用地质量分等结果; 农用地质量分等结果填人表格,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6 d) 114.4 面积汇总 农用地质量等别面积汇总的具体要求如下 a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中的面积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相一致 土地等别面积按图斑进行统计,打破图斑的单元面积量算,以图斑面积加以控制 b 数据填人表格,填写错误用水平线划掉,将正确的数据重新记在上方,表格样式见附录A 表A.5; 将各等别面积按行政单位和地类进行汇总,结果填人表格,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5和 D 表A.16; 认真核对面积数据,建立统计台账,归人档案 14.5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协调与汇总 14.5.1省级协调与汇总 对省内各县级行政区分等结果进行协调,使分等结果省内可比,并进行汇总 汇总结果填人表格 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7 在省级汇总前建立省级标准样地体系(标准样地体系建立见第15章),依据省级标准样地对县级标 准样地的最高分值进行控制性调整,对县级分等等别,、图件,面积等统一调整、汇总 成果内容及格式见第16章 14.5.2国家级协调与汇总 对各省级行政区分等结果进行协调,使分等结果全国可比,并进行汇总 在国家级汇总前建立国家级标准样地体系(标准样地体系建立见第15章),依据国家级标准样地对 省级标准样地的最高分值进行控制性调整,对省级分等等别、图件,面积等统一调整、汇总 成果内容及格式见第16章 1 建立标准样地体系 15.1原则 15.1.1分层设置原则 分层设置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 22
GB/T28407一2012 标准样地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分别设置 a b)国家级标准样地分省布设,每省设置10个15个; 省级标准样地分县布设,每县设置5个10个 d)县级标准样地分乡(镇)布设,至少设置1个 15.1.2生产条件综合最优原则 标准样地是区域内气候,地形,基础岩性地质,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 最优的分等单元 15.1.3稳定性原则 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分等单元中选择标准样地 15.2选择标准样地 标准样地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标准样地,具体内容见附录E 15.3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 将标准样地特征填人表格,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8 标准样地的管理 15.4 15.4.1标准样地分级 标准样地分为县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 县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由各县(市、区)设立,国家级 标准样地由各省(区,市)设立,国家级、省级及县级标准样地设立的具体要求见附录E 15.4.2标准样地标志设立与保护 设立各级标准样地的永久性标志,需要对标准样地标志妥善保护,标志牌要求见附录E 15.4.3标准样地档案管理 15.4.3.1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档案中需要设立标准样地专卷;标准样地档案中记 载本行政区内标准样地的分布、特征和管理情况 15.4.3.2国家级,省级和县级标准样地及其档案由相应级别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l 成果编绘 16.1图件成果 16.1.1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图件 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图件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最终成果图 最终成果图能直观反映农用 地质量的优劣,反映不同质量农用地的分布,面积等状况 16.1.1.1工作底图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底图采用1;10000~110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23
GB/T28407一2012 16.1.1.2中间成果图 对农用地质量分等中间成果图的具体要求如下 a)分等单元图,具体要求见第8章和16.1.2; b指标区图或样地适用区图,具体要求见第9章和16.1.2;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具体要求见第11章和16.1.2; c d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具体要求见第12章和16.1.2. 16.1.1.3最终成果图 最终成果图包括农用地自然等别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农用地经济等别图、标准样地分布图,编制 要求见16.1.2 16.1.2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图编绘要求 16.1.2.1比例尺 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图件的比例尺为1;10000~1:50000,原则上与最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比 例尺一致 16.1.2.2工作底图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要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 16.1.2.3上图要素 各图件突出反映主题内容,并包括图名、图廓、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方位坐标、县级和乡级行政 界线,重要的线状地物或明显地物点、编图单位、编图时间、邻区名称和界线等要素,各等别图还需要包 括面积汇总表 16.1.2.4等别图斑 编制最终成果图时可将等别相同的相邻分等单元进行归并,形成等别图斑,图斑面积不小 于6mm 16.1.2.5图件内容标注 用图示,注记等标注分等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a)用大写的罗马数字(I,I,I)分别表示各等别(一等,二等,三等); 用实线表示各等别界线; b e)各地根据需要编绘彩色等别图,等别图以冷色调为主,等别色差明显,图面色调和谐, d)图式见附录F 16.2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 16.2.1文字成果的主要内容 文字成果主要包括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16.2.1.1工作报告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报告反映分等工作过程,包括分等工作的目的、任务、工作依据、人员组成、工 24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28407-20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农用地的质量则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规范农用地的管理和利用,GB/T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应运而生。该标准于2012年由国家农业部制定,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旨在通过对农用地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等,科学合理地确定其适宜利用方式,达到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的。同时,该标准也为政府部门和农民提供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农用地的依据和参考。

GB/T28407-2012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用地质量分等的基本原则、分等方法和标准、分等结果的划分范围和适宜利用方式、数据来源和报送方式等方面。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方法和标准。

标准要求对农用地的质量进行分等评价,分为一至五等共五个等级。分等时主要考虑土壤肥力、水分条件、排水状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并根据不同等级确定其适宜的利用方式,如种植粮食作物、果树、经济林木等。

通过GB/T28407-2012标准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规范农用地的管理和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的。同时,标准化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也为政府部门和农民提供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农用地的依据和参考。

和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类似的标准

煤炭企业能源消费统计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煤炭企业能源消费统计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煤炭企业能源消费统计规范的编号:GB/T28398-2012。煤炭企业能源消费统计规范共有9页,发布于2012-10-012012年第13号公告
电子收费基于专用短程通信的电子收费交易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子收费基于专用短程通信的电子收费交易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子收费基于专用短程通信的电子收费交易的编号:GB/T28421-2012。电子收费基于专用短程通信的电子收费交易共有27页,发布于2012-10-012012年第13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