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4617.2-2012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Propagationcharacteristicsinlandmobileserviceandfixedservice-Part2:Propagationcharacteristicsfortheterrestrialfixedservicein100MHz~1000MHz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的编号:GB/T14617.2-2012。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共有19页,发布于2013-06-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3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60.30
  • 实施日期2013-06-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9页
  • 文件大小492.56KB

以图片形式预览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国家标准 GB/T14617.2一2012 代替GB/T14617.21993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2部分:100MHz1000MIHz 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Propagationcharacteristicsinlandmobileserviceandfixedservice Part2:Propagationcharaeteristicsfortheterrestrial fixedservicein100MHz1000MHz 2012-12-31发布 2013-06-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4617.2一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视距传播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 4.2 地面引起的干涉衰减 4.3绕射损耗的计算 衰落概率的预测 4.4 视距干扰传输损耗的预测 超视距传播 传播机制与路径分类 5.l 5.2绕射传播 5.3对流层散射传播 长路径的传输损耗 5.4 林区传播 超视距干扰 干扰路径分析 12 7.2干扰信号电平 13 7.3不同传播机制下的干扰路径传输损耗 13 7.4不同干扰路径上的传输损耗 参考文献 16
GB/T14617.2一2012 前 言 GB/T14617《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 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 本部分为GB/T14617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l4617.2一1993《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二部分;100 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本部分与GB/T14617.2一199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修改“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为"范围"见第1章,1993年版的第1章》 引用标准”为"2规范性引用文件",并修改相应文字描述和增加本标准中需引用的 修改“2 标准名称(见第2章,1993年版的第2章); 修改"3定义”为"3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1993年版的第3章); 修改4.2中hi,h 的定义(见4.2,1993年版的4.2); 修改4.3式(13),式(15)式(23),以及图2,图3,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3,1993年 版的4.3); 修改5.2.4式(25)式(33),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5.2.4,1993年版的5.2.1.1.3 式(26)式(35)]; 增加苏.1中d.的定义(见5.2.4l93年版的瓦.2.l.2.1 增加7.3.3中d,f的定义(见7.3.3,1993年版的7.3.3); 增加用于本部分编写时参考的3个ITU-R标准作为参考文献 本部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樊永军,刘天伦、徐红梅、赵宏锋,许彤 本部分于199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
GB/T14617.2一2012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2部分:100MHz1000MHHz 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范围 GB/T14617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在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有关的传播特性,包括视距 传播,超视距传播、干扰分析和林区传播计算等 本部分适用于100MHz一1000MHz内的中小容量的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版本,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617.3一2012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 播特性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无线电地平线radiohorizonm 从无线电点源发出的直射线(考虑到折射效应)与地球表面相切的点的轨迹 3. 2 视距传播line-of-sightpropgation 直射线与地面障碍物有足够的余隙而可忽略其绕射效应的两点之间的传播 3.3 超视距传播trans-horizonpropagation 接近地面的发射点和超出无线电地平线点之外的接收点之间的对流层传播 3 对流层散射传播trppherceatterpropugation 借助于对流层折射指数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所引起的散射而形成的对流层无线电波传播 等效地球半径系数effeetiveearth-radiusfactor K 等效地球半径与真实地球半径之比 这个系数与折射指数的垂直梯度与真实地球半径a有关
GB/T14617.2一2012 视距传播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 计算公式见式(1): L,=92.5十20lgd十20lg/ 式中: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单位为分贝(dB); L -路径长度,单位为千米(km); -工作频率,单位为吉赫兹(GHz) 4.2地面引起的干涉衰减 对于完全导电的光滑地面,相对于自由空间附加传输损耗是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之和 按式(2)、 式(3)计算 A =一6-10lgsin(T心r/A) Ar=r十r一r 式中: 由地面引起的干涉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 -工作波长,单位为厘米(cm); A7 直射波和反射波的路程差,单位为厘米( cm 这几个参数的几何关系见图1 三 图1路径几何关系 对于较小的擦地角,可用近似式(4)一式(7): =2h'h',/10.d A” h1=h1一d7/(2a ×10 h';=h 一d/(2a.×10了) a =Kae
GB/T14617.2一2012 式中: h,h 天线距离反射点的垂直高度,单位为米(m),是天线的海拔高度(H或H)与反射点的 海拔高度(H,)之差,由图2可见;hi=H一H.,h,=H一H.在光滑球面的断面中,由 于反射点的海拔高度与收发两站地面的海拔高度相同,故此时也可认为hi,h,是天线距 离地面的高度) h',h'" 天线离开反射面的高度,单位为米(m); 等效地球半径,单位为千米(km); l 地球真实半径,a=6370,单位为千米(km) a K 等效地球半径系数,无量纲: 反射点至两天线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可用方程组[式(8)式(11)]求解: d,d. d=d/2十2cos(240十克/3) 8 4=8.5K(h十h2)/4十d/12 9 =arccos 10 v厅 尸=6.37Kl( >h h/A4 h 4.3绕射损耗的计算 4.3.1几种简单的理想化地形 4.3.1.1光滑球面;如果地面的起伏小于或等于0.1Fm,其中Fm为传播路径上第一费涅耳半径的 最大值,则地球的表面就可认为是光滑的 由光滑球面产生的绕射损耗最为严重,其绕射损耗的估算方 法参见5.2.4 4.3.1.2刃形障碍;在传播路径上存在一个孤立的障碍物时,为了估算障碍物的附加绕射损耗,通常是 将障碍物的形状理想化 如果障碍物的厚度相对较窄,则可认为是刃形障碍 其绕射损耗的估算方法 参见4.3.2 4.3.1.3圆形障碍;在传播路径上存在一个孤立的障碍物,如果这个障碍物的厚度相对较宽,并且在障 碍物的顶部可定义出曲率半径,则可称为圆形障碍 其绕射损耗的估算方法参见4.3.3. 4.3.1.4均匀起伏地形:如果接力段的断面是由若干个小山丘组成,但又没有一个小山丘在阻挡中能 起主导作用时,则可称为均匀起伏地形 其绕射损耗的估算方法参见4.3.4 4.3.2单刃形绕射损耗的计算 在工程设计中,当V>-0.78时,常常采用近似法计算单刃形绕射损耗,其公式见式(12)式(15) L,会6.9十20lg[V一0.I工十V一0.1] 12 V=一/厄H /F 13 F一 =17.3 14 dd dH土d.H 月-山h山A dde 一H 15) 0.002Ka 12.74K 式中: 由单刃形障碍引起的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 L 阻挡系数,无量纲 归一化余隙,无量纲; He/F 第一费涅耳半径,单位为米(m); F
GB/T14617.2一2012 工作频率,单位为吉赫兹(GH2); H 路径余隙,单位为米(m),当反射点位于两个天线连线之上时,路径余隙H为负,反之为正; 分别为收、发天线距离反射点的垂直高度,单位为米(m),是天线的海拔高度(H或H) h1,h 与反射点的海拔高度H.)之差,由图2可见;h=H一H.,h,=H,一H. 反射点至两天线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 d,d. d -路径长度,单位为千米(km); -地球真实半径,4=6370,单位为千米(km); K -等效地球半径系数,无量纲 上述几个参量如图2所示 说明 分别为收,发天线的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 H,H h',h' -分别为收,发天线距离反射面的高度,单位为米(m); H -反射点的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 H 地球凸起高度,单位为米(m),H=dd/12.74K) 图2接力段地形剖面示意图 4.3.3单圆形障碍物绕射损耗的计算 由单圆形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按式(16)计算 L =L,+T(n n 式中: 由单圆形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 I 由单刃形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由式(12)计算; 由圆形障碍物的曲率所引起的附加损耗,单位为分贝(dB) T,n T(m,n)按式(17)或式(18)计算 ,l/? T(mn)=7.2n 2 12.5n)m十3.6m2一0.8m" mn4时 T(m,n)=一6一 mn>4时(18 20lg(mn)+7.2m'3一(2一17n)m十3.6m2一0.8m [100rR] d十a 品 m= 19) dd
GB/T14617.2一2012 [sR1”RN 20 -H 7 式中: R 圆形障碍物顶部的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反射点至两天线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 dl,d -工作波长,单位为厘米cm); 路径余隙,单位为米(m),当反射点位于两个天线连线之上时,路径余隙H 为负,反之 H 为正,H 由式(15)计算 4.3.4均匀起伏地形的绕射损耗 当接力段的断面是由若干个小山丘组成,但没有一个小山丘能在阻挡起主导作用时,其绕射损耗可 用简便公式式(21)计算: L =一20H /F十10 21 式中 -由均匀起伏地形引起的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 w H /F -归一化余隙,无量纲 严格地说,式(21)只能用于L>15dB,但在工程计算中,也可用于L4>6dB 图3表示三种理想地形的绕射损耗,B为单刃形障碍的损耗,A为均匀起伏地形损耗,D为光滑球 面的损耗 -l0 食 10 20 30 40 一1.5 -0.5 0.5 归一化余隙(H/F 说明 B 单刃形障碍的绕射损耗 A -均匀起伏地形绕射损耗 D -光滑球面的绕射损耗 图3三种理想地形的绕射损耗
GB/T14617.2一2012 衰落概率的预测 见GB/T14617.3一2012中的附录E 4.5视距干扰传输损耗的预测 干扰的传输损耗可按式(22)进行预测 (22 L =L-G 式中: 视距干扰传输损耗,单位为分贝(dB);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单位为分贝(dB),按式(1)计算 八 瞬时聚焦效应和各射线之间干扰的统计之和,单位为分贝(dB),对应于时间百分比的G,值 如表1所示 表1不超过q"%时间的G,值 0.001 0.01 0.1 G,/dBB 8.5 7.0 6.0 4.5 超视距传播 5.1传播机制与路径分类 5.1.1传播机制 100MHz1000MHz频段的超视距传播机制,主要是绕射和对流层散射,前者包括障碍绕射和光 滑球面绕射,本章只考虑这两种机制 另外,在较少的时间,也可能出现异常的层反射和对流层波导,这 属于反常传播机制,这些反常传播机制将在“超视距干扰”一章考虑 5.1.2路径分类 5.1.2.1路径分类依据 超视距的路径分类是根据标准大气折射(如K=4/3)条件下的等效地球表面上的路径剖面进行 5.1.2.2障碍绕射路径 路径上有一至四个孤立障碍物,但是相邻障碍物之间以及收点或发点离其最近障碍物之间的视线 都不被地球曲面阻挡 5.1.2.3光滑球面路径 路径表面起伏不大,没有任何突出障碍物 5.1.2.4混合障碍路径 路径上有一至三个孤立障碍物,相邻障碍物之间以及收点或发点离其最近障碍物之间的视线中有 -处被地球曲面阻挡
GB/T14617.2一2012 5.1.2.5障碍林立路径 路径上有四个以上的障碍物,其中可能包括地球曲面阻挡 55 绕射传播 2 5.2.1绕射传播的总传输损耗 绕射传播的总传输损耗按式(23)计算: (23 L=92.5十20lgl十20lg/十A 式中: 相对于自由空间的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 5.2.2刃形障碍的绕射损耗 单一刃形障碍绕射损耗,参见4.3.2 对于多重刃形障碍: A-习A-习L (24 式中 起作用的障碍总数; 第i重主障碍的绕射损耗 L, 第一重主障碍为全路径上绕射参数最大的障碍,第二重主障碍为被第一重主障碍分成的两段路径 上主障碍中参数最大者,依此类推 5.2.3单圆形障碍物的绕射损耗 见4.3.3,其中A=L 5.2.4光滑球面的绕射损耗 光滑球面的绕射损耗(dB)可按式(25)计算 .A=一F(X)-GY-G(Y) 25 在式(25)中,第一项F(X)称为距离项(dB),按式(26)计算: F(X)=11十10lgX一17.6Xx 26 第二项G(Y)和第三项G(Y,)称为高度增益项(dB),按式(27)计算 17.6Y-.一5lg(Y一1.1)-8 2 Y 10K'GB/T14617.2一2012 对于不同的极化,K'需要用不同的公式计算: K 水平极化 K'" lK'、 垂直极化 -1l4 +(I8000a/]" K,一0.a.(a./"[(e" 一1)”- K,=Kn[e十(1800a/门 32 式中: 路径长度,单位为千米(km): 等效地球半径,单位为千米(km);a =Ka 天线距离反射点的垂直高度,单位为米(m); 工作频率,单位为吉赫兹(GHz); 大地表面的相对介电常数,无量纲,见表2 大地表面的导电率,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见表2 表2不同地面的电特性参数8、o值 参数变化范围 平均值 地形 a/(S/m) a/(S/m) 海水 80 4.3 80 80 淡水 1×10 -2.4×10 80 5×10 湿土 1030 3×10-》3×10-" 10 8×10-" 干土 10 1×10 l.1×l0-2 对于所有频率的水平极化波、20MHz以上陆地用的垂直极化波或300MHz以上海洋用的垂直极 化波,3可近似取1 对于20MHa以下陆地用的垂直极化波或300MHa以下海洋上用的垂直极化波,3应看成K'的丽 数进行计算 把忽略不计,此时K'按近似公式式(33)计算 6.89×10" 33 5.2.5综合地形的绕射损耗 当路径上既发生障碍绕射又发生球面绕射时,综合绕射损耗按式(34)确定; A=、A干A丽 (34 式中: 综合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 -球面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 -刃形障碍(单一或多重)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 在计算球面绕射损耗A.时,假定刃形障碍不存在 在计算刃形障碍损耗A 时,球面绕射不考虑 5.3对流层散射传播 5.3.1年度传输损耗 大于50%的时间的年度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用式(35)一式(39)预测 I(g)=M十30lgl000f十l0lgd十30lg0十NH,h十L 一C(g)Y90 (35 36 L =0.07exp[0.055(G+G
GB/T14617.2一2012 37 NH,h)=20lg(5十yH)十4.343h 38 H=10-'0d/4 h=10"a./8 39 式中: 9%时间内的传输损耗不超过的值(g>50),单位为分贝(dB); L(g -最小散射角,即收发天线与地平线间的夹角,单位为毫弧度(mrad) 天线口面介质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 L -分别为收、发天线的增益,单位为分贝(dB) G ,G 分别为气象参数因子和大气结构参数,无量纲,见表3; M,Yr 表征对数正态分布斜率为q的函数,在9>0范围内c()的典型值见表! C() Y(90) -50%和90%时间的传输损耗差,单位为分贝(dB); d." 其定义和单位见式(32) 表3气象因子和大气结构参数 气候区 7a 7b M/dB 29.73 19.30 38.50 29.73 33.20 26.00 0.27 0.27 0.27 0.27 Y/lkm 0.32 0,27 c(9)的典型值 表4 50 90 99 99.99 99.9 C( 1.82 2.4 2.90 2、6、7a和7b型气候区的Y(90)按式(40)确定 2、6、7a区 -2.2-8.1-0.23)exp(-0.137h) Y90 (40 9.5一3.Oexp(一0.137h 7b区 3、4型气候区的Y(90)由图4确定,其中d.为路径长度与收、发两端视距和之差: d,=8.50 41) -10 -15 90c 500 100 300 700 d/km 图43,4型气候区Y(90 有关气候区类型为:2区 大陆性亚热带; 3区 -海洋性亚热带; 4区 沙漠;
GB/T14617.2一2012 6区 大陆性温带; 7a区海洋性温带陆地; 7b区海洋性温带海面 以上各区的气象因子和大气结构参数见表3 5.3.2最坏月份传输损耗 最坏月份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可将式(35)求出的年度传输损耗加以修正而获得,此修正值由图5确定 50% 90% 99% 99.9% 等效距离/km 湿热带 a 12 50% 10 90% 999% 99.9% 等效距离/Am 沙漠气候区 b 10 50% 90% 99% 99 1000 100 200 500 等效距离/km 温带气候区 图5最坏月份和年度传输损耗差 5.4长路径的传输损耗 5.4.1障碍绕射路径传输损耗 对于100MHz~1000MHz频段,孤立障碍均近似按刃形障碍处理 单一障碍绕射路径传输损耗由式(12,式(16)确定 二至四重障碍绕射路径传输损耗由式(23),式(24)确定 10
GB/T14617.2一2012 5.4.2光滑球面路径传输损耗 取参考距离值 d.=d十0.5(a:/1000f)1 42 )l/3 d.12=d十a/1000f)" 43 式中 -收、发端视距和,单位为千米(km); d 等效地球半径,单位为千米(km).a =Ka l 工作频率,单位为吉赫兹(GHz); 采用光滑球面绕射方法计算路径损耗时所允许的最大路径长度,单位为千米(km); d. 采用对流层散射方法计算路径损耗时所允许的最小路径长度,单位为千米(kt m dl2 当路径长度小于d.时,按光滑球面绕射处理,传输损耗由式(23),式(25)确定 当路径长度大于d.时,按对流层散射处理,传输损耗按5.3中方法确定 当路径长度在d.和d.之间时,按光滑球面绕射和对流层散射求出传输损耗,然后取其中较小的 5.4.3混合障碍路径传输损耗 当路径长度小于参考距离d.a时,按综合绕射处理,传输损耗由式(23),式(34)确定 当路径长度大于d.时,按对流层散射确定传输损耗 当路径长度在d,和d.之间时,分别按综合绕射和对流层散射确定传输损耗,然后取其中较小的 5.4.4障碍林立路径传输损耗 按对流层散射确定 林区传播 林区传播受树林影响 对于固定业务的林区传播,只考虑天线位于树林外部或者天线高出树顶时两种场合 其传插预测 可按等效地形处理,此等效地形上任意点的高度,等于该点的真实地形高度先加上树顶高度再减去树顶 高度缩减量 此高度缩减量如图6所示 单一突出树丛按刃形障碍处理,该等效刃形障碍的位置,按树 丛距离路径两端中较近一侧的树丛边缘的位置确定 1
GB/T14617.2一2012 10000 1000 00 10 高度缩酸m" 图6树顶高度缩减 超视距干扰 7.1 干扰路径分析 根据干扰路径地面确定等效地球半径 a =K= (44 十6,37N×10 式中: -高于地面1km处与路径地面处的N值之差在各月中的最大值,单位为N单位每千米 N N单位/km) 12
GB/T14617.2一2012 根据式(44)计算a 的等效地球表面上的干扰路径剖面,按5.1.2中原则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干扰 路径类型 7.2干扰信号电平 单一干扰源产生的干扰电平(dBm)按式(45)确定 (45 I=P+G+G-L 式中: 干扰信号发射功率,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P G -干扰台在被干扰台方向的发射天线增益,单位为分贝(dB); 被干扰台在干扰台方向的接收天线增益,单位为分贝(dlB) G 干扰路径传输损耗,单位为分贝(dB) 7.3不同传播机制下的干扰路径传输损耗 7.3.1绕射传播机制下的干扰路径传输损耗 这种传播机制下的干扰预测,适用于10%一50%的时间 干扰传输损耗预测方法,与5.2中所述相同,其中,刃形障碍绕射损耗按5.2.2中方法计算,光滑球 面的绕射损耗按5.2.4中方法计算,综合地形的绕射损耗按5.2.5中方法计算 7.3.2对流层散射机制下的干扰路径传输损耗 这种传播机制下的干扰预测,适用于1%一50%的时间,当干扰路径收端或发端有很高的地形屏障 时,也适于1%以下的时间 这种机制下的干扰传输损耗可按式(35)预测,式中的cq)需要代之以-c(q),并且q=100一P' 式中P'是干扰出现的时间百分数 7.3.3反常传播机制下的干扰路径传输损耗 超折射与对流层波导之类的反常传播机制下的干扰预测,适用于1%以下的时间 对于100MHz一1000MH2频段,这种机制下的干扰传输损耗用式(46)式(50)确定 L(P'=92.5十20lgf十10lgdl十(7十%.)d十A 十A 46) X=[C十C,lg(/1000)十C,]p'e 47 B,c区 Y= 48 10(Mh一50) A、A,区 A=A十A 49 20lg1十6.3(fd/10001'"0]十0.46(fC,/1000)'A0 A= (50 0so A和A都是利用式(50)计算,求A时令i=1,求A时令i一2 式中: L(P' P'%时间内的传输损耗不超过的值,单位为分贝(dB); P'% 干扰出现的时间百分数; 与无线电气候区、频率和时间百分数有关的衰减率,单位为分贝每千米dB/ Ya km),由式(47)计算 13
GB/T14617.2一2012 C,C2,C,C 其值见表5; 与地形不规则度A有关的衰减率,单位为分贝每千米(dB/km),见式(48); 7 Mn -地形不规则度,等于路径上10%和90%的地形高度之差,单位为米(m); -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其值与气候区和时间百分数的关系列于表6 发、收两端地平线仰角所引起的附加绕射损耗之和,单位为分贝(dB),见式(49): A A,A 发、收信端的附加绕射损耗,单位为分贝dB),其数值通称为A(i=1,2),由 式(50)计算; 发、收信端的地平线仰角,单位为度(o); 0,0. 发,收信两端的视距,单位为千米(km); l,dg 障碍物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C 其定义和单位见式(32). dl, 表5c~c在不同气候区的值 区域 A 0,109 0.100 -0.10 0.16 A 0.146 0.148 -0.15 0.12 0,050 0.096 0.25 0.19 0.040 0.078 0.25 0.l6 表6稠合损耗A 时间百分数P' 区城 0.001 0,01 10 14 1l A1、B,C 式(50)适用于30dB以下的A.(i=1,2)值 在式(48)中,相应的无线电气候区划分如下 A,区:与B区或c区相邻的海岸或海湾陆地,其海拔标高低于100m,且离最近的B区或c区的 距离不超过50km的地带; A,区;除A之外的其他所有陆地; B区;纬度高于30"的海、洋和其他大面积水域(至少覆盖直径为100km的圆面积); C区纬度低于30的海、洋和其他大面积水域(至少覆盖直径为100km的圆面积) 当无线电路径穿过几个气候区时,式(46)中的A 应取为所涉气候区的耦合损耗的平均值,式中 7.d代之为7d、十7.de十ida十xde,其中,7、ye、%和x分别为月在A.A.B和c区中的 数值;d,de,d和d分别为无线电路径在A,.A,B和c区中的长度 总路径长度d如式(1)所示 51 d=d十d十d十de 7.4不同干扰路径上的传输损耗 7.4.1障碍绕射路径干扰传输损耗 对于10%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按7.3.1中方法确定,其中涉及的绕射损耗按刃形障碍绕 14
GB/T14617.2一2012 射计算 对于1%以下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按7.3.3(反常传播)中方法确定 7.4.2光滑球面路径干扰传输损耗 对于1%一50%时间的干扰,参考式(42,式(43)中的距离d或da是 决定传输损耗预测方法 该式中的等效地球半径a 按式(44)计算 当路径长度小于da时,10%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按7.3.1中方法确定,其中涉及的绕射损 耗按光滑球面绕射计算 当路径长度大于d.,时,1%~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按7.3.2对流层散射)中方法确定 当路径长度在d4和d之间时,先按7.3.1中方法计算光滑球面绕射传输损耗,再按7.3.2中方 法计算10%时间的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按前者确定10%50%时间的干扰传输 损耗;如果后者小于前者,按7.3.2中方法确定1%一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 对于1%以下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按7.3.3中方法确定 7.4.3混合障碍路径干扰传输损耗 对于1%一50%时间的干扰,与7.4.2类似,参考所述距离d.a和d.a决定传输损耗预测方法 当路径长度小于d.时,l0%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按7.3.1中方法确定,其中涉及的绕射衰 减按综合绕射计算 当路径长度大于d4时,1%一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按7.3.2中方法确定 当路径长度在d.,和da.时,先按7.3.1中方法计算综合绕射传输损耗,再按7.3.2中方法计算 10%时间的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按前者确定10%一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 如果后者小于前者,按7.3.2中方法确定1%一50%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 对于1%以下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也按7.3.3中方法确定 7.4.4障碍林立路径 0%以下时间的干扰传输损耗均按7.3.2中方法确定 15
GB/T14617.2一2012 参 考 文 献 ITU-RP.526-10(2007绕射传播(Propagationbydiffraction) ITU-RP.617-1(1992)超跨地平线视距微波接力系统设计所需的传播数据和预测技术和 数据(Pro1 anddatarequiredforthedes ropagationpredietion techniques 1oftrans-horizonradio-relay sign SystemS [3]ITU-RP.530-12(2007陆地视距系统设计所需的传播数据和预测方法(Propagationdata ndpredictionmethodlsreguiredforthedesignofterestrialineosight Systems 16

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固定业务是指在某一地理位置设立的无线电台和地面接收设备之间进行的通信业务。相对于陆地移动业务而言,固定业务具有更为稳定、可预测的传播特性。

根据GB/T14617.2-2012标准,100MHz~1000MHz频段的固定业务的传播特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 无线电波的频率、功率及天线高度等参数
  • 地形及建筑物等人造障碍物的影响
  • 自然环境因素如天气、季节等
  • 大气层和电离层等物理参数
  • 传输介质(如空气、云层)的特性

以上各因素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固定业务的传播范围、传播距离、信噪比等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固定业务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

为了提高固定业务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在规划基站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和建筑物等人造障碍物对信号的遮挡影响;在选择频段时需要考虑频率的穿透能力和穿透深度等因素。此外,还需要在设备选型、天线设置、功率控制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保证固定业务的正常运行。

总之,固定业务的传播特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管理,以提高业务的整体效能和用户满意度。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的相关资料

和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类似的标准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的编号:GB/T14617.1-2012。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共有29页,发布于2013-06-01
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要求的编号:GB/T14618-2012。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空间无线电通信系统共用频率的技术要求共有22页,发布于2013-06-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