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8934-2020

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

Publictelecommunicationnetworkenhancement—Technicalrequirementsinsupportofintelligentenvironmentalwarningapplic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的编号:GB/T38934-2020。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共有18页,发布于2021-0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L6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30
  • 实施日期2021-0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8页
  • 文件大小1.69M

以图片形式预览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

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 GB/T38934一2020 公共电信网增强 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 Publieteleeommunicationnetworkenhancement一Techniealrequirementsin upprtofintelligenenvromentalwarngapplieatiom 2020-07-21发布 2021-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8934一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定义 5.1应用定义 5.2应用特征 5.3应用范围 5.!用户类别 5.5应用类型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框架 .1系统组网架构 6.2业务逻辑架构 对感知延伸层的要求 对感知延伸层的总体要求 7.1 7.2对感知延伸层的技术要求 7.3对环境感知网关管理要求 7.!对环境感知网络管理要求 7.5对环境感知设备管理要求 对网络层的要求 8.1对网络层的总体要求 8.2对网络层的技术要求 对业务支撑的要求 9.1对业务支撑的总体要求 9.2对业务支撑的技术要求 10安全要求 1l 10.1网络安全 ll 0.2信息传输安全 11 0.3感知设备安全 11 QoS要求 12 1l 12 1.1Qos控制要求 1.2QoS质量要求 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环境质量预警典型应用场景 13 1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警典型用例
GB/38934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美、陈志刚、刘越
GB/38934一2020 公共电信网增强 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公众服务网络的智能环境信息预警的业务定义、应用框架和物联网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环境预警业务的设计,运营和实施部署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3745一2017物联网术语 YD/T2399一2012M2M应用通信协议技术要求 术语和定义 GB/T33745一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区域 regionm 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eMrc.增强机器类通信(FurherLTE.aham 1cementsforMachineTypeCommunications LTE3GPP长期演进技术(LongTermEvolution 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 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人系统(TimeDivision-Synchronous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 UPnP通用即插即用(UiversanlPlugandPlay) URI;通用资源标识(UniversalResourceldentifier) wCDMA;宽带码分多址接人系统(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ecess) sIocalAreaNetwork wL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定义 5.1应用定义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是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灾害信息的采集,分析,基于公众通信网络和物联网,为环
GB/T38934一2020 境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的信息监控、预警的信息服务 5.2应用特征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具有以下特征 具备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保护对象的环境信息预警; a b) 具备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有害微生物、核辐射,噪声等污染物、地质灾害等灾害信息的 预警 为用户开发提供开放的环境信息接口; c d 根据国家环境安全标准,实现准实时的环境污染预警通知服务和应急服务 5.3应用范围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场景由以下因素构成 适用的环境要素 a 大气室内空气、外界环境空气、废气 2 水体湖泊、河流、海祥等地表水、地下水废水; 33 土壤:土地、各水体底部的沉积物等; 4 辐射:人类整个生存空间 b 适用的监测对象 有机污染物蛋白质、油脂等耗氧有机物,卤代姬类化合物,芳香姬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苯、甲苯、甲醛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石油泾类化合物等; 2 无机污染物;铅,汞、镐等重金属,氮磷等营养元素,NO,CN,F等无机阴离子等; 悬浮颗粒物:悬浮在大气及水体中的颗粒物等 微生物:大肠菌、病毒、病菌等 44 核辐射及电磁辐射; 5 6 噪声及振动 适用的区域按功能分类包括;生活居住区、工业生产区、农业种植区、水产养殖区,交通运输干 线两侧、自然保护区、垃圾填埋场/焚烧厂、污染源排放口、港口、人海口等 5.4用户类别 智能环境预警的业务用户为公众用户和行业用户 对于公众用户,智能环境预警平台向他们提供 信息查询、预警等服务;行业用户包括政府职能机构及环境监管部门,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和其他用户(如 科研院校、环保公司)等,智能环境预警平台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订阅、查询、预警等服务 5.5应用类型 5.5.1概述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类型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预警、水环境质量预警、土壤环境质量预警、辐射 环境质量预警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警五类,预警闵值根据环境保护标准进行设定或直接由环境保护 执法部门设定和更新 5.5.2大气环境质量预警 大气环境质量预警主要包括两部分: 空气质量预警 a
GB/38934一2020 监测装置对周边大气环境进行周期性或全天连续性监测,所测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关(环境感知 网关)传送至环境质量预警平台,平台依据不同空气质量功能区的标准设定预警阀值,当某个环境 监测数值达到预警闵值时,系统发出预警信息给用户 对于公众用户,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自身及农业生产的安全 对于行业用户,平台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估和管理 另外,政府用户可对其权限内可能的污染源进行排查,并提出解决方案以解除告警 b)废气排放预警 企业、政府等行业用户在工矿企业废气排放口定点安置的监测装置对空气质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并将监测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关传送到环境质量预警平台 当某个参数值达到环境保护标准时 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平台启动告警功能,提供预警信息给用户,实 现用户对废气排放的监督管理 5.5.3水环境质量预警 水环境质量预警主要包括水体质量预警和废水排放预警两部分(典型应用场景参见附录A): a 水体质量预警: 水体质量预警主要是对地表水、海水,地下水、农田灌溉水和渔业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所得数据通过 无线网关传输到环境质量预警平台 当某个监测数值达到环保部发布的相应标准值时,平台启动告警 功能,从而保障用户自身及农业、渔业生产的安全 D)废水排放预警; 废水排放预警是在废水排放口地点安置监测系统,对水质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当某个监测数值达 到规定预警闵值时,环境质量预警平台提供告警信息给行业用户,从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另外,平台 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论用于政府用户对各类水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加强运行管理的能 力,并设计水污染控制管理机制 5.5.4 土壤环境质量预警 土壤环境质量预警是指用户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应用功能的不同,定点安置相应的环境监测 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关传输到环境质量预警平台 当某个监测参数值达到预警阀值,平台 发送预警信息给用户,使其做好应急准备并及时进行土壤修复工作,从而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 5.5.5辐射环境质量预警 辐射环境质量预警是指根据人类活动区域功能的不同,定点安置辐射监测系统进行全天连续监测 监测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关传输到环境质量预警平台 当监测辐射数值达到预警阔值,平台发送预 警信息给用户,使其及时做好防护工作,保障人身安全 5.5.6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警 生态环境质量预警包含了大气,水、土壤、辐射环境质量预警的功能,另外还具有噪声,振动等预警 功能 用户在不同区域定点安置环境监测系统,对各个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关 传送到环境质量预警平台,当某个监测参数值达到预警闵值时,平台发送预警信息给用户,使其及时采 取防护措施 政府用户利用专家系统提供的分析结果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和监督管理,其典 型用例参见附录B
GB/T38934一2020 6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框架 6.1系统组网架构 智能环境预警组网采用分层的通信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在 不同的层次上支持不同的通信协议 感知延伸层将环境感知分析和控制技术应用在智能环境预警应用上,由各种环境感知分析仪器、网 luetooth、Rs232/485等通信协议在内的多 络以及环境感知网关设备组成,支持包括w-Fi、ZigBee,Blu 种感知延伸设备和网络的接人 t.AIsL.FTTx等.以及无线方式的 网络层的接人网提供多种接人技术,包括有线方式的Etherne WILAN、2G3G、LTE、NB-loTeMTC等,实现远程的数据传输 应用层包括智能环境运营支撑和智能环境应用服务两大功能 其中运营支撑功能包括用户管理、 业务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开放数据接口管理、接人管理、安全、认证、授权.计费等模块功能;应用 服务功能包括为用户环境信息查询,预警、分析等模块功能 智能环境预警业务的用户可通过多种终 端,例如智能手机.PC机(个人电脑)IPDA(个人数字助理入便携式电脑等与智能环境预警应用服务功 能交互,使用环境预警信息服务 环项蓓意 环境信意 环场简总 环境信息查询 丘 预警门户 应用层 开放腐 用户瞥理 业务管理 数据管理 设备管理 接口管理 核心网 核心网 网络层 Ethenet wLAN 2G/3G儿TENB-oTeMTc ADSL 接入网 环境感知网关 环境感知网关 环境感知网关 环境感知网关 Zeheluas0 ma W-" 感知延伸层 RS-2325 牺射监测 空气监测 水质监测 土壤监测 图1智能环境预警系统组网图 6.2业务逻辑架构 6.2.1概述 业务逻辑架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GB/T38934一2020 开发者 用户 业务应用子系统 运背管理子系统 综合环境 区城环境预警 运营管理平台 预警们 智能环预警 应用瞧 空气环项 王壤环项 环璃 **=** 环境信息中心 应用开放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 核心网 智能环境预警 网络层 接入网 环境感知网关 环境感知网关 环境感知网关 环境感知网关 智能环境预警感 空气环境 辐射环境 土壤环境 知翅伸层 传感网 传感网 传感网 图2智能环境预警业务逻辑架构图 智能环境预警业务逻辑架构由三层组成,包括智能环境预警应用层、智能环境预警网络层和智能环 境预警感知延伸层 在智能环境预警感知延伸层与智能环境预警网络层之间,主要采用目前环境感知 仪器现有外部数据控制接口及其协议,以尽可能大范围地适配现有环境传感设备 智能环境预警感知 传感网包括关于水,空气、辐射以及土壤等环境感知仪器及其组成的感知网络,环境感知传感网内部的 通信协议和接口遵循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本标准不做另行规定 智能环境预警网络层负责应用层与感知延伸层的通信管理和控制 对环境感知网络负责管理和控 制,并对应用层与环境感知延伸网络的通信进行数据转换和格式化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环境接人网关 与应用层的通信协议,采用 2399 2012 业务层通信协议技术要求规范,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和 数据接口,与应用层进行通信,以适应系统变化和扩展的要求 智能环境预警应用层包括业务应用子系统和运营管理子系统 业务应用子系统提供综合环境预警 门户服务以及专项环境管理对象预警服务,包括水环境预警,空气环境预警、土壤环境预警、辐射环境预 警以及生态环境预警;业务应用子系统接受运营管理子系统的业务管理和用户管理 运营管理子系统 包括运营管理平台和环境信息中心以及应用开放系统,对智能环境预警的业务、用户、计费等进行管理 以及对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开放的数据应用开发接口 还包括数据融合功能,通过智能环境预警平台提 供专家系统,能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产生更有效、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数据 通过数据融合,可获得 更准确的结论,同时减少了所要传输的数据量,从而节省了节点的能量消耗,提高了数据收集效率 智能环境预警的用户可根据权限获取业务应用子系统提供的各种智能环境预警业务 运营管理子 系统对网关、业务应用子系统以及用户信息等进行监测和管理,保证智能环境预警网络的可控性 6.2.2业务应用子系统 业务应用子系统包括水环境预警,空气环境预警、土壤环境预警辐射环境预警,生态环境预警五大 基本子系统以及区域环境预警和综合环境预警门户两大应用集成系统组成
GB/T38934一2020 业务应用子系统主要是向公众提供环境预警信息的查询、发布 发布的方式可支持网站、短信、微 信等多种渠道和形式的发布,并支持公众用户通过wEB,wAP等方式的查询 水环境预警、空气环境预警、土壤环境预警、辐射环境预警、生态环境预警五大应用子系统是专业的 环境预警系统,可作为单独的应用子系统向公众提供服务 区域环境预警指在特定区域,例如特定水流域环境或者城市区域环境,向公众提供的智能环境预警 服务子系统;综合环境预警门户是指提供集合多种环境对象预警的综合系统,例如包括水,空气等环境 对象的综合系统 区域环境预警和综合环境预警门户是以水环境预警,空气环境预警、土壤环境预警、辐射环境预警 生态环境预警五大应用子系统为基础,按照区域或者预警对象的不同组合需求,进行数据展现的集成 系统 6.2.3运营管理子系统 运营管理子系统包括运营管理平台,环境信息中心,应用开放系统三部分 运营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环境感知接人网关的管理,Qos(业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并负责业务的 管理、业务数据的管理、用户账户的管理等,提供业务及网络运行状况监测,故障检测及恢复、配置管理、 用户的授权、鉴权,计费等功能,保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网络的可运营,可管理性 环境信息中心主要是对环境感知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是应用子系统的集中和统一的数据中心 应用开放系统主要完成第三方环境应用开发者的基于环境信息中心的环境感知数据进行应用开发 的管理,包括数据接口、应用发布、应用接人及鉴权等 6.2.4环境感知设备接入控制网关 环境感知设备接人控制网关支持环境感知网络设备之间的多种通信协议和数据类型,实现多种环 境感知网络及设备之间数据通信格式的转换,对上传的数据格式进行统一格式化为符合YD/T2399 2012业务层通信协议技术要求的消息,同时对下达到感知延伸网络的采集或控制命令进行映射,产生 符合具体设备通信协议的消息 环境感知设备接人控制网关对环境感知延伸网络及设备进行统一控制与管理,向上层屏蔽底层感 知延伸网络的异构性 环境感知设备接人控制网关与应用层的通信应符YD/T2399一2012业务层通信协议技术要求规 范;环境感知设备接人控制网关与环境感知延伸层网络和设备的通信应符合现有国家环境仪器数据通 信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6.2.5环境感知仪器及网络系统 由服务于智能环境预警系统的各种环境数据采集和分析仪器及其组成的网络组成,包括水污染采 集分析仪器及传感网络、空气污染采集分析仪器及传感网络、土壤污染采集分析仪器及传感网络、辐射 污染采集分析仪器及传感网络、生态污染采集分析仪器及传感网络 感知延伸设备之间支持多种通信 协议,可组成BACnet.,UPnP.wiF,ZieBee,Bltuetooth等以及其他多种感知延伸网络 对感知延伸层的要求 7.1对感知延伸层的总体要求 7.1.1扩展性 在智能环境预警的应用环境中,感知延伸层会有新设备加人或旧设备离开等情况发生,从而使网络
GB/38934一2020 结构发生变化 对于感知延伸层设备上线、下线情况应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干扰,保证设备接人网后能正 常运行 7.1.2可靠性 监测数据是智能环境预警系统有效应用的基础,因此应满足数据获取的可靠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和数据融合的可靠性,并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 可靠性可通过数据采集与数据融合中的算法、网络协议 等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制度规范来保证 容错能力可通过对智能环境预警网关提供必要的冗余备份手 段来提高 7.1.3安全性 感知延伸层设备应对自身的访问及控制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 在远程监控类业务中,来自最终用 户的控制命令应传递至特定系统的目标设施,但对于特殊设备,是否允许远程监控应有条件限制 7.1.4异构性 智能环境预警业务可能依赖于多个感知延伸网络,不同的感知延伸网络由感知延伸设备依据不同 的底层通信协议组网,因而感知延伸层应支持多种组网技术,支持混合组网 7.1.5一致性 鉴于智能环境预警监测的数据类型多样,数据采集形式及传输方法也可能有差别,因此感知延伸层 所采用的不同传输控制协议、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的设备应通过网关设备进行协议适配与转换,统一为 -致的协议及消息格式,实现异构多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7.2对感知延伸层的技术要求 7.2.1标识和寻址要求 智能环境预警系统在感知延伸层层面上地址分配到某一个传感器,传感器控制节点的寻址和路由 每个传感器均应有唯一的地址标识,以支持对感知延伸层的终端设备进行寻址,保证智能环境预警业 务的用户可通过网络寻址到特定的智能环境预警的终端设备 7.2.2接口要求 智能环境预警的传感器等终端设备应具有模拟或数字输出接口,直接或通过适配器连接到感知终 端,实现数据传输和收发指令 7.2.3协议要求 智能环境预警系统的传感器等终端设备与计算机信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应满足选定的传输 网络要求 7.2.4延迟要求 为保障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并降低能耗,应对各类环境监测数据进行不同级别的延迟处理 采用设 备休眠机制,通过智能环境预警网关对采集的现场数据进行缓存 延迟的精确范围取决于具体的预警 业务 7.2.5容错能力 在传感器等终端设备出现故障或断电时,感知延伸网络节点应具有预警功能,从而保证单次监测数
GB/T38934一2020 据的完整性 7.2.6支持大范围部署 感知延伸层设备组成的网络应覆盖较大的地理范围,从而全面检测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 7.3对环境感知网关管理要求 环境感知网关应接收来自应用层运营管理平台的指令,按照要求执行相应动作,主要指令包括终端 激活指令、本地故障告警、数据通信、远程升级、数据统计以及端到端的通信交互功能 7.4对环境感知网络管理要求 环境感知网络是指由各种环境采集分析设备组成的环境传感网,各种设备之间可通过现场总线、 WLAN、蓝牙、Zigbee,LanWork、等通信协议组成传感网 环境感知网络的管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管理、地址管理、网络设备的激活、休眠、状态、故障、数据 统计管理和控制,以及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管理 环境感知网络管理应由应用层的运营管理平台发起,并通过环境感知网关的指令翻译和解释得以 执行 7.5对环境感知设备管理要求 环境感知设备管理包括环境分析采集设备的激活、休眠、状态,故障、数据统计管理和控制 环境感知网络管理应由应用层的运营管理平台发起,并通过环境感知网关的指令翻译和解释得以 执行 8 对网络层的要求 8.1对网络层的总体要求 8.1.1操作维护性 网络层作为智能环境预警业务数据承载管道,应便于智能环境预警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维 护和管理 8.1.2可扩展性 网络可平滑升级改造,以满足智能环境预警业务演进对于承载网络的需求 8.1.3安全性 应实现网络层面的安全保证 8.1.4可靠性 应提供网络接人的高可靠性与网络故障快速诊断与恢复 8.2对网络层的技术要求 8.2.1网络接入的技术要求 应支持各种有线接人、无线接人的环境感知网关的介人
GB/T38934一2020 8.2.2设备寻址的技术要求 应支持对环境感知网关的基于IP的寻址、基于ISDN的寻址、基于MSISDN的寻址,并支持从应 用层到感知延伸层的地址转换和透传 8.2.3网络资源配置的技术要求 应支持按照应用紧急程度不同的QoS保障资源配置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网络资源区 别配置,按照不同业务属性的要求合理调度网络资源,保证业务的功能和性能 8.2.4业务感知能力 可选的支持业务感知能力,网络边缘的接人设备可检测不同的业务特征,根据不同的业务特征区分 不同业务,实现网络对业务的感知,以及基于业务感知能力的区分服务能力 8.2.5统一信令控制 在业务会话通道建立和拆除过程中,应提供统一的信令控制能力 对业务支撑的要求 g.1对业务支撑的总体要求 9.1.1可运营性要求 应对业务的操作和业务量的应用情况提供统计、分析机制 9.1.2独立性 业务支撑应与网络独立,业务支撑环境支持跨异构网络的连续性 9.1.3安全性 业务支撑子系统存储并维护着大量的用户信息、用户数据以及网络配置信息等,应提供有效的机 制,如认证、鉴权、授权、注册等,从而保证信息不被非法的访问、篡改、删除等 当发生了对数据的合法 操作时,也应保留完备的记录供以后查证 9.1.4分级管理 运营管理系统根据需要,可将感知延伸层大量环境感知设备的监测及管理控制工作交由相应的环 境感知网关来完成 运营管理系统综合考虑业务规模、业务特性、业务需求以及当前用户数量等因素, 选择直接管理感知延伸层设备,或是只管理网关设备 9.1.5开放性要求 应对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公开一致的应用开发接口和测试接口,并提供应用的发布和管理机制 9.2对业务支撑的技术要求 9.2.1用户管理 应为智能环境预警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用户注册、注销、业务订购,业务退订以及使用者档案信息的 存储和管理,以实现对用户的鉴权认证、计费等
GB/T38934一2020 9.2.2业务管理 应具备各种业务接人认证、业务的统计管理、业务的计费管理、业务的版本管理等业务管理 9.2.3感知延伸网络管理 感知延伸网络应通过有线/无线的方式连接到核心网络,支撑子系统应对不同类型的感知延伸网络 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包括:感知网络拖拓扑结构管理,通信协议管理、网络设备及其运行状态的管理、 寻址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等功能 实际管理方式可根据系统配置以及感知延伸网络的规模等灵活 选择 9.2.4终端管理 终端包括感知环境网关和感知延伸网络设备两类 终端管理宜包括终端的设备信息管理,终端配 置的管理、终端的故障管理,终端的注册,去注册、激活,去激活等状态控制 9.2.5配置管理 网络管理工具可通过coRBA.wdbSserine.SsNMP或其他网管模型对网络层的设备进行管理必 要的时候应提供图形化的配置界面,可通过图形化用户界面对绿色社区业务耗电设施、用户进行配置管 理 应对设备的各种配置操作记录日志 9.2.6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提供告警监测、故障定位、测试,业务恢复以及修复等 网络层设备应上报足够多的事件, 使网管站能定位网络故障位置 网管站也可通过轮询方式获得网络设备的状态信息 9.2.7性能管理 网络层性能管理应具有以下功能;自动获取网络拓扑结构及网络的配置,可实时更新设备的状态; 可实现网络性能监控,可实时监测网络、设备性能变化,从而对网络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优化调 整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被管理设备的监控和轮询,获取有关网络运行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并在收集网 络性能数据的基础上,提供网络性能统计;对历史统计数据的分析功能;提供完备的网络流量采集、分析 工具,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网络流量、流向的数据信息,为流量工程分析,流量计费结算、网络设计优化等 提供支撑,提供相关统计方式及报表输出;提供手工设置性能的功能,如流量、压缩方法等 g.2.8计费管理 业务支撑子系统应具有计费功能,完成业务信息的计费统计和账单管理,实现对用户属性和计费情 计费模式为用户付费方式.计费方式.计费周期、优惠策略的灵活组合 况的更新 计费系统应出计费账单,提供给营账系统使用,计费系统应为外部账单的输人提供接口,进行多种 来源的账单处理及销账 计费系统应按照客户定制的内容满足分项计费需求 9.2.9安全管理 系统应设置鉴权授权以处理用户的接人请求,实现对接人用户的认证和授权,对符合身份认证的用 户建立业务连接并授予相应权限,对未通过认证的用户发起的接人请求予以拒绝 鉴权授权设计时应考虑用户登录及退出、用户读操作请求、写数据动作等多种操作 9.2.10 日志管理 应对业务员运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日常需要保留的信息进行记录,并向得到授权的用户提供 10
GB/38934一2020 对日志的合法访问机制 10安全要求 10.1网络安全 10.1.1安全功能 网络安全方面应当支持访问控制安全检测、攻击监控、操作审计等一系列安全功能,应提供完整的 刚络安全监控.报警相故廊处理功能 0.1.2冗余能力 网络应具备冗余能力,带有关键性业务应用的网络链路应实现冗余,当出现故障时应支持自动路由 切换 10.1.3安全区域划分 网络应当划分合理的安全区域,如INTERNET区、业务功能区、数据库区、外部系统区等,并针对 每个安全区域制定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进行IP地址限制及端口限制 10.1.4入侵检测 网络系统和服务器系统应具有人侵检测的功能,可监控可疑的连接、非法访问等,采取的措施包括 实时报警,自动阻断通信连接或执行用户自定义的安全策略 0.1.5定期安全检查 网络和服务器系统应定期检查安全漏洞及病毒,根据扫描的结果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 误配置 0.1.6传输数据加密 应使用加密技术对在互联网上传输的重要数据进行加密 10.1.7 管理数据加密 进行远程维护(管理)时,维护(管理)操作数据流应经过加密,禁止明文传输 10.1.8独立审计 远程维护(管理)操作应接人第三方独立的审计系统进行审计,对操作内容进行存储 0.2信息传输安全 系统的用户可进行灵活的权限设置 支持管理员的等级权限分配功能,上级管理员能分配下级管 理员的角色和使用权限 上下级管理员授权管理支持区域限制.上级管理员只能授权同区域的下级管 理员的权限 10.3感知设备安全 0.3.1设备接入 应对感知设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只有通过验证的设备才允许接人网络 11
GB/T38934一2020 0.3.2数据传输 应与感知设备的会话建立安全的数据通道,支持加密数据传输 0.3.3设备管理 应支持感知设备的鉴权、注册、认证管理以及感知设备和网络的黑名单、白名单管理机制 QoS要求 11.1Qs控制要求 应支持按照业务优先级的QoS保障机制以及端到端的QoS保障机制 QoS策略的部署点分布在 应用层、网关层和感知延伸层,上级对下级进行控制和管理 总体策略应部署在运营管理系统 11.2QoS质量要求 11.2.1端到端时延 应根据不同种类智能预警业务的紧急程度提出具体的Qs性能指标的要求,包括端到端时延的上 限值、端到端平均时延的上限值、端到端时延的抖动上限值等 11.2.2可靠性 智能预警业务的可靠性主要是指所包含的系统、平台和设备的可靠度、失效率、平均无放障工作时 间 具体指标应遵循各自领域的行业标准 11.2.3丢包率 端到端的丢包率与业务服务质量相关,本标准不做具体要求 12
GB/38934一202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水环境质量预警典型应用场景 概述 A.1 智能环境预警业务的用户(公众用户和行业用户)利用水环境质量预警业务实现对水体质量的监 测 环境感知设备通过网络将采集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浓度等信息进行远程传输,监测数据保存在应 用数据库中,以备平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当污染物测定值达到预警值时,预警平台向用户发出预 警信息,从而防治水污染和保障人体健康 A.2业务场景 水环境质量预警业务的场景图如图A.1所示 地表水 x 应 地下水 用 农田灌 概水 渔业水 接入网-一核心网 用户 环境质量预警平台 PDA 工企业 排污 图A.1水环境质量预警业务的场景图 A.3业务功能 业务功能包括 a 信息发布;信息采集设备按用户指令对水环境进行定时或连续监测,获取监测数据发送到预警 平台,用户登录服务器可对数据进行查询 信息预警;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预先设定污染物浓度限值,当测定值达到预设阀值时,自动 触发不同级别的告警,如进行电话、短信、邮件提示,上报给用户 数据管理:预警平台对存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论提供给企业和政府等行业用户, 用于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方案 13
GB/T38934一2020 录 附 B 资料性附录)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警典型用例 B.1概述 智能环境预警业务的用户(公众用户和行业用户)利用环境质量预警业务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的监控 环境感知设备采集区域中各个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 输,监测数据保存在应用数据库中,以备平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当环境要素中的某个污染物测定值 达到预警闵值时,预警平台向用户发出预警信息,从而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保障人体健康 B.2 业务场景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警业务的场景图如图B.1所示 用户 环墙量预警平 核心网 接入网 应用服务器 应用数据库 网关 路由设备 水体 数据采集节点 大气 辐射、噪声 土壤/沉积物 撮动等 生态功能区 图B.1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警业务场景图 14
GB/38934一2020 B.3业务功能 业务功能包括: 信息发布:信息采集设备按用户指令对区域中的各环境介质进行定时或连续监测,获取监测数 据发送到预警平台,用户登录服务器可对数据进行查询 b 信息预警;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的类型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预先设定环境介质的污染限值,当" 测定值达到预设限值时,自动触发不同级别的告警,如进行电话、短信、邮件提示,上报给用户 数据管理:预警平台的专家系统对存储的区域生态环境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论提 供给企业和政府等行业用户,用于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方案

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GB/T38934-2020解读

随着智能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智能环境和预警系统相结合,以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而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电信网的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更好地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38934-2020标准,其中规定了公共电信网在智能环境预警方面的技术要求。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些要求。

一、系统架构

根据GB/T38934-2020标准,公共电信网要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需要具备以下系统架构要求:

  • 具备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等功能;
  • 支持灵活的数据接口,可与智能化设备无缝对接;
  • 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以应对海量数据;
  • 保证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

二、数据传输

为了实现智能环境预警应用,公共电信网需要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具体来说,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 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有线、无线、局域网、广域网等;
  • 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 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需求。

三、数据处理

公共电信网在智能环境预警方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 支持实时数据处理和离线数据处理两种模式;
  • 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以快速准确地发现异常情况;
  • 支持自定义规则和算法,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四、安全保障

公共电信网在智能环境预警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要求如下:

  • 采用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机制,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 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以应对意外情况;
  • 具备良好的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系统运行不中断。

五、总结

GB/T38934-2020标准中对于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公共电信网在智能环境预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些技术要求将为其更好地服务于各行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电信网在智能环境预警方面的作用会愈加凸显。

和公共电信网增强支持智能环境预警应用的技术要求类似的标准

光学遥感器在轨成像辐射性能评价方法可见光-短波红外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光学遥感器在轨成像辐射性能评价方法可见光-短波红外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光学遥感器在轨成像辐射性能评价方法可见光-短波红外的编号:GB/T38935-2020。光学遥感器在轨成像辐射性能评价方法可见光-短波红外共有15页,发布于2021-02-01
干部网络培训课程共建共享通用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干部网络培训课程共建共享通用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干部网络培训课程共建共享通用要求的编号:GB/T38864-2020。干部网络培训课程共建共享通用要求共有8页,发布于2021-0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