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7838-2017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Specificationfortheships'auxiliarymarinehydrologyandmetereologicalobservation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的编号:GB/T17838-2017。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共有46页,发布于201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60
  • 实施日期201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6页
  • 文件大小3.05M

以图片形式预览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国家标准 GB/T17838一2017 代替GB/T178381999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Speeifieationfortheships'auxiliary marine hydrovg》andmetereovgielobservations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7838一2017 次 目 前言 引言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总则 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观测 海平面气压的观测 风的观测 云的观测 海面有效能见度的观测 天气现象的观测 1C 海浪的观测 12 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 12 海冰的观测 12 13 13表层海水盐度的观测 14 海发光的观测 14 15 报告电码 15 15 16资料处理与质量控制 2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 25 附录B(规范性附录传感器接口与协议 27 附录c(规范性附录云状特征 3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海面常见十二种天气现象的特征 35 附录E规范性附录非实时电子资料数据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 37 参考文献 42
GB/17838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838一1999《船舶海祥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本标准与GB/T17838- 199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引言”;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1999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2章); 修改了“总则”(见3.1,3,2,3.3和3.4,1999年版的第一篇); 增加了“船舶自动测报仪”(见3.5); 修改了“观测要素及准确度”(见4.1,5.1,6.1、7.1,8.1、10.1和ll.l,1999年版的第24章、第20 章、17.2、第11章、第8章、第31章和28.2); 增加了观测项目的“自动观测方法”(见4.2、5.2,6.2、8.2、l1.2和13.2); 修改了观测项目的“人工观测方法”(见4.3、5.3,6.3、7.2,8.3,9.1、10.2、l1.3、13.3和14.1 1999年版的第26章、第22章、18.3、第12章、第9章、第15章、第32章、第29章、第35章和 38.1); 增加了“海平面气压的高度订正换算表”见表2); 修改了“风力等级表”(见表3,1999年版的表4) 修改了“云状表”(见表4.1999年版的表2); 增加了“海冰的观测”(见第12章); 删除了“海水实用盐度计算公式”(见1999年版的33.1); 删除了“铅直海水温度的观测”(见1999年版的第十二篇); 修改了“报告电码”编码符号要求(见第15章,1999年版的第十三篇); 修改了“资料处理与质量控制”(见第16章,1999年版的第十四篇); 修改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见附录A,1999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传感器接口与协议"(见附录B); 修改了“非实时电子资料数据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见附录E,1999年版的第47章,第48章)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小弟、董翔、周罗明,龚文浩、郭益川许啸春、田为民、赵秀玲,徐春红、王锋、 李兴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8381999
GB/T17838一2017 引 言 本次修订对部分观测项目进行调整,增加海冰观测项目,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防灾减灾预警 的要求;增加自动观测项目,适当提高各观测要素的具体指标,满足当今观测技术水平以及对高质量数 据的需求;增加新型的观测传感器等设备的技术规范内容和安装要求
GB/T17838一2017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以下简称船舶测报)的观测项目、技术要求、观测方法、 报告电码以及资料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商船、渔船以及其他从事海上活动的船舶进行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和数据传输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船舶测报ships'observations 以船舶为载体进行海洋水文气象要素观测和发报 2.2 志愿观测船voluntaryobseringship 志愿船woluntaryship 义务承担获取海上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并提供数据传输的商船、渔船及其他从事海上活动的船舶 2.3 lstip 船舶自动测报仪 autommaticobserVatiosystemo -种安装在志愿船上,能够自动测量基本的海洋水文气象数据和接受人工观测输人的其他海洋水 文气象数据,并加以处理、显示、存储和传输的仪器 2.4 海面有效能见度 seit-levelefreetivehorizontalvisibhility 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条件下能见到的海面水平二分之一以上视野范围内的最大水平距离 注,改写GB/T" -2010,定义4.33 15920一 2.5 云cloud 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组成的可见聚合体 2.6 云状coudform 云的外形特征,包括云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形状、结构以及它的灰度和透光程度 2.7 云量 cloudam0unt 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注:总云量是指天空被所有的云遮敲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Cu.Cb,.Se,St,Ns)所遮敲的成数 2.8 云高eahetaht 云底离海面的垂直距离
GB/T17838一2017 2.9 天气现象weatherphenomenonm 在大气中、海面上及船体(或其他建筑物)上产生的或出现的降水、水汽凝结物(除云外)、冻结物、干 质悬浮物和光、电的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2.10 风wind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 船舶测报中测量的风是空气相对于海面的水平运动,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2.11 风速windspeed 单位时间内空气质点经过的距离 2.12 风向winddireetion 风吹来的方向 2.13 合成风resultantwind 船舶上测风仪所测得的风 2.14 海平面气压 sealevelpressure 海平面单位面积上直至大气上界整个空气柱的重量 注改写GB/T15920-2010,定义4.38. 2.15 空气温度 airtemperature 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GB/T159202010,定义4.37 2.16 湿度 mnutytheair hum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GB/T15920一2010,定义4.40] 2.17 干球温度dry-bulbteperature 在暴露于空气中,但又处于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地方的干球温度表读数 注:改写GB/T159202010,定义4.43 2.18 湿球温度wet-bulbtemperature 在暴露于空气中,但又处于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地方,而且球部包有湿润水纱布的温度表读数 注1:干、湿球温度差是标定空气相对湿度的重要参数 注2:改写GB/T15920一2010,定义4.44 2.19 相对湿度relativehumidityoftheair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注改写GB/T -2010,定义4.41 15920
GB/17838一2017 2.20 海浪0eeanwave 由风引起的海面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 2.21 风浪wimdwave 由风力直接作用产生的波浪 2.22 涌浪swe 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波浪或由于当地的风力急剧减小,风向改变或风平息后遗留的波浪 2.23 波高waveheight 波剖面上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 [GB/T159202010,定义2.4.9] 2.24 波向wavedireetionm 波浪传来的方向 2.25 波周期waeperiod 波剖面上相继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一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 [GB/T159202010,定义2.4.14灯 2.26 海发光lumineseeneeofthesean 夜间海面出现的生物发光现象 2.27 海冰seaiee 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 注:广义的海冰是海洋中一切冰的总称,它包括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以及江河人海带来的冰,也包括极地大陆冰川 或山谷冰川崩裂滑落海中的冰山 [GB/T159202010,定义2.6.1] 2.28 冰量 icec0ver 海冰覆盖面积占整个能见海面的成数 [[GB/T159202010,定义2.6.45 2.29 固定冰fastiee 一起的冰 与海岸.岛的或海底部分冻结在 注1:海面变化时能随之发生升降现象 注2;改写GB/T15920-2010,定义2.6.3 2.30 冰缘线 iceedge 在任一给定时期或时刻,开阔水面与固定冰或浮冰之间的分界线 注,改写(GBy/13920一20l0,定义2.6.17
GB/T17838一2017 3 总则 3.1基本要求 3.1.1船舶测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应能反映出志愿船所在海域的水文气象基本状况 数据资料记录 在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见附录A 3.1.2船舶测报项目及其测量的准确度等一经确定后不得随意变动 3.1.3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检定/校准/检测,且在仪器检定的有效 期内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3.1.4观测前应巡视检查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排除或更换,并在表A.1记要栏内注明 3.1.5观测时间一律使用世界时(UTC) 每日定时校对观测计时器,观测钟表一般在24h内最大允 许误差不大于10s 3.1.6应准确获取志愿船的经度和纬度,记录到0.1' 船舶自动测报仪定位出现异常,应参照船舶的经 纬度 3.2观测项目和方式 3.2.1观测项目 3.2.1.1水文项目海浪、表层海水温度、海冰、表层海水盐度和海发光等 3.2.1.2气象项目:空气温度和湿度、海平面气压、风、云,海面有效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 3.2.1.3志愿船根据需要开展一项或多项观测,有条件宜增加观测项目 3.2.2观测方式 观测方式分为仪器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优先使用仪器自动观测 观测项目和观测方式对照表见表1 表1观测项目和观测方式对照表 序号 观测项目 观测方式 空气温度和湿度 仪器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海平面气压 仪器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仪器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风 云 人工观测 海面有效能见度 仪器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天气现象 人工观测 海浪 人工观测 表层海水温度 仪器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海冰 人人工观测 表层海水盐度 仪器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10 海发光 人工观测
GB/T17838一2017 3.3观测程序 3.3.1自动观测程序;自动观测设备应对观测要素进行连绩观测 其中风、海平面气压、空气温度和湿 度1min记录一次;表层海水温度,海面有效能见度每个整点记录一次;表层海水盐度3h记录一次 3.3.2人工观测程序;每次观测应从规定的时间点前30min开始至规定的时间点结束 气象项目观测 应安排在规定的时间点前15min内进行,其中气压要素应在接近规定的时间点时观测 观测数据应在 整点发报前输人到自动测报仪器中 观测结果记录在表A.1相应栏目内 除海发光外的观测均在日 间进行 因天色暗淡不利于观测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观测时间 海浪6h记录一次 如遇海上天 气、海况恶劣的情况,风速或波高达到较高值(其值根据各海区具体情况而定)时,其海浪项目观测应加 密到1h观测记录一次 3.3.3遇有船只避让等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观测时,可在规定的时间点后30min内补测完毕.并在 表A.1记要栏内注明 因故无法补测时,应在表A.1记要栏内注明原因 3.4观测资料的实时传输和报送 3.4.1志愿船应将观测报文发给指定的海岸电台或接收岸站 3.4.2用于国际交换资料每天按0000Z.,0600Z、1200Z、1800Z四次实时传输资料 其他资料可按每小 时实时传输资料 3.4.3当志愿船观测真风速超过17.0m/s以上时,进人1h一次加密状态 如遇风速超过24.5 m/S 时,每30min发报一次 3.4.4观测资料按第16章规定进行编码后由船舶自动测报仪按时自动发送 3.4.5所有观测记录,电子数据文本及采集的水样均应妥善保管,到达国内港口后应主动报送或通知 就近的船舶测报管理部门收取 3.4.6观测记录没有日期,时间或经纬度的信息,数据无效,24h后停止发报 3.4.7当志愿船停航后,应继续观测和发报 当影响到志愿船的航行安全,不具备观测条件或其他重 要事项时,可暂不发报 3.5船舶自动测报仪的观测 3.5.1船舶自动测报仪由舱内设备、舱外设备和传感器等三部分组成 船舱内设备和舱外设备布置低 压屏蔽电缆,提供电源和信号传输 3.5.2传感器接口符合RS485或RS422协议,卫星通讯接口符合RS422和RS232协议,见附录B 预 留数据电报码发送接口,用于国际间数据交换 3.5.3系统软件分采集软件和应用软件 采集软件主要功能有;参数的设置、系统时钟的调整;实时和 定时采集各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计算、处理形成各要素值;存储、显示和传输各观测要素值;监控设备 状态;方便升级 应用软件根据船舶测报站业务的需要编制,其主要功能包括;参数设置,实时数据显 示、非实时数据存储、数据查询和统计、报表编制,生成统一的数据文件资料 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观测 4.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素;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空气温度的准确度:士0.2C
GB/T17838一2017 相对湿度的准确度: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时,准确度为士4%;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准确度 为士8% 4.2自动观测方法 4.2.1仪器的安装: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应水平地固定在空气流通、远离热源的罗经甲板上,百叶箱箱门 方向不得与船头相同 各种温湿度表、器测传感器应安装在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内,避免辐射、污染和水 汽的影响 4.2.2每3s采样一次,连续采样1 ,经误差处理后,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用整点前1min的平 min 均值,作为该整点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值 4.3人工观测方法 4.3.1 人工观测宜采用数字温湿度仪或温湿度计记录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4.3.2气温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温度计水银柱顶端保持同一高度,读数应迅速准确,先读小数,后读 整数 当湿球纱布冻结时停止晶球温度的观渊 4.3.3 4.4记录方法 空气温度记录到0.1C;相对湿度记录到整数 海平面气压的观测 5 5.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素;海平面气压 海平面气压的准确度;士0.5hPa 5.2自动观测方法 5.2.1仪器的安装:气压传感器和气压表应水平安置.固定在船舶震动和摇摆程度较小的位置,且满足 温度相对稳定、,无外部热源,无明显空气对流、无太阳光直接照射的条件 安装后应测量传感器或气压 表的位置到测船载重线的高度,记录到0.1m 5.2.23s采样一次,连续采样1min,经误差处理后,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用整点前1min的平均 值.作为该整点的气压值 5.3人工观测方法 5.3.1测量使用精密空盒气压表或气压计 5.3.2空盒气压表观测方法;观测前轻敲空盒气压表玻璃面,待指针静止时,读指针指示的气压值 读 数时视线要通过指针并与刻度面垂直 5.4记录方法 5.4.1气压读数记录到0.1hPa 5.4.2气压表、计读数经过刻度订正由检定证给出,温度订正(取平均基值25C乘以由检定证给出 的温度系数为温度订正值)、补充订正(由检定证给出),高度订正,此四项订正的代数和为综合订正值, 订正后的数值为海平面气压值,记录到0.1hPa 海平面气压的高度订正换算见表2
GB/T17838一2017 表2海平面气压的高度订正换算表 海平面气压的高度订正值/hPa 海平面气压的高度订正值/hPa 气压传感 气压传 空气 空气 空气 空气空气空气空气空气 空气空气空气空气 器高度值 感器高 温度温度温度温度 温度温度温度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度值/m 、 -20 -10c0C10C2030 20 10C 00 10 20 30 1.5 0.2 0.2 0.2 21.3 2.8 2.7 2.6 2.5 2.4 0.2 0.2 0.2 2.9 3.0 0,4 0.4 0, 0.3 22.9 3,1 2.9 2.8 2.7 2.6 2.5 0.4 0.4 4.6 0,6 0.6 0,6 0,6 0,5 0.5 24.4 3.3 3.2 3,1 3,0 2.9 2.8 6.1 0,.8 0.8 0.8 0.7 0.7 0.7 25.9 3,5 3,4 3.3 3.2 3.1 3.0 7.8 7.0 7.0 1,0 0,9 0.9 0.9 27.4 3,8 3,6 3.5 3,4 3.2 3,1 4.0 3.3 9.l 1.2 1.2 1.2 1.l 1.l 1.0 29.0 3.8 3.7 3.5 3,4 3.7 l0.7 3.9 3.5 l.5 l.4 1.4 1.3 1.3 1.2 30.5 4.2 4.0 3,6 12.2 1.7 1.6 1.5 32.0 1.5 l.4 1.4 4.4 4.2 4.l 3.9 3.8 13.7 1.9 1.8 1." 1.7 1.6 1.6 33.5 4.6 4.4 4.2 4.1 4.0 3.8 15.2 2.1 2.0 1.9 1.9 1.8 1.7 35.1 4.8 4.6 4.4 4.3 4.1 4.0 4.8 4.5 16.8 2.3 2.2 2. 2.0 2.0 1.9 36.6 5,0 4.6 43 4.2 18.3 2.5 2.4 2.3 2.2 2.2 2.1 38.2 5,2 5,0 4.8 4.7 4.5 4.3 19,8 2.7 2.6 2.5 2.4 2.3 2.3 风的观测 6.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索;风速和风向 风速的准确度;当风速不大于5.0m/s时,准确度为士0.5m/s;当风速大于5.0m/s时,准确度为 士10% 风向的准确度;士5"(以真北记为0",顺时针计量) 6.2自动观测方法 6.2.1仪器的安装;风传感器应安装于船舶大桅顶部或距罗经甲板地面1.5m处,四周无障碍,不挡风 的地方 风向传感器的0"应与船舶方向一致 6.2.2每3、采集一次,根据测船的航速、航向和船崩方向,将合成风速和风向换算成真风速和真风向, 作为瞬时风速和相应风向;连续采样10min,计算风程和相应风向的平均值,作为该10min结束时刻的 平均风速和相应风向;将整点前10min的平均风速和相应风向,作为该整点的风速和相应风向值 6.3 人工观测方法 6.3.1 人工器测可采用手持式风速风向仪观测记录风速和风向 6.3.2目测真风向:在开阔的海面上,风浪的来向与风向基本一致,可测定风浪的来向作为真风向 6.3.3 目测真风速;目测海面征状估计风力的等级,见表8
GB/T17838一2017 6.4记录方法 6.4.1按照各测风仪器的使用说明,测得在航时的风速风向 风速记录到0.1m/s,风向记录到整数 6.4.2观测时应记下船舶当时的航向和航速,航向记录到整数,航速记录到0.1knm 6.4.3人工观测时,器测的风向和风速分别记录在测报记录表(见表A.1)合成风向和合成风速栏内;目 测风速以该风级中的中数值记录 静风时,风速记0.0,风向记“C” 6.5真风向、真风速的计算 根据矢量合成的原理,将合成风向、合成风速换算成真风向、真风速 表3风力等级表 波高 m 风速范围" 中数值 风力 名称 海面征状 等级 m/s) m/s 最高 -般 无风 海面平静 0.0~0.2 0.0 软风 0.l 0.1微波如鱼鳞状,没有浪花 0.31.5 1.0 0. 小波,波长尚短,波形显著,波峰光亮但不破裂 .6~3.3 轻风 0.3 2.0 微风 0.6 1.0小波加大,波峰开始破裂浪沫光亮,偶见白浪花 3.45.4 4.0 和风 1.0 1.5小浪,波长变长;白浪成群出现 5.5一7.9 7.0 清劲风 中浪,具有较显著的长波形状形成许多白浪,偶见飞沫 2.0 2.5 8.0一10.7 轻度大浪开始形成;波峰上到处有较大的白沫,有时有 强风 3.0 4.0 10.813.8 12.0 飞沫 疾风 4.0 5.5轻度大浪,碎浪成白沫,沿风向呈条状分布 13.9~17.1 16.0 中度大浪,波长较长,被峰边缘开始破碎成飞沫片;白沫沿 5.5 7.5 17.220.7 19,0 大风 风向呈明显的条带分布 狂浪,沿风向白沫呈浓密的条带状,波峰开始翻滚;飞沫可 烈风 7.0 10.0 20.824.4 23.0 影响水平能见度 狂涛,波峰长而翻卷;白沫成片出现,沿风向呈白色海面颠 10 狂风 9.0 12.5 24.528.4 26.0 簸加大,有震动感,水平能见度受影响 异常狂涛(中小船只可一时隐没在浪后)海面完全被沿风 11 暴风 11.516.0向吹出的白沫片所掩盖成泡沫;波浪到处破碎;水平能见28.532.6 31.0 度受影响 空中充满了白色的浪花和飞沫;海面完全变白,能见度严 12 飓风 14.0 32.736.9 35.0 重地受到影响 13 37.041.4 39,0 41.546.1 44.0 15 46.250.9 49,0 16 51.056.0 54.0 56.161.2 59.0 18 >61.2
GB/T17838一2017 云的观测 7.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素;总云量,低云量、最低云高、云状 云量观测分总云量和低云量,将天空十等分,准确度为士1 最低云高的准确度:云高在100m及以下时准确度为士10m,当云高在100m以上时,准确度为云 高的士10% 7.2人工观测方法 7.2.1观测场地;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和水天交界线的位置上进行 如阳光较强 需戴黑色(或暗色)眼镜,夜间观测时应避开较强灯光进行 7.2.2总云量的观测:将全部天空十等分,全天无云为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时,为l0;云占全天1/10. 为l;云占全天2/10,为2;其余依此类推 .2.3低云量的观测低云量的观测方法与总云量观测方法相同 若无低云,观测中云量 条件允许 能透过雾观测低云量 当透过雾能看到太阳、月亮或星星时,可认为雾上无云 7.2.4最低云高的观测;结合当时的季节、天气条件及不同地理纬度进行目测 7.2.5云状的观测,应注意当时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及高度和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根据不同地 理纬度,不同季节,结合云的发展演变过程,根据云状特征,参照云图等综合判断 云状的特征,见附 录C 7.3记录方法 7.3.1云状观测分三族十属,见表4 用表4中云属的国际简写字母记录云状 同族云出现多属时,云 量多的云状记在前,云量相同时,记录的先后次序自定 无云时包括某一族)记0 无法判断云状时 记“ 7.3.2总云量和低云量按成数记录 云占1成,记“1”;占10成,记“10”;全天无云记“0”;天空有少许 云,不足0.5成时,总云量记“o” 7.3.3因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无法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低云状栏内记“=”;因雾使天空的云 量、云状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低云状栏内记“==”;记录可见的云状 7.3.4因霉使天空的云量、云状全部或部分不明时,总,低云量记“”,低云状栏记“o”,相应栏记录可 辨明部分的云状;若透过这些现象能完全辨明云量、云状时,则按正常情况作记录 7.3.5夜间无月光时,若不能判断云状,则估计天空被遮蔽而看不到星光的那一部分作为总云量 云 状和低云量栏记“ 表4云状表 云族 云属学名 代码 云类学名 代码 常见云底高度范围/m 淡积云cuhum 低云 积云 碎积云Fe Cu 30 02 6002000 浓积云Cucong 03
GB/T17838?2017 4) ? ? ????Χ/m ?Cbcalv 04 Cb 31 6002000 05 Cbcap ?Sttra 06 ιstop 07 08 -250o se ?seeug 32 600 ?Secast 09 10 ?Selent st 11 11 50800 s 12 Fs Ns 13 6002000 Ns 13 14 Fn 15 ??Astrd 33 ?As 25004500 ι?Asop 16 ??Aetra 17 ι?Acop 25004500 18 19 ??Aelent 34 ?Ac ??Accug 20 ??Acflo 21 22 ??Accast ?Cii 23 ?Cidens 24 35 C 450010000 αcinot 25 26 ciune ?Csi 27 Cs 36 45008000 ?Csnebu 28 Ce Cc 29 45008000 8 Ч???? 8.1????? ??:Ч?? 10
GB/T17838一2017 准确度:士20% 8.2自动观测方法 8.2.1仪器的安装;海面有效能见度传感器应安装在船舶上甲板或枪杆高处牢固的基座上,尽量规避 光线和热源并朝向主要观测海面 8.2.2每3s采样一次,连续采样3min,经误差处理后,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用整点前3min的平 均值,作为该整点的海面有效能见度 8.3 人工观测方法 8.3.1观测场地;应选择在船上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夜间应站在不受灯光影响处),环顾四周 8.3.2白天观测:根据目标物判定所能见到海面二分之一以上视野范围内的最大水平能见距离 如无 目标物,可根据水天交界线的清晰度和观测点的海面高度判定海面有效能见度 当水天交界线完全看 不清楚时,则按经验判定,见表5 8.3.3夜间观测;应先在黑暗处停留至少5min,待眼睛适应后进行观测,或可根据月光,天黑以前能见 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当时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估计 8.4记录方法 海面有效能见度记录到0.1km,能见距离不足0.1km时,记为0.0 当无法进行观测时,相应栏 记” 表5海面有效能见度参照表 海面有效能见距离 水天交界线清晰程度 眼高出海面<7m时 眼高出海面>7m时 十分清楚 >50.0km 清楚 20.0km~50.0km >50.0knm 勉强可以看清 10,0km20,0km 20.0km一50.0km 隐约可辨 4.0kmm10.0kmm l0.0km一20.0km <4.0km <10.0km 完全看不清 天气现象的观测 9.1观测要素 现在天气现象和过去天气现象 9.2人工观测方法 g.2.1观测场地;天气观测应选择在测船较高位置能看到全部天空和水天交界线的位置上进行 g.2.2现在天气现象指发生在观测时或观测前一小时内已发生的天气现象 9.2.3过去天气现象指在定时观测之前六小时内已发生的天气现象 示例;06时观测,过去天气现象是指00时~06时之间六小时内出现的天气现象 g.2.4随时观测和记录视区内出现的天气现象 11
GB/T17838一2017 g.3记录方法 g.3.1所列的海面十二种常见天气现象的特征说明,见附录D 9.3.2在观测天气现象的时间内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用天气现象符号记录,见表6. 表6天气现象种类及对应符号表 天气现象 符号 天气现象 符号 天气现象 符号 阵雪 毛毛雨 轻雾 雨 阵性雨夹雪 益 雷暴 了 雨夹雪 冰雹 × 雪 户 龙卷 雷雨 4 雾 阵雨 无法观测 空白 10海浪的观测 10.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素;波高、波向和波周期 波高准确度;士15% 波向准确度:士10" 波周期准确度:士1s 0.2人工观测方法 0.2.1观测场地;应选择在视野开阔处 0.2.2海浪分风浪和涌浪,若海面同时存在风浪和涌浪,应分别观测其波高,波向和波周期 0.2.3波高;观测时挑选远处五个大波,分别取其平均值作为各自的波浪高度 0.2.4波向:观测时用罗经上的方位仪,使其瞄准线平行于离船较远、波高较大的涌浪波峰连线、然后 转动90",使其对着波浪来向,则指针读数即为波向 0.2.5波周期:以船身为标志物,观测时用秒表记录连续五个显著波峰(或波谷)经过同一点的时间 间隔 0.3记录方法 10.31被高以05m为最小单位记录;被周期记录到1s;被向记录以"为最小单位记录 0.3.2如海面仅出现风浪时,则涌浪波向记"C" 如海面仅出现涌浪时,则风浪波向记"C” 10.3.3若海面无海浪或有海浪而测不出波高、周期时,波向栏记“C”;若能测出波高、周期而测不出波 向时,波向栏记“×” 1 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 11.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素:表层海水温度 12
GB/17838一2017 准确度;士0.2C 1.2自动观测方法 11.2.1仪器的安装;在船体进水口处安装海水温度传感器 11.2.23s采样一次,连续采样1min,经误差处理后,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用整点前1min的平均 值,作为该整点的温度值 1.3人工观测方法 11.3.1采用表层水温表进行观测 当海面风浪较大,船速较高,可从轮机冷却进水孔取水测量;当海 面风浪不大,船速小时,有条件的测船可用帆布桶采集海水进行观测 1.3.2采水观测时应在避开船舶排水孔处采水 先将帆布桶放人海水中感温1min后提取,把表层水 温表放人桶中搅动感温2min后读数;读数时,水温表贮水杯不能离开采水桶水面,勿将水温表倾斜,使 眼睛与水温表水银柱头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夜间观测时,应将表层水温表置于 眼睛与光源之间进行读数 观测完毕应用淡水冲洗观测用表及帆布桶 11.4记录方法 观测数据记录到0.1 12海冰的观测 12.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素;冰量,海冰类型,冰山,冰外缘线 冰量取海面十等分,准确度为士! 12.2人工观测方法 12.2.1观测场地;海冰观测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用目测进行 2.2.2冰量的观测:将整个能见海面十等分,无浮冰为0;海面完全覆盖浮冰时.为10;浮冰覆盖面积点 整个能见海面1/10,为1,浮冰覆盖面积占整个能见海面2/10,为2;其余以此类推 2.2.3海冰类型观测;环视整个能见海面,判断浮冰和固定冰的冰型 2.2.4冰山观测;观测测船视线范围内的冰山数量,周围是否有残醉冰山或大块状冰 2.2.5外冰缘线观测;观测冰缘线的主要方位,数据取自距分界最近的地方 2.3记录方法 12.3.1冰量;海面无冰时,记录栏空白;有少许冰量时,记“0”;冰量为1成,记“1”,冰量为2成,记“2” 依此类推;海面被浮冰完全覆盖,记“10” 因黑暗、能见度低,无法观测冰量时记“ 2.3.2海冰类型;判定并记录浮冰冰型,见表7;判定并记录固定冰型,见表8 当观测距离很远,或因 黑暗,能见度低或只有冰山可见,无法观测海冰类型时记“- 2.3.3冰山;记录视线内观测到的冰山数量 当因黑暗,能见度低或只有海冰可见,无法观测冰山时 记“X 2.3.4冰外缘线;按实际观测方位的字母记录 示例;方位西北,记NW 13
GB/T17838一2017 表7浮冰冰型表 特 征 浮冰冰型 符号 海冰初始阶段的总称 由海水直接冻结或雪降至低温海面未被融化而生成的,多呈 针状、薄片状、,油脂状或海绵状 初生冰比较松散.只有当它聚集漂浮在海面附在瞧 初生冰 Newice) 石及其他物体上时才具有一定的形状 有初生冰存在时,海面反光微弱,无光泽,遇 风不起被纹 冰皮 由初生冰冻结或在平静海面上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壳层,表面平滑,温润而有光泽,厚 度5cm左右,能随风起伏,易被风浪折碎 lcerind 尼罗冰 厚度小于10cm的有弹性的薄冰壳层,表面无光泽,在波浪和外力作用下易于弯曲和 Ni Nlas) 破碎,并能产生“指状"重叠现象 莲叶冰 直径30cm300cm,厚度10cm以内的圆型冰块,由于彼此互相碰撞而具有隆起的 Pancakeice) 边缘,它可由初生冰冻结而成,也可由冰皮或尼罗冰破碎而成 灰冰 厚度为10cm一15cm的冰盖层,由尼罗冰发展而成,表面平坦湿润,多呈灰色比尼 罗冰弹性小,易被涌浪折断,受到挤压时多发生重叠 (Greyice 灰白冰 厚度为15em30cm的冰盖层,由灰冰发展而成,表面比较粗糙,呈灰白色,受到挤 (Gw (Greywhiteice 压时大多形成冰脊 白冰 厚度为大于30em的冰层,由灰白冰发展而成,表面粗糙,多呈白色 W whiteice) 表8固定冰冰型表 征 固定冰冰型 符号 冰川舌 陆地冰川向一边的舌状伸展 在南极,冰川可以向海延伸数十公里以上 Gt Glhaciertongue) 与海岸相连的,高出海面2m一50m或更高的漂浮或搁浅的冰原 其表面平滑或略 冰架 Is Iceshelf 起伏,向海一边比较陡峭 沿岸冰 沿着海岸,浅滩或冰架形成,并与其牢固地冻结在一起的海冰 沿岸冰可以随海面 CG Coastalice 的升降作垂直运动 冰脚 固着在海岸上的狭窄沿岸冰带,是沿岸冰流走后的残留部分或涨潮时糊状浮冰以及 Ieefoot 浪花飞沫附着在海岸聚集冻结成的冰带 搁浅冰 S 退潮时留在潮间带或在浅水中搁浅的海冰 Strandedice) 3表层海水盐度的观测 13.1观测要素及准确度 观测要素:表层海水盐度 14
GB/17838一2017 准确度;士0.05 3.2自动观测方法 3.2.1仪器的安装;在船体进水口处安装温盐传感器 3.2.23s采样一次,连续采样1min,经误差处理后,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用整点前1min的平均 值,作为该整点的温度值 3.3人工观测方法 3.3.1人工观测采用盐度计测定并记录盐度 3.3.2海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每天06时测水温时采水样一瓶;应采用密封性能好的样品瓶,用帆布 桶采水,每次采集量至少250mL 装样品时,先倒净瓶中剩余海水,用现采海水冲洗样品瓶及瓶塞两 遍,然后灌取海水样品,盖紧瓶塞,记下瓶号 海水样品应放在室内阴暗处,待到港后交测报管理部门及 时测量 3.3.3海水样品的测量;用实验室盐度计测量海水样品盐度,测量时应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操 作;海水样品测定前,应对仪器进行定标 14海发光的观测 4.1观测要素 海发光 14.2人工观测方法 观测场地;应选择在夜间背光的黑暗处,不易受灯光、月光影响,距海面高度2m以上的地方 14.2.1 14.2.2海发光观测用目测进行 观测时,注视海面浪花或航迹浪花上的发光现象 14.3记录方法 按海发光强弱程度判定等级记录,见表9 因月光或其他原因影响,无法观测到海发光时记“×” 表9海发光等级表 等级 海发光程度 无海发光现象 发光勉强可见 发光明晰可见 发光显著可见 发光特别明亮 5报告电码 15.1电码形式 BBXXDDYYGGi 99LLLQ.L.LL.L iRi,hVVNdd1s,TTT4PPPP7wwwW8N,CCC 15
GB/T17838一2017 22D,y,.0s,T.T.T.2P.PH.H.3d,d.d.ad. 4P,P.,H.H IcEcSb,D劲 15.2编报总则 5.2.1本电码用来编发每日0000Z,0600Z,1200Z,1800Z(UTC)船舶水文气象观测报告 5.2.2测船在定时观测项目全部结束后,一小时内应完成编发报,确因特殊情况在本时次无法完成发 报工作,应在下一发报时间内继续拍发 5.2.3数据缺失或异常、人工观测数据可用人工输人 5.3符号内容及编报规定 5.3.1电码分识别数据、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三个主要部分 识别数据组为必发电码,气象数据和水 文数据电码可选择发送,以代码前的数字为指示码 15.3.2识别数据组(BBXXDDYYGGi 99LLLQ.LLLL)由5组代码组成,包含船舶测报电 码标识符、船舶呼号、日期,时间,地点和风速标识符 其中 BBXX -船舶测报电码标识符;接收岸站会识别以BBXX字母符号开头的报告电码作为船舶观 测报告,与其他无线电信息区分开来; 船舶呼号,即测船无线电呼号代号,由三个以上字母数字字符组成; DD YY 日期以世界时(UTC)确定,编报两位数 (GG 定时观测时间(UTC),以小时为单位编报;观测时间按四舍五人到最接近的小时,编码 取值范围0023; 注 0000UTc记录当天刚刚开始,而不是刚刚结束的一天 -测量风速方法和单位的标识符;以m/s为单位,目测编报“0",器测编报“1”; i 99 经纬度指示码; LLL -测船所在的纬度,以0.1"为单位乘以10编报,取三位有效数字;其中“度”数值保留不 变,“分”数值按60进制转换成1位小数,“秒”数值省略;取值范围从0°(编码“o00”)到 90"(编码“900") 分和度的转换见表10 测船所在的地球象限;电码表编报见表1l;当船舶正好位于赤道上,0°或180"子午线上 可任选一个相应电码编报 示例测船在赤道上,东经30",电码编报“1”或“3”均可 LLLL 测船所在的经度,以0.!"为单位乘以10编报,取四位有效数字;其中“度”数值保留不 变,“分”数值按60进制转换成1位小数,“秒”数值省略;取值范围从0"编码 “o000”)到180°(编码“1800”) 分和度的转换见表10. 表10分和度的转换 度 00'05" o 06'1 17 2 12” 18'~23 .3 24'29 30'35" 36'4组 42'47" 48'53 54'59 .9 16
GB/T17838一2017 表11Q电码表 纬向 北 南 南 北 经向 西 东 东 四 电码 5.3.3气象数据组(iihVVNddfls.,TTT4PPPP7wwWw.8N,.CCCH)由6组代码组成 其中 降水资料指示码,默认“4”,不报告降水量; iR -现在天气和过去天气组(7wwww)编报与否的指示码;电码表编报见表12; h 最低云高 电码表编报见表13;观测时测船有雾、霍等现象时,若天空可辨,h仍需编报,如 天空不可辨,则h编报“"” VV -海面有效能见度;电码表编报见表14;取值范围9099;当海面有效能见度位于两个值之间 时,用小的电码编码; 总云量;电码表编报见表15,;取值范围0一9,高积云、层积云或卷积云覆盖整个天空,应编码 N" 7 ;如果透过雾霍可看到清澈天空,编报“0”; 真风向;编报10min平均风速对应的风向,以10"为单位编报,个位四舍五人;电码表编报见 dd 表16;静风时编报“o0”,风向多变无法确定时,编报“99”;取值范围00~36,99; 真风速;编报10min平均风速;电码表编报见表17;以m/s或kn为单位编报,小数四舍五 人,静风时编报“o0”;平均风速超过仪器测量范围,又不能确定其具体数值时,编报“99” 空气温度指示码; 空气温度正负号,空气温度为正值或0C编报为“o”;空气温度为负值编报为“1 ” TTT 空气温度,以o.1C为单位编报,取值范围从000开始,其正负由s,来表示; 海平面气压指示码 PPPP 海平面气压,以0.1hPa为单位编报,省略小数点和数值的千位数 示例1.1000.8hPa编报“o008” 天气现象指示码;当i.,为"1"时,本组代码编报;当i.为“3"时不编报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表编报见表18;如果现在天气现象同时出现几种时,一般选择其中电码 wW 最大的一个编报,但电码“17”比“45”优先选用; 19;ww与ww,的配合编报规定:ww.应选报ww所报天 过去天气现象;电鹳表编报见表 WW 气现象以外的所出现的其他天气现象;若同时有几种天气现象可供选择,则以电码最大的编 ,次大的编报w.;除ww所报现象外,只另有一种天气现象时,即用它编报w;至于 报w w.的,编报分两种情况;过去天气时段内确有部分时间没有出现天气现象时,w编报“o0”;过 去天气时段内一直有天气现象存在,则w重复w所报现象;除ww所报天气现象外,无其 他天气现象,又不符合“4”的情况时,ww 都编报“o”;当ww所报的天气现象持续出现在整 个过去天气时段内则以该现象重复编报w和 1w 云指示码;当天空晴朗无云或完全不明时,该组省略不报;如只有部分天空不明时,仍应根据 所见云状编报该组,不明 的项目分别按规定报“9”或“/” 低云的总量;编报方法与总云量相同,见表15; N 低云状;电码表编报见表20;如果出现几种低云时,,一般应以云量最多的云状编报,但对天气 CL 演变有指示性的云状出现时,虽其云量较少也应以该云状编报; 示例2;天空中的C以积云为主,但其中有少部分已发展成为积雨云,此时C应编报电码“9”,不编报 电码"1" 中云状;电码表编报见表21; 17
GB/T17838一2017 -高云状;电码表编报见表22;如果同时存在几种高云时,一般应以云量最多的云状编报,但对 CH 天气演变有指示性的云出现时,虽其云量较少也应以该云状编报 示例3;天空中同时存在很多的Cc和云量少的Cs,但Cs有发展趋势,则C应编报电码“6” 表12i电码表 电码 7wwWW组编报与否 编报 遗漏未观测或数据无效 表13h电码表 最低云高 最低云高 电码 电码 h50mm 1000m2500m或无云 300mGB/T17838一2017 表16dd风向电码表 电码 风向 风向 电码 风向 风向 电码 电码 10 28 01 5”"~14” 95"~104 19 185”194? 275”284 29 02 15”24 l1 105"~114" 20 195"~204 285”294 03 25”34 12 115"~124 21 205"214 30 295"304 04 35"~44" 13 125”"~134" 215"224 31 305"314 22 05 45"54" 135"144" 23 225"234 315"324 14 32 33 06 55"64 15 145"~154” 24 235"一244? 325"334 65"74 155"164" 25 245"254? 07 16 34 335”344° 08 75"一84 17 165"~174! 26 255"264 35 345"354 09 36 18 21 85”94 175"一184" 265"一274 355° 表17r风级电码表 风级 风速/m/s 00.2 0.3~1.5 1.6~3.3 3.4一5.4 5.57.9 8.0~10.7 0.8~13.8 00 电码 0002 0203 0305 0608 08~ll lll4 风级 10 11 12 不确定 99 风速/(m/s 13.917.l 17.220.7 20.8一24.4 24.528.4 28.532.6 >32.7 99 电码 1417 1721 21~24 25~28 2933 33 表18ww电码表 电码 现在天气现象 电码 现在天气现象 60 雨 00 未观测到云的发展(晴天、多云、阴天等 69 05 荻 雨夹雪 10 77 轻雾 雪冰粒 17 83 雷暴(不伴有雨或雪 阵雨阵雪阵性雨夹雪 19 龙卷,观测时或观测前1h内在视区内出现 89 冰雹 45 雾 95 雷雨(伴有雨或雪 S 毛毛雨 19
GB/T17838一2017 表19ww电码表 电码 过去天气现象 电码 过去天气现象 云覆盖少于1/2 毛毛雨 云覆盖一部分多余1/2,一部分少于1/2 雨 云覆盖多余1/2 雪,雨夹雪冰粒 沙暴、尘暴,吹雪 阵雨 零 雷暴伴有或不伴有降水 表20C电码表 电码 低云状 电码 低云状 没有低云 恶劣天气下的碎层云和(或)碎积云,通常 在高层云或雨层云之下 淡积云或非恶劣天气时的醉积云,或两者同 时存在 积云和不是积云性的层积云同时存在,此 两种云的底部高度不同 浓积云,可伴有其他积云或层积云,云底在 同 -高度上 綦积雨云,常为骷状,可伴有积云,层积 云、层云或恶劣天气下的碎积云或碎层云 秃积雨云,可伴有积云,层积云或层云 积云性层积云,可伴有积云 由于黑暗、雾、吹沙尘或其他类似现象以 致观测不到c各属云 非积云性层积云 多或少的连层层云和(或)碎层云,但不是恶 劣天气下的碎层云 表21C电码表 电码 中云状 电码 中云状 没有中云 积云性或雨云性高积云 透光高积云 复高积云或蔽光高积云,均不增厚;或者 高积云伴有高层云和雨层云 蔽光高层云或雨层云 透光高积云,较稳定,并且在同一个高度上 像小塔或堡状发芽的高积云,或呈现积云 状高积云 透光高积云片云,常呈荚状,出现在一个或 几个高度上,云状不断改变 混沌天空的高积云,常出现在几个高度上 成带或成层的透光高积云,渐渐侵人天空, 由于黑暗,或因为有连续完整低云存在 通常整体增厚 以致观测不到c各属云 20
GB/T17838一2017 表22C电码表 电码 高云状 电码 高云状 没有高云 带状卷云和卷层云,或只有卷层云,渐渐 毛卷云或钩卷云,不是渐渐侵人天空 侵人天空且常整体增厚,云幕前缘角度大 于45",但未布满天空 密卷云,成散片或卷曲束状,通常不增加,有 时像积雨云顶部的残余部分;或像小塔状或 卷层云,布满全天 堡状发芽的卷云,或呈现积云状卷云 卷层云,不增长也没有布满天空 密卷云,常为砧状,是积雨云顶部的残余 只有卷积云,或卷积云伴有卷云和(或)卷 层云,但主要是卷积云 部分 卷云,常为钩卷云和(或)毛卷云,渐渐侵人 由于黑暗,或因为有完整低云存在,以致 天空,通常整体增厚 观测不到CH各属云 带状卷云和卷层云,或只有卷层云;渐渐侵 人天空且常整体增厚,云幕前缘角度小 于45 5.3.4水文数据组(222Dv,0s.,T.T.T.2P,P.H.H 3d.d.d.ede4PP.HHICEc,S,b,Dz)由 6组代码组成 其中: 222 水文数据组指示码 观测前三小时内船舶的主导航向;电码表编报见表23;未记录编码“/”; D 观测前三小时内的平均船速;电码表编报见表24;未记录编码“/”; 表层海水温度指示码; 表层海水温度符号,表示测量方法;电码表编报见表25; TTT 表层海水温度,以0.1C为单位编报,取值范围从000开始,其正负由s.,来表示; -风浪指示码 PP 风浪波周期,以1s为单位编报,小数四舍五人后最接近的整数,取两位数 示例波周期是8s,编报“08” H,H -风浪波高,以0.5m为单位编报(即将观测的风浪波高乘以2,然后小数四舍五人后编报); 因海面混乱不能确定波高时,编报“//" 涌浪波向指示码;如果没有涌浪,编报省略涌浪组代码(3d.d.d.d 4P,PH.H.) 涌浪波向,编报方法同真风向,见表16:; dwdw1 二次涌浪波向,默认“//” ded 涌浪波周期波高指示码; PP 涌浪波周期,以秒()编码,编报方法同风浪波周期 涌浪波高,以0.5m为单位编报,不能确定编报“//",编报方法同风浪波高; HHw CE 冰量;电码表编报见表26;电码“1”表示测船航行于大于1海里的冰间航道,或看不到固定 冰边界的情况;电码“29”表示测船航行于冰里或距冰界0.5海里处的情况;其中电码 “2一5”表示观测区冰量一致的情况;电码“6一9”表示观测区冰量不一致的情况 -海冰类型,电码显示了航海渐难的冰量;电码表编报见表27 21
GB/T17838一2017 -冰山;电码表编报见表28;如果只有冰山,冰组编码为“0/Di/0” b 示例;“o/2/0”表示6个10个冰山可见,但无海冰; D -冰外缘线真方位;电码表编报见表29; 表23D电码表 电码 航向 电码 航向 Sw 静止 W NE NW SE 多变或不明 表24V,电码表 电码 航速/kn 航迷/knm 电码 21一25 1 1~5 26~30 61o 3135 11~15 36一40 1620 >40 表25s,电码表 表层海水温度正负值和测量方法 表层海水温度正负值和测量方法 电码 电码 进水口取水,正值或0C 船体安装传感器,正值或o 进水口取水,负值 船体安装传感器,负值 帆布桶采水,正值或0 除以上三种测量方法,正值或0 帆布桶采水,负值 除以上三种测量方法,负值 表26e;电码表 电码 冰量 电码 冰量 6/10 无海冰(<1/10) 1/10 7/10 2/10 8/10 3/10 9/1010/10 4/10 由于照暗,能见度低,或因为测船距离冰 缘线大于0,5海里,无法编报 5/10 22
GB/T17838一2017 表27S电码表编报 海冰类型 海冰类型 电码 电码 初生冰 白冰 尼罗冰,厚度小于10cm 冰川舌或冰架 灰冰,厚度10~30em 沿岸冰或冰脚 冰皮 搁浅冰 莲叶冰 由于照暗,能见度低或只有冰山可见,或因 为测船距离冰缘线大于0.5海里,无法编报 灰白冰 表28b电码表 电码 冰山 电码 冰山 无冰山 1个一5个冰山,有残碎冰山或冰山块 1个~5个冰山,无残碎冰或大块状冰 6个~10个冰山,有残醉冰山或冰山块 6个~10个冰山,无残碎冰或大块状冰 11个~20个冰山,有残醉冰山或冰山块 1个20个冰山,无残碎冰或大块状冰 20个以上冰山,有残碎冰山或冰山块 10个以下残碎冰和大块状冰,无冰山 由于黑暗、能见度低或只有海冰可见,无法编报 10个以上残碎冰山和冰山块,无冰山 表29D电码表 电码 冰外缘线 电码 冰外缘线 测船在海滨或冰间航道 NE Nw N SE 不确定(测船在冰里 由于黑暗能见度低或只有冰山可见, 无法编报 Sw 6资料处理与质量控制 16.1资料处理要求 6.1.1船舶测报数据资料分为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非实时电子资料和实时传输电码 16.1.2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见附录A 人工观测原始数据用铅笔填写到测报记录表 中,按时间和船次整理装订成册,测船靠岸后交测报管理员汇总 16.1.3非实时电子资料;包括自动采集数据资料和人工输人数据资料 录人格式以文本文件存储在 自动观测设备记忆卡中 存储文件名形式为××× ×××××.×××,其中第1、2位为船舶测报站名 称拼音缩写,第3一6位为录人资料年分,第7,8位为录人月份 扩展号为录人资料流水号 测船靠岸 23
GB/T17838一2017 后由测报管理员采集汇总 16.1.4实时传输电码:参与国际数据交换或通过卫星实时传输的数据符合规定格式(见16),用船舶呼 号和时间为文件名,以文本文件存储,由岸站接收 16.2质量控制要求 16.2.1人工记录和人工输人数据资料前应进行审核,剔除错误和可疑数据 6.2.2对已存储的电子资料,用软件进行质量检查 如非法码检验、合理性检验、唯一性检验、相关检 验等以确保资料质量 16.2.3对已记录的纸质资料,人工进行质量检查,对错误和可疑数据进行订正、标注和处理 16.3非实时电子资料录入格式说明及有关规定 数据文件采用固定记录格式,记录长度为164字节,见附录E. 16.3.1 6.3.2凡有小数点的数据,小数点不占位;小数点前、后不足位以空格填满 6.3.3数据质量符代码格式:以Q表示,空格表示数据正常,代码“1”表示原测报单位和观测人员对数 据怀疑,并通过人工输人数据质量控制符实现;代码“"表示资料中心对数据怀疑 6.3.4数据填写时,左或右对齐后,不足位以空格填满 16.3.5数据结尾添加回车换行的辨识符Dx 6.3.6缺测项目,数字数据以“g”填满位数,符号数据以“”填满位数;进行了观测,但未有观测结果 的项目,数字数据以“9”填满位数,但最后一位填“8”,字符数据以“十”填满 不进行观测的项目,凡数字 数据以“g”填满位数,但最后一位填“7”,符号位以空格填满位数 示例;缺测××××填写“9999”,符号数据以“"填满位数 16.3.7说明记录可用英文、汉语拼音或汉字填人 24
GB/17838一2017 录 附 A 规范性附录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 表A.1给出了纸质测报记录表的格式要求 表A.1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 年 月 第 船名 航次 世界时GG(北京时) 00h08 06h 12h20 18h 02 到 到 航线 到 到 由 由 用 由 纬度(LLL 经度(IL,LL 航向(D) 船 位 航速(v, 观测前三小时内主导航向D 观测前三小时内平均航速 kn kn kn kn 总云量N/低云量N 高云Cn 云状 中云CM 低云C 最低云高h Tm mm m m 能见度Vv km km km km 现在天气现象 ww 过去天气现象w,w 风浪波高H.H m mm m 风浪波周期P.P 涌浪来向ddw 涌浪波高H.H m m nm nm 涌浪波周期PP 合成风向 合成风速 m/s m/s m/s m/s 风 真风向dd 真风速f mm/s m/s m/s m/S 读数 器差 干球 温度 订正后TTT 器差 读数 湿球 温度 订正后TTT 25
GB/T17838一2017 表A.1续 世界时GG(北京时 00h08 06h14 12h(20 18h02) 读数 器差 相对 湿度 订正后 读数 气压 综合订正 海平面气压PPPP Pa hP; hPa hPa hPa 读数 器差 表层 水温 订正后TT.T 采水瓶号 盐度 海发光 海冰密集度 海冰发展阶段 海 陆源冰 冰 主冰缘线真方位 观测员 记要栏 26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GB/T17838-2017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海洋资源勘探、防灾减灾、海上运输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测报技术的特殊性,对测报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GB/T17838-2017》(以下简称《规范》),旨在规范和统一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的技术要求、测试标准、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我国海洋测报水平。

《规范》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的定义和分类

《规范》对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的含义进行了明确,并按照其适用领域的不同将其分为海上气象测报、海上水文测报、海上海洋测报以及其他辅助测报四大类别。同时,《规范》还对每种测报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介绍。

二、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的技术要求

《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如精度、灵敏度、可靠性等。除此之外,还对测量设备的选型、安装和校准等过程作出了具体规定。

三、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的测试标准

《规范》对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的测试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其中,除了涉及到各种设备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指标外,还包括了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四、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规范》还详细规定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并针对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相应的数据处理要求。同时,《规范》还介绍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数据在海洋资源勘探、海上运输、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GB/T17838-2017》的发布为我国海洋测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相信在各级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事业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发展。

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第9部分:波斯语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第9部分:波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第9部分:波斯语的编号:GB/T17693.9-2017。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第9部分:波斯语共有24页,发布于2017-12-29
优质稻谷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优质稻谷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优质稻谷的编号:GB/T17891-2017。优质稻谷共有12页,发布于2018-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