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8190-2017

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Oceanologicalterminology—Marinegeolog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的编号:GB/T18190-2017。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共有42页,发布于2018-05-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1.040.07;07.060
  • 实施日期2018-05-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2页
  • 文件大小2.47M

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国家标准 GB/T18190一2017 代替GB/T181902000 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0ceanologicalteminology一Marinegeology 2017-11-01发布 2018-05-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8190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与GB/T15918一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GB/T15919一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GB/T15921一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化学》 GB/T19834一2005《海洋学术语海祥资源学》等共同构成海祥工作领域术语系列国家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l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81902000《海洋学术语海祥地质学》 本标准与GB/T181902000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外弧岛、大陆岛、海祥岛、堆积岛、闭合深度、滩肩、干滩、侵蚀速率等术语定义见 2.1.14,2.1.15,2.1.16,2.1.19,2.1.29,2.3.8,2.3.9,5.1.2); 一删除了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等术语定义(见2000年版的2.5.4,2.5.5,2.5.6) 删除了重复术语定义(见2000年版的4.2.3,4.3.2,4.3.3,4.3.10,4.3.l4,4.3.15,4.3.16,4.4.2. 4.4.5); 根据海祥地质学术语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国内外海祥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对有关术语进行了 修订完善如2.1.3,2.1,4,2.1.5,2.1.6,2.1.10,2.1.13,2.1.20,2.1.20,2.1.23,2.3.3,2.3,4,2.3.6 2.3.7,2.3.8,2.3.10,2.3.17,2.3.19,2.3.22,2.4.4,2.4.5,2.2.7,2.5.l,2.5.2,2.5.3,2.5.4,2.6.3. 2.7.7,2.8,10,2.8,16,2.8,21,3.1,2,3.2.l,3.2.12,3.2.13,3,2.15,3.3,3,3,.5.l,3.7.4,3,7.5,4.3.2 5.3.1);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英文对应词解释(见2.1.13,2.2.13,2.2.14,2.3.10,3.1.1,4.5.4,5.1.6); 将部分定义进行了拆分,变成两个术语定义,如将后滨(潮上带),内滨(潮下带)进行了拆分,变 成后滨,潮上带,内滨,潮下带,并分别进行了术语定义(见2.1.5,2.1.10,2.1.7,2.1.l1)3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名称(见2.3.,.10,2.5.3,2.6.2,2.6.3,2.8.2,5.1.5,5,2.5); 修改了标准的前言和范围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谷东起,夏东兴,李平、王文海、丰爱平,目文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81902000.
GB/T18190一2017 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海洋地质学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科研、教学及相关活动 海洋地貌 2.1海洋地貌一般术语 2.1.1 海岸线coastine 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痕迹线 2.1.2 海岸 c0ast 海岸线向上,海洋营力显著影响的狭长陆域地带 2.1.3 海岸带 c0astalZOne 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 注;海岸带范围上限起自现代海水能够作用到陆地的最远界,下限为波浪作用影响海底的最深界,或现代沿岸沉积 可以到达的海底最远界限 2.1.4 海滨shore;seashore 由海岸带沉积物组成的海水边缘地带 注:后滨、前滨统称海滨 2.1.5 后滨backshore 海岸线至平均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注;后滨用于砂砾质,一般仅在风暴潮期间才能被海水淹浸 2.1.6 前滨foreshoe 平均高潮线至海图0m等深线之间的地带 注;前滨一般用于砂砾质海岸 2.1.7 内滨 inshOre 低潮线至沉积物不能被波浪作用横向搬运(即闭合水深)的地带 注:内滨一般用于砂砾质海岸 2.1.8 外滨offshore 滨外
GB/T18190一2017 闭合水深至大陆架边缘之间的地带 2.1.9 水下岸坡subaqueoussopeofcast 低潮线向海至闭合水深之间的斜坡地带 2.1.10 潮上带supratidalzone 海岸线与特大潮或风暴潮时海水影响陆地最远处之间的地带 注1:一般用于粉砂淤泥质海岸 注2:改写GB/T159182010,定义2.3.3 2.1.11 潮间带intertidalzone 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海水周期性淹没和退出的浅滩地带 注1湖间带在粉砂淤泥质海岸包括潮间上带和潮间下带,范围可视为海岸线与海图0m等深线之间的地带 注2:改写GB/T159182010,定义2.3.2 2.1.12 潮下带snbtidalzone 低潮线与闭合水深之间的浅水地带 注1:一般用于粉砂淤泥质海岸 注2;改写GB/T15918一2010,定义2.3.4 2.1.13 海岛island 四面环水,在高潮时高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2.1.14 outarcisland 外弧岛 增生楔岛 外弧脊(或增生楔)露出海面形成的海岛 2.1.15 大陆岛continentalisland 地质构造上与临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的海岛 注1;大陆岛主要分布在大陆阶上,部分分布在陆缘狐、游离的或者沉没的微大陆上 注2:大陆岛原为陆上山地,冰后期由于海面上升或板块运动被部分淹没,进而与大陆相隔离而形成 2.1.16 海洋岛oeeanieisland 由海洋底部火山熔岩堆积形成,或者由发育在沉没的火山顶上的珊瑚瞧形成的海岛 2.1.17 火山岛voleanieisland 由于火山作用在海中形成的海岛 2.1.18 珊瑚岛cralisland 由珊瑚礁构成的岩石海岛,或在珊瑚礁上由珊瑚碎屑等形成的砂岛 2.1.19 堆积岛depositionisand 河口或滨外海域,由河流、海域泥沙堆积形成的海岛
GB/T18190一2017 2.1.20 礁reef 临近海面,由岩石、珊瑚体及牡蛎等生物残体自然形成的海底突起 注;高溯时露出水面者为明礁;高溯时不露出海面,低湖时露出海面者为干出礁;低潮时未露出海面者为暗礁 2.1.21 群岛arehipelago 海洋中彼此相距较近、密切相关的岛屿,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实体,聚集在一起成群分布的岛屿 2.1.22 半岛peninsula 突人海中,三面被海水包围,一面与大陆相连的陆地 2.1.23 陆连岛land-tiedisland 以天然的或人工的连岛坝与大陆连成一体的岛屿 2.1.24 海峡strait 陆地之间连通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 2.1.25 角headlland;cape 突人海中的尖角状陆地 注:角的平面轮廓与半岛类似,但面积较小 2.1.26 海湾bay 水域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且被陆地环绕的海域 注:海湾水域受到周边陆域环境显著影响,盐度、生物及沉积等方面已明显区别于一般海域 2.1.27 海侵transgressionm 海面长时间相对持续上升造成的海水侵人陆地、海岸线向陆迁移后退的现象 2.1.28 ression 海退regr" 海面长时间相对下降造成的海水退出陆地、海岸线向海迁移现象 2.1.29 闭合深度elosuredepth 海滩系统向海侧的边界,泥沙横向运动的下限深度 2.2海岸类型 2.2.1 山地海岸 m0untain0uSc0ast 山地、丘陵濒临海滨的海岸 2.2.2 港湾海岸embayeleoast 由基岩组成,背倚山地丘陵,邮角和海湾相间分布的海岸
GB/T18190一2017 2.2.3 平原海岸plain c0ast 在海积、冲积平原或淘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 2.2.4 三角洲海岸detacoast 河流三角洲地区发育的海岸 2.2.5 火山海岸voleaniecast 火山喷出或溢出物质堆积形成的海岸 2.2.6 断层海岸aultcoast 断裂构造形成的具有断层崖的海岸 2.2.7 砂(砾)质海岸sandy c0ast 以波浪作用为主建造的,主要由砂(砾石)构成的海岸 注:砂砾)质海岸是自然海岸类型中的重要一类 2.2.8 粉砂淤泥质海岸sil-ddycoast 以潮汐作用为主建造的,主要由粉砂和黏土构成的海岸 注:粉砂淤泥质海岸是自然海岸类型中的重要一类 2.2.9 基岩海岸rockycoast 由裸露的基岩构成的海岸 注:基岩海岸是自然海岸类型中的重要一类 2.2.10 生物海岸biogenouscoast 由牡蛎礁、珊瑚等生物构成的海岸 2.2.11 珊瑚礁海岸eoralreefcoast 由珊瑚、石灰藻等造礁生物遗骸构成的海岸 2.2.12 红树林海岸mangrovecoast 由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泥质潮滩上生长着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的海岸 2.2.13 下沉海岸submergedcoast 由于陆地相对下沉或海面相对上升,海水淹浸陆地而形成的海岸 2.2.14 上升海岸emrgedcst 由于陆地相对上升或海面相对下降,海水退出陆地形成的海岸 2.3海积地貌 2.3.1 海岸阶地castalterraee 海蚀平台、海滩等地貌类型被抬升或相对抬升至高潮面以上所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GB/T18190一2017 2.3.2 水下阶地subaqeousterraee 全新世时期因海面上升沉没在海面以下的海滨阶地 2.3.3 海岸沙丘eoastaldune 海滩后缘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沿岸分布的垄岗状砂质堆积体 2.3.4 海滩beach 由激浪和激浪流作用,在海滨塑造形成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 注海滩包括前滨与后滨 2.3.5 海滩旋回beacheycle 由海详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海滩形态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2.3.6 海滩平衡剖面equilbriuprofileofheeh 波浪作用下,侵蚀、堆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理想海滩剖面 2.3.7 滩脊beachridge 由激浪流在海滩后缘形成的沿岸分布的垄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 2.3.8 滩肩beachberm" 分布于后滨前缘地带平坦的,阶梯状的堆积面 注:海滩可以发育多级滩肩,亦可能不发育滩肩 2.3.9 干滩dryheaeh 除极端水动力过程外,长时间不受水动力作用的海滩 2.3.10 沿岸沙坝longshoresanddike 海岸沙堤 海岸线以上、沿岸发育的新老滩脊 2.3.11 连岛坝Iobolo 由波浪作用形成的,连接岛屿与岛屿、岛屿与陆地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 2.3.12 湾口坝baymouthbar 因波浪折射在湾口形成的沙嘴或沙坝堆积体 2.3.13 沙嘴spit 根部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自然延伸的长条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 2.3.14 离岸坝ofshorebar 堡岛 barrier 滨外坝
GB/T18190一2017 障壁岛 近岸浅海中,被渴湖隔开的,与海岸平行并高出海面的长条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 2.3.15 水下沙坝submarinebar;subaqueusba 在破波带内形成的与海岸平行的水下脊状堆积体 2.3.16 潮滩tidalnlat 潮坪 随潮汐涨落而交替淹没和出露的细颗粒堆积体 2.3.17 贝壳堤chenier 波浪作用形成的,分布于粉砂淤泥质海岸高潮线附近或毗连沿岸平原上,由贝壳、生物碎片、砂等构 成的长条垄岗状松散沉积物堆积体 2.3.18 潮沟tidalereek 潮滩上由潮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冲沟 2.3.19 渴湖lagonm 由沙坝、沙嘴或珊瑚礁与海洋相分割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海域 2.3.20 沙波sandwave 海底沙丘 由底流堆积形成的长轴与主流向垂直的海底丘岗状地貌单元 2.3.21 潮流脊tidalridge 由潮流作用形成的,与潮流主流向基本平行的水下线状砂质或砂砾质堆积体 2.3.22 沙席sandsheet 在旋转、低速潮流作用下形成的,较平坦的席状海底砂质堆积体 2.3.23 潮流冲刷槽tidalsuringchanel 由潮流冲刷形成的海底槽谷 2.4海蚀地貌 2.4.1 海蚀崖seaeitr 受海浪的长期侵蚀与溶蚀作用,沿地质薄弱处发生崩塌而形成的陡崖 2.4.2 海蚀平台abrasionplatform 岩滩bench 海平面稳定时期,由于海蚀崖持续侵蚀后退,在崖脚处形成的向海缓缓倾斜的基岩平台
GB/T18190一2017 2.4.3 海蚀阶地abrasionterraee 海蚀平台因陆地抬升或海平面下降形成的.不再受波浪影响的阶状地貌 2.4.4 海蚀柱sestack 基岩海岸后退过程中,海蚀平台或近岸海域残留的柱状岩体 2.4.5 海蚀洞 Seacave 在海蚀崖坡脚处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深度大于宽度的洞穴 2.4.6 海蚀拱桥seaareh 邮角两侧海蚀洞连通后形成的拱状地貌 2.4.7 seanoteh 海蚀龛 海平面与海崖相连接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深度小于宽度的凹穴状海蚀地貌 2.5河口、三角洲 2.5.1 河口rivermouth 河流终端与受水体(海)相结合的地段 注:根据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将人海河口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2.5.2 拦门沙mouthbar 拦门沙坝mouthsandbar 河口地区由于河流动力和潮流动力的相互抵消、盐淡水交汇引起的絮凝作用,由射流作用在人海航 道口门处形成的突出海底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 2.5.3 河流三角洲delta 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区形成的扇状沉积物堆积体 2.5.4 潮流三角洲tidaldelta 在海湾湾口、渴湖口或海峡出口等处,由于涨、落潮流携带泥沙落淤而形成的三角洲 注潮流三角洲分为涨溯流三角洲和落潮流三角洲 2.5.5 河口湾estuary 开阔的喇叭状或漏斗状河口 注:河口湾分为喇叭形三角港和昔日河谷被淹没而形成的溺谷湾 2.6平原、湿地 2.6.1 海岸平原coastalplain 沿海分布的地势低平的海积冲积平原
GB/T18190一2017 2.6.2 滨海湿地coastalwetland 低潮时水深小于6m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 注:滨海湿地包括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 2.6.3 平原沼泽eoastalmarsh 潮上带和潮间带地带中,发育湿生,水生生物群落和水成土壤的自然综合体 2.6.4 盐沼saltmarsh 沿海地带经常受海水淹灌的沼泽 2.6.5 红树林沼泽mangroveswamp 生长耐盐喜水红树林的沼泽 2.7珊瑚礁 2.7.1 coralreef 珊瑚礁 由造礁珊瑚骨骸及其碎屑,堆积形成的钙质堆积体 2.7.2 裙礁skirtreef 岸礁shorereef 沿大陆或岛屿边缘生长发育的珊瑚礁 2.7.3 barrierreef 堡礁 由渴湖或带状浅海,同海岸相隔离的珊瑚礁 2.7.4 环礁atolreef 呈环带状或马蹄形,围绕淘湖发育的珊瑚礁 2.7.5 桌状礁tablereef 珊瑚礁浅滩 高于临近海底,形似海底高原,但没有任何边缘的珊瑚礁 2.7.6 塔礁pimnaelereef 尖柱礁 发育在较深海域的孤立锥状礁体 2.7.7 礁湖veu 环礁内的水域,或堡礁与大陆间的水域 注礁湖是谒湖的一种
GB/T18190一2017 2.8海底地貌 2.8.1 大陆架continentalshelr 环绕大陆,依照沿海陆地向海自然延伸的全部浅海地带,其外缘位于海底坡度突然增加处 注;大陆架宽度着从领海基线量其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 2.8.2 海底浅滩shoal;bank 高出邻近海底而尚未露出海面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 注海底浅滩包括海底沙丘,沙脊、沙席等 其中shoal指暗沙,影响通航;bank水深更大不影响通航 2.8.3 大陆坡contimentalslope 大陆架外缘向深海倾斜的较陡斜坡,是陆壳与洋壳的过渡带 2.8.4 大陆边缘continentalmargin 大陆与深海洋盆之间的过渡地带 注: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边缘海盆、岛弧与海沟 2.8.5 岛弧islandare 呈弧线形分布的列岛 注:岛弧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缘,是分割大洋盆地和边缘盆地的重要构造地貌单元 2.8.6 边缘海盆地margineseabasin 岛弧大陆一侧,被岛弧与大洋盆地隔离的弧后张裂盆地 注:边缘海盆地一般最大水深在2000m一5000m之间,为“沟一弧一盆系”的组成部分 2.8.7 边缘海marginalsea 大陆与岛弧,或岛弧与岛弧之间的海域 2.8.8 弧前盆地forearcbasin 火山弧与构造脊之间的深水洼地 2.8.9 弧后盆地baek-arcbasin 岛弧大陆一侧,并与岛弧-海沟系有生成联系的盆地 一般由弧后扩张形成 2.8.10 海沟oeeamiectrenech;marginatrench;seafloortreneh 沿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两侧坡面陡峭的狭长深海巨型凹地 注,海沟大部分位于大陆边缘岛屿与深海丘酸之间,并与大陆海岸延伸方向平行,比周围洋底深2000m以上 2.8.11 大洋盆地 0ceanbasin 洋盆 位于大陆边缘和大祥中脊之间,地形起伏较小,具有相对稳定大祥地壳的深海海底 注水深一般在4000m一6000m之间.
GB/T18190一2017 2.8.12 陆阶eontinentalterace 大陆阶地 从低潮线至大陆坡基脚之间的海底 包括大陆架和大陆坡 2.8.13 海底扇submarinefa 深海扇 发育在大陆坡苑向深海区缓倾的扇状堆积体 2.8.14 大陆隆continentalrise 大陆裙 大陆基 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向海缓倾的巨大楔状堆积体 2.8.15 深海平原abyssalplain 大洋盆地中,地势平坦或坡度平缓的海底区域 注:坡度一般在1/10000~1/1000之间,一般分布在水深大于4000m的海域 2.8.16 海槽trough 位于大陆坡或边缘海盆底部,宽度较大、两侧坡面较缓,具“U”形剖面呈长椭圆形的海底凹槽 注:海槽比海沟浅而小,一般深度在2000m5000m之间 著名海槽如东海冲绳海槽、日本西南海槽等 2.8.17 海底峡谷 submarinecanyon 发育在大陆坡上,两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的深切海底谷地 2.8.18 洋中脊midoeanridge 由地幔物质对流上涌所形成的,沿离散板块边界延伸的水下山脉 2.8.19 中央裂谷midoceanicrift 沿祥中脊轴部延伸的,巨大的复合的裂谷系统 2.8.20 海山seamount 高出周围海底的孤立或相对孤立,而未达到海面的水下山地 注;海山一般高出周围海底1000m以上 2.8.21 平顶山guyot 因波蚀而夷平并隐伏于海面以下,顶部发育规模较大平台的海山 2.8.22 海底高原snbmarineplateau 高出周围海底,顶面平坦的海底高地 注海底高原一般高出周围海底200m以上 10
GB/T18190一2017 2.8.23 深海丘陵alyslhi 深海平原或深海盆地中,底部起伏较小的海底隆起 注;深海丘陵一般相对高度小于1000 m 2.8.24 海槛sill 分隔相邻海盆,或海盆与洋盆的海岭或隆起地形的鞍部 海洋沉积 3.1海洋沉积一般术语 3.1.1 底质bottommaterial 组成海底表面的物质 注;底质可分为松散沉积物和岩石两类 3.1.2 sand 砂 mm2.00mm 粒径介于0.063” 1之间的松散沉积物 3.1.3 粉砂silt mm0.063mm 粒径介于0.0039" 之间的松散沉积物 3.1.4 黏土eay 粒径小于0.0039mm的松散沉积物 3.1.5 悬移质suspendedload 悬浮于水流中,随水流浮游运动的泥沙 3.1.6 drift 沿岸泥沙流longshore 漂砂 破波带内,在斜向传人的波浪及沿岸流作用下,平行海岸的泥沙运动系统 3.1.7 沉积通量sedimentlux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沉积物运移方向,单位宽度的沉积物数量 3.1.8 沉积速率sedimentationrate 单位时间内沉积的沉积物厚度 3.1.9 海水-沉积物界面searsedimentinterfaee 海水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的交界面 3.1.10 沉积作用 sedimentation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环境条件改变不能继续搬运而发生的沉淀或堆积过程 11
GB/T18190一2017 3.1.11 海解作用halmyrolysis 海底沉积物与底层海水之间的地球化学反应过程 3.1.12 进积作用prgradation 由于沉积物的堆积或海面下降,海岸线向海推进的沉积过程 3.1.13 "adationm 退积作用 retrogr 由于沉积物堆积或海面上升,海岸线向陆推进的沉积过程 3.1.14 沉积旋回eyeleofdepositiom 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3.1.15 沉积序列depositionalseguence 沉积剖面上的各沉积层排列顺序 3.1.16 沉积间断hiats 沉积过程中,地层记录中发生的时空不连续现象 3.1.17 超覆overlap 新沉积层的分布范围超过下伏岩层的分布范围,从而直接覆盖在前期沉积物上的现象 3.1.18 沉积体系depositionalsystem 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组合 3.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3.2.1 潮滩沉积tidallatsediment 以潮汐动力作用为主,在潮间带形成的细粒沉积物 3.2.2 滨海沉积littoralsediment 沿岸沉积 近岸海域或水深20m以浅海域的沉积 3.2.3 浅海沉积neriticsedimment 陆架沉积shalo lowseadeposit 在大陆架区或水深大致在20m~200m范围内的海底沉积 3.2.4 半深海沉积bathyalseliment 大陆坡区或水深在200m2000m范围内的海底沉积 3.2.5 sediment 深海沉积abyssal 水深大于2000m的深海底部的松散沉积物 12
GB/T18190一2017 3.2.6 远洋沉积pelagicsediment 由浮游生物碎屑及少量风输人的陆源细粒物质组成的开阔大祥底的沉积物 3.2.7 sediment 半远洋沉积hemipelagic 由原地浮游生物碎屑,及平流缓慢扩散输人的,陆源悬浮物质组成的、,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沉积物 3.2.8 陆源沉积 terrigenoussediment 来源于陆地的岩石风化碎屑物通过河流、风和海洋等营力搬运至海洋环境沉积下来的物质 3.2.9 生物沉积biogenicsedimemt 主要由海洋生物遗体和遗物构成的沉积物 3.2.10 海底风成沉积eoliansediment 经过风搬运的粉尘(粉砂、黏土等)漂落到海面,再沉降到海底形成的沉积物 3.2.11 冰川海洋沉积slaectalmarime.sediment 含 -定数量的、由冰川搬运而来的海底沉积物 3.2.12 火山沉积marneprhstiesdment 由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灰、火山玻璃等形成的碎屑沉积 3.2.13 宇宙沉积物csmogenoussediment 来源于宇宙空间的沉积物质 3.2.14 自生沉积authigenicsediment 海底环境中,由于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海洋沉积物 3.2.15 残留沉积relictdeposit 保存在海底表层,受到现代水动力和生物作用强烈改造的残留沉积物 3.3事件沉积与沉积事件 3.3.1 事件沉积eentdeposit 在地质环境演化方面,能够记录到某种特殊环境因子变化且偏离正常过程的沉积物 3.3.2 缺氧事件anoxieevent 在大洋演化的特定时期,由于海底缺氧沉积物中富含有机碳,无底栖生物扰动,含有黄铁矿和重金 属的地质环境记录 3.3.3 盐度危机salinityerisis 大约在距今620万年到500万年前之间,地中海和大洋相分离,形成一系列大的内陆湖,沉积了巨 厚广泛分布的蒸发盐地层,使海洋生物几乎全部灭绝的事件 13
GB/T18190一2017 3.3.4 生物灭绝事件biologiealextinetonevent 在很短的地质时段中,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集群灭绝的事件 3.3.5 reversalevent 地磁极性倒转事件geomagneticpolarity 短时间发生的全球性地球极性倒转的事件 3.3.6 风暴沉积 storm depsit 风暴作用将正常天气条件下形成的常态沉积物重新起动、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沉 积特征的沉积物 3.4重力沉积 3.4.1 滑坡沉积slidesediment 由于滑移或崩坍作用,随水流带进地势低洼区域的碎屑物质 3.4.2 沉积物重力流sedlimentgravityfnow 异重流 重力作用下,发生悬浮和拖曳运动的碎屑物与水流的混合流 3.4.3 碎屑流debrisflow 由重力作用引起的沿坡面向下缓慢蠕动的砂,砾石级等高密度浆状混合物 3.4.4 颗粒流grainflow 靠颗粒间碰撞产生的扩散压力支撑的沉积物流动的一种重力流 3.4.5 液化沉积物流fluidizedsedimentflow 由超孔隙压力支撑的液化的、无黏合性的沉积颗粒漂浮的一种重力流 3.4.6 浊流turbdtyeurent 当海底存在坡度时,沉积物受上覆水体压力,而发生短暂突然运动而形成的一种重力流 3.4.7 浊流沉积turbiditysediment 由浊流堆积形成的具有粒序层、分选中度和原生构造特征的沉积物 3.4.8 等深流contoureurrent 在大陆坡下方平行于大陆边缘等深线的,流速接近于搬运陆隆沉积物所需最低流速值的永久性流 3.4.9 等深流沉积contourite 由等深流形成的具有粒度细,分选好,有明显的纹层理的沉积物 3.5深海黏土与软泥 3.5.1 深海黏土abyssalclay 呈褐红色、棕红色,含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形成于深海环境的黏土 14
GB/T18190一2017 3.5.2 褐色黏土bhrowncay 深海中生物碎屑含量少于30%的红棕色极细黏土 3.5.3 软泥 00ze 钙质或硅质生物遗骸物质占30%以上的深海微细颗粒软质淤泥 3.5.4 钙质软泥calcareouso0ze 钙质生物遗骸物质含量大于30%的软质淤泥 3.5.5 硅质软泥siliceos0ze 硅质生物遗体含量大于30%的软质淤泥 3.5.6 有孔虫软泥foraminiferalo0ze; 抱球虫软泥globigerina 00ze 由含量大于30%的有孔虫(或抱球虫)遗体构成的钙质软泥 3.5.7 翼足虫软泥pleropodo0ze 以30%一40%翼足虫和变形虫遗体为主的有孔虫软泥 3.5.8 放射虫软泥radiolarianoze 放射虫残骸含量超过30%的深海硅质硅质软泥 3.5.9 颗石虫软泥coecolithophorido0ze 颗石虫遗骸含量超过30%的钙质软泥 3.5.10 硅藻软泥diatomooze 硅藻遗遗骸含量超过30%的硅质软泥 3.6溶跃面及补偿深度 3.6.1 碳酸盐补偿深度earbonatecompensationdlepth;cCD 方解石补偿深度caleitecompensationdepth 海洋中碳酸钙输人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 3.6.2 eritieal 碳酸盐临界深度earbonate depth 碳酸盐含量小于10%的深度 3.6.3 方解石溶解指数caleitedissolutionindex 沉积物中某种方解石的溶解作用与各种方解石溶解作用程度的相对含量 3.6.4 溶跃面lysine 碳酸盐溶解深度 15
GB/T18190一2017 碳酸盐溶解速度突然增大的水平深度界面 3.6.5 碳酸盐旋回carbonateeyele 海洋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呈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3.6.6 溶解旋回dissolwtionyele 可溶性矿物成分、岩石成分的溶解量呈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3.6.7 稀释旋回dilutioneyele 溶液中由于溶剂的增加,使其他组分(如溶质)的相对含量降低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3.7海底矿产 3.7.1 海底矿产submarinemineralresouree 海底沉积物和海底岩层中矿产的总称 3.7.2 plaeer 海底砂矿submarine 在波浪、潮汐与海流等水动力作用下,重砂矿物富集于海底疏松沉积物中而形成的海底矿床 3.7.3 oi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marine andgasresources 海底地层中赋存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总称 3.7.4 锰结核manganesnodwle 多金属结核polymetallicnodule 沉积于洋底表层或紧邻表层地层中,含有铜、镍、钻等多种金属元素的任何结核矿床或沉积层 注:钰结核是一种重要的海底资源;多金属结核的同义词包括钰结核、钮团块、铁镁结核、钰矿床、链矿藏 3.7.5 多金属软泥polymetaliemd 重金属泥heavymetalmud 存在于海底祥中脊或大洋裂谷中,富含铁、、铅、锌、银、金等多种金属,未固结、软泥状硫化沉积物 注:改写GB/T15918一2010,定义4.3.3 3.7.6 海底热泉hotspring 从海底岩石和沉积物中涌出的水温和盐度偏高的地下热水 3.7.7 海洋磷钙石marinephosphorites 由氟钙磷灰石组成的海洋自生沉积矿产 海底构造 4.1海底构造一般术语 4.1.1 陆壳cntinentalerust 由沉积层、硅铝层,硅镁层组成的地壳,以厚度大、比重小为特征 16
GB/T18190一2017 4.1.2 洋壳oceeaniecrust 大洋盆地之下由沉积层和硅镁层或仅由硅镁层组成的,缺失硅铝层、厚度小,比重大的地壳 4.1.3 地幔 mantle 地壳之下地核之上,由致密的富含铁镁物质构成的地球圈层 4.1.4 莫霍面Moho 地壳和地幔之间纵波速度发生突变的分界面 4.1.5 地幔柱mantlepume 源于地幔深处,呈圆柱状涌升的热地幔地质流 4.1.6 泛大陆Pangen 魏格纳提出的超级大陆,他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为一巨大的整体陆地 4.1.7 泛大洋Panthalassa 围绕泛大陆的原始大祥 4.1.8 冈瓦纳大陆Gondwana 劳亚大陆 Iauras1a 中生代以前大陆不是一个,而是分南北两个,位于南部的称为冈瓦纳大陆,位于北部的称为劳亚大 陆(L.aurasia). 注,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由杜托伊特提出 也有人认为这两个大陆是由泛大陆分裂演化而成 4.1.9 微大陆miereontinent 散布于海洋深水区的大陆型或次大陆型地块 4.1.10 克拉通craton 由大陆最老岩石组成的、稳定的内核 4.1.11 特提斯海Teths 南方冈瓦纳古陆和北方劳亚古陆之间长期存在的古地中海 4.1.12 大陆漂移continentaldrit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注:大陆漂移是由魏格纳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4.1.13 海底扩张seafloorspreading 地幔物质沿洋中脊或裂谷系上升,充填裂谷进而形成新海底,并逐渐向两侧扩张的过程 4.2板块及板块构造 4.2.1 板块plate 地球岩石圈被祥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大小不一的不连续的块体 17
GB/T18190一2017 4.2.2 板块构造plateteetonies 基于海底分裂、扩张、板块间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的全球性大地构造 4.2.3 主动型大陆边缘 activecontinentalmargin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Pacifie c-typecontinentalmmargin 由两个板块会聚所形成的活动性强大陆边缘 注主动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边缘海盆,岛弧、,海沟或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等次级构造单元组成 4.2.4 被动型大陆边缘passivecontinentalmargin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Atlantie-typecontinentalrmargin 被动型大陆边缘的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 注,被动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构成 4.2.5 俯冲作用subduction 板块的一部分或全部沿汇聚板块边界插人相邻的另一板块之下的构造运动过程 4.2.6 俯冲板块subductionplate 俯冲到大陆板块或小型洋壳板块之下的大洋板块 4.2.7 俯冲带subduetionzone 消亡带 消减带 俯冲板块的俯冲部分 4.2.8 仰冲板块obductionplate 上冲至其他板块之上的板块 4.2.9 仰冲带obduetionzne 仰冲板块的仰冲部分 4.2.10 贝尼奥夫带Beniorne 由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由浅到深倾斜分布的震源带(俯冲带》 4.2.11 板块俯冲角platesubductionangle 俯冲带或贝尼奥夫带的倾角 4.2.12 增生作用 accretio 大洋板块俯冲时,其上部沉积物被大陆板块刮下来,同海沟的物质一起,经各种不同机制堆积在大 陆边缘或岛缘外侧的过程 4.2.13 消亡作用consumption 俯冲岩石圈在消亡带内构造消毁的过程 18
GB/T18190一2017 4.2.14 地体teetono-stratigraphicterrace 以断层为界,具有与毗邻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和历史不同的地质实体 4.2.15 大陆增生 cOntinentalaccretion 在主动型大陆边缘,由岩浆活动引起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以及地体或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的 碰撞合拼作用导致的陆壳不断增长扩大现象 4.2.16 增生楔aceretionaeyprismm 大祥板块俯冲时,被大陆板块刮积于海沟底部陆侧坡上的楔状堆积体 4.2.17 板块碰撞platecolisiom 两个相向运动的陆壳板块或块体相会,由于两者密度相同,不发生俯冲现象,而在会聚的边界上发 生了强烈挤压耀皱、断裂、推覆等构造现象 注:板块碰撞一般有岛弧与大陆碰撞,以及大陆与大陆碰撞两种 4.2.18 碰撞带colisiozone 地缝合线suturezone 两个大陆或大陆与岛弧之间碰撞的边界带 4.2.19 板块会聚plateconvergence 板块彼此呈相向会合运动现象 4.2.20 板块边界plateboundary 两板块之间的接触界线 4.2.21 离散边界adivergentboundary 建设性边界construetiveboundary 板块运动彼此分离的边界 4.2.22 会聚边界convergentboundary 板块运动被会合的接触边界 4.2.23 俯冲边界subduetionboundary 破坏性边界destructiveboundary 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的一种会聚边界 4.2.24 碰撞边界eolision boundary 两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一种会聚边界 4.2.25 转换断层transformftalt -种横切大洋中脊的断层,它不同于常见的平移断层,由于断层活动和大洋中脊扩张同时进行,结 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段洋中脊顶部之间,且水平位移的方向与两段洋中脊错动方向正好相反 19
GB/T18190一2017 4.2.26 转换边界transformboundary 以转换断层为界的板块边缘 注:转换边界以浅震源为标志 4.3沟-弧-盆系 4.3.1 沟-弧-盆系treneh-arc-basinsystem 由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海沟、岛弧和弧后盆等具有生成联系的构造一地貌体系 4.3.2 海渊deep 位于海槽、海盆或海沟之中,轮廓清晰的凹陷地貌单元 注:海渊水深一般超过6000m 4.3.3 火山弧olcamicare 岛弧或安底斯山型大陆边缘海岸山脉的一部分,呈弧状或链状分布的活的火山活动带 4.3.4 岩浆弧magmaticare 火山弧和同源侵人岩的总称 4.3.5 构造弧teetonicare 外弧 无火山弧 海沟陆侧斜坡,或岛弧洋侧斜坡上形成的坡折,甚至是直达海面的脊 4.3.6 弧前fore-are 岛弧向大洋的方向 4.3.7 弧前区forc-arcregionm 火山弧到海沟之间的地区 4.3.8 弧后back-are 岛弧向大陆的方向 4.3.9 弧后区back-arcregion 位于岛弧与大陆之间的地区 4.3.10 弧后扩张back-arspreading 由板块俯冲作用导致在俯冲带边缘地壳上形成裂谷并引发扩张的现象,扩张位置在岛弧之后 4.4详中脊,裂谷系 4,4.1 板块扩张轴platespreadingaxis 地幔物质上拱,造成岩石圈板块拉张、地壳减薄、破裂或形成新的地壳的中心部位 20
GB/T18190一2017 4.4.2 无震海岭 aseismic ridge 由若干大小不同,呈链状排列的海底火山组成的海岭 注:无震海岭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活动局限于其中一个端点,几乎没有地震活动 4.4.3 裂谷系riftsystem 由扩张作用使岩石圈破裂而形成的一系列狭长的断陷带 4.4.4 破裂带fracturezone 由一系列平行于扩张脊的脊和谷组成且呈阶梯状断裂线性排列的狭长带 4.4.5 热点hotspot 形成与板块边界无关的,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火山的岩浆源 4.4.6 黑烟囱Dlacksmoker 在洋中脊或海槽地壳深处上升到海底的超高温的含有过饱和金属的热液水,当其穿过海底时迅速 冷却、溶解的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的黑色的如姻囱状的块状堆积体 4.4.7 白烟囱 whiteSmoken -种类似黑烟囱,但为白色的重晶石、非晶质二氧化硅堆积体 4.5地球物理 4.5.1 海洋重力异常oceanicgravityanomal 将海底测点的位置归算到大地水准面,其实测重力值校正后与理论重力值之差 4.5.2 海洋地磁异常 mmarinemagneticanomaly 将海底实测的地磁场强度经校正后与理论地磁场的强度值之差 4.5.3 磁场倒转magnetiefieldreversal 地球磁极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出现交替的现象 4.5.4 netic 磁条带magnm stripins 以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对称分布,平行交替出现的洋底正负磁异常条带 注:磁条带依其位置不同分为磁粗带,磁平带和磁静带 4.5.5 磁粗带magnetieroughzone 洋脊两侧附近,磁场具有强度强、地磁变化波长短、峰值高等特征带 4.5.6 磁平带mgnetiesmhue 深海沟、海山群和洋底平缓隆起周围,磁场具有强度相对弱、波长长且缓等的特征带 4.5.7 磁静带magnetiequietzone 无磁条带地带,分布在太平洋中部及大西洋边缘 21
GB/T18190一2017 5 海洋灾害地质 5.1海岸灾害地质 5.1.1 海岸侵蚀eoastalerosiom 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引起的岸线位置后退,或滩面下蚀、变窄变陡的地质灾害现象 5.1.2 侵蚀速率erosiorate 单位时间内海岸线后退或者滩面下蚀变化量 5.1.3 海岸滑坡eoastlandslde 坡度较陡的岩土海岸,由于重力作用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沿着滑动面整体滑动现象 5.1.4 海岸崩塌 coastavalanche 由波浪、潮汐等海洋水动力作用引起的陡峭海岸崩落坍塌现象 5.1.5 海岸沙漠化desertifieation 在具有一定砂源供给,以及干旱大风等环境条件下,加之人为对海岸植被破坏所引起的,以风沙活 动扩张为主要标志的海岸沙化过程 5.1.6 海水入侵seawaterintrusiom 海水内侵 海滨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使地下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 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扩侵的现象 5.1.7 盐溃化salnizaton;salinaton 土壤中盐分积聚、盐溃土形成过程 5.1.8 landsubsidence 地面沉降 由于人为、自然作用,或地下松散土层的固结压实,地壳沉降等作用、使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灾害 类型 5.1.9 泥火山mdvolcano 海底因气体、泥和岩石碎屑喷发而形成的锥状堆积体 5.2海底表面灾害地质 5.2.1 冲刷槽erosiontrough 由于海流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长条形低洼水道 5.2.2 submarinelandslide 水下滑坡 水下土体沿一定滑动面向下作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22
GB/T18190一2017 5.2.3 水下陡坎sbmarinescarp 由侵蚀、断层及滑坡等作用形成的水下陡峭崖壁 5.2.4 滑坡谷submarinelandslidevalley 由海底滑坡形成的长条形洼地 5.2.5 水下活动沙波aetivesamdwave 活动海底沙丘 海底不断移动的沙波 5.2.6 侵蚀坑scourpit 由海底水流侵蚀形成的不规则小型洼地 5.2.7 海底坍陷submarimesuhside 海底岩土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海底形成塌陷坑的现象 5.2.8 麻坑pockmarks 由于超量孔隙水或浅藏气的释放而在海底表面形成的小而密集的近圆形凹坑 5.2.9 泥丘submarinemudlump 由于泥火山喷溢或软弱地层挤压溢出而在海底形成的泥质丘状堆积体 5.3海底地层灾害地质 5.3.1 古河道fossilriverchannel 埋藏在海底表层或浅部地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河道 5.3.2 古三角洲fossildeta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埋藏于地层中的三角洲 5.3.3 古洼地fossildepression 埋藏于海底地层中历史时期形成的洼地 5.3.4 古侵蚀面fosilerosionsurlaee 历史时期形成的埋藏于海底地层中,曾遭受剥蚀、侵蚀的地面 5.3.5 埋藏丘burielhil 埋藏于海底地层中的山丘 5.3.6 古礁fossilreef;buriedreef 埋藏于海底地层中的岩礁 23
GB/T18190一2017 5.3.7 浅层气shallowgas 埋藏于海底浅部地层中的可燃气体 注浅层气常溢出海底并对海洋工程造成危害 5.3.8 浅层断层buriedlfault 在海底浅部地层中发育的规模较小的断层构造 5.3.9 海底喷发 submarineeruption 海底火山喷发现象 注:海底喷发可在海洋中形成新的火山岛 5.3.10 软层weaklayer 由饱水淤泥质黏土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构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软弱地层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6 6.1海洋地质调查 6.1.1 海洋地质调查marinegeologicalsurvey 应用海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手段,探测海底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浅部地层特征的统称 6.1.2 海底地形调查submarinetopographicsurey 利用回声测深仪和侧扫声纳等仪器设备,对海底形态与特征进行探测 6.1.3 海洋底质调查marinebottommaterialsurvey 利用沉积物采样器,以及地质钻探等手段获取海底沉积物样品,并进行室内测试与鉴定的工作 6.1.4 海洋钻探marinedriling 在海底进行的地质钻探工程 6.1.5 海底取样 bottomsampling 利用采样器采集海底沉积物和岩石样品 6.1.6 采样器sampler 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的仪器设备 6.2海洋地球物理调查 6.2.1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marinegeophysienlsurvey 应用重力,磁力,声学及地震等方法和相应的仪器设备,探测海底地球物理场的空间分布,结构及物 24
GB/T18190一2017 理特征的统称 6.2.2 海洋地震调查nmarineseismicsurvey 利用天然或人工震源产生的地震体波或面波,对海底地壳和地球内部结构进行的探测 6.2.3 海洋反射地震调查 marinereflectionseismicsurvey 根据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界面上的反射特征,对海底沉积盖层,地壳结构与速度参数进行的探测 6.2.4 海洋折射地震调查marinerefraetionseismicsurvey 根据地震波在界面上的折射特征,对海底沉积、地壳结构与速度参数进行的探测 6.2.5 海洋广角反射地震调查marinewidcanglereleectionseismicsurvey 利用人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地震反射波,进行海洋深部地壳构造探测的工作 6.2.6 海洋重力调查 marinegravity surVey 利用海洋重力仪进行走航或定点观测,以采集相对重力值、测定海域重力场、分析沉积盆地和地壳 结构等的统称 6.2.7 海洋磁力调查mmarineagneticsurvey 利用海洋磁力仪进行海底地磁场强度探测,分析磁异常场的特征、海底岩石磁性的不均匀性,推断 地壳结构和构造等工作的统称 6.2.8 海洋地热流调查marineheatflowsurvey 进行海底地温梯度值及同一测站沉积物导热率探测,并计算海底地热流值等工作的统称 25
GB/T18190一2017 参 考文献 GB/T15918一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 [1] [2]GB/T1983一2005海祥资鄙学 [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第二版)[M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海祥科技名词(第二版)[M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周成虎.地貌学辞典[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G]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出版社第互编辑室 海祥生态监测技术规程行业标准 汇编[M].北京:标准出版社,2008. [[7]Niechole,C.R.andWilliams,R.G..EneyclopediaofMarineSeienee.FaetsOnFile,2009. 26
GB/T18190?2017 ? 2.5.4 ##+ 2.7.2 2.3.23 ? 2.3.21 2.3.16 ? 4.4.7 ? ? 4.2.1 ? 2.3.16 3.2.1 ? 4.2.20 ? 鸩 4.2.11 ? 2.1.12 鹹 4.2.2 3.1.16 3.1.8 ? 3.1.18 ? 4.2.17 ? 3.1.7 ? 2.1.22 3.4.2 ? 3.2.4 3.1.14 ? 3.2.7 3.1.15 2 ,7.3 3.1.10 ? 5.2.1 2.3.14 3.5.6 ?? 4.5.3 ??? 4.2.4 ?? 4.5.5 · 4.2.10 ? 4.5.7 ? 2.3. 7 ? 4.5.6 ? 2.1.29 4.5.4 ? 2.8.7 ? 2.8.6 3.2.11 ?? 2.8.4 2.1.4 ? 2.1.15 3.22 ? 2.8.1 ? 2.6.2 ?? 2.8.14 2.1.8' ?? 2.8. 14 2.3.14 ? 2.8.14 2.6.3 ?? 4.1.12 ? 2.8.3 ?? 2.8.12 6.1.6 ?? 2.8.14 3.2.15 ? 4.2.15 4.2.4 ??? 3.1.17 2.3.18 2.8.11 27

海洋地质学GB/T18190-2017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底地形、构造、沉积物及其演化的学科。GB/T18190-2017是我国海洋地质学领域的一项标准,下面将对该标准中涉及的海洋学术语进行介绍。

一、海洋地质学基础术语

  • 海床:指海水深度小于等于200m处的海底地形表面,是海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学及海洋工程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 大陆边缘:指大陆架和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大陆坡、大陆斜坡、海山、海沟等地貌。
  • 海岸线:指陆地与海洋相接的线条,是海洋地质学、海洋气象学、海洋生态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 海水:指地球表面上覆盖的咸水体,是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物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海洋地质学沉积术语

  • 泥沙:是指由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的岩屑和有机物混合而成的沉积物,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工程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 碳酸盐沉积物:是指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物,是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 金属结核:是指在海底中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属矿床,是海洋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三、海洋地质学构造术语

  • 大洋中脊:是指横跨大洋盆地的一系列山脊和断层带,是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 海山链:是指沿大洋中脊两侧分布的海山构造,是海洋地质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 海沟:是指位于大洋深处的地形凹陷区域,是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和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类似的标准

百菌清悬浮剂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百菌清悬浮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百菌清悬浮剂的编号:GB/T18171-2017。百菌清悬浮剂共有11页,发布于2018-05-01
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7部分:内容器应变强化技术规定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7部分:内容器应变强化技术规定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7部分:内容器应变强化技术规定的编号:GB/T18442.7-2017。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7部分:内容器应变强化技术规定共有23页,发布于2018-05-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