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017-2018

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Continuoushandingequipment-BulkSolidsChassification,Symbol,PerformanceandTestmethod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的编号:GB/T35017-2018。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共有77页,发布于2018-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8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53.040.01
  • 实施日期2018-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7页
  • 文件大小5.98M

以图片形式预览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国家标准 GB/T35017一2018 连续搬运设备 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Comtinuoshadlingeqipments一 Classification,symbols,performanceandtestmethodsforbulkmaterials 2018-05-14发布 2018-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币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5017一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连续搬运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C33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湖北宜都运机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和泰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南通润邦 重机有限公司、焦作科瑞森重装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环宇起重运输机械有限公司、河南天隆输送装备有 限公司,湖北天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向明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文俊、程璐样、孙晓霞张维钧、韩刚,王传平、杨文君、李振雄、孟凡波、张立明、 郭金星、黄俊杰、杜永强
GB/35017一2018 连续搬运设备 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特性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连续搬运设备输送物料温度的现场测试、极限切应力试验的测试方法及三轴切应 力试验方法 本标准不适用于对低温物料温度的测试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79化学试剂乙醉(95% GB/T6003.1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6003.2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 第2部分;金属穿孔板试验箭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散状物料bulkmaterials 呈松散状态的粉状、颗粒状、块状物料 3.2 壁面剪应力wallshearstres 种散状物料与另一种固体材料表面滑动产生的单位面积上的剪切阻力 3.3 壁面屈服轨迹wallyiedlocus 在不同的正压力下,物料的壁面剪应力存在一系列平衡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壁面屈服轨迹 3,4 自然堆积角angleofrepose 散状物料从一个规定的高度自由均匀地落下时,形成能稳定保持的锥形料堆的最大坡角即自然坡 度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5 逆止角drainedangleofrepose 休止角 物料通过平底卸料口连续卸料后形成的最大坡角a,如图1所示)
GB/T35017一2018 图1逆止角 3.6 内聚力intrinsicgatheringforce 散状物料颗粒间的凝聚力 内聚力和物料特性及其所受压力有关 3.7 粒度Partielesize 散状物料颗粒的尺寸大小 3.8 孔隙率porosity 物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的孔隙体积(不包括闭口孔隙体积)与自然堆积体积之比 3.9 磨损性 abrasiveneSS 物料和与其接触的固体表面作相对运动时,固体表面被磨损的性质 3.10 腐蚀性corrosive 物料与接触的某种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而使该固体材料被腐蚀的性质 3.11 吸湿性hygroscopic 物料在堆放或输送过程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水分而改变其湿度(含水率)的性质 3.12 粘附性stickiness-adhesionm 被连续输送设备输送时,易于粘附在输送设备与之接触的构件上的性质 3.13 联结、缠绕和结块性interloeks,mats,agglomerates 如果物料颗粒相互缠绕可形成较大的料块或料片,那么这种物料就具有联结或缠绕的特性 结块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物料由初始颗粒逐步积结变大,形成稳定料块的性质 3.14 sorfumes 有害粉尘、毒气或毒烟harmfldust,toxic gas 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烟雾、灰尘的物料,以及对环境或人体产生有毒影响的有毒物料 3.15 粉尘dsty 尺寸很小且可能会悬浮在空气中的散状物料颗粒 3.16 干重dryweight 在规定时间内,干燥至恒重的散状物料试样的质量 3.17 湿重wetweight 直接取样的散状物料试样的质量
GB/35017一2018 3.18 感量sensitiequality 为天平指针从平衡位置偏转到标尺1分度所需的最大质量 物料分类及编码 4.1物料密度编码系统 物料堆积密度(松散)p,应符合附录A中A.2.8.1的规定,按密度可构成第一组物料的分类及编码 物料按密度分类见表1 表1物料按密度分类 单位为吨每立方米 类别 重物料 特重物料 轻物料 -般物料 堆积密度!N 0.4 0.4一1.2 1.2一1.8 e1.8 4.2物料粒度编码系统 散状物料粒度分类和编码,如表2和图2所示 表2散状物料粒度分类和编码 分类 粒度范围(GB/T6003.1、,GB/T6003,2) 分类标识 0.075mm 尘状 Awm <0.150mnm 粉尘状 细粉状 A.10 粗粉状 s0,425tmm Aw,s5 粒状 >0,425mm,<3.35mm B. 小颗粒状 >3.35mm,<5.6mm 颗粒状 12.5mm 颗粒状 C2s ID 小块状 >12.5mm,<25mm 中块状 ID >25mm,<75mm 块状 大块状 75mmm,180mm D 特大块状 >180mm,<400mm Dm >400mm D 不规则 E A类物料;指粉尘状物料,分为尘状物料、细粉状物料,粗粉状物料 如湖沙或海滩沙灰尘,粉尘 飘尘、水泥成品、糖粉、岩石粉、淤泥和黏土等 B类物料;指粒状物料,考虑物料的精细尺寸,建议按标准筛孔尺3.35mm界定 如粗粒河岸砂、 盐,糖、聚苯乙烯等一大批化学品和加工的物料 C类物料:指颗粒状物料,分为小颗粒状物料和颗粒状物料,考虑物料的颗粒尺寸,建议按标准筛孔 尺寸12.5mm界定,多数小于6.3mm筛孔尺寸 如细砾(豌豆)、动物饲料颗粒、铁矿石球团,多数谷 物、豆类、坚果,工厂加工中的原始物料等
GB/T35017一2018 mm 100o 9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400 300 175 200 100 90 80 757 70 50 7.5 30 2 2回 10 .35 -1. 0.9 0.8E 0,8 0.7 0.6 0.5 .425 0,4 0.3 0.2 .5 0.1 0.09 0.08 0.07 0.06 C.O5 0.05 0.04 Io.038 0.03 注意 0.02 E类为 0.01 不规则形状 图2散状物料粒度分类和编码 D类物料:指块状物料,分为小块状物料、中块状物料、大块状物料、特大块状物料及粒度大于 400mm1 的物料,考虑可评估料块尺寸的物料,建议按标准筛孔尺寸12.5mm界定 可分为标准筛孔尺 寸75mm、.180mm和400mm 假如粒度大于400mm,由于这些粒度的物料对设备有特别的要求,应 在长、,宽、高、质量和所占比例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考虑 如碎石、粗砂砾、多种煤,多种矿石等 “鹅卵 石”“岩石”“原矿”等应按近似立方体或球体形状料块加以考虑
GB/35017一2018 E类物料;指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物料 这些物料可能是卷曲的、纤维的或多筋的;可估厚度的圆柱 体或矩形;或相对薄且形状古怪的、鳞片状、晶片状或板状 这些物料形状奇特,还可能会联结或缠绕在 -起,因此,应对输送装置提出特殊要求 如木屑、金属碎片或其他屑类物料、石棉矿石或岩石碎片、树 皮或垃圾、鱼和肉屑或骨头、甘蔗,原木,块煤,金属矿,烟叶等 4.3物料的分类 4.3.1物料按温度分类见表3 表3物料按温度分类 单位为摄氏度 号 类 别 温度T" 低温物料 <4 常温物料 >450 中温物料 >50~450 高温物料 >450 4.3.2物料按湿度分为三类 干燥物料 a 只含结构水的物料; b 风干物料 含结构水和吸收水的物料; 潮湿物料 含结构水、吸收水和结晶水的物料 c 4.3.3物料按流动性分类见表4 表4物料流动性及其编码 描述 流动指数(FF) 编码 自由流动非常好的 FF>10 4GB/T35017一2018 各括号内的内容根据物料是否具有的该括号所列特性的情况进行取舍 在选择合适的设备时,应考虑物料的所有特性(见附录B) 表6物料分类列表 大类 物料特征 编码 密度 堆积密度,松 实际堆积密度 An8 粉尘状;<0.075mm s0.150mm A0.150 0.425mm Aa.435 粒状;3.35mm B.s 颗粒状;12.5mm Ca 粒度 块状;75mm D <180mm" Dm 400mm D0 >400mm,按实际最大尺寸标注 D x=实际最大尺寸 不规则丝状,纤维,圆柱,地砖等 自由流动非常好的:FF>10 自由流动;4GB/35017一2018 b)物料分类编码示例 示例1干的白铅矿(1.2~1.6)1.4A.36MR 表示堆积密度范围1.2t/m'~1.6t/m',平均密度1.4t/m',粒度<0.425mm粗粉状物料、常规流动2< FF 4,磨损指数18一67中度磨损的,充气流态化的、散发出有害粉尘,毒气或毒烟的干的白铅矿,参见附录c: 示例2:75mm及以下高岭土(1)1D25 表示堆积密度范围1t/m,平均密度1t/m,粒度<75mm中块状物料,自由流动40mm~5.6tmm粒度>5.6mm~25mm 粒度>25mm 20 粒度和颗粒级配 10 堆积密度 30 40 填实密度 30 40 湿度(含水率 10 20
GB/T35017一2018 表7续) 单位为升 实 验用 量 序号 试验项目 粒度>0mm5.6mm粒度>5.6mm25mm 粒度>25mm 堆积角 20 40 抗剪强度 l0 20 10 20 外摩擦角 外摩擦系数 20 5.3取样要求 5.3.1取样之前应仔细清洗干净取样工具,并擦干工具表面水分 5.3.2取样物料应堆放在清刷干净的混凝土地坪或金属平台上进行拌合缩分,以免其他杂物混人取样 物料之中 5.3.3 取样物料不得堆放在阳光曝晒或风力较强的场所进行拌合缩分,以免物料所含水分挥发或粉尘 飞扬散失 5.3.4取样物料应保持取样前的原始状况,不得在取样过程中人为破碎、晾晒或采取其他可能改变物 料特性的取样方法 5.4试样的容器及标签 5.4.1送检湿度(含水率)的试样应装人有密封盖的容器中,并附有标签 5.4.2送检的试样应装人试样袋(或试样筒)内,并附有标签 5.4.3标签上注明以下内容: 编号; a bb 品名、等级、产地 es 批量(kg); d 输送单号(或生产批号); e 取样地点、日期及天气; f 必要时还要注明取样条件及过程试样的原始数据,要求检测项目及用途 物料粒度和颗粒组成的测试 6.1方法提要 6.1.1筛分法是在一定试验条件下,将试样通过系列标准筛孔筛过后,称量存留在各层筛上存留物料 的质量 根据各层筛上存留物料的质量和原试样的总质量,求出物料的分计级配百分比、累计级配百分 比、典型颗粒粒度和颗粒组成等特性指标 6.1.2粒度大于710m筛孔尺寸的物料的粒度和颗粒组成用干筛法进行测试,粒度小于或等于 7104mm的物料的粒度和颗粒组成采用湿筛法或干筛法进行测试 6.2仪器、工具和试剂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烘箱(最高工作温度200C,并附有自动调温和通风装置); a
GB/35017一2018 b 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托盘天平(称量1kg、感量0.01g); 标准筛(标准筛应附有筛底筛座,筛孔孔径应符合表A.1的规定):; c d 振动摇筛机 蒸水洗瓶; ee 瓷堆蜗(30mL); f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hh) 毛刷 i 乙醇[化学纯(见GB/T679] 6.3试验步骤 6.3.1 干筛法 6.3.1.1按表7中规定数量准备好试样 6.3.1.2将备好的试样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将烘干试样分成2份,分别称量每份试样的质量 6.3.13根据物料粒度大小选择组成一组套筛,按A.2.6的规定,由物料最小粒度确定最小筛孔标准 筛,由物料最大粒度确定最大筛孔标准筛,可在最大孔径与最小孔径之间根据需求均等选取5个6个 中间孔径的标准筛组成一组套筛 筛子按孔径大小顺序叠置,孔径最小者置下层,附上筛底 将一份试 样倒人最上层筛里,加上筛盖,顺序过筛 直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筛上存留物料量的1%时为止 6.3.1.4细物料的筛分可用振动摇筛机振动过筛30 min ,取下后,再用手筛,直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筛 上存留物料量的1%时为止 也可只用手筛,达到上述通过量要求时为止 6.3.1.5称量各筛上的存留物料的质量(粗物料精确至5g,细物料精确至0.01g) 6.3.2湿筛法 6.3.2.1取细物料试样5L 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取烘干试样,用孔径0.85mm的标准筛过筛 当筛下物料不足3L时,应增加物料试样过筛 称量孔径为0.85mm的标准筛上的存留物料质量(精 确至0.01g 6.3.2.2将用孔径为0.85mm标准筛过筛后的物料均分为6份(每份不少于400mL),称量每份物料 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01g) 6.3.2.3将称量后的每份物料分别装人规定的各个标准筛内,轻轻摆动标准筛,使试样在筛网上均匀地 铺开 6.3.2.4加适量乙醉将试样润湿 开启水流并控制水压为50Pa,使试样全部润湿(不准有物料溅出筛 外),再控制水压为200Pa,仔细冲洗试样,直至标准筛中的物料不再通过筛孔为止 6.3.2.5以蒸僧水洗瓶,细水流将标准筛中的存留物料全部转移到预先称重的瓷堆蜗中,置瓷堆竭于低 温电炉上缓慢地蒸发至干(不准有水液溅出. 6.3.2.6将瓷培蜗置于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取出,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称量瓷堆蜗及其内存留物料 的质量(精确至0.01g) 6.4计算结果 6.4.1分计级配百分比按式(1)、式(2)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干筛法 a g ×100% l一 g0
GB/T35017一2018 式中 分计级配百分比 a- 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按式(3)计算 g 筛分试验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 b)湿筛法 g, g ×100% a一 g 式中 分计级配百分比; 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按式(3)计算; g -第号筛上存留物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按式(4)计算; g -筛分试验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o 一G" 3 g,=G G" 越,=G 式中: 盛装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堆蜗及其内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G 盛装第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堆蜗及其内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G -盛装第;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堪蜗的质量,单位为克(g) G 盛装第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堆蜗的质量,单位为克(g). 6.4.2累计级配百分比按式(5),式(6)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干筛法 a ×100% Ai= go 式中 A 累计级配百分比; -第i号筛的孔径大于该号的各号筛上存留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筛分试验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o b 湿筛法 G.-G' ×100% A g0 式中: 累计级配百分比 A G -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及瓷堆蜗的质量,单位为克(g) G -第i号筛上存留物料的瓷堆蜗的质量,单位为克(g); 筛分试验每份物料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g0 6.4.3根据分计级配百分比和累计级配百分比绘制物料级配曲线,并确定典型颗粒粒度 物料密度的测试 7.1堆积密度的测试 7.1.1方法提要 7.1.1.1在规定时间内,将干燥至恒重的物料试样在规定的高度下用料铲或圆筒式漏斗使其均匀自由 10
GB/35017一2018 地落满容重筒或量杯,测试物料的堆积密度(松散) 7.1.1.2在规定时间内,将物料试样在规定的高度下用料铲或圆筒式漏斗使其均匀自由地落满容重简 或量杯,测试物料的实际堆积密度 7.1.2仪器、工具和试剂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台秤;最大称量50kg(感量50g); b 托盘天平:最大称量5kg(感量0.05g); c 圆筒式漏斗;带量杯图3); d)容重筒:金属制品,其内部尺寸可根据容器大小取直径与高度相等,容积选用见表8; 表8容重筒容积 >5.6~25 物料粒度/mmm 05.6 25 容重简容积/儿 10 烘箱:最高工作温度200C,并有自动调温和通风装置; fD 干燥皿:内装变色硅胶; 取样勺或料铲; 8 h)钢直尺、毛刷; iD 秒表 单位为毫米 p3 180 说明 -圆筒式漏斗 容重筒或量杯(容积100cm士0.1cmi')7 -支架 -底座180×20 -筛网850m; 图3堆积密度测试装置 11
GB/T35017一2018 7.1.3试验步骤 7.1.3.1 按表9取样 表9试样数量 物料粒度/mm >l5.6 >5.625 >25 30 40 试样数量/1 7.1.3.2将试样放人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分成3份备用 7.13.3对粒度小于710Hm的颗粒状和粉尘物料,采用圆筒式漏斗加料的方法进行测试 试样拌合均匀,将物料试样连续不断地撒人漏斗中,用毛刷轻轻地刷动物料,在40min80min内 使物料均匀不断地通过漏斗落满容重筒或量杯,不准许移动、振动和碰撞容重筒或量杯,然后,用钢直尺 轻轻地一次刮净容重筒或量杯上部多余的物料,在天平上称量物料和容重筒或量杯的质量精确至 0.05g) 7.1.3.4对粒度大于710Am的物料,采用取样勺或加料铲往容重筒或量杯中加料的方法进行测试 按7.2.2d)的规定选用容重筒或量杯,用取样勺或料铲将试样从容重简或量杯上方5cm处均匀加 人,让试样自由落下,不得碰撞容重简或量杯,装满后,使容重简或量杯口上面的试样成锥体状 然后, 用钢直尺沿容重简或量杯边缘向两边刮平,表面凹陷处用较小的物料填平后,称量物料与容重筒或量杯 的质量(精确至5g) 7.1.4结果计算 堆积密度按式(7)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m11一m1o 0o= 式中 -堆积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 p0 -物料和量杯(或容重筒)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n 量杯(或容重简)的质量,单位为克(g) no 量杯(或容重筒)经检定后的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em'). 7.1.5结果评定 取三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 如其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大于平均值的5%时,应重做 7.2填实密度的测试 7.2.1方法提要 将干燥的物料以一定的振动和压实的方式装人容重筒,以此测试物料的填实密度 7.2.2 具和仪器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台秤(最大称量50kg、感量50g); a) b) 天平(最大称量5kg、感量0,.05g); 烘箱(最高使用温度加200C,并有自动调温及通风装置) c d 容重筒金属制品,选用规格见表8); 12
GB/35017一2018 干燥皿、带盖浅瓷盘; e f 料铲,圆钢、毛刷等 7.2.3试验步骤 7.2.3.1按表7取样 7.2.3.2将取好的物料试样放人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分成3份备用 7.2.3.3将烘干的物料试样分三层装人容重筒内,每装一层,在简底垫直径为25m的圆棒,把筒按 住,左右各摇震25次,然后用略小于容重简直径的铁块(5kg)压实 依次按此方法装人第二层、第三 层 装满后,用圆钢沿筒口滚转,刮出高出筒口的物料,并将凹陷处填平,然后称量容重筒和物料的质 量和 7.2.4计算结果 填实密度按式(8)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m1一m0 P,一 式中 填实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 P 容重简和物料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m 容重筒经检定的质量,单位为克(g):; m0 -每容重简经检定的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 7.2.5结果评定 取三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如其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大于平均值的5%时,应重做 物料湿度(含水率)的测试 8.1方法提要 将物料烘干后,测试失去的水分质量与原试样干燥后的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作为物料的湿度 指标 8.2工具和仪器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烘箱(装有鼓风机,具有0C一200C的温度调节装置,能自动控制温度在士2C范围内;附有 a 0200C水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箱内中层搁板以上2em2.5em处); b)天平感量0.001g); 普通天平(感量1p); c 干燥皿(内装变色硅胶): d 称量皿(铝质或不锈钢,有盖,器皿及其盖上编有号码,烘烤干燥,称重,置于干燥皿内) ee f 称量瓶(直径50mm,高301 mm 8.3试验步骤 8.3.1试样 送至试验室的缩分后的试样,粒度小于或等于0.71mm的物料不得少于200g;粒度大于 13
GB/T35017一2018 0.71mm~20 mm的物料不得少于3000g;粒度大于20mm的物料不少于10kg 并迅速装人具有磨 口塞的玻璃瓶中或双层塑料袋内,密封备用 8.3.2粒度小于或等于0.71mm的物料的湿度测试步骤 8.3.2.1 称取试样20g30g(精确至0.001g),置于预先恒重的称量瓶中,使试样在瓶底面上均匀 铺开 8.3.2.2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瓶放人烘箱内,取下称量瓶盖,在100Cl10温度范围内烘1.5h3h 盖上称量瓶盖取出.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0.001g) 8.3.2.3反复烘30nmin,冷却,称量,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的质量之差不大于0.004g). 8.3.3粒度大于0.71mm20mm的物料的湿度测试步骤 称取试样1000g(精确至1g),置于预先恒重的称量皿中,并使试样在器皿底面上均匀铺开; 8.3.3.1 8.3.3.2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皿放人烘箱内,在100C110C温度范围内烘1.5h一2h,盖上器皿盖,取 出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1g)3 8.3.3.3反复烘30min,冷却,称量,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的质量之差不大于1g) 8.3.4粒度大于20mm的物料的湿度测试步骤 称取试样3000g(精确至5g),置于预先恒重的称量皿中,并使试样在器皿底面上均匀铺开; 8.3.4.1 8.3.4.2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皿放人烘箱中,于100C1l0C温度范围内烘2h3h 取出,加盖冷却 至室温,称量(精确至5g). 8.4计算结果 湿度(含水率)按式(9)进行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字) m1一m2 w ×100% 9 1 式中 W 湿度(含水率); 试样与称量瓶或称量皿)烘前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m -试样与称量瓶(或称量皿)烘后的质量和,单位为克(g); n 称量瓶(或称量皿)的质量,单位为克(g) 77o 8.5结果评定 取两次平行试验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当两次测试结果的差值大于表10允许值时,应重做 表10湿度测试评价 湿度测试值范围 两次测试结果差值的允许值 W<0.5% 0.1% 0.5%3.0% 0.5% 14
GB/35017一2018 物料温度的测试 g.1方法提要 用热电偶测试物料的温度 9.2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铠装热电偶(带不锈钢保护套管,物料温度在600C以下时用镍铬-考铜热电偶;物料温度在 600以上时用铂错-铂热电偶); b 补偿导线(铂错-铂热电偶配铜-铜镍补偿导线;镍铬-考铜热电偶配镍铬-考铜补偿导线,长度随 现场要求而定); 毫伏计(便携式) 9.3试验步骤 9.3.1在被输送的物料流中进行测试 接好补偿导线,毫伏计,热电偶 停机,将铠装热电偶由输送设备的观察窗口(或检测孔)中插人被 输送的物料流中 在热电偶插人料流中10min后开始测试料流温度并记录 每间隔10min测试- 次,共三次 9.3.2在被输送的物料流中进行测试时,应测试出加料温度和卸料温度 测试加料温度时,在距加料 处1m距离内的料流中测试;测试卸料温度时,在卸料处前1m距离内的料流中测试 9.3.3测试过程中,插人的铠装热电偶严禁碰到输送设备的运动构件,以免造成事故 在生产许可的 条件下应尽可能停机进行测试 9.3.4在料仓中进行测试: 将铠装热电偶从料仓的观察口(或检测孔)中插人料堆中,插人深度10cem一30em,接好补偿导线 毫伏计 在热电偶插人10min后,开始测试物料温度并记录 每间隔10nmin测试一次,共三次 9.3.5在料仓中测试时,至少应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测试四点 g.4计算结果 某处物料的温度按式(10)进行计算(精确至1): T 10 式中 T 某处物料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某处各次测试物料温度的代数和,单位为摄氏度(C); 某处温度测试的次数 g.5结果评定 取三次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该点的物料温度 取各点温度的最高值(一般为进料温度)作为设计参考值 当现场物料温度变化较大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试次数、测试位置及时间间隔,并注明测试的 15
GB/T35017一2018 最高温度 10物料堆积角和逆止角的测试 10.1方法提要 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测试物料的自然(静态)堆积角,动态堆积角和逆止角以供确定物料的流动 性级别和计算物料的内摩擦系数 10.2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振动平台; b 堆料平板(金属制品,直径1m); c 集料筒" 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卡尺: d e 角度尺; 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图4); 料盘、料铲、铁锹; g h)钢直尺; 毛刷及金属丝刷 单位为毫米 300 暴 说明: 升降架, -堆料平板 5 集料桶 振动平台 -闸门 图4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 0.3试验步骤 0.3.1粒度小于5.6mm的物料采用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进行测试的步骤如下 16
GB/35017一2018 调节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的集料筒下方卸料口距堆料平板高度为250mm;将备好的物料 a 试样分成两份,任取一份装人集料筒内,装人时使物料高出筒口成锥体状,刮平 b 将堆料平板清刷干净后,打开集料筒下方卸料口闸门,让物料自由下落在堆料平板上成锥形 料堆 用角度尺测试料堆的自然堆积角,或用高度游标卡尺和游标卡尺测量料简筒内和料堆上 自然堆积角和逆止角的各计算参数(图5)并记录,获得的即为物料的自然堆积角 D 4D 图5堆积角、逆止角测试装置 启动振动平台,使堆料平板及料堆与振动平台一起振动,逐步增大振幅和加快振动频率,直至 振幅为0.5mm,频率为50Hz,在此振动频率和振幅条件下继续振动1.5min 测量并记录振动后料堆堆积角的各计算参数(图5所示),获得的即为物料的动态堆积角 d 10.3.2粒度大于5.6mm的物料采用人工堆积法进行测试的步骤如下 备好物料试样,粒度小于25mm的物料试样不少于20L,粒度大于或等于25mm的物料试样 不少于40I b 将堆料平板置于振动平台上置平,其高度偏差不大于1.5mm 用料铲或铁锹把物料试样缓慢 均匀地加到堆料平板上形成料堆 加料时料铲或铁锹口离料堆锥体不得超过50mm,直至物 料在料堆平板上形成稳定保持的最大自然坡角的料堆为止 按图5所示测量物料堆积角的各计算参数并记录,获得的即为物料的自然堆积角 启动振动平台,使堆料平板、料堆与振动平台一起振动,逐步增大振幅和加快振动频率,直至 振幅为0.5mm,频率为50Hz为止,继续振动2" min 测量并记录振动后物料动态堆积角的各计算参数,获得的即为物料的动态堆积角 0.4结果计算 0.4.1逆止角按式(1l)计算(精确至1'): 2H aarctan d d 式中: 物料的逆止角,单位为度("); d -物料筒内径单位为毫米(mr m; 17
GB/T35017一2018 -集料筒下方卸料口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H -料筒内形成料孔高度,单位为毫米(mm). 0.4.2静态堆积角按式(12)计算(精确至1'): 2h =arctan 12 adl一d 式中 物料的静态堆积角,单位为度(); 料堆的测量高度,单位为毫米(mm); 料堆的测量上底底径,单位为毫米(mm); d 料堆的测量底径,单位为毫米(mm) d? 10.4.3动态堆积角按式(13)计算(精确至1') 2 ad=arctan 13 D. D 式中 -物料的动态堆积角,单位为度(); a 振动后料堆的测量高度,单位为毫米(mm); h 振动后料堆的测量上底底径,单位为毫米(mm); D 振动后料堆的测量底径,单位为毫米(mm). D 0.5结果评定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物料的堆积角或逆止角 如两次测试值的误差超过5%时,应 重做 物料抗剪强度的测试 11.1极限应力试验 11.1.1方法提要 通过测试物料料层间产生相对滑移时的极限切应力来确定物料的抗剪强度 11.1.2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极限切应力测试仪(图6); aa b 物料框(铝制品,上下各一件); c 标准砝码(1kg、2kg、5kg,两套):; d 百分表; e 钢直尺; 铲和平口铁锹 g 毛刷 11.1.3试验步骤 11.13.1按表7的要求备好物料试样 11.1.3.2安装好极限切应力测试仪 将下物料框安装在极限切应力仪上,联接牵引绳,使上下物料框 18
GB/35017一2018 刃口对齐 调整百分表指针为零 在加载托盘上的加载量杯中缓慢加水,直至料框开始滑动(百分表指 针移动)为止 称量托盘上加载量杯和水的合重P,并记录 11.1.3.3将下料框重新与上料框对齐并固定 取物料试样一份,用加料铲缓慢地加人上下物料框内 加满后刮平,盖好上压板 1.1.3.4松开下物料框的固定销,在加载量杯中缓慢加水,直至下物料框开始滑动百分表指针移动 为止,称量加载量杯与水的合重P,以及上物料框内物料及上盖板的合重G并记录 1.1.3.5清扫干净测试仪,并重新安装好下物料框,加料、刮平,加盖后在上盖板上加砝码1kg,继续在 加载量杯中加水,直至下物料框开始滑动为止 称量加载量杯与水的合重P,以及上物料框内物料及 上盖板的合重G并记录 11.1.3.6重复上述过程,依次在上盖板上加砝码2kg,3kg、4kg,5kg 分别测试牵引下物料框开始滑 动瞬时的量杯及水的合重P、P、P和Pw,以及上物料框内物料及上盖板的合重G,Gq,G和G并 记录 说明 -百分表; 下集料框; -上物料框; 机架; 上压板, 加载量杯; -固定销; -加载托盘 图6极限切应力测试仪 1.1.4结果计算 11.1.4.1不同正压力条件下物料的抗剪强度按式(14)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尸;一P .(14 T 式中 -不同正压力条件下物料的抗剪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T -第i次试验时加载量杯和水的合重,单位为牛顿(N); 空载(未加物料)时加载量杯和水的合重,单位为牛顿(N). -物料框的内框截面积(即物料层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11.1.4.2每次测试时物料剪切层的正应力按式(15)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G十G" 15 19
GB/T35017一2018 式中 -第i次试验时物料剪切层所受的正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G 第i次试验时上物料框内物料与上盖板的合重,单位为牛顿(N); G -第i次试验时上盖板上所加砝码的重量,单位为牛顿(N); F 3门 物料框内框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n mm" 11.1.4.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作物料的极限切应力线(图7) 说明 -试验物料的初抗剪强度,MPa; .AB 物料的极限切应力线; 物料的内摩擦角,("); -物料的自然堆积角,(") 图7极限切应力线 11.1.5结果评定 在各种正应力条件下重复试验三次,取其中抗剪强度较小值作为设计参考值 11.2三轴切应力试验 11.2.1基本要求 三轴切应力试验用于测试粒度小于10mm的物料的内摩擦角必和初抗剪强度T 11.2.2方法提要 将物料制成圆柱试样,对试样施以三向应力,使其在三向应力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依次测试各向 应力,用试样发生剪切破坏时的不同大小的应力做出一系列的摩尔圆,求取各摩尔圆的破坏包络线,从 而得到物料的内摩擦角p,和初抗剪强度r 11.2.3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三轴切应力仪(图8); a b) 空压机(工作压力1MPa)3 侧压力稳压装置板(图9); c 20
GB/35017一2018 11 2 说明 -压盖; 加压棒; -底座; 外罩 -接压力室系统; 10 -承膜筒、橡皮膜及物料试样 11 -机架; -调节手柄 -操作盘; -测力环 12 百分表; 13 机座变速升降机构 排气开关; 图8三轴切应力仪 - 说明 -放气管; -电接点压力表; -水管 标准压力表; -接空压机; 接压力室; 调压阀 放气口; 图g侧压力稳压装置板 21
GB/T35017一2018 承膜筒(尺寸见图10和表1l); d 图10承膜筒尺寸图 表11承膜筒尺寸 单位为毫米 橡皮膜尺寸 承膜筒内径 承膜筒高度 试样尺寸 39.l 中42 39.1×80 80 150 61.8 66 61,8×150 200 101 $104 10,1×200 对开膜(尺寸见图11和表12); 图11开膜尺寸图 表12对开膜尺寸 单位为毫米 说 明 对开膜高度 对开膜内径 39.1 80 61.8 150 用于内聚力小的物料 克101 200 橡皮膜[各种橡皮膜(表l1)若干] f) 加料铲和平口锹 h) 毛刷,钢直尺 11.2.4试验准备 1.2.4.1按表13的规定选取对开膜(或承膜筒)及橡皮膜 22
GB/35017一2018 表13物料粒度与开膜(或承膜筒)及橡皮膜 单位为毫米 物料粒度 对开膜(或承膜简)尺寸 橡皮膜尺寸 p39.1声42 p39,l 5 61.866 61,8 10 10o1 $1o1(中104 1.2.4.2将橡皮膜一端固定在压力室的底座中心,套上对开膜,用螺钉压紧 将橡皮膜另一端翻转套 在对开膜上口上,膜壁不得扭绉 吸出模壁与橡皮膜间空气,使之相互贴紧 1.2.4.3用料铲将物料试样装人对开模内,装满、刮平,加上压帽 将橡皮膜上端再翻转固定压帽上 11.2.4.4将试样内部抽成部分真空,拆除对开模 1.2.4.5当使用承膜筒制备试样时,先将橡皮膜放在筒内,两端翻转套在筒外 吸出橡皮膜与筒壁间 空气,使之相互贴紧 将承膜筒与橡皮膜一起装在压力室底座上,固紧,加料,刮平,加压帽 将橡皮膜 翻转固定在压帽和底座上 将试样内部抽成部分真空,拆下承膜简 开启空压机,全部系统内充水排气 调整检查测试系统,调整升降 11.2.4.6按要求安装好试验装置 机构,使活塞杆,压帽、测力环、百分表等加压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1.2.4.7调整电接点压力表到所需要的下限压力 11.2.5试验步骤 11.2.5.1按试验要求对物料试样加以50Pa一600Pa范围内的某一稳定围压力即试样周围的压力) 1.2.5.2使压力机活塞以小于0.20mm/min的迷度上升,缓慢地对物料试样施加轴向压力 通过测 力环和应变百分表读出试验过程中物料试样的轴向压力和高度应变的变化值,直至物料试样发生剪切 破坏为止,并记录 1.2.5.3通过测试记录的一系列的轴向压力P及高度变化值Ah,,确定出物料试样发生剪切破坏时 的轴向压应力P和试样高度变化值h 1.2.5.4重新安装物料试样,重复上述试验过程,测试各种不同围压力条件下物料试样发生剪切破坏 时的轴向压应力P和试样高度变化值Ah 1.2.6计算结果 11.2.6.1活塞杆作用于试样的轴向压应力按式(16)计算 CR 16 式中: 升降活塞作用于物料试样的轴向压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测力环系数,单位为牛顿每毫米(N/mm); R 测力环读数; h 物料试样体轴向应变 制作的物料试样体的截面积,单位为毫米(mm) 11.2.6.2作用于物料试样的主应力按式(17)确定 23
GB/T35017一2018 (17 o1=十o 式中: -物料试样受到的轴向主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G -物料试样受到的侧向压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 1.2.6.3根据不同侧向压应力条件下物料试样发生剪切破坏时的轴向应力,画出极限切应力线 (图12) 说明: -物料的初抗剪强度,MPa; 物料的极限切应力线 AB 物料的内摩擦角,(" 图12不同侧向压应力条件下,试样发生剪切破坏时极限切应力线 如图12所示,内摩擦角是屈服轨迹和正应力轴(水平)之间的夹角 内摩擦角是通过每个峰值 剪切应力值对应相关正应力在给定固结应力下的屈服轨迹而得到的 不同固结应力下的屈服轨迹是近 似平行的 12物料外摩擦系数的测试 12.1外摩擦角的测试 12.1.1方法提要 测试物料相对不同材料的平板下滑时平板的倾角,用以确定物料的外摩擦角和外摩擦系数 12.1.2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外摩擦角测试仪(图13) a 24
GB/35017一2018 说明: -物料框 -试验用平板 -支撑转动架; -升降油缸 图13外摩擦角测试仪 b)物料框(铝制品; 角度尺; c d)试验用平板(规格300mm×600mm×6mm,材料按试验要求确定). e 钢直尺; 料铲或铁锹 f 2.1.3试验步骤 12.1.3.1将备好的物料试样分成两份备用 12.1.3.2将试验用平板放在外摩擦角测试仪的升降架上,并将物料框放在平板上 取试样一份装人物 料框内,装满物料框并刮平 清理干净物料框外平板上洒落的物料 将物料框稍稍提起,使其与试验平 板间稍有间隙,缓缓升起平板一端,直至物料框与物料一起开始滑动为止,测量开始滑动时平板与水平 面夹角9' 重复三次,以取得的最大倾角9'为测试值 12.1.4静态外摩擦系数计算 静态外摩擦系数按式(18)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tang (18 式中: -物料对试验平板材料的外摩擦系数; A 物料的外摩擦角,单位为度('). g 2.1.5结果评定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报告值 如两次结果误差大于5%时,应重做 25
GB/T35017一2018 12.2外摩擦系数的测试 2.2.1方法提要 通过试验,测试物料相对试验用滑动平板滑动时的摩擦力,从而计算物料的外摩擦系数 12.2.2仪器和工具 试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a 外摩擦系数测试仪(图14):; b 标准砝码(1kg、2kg、5kg,两套); c 料铲和平口锹 d 钢直尺; e mm×175mm×5mm 试验用平板(规格300 n,材料按试验要求确定). 2.2.3试验步骤 12.2.3.1安装好外摩擦系数测试仪 将试验用滑动平板插人导槽中,连接牵引绳 在托盘中的加载量 杯中加水,当滑动平板开始滑动时,称量托盘中加载量杯和水的合重力P 12.2.3.2称取等量的物料试样5份,每份约5L 12.2.3.3将滑动平板重新插人导槽中固定 将一份试样用加料铲缓慢均匀地加人测试仪的物料框中 并刮平 松开滑动平板固定销,在加载量杯中加水,直至滑动平板开始滑动为止 称量并记录加载后加 载量杯与水的合重力P 12.23.4清扫测试仪,并重新插回滑动平板,加料并刮平后在物料面上加上质量为【,的上盖板在上 盖板上加1kg砝码,继续在加载量杯中加水,直至滑动平板开始滑动为止,称量并记录加载后加载量杯 与水的合重力P, 2.2.3.5重复上述过程,分别在上盖板上加2kg、3kg、5kg的砝码,测试牵引滑动平板至开始滑动瞬 间的加载量杯及水的最小合重力P、P和P,并记录 说明" -物料框; 导槽及其底板 砝码; -牵引绳; 物料; 8 托盘; 上盖板; 加载量杯 滑动板; 图14外摩擦系数测试仪 S 26
GB/35017一2018 2.2.4计算结果 外摩擦系数按式(19)计算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P,一P 习 N i- .(19 A 式中: 物料对滑动平板材料的外摩擦系数 P 每次试验加载量杯与加载水的合重力,单位为牛顿(N); P 空载(未加物料)时加载量杯与加载水的合重力.单位为牛顿(N); 每次加料试验时,物料、上盖板及砝码的合重力,单位为牛顿(N); N 加载试验次数 12.2.5结果评定 取两次平行试验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物料的静态外摩擦系数 如两次试验结果误差大于5% 时,应重做 27
GB/T35017一201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物料特性定义及示例 粒度 A.1 散状物料颗粒一般具有三个方向的线尺寸 对粒状物料,粒度为组成颗粒的直径d[图A.la];对 块状物料.粒度为组成料块的最大对角线尺寸L(即d=L)[图A.Ib)] 通常.料块是指可按10mm测 量的颗粒或10mm级的粗粒物料 而且,最大料块尺寸是指料块整体理论上可通过的方目筛孔的开孔 尺寸 比料块小的物料颗粒尺寸一般按筛孔尺寸衡量 如果颗粒形状在一个方向非常长或两倍于另外 两个方向尺寸,则应给出最大料块尺寸 图A.1粒度直径 A.2物料特性 A.2.1总则 物料中所含的不同粒度的颗粒(或料块)的质量分布状况,称为物料的颗粒组成 物料的颗粒组成用颗粒级配百分比和物料典型颗粒粒度表示 A.2.2颗粒级配百分比 A.2.2.1物料中各个不同粒度级别的颗粒料组的质量占整批取样物料的质量的百分比,称为物料的颗 粒级配百分比 A.2.2.2颗粒级配百分比有分计级配百分比和累计级配百分比如下两种表示方法 物料中大于某粒度的物料颗粒(或料块)的累计质量占整批取样物料质量的百分比,称为物料 a 在该粒度级别以上的累计级配百分比,用A,(%)表示 例:粒度大于20mm的物料质量占整批取样物料质量的15%,则表示为:A如=15% b 任意两粒度大小之间的物料颗粒(或料块)的质量占整批取样物料质量的百分比,称为物料在 该粒度级别的分计级配百分比,用ai-,表示 例,粒度在20mm一40mm之间的物料占整批取样物料质量的10%,则表示为a0-=10% 分计级配百分比和累计级配百分比用列表法或曲线法表示 A.2.3分选物料和原装物料 按散状物料试样中的最大粒度与最小粒度之比值,可将散状物料分为 28

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GB/T35017-2018

连续搬运设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来输送散状物料的机械设备。由于不同种类的散状物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并使用相应的符号和标记来标示。

根据GB/T35017-2018标准,散状物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易流动散状物料:指倾角小于或等于25度的散状物料,例如粉煤灰、水泥等。
  • 不易流动散状物料:指倾角大于25度的散状物料,例如矿渣、焦炭等。
  • 短纤维散状物料:指长度小于5mm、直径小于100μm的散状物料,例如木屑、棉花等。
  • 长纤维散状物料:指长度大于5mm、直径小于100μm的散状物料,例如麻、棕榈纤维等。

对于不同的散状物料,需要使用不同的符号和标记进行标示。符号一般由字母、数字或特殊字符组成,用来表示散状物料的种类、性质和输送方式等信息。

GB/T35017-2018标准中规定了一些常用的符号和标记,例如:

  • FL:易流动散状物料的符号。
  • FA:不易流动散状物料的符号。
  • FC:滑动摩擦输送的符号。
  • FD:机械牵引输送的符号。

在选择连续搬运设备时,需要考虑其性能因素。GB/T35017-2018标准中规定了散状物料输送系统的性能参数,包括输送量、输送速度、功率等。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测试方法的验证,以确保连续搬运设备的性能符合要求。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

  • 物料流动性试验:用来评价散状物料的流动性,了解其适宜的输送方式。
  • 阻力试验:用来评价连续搬运设备在输送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大小。
  • 能耗试验:用来评价连续搬运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

以上是GB/T35017-2018标准中有关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本文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的相关资料

和连续搬运设备散状物料分类、符号、性能及测试方法类似的标准

连续搬运机械装卸机械安全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连续搬运机械装卸机械安全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连续搬运机械装卸机械安全规范的编号:GB/T35016-2018。连续搬运机械装卸机械安全规范共有21页,发布于2018-12-01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的编号:GB/T35018-2018。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共有10页,发布于2018-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