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2666.1-2016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High-gradeandpopularnumericalcontrolsystemofmachinetool—Part1:Requirementsandverificationspecificationsfornumericalcontroldevic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的编号:GB/T32666.1-2016。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共有55页,发布于2016-1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5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5.040.20
  • 实施日期2016-1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55页
  • 文件大小998.26KB

以图片形式预览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国家标准 GB/T32666.1一2016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 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High-gradeamdpopularnumerieal leontrlsystemfmachinetool一 Part1Requireentsandveriieationspeeifieations sfornumericalcontroldevice 2016-04-25发布 2016-1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2666.1一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功能 4.1高档型数控装置 4.2普及型数控装置 4.3测试 工作环境条件 5.1 气候环境条件 5.2机械环境条件 5.3电源环境条件 2 特殊环境条件 5.4 设计与制造 标识(标志) 14 6.1 6.2颜色要求 S 6.3外观及结构 6.4控制元件的位置 17 6.5功能接地 18 6.6导线连接 18 6.7元器件质量 18 6.8操作与维修方便性 安全及电磁兼容性 基本安全 77. 18 7.2电击防护 15 7.3保护联结 15 7.4绝缘电阻 20 7.5耐电压试验 2 7.6外壳防护 22 7.7防火保护及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 22 7.8电磁兼容性 发射 23 22 7.9电磁兼容性 抗扰度 30 可靠性 30 产品随行文件 30 9.1要求 34 9.2检验
GB/T32666.1一2016 10 35 包装、贮运 35 10.1要求 35 10.2检验 35 11试验条件与检验规则 35 11.1试验条件 11.2检验规则 36 38 12制造厂的保证与用户服务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档机床数控装置的功能描述及主要软件功能测试 39 A.1功能描述 A.2主要软件功能测试 附录B(资料性附录)I/o信号及回路测试 B.1I/0信号及回路 B.,2测试方法 50 参考文献
GB/T32666.1一2016 前 言 GB/T32666《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第2部分:主轴驱动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第3部分:交流伺服驱动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本部分为GB/T3266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7)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 司、华中科技大学,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凯恩帝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玉洁,金健,王声文,张航军、冯兆冰、陶耀东、杨洪丽、王志成、郝柳 川
GB/T32666.1一2016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 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范围 GB/T32666的本部分规定了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中数控装置的制造与验收技术要求及试 验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的数控装置(以下简称数控装置或产品) 其他机械的数 控装置可参照本部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12008 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十 12h循环) GB/T2423.,5一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2423.8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 GB/T2423.10-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 GB/T2423.22一201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GB/T3167一2015金属切削机床操作指示图形符号 GB/T4205一2010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操作规则 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5169.1l1一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 成 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 GB/T5169.162008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6部分;试验火焰50w水平与垂直火 焰试验方法 GB5226.12008机械电气安全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6113.101一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1-1部分;无线电骚扰 和抗扰度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GB/T6113.102一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1-2部分;无线电骚扰 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辅助设备传导骚扰 GB/T6113.104一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1-4部分;无线电骚扰 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辅助设备辐射骚扰 GB/T6113.201一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2-1部分;无线电骚扰 和抗扰度测量方法传导骚扰测量 GB/T6113.203一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2-3部分:无线电骚扰
GB/T32666.1一2016 和抗扰度测量方法辐射骚扰测量 GB/T6543一2008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6544一2008瓦楞纸板 GB/T13384一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7626.3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6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GB/T17626.8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试验和测量技术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 GB/T17626.132006电磁兼容 低频抗扰度试验 GB18209.12010机械电气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1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的 要求 GB18209.22010机械电气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2部分;标志要求 GB18209.32010机械电气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3部分;操动器的位置和操作的要求 GB/T19678一2005说明书的编制构成,内容和表示方法 GB/T21067一2007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电磁兼容通用抗扰度要求 GB/T22840一2008工业机械电气设备浪涌抗扰度试验规范 GB/T228412008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规范 GB23313一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电磁兼容发射限值 GB/T24111一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规范 GB/T24112一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规范 GB/T24342一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试验规范 GB/T24343一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绝缘电阻试验规范 GB/T24344一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耐压试验规范 GB/T29482.1一2013工业机械数字控制系统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JB/T11763一2014高性能机床数控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 so7000设备用图形符号索引和一览表(Graphiteal lsymbolsforuseoneguipmentIndexand SynopsIs 术语和定义 GB/T8129,JB/T1198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 出了JB/T11989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机床数控系统numerieanlcontrolsstemofmachinetool 采用数值控制方式控制机床加工功能的控制系统 JB/T119892014,定义2.1.3] 注1:改写GB/T26220一2010,定义3.1 注2;机床数控系统一般包含硬件装置和相应的软件 机床数控系统主要由数控装置(也称控制单元),驱动装置 电动机的驱动单元和电动机、传感器)等组成 数控装置是机床数控系统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微处理器、运 动(位置)控制器、存储器、输人/输出(1/O)接口与通信、人机界面显示与键盘)、操动按钮(按键)等硬件和/ 或电路)以及他们相应的控制软件 注3:机床数控系统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功能的不同,机床数控系统通常分为高档型、普及型和简易型三种;根据 应用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专用和通用数控系统两种;根据反馈控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两 种;根据加工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点位控制、直线控制和轮廓控制三种
GB/T32666.1一2016 3.2 高档型数控系统high-gradenumeriealeontrolsystemm 具有多种功能或/和复合功能的机床数控系统 注1;改写GB/T11989- 1,定义2.1.5 -2014 注2高档型数控系统具有较宽适用度的软硬件装置,一般为闭环控制,通常具有多通道、同步控制,直轴及以上的 插补联动功能、斜面加工、样条插补、双向螺距误差补偿、直线度和垂直度误差补偿、刀具管理及刀具长度和半 径补偿功能、高静态精度和高动态精度、高速度及完备的PLC控制功能等 具有结构复杂、造价高等特点 注3高档型数控系统一般用于高档型数控机床,即通常具有五轴联动插补功能,可实施高速,高精、柔性,复合加工 的机床,定位精度一般不大于0.005mm/m 除具有人机对话,通信,联网、监控等功能外,还具有专用高级编 程软件及后置处理平台,可进行多维曲面加工 3.3 普及型数控系统popularnumeriealcontrolsystem 介于简易型与高档型之间的机床数控系统 注改写GB/T11989一201 14,定义2.1.5 简易型(经济型)数控系统simplenumeriealcontrolsystem 具有基本的直线和圆弧插补控制功能的机床数控系统 CJB/T11989-2014,定义2.1.4们 注1;改写GB/T26220一2010,定义D.1 注2简易型数控系统仅有较窄适用度的软硬件装置,一股为开环或半闭环控制,通常不具有用户PLC编程能力 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等特点 功能 4.1 高档型数控装置 4.1.1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插补周期为0.125ms; 程序前瞻段数至少为2000 程序段处理速度至少为7200段/s; 插补最小分辨力为1nm 具有1通道8通道及以上,且每个通道具有8轴及以上联动的能力 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现场总线伺服接口、样条插补等; 具有符合五轴联动加工机床、精密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车铁复合加工机床等控制功能要求的 能力 4.1.2功能 高档型数控装置的功能见附录A,其具体产品宜具有A.1所述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但不限于A. 所述的内容 4.1.3技术规格 高档型数控装置具体产品的技术规格应在其使用文件中详细表述
GB/T32666.1一2016 4.2普及型数控装置 4.2.1功能 普及型数控系统是介于简易型与高档型之间的机床数控系统 普及型数控装置的功能按数控装置 所控制对象,除应具有机床数控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部分高档型数控装置功能的能力 4.2.2技术规格 普及型数控装置具体产品的技术规格应在其使用文件中详细表述 4.3测试 4.3.1技术规格测试 按GB/T29482.1一2013的6.4的规定,分别对高档型数控装置或普及型数控装置具体产品使用文 件中表述的技术规格进行检测试验,应分别满足4.1.3或4.2.2的要求 4.3.2I/0信号测试 I/o信号及回路的测试参见附录B 4.3.3主要软件功能测试 数控装置主要软件功能的测试参见附录A 工作环境条件 5.1 气候环境条件 5.1.1贮存,运输的耐干热与耐干冷 5.1.1.1要求 数控装置贮存与运输允许的气候条件是 a)环境温度;一40C一70C; 注长期贮存温度一般为一25C一55c b相对湿度;10%一95%,无凝露 大气压强170kPa一106kPa(海拔高度Om一2000m). c 试验结束后,检测数控装置在耐干热与耐干冷条件下的绝缘电阻值,应符合7.4.1的要求,且应能 空载正常运行 5.1.1.2检验试验 耐干热与耐干冷试验概要见表1
GB/T32666.1一2016 表1贮存与运输的耐干热与耐干冷试验 耐干冷 项目 耐干热 参照标准 GB/T2423.2一2008的试验B GB/T2423.12008的试验Ab 预处理 按制造厂规范,无包装 验 不连接电源 检 温 一40C土3" 度 70士2c 试验持续时间 6h土1h 16h土1h 试验时的测量和/或加载 无 气候条件 正常室温 特别注意 无凝露 最终测量 通电运行并测绝缘电阻 环境温度是在距离数控装置的散热气流进人点的平面不超过50mm处测得的温度 -25C士3C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推荐在以后的设计中使用. 通电运行之前,应通风除去内外部凝露 分别按以下方法进行耐干热与耐干冷试验 耐干热试验 a 1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干热条件下贮存与运输的适应性 2试验方法;见GB/T2423,22008的试验Bb 3)试验条件与试验仪器 试验温度:70士2C 试验持续时间:l6h士lh 从试验样品的温度达到稳定后开始计算 试验时的湿度;绝对湿度不超过20g/m水汽(相当于35C时50%的相对湿度) 试验用高温箱:可采用有强迫空气循环的温度箱以保持温度均匀,循环风速度应尽可能低 (不大于0.5m/s) 容积与数控装置体积比大于3:1 试验程序: 将数控装置在室温下放人同处于室温的温度箱内并处于不通电状态 /min不 将温度箱温度逐步升至试验的上限温度,注意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C 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当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至少30min)开始计时,将数控装置存放16h 然后使箱内温度逐渐下降至室温,并在此条件下恢复至初始状态;箱内温度变化率不 超过1C/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当温度稳定后,如有冷凝水应去除,对 数控装置目测、通电运行并进行功能测试,数控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期结束后,立即测量绝缘电阻,绝缘电阻符合7.4.1的要求 b 耐干冷试验 l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贮存与运输在干冷条件下的适应性 2 试验方法;见GB/T2423.1一2008的试验Ab. 3)试验条件与试验仪器 试验温度:一40C士2C 试验持续时间:l6h士1h 从试验样品的温度达到稳定后开始计算
GB/T32666.1一2016 试验时的湿度;绝对湿度不超过20g/m水汽(相当于35C时50%的相对湿度. 试验用低温箱:可采用有强迫空气循环的温度箱以保持温度均匀,容积与数控装置体积 比大于3:1 试验程序 将数控装置在室温下放人同处于室温的温度箱内并处于不通电状态,必要时可用聚 苯乙烯薄膜给予密封 将温度箱温度逐步升降至试验的下限温度,注意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C/min(不 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当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至少30min)开始计时,将数控装置存放16h士1h 然后使箱内温度逐渐升至室温,并在此条件下恢复至初始状态;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 过1/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当温度稳定后,如有冷凝水应去除,对数 控装置目测,通电运行并进行功能测试,数控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试验期结束后,立即测量绝缘电阻,绝缘电阻符合7.4.1的要求 5.1.2高温及低温运行 5.1.2.1要求 数控装置在下列气候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0C45C; b 相对湿度:10%一95%,无凝露; 大气压强:86kPa~106kPa d海拔高度;<2000m 注:当对工作条件有特殊要求时,见5,4, 5.1.2.2检验(试验) 应按以下基本要求进行试验 -试验开始时除标准另有规定时,数控装置不应有包装且各部分应正常连接,处于准备使用 状态; -均在空载条件下进行试验,将电动机置于温度控制箱之外; -每项试验之前及试验之后应对被测数控装置进行视检和运行测试,以确定试验对数控装置的 影响及数控装置是否通过试验 分别按下列方法对数控装置进行高温运行与低温运行试验: a)高温运行试验 1) 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高温运行条件下的适应性 2)试验方法见GB/T2423.22008的试验Bd 3)试验条件与试验仪器 试验温度;45C士2 试验空气湿度;绝对湿度不超过20g/m水汽(相当于35C时50%的相对湿度 试验持续时间:48h士1h 从温度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对试验样品通电开始计算 试验用高温箱;可采用有强迫空气循环的温度箱以保持温度均匀,循环风迷度应尽可能低 容积与数控装置体积比大于31 不大于0,5m/s). 三相调压器:容量>数控装置的总容量 三相交流稳压器:容量>数控装置的总容量
GB/T32666.1一2016 试验程序 4 将数控装置在室温下放人同处于室温的温度箱内并处于准备通电状态 将温度箱温度逐步升至试验温度,注意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C/ /min(不超过 5min时间的平均值 当温度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一般不少于30min),数控装置开始连续48h士1h的通 电运行,每4h检查1次,其24的电压波动设定见表2 表2高温运行下的电压波动设定 工作电压 标称值 1.1×标称值 标称值 0.85×标称值 时间/h 满48h后将数控装置断电,将温度箱内温度逐步降至室温,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 C/min(不超过5nmin时间的平均值) 温度箱内温度的恢复要有足够长的时间(1h以上),期间对可能产生的冷凝水应通过 通风除湿等处理 当温度稳定后,对数控装置目测和通电运行并进行功能测试,数控 装置应运行正常 试验期结束后,立即测量绝缘电阻,绝缘电阻符合7.4.1的要求 低温运行试验 b 1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低温运行条件下的适应性 2)试验方法;见GB/T2423.1一2008的试验Ad 试验条件与试验仪器 3 试验温度;0士2C 试验空气湿度;绝对湿度不超过0剧/m'水汽(相当于5笔时50%的相对湿度》 试验持续时间l8h士1h.从温度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对试验样品通电开始计算 低温试验箱;可采用有强迫空气循环的温度箱以保持温度均匀,循环风速度应尽可能低 不大于0.5m/s) 容积与数控装置体积比大于3:1 试验程序 将数控装置在室温下放人同处于室温的温度箱内并处于准备通电状态 将温度箱温度逐步降至0C士2C 注意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C/min(不超过 5min时间的平均值)并无凝露产生 当箱内温度达到稳定后(一般不少于30min),数控装置开始连续16h的通电运行检 查程序且应运行正常 运行16h士1h后将数控装置断电,将温度箱内温度逐步升至室温,箱内温度变化率 不超过1C/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温度箱内温度的恢复要有足够长的时间1h以上),期间对可能产生的冷凝水应通过 通风除湿等处理 当温度稳定后,对数控装置目测和通电运行并进行功能测试,数控 装置应运行正常 试验期结束后,立即测量绝缘电阻,绝缘电阻符合7.4.l的要求 5.1.3温度变化运行 5.1.3.1要求 数控装置应在下列温度变化气候条件下正常工作
GB/T32666.1一2016 环境温度;低温为5C,高温为40C; a b) 试验时间:低温3h,高温3h;共2次循环,共12h 相对湿度:30%一95%,无凝露 d大气压强:86kPa106kPa 5.1.3.2检验(试验 按以下方法进行温度变化运行试验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温度变化条件下运行的适应性 b)试验方法;见GB/T2423.22一2012的试验Nb 试验温度;低温为5士2,高温为40C士2C c d)试验循环次数:2 试验时的湿度;绝对湿度不超过20见/m水汽 试验用温度箱:温度箱应能保持试验所要求的低温和高温,并能按试验要求的温度变化率进 行 箱内空气应能充分流通,被测样品周围的空气流速不小于2m/s 试验程序 1将数控装置在室温下放人同处于室温的温度箱内,通电运行 2)将温度箱温度逐步降至5C士2笔,注意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3C/min士0.6/ /min 保持低温3h,然后将温度箱温度逐步升至高温,注意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3C/min士 3 0.6C/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保持高温3h 然后将试验箱温度逐步降至室温,注意箱内温度变化率不超过3/min 士0.6C/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到此第一循环结束 5)进行试验的第二个循环,即重复步骤2)至4) 第二循环结束后,将数控装置保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达到正常温度 6 最后对数控装置目测和进行功能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5.1.4耐交变湿热 5.1.4.1要求 数控装置应能承受严酷等级为温度55C,相对湿度为95%,时间为12h十12h的耐交变湿热 试验 试验结束后,检测在交变湿热条件下数控装置的绝缘电阻,其值应符合7.4.1的规定,且数控装置 应能空载正常运行 5.1.4.2检验(试验) 耐交变湿热试验概要见表3 表3耐交变湿热(12h十12h)试验 目 项 内容 参照标准 GB/T2423.4一2008的试验Db 预处理 按制造厂规范,无包装 检 验 不连接电源
GB/T32666.1一2016 表3(续 项 内容 温 55士2,25C士3 度" 试验持续时间 12h士0.5h,12h士0.5h 循环次数 试验时的测量和或加载 无 气候条件 在GB/T2423.4所述的受控条件下" 最终测量 测绝缘电阻并通电运行 环境温度是在距离数控装置的通风位置的气流进人点的平面不超过50mm测得的温度 通电运行之前,数控装置应通风除去内外部凝露 按以下方法进行耐交变湿热试验: 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交变湿热条件下的适应性 a b)试验方法;见GB/T2423.4一2008的试验Db 试验温度与湿度55C士2笔,相对湿度93%士3%;25笔士3C,相对湿度>95% c d试验持续时间:48h不通电存放 从试验样品的温度湿度达到稳定后开始计算 循环次数:2 试验用温热试验箱;试验箱内湿度用水的电阻率应保持不小于500nm,排出的凝结水未纯 化处理前不得再作为加湿用水(见GB/T2423.4一2008第4章的要求) 试验程序: 将数控装置在室温下放人同处于室温的温度箱内并处于不通电状态 调节温度箱使其逐步达到规定的25士3温度稳定为止,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C/min (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且不应产生凝露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先通过不提高箱内的绝对湿度来避免发生冷凝 再在3h士0.5h之 内,通过调节箱内湿度达到规定的温度55C士2C与相对湿度>95% 当温度与湿度稳定后,开始计算时间(见GB/T2423.4一2008的7.3) 总共在温度箱内 存放48h,两个循环 5 在55C士2C与相对湿度>95%条件下,直至从循环开始的12h士0.5h为止 在3h一6h内降到25C土3C,同时相对湿度>95%条件下到24h第1个循环结束(见 6 GB/T2423.!一2008的7.3). 进行试验的第二个循环,即重复步骤3)5) 8 当第二循环即48h结束后,将数控装置保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达到正常温度,即使 试验箱内温度湿度逐步降至正常大气条件,应在1h~2h内将相对湿度降至25%~ 75%,将温度降到试验室的温度 注意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C/min,注意不应产生凝露 如果有凝露应全部去除 9) 试验后应紧接做数控装置的绝缘电阻试验,其值应符合7.4.1的规定 10)最后对数控装置目测及功能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5.2机械环境条件 5.2.1振动 5.2.1.1要求 数控装置的振动要求见表4
GB/T32666.1一2016 表4振动要求 频率/Hz 振幅/mm 2<<9 0.35 9f<150 0.15 数控装置应经受作用于3个相互垂直的每个轴上的振动 振动试验后,数控装置电气性能不受到 影响,外观和装配的质量不允许改变,不应有机械结构上的损坏、变形和紧固部位的松动现象,所有功能 应正常 5.2.1.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运行状态下对振动的适应性 b) 试验方法;见GB/T2423.102008的试验Fc 试验仪器及参数 C 振动试验台及夹具 基本运动;时间的正弦丽数, 1 2)运动轴向: r'、y、-三个方向 d)试验条件 1)频率范围:2Hz~150Hz; 2)扫描速度:(1士10%)oct/min 3振幅峰值:0.15mm; 4扫频循环次数:10次/轴(一次循环为2Hz150Hz一2Hz) 试验程序 1 将数控装置(不带包装)固定在试验台上,经目测和功能检验正常后,在通电空载的状态下 进行振动试验 2)分别对每个轴按试验条件的规定进行扫频耐久试验,试验期间数控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3试验后,检查结构及外观,不应有机械上的损坏,变形、零部件脱落或紧固部位松动的 现象; 最后对数控装置进行功能测试,应能正常工作 4 5.2.2冲击 5.2.2.1要求 数控装置的冲击要求见表5 表5冲击要求 容 页 内 冲击加速度 150m/s 冲击波形 半正弦波 持续时间 1lms 方向 垂直于底面 冲击次数 3次 10o
GB/T32666.1一2016 数控装置应能经受在表5中所列的试验条件下的冲击 冲击试验后,其电气性能不受到影响,外观 和装配的质量不允许改变,不应有机械结构上的损坏,变形和紧固部位的松动现象,通电工作后所有功 能应正常 5.2.2.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使用和运输期间对非重复性冲击的适应性 试验方法:见GB/T2423.51995的试验Ea b 试验仪器及参数 c 冲击试验台 冲击脉冲波形;半正弦脉冲 试验条件 冲击加速度;150(1士10%)m/s; 1 2)持续时间;l1m妈士1 mS; 方向;垂直于底面; 3 冲击次数;3次 4! 试验程序 e 将数挖装置(不带包装,不通电)固定在试验台上,经目测和功能检验正常后,按试脸条件 1 进行冲击试验, 试验后,检查机械结构及外观,不应有机械上的损坏、变形及紧固部位松动的现象; 2 3)最后对数控装置进行功能测试,应正常工作 5.2.3自由跌落 5.2.3.1 要求 数控装置的自由跌落(带制造厂包装)要求见表6. 表6自由跌落(带制造厂包装 数控装置质量/kg 自由跌落高度/m <10 0.80 10一20 0.60 2030 0.50 3040 0.40 4050 0.30 50100 0.20 >100 0.10 5.2.3.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在运输与贮存期间具有耐跌落冲击的适应性 b试验方法:见GB/T2423.81995的试验Ed 11
GB/T32666.1一2016 试验条件: 1 各产品的质量规格及自由跌落高度见表6; 自由跌落次数:5次,仅对产品包装的底部做跌落试验; 2) 3)试验表面:混凝土或钢制的坚硬的刚性表面 D 试验程序 数控装置(带制造厂包装)在试验之前外观应无损且功能正常; 1 2)跌落高度指跌落试验的试品在跌落前悬挂时、试验表面与离它最近的试品部位之间的 高度; 3使试验样品从悬挂位置自由跌落,释放时使干扰最小 试验后,检查结构及外观,不应有机械上的损坏,变形、零部件脱落或紧固部位松动的 4 现象; 5)最后对数控装置(连接电动机)进行功能测试,应正常工作 5.3 电源环境条件 5.3.1工作电源条件范围 5.3.1.1要求 数控装置在下列交流输人电源条件下应正常工作 a)输人电源电压(有效值):(0.85~l.1o)×输人电压的标称值 频率范围;50Hz士1Hz,连续变化 b 5.3.1.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对交流输人电源的电压和频率波动的适应性 b)试验设备及基本参数 变频电源;220V,380V电压,频率均可调,容量视数控装置与伺服装置的总容量确定 试验程序 1 用变频电源为产品供电 2 按表7规定的共8种组合对运行下的数控装置进行静态拉偏试验 表7电源波动试验条件 电网标称电压 电网标称电压 220V 380V 电压/八 频率/H2 电压/八v 频率/HHz 49 49 187 323 51 51 49 49 242 418 51 51 每种组合条件下试验持续时间不少于15min 试验时,检查程序至少要完整运行一遍 3) 试验应满足5.3.1.1的要求 12
GB/T32666.1一2016 5.3.2电压谐波 5.3.2.1要求 交流电压是指在数控装置电源接人点测得的总均方根电压值 小于10倍标称频率的真谐波(标称频率的整数倍)的总均方根值可达到总电压的10% 更高频率 的谐波和其他频率含量可能达到总电压的2% 但为了取得恒定的比较结果,仅在3次谐波上对数控 装置进行试验(10%,在相位角0"和180'),数控装置应能正常运行 注:本项要求仅对高档数控装置适用 5.3.2.2检验(试验) 试验概要见表8及图1 表8抗3次谐波试验 项 目 内 容 参照标准 GB/T17626.13一2006 预处理 按制造厂规范 把调整到电网标称电压的10%的三次谐波电压(150Hz或 试验说明 180 HHa)叠加到0"和180"相位的数控装置电源上(见图1) 每个相位持续时间 5 min 试验的测量 应正常运行 三次谐波发生器 电游 数控装置 图1抗3次谐波电压试验简图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对交流输人电源抗3次谐波电压的适应性 试验方法;见GB/T17626.13一2006 b 试验设备及基本参数 试验发生器;具有50H么基波频率以及叠加所需要的3次谐波的能力(见GB/T17626.13 2006第6章及第7章) 试验程序: 把调整到电网标称电压的10%的三次谐波电压(150Hz或180Hz2)叠加到0"和180"相位 的数控装置上(见图4); 13
GB/T32666.1一2016 每个相位持续时间为5min(见GB/T17626.13一2006第8章); 2 3) 试验过程中工作应正常; 试验后对数控装置进行功能测试,应正常工作 4 5.4特殊环境条件 对于超出正常条件的其他条件,制造厂应根据用户要求进行制造以满足特殊条件的要求 同时,用 户应与制造厂就特殊条件的要求签署协议 特殊条件一般包括 超低温贮存; 更高海拔的运输; 暴露在有害气体中; 暴露在相对湿度>85%的潮湿环境中 暴露在过量尘埃中 暴露在磨蚀性的尘埃中; 暴露在水蒸气或凝露中; 暴露在油气中; 暴露在爆炸性尘埃或气体混合物中 暴露在含盐的空气中; 受到异常的振动、冲击或倾斜 暴露在露天或滴水环境中; 异常运输或贮存条件; 温度过高/过低或突然变化 异常空间限制; 长时间停机 其他 设计与制造 6.1标识(标志 6.1.1产品与安全标识(标志》 6.1.1.1要求 要求如下 a)产品标识(标志)一般应包括注册商标、产品型号及名称、制造厂商名、制造厂商地址,通讯信息 等内容; 注;产品标识一般出现在随行文件或包装箱面的适宜位置 产品铭牌的内容;包括注册商标、产品型号及名称、制造厂商名、制造日期、额定电压、相数、额 b 定电流(或额定功率)等内容,其文字要清晰、美观、耐久,铭牌的固定(或张贴)应牢固并易于 观察; 为达到保护操作者安全的目的,在产品上应设置必要及永久的安全警告标识(标志),如防触 电、,防高温烫伤、防残余电压危险、安全警告信息等(见GB18209.2一2000),这些标识(标志》 应牢固耐久、易于观察 14
GB/T32666.1一2016 6.1.1.2检验 视检,所使用的标识(标志)应符合6.1.1.1的要求 6.1.2操作面板与接口的标识 6.1.2.1要求 要求如下 安装在操作面板等上面的按钮、开关、旋钮、按健,指示灯、手持单元等都应在其附近(或其上 a 面)具有表示其功能的标识(标志) 一般采用操作指示图形符号作为标志,操作指示图形符号 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如GB/T3167一1993及1sO7000等 为便于使用,允许采用操作指示图形符号标志与文字标识并用的形式,但不允许仅用文字标 b 识表示 产品的电源端口、I/0接口,接地(功能、保护)端口、信号端口(接口)等都应具有标识(标志). 这些标识(标志)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所有的标识(标志)均应清晰、美观、牢固、耐久并及易于观察 d) 6.1.2.2检验 视检,所使用的标识与标志应符合6.1.2.1的要求 6.1.3元器件的标识 6.1.3.1要求 要求如下 印制电路板等与装在其上面的元器件及装在其他位置的元器件(或模块),在其上或附近位置 a 应具有请晰的标识(标志),一般采用文字标识(如字母代号或其他)表示 b)产品内部所有单元间连接(包括与外部连接)的导线、线缆均应在导线两端具有标识(或标 志),如电源导线U、,V,w,保护接地导线雪或PE等; 所有的标识(标志)均应清晰,美观、牢固、耐久并及易于观察 6.1.3.2 检验 视检,所使用的标识与标志应符合6.l.31的要求 6.1.4包装标识 6.1.4.1要求 要求如下 a 包装箱的箱面应具有贮存与运输的标志,一般应具有“小心轻放,向上、怕雨堆码层数极限”等 标志(见GB/T191一2008) 包装箱箱面一般应印制(或注明)“制造厂商名称、产品型号名称.出厂编号、数量,发货单位 b 收货单位、质量、尺寸、制造厂地址及通讯信息”等内容 出口产品的包装箱箱面在制造厂名称前应有“”字样 6.1.4.2检验 视检,包装箱的箱面所使用的标识与标志应符合6.1.4.1的要求 15
GB/T32666.1一2016 6.2 颜色要求 6.2.1标志的颜色 6.2.1.1要求 要求如下: 产品所有使用标识标志)的颜色选择应符合GB5226.1一2002及GB18209.1一2000 a GB18209.32000等有关规定 b 标志颜色使用的一般原则为: “禁止"(紧急状况)用红色 “警告"(警告,注意、危险、异常状况)用黄色 “安全状态及允许”(正常状况)用绿色; “应遵守的规定或强制性干预”用蓝色; 白,灰、黑未赋予具体含义,可选择使用 6.2.1.2 检验 视检,标识(标志)的颜色选择应符合6.2.1.1的要求 6.2.2控制元件的颜色 6.2.2.1要求 控制元件的颜色要求如下 a)急停操动器颜色应选用红色(见GB5226.1一2008第10章) 当急停采用红色蘑菇头按钮时 作为“急停”特定标志应在蘑菇头周围的外圈部分衬托黄色 按钮(或按键)等的颜色;“起动/接通”按钮(按键)的颜色优先是白色 “停止/断开”按钮(或 b 按键)的颜色优先选用黑色(见GB5226.1一2008第10章) 光标按钮(又称带灯按钮)“起动/接通”光标按钮的颜色优先是白色(见GB5226.12008第 1o 章);“停止/断开”光标按钮(带灯按钮)的颜色优先选用黑色 注:考虑到“停止/断开"黑色光标按钮的颜色光指示不明显时,允许采用灰色(或红色)的“停止/断开”光标按钮 蓝色的按钮及蓝色的光标按钮用于要求强制性的干预操作,如复位功能 d “白,灰、黑”色的按钮以及光标按钮未赋予具体含义,可作为操作(或操作指示)功能选择使用 e 6.2.2.2 检验 视检,所有控制元件的颜色应符合6.2.2.1的要求 6.2.3指示元件的颜色 6.2.3.1要求 指示元件(指示灯、,闪烁指示灯等)的颜色要求如下 “禁止”(紧急状况)用红色; “警告”(警告、注意,危险、异常状况)用黄色; “安全状态及允许”(正常状况)用绿色 “应遵守的规定或强制性干预”用蓝色 16
GB/T32666.1一2016 6.2.3.2检验 视检,所有指示元件的颜色应符合6.2.3.1的要求 6.2.4导线的颜色 6.2.4.1要求 导线的颜色要求如下 当产品的单元内部连接导线用颜色代码作标识时,可采用黑、棕,红.橙、黄、绿.蓝(包括浅蓝入 a 紫,灰、白、粉红、,青绿等颜色; b产品与外部连接电路导线颜色选用为(见GB5226.1一2008第13章): 交流动力电路、直流动力电路用“黑色” 交流控制电路用“红色” 直流控制电路用“蓝色”; 保护联结电路专用“黄/绿双色” 电缆或护套中的颜色选用不受b)的限制 6.2.4.2检验 视检,所有导线的颜色应符合6.2.4.1的要求 6.3外观及结构 6.3.1要求 要求如下: 包括操作面板等在内的产品结构及其布局应合理、造型应美观、色彩应和谐并符合人类工效学 原则 外观表面应平整匀称、不允许有明显的凹陷,划伤、裂缝,变形 外观表面涂(镀)层不允许有 b 气泡、龟裂、脱落或锈蚀等缺陷,面膜应平整、牢固 产品的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规定 6.3.2检验 视检,产品外观与结构应符合6.3.1的要求 6.4控制元件的位置 6.4.1要求 包括按钮,光标按钮、按键在内的操作控制元器件,“停止按钮”“停止按键”的安装位置应分别位于 “起动按钮”“起动按键”的左边或下边(见GB/T4205一2010第4章及第5章及GB18209.32000) 6.4.2检验 视检,控制元件的位置应符合6.4.1的要求 17
GB/T32666.1一2016 6.5功能接地 6.5.1要求 用于非安全目的、如改善抗干扰性能或其他有关功能等的“功能接地”应设置专门的端子,端子的标 志为“少”或FE(见GB5226.1一2008的4.4.2和8.3). 6.5.2检验 视检,功能接地应符合6.5.1的要求 6.6导线连接 6.6.1 要求 导线(线缆)的连接和布线应符合GB5226.1一2008的13.1的规定 6.6.2检验 视检,导线(线缆)的连接和布线应符合6.6.1的要求 6.7元器件质量 6.7.1要求 产品应选用符合相关标准且具有质量可靠稳定的元器件、组件和辅件等,同时产品的印制电路板 (PCB)、模块等的质量也均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 6.7.2检验 视检和/或测试,产品的元器件等的质量应符合6.7.1的规定 6.8操作与维修方便性 6.8.1 要求 产品设计与安装应充分考虑调试,操作及维修的方便性(见GB5226.1一2008的11.1l1.2). 6.8.2检验 视检,应符合6.8.1的规定 安全及电磁兼容性 基本安全 7.1 7.1.1要求 产品应满足被控机床对数控装置安全使用要求的有关规定,即 a)预期的操作条件和环境影响 b设置访问口令或钥匙开关,防止程序被有意或无意改动 18
GB/T32666.1一2016 有关安全的软件未经授权不允许改变; d)其他有关与数控装置及数控装置功能的安全要求 7.1.2检验试验 视检,功能检查和/或检查信息,应符合7.1.1的规定 7.2电击防护 7.2.1要求 数控装置应采取以下措施、具备保护人们免受电击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的能力 推荐采用保安特低电压(PELV)进行防护,在干燥环境(带电部分与人无大面积接触)的标称 电压AC<25v均方根值)或IC<00v无纹波);在其他情况下,ACc<6v(均方根值)或c <15V(无纹波),详见GB5226.1一2008的6.4 b)机箱护壳只有使用专用工具才能开启 机箱内置的电柜(或电箱)外壳应有专门的锁紧装置或只能用钥匙或专用工具才能打开电柜 或电箱) 外壳内带电的元器件防止直接触电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x(见GB4208) 对于数控装置在电源切断后带有残余电压的可带电部分,应在电源切断5s之内放电到60V 或以下,否则需有警告标志(说明必要的延时),以免对维护人员造成危害 注:带有残余电压的元器件的储存电荷60C时可不予考虑 在机箱护壳外表面的适当位置,应具有符合GB5226.1一2008的16.2规定的防触电警告标 志,即黑边、黄底、黑色闪电三角符号“ 注:其他危险的警告标志和信息,如注意高温烫伤,防残余电压等均可采用 采用插头与插座组合的型式,无论何时在连接器插人或拔出时,应能够防止人与带电部分直接 f 接触(保安特低电压PELV电路除外). 按GB5226.1一2008的6.3.2.2的要求,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如手持单元等)进行防护 g 其他有效的电击防护安全措施 h 7.2.2检验(试验 视检和/或测试,电击防护应符合7.2.1的要求 7.3保护联结 7.3.1要求 数控装置的机械结构所有外露可导电部分都应连接到保护联结电路上,应保证其保护联结电路的 连续性(具体见GB5226.1一2008第8章) 注:“保护联结"是现行标准的定义,即保护接地 数控装置的电源引人端口处连接外部保护导线的端子应使用" ”或PE标识,外部保护铜导线的 最小截面积要求见表9(不为铜导线时应使用系数修正) 19
GB/T32666.1一2016 表9外部保护铜导线的最小截面积 外部保护导线的最小截面积s,/mm 电源供电相线的截面积S/mm Ss16 16S35 16 35 S/2 所有保护导线应进行端子连接,且一个端子只能连接一根保护导线 每个保护导线接点都应有标 记,符号为" )”或PE(符号优先),导线采用“黄/绿双色”导线 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即保护总接地端子PE到各测试点间,实测电压降不应超过表10所规定 的值 表10保护联结电路连续性试验要求 被测保护导线支路最小有效截面积/n 最大的实测电压降(对应测试电流为10A的值)/ mm 1.0 3.3 1.5 2.6 2.5 1.9 4.0 1.4 保护联结电路只有在通电导线全部断开之后再断开 保护联结电路连续性的重新建立应在所有通电导线重新接通之前 7.3.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的保护联结连续性 b试验方法;见GB/T24342一2009及GB5226.1一2008. 试验仪器及参数 保护联结电路连续性测试仪 测试误差;士0.05V 试验程序 视检,用目测手感法先进行保护导线联结的牢固性检查,保护导线颜色与标志,应符合 7.3.1的要求; 用保护联结电路连续性测试仪进行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试验,应符合7.3.1的规定 7.4绝缘电阻 7.4.1要求 数控装置绝缘电阻要求如下: 产品在正常试验条件及极限低温条件下,连接外部电源电路和保护联结电路间施加DC500V 时测得的绝缘电阻应>20MQ; b)产品在高温条件下,连接外部电源电路和保护联结电路间施加DC500V时测得的绝缘电阻 应10Mn; 2o0
GB/T32666.1一2016 产品在交变湿热试验后,连接外部电源电路和保护联结电路间施加DC500V时测得的绝缘 电阻应>1M. 7.4.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电源电路和保护联结电路间的绝缘性能 b) 试验方法;见GB/T24343一2009及GB5226.1一2008 e)试验仪器及参数 1 绝缘电阻测试仪 2)准确度:l.0级 试验程序 D 将数控装置电源开关或接触器置于接通位置,但不接人电网 1 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在产品交流供电电路输人端与保护接地端之间,分别施加测试电压 2 lmin后读取绝缘电阻的数值,测得的绝缘电阻值应符合7.4.1的要求 试验时,应保证接触点接触可靠,测试引线间的绝缘电阻应足够大,以保证读数准确 3 在数控装置电源输人端口有浪涌保护器件并且在测试时可能动作时,或有其他不宜承受 4! 高电压的元器件(或模块),应暂时断开再进行测量; 5 试验完毕后,用导线对试品进行完全放电以保证安全 7.5耐电压试验 7.5.1要求 要求如下: 数控装置应进行耐电压简称耐压)试验,耐压试验时间为30s,漏电流一般应<5mA,试验 a 中不应有击穿和飞弧现象出现 试验的电压为两倍的电源额定电压或AC1000V、50Hz(取其中较大者),试验电压应由容 量>500VA的变压器供电 对于不适宜经受该项试验的元件应在试验期间断开 出厂检验时,耐压试验时间为5s,试验电压不变,漏电流应<5mA 7.5.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电源电路和保护联结电路间的耐压性能 b)试验方法:见GB/T24344一2009及GB5226.1一2008 试验仪器及参数 1)耐压试验装置(交流,也可使用与交流试验电压峰值相符的直流电压试验装置); 2)施加电压范围:0V一3000v(可调电压源); 变压器;输出功率>500VA 3 懒率;50Hz士1Hz 5)电压波形;正弦波, 失真系数;<5% 试验程序 1 将被测数控装置和测试仪器均放在绝缘工作台或绝缘材料板上耐电压强度超过 3000V) 21
GB/T32666.1一2016 2)试验时,将数控装置电源开关或接触器置于接通位置,但其电源输人端不接人电网 3)在试验前,将不能经受高压试验的元器件和用作电源与保护联结端之间过压保护的元器 件断开 产品各电源输人端口应分别进行测试 5)在产品电源输人端口有浪涌保护器件并且在测试时可能动作时,或者有其他不宜承受高 电压的元器件,应暂时断开该器件再进行测量 在产品交流供电输人端与保护联结端之间,施加电压1000v(50Hz)的试验电压,并保持 30s,试验结果应符合7.5.1的要求 出厂检验时,耐压试验时间为5s,试验电压不变,漏 电流<5mA 试验时,应在5s10s内逐渐将试验电压增加到1000V;试验后,应在5s10s内逐渐 将试验电压降低,直到低于额定电压数值后断开试验电源 试验完毕后,用导线对受试产品进行完全放电以保证安全 7.6外壳防护 7.6.1要求 机箱内置即内置在机床电柜或电箱)的数控装置的护壳防护等级应至少具有IP2X 外置机箱的护壳防护等级一般要达到IP43见GB4208一2008,即IP的第一位特征数字4;防止直 径不小于1.0mm的固体异物;IP的第二位特征数字3;防淋水,各垂直面在60"范围内淋水,无有害影 响 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机箱的外壳防护等级要达到IP54及以上(IP的第一位特征数字5;防尘,虽不能 完全防止尘埃进人,但进人的灰尘量不应影响控制装置的正常运行,不应影响安全;IP的第二位特征数 字4:防溅水,向外壳各方向的溅水,无有害影响) 7.6.2检验 视检和/或测试,产品的外壳防护检验即防水防尘试验),按GB4208一2008的第11章第14章 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应符合7.6.1的规定 7.7防火保护及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 7.7.1要求 数控装置应具有异常温度升高的防火保护措施 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应满足下列要求: 非金属外壳材料 a 构成数控装置最外层客体部分的非金属材料应具有一定的阻燃性,以防止火焰蔓延,并应 符合V-0,V-1和V-2的火焰蔓延率的要求(GB/T5169.162008第9章) 用于装饰目的如标签)或功能目的(如衬垫)且不构成外壳的主要部分的非金属材料,不 需要特殊的阻燃添加剂及对火焰蔓延率无要求 支撑带电元件的非金属材料 b 支撑带电元件的非金属材料(如PCB,变压器线圈架等),应具备一定的阻燃性,以防止或减小 火焰的蔓延 应符合V-0.V-1的火焰蔓延率(见GB/T5169.16一2008第9章)或对热灯丝的 试验,温度750C,持续30s时候熄灭(见GB/T5169.ll一2006). 心
GB/T32666.1一2016 非金属部件 非金属部件应具备V-2级的火焰蔓延率(GB/T5169.16一2008第9章)或更好的性能 7.7.2检验(试验 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按GB/T5169.11一2006及GB/T5169.16一2008进行试验,应符合7.7.1的 要求 7.8电磁兼容性 发射 7.8.1要求 电磁兼容性的发射分为辐射干扰及传导干扰 数控装置的发射限值见表11 表11 发射限值 严酷等级(标准 严酷等级可选 端口 频率范围 基本标准 在距离10m处测得在距离30m处测彻 30MHz230MHz40dBV/m)准峰值30dB(V/m)准峰值 外壳端口 GB233132009 辐射干扰 230MHz~1l000MHz47dB(AV/m)准峰值37dB(AV/m)准峰值 79dB(AV/m)准峰值 0.15MHz一0.5MHz 6dB(aV/m)平均值 交流电源端口 GB23313一2009 传导干扰 73dlB(AV/m)准峰值 0.5MHz30MHz 60dB(AV/m)平均值 7.8.2发射测定试验 辐射干扰、传导干扰试验配置及试验测量方法参照GB/T6113及有关规定进行见表12、表13). 表12辐射干扰测量 项 内容 试验目的 确定数控装置的辐射干扰性能 试验方法 见GB/T6113.203一2008 试验配置 见GB/T6113,2032008",GB/T6113.104一2008,GB/T6113.101一2008 测量距离 见表11 安装/支撑的细则 由制造厂商规范确定 频率范围 见表11 限值 见表1l 试验可在不具备户外试验场的物理特点的辐射试验场进行 如果按GB/T6113.104一2008测得的水平和垂直 场强衰减测量值处于GB/T6113.104一2008中给出的理论场强衰减士4dB之内,则频率范围在30MHHz" 1GH的钢射试验场应是可接受并有效的 这些辐射试验场地应该考虑到并验证在30MHl一1GH频率范 围内的测试距离 应有证据证明这些场地能得到有效的测试结果 测量距离是被试数控装置(或其外壳)与用于试验现场测量的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或者是被试数控装置所在 建筑物的外墙与用于现场测量的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 23
GB/T32666.1一2016 表13传导干扰测量 目 内 容 项 试验目的 确定数控装置的传导干扰性能 试验方法 见GB/T6113.201一2008 见GB/T6113.2012008的7.4.1及 试验配置 GB/T6113.102一2008的4.3 施加端口 交流电源端口 安装/支撑的细则 由制造厂商规范确定 频率范围 见表11 限值 见表11 -抗扰度 7.9 电磁兼容性 7.9.1静电放电抗扰度 7.9.1.1要求 数控装置运行时,按GB/T241122009的规定,对外壳端口,操作人员经常触及的所有部位与保 护接地端口间进行静电放电试验,接触放电电压为6kV,空气放电为8kV,试验中产品具备的所有控 制、显示等功能均应正常 7.9.1.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的静电放电抗扰度性能 试验方法:见GB/T24112一2009 b 试验仪器及参数 静电放电发生器 1D 输出电压示值的允许偏差为士5% 2 试验条件 1 接触放电士6kV,空气放电士8kV 2)试验室的相对湿度:30%一60% 性能判据;B级 试验程序 数控装置经初始检测后,将其放置于绝缘试验工作台上,按规定要求连接好导线,并通电 让其在空载条件下运行 对于台式数控装置,采用木制式绝缘支架与接地参考平面隔开, 高度为800mm 在机箱(或电柜)及数控装置面板、按钮、键盘、连接器等凡是手能触摸的部位,用20次/s 的速度进行放电,以寻找静电放电的敏感点 在敏感点以单次放电的方式,在选定点与之间施加10次单次放电,连续单次放电之 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 首选接触式放电,非绝缘漆(不属于绝缘材料)应使用接触放电头刺破漆膜放电 若被测 2
GB/T32666.1一2016 表面为绝缘材料则应采用空气放电 55 试验按性能判据B级验收 7.9.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7.9.2.1要求 数控装置运行时,按GB/T2All一2009的规定,分别在交流电源端口与保护接地端口之间加 人峰值为2kVv,重复频率为5kHa的脉冲群,时间为1min;在I/o信号,数据、控制及测量端口(或接 口)电缆上用榈合夹加人峰值为1kV,重复赖率为5kHz的脉冲群,时间为1 min 试验中产品具备的 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应均正常 7.9.2.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数控装置的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性能 b) 试验方法;见GB/T241112009 试验仪器及参数 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其输出波形应符合GB/T241112009的要求 试验条件 D 电源端口/接口(交流/直流电源线、保护接地线、电机电源线);2kv/5kHz; 1 2)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1kV/5kHz 信号端口/接口(RS232/Rs485、USB、键盘线、现场总线等):1kV/5kHHz 3 性能判据;B级 试验程序 数控装置经初始检测后,将其放置于绝缘试验工作台上,按规定要求连接好导线,并通电 让其在空载条件下运行 对于台式数控装置,采用木制式绝缘支架与接地参考平面隔开, 高度为800mm 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与保护接地线;产品的保护接地线应与参考接地板相连 使用电 源耦合网络,电源线长度不超过1m 若超过1m且又不能拆下时,则应把电源线弯成直 径400mm的平坦环路,按100mm的高度与参考地平面平行放置 对于单相或三相电源上的各条线包括 )线应分别施加干扰,单相电源还应对L、N、 )线同时施加干扰 试验时,在产品的交流供电电源端口施加电压峰值为2(1士10%)kV 单脉冲宽度为50(1士30%)ns,脉冲上升时间为5(1士30%)ns,脉冲重复频率为 5(1士20%)kHz的脉冲数,脉冲群持续时间为15(1士20%)ms,其间隔为300(1士20% )ms 每次为正极/负极性脉冲群干扰时间各持续1min.a 测量与控制信号线、数控装置信号线:使用电容耦合夹,注意调整耦合夹与数控装置之间 的信号线的长度应符合GB/T241l11的规定 试验时,用合夹分别在数控装置的1/O 信号、控制、测量端(接)口电缆上施加电压峰值为1(1士10%)kV,单脉冲宽度为50(1士 30%)ns,脉冲上升时间为5(1士30%)ns,脉冲重复频率为5(1士20%)kHz的脉冲数,脉 冲群持续时间为5(1士20%)ms,其间隔为300(1士20%)ms,每次为正极/负极性脉冲群 干扰时间各持续1 min 试验按性能判据B级验收 25
GB/T32666.1一2016 7.9.3浪涌冲击)抗扰度 7.9.3.1要求 数控装置运行时,按GB/T228402008的规定,分别在交流输人电源端口的相线之间叠加峰值为 1kV的浪涌冲击)电压;在交流输人电源端口的相线与保护接地端口(间叠加峰值为2kV的浪涌 冲击)电压 浪涌冲击)重复率为1次/min,极性为正极/负极各进行5次.产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 示等功能均应正常 在控制与测量信号接(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叠加峰值为1kV的浪涌(冲击)电压,浪涌(冲 击)重复率为1次/min,极性为正极/负极各进行5次,产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应正常 注1:仅在信号线的总长度超过30m时,才需要进行本项试验 注2;信号线如采用带屏蔽的电缆,应直接棚合到屏蔽层 现场总线或其他由于技术原因不适用浪涌保护器件的信 号接口不按此要求 合/去榈网络的影响会造成产品正常功能不能实现时,不进行控制与测量信号接(端 口的浪涌试验 注3:信号接(端)口的浪涌试验仅适用于高档数控装置 7.9.3.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产品的浪涌抗扰度性能 b 试验方法;见GB/T22840一2008 试验仪器及参数 浪涌发生器,其输出波形应符合GB/T22840-2008的要求 试验条件 1 电消(交流电谋线.,保护接地线lkv线-线糊合).2kv(线-地糊合) 2 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1kV(线-地合) 性能判据;B级 试验程序 数控装置经初始检测后,将其放置于绝缘试验工作台上,按规定要求连接好导线,并通电 让其在空载条件下运行 对于台式数控装置,采用木制式绝缘支架与接地参考平面隔开 高度为800 mm 对于交流电源端口的电源线;浪涌应施加在电压波形的0",90"和270"相角位置上 试验 电压施加方式为线-线之间为1kV;线-雪之间为2kV;线-中线之间为2kV 试验时应 不加外部浪涌保护器件和外部电源滤波器 电源耦合网络与被测系统之间的连线长度应 不超过2m 试验时,在数控装置的交流供电电源端口施加浪诵脉冲电压,该电压波形为快速上升后缓 慢下降,脉冲幅度为2(1士10%)kV,脉冲宽度为50(1士20%)4s,上升时间为1.2(1士 30%)4s,脉冲重复率为1次/nmin,极性为正极/负极,试验时正负各作5次 试验按从低到高分电压等级进行 例如对于2kV的试验要求,应按500V、1kV,2kV 顺序逐级升压测试,每一级测试电压都应施加正极/负极性各5次 按7.9.3.1仅对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有浪涌试验要求的数控装置,在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 (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叠加峰值为1kV的浪涌(冲击)电压.,该电压波形为快迷上升 后缓慢下降,脉冲幅度为1(1士10%)kV,脉冲宽度为50(1士20%)4s,上升时间为 26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GB/T32666.1-2016

一、数控装置的要求

数控装置是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对整个数控系统的性能和精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家标准GB/T32666.1-2016,数控装置应该具备以下要求:

  • 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高速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复杂工艺的加工。
  • 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
  • 具备高精度的位置控制和运动控制能力,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加工。
  • 具备人机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特点,便于操作者使用。
  • 具备多种通信接口和数据传输功能,可以实现与其他设备的联动。

二、验收规范

根据国家标准GB/T32666.1-2016,数控系统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验收:

  1. 检查数控装置的外观、接线、电源线和地线等是否符合要求。
  2. 检查数控装置是否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并检查相关配置文件是否正确。
  3. 对数控装置进行开机测试,并测试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常。
  4. 进行加工试验,评估数控装置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5. 对数控装置进行长时间的运行测试,并评估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6. 对数据传输功能进行测试,并评估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论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中数控装置是整个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符合国家标准GB/T32666.1-2016的验收规范可以有效保证数控装置的性能和质量,为机床的生产加工提供有力保障。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资料

    和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1部分:数控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类似的标准

    饲料粉碎机耗电量指标及试验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饲料粉碎机耗电量指标及试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饲料粉碎机耗电量指标及试验方法的编号:GB/T32665-2016。饲料粉碎机耗电量指标及试验方法共有5页,发布于2016-11-01
    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2部分:主轴驱动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2部分:主轴驱动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2部分:主轴驱动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的编号:GB/T32666.2-2016。高档与普及型机床数控系统第2部分:主轴驱动装置的要求及验收规范共有53页,发布于2016-11-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