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1292-2014

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

Carbonfibre―Determinationofcarboncontent―Combustionabsorptionmethod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的编号:GB/T31292-2014。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共有8页,发布于2015-10-012014年第27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Q3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59.100.20
  • 实施日期2015-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页
  • 文件大小568.38KB

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


国家标准 GB/T31292一2014 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 Carbonfibre一Determinationofcarboncontent Combstionabsorptionmethod 2014-12-05发布 2015-10-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1292一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碳纤维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国家 玻璃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勇,王玉梅、陈尚、杨勇,周琴、王玲,廖兵、李志鹏
GB/T31292一2014 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燃烧吸收法测定碳纤维中碳含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碳纤维丝束、长丝、短纤维、机织物、编织物和针织物等碳纤维及制品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件 GB/T14599纯氧、高纯氧和超纯氧 GB/T29761碳纤维浸润剂含量的测定 原理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用吸收剂吸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吸收剂的增量计算碳的质量 分数 试样制备 试样预处理 4.1 碳纤维应按GB/T29761的规定除去碳纤维的浸润剂 必要时用燕憎水清洗后于105C~11o C 烘干,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4.2试样粉碎 将样品剪成小于0.5mm的小段或用玛瑙研钵研磨至0.5nmm以下,不少于1g混匀 将粉碎的试 样放人称量瓶中,于105C110C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试剂与材料 5.1铬酸铅,分析纯,将铬酸铅放人烧杯中,用燕圜水调成糊状,放人烘箱,80C保持0.5h,制成直径为 1cm的球体,置于马弗炉中,在600C下灼烧1h,取出,冷却 5.2线状氧化铜,分析纯,长约5mm 5.3银丝卷,高纯,丝直径约0.2mm,将其卷成长度约30mm,直径约22mm的实心圆柱体 5.4铜丝卷,高纯,取125目的铜网,将其卷成长度约30mm,直径约22mm的实心圆柱体 5.5碱石棉,分析纯 5.6粒状二氧化,分析纯,取粒度0.5mm一2mm,在150C士3C下干燥2h3h 5.7三氧化鹤,分析纯 5.8钠石灰,分析纯,使用前在105C110C下干燥不小于1h
GB/T31292一2014 5.9无水氯化钙,分析纯 5.10硫酸,分析纯 5.11纯氧,符合G;B/T14599的规定 5.12燃烧舟,素瓷或石英制成,内槽宽不小于10 ,长不小于90mm,壁厚2mm mm, 仪器 6.1碳含量测定仪 6.1.1碳含量测定仪由氧气净化系统、燃烧系统、二氧化碳吸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皿 12 说明 氧气净化系统; 线性氧化铜 燃烧系统 铬酸铅; 氧化碳吸收系统; 银丝卷; 10 气体干燥塔; 吸水U形管; 流量计 除氮U形管 1 硅橡胶塞; 12 -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 铜丝卷; 空U形管" 燃烧舟; 14 气泡计; 15 燃烧管; 三节炉及控温装置 图1碳含量测定仪示意图 6.1.2氧气净化系统(以下简称净化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气体干燥塔,见图1中A和B A上半部分装无水氯化钙,下半部分装碱石棉;B装无水氯 化钙; b流量计,最大流量150mL/min 6.1.3燃烧系统,由带有控温装置的三节炉和燃烧管组成 a 控温三节炉,炉膛直径40" nmm,第一节长230mm,可加热到(850士10)C,可沿水平方向移动 mm一350mm, mm150mm, 第二节长3301 ,可加热到(800士10);第三节长130 ,可加热到 600士10)C; mm22mm, b)燃烧管,不锈钢管或石英管,长约800 ,内径201 ,壁厚约2 1,两端附有硅橡 mm, mm
GB/T31292一2014 胶塞密封 6.1.4二氧化碳吸收系统(以下简称吸收系统),由数个硅橡胶管串联的U形管组成 a)除水U形管,形状及尺寸见图2,内装无水氯化钙 b)除氮U形管,形状及尺寸见图3,前2/3装粒状二氧化缸,后1/3装无水氯化钙; e)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由两个相同的U形管串联,形状及尺寸见图4 每个U形管前2/3装 钠石灰,后1/3装无水氯化钙 d) 空U形管,形状和尺寸与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相同,详见图5,空置; 气泡计;容量约10mL,内装浓硫酸 5.5mm-6mmm mm 进气口 出气口 Pmmm 进'气口 出气口 无水氧化例 p30mm 5壁厚0.5mmm 15壁0.5mm-1mm" 无水氧化便 二氧化征 图2除水U形管 图3除氮U形管 65.5mm-6mm 5.5mm-6mm 2mm 25mm 出气口 进气口 进气口 出气口 无水氧化例 B 45壁0.5 mm-lmm l15壁0.5mm-Imm 图4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 图5空U形管 6.2分析天平 精确到0.1mg,最大称样量不小于200g
GB/I31292一2014 试验准备 7.1 净化系统和吸收系统的充填和连接 在净化系统和吸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容器中装人相应的试剂,接口处涂少量真空硅脂,分别称取两 个二氧化碳吸收U形管质量,精确至0.1mg,记为mm和mn 按图1所示顺序连接 7.2燃烧管的填充 从燃烧管出气口端起,空50mm,依次充填30mm银丝卷,30mm铜丝卷,l30mm150mm铬酸 mm铜丝 铅,30mm铜丝卷,330" nmm一350mm线状氧化铜,30mm铜丝卷,空310mm,再填充100 卷 两端用插有玻璃管的硅橡胶塞封堵,用硅橡胶管分别与净化系统和吸收系统连接 燃烧管填充示 意图见图6 单位为毫米 一节炉 第一节炉 第二节炉 第 可移动范围 初始位置 65 30 100 310 330-350 130~150 30 30 50 说明 12、4,6 铜丝卷; -线状氧化铜; 铬酸铅 银丝卷 图6燃烧管填充示意图 7.3气密性检查 按图1所示将净化系统、燃烧系统和吸收系统连接,将整个装置中所有的旋塞阀打开,接通氧气,调 节氧气流量为120mL/min 关闭吸收系统中的空U形管旋塞阀,若氧气流量降至20mL/min以下 则认为整个系统气密性可靠;否则,应逐个检查整个装置的各个连接处、旋塞阀,直至查出漏气处,予以 解决 试验步骤 8.1 试验次数 同一试样,至少独立测定两次 8.2空白试验 8.2.1各节炉的位置如图6所示,通电升温,打开装置中所有的旋塞阀,接通氧气,调节流量为 120mL/min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此流量 8.2.2在升温过程中将第一节炉在燃烧管上可移动的部位轮流保持数分钟 待燃烧系统中各节炉的
GB/T31292一2014 温度达到6.1.2中所述的温度后,将第一节炉移至初始位置 8.2.3称取0.20g三氧化钨置于燃烧舟中,打开燃烧管进气口的硅橡胶塞,取出铜丝卷,将燃烧舟推至 第一节炉人口处,放人铜丝卷,塞紧硅橡胶塞,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位于炉子中心,20min后将第 节炉移回原位 8.2.4 ? min后关闭吸收系统所有的旋塞阀,取下两个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用绒布擦净,置于密封容 器内,10 min后分别称量,精确至0.1mg 若第二个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质量增加超过0.050g,应更 换第一个U形管中的二氧化碳吸附剂 8.2.5重复8.2.3和8.2.4的步骤,直至两个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质量变化不超过0.0005g,最后一次 称量的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质量即为空白值,记为m和mn 注:空气湿度大时,U型管的质量波动较大,可置于装有硅胶的密闭容器内 8.3样品测试 8.3.1紧接空白试验,将各节炉温稳定至6.1.2中所述的温度 8.3.2称取0.1g试样,精确至0.1mg,置于灼烧过的燃烧舟中,再称取0,.20只三氧化钨,均匀覆盖在试 样上 8.3.3打开硅橡胶塞,取出饷丝卷,迅速将燃烧舟放人燃烧管中,使其前端刚好在第一节炉炉口,再放 人铜丝卷,塞上硅橡胶塞,保持氧气流量为120mL/min. 8.3.42min后向净化系统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一半进人炉子;3min后,移动炉体,使燃烧舟全部 进人炉子;再过2nmin后,使燃烧舟位于第一节炉中央,保温20min后,再将第一节炉移回原位 8.3.52min后关闭吸收系统所有的旋塞阀,取下两个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用绒布擦净,置于密封容 器内,10min后分别称量,精确至0.1mg 记为m;和m 结果计算 8.4 碳纤维中的碳含量按式(1)计算 0.2729×nn l12十m23 ma ×100 n 式中 碳纤维中碳含量,%; 试验前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的质量,单位为克(g); m111、m12 -试验结束后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的质量,单位为克(g) m112、m122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0.2729 二氧化碳换算成碳的系数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精密度 重复性限为0.50% 由于缺少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暂不给出本方法的再现性限 10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样品标识,状态等 b 使用的标准;
GB/T31292一2014 分析结果及表示; c d)测定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与基本步骤的差异; e f 试验日期

碳纤维碳含量的测定燃烧吸收法GB/T31292-2014

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PAN)为原料,通过高温和拉伸等工艺制成的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腐蚀等优点的新型复合材料。在工业、航空航天、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碳纤维而言,其含碳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热稳定性等方面。因此,精确地测定碳纤维中的碳含量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测定碳纤维中碳含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光谱法、元素分析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其中燃烧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燃烧吸收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样品在氧气中进行完全燃烧,然后通过吸收器吸收产生的CO2,再根据CO2的质量、体积或浓度来计算碳的含量。

下面介绍一下使用燃烧吸收法测定碳纤维中碳含量的具体步骤:

  1. 取适量的碳纤维样品,称重。
  2. 将样品放入燃烧装置中,在纯氧气环境下进行完全燃烧。
  3. 将产生的CO2气体进入吸收器中,使其被吸收。
  4. 根据吸收前后吸收器重量的变化,计算出产生的CO2的质量。
  5. 根据CO2的质量和样品的重量,计算出样品中碳元素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测定的精确性,上述步骤中应当控制好燃烧温度和燃烧时间,并选择合适的吸收剂。

综上所述,燃烧吸收法是一种可靠、精确、快速的测定碳纤维中碳含量的方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环形混凝土电杆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环形混凝土电杆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环形混凝土电杆的编号:GB/T4623-2014。环形混凝土电杆共有29页,发布于2015-12-012014年第27号公告根据2017年第7号公告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风电叶片用芯材夹芯板面层剥离强度的测定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风电叶片用芯材夹芯板面层剥离强度的测定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风电叶片用芯材夹芯板面层剥离强度的测定的编号:GB/T31294-2014。风电叶片用芯材夹芯板面层剥离强度的测定共有7页,发布于2015-10-012014年第27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