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7754-2012

摩擦学术语

Tribologyterminolog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摩擦学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摩擦学术语的编号:GB/T17754-2012。摩擦学术语共有60页,发布于2013-10-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2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1.040.07
  • 实施日期2013-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60页
  • 文件大小1.06M

摩擦学术语


国家标准 GB/T17754一2012 代替GB/T17754一1999 摩擦学术语 Iribologyterminology 2012-12-31发布 2013-10-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7754一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 基本术语 固体表面及其接触 摩擦 磨损 润滑 2: 摩擦副材料 26 润滑材料 摩擦学表面技术. 31 摩擦学试验设备 l0 32 汉语拼音索引 39 英文字母索引 4! 图1一个转动球与三个静止球组成的单向滑动摩擦副 33 图2销试样与平板试样组成的往复滑动摩擦副 33 图3销试样与转动圆盘试样组成的单向滑动摩擦副 33 图4块状试样与转动圆环试样组成的单向滑动摩擦副 34 图5两个交叉圆柱试样组成的相对运动摩擦副 35 图6两圆盘试样组成的滑滚运动摩擦副 35 图7试样浸人料浆中作旋转运动的试验装置 36

GB/T17754一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GB/T17754一1999《摩擦学术语》 本标准与GB/T17754一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7章润滑油脂特性; 修改了第8章润滑油脂 修改了第9章固体润滑的内容和条目,合并为第8章润滑材料,部分归人第日章润滑;增加了 摩擦学表面技术的内容和条目; 修改了第10章摩擦学材料的内容和条目,改为第7章摩擦副材料 -修改了第1章摩擦学试验的内容和条目.改为第10章摩擦学试验设备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曙,李诗桌,赵源,董祥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754一1999

GB/T17754一2012 摩擦学术语 范围 本标谁确定了摩擦学常用术语及其定义或定义性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摩擦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技术文件、教材、书刊的编写和翻译,以及摩擦学科 研、教学,学术交流和工程应用 基本术语 摩擦学trihowgy 有关作相对运动物体的相互作用表面类型及其机理、中间介质及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的行为与摩擦 及损伤控制的科学与技术,包括对摩擦(2.2),磨损(2.3),润滑(2.4)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2.2 摩擦friction 在力作用下物体相互接触表面(3.30)之间发生切向相对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出现阻碍该运动行为 并且伴随着机械能量损耗的现象和过程 2.3 磨损 wear 由于摩擦(2.2)造成表面的变形、损伤或表层材料逐渐流失的现象和过程 润滑lubriceationm 在相对运动又相互作用表面间加人易剪切物质以减少摩擦(2.2)、控制磨损(2.3)或减缓其他形式 表面破坏的设计和措施 5 2. 摩擦物理学tribophysics 研究摩擦[表]面(4.l)上出现的物理现象及其相互作用对摩擦学(2.1)影响规律的学科分支 摩擦化学triboehemistry 研究摩擦[表]面(4.1)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变化对摩擦学(2.1)影响规律的学科分支 2.7 纳米摩擦学namtriboogy 关于纳米材料及表面或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其行为规律的摩擦学(2.1) 2.8 生物摩擦学biotribology 关于生物体、,生物材料、仿生运动器件的摩擦学(2.1).
GB/T17754一2012 2.9 工业摩擦学industrialtribology 应用摩擦学appliedtribology inhoowy 工程摩擦学 engineeringtr 摩擦学(2.1)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其技术内涵及基本属性(实践性或实用性),主要内容是关 于摩擦学(2.1)的技术和研究结果在工业领域或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10 摩学系统tritlolvgtcealsystem 由若干个摩擦学元素(4.2)通过摩擦学行为联系起来,且与环境之间具有输人和输出关系的系统 2.11 摩擦学设计tribologiealdesignm 运用摩擦学(2.1)知识和相关数据,基于摩擦学系统(2.10)理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优化设计 2.12 摩擦副材料rubipairmterial 构成摩擦副(4.4)的材料,它包括摩擦材料(7.1),减摩材料(7.3)、耐磨材料(7.9)、自润滑复合材料 (7.24). 固体表面及其接触 nascentneonatalsurface 初新)生表面 完全无污染的固体表面,例如在超高真空中形成的表面 亚表面susurfaee 固体表面下紧靠表面的部分,无明确尺寸界定 3.3 表面形貌surfaeetopography 固体表面与微观峰谷的形态与分布有关的几何形状 [表面]粗糙度[surface]roughness 在一定取样范围内描述固体表面形貌(3.3)无规则起伏的特征量度 ? 表面波纹度surfacewaveness 固体表面主要由于机械加工系统的振动而形成的有一定周期性的形状和起伏的特征量度 3.6 微凸体asperity 固体表面上微小的不规则凸起 基准线referenceline 用于测定[表面]粗糙度(3.4)参数的理想直线
GB/T17754一2012 3.8 表面轮廓[线] faceprofile Surfa 由垂直于基准面的平面与被测表面相交所得的曲线 3.9 轮廓偏距profiledeparture 在表面轮廓[线]3.8)上的点与某基准线(3.7)之间的距离 10 3. 取样长度samplinglength 为测量[表面]粗糙度(3.4)参数所取的一段基准线(3.7)长度 注,根据表面起伏的程度按规定选值 3.11 中线 meanlineoftheprofile m 在取样长度L(3.10)内使轮廓偏距Y(3.9)的平方和为最小的基准线(3.7) 3.12 轮廓算术平均中线arithmetiealmeancentrelineoftheprofile 划分表面轮廓[线]3.8)并与其走向一致的基准线(3.7),在取样长度L(3.10)内该线与两侧的峰 谷组成闭合曲线所围的面积相等 注:该线近似于中线m(3.11 3.13 轮廓峰高 profilepeakheight 在一组峰谷范围内中线m(3.11)至表面轮廓[线](3.8)峰点之间的距离 3.14 轮廓谷深proilevalleydepth Y 在一组峰谷范围内中线m(3.11)至表面轮廓[线](3.8)谷点之间的距离 3.15 轮廓最大平均高度nmaximumheightofprofile 在取样长度L(3.10)内五个最大轮廓峰高Y,(3.13)和五个最大轮廓谷深Y.(3.14)平均值之和 R,-(习Y,+>Y.) 式中 取值点序数 3. 16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arithmeticmeandeviationoftheproile 在取样长度L(3.10)内轮廓偏距Y(3.9)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yo)d R,=
GB/T17754一2012 近似为 (3 >i R = 式中: 取值点序数; 测量次数 注,通常用该值描述[表面]粗糙度(3.4),单位为微米(gm). 3.17 轮廓均方根偏差 deyiationoftheprofile rootmeansquare R 在取样长度L(3.l0)内轮廓偏距Y(3.9)的均方根值 Iy(od R 3.18 轮廓峰顶线lineofprofilepeaks 通过表面轮廓[线](3.8)最高点并平行于中线m(3.11)的直线 轮廓谷底线lineofprofilevalleys 通过表面轮廓[线](3.8)最低点并平行于中线m(3.11)的直线 3.20 轮廓最大高度maximumpeaktovaleheight R 固体表面轮廓峰顶线3.18)和轮廓谷底线(3.19)之间的距离 3.21 轮廓水平截距pruilesetionlevel 某一平行于中线m(3.11)且与表面轮廓[线](3.8)相交的直线与轮廓峰顶线(3.18)间的距离 注;一般用微米表示,也可以用轮廓最大高度R,(3.20)的百分数表示 3.22 轮廓支承长度profilebearinglength 某一与中线m(3.11)平行的直线在表面轮廓[线](3.8)上所截得的各线段长度之和的均方根值 3.23 轮廓支承长度率profilebearinglengthratio 用轮席支承长医n(Ga.22)与取样长座L(a.10)之比表示的在某一与中线m(G.)平行的直线上的 支撑程度 3.24 轮廓支承长度率曲线 eurveoftheprofilebearinglengthratio 表达轮席支承长度率,(.23)与轮喀水平截距c(3.2I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3.25 [摩擦学]吸附adsorption 在摩擦学系统(2.10)中起润滑(2.4)作用的材料中的某些物质,尤其是极性物质,借助范德瓦尔斯
GB/T17754一2012 力或键合力粘附在固体表面,使被粘附分子浓度升高的表面富集现象 注:分子或原子借助范德瓦尔斯力被吸附在固体表面称为物理吸附,通过键合力(表面化学反应)被吸附在固体表 面称为化学吸附;形成的表面吸附膜具有减摩耐磨作用;环境温度升高,被吸附的分子或原子会脱离固体表 面,称为脱附或脱吸 3.26 列宾捷尔(罗宾德)效应Rehbindereffeet 固体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使表面或近表层的机械性能发生变化的现象 3.27 ereet 克雷默效应 ramer 在变形或断裂的新表面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些电子也被称为外激电子 3.28 罗素效应Vogel-Colson-Russellefreet 在暴露于水蒸汽和氧气中的初生表面(3.1)上形成过氧化氢的现象 3.29 融面glaze 材料在摩擦(2.2)过程中形成硬而光滑的陶瓷质表层 注称该效应为袖化 3.30 接触表面contacetsurface 两物体无限靠近(从工程量级直到分子,原子尺度)且形成相互作用的有共同边界的表面 注1:由宏观的名义边界确定的固体接触表面的面积称为名义接触面积A. 注2:由接触表面中微凸体(3.6)顶部被压平部分形成面积的总和称为真实接触面积A, 3.31 载荷 l0ad normalforce 法向力 N 施加在互相接触物体上且垂直于接触表面(3.30)的外力 3.32 赫兹接触Hertziancontaet 赫兹(H.R.Hertz)提出的一种描述固体接触的模型 在该接触下的面积称为赫兹接触面积,在该 面积上的压力称为赫兹接触压力 注:在固体理想接触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及弹塑性力学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由载荷P(3.31)产生的接 触压力分布和接触区尺寸,进而获得接触表面(3.30)附近及固体内部的应力分布 3.33 弹塑性接触elastoplastiecontaet 固体的接触表面(3.30)中一部分处于材料的弹性变形状态,另一部分处于材料的塑性变形状态 3.34 接触角contactangle 固体表面的液滴在固/液/气三相交界面处的气/液相接口与固/液相接口之间的夹角 3.35 同曲表面conformalsurfaces 曲率中心位于接触表面(3.30)同一侧的两个曲面 注,曲率中心位于接触表面(3.30)两侧的称为异曲表面
GB/T17754一2012 3.36 接触应力 cOntactstreSS 外力作用下在固体接触表面(3.30)上所产生的应力 3.37 牵引应力 tractivestress 在运动中通过接触表面(3.30)传递的切向应力 3.38 )eeific 比压 spe presSure 单位名义接触面积A 上的正压力 注:单位真实接触面积A,上的正压力称为真实比压 3.39 闪温flashtemperature 两接触物体相对运动及相互作用时,在一些微凸体(3.6)接触点上产生的局部瞬时的最高温度 3.40 最佳粗糙度optimumroughness 保证摩擦副(4.4)能最有效磨合(5.17)或具有最大耐磨性(5,5)或最佳密封性的[表面]粗糙 度(3.4) 3.41 综合粗糙度commbinedsurfaceroughmess 组成摩擦副(4.4)的两个表面的轮廓均方根偏差R,(3.17)平方和的平方根值 注:应用于流体涧滑(6,3)计算 摩擦 fricetion 4.1 摩擦[表]面frietionsurlaee 发生摩擦(2.2)的固体相互作用表面 4 2 摩擦学元素tribuelement 在摩擦学系统(2.10)中发生摩擦(2.2)作用的单个组元;每个组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摩擦[表] 面(4.1). 3 4 [摩擦]工况[nition]comditn 在摩擦(2.2)过程中摩擦副(4.4)相对运动时的载荷P(3.31、速度、行程及环境温度、真空度及介 质等条件 4.4 摩擦副rbhngpr;tr ibopair 专指由两个相对运动又相互作用摩擦学元素(4.2)构成的最小的系统 注:作为摩擦副的物体互称为对摩副 4.5 滑动slding 两个固体接触表面(3.30)发生不同速度的切向相对运动 注;其相对速度称为滑动速度
GB/T17754一2012 4.6 滚动 rolling 摩擦副(4.4)的公共线或点上的两表面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而接触线或点位置在不断改变的运动 注:如果接触点在表面上位置不变,则称为自旋 combinedslidins rolling 滑滚运动 ingand 固体接触表面(3.30)同时发生滑动(4.5)和滚动(4.6)的相对运动 滚动速度rollingveeity 摩擦副(4.4)在滚动(4.6)中其球心或柱中心线的切向相对运动速度 滑滚率sidin" rollratio 作滑滚运动(4.7)的物体其滑动(4.5)速度与滚动(4.6)度之比 4.10 往复滑动reeipreatingsliding 周期性改变运动方向并平行于接触表面(3.30)的滑动(4.5). 4.11 微动 reting 名义上无相对运动的固体接触表面(3.30)间的微小距离往复切向或法向运动 注,通常仅指一种运动形式而不涉及磨损(2.3)或其他损伤,其单程距离称微动振幅,每秒往复次数称微动频率 4.12 微观滑动 micr0slip 《摩擦学)固体的接触表面(3.30)内仅局部发生微小切向位移,而其余部分仍相对静止 4.13 粘-滑stiek-slip 物体在滑动(4.5)时,摩擦力F(4.16)和相对速度发生循环波动的现象 注:通常与摩擦副(4.4)的弹性和滑动(4.5)时的动,静摩擦系数(4.18)差引起的张弛振动有关 4.14 静摩擦staticfrietionm 两物体接触表面(3.30)尚未发生宏观相对运动但有运动趋势时的摩擦(2.2) 4.15 动摩擦kinetiefrietion 两物体接触表面(3.30)发生宏观相对运动时的摩擦(2.2) 注1;根据运动特征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滑滚摩擦等 注2:这时测得的为动摩擦系数(4. 18 4.16 摩擦力 frictionforce 在摩擦[表]面(4.1)上发生的切向阻力 注1:有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称动摩擦力,尚未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称静摩擦力 注2:由静摩擦(4.14)转为动摩擦(4.15)之前瞬间的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GB/T17754一2012 4.17 鲍登-泰伯理论Bowden-Tabrtheory 鲍登和泰伯提出的用摩擦副(4.4)间的微凸体(3,6)焊合,剪切机制描述摩擦力F(4.16)的学说 注1:又称摩擦(2.2)二项式定律,其要点是金属与金属紧密接触表面(3.30)发生焊合将这些粘着(4.23)点剪断 需要剪切力,微凸体(3.6)压人软表面造成塑性流动(5.21)和[微]犁削(5.22)需要切向力,二者构成相对运 动中的摩擦力F(4.16). 注2:前苏联学者克拉盖尔斯基提出了分子 -机械理论,比鲍登的更有说服力,表明摩擦(2.2)是分子或原子吸 附和粗糙呐合的结果 4.18 摩擦系数frictionaleoefficient -组摩擦副(4.4)之间的摩擦力F(4.16)与法向力N(3.31)之比 注,摩擦系数与摩擦因数是具有相同物理意义的概念的不同中文表述,均可以使用 19 静摩擦系数statierietionalcoefrieient 4 最大静摩擦力F(4.16)与法向力N(3.31)之比 4.20 滚动摩擦系数rolingfrietionalcoefrieient 4 物体滚动(4.6)时摩擦力矩M4.38)与法向力N(3.31)之比,即 M_ 5) 从-一 式中: 通过滚动中心的驱动力; 滚动半径 注,从具有长度量纲 4.21 阿蒙顿定律Amontons'laws 阿蒙顿于1699年提出的摩擦(2.2)两定律,即 a)摩擦力F(4.16)与法向力N(3.31)成正比 b)摩擦力F(4.16)与两物体间名义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注1:库伦于1781年证实阿蒙顿定律并提出摩擦(2.2)第三定律;动摩擦(4.15)明显低于静摩擦(4.14),且与相对 运动速度无关 有时把阿蒙顿定律称为阿蒙顿一库伦定律 莫林于1833年再次证明库伦定律 注2;现代的研究证实阿蒙顿一库伦定律仅能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粗略描述摩擦(2.2)的规律 4.22 焊合weding 摩擦过程中直接接触的金属表面在一定压力下形成的局部固态连接现象 注:超高真空环境中两种材料的干净表面在较低温度下相接触而出现的焊着称为冷焊(coldweding). 4.23 粘着adhesion 摩擦过程中固体接触表面(3.30)间由于分子力作用或原子间键合发生了互溶或焊合(4.22)
GB/T17754一2012 4.24 粘着系数coefrieientofadhesiom 分开粘着(4.23)表面所需的法向拉力与发生粘着(4.23)所施的法向力N(3.31)之比 4.25 摩擦相容性frietionalcompatibility 在摩擦(2.2)和磨损(2.3)过程中由给定材料组成的摩擦副(4.4)抵抗粘着(4.23)的性能 注,在摩擦(2.2)和磨损(2.3)中显示出良好磨合(5.17)性能的材料也被视为有良好的相容性,反之则为不相容;因 此,在一些条件下冶金学上不相容,如银与铁,但在磨合(5.17)性能上可以很好地相容,这表明对摩擦相容性的 理解应该避免不确切的解释 4.26 减摩性antifrietionability 作为摩擦副(4.4)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降低或维持较低摩擦系数4(4.18)的性能 注该性能不是材料的固有属性,而是与摩擦副材料(2.12)和[摩擦]工况(4.3)密切相关的服役性能 4.27 Pv值PVvalue 施于摩擦副(4.4)之间单位名义接触面积上的载荷P(3.31)与相对运动速度的乘积 注:允许使用的最大值称PV极限,常用于评价非流体润滑(6.3)轴承的性能 4.28 摩擦热脉冲frietioninducedthermalimpulse 非稳定运行的摩擦副(4.4)装置(如制动器、离合器等)在工作过程产生的脉冲式发热现象 4.29 摩擦升华frietioninducedsubimation 物体表面因摩擦(2.2)引起材料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现象 4.30 摩擦裂解tribwercking 高沸点石油产品受摩擦(2.2)作用的分解过程 4.31 摩擦聚合物tribopolymer 介质因摩擦(2.2)发生聚合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 4.32 摩擦颤动(摩擦振荡、张弛振动frietionaloseillationfriectionalvibration,relaxationvibrationm) 由于摩擦系数4(4.18)随相对运动速度变化而引起摩擦学系统(2.10)振动的效应 摩擦噪声frietioninducednoise 在摩擦学系统(2.10)运行时由于摩擦副(4.4)振动引起的噪声 4.34 摩擦功frietionalwork 测得的摩擦力F(4.16)与相对运动位移的乘积 注单位时间的摩擦功称为摩擦功率 4.35 摩擦传动frietiondrie 利用摩擦副(4.4)之间的摩擦力F(4.16)传递运动力或力矩功的技术,如摩擦轮、皮带轮、摩擦离合 器等的应用
GB/T17754一2012 4.36 摩擦制动frietionbrake 利用摩擦副(4.4)间的摩擦力F(4.16)作功来消耗动能,以降低物体运动速度或终止相对滑动 4.5)的技术 4.37 制动静摩擦系数staticfriectioncoefieiemtofbraking 在摩擦制动(4.36)时摩擦副(4.4)之间的相对滑动(4.5)速度达到零值瞬间的摩擦系数A(4.18). 4.38 摩擦力矩frictionalmoment M 在转动摩擦副(4.4)中,转动体在周向上受到的摩擦力F(4.16)与转动体有效半径的乘积 注:在摩擦离合器和制动器中一般用下式表示 M=从AZ 式中 摩擦系数; 单位名义接触面积载荷; -个摩擦[表]面(4.1)的面积 A 参与摩擦(2.2)的面数; 有效半径 R 4.39 摩擦力矩稳定系数steadycelfieientoffrietionmoment 测得的摩擦力矩M(4.38)的平均值与最大值之比 注:其最小值与最大值之比称摩擦力矩波动系数 4.40 制动效率损失lossofbrakeefricieney 制动摩擦副(4.4)在运行中受热引起摩擦系数(4.18)下降所造成的制动效率降低 4.41 制动容量brakecapacity 制动器中摩擦副(4.4)的制动部件承受)力、吸收功率等的许用极限 磨损wear 5. 磨损量wearlos 在磨损(2.3)过程中摩擦副(4.4)的材料接触表面(3.30)变形或表层材料流失的量 注:通常可用体积、质量,几何尺度等表示 5.2 磨损率 wearrate 测得的磨损量(5.1)对于[摩擦]工况(4.3)中某一特定条件参量的变化率 注,通常可用单位行程、单位时间、单位载荷或一个运行周期的磨损量(5.1)表示 磨损系数coefrieientofwear 描述滑动(4.5)过程磨损率(5.2)的一个无量纲数,用摩擦副(4.4)的材料体积磨损量(5.1)V和较 10
GB/T17754一2012 软材料的屈服应力P的乘积与载荷P(3.31)和行程s的乘积之比表示,即 Vp K PS 5 磨损因子wearfaetor 轴承比磨损率bearingspecifie wearrate 以系数方式表达的滑动轴承的一种磨损率(5.2),用轴承径向线磨损量(5.1)h与比压p(3.38)和 行程s的乘积之比表示,即 K一 8 ut 式中: 滑动速度 -运动时间 5 耐磨性 earresistance 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抵抗磨损(2.3)的性能,通常用磨损率(5.2)的倒数表示 注该性能不是材料的固有属性,而是与摩擦副材料(2.12)和[摩擦]工况(4.3)密切相关的服役性能 5.6 相对磨损率reativewearrate -定[摩擦]工况(4.3)下被研究材料与选定的对比材料的磨损率(5.2)之比 o 相对耐磨性 relativewearresistance -定[摩擦]工况(4.3)下被研究材料与选定的对比材料的耐磨性(5.5)之比 5.8 磨损机理wearmeehanism" 对摩擦副(4.4)表面损伤程度,变形形式或表层材料逐渐流失过程和原因的描述 5 g transitionofwearmechanism 磨损转型 在一定条件下磨损机理(5.8)发生相互转变的行为及特征效应 示例:从轻微磨损(5.14)转变为严重磨损(5.15)的特征通常是磨损率(5.2)急剧增大,反之则相应急剧减小 5.10 磨损C机制]图wear[mechanismmap 根据不同[摩擦]工况(4.3)下的磨损(2.3)试验或计算结果,按照磨损机理(5.8)的异同将其各部分 用分界线或分界面划分开,构成若干区域的二维或多维图,以表征发生每种机理的条件、范围及变化 趋势 注:按照磨损率(5.2)划分的,称为磨损率图 5. ..11 weartrack 磨痕 固体表面经磨损(2.3)后在摩擦[表]面(4.1)上留下的损伤痕迹 注:是评定磨损机理(5.8)的重要依据之一 5.12 weardebris 磨屑 在磨损(2.3)过程中从参与摩擦(2.2)的固体表面上脱落下来的细微颗粒 注:是评定磨损机理(5.8)的重要依据之一 1
GB/T17754一2012 5.13 正常磨损 n0rmalear 机械设计中摩擦副材料(2.12)的磨损率(5.2)在允许范围内的一种磨损(2.3) 5.14 轻微磨损mildwear 以极细小的磨屑(5.12)为特征且磨损率(5.2)很低的一类磨损(2.3) 注对于金属材料其磨屑(5.12)通常主要由氧化物组成 5.15 严重磨损 Seyereear 以较大的碎片或颗粒状磨屑(5.12)为特征且磨损率(5.2)很高的一种磨损(2.3) 注,对于金属材料其磨屑(5.12)通常以金属为主 5. .16 干磨损dryweur 在摩擦副(4.4)之间,无人为添加润滑剂6.48)时发生的磨损(2.3) 5.17 磨合runningin 为消除新摩擦副(4.4)运转初期摩擦系数(4.18)和磨损率(5.2)具有的暂态特征,采用一组特定 的[摩擦]工况(4.3)参数进行操作,以改善该系统的摩擦学行为(2.11)的技术 注1:廓合通常在低操作规范,即低功耗、低速和低载的特定条件下进行 注2:在运行初期,改善摩擦副(4.4)的接触表面(3.30)特性,使其摩擦系数4.18)和磨损率(5.2)减小的能力称 为磨合性 5.18 磨粒(料)磨损abrasivewear 在摩擦(2.2)过程中,由于硬颗粒或摩擦副(4.4)表面的硬微凸体(3.6)对固体表面挤压和沿表面运 动所引起的损伤或材料流失 注1:既是一种最常见的磨损(2.3),也可视为一种磨损机理(6.8>. 注2:根据硬颗粒对摩擦副(4.4)的一个表面还是两个对磨表面作用,可分为两体磨粒磨损和三体磨粒磨损;硬颗 粒是相对固定的还是松散的.相对摩擦副(4.4)表面是滑动(4.5)为主还是滚动(4.6)兼滑动(4.5),可分为周 定磨粒磨损和松散磨粒磨损 5.19 拉宾洛维奇公式Rabinowicz'segation 通过Rabinowicz模型推出描写磨粒磨损(5.18)中材料以[微]犁削5.22)或塑性流动(5.21)机理 产生的体积磨损量(5.1)V的公式,即 一个s 9 式中 载荷; 行程; S H -较软材料的硬度 系数 K 5.20 磨粒ahrasivepartiele 在磨粒磨损(5.18)过程中引起表面损伤和材料流失作用的硬颗粒或硬微凸体(3.6) 12
GB/T17754一2012 5.21 塑性流动plastielow 塑性变形 plasticdeformation 摩擦学〉在磨粒(5.20)的机械力作用下,摩擦副(4.4)表层材料产生的不可逆变形 5 22 [微]犁削 mier0-]ploughing [微]犁沟 micr]grooving 硬质磨粒(5.20)犁过摩擦副(4.4)固体表面形成微小沟槽的损伤现象 5.23 微切削nmieroreuting 硬质磨粒(5.20)划过摩擦副(4.4)固体表面,造成表层材料产生磨屑(5.12)并直接造成流失的 现象 5.24 凿削gouging" 硬质磨粒(5.20)从材料表层凿下大颗粒磨屑(5.12)并形成较深且不连续沟槽的损伤现象 5.25 微断裂 micro-fracture 硬质磨粒(5.20)在材料表层引起微裂纹萌生、扩展和断裂脱落的破坏现象 26 55 滑动磨损sliding Vear 固体摩擦[表]面(4.1)之间因相对滑动(4.5)造成的磨损(2.3) 注属于一种最常见的磨损(2.3)形式,一般承受的是平稳载荷P(3.31. 5.27 划伤seratehing 刮伤 由于微凸体(3.6)的滑动(4.5)作用造成固体摩擦[表]面(4.1)上出现划痕的一种磨损(2.3) 5.28 咬合galling 在滑动(4.5)的固体摩擦[表]面(4.1)局部出现黏着撕裂的损伤,这种损伤常伴随有材料的塑性流 动(5.21)和[材料]转移(5.31) 5.29 嵌藏性 hedability eml 轴瓦材料在滑动(4.5)中嵌埋藏鹰屑(5.12)和其他外来硬颗粒以降低这些硬颗粒划伤(5.27)摩擦 副(4.4)表面或减缓磨粒磨损(5.18)倾向的能力 5.30 粘着磨损adhesivewear 由于粘着(4.23)作用使摩擦副(4.4)表面之间发生冷焊和[材料]转移(5.31)现象引起的磨损(2.3). 注是一种易引起严重磨损(5.15)的磨损机理(5.8) 5.31 [材料]转移[material]transfer 在滑动(4.5)或滚动(4.6)过程中,摩擦[表]面(4.1)上出现对摩副材料的现象 5.32 选择性转移seleetivetransfer 某些合金摩擦副(4.4)在一定[摩擦]工况(4.3)下发生有选择的金属成分[材料]转移(5.31),从而 影响摩擦(2.2)和磨损(2.3)的特殊效应 13
GB/T17754一2012 5.33 阿查德模型Archardmodel 描述粘着磨损(5.30)并根据真实接触面积、材料屈服应力和被撕裂下的微凸体(3.6)体积推导出来 以计算单位磨程下的磨损量(5.1)的一种简单模型 34 5. 涂抹smearing 在摩擦副(4.4)之间由于塑性流动(5.21)或[材料]转移(5.31),较软材料的磨屑(5.12)以薄层形式 附着于摩擦[表]面(4.1)上的轻微磨损(5.14 注涂抹层一般为较软的材料,它可能附着于摩擦副(4.4)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 5.35 粘焊scoring 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4.1)之间由于闪温(3.39)过高使许多小接触点出现焊接并在相对滑动 4.5)中被撕裂的磨损(2.3) 5.36 胶合scufing 是粘焊(5.35)这类磨损(2.3)中更为严重的一种形式 5.37 咬死seizure 在摩擦[表]面(4.1)产生粘着(4.23)或[材料]转移(5.31),使相对运动停止或断续停止的严重磨损 5.15) 注:根本原因是大面积粘着(4.23)和粘煤(5.35),但能否造成咬死还与摩擦副(4.4)的间隙和驱动力有关 5.38 抗咬性antiseizureproperty 抗焊合性antiweldcharaeteristie 在润滑膜(6.1)被破坏瞬间摩擦[表]面(4.1)材料抗咬死(5.37)的能力 5.39 疲劳磨损fatiguewear 接触疲劳contaetfatigue 表面疲劳surfacefatigue 当在摩擦(2.2)接触区受到滑动(4.5、滚动(4.6)或滑滚运动(4.7)的循环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极 限,在表面或近表层中萌生裂纹,并逐步扩展,导致材料表面断裂剥落(5.44)的磨损机理(5.8) 注:在接触表面(3.30)形成的疲劳损伤还可能成为引发材料疲劳断裂的裂绞源,从而降低材料疲劳强度 55 40 微动磨损frettingwear 由微动(4.11)作用使接触表面(3.30)产生的损伤和材料流失 注,损伤过程中可能包含粘着磨损(5.30),磨粒磨损(5.18),疲劳磨损(5.39)及氧化磨损(5.46)等机制 微动腐蚀frettingcorrosion 腐蚀环境中接触表面(3.30)间发生微动(4.11),且腐蚀起重要作用的损伤现象 5.42 微动疲劳fretngatigue 由于微动(4.11)导致接触表面(3.30)产生的疲劳现象使部件的疲劳强度降低或早期断裂 注1:是微动磨损(5.40)和疲劳应力同时或先后联合作用的结果 注2:表面缺陷的产生可能伴随表面材料流失,但其危害处于次要地位 14
GB/T17754一2012 5.43 点蚀pitting 因表面疲劳(5.39)作用导致材料流失,在摩擦[表]面(4.1)留下小而浅的锥形凹坑的损伤形式 5.44 剥落spalling 在摩擦[表]面(4.1)因接触疲劳(S.39)而产生鳞片状磨屑(S.12)并出现深而大凹坑的损伤形式 5.45 剥层delaminationm 在接触应力(3.36)作用下摩擦[表]面(4.1)及附近表层的塑性流动(5.21)不断积累,使其次表面 3.2)萌生裂纹并平行于表面扩展,最后裂纹折向表面使材料以薄片状脱落的磨损机理(5.8). 注这是N.P.Suh于1973提出的理论 5.46 氧化磨损oxidativewear 氧或氧化介质与摩擦[表]面(4.1)相互作用形成氧化膜,材料流失仅发生在氧化膜或是由于氧化膜 不断形成又不断被去除的一种磨损机理(5.8) 注,通常属轻微磨损(G.14),但当在强氧化介质中摩擦(2.2)时,可能因腐蚀作用加强而发生严重磨损(5.15). 5.47 腐烛磨损 cOrr0siveear 腐蚀环境中摩擦[表]面(4.1)出现损伤和材料流失的一类磨损(2.3). 注;一般是机械和化学两因素交互作用,互相促进、加速表面损伤和材料流失的过程 5.48 化学机械抛光ehemiealmeehaniclpolishing 利用化学与机械相互作用实现固体表面的平坦化的一种方法 注:利用腐蚀磨损(5.47)原理的一种材料加工方法,目前多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制备大尺寸硅品片 5. .49 冲蚀erosion 冲蚀磨损erosivewear 固体表面受到小而松散的流动粒子冲击,造成表层材料逐渐流失或表面损伤的一种特殊的磨损 (2.3)形式 注:流动的粒子一般为多相流中的粒子,气流中带有的小固体颗粒称为喷砂冲蚀,液流中带有的小固体颗粒称为料 浆冲蚀,高速液滴称为雨蚀,流体中夹有气泡称为空蚀(5.56) 5.50 攻角angleofattack 冲击角 impingementangle 流体的运动方向与被冲击表面切线之间的夹角,是冲蚀(5.49)中特殊的[摩擦]工况(4.3)参量 5.51 冲击速度impactveloeity -般指流体与被冲击表面之间的相对速度,但在模型的理论描述中应是冲击靶材表面粒子的速度, 它是冲蚀(5.49)中特殊的[摩擦]工况(4.3)参量 注:其他特殊的[摩擦]工况(4.3)参量还包括固体颗粒.液滴及气泡的性质、几何特性、空间密度及时间密度等 5.52 冲蚀量erosioloss 在冲蚀(5.49)中固体表层材料流失或表面损伤造成的磨损量(5.1), 注可以用体积,质量或几何尺寸表示 15
GB/T17754一2012 5.53 平均冲蚀深度meandepthoferosion 用被冲击固体的某特定表面区域内材料流失的平均厚度表示的冲蚀量(5.52) 注通常由体积损失除以相应的面积计算出,而体积则由测定的质量损失除以材料密度求得 5.54 冲蚀率erosionrate 单位时间内由于冲蚀(5.49)造成的被冲击表面的材料流失量 5.55 空化eavitationm 《摩擦学)在流体中气泡形成的现象和过程 注1:由于没人液体的固体表面振动产生的称为振动空化,由于液体流速变化导致压力波动产生的称为流动空化 注2气泡在固体表面或附近溃灭时才对该表面造成破坏 5.56 eavitatioerosion 空蚀 气蚀 处于空化(5.55)环境中的固体表面受气泡溃灭的反复作用造成表面材料逐渐流失的一种冲蚀 (5.49)现象 5.57 rationrate 穿透率的平均深度 mean depthofpene MDPR 在空蚀(5.56)中固体表面材料的体积流失速率除以暴露的面积 5.58 净正吸头netpositivesuctionhead NPSH 液流中的总压力和蒸气压力之差,由液体的相等高度或“头”表示,即 NPSH=(P/w)十/2g)一P,/w) 10 式中 流体中静压力 P 蒸气压 P 液体流速; w 液体密度与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 注,该参数常用于泵的设计,以确定泵人口发生空化(5.55)的倾向,可与空穴数a(5.59)相联系 5.59 空穴数eavitationnumber 确定液流中发生空化(5.55)倾向的一个无量纲数,由下式得出 口=(P一P, ! 式中 燕气压; P -流体中静压力; 液体流速; 16
GB/T17754一2012 液体密度 注:空穴数a与净正吸头NPsH(5.58)有如下关系 NPsH=(+ (12 -I)/2g" 式中 -重力加速度 5.60 冲蚀腐蚀 er0siOncOrr0SsiOn 由冲蚀(5.49)和腐蚀对金属表面协同作用造成材料流失的现象 5.61 冲击磨损impaetwear 锤击磨损peeningwear 承受冲击载荷P(3.31)的固体表面因反复碰撞造成的表层变形和材料脱落现象 5.62 热磨损thermalwear 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副(4.4)由于材料的热软化、熔化或蒸发而造成的磨损(2.3). 5.63 扩散磨损dirusiowear 相对运动的接触表面(3.30)由于受温度、应力、电磁,成分梯度等作用影响,在摩擦副(4.4)材料间 发生原子扩散现象导致的磨损(2.3)加速 注:高温时原子在摩擦[表]面(4.1)间扩散造成的磨损(2.3)称为热磨损(5.62) 5.64 氢致磨损hydrogen ear 氢磨损 在摩擦(2.2)过程中,金属材料副与含氢环境,如姬基、梭基的润滑剂(6.48)或水溶液发生摩擦化学 (2.6)反应,析出氢并扩散在摩擦[表]面(4.1)内,导致裂纹萌生和扩展以加速表层材料流失的一种磨损 机理5.8 润滑lubrication 润滑膜Iubrieatingfilm 在相互摩擦(2.2)表面间由易剪切物质形成的薄膜 6 润滑状态stateoflubricatiom 对润滑膜(6.1)形成原理和特征的描述 一般分为流体润滑(6.3)、弹性流体动力润滑(6.4)、边界 润滑(6.5),混合润滑(6.6),薄膜润滑(6.7)和固体润滑(6.8)等状态 注1:按润滑流体成膜原因可分为动力(压)润滑、静力(压)润滑、动静力(压)润滑 注2:按润滑剂(6.48)的流变特性可分为弹性流体润滑、塑性流体润滑、流变体润滑、磁流体润滑 注3按接触特征还可分为部分弹流润滑、微观弹流润滑 流体润滑fuidlubrication 作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4.1)被气体或液体完全隔开的润滑状态(6.2) 注1:由外供气体或液体的静压力使摩擦[表]面(4.1)隔开的润滑状态(6.2)称为流体静压润滑 注2:由于摩擦[表]面(4.1)的收敛间隙形状并由相对运动自行吸进气体或液体而形成润滑膜(6.1)的称为流体动 压润滑 17
GB/T17754一2012 6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elastohydrodynamiclubricationm 弹流润滑 点线接触中弹性表面间的一种流体润滑6.3),即润滑膜(6.1)厚度取决于材料弹性、摩擦[表]面 4.1)间隙形状、相对运动速度和液体流变特性的流体动压润滑状态(6.2). 注,当摩擦[表]面(4.1)间液体膜的厚度减薄至一定值而出现轮咖峰点接触时的弹流润滑,称为部分弹性流体动力 润滑 5 o ylubrication 边界润滑 b0undary 在摩擦[表]面(4.1)间不完全依靠润滑剂(6.48)承载,还包含其他物质形成的低剪切强度化合物膜 的润滑状态(6.2) 6.6 mixedlubrication 混合润滑 同时存在流体润滑(6.3)和边界润滑(6.5)的涧滑状态(6.2) 6 薄膜润滑thinfilmlubrieationm 介于弹流润滑(6.4)与边界润滑(6.5)之间润滑膜(6.1)厚度为纳米级的润滑状态(6.2 注摩擦副(4.4)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润滑分子的作用不可忽略 固体润滑solidlubrication 利用具有低剪切应力的固体粉末、固体薄膜等隔离摩擦[表]面(4.1)以减少摩擦(2.2)和控制磨损 2.3)的润滑状态(6.2) 牛顿流体Newtoniantuid 流动性遵循牛顿粘性定律,即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速率成正比的流体 注: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速率不成正比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6.10 宾汉流体Binghamluid 塑性流体plastielud 流动性不遵循牛顿粘性流动规律的液体,它在开始流动或变形之前需要克服一定的剪应力,一旦超 过该屈服应力后剪应力就与剪应变率成正比的流体 注:润滑脂(8,11)可近似看作宾汉流体 6.11 假(伪)塑性pseudoplastiebehavior behavior 非宾汉塑性 non nBineham" 流体的粘度(6.12)随剪应变率增加而下降的特性 注,假塑性流体通常由无规则取向,无联系结构的长链分子组成 6.12 粘度yiscsity -般将阻碍液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的内摩擦力F(4.16)称为粘性,以表征液体抵抗剪切变形的能 力,对粘性的量度称为粘度 注1:液体流动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du/dr的比值称为动力粘度国际单位为Pa" s 注2:在同一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刀和液体密度p之比值称为运动粘度y=那/(国际单位为m='/s) 注3:在规定条件和温度下,以一定量的液体穿过规定孔道的时间(秒)计量的粘度称为条件粘度 注4:在同温度下流体与水的粘度的比值称为比粘度 18
GB/T17754一2012 6.13 表观粘度apparentviscosity 非牛顿流体(6.9)流动时其内部阻力特性的量度,其值为在规定的剪应变率下,剪应力与勇应变率 之比 6.14 粘度比viscsityratio 同一流体在50C下与100C下的运动粘度(6.12)值之比 注我国评定润滑油(8.6)粘温性能最简便方法之一,即以50C和100C作标准温度,粘度比=a/yim 6.15 粘温系数viscosity-temperaturecoefrieiemt 同种润滑油(8.6)在0和100C时运动粘度(6.12)值之差与该油在50C时运动粘度(6.12)的 比值 (13 粘温系数一 一/a Un- 注:粘温系数大者粘度指数(6.16)高 6.16 粘度指数viseositindex 待测润滑油(8.6)与标准油的粘度(6,12)随温度变化程度比较所得的相对值 注1:粘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14 VI=[(L-U/(L一H]×100 式中 VT 粘度指数; -在100时的运动粘度与待求VI相同,但其VI为0的油品在40的运动粘度 在100笔时的运动粘度与待求相同,但其I为100的油品在40笔的运动粘度 H U 待求V值油品在40C的运动粘度 注2:粘度指数高的油,其粘温性能好,粘度(6.12)随温度变化小,反之则变化大 6.17 粘-温方程viscositytemperatureequation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推荐的运动粘度(6.12)与绝对温度T的关系式 注:该方程所得曲线的斜率称为粘-温斜率 6.18 粘弹性viseelasieity 在一定条件(低温或高压)下,润滑剂(6.48)对应力的响应兼有弹性固体和粘性流体的双重特性 6.19 巴鲁斯方程Barusequation 压粘关系式pressureviscosityequationm 表达润滑油(8.6)的动力粘度(6.12)与压力的关系式 15 , =).e"" ) 式中: 压力为p时的动力粘度; 常压下的动力粘度; 压粘特性系数 19
GB/T17754一2012 6.20 触变性thisotropsy 流变体在剪切作用下,其粘度(6.12)发生变化并在剪切去除后又可恢复的性能 注1:受恒定剪切力作用其粘度(6.12)随时间而变化,取消勇切力后又可恢复的一类流体材料称为流变材料 注2:触变时效硬化效应是指比表观粘度(6.13)增加的触变性更长的过程,这是在非牛顿流体(6.9)中观测到的 现象 6.21 膨胀增稠dilatant 膨胀性 某些非牛顿流体(6.9)的粘度(6.12)随剪切应力作用而增大的特性,一般具有可逆性 注:受剪切应力作用而粘度6.12)降低的效应称为剪切稀化 6 22 斯特里贝克曲线Stribeekcurve 基于滑动轴承试验得出的润滑状态(6.2)随[摩擦]工况(4.3)条件而改变的过程曲线 纳维-斯托克司方程Navier-Stokesequation 描述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 雷诺方程Reynoldsequation 描述流体润滑(6.3)机理的基本方程 注:根据流体润滑6.3)特点所引人的一系列假设简化后,由纳维-斯托克司方程导出 6 225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 R 流体内部发生运动时惯性力与粘性力比值的无量纲数 R=e l6) 式中 流体密度 流体速度(对压力流动为平均流速,对速度流动为相对滑动速度); 流体层厚度; 流体动力粘度 注1:用于以判断粘性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或紊流)和相似分析 注2:流体质点作互不干扰的层状流动状态称为层流 注3流体质点呈现不规则的素乱运动,而且流体微团间发生动量交换的流动状态称为素(满)流 6.26 承载能力loadearryingcapaeity 在摩擦副(4.4)正常运转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P(3.31) 注1:仅用于流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其无量纲表达形式称为承载能力系数; 注2:对轴承承载能力系数的表达方式为: W (17 pB 式中: w 作用在轴承上的载荷; -轴承间隙比(轴承半径间隙与轴承孔半径之比); 20
GB/T17754一2012 -动力粘度; -相对滑动速度; 轴承有效宽度 B 6.27 索莫菲尔德数Somerfednumber 轴承承载能力g(6.26)的另一种无量纲表达形式(仅用于流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 (18 S= 式中: 动力粘度 轴颈转速, 轴承孔半径 R 轴承半径间隙(轴承孔半径与轴颈半径之差); 单位投影面积上的载荷 6.28 彼得洛夫方程Petrorequation" 同心径向滑动轴承中的摩擦力F(4.16)公式(仅用于流体动压轴承). 2rVBR F= 19) 式中: 动力粘度 相对滑动速度 轴承有效宽度; R -轴承孔半径 轴承半径间隙 压缩数 ommpressibilitynumber 计算气体润滑(2.4)的无量纲数 注例如对气体轴承 A-严 20 式中 动力粘度; 相对滑动速度; R 轴承孔半径; 轴承半径间隙; 环境压力 P 6.30 挤压数squeezingnumber 计算气体挤压膜润滑(2.4)的无量纲数 习 21) ,万 21
GB/T17754一2012 式中: -动力粘度 -挤压频率, B 有效宽度; 膜厚; P -环境压力 6.31 努森数Knudsennumber K 气体润滑(2.0中表征气体平均自由程影响的无量捆数 22 K- 式中: 气体分子自由程; L 膜厚 6.32 哈特曼数Hartmannumer 计算磁流体润滑(2.4)的无量纲数 e H一 23 式中: 磁感应强度 B 膜厚; 电导率; -动力粘度 6.33 马丁方程Martinequation 马丁于1916年基于雷诺方程(6.24)导出的刚性圆柱接触表面(3.30)作相对运动时的油膜厚度 方程 注,将雷诺理论和赫兹理论联系起来用以计算弹性圆柱接触表面(3.30)作相对运动时的油膜厚度,称欧台尔-格鲁 宾(Ertel-Grubin)方程, 6.34 道森-希金森方程 DowSom-Higginsoequation 计算弹流润滑(6.4)的油膜厚度方程 注:上世纪60年代道森-希金森等根据对等温线接触弹流进行系统数值计算提出 6.35 动压油膜dynamicoilfilm 在流体润滑(6.3)轴承中,依靠轴颈在轴承中运动维持的油膜 6.36 挤压油膜squexeoililm" 两摩擦[表]面(4.1)沿法向接近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动力(因挤压效应产生)的油膜 注:间隙中的润滑剂(6.48)受到挤压作用而产生压力的现象称为挤压效应 22
GB/T17754一2012 6.37 压力楔pressurewedge 具有一定粘性的流体流人楔形间隙而产生的压力增加区域 注:由于摩擦[表]面(4.1)受热变形或两表面之间的润滑剂(6.48)受热膨胀而引起的压力增加称为热楔 6.38 油膜动力特性oilfimdynamiecharacteristie 通常指油膜刚度和油膜阻尼 注1:油膜力对袖心位移的导数称为油膜刚度 注2:油膜力对轴心变位速度的导数称为油膜阻尼 6.39 油膜失稳oilfilminstability 在油膜动力特性作用下轴心所处的不稳定平衡状态,亦即丧失了动力稳定性的状态 6.40 润滑特性Iubricationcharacteristie 通常指摩擦副(4.4)的静特性,包括承载能力g(6.26),摩擦功(4.34)耗、润滑剂(6.48)流量和温 升;动特性包括润滑膜(6.1)的刚度、阻尼和稳定性 6.41 ionm1apoflubrication 润滑状态区域图regi 按各种线接触弹流油膜厚度计算公式及其适用范围绘制的曲线图 注:为方便计算,采用统一的无量纲参数 42 临界油膜厚度ceriticnloilrilmthickness 可将两摩擦[表]面(4.1)完全隔开的最小油膜厚度 6.43 油膜涡动oilwhirl 在径向轴承中,当轴颈中心由于油膜失稳(6.39)作用而偏离静平衡位置并绕该位置运动的状态 注:对于高速轻载流体动力润滑轴承,产生油膜涡动时的速度(频率)约为轴颈转动速度(频率)之半,且其涡动方向 与轴颈的旋转方向一致,称为半速(频)涡动 6.44 泰勒涡流Taylorortices 在径向轴承中,位于两同心圆柱面之间环形区的流体在一定转速下,由层流变成的环状涡流的流动 状态 6 45 空穴效应cavitationerreet 由于油膜间隙发散或摩擦[表]面(4.1)分离造成油膜压力降低,出现负压,形成空穴使油膜不连续 的现象 注:轴承或齿轮传动系统中,脂或油膜破裂形成空气沟的现象称为气沟效应 6.46 补偿作用copensationerreet 在流体静力润滑(2.4)系统中,安装节流补偿组件以控制进油流量,使油腔中压力恒定 23
GB/T17754一2012 润滑方式methodsoflubrieatiom 向摩擦副(4.4)的表面供给润滑(2.4)介质的方式 注1:按供给时间分为间歇润滑,连续润滑、单程润滑,循环润滑,集中供脂润滑 注2:按供给动力来源分为重力润滑、压力润滑、手工给油C脂]润滑,脂枪润滑 注3:按供给方法分为滴油润滑,喷油润滑,油浴C池]润滑,飞溅润滑,油雾润滑,油气润滑 注4:按供给媒介分为油绳润滑、油垫润滑、油C脂环润滑、油盘润滑、油链润滑等 注5:按固体润滑剂的供给方法可分为喷粉润滑、干膜润滑、蜡笔润滑、镶嵌润滑、转移膜润滑 6 48 润滑剂lubrieant 加人到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用于减少摩擦(2.2)和控制磨损(2.3)的易剪切物质 注1:按形态可分为流体,半流体或粘稠膏状、粉末、干膜、敷层等 注2:按照使用条件可分为液体润滑剂、气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 6.49 润滑油特性Ibricantproperty 专指润滑油(8.6)减少摩擦(2.2)和控制磨损(2.3)的能力和性质 注1;包括极端[摩擦]工况(4.3)下提高承载能力(6.26)的极压性;儿种成分能够混合使用或贮藏的兼容(配伍 性,抵抗由于剪切使粘度(6.12)下降的剪切安定性;高温和空气中抵抗生成酸或漆状物的热氧化安定性;以及应用中涉 及的可燃性、流动性、压缩性、清净性(6.56),导热性、吸水性等 注2:用于发动机的燃料油应有一定的润滑(2.4)性能以防止油料系统磨损(2.3)失效,为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不能 添加润滑油(8.6)中常用的硫磷抗磨剂,故必需强调燃料润滑性(fuellubrieity), 6.50 苯胺点anilinepont 在规定条件下,润滑油(8.6)与等体积的苯胺互相溶解成单一相的最低温度 6.51 酸值acidvalue;acidnumber 中和1g润滑油(8.6)中的酸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6.52 碘值iodinenumber 被测试的100旦润滑油(8.6)吸收碘的克数 注碘值越高则不饱和短含量越多,油品氧化稳定性越差 6.53 残碳值eonradsoncarbonvaue 在规定条件下润滑油(8.6),润滑脂(8.11)受热蒸发后剩下的黑色残留物占油品总质量的百分数 注,油品在试验条件下灼烧后剩留的以百分数表示的不燃物称为灰分 6.54 抗乳化度 nulsifyingdegree anti-emL 在规定条件下使润滑油<8.6)和水混合并乳化,其量度一般用一定温度下静置后油、水完全分离所 需的时间来表示 注:主要用来评定汽轮机油的脱乳化能力 6.55 油泥sludge 低温油泥 内燃机油的氧化产物、碳粒,水分和外界固体物质,在低温时形成的油膏状凝聚物 24

摩擦学术语GB/T17754-2012详解

摩擦作为力学中的一大分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摩擦学术语GB/T17754-2012则是对摩擦领域中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1. 定义

GB/T17754-2012定义了摩擦和润滑的基本概念:

  • 摩擦:指两个或更多物体相对运动时发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润滑:指在摩擦接触面上形成一层气膜、液膜或固体层,以减小摩擦、降低磨损、冷却和密封的一种技术措施。

2. 分类

GB/T17754-2012将摩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干摩擦:指在无润滑剂或润滑条件不良的情况下,接触表面间直接接触而发生的摩擦。
  • 液态摩擦:指在液态润滑剂作用下,接触表面间通过液膜形成的间接接触而发生的摩擦。
  • 辅助润滑摩擦:指在固体、气体等其他润滑方式的协助下,发挥润滑作用的摩擦。

3. 测量方法

GB/T17754-2012提出了以下测量方法:

  • 动态摩擦系数的测量方法
  • 静态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 磨损量的测量方法
  • 润滑性能的测量方法

总之,摩擦学术语GB/T17754-2012为摩擦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明确的术语和规范。

和摩擦学术语类似的标准

摩擦材料用酚醛树脂

LT型高弹性摩擦离合器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

摩擦学术语

分析化学术语

地图学术语

摩擦学术语

金相学术语

摩擦学术语

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的编号:GB17799.4-2012采。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共有12页,发布于2013-07-01
薄壁不锈钢管道技术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薄壁不锈钢管道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薄壁不锈钢管道技术规范的编号:GB/T29038-2012。薄壁不锈钢管道技术规范共有44页,发布于2013-10-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