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0256-2019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forthegravimetrycontrol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的编号:GB/T20256-2019。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共有49页,发布于2019-10-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7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40
  • 实施日期2019-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9页
  • 文件大小2.91M

以图片形式预览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国家标准 GB/T20256一2019 代替GB/T202562006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Speeifieationsforthegravimetryeontrol 2019-03-25发布 2019-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币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0256一2019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国家重力控制点的建立 绝对重力测量 相对重力测量 平面坐标、高程测定 12 数据处理 10成果检查验收 15 附录A规范性附录 l6 国家重力控制网重力点标石和标志规格 附录B(规范性附录)国家重力控制点点之记 19 附录c规范性附录)重力测量各项计算的数学模型 21 附录D(资料性附录)绝对重力测量观测记录表 25 附录E(资料性附录)绝对重力测量成果表 26 附录F(资料性附录)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27 附录G资料性附录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 29 附录H(资料性附录)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 30 附录I(资料性附录)电子读数零位和检流计零位的检验与调整 31 附录J资料性附录)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32 附录K(资料性附录)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 33 附录L.(资料性附录)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 34 附录M(资料性附录)lCR重力仪观测记录格式范例 35 参考文献 45
GB/T20256一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0256-2006(《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本标准与GB/T202562006相比主 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原标准的措辞和表述不清或表达有歧义的语言;修改了原标准中的计量单位表述方法、 表格形式和部分公式中的符号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删除了GJB2228199!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规则、 CHH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319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增加了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删除了文中的“二等点”及其相关信息,目前我国重力基本网和一等网的密度已满足使用要求 二等点作为控制点我国不再布设 -在术语和定义章中,增加了“一等点”术语 删除了“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目的 等重力点重力值的平均中误差不应超过25×10-是ms 4.2中增加了“ -4.3中增加了“重力基准点间距宜按150km布设,困难地区可放宽至200km” 中增加了“可利用国家和省级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等国家高等级控制点” 中增加了“可利用国家和省级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等国家高等级控制点” -"的绝对 6.1中增加了“在我国西部和海域交通困难地区可采用标称精度优于士10×10-》ms 重力仪” G.t1中增加了“每个基谁点应采用两台绝对重力仅各进行一次绝对重力测量,两次测量时间 -年以内,两次测量成果的互差不宜超过20x10-ms”;a)中增加了“采用标称 间隔宜在一 精度优于士10×10-》ms==的绝对重力仪,每个测点不得少于96组合格数据”;d)中增加 了“在沿海地区,应计算海潮负荷改正见附录C的C.5)”;e)中增加了“采用标称精度优于 士10×10-》ms 一"的绝对重力仪,归算至离墩面0.8m高度处” 6.5.1中增加了“在沿海地区,离海岸线200km以内应加人海潮负荷改正ogi见附录C的 C.5)” 7.3.2中,将“对于同一台仪器,如果每一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互差均不大于m,的2.5倍,可认 为该仪器的零漂是线性的 ”修改为“对于同一台仪器,动态观测精度小于相对重力仪标称精度 的2倍,可认为该仪器的零漂是线性的 ” 7.3.3中,将“一致性中误差应小于2倍联测中误差 ”修改为“一致性中误差应小于相应等级相 对重力测量段差联测中误差限差的2倍 ” 7.7.2中,增加了“在沿海地区,当相对重力联测边大于100km时,应计算海潮负荷改正,其计 算公式见附录C的C.5” 删除第9章测量成果与资料上交 -第10章中,将“国家重力控制测量成果检查验收按CH1002一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和CH100319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执行”修改为“国家重力控制测量成果检查验收按 GB/T24356执行” 附录C“重力测量各项计算的数学模型”中增加了“海潮负荷改正”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GB/T20256一2019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中心,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武汉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春喜、王斌、安德恭、肖学年、李建成、赵鑫、严竟新、吴桐、何志堂、丘其宪、 王惠民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02562006 IN
GB/T20256一2019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全国建立重力控制网点)的布设原则、绝对重力测量、相对重力测量、平面坐标和 高程测定、数据处理.成果检查验收等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网,施测基准点、基本点、一等点及相应的引点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力基准点gravitydatummpoint 基准点 用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定其重力值,并作为国家重力控制网起算基准的点 3.2 重力基准gravitydatum 国家重力控制网中的基准点构成 3.3 重力基本点basiegravitypoint 基本点 以国家重力控制网中基准点的重力值为起算值,通过相对重力联测和整体平差确定的重力控制点 3.4 一等点firstorderpoint 以国家重力控制网中重力基准点,基本点的重力值为起算值,通过相对重力联测和整体平差确定的 精度低于基本点的重力控制点 3.5 poimt 引点derivegravity 重力基本点或一等点的辅助点 3.6 段差segentdifference 重力测量中,相邻两个点间的重力差值 3. 测线gravimetrieline 相对重力测量中,由两个以上重力点构成的重力联测线路
GB/T20256一2019 注:测线分闭合测线和附合测线两种 从一个起始重力点开始观测,联测一个或数个重力点,返回到起始点的重力 联测,称为闭合测线;从一个已知重力控制点开始观测,联测一个或数个重力点,附合到另一已知重力控制点的 重力联测,称为附合测线 总则 4.1测量内容 4.1.1国家重力控制网由国家重力基本网和国家重力一等网组成;国家重力基本网由基准点和基本点 组成;国家重力一等网由一等点组成 4.1.2国家重力控制测量包括基准点、基本点、一等点及相应等级引点重力值的测定 4.1.3国家级重力仪标定基线是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组成部分,分为长基线和短基线两种,供标定重 力仪用 根据需要,在基本点、一等点所在城市内可设立引点 4.1.4 4.2测量精度 基准点绝对重力值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5X10 4.2.1 厂》ms-3 各等级重力控制点相对重力测量的段差联测中误差的要求见表1 4.2.2 表1各级重力控制点的精度要求 单位为10-"ms 等级 基本点含引点 -等点(含引点 士10 士25 中误差 42.3国家重力基本网平差后的重力点重力值的平均中误差不应超过10×I0-'ms 一等重力点重 力值的平均中误差不应超过25X10'ms 4.2.4短基线联测段差的平均值中误差不应超过5×10-"nm、 4.3布设原则和技术要求 国家重力控制网的布设应满足下述原则和技术要求 国家重力基准由一定数量、合理分布的基准点组成,构成全国重力测量的基准框架,重力基准 a 点间距宜按150km布设,困难地区可放宽至200km b 国家重力控制网按逐级控制原则布设,基本网和一等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 基准点上应用高 精度绝对重力仪测定重力值,基本点之间和基本点与基准点之间应用高精度相对重力仪联测, 以建立基本网; 等网以国家重力基准点和基本点为控制联测 国家重力控制网应在规定的施测时期内完成测量,数据处理后经公告才可采纳 c 长基线应基本控制全国范围内重力差,大致沿南北方向布设,两端点重力值之差应大于 d 2000×10-了ms一,每个基线点应为基准点 短基线按区域布设,两端点重力值之差应大于 150X10-'ms 段差相对误差应小于5X10 短基线至少有一个端点与国家重力控制点 联测 国家重力基本网应十年更新一次,每次更新施测时间不超过两年 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4.4.1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4.4.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GB/T20256一2019 国家重力控制点的建立 5.1基准点的建立 5.1.1基准点的点位要求 基准点的点位应满足以下要求 位于稳固的非风化基岩上; a b ,矿场、建筑工地、铁路以及繁忙的公路等各种震源;避开高压线和变电设备等强磁 远离工 电场; 附近地区不会产生较大的质量迁移 不宜在大河、大湖和水库附近,地面沉降漏斗、冰川及地 下水位变化剧烈的地区建点 可利用国家和省级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等国家高等级控制点 d 5.1.2基准点观测室要求 基准点应专门建立观测室,其要求为 观测室面积一般应不小于3m×5m,天花板离墩面应高于2m; aa b 观测室内应有稳定电源,保持干燥 5.1.3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 标石规格及埋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基准点观测墩标石的尺寸为1200mm×1200mm×1000mm,规格见附录A的A.l; a b标石周围与地面应留宽为0.1m的隔震槽,填以粗砂; 标石距墙不应小于0.5m 两个观测墩之间相距应大于0.8m c 5.1.4点之记填写及资料收集 填写点之记及收集点位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填写点之记,格式及内容见附录B; aa b)收集与点位有关资料,包括: 1) 环境情况;点位附近工业噪声干扰,气候及降雨量,地下水水位; 建筑物情况;修建年份、结构,外观照片,建点以后建筑物的变动状况,毗邻建筑物配置略图 2 33 观测室情况电源,室内温度、湿度,观测室平面图,标志照片等 5.2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的建立 5.2.1点位要求 点位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基本点和一等点的点位一般选在机场附近(在机场的安全隔离区以外); aa b)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的点位应选在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和便于长期保存的地点;不应选 在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点;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的点位应远离飞机跑道及繁忙的交通要道,避开人工震源、高压线路及 强磁设备; d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的点位应便于重力联测及点位坐标、高程的测定;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可利用国家和省级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等国家高等级控制点 e
GB/T20256一2019 5.2.2埋石要求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选用埋石的标石应满足下列要求 标石尺寸为1000mmX1000mm×1000mm,规格见附录A的A.2; a 标石用混凝土现场灌制; b) 标石应标定正北方向 c d 标石面应平整光滑,标志镶嵌在标石面的中央,标志规格见附录A的A.3 5.2.3点之记绘制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选埋工作结束后应填写和绘制点之记,见附录B,当在永久性建筑物地面嵌 人标志时,应将建筑物所属单位的名称填人备注栏里 5.3短基线的建立 短基线的建立应满足下列要求 至少由3个点组成; aa b) 点位应避免选在陡峭的山崖处; c 点的埋石要求与基本点相同 5.4上交选埋资料内容 上交选埋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aa 点之记 b) 点位照片; 收集的资料 c d 委托保管书; 技术总结 e 6 绝对重力测量 6.1仪器的选用与要求 绝对重力测量应优先使用标称精度优于土2X10-"m的绝对重力仪 在我国西部和海域交通困 难地区可采用标称精度优于士10×10-ms-的绝对重力仪 6.2仪器的使用要求 绝对重力仪使用要求如下 在使用仪器前应认真阅读仪器说明书或使用手册,熟悉操作步骤, a 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规程操作 b) 绝对重力仪的操作应由专人负责 c 6.3仪器的调整和检验 绝对重力仪的调整和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检查和调整激光稳频器、激光干涉仪和时间测量系统; a b)调整测量光路的垂直性
GB/T20256一2019 调整超长弹簧的参数; c d 确认绝对重力仪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6.4观测纲要 6.4.1基准点的测量要求 每个基准点应采用两台绝对重力仪各进行一次绝对重力测量,两次测量时间间隔宜在一年以内,两 次测量成果的互差不宜超过20×10- 基准点的绝对重力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ms" 采用标称精度优于士2×10》ms"的绝对重力仪,每个测点不应少于48组合格数据;采用标 a 称精度优于士10×10-ms-的绝对重力仪,每个测点不应少于96组合格数据; 每组的下落次数不少于100次,合格下落次数不少于80次,每组观测的开始时间设置在整点 b 或整30分时刻,相邻组之间相隔0.5h 无效组数超过8组或仪器停止工作4h以上,以前观测无效,重新开始观测 由每次下落采集的距离和时间对组成观测方程,解算出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重力 值g,,进行固体潮改正、气压改正、极移改正和光速有限改正,分别见附录C的C.1C.2和C.3,在 沿海地区,应计算海潮负荷潮改正,见附录c的c.5; 将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结果进行观测高度改正,见附录C的C.4,采用标称精度优于 士2×10-ms-=的绝对重力仪,归算至离墩面1.3m高度处;采用标称精度优于士10×10-ms 的绝对重力仪,归算至离墩面0.8m高度处 由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每组合格观渊重力值K.求得组均值及其中误差,见6.5.2;由所有的组 均值计算总均值及其中误差,见6.5.3,获得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结果; 每个点的总均值中误差应不超过5×10-》ms一 6.4.2重力仪的调整与改正 测量过程中,应根据测点观测环境的稳定程度适时查看仪器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时(如气泡偏移 频率参数偏离、激光垂直度偏离等)应及时调整、改正,并认真和详细填写“绝对重力测量观测记录表” 参见附录D 6.4.3绝对重力观测工作结束 确认观测数据的组数和精度满足要求后,方可拆卸仪器,结束该点绝对重力观测工作 6.4.4激光器和时间频率标定 整个测量任务完成后,对激光器和时间频率标准应重新标定,如有变化,对结果应进行相应的改正 6.5观测值处理与精度评定 6.5.1对每次下落解算求得的原始观测重力值g,加人固体潮改正ogi、气压改正og.、极移改正g 高度改正og,和光速有限改正g(采用厂家给定值),固体潮改正og、气压改正g 、极移改正og、高 度改正og分别见附录C的C.1,C.2,C.3和c.4,在沿海地区,离海岸线200km以内应加人海潮负荷 改正gi,见附录C的c.5,求得墩面的重力值o,计算见式(1) gd=g,dg,十g 十g,十gdgh十g1 式中: 墩面的重力值,单位为10ms" gd -原始观测重力值,单位为10-" mS g
GB/T20256一2019 g -固体潮改正,单位为l0-ms" 气压改正,单位为10-”ms 0g 极移改正,单位为10-是ms一 g 光速有限改正,单位为10-'ms eg @g -高度改正,单位为10-" ms g 海潮负荷改正单位为10'm=3 6.5.2组平均值(每组观测重力值的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计算见式(2)式(4) g gd gl" 77a M 一 n 式中 -组平均值,单位为10-" ms- gde 第i次下落的观测重力值,单位为10-”nms一? g山i 单次下落观测值中误差,单位为10-》ms; md M 组平均值中误差,单位为10-ms-子; 该组观测的有效下落次数 6.5.3总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计算见式(5)式(7). m (5 g )3 RM ge h m M 7 式中 给定高度处的总平均值,单位为10-》ms-2; ghe 第i组组平均值,单位为10-ms; gn 单组观测重力值中误差,单位为10-&ms一 1 M 组的总平均值中误差,单位为10-" ms 观测结果的组数 6.6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 6.6.1技术要求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 重力垂直梯度在墩面与离墩面1.3m高度处的两点之间进行测定 b 使用标称精度为士20×10-》ms子的相对重力仪测定重力垂直梯度,仪器台数不应少于2台
GB/T20256一2019 每台仪器测定段差的合格成果不应少于5个,段差平均值中误差不超过3×10- ms" 6.6.2观测纲要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应包折" a 按照离墩面1.3m高度处安置观测仪器平板,量出平板面至墩面的高度,读数到毫米(n mm; 按低点(墩面)-高点(平板)-低点或高点-低点-高点的顺序进行观测,为一个独立测线;进 b 行段差计算,求得一个独立结果 获得规定数量的结果,按6.5经各项改正后,计算段差的平均值及其中误差,计算见式(8)~ 式(10). Ag群 Ag u,= g Z:7 一士、 10 77师 nn 式中 段差平均值,单位为10-ms- Ag 段差第i个观测值,单位为10-”ms-2 Ag 第i个观测值与观测值平均值之差,单位为10-是ms 3; U -段差观测中误差,单位为10-ms子; me 观测值个数 垂直梯度计算 6.6.3 计算重力垂直梯度见式(11. Ag h 式中: 重力垂直梯度,单位为10-"s一?; 段差平均值,单位为10-ms-子; Ag好 Ah -平板与墩面之间的高度,单位为米(m) 成果整理与技术总结 6.7.1成果整理 绝对重力测量完成后,应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和数据整理工作,成果整理应包括 检查观测组数和测量精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a b 检查观测记录是否完整; c 收集测点地区的地质结构和观测期间的地震、地下水变动和气象等情况; 整理绝对重力测量和重力垂直梯度测量的数据,编制绝对重力测量成果表,参见附录E d 6.7.2技术总结 绝对重力测量完成后,应撰写技术总结,主要内容应包括
GB/T20256一2019 测点情况说明,内容包括;点名、点号、该点建立年代和有关历史情况、点位地震情况、地下水变 a 动情况和地区气象情况、测点经纬度和高程及其所属系统,周边地区现有重力点的情况 绝对重力测量情况,包括仪器运行的情况和使用的参数 b 绝对重力测量结果情况,包括成果表、观测结果分布变化图、组均值残差直方图、绝对重力测量 结果的分析以及与该点已有测量结果的比较和分析等; 重力垂直梯度测量情况,包括仪器数量、结果和精度 6.8上交的成果和资料 上交的成果和资料应包括: 绝对重力测量观测记录光盘; a 重力垂直梯度观测手簿 b 绝对重力测量观测计算资料, c d 重力垂直梯度的计算资料; 绝对重力测量成果表和分析; 点之记 绝对重力仪检测资料 g 相对重力仪检测资料; h 技术总结; 检查验收报告 相对重力测量 7.1仪器的选用与要求 相对重力测量采用标称精度为士20×10-ms-"的相对重力仪,多台仪器一致性的中误差应小于 2倍联测中误差限差 7.2仪器的检验与调整 7.2.1基本要求 作业前及作业中每月对仪器进行检验与调整 每条测线开测前应对仪器进行水准器检查以及灵敏 度检查 7.2.2检验与调整内容 重力仪的检验与调整内容应包括 a 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参见附录F; b 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参见附录G 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参见附录H; 电子读数零位与检流计零位的检验与调整,参见附录l: d 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参见附录J 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参见附录K; 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参见附录L; 日 以上各项检验与调整的记录格式参见附录M
GB/T20256一2019 7.3仪器的性能试验 7.3.1静态试验 静态试验的内容包括: 在温度变化小且无震动干扰的室内稳固地点安置仪器; aa b 待仪器稳定后每半小时读一次数,连续观测48h,整个测试过程中仪器处于开摆状态; 经固体潮改正后,结合读数的观测时间绘制仪器的静态零点漂移曲线,检查零漂线性度 c 7.3.2动态试验 动态试验的内容包括: 在段差不小于50×10-nms、点数不少于10个的场地进行往返对称观测,测回数不少于 a 个,每测回往返闭合时间不少于8h3 3 b)经固体潮改正及零漂改正,计算出各台仪器的段差观测值,分别计算各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 度 计算见式(12) [[ (12 m n 式中: 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单位为10-ms" 71小 该仪器在同一相邻两点间(称为测段)的各个段差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单位为10-”ms子; -该仪器全部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个数; 试验场地测段的个数 对于同一台仪器,动态观测精度小于相对重力仪标称精度的2倍,可认为该仪器的零漂是线性的 7.3.3多台仪器一致性试验 多台仪器一致性试验可与动态试验一并进行 仪器间一致性中误差的计算见式(13) _Uv 1 n 式中 仪器一致性中误差,单位为10-》nms一 m 同一测段上各台重力仪段差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单位为10-”ms=子; 全部仅器所有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总数 m 试验场地测段的个数 -致性中误差应小于相应等级相对重力测量段差联测中误差限差的2倍 7.3.4仪器使用 当仪器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和多台仅器一致性试验满足要求时,方可投人使用. 7.4重力仪比例因子的标定 重力仪比例因子的标定应包括 作业前重力仪应在长基线的基准点或基本点间进行比例因子的标定 a b 所选的重力差应覆盖工作地区重力仪的读数范围,避免比例因子外推 两基本点间用飞机联测时,每台仪器应测定两个往返的独立结果,两个结果之差不应大于 c
GB/T20256一2019 40×10-”ms-? 同一城市的基准点与基本点间用汽车联测,每台仪器测定两个独立结果,其 差值不应大于20X10-'ms一" 比例因子计算见式(14) d AG (14 g12 式中 重力仪的比例因子; C 长基线两个点间已知重力值之差,单位为10-ms? G12 长基线两点间用相对重力仪测定的段差平均值,单位为1I0" g3 ms-? 7.5观测纲要 7.5.1相对重力联测技术要求 相对重力测量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国家重力控制点进行相对重力联测时使用的仪器数和成果数见表2 a 表2基本点、一等点联测时使用的仪器数和成果数 等级 基本点 -等点 仪器数 成果数 b 短基线联测时仪器数不少于6台,每台仪器的合格成果数不少于4个,总成果数不少于24个 c 基本点的联测路线应组成闭合环,闭合环的测段数不宜超过5段 d -等点的联测路线可以组成闭合环或附合在两基本点间,其段数一般不超过5段,特殊情况下 可以按辐射状布测一个一等点 基本点引点或一等点引点可按辐射状联测,其联测精度和技术要求与相应等级重力点的规定 相同 fD 联测时应采用对称观测,即A一B-CCBA,观测过程中仪器停放如超过2h,则在停 放点应重复观测,以消除静态零漂 每条测线一般在24h内闭合,特殊情况可以放宽到48h. 8 h 每条测线计算一个联测成果 7.5.2测站观测步骤 测站的观测步骤包括: 清理现场,消除不安全因素; a b 放置仪器,使仪器的横水准器泡与磁北方向平行; 精确整平仪器,并保持仪器左前方的脚螺旋不动,使仪器高在同一测线中变化不大 d 仪器松摆,转动读数轮,使检流计指针大致在零位; 量取仪器高,按要求填写观测手簿上相应栏目的内容 在开摆5min后,读取一组(3个)合格读数,并记录相应的观测时间 仪器锁摆; 8 h 检查各项记录 观测结束 10
GB/T20256一2019 7.5.3观测要求 测站观测应满足的要求包括 当仪器读数为格值时,三个读数的互差不应大于0.5格,当仪器读数为重力单位时,三个读数 a 的互差不应大于5×10-"ms 对于超限成果,再补读一个,仍超限时,应重测 一组读数的 时间不应少于3min,不应超过8nmin; 5 为减少隙动差,每次读数时应向同一方向旋转读数轮 时间采用24小时制的北京时间,记录至整分; c d 一测线中各台仪器在同一测站上的观测位置应相对固定; 观测中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在观测手簿中注记震动情况 e 7.6观测记录 7.6.1记录方式 相对重力联测的观测记录采用观测手簿记录或电子记簿记录 7.6.2观测手簿记录规定 观测手簿记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观测手簿的记录格式参见附录M a 手簿中的各项记录应当场填写,不应追记和转抄; b 各项记录的字体应清晰、端正,严禁涂改 c 重力仪的计数器的读数轮读数记录及观测时间分的记录均不得划改;其他数值若读错或记错 d 可以将记录的错数划去,在其上方记上正确数字,不得连环更改 7.6.3电子记簿记录规定 电子记簿记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电子记簿使用的软件应具有数据防伪能力; aa b) 电子记簿软件应具有观测数据记录、各项改正数的计算、,测线计算及联测精度计算等功能" 测站的各种观测数据应在现场输人并不得更改 c 7.7测线计算 7.7.1根据仪器的格值表.将仪器的读数转换为格值表转换值.公式见附录C的C.6 7.7.2计算固体潮、气压和仪器高等三项改正,其计算公式分别见附录C的c.1.C.2和c.4;在沿海地 区,当相对重力联测边大于100km时,应计算海潮负荷改正,其计算公式见附录C的C.5 7.7.3计算经上述几项改正的初步观测值,计算见式(15) 15 g,=gR十g十og 十g十og 式中 初步观测值,单位为10-"ms子; gp 格值表转换值,单位为10-》ms子; gR 固体潮改正值,单位为10-》nms- g 气压改正值,单位为10-ms og 仪器高改正值,单位为10-》ms dg ag -海潮负荷改正值,单位为10- mS 11
GB/T20256一2019 7.7.4计算经零漂改正的最后观测值,计算见式(16) =g,十og 16) g 式中 最后观测值,10-nms= ga 8g -零漂改正值,10-" ms" 零漂率和零漂改正的计算公式分别见附录C的C.7和C.8 7.7.5根据相邻两点的最后观测值以及相应仪器的比例因子计算该测段的段差 计算公式见附录C 的C.9 7.8精度评定和补测要求 精度评定和补测要求如下 同一测段的各台仪器段差取平均,求得该测段的段差平均值 a 计算各测段的段差联测中误差和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闭合差,公式见附录C的C.10 b 当合格成果数不够规定数量时应补测;段差联测中误差超限时,应对超限的仪器进行补测,亦 c 可以采用多台仪器进行补测 补测后允许舍去明显离群的成果 一次联测中成果明显分群而 难以取舍时,应舍去该次联测的全部成果,进行重测 当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测有关测段 d 7.9上交的成果和资料 上交的成果和资料应包括: 相对重力仪检测资料; aa b 比例因子标定资料; 仪器出厂格值表; c d 相对重力测量观测手簿; 相对重力测量观测记录光盘; e fD 段差计算及精度计算资料 点之记 日 h) 技术总结 检查验收报告 平面坐标、高程测定 8 8.1各等级重力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1.0m 8.2各等级重力点的平面坐标可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或其他方法测定 8.3各等级重力点的高程可采用常规方法或卫星定位结果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 O 数据处理 9.1外业资料的汇总与整理 外业资料的汇总与整理要求如下; 外业资料包括施测单位名称、各类观测资料的数量、完成各项成果的数量、使用仪器编号、各施 a 测单位联测路线图、全网联测成果精度统计及重力控制网施测总图 12
GB/T20256一2019 b 重力点点位数据按统一的编号规定生成点位数据文件,其内容包括平面坐标和高程以及基准 点上实测的重力垂直梯度 全部绝对重力观测原始数据应按点号顺序和观测年份先后次序,生成绝对重力观测数据文件, 其内容包括测点名称、点号、观测日期、仪器类型和号码、观测组数、采用的观测组数,采用的总 下落数,观测结果中误差,重力垂直梯度、墩面及离墩面1.3m高度处的重力值 相对重力观测数据按测线顺序生成相对重力观测数据文件,其内容包括点号、点名、观测日期 天气情况、环境温度、仪器编号、仪器内温、气压、三次读数及时间、仪器高度、仪器在墩面的方 位,运载仪器方式 9.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内容与要求如下 数据预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外业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处理外业观测数据和精度评 a 定,剔除不合理成果,统一进行测量成果编号,重新确定各仪器比例因子,计算重力联测中误 差,统计环闭合差 对相对重力测量每个测线的观测数据重新进行测线计算和精度评定,计算内容和方法见7.7" b 和7.8 内业计算结果与外业计算结果不一致或成果超限,应分析查明原因,剔除超限和不合理成果 c 将符合平差计算要求的绝对观测值和相对观测的段差作为最后观测值,按预定的格式生成平 d 差数据文件 9.3平差数学模型 9.3.1绝对重力观测值误差方程 基准点绝对重力观测值误差方程见式(17). U,=g, g 式中 U i点重力值的误差,单位为10-》ms-子; 点的平差重力值,单位为l0-"ms了; g 点的绝对重力观测值,单位为10-ms g 9.3.2相对重力观测值误差方程 每台仪器在i点和j点之间经过固体潮改正、气压改正、仪器高改正、零漂改正、海潮负荷改正的段 差值误差方程见式(18) R2r R2r V,=g一g,十 Sx(" (露一其).Ck+ cos R2x R.2r 二!(" 18 sin 式中 -分别为i、点平差后的重力值,单位为10-”ms-; g、g 10- 分别为i、点经过五项改正的观测值,单位为1 ms gR2、gRz 仪器在1、点的观测读数 R,、R 重力仪的M次多项式格值函数的K次格值改正因子; 重力仪周期误差参数,单位为10"m X、Y 13
GB/T20256一2019 T -周期误差的周期 各周期函数的振幅(A.)和相位(p,)与X.、Y,的关系见式(19)式(22) A =、X.+Y 19 20 一 tgP X,=A,cos (21) Y,=A,,sin9, 22 式中 各周期函数的振幅; A用 相位 9, 9.3.3权的确定 绝对重力观测值与相对重力观测值的权比采用式(23)计算 y 2m 23 m他 式中 P他,P 分别为绝对重力观测值与相对重力观测值的权 相 -单位权中误差相对重力仪单仪器、单测回观测段差的中误差); no -绝对重力观测值中误差 m1 9.3.4法方程组成及解算 误差方程见式(24),按式(25)一式(28)求解 V=AX一L 24 法方程为 NX一ATPL=0 25 N=ATPA 26 法方程的解为 =N-ATPL X 27 未知数的协因数阵为: Qx=(ATPA)=N" 28 式中 残差向量; 系数矩阵; 法方程矩阵; N 未知量向量; 观测值向量; P 权矩阵 g.3.5统计检验与精度评定 统计检验与精度评定应包括 单位权中误差,见式(29. a 1PV 一士 29 m1 14
GB/T20256一2019 式中: 单位权中误差; mo 观测值的总个数; 必要观测量的总个数 b)未知量中误差,见式(30). M 30 =m0vVQ 式中: Q 待定点的协因数 平差重力值的平均中误差,见式(31) c M 31 =ml 式中: 待定点的个数 d)各台仪器、各周期函数的振幅中误差和相位中误差,见式(32)式(33). M=一VX'M十Y'M 32 33 M=、XNM十Y"M 式中: 周期函数的振幅(A.)中误差; M 周期函数的相位(.)中误差,单位为弧度(rad. M g.4上交平差成果 上交的平差成果包括 数据处理方案; a b 相对重力测量数据预处理结果 平差数据 c d 重力点位数据汇总表; 基准点绝对重力测量成果汇总, e 相对重力仪格值表; 国家重力控制点网成果表; h) 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成果表; 项目设计书; 数据处理技术报告; k 工作报告; 检查验收报告 I 成果检查验收 10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成果检查验收按GB/T24356执行 15
GB/T20256一201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国家重力控制网重力点标石和标志规格 基准点标石 A.1 基准点标石剖面图见图A.1,基准点标石平面图见图A.2 100m 重力测量标志 1200mm 墩基 1500mm 300mm 说明: 标石墩面和重力标志与地面等高,周围做100mm厚的隔震槽,填以粗砂 标石墩基长1500mm,宽1500mm,高300mmm 图A.1基准点标石剖面图 1200mm" 图A.2基准点标石平面图 16
GB/T20256一2019 A.2基本点和引点标石 基本点及引点标石剖面图见图A.3,基本点及引点标石平面图见图A.4 重力测量标志 100mm 00mm 说明 墩面和重力标志与地面等高,周围做100mm厚的隔震槽,内填粗砂 图A.3基本点及引点标石剖面图 1000mm 图A.4基本点及引点标石平面图 A.3重力点标志 重力点标志尺寸规格见图A.5,重力点标志顶面字样见图A.6 17
GB/T20256一2019 70mm 20mm 40mm 说明: 标志圆盘厚15mm; 大圆盘直径70mm,小圆盘直径40mm; 标志柱高150mm,直径20mmr 五角星高12mm,五角星的上顶角为指向北方; 标志大字高10mm,小字高5mm. 图A.5重力点标志尺寸规格 指向北方 力姜 头 布 狐x 建设单位 建设时间 说明 重力点标志为表面车光刻字的铜铸标志 图A.6重力点标志顶面字样 18
GB/T20256一201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国家重力控制点点之记 国家重力控制点点之记见表B.1 表B.1国家重力控制点点之记 点名 来源 重力点所在图幅 1:100000编号 点号 经度 等级 纬度 标石类型 高程 地 交 质 通 情 况 交 位 通 略 略 图 图 标 标 石 石 平 断 面 面 图 19
GB/T20256一2019 表B.1续 近 照 片 远 景 照 片 选点 埋石 者 者 所在单位名称 所在单位名称 选点时间 埋点时间 点位所在单位 名称 联系人及电话 点位受托单位 名称 联系人及电话 备 注 20
GB/T20256一2019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重力测量各项计算的数学模型 C.1 固体潮改正 固体潮改正采用零潮汐系统,计算见式(c.1)一式(C.4) C.1 og,=-[onG()-f] )s"Z G(=-165.17F(p cosZ 1.37F'(g 3 cos2(5cos lcos*Z 76.08F9) FG -0.998327十0.00167eos29 9 4.83十15.73sin"重一1.59sin'y C,4 of 式中: 心g -固体潮改正值,单位为10-ms子; 重力潮汐因子; om 8f 永久性潮汐对重力的直接影响 测站大地纬度; 测站地心纬度 亚 C.2气压改正 气压改正的计算见式(C.5)式(C.6) og =0.3(P一P, C.5 5.2559 0.0065×H C.6 P,=1.01325×101- 288.15 式中: og -气压改正值,单位为10ms 测点实测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测点标准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 海拔高程,单位为米m) H C.3极移改正 极移改正的计算见式(c.7). C.7 g,=一1.164×10*×o×a×sin2p(rcosi-ysin 式中 g -极移改正值,单位为10-”ms- 地球自转角速度,w=7292115×10-!,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 21
GB/T20256一2019 -地球长半轴,a=6378136,单位为米m); -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入 -地极坐标,采用IERs公布的数值,单位为狐度(rad). H 、y C.4 仪器高改正 重力观测值改算为墩面值的计算见式(C.8),仪器高改正值og的计算见式(C.9) C.8 go=gp十gh dgh=0×h C.9 式中 墩面重力值,单位为10-ms go 重力观测值,单位为10-》ms-子; 昌" 重力垂直梯度,单位为10-s? 重力仪面板高度(绝对重力测量为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单位为米(n m C.5海潮负荷改正 海潮负荷对重力的影响可以通过海潮潮高和重力的负荷格林函数在全球的积分计算获得,海潮负 荷改正的计算见式(C.10)式(C.11) g1" G(w)H(0,入,/)pds =尽arw)Hw.a.my4t C.10 H(0,A,t)=A(0,A)cos[u(t一t,十X,一(0,A] c.11 式中 g 海潮负荷改正,单位为10-nms=; 余纬 经度 振幅 格林尼治相位; 潮波的频率; 时刻的天文幅角 to -时间; 重力负荷格林函数; G(重 海水密度; 计算点到负荷点的球面角距离 必 C.6仪器读数的格值转换 转换公式见式(c.12) C.12 =F+R一R×F 片R 式中 格值表转换值,单位为10" mS 昌R 22
GB/T20256一2019 仪器出厂格值表中R,相应的转换值,单位为10-ms F R 仪器读数; 仪器读数凑整至100格单位的整数值; R F 仪器出厂格值表中R相应的间隔因子 c.7重力仪零漂率 重力仪零漂率计算见式(C.13) C.13 式中: -零漂率; 分别为测线起始点的往、返观测值,单位为10-只ms-了; gg 分别为测线起始点的往,返观测的相应时刻 Il 若测线未能当天闭合,测线中有i个静态观测点时,零漂率的计算见式(C.14). "-"二货 (C.14 式中: 分别为第i个静态观测点到达和离开时的观测值及相应的观测时刻 gg,t,t C.8零漂改正 零漂改正的计算见式(C.15) C.15 ogk=尺×A 式中: ag -零漂改正值,单位为10-》ms -测站点与起始点的观测时间差; -零漂率 相对联测段差 C.9 相对联测段差的计算见式(c.16). og;=(g,一g,))×C C.16) 式中 g -i,两测点的重力观测段差,单位为10-" ms- 分别为i,两测点的观测值,单位为10-”ms-子; gig" 仪器的比例因子 c.10相对联测精度估算 相对联测精度估算应包括 测段的段差联测中误差m,计算见式(C.17) a Z m= C.17 一士 n(n 1D 23
GB/T20256一2019 式中 各观测段差与观测段差平均值之差; -观测段差的个数 b 环闭合差的计算,计算见式(C.18) (C.18 Ag 式中 -环闭合差,单位为10-”ms -第i个测段的最后观测段差,单位为10-》ms一2; Ag -闭合环中的测段数 闭合差允许限差,计算见式(C.19). (C.19 w =2mwV" 式中 W -闭合差允许限差,单位为10-ms -段差中误差的允许值,单位为10-"ms-" n -闭合环中的测段数 24
GB/T20256一2019 出 四 一 二 姆 口 二 帐 盘 按 前 s 5 " 安 G 二 二 四 四 四 25
GB/T20256?2019 N ? ?p 26
GB/T20256一2019 附录! 资料性附录) 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F.1测定方法一 测定方法一的步骤和内容如下 置平仪器 a b) 松摆,打开照明开关; 转动测微器,用亮线左边缘切准目镜分划板的已知分划数d,(设为2.9),并读取测微器读数R c 设为3793.65); 转动测微器,将读数设置在R;=R,十0.5(R=3794.15)处,待其稳定后,读取目镜亮线左边 d 缘在目镜分划板上的大格数g设为3.45); 再将测微器倒旋一圈设置在R=R 一0.5(R;=3793.15)处,待其稳定后,再读取亮线左边缘 这样相当于测微器读数轮旋转 周,即100个小分划 在分划板上的大格数o.设为2.40) 约等于1×10-" "nms) ),而亮线在目镜视场中相应移动一定格数; 光学位移灵敏度q,计算见式(F.1 g=(di一d.)/(Ri一R) (F.1) 式中 R 测微器(计数器与读数轮)的读数" 与R相应的亮线在目镜分划板上的读数 示例 g=3.45一2.40)/(3794.15一3793.15)=1.05[单位;大格/(1×10-ms-'] g=10.5单位:小格/(1×10-ms2. 记录格式参见附录M的M.4 F.2测定方法二 渊定方法二的步骤和内容如下 用亮线先后切准目镜分划板某一已知读数线的左、右各一小格,相应读定测微器的计数器与读 数轮之读数; b 假定亮线在分划板的原有读数为2.2,操作顺序为右,左、右,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亮线向右移动一小格,亮线读数,为2.3,同时读取测微器的读数R例如3588.880); 然后,亮线向左移动到原有读数的左边一小格,亮线读数心,为2.1,读取测微器的读数R,(例如 3588.685); 最后,向右移动亮线到第一次读数的位置,即亮线第二次读数'为23.,第二次读取该位置的测做 器读数R'例如3588.884); 示例 单位:小格/(1X10ms-2) g=[(a十')/2-0[(R,十R')/2-R.]=10,.2 记录格式参见附录M.5 27
GB/T20256一2019 F.3调整方法 若测定的灵敏度偏低例如q<8小格,则q需往高调整,此时降低仪器右端,使纵水准气泡左移(离 开目镜筒方向) 一般调整位移量是很小的,一次位移气泡0.2格,并以该位置认定为气泡居中位置,再 测定一次该位置上的灵敏度q,直到调到合适为止 然后松开纵水准器左侧压住盖板的螺丝,旋开盖 板,露出调节孔,内有六角方槽螺丝,用随仪器配备的专用工具来转动调节螺丝,使纵水准气泡居中 注意:在以上过程中,移动纵水准气泡时,横水准气泡宜始终保持居中 规定每月至少调整灵敏度一次 如发现灵敏度值确已超出范围,要及时调整,务使灵敏度保持在要 求的范围内 如在测线施测中发现灵敏度超出规定数值,仪器暂不作调整,待测线完成后,再按规定方 法对灵敏度进行调整 28
GB/T20256一2019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 G.1对仪器的光学位移灵敏度或电子灵敏度进行了检验和调整后,可确定正确读数线,即进行纵水准 器的检验 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可采用以下两种检验方法 G.2检验方法一的步骤和内容如下 使纵、横水准器的气泡精确置平; a 松摆,旋转测微器读数轮,使目镜亮线切准所给读数.电子读数时,使电压表置零,即V = b 0); 用右侧脚螺旋使纵水准器气泡左移0.5格,待亮线稳定后(30min以后),读定亮线在目镜分划 板上的读数(或电压表读数); 用右侧脚螺旋使纵水准气泡右移1格,待亮线稳定后,读定亮线在分划板上的值.,或电压表 读数Ve): 此时,如果,~0>.或V~V>V),则表明所选的读数线是正确的; 如果心.(或VV),并且>.(或V>V),则所选读数线偏大 此时,旋转读数轮,使 亮线以为准,左移水准器气泡0.5格,此时目镜亮线的读数作为新的读数线例如原给读数 线为2.2,现在亮线的读数为2.15,则为新读数线) 以此为准重复)e)步骤再测定一次,直 至找出正确的读数线 如<0或VGB/T20256一2019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 横水准器的检验、调整与纵水准器的调整方法(参见附录G的G.2)相同.但由于横水准器气泡的变 化对读数影响明显,所以可在前后各一格范围内变动气泡位置,直至找到横水准器气泡正确位置为止 如气泡偏离中央位置大于0.3格,则用螺丝刀将横气泡调节至中央位置 检验和调整横气泡时,纵气泡 宜保持居中 30
GB/T20256一2019 附录 资料性附录 电子读数零位和检流计零位的检验与调整 当光学读数灵敏度、正确读数线、水准器检验调整后,还需进行电子灵敏度的检验 首先调节电子 读数零位和检流计零位,即在目镜中用亮线切准正确读数线时,电压表读数宜为零,检流计指针宜在中 央位置 如果读数不为“o0”及指针不在中央,则需要调整 方法如下: 接上电压表(在200mV挡),并使亮线切准读数线; a 此时,输出电压在数字电压表上的显示宜在0mV士0.1mV之间,检流计指针宜在“0”附近 b c 如超出上述限差,则用小螺丝刀调节"ero"孔螺丝,旋转螺丝使检流计指针移至中央或使数字 电压表显示为“0”时为止 调节螺丝作顺时针转动,检流计指针向右移动;作逆时针转动,则检 流计指针向左移动 当调整了读数线时,宜重新调节电子读数零位,使光学读数正确读数线与电子零位一致 31
GB/T20256一2019 附录 资料性附录) 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方法如下 转动测微器,使数字电压表读数在“o”的附近,读取测微器读数,取整到0.01×10-》ms-!,设为 a R.(例如3657.65); b 转动测微器,将读数旋转到R=R 十0.05处(R=3657.70),读取电压表读数V例如,V= 8.4mV); 将读数轮旋到R;=R,一0.05处(R=3657.60),读取电压表读数V(例如V=十6.9mV) c d 重复b)步骤,得电压表读数V'例如V'=一8.4mV); 电子灵敏度Q见式J.1); e "ty- Q= J.1 式中 电子灵敏度,单位为mv/100xI0-'nms=)5 Q V,V 电压表读数 示例 -8.4+-8.4 一6.9=15.3[单位;mv(100x10-'ms-] Q 当滤波盒的衰减倍数为20倍时,Q值选用10~20mV/(100×10-"nms=')为宜 f) g若Q值不在上述范围内则需调整 将读数轮旋转到R=R士0.10处(3657.75或3657.55),用小 螺丝刀插人面板上的“sens”探孔,旋转电位器调节螺丝(反时针旋转时使灵敏度减小,反之增 大),使电压表的读数在10一20mV/100×10-ms-)之间即成; h 调整后,再按上述步骤检测一次,检查Q值是否合乎要求 若不用电压表而使用检流计读数,其灵敏度的要求是检流计指针移动刻度一大格,相当于读数轮变 化100xI0-'ms,调整方法同电压表读数法 32
GB/T20256一2019 附 录 K 资料性附录 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 采用电子读数时,此项可不做 检验方法如下(设读数线为RL=o,,例如RL=2.2)): 将目镜亮线精确对准o=十0.1格(o=2.3),读取测微器读数(例如R=3600.880); a b 将目镜亮线精确对准o,=2.2,读取测微器读数R.例如R =36o0.779); 将亮线精确对准=一0.1格(o=2.1),读取测微器读数R.(例如R;=3600.677); c 再按上述的反顺序c),b),a)进行操作和读数,分别读记为0',R'例如R,'=3600.681); d ,',R'例如R '=3600.781);',R'例如R'=3600.883); 计算示例 (o十')-(,+ 2.3十2.3)-(2.22.2 R十R-(R十R=880十883-(779十78T 0.2 =0,000985 203 单位;格/100×10-ms (o十)-(,+ 2.1十2.1)一(2.2十2.2 R+R-R+R=677十68-779千78T -0.2 =0.000990 -202 单位;格/100×10-ms-) 由于q=g,故其不符值不大于观测误差目前尚无统一规定,且无法改正) 33
GB/T20256一2019 附 录L 资料性附录) 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 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方法(设R,为亮线切准读数线时测微器的数值)如下 将测微器读数设置在Ri=R十100的位置上,读取电子读数V,记录Ri,V; a b) 转动测微器,将读数设置在R,读取电子读数V,记录R,V; 转动测微器,将读数设置在R;=R,-100,读取电子读数V.记录R.,V c 按c),b),a)的顺序读记V'.,V '.,V' d 计算示例 e IV -V'17.1一0.2十|17.2十0.1 q -17.0 单位;mV/100×10-"nms IV-V十|V'-V 16.8一0.2|一16.7十0.1 q2 =16.9 单位;mV/100×10-》nms 由于q=g,故不符值小于观测误差 34
GB/T20256一2019 附录M 资料性附录 LCR重力仪观测记录格式范例 M.1重力联测电子读数) 重力联测电子读数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1 表M.1电子读数记录格式 48,4 点名 北京基本点 内温 观测者 日期 2016.4.12 外温 21.3C 记录者 天气 晴 检查者 101360Pa 乐 微震幅度 仪器高 269mm 士10×10”ms 仪器读数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2918.250 7.2 灵 ,150 -7.5 敏 .25o 7.3 度 O 14.8mV 时间 电子读数 备注 时间 光学读数 备注 6;42 2918.210 43 .212 :44 ,211 6:43 2918.211 中数 中数 火车 飞机 汽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运输 工具 明 35
GB/T20256一2019 M1.2重力联测(光学读数 重力联测光学读数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2 表M.2重力联测光学读数记录格式 48.4 点名 北京基本点 内温 观测者 日期 2016.4.13 外温 21.3"C 记录者 晴 天气 mmHg 检查者 压 微震幅度 仪器高 士10X10ms 101360Pa 269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 光 电 学 灵 度 时间 时间 光学读数 备注 电子读数 备注 649 2918.213 :50 .215 ;51 .214 6:50 2918.214 中数 飞机 汽车 火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运输 工具 说 明 36
GB/T20256一2019 M.3电子读数灵敏度测定 电子读数灵敏度测定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3 表M.3电子读数灵敏度测定记录格式 心 点名 北京××饭店 内温 观测者 48.4 日期 2016.5.4 外温 21.3C 记录者 ×× 天气 检查者 晴 mmHg 微震幅度 101360Pa 仪器高 269mm 士10×10-”ms厂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 2918.250 7.2 .150 -7.5 敏 .25o0 7.3 度 Q 14.8mV 电子读数 光学读数 时间 备注 时间 备注 6:42 2918.210 6:49 2918.213 :43 .212 ;50 .215 .211 51 .214 ;44 6:43 2918.211 中数 6:5o0 2918.214 (中数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飞机 汽车 火车 运输 工具 说 明 37
GB/T20256一2019 M1.4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方法一) 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方法一的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4. 表M.4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记录格式(一) 48.4 点名 西安××旅馆 内温 观测者 日期 2016.5.4 外温 23.1C 记录者 天气 检查者 晴 mmHg 微震幅度 98230Pa 仪器高 269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R 光 2.90 3793.65o 学 灵 3.45 3794.150 数 3793.15o 2.40 度 度 g=10.5(小格 时间 电子读数 光学读数 备注 时间 备注 中数) 中数 火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飞机 汽车 运输 工具 说 明 38
GB/T20256一2019 M.5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方法二 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方法二的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5 表M.5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记录格式(二 心 点名 北京××旅馆 内温 观测者 48.4 日期 2015.4.4 外温 23.4 记录者 ×× 天气 检查者 晴 mmHg 乐 微震幅度 98082Pa 仪器高 270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R 2.30 3588.880 灵 2.10 3588.685 般 2.30 3588.884 度 q=10.2(小格 电子读数 光学读数 时间 备注 时间 备注 中数 (中数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飞机 汽车 火车 运输 工具 说 明 39
GB/T20256一2019 M1.6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方法- 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方法一的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6 表M.6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记录格式(一) 48.4 点名 西安引点 内温 观测者 日期 2016.4.10 外温 18.4"C 记录者 天气 检查者 mmHg 微震幅度 98215Pa 仪器高 270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R 光 学 灵 数 度 度 器 器 纵水准 横水准 x 左 格 居 中 右 -格 前一格 居 后 -格 3600.741 3600.779 3600.744 3600.78o 3600.764 3600.767 中数 中数 飞机 汽车 火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运输 工具 说 读数线RL=2.90. 明 纵、横水准器位置正确 40
GB/T20256一2019 M1.7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方法二 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方法二的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7 表M1.7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记录格式(二 心 点名 西安 内温 观测者 48.4 日期 2016.4.10o 外温 18.5C 记录者 ×× 天气 检查者 晴 mmHg 微震幅度 98135Pa 仪器高 270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R 灵 般 度 纵 器 横 器 水准 水准 x 左 -格 居 中 右 格 前一格 居 后 -格 2.92 2.90 2.92 2.9 2.90 2.92 中数》 中数 飞机 汽车 火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运输 工具 说 采用视场刻划板读数检验气泡正确性 明 读数线RL- 2.90 1
GB/T20256一2019 M8水准器检验(电子归零测微轮读数 水准器检验电子归零测微轮读数的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8 表M.8水准器检验电子归零测微轮读数记录格式 48.4 点名 西安基本点 内温 观测者 日期 2016.10.12 外温 18.6"C 记录者 天气 检查者 晴 mmHg 微震幅度 98135Pa 仪器高 269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R 光 学 灵 数 度 度 器 器 纵水准 横水准 x 左 格 居 中 右 -格 前一格 居 后 -格 2951.162 2951.147 2951.168 2951.149 2951.150 2951.151 中数 中数 飞机 汽车 火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运输 工具 说 明 纵、横水准器正确位置居中 42
GB/T20256一2019 M.9水准器检验(电子读数法 水准器检验电子读数法的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9 表M.9水准器检验电子读数法记录格式 48.4 点名 西安引点 内温 观测者 日期 2016.4.11 外温 16.3 记录者 ×× 天气 检查者 晴 mmHg 微震幅度 98135Pa 仪器高 270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R 灵 般 度 纵 器 横 器 水准 水准 x 左 -格 居 中 右 格 前一格 居 后 -格 6.4mV 0.l -0. 3.9 6.,2 4,0mV 中数》 中数 飞机 汽车 火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运输 工具 说 明 纵、横水准器正确位置居中 43
GB/T20256一2019 ML.10电子读数线性度,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 电子读数线性度、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记录格式示例参见表M.10. 表M.10电子读数线性度,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记录格式 48.4 点名 北京基本点 内温 观测者 日期 2016.2.18 外温 18.4"C 记录者 天气 检查者 mmHg 微震幅度 98135Pa 仪器高 269mm 仪器读数 毫伏表值 分划尺值 仪器读数R 光 3600.880 17.117.2 2.8o 3600,.677681 学 灵 .78O 0.2 0.1 2.90 ,779781 教 敏 -l6.7 .880883 680 一16.8 3.00 度 度 q=17.0mVl6.9mV g=0.990(小格)0.985(小格 时间 电子读数 光学读数 备注 备注 时间 中数) 中数 火车 步行 仪器在测站上的设置位置 飞机 汽车 运输 工具 说 明 44
GB/T20256一2019 考文 参 献 [1]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2]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了解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GB/T20256-2019

GB/T20256-2019是我国国家测绘局发布的一项重要标准,它规定了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内容。

该标准适用于国家大地测量、地震勘探、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评估等领域的重力控制测量工作。

在该标准中,重力控制测量是指通过精密测量方法获得地球物理学参数——重力场的变化,以及利用这些参数控制国家大地测量的测量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标准规定了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包括仪器设备的精度、重力值测量的精度、数据的精度和处理等方面。同时,还规定了相关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规则,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该标准还对重力控制测量的报告编制、数据质量评价以及沿革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提高了测量工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总的来说,GB/T20256-2019是我国国家大地测量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标准。它为测量人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的相关资料

和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类似的标准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钻通设备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钻通设备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钻通设备的编号:GB/T20174-2019。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钻通设备共有123页,发布于2019-10-01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1∶10000比例尺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1∶10000比例尺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1∶10000比例尺的编号:GB/T20258.2-2019。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1∶10000比例尺共有463页,发布于2019-10-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