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7315-2011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Operationrulesformaizeseedproduc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号:GB/T17315-2011。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共有8页,发布于2012-04-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2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20
  • 实施日期2012-04-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页
  • 文件大小295.27KB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国家标准 GB/T17315一2011 代替GB/T17315一1998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Operationrulesformaizseedproduetionm 2011-12-30发布 2012-04-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7315一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315一1998《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与GB/T17315一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的名称 a 原标准名称为《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本标准修订为《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 程》 b 亲本类型及其生产程序 本标准简化了亲本类型及其生产程序,将亲本类型改为育种家种子、原种和亲本种子3类,生 产程序中删除了圃系提纯的亲本繁殖程序 种子生产中的隔离距离 本标准将原来杂交种种子生产过程中的空间隔离距离由300m改为200m 本标准由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内 辈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间北省种子管理总站.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间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 理站、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丹东农业科学院、辽宁省种子管理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 院、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绍江、孙世贤、黄长玲、陈伟程、王守才,季广德、周进宝、陈学军、王振华、 张进生、温春东、李龙凤、景希强,李磊鑫、张彪、杨国航、汤继华,黄西林,楚万国,邱军,刘素霞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315一1998
GB/T17315一2011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种子的类别、生产程序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育种家种子、原种,亲本种子,杂交种种子的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43(所有部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4404.1一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7415一2008农作物种子贮藏 (GB20464一2006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相关术语和定义与GB4404.12008和GB20464一2006一致 育种家种子breederseed 由育种者育成的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的最初一批自交系种子 3.2 原种basic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出来的或按照原种生产程序生产并达到规定标准的自交系种子 3 ? 亲本种子parentalseed 由原种扩繁并达到规定标准,用于生产大田用杂交种子的种子 3 杂交种种子commereialhybridseedl 直接用于大田生产的杂交种子 自交系原种与亲本种子的生产 原种的生产 4.1.1制定方案 原种生产前制定生产方案,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建立生产档案 4.1.2选地 生产地块应当采用空间隔离,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相距不得少于500m 要求生产田地力均匀
GB/r17315一2011 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稳产保收 4.1.3播种 播前应精细整地,进行种子精选包衣 适时足谪播种,确保苗齐苗壮 4.1.4去杂 在苗期、散粉前,收获前应及时去除杂株和非典型植株,脱粒前应严格去除杂穗、病穗 4.1.5收贮 单收单贮,填写档案,包装物内、外应添加标签 原种生产原则是一次繁殖.分批使用.连续繁殖不 应超过3代 检验方法按照GB/T3543所有部分),贮藏方法按照GB/T74152008,标签填写按照 GB20464一2006 4.2亲本自交系种子的生产 4.2.1选地 同4.1.2 4.2.2播种 同4.1.3 4.2.3去杂 同4.1.4 4.2.4收贮 同4.1.5 杂交种生产 基地选择 在自然条件适宜、无检疫性病虫害的地区,选择具备生产资质的制种单位,建立制种基地 制种地 块应当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相对集中连片 5.2隔离 空间隔离 5.2.1 空间隔离时,制种基地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应不少于200m. 5.2.2屏障隔离 屏障隔离时,在空间隔离距离达到100m的基础上,制种基地周围应设置屏障隔离带,隔离带宽度 不少于5m,高度不少于3m,同时另种宽度不少于5m的父本行 5.2.3时间隔离 时间隔离时,春播制种播期相差应不少于40d,夏播制种播期相差应不少于30dl
GB/T17315一2011 播种 播前应核实亲本真实性,进行种子精选、包衣和发芽率测定;根据亲本特征特性和当地的自然条件 确定适宜的父母本播期、播量、行比、密度等 5.4 去杂 5.4.1父本去杂 父本的杂株应在散粉前完全去除 5.4.2母本去杂 母本的杂株应在去雄前完全去除 5 去雄 5 母本宜采取带1叶2叶去雄的方式在散粉前及时、干净、彻底地拔除雄穗;拔除的雄穗应及时带 出制种田并进行有效处理 5.6清除小苗及母本分孽 母本去雄工作结束前,应及时将田间未去雄的弱小苗和母本分清除干净 人工辅助授粉 5.7 为保证制种田授粉良好,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5.8割除父本 授粉结束后,应在10d内将父本全部割除 5.9收获 子粒生理成熟后及时收获、晾晒或烘干,防止冻害和混杂 在脱粒前进行穗选,剔除杂穗,病穗 6 田间检查 检查项目和依据 6.1.1生产基地情况检查 重点查明隔离条件,.前作情况.种植规格等是否符合要求 6.1.2苗期检查 要进行两次以上检查,重点检查幼苗长势以及叶鞘颜色、叶形,叶色等性状的典型性,了解生育进程 和预测花期等 6.1.3花期检查 应重点检查去杂、去雄情况 主要依据株高、株型,叶形、叶色、雄穗形状和分枝多少,护颖色、花药 色、花丝色及生育期等性状的典型性检查去杂情况;主要依据制种田母本雄穗,母本弱小苗和分藜是否 及时、干净彻底拔除及拔除雄穗处理情况等检查去雄情况
GB/r17315一2011 6.1.4收获期检查 检查杂株、病虫害及有无错收情况 6.1.5脱粒前检查 重点检查穗型、粒型、粒色、穗轴色等性状的典型性 检查结果的处理 每次检查,应依据附录A的标准,将检查结果记人附录B 如发现不符合本规程要求的,应向生产 部门提出书面报告并及时提出整改建议 经复查,对仍达不到要求的,建议报废
GB/T17315一2011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玉米种子生产田纯度合格指标 表A.1玉米种子生产田纯度合格指标 项 目 类 别 母本散粉株率 父本杂株散粉株率 散粉杂株率 杂穗率 育种家种子 原种 s0,01 S0,01 亲本种子 0.10 0.10 <1.0 杂交种种子 0.5 注1;母本散粉株率;指散粉株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母本雄穗散粉花药数不小于10为散粉株 注2:散粉杂株率;指田间已散粉的杂占总株数的百分比,散粉前已拔除的不计算在内 注3;杂穗率;自交系的杂穗率指剔除杂穗前的杂穗占总穗数的百分比;杂交种的杂穗率是指母本脱粒前杂穗古 总穗数的百分比
GB/r17315一2011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玉米种子生产田间检查记录 生产单位 管理人: 户主姓名. 品种名称 地块编号 前作 面积: 隔离情况 种植密度;父 母 株/hm行比: 播种日期 收获日期 次 数 项 目 备注 检查时间<日/月 母本散粉株率/% 杂交种父本杂散粉率/% 母本杂穗率/% 散粉杂株率/% 自交系 杂穗率/% 检验意见 1.符合要求;2.整改;3.报废 检验员 月 日 年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17315-2011

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玉米种子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玉米种子的选育与培育

玉米种子的选育过程需要经过品种筛选、群体选择和单株选择等多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筛选和优化,可以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在种子培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土壤肥力:选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 田间管理:注重除草、松土等管理措施,保证种子生长环境的优良。
  • 防治病虫害:及时发现和处理玉米田里的病虫害问题,避免对种子培育造成不利影响。
  • 采收质量: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采收,保证种子质量。

二、种子处理与贮存

在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种子处理和贮存是很关键的一步。种子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逆性,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

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

  • 化学处理:利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种子传播的病害。
  • 生物处理: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技术手段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
  • 物理处理:如冷冻、辐射等手段,可以提高种子质量和耐受性。

在种子贮存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温度:玉米种子的贮存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8℃以下。
  • 湿度:玉米种子的贮存湿度一般应控制在8%~12%之间。
  • 通风:保持适当的通风量,有助于维持贮存环境的稳定性。

三、质量检测与标识

为了确保玉米种子的品质和安全性,需要对种子进行质量检测和标识。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种子杂质率、发芽率、纯度等。同时,还需要对种子进行符号标识,如品种名称、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

四、操作规程

GB/T17315-2011《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我国关于玉米种子生产的标准规范,具有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以下是该标准规定的一些主要内容:

  • 品种选择:应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需求市场等因素,选用具有良好适应性和优良品质的品种。
  • 田间管理:应加强土壤管理,保证土壤肥力和水分供应充足;注意除草、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
  • 采收质量:应在种子成熟期进行采收,选用合适的收获机械和方法,尽可能避免机械损伤和混杂污染。
  • 贮存管理:应选用质量优良的种子,并按照规定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要求进行贮存。
  • 加工处理:应根据种子质量和市场需求,选用合适的加工设备和方法,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处理。
  • 质量检测:应对种子进行规定的质量检测和标识,确保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质量要求。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介绍。通过规范的操作和管理,可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品质和产量,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资料

    和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类似的标准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号:GB/T17316-2011。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共有9页,发布于2012-04-01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号:GB/T17314-2011。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共有13页,发布于2012-04-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