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0590-2006

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sforhighandlowtemperature/lowairpressuretestingchamber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0590-2006。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共有16页,发布于2006-10-012006-10-01实施,代替GB/T10590-1989,GB/T11159-1989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N0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9.040
  • 实施日期2006-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6页
  • 文件大小528.56KB

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 GB/T10590一2006 代替GB/T10590一1989,GB/Tm159一1989 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sforhighandlowtemperature/Iowairpressuretestingchambers 2006-10-01实施 2006-04-03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 国国家标准化管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0590一2006 前 言 本标准是“环境试验设备技术条件”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由以下几项标准组成: GB/T10586一2006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7一2006盐雾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8一2006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9一1989低温湿热箱技术条件 GB/T105902006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1一2006 GB/T10592一1989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l158一1989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0590-1989《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和GB/T11159 1989《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T10590-1989及GB/T11159一1989的主要区别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内容采用IECc60068-3-5的相关部分 a 按IEC6006835的温度波动度的概念,温度波动度指标改为1c(见表1); b 按1Ec60068-3-5的温度数据记录要求,改为每分钟记录一次数据(见6.3) c 按IEc60068-3-5的升降温速率测试方法修改了升降温速率测试方法(见6.6). d 使用环境条件中扩大了大气压的范围(见4.1); 产品工作温度等级稍有调整,其中低温等级增加了一30C,高温等级减少了200C一级(见 表1); 温度偏差指标根据气压不同进行了分级规定(见表1) g h)对冷却水的水质提出了要求(见4.3ce)); 增加了电绝缘强度的要求(见5.3.1); 温度性能的测试改在空载条件下进行(见6.3.2); j 增加了温度偏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其应用的信息(见附录B. lk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重庆万达仪器有限公司,成都天宇试验设备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和重庆 银河试验设备有限公司等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云生,前正心、赖文光、许清禄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0590一1989,GB/T11159一1989.
GB/T10590一2006 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以下简称试验箱)的术语和定义、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 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对电工、电子产品及其他产品,零部件及材料进行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的试验箱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一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eqvISo780:1997) GB/T14048.1一2000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eqvIEC60947-1;1999 JB/T9512-1999气候环境试验设备与试验箱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 JF1059一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试验箱testchamer 密闭的箱体或空间,其中某部分能满足规定的试验条件 3. 温度设定值temperaturesetpoint 用试验箱控制装置设定的期望温度 3.3 实际温度aehievedtemperature 稳定后,试验箱工作空间内任意一点的温度 温度稳定temperaturestabilization 工作空间内所有点的温度均达到温度设定值并维持在给定的容差范围内 3.5 温度波动度temperatureflwctuation 稳定后,在给定的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一点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之差 3.6 工作空间workingspace 试验箱内能将规定的条件维持在规定容差范围内的部分 温度梯度 radient temperaturegr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的最大值
GB/T10590一2006 3.8 温度变化速率teperaturerateofchange 在工作空间中心测得的两个给定温度之间的转变率,以C/min为单位 3. 9 工作空间的温度偏差teperaturevariationinspace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中心温度的平均值和工作空间内其他点的温度的平均值 之差 3.10 极限温度temperatureextremes 稳定后,工作空间内所达到的最高和最低测得温度 使用条件 4.1环境条件 温度:15C35C; aa b)相对湿度;不大于85%; 大气压:80kPa106kPa; c 周围无强烈振动,无腐蚀气体; 无阳光直接照射或其他冷、热源直接辐射; 周围无强烈气流,当周围空气需强制流动时,气流不应直接吹到箱体上 周围无干扰试验箱控制电路的磁场影响; g h)周围无高浓度粉尘及腐蚀性物质 4.2供电条件 交流电压;220V土22V或380V土38V a b)频率,50Hz士0.5Hz 4.3供水条件 宜使用满足下列条件的自来水或循环水 水温:不高于30C a b)水压;0.1MPa~0.3MPa; 水质;符合工业用水标准 e 试验负载条件 试验箱的负载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负载的总质量按每立方米工作室容积内放置不大于80kg a b)负载的总体积不大于工作室容积的1/5 在垂直于主导风向的任意截面上,负载面积之和应不大于该处工作室截面积的1/3,负载置放 时不可阻塞气流的流动 技术要求 5.1产品性能 试验箱性能项目及指标见表1
GB/T10590一2006 表1试验箱性能项目及指标 序号 性能项目 单位 规定值 30,40、55、70,85、100、125、155、175 温度等级 5、一5、一25、一30、一40、一55、一65 常压温度试验时;士2C 温度偏差 温度低气压综合试时";<100C时:士3C >100C~200C时;士5C 温度梯度 温度波动度 <1.0 工作室内壁温度与 高温等级时;应不高于试验箱温度的3% K 工作空间温度之差 低温等级时;应不高于试验箱温度的8% 压等级 kPan 84、79.5、70,61.5,55、40,25、l58,4、2、l 84kPa40kPa时;士2kPa; 气压偏差 kPa 25kPa一4kPa时;士0.5kkPa; 2kPa时;士0.1kPa 每5min计算,平均速率不大于1C/min;或规定最快升、降温 升、降温速率" C/min 时间 气压变化速率 kPa/min s10 10 风速" <1或可调 mm/s 低温低气压试脸时,若气压低于10kPa,或高温低气压试验时,若气压低于4kPa,温度偏差可适当放宽 由制造商在产品技术文件中规定最快升温时间和降温时间 由制造商在产品技术文件中规定风速可调范围 产品结构及外观要求 5. 2. 试验箱内壁应使用耐热、不易氧化和腐饿并具有 -定机械强度的材料制造, 2 5.2. 保温材料应能耐高温和低温并具有阻燃性能 3 5.2. 保温层厚度应使试验箱外部表面温度不高于50C,保温层厚度在环境温度15C~35C、相对湿 度小于85%条件下运行时,不应有明显的凝露现象 2 5. 加热及制冷器件不得对试样直接辐射 5. .2.5应设有观察窗和照明装置 5.2.6应避免试验箱辅助装置和箱内壁的材料等对箱内空气产生污染 箱门的密封条不应在低温条件下硬化而失去密封性能 制冷系统管路应密封可靠,不得漏气、漏水、漏油 应有测试接线装置 5.2.10外观涂镀层应平整光滑、色泽均匀,不得有露底、起层,起泡或擦伤痕迹 5.2. 应有放置或悬挂样品的样品架 5.3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 5.3.1接线端子对箱体金属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应满足:冷态2MQ以上,热态1MQ以上(用 500V,准确度为1.0级兆欧表测量);并能承受50Hz交流电压1500V,施压时间5s的耐电压试验 5.3. 2 保护接地端子应与试验箱外壳有良好的电气联接并能方便牢固地接线,应符合 GB/T14048.1一2000的7.1.9的规定
GB/T10590一2006 5.3.3应有超温、过电流、缺水等保护及报警装置 5.3.4整机噪声应不高于85dB(A). 测试方法 6.1主要测试仪器 6.1.1风速仪 感应量应不低于0.05m/s的风速仪 6.1.2温度计 采用铂电阻、热电偶或其他类似温度传感器组成的并满足下列要求的测温系统 传感器时间常数;:20.s一40、 测温系统的扩展不确定度(k=2):不大于0.4C 6.1.3表面温度计 采用铂电阻或其他类似传感器组成并满足下列要求的测量系统 传感器时间常数;20s一40s 测温系统扩展不确定度(k=2):不大于1.0C 6.1.4气压测试仪器 采用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测气压允许偏差1/3的气压表(计 测试条件 6.2.1测试条件应满足4.1、4.2和4.3的要求 6.2.2测试在空载的条件下进行 6.3温度测试方法 测试点的位置及数量 在试验箱工作室内定出上,中、下三个水平测试面,简称上,中,下层 上层与工作室的顶面的 距离是工作室高度的1/10,中层通过工作室儿何中心,下层在最低层样品架上方10mm处 注;工作室具有斜顶或尖顶时,顶面为通过斜顶面与垂直面的交线的假想平面 6.3.1.2测试点位于三个测试面上,中心测试点位于工作室几何中心,其余测试点到工作室壁的距离 为各自边长的1/10(图1) 但对工作室容积不大于1m的试验箱,该距离不小于50mm. 6.3.1.3测试点数量与工作室容积大小的关系: 工作室容积不大于2m时,温度测试点为9个,布放位置如图1; a L/10 K M" 上层 中层 下层 A,B,,M,N -温度测试点 图1 b)工作室容积大于2nm时,温度测试点为15个,布放位置如图2
GB/T10590一2006 B U H 门 上层 中层 下层 温度测试点 A,B,,N,U 图2 6.3.2本测试在空载和正常大气压力条件下进行 6.3.3测试程序 6.3.3.1在试验箱可调范围内,分别选取最低和最高标称温度作为测试温度 6.3.3.2在工作空间中心测试点温度第一次达到测试温度并稳定2h,每隔1min测试所有测试点温 度值1次,在30min内共测30次 数据处理和试验结果 4 6.3. 将各测试点的温度值按测试仪表的修正值修正 6.3.4. 6.3.4.2剔除可疑数据(参考附录A) 6.3.4.3对在温度稳定阶段测得的数据,按式(1)计算每点30次测得值的平均温度 1习r T= 式中 T -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第;次测试值,单位为摄氏度(C) T 测量次数 6.3.4.4按式(2)计算温度梯度 T=T一T 式中 T 温度梯度,单位为摄氏度(C) T -温度平均值的最大值,单位为摄氏度(C); T -温度平均值的最小值,单位为摄氏度(C) 6.3.4.5按式(3)计算温度波动度 3 AT,=Ta一Ta 式中 AT -温度波动度,单位为摄氏度(C); -工作空间第i点的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C); T T -工作空间第i点的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C) 6.3.4.6按式(4)计算温度偏差 AT,=T,一T 式中 -温度偏差,单位为摄氏度(C) AT T 工作空间中心点的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GB/T10590一2006 工作空间其他点的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6.3.4.7试验箱控制仪表的设定值与中心测试值之差应满足表1的容许偏差要求 以上计算结果均 应符合表1的规定 6.3.4.8根据实际需要,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参考附录B) 6.4低气压测试方法 6.4.1低气压测试点位置为试验箱的气压指示点 6.4.2本测试在空载和4.1规定的正常环境条件下进行 6.4.3测试程序 在试验箱气压可调范围内,选取最低的试验标称气压值,使箱内的工作室空间从常压降至试验气压 值,稳定30min后,立即进行测试,每隔1min测试1次,共测30次 6.4. 4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评定 将测试点的气压值分别按测试仪器的温度和重力修正值进行修正 6.4.4 n测试数据中,其最高和最低值与试验气压值之差为试验箱在该标称值下的气压 6.4.4.2 在30min 偏差 以上计算结果均应符合表1的规定 6. 高低温低气压综合测试方法 温度测试点的位置及数量与6.3.1相同 6.5. 低气压测试点为试验箱的气压指示点 6.5.2 6.5.3测试在空载条件下进行 6.5.4测试程序 6.5.4.1在试验箱温度与低气压可调范围内,选取最高、最低标称温度和最低的试验标称气压为综合 测试值(低温低气压试验时,气压不低于10kPa,或高温低气压试验时,气压不低于4kPa) 当工作空间中的测试点温度达到测试温度时稳定2h,启动降压设备,降压至试验气压时,使气压 和温度同时稳定30min,立即对气压和温度同时进行测试 6.5.4.2气压测试;观察或记录气压值,在30min内每隔1min测试1次气压值,共测试30次 6.5.4.3温度测试;测试所有点的温度值,在30min内每隔1min测试1次,共测试30次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判定 将测试点的温度气压值分别按测试仪器的温度和气压修正值进行修正 6.5.5.2在30次气压测试数据中,其最高和最低值与标称气压值之差为试验箱在该标称值下的气压 偏差 6.5.5.3在30min内30次温度测试数据中,按照6.3.4.3,6.3.4.4.,6.3.4.5、6.3.4.6的方法计算平 均温度、温度梯度、温度波动度和温度偏差 6.5.5.4以上计算结果均应符合表1的规定 6.6升温及降温速率测试方法 6.6.1测试点为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点 6.6.2本测试在空载和4.1规定的常压条件下进行 6. .6. 3 在试验箱温度可调范围内,选择最低标称温度为最低规定温度,最高标称温度为最高规定温度 供方与需方协商,可确定其他温度值为最高规定温度或最低规定温度 6.6.4开启开关,使试验箱由室温降到最低规定温度,至少稳定2h,调至最高规定温度,检测试验箱 温度范围的10%升到90%的时间;使试验箱在最高规定温度下,至少稳定2h,再调至最低规定温度,检 测试验箱温度从温度范围的90%降到10%的时间 6.6.5将测得的温度值按测试仪表的修正值修正 6.6.6按式(5)计算升、降温平均速率:
GB/T10590一2006 0.8×(T一T V= 5 式中 V 升温平均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钟C/ min; -最低规定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最高规定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从温度范围的10%升到90%的升温时间或从温度范围的90%降到10%的降温时间,单位 为分钟(min) 6.6.7其结果应符合表1的规定 气压变化速率测试方法 低气压测试点为试验箱的气压指示点 本测试在空载和4.1规定的常温条件下进行 在试验箱气压可调范围内选取最低的试验气压值,当试验箱开始降压时,记录从常压到试验气压的 时间;然后使其试验箱开始升压,记录从试验气压升常压的时间 按式(6)和式(7)分别计算出升、降压的平均速率 P V降 6 V开 式中 V -降压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千帕每分钟(kPa/min); 升压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千帕每分钟(kPa/ min; P -常压值,单位为千帕(kPa); -试验气压值,单位为千帕(kPa); -降压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 升压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l升 其结果应符合表1的规定 6.8风速测试方法 6.8.1测试点数量及布放位置与6.3.1相同 6.8.2本测试在空载和室温条件下进行 6.8.3测试程序 将风速仪探头置于测试点,沿任意方向测量每一点的风速,取其最大值作为该测量点的风速 试验结果的计算与判定 将测得风速按风速仪的修正值修正 计算所有测试点风速的平均值 工作室内壁与工作室空间温差测试方法 本测试在空载及正常气压条件下进行 6.9. 测试点布放位置及数量 6.9. 6.9.2. 在试验箱工作空间几何中心布放一个温度传感器,在工作室六面内壁几何中心各放一个表面 温度传感器 6.9.2.2工作室壁中心有引线孔或其他装置时,测试点与孔壁或其他装置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 mm 6.9.3测试程序 6.9.3.1在试验箱温度可调范围内,以最高标称温度和最低标称温度为测试温度
GB/T10590一2006 6.9.3.2在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点的温度第一次达到测试温度并稳定2h,每隔2min测试所有测试点 的温度值1次,共测5次 6.9.4试验结果的计算与评定 6.9.4.1将各测试点的温度值按测试仪表的修正值修正 6.9.4.2分别计算各测试点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6.9.4.3按式(8)计算工作室内壁与工作室空间的温差 T一 ×100% 8 A= 式中 工作室内壁与工作室热力学温度之差的百分比 工作室内壁测试点的平均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T 工作空间几何中心测试点的平均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T 其结果应符合表1的规定 6.10安全保护性能测试方法 10,地绝缘及候保护接地编子的测试应在6.3试验前后各进行一次,均应符合要求 a.10.2安全保护装置测试程序 6.10.2. 在试验箱温度可调范围内,按表1的温度范围中任选3个温度作为试验温度 将超温保护及报警温度设定为测试温度,然后降温或升温 当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点的温皮 6.10.2.2 到达设定温度时超温保护装置应动作(停止制冷或加热)并同时发出报警信号即符合5.3.3的要求,本 试验应连续进行三次 6.10.2.3试验结果的判定 在试验过程中,如报警及保护装置每次均动作即符合要求 6.11制冷系统密封性能检查及判定方法 用卤素灯或肥皂水检查制冷系统管道接头的密封状况,如无泄漏迹象,则符合5.2.8的规定 6.12保温性能测试方法 6.12.1本测试在6.3规定的测试期间进行 6.12.2试验箱温度稳定在最高工作温度点2h,用表面温度计检查试验箱外壁的温度;稳定在最低工 作温度点2h,观察试验箱外壁的凝露情况,以上结果应符合本标准5.2.3的要求(观察窗框架、引线孔 及门框边100mm范围除外. 6.13噪声测试方法 试验箱整机噪声的测试方法见JB/T9512一1999,结果应符合5.3.4的规定 6.14外观涂镀层质量检查及判定方法 6.14.1本检查在6.36.13的试验开始前及全部结束后各检查1次 6.14.2肉眼观察外观涂镀层,结果应符合5.2.10要求 检验规定 试验箱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两类 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的项目及试验方法见表2 型式检验 7.3.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试验项目见表2 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 a b)正式生产的产品在结构、材料、工艺、生产设备和管理等方面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 能时;
GB/T10590一2006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质量监督检验时 ce 出厂试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N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再生产时; e 产品批量生产时,每两年至少一次的定期抽检 f 7.3.2抽样及评定规则 7.3.2.1成批生产的试验箱,批量在20台以上时,抽检2台,不足20台时,抽检1台 7.3.2.2抽检样品的型式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否则,对不合格项目加倍抽检 第二次抽检合格时,仅 将第一次抽检不合格项目返修,检验合格后允许出厂;如第二次抽检样品中仍有一台不合格时,则认为 该批产品不合格 如第二次抽检样品全部合格,则认为该批产品合格 出厂检验 77 .4.1出厂检验由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负责 7.4.2本检验在空载条件下进行 4.3检验项目及试验方法见表2 7. 表2检验项目及试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章条号 试验方法章条号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表1序号2项 温度偏差 6.3 综合测试温度偏差 表1序号2项 6.5 温度梯度 表1序号3项 6.3 表1序号4项 温度波动度 6.3 气压偏差 表1序号7项 6.小 气压变化速率 表1序号9项 6.7 升温降温速率 表1序号8项 6.6 工作室内壁温度与工作 表1序号5项 6.9 空间温度之基 风速 表1序号1o 项 6.8 5 外观涂镀层质量检验 .2.1o 6.14 3 1o 安全和保护装置检验 5. 6,10 1m 保温性能 5.2.3 6.12 12 噪声 5,3,4 6.13 13 制冷系统密封性 6.ll 注:有“”者为应检验项目, 试验箱除温度梯度及偏差采用抽样检验外,应逐台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均应合格 抽样及评定规则 温度梯度及偏差的出厂抽检量按产品一次批量的10%计算,但不得少于2台 4.5 7.4.5.2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如有1台不合格,应加倍抽检:第2次抽检合格时,仅将第1次抽检不 合格项目返修,检验合格后允许出厂;如第2次抽检仍有1台不合格,则应对该产品逐台检验 标志包装、贮存 标志 8.1.1试验箱的铭牌,字迹应清晰耐久,固定牢靠
GB/T10590一2006 8.1.2铭牌内容应包括 产品型号、名称; a bb 质量; 电压、频率及总功率; e d 产品序号,制造日期: 制造单位名称 e 8.2包装 8.2.1包装箱的文字及标志应符合GB/T191一2000的规定 8.2.2包装箱应牢固可靠 8.2.3包装箱应防雨淋、防潮气聚集 试验箱的附件、备件和专用工具应单独包装,牢靠地固定在包装箱内 8.2.4 试验箱的技术文件如装箱清单,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等应密封防潮,固定在包装箱内明 8.2.5 显的地方 8.3贮存 试验箱的运输包装件应贮存在通风良好,无腐蚀性气体及化学药品的库房内 8.3.1 8.3.2贮存期长达一年以上的试验箱,应按型式检验抽样及判定规则,按出厂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后方 可出厂 1o
GB/T10590一200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可疑数据判别方法 对一组修正后的测试数据的某个极大或极小值有怀疑时,应利用专业知识找出原因,在未判明它是 否合理前,既不要轻易保留,也不要随意剔除,可用下述方法判别,决定取舍 A.1利用式(1),式(A.1)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及单次测得值的标准偏差 T,一T" S(T 式中 -第i次测量值,单位为摄氏度(C); T T 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民度(C) 单次测得值的标准偏差,单位为摄氏度(C) ST 测量次数 A.2求格拉布斯准则计算统计量 (A.2 T/S(T G(n)=T 式中 -测量数据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单位为摄氏度(C) Tm A.3对于本标准,取显著水平a=0.01,临界值G(n)为 当 n=30时,G(n)=3.103; n=29时,Gn))=3.085; 1=28时,G(n)=3.068; n=27时,G(n)=3.049 当G(n)|>G(n)时,则舍去该T 值,并重新按式(1),式(A.1)和式(A.2)计算剩下数值的平均 值及标准偏差和G(n),按本法检验直到无可疑数据为止 11
GB/T10590一2006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温度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B.1温度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依据为JJF10591999 B.2温度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流程如下 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被测量Y与输人量X1,,X 的关系 a b)求最佳值,由X,的最佳值.r,求得Y的最佳值y 列出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A类评定和B类评定; 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评定扩展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报告 g B.3温度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步骤如下 根据温度偏差的定义,其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为式(4) a 求最佳值 b T,的最佳值为工作空间其他点在30min内的温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T.,T,的最佳值为工作空 间中心点在30min内的温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T ,均按式(1)计算 因此,温度偏差的最佳值就是式(4)中T 列出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温度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有 由于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工作空间其他点在30min内的温度测量值数据不重复引人的标准不 确定度4; 测试工作空间其他点的温度时,由于测温系统的不准确引人的标准不确定度4, 由于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工作空间中心点在30min内的温度测量值数据不重复引人的标准不 确定度u 测试工作空间中心点的温度时,由于测温系统的不准确引人的标准不确定度ui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根据实测数据按A类评定,工作空间其他点在30min内的温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T,的实 验标准差就是标准不确定度ui;工作空间中心点在30min内的温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T,的实验标 准差就是标准不确定度u4;均按式(A.1)和式(B.1)计算 ST S(T= (B.1 Vn 标准不确定度丝 应是测温系统测试工作空间其他点温度时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 度u,应是测温系统测试工作空间中心点温度时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其中,标准不确定度分量M,le、M,和u互不相关,不确定度传播律公式为(B.2): B.2 ul=i十d十十d 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见式(B.3 B.3 u =、i十姓十姓干 4 fD 评定扩展不确定度U 按置信水平P=0.95,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为式(B.4) U=2×u 12
GB/T10590一2006 不确定度报告 g 温度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可用如式(B.5)形式表示: B.5 AT,=T一T 士U 例如.上偏差AT=(1.0士0.3)c,k=2 下偏差AT 一 -1.5士0.2)C,k=2. h)如果温度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为最大温度偏差值的1/3~1/10时,测量不确定度对判定测试 结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若计算出的温度偏差合格,则说明试验箱的该项技术指标满足 要求 试验箱其他技术性能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亦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0588-2006。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共有13页,发布于2006-10-012006-10-01实施,代替GB/T10588-1989
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0591-2006。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共有15页,发布于2006-10-012006-10-01实施,代替GB/T10591-1989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标签
气象仪器 水文与水利仪器 海洋仪器 地球科学仪器 X射线、磁粉、荧光及其他探伤仪器 超声波与声放射探伤仪器 工艺试验机与包装试验机 力与变形测试仪器 机械振动、冲击设备与动平衡机 金属材料试验机 试验机与无损探伤仪器综合 真空检测仪表与装置 声学仪器与测震仪 实验室用玻璃、陶瓷、塑料器皿 实验室基础设备 实验室仪器与真空仪器综合 质谱仪、液谱仪、能谱仪及其联用装置 电化学、热化学、光学式分析仪器 色谱仪 物性分析仪器 物质成分分析仪器与环境监测仪器综合 缩微复印机械 照相机与照相器具 投影器、幻灯机 测试设备与检验片仪器 镜头 放映设备及其配件 制片设备 电影、照相、缩微、复印设备综合 光学设备 光学测试仪器 光学计量仪器 电子光学与其他物理光学仪器 放大镜与显微镜 望远镜、大地测量与航测仪器 光学仪器综合 电工参数检验及电源装置 综合测试系统 交直流电工仪器记录仪器 数字显示仪表 电能测量和负荷控制系统 电测模拟指示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综合 其他自动化装置 工业控制机与计算技术应用装置 自动控制与遥控装置 执行器 调节仪表 显示记录仪表 机械量仪表、自动称重装置与其他检测仪表 流量与物位仪表 温度与压力仪表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仪器、仪表用材料和元件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