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3237-2009

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

Methodsofanthropometryforlocatingacupuncturepoint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的编号:GB/T23237-2009。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共有28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1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1.020
  • 实施日期2009-08-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8页
  • 文件大小3.75M

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


国家标准 GB/T23237一2009 喻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 NMeholsfanthropometryforloeatingaeupunectureponts 2009-02-06发布 2009-08-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3237一2009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术语和定义 2.1基本术语 2.2体表标志点 2.3基准穴点 2 测量条件及确定测量项目的原则 12 测量条件 确定测量项目的原则 13 3 测量项目及方法 手指同身寸测量项目及方法 13 13 全身骨度测量项目及方法 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及方法 15 附录A(资料性附录》骨度折量寸 1 附录B(规范性附录)确定测量点、测量项目的原则 18 附录c规范性附录喻穴定位人体测量项目示意图 19 参考文献 24
GB/T23237一2009 前 言 本标准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针灸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晓冬、王雪苔、岗卫娼、王勇、尹远平吴富东、胡玲、房骡恭、黄龙祥 业
GB/T23237一2009 引 言 针灸喻穴定位方法分三种: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与此 三种方法密切相关的传统体表标志之间的比例关系、骨度折量数值,以及部分喻穴定位分歧,均有待通 过人体实际测量获得检验、补充和修正 喻穴定位人体测量可以使喻穴定位的依据更加充分、科学,可 以为喻穴插图、挂图及模型的制作提供数据支撑 本标准借鉴现代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的知识和方法 规定了用于喻穴定位的人体测量方法 鉴于针灸喻穴定位方法中所使用的骨度折量“寸”、手指同身“寸”与国际单位制长度计量单位不同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国际会议,确定“寸”cun)为经络和喻穴定位的标准测量单位 本标准的喻穴定位即采用这种计量单位
GB/T23237一2009 喻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 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针灸喻穴体表定位使用的人体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中涉及的喻穴体表测量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基本术语 2.1.1 骨度折量proportionalbonemeasurement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于喻穴定位 全身常用骨度折量寸参见 附录A 2.1.2 手指同身寸fim nger-un 以被测量者手指表面的特定距离作为度量单位,用于喻穴定位 2.1.3 矢状面sageitalplane 人体前后方向的正中平面正中矢状面)或平行于它的平面侧矢状面) LGB/T57031999,定义2.2.25] 2.1.4 眼耳平面frankfortplae 法兰克福平面 两耳屏点和右眼眶下点所构成的标准水平面 [GB/T57031999,定义2.2.8] 2.1.5 内侧与外侧medialandlateral 近于正中矢状面者为内,远于正中矢状面者为外 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侧称为“内侧”,手背一侧即 伸侧称为“外侧”;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 2.1.6 上与下superiorandinferior 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 [GB/T12346一2006,定义2.2.2] 2.1.7 前与后anteriorandposterior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GB/T12346一2006,定义2.2.3灯 2.1.8 近侧[端]与远侧[端]proximalanddistal 四肢部近躯干者为近侧[端],远躯干者为远侧[端]
GB/T23237一2009 2.1.9 前正中线anteriormedianline 胸骨中线 通过胸骨正中所作的垂线 如图1所示 前正中线 肘环线 胁中水平线 “腕横纹 膝环线 图1 2.1.10 后正中线posteriormelianline 通过背部正中所作的垂线 图2所示 后正中纱 “肩甲骨内侧线 肘环线 臀稽 膝环线 图2
GB/T23237一2009 2.1.11 horizontallineofumbilicus 胁中水平线 经过脐点的水平线 图1所示 2.1.12 肩脾骨内侧线nmediallineofscapula 直立并两臂自然下垂时,通过肩冈内侧缘的垂线 图2所示 2.1.13 肘环线cubitalcrease 肘环纹 肘中过肘尖环线 其后为肘尖,两侧为胁骨内、外侧骰和肘横纹内,外侧纹头 图1、图2所示 2.1.14 腕横纹wristcrease 腕前区的2一3条横行的皮肤皱纹 图1所示 2.1.15 膝环线poplitealecrease 骸尖胭横纹环线,即股胫关节间隙(股骨内侧踝与胫骨内侧骰之间、股骨外侧踝与胫骨外侧踝之 间) 其前面为怅尖,两侧为胭横纹内外侧纹头 图1、图2所示 2.1.16 臀褶glutealfold 臀横纹 臀部和大腿之间的皮肤皱褶中最长的一条 图2所示 2.1.17 腋中线midaxillaryline 通过腋窝中点,即腋前、后皱之间中点所作的垂线 图3所示 腋中线 图3 2.2体表标志点 体表标志点的定义见附录B中的B.1.1,确定体表标志点的原则见附录B中的B.1.2 前发际正中midpointofan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形成明显头发边缘)正中 图4所示
GB/T23237一2009 前发际正中 额角发际 孔点 图4 2.2.2 额角发际anteriorhairlineattheecornerofforehead 前发际与鬓角发际前缘所形成的交角处 图4所示 2.2.3 随孔点pupln 瞳孔中心 图4所示 2.2.4 后发际正中midpointofpos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形成明显头发边缘)正中 图5所示 2.2.5 完骨点mastoid procesS 颗骨乳突的最突出点 图5所示 完骨点 -后发际正中 图5 2.2.6 颈椎点cervieale 第7颈椎棘突最突出点,颈后隆起最高且随头转动而活动 图6所示
GB/T23237?2009 ? ?6 2.2.7 fold ??? asllhaury anteriorax ???,????7? ??? ? ?7 2.2.8 tipoftheelbow ?????8? - ?8
GB/T23237一2009 2.2.9 腋后纹头posterioraxilaryftolad 上肢自然下垂,腋窝皱后端 图9所示 腋后纹头 图9 2.2.10 锁骨中点midpointoftheelaviele 锁骨胸骨端与锁骨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图10所示 -锁骨中点 剑胸结合 剑突尖 图10 2.2.11 乳头点theliom 乳头的中心 图7所示 2.2.12 剑胸结合 xiphisternalsynchondrosis 剑突基部与胸骨体下缘的连接处,在体表可摸到一横行的骨峭 图10所示 2.2.13 剑突尖tipofthexiphoidprocess 剑突下部最尖点 图10所示 2.2.14 腑点ophalion 胳的中心点 图11所示 2.2.15 耻骨联合点symphysion 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 图11所示
GB/T23237一2009 2.2.16 骼前上棘点iliospinaleanterius 骼前上棘向前下方最突出的点 图11所示 胁点 瞥前上棘点 耻骨联合点 图11 2.2.17 大转子点trchanterion 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 图12所示 注,又称大转子高点 大转子点 图12 2.2.18 骸底 ofthepatella base 图13所示 腿伸直,献骨的上缘 2.2.19 骸尖apexofthepatella 腿伸直,骶骨的下缘尖端 图13所示 旅底 怅尖 图13 2.2.20 内踝高点promineneefthemedialmalleolus 内踝最凸起处 图14所示
GB/T23237一2009 2.2.21 足后跟点ptermion 足后跟部向后最突出的点 图14所示 -内踩高点 足后跟点 图14 2.2.22 外踝高点prominenceofthelateralmalleolus 外踝最凸起处 图15所示 外霹高点 图15 2.2.23 趾尖点aeropodion 足自然伸直时,距足后跟点最远的足趾端点 图16所示 趾尖点 图16 2.3基准穴点 基准穴点的定义见附录B中的B.1.1,确定基准穴点的原则见附录B中的B.1.3. 2.3.1 神庭Shentimg(GV24)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图17所示
GB/T23237一2009 神庭 头临泣 头维 印堂 图17 2.3.2 头临泣ToulineiGB15 在头部,两目平视,`孔直上,前发际上0.5寸 图17所示 2.3.3 头维Touwei(Sr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 图17所示 2.3.4 印堂Yintang(GV29 在头部,两眉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图17所示 2.3.5 脑户NaohiGV17) 在头部,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中 图18所示 注: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中 脑户 -风府 图18 2.3.6 风府FengfiGV16 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颅骨下缘,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图18所示 2.3.7 肩戳Jianyu(LI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匕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图19所示 注,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髅
GB/T23237一2009 是" 云门 中 期门 日月 图19 2.3.8 云门Yunmen(LU2 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处,肩卿骨喙突内缘 图19所示 2.3.9 天突ranti(CV22 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图19所示 注,在两侧锁骨中间凹陷中 2.3.10 膛中Danzhong(Cv17 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中点,前正中线上 图19所示 2.3.11 期门Qimen(LR14) 在胸部,第6肋间隙,乳头直下 图19所示 2.3.12 日月Riyue(GB24) 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乳头直下 图19所示 2.3.13 章门Zhangmen(LR13) 在腹外侧区,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图20所示 注:侧卧举臂,屈上足伸下足,先确认第12肋游离端,再沿着肋弓缘向前触摸到的浮肋即第11胁骨游离端,在其下 际取穴 章门 京门 图20 10
GB/T23237一2009 2.3.14 京门Jingmen(GB25) 在上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际 图20所示 注,侧卧举臂,从腋后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后触及第12肋骨游离端,在下方取穴 2.3.15 冲门Chongmen(SP1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骼外动脉搏动处(仰卧位取穴)的外侧 图21所示 冲门 图21 2.3.16 脾关Biguan(SI31 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 图22所示 注:跷足,稍屈膝,大腿稍外展外旋,绷紧肌肉,在股直肌近端显现出2条相交叉的肌肉斜向内侧为缝匠肌,外侧为 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间围成一个三角形凹陷,其三角形顶角下凹陷中即为本穴 醉关 笑门 风市 阴陵泉 阳陵泉 图22 2.3.17 茸门Jimen(SP11 在股前区,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图22所示 注,平卧或半卧,屈骰,屈膝,下肢外展,抗阻力内收时在大腿内侧约上1/4区段显现一明显的三角形凹陷,其尖角 处即是本穴 2.3.18 风市Fengsh(GB31) 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骼胫束后缘 图22所示 注,稍屈膝,大腿稍内收提起,可显露瞥胫束 2.3.19 阴陵泉Yinlingquan(SPg)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图22所示 1l
GB/T23237一2009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2.3.20 阳陵泉Yanglngquan(GB34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缘凹陷处 图22所示 2.3.21 涌泉YogquanKI1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 图23所示 -涌泉 图23 测量条件及确定测量项目的原则 3.1测量条件 3.1.1人群 年龄在18岁一60岁的正常成年人,有明显谢顶、扁平足、残疾、畸形者除外 3.1.2测量基本姿势 3.1.2.1立姿 被测者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挺胸,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掌心向 前,自然伸直膝部,两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约呈45"夹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 3.1.2.2坐姿 被测者挺胸坐在被调节到与腓骨头等高的平面上,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左、右大腿 大致平行,屈膝约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轻放在大腿上,臀部、背部应同时抵靠在同一铅垂面上 1.2.3仰卧位 3 被测者仰卧,双臂平放在身体两侧,双腿自然伸直,又称平卧位 3. 1.3被测者的衣着 测量时,被测者应裸体或尽可能少着装,且免冠赤脚 1.4支撑面 站立面(地面、平台或坐面应平坦、水平且不变形 3.1.5测量工具 被推荐的标准测量工具是人体测高仪、游标卡尺、软卷尺、瞳距尺和直角钢尺 3.1.5.1人体测高仪 用来测量身体各点与标准参照面(如肘环线、膝环线)之间直线距离的专用工具 3.1.5.2圆杆直角规 由人体测高仪的第一、二节与二支直尺组成,用来测量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宽度及参照点之间距离的 工具 12
GB/T23237一2009 3.1.5.3游标卡尺 用来测量人体各部位参照点之间较短距离的工具 3.1.5.4软卷尺 用来测量身体围长或弧长(沿人体表面自然曲度的弧线长度)的工具 3.1.5.5瞳距尺 用来测量两瞳孔间距的专用工具 3.1.5.6直角钢尺 用来测量足部各参照点之间距离的工具 测量足部项目时,应在足跟下垫一硬质平板 3.1.6测量值读数精度 测量值读数精度为1 mm 3.1.7其他条件 无论何种测量姿势,身体应保持两侧对称 应在被测者正常呼吸状态下进行胸部和其他受呼吸影响明显的部位的测量 对于可以在身体左右两侧都能进行的测量项目,为测量方便,本标准均规定在右侧测量 3 2 确定测量项目的原则 确定测量项目的原则见附录B第B.2章 测量项目及方法 手指同身寸测量项目及方法 拇指同身寸 被测者取坐姿,手立放在一平面上,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游标卡尺测量拇指的指间关 节的宽度 如图c.1所示 4.1.2中指同身寸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游标卡尺测量中指中节烧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 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 如图C.2所示 横指同身寸 被测者取坐姿,手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侧横纹为准,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游标卡尺 测量其四指的宽度 如图C.3所示 4.2全身骨度测量项目及方法 4.2.1头颈部测量项目及方法(如图C.4和图C.5所示 4.2.1.1头维间弧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两侧头维之间的最短弧长 4.2.1.2印堂与前发际间弧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软卷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印堂与前发际正中之间 的弧长 4.2.1.3前发际与脑户间弧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软卷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前发际正中与脑户之间 的弧长 4.2.1.4脑户与风府间弧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软卷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脑户与风府之间的 弧长 4.2.1.5风府与后发际间弧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软卷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风府与后发际正中之间 13
GB/T23237一2009 的弧长 被测者头部应保持直立位 4.2.1.6后发际正中与颈椎点间弧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软卷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后发际正中与颈椎点之 间的弧长 被测者头部应保持直立位 4.2.1.7完骨间弧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用软卷尺测量左、右两颗骨乳突间(完骨点)最短 弧长 .2.1.8瞳孔间距 4.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右手持瞳距尺测量左、右瞳孔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4.2.2胸腹部测量项目及方法(如图C.4所示 .2.2.1两侧锁骨中点间距 4.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两侧锁骨中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4.2.2.2两云门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正常呼吸时两侧云门之间的直线 距离 4.2.2.3两乳头间距(男性)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正常呼吸时两侧乳头点之间的直 线距离 4.2.2.4天突与腋中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天突至中的直线距离 4.2.2.5天突与剑胸结合处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天突至剑胸结合处的直线距离 4.2.2.6剑胸结合处与济中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剑胸结合处至胳点的直线距离 4.2.2.7膀中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胳点至耻骨联合点的直线距离 4.2.3背部测量项目及方法(如图C.5所示 4.2.3.1肩脾骨内侧线与后正中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肩卿骨内侧线至后正中线之间的 直线距离 4.2.4 上肢测量项目及方法 4.2.4.1腋前纹头与肘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登,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腋前纹头至肘环线之间的垂直 距离 4 .2.4.2肩穴与肘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肩骶至肘环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4.2.4.3腋后纹头与肘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后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腋后纹头至肘环线之间的垂直 距离 4.2.4.4肘环线与腕横纹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后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肘环线至腕横纹之间的垂直 距离 14
GB/T23237一2009 4.2.4.5腕横纹与中指尖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后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腕横纹至中指尖之间的垂直 距离 4.2.5下肢测量项目及方法(如图C.4和图C.5所示 4.2.5.1骼前上棘与膝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骼前上棘点至膝环线的垂直距离 4.2.5.2大转子点与膝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大转子点至膝环线的垂直距离 4.2.5.3耻骨上缘与膝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耻骨联合点至膝环线的垂直 距离 4.2.5.4族骨底与族骨尖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人体测高仪测量骶底至尖的垂直距离 4.2.5.5膝环线与阴陵泉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膝环线至阴陵泉的垂直距离 4.2.5.6阴陵泉与内踝高点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人体测高仪测量阴陵泉至内踝高点的垂直距离 4.2.5.7膝环线与阳陵泉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膝环线至阳陵泉的垂直距离 4.2.5.8阳陵泉与外踝高点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阳陇泉至外踝高点的垂直距离 4.2.5.9足长 被测者取仰卧位,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下方,用直角钢尺测量趾尖点至足后跟点的最大距离 测 量时应注意直角钢尺与足的纵轴平行 4.2.5.10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间距 被测者取仰卧位,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下方,用直角钢尺测量2、3趾趾缝纹头端至足跟的距离 4.2.5.11臀横纹与膝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臀横纹至膝环线的垂直距离 4.3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及方法(如图C.6和图C.7所示 4.3.1期门与膀中水平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期门至脐中水平线的直线距离 4.3. .2 日月与腑中水平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日月至脉中水平线的直线距离 4.3.3章门与膀中水平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章门至脐中水平线的直线距离 4.3.4章门与腋中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圆杆直脚规测量章门至腋中线的水平距离 4.3.5京门与膀中水平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京门至脉中水平线的直线距离 4.3.6冲门与膀中水平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冲门至脉中水平线的直线距离 4.3.7冲门与任脉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圆杆直角规测量冲门至任脉的直线距离 15
GB/T23237一2009 4.3.8脾关与膝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碑关至膝环线的垂直距离 4.3.9门与膝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人体测高仪测量箕门至膝环线的垂直距离 4.3.10涌泉与足后跟点间距 被测者取仰卧位,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下方,用直角钢尺测量涌泉穴至足跟的距离 4.3.11风市与膝环线间距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测量风市穴至膝环线的垂直距离 16
GB/T23237一2009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骨度折量寸 骨度折量寸,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喻穴定位 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 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 全身主要“骨度” 折量寸见表A.1 表A.1骨度折量寸表 折量寸 度量法 明 部 位 起 点 止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用于确定头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喻穴的 头面部 纵向距离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喻穴的横向距离 9 横寸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用于确定头后部喻穴的横向距离 胸骨上窝(天突)-剑胸结合中点(歧骨)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 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脐中 用于确定上腹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胸腹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胁部 两肩脾骨喙突内侧缘之间 12 横寸 用于确定胸部喻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喻穴的横向距离 横寸 背腰部肩脾骨内侧缘-后正中线 用于确定背腰部喻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尺骨鹰嘴》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上肢部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腕掌(背)侧远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12 端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槟底 18 用于确定大腿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 直寸 怅底-怅尖 骸尖膝中)内踝尖15寸 15 直寸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骰下方阴陵泉内踝尖为 13寸 下肢部 19 股骨大转子-一肌横纹(平喉尖)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部前外侧部脸穴的纵向 距离 臀沟-胭横纹 14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后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16 胭横纹(平骸尖)外踝尖 直寸 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内踝尖-足底 直寸 用于确定足内侧部喻穴的纵向距离 17
GB/T23237一200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确定测量点,测量项目的原则 B.1确定测量点的原则 B.1.1测量点的分类 本标准中的测量点分两种,一种是体表标志点,是与喻穴定位密切相关的体表解剖标志;另一种是 基准穴点(某些喻穴的定位与骨度的起止点相合,或作为本标准中测量项目的起止点,则这部分喻穴在 本标准中被定义为基准穴点) B.1.2确定体表标志点的基本原则 确定体表标志点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应当考虑性别体型,年龄体位和姿势等因素;如乳头(在女性,尤其中老年肥胖者体表位置差 异较大、喉结(在女性及儿童体表难以触及)等; 若体表活动标志和骨性标志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应说明之 如肘环线、腕横纹等; 传统体表标准术语,如果有完全对应的解剖学术语,则直接采用,不必再进行定义 B.1.3确定基准穴点的基本原则 基准穴点的定位采用GB/T12346一2006中的定位方法,但如果为测定该穴的骨度折量寸而设有 测量项目时,则不完全采用GB/T123462006,而使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如云门穴在 GB/T12346一2006中的定位为;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在本 标准中的定位为: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卿骨喙突内缘 B.2确定测量项目的原则 确定测量项目应遵循以下原则 广泛使用的骨度尺寸; -与喻穴定位密切相关的体表解剖标志之间的比例关系; -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喻穴定位中存在定位分歧的喻穴 18
GB/T23237一2009 附 录c 规范性附录 喻穴定位人体测量项目示意图 C.1手指同身寸测量项目示意图 手指同身寸测量项目示意图见图c.1,图C.2和图C.3 3寸 图C.1拇指同身寸 图C.2中指同身寸 图c.3横指同身寸 C.2全身骨度测量项目示意图正面、背面及侧面 全身骨度测量项目示意图见图C.4和图C.5 19
GB/T23237一2009 2.1.3 4.2.1.2 42 A214 1.s 4.2.2.5 4.2.4.2 4.2.4.1 422.6 4227 4245 42.5.1 4.2.5.3 45.4 4.2.5.5 45了 4.25.8 425.6 4.2.5.9 42.5.10 注:图中标号与“4.2全身骨度测量项目及方法”的条款编号相对应 图c.4全身骨度测量项目示意图(正面及侧面 20
GB/T23237一2009 421.7 4.2.1.6 4.2.3. 4.2.4.3 425.2 4.2.5.11 注;图中标号与“4.2全身骨度测量项目及方法"的条款编号相对应 图C.5全身骨度测量项目示意图(背面》 21
GB/T23237一2009 C.3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示意图 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示意图见图C.6和图C.7 4.3 43.3 4.3.6 4.3. 4.3.8 4.3.9 4.3.10 注:图中标号与“4.3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及方法”的条款编号相对应 图c.6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示意图(正面 22
GB/T23237一2009 4,3.11 注图中标号与“4.3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及方法"的条款编号相对应 图C.7定位有分歧的喻穴测量项目示意图侧面 23
GB/T23237一2009 参 考 文献 [1] GB/T5703一1999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 [2] GB/T12346一2006喻穴名称与定位 214

大地测量术语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大地测量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大地测量术语的编号:GB/T17159-2009。大地测量术语共有68页,发布于2009-06-0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的编号:GB/T12343.3-200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共有36页,发布于2009-06-012009-06-01实施,代替GB14512-1993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