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182-2018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Generalspecificationforsecondarysurveillanceradarofairtrafficcontrol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的编号:GB/T12182-2018。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共有33页,发布于2019-0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V5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3.220
  • 实施日期2019-0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3页
  • 文件大小2.02M

以图片形式预览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国家标准 GB/T12182一2018 代替GB/T121821990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speeificationforsecondary General Surveillanceradarofair trafficcontrol 2018-09-17发布 2019-0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币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12182一2018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 义 要求 4.1组成 4.2使用性能 4.2.1作用距离 4.2.2精度 4.2.3分辨力 4.2.4工作模式 .25目标处理能力 l3 a 可靠性 13 维修性 13 27 1.2.8接口 13 2》环境适应性 13 4.2.10电源适应性 14 4.2.11 15 电磁兼容性 15 1.2.12安全性 4.2.13连续工作能力 15 15 !.2.14尺寸,重量 4.3天线分系统 15 4.3.1天线 15 4.3.2天线转台 16 发射分系统 16 4.4 l6 4.4.1发射频率 4.4.2脉冲蜂峰值功率 l6 t.4.3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l6 询问脉冲特性 l6 4.4.4 l6 4.5接收分系统 l6 4.5.1接收频率 4.5.2正切灵敏度 16 16 4.5.33dB带宽 4.5,4 16 译码灵敏度 16 4.5.5镜频抑制 17 4.5.6动态范围 17 4.6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
GB/T12182一2018 17 4.7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 5 17 测试方法 5.1测试条件 17 5.1.1测试环境 17 5.1.2测试仪器、仪表 17 5.2组成 17 5.3使用性能 17 5.3.1作用距离 17 5.3.2精度 17 5.3.3分辨力 18 工作模式 5.3.4 18 5.3.5目标处理能力 18 5.3.6可靠性 18 5.3.,7维修性 18 5.3.8接口 19 19 5.3.9环境适应性 19 5.3.10电源适应性 19 5.3.11电磁兼容性 19 5.3.12安全性 19 5.3.13连续工作能力 19 5.3.14尺寸,重量 20 5.4天线分系统 20 工作频率范围 20 .4.2天线波束 5. 5.4.3极化方式 20 5.4.4驻波比 20 5.4.5增益 20 5.4.6波束宽度、副瓣及尾瓣电平 20 5.4.7天线转台 20 5.5发射分系统 20 5.5.1测试框图 20 5.5.2测试方法 21 5.6接收分系统 21 5.6.1测试框图 21 5.6.2测试方法 2 2 5.7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 2 5.7.1测试框图 28 -- 5.7.2测试方法 23 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 5.8 23 5.8.1测试框图 23 5.8.2测试方法 23 质量评定程序
GB/T12182一2018 23 6.1检验分类 6.2检验项目 28 25 6.3鉴定检验 25 6.4质量一致性检验 25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25 7.1标志 25 7.1.1产品标志 7.1.2 25 包装箱面标志 25 7.2包装 26 7.3运输 7.4贮存 26
GB/12182一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21821990《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 GB/T12182一199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描述(见第1章,1990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1990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13个术语,删除“询问波瓣”“控制波瓣”“控制脉冲”术语(见第3章,1990年版的第 3章); -删除了“产品分类”(见1990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组成”要求见4.1); 修改了“作用距离”要求(见4.2.1,1990年版的5.1.1); “发现概率”见1990年版的5.1.2) “精度”“工作模式”“目标处理能力”要求见4,2.2,4.2,4和4.2.5); 分辨力”要求(见4.2.3,1990年版的5.1.3); 修改了“询问模式”见4.2.4.l,1990年版的5.3.6),将内容移至“工作模式”(见4.2.4); 增加 交互模式”和“S模式”内容见4.2,4.1.2,和4.2,4.1.3); 增加了“应答信号”和“S模式询问和应答信息字段”要求(见4.2.4.2和4.2.4.3) 修改了“可靠性及可维修性”要求(见4.2.6和4.2.7,1990年版的5.1.4); 修改了“接口”要求(见4.2.8,1990年版的5.1.5); 修改了“高温”“低温”“恒定湿热”“低气压”等要求见4.2.9.14.2.9.4,1990年版的5.1.6); 修改了“抗风”和“淋雨”要求(见4.2.9.5和4.2.9.6,1990年版的5.2.9和5.2.10),将内容移至 “环境适应性”见4.2.9); 修改了“电源适应性”要求(见4.2.10,1990年版的5.1.7); 修改了“电磁兼容性”要求(见4.2.l1,1990年版的5.1.8); 修改了“安全性”要求(见4.2.12,1990年版的5.1.9); 修改了“连续工作能力”要求(见4.2.13,l990年版的5.1.10); 增加了“尺寸、重量”要求(见4.2.14) 修改了“天线波束”要求(见4.3.1.2,1990年版的5.2.2); 修改了“副瓣及尾瓣电平”要求(见4.3.1.7,1990年版的5.2.7) 增加了“天线转台”要求(见4.3.2); 修改了“天线转速”要求(见4.3.2,l990年版的5.2.8); 修改了“发射频率”要求(见4.4.1,1990年版的5.3.1和5.3.2); 修改了“脉冲峰值功率”要求(见4.4.2,1990年版的5.3.3); 修改了“发射脉冲重复频率”要求(见4.4.3,1990年版的5.3.4); 修改了“询问脉冲特性”要求(见4.4.4,1990年版的5.3.75.3.1l); 修改了“3dB带宽”要求(见4.5.3,1990年版的5.4.4); -增加了“译码灵敏度”和“镜频抑制”(见4.5.4和4.5.5); -删除了“外同步脉冲重复频率”(1990年版的5.3.5); 修改了“动态范围”要求(见4.5.6,1990年版的5.4.5);
GB/T12182一2018 -删除了“本振频率”(见1990年版的5.4.1); 增加了“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要求(见4.6和4.7); 增加了“测试条件"(见5.1); -增加了“组成"方法(见5.2); 增加了“精度”“工作模式”“目标处理能力”方法(见5.3.2,5.3.4和5.3.5); 修改了“分辨力”方法(见5.3.3,1990年版的6.1.2); 修改了“可靠性”和“维修性”方法(见5.3.6,5.3.7,1990年版的6.1.3); ”方法(见5.3.8,1990年版的6.1.4); 修改了“环境适应性”方法(见5.3.9,1990年版的6.1.5); 修改 “抗风”“防雨”方法(见5.3.9.5和5.3.9.6,1990年版的6.2.8和6.2.9); 修改 “电源适应性”方法见5.3.10,1990年版的6.1.6); “电磁兼容性”方法见5.3.1l,1990年版的6.1.7); 修改了“安全性”方法见5.3.12,l990年版的6.l.8); 修改 1”方法见5.3.13,1990年版的6.1.9); 修改 方法见5.4.1,1990年版的6.2.1); 修改 方法(见5.4.3,1990年版的6.2.3); 方法(见5.4.4,1990年版的6.2.4); 修改 修改 方法(见5.4.5,1990年版的6.2.5); 修改了“波束宽度、副瓣及尾瓣电平”方法见5.4.6,1990年版的6.2.6); 增加 天线转速”的“自动测试”方法(见5.4.7.1); 系统”的“测试框图”(见5.5.1,1990年版的6.3.1); 修改 “发射频率”方法(见5.5.2.1,1990年版的6.3.2.1和6.3.2.2); 修改 “脉冲峰值功率”方法(见5.5.2,2,1990年版的6.3.,2.3); 修改 修改了“发射脉冲重复频率”方法(见5.5.2.3,1990年版的6.3.2.4); 删除了“外同步脉冲重复频率”方法(1990年版的6.3.2.5) 修改 年版的6.3.2.6和6.3.2.7); 询问脉冲特性”方法(见5.5.2.4,1990 修改 ‘接收分系统”中“测试框图”(见5.6.1,1990年版的6.4.1) 年版的6.4.2.1); 删除了“本振频率”方法(见1990 “接收频率”“译码灵敏度”和“镜频抑制”方法(见5.6.2.1,5.6.2.5和5.6.2.6); 增加 修改了“工作频率范围”方法(见5.6.2.2,1990年版的6.4.2.2); 修改 正切灵敏度”方法(见5.6.2.3,1990年版的6.4.2.3):; B带宽”方法(见5.6.2.4,1990年版的6.4.2.4) 修改 1990年版的6.4.2.5); 动态范围”方法(见5.6.2.7 修改 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方法(见5.7) -增加 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方法(见5.8). -增加 “检验规则”(见第6章,1990年版的第7章); 修改 金分类”和“检验项目”见6.1和6,2,1990年版的7.1和7.2); 命命 删除了表4(见1990年版的7.2); 增加了表14(见6.2) 删除了“定型检验”(见1990年版的7.3); -增加了“鉴定检验”见6.3) 一删除了“交收检验”“例行检验”和“检验后样机的处理”(见1990年版的7.4、7.5和7.6); 订
GB/T12182一2018 -增加了“质量一致性检验”(见6.4); 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方法(见第7章,1990年版的第8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339-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欧刚、谭源泉、李海军、苗东、李正勇、张庆军、何思亮、莫斌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21821990
GB/T12182一2018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以下简称二次监视雷达)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质量评 定程序,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或单脉冲体制的二次监视雷达的设计,生产和验收,是编制各型二次监视雷达产 品标准的基本依据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84电工术语雷达 GJB74A一1998军用地面雷达通用规范 GJB150.2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2部分;低气压(高度)试验 GJB150.3A一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3部分;高温试验 GB150.4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4部分;低温试验 GJB150.9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9部分;遏热试验 GJB151A一19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 GJB152A19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G;JB899A一2009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2072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G;JB3262一1998雷达天线分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增益 GJB33101998雷达天线分系统性能测试方法方向图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附件10《航空电信》第四卷监视雷达和防撞系统(ICAOAnnex10VolumeN SurveillanceRadarandCollisionAvoidanceSystems 术语和定义 GB/T378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 mon-pulseseondarysureillaneeradar;MSSR 采用单脉冲测角技术对装有应答机的飞行器进行空间坐标测量的二次监视雷达 3.2 rangeresolution 距离分辨力 在同一方位上,雷达区分相邻飞行器最小距离间隔的能力 3.3 距离精度rangeaccuraesy 雷达测距估值的均方误差
GB/T12182一2018 3.4 方位分辨力 azimuthresolution 在同一距离上,雷达区分相邻飞行器最小方位角的能力 3.5 方位精度 azimuthaccuracy 雷达探测方位估值的均方误差 3.6 异步干扰 fruit 二次监视雷达收到其他二次监视雷达询问应答所引起的干扰 3.7 同步串扰tarhle 应答脉冲组相互重叠,且脉冲位置相互占用的应答 3.8 询问脉冲interrogatepulse 二次监视雷达辐射的脉冲信号 3.9 询问模式interogatemode 二次监视雷达辐射的询问脉冲组合 3.10 ,IsLs 询问旁瓣抑制interrogationsidelobesuppressiom; 抑制询问波束旁瓣方向的应答机对旁瓣询问的应答 3.11 正切灵敏度tangentsensitivity 接收机输出的视频信号与噪声峰值相切时,接收机输人端的射频信号幅度值 3.12 译码灵敏度dtingsnsittty S 二次监视雷达能正确译码(3/A模式正确解码概率为:>98%,C模式正确解码概率为:>95%, 模式正确解码概率为:>99%)时,接收机输人端的射频信号幅度值 3.13 镜频抑制imagerejeetionm 接收机对镜象频率的抑制能力 要求 4.1组成 二次监视雷达一般应由天线分系统(含天线、转台等),发射分系统、接收分系统、录取器及航迹处理 器、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等组成 4.2使用性能 4.2.1作用距离 通常情况下,作用距离要求为 常规二次监视雷达作用距离(发现概率90%)应不小于370km a
GB/T12182一2018 b 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作用距离(发现概率90%)应不小于450km 4.2.2精度 包括距离精度和方位精度: 距离精度;应不大于30" a m: b)方位精度: 常规二次监视雷达:应不大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B)的1/2; ) 2)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应不大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B)的1/20 4.2.3分辨力 包括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 a 距离分辨力;应不大于80m:; b)方位分辨力: 1)常规二次监视雷达:应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B)相当; 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应不大于天线水平波束宽度(3dB)的1/4 2) 4.2.,4工作模式 4.2.4.1询问模式 询问模式包括1模式、2模式,3/A模式,B模式,C模式、,D模式,交互模式和s模式八种 其中 常规模式包括1模式.2模式,3/A模式.B模式.C模式和D模式; b)交互模式包括A/c/S全呼叫模式和仅A/C全呼叫模式 s模式包括仅s模式全呼、广播和点名询问模式 c 可以采用单一模式工作,也可采用多模式交替工作 具体选用询问模式由产品标准规定 4.2.4.1.1常规模式 常规模式类型如下 模式;安全识别模式; a 1 b) 模式:个别识别模式 3/A模式;交通识别模式,用于引发应答机对识别和监视功能的应答 B模式、,D模式:备用 d C模式;获取高度信息,用于引发应答机对传送自动气压高度和监视功能的应答 e 常规询问模式波形如图1所示,模式区分由P和P的时间间隔确定,询问旁瓣抑制脉冲P在P 脉冲之后,相关参数见表1 图1常规询问模式波形图
GB/T12182一2018 表1常规询问模式脉冲宽度和间隔 单位为微秒 B模式 项目 1模式 2模式 3/A模式 C模式 D模式 PP间隔(T 2士0.l 2士0.l 2士0.l 2士0.1 2士0.l 2士0.1 PP间隔(t, 3士0.1 5士0.l 8士0.1 17士0.1 21士0.1 25士0.l P、P,P脉冲宽度(r 0.8士0.l 0.8士0.l 0.8十0.l 0.8士0.l 0.8士0.1 0.8士0.1 上升时间 0.050.1 0.05一0.l 0.050.l 0.05一0.1 0.050.l 0.05一0.! 0.050.2 0.050.2 0.050.2 0.050.2 0.050.2 下降时间 0,05~0.2 用途 安全识别 个别识别 交通识别 备用 高度信息 备用 4.2.4.1.2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类型如下: A/C/S全呼叫模式;引发A/C模式应答机的监视应答和s模式应答机的应答 a 仅A/C全呼叫模式:引发AC模式应答机的监视应答,S模式应答机不应答 b 交互询问模式波形如图2所示,相关参数见表2 询问 ISLs控制发射 注1:A/C/S模式全呼叫:P脉冲宽度为l.64s,用P表示 注2:仅A/C模式全呼叫:;P脉冲宽度为0.8s,用PS表示 图2交互询问模式波形 表2交互询问模式脉冲宽度和间隔 单位为微秒 项目 A/SPS C/S-PS A/SPl C/S-P1 PP间隔(T 2士0.1 2士0.1 2士0.l 2士0.l PP间隔( 8士0.1 21士0.1 21士0.l 8士0.l P、P、P脉冲宽度(T. 0.8士0.1 0.8十0.l 0.8士0.1 0.8士0.l PP间隔( T 2士0.l 2士0.1 2十0.l 2士0.l 0.8十0.1 0.8士0. 1.6士0.1 1.6士0.l P脉冲宽度( 0.050. 上升时间 0,050.l 0.050.l 0.05一0.l 下降时间 0,050,2 0.050.2 0.05~0.2 0,050.2 4.2.4.1.3S模式 4.2.4.1.3.1s模式询问类型 S模式的询问类型如下
GB/T12182一2018 S模式全呼:只引发S模式应答机的应答; a b)s模式广播;对所有S模式应答机发送信号,s模式应答机不作应答 S模式点名询问:用于对单个模式应答机进行监视或通信,每次询问只引发由询问决定的唯 c -地址的应答机应答 4.2.4.1.3.2s模式询问编码波形 S模式询问编码波形如图3所示,相关参数见表3 保护间隔 t2 询问 最末片位 同步相位反转 第一片位 ISLs控制发射 注1:P为ll2个片位时,用PL表示 注2:P 为56个片位时,用PS表示 图3S模式询问编码波形 表3S模式询问脉冲宽度和间隔 单位为微秒 项目 时间间隔/脉冲宽度 上升时间 下降时间 P、P、P脉冲宽度(T, 0.8士0.l 0.05~0. 0.05~0.2 PS 6.25士0.25 0.05一0.1 0,05~0,2 PL 30.25士0.25 0.050.1 0,05~0.2 PP间隔(T 2.0士0.l PP间隔(T 3.5士0.l PP间隔() .35士0.1 同步相位反转点() 脉冲上升沿后1 P 1.25士0.05 P沿与同步相位反转点间隔( 2.75士0,1 同步相位反转点与第一片位间隔r0 0.5士0.l 数据位宽度(T 0.25 保护间隔c2 0.5士0.l P前沿与同步相位反转点间隔(T 0.4士0.1 ,12(PL. 注同步样他发转点后数热也为X化5生其中分=3PS这着 2,,l 4.2.4.1.3.3S模式询问信息格式 S模式询问信息格式定义如图4所示,共有25种询问信息格式
GB/T12182一2018 短报文空-空监视 00000 RL:1 AQ:1 DS:8 -10. AP;24 UF=0 CAs 278丽 UF=1 00001 AP:24 UF=2 27or83 00010 AP;24 UF=3 27or83 00011 AP:24 UE=4 C:3 RR:5 D:3 SD:6 AP:24 00100 蓝我;高度请求 监视:识别请求 U=5 00101 PC;3 RR:5 Dl:3 SD:l6 AP;24 UF=6 00110 27or83 AP;24 27or83 AP:2 UF=7 00111 UF=8 27or83 AP;24 01000 01001 27or83 AP:24 UF=9 UF=10 01010 AP:24 27or83 U=11 仅S模式全呼叫 01011 PR:3 IC5 CL:3 AP;24 UF=12 27or83 0100 AP24 UF=13 01101 27or83 AP;24 27or83 AP2 UF=14 01110 27or83 o UF=15 1l11 AP;24 长报文空-空监视 UF=16 MU56 10000 RL:1 AQ:1 18 AP;24 CA UE=17 10001 27or83 AP:24 27or83 =18 0010 AP24 I二 27or83 MaryAplaiom:107 军事运用(预留》 UF=19 10011 UF=20 0100 PC:3 RR5 D:3 SD:16 MA56 AP24 通讯-A高度请求 PC:3 RR;5 D:3 SD:16 MA:56 -2 lE 1010 AP24 通讯-A识别请求 =22 0110 27or83 AP:24 23 011 27r83 AP:24 RC:1 NC;4 UF=24 MC80 AP;24 通讯-c(ELM X表示分配位的“xx"字段 例如.PC;3,表示3位的c字段 注1: N表示未分配的N位代码,发送时这些位显示为"" 注2: 例如;27或83,表示27位或者83位为“o” 注3:对于上行格式(UF)0~23,格式号码相当于用询问前5位表示的二进制 格式号24规定前两位由“11”开始 后3位可随询问内容确定 注4此图完整显示了所有格式,但其中部分格式尚未使用和设置 针对未使用的格式,将来可能设置为短格式 56位)或长格式(12位 图4S模式询问信息格式
GB/12182一2018 4.2.4.2应答信号 4.2.4.2.1常规模式应答信号 4.2.4.2.1.1应答编码波形 常规模式应答信号应由两个间隔为20.3s的F和F 脉冲组成为框架脉冲;应答脉冲信息包含在 两个框架脉冲之间,且自第一个框架脉冲F起,按1.454s的增量排列组成,包括A,B,C和D四组 代码 常规模式应答编码波形如图5所示,应答脉冲的宽度和间隔见表4 D SPI B B D B 注:X脉冲位通常为0 图5常规模式应答编码波形 表4常规模式应答脉冲宽度和间隔 单位为微秒 项目 时间间隔/脉冲宽度 所有脉冲宽度(i) 0,45士0.l 信息脉冲增量间隔() 1,45士0,1 FF间隔(c, 20.3士0.1 4.35士0.1 F与sP脉冲前沿间隔(t)) 上升时间 0,05~0.1 下降时间 0.050.2 4.2.4.2.1.2信息脉冲 信息脉冲由A,B,C和D四组数字组成,采用二一八进制编码表示,如图5所示 常规模式应答信 息编码组合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常规模式应答信息脉冲组合关系 项目 1模式 2模式 3/A模式 B模式 C模式 D模式 A,AA A,AA DDD 应答编码排列顺序 AA A BBB BBB AA A 备用 备用 BB C BBB 从高位到低位排列) C C DDD DDD CC
GB/T12182一2018 表5续) 项目 1模式 2模式 3/A模式 B模式 C模式 D模式 DAB为标准循环 编码方式 二-八进制 二-八进制 二-八进制 备用 码(Gray码).C为 备用 五周期循环码 编码范围 0073 0000777?7 0000~7777 备用 1200ft126700ft 备用 代码组数 32组 4096组 4096组 备用 1280组 备用 4.2.4.2.1.3特殊位置识别(SP)脉冲 特殊位置识别脉冲只能由飞行员人工选择发射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在A模式应答时,除规定的信息脉冲外,可与信息脉冲一起发送SPI脉冲, a b) SPI脉冲的位置在第二个框架脉冲F之后4.35丝s士0.1丝s,如图5所示 启动sP1功能后,15s30s内的每次应答均包含sPI脉冲 c 4.2.4.2.1.4A模式的应急码 应符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附件10(航空电信》第四卷中A模式应答代码的要求,A模式应答代码为 二-八进制编码,从“0000”“7777”,共4096种识别代码,其中A模式的三个特殊应答代码为应急码 其作用见表6 表6A模式应答代码中三个应急码的作用 应急码 作用 7500 表示飞行器受到非法干扰(HJ 表示通信故障(coM) 7600 7700 表示紧急状态或机械故障(EMG 4.2.4.2.1.5C模式高度代码 C模式的应答编码应为飞行器的气压高度代码,该代码应由标准循环码(Gray码)和五周期循环码 组成 C模式应答编码排列顺序见表7,五周期循环码规则见表8 表7C模式应答编码排列顺序 标准循环码(Gray码,高位到低位排列 五周期循环码(高位到低位排列 DDDA,AA,BBB GG 注1:标准循环码的字母D代表最高位(MSB),通常情况下D常为0,标准循环码增量约为150m(500ft). 注2五周期循环码的字母c代表最低位(L.SB),五周期循环码增量约为30m(100ft).
GB/T12182一2018 表8五周期循环码规则 五周期循环码 标准循环码对应数值 五周期循环码对应数值 CCC(ISB 011 偶数 010 110 100 100 奇数 011 001 4.2.4.2.2S模式应答信号 4.2.4.2.2.1 s模式应答信号编码波形 S模式应答信号编码波形如图6所示,应答脉冲的宽度和间隔见表9 应答数据块 tg56!s或112s(5或112数据脉冲 8.0s 应答 同步脉冲 8.0 9.0 应答数据a 时间单位/s 注:图中应答数据a为位序0010001的应答数据模块示例 图6S模式应答信号编码波形
GB/T12182一2018 表9S模式应答脉冲宽度和间隔 单位为微秒 时间间隔/脉冲宽度 项目 应答第一同步脉冲前沿与应答数据块前沿间隔(T 8.0士0.1 应答数据块宽度() 56或11256或112个数据脉冲 0.5士0.l 应答同步脉冲宽度() 1.0士0. 第一同步脉冲与第二同步脉冲前沿间隔(T 第一同步脉冲与第三同步脉冲前沿间隔( 3.5士0.1 第一同步脉冲与第四同步脉冲前沿间隔(T 4.5士0.l 上升时间 0.050. 下降时间 0.05~0.2 4.2.4.2.2.2s模式应答信息格式 S模式应答信息格式如图7所示,共有25种应答信息格式 0
GB/T12182一2018 ]短报文空空监视 DF=0 00000 VS:1 CC:1 SL:3 Rl:4 AC:l3 AP:24 CA 27or83 DF=1 00001 P;24 DF=2 P;24 00010 27or883 DF=3 -27or83 P:24 00o1m 监视;高度应答 FS:3 UM:6 AC:13 AP:24 00100 DR;5 监视;识别应答 00101 FS;3 DR;5 UM:6 ID:13 AP:24 DF -27or83 p:24 0O10 D 001 P:24 27r83 DF 01000 27or83 -27or83 01001 DF=10 01010 R DF 全呼叫应答 P;24 01011 CA:3 AA;24 DF=12 P;24 27or83 01100 DF=13 P;24 01101 -27or83 27or83 DF=14 01110 011 27or83 P:24 DF=15 DF=16 AP24 长报文空-空监视 10000 VS:1 SL;3 R:4 AC:13 MV56 扩展断续振荡 DF=17 :24 10001 CA:3 AA:24 ME56 DF=18 P24 扩展断续振荡/非应答机 10010 CF:3 AA:24 ME;56 DF=19 AF3 MtaryApleatom:104 军事应用 10011 DF=20 1010o FS3 DR5 UM6 AC13 MB56 AP24 通讯B高度应答 通讯B识别应答 AP24 DF=21 01O1 FS:3 DR:5 UM6 D:13 MB56 军事运用预留 DF=22 27or83 1010 P24 DF=23 P4 10111 27or83 A2 通讯DEM DF=24 KE:1 ND;4 MD:80 注1:XX:M表示分配M位的“XX”字段 例如:FS:3,表示3位的FS字段 注2:P;24表示留给奇偶校验信息的24位字段 注3:N表示未分配的N位代码,发送时这些位显示为"o" 例如;27或83,表示27位或者83位为"o" 注4;下行格式(DF)0一23,对应于应答信号的前5位 格式号24规定前面位由“11”起始,其他3位数据由询问信 号的内容确定 注5:此图完整显示了所有格式,但其中部分格式尚未使用和设置 针对未使用的格式,将来可能设置为短格式 56位)或长格式(112位 图7s模式应答信息格式 1
GB/T12182一2018 4.2.4.3s模式询问和应答信息字段 S模式询问和应答信息字段定义见表10 表10s模式询问和应答信息字段定义 标志符 功能 AA 地址通告(Addressannouneed) AC 高度代码(Atitudecodey AF 应用字段Ai Fied) lication AP 地址/校验(Addressparity AQ 捕获Acquisition CA 能力(Capability CC 互联能力(Crosslinkcapability) E 控制字段(Contol IFieldD CI 代码标识(CodelabeD DF 下行格式(DownlinkformaD) D1 指定识别Designatorldentification DR 下行请求(Downlinkrequest) DS 数据选择(DataSeleetor Fs 飞行状态(Fightstatus) Ic 询问机代码(Interogatorcode) D 识别(Identity) 控制(Control,ELM KE MA 信息(Message,Comm-A) MB 信息Message,Comm-BB) MC 信息(Message,Comm-C) MD 信息(Message,Comm-D) ME 信息,扩展间歇应答(Message,extendedsquiter MUu 信息(Message,ACAsy MV essage,ACAS 信息(Mes NC C段数量(NumberofCsegmer ND D段数量(NumberofDsegment 地址/校验(Addressparity) PC 协议(ProtocoD) P 校验/询问机识别码(Parity/interogatoridentiffer) PR 应答概率(Probablityofreply) RC 应答控制(Reply controlD 12
GB/12182一2018 表10(续) 标志符 功能 RI 应答信息(Replyinfonm mation RL 应答长度(Replylength) RR 应答请求(Replyrequest) SD 特殊符号(Specialdesignator) 交通报警及防撞系统灵敏度等级报告(TcAsSensitivityl.evelReport) SL UF 上行格式(Uplinkfor rmat UM 有用信息(Utility message VS 垂直状态(Verticalstatus) 4.2.5目标处理能力 转速在15r/nmin时,目标处理能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天线每转一周能处理400批以上目标; a D)在11.25"扇区内能处理64批以上目标 4.2.6可靠性 通常情况下,可靠性要求为 单通道配置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不小于1500h; aa b)双通道配置时,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应不小于20000h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2.7维修性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应不大于0.5h 4.2.8接口 通常情况下,接口要求为 能与空中交通管制一次监视雷达配合工作; a b 二次监视雷达输出信号应包括视频信号或目标的点迹/航迹数据信号,输出方式有多路数据 信号输出和视频/数据信号混合输出两种,输出信号特性由产品标准规定; 目标数据输出接口;应包括串口和网口等 4.2.9环境适应性 4.2.9.1 高温 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能承受表11中规定的高温环境条件 13
GB/T12182一2018 表11高温环境条件 单位为摄氏度 使用场所 工作温度 贮存温度 室内 4045 606570 5055 室外 4.2.9.2低温 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能承受表12中规定的低温环境条件 表12低温环境条件 单位为摄氏度 使用场所 工作温度 贮存温度 -10 -20 室内 40 -45 -50 -55 室外 -35 45 4.2.9.3恒定湿热 二次监视雷达应能承受表13中规定的恒定湿热试验条件 表13恒定湿热试验条件 相对湿度 环境温度 试验时间 使用场所 室内 9096 30 48 96 95~98 室外 3035 4.2.9.4低气压 应能在海拔3000m以下正常工作 4.2.9.5抗风 针对天线和转台,要求如下 风速不大于22m/、时,应能正常工作; a) b) 风速不大于33m/s时,除转速不均匀外,应能工作; 风速不大于45m/s时,应不损坏 c d 天线结冰时,风速不大于18m/s时,除转速不均匀外,应能工作 4.2.9.6淋雨 针对天线和转台,应具有防淋雨性能,并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3.13.11的要求 4.2.10电源适应性 电源适应性要求如下: 用三相AC380(1士10%)V和(或)单相AC220(1士10%)V,频率50(1土5%)Hz供电,设备应 a 14
GB/12182一2018 能正常工作; b 功耗由产品标准规定 4.2.11电磁兼容性 应符合GJB151A一1997的有关规定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2.12 安全性 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3.10的有关规定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2.13连续工作能力 由产品标准规定 4.2.14尺寸、重量 由产品标准规定 4.3天线分系统 4.3.1天线 4.3.1.1工作频率范围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发射:1030MHz士3MHz; a b) 接收;1090MHz士5MHz 4.3.1.2天线波束 常规体制天线至少应具有询问波束、控制波束两种波束,控制波束应覆盖询问波束的副瓣和尾瓣 单脉冲体制天线应具有询问波束,差波束和控制波束三种波束,控制波束应覆盖询问波束的副瓣和 尾瓣 4.3.1.3极化方式 应为垂直极化 4.3.1.4驻波比 由产品标准规定 4.3.1.5增益 由产品标准规定 4.3.1.6波束宽度 由产品标准规定 4.3.1.7副瓣及尾瓣电平 由产品标准规定 15
GB/T12182一2018 4.3.2天线转台 天线转台要求如下 天线转速选用范围为3r/min~15r/min: a 输出正北信息和方位脉冲编码信息 b) 方位编码信息至少12位 c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4发射分系统 4.4.1发射频率 A/C模式二次监视雷达发射频率应为:l030MHz士0.2MHz 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发射频率应为:l030MHlz士0.01MHz 4.4.2脉冲峰值功率 输出功率可控,满足作用距离的要求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4.3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应在100Hz450Hz范围选用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4.4询问脉冲特性 询问脉冲特性要求如下: 基本特性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a b)脉冲序列中任何一个脉冲相对于其他脉冲的幅度变化不超过1dB 脉冲上升时间介于0.05s与0.1s之间 c d 脉冲下降时间介于0.054s与0.2!s之间 4.5接收分系统 4.5.1接收频率 应为1090MHz士3MHz. 4.5.2正切灵敏度 应不大于一85dBm(接收机输人端)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5.33dB带宽 应为9MHz士1MHz 4.5.4译码灵敏度 应不大于一80dBm(接收机输人端)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5.5镜频抑制 应大于70dB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16
GB/12182一2018 4.5.6动态范围 应不小于65dB 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6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 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具备对常规模式应答信号、S模式应答信号的解码能力 a b 具有分辨同步串扰应答的能力; c 能形成目标点迹数据; d 点迹处理能力应满足目标处理能力的要求,能进行航迹跟踪和航迹处理; 具有抑制异步干扰、窄脉冲干扰等能力 4.7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 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二次监视雷达的运行状态及控制.配冒等操作 监控器用于监视 a 维护显示器用于监视二次监视雷达的工作状态及设备的维修和调整 b 5 测试方法 5.1测试条件 5.1.1测试环境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测试应在测试用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 温度:15C35C; aa 相对湿度:25%一75% b) 气压;86kPa106kPa c 5.1.2测试仪器、仪表 测试仪器、仪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符合被测产品标准规定的精度要求,其测量误差应小于被测指标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 a b 应经过计量单位校准且在有效期内 5.2组成 用目测方法进行检查 5.3使用性能 5.3.1作用距离 按GJB74A一1998附录A中Al.6的规定,进行现场检飞考核 5.3.2精度 按GJB74A一1998附录A中A1.7的规定,进行现场检飞考核 17
GB/T12182一2018 5.3.3分辨力 按GJB74A一1998附录A中Al.8的规定,进行现场检飞考核 5.3.4工作模式 5.3.4.1 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如图8所示,测试仪器用数字示波器 二次监视雷达 数字示被器 图8工作模式测试框图 5.3.4.2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如下 将数字示波器与二次监视雷达的测试端口相连; a b 用数字示波器观测询问模式信号 用数字示波器观测相应模式的应答信号,并从监控器上观察接收应答信号译码是否正确 c 5.3.5 目标处理能力 5.3.5.1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如图9所示,测试仪器用二次监视雷达目标模拟器 二次监视雷达 二次监视雷达 目标模拟器 图9工作模式测试框图 5.3.5.2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如下 将目标模拟器与二次监视雷达的测试端口相连; a b) 按4.2.5的要求,在目标模拟器上设置天线转速为15r/min,产生天线每转一周均匀分布 400批或以上模拟目标,从二次监视雷达监控器上观察模拟目标是否能连续跟踪、正确解码; 按4.2.5的要求,在目标模拟器上设置天线转速为15r/min,产生在11.25"扇区内均匀分布 64批或以上模拟目标,从二次监视雷达监控器上观察模拟目标是否能连续跟踪,正确解码 5.3.6可靠性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按GJB899A2009规定的方法 进行 5.3.7维修性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按GJB2072规定的方法进行 18
GB/12182一2018 5.3.8接口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3.9环境适应性 5.3.9.1 高温 按GJB150.3A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测试过程中,初始检测、中间检测、最后检测的检测 项目和测试时间由产品标准规定 5.3.9.2低温 按GJB150.4A一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测试过程中,初始检测、中间检测、最后检测的检测 项目和测试时间由产品标准规定 5.3.9.3恒定湿热 按GJB150.9A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测试过程中,初始检测、中间检测和最后检测的检测 项目由产品标准规定 5.3.9.4低气压 按GJB150.2A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测试过程中,初始检测、中间检测和最后检测的检测 项目由产品标准规定 5.3.9.5抗风 按GJB74A一1998中4.7.12.1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3.9.6淋雨 按GJB74A一1998中4.7.12.11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的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由 产品标准规定 5.3.10电源适应性 按4.2.10规定的要求,改变电源频率和电压范围,检查二次监视雷达是否告警,航迹输出是否连 续、正常 5.3.11电磁兼容性 按GJB152A一199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3.12安全性 按GJB74A1998中4.7.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3.13连续工作能力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3.14尺寸,重量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19
GB/T12182一2018 5.4天线分系统 5.4.1工作频率范围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4.2天线波束 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4.3极化方式 按GJB3262一199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4.4驻波比 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或具有同等功能和精度的其他仪器测量天线驻波比 5.4.5增益 按GJB3262一199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4.6波束宽度、副瓣及尾瓣电平 按GJB3310-199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5.4.7天线转台 5.4.7.1天线转速 可用自动或手动测试方法进行测试,推荐使用自动测试方法,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自动测试;按4.3.2规定的要求,选择天线转速,从监控器上观察扫描线,用系统时间进行测试 a 并统计; b)手动测试;按4.3.2规定的要求,选择天线转速,用秒表进行测试并统计 5.4.7.2方位信息 将数字示波器连接到天线控制器的方位信息输出端,测试天线转台输出的方位信息 5.5发射分系统 5.5.1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如图10所示,测试仪器用峰值功率计或频谱仪、衰减器和数字示波器,或具有同等精度的 专用仪器 将峰值功率计或频谱仪通过衰减器与二次监视雷达的发射端口相连;数字示波器测试发射脉冲信 号或其他能表征发射的信号 20
GB/T12182一2018 二次监视雷达 峰值功率计 衰减器 数字示波器 发射分系统 或频谱仪 注禁止出现发射端口空载或连接不到位的现象;电缆的衰减值包含在计算内 图10发射分系统测试框图 5.5.2测试方法 5.5.2.1 发射频率 将频谱仪通过衰减器与二次监视雷达的发射端口相连,开启二次监视雷达并处于发射状态,从频谱 仪上读取频率峰值即为发射频率 5.5.2.2脉冲峰值功率 将峰值功率计通过衰减器与二次监视雷达的发射端口相连,开启二次监视雷达并处于发射状态,从 峰值功率计上读取发射脉冲的峰值功率即为脉冲峰值功率 5.5.2.3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将数字示波器与二次监视雷达的测试端口相连,开启二次监视雷达并处于发射状态,从数字示波器 上读取发射检波脉冲的重复频率即为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5.5.2.4询问脉冲特性 将峰值功率计通过衰碱器与二次监视雷达的发射端口相连,开启二次监视雷达并处于发射状态,从 峰值功率计上读取发射脉冲的幅度、间隔、宽度、上升时间、下降时间等脉冲特性参数 5.6接收分系统 5.6.1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如图11所示,测试仪器用脉冲信号发生器、射频信号源和数字示波器,或具有同等精度的 专用仪器 将脉冲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周期脉冲信号送到射频信号源,射频信号源将周期脉冲信号调制为射频 信号,再将射频信号送到二次监视雷达的接收端口;数字示波器用于测试接收机输出的视频信号或其他 能表征接收的信号 脉冲信号发生器 二次监视嘴达 射频信号源 数字示波器 孩收分系统 注:本测试方法为建议测试方法,具体按产品标准规定执行;电缆的衰减值包含在计算内 图11接收分系统测试框图 21
GB/T12182一2018 5.6.2测试方法 5.6.2.1 接收频率 在进行5.6.2.4测试时,记录3dB上下边带频率值,计算两频率值的平均值即为接收频率 5.6.2.2工作频率范围 在进行5.6.2.4测试时,同时检查工作频率范围 5.6.2.3正切灵敏度 将射频信号调制为1090MHz的模拟应答信号,并输人到二次监视雷达接收端口,调整射频信号 源衰减值,在数字示波器上观测接收机输出的视频信号与噪声相切,此时射频信号源上显示输出 090MHz射频信号的幅度值,即为正切灵敏度 5.6.2.43dB带宽 将射频信号的幅度设置为一50dBm,记录数字示波器上幅度值;再将信号幅度增加3dB.上下偏调 射频信号源频率使数字示波器上的信号幅度等于第一次记录的幅度值,计算上下频率间隔值即为 3dB带宽 5.6.2.5译码灵敏度 将射频信号调制为1090Mz的模拟应答信号,并输人到二次监视雷达接收端口,调整射频信号 源衰减值,从监控器上观察二次目标能正确解码的射频信号临界值即为译码灵敏度 5.6.2.6镜频抑制 将射频信号调制为镜像频率,并输人到二次监视雷达接收端口,调整射频信号源衰减值,在数字示 波器上观测接收机输出的视频信号与噪声相切,记录此时射频信号源上的幅度值,该幅度值与正切灵敏 度的差值即为镜频抑制值 5.6.2.7动态范围 将射频信号调制为1090MHz的模拟应答信号,并输人到二次监视雷达接收端口,调整射频信号 源衰减值,在数字示波器上观测接收机输出的视频信号出现饱和时,记录信号的幅度值该幅度值与正 切灵敏度的差值即为动态范围 5.7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 5.7.1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如图12所示,测试仪器用二次监视雷达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 二次监视雷达 二次监视雷达 二次监视雷达 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 发射/接收分系统 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 图12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测试框图 22
GB/12182一2018 5.7.2测试方法 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测试方法如下 用二次监视雷达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模拟常规模式应答信号和S模式应答信号,从监控 a 器上观测目标解码是否正确,测试解码能力; b 用二次监视雷达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模拟同步串扰应答信号,从监控器上观测分辨重叠 应答目标解码是否正确,测试分辨同步串扰应答脉冲组的能力; 用二次监视雷达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模拟常规模式应答信号和S模式应答信号,从监控 器上观测是否能正常输出目标点迹信号,测试目标点迹生成能力 d)按5.3.5方法测试点迹处理能力; 按5.3.5方法测试航迹跟踪和处理能力 e f 用目标模拟器模拟干扰信号,从监控器上观测是否有异常目标生成,测试干扰抑制能力 5.8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 5.8.1测试框图 测试框图如图13所示,测试仪器用二次监视雷达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 二次监视雷达 二次监视雷达 二次监视雷达 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 发射/接收分系统 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 图13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测试框图 5.8.2测试方法 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测试方法如下 用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模拟应答目标,从监控器观测目标显示、控制、告警和状态监控等 aa 设备运行状态; 用测试应答机或目标模拟器模拟应答目标,从维护显示器观测状态监控、目标显示,参数配 b 置、性能检测等设备工作状态及设备的维修和调整 质量评定程序 6 6.1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 鉴定检验 aa b)质量一致性检验 6.2检验项目 各类检验项目见表14 23
GB/T12182一2018 表14检验项目表 质量一致性检验 鉴定 要求的 测试方法的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 章条号 章条号 A组 B组 C组 D组 5.2 组成 4.2.l 5.3.1l 作用距离 精度 4.2.2 5.3.2 分辨力 4.2.3 5.3.3 工作模式 4.2.4 5.3.4 目标处理能力 4.2.5 5.3,5 可靠性 4.2.6 5,3,6 4.2.7 5.3.7 维修性 4.2.8 5.3.8 接口 10 高温 4.2.9.l 5.3.9.1 1 低温 4.2.9.2 5.3.9.2 12 恒定湿热 4.2.9.3 5.3.9.3 环境 适应性 低气压 13 4.2.9.4 5.3,9.4 抗风 14 4.,2.9,.5 5.3.9.5 淋雨 15 4.2.9.6 5.3.9.6 电源适应性 4.2.1o 5.3.10 16 n 5.3.11 电磁兼容性 4.2.11 18 安全性 4.2.12 5.3.12 19 连续工作能力 4.2.13 5.3.13 20 尺寸、重量 4.2.14 5.3.14 工作频率范围 21 4.3.1.l 5.4.l 4.3.1.2 2 天线波束 5.4.2 23 4.3.1.3 5.4.3 极化方式 24 驻波比 4.3.1. 5.4.4 天线 分系统 25 增益 4.3,1.5 5,4.5 26 波束宽度 4.3,1.6 5,.4.6 21 副瓣及尾瓣电平 4.3.1.7 5,4,6 28 天线转台 4.3.2 5.4.7 5.5.2.1 29 发射频率 4,4.1 30 脉冲峰值功率 5.5.2.2 4.4.2 发射 分系统 31 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4.4.3 5.5.2.3 询问脉冲特性 32 4.4.4 5.5.2.4 24
GB/T12182一2018 表14续) 质量一致性检验 鉴定 要求的 测试方法的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 章条号 章条号 A组 B组 C组 D组 4.5.1 5.6.2. 3 接收频率 工作频率范围 4.5.1l 34 5.6.2.2 35 正切灵敏度 4.5.2 5.6.2.3 接收 36 3dB宽度 4.5.3 5.6.2.4 分系统 37 译码灵敏度 4.5.4 5.6.2.5 38 镜频抑制 4.5.5 5.6.2.6 动态范围 39 4,5,.6 5.6.2.7 5,7" 录取器及航迹处理器 40 4.6 4们 4.7 5,8 监控器与维护显示器 42 包装 注 "表示必作项目;“O”根据条件选作项目;“-”"表示不作项目 6.3鉴定检验 按GJB74A1998中4.4的规定执行 6.4质量一致性检验 按GJB74A一1998中4.5的规定执行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标志 7.1.1产品标志 产品标志通常应包含以下内容 a)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产品型号; 生产批号 c d 生产日期 产品标志的其他要求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5.4的规定 7.1.2包装箱面标志 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5.4.3的规定 7.2包装 产品包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基本要求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5.1的规定;
GB/T12182一2018 b 防护要求应符合GJB74A-1998中5.1的规定; e)包装箱容器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5.2.1的规定; d)随机文件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5.1.10的规定 7.3运输 包装后的二次监视雷达在不受雨、雪和烈日的直接影响下,适用于公路、铁路、水路、空中等单一运 输或上述任一组合运输 运输的其他要求应符合GJB74A一1998中5.3.1l的规定 7.4贮存 包装后的二次监视雷达贮存环境温度为0C40C,相对湿度应不大于80%,无酸碱腐蚀,无强烈 机械振动,无强磁场作用和通风良好的库房内 贮存的其他要求应符合GJB74A1998中5.3.2的规定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GB/T12182-2018解读

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也越来越重要。为了确保飞行安全,二次监视雷达成为空中交通管制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了统一二次监视雷达的使用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发布了最新版的《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GB/T12182-2018)。

该规范旨在规定二次监视雷达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标志及说明、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二次监视雷达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和使用等各个环节。

根据规范,二次监视雷达应具有以下特点:

  • 能够接收目标机载应答器发射的回波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以获得有关飞机位置、高度和速度等信息。
  • 能够在广泛的气象条件下,准确地检测和识别航空器。
  • 能够快速响应用户请求,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数据。
  • 能够适应不同的监视区域和飞行高度范围。

此外,规范还规定了二次监视雷达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指标。例如,在距离为80海里的情况下,二次监视雷达应当具有90%以上的探测率和95%以上的正确识别率。同时,规范还对二次监视雷达的安装、标志和说明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总之,《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GB/T12182-2018)是一份非常重要且实用的规范文件。它为我们确保航空安全、规范监管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和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规范类似的标准

射频连接器第20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插入损耗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射频连接器第20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插入损耗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射频连接器第20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插入损耗的编号:GB/T11313.202-2018。射频连接器第20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插入损耗共有7页,发布于2019-01-01
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规范的编号:GB/T12183-2018。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规范共有31页,发布于2019-01-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