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8109-2011

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ofMikaniamicranthaKunth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的编号:GB/T28109-2011。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共有8页,发布于2012-06-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1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01
  • 实施日期2012-06-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页
  • 文件大小1.34M

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


国家标准 GB/T2810g一2011 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ofMikaniamnicranthaKunth 2011-12-30发布 2012-06-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8109一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云南出人境检验检疫 局、深圳出人境检验检疫局、珠海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德英、杜宇康林、刘念源,江兴培、廖力、梅华全、和捷
GB/T28109一2011 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薇甘菊(MkaniamicranhaKunth)的实验室检测及其形状特征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薇甘菊的植株和瘦果的检疫鉴定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orymb 伞房花序 花梗排列于总轴不同高度的各点上,但最下的最长,渐上递短,使整个花序顶成一平头状 复伞房花序eompoundcorymb 花序轴的分枝成伞房状排列,每一分枝又自成一伞房花序 头状花序 capitulum 花无柄或近无柄,多数密集于一短而宽、平坦或隆起的花序托上而成一头状体 总苞 iinvolucre 包围花或花族基部的一轮苞片 2.5 总苞片phyllary,tegule 生于花下的变态叶,一般较小,绿色,数目多而聚生在花序基部苞片的总称 小苞叶braeteole 生于花序中每朵小花的花柄或花尊下部的苞叶 2.7 瘦果achene 具有一粒种子而不开裂的干果,由离生心皮的下位子房形成,其果皮紧包种子,不易分离 2. 8 冠毛pappus 由花尊特化所形成的毛状物 薇甘菊基本信息 中文名;薇甘菊 中文别名:小花假泽兰 AmericanClimber;Mile-a-minuteWeed 英文名:SouthA
GB/2810g一2011 学名:Mike Kunth,1818 kaiaicrantha 异名MkaniamironhaH.BK.,1818.MkaniarandeMer 属于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aniawilld. 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 薇甘菊的传播途径有自然扩散和人为扩散两个途径,可借风力,水流、人畜活动、交通运输等途径传 播 人为的农产品的运输、作物引种、,园林花卉的交流、交通工具的往来等是薇甘菊远距离快速传播的 主要途径 方法原理 肉眼与显微镜观察现场和实验室检测中发现的疑似薇甘菊的植株、籽实,根据本标准描述的形态鉴 定特征等信息,按系统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 仪器和器具 5.1仪器 体视显微镜(带目镜测微尺或镜台测微尺)、电子天平(0.001g和0.0001g)、电动振动筛或套筛 5.2器具 白瓷盘,放大镜,解剖针,错子,培养皿、棉花、样品袋、标本瓶、指形管 实验室检测鉴定 样品制备 将现场检疫抽取的复合样品充分混匀,制成平均样品 采用四分法,取平均样品的二分之一至四分 之三(较少样品时)作为试验样品,其余的作为保存样品贴标签保存,称取并记录试验样品的质量 送检 样品不足1.0kg的全检 6.2过筛检测 根据试验样品个体的大小确定套筛的规格,按照孔径从大到小依次套上套筛并加上筛底,将试 验样品倒人最上层的筛内套,盖上筛盖,以回旋法过筛,或用电动振动筛振荡,使样品充分分离 把 过筛的筛上物和筛下物分别倒人白瓷盘内,用铅子挑检杂草籽粒,并放于培养皿内进行鉴定 检验 样品种子大于微甘菊瘦果的主要检查筛下物,检验样品种子小于微甘菊瘦果的主要检查筛上物,检 验样品种子与微甘菊瘦果大小相当的应全检 混杂于粮食、种子等植物及植物产品中的微甘菊瘦 果,一般在孔筛的孔径为1mm以上的筛上物中获得 当样品量较少时,可以直接将全部样品放人 白瓷盘中进行人工挑检 6.3鉴定方法 6.3.1目测鉴定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将挑出的杂草籽实进行分类,检出其中的疑似薇甘菊杂草籽
GB/T28109一2011 6.3.2 镜检鉴定 将挑出的疑似薇甘菊籽实放人培养皿内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籽实的外部形态特征,必要时解剖 观察种子的形态特征 依据薇甘菊瘦果及种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鉴定特征 假泽兰属 7.1 7.1.1基本生物学特性 灌木或攀援草本 7.1.2植株形态特征 7.1.2.1叶 叶对生,通常有柄,宽椭圆形至线形,多数心脏形或戟形,偶尔叶缘深裂 7.1.2.2花 头状花序小,排成圆锥花序式的聚伞花序;花托小,秃裸;头状花序含小花4朵,花冠白色或微黄色, 等长,辐射对称,管纤弱,檐部通常扩大成钟状,稀不扩大,顶端有5个裂齿 花药上端有附属片,基部 钝,全缘 花柱分枝细长,顶端急尖,边缘有乳突 总苞长椭圆形或狭圆柱状;总苞片1层,4枚,狭窄 稍不等长,向基部结合,或另有5枚附加的外层小苞片,有明显的纵行脉纹 7.1.2.3瘦果 瘦果棱柱状,有4棱一5棱,顶端截形,光滑或具有粒状突起物及短刺毛;冠毛糙毛状,约35条~ 60条,1层2层,基部通常结合为环状 7.2薇甘菊参见图A.1 7.2.1基本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 7.2.2植株形态特征 7.2.2.1 茎 茎细长,旬匈或攀援;多分枝,具自色短柔毛或几乎无毛 幼茎绿色,近圆柱状;老茎渎褐色,具多条 肋纹 芽腋生,两侧均长芽,但一般只有一侧的芽生长成新枝 茎和茎节上均能长根 7.2.2.2叶 叶对生,薄型 成熟叶长4.0em一13.0cmm,宽2.0em一9.0cnm,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边缘具数个 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几乎无毛,或常在脉处具短柔毛;基出3脉~7脉;叶柄具槽,长2.0cm~ 8.0cm,通常被微毛,基部具环状物或近膜质的狭形托叶 幼叶小,边缘微齿或几乎无齿,叶柄较短 7.2.2.3 花序顶生或侧生,复伞房花序状 花序梗丝状,纤细,长2.01 mm5.0mm;头状花序长4.5 mm一
GB:/T2810g一2011 6.0mm, ,含小花4朵;总苞倒卵状至矩圆形,锐尖至短渐尖,长3.0mm4.0mm,绿白色,干后近红色 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小苞叶,长1. 0 mm2.0mm;总苞片4枚,狭长椭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 mm3.5mm 绿色,长约2.0 mm4.5mm,宽约1.0mm;花冠白色,管状,长3.0 5片花瓣联生成 喇叭状花冠,雄蕊5枚 7.2.2.4瘦果 mm0.6mm 瘦果狭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偶尔稍弯曲 长1.01 mm~2.5mm,直径为0.2" ,棕黑 色 果体表面具腺体及稀疏的短白刺毛,具5纵棱 冠毛宿存,由30条40条组成,白色,长 2.0mm4.0mm. ,冠毛上具短刺毛 种子细小,无胚乳 7.3薇甘菊与近似种的比较 在假泽兰属中,Mkwnia.xandenwild.、假泽兰M.cordalRob.和薇甘菊MmicranhaKunth 的形态特征相似,三者的比较参见附录B 结果判定 以植株、成熟瘦果的形态特征为检疫鉴定依据,符合7.2.2描述的可鉴定为薇甘菊Mkania micranthaKunth 标本和样品保存与处理 保存方法 9.1.1标本保存 将鉴定的薇甘菊植株压制成干标本,将检出鉴定的薇甘菊籽实装人指形管或标本瓶内,加以标识 注明编号、中文名、学名、科别、产地、货物名称、日期等,经手人签字后妥善保存 9.1.2样品保存 送检样品注明编号、产地、货物名称、日期等信息后妥善保存 9.2保存期限 含有薇甘菊的样品与检出鉴定的标本妥善保存至少6个月 9.3处理 保存期满后,送检样品应作灭活处理
GB/T28109?2011 ?A ?? ???? ?? ? b ? ?A.1???,??
GB/2810g一2011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薇甘菊与近似种的区别 表B.1薇甘菊与近似种的区别 薇甘菊M.micranthaKunth 假泽兰M.cordalaRob. M.xcandenswilld. 种类 茎 常被暗白色柔毛 被短柔毛或几无毛 无毛 卵形,基部为形或心脏 载形或心脏形具波状齿;通常 形 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 叶卵形,基部不为形;两 叶片 无毛或多少被毛;北美的该种毛被 圆锯齿,叶表面常被暗白色面疏被短柔毛 明显 柔毛 长约4.0mm一.0mm,花 长6.0mm 9.0 mm;花序 头状花序 长约5.0mm~7.0mm 序梗长2.0mm5.0mm 梗3.0mm5,0mm 线形,披针形,锐尖,呈绿色 狭长椭圆形,长5.0mm 渐狭,白色,绿色或略带紫色,长 5 总苞片 至禾杆色,长2. mm 7.0mm,尖端收缩成短尖头 4.0mm5.0mm 4.5mm 花冠长3.0mm一4.0mm,粉红 长1.5m一3.0(一)4,0mm 长3,5mm~5mm,5齿裂, 花冠 白色 白色或微黄色 色,苍白紫色,稀白色 小苞叶长 1.0mm2.0mm 3.0mm 2.5mm~3.0mm 32 条,长 条 一3840 40条45条,长4.0mm. 30条35条,长2.0mm 2.0mm一4.0mm,白色或多 冠毛 灰白至红褐色 4.0mm白色或有时紫色 少红色 黑褐色,长2.5mm一4.0mm 黑色,长1.5mm一2.0mm 长2.0mm3.5mm有 瘦果 有腺点 腺点 近无毛 原产地 南美、中美和加勒比地区 东南亚和东非热带地区 北美洲东部温带至亚热带

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GB/T28109-2011

简介

薇甘菊,学名Chrysanthemum weyrichii (Boiss.) Zämelis,是菊科植物的一个品种,原产于欧洲和亚洲。它的花型美观,适合用于园林景观和切花盆栽。然而,由于其易于传播和漫生,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需要进行检疫鉴定。国家标准GB/T28109-2011详细规定了薇甘菊的检疫鉴定方法。

检疫鉴定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GB/T28109-2011规定,薇甘菊的检疫鉴定应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三个方面。

形态学特征

薇甘菊植株为直立或匍匐生长的习性,叶片呈羽状复叶,花序为圆锥花序或伞形花序,花冠色彩丰富。在鉴别时,需要注意与其它近缘物种进行区分。

生物学特性

薇甘菊一般在7-8月份开始萌发,9月份至10月份开花结果。其种子轻而容易飘散,能够通过风力、水流等方式远距离扩散。

分子生物学特性

通过PCR扩增ITS序列,可以快速鉴定薇甘菊及其近缘物种,具有高效、准确、灵敏的特点。

结论

国家标准GB/T28109-2011详细规定了薇甘菊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三个方面。对于薇甘菊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的相关资料

和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类似的标准

薇甘菊检疫鉴定方法

匍匐矢车菊检疫鉴定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匍匐矢车菊检疫鉴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匍匐矢车菊检疫鉴定方法的编号:GB/T28108-2011。匍匐矢车菊检疫鉴定方法共有11页,发布于2012-06-01
疣果匙荠检疫鉴定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疣果匙荠检疫鉴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疣果匙荠检疫鉴定方法的编号:GB/T28110-2011。疣果匙荠检疫鉴定方法共有9页,发布于2012-06-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