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6072-2018

活动断层探测

Surveyingandprospectingofactivefault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活动断层探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活动断层探测的编号:GB/T36072-2018。活动断层探测共有32页,发布于2018-10-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P1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20.25
  • 实施日期2018-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2页
  • 文件大小2.74M

活动断层探测


国家标准 GB/T36072一2018 活动断层探测 Surveyingandprospectingofacetivefault 2018-03-15发布 2018-10-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6072一2018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 基本规定 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探测方法 附录A规范性附录 1:500001:10000活动断层填图图例 25 附录B规范性附录数据分层组织 参考文献 28
GB/36072一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地震局地震预测研 究所、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 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 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锡伟刘保金、杨晓平、于贵华、冉勇康、田勤俭、张景发、杜克平、丁志峰、柴炽章、 李自红、刘建达、冯希杰何宏林、李峰、谭锡斌、程建远、吴熙彦
GB/T36072一2018 引 言 国内外大量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的元凶 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 和错动对地面建(构)筑物造成严重的直接毁坏,叠加在地震振动破坏之上,加重了活动断层沿线的地面 破坏和灾害程度,表现出活动断层对严重地震灾害带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国内外震灾预防的实 践经验表明,探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科学评价其地震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合理避让或者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我国地处多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层广泛分布,许多经济发达区、重大工 程场址区、重要生命线工程沿线、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度及以上城镇可能存在活动断层,历史上北京,天 津,西安、唐山等许多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曾遭遇过强烈地震袭击 由于过去对活动断层的危害性缺乏 足够的认识,并受各种条件限制,迄今为止对我国大陆地区活动断层的展布及其地震危害性的调查研究 程度很低,给国土利用规划和建设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乡地震安全越来越受关注,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探明活动断层分布及其属性,为城镇规 划、国土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原则,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 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和“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 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重要举措 《防震减 灾法》对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和建设工程避让活动断层做出了规定,以技术标准为支撑,更好地规范活动 断层探测工作及其成果产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震灾预防的重要任务之 我国自“九五”期间开始尝试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工作,逐步形成了 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断层探测技 术体系和工作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并先后制定了相关地震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为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和成果应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我国地震 多发区或地震基本烈度在及以上地区活动断层鉴定和准确定位,落实“以防为主”的原则,为有效减轻 地震灾害风险提供基础和技术保障,需要制定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指导,规范、约束各行各业活动断层 探测行为 本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近20年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成果,特别是梳理分析近10年来地震系 统相关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实施过程中得与失的基础上,同时借鉴美国等国家相关工作的先进经验,对 活动断层探测的方法技术体系、工作流程、主要内容、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环节进行规范,是开展活动 断层探测的基本遵循 已有实践证明,浅层地震勘探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和定位行之有效的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跨断 层钻孔联排探测是隐伏活动断层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活动断层探测实施方案编制和探测过程中要保 证必要的工作量,同时鼓励探索和发展其他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为活动断层的精确定位和相关减灾 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IN
GB/36072一2018 活动断层探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基本规定、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以及探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调查、鉴定与探测,以及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582015区域地质图图例 GB6722一2014爆破安全规程 GB12950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 15968一200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18207.12008 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18207.2一205防震碱灾术语第”部分;专业术语 GB GB/T18208.3一2011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 18314一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20257.2一200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l;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20257.4一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4部分1l:2500001:5000001:1000000 地形图图式 GB/T20258.2一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 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20258.4一200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4部分:l;25000015000001:100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CH/T1007一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CH/T1010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 CH/T1015.4一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 数字栅格地图(DRG) DB/T53一20131:50000活动断层填图 DB/T65一20161:50000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Dz/T0170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Dz/T0180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T18207.1一2008,GB/T18207.22005和G;B/T18208.320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
GB/T36072一2018 适用于本文件 3.1 活动断层activefault 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 3.2 隐伏活动断层buriedactivefault 被第四系覆盖的,地表没有迹线的活动断层 3.3 推测活动断层inferedactivefalt 距今12万年以来活动证据不确切,但根据构造类比、地震活动性或构造应力场推测可能活动的 断层 3.4 全新世断层Holocenefault 全新世期间或距今12000年以来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3.5 晚更新世断层latePleistocenefault 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全新世活动证据的断层 3.6 早中更新世断层earlyandmiddlePleistocenefault 早中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证据的断层 3.7 前第四纪断层pre-Quatermaryfault 第四纪以来不活动的断层 3.8 地震活动断层seism0aectivefaut 曾经发生和可能发生地表破裂型地震的活动断层 3.9 地震地表破裂带earthquakesurfaeerupturezone 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变形的总称 注:地震地表破裂带由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凹陷,地震沟槽等组成 3.10 断层上断点uppermospointofafalt 断错最新地层的断层顶点位置 3.11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deformationwidthofaetivefalt 活动断层错动引起的地表破裂和变形范围 注由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分支断层组成的活动断层带,其变形带包含所有分支断层的变形范围 3.12 地震破裂段earthquakerupturingsegmemt 活动断层上单个地震发生破裂的部分 3.13 同震位移 c0 -eismieslip 地震破裂过程中活动断层产生的滑动量
GB/36072一2018 3.14 最大可能地震 maximumprobableearthquake 特定活动断层段未来给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 3.15 历史地震historiealearthquake 发生在有地震仪器记录之前,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的地震事件 3.16 古地震palerearthquake 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事件 3.17 特征地震characteristieearthquake 某一特定断层地震破裂段上重复发生的、震级大小相近的地震 3.18 地震构造环境 setting Seismotectonie 与区域地震活动及其空间分布关系密切的地壳动力学与地质构造背景总称 3.19 ofactivefault 活动断层探测 veyingama petng SurV prosp6 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综合确定活动断层位置和产状,获取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幅度、时代、滑动 速率及大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的技术过程 注:活动断层探测包括活动断层探查、鉴定、定位、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数据库建设等内容 3.20 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earthquakeriskassessmentonaectivefawlt 判定活动断层未来一定时段内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段落(位置)、最大可能地震和发震危险性的 过程 基本规定 4.1探测对象与分类 探测对象包括地表出露迹线或隐伏地下的活动断层,可分为单条活动断层探测和目标区活动断层 探测两类 4.2探测范围 单条话动断层的探测范围应为目标断层两侧各2km- 4.2.1 4km 4.2.2活动断层探测目标区是指开展活动断层调查与勘探的地域,其边长应不小于25km;探测区指用 于评价所在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构造环境的工作范围,应以目标区为中心,边长应不小于150km 4.3资料收集与整理 4.3.1应收集探测区符合GB/T13989-2012,CH/T1010-2001,CH/T1015.4一2007和DB:/T65 016规定的数字地形图、遥感影像,地震、地貌,地质、地球物理、科学钻探、工程地质勘察、大地形变测 量等方面的资料和成果 4.3.2应对探测区和目标区主要断层进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的判读,初步编制1;250000 探测区地震构造解译图和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0目标区活动断层解译图或单条活动断层地质-地 貌解译图
GB/T36072一2018 4.3.3应在探测区获取三个以上大地测量控制点的北京54,西安80,CGC2000,wGS84或地方坐标系 统下的坐标;基础地理数据和探测数据应采用统一的经、纬度坐标,定位参考系应采用wGS84坐标系 统或CGC2000国家大地坐标;高程基准宜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4.4活动断层数据库 4.4.1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应贯穿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全过程:在编制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案的同 时,完成基础地理数据人库;在活动断层探测不同阶段工作的同时,开展相应专业数据人库、元数据库建 设和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集成,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测 人库数据应包括活动断层探测各阶段的原始数据、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专业成果图及其说明文 4.4.2 档和最终成果 4.4.3应建立基于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模型结构基础上的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数据管理系统 将空间数据分层存储,同时兼顾数据可视化效果 4.5主要产出成果 4.5.1产出成果应包括成果图件、技术报告和数据库 其中,成果图件的数据应从符合5.8要求的数据 库中提取和组织,图件图例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5.2活动断层成果图件宜包括下列5种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为1;250000; aa 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或探测范围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图,比例尺为1:50000; 目标区标绘在1;25000 -1:1000地形图上的单条活动断层分布图 e 垂直活动断层走向的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5000~1:100003 d e 相应比例尺的实际材料图 4.5.3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前言 a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b 第四纪地层与地貌分析; c 小 活动断层鉴定与定位; 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评价; 活动断层数据库与管理系统说明 8 h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4.5.4活动断层数据库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基础地理数据; 调查、探测和鉴定等专业数据; b 非空间数据属性表; c 专业成果图及其说明文档 d 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S 5.1工作流程 5.1.1工作流程包括下列六个阶段: 探测技术方案编制与修正; a
GB/36072一2018 b)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 c 活动断层详细探测、活动性鉴定和定位; d 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e fD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 5.1.2工作流程示意图见图1,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应按5.8和附录B的要求进行相关数据人库 探测技术方案编制数据入库 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数据入库 探测技术方案修正+数据入库 活动断层详细探测、活动性鉴定和定位+数据入库 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数据入库 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数据入库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数据入库 图1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5.2探测技术方案编制 5.2.1应在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地质、测绘,矿山、石油天然气,水文地质,城建等部门或单位研 究成果基础上,确定探测区和目标区范围;基于探测区和目标区活动断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初步结 果和实地踏勘,编制单条活动断层或目标区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案 5.2.2探测技术方案应包括探测区和目标区范围、探测区区域地震地质环境、探测方案编制依据、工作 目标、工作内容与工作量、探测方法与技术途径、数据库建设、技术指标、预期成果、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 等内容 5.2.3 在控制性探测与断层话动性初步鉴定后,应对探测技术方案作必要的修正鉴定为早中更新世 断层或前第四纪断层,可终止详细探测与定位工作;对新发现的活动断层,应视数量、规模、位置、重要 性,勘探难易程度和经费情况等,合理选择需详细探测的活动断层,明确开展地震危险性和变形带宽度 评价的活动断层 5.2.4探测技术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施工,并作为验收的依据
GB/T36072一2018 5.3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 5.3.1采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或槽探等方法,开展控制性探测确 定断层的位置,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初步鉴定,编制1:250000探测区地震构造图,确定需要进一步探测 的活动断层 5.3.2对地表出露迹线的断层,应选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填图、槽探,年代样品采集与 测试等技术方法进行探测,确定断层的几何结构和展布,初步判定断层的活动性 5.3.3对隐伏地下的断层,宜选择长波段雷达影像解译、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槽探,年代样品采集与测 试等技术方法进行控制性探测,确定断层的空间展布和上断点埋深,结合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和样品测 年数据初步判定断层的活动性 5.3.4跨断层控制性探测剖面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间距不宜大于5km 5.4活动断层详细探测、活动性鉴定和定位 5.4.1详细探测 通过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槽探、地质-地貌填图、断错地貌测量、,地层和地貌面年代测定等工作,对 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进行鉴定,确定断层的活动性参数和平面展布,编制1;50000目标区活动断 层分布图和l:25000l:10000单条活动断层展布图,确定需要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活动断层 5.4.2活动性鉴定 5.4.2.1根据断层露头或探槽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揭露的断层与第四纪地层的切错、覆盖关系,判定 断层的活动时代,将断层分为前第四纪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等四类 5.4.2.2活动断层的判定应有两个或以上可靠的观测点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资料为依据,每个观测点 或地质剖面的有效年龄数据应不少于两个 5.4.2.3应根据断层两盘块体的运动特征,将断层分为倾滑断层、走滑断层和斜滑断层等类型,其中倾 滑断层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宜给出活动断层的几何结构、不同时期位移量、同震位移量、滑动速率、 近 地表变形带宽度等参数 5.4.2.4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活动断层应鉴定为地震活动断层: 历史及近代发生过震级等于6.5级或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活动断层 a 有古地震地质证据的活动断层 b) 与已知地震活动断层有类似构造变形与地貌特征的活动断层 c 5.4.3活动断层定位 5.4.3.1活动断层定位满足下列要求 地表有迹线出露的活动断层定位观测点间距应小于500m;隐伏活动断层的探测测线间距宜 a) 小于2.5km; 地表有迹线出露的活动断层定位误差应小于或等于5m;在有地球物理勘探剖面或钻孔联合 b 地质剖面控制地段,隐伏活动断层的水平定位误差应小于或等于15m; 探测出的单条活动断层分布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25000~1l:10000的数字地形图上; 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填图和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l:50000的数字地形 图上;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250000的数字地形图上 各种图件的制图应采用GB/T958一2015、,DB/T532013和附录A规定的图例
GB/36072一2018 5.4.3.2活动断层定位有下列两种技术途径可选择 对地表出露迹线的活动断层应选择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方法,配合观测点仪器定位和 1:50000、1:25000,1:10000地形底图,标绘活动断层地表迹线; b 对隐伏活动断层应优先选择浅层地震勘探方法,以及必要的跨断层多钻孔联合勘探或槽探分 析,配合观测点仪器定位和1;50000、l;25000,l:10000地形底图,用断层上断点在地表 的垂直投影标绘隐伏活动断层展布 5.4.4成果 5.4.4.1 活动断层鉴定和定位的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单条活动断层分布图; a b 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图 c 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 d)探测区地震构造图 单条活动断层分布图制图满足下列要求 5.4.4.2 应综合各种探测结果绘制单条话动断层分布图,条带宽度2km" 4km a b 标注内容应包括: l断层类型与产状:; 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 2 33 活动断层地表迹线或上断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及其埋深,单位为米(m). 活动断层地表迹线或上断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及其埋深,单位为米(m); ! 规模较大的阶区、弯曲及其他几何结构; 5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 6 图件比例尺宜为1;25000~1:10000 附图和附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d 1实际材料图 2)不少于两个典型活动断层探测解释剖面图或地质剖面图; 3)活动断层说明书 5.4.4.3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填图与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综合制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填图和编图范围包含目标区范围 a b)标注内容包括: 1) 断层类型与产状 2 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 活动断层地表迹线或上断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及其埋深,单位为米(m)5 3 实测位移值,单位为米(m); 4 新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界线、产状和岩浆岩界线 5 前新生代基岩; 6 第四纪盆地边界、第四系等厚线,单位为米(m); 不同类型断错地貌或地质体 8 9 地震震中,震级和发震时间 图件比例尺为1:50000 附图和附件包括下列内容: d 实际材料图 22 比例尺为1;50000的地质剖面图
GB/T36072一2018 33 第四纪地层综合柱状图; 4 活动断层说明书 5.4.4.4探测区地震构造图编制满足下列要求 编图范围应为探测区 a 标注内容应包括 b 断层类型与产状 1 2 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前第四纪断层 活动断层地表迹线或上断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 新生代或第四纪沉积盆地边界; ! 第四系分布范围和第四系等厚线,单位为米(m); 5 66 破坏性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 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前新生代基岩和岩浆岩等地层单元 比例尺宜为1;250000. 附图和附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d 实际材料图; 1 探测区新构造分区图.比例尺宜为1l0000 )1:250000; 33 探测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l:250000; 4! 探测区重磁异常图,比例尺宜为1:1000000l:250000; 5 探测区地壳等厚线图,比例尺宜为1:1000000~1;250000; 6 探测区第四纪地层综合柱状图 7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说明书 5.5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5.5.1应收集、整理历史地震目录、重新定位的中小地震目录和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测量数据,水平 和垂直形变等资料,分析探测区现今构造应力-应变环境和不同走向活动断层的力学稳定性,评价探测 区整体的地震活动水平 5.5.2应收集、整理已有地震层析成像、深部地球物理探测、重磁电等研究成果,必要时可采用地震深 反射探测,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台阵观测、主动源探测等技术方法开展二维或三维深部结构探测研究,分 析地壳上地幔结构和构造、介质特性、活动断层的深浅构造关系,判定探测区或目标区是否存在发生 6.5级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5.6地震危险性评价 5.6.1地表出露迹线的活动断层 5.6.1.1应综合断层的几何结构、活动时代、古地震序列等因素对活动断层进行地震破裂分段,判定地 震复发符合特征地震模型、随机复发模型或其他复发模型 5.6.1.2应根据活动断层地震破裂段的长度、同震位移等参数与震级的经验统计关系,给出各地震破裂 段潜在最大可能地震或特征地震的震级 5.6.1.3宜由古地震序列、重复间隔T、离逝时间T 等参数给出离逝率V或未来时间区间T 至 T 十AT的发震条件概率P 5.6.2隐伏活动断层 5.6.2.1根据活动断层几何结构、历史地震破坏区展布,现今地震震中分布、地球物理场、深浅构造关系
GB/36072一2018 等,划分出有发生中等以上地震危险的断层破裂段,综合评估最大可能地震的震级 5.6.2.2应根据区域地震时空迁移,震级-时间图像、活跃与平静阶段等资料,评估各断层活动段发震危 险程度 5.7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评价 5.7.1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应包括所有分支断层及其附近肉眼可识别的地层变形范围,是活动断层同 震错动引起地面建(构)筑物直接毁坏的主体地段 5.7.2应通过跨断层地质剖面或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 5.7.3应利用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或槽探等地质剖面结果确定隐伏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 5.8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 5.8.1数据分类 5.8.1.1应将数据按数据特征分为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档数据 5.8.1.2应将数据按数据内容分为基础地理数据、专业数据、元数据 5.8.2数据内容 5.8.2.1基础地理数据应包括1:250000、1:50000和1:10000三种比例尺的数据 5.8.2.2专业数据宜包括区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数据、工作范围数据、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地质调查数 据、样品测年数据、地震危险性评价数据、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数据、文献资料等 5.8.2.3基础地理数据的元数据应包括信息资源的格式、质量,处理方法和获取方法,技术要求应符合 CH/T1007一2001中第4章的规定;专业数据的元数据应包括探测数据类型、数据特征、数据总貌介绍 和数据提供单位等信息 5.8.3数据组织 5.8.3.1基础地理数据分层和编码应符合GB/T139232006中第5章的规定 5.8.3.21:250000及1:5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应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 5.8.3.3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应按照GB/T139232006,GB/T20257.2一2006、GB/T20257.! 2007、GB/T20258.22006,GB/T20258.4一2007,CH/T1015.42007的要求整理,按附录B的规定 进行数据的分层 5.8.3.4专业数据按数据应用需求分层组织,其要求见附录B 5.8.4数据库集成 基础地理数据、专业数据、元数据应按5.8和附录B要求人库和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5.8.4.1 5.8.4.2应完成基于数据库的成果图件组织 5.8.4.3应完成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数据管理系统 探测方法 6.1遥感调查 6.1.1适用对象 适用于已知或未知活动断层的普查和控制性定位工作
GB/T36072一2018 6.1.2调查范围 目标断层两侧2 km4km 6.1.3影像数据收集 6.1.3.1 应选用分辨率优于10m的影像数据编制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50000的地质-地貌解译图 选用分辨率优于1m的影像数据编制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5000的地质-地貌解译图 6.1.3.2影像数据应无云层覆盖、影像清晰,无显著偏光、偏色、坏行现象,积雪覆盖率应小于10% 6.1.3.3在第四系覆盖地区,宜选用长波段雷达影像 6.1.4影像数据处理 6.1.4.1应对影像数据进行地理编码、镶嵌与裁剪分幅等预处理,并按照GB/T15968一2008的规定进 行几何校正 6.1.4.2宜选择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进行增强处理,突出活动断层的线性影像特征 6.1.5遥感解译 应根据活动断层特有的线性影像、纹理结构特征或色调变化,结合地形地貌和地质资料,初步 6.1.5.1 确定地表出露迹线的活动断层平面展布、性质、位移及其附近断错地质体或地貌单元 6.1.5.2宜采用雷达卫星影像和各类多光谱影像,根据影像色调变化特征,识别可能存在的隐伏活动断 层位置和展布 6.1.6遥感制图 遥感影像和解译成果的制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6.1.6.1 空间参考系采用wGS84坐标系统或CGC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a b)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时,应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进行 联测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格式,附带完备投影参数说明 c 6.1.6.2解译图件应具有空间坐标信息,采用带解译属性表的主流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提供的通 用格式存储,并满足5.8数据管理要求 6.1.6.3应根据活动断层遥感影像特征,编绘比例尺1:50000活动断层解译图和1:5000活动断层 断错地质-地貌解译图,图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标注基本地理要素,连续或断续延伸的断层迹线和线状构造,第四系和前第四系地层单元,地 a 貌面(线)和断错地貌单元、位移等内容; 比例尺1:50000活动断层解译图上标识尺度大于或等于500m的地质,地貌单元和断层迹 b 线或线性构造,以及累积位移值大于或等于100m的断错地质或地貌单元 比例尺1:5000活动断层断错地质-地貌解译图上标识尺度大于或等于50m的地质、地貌单 元和断层迹线或线性构造,以及累积位移值大于或等于5m的断错地质或地貌单元 6.2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 6.2.1适用对象 适用于地表出露迹线的活动断层探测 10
GB/36072一2018 6.2.2填图内容 6.2.2.1 应包括下列填图要素: 断层类型;应区分倾滑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和斜滑断层,给出断层产状 a b 构造要素;活动断层迹线,几何分叉、拐弯、尖灭和错列阶区等结构,褶皱、挤压隆起、拉分盆地 等各种次级构造; 地貌要素:断层谷地、断层陡坎、断塞塘、闸门脊、阶地、冲洪积扇、河流、冲沟、断头沟、弃沟等; c d 地层要素:岩类、岩性、厚度、产状、时代符号,接触关系等; e 岩浆岩要素;岩类、时代符号、侵人或喷发期次; fD 位移活动断层两侧对应地质体、地貌面或地貌线之间的距离 6.2.2.2应包括下列填图单元 沉积地层单元;第四系划分到统或组,区分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必要时宜实测第四纪地层剖面 a 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前第四系宜划分到系或统; b 地貌单元:利用测年数据或微地貌结构对晚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各种地貌面(线),特别是活动断 层两侧均存在且被错断的各种地貌单元进行划分 岩浆岩单元;岩浆岩应按形成年代、侵人或喷发期次和岩类划分 年代样品选取与测年 6.2.3 6.2.3.1宜取堆积物中的碳粒、含碳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14C)测定其年龄值,对距今1万年 以来的碳十四(14C)年龄值应作树轮年龄校正 6.2.3.2对没有含碳物质的堆积物,宜采集风成黄土、粉砂、细砂、烘烤层、古陶器等物质样品,用光释光 OsL)、热释光(TL),自旋共振(ESR)等方法测定其堆积年龄,用宇宙核素(TcN)测定地貌面形成 年龄 6.2.3.3年龄样品应由相应资质的实验室测定;古文化层和古生物化石应由专业人员鉴定 6.2.4填图要求 6.2.4.1填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标绘活动断层迹线、地质体、地貌面(线)及古文化层等; a b 标绘被断错的地质体、构造线或地貌面(线)的位移值; 区分并标绘活动断层沿线的测年样品位置:; c 测量并绘制典型断错地质-地貌图 d 至少有一条比例尺不小于1:2000的实测第四纪地层剖面 e 6.2.4.2位移发生的起始时间应以被断错地质体或地貌面最终形成的年龄为准,有效年龄数据应不少 于2个 6.2.5制图要求 6.2.5.1活动断层条带状地质-地貌图比例尺应根据具体工作需要确定,宜为1:10000、1:25000或 1:50000;填图范围应为话动断层迹线两侧各0.5km一2.01 km 实测断错地貌图和实测第四纪地层 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20001:500. 6.2.5.2图例应采用附录A规定的图例,未在附录A列出的宜选用GB/T958一2015附录A和 DB/T53一2013附录A规定的图例 6.2.5.3应编制与活动断层条带状地质-地貌图比例尺一致的实际材料图 标注内容包括:观测点、观 测路线采样点位置及编号、探槽位置及编号、实测剖面位置及编号,各类探测测线位置及编号 1
GB/T36072一2018 6.2.5.4活动断层条带状地质-地貌图和实际材料图,应基于满足5.8数据管理要求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空间数据库编制;剖面图宜为满足5.8数据管理要求的矢量格式文件 6.3槽探 6.3.1适用对象 适用于地表出露迹线的活动断层或上断点浅于8m的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及古地震鉴定 6.3.2地点选择 6.3.2.1活动断层鉴定探槽宜选择在断层通过且有晚第四纪以来地层连续堆积的地点,应仔细调查所 选地点不受滑坡泥石流及人工改造的影响 6.3.2.2古地震探槽宜选择在利于保存多次地震形变证据且含有可定年样品的部位,不宜选择厚层黄 土、次生黄土或亚砂土等堆积为主以及剥蚀和堆积过于频繁的部位 走滑断层和倾滑断层可选择的有 利部位如下 走滑断层宜选择构造洼地、拉分盆地、断层槽谷,断塞塘,被断错的冲沟床等部位 a 倾滑断层宜迭在陡坎单一,坎前有连续堆积且累积高度数倍于同震位移的部位 6.3.3探槽布设与数量 6.3.3.1活动断层鉴定探槽应横跨整个断层带 6.3.3.2按照断层类型,古地震探槽布设满足下列要求 倾滑断层宜垂直断层走向布设多个探槽; a b 走滑断层宜布设垂直和平行断层走向的组合探槽 6.3.3.3 个地震破裂段上应至少有2个可对比或相互验证的探槽 6.3.4古地震探槽规模 6.3.4.1走滑断层;探槽深度应大于2m,长度宜大于15m. 6.3.4.2倾滑断层;探槽深度宜大于4m,长度宜大于20m,上盘和下盘长度比宜为3:1 6.3.4.3宜采用台阶状开挖方式,台阶宽度宜在1m左右,台阶之间高差宜为1.5m一2m 6.3.5野外工作要求 6.3.5.1探槽剖面应采用素描、照片,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 6.3.5.2野外工作流程包括下列内容 应使用刮刀、毛刷等清理探槽壁浮土,保证探槽壁平整, a b 应建立探槽壁1m×1m基准网格,重点部位加密至0.5m×0.5nm; 宜以网格为单位拍照、拼图和打印 c 应直接在打印的探槽壁图纸上标记地层单元、,断层线和变形结构古地震事件层位、样品位置 d 及编号 6.3.6野外记录内容 6.3.6.1宜采用图片和文字方式描述断层形迹、地层岩性、沉积结构、沉积界面或间断面等信息 6.3.6.2野外记录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沉积物颜色; b)沉积物粒度等级(砾石、砂、粉砂、黏土); 12
GB/36072一2018 碎屑成分,形态、磨圆度,粒径; c d 细粒物质的结构、硬度与胶结程度; 分层厚度和沉积界面特征; e fD 堆积结构(沉积层理和分选性); 化石、矿物结核; g h 古土壤层及其发育程度; 变形构造显性断层、隐性断层、裂缝、褶皱、崩积楔,充填楔、液化体或砂脉等) 6.3.6.3探槽剖面比例尺宜为1;20;视需要可在1;50~110范围内变动 6.3.7年代样品采集要求 6.3.7.1活动断层鉴定探槽样品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同一层位至少采集1件用于测年的样品; 上断点附近采集被断层错断地层顶部和上覆地层底部样品至少各1件,保证获得断层的最新 b 活动年代数据 6.3.7.2古地震识别探槽应采集地震事件层下伏地层顶部和上覆地层底部可用于测年的样品,确定古 地震发生年代的上下限年龄,样品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优先采集碳十四测年样品 a 若采集不到碳十四测年样品,可考虑光释光.热释光和宇宙核萦样品 b 保证每次古地震事件的有效年龄数据不少于2个 c 6.3.7.3野外采集用于碳十四、释光或宇宙核素等样品应按有资质实验室的相关规定执行 6.3.8测年数据应用 6.3.8.1在确认方法可靠、样品无污染的情况下,同一地层单元中多个样品年龄不一致时,应采用最年 轻样品年龄值作为该地层的堆积年龄值 6.3.8.2测年数据宜进行可信度评价,可信度评价包括年龄误差与偏差分析 6.3.9古地震识别 6.3.9.1构造地貌标志包括 断层陡坎及陡坎的明显坡折、鼓包、地裂缝等 a b) 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地貌面(线)错动及其位移值成倍差异 6.3.9.2构造地层标志包括 错断不同地层层位的断层; a 构造楔崩积楔、充填楔、断塞塘堆积等快速堆积体 b 未固结堆积物中的褶皱和挠曲及其他变形 co 不同地层单元沿断层走向或倾向位移值的突然增加或减少 d 6.3.9.3其他标志包括;砂土液化,地层的揉皱或破碎,滑坡与崩塌,地裂缝与塌陷、异常隆起与沉降 6.3.9.4应注意下列事项 古地震识别应有多方面证据相互佐证,确认古地震事件时应至少观察到错断地层的断层,地层 a 的褶皱变形,生长地层或构造楔等主要识别证据; b 古地震识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时,重新选择地点再次开挖 6.3.10古地震年代限制条件 6.3.10.1同一地点探槽古地震年代限制宜采用序列年代矫正对比 13
GB/T36072一2018 6.3.10.2沿断裂走向不同地点多个探槽识别的古地震宜采用逐次限定法约束单个古地震的发生年代 视情况可计算相关古地震年代之间的离散程度或重叠概率,计算方法包括:Z统计法,年龄分布曲线重 叠法、事件窗法、年龄分布曲线权重重叠法 6.3.11探槽成果说明 每个探槽应提供完整的地质剖面图及说明书,说明书内容包括地层单元和事件层划分、古地震事件 识别标志、单个古地震发生年代与复发间隔、最新一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等参数 6.4钻孔探测 6.4.1适用对象 适用于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区隐伏活动断层位置、上断点埋深探测及其活动性鉴定 6.4.2钻孔布设 钻孔位置满足下列要求 6.4.2.1 a)钻孔应布设在地球物理勘探显示清楚、有明显垂直位移的活动断层两侧 b钻孔连线应与断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 6.4.2.2钻孔数量与间距满足下列要求 a 断层两盘应至少各有3个钻孔,间距为5m45m; b 断层上断点两侧的2个相邻钻孔间距宜小于10m 6.4.2.3断层两侧至少应各有1个钻孔穿透上更新统底界,其余钻孔的终孔深度应在地球物理勘探给 出的上断点埋深之下10m 6.4.2.4岩芯采集满足下列要求: 黏土及粉砂芯采取率应不小于90%,中-细砂应达到80%,松散粗砂应不小于40%,钻进回次 a 应不大于2m; b 厚层砾石可采取定深取芯,取芯间隔宜为1m2m 6.4.3岩芯编录 6.4.3.1岩芯编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不遗漏厚度大于或等于0.2m的地层单元 a b) 典型的标志地层,如古土壤层、钙板层或细颗粒层序中夹的粗颗粒薄层等,不受层厚约束,作重 点编录 6.43.2应对岩芯柱完整拍照,并根据钻孔岩芯反映的岩性、颜色、物质组成、沉积结构和接触界面形态 等确定基本编录单元,进行要素图文描述,编录内容应包括 分层层序,厚度,踩度" a b 地层颜色; c 粒度及不同粒度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d 碎屑成分、形态与磨圆度; 地层胶结程度; 层理结构特征 矿物结核和动植物化石; 8 h 分层接触关系; 构造变形现象 14
GB/36072一2018 j 快速异常堆积层; kk 年龄样品采集的位置、,类型及编号 6.4.4样品采集 6.4.4.1测年样品应按地层单元系统采集,每层至少应有1个样品,标志地层顶部和底部应分别取样 6.4.4.2用于跨断层联合地质剖面的钻孔应采集碳十四、热释光、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等测试用的样 品;用于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钻孔还应系统采集古地磁、微体古生物和抱粉等测试和鉴定用的样品 6.4.5综合分析 6.4.5.1钻孔柱状图编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在厘定地层层序基础上编制钻孔柱状图,标出具有标志意义的化石位置、袍粉图谐、古地磁磁 a 性曲线、年龄数据和各种测井曲线 钻孔柱状图标明孔口坐标,高程和终孔深度,采芯率,以及施工单位、人员和钻探日期 b 6.4.5.2应结合具有标志意义的化石、抱粉和古地磁曲线、地层测年数据、特殊的岩性和岩相以及颜色 等确定相邻钻孔间地层的对比标志 6.4.5.3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联合地质剖面图编制 a 应在钻探过程中,每一回次取芯后同步编制联合地质剖面草图,跟踪钻探作业逐次修正; b 联合地质剖面应包括标志地层以及断层位置、视倾向、上断点埋深等要素; c 绘图比例尺宜为1;200~1;100; d 联合地质剖面图应采用矢量格式文件存储,在数据人库时注明软件名称及版本,并满足5.8数 据管理要求 6.4.5.4应按照下列原则和方法进行活动性鉴定 根据断层错断的地层顶部和上覆地层底部样品的测年结果,确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 a b 当上断点上覆地层存在构造变形时,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出现构造变形的地层沉积之后至 上部未变形地层沉积之前 6.4.6活动断层识别标志 6.4.6.1活动断层识别的直接标志有下列2种 同层位地层或等时面在2个以上钻孔间的落差,相邻2个钻孔之间地层层序,分层厚度、埋藏 a 深度、沉积结构、岩性特征与颜色等差异 b)钻遇断层面或断层破碎带 6.4.6.2活动断层识别的间接标志包括 下降盘细粒沉积层增厚,增多与上升盘同层位地层减薄或缺失 a b)相邻2个钻孔间古土壤层不等同发育 6.5浅层地震勘探 6.5.1适用对象 适用于上断点埋深数米至数百米的隐伏活动断层勘探 6.5.2勘探方法选择 6.5.2.1当探测埋深数米至数十米的隐伏断层时,宜采用横波(SH波)反射勘探方法 6.5.2.2当探测埋深数十米至数百米的隐伏断层时,宜采用纵波反射勘探方法 15
GB/T36072一2018 6.5.2.3当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时,宜采用折射和反射波联合勘探方法 6.5.3仪器设备选用 6.5.3.1地震波激发源按下列分类选择 在外界干扰较严重的情况下,应采用可控震源或随机编码震源; a b 外界干扰较小时,可采用炸药包震源、锤击震源、机械冲击震源电火花震源等 c 水域勘探可采用电火花震源、空气枪震源、机械声波震源等 6.5.3.2检波器应按下列分类选择 a 纵波反射勘探选用固有频率40Hz~100Hz的检波器或采用数字检波器; b 折射波勘探选用固有频率10Hz40Hz的检波器; c 横波(SH波)反射勘探采用固有频率28Hz~40Hlz的水平检波器; d 水域勘探应使用频带宽的压电检波器 6.5.4数据采集 勘探测线布设满足下列要求 6.5.4.1 应尽可能垂直目标断层走向 a 宜选择在地形起伏较小的地段, b 纵,横波联合勘探或折射和反射波联合勘探时测线应尽可能重合布设 c 地震测线宜布设成直线;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成直线时,可允许测线转折,但转折角不应超过 d 转折点应位于激发点或检波点上;若转折角大于8",应采用弯线叠加法; 8" 测线编号和桩号宜按照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大的原则顺序编排; e 激发点和检波点位置应有明显可靠标志,必要时测线起、始点可设置永久性标志, 沿测线的地形变化较大时,应实测激发点和检波点的位置坐标及高程,并测绘沿测线的地形地 g 物剖面草图; h)测线的端点、拐点以及激发点和检波点应采用仪器定位,定位平面误差小于3m,高程误 差小于1nm;水域勘探时,应采用实时差分全球定位系统(GPSs)进行测线定位,并符合 GB/T18314一2009的要求 6.5.4.2勘探前应开展现场试验和采集参数论证,确定最佳地震波激发、接收方式和条件、最佳观测系 统参数 6.5.4.3浅层反射波勘探和折射波勘探的野外观测系统应分别满足下列要求 浅层反射波勘探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道间距满足空间采样定理;对断层进行精确定位时 a 采用不大于2m道间距的二维或三维观测方法,覆盖次数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 浅层折射波勘探采用多重相遇追逐观测系统,在相遇段内有不少于4个检波点接收来自被追 b 踪界面的折射波;最小炮检距为0m,道间距可为5m10m 6.5.4.4地震波激发应满足下列要求 采用纵波或横波可控震源时,对扫描方式、扫描颗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震源出力等参数进 a 行充分试验;扫描频率试验前,应对试验的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起始频率和终了频 率之比大于或等于 个倍频程; 2.5 b 采用叩板震源激发SH波时,使木板长轴垂直测线,且长轴的中点位于测线或测线的延长线 上,并使木板与地面紧密合;为提高激发能量,可在木板上堆置适当重物; 使用炸药包震源时,激发药量,激发孔深应通过试验选定;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 或井中填满有关介质,尽可能选择在黏土或砂质黏土等激发条件好的层位中;爆炸工作符合 GB12950和GB6722一2014的有关规定 16
GB/36072一2018 d 使用锤击震源、落锤震源,机械撞击震源时,在激震点敷设专用垫板,防止反跳造成的二次 触发 6.5.4.5地震波接收应满足下列要求 检波器应与地面保持良好的耦合,安置条件力求一致; a 检波器的位置准确,当检波器不能安置在原设计点位时.沿线偏移不大于道间距的1/10,垂线 b 偏移不大于道间距的1/5 接收SH波的横波检波器保证水平安置,最大灵敏度方向应垂直测线方向,且取向一致 c 6.5.4.6记录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按DZ/To170的有关规定将记录质量评价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 b)反射波法原始记录上的目标层反射应有较高的信噪比,记录合格率不小于95%;折射波法原 始记录上的初至波清晰,记录信噪比大于3 6.5.5数据处理 6.5.5.1 反射波勘探方法的数据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根据测区地质构造特点、探测任务要求和原始数据特征,通过试验确定处理参数和处理流程 b)资料处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并重点按下列要求做好处理 做好地震记录的编辑、弱反射信号提取、干扰波压制以及动校正,静校正等处理,确保处理 1 剖面有较高的信噪比, ,且 ;影响构造识别的干扰波 2 速度求取应有足够的动校正速度分析段,提高反射波的叠加效果和时深转换精度 33 地层倾角较大或绕射波发育时,应进行反射波的偏移归位处理,必要时可进行叠前深度或 时间偏移处理,提高叠加剖面的成像效果 提交资料处理说明主要处理模块的效果对比图件、处理参数和处理的时间剖面、偏移剖面、深 度剖面等成果 对于测线转折角大于8"的地震数据,按弯线进行处理 d 6.5.5.2折射波法的数据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依据下列特征进行折射波的对比 a 1 各记录道的波形、振幅和振动延续度的相似性; 波的相位一致性和同相轴的延伸长度; 22 追逐炮记录同相轴的平行性; 3 可采用单相位对比或多相位对比,构造复杂区宜采用多相位对比 4 依据下列特征确定折射波的置换位置 b 1 视速度变化 波形和振幅变化; 2 两组波相交波形重叠特征 3 按下列规定绘制时距曲线 1 横向比例尺宜为1:100001:2000,纵向坐标宜用10mm表示5ms一20ms; 2 沿横轴应标明测线桩号、激发点位置和炮序号 3 不同方向的时距曲线宜采用不同颜色或符号来区分,两相邻点之间宜用直线段连接 时距曲线绘制后,可根据时间互换相等性、追逐时距曲线平行性、,截距时间相等性原则进行检 d 查;时距曲线中个别道出现走时突变时,应对照地震记录的初至读取情况以及相同地段的相遇 或追逐时距曲线,进行必要的修正 6.5.6资料解释 6.5.6.1反射波勘探方法资料解释满足下列要求: 17
GB/T36072一2018 宜采用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组特征,结合地质和 a 钻孔资料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射波对比分析,确定反射波组和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分 析目标层反射波组变化情况 b 反射剖面解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在反射剖面上确定标志反射层; 根据钻井资料建立标志反射层与地质层位关系; 2 3 确定地层起伏、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编制地震测线与断层平面展布图 4 可依据下列特征识别或推测隐伏断层及其位置: 1 反射波组或同相轴的明显错断; 2 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的明显增加或减少; 3 反射波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区域; 4 反射波同相轴的强相位反转、地震相突变 剖面上出现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 5 d 解释剖面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标明测线桩号、测线方向、地震标志反射层符号,地质层位符号和断层或构造(线); 1 22 当测线上有钻孔时,应标注界面的地质属性,给出相应的钻孔柱状图、钻孔位置及编号;当 测线附近存在钻孔时,将钻孔位置垂直投影在解释剖面上,标注投影距离; 3 成图横向比例尺宜为1;50001;500,纵向比例尺宜为1;10000~1;1000 地质解释剖面图宜为满足数据管理要求的矢量格式文件,并标明软件名称及版本 4 6.5.6.2折射波法资料解释满足下列要求 a -般情况下可采用时间项法、哈莱斯法或时间场法求取地层速度和界面深度;对多层不均匀介 质或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层,宜采用折射波波前成像或有限差分正反演拟合方法综合求解 b 用折射波资料推断,解释断层或破碎带时,应根据剖面速度变化、折射波走时和波组振幅变化 等特征,并结合有无绕射/折射等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解释 解释剖面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c 标明测线桩号、测线方向、界面深度,界面速度和解释的构造线; 2 当测线上有钻孔时,应给出相应的钻孔柱状图、钻孔位置及编号; 3 成图横向比例尺宜为1:100001:2000,纵向比例尺宜为1:100001:1000; 地质解释剖面图宜为满足数据管理要求的矢量格式文件,并标明软件名称及版本 4 6.5.7探测精度要求 6.5.7.1反射波勘探方法的断层水平定位误差应小于或等于15m,探测深度误差应小于目标层埋深 的8% 6.5.7.2折射波法测定的地层速度误差应小于10% 6.6深地震反射探测 6.6.1适用对象 适用于地壳尺度的精细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探测与研究 6.6.2探测方法 宜采用多次覆盖纵波反射方法 18
GB/36072一2018 6.6.3仪器设备 6.6.3.1应采用动态范围大于或等于120dB带道能力不少于1200道,且具有实时噪音监控和信号相 关处理等功能的数字地震仪 6.6.3.2宜选用固有频率不大于10Hz的检波器或数字检波器 6.6.3.3地震波激发宜采用爆破震源,在无法使用爆破震源时,应采用多台大功率的可控震源组合 激发 6.6.4数据采集 6.6.4.1测线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测线尽可能垂直构造走向; b)深地震反射测线尽可能按直线布置 6.6.4.2物理点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实测测线上所有物理点坐标和高程 b)测线上的接收点和激发点设立标志; 绘制地形地物平面草图 c 6.6.4.3观测系统的设置满足下列要求, 宜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a 道间距应在20m一50m间选择; b 覆盖次数应不少于48次; c d)应通过理论分析或现场试验确定最小和最大偏移距 6.6.4.4地震波激发满足下列要求 使用炸药包震源时,激发药量、激发井深应通过试验选定;井中激发深度应在潜水面以下,并采 aa 用砂石闷井 b)不同类型炸药激发震源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l炸药激发点或组合中心位置应靠近标桩,其垂线偏离误差应小于3倍的道间距 组合井井底高差小于1.0m 22 采用无延迟组合爆炸时,各井药包应同时起爆; 33 爆炸工作符合GB12950和GB6722一2014的有关规定 ! 使用多台大功率可控震源组合激发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多台可控震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可控震源的扫描频率,振动次数、震源台数、震源出力等参数根据试验结果选择 22 震源组合中心对准设计桩号,并保持组合设计图形,扫描起始频率和终了频率之比大于或 33 等于2.5个倍频程 6.6.4.5地震波接收满足下列要求: 检波器应与地面保持良好的耦合,达到平、稳、正、直、紧的要求; aa b 检波器不能安置在原设计点位时,沿线偏移应不大于道间距的1/10,垂线偏移应不大于道间 距的1/5; 检波器组合方式可采用点组合或线性组合;线性组合时的组合基距应通过试验选定,且组内高 差不大于组内距; d 因地表障碍不能安置检波器时,应核对准确桩号,并在仪器班报上注明空道及原因 6.6.4.6记录质量评价应满足下列要求 按照DZ/T0180的规定,按“优良”“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记录质量评价 a 19
GB/T36072一2018 b 深地震反射原始记录合格率不小于90%; c 原始记录上的有效波应能辨认,目标层反射波组应清晰 d)干扰波较强时,经过初步处理后的单炮记录能识别目标层反射波组 6.6.5数据处理 6.6.5.1 应根据探测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任务要求和原始单炮记录特征,通过试验确定数据处理流程和 参数 数据处理流程应包含格式转换、观测系统定义、记录(道)编辑、干扰波压制(去噪),增益控制静 校正反褶积道集分类、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等处理过程 6.6.5.2资料处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并重点做好如下处理 应做好地震记录的编辑、弱反射信号提取、干扰波压制和动、静校正处理; a b 速度求取应有动校正速度分析段; c 地层倾角较大、地下构造复杂或绕射波发育时,应进行反射波的偏移归位处理 6.6.5.3应提交资料处理说明、主要处理模块的效果对比图件、处理参数和处理的时间剖面、偏移剖面 等成果 6.6.6资料解释 应依据剖面上反射波组特征,确定反射波组标准层,结合地质资料和以往探测区其他地球物理 6.6.6.1 资料进行反射波对比分析,确定地震波组与壳内地质层位或构造的关系,分布范围和变化规律 6.6.6.2解释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主要地质构造展布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 a 地壳与上地幔分层结构及其特征 b 综合解释剖面图,成图横向比例尺为1;2000001;50000,纵向比例尺为1100000~ c 1;10000 20
GB/36072一2018 录 附 A 规范性附录 1:50000~1:10000活动断层填图图例 1:50000~1:10000活动断层填图图例见表A.1 表A.11:50000~1:10000活动断层填图图例 编号 图例 含义 说明 全新统 第四纪地层单元 色标;R=255;G=255;B=230 Qh Q 上更新统 第四纪地层单元 色标;R- =255;G=255;B=l66 Q 第四纪地层单元 色标R=230;G=210;B=94 中更新统 Q 下更新统 第四纪地层单元 色标:R=200;G=190;B=61 Q 更新统 第四纪地层单元 色标:R=255;G=255;B=120 Q 第四系 第四纪地层单元 色标;R=255;G=255;B=8o N 新近系 新近纪地层单元 色标;R=255;G=227;B=l15 E 古近系 古近纪地层单元 色标;R=255;G=201;B=102 AnCz 前新生界 前新生代基岩 色标R=178;G=178;B=178 10 Mz 中生界 中生代地层单元 色标R=194;G=247;B=237 1 Pz 古生界 古生代地层单元 色标;R=145;G=16l;B=16n 前寒武系 前寒武纪地层单元 色标,R=230;G=200;B=255 Ane 12 酸性岩类 岩浆岩类 色标;R=254;G=113;B=148 13 岩浆岩类 色标;R=245;G=222;B=224 14 中性岩类 21
GB/T36072一2018 表A.1(续) 编号 图例 含义 说明 15 基性岩类 岩浆岩类 色标;R=137;G=176;B=1ll1 岩浆岩类 色标;R=212;G=155;B=189 16 超基性岩类 Q 火山碎屑岩类 岩浆岩类 色标,R=150,G=150,B=255 18 地质界线 地质界线 黑色,线粗0.17635mm(0.5pt 角度不整合界线 地质界线 黑色,线粗0.17635mm(0.5pt) 第四系等厚线及厚度,单位 沉积厚度 黑色,线粗0.17635mm(0.5p) 20 sO 为米(m 平行不整合界线 地质界线 黑色,线粗0.17035mm(0.51 pt) 21 地层产状 地层特征,齿向地层倾向 黑色,线粗0.35270mm(1.0pt 实测地形或地质剖面线 剖面位置 黑色,线粗0.35270mm(1.0p) 23 nel 24 探槽及编号 探槽位置及其编号 黑色矩形框,长10mm,宽3mmt 25 Zk2o 钻孔及编号 钻孔位置及编号 黑色圆圈,直径4mm,内含黑色实心点 碳十四采样点及编号 26 测年样品地点及其编号 t-1 27 oSI.1p 释光采样点及编号 测年样品地点及其编号 EsR采样点及编号 测年样品地点及其编号 28 ESR.】 28 MBe-1 10采样点及编号 测年样品地点及其编号 30 正断层及倾角 断层类型 齿线位于下降盘一侧 逆断层及倾角 断层类型 齿线位于抬升盘一侧 22
GB/36072一2018 表A.1续 编号 图例 含义 说明 32 走滑断层 断层类型 33 隐伏断层 断层类型 推测断层 断层类型 34 断层活动时代 细线位于断层下盘,线粗l.0581mm 全新世断层 35 3.0pt/0.35270mm(1.0pt),色标R=255;G=0;B=0 断层活动时代 线粗0,88175mm2.5pt),色标:R=255; 36 晚更新世断层 =0;B=0 断层活动时代 线粗0.7054mm2.0pt),色标:R=255 37 活动断层 G=0;B=0 断层活动时代 线粗0.52905mm mdl.5p),色标;.R一7 38 早中更新世断层 =0;B=255 断层话动时代 线粗0.35270mm(1.0p),色标;R=1971 39 前第四纪断层 =0;B=255 历史及现代地震破裂 圆点位于断层下盘,线粗1.0581mm 地震地表破裂带 40 3.0pt)/0.35270mm(1.0pt),色标;R=255;G=0;B=0 地震破裂特征 齿线位于下降盘,线粗0.7054mm2.Opt). 4 断层陡坎 色标;R=255;G;=0;B=0 地震破裂特征 齿线位于下降盘,线粗0.35270mm 断层谷地 42 1.0pD),色标;R=255;G=0;B=0 地震鼓包或垄脊 地震破裂特征 中间粗两端细,色标:R=0;G;=0;B=0 地震破裂特征 线粗0.17635mm(0.5 pt),色标R=0; 地震裂缝 G=0;B=0 地震破裂特征 线粗0.17635mm(0.5 5p),色标;R= =0; 45 断塞塘 G;=0;B=0 地震破裂特征 线粗0.17635mm(0.5p),色标;R =0: 46 地震陷坑 =0;B=( 断错地说,断层我粗I01nmmva0D,色标.R-5 47 闸门许 G=O;B=0;蓝色带箭头线粗0.35270mm(1.0pt),色标: R=0;G=255;B=255 23
GB/T36072一2018 表A.1(续) 编号 图例 含义 说明 断错地貌 断层线粗1.0581mm3.0pt),色标;R=255; G;=0;B=0; ,蓝色线带箭头线粗0.35270mm(1.0 0p),色标; 18 断头沟或弃沟 R=0;G=255;B=255;黑色带齿线粗0.35270mm(l.0pt). =0;G=0;B=o 色标,R n 阶地编号 地貌现象 斜体 地貌现象 斜体 50 Fm 冲洪积扇编号 地貌现象 黑色线粗0.35270mm(1.0pt),色标;R=0 Tn十1/Tn阶地分界陡坎 =0;B=0 24
GB/36072一2018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数据分层组织 1:10000基础地理数据的分层组织 B.1 1:10000基础地形数据共分为9个数据集34个数据类,见表B1 数据分层的命名采用4个字 符,第1个字符代表数据分类,第23个字符是数据内容的缩写,第4个字符代表几何类型 表B.11:10000基础地理数据的分层组织表 要素分类 数据分层 几何类型 主要要素内容 测量控制点 CPTP 点 测量控制点 定位基础(C 坐标网 线 CPTL 图廓线、坐标网 水系(面 面 HYDA 湖泊、水库、双线的河流和沟渠等 单线的河流、沟渠等要素,面状水体范围线,河口等名称 HYDl 水系(线 线 注记线 HYDP 水系(点 点 泉,井等 水系(H 水系附属设施面 HFCA 面 干出滩、滩涂,危险区、礁石等 水系附属设施(线 HFCI 线 干出线、潮水沟、高水界、流向、堤、闸、坝等 水系附属设施(点) HFCP 点 地下河段出人口,涵洞,礁石,闸,坝等 居民地面) RESA 街区、高层建筑区、,空地等 居民地(线 RESI 线 房屋、窑洞等,面状居民地范围线 房屋、棚房、窑洞、蒙古包,放牧点等,居民地标识点 居民地(点 RESP 点 居民地及设施 RFCA 设施《面 面 工矿,农业,公共服务等 R 设施(线 RFCL 线 工矿,城墙、,垣栅等 工矿,农业、公共服务、名胜古迹、宗教设施、科学观测站 设施点 RFCP 点 等,单位名称标识点 铁路 IRRL 标准轨铁路、窄轨铁路、地铁、轻轨等 线 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其他公路,街道、乡村 公路 LRDL 线 道路等,依比例尺道路边线 交通(L 交通附属设施(线 LFCI 线 车行桥、人行桥、隧道、,码头、渡口等 车站、公路标志,助航标志,机场等 点 交通附属设施(点 LFCP 线 管线(线 PIPL 输电线,通信线、油气水输送主管道等 管线(P 管线(点 PIPP 点 变电站等 25
GB/T36072一2018 表B.1续 要素分类 数据分层 儿何类型 主要要素内容 行政境界(面 BOUA 面 各级行政区 行政境界(线 BOU 线 各级境界线 BoUP 界桩、 境界与政区行政境界(点》 点 B) BRGA 区域界线(面) 面 自然文化区、特殊地区,开发区,保税区 区域界线(线) 线 BRGL 自然文化区,特殊地区,开发区,保税区的区界 区域界线(点) 点 BRGP 自然文化区、特殊地区、开发区、保税区标识点 TERA 地貌与土质(面 i 沙地、冰雪地、地质灾害地貌等 地貌与土质 地貌(线 线 TERL 等高线、沟壑,垄等,山脉,盆地等地理名称标注线 T) 点 地貌点 TERP 高程注记点、峰、柱、漏斗等 植被(面) 面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等 VEGA 植被(V 线 VEGL 植被(线》 防火带、行树等 点 植被(点 VEGP 零星树木、独立树等 注记(点 AALP 点 除等高线、等深线注记外的所有图面注记 注记(A 线 注记(线) 注记辅助线 AA B.2专业数据要素分类 具有空间特征的专业数据按专业应用习惯共分为7个要素集,见表B.2 不具有空间特征的数据 以属性表组织,见表B.3 表B.2专业数据要素集分类与命名 要素集 几何类型 名称 主要内容 活动断层探测的目标区、探测区及区域范围 工作范围数据 nvestigationRegion 面 地层,断层、褶皱盆地、隆起,地貌面,地质构造单 地质数据 Gieology 点、线、面 元、遥感解译断层资料等 地球物理场 GeophysicalField 点、线 地壳等厚线、重力、航磁,垂直形变、水平形变等 (GreophysicalSurvey 点、线 地球物理炮点、,测点、测线 地球物理探测 断层段位置及产状,槽探、测年采样点位置,钻孔 地质填图调t 点、线 GreologicaISurveyMapping 钻孔剖面位置 地震 Seismic 点,线、面 小震、强震目录,断层地震危险性,潜在震源区等 注记点、线,面,地质剖面线,面 辅助制图 Cartography 点、线、面 26

活动断层探测GB/T36072-2018

一、活动断层定义及分类

活动断层是指地壳中具有剪切运动的断裂构造体系。根据其发展过程和空间位置不同,可分为活动断层带、单条活动断层和活动断层群三种类型。

二、活动断层特征

活动断层具有以下特征:

  • 断层面与地表或地下岩石的接触面上常伴随有压实带和滑移带;
  • 断层两侧的岩石形态、颜色、结构等具有差异性;
  • 断层沿线的地质地貌特征明显且变化突出。

三、活动断层探测方法

活动断层探测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活动断层进行探测和研究。目前常用的探测方法主要有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

  •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差异,探测到活动断层的位置和特征;
  • 电法勘探是根据活动断层对电性质的影响,利用电流通过地下岩石的不同电阻率来揭示断裂带的存在;
  • 重力勘探是通过测量断层两侧的重力异常值来确定活动断层的位置和规模;
  • 磁法勘探是依据断层所形成的磁场异常来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

四、设备要求

活动断层探测需要使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具体设备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地震仪:采集地震波数据,显示实时波形和震源位置;
  • 电阻率仪:测量地下岩石的电阻率值,以揭示断层带的存在;
  • 重力仪:探测不同介质对重力场的扰动,以确定活动断层的位置和规模;
  • 磁力计: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以揭示断裂带所形成的磁场异常。

结语

GB/T36072-2018活动断层探测标准为活动断层勘探工作提供了技术规范,各种设备的使用也为活动断层探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科技的不好意思,接下来的结尾已经补充上了。

不断更新和发展,相信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和活动断层探测类似的标准

活动断层探测

振动入侵探测器

活动断层探测

锄草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锄草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锄草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的编号:GB/T36012-2018。锄草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共有12页,发布于2018-10-01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的编号:GB/T36073-2018。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共有43页,发布于2018-10-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