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364-2007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NetworkingtechnicalrequirementfortheDomestic(GSO/FSS)satellitecommunicationsystem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的编号:GB/T12364-2007。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共有39页,发布于2008-05-012008-05-01实施,代替GB/T12364-1990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3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60.30
  • 实施日期2008-05-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9页
  • 文件大小1.20M

以图片形式预览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 GB/12364一2007 代替GB/T12364一1990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NetworkingtechniealrequirementfortheDomestie(GSo/FSS)sateite communicationsystem 2007-11-14发布 2008-05-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12364一2007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缩略语 系统可用频段 极化特性 通信卫星 发射信号功率密度的限制 地球站发射天线旁瓣包络特性设计指标限制 15 卫星网络间干扰量允许值 l0 卫星通信系统与共用频带陆上微波接力系统和点到多点固定无线接人间的干扰量允许值 8 ll1 在协调和干扰估算中使用的地球站天线接收参考辐射特性 19 12 21 地球站互调、杂散、带外发射的限制 13 地球站 22 数字传输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 14 23 15 数字电路接口标准和数字网同步 29 16 可用性 32 17 卫星电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33 参考文献 35
GB/12364一2007 前 言 本标准是主要依据国家的通信技术政策,参考1TU-R和IESS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 GB/T12364一1990(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进行修订的 1990年以来卫星通信发生了许多变化 通讯网主要从模拟转向数字化; 2) 频段主要使用C频段转向C,Ku甚至Ka; 3 出现了非静止卫星轨道通信系统 为此,国际电信联盟对建议也做了许多修改和新规定 这次修订主要是引用2001年度的ITU-R 中的建议s和sF等系列,查看了部分ITU-R2004的建议、,ITU-T2001年度的无线电规则以及国内相 关标准等,并结合国内使用的卫星系统,做了全面修改 主要修改如下 系统可用频段”章中修改了C频段、增加了Ku和Ka频段的分配内容 “5 极化特性"章中增加了K和Ka辨段的极化内菩 “6 通信卫星”章中修改了C频段、增加了Ku和Ka a频段卫星的技术指标要求,按电联的新规定 改写 “7 发射信号功率密度的限制”章中按新的ITU-R标谁进行了全面修改,频段扩展到40GH. “8 地球站天线发射旁瓣包络特性设计指标限制”章中按新的IrUR标准进行了全面修改 卫星网络间干扰量允许值”章中按新的rU-R标准规定增加了许多新的条款, “10卫星通信系统与共用频带陆上微波接力系统和点到多点固定无线接人间的干扰量允许值”章 中增加了点到多点固定无线接人的规定 “11在协调和干扰估算中使用的地球站天线接收参考辐射特性”章中增加ITrU-R中的新规定 “12地球站互调,杂散、带外发射的限制”章中部分内容做了修改,增加了Ku频段和数字信号的 内容 “13地球站”章中增加了Ku频段和Ka频段的内容 “14数字传输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是新增章节 “15电路接口标准和数字网同步”章中删去了部分模拟接口要求,增加了新业务的数字接口 “16可用性”章中增加了B-ISDNATM传输时可用性要求 “17卫星电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章中增加了新业务的应用 本标准代替GB/T12364一1990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 -GB/T12364一1990. 业
GB/T12364一2007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信卫星和地球站进人国内卫星通信系统及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人国内通信网时所 必须满足的一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静止卫星轨道(GSO)卫星固定业务,适用于国内通信卫星和租用卫星转发器或波束 组成的国内卫星通信系统 本标准适用于s(M)CPC/PSK/FDMA、TDM/PSK/FDMA、TDMA,ATM,DVBs,DVB一RCS等 多种调制和多址方式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76112001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GY/T1462000卫星数字电视上行站通用规范 GY/Tl47一2000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通用技术要求 YD0091996帧中继网技术体制 YD/T10702000接人网远端设备乙接口技术要求 ITU无线电规则 ITU-TG.703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特性 1TU-TG.704用于1544,6312,2048,8448和44736kbit/s速率系列级的同步帆结构 ITU-TG.826以或高于基本速率的国际恒定比特率同步数字通道的差错性能参数和指标 ITU-TG,828国际恒定比特率同步数字通道的差错性能参数和指标 ITU-TM.2100国际PDH通道、部件及传输系统引人业务及维护的性能限制 ITU-TM.2101国际SDH通道及复用部件引人业务和维护的性能限制和目标 ITU-TI.357B-ISDN准永久连接可用性 ITU-TV.11工作在最高速率10Mbit/s的数据信令上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特性 ITU-TX.21公用数据网同步操作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 接口 ITU-TX.50用于同步数据网之间国际接口的多路复用方案基本参数 用于不使用包封结构的同步非交换数据网间国际接口的多路复用方案基本参数 ITU-TX.58 ITrU-RsSF-1486在3400MHz3700MHHz频带内,卫星固定业务VsAT和固定业务中的固定 无线接人系统之间的共用方法 ITU-RSF-1006卫星固定业务地球站和固定业务站之间的干扰保护的确定 ITU-RSM-1448100MHz~105GHz频段范围内,地球站协调区的确定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TM asynchronoustansfermode 异步转移模式
GB/T12364一2007 BEP 比特差错概率 biterrorprobability 比特差错概率(EBEP)被每突发平均误码数 BEP/a hiterrorprobability/a a)除的值 DVB-s igitalvidiobroadcastbysatellite 卫星数字电视广播 DVBRCS digitalvidiobroadcastretunchannelsatellite数字电视广播一反向卫星信道 tsotropicealy EIRP radiatedpower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eguivalent Es 误码秒 errorSecOnd s fixedsatellieservice 卫星固定业务 FEc correction 前向纠错编码 forward Gso -satelieorbit 静止卫星轨道 ge0Stat1Onary HRDP 1ypotheticalreferencedigitalpath 假设参考数字通道 sL link 卫星间链路 lnte1 ISDN 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 MSs 卫星移动业务 mobile serV1ce Non-GSO non-geostationarysatelliteorbit 非静止卫星轨道 网络节点接口 NN networknodeinterface PDH 准同步数字体系 plesiochronousdigitalhierarchy 点到多点固定无线接人 -MPFWApoint-mutipointfixedwirelessaccess sES "重误码秒 seriouserrorsecond SDH 同步数字体系 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 s(M)CPC 每载波单(多)信道 singlechnnelpercarrier UN 用户网络接口 usernetworkinterface C/I!e 信号载波功率(C)与总干扰功率(I)之比 信号载波功率(C)与总噪声功率(N)之比 c/N! 系统可用频段 4.1卫星 4.1.1C频段 目前使用的和可以开发的频段 卫星接收;5925MHz~6425MH么 5 850MHz一6425MH2 5850MHz一6650MHz 6725MHz~7075MHz 卫星发送:3700MHz一4200MHz; 3625MHz4200MHz; 3400MHz4200MHz; 4500MHz4800MHz. 4.1.2Ku频段 目前使用的和可以开发的频段 卫星接收:l4.000GHz14.500GHz; 13.750GHz~14.000G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GSO/FSS)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 定业务(nonGsO/FSS)共用 12.750GHz13.250G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GsO/FSS)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
GB/T12364一2007 定业务(nonGSO/FSs)共用 卫星发送:10.700GHz~l1.200GHz; 11.200GHz~11.700GHz; 12.200GHz12.750GHz 4.1.3Ka频段 卫星接收:27GHz一31GHz 其中: 28.6GHz~29.1GH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共用 29.1GHz~29.5G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移动业务共用 29.5GHz~30G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共用 29.5GHz~31GHz为卫星固定业务和卫星移动业务(MSS)共用 卫星发送:17.3GHz21.2GHz 其中: 17.7GHz18.6GH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数字电视广播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共用 18.6GHz~18.8GHz为地球探测(无源)和卫星固定业务静止和非静止)共用 18.8GHz19.3G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GSO/FSS)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n non GsO/FsS)共用; 9.3GHz19.7G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移动业务共用 19.7GHz20.2GHz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共用; 19.7GHz~21.2GHz为卫星固定业务和卫星移动业务共用 注:17.3(GHz18.1(GHHz与广播卫星业务馈送链路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共用(上行);19.3GHz一 19.6GH与非静止轨道卫星移动业务共用(上行). 4.2地球站 4.2.1C频段 目前使用的和可以开发的频段 地球站发送:5925MHz6425MHz; 5850MHz6425MHz 5850MHz6650MHz; 6725MHlz7025MHz 地球站接收:3700MHz4200MHz; 3625MHz4200MHz; 3400MHz4200MHz; 4 500MHz4800MHz 4.2.2Ku频段 目前使用的和可以开发的频段 地球站发送:14.000GHz~14.500GHz; 13.750GHz~14.000GH2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 共用 12.750GHz13.250GH2为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 共用 地球站接收:10.700GHzl1.200GHz; 11.200GHzl1.700GHz 12.200GHz12.750GHz
GB/T12364一2007 1992年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wARC-92)将上行13.75GHz14.00GHz划分给无线电定位/ 无线电导航和卫星固定(地对空)业务共同使用,但卫星固定业务系统应满足《无线电规则》5.502的条 件,即 1 地球站天线直径D>4.5m; 2. 地球站发射的EIRP应在68dBWGB/T12364一2007 其中:fuo取5.925GHz、14.000GHz或12.750GHz么 (2 下行线:fdo+0.02×N(GHz) 其中:fdo取3.700GHz、10.700GHz、l1.200GHz,12.200GHz和12.250GHz 式(1),式(2)中的N取124的正整数 36MHz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见表2,表3. 表2C频段36Mz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 转发器编号 上行线/MHz 下行线/MHz 5945 3720 3740 5965 5985 376o 6005 378o 6025 3800 6045 3820 6065 384o 6085 3860 6105 3880 10 6125 3900 11 3920 6145 12 3940 6165 13 3960 6185 14 6205 398o 15 6225 4000 4020 16 6245 17 6265 4040 18 6285 406o 19 6305 4060o 6325 20 4080 21 6345 4100 22 6365 4120 23 6385 4140 24 4l60 6405 25 5925 3 700 26 5905 3680 27 5885 366o 5865 28 3640 注:单数和双数转发器极化正交
GB/T12364一2007 表3Ku频段36MHz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 转发器编号 上行线/GHHz 下行线/GH2 720 270o 12.770 1.220 14.020 10, 12.220 12. 14.040 12.790 10.740 11.240 12.240 12.290 14.060 12.810 10,760 11.260 12.260 12.310 14.080 12.830 10.780 11.280 12.28o 12.330 12.300 14.100 12.850 10.800 ll.300 12.350 14.120 12.870 10,820 11.320 12.320 12.370 12.34o 12.39o 14140 12.890 10.840 11.340 14.160 12.410 12.910 10.860 11.360 12.36o ,180 12.93o 10.88o 11.38o 12.38o 12.430 14 10 14.200 12.950 10,900 1l.400 12.400 12.450 1 14.220 12.970 10.92o 1.42o 12.42o 12.470 12 14.240 12.990 10,940 1l.440 12.440 12.490 13 14.260 13.01o 10,96o 11.460 12.46o 12.510 14 14.280 13.030 10,980 ll.480 12.480 12.530 15 14.300 13.050 11.000 1.500 12.500 12.550 16 14.320 13.070 l1.020 1.520 12.520 12.570 17 14.340 13.090 11.040 11.540 12.54o 12.590 18 14.360 13.l10 12.560 l1,060 ll.560 12.610 19 14.380 13,13o 11.080 1.58o 12.58o 12.630 20 13.150 11.600 12.600 12.650 14.400 ll.100 14.420 21 13.170 1l1.120 11.620 12.620 12.670 22 11.140 1.640 12.64o 14.440 13.190 12.690 23 14.460 13.210 1l1.160 11.660 12.66o 12.710 24 14.480 13.23o 11.18o 12.68o 12.730 1.68o 注:单数和双数转发器极化正交 4.3.2.254Ma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 上行线:fuo十0.03×N 3 其中;fu取14.000GHHz或12.750GHHz 下行线:fdo+0.03×N 其中;fdo取10.700GHz,l1.200GHz,12.200GHz和12.250GHz 式(3),式(4)中的N取116的正整数 54MHz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见表4 表454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 转发器编号 上行线/GHz 下行线/GHz 12.280 l4.030 12.780 10.730 ll.230 12.230 12.81o 10.76o l.26o 12.26o 12.310 14.060 14.090 12.840 10.790 11.290 12.290 12.340
GB/T12364一2007 表4(续 转发器编号 上行线/GHz 下行线/GHz 14.120 12.870 10.820 11.320 12.320 12.370 12.900 12.400 14.150 10.850 11.350 12.350 l4.180 12.930 10.880o 1.380 12.38o 12.430 14.21o 12.96o 10.91o 12.41o 12.46o 11,410 14.240 12.99o 10.940 11.440 12.44o 12.490 14.270 13.020 10,970 11.470 12.470 12.520 l0 11.000 12.500 12.550 14.300 13.050 11.500 1 14.330 13.08o 11.030 1.530 12.530 12.580 12 l4.360 13.l10 l1.060 1l.560 12.560 12.610 13 l4.390 13.l40 l1.090 ll.590 12.590 12.640 13,170 11.120 12.620 12.670 1.620 14 14.420 15 14.450 13.200 l1.15o 1.65o 12.65o 12.70o 16 14.480 13.230 11.18o 1.68o 12.68o 12.730 注:单数和双数转发器极化正交 序号16的转发器带宽为36MHz 4.3.2.372MHlz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配置 上行线:fuo十0.04×N 其中;fu取14.000GHHz或12.750GHHz 下行线:fdo十0.04×N 6 其中;fdo取10.700GHz、l11.200GHz、12.200GHz和12.250GHz 式(5)、式(6)中的N取1~12的正整数 72MHz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见表5 表572MHz带宽转发器中心频率建议配置 转发器编号 上行线/GHz 下行线/GH2 14.040 12.790 10.740 1.240 12.24o 12.290 12.830 11.280 12.280 12.330 14.080 10.780 12.870 14.120 10,820 11.320 12.320 12.370 14.160 12,910 10,860 11.360 12.36o 12,410 14.200 12.95o 10.900 11.400 12.400 12.450 14.240 1.440 12.440 12.490 12.990 10.940 l4.280 13.030 10,980 ll.480 12.480 12.530 14.320 13.070 1l1.020 11.520 12.520 12.570 14.360 13.11o 11.06o 1.56o 12.56o 12.610 12.600 13.150 11.080 11.600 12.650 14.400 1 14.440 13.190 l1.120 11.640 12.640 12.690 12 14.480 13,230 11.160 11.680 12.68o 12.730 注1单数和双数转发器极化正交 序号为12的转发器带宽为36MH2 注2;考虑信标频率位置与正交极化频谱重迭,中心频率可以向一侧移动1MHz~2MHz
GB/T12364一2007 转发器的移频频率 转发器的移频频率对应为: 上行频率采用5850MHz6425MHz时,移频频率;2225MHz; 上行频率采用5850MHz~6650MHz时,移频频率;2450MHz; 上行频率采用6725MHz一7025MHz时,移频频率;2225MH2; 3 上行频率采用14.000GHz14.500GHz时,移频频率见表6:; 5 上行频率选用12.750GHz~13.250GHz时,移频频率见表7 表6上行频率采用14.000GHHz~14.500GHz时移频频率 下行频率/GH 移频频率/MH 10.700~ll.200 3300 11.20011.700 2800 12.200~12.700 1800 12.25012.750 1750 表7上行频率选用12.750GHz13.250GHlz时移频频率 下行频率/GHa 移频频率/MH 2050 10,7001l.200 11.200~11.700 l500 12.20012.700 550 12.25012.750 500 4.5定点后的卫星信标工作频率 定点后的卫星信标工作频率范围见表8 表8信标工作频率范围 下行频率 信标频率 3700MHz3718MHz 4182MHz4200MHz 3700MHz4200MHz 10.700GHz11.200GHz 10.700GHz10.702GH2 11.198GHz11.200GH2么 ll.200GHzll.700GHz 11.200GHz12.202GHz l1.698GHzl1.700Gz 12.200GHz12.700GHHz 12.200GHz~12.202GHz 12.698GHz12.700GHz么 12.250GHz12.750GHz 12.250GHz12.252GH2 12.748GHz12.750GH2 极化特性 5.1线极化 C和Ku卫星通信系统和定点后的卫星信标信号均采用线极化工作方式 当转发器数目少于12个36MHz),8个(54MHz)和6个(72MHz)时,通信系统采用收、发正交 线极化 转发器多于上述数值时,采用收一收和发一发正交线极化 当采用收一收和发一发正交线极化时,在其卫星天线主瓣规定的主要服务区覆盖范围内,正交线极 化波的极化隔离度均应大于33dB 当采用收一收,发一发正交线极化时,地球站天线在主瓣增益下降1dB范围内,两正交线极化波的 极化隔离度均应大于或等于33dB 包括上、下行线,整个系统的载波与交叉极化干扰比应大于:C/I/=C'/N/+13.
GB/12364一2007 5.2圆极化 Ku,Ka多点波束方式采用正交圆极化(左,右圆极化 在覆盖同一点波束的两正交极化点波束的极化隔离度要求 包括上、下行线-整个系统的载被与交叉极化干扰比建议应大于:.c/In =C/N十13 其他频段 在波束覆盖范围内,包括上、下行线,整个系统的载波与交叉极化干扰比建议应大于;C/I/=C/N 十13 通信卫星 服务区 工作在C,Ku和Ka频段上的国内通信卫星天线主瓣,应能覆盖我国的全部领域,其中包括大陆、 台湾和海南岛等90%(考虑到指向误差在内)以上地区为主要服务区 中沙、西沙、南沙群岛为降级服 务区 在主要服务区内,卫星性能必须满足各种传输系统规定的技术指标 波束覆盖应考虑到我国降雨分布情况,当采用国内波束时,波束中心应指向我国南方各省. Ka频段上,采用点波束覆盖我国全部领土时,每个点波束直径可选1度左右 点波束的1度波束 边缘增益下降值建议取4.3dB 使用同一频率的两个点波束之间的同频干扰要求:C/I=C/Nt+12.2dB 6.2可用弧段 6.2.1可用弧段概述 使服务区内的所有地球站的工作仰角不低于允许最低工作仰角的静止卫星轨道弧段叫卫星的可用 用于国内通信的卫星,其轨道位置应当满足下述规定 弧段 6.2.2C频段 在我国全部国土范围内,地球站允许最低工作仰角为5°时,卫星轨道的可用弧段为 65.22`E147.25"E E;东经 6.2.3Ku频段 在我国全部国土范围内,地球站允许最低工作仰角为10"时,卫星轨道的可用弧段为: 72.9E~140.75E E;东经 6.2.4Ka频段 考虑到Ka频段上,降雨衰减严重,工作仰角应当选择高一些 例如;在我国全部国土范围内20度, 这时的卫星轨道可用弧为 90.5°E125.9°E E:东经 6. 3 卫星的轨道间隔 静止卫星轨道上两个相邻、都覆盖、工作在同频率的卫星,它们之间的轨道间隔建议为 C;4度; Ku:3度; Ka;小于3度 6.4通信卫星的主要参数 6.4.1卫星转发器的最大EIRPs规定值 卫星转发器的最大EIRP值规定如表9所示
GB/T12364一2007 表9最大EIRP的规定值 EIRPs/dBw 地球站工作仰角 3700MHz" 10.700(GHz 12.200GHz~ Ka频段 4200MHz 11.700GHz 12.750GHz 59 35.5 40.5 42.5 51.5 10 43 38.0 45 54.0 25” 45.5 50.5 52.5" 61.5 只要覆盖区地球站位置处仰角为25",其EIRP值不超过52.5dBw,在大于25”处EIRP值可以超过 52.5dBw.其他频段也类似 .4.2卫星接收天线增益和系统噪音温度之比(G/T值 o 在主要服务区内的任何一点,考虑到指向误差的影响,卫星上任一转发器接收系统G/T值的规定 和要求不应低于下述值 C;-3dB/K; Ku:0dB/K; Ka:12dB/K(1'直径波束(暂定). 6.4 3 转发器单载波饱和通量密度 在主要服务区内任意一点和任一转发器中心频率上,当地球站用单载波照射卫星时,使转发器工作 在饱和工作状态的功率通量密度的建议要求如下(衰减最大时): C;一80dBw/m'; 一74dBw/n /m; Ku" Ka;待定 转发器单载波饱和功率通量密度可调 调整步级取1dB一2dB,从饱和点向下调整的范围取0dB~18dB 卫星位置保持和指向精度 在整个寿命期间内,定点后的卫星,其位置保持和天线指向精度规定如下 位置保持;士0.1"范围内(东西和南北) Ka卫星要求范围内士0.05(东西和南北(有点波束 时); 指向精度:士0.2"或半功率张角的5%(半功率张角应小于5度)范围内 Ka频段使用1"点波 束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非调整姿态和位置时间),指向精度应为士0.05"范围内 轴向旋转:<2°(自旋型卫星. 在轨运行卫星不采用倾斜轨道工作方式 6.4.5卫星位置可调整的灵活性设计要求 卫星固定业务新网路中的卫星应当按具有在标称轨道位置士2"或业务弧(两者取小的)范围内调整 卫星位置的能力设计 卫星在上述范围内调整轨道位置时,服务覆盖基本保持不变 注,新网路是指,在1990年以后向电联提出提前公布资料的网路 6.4.6卫星转发器引入的频率容差 透明转发器引人的频率变换容差应在下述规定范围内 整个寿命期间的:士35kHz; 任何月份内:士3.5kHz 星上交换和处理转发器(暂定 星上时钟应优于1×10-准确度/年) 时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2级节点时钟的技术要求 10
GB/T12364一2007 发射信号功率密度的限制 地球表面功率通量密度的限制 工作在3400MHz~7750MHz频段的卫星固定业务空间站发射机在地球表面的辐射功率通量密 度不应超过下述值: -152dB(w/m/4kHz 0°<5” 152+0.5(0一5)dB(w/m/4kHz 5'<<25" 25°090° -142dB(w/m/4kHz 工作在8.025GHz~11.700GHz频段的卫星固定业务空间站发射机在地球表面的辐射功率通量 密度不应超过下述值: 0"<5° 10 150dB(w/m)/4kHz 150+0.5(0一5)dB(w/m/4kHz 5'<<25" 12 -140dB(w/m/4kHz 25"<90°" 工作在12.200GHz12.750GHz频段的卫星固定业务空间站发射机在地球表面的辐射功率通量 密度不应超过下述值: 13 -148dB(w/m')/4kHz 0"<0<5" 14 5<0K25” -148十0.5(0一5)dB(w/m/4kH2 25°<90" 15 138dBw/m')/4kHz 工作在10.7GHz11.7GHz频段的卫星固定业务非静止轨道空间站发射机在地球表面上产生 的辐射功率通量密度不应超过下述值: 16 126dB(w/m=')/1MHz 17 126+0.5(0-5)dBw/m/1MHz 5°GB/T12364一2007 50n288 29 X=5(n-50)/119dB n288 30 X=(n十402)/69dB 注3:上述值是指在自由空间条件下 0角代表接收点到卫星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最小夹角 单位:;度 工作在37.5GHz一40.5GHz频段带内的、来自任何一个非静止卫星的发射在地球表面上的最大 允许功率通量密度,不应超过下述值 一120dB(w/m/1MHz 5" (31 一120十0.75(0一5)dB(w/m')/1MH2 5GB/T12364一2007 -PN序列长度(Symbol); symbol持续时间(s): 4000/(1/(LX))的值取整数部分 上述两个公式适合于PSK载波的PN序列调制情况也适合于PN扰码序列连续覆盖PSK信息信号的情况 载波的能量扩散因子D=1olg(P/每4kHz的最大功率)). 7.2地球站天线偏轴发射的功率密度限制 GHz频带固定卫星业务静止卫星轨道地球站在下述规定的o值范围内最大偏轴发射的EIRP功 6 率密度不应超过下述值(包括偏离静止轨道向南北3"范围内). 1不是2)中所考虑的系统的天线偏轴辐射到空间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密度最大允许值为 35一25ldB(w/4kH2) 2.5"GB/T12364一2007 此外,偏离天线主瓣轴任意方向必角的交叉极化分量不应超过下述值 (60 23一25lggdB(w/40kH2) 2"<9<?” (61 2dBw/40kH2) 其中:9为研究方向与波束主轴方向之间的夹角 单位;度 注2;当卫星间隔约2"时,上述要求还应降低8dB. 注3:对于要在同一40kkHz频带内,同时发射的多个地球站系统例如CDMA方式),上述规定值还应降低约 40kHz 2频带的地球站数目. nlaN N是系统内使用同 29.5GHz~30GHz卫星固定业务静止卫星轨道地球站在下述规定的9值范围内最大偏轴发射的 EIRP功率密度不应超过下述值(包括偏离静止轨道向南北3"范围内): 62 19一25lggdB(w/40kH2) -2dB(w/40kHz 63 9.2° 48 64 22-25lgpdB(w/40kH2) -20dB(w/40kHz 48"o180° 65 地球站的工作仰角低于30度时,地球站发射的功率通量密度可以超过上述值,其超过量规定如下 66 2.5dB 5150时 72 G=29一25lgpdBi 东西方向:1"或100;/D两者取最大的,但不能大于3)<<20' 如图1所示,南北方向一3"<3 天线直径与工作波长之比50GB/T12364一2007 南北方向:一3<<3; 该项规定适合于1995年以前投人使用的地球站 74 G29一 -25lgpdB 东西方向1"或100/D(两者取最大的)GB/T12364一2007 .(78 即S/I=S/N/十6dB 采用频率再用的系统,任何月份80%的时间内,噪音计加权1min平均值功率为2000pwop. (79 即:S/I=S/N十7dB 其正交极化引人干扰量为500pwop .(80 即;s/1=S/Nr+13dB 使用频率调制的卫星固定业务,静止卫星网路假设参考电路中,任一话路零相对电平点上,由另 个静止卫星网里的所有发射机产生的最大干扰允许电平,在任何月份80%的时间内,噪声计加权1 min 平均值功率为800pwop 即:S/IS/Nt十1ldB 81 注:s/N信号与话路总噪声功率之比 9 进入8比特PCM1电话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量 使用频率低于15GHz,工作在同一频带卫星固定业务网,由所有其他网路的地球站和空间站发射 机产生的干扰进人一个8比特PCM卫星固定业务电话系统中的总干扰量应符合下述规定 不采用频率再用的系统任何月份80%的时间内,任何10min平均干扰噪声功率电平不应超过相 "谈比特率的解调器输人端总瞬声功率的5%. 当于产生1×10 即:C/IC/Nt十6dB 82 采用频率再用系统,任何月份80%的时间内,任何10min平均干扰噪声功率电平不应超过相当于 产生1×10-"误比特率的解调器输人端总噪声功率的20% 即:CI>CN十7dB 83) 极化再用引人的干扰量为: 即C/I>CN/十13dB 84 在任何月份80%时间内,由另一个卫星固定业务网产生,并落到任何一个8比特PCM电话系统中 最大10min平均干扰电平,不应超过相当于产生1×10-"误比特率的解调器输人端总噪声功率的6% .(85 即:C'/I>C'/N/+12.2dB 注c/N;信号载波功率与总噪声功率之比 FCxRs/1.2 c/N/=Eb/No+1olg(p× 其中:力=2;(QPSK =3;(8PSK =4;(16QAM) 例如:FEC=1/2,2/3,3/4,7/8. S=188/204 9.3进入属于ISD网一部分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量 工作频率低于15GHz的其他卫星网产生的落到属于64kbit/sIsDN网一部分的卫星固定业务假 设参考数字通道中的最大允许干扰电平应按下述原则设计和运行 不采用频率再用系统,来自工作在同一频段的所有其他网络中地球站和空间站的干扰总和,在晴天 条件下不应超过解调器输人端测量的总噪声功率的25% 即.C/I>C/N十6dB 86 采用频率再用系统,来自工作在同一频段的所有其他网络中地球站和空间站的干扰总和,在晴天条 件下不应超过解调器输人端测量的总噪声功率的20% (87 即;Cc/I>C/N/+7dB 正交极化引人的干扰量为: (88 即;c/I>C/N/+13dB 任何一个工作在同一频段的其他网路中的地球站和空间站产生的干扰总和,在睛天条件下不应超 过解调器输人端测量的总噪声功率的6% 16
GB/T12364一2007 89 即:C/I>C/N+12.2dB 注;c/N;信号载波功率与总噪声功率之比 c'/N/=Eb/No+1olg(p×FECXRs/1.2) 其中:=2;(QPSK =3;(8PSK ;(16QAMy =4; 例如:FEC=1/2,2/3,3/4,7/8 RS=188/204 进入调频电视通路的干扰量 9. 4 工作在同一频段,卫星固定业务的不同静止卫星网路间的干扰应按下述原则设计;由其他网中地球 站和空间站发射机共同产生的,落到使用频率调制的固定业务网电视假设参考电路中的总干扰噪声功 率,在任何月份99%时间内不应超过假设参考电路允许视频噪声功率的15% 即s/I>S/N十7.8dB 90 由任何一个卫星通信网产生的落到另一个卫星通信网里的最大干扰功率电平不应超过上条推荐值 的4/10,但有时把这种单人干扰限制在比4/10还要小 即s/I>S/N+11.8dB 91) 9.5调频电视干扰信号进入sCPcC,PCM电话卫星通信网的干扰量 无FEC,64kbit/sSCPC载波受等于电视速率的能量扩散信号调制的模拟信号载波干扰时,SCPC 载波的允许载波干扰比不应小于下述公式计算值 (92 3Xl@一8xIg(i/1odB C/1=C/N十6.4+ 上式中 C/1:为干扰的sCPC载波功率与已扩散的干扰电视信号的总载波功率之比dB). C/N/;误比特率为1×10-"时sCPC载波功率与总噪音功率比(dB). o:sCPC载波占用带宽与电视能量扩散信号产生的峰一峰频偏之比 i:用解调前的总噪声功率的百分数表示的sCPC带宽内的未解调干扰功率(10C/N/十6dB 94 晴天条件下,网络采用频率再用,总系统噪声功率的20% .95 即.C/I>C/N十7dB 晴天条件下,频率再用引人总系统噪声功率的5% .(96 即:C/!>C/N/+13dB 晴天条件下,来自同一频段的一个其他静止卫星轨道卫星固定业务网的地球站和空间站发射的干 扰为总系统噪声功率的6% 97 即:C/I>C/Nt+12.2dB 17
GB/T12364一2007 卫星固定业务(GSO/FSs,nonGsO/FSS,nonGSO/NMSS馈送链路)的网络,工作在同一频带或带 宽,所有其他卫星网络,地球站和空间站发射的网络间干扰和可能产生的时变干扰应 至多占用希望网络短时间性能指标规定的比特差错率(或c/N值)和相对于最短时间百分比性能 指标规定的比特差错率(最低c/N值)的分配时间的10% 希望网内,每r天内不多于一次的同步丢失,r值待定 对于长时间的干扰分配应是比10%多的时间上,总干扰不应超过总系统噪声功率的6% 9.7工作在15GHlz以下,由于时不变干扰产生的对卫星固定业务假设参考数字通道允许误码性能恶 化量的分配 当共用频率低于15GHz,来自所有干扰源的最大允许干扰量应当不超过晴天的卫星系统总噪 声的: 不采用频率再用时为32% 1) 分配如下 其中;25%分配给其他卫星固定业务系统 即:c/I>c/Nt十6dB 98) 6%分配给具有同等主用状态的其他系统 即:C/IC/N十12.2dB 99 1%分配给所有其他干扰源 100 即:C/I>C/N20dB 采用频率再用为27% 其中:20%分配给其他卫星固定业务系统 即:Cc/I>C/N+7dB 101 6%分配给具有同等主用状态的其他系统 即:C/I>C/N/十12.2dB 102 1%分配给所有其他干扰源 即:C/I>C/Nt十20dB 103 3 频率再用引人.5% 104 即:C/I>C/Nt+13dB 上述的所有干扰源应包括 来自工作在同一频带的卫星固定业务系统的发射 来自其他共用同一频带的主要无线电业务的发射 来自其他共用同一频带的次要无线电业务的发射 来自没有执照的设备的发射 不希望发射即;带外和杂散发射) 注:在利用频谱仪测量本章公式中干扰电平时,应扣除背景噪声的影响 10 卫星通信系统与共用频带陆上微波接力系统和点到多点固定无线接入间的干扰量允许值 10.1进入卫星通信调频电话系统的干扰量 工作在同一频段的微波接力系统和卫星固定业务系统应按下述原则设计 来自陆上微波接力站的干扰,折算到卫星固定业务网调频系统,假设参考电路任一话路零相对电平 点上的噪声计加权!min平均功率 在任何月份80%时间内,不应超过1000pwop: -在任何月份99.97%时间内,不应超过50000pwop 18
GB/T12364一2007 10.2进入8比特PCM电话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量 工作在同一频段的微波接力系统,点到多点固定无线接人(PMPFwA)和卫星固定业务系统之间 应按下述原则设计;由各个微波接力系统和点到多点固定无线接人发射机产生的,进人8比特PCM电 话卫星通信系统的总干扰量应当符合下述限制 在任何月份80%时间内任何10min的干扰噪声平均功率不应超过相当于产生1×10‘比特 误码率的解调器输人端总噪声功率的10% (105 C/I>C/N/十10dB 在任何月份内,由于射频干扰噪声功率,1min平均比特差错率超过1×10-'的时间概率增加 量不应超过0.03%; 在任何月份内,由于射频干扰噪声功率,ls平均比特特差率超过1X10-的时间概率增加量 不应超过0.005% 注:有关PMPFWA的干扰协调计算方法参考ITU-RSF-1486 11 在协调和干扰估算中使用的地球站天线接收参考辐射特性 11.12GHz30GHz频率范围内的天线参考辐射特性 在2GHz30GHz频率范围内,在卫星固定业务系统之间和在卫星固定业务地球站和其他共用同 -频段的业务地球站之间.以及地球站与陆上电路系统之间进行干扰协调估算中使用的天线参考辐射 特性如下 <<48 G(p)=2一25lgdB1 (106 Pmin G(e -10dB 48"<<180" (107) 一 其中 =1或10o/D度,两者中取较大的 1993年前协调的网络中D/入<100的地球站天线的参考辐射特性如下 G(e)=52一1olg(D/A)) 25lgdBi 100/D)°GB/T12364一2007 Dp(p;希望地球站的极化去耦 (117 Dp(虫,)=A//)-A+()dB psat;在覆盖区内,希望地球站位置处干扰卫星的极化去耦,dB. 2 上行线的极化鉴别度Yu的计算 -Dyh)/10 -Dpst/10 Yt (118 10olg(eos'十sin'9×10" "十sinX10 其中: w;主辐射方向和干扰地球站方向之间的夹角 Dp(w):希望地球站的极化去耦 Dp()=S//)-S十)dB l19 s//和S十;希望卫星天线的同极化和交叉极化图 Dpst:干扰地球站的极化去耦,dB 个圆极化一个线极化情况时的极化鉴别度Y的计算 1olg1/2×(1十10-wp/")dB 120 其中: Dp(p);接收天线的极化去耦,dB 详细可见参考文件;ITU-Rs,736-3 11.410.7GHz~30GHz范围内涉及非静止卫星干扰估算时使用的卫星固定业务地球站参考辐射值 <25时 20D/入 G( 2.5×10-×[(D/A)×]'dB 121 9 0GB/12364一2007 140 G(p)=一7dBi 80°GB/T12364一2007 载波的总调制转换干扰噪声,在任何FDM/FM载波基带信道内不应超过一73dBmop 12.4SK调制信号射频带外发射 由于地球站非线性所产生的频谱再生,使其旁瓣频谱,落在分配卫星转发器带宽之外,所允许的 EIRP谱密度至少要比主载波频谱密度(4kHz)低26dB 上述限制仅适用于由于地球站非线性产生的再生频谱旁瓣,在0.35R~0.5RHz频带范围内允许 EIRP谱密度,至少要比峰值频谱密度(4kHz)低16dB -个已调的发射载波频谱规定如下 以正常电平发射的载波,经过所有滤波器后,在高功率放大输出端测量的载波频谱不应超过下述模 框(见图2)的电平值 -0.3R,一9dB (+0.3R,一9dB 12 一0.35R,一16dB +0.35R,一16dB 16 -20 (-0.5R,26dB -24 +0.5,一26dB 28 32 -0.8R 一0.6R 一0.4R 一0.2R 0.4R 0.6R 0.2R 0.8R 图中R:传输速率bit/s(是包括FEC和报头等的调制器输人比特速率); O,其功率情度比未训制我波功率低I0xAR/2aHnQ) 或功率密度(C)一未调制载波功率(C)5 -10Xlg(R/2)(dB/Hz). 图2射频载波的频谱框图 地球站 1 13.1地球站分类 C频段地球站按其接收系统的G:/T值大小,可以划分为下述四类 148 dB/K -类站:G/T>317十20lg(f/f 149 二类站:G/T>29十20lg(f/f. dB/K lB/K 150 三类站:G/T>23+20lg(/f dB/K 151 四类站:G/T>18.5十20lg(f/f. Ku频段地球站按其接收系统的G/T值大小,可以划分为下述四类 dB/K 152 -类站;G/T>34十20lg(/ 二类站:G/T>29十2olg(/f.) dB/K 153 三类站:G/T>23十20lg(ff.) dB/K 154) 四类站:G/T>20十20lg(f/. dB/K 155 其中: C频段:f;工作频带中心频率 3400MHz4200MHz取3800MHz 3700MHz4200MHz取3900MHz; 22
GB/T12364一2007 3625MHz一4200MHz取3912.5MH2. Ku频段:f;:工作频带中心频率 10.700GHzl1.200GHz取10.9GHz; 11.200GHz11.700GHz取l1.450GHz 12.200GHz12.700GHz取12.450GHz; 12.250GHz11.750GHz取12.500GHz 注:G/T值均指晴天、微风、仰角10"条件下测量的值 非分类地球站,除地球站的G/T值不与上述各类站相符外,应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其他相关性能和 指标 Ka频段;待定 13.2发射功率的稳定度 在晴天和微风条件下,包括高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稳定度、发射天线增益稳定度、天线波束指向误 差和跟踪误差所造成的总的地球站沿卫星方向的载波EIRP发射稳定度应在下述规定值范围内 士1.5dlB/天 发射功率的稳定度还应根据载波使用的调制方式,载波的性质等进一步做出相应的严格规定 13.3发射功率调整 地球站上行线功率发射应有自动调整能力,当上行出现降雨时,到达卫星的功率通量密度降到比正 常工作时低并低于规定的储备时,应当自动调高发射功率 当上衰落出现时,自动调低功率 射频频率容差 地球站发射载波频率容差(包括频率调整容差和长时间频率漂移),应不大于下述值: 电视载波;士250kHz/月 sCPC载波;士250kHz/6h FDM/FM载波 占用宽带为5MHz时:士80kHz/月; 占用宽带大于5MHz时:士150kHz/月 TDM/PSK/FDMA载波 士0.025RHz/月 R:传输速率(bit/s); 最大允许士3.5kHz/月 TDMA载波:lkHz DMA待定 (建议参考TDNMPsK/FDMA载波的规定) 13.5地球站工作仰角的限制 C频段一个具有发射能力的地球站的工作仰角不应低于5 一个具有发射能力的地球站的工作仰角不应低于10" Ku频段;一 非静止卫星网一个具有发射能力的地球站的工作仰角不应低于4o. Ka频段 静止卫星网一个具有发射能力的地球站的工作仰角不应低于20" 14 数字传输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 14.1通用的数字卫星通信假设参考数字通道(HRDP) 通用的数字卫星通信假设参考数字通道(HRDP)如图3所示 23
GB/T12364一2007 卫星含ISL 地球站 地球站 交换接点或终端设备 交换接点或终端设备 HRDP NNI,UNl,设备 NNI,UNI,设备 NN,网络节点接口 UNI,用户网络接口; ISL:卫星间链路 图3假设参考数字通道 注l,卫星固定业务系统HRDP由具有1个或多个IsL的1个或多个地一空一地链路组成 注2:地球站和与它相连的陆上数字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应当属于陆上网络的一部分,它不应包括在HRDP内 注3,对于位置分集地球站,HRDP还应包括把分集地球站连到分集交换点的必要的陆上链路和任何相关设备 注4:在用户终端或地球站内(HRDP的)包括RF/IF,解调/调制,误码校正,存储,处理和复用/分解设备 注5,终端设备或交换点可以以任何速率与与 HRDP接口 注6:本假设参考数字通道(HRDP)仅适用于公众网 对于专网,网络操作员也可以使用 注7本假设参考数字通道(HRDP)不仅适用于点一点业务,而且适用于多点和非对称业务 注8:本假设参考数字通道(HIRDP)不适用于广插卫星业务端一端链路 14.2在卫星固定业务系统中假设参考数字通道输出端的误码性能指标 14.2.1PCM电话业务的误码特性指标 在14.1中HRDP的输出端上的比特差错率不应超过下述值: 1 1×10-有 任何月份比20%多的时间,10min的平均值; 2) 1×10-' 任何月份比0.3%多的时间,1min的平均值 1×10-了 任何月份比0.05%(年的0.01%)多的时间,1s的平均值 3) 注1,数字卫星系统通常 频率特性变化更敏感 因此,对系统寿命期间产生的性能恶化 比模拟系统对网络无线电" 注2上述比特差错率指标包括 干扰噪声,大气吸收和降雨产生的噪声 但不包括设备的不可用时间 注3:上述比特差错率指标仅适用于PCM电话传输 对于其他数字业务,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性能指标 注4:工作在低于10GHz的卫星固定 务系统,通常是不受短时间10'比特差错率的限制,设计者总是假设短时 间指标是按总时间计算的 注5,对于工作在10GHz以上的卫星固定业务系统,上述的比特差错率指标在可用时间内是适用的(即年总时间 的99.96%内) 在这种系统中,降雨将使系统恶化到劣于10的比特差错率 按照不可用定义,对于这些时 间百分比(年的0.04%),电路将认为是不可用 也就是,连续10s或更长的高误码区为不可用时间 短于连 续10s的高比特误码区为可用时间,它等效于链路误码超过10-的情况 因此,超过10-误码的总设计指标 总时间)将是上述14.2.1中3)中的时间加上16.1.3中的不可用时间之和(年的0.01%十0.04% 0.05%). 注6;任何月份相当于年度的最坏月份,所谓年度最坏月份是指含盖至少4年的(连续)月度统计中的最坏月份 214
GB/T12364一2007 14.2.2工作频率低于15GHHz,作为64kbit/s、ISDN连接的一部分的卫星固定业务假设参考通道 HRDP)输出端上,在可用时间内的比特差错率 工作频率低于15GHz,作为64kbit/、ISDN连接的一部分的卫星固定业务假设参考通道 HRDP)输出端上,在可用时间内的比特差错率不应超过下述规定值 1×10-任何月份比10%多的时间; 1×10-任何月份比2%多的时间; 1X10-'任何月份比0.03%多的时间 其误码分布应满足以下规定 出现1 平均比特差错率劣于1×10-"称为劣化分(DM),它是指扣除可用时间内出现严重误 m1n 码的秒后,其误码个数大于或等于4bit/min)的总时间(分)不应超过任何月份内可用时间的2% 出现1s平均比特差错率劣于1×10-(称严重误码秒(SES),它是指可用时间内出现误码个数大 于64bit/s的秒)的总时间秒数),不应超过任何月份内可用时间的0.03%. 出现1s内有误码(误码秒(ES),它是指误码个数大于或等于1bit/s,小于或等于64bit/s,并且包 括连续出现少于10个的严重误码秒)的总时间(秒数),不应超过任何月份内可用时间秒)的1.6% 注l:误码率的测试应当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以便获得一个良好的比特差错概率的估计 注2:本建议用于载送PCM电话以外的数字信息的卫星系统 例如话带数据传真),低速率编码话音低于 64 1tn)等 14.2.3工作在基群或高于基群速率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的比特误码特性 工作在基群或高于基群速率的公共交换网内的将来和现有的卫星链路,至少应设计满足ITU-T G.826建议中的要求 为了完全符合ITU-TG.826建议,工作在基群或高于基群速率(包括155Mbit/s)的构成国际连接 -部分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输出端上即;双向连接的任一端)的比特差错概率BEP被每突发平均误码 数(a)除的值(BEP/a),在总时间内(最坏月份),不应超过表10内值定义的设计模板 表10BEP/a指标(PCM1和PDH BEP/a 比特率/(Mbhit/) 总时间百分数 0.2" 7×10 1.5 3×10-" 2.0 10.0 5×10" 0.2 7XI0" 2x10 2.0 2.0 2X10-" 10.0 8×10" 0.2 1×10" 2.0 10.0 1X10-" 4X10" 0.2 2×10" 51.0 2.0 10.0 2×10-" 0.2 1×10- 155 2.0 1×10 10.0 1×10-10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在基群或高于基群速率(包括155Mbit/s)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的输出端上 即:双向连接的任一端)的比特差错概率(BEP)值,在总时间内最坏月份)不应超过用表11内值定义 25
GB/T12364一2007 的设计模板 表11最坏月份BEP/u指标(CM和PDHD) 总时间百分数最坏月份 BEP/a BEP(a=10 1×10-" 1×10-" 0.2 1×10- 1×10-" 1o 1×10-" 1×10-? 注1;BEP/a的门限值EPth/a如下表所示 BEP/a的门限值(PCM和PDH) 比特率(Mbit/s BEPth/a 1.544 9.00×10 90×10- 2.048 1 6.432 1.17×10- 51.84 5,68X10" 155.52 1.89×10- 当BEP值大于BEPth/a时,卫星系统不可用 不可用性门限(Tth)是按Pses=0.933定义的,它 与0.5的10个连续出现的严重误码秒的概率(0.933"=0.5)一致 注2:工作在基群或高于基群速率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的误码秒比(ESR),严重误码秒比(SESR),背景误块比 BBER)值如下表所示 卫星一跳的误码性能指标(35%.G826)(PCM和PD) 5~15 15一55 55~16o 比特率/(Mbit/s) ESR 0,014 0.0175 0.0262 0.056 SESR 0.0007 0.0007 0.0007 0.0007 BBER 1.05×10- 0.7×10-" 0.7×10" 0.7×10" 注3,当概率等于0.5时,达到不可用状态,可以定义为BEP的不可用门限值如上 注4最坏月份与年度时间百分比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最坏月份的10%, -年的4.0% 最坏月份的2% 一年的0.6% 最坏月份的0.2%. 一年的0.04% 注5;性能指标应满足具有最大传输速率的端到端的传输,而不是表面传输速率 例如,如果经过卫星段的传输迷 率是Mtit/s和相应的端点之间的传输速率是2Mbit/s,那么设计卫星链路的指标应符合2Mbit/的性能 指标 注6:在有FEC时,a值如下表所示:(参考值 FEC的改善量 FEc 有 没有FEC 比特率/Mbit/s 1/2 7 3/4 /8 1.544 2.7 5.1 6.6 2.048 1.0 3.4 6,8 8.2 6.312 1.0 2.6 5.1 7.0 51.84 1.0 2.8 5.4 7.2 155.52 1.0 2.8 4.9 7.2 26
GB/T12364一2007 14.2.4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假设参考数字通道的允许误码性能 在公众网和载送同步数字体系(SDH)和异步转移方式(ATM)信息的卫星链路,至少应设计满足 基于ITU-TG.828中建议的本建议中提出的规范 要完全符合ITU-TG,828建议,双向假设参考数字通道任意一输出端上的BEP被每突发平均误 码数(a)除的值(BEP/a),在包括最坏月份的总时间内,不应超过表12内值定义的设计框架和给出的 BEP框架 表12BEP/a指标(SDH 比特率/Mbit/s》 总时间百分数 BEP/a 0.2 1X10" 1×10-" 1.665 2.0 10.0 1×10" 1x10" 0.2 1x10- 2,240 2.0 10.0 1X10" 1X10" 0.2 6.848 XI0" 2.0 6X10-" 10.0 XI0 0.2 2X10" 48.96o0 2.0 10.0 1×10-" 0.2 1×10-" 10 2.0 150.336 2X10 10.0 9×10-" 0.2 601.334 2.0 没确定 10.0 注l:BEPa的门限值BEPh/a为;相对于不可用门限时间值Tth=0.2%,上述各种比特率的BEP/a值 BEPth/a 1×10-" 注2对于一个国际sDH链路的卫星假设参考数字通道性能指标见下表 卫星一跳的误码性能指标(35%.G826)(SDHH 比特率 48.960 150.336 601.334 1.664 2.224 6.848 Mlit/s) VC-11 VC12 VC-2 VC-3) VC-4 VC-4-4e ESR 0.0035 0.0035 0.0035 0.007 0.014 sEsR 0.0007 0.0007 0.0007 0.0007 0.0007 0.0007 BBER 1.75×10-" 0.75×1o 0.75×10" 0.75×10- 0.35×10- 0.35Xl0 由于缺乏有关工作在160Mtbit/s以上路径的信息,所以目前还没有建议的EsR指标 注3:最坏月份与年度时间百分比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最坏月份的10% 一年的4.0% 最坏月份的2%, 一年的0.6% 最坏月份的0.2%. -年的0.04% 注4:性能指标应满足要求的传输速率而不是支持复用和误码校正建立的更高速率 例如,如果经过卫星的传输速 率是6Mbit/s,而端点之间的要求的传输速率是2Mbit/s,那么,性能指标应符合2MDit/s的性能指标 注5;在有FEC时,a值如下表所示:(参考值) 27

通信设备用的光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通用要求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通信设备用的光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通用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通信设备用的光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通用要求的编号:GB/T21194-2007。通信设备用的光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通用要求共有13页,发布于2008-05-012008-05-01实施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编号:GB/T21186-2007。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共有8页,发布于2008-05-012008-05-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