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9389-2020

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

Plasticcompositehoseforgaswelding,cuttingandalliedprocess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的编号:GB/T39389-2020。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共有18页,发布于2021-06-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G3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83.140.30
  • 实施日期2021-06-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8页
  • 文件大小2.50M

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


国家标准 GB/T39389一2020 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 复合塑料软管 Plastieeompositehoseforgsweldingcuttingandaliedpresses 2020-11-19发布 2021-06-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9389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潍坊现代塑胶有限公司、浙江富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潍坊海特塑胶有限公司、 潍坊市产品质量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瑞荣、王如平、周晓辉,罗羽崔爱民
GB/39389一2020 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 复合塑料软管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以下简称“软管”)的分类、结构与材料、 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工作压力不大于2.0MPa,且有如下用途的复合塑料软管: -气体焊接和切割; -类似焊接和切割的作业,特别是加热、铜焊和金属喷镀 在保护气体下的电弧焊接 本标准不适用于输送液态液化石油气(LPG)的软管或工作压力大于0.3MPa的乙炔软管 注:选购方根据其特定应用需求,结合相关法规、标准或规范要求,恰当选用本产品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一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5563一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静液压试验方法 GB/T5565.1一201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非增强软管柔性及挺性的测量第1部分;室温弯曲 试验 GB/T5565.2一201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非增强软管柔性及挺性的测量第2部分;低于室温 弯曲试验 GB/T5761一2018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GB/T7141一2008塑料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8804.1一2003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测定第1部分:试验方法总则 GB/T8804.32003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测定第3部分:聚烯胫管材 GB/T9573一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 GB 957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标志、包装和运输规则 GB l4905一2009橡胶和塑料软管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 GB/T16604一2017涤纶工业长丝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透气性的测定 GB/T184222013 GB/T18424一2001橡胶和塑料软管饥呱灯曝晒颜色和外观变化的测定 GB/T19278一2018热塑性塑料管材、管件与阀门通用术语及其定义 HG/T4458一2012塑料增塑剂损失的测定活性碳法
GB/T39389一2020 3 术语和定义 GB/T19278一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并联管 twinh0Se 沿轴向并列连接在一起的两根单管 3.2 hosewithtwoplastielayersandomeyarn 两胶一线管 由一个塑料内衬层、一个纤维编织增强层和一个塑料外覆层组成的软管 注“胶”指的是构成软管内衬层和外覆层的软质塑料 3.3 三胶两线管 h0sewiththreeplastielayersandtwoyarns 由一个塑料内衬层、一个内纤维编织增强层、一个塑料中间层、一个外纤维编织增强层和一个塑料 外覆层组成的软管 3.4 公称内径 nominalinsidediameter;DN/ID 与内径相关的公称尺寸 分类 4.1按最大工作压力可分为;l.0MPa软管和2.0MPa软管 4.2按结构可分为;单管和并联管 单管又分为;两胶一线管和三胶两线管 5 结构与材料 5.1结构 5.1.1典型两胶一线管多层剖视示意图见图1 纵向多层剖视 图1典型两胶一线管结构示意图
GB/39389一2020 b) 横截面 说明 -内衬层纵截面; 外覆层纵截面; -内衬层内表面; 外覆层横截面 内衬层横截面 -增强层 -外覆层内表面 图1(续 5.1.2典型三胶两线管多层剖视示意图见图2 纵向多层剖视 10 11 横截面 说明 -内衬层纵截面; 外覆层内表面; -内衬层内表面; 外覆层纵截面 -内增强层; -外覆层横截面; -中间层纵截面; 10 中间层横截面; -中间层内表面; 11 内衬层截面 -外增强层; 图2典型三胶两线管结构示意图
GB/T39389一2020 5.2材料 5.2.1内衬层中间层和外覆层 5.2.1.1生产软管的内衬层、中间层和外覆层的材料以聚氯乙烯(PVC)树脂为主,加人必要的增塑剂及 其他添加剂 所有添加剂应分散均匀 5.2.1.2聚氯乙烯(PVC)树脂应符合GB/T5761一2018中SG3,sG4,sG5型(K值在66与72之间 的要求 注:选用其他材料时,其要求必要时另由制造商说明 5.2.2增强层 5.2.2.1增强层材料为涤纶纤维 5.2.2.2涤纶纤维至少应符合GB/T16604一2017的高强型涤纶工业长丝的要求 注,选用其他材料时,其要求必要时另由制造商说明 6 要求 6.1外观和颜色 6.1.1外观 软管内外壁应光滑,不应有气泡、裂纹、分解变色线 内衬层和外覆层应无气孔、砂眼 并联管连接处应沿轴向分布均匀,内外壁光滑 6.1.2颜色 单管外覆层颜色与所适用的气体见表1 并联管的每根单管应按表1进行着色 表1颜色 气体 外覆层颜色 液化石油气(I.PG),甲基乙炔与丙二烯混合物(MPS),天然气、甲婉 橙色 乙炔和其他可燃性气体"(除LPG;,MPs,天然气、甲熔外) 红色 氧气" 蓝色 除氧气外的其他非可燃气体(如空气、氮气、氨气、二氧化碳)和气体混合物 黑色 注其他颜色由供需双方协商 当用于氢气时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 同样适用于氧气含量超过20%的氧气-空气混合物 6.2尺寸和偏差 6.2.1内径和最小壁厚及其偏差 软管的内径和壁厚及其偏差应符合表2要求
GB/39389一2020 表2内径和最小壁厚及其偏差 单位为毫米 公称内径 内径偏差 最小壁厚 壁厚偏差 0.40 2.5 士0.35 4.0 士 5.0 0.40 士0.35 2.5 士 6.3 士0.40 3.0 士0.40 8.0 士0.50 士0,.40 3.0 10.,0 士0.50 3.0 士0,.40 12.5 士0.55 3.0 士0,.40 16.,0 士0.55 士0.55 4.0 19,.0 0,.6o 士0.55 4.0 士 25.0 士0.60 士0.60 4.5 注:其他规格由供需双方协商 6.2.2长度及其偏差 软管长度由供需双方协商,长度偏差应为0%十2% 6.3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软管的内衬层和外覆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应符合表3要求 表3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断裂伸长率 拉伸强度 管层 MPa 内衬层 6.0 200 外覆层 7.0 250 习 6.4加速老化 老化前后软管的内衬层和外覆层的拉伸强度降低率应不大于25%,断裂伸长率降低率应不大 于50% 6.5加热损失量 软管内衬层和外覆层加热时的物质损失量应不大于4% 6.6耐压性 耐压性应满足表4要求
GB/T39389一2020 表4耐压性 性能项目 1.0MPa软管 2.0MPa软管 软管无泄漏、裂口、急剧变形现象或其他破坏的现象 验证压力 爆破压力/MPa 3.0 在最大工作压力下长度变化/% 士5 在最大工作压力下外径变化/% 士10 6.7粘合强度 内衬层、中间层以及外覆层间的粘合强度应不小于1.5kN/m. 6.8柔性 变形系数(丁/D)应不小于0.8,且软管的弯曲部位应无弯结 6.9低温柔性 弯曲过程中,软管的外覆层应无任何龟裂或破裂 弯曲后,软管应承受表4规定的验证压力而不 泄漏 6.10耐炽热颗粒和热表面性能 试样应承受附录A给出的试验条件60s而不泄漏 6.11耐紫外线性能 试验后外覆层应无龟裂迹象,试验前后样品颜色变化按灰色样卡比较时应不小于4 6.12不燃性 用于输送氧气的软管内衬层应在180C185C恒温条件下保持2min不燃烧 试样形状可变 化,但不应脱落 6.13耐正戊炕性能 用于输送液化石油气(LPG)和甲基乙烘与丙二烯混合物MPS)的软管内衬层试样吸收的正戊炕 量应不大于15%,正戊烧萃取物的量应不大于10% 6.14气体渗透性 用于输送可燃气体的软管的气体渗透量应不大于25cm/mh). 6.15并联管性能 将并联管分成两根单管的分离力应大于或等于25N并小于或等于100N 分离后每根单管外覆 层应不破坏 分离后每根单管均应符合6.26.14的相关要求
GB/39389一2020 试验方法 7.1试样的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应在软管生产至少24h后取样 除另有规定外,试样按GB/T2918规定,在温度为(23士2)C条件下进行状态调节至少24h,并在 此条件下进行试验 7.2外观和颜色 目测 7.3尺寸和偏差 按GB/T95732013测量 内径的测量以GB/T9573一2013的4.2中方法1为仲裁法,壁厚的 测量以GB/T9573一2013的7.4中方法3为仲裁法 7.4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制样时应分别从软管的内衬层和外覆层裁取试样 当软管内径大于或等于8mm时按 7.4.1 GB/T8804.32003的2型试样裁取试样,当软管内径小于8mm时,用GB/T528一2009的4型裁 刀裁取试样 7.4.2按GB/T8804.12003试验 试验速度为100mm/min,试样拉伸至断裂过程中的最大拉伸应 力为拉伸强度 依次连续试验3个试样 7.5加速老化 采用GB/T7141一2008方法B规定的热老化试验箱,在70C温度下老化7d后,按7.4进行试 验,计算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降低率 7.6加热损失量 7.6.1将内衬层和外覆层分别沿软管轴线方向剥离取下,取长度(50士1)mm,展开宽度超过50nmmm 的截取50mm,小于50mm的保留全部宽度的试样 保留软管的内衬层和外覆层实际厚度 7.6.2按HG/T4458一2012方法B试验 7.7耐压性 按GB/T5563一2013试验 验证压力为最大工作压力的2倍 7.8粘合强度 按GB/T14905一2009试验,使用4型试样 7.9柔性 按GB/T5565.1一2017方法A1试验 公称内径大于或等于10mm时,弯曲直径C为10倍于 公称内径;公称内径小于10mm时c取值如下;公称内径4mm一6.3mm.C取80mm;公称内径 8mm,C取901 mm
GB/T39389一2020 7.10低温柔性 按GB/T5565.2一2017方法B进行试验 试验温度为(一20士2)C 公称内径大于或等于 0mm时,弯曲直径C为12倍于公称内径;公称内径小于10mm时C取值如下;公称内径4mm~ 6.3mm,C取80mm;公称内径8mm,C取100mm. 7.11耐炽热颗粒和热表面性能 按附录A试验 7.12耐紫外线性能 按GB/T182!一20o1中6.4试验条件试验,滤光器系统采用方法A 报告颜色的变化程度 7.13不燃性 按附录B试验 7.14耐正戊娆性能 按附录C试验 7.15气体渗透性 按GB/T18422一2013中方法2试验 试验气体为纯度不小于95%(体积分数)的丙烯,试验压力 为(0.6士0.1)MPa 7.16并联管性能 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并联管的分离 先用刀在并联管上分离出足够的长度以确保每根单管都能固 定在夹具上 在未分离的软管上做出200mm长的标记 以100mm/min的夹具分离速度分离并联 管至超过200mm标记,分离方向为纵向同向 取力值曲线的平均值为分离力,且不包括曲线的起点 分离后每根单管按7.37.15试验 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8.2组批 同一原料、,配方、结构和工艺生产的同一规格、,同一最大工作压力的软管作为一批,每批数量不得超 过5t.如生产10d仍不足5t,则以10d产量为一批 产品以批为单位进行检验和验收 8.3出厂检验 8.3.1出厂检验项目为外观颜色、尺寸,6.6中的爆破压力及6.7粘合强度 8.3.2外观、颜色、尺寸检验按GB/T2828.1规定采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 取一般检验水平I,接 收质量限(AQL)4.0,抽样方案及判定数见表5
GB/39389一2020 表5抽样方案及判定数 单位为盘 接收数 批量范围 样本量 拒收数 A Re 9~15 16~25 2650 5190 13 91150 20 151280 32 281500 50 501~1200 80 8.3.3在8.3.2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试样,进行6.,6中的爆破压力及6.7粘合强度试验 8.4型式检验 8.4.1应在同一结构分类产品中任选一种规格进行型式检验,每次型式检验的规格应进行轮换 8.4.2型式检验项目为第6章要求的全部项目 8.4.3按8.3.2规定对外观、颜色和尺寸进行检验,在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试样,进行其他项目 的检验 8.4.4型式试验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 若有以下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试验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aa b 原材料、结构、工艺有较大变动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c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8.5判定规则 外观颜色和尺寸按表5中接收数和拒收数进行判定 其他性能有不符合项时,则从原批次中随 机抽取双倍试样对该项进行复验 如复验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标志 软管外覆层标志应牢固,清晰可见,相同内容间隔不超过lm,标志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9.1 生产:厂或供应商的名称或商标 a b) 本产品简称;气煤塑料软管; 公称内径,壁厚; c d最大工作压力; 本标准编号; e 生产日期或批号(如果仅使用批号,批号中应包含生产日期,如;20180216×××) g.2软管包装至少应有下列标志 生产厂或供应商名称或商标; a
GB/T39389一2020 D)产品名称: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 c 生产厂或供应商地址 10包装,运输、贮存 10.1产品包装、运输应符合GB/T9577要求,软管可用纸箱或其他材料盘卷包装 0.2每个包装件质量应不超过50kg,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0.3软管应贮存在干净、通风、干燥的库房内,距离热源应不小于1m 应避免直射的日光和强烈的 灯光 不应与油、脂、溶剂、酸碱等腐蚀性物质或任何其他可能对软管有不利影响的物质接触 0
GB/39389一2020 录 附 A 规范性附录 耐炽热颗粒和热表面性能试验方法 A.1装置 试验装置总体结构,电路及对软管的垂直力示意图分别见图A.1,图A.2,图A.3 说明 -加压到0.1MPa的软管; -铬镍钢加热丝,=2.5rmm; 能检验225试验温度的热电偶 -电导体 -配重(N) 图A.1试验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说明 隔离变压器 -电源; 可变电输出变压器; -电流表; -电压表; 热电偶 -铬镍钢加热丝,克=2.5mm 图A.2试验装置电路示意图 11
GB/T39389一2020 说明: -力:;lN; 铬镍钢加热丝,18-8 图A.3对软管的垂直力示意图 A.2步骤 A.2.1将大约500mm长的软管样品固定在试验装置中(见图A.l),将软管内充上压力为0.1MPa的 惰性气体,例如:氮气 A.2.2将直径2.5mm的铬镍钢加热丝固定在电连接点之间,间隔100mm 铬镍钢加热丝用17A电 流、最大0.5V电压加热,以获得约225C的温度 A.2.3将炽热的铬镍钢加热丝以1N的力沿与软管轴线垂直的方向向下压到软管表面(见图A.1和图 A.3),保持60s,检测软管是否泄露 A.2.4并联管应分离成两根单管后,每根单管单独测试 12
GB/39389一2020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不燃性试验方法 B.1装置 实验装置应包含下列部分 图B.1所示的试验装置 a b 电热炉;350w,内部尺寸;深150mm,直径50mm. 管状滑线电阻:190Q200Q,带有螺旋移动或具有连续可变输出电压的自耦变压器 c 氧气流量计;在大气压和15C下测量范围为0L/min~5L/min e 玻璃液体温度计;适用于浸没150mm,量程为200C,测量精度不大于5C,起始刻度在液体 球上方200mm以上 使用其他测温装置时,装置的测量范围、精度应不低于对玻璃液体温度 计要求,且其他特性要适合于本试验使用 棚硅酸盐玻璃管尺寸:直径6mm一9mm" 的壁厚为0.75mm 1.25mm;直径36mm" mm~2mm 46mm的壁厚为l B.2步骤 B.2.1将燃烧试验装置包封在铝箔中,插人电热炉中 用可变电阻或自耦变压器调节电热炉的能量供 应,使温度保持在180C185C,氧气流量为(2士0.1)L/min 注:铝箔的作用是使辐射热减少到最小,获得更均匀的温度分布 B.2.2用于试验的软管内衬层试样擦净之后,切成8mm'10mm'的块,其边长应不小于1.3mm且 不大于2.5mm. B.2.3当炉温处于恒定温度时,取出样品夹具,将试验的软管内衬层样品块穿在钨丝尖头上,将夹具重 新放置在装置中 此操作应快速进行,从而使冷却程度减到最小,钨丝尖端应保持清洁和锐利 B,.2.4试样在装置中至少保持2min,在此期间仔细观察它有无燃烧 可能会观察到烟雾,但这不能构 成燃烧的证据,燃烧一般伴有火花,有时伴有小的爆炸 当试样发生燃烧时,装置的温度会升高,这时应 允许有一段时间使温度回到试验温度 B.2.5依次连续试验3个试样 B.2.6如果不到2min有一个以上的试样燃烧,软管应被认为不合格 如果不到2min只有一个试样 燃烧,应再制备3个试样进行试验 如果这第二批的3个试样中任意一个不到2min燃烧,软管应被认 为不合格 13
GB/T39389一2020 说明 -氧气出口; -耐热密封件; 温度计; 管口; -14/23接头 氧气人口; -铝箱" 鸽丝,直径0.7mm,渐细成尖头,长度为(20士0.5)mm 装置各部位尺寸数值见表B1. 图B.1内衬层样品燃烧试验用装置 14
GB/39389一2020 表B1装置各部位尺寸 尺寸代号 尺寸代号 数值 数值 L/mm 30士1 D/mnm 9士0.5 D./nmm 40(最小值) 3士T L2/mm 10士1 D/mm 7士0.5 L/mm L/mm 140士0.5 D/mm 6士0.5 160士0.5 D./mm 内46士0.5 mmmm Le/mm 40(最小值 D6/mm 36士0.5 12 D;/mmm p20士1 12
GB/T3938g一2020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耐正戊娆性能试验方法 c.1安全警示 使用本附录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 本附录无意涉及因使用本附录可能出现的安 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C.2试验 C.2.1试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c.2.2将内衬层沿软管轴心方向剥离取下,取长度(50士1)mm,展开宽度超过50mm的截取50 mm, 小于50mm的保留全部宽度的试样 保留软管的内衬层实际厚度 C.2.3称量C.2.2得到的软管内衬试样,记录为m,然后在标准实验室温度下将其浸在正戊炕中 72h,正戊炕的体积应至少是试样体积的50倍 C.2.4浸泡之后,试样在室温下在空气中调节5min之后重新称量,记录其质量mi;在同样条件下再 放置24h之后再重新称量,记录为m2 C.2.5按式(C.1)、式(C.2)计算吸收的正戊婉的质量分数(w)和正戊婉萃取物的质量分数(e,) m二m ×100% C.1 w n n, ma ×100% C.2 Z? m0 式中 吸收的正戊烧的质量分数,% w 浸泡并调节5min之后的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711 再次调节24h后的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712 试样初始质量,单位为克(g); 正戊烧萃取物的质量分数,%

了解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GB/T39389-2020

在气体焊接、切割等行业中,复合塑料软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材料。复合塑料软管主要由内胶层、增强层和外护层三部分组成,内胶层选用优质的合成橡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特性;增强层采用聚酯线或者钢丝线编织而成,能够承受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外护层则选择优质的NBR材料,防止外界因素对软管产生危害。 根据GB/T39389-2020标准规范,复合塑料软管应该符合以下的要求: 1.外观应该光滑,没有明显的气泡、夹杂物和损伤。 2.软管的内径、外径应该符合标准规范中所规定的尺寸。同时,压力等级也应当符合使用要求。 3.软管应该经过耐压、爆破、扭曲等多种测试,确保其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安全性能。 4.软管应该标注出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压力等级等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气体焊接、切割等行业的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来选择不同规格的复合塑料软管,并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保养工作,以确保软管的安全可靠。 总的来说,复合塑料软管对于气体焊接、切割等行业的作业非常重要。通过了解GB/T39389-2020标准规范中对于复合塑料软管的要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辅助材料的特点和优势,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性保障。

和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类似的标准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编号:GB/T39288-2020。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共有26页,发布于2021-10-01
停车服务移动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停车服务移动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停车服务移动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39478-2020。停车服务移动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共有11页,发布于2021-06-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标签
化工专用仪器仪表 橡胶、塑料用机械 非金属化工机械设备 化工设备 化工机械 化工机械与设备零部件 化工机械与设备综合 火工产品 工业气体与化学气体 其他化工产品综合 照相级化学药品 磁记录材料 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水处理剂 水处理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催化剂 催化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学助剂 化学助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生化试剂、临床分析试剂 一般有机试剂、有机溶剂 一般无机试剂 化学试剂综合 染料 染料中间体 染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颜料 颜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涂料辅助材料 涂料 涂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炭黑 再生胶 其他橡胶制品 医用和食品工业用橡胶制品 胶乳制品 橡胶密封件 胶管、胶带、胶布 轮胎 橡胶制品综合 胶粘剂 胶粘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塑料型材 合成树脂、塑料 合成树脂、塑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材料综合 农药 农药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肥、化学土壤调理剂 化肥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煤焦油加工产品 一般有机化工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综合 其他无机化工原料 氧化物、单质 无机盐 无机酸、碱 无机化工原料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电子计算机应用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技术管理 标准化、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