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7611-2016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Characteristicoftheelectricalinterfaceathierarchicalbitratefordigitalnetwork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的编号:GB/T7611-2016。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共有101页,发布于2016-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19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40.20
  • 实施日期2016-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01页
  • 文件大小3.52M

以图片形式预览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国家标准 GB/T7611一2016 代替GB/T76112001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Characteristicsoftheelectricalinterfaceathierarehical bitratefordigitalnetwork 2016-04-25发布 2016-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7611一2016 5.1.3.7反向型接口输人口抗干扰能力 5.1.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5.22048kbit/s接口(E12 5.2.1基本要求 5.2.1.1速率与容差 5.2.1.2接口代码 5.2.1.3过压保护 5.2.2输出口要求 5.2.2.1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15 5.2.2.2输出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5.2.3输人口要求 5.2.3.1输人阻抗特性 输人口接收灵敏度 5.2.3.2 5.2.3.3输人口抗干扰能力 5.2.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5.38448kbit/s接口E22 5.3.1基本要求 5.3.1.1速率与容差 5.3.1.2接口代码 5.3.1.3过压保护 5.3.2输出口要求 5.3.2.1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5.3.2.2输出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18 5.3.3输人口要求 5.3.3.1输人口阻抗 15 5,.3.3.2输人口接收灵敏度 15 5.3.3.3输人口抗干扰能力 20 5,.3.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20 5.434368kbit/s接口(E31) 20 5.4.1基本要求 20 5.4.1.1速率与容差 20 5.4.1.2接口代码 20 5.4.1.3过压保护 20 5.4.2输出口要求 20 5.4.2.1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20 5.4.2.2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2 5.4.3输人口要求 22 5.4.3.1输人口阻抗 22 5.4.3.2输人口接收灵敏度 22 5.4.3.3输人口抗干扰能力 22 22 5.4.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22 5.544736kbit/s接口 22 5.5.1基本要求
GB/T7611一2016 22 5.5.1.1速率与容差 5.5.1.2接口代码 22 23 5.5.1.3过压保护 23 5.5.2物理特性要求 22 5.6139264kbit/s接口(E4) 22 5.6.1基本要求 2 5.6.1.1速率与容差 25 5.6.1.2接口代码 25 5.6.1.3过压保护 5.6.2输出口要求 25 2: 5.6.2.1输出口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25 5.6.2.2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5.6.3输人口要求 5.6.3.1输人口阻抗 5.6.3.2输人口接收灵敏度 5.6.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2 5.751840kbit/s接口(STM-0接口 5.7.1基本要求 21 5.7.1.1速率与容差 21 5.7.1.2接口代码 21 5.7.1.3过压保护 21 5.7.2输出口要求 28 5.7.2.1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 28 5.7.2.2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28 5,7.3输人口要求 28 5.7.3.1输人阻抗 28 5.7.3.2输人口接收灵敏度 29 5.7.4交叉连接点上的规范 30 5.7.4.1信号功率电平 30 5.7.4.2眼图 30 5.7.5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3 5.8155520kbit/s接口(STM-1e 31 5.8.1基本要求 3 5.8.1.1速率与容差 31 5.8.1.2接口代码 3 5.8.1.3过压保护 31 5.8.2输出口要求 3 5.8.2.1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 31 31 5.8.2.2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33 5.8.3输人口要求 33 5.8.3.1输人阻抗 34 5.8.3.2输人口接收灵敏度 * 34 5.8.4交叉连接点上的规范
GB/T7611一2016 3 5.8.4.1信号功率电平 34 5.8.4.2眼图 35 5.8.5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35 5.92048kHz同步定时接口 35 5.9.1基本要求 5.,9.1.1频率与容差 35 5.9.1.2过压保护能力 35 5.9.2输出口要求 35 5.9,2.1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 35 5.9.2.2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35 5,.9.3输人口要求 3 5.9.3.1输人阻抗 3 5.9.3.2输人口接收灵敏度 3 37 5.9.4外导体与屏蔽层接地 37 5.10时间同步接口 37 5.10.1基于V.11的时间/相位分配接口 37 5.10.1.l 概述 5.10.1.21PPS上升和下降沿要求 3 信号定时 3 5.10.1.3 5.10.21PPS相位同步测试接口 4 4 5.10.2.1 概述 5.10.2.2性能要求 40 电压电平 5.l0.2.3 电接口帧结构要求 6.12048kbit/s接口 6.1.1基本长 6.1.2基本顿内各比特的安排 6.1.2.1基本帧内第1第8个比特(TS0)的安排 6.1.2.2帧中第9第256比特的安排 4" 6.1.3本帧帧定位丢失和恢复判决准则(算法 43 6.1.3.1基本帧定位丢失判决准则 6.1.3.2基本械定位恢复判决准则 43 比特信息进行cRc复领定位 6.1.4利用基本中的第1 43 适用场合 6.1.4.l 43 G.1.4.2CRC-4复帧结构 43 6.1.4.3CRC-4复帧中各比特的安排 44 6.1.4.4具备CC-4功能设备与不具备CRC4功能设备之间的互通 5 6.1.4.5CRC4复帧定位算法 5 6.1.4.5.1概述 5 6.1.4.5.2CRC-4复定位基本算法 45 4" 6.1.4.5.3CRC-4复定位改进算法 6.1 48 .4.6终接端点处理(CRC-4起点与终止端点处理) 6.1.4.7 49 CRC4余数的中间处理
GB/T7611一2016 49 6.1.4.8CRC-4检测/监测能力的利用 49 6.1.4.8.1对伪帧定位和的检测 50 6.1.4.8.2比特差错在线监测 50 6.1.5同步状态San比特 52 6.22048kbit/s接口中不同比特速率承载通道的帧结构 52 6.2.1概述 52 6.2.2承载64kbit/s信道的帧特性 52 6.2.2.l 基本要求 52 6.2.2.2时隙TS1~TS31的运用 52 6.2.3nX64kbit/s接口承载×64kbit/s信道的特性 6.2.3.l 52 基本要求 --- 6.2.3.2时隙TSlTS31的运用 52 6.2.4多个n×64kbit/s接口承载一个或多个n×64kbit/s信道的倾特性 53 6.2.4.1 基本要求 53 6.2.4.2时隙TS1TS31的运用 53 6.2.5公共信道信令 54 6.2.6随路信令的复帧和复帧特性 54 6.2.6.1基本要求 54 6.2.6.2时隙Ts1一Ts31的运用 54 6.2.6.3随路信令复帧结构 55 6.2.6.4随路信令复帧的复帧定位丢失和复慎定位恢复 55 6.38448kbit/s接口 56 基本倾结构 6.3.l 56 6.3.2帧内各比特的安排 56 6.3.2.1TS0内第18比特和Ts66内第1一6比特 帧定位比特 56 6,.3.2.2TS66内第7,8比特 56 6.3.2.3时隙TS33内第18比特 56 6.3.2.4时隙TS99内第1一8比特 -用于循环冗余校验-6(CRC6) 56 6.3.2.5基本时隙Ts1一时隙TS32,时隙TS34一时隙TS65,时隙TS67一时隙TS98. 时隙TS100一时隙131内第1一第8比特 5 6.3.38448kbit/s基本帧定位丢失与恢复 5 8 448kbit/s接口不同比特速率承载通道的倾结构 5 6.4 6.4.1概述 5 6.4.2公共信道信令的8448kbit/s接口帧结构 58 6.4.2.1基本要求 58 6.4.2.2帧内各比特的运用 58 6.4.3随路信道信令8448kbit/s接口帧结构 58 6.4.3.1基本要求 58 6.4.3.2帧内各比特的运用 58 58 6.4.3.3随路信令复帆 59 6.544736kbit/s接口 59 6.5.1复帧长 * 59 6.5.2复帧开销比特
GB/T7611一2016 60 6.5.3复帧开销比特的分配 6.5.3.1概述 60 6.5.3.2X比特(xi,X 60 6.5.3.3P比特(P,P 60 6.5.3.4复帆定位信号(M,M,M) 60 6,.5.3.5M子帆定位信号(F,F,F.,F 6 6 6.5.3.6C比特(C.Ce,Cg.Ca.C 66 6.5.3.744736kbit/s使用的两种具体模型 6.5.3.7.1概述 66 6.5.3.7.2告警指示信号(AIs) 66 6.5.3.7.3空闲信号(IDLE 66 6.6STM-0和STM-le接口 66 66 电接口抖动和漂移要求 7.1业务接口的网络限值 66 7.1.1输出抖动 66 7.1.2输出漂移 67 7.1.2.1 概述 67 68 7.1.2.22048kbit/s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7.1.2.334368kbit/s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69 7.1.2.444736kbit/s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69 7.1.2.5139264kbit/s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70 70 7.2同步接口的网络限值 7.2.1概述 7C 7.2.2输出抖动 7.2.3输出漂秘 7.2.3.1 概述 72 7.2.3.2PRC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72 7.2.3.3ssU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7.2.3.4sEC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74 7.2.3.5PDH同步接口输出漂移限值 75 7.3业务接口的输人容限 7.3.1概述 7.3.264kbit/s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78 7.3.32048kbit/s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79 7.3.48448kbit/s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80 7.3.534368kbit/s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8 7.3.644736kbit/s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82 7.3.7139264kbit/s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83 7.3.8155520kbit/s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84 85 7.4同步接口的输人容限 86 附录A规范性附录过压保护要求的规定与测试
GB/T7611一2016 88 附录B规范性附录HDB3和B3ZS码编码规则 89 附录C规范性附录CM码编码规则 90 附录D资料性附录关于CRC处理的背景资料
GB/T7611一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7611一2001《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本标准修订时所有技术内容根据 国际标准的最新变化进行了更新,并删除本标准适用范围以外的内容 本标准与GB/T7611一2001相 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附录L关于44736kbit/s接口的相关要求修改为5.5(见5.5,2001年版的附录I); 将附录N关于sTM-0接口的相关要求修改为5.7(见5.7,2001年版的附录N); -基于G.703规定的接口类型,增加了STM-N的帧结构要求(见6.6); -删除附录C中与已废止的ITU-T建议K.41(电信局内部接口对浪涌过压的防护)有关的内 容,在第5章第ll章的接口通用要求中的相关引用修改为参考ITU-T建议K.20见第5章 第11章,2001年版的附录C) 删除第5章第12章及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中与测试方法有关的内容(见2001年 版的第5一第11章和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 删除6.4.2中与384kbit/s接口、320kbit/s接口、V4接口有关的内容(见2001年版的6.4.2); 基于G.703的规定,修改l1.1.1中2048kHz输出口频偏的要求(见5.9.1,2001年版的11.1.1); 删除附录A,在第5章各接口基本要求中已规定了比特容差的要求(见2001年版的附录A); 删除附录K,本标准不规定L.os/AIs/RD1的检出清除门限(见2001年版的附录K); 删除附录M,在第5章各接口基本要求中,已规定了阻抗特性的要求(见2001年版的附录M); 本标准主要参照 1-TG.703《数字系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G.704《1544,6312,2048. 8448,44736kbit/s系列的帧结构》,G.707《同步数字体系(SDHH)网络节点接口》,G.823《以2o48kb/s 系列为基础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G.825《以sDH为基础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进行 修订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建华,潘峰,胡昌军,张海懿,徐一军、杜森,王彦芳、纪忱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7611一2001 N
GB/T7611一2016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网系列比特速率的电接口特性,包括64kbit/s、2048kbit/s,8448kbit/s、 34368kbit/s、44736kbit/s、139264kbit/s、51840kbit/s(STM-0)、155520kbit/s(STM-le)等各种 速率电接口、2048kHz同步定时接口和时间同步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2048kbit/s基本、2048kbit/s 接口中不同比特速率承载通道.8448kbit/八基本帆、8448kbt/接口中不同比特迷率承载通道 44736kbit/、接口.sTM0和sTM-le接口等电接口的帧结构要求,以及各种PDH和sDH电接口的 漂移和抖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网基于电接口的网络规划、网间互通、网络维护运行、设备维护和设备验收等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900一1997sDH设备技术要求-时钟 sDI网传送同步网定时的方达 YDN1231999 ITU-TG.703数字系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Physical/electricalcharacteristicsofierarchical digitalinterlaces) 与G.704建议规定的基本赖结构相关的赖定位和循环冗余校验(CRc)(Fran ITU-TG.706 lmea tobasicframestructuresdefinedinm andcyclieredundancycheck(CRC)proceduresrelating ignment recomtmendationG.704 ITUTG.707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络节点接口Networknodeinterlaceforthesynchronous digitalhierarchy(SDHI ITU-TG.752基于二次群速率为6312kbit/s、且采用正向判决的数字复用设备的特性(Charac ofdigitalmultiplexequipmentsbasedonasecondorderbitrateof6312kbit/sandusingpos terIstics itiveiustification ITU-TG.76160信道代码转换器的通用特性(Generalcharacteristiesofa60-channeltranscode equipment ITU-TG.811基准时钟的定时特性(Timingcharacteristicof primaryreferenceclocks) 适用于同步网节点从钟的定时要求(Timingrequirementsolslaveclockssuitable ITU-TG.812 oruseasnodeclocksinsynchronizationnetworks) ITU-TG.813SDH设备时钟(SEC)的定时要求(Timi ofSDHequipmentslave ningcharacteristics clocks(SEC) ITU-TG.822国际数字连接中的受控滑动率指标(Controlledslip objectiv rate yesonaninterna ionaldigitalconneetion) ITU-TG.823以2048kb/s系列为基础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Thec controlofjitter and wanderwithindigitalnetworkswhicharebasedonthe2048kbit/shierachy terandwander ITU-TG.825以SDH为基础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Thec controlofjitte
GB/T7611一2016 networkswhich withindigital digitalhierarchy(SDH 1arebasedonthesynchronous TU-TG.832准同步数字体系(PD)网中传送sD!单元;额和复用结构(TransportofsDl ementsonPDHnetworksFrameandmultiplexingstructures) ITU-TK.20电信局内电信设备安装对浪涌过压和过流的防护(Resistibilityoftelecommunicatione andovercurrents) quipmentinstalledinatelecommunicationscentretoovervoltages ITU-TK.27电信建筑内部连接配置和接地(BondingConifig igurationsandearthinginsideatele- bulding communication ITU-TM.1400指定用于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联(Designationsforinterconnectionsamongoper atOrs'networkS ITU-TO.150 一般要求Generalreguirementsforinstru 用于渊试数字传输设备性能仪器的 mentationforperform 1digital mancemeasurementsOn transmlssIonegupment 工作在基群及其以上的差靠测量设备(Eror ITU-TO.151 performancemeasuringequipment atthe maryrateandabove prim operatlng ITU-TO.15264kbit/、和n×64kbit/s的误码性能测量设备(Errorperformancemeasuringe quipmentforbitratesof64kbit/sandn×64kkbit/s IrU-To.171基于准同步数字体系(PDH)数字系统定时抖动和漂移的测量设备(Timingitter andwandermeasuringequipmentfordigitalsystemswhicharebasedonthePlesio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PDH) ITrU-TO.172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数字系统定时抖动和漂移的测量设备(Jitterandwander measuringequipmentfordigitalsystemswhicharebasedonthe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 SDH) ITU-TQ.921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要求(1sDNuser-networkinterfaceDatalinklayer speciication) ITU-Tv.11工作在最高速率10Mbit/s的数据信令上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特性(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forbalanceddouble-currentinterchangecircuitsoperatingatdatasigalingratesupto 10Mbit/s)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网络接口networkinterface 为两个相关的系统、子系统或装置的公共物理界面或公共逻辑界面 在接口处需保证界面两侧的 实体相互之间有完备的匹配和适配,以使得各系统、子系统或装置就功能实体而言的运行是完备和相互 兼容的 3.2 同步的接口synchronousinterface 同步的接口的输出信号频率能够正常溯源到PRC 3.3 异步的接口asynchronousinterface 异步的接口的输出信号频率不能正常溯源到PRC,但其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相关接口的频偏 要求
GB/T7611一2016 3.4 业务接口trafrieinterfaee 为通信网中与业务相关的网络接口,可以是异步的接口,或者是同步的接口,其网络抖动和漂移限 值采用最大相对时间间隔误差(MRTIE)参数来规定 3.5 同步接口 ynchromizationinterfaee S 是同步的接口,其网络漂移限值采用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和时间偏差(TDEV)参数来规定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1PPS:秒脉冲(1PulsePerSecondD AIC;应用识别通路(ApplieationIndieationChannel AIS;告警指示信号(AlarmlndicationSignal AMI;交替传号反转码(AternateMarkInversion) ATM: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Mode) B3ZS:三阶双极性码(BipolarwithThree-ZeroSubstitution BFA:基本倾定位(BasicFrameAllocation CL:通用语言(Commonlanguage) CMI:编码符号反转码(CodedMarklnversion) CR:命令响应(CommandResponse CRC;循环冗余校验(CyelicRedundancyCheck) EA:扩展地址(ExtendedAddress) EMC;电磁兼容(Electric-MagneticCompatibility FcSs;帧校验序列(FrameCheckSequence) FEAC;远端告警和控制(Far-EndAlarmandControl FEBE;远端块错误(Far-EndBlockEror)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iteystem HDB2;2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ighDensityBipolar2) HD)B3;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ighDensityBpolar3) 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Telecommuniceation StandardizationSector LAPD数据链路层控制协议(LinkAecessProtocolontheDChannel LOS;信号丢失(L.ossOfSignal MFA;复帧定位(MuliframeAllocation) aximumRelativeTime lntervalEror MRTIE:最大相对时间间隔误差(M MTIE;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aximumTimeIntervalError) NSA:非影响设备的服务(Non Ion-Serice AftectingEquipmenr) NTE:网络终端设备(NetworkTerminating EqipmenD) OOF;失步(OutOfFrame' PDH:准同步数字体系(Ples digitalhierarchy esiochronous ReferenceClock PRC;一级基准时钟(Primary PRIs,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eudoRandomBimarySequenee)
GB/T7611一2016 QL;质量等级(QualityLeve RAl,远端告警指示(RemoteAarmIndiceation) sA;影响设备的服务(SerieeAfetingequipmemD) rviceAccessPointIndicator SAPI业务接人点指示(Ser sDH: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Hierarchy) SEC:SDH设备时钟(SDHEquipmentClock sSMF:子复(Submultiframe) ronizationStatusMess SM:同步状态消息(Synchr .sage SsU;同步供给单元(Sy SupplyUnit nchronous STM-N:N阶同步传送模块SynchronousTransportModulelevelN) TDEV:时间偏差(TimeDeviation TEI;终端设备识别(TerminalEquipmentIdentity) nunicationManagementNetwork) TMN:电信管理网(Telecomn ToD;当前时刻(TimeofDay TS:时隙(TimeSlot Upp;单位间隔,峰-峰值(UnitInterval,peakto-peak UTC;世界协调时(UnirversalTimeCoordinater) 电接口物理/电气特性 5.164kbit/s接口 5.1.1基本要求 5.1.1.1接口类型 64kbit/s接口允许有三种类型: -同向型接口 集中型接口 -反向型接口 采用同向型接口或反向型接口的应用原则如下: -在数字网中优先推荐使用同向型接口; 在同步和准同步网中使用同向型接口; 数字网中点到点和数字网与终端连接的接口除使用同向型接口外也可使用反向型接口 同向型接口与反向型接口不能简单实现输人和输出的相互连接 5.1.1.2接口基本功能要求 64kbit/s接口应满足如下功能要求;通过接口应能传送二进制内容不受限的64kbit/、数字序列 即具有比特序列独立性) 应允许使用一个全“1”信号作为告警指示信号(AIS) 通过接口必须传送的信号,在发送和接收两个方向都应有以下三种信号通过接口: -64kbit/s数据信号; -64kHHz比特定时信号; 8kHz8比特组字节定时信号(8比特组字节标志
GB/T7611一2016 5.1.1.3接口速率与容差 5.1.1.3.1同向型接口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64kbit/ b 比特率容差:士100×10-"或更好 5.1.1.3.2集中型接口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64kbit/s a b 比特率容差:容差要求由网络时钟稳定性决定(见ITU-TG.811建议). 5.1.1.3.3反向型接口速率与容差 a 标称比特率,64kbit/s. b)比特率容差;士100×10"或更好 5.1.1.4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同向型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5.1.1.4.1 同向型接口配置原则如下 局终端业务侧和局终端线路侧间的每个传输方向只使用一个对称线对,将6kbhit/数据信号和定 时信号(包括64kbit/s比特位定时和8kHz8比特组字节定时)通过代码变换形成综合数据信号在此 一个对称线对上传输 同向型接口配置见图1 局终端业务侧 局终端线路侧 数据信号 定时信号 同向型接口配置 同向型接口代码变换规则(综合数据信号编码规则)如下 第一步;将一个64kbit/、数据信号的一个比特周期分成四个相等的单位间隔 第二步:将64kbit/数据信号中的二进制“1”编成四符号组“1100” 第三步;将64kbit/s数据信号中的二进制“0”编成四符号组“1010” 第四步;通过交替变换相邻四符号组的极性,把二电平信号转换成三电平信号(AM1码)3 第五步;在64kbit/、数据信号中8比特组字节中,每第8个四符号组违反相邻的四符号组间极性 交替规则 违例的四符号组破坏点)标志了64kbit/s数据信号的8比特码组最后的1比特
GB/T7611一2016 代码的标称符号率为256kBat aud 上述变换规则举例在图2中予以说明 比特编号 第一至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破坏点 破坏点 8比特组 学节定时 图264kbit/s同向型接口代码变换规则举例 5.1.1.4.2集中型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集中型接口配置原则如下 局终端业务侧和局终端线路侧间使用一个对称线对传输64kbhit/八数字信号,与该数字信号相关的 定时信号(包括64kbhit/比特位定时和8kHz8比特组字节定时)来自于同一个中心时钟,此中心时钟 可能来自某个接收的线路信号 集中型接口配置见图3 中心时钟 局终|业务侧 局终端线路侧 数据信号 定时信号 图364kbhit/s集中型接口配置
GB/T7611一2016 集中型接口代码变换依据以下规则: -64kbit/、数据信号编成占空比为100%的AM码(交替传号反转码); -综合定时信号编成50%占空比的AM码,传递64kHHz比特定时信号,并通过引人AMI代码 规则破坏点传递8kHz8比特组字节相位定时信号 在输出口上信号的结构和它们的相位关 系举例见图4 比特序号 数据AM码 定时信号 破坏点 破坏点 8比特组 8比特组 学书结尾 字节开始 图464kbit/s集中型接口代码变换举例 5.1.1.4.3反向型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 反向型接口配置原则如下: 控制设备和下级设备间接口的每个传输方向使用两个对称传输线对,其中一对用于传送64kbit/s 数据信号,另一对用于传送与数据相关的综合定时信号通过代码变换组成的64kbit/s比特位定时和 8kHz8比特组字节定时信号) 两个方向的综合定时信号均由控制设备侧向下级设备提供 反向型 接口配置见图5 下级设备 控制设备 数据信号 定时官号 图564kbit/s反向型接口配置 反向型接口代码变换依据以下规则: -64kbit/、数据信号编成占空比为100%的AMI码(交替传号反转码 综合定时信号编成50%占空比的AMI码,传递64kHz比特定时信号,并通过引人AMI代码 规则破坏点传递8kHz8比特组字节相位定时信号 在输出口上,信号的结构和它们的相位 关系举例见图6
GB/T7611一2016 比特序号 数据 进制值 数鹅AIiH 综介 定时错号 破坏点 破坏点 8比特组 比拉组 学节开始 学节结 图664kbit/s反向型接口代码变换规则举例 5.1.1.5接口过压保护 5.1.1.5.1同向型接口过压保护 同向型接口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5.1.1.5.2集中型接口过压保护 集中型接口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5.1.1.5.3反向型接口过压保护 反向型接口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5.1.2输出口要求 5.1.2.1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5.1.2.1.1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标称输出阻抗 a 标称输出阻抗为120n(对称方式). 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 b 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特性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阻抗特性 频率范围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kHz dB 6,413 >6 13384 >8 标称负载阻抗为120Q
GB/T7611一2016 5.1.2.1.2反向型接口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反向型接口输出阻抗符合以下要求 标称输出阻抗(数据与综合定时 a 标称输出阻抗(数据与综合定时)为120Q(对称方式. b)输出阻抗特性 输出阻抗特性不作规定 标称输出负载阻抗为120Q. 5.1.2.2输出波形和参数 5.1.2.2.1同向型接口输出波形和参数 G4kbhit/s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波形相关参数见表2和图7. 表2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波形和相关参数 参 数 指标规范 符号速率 256千波特(kBaud 不管极性如何,有效信号的脉冲(传号)都应符合图7a)和b)模框图 脉冲形状(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 的限制 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 -个对称线对 120n(电阻性 测试负载阻抗 脉冲(传号)的标称峰值电压 1.0v 标称值,0v. 无脉冲(空号)的峰值电压 容差;士0,1V 标称脉冲宽度;3.94s(单脉冲); 标称脉冲宽度四符号组中的“1”y 标称脉冲宽度;7.8us(双脉冲) 标称值l 脉冲宽度中点处正负脉冲幅度比 容差:0.95~1.05 标称值:l; 标称脉冲半幅度处正负脉冲宽度比 容差;0.951.05
GB/I7611一2016 1.0 标称脉冲波形 3.12丛s a.品 0.5 3.51s 3.9一0.397 3.9!S 4.294s 3.9干0.39 6.5Is .9鲜. 7.8s .9十.9 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单脉冲模框 1.0 标称脉冲波形 7.02s 8-O79 0.5 7.4S 78.39 7.8s 比纪 8,19s 7.8+O.39 10.4s 7.8+2.6 7" .83.9 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双脉冲模框 b 图7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信号脉冲模框 图7a),b)均适用于正脉冲和负脉冲 与传输线对的耦合方式:通过变量器耦合 5.1.2.2.2集中型接口输出波形和参数 Akht集中狠授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见表; 10o
GB/T7611一2016 表364khit/s集中型接口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数据信号 定时信号 数 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上升和下降时延不 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上升和下降时延不 脉冲形状 少于1s 少于14s 测试负载阻抗 110Q电阻性 110Q(电阻性 脉冲(传号)标称 1.0士0.1V; a)1.0士0.1V; a b3,4士0.5V b5 3.,0士0.5V 峰值电压" 无脉冲(空号)的 a 0士0.1V n)0士0.1V; b) 峰值电压" 0士0.5V 0士0.5V 15.6 a a 78从" 64s; 标称脉冲宽度" b )l5.6As 9.8to10.9Hs 参数a)和)由办公噪声环境和三类办公设备之间的最大电缆长度决定 5.1.2.2.3反向型接口输出波形和参数 G4kbhit/反向型接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见表4和图8 当一个脉冲之后紧跟另一个极性相反的脉冲时,该两个脉冲间过零点的时刻应限制在标称时刻的 士0.8s之内. 在数据信号可能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的瞬间时刻决定于定时信号 在接口的下级设备(例如数 据或信令),应注意这种变化不能在收到定时信号之前开始 表464kbit/s反向型接口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数 数据信号 定时信号 不管极性如何,有效信号的所有脉冲不管极性如何,有效信号的所有脉冲 脉冲形状;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 传号)应符合图8a)模框图的限制 传号)应符合图8b)模框图的限制 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 -个对称线对 -个对称线对 测试负载阻抗 120n(电阻性 120Q(电阻性 脉冲(传号)标称峰值电压 l.0V 1.0V 无脉冲(空号)的峰值电压 标称值;0V;容差;士0.1V 标称值0V;容差;士0.1lV 15.64s 标称脉冲宽度 7.84s 标称值:l:; 标称值;l; 脉冲宽度中点正负脉冲幅度比 容差;0.951.05 容差0.95一1.05 标称值l. 标称值:l; 标称脉冲半幅度正负脉冲宽度比 容差;0,.95~1.05 容差;0.95~1.05 11
GB/T7611一2016 1.0 标称冲 12.4s (5.6一3.2 0.5 14.0s 15.6一1.6 15.6 17.2s (I5.6+1.) 18.8s (15.6+3.2 31.2s .6I.丽 反向型接口数据信号脉冲模框 1.0 标称脉冲 6.2Hs 7.8-1. 0.5 7.0s 7.8-0.8 8.6s 7.8十0.8 9,4Hs (7.8+1.6》 5.6s .8+7. 反向型接口综合定时信号脉冲模框 b 图864kbit/s接口输出口信号脉冲模框 与传输线对的耦合方式:发送信号(数据和综合定时信号)通过变量器与传输线对耦合 5.1.3输入口要求 5.1.3.1集中型输入口特性 G4kbit/s集中型输人口数字信号根据互联的传输线对的特性变化,表5的可变参数将允许典型的 12
GB/T7611一2016 一450 最大互联距离达到350m~ m 使用的电缆的传输特性待进一步研究 5.1.3.2同向型接口输入阻抗 同向型接口输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标称输人阻抗 a 标称输人阻抗为120n(对称方式. 输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 b 同向型接口输人阻抗特性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入口阻抗特性 频率范围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kHz dB 413 12 13256 18 256一384 >14 与传输线对的稠合方式;通过变量器榈合 5.1.3.3反向型接口输入阻抗 反向型接口输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标称输人阻抗 标称输人阻抗为120n(对称方式》. 输人阻抗特性 b 反向型接口输人阻抗特性应符合表6中的规定 表664kbit/s反向型接口数据与合成定时信号输入口输入阻抗特性 频率范围/kHz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dB 数据信号输人 人口 合成定时信号输人口 1.6一3.2 3.26.4 12 3,264 6,4~128 >18 6496 128~196 >14 5.1.3.4同向型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人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符合5.1.1.4.1和5.1.2.1.1中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 输出与输人口所使用传输线对传输(含配线架)而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产生的畸变也不 同,输人口应能适应这些畸变 这些不同线对在128kHa频率点上的衰减值变化的范围至少应能达到0~ 3dB 此衰减值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人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人的任何衰减 5.1.3.5反向型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人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符合5.1.1.4.3和5.1.2.1.2中规定的信号(数据和综合定时信 13
GB/T7611一2016 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输出口与输人口传输线对传输后产生的畸变信号 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 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人口应能适应这些畸变 这些传输线对在32kHHz频率点上的衰减值变化的范 围至少应达到0一3dB的范围 此衰减值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人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人 的任何衰减 5.1.3.6同向型接口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人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1.1.4.1和5.1.2.1.1的规定,脉冲波形应满足 5.1.2.2.1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5.1.1.4.1和5.l.2.1.1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士100×10-" 之 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将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 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 加网络后的衰减在终接标称电阻120Q下应近似0dB,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的衰减应为20dB 即信号干扰比为20dB 干扰信号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ITU-TO.152的规定(2l一1伪随机序列 合成信号通过5.1.3.4规定的传输线对传输到待测输人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人口应能正确 接收有用信号(无比特差错 5.1.3.7反向型接口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人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1.1.4.3和5.1.2.1.2的规定脉冲波形应满足 5.1.2.2.3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5.1.1.4.3和5.1.2.1.2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土100×10-"之 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将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 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 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在终接标称电阻(120Q)下应近似0dB,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 减应为20dB,即信号干扰比为20dB 干扰信号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ITU-To.152的规定(2一1伪 随机序列) 当合成信号通过5.1.3.5规定的传输线对传输到待测输人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 人口应能正确接收有用信号(无比特差错) 5.1.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如果使用的传输线对是对称屏蔽线对,其屏蔽层在输出口和输人口端应与连接网(大楼布线网)互 连,其相关要求见ITU-TG.703建议 传输电缆路由的相关要求见ITU-TK.27建议 5.22048kbit/s接口(E12 基本要求 5.2.1 5.2.1.1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2048kbit/s 比特率容差:士50×10-"(士102.4bit/s) 5.2.1.2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采用HDB3(见附录B). 5.2.1.3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5.2.2输出口要求 5.2.2.1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负载阻抗有两种选择 14
GB/T7611一2016 标称阻抗120Q; -标称阻抗:75Q. 输出阻抗分为标称输出阻抗和阻抗特性,其中标称输出阻抗有以下两种选择 -120Q(对称方式); -75Q(同轴方式 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2048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阻抗特性 频率范围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标称输出阻抗 kHz dB 51102 习 120Q 对称方式 1023072 >8 习 51102 75Q 同轴方式 102一3072 >8 本标准推荐优选120Q阻抗(对称)标称阻抗 120Q与75Q系统间不能简单互通,在需要互通时 应由75Q侧提供阻抗适配器 5.2.2.2输出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2048kbit/s接口的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8和图9的规定 表82048kbit/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参 数 指标规范 不管极性如何,所有有效信号脉冲(传号)都应符合图9中所给模框图的限 脉冲形状(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 制(A脉冲标称峰值幅度 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 -个同轴线对 -个对称线对 75Q(电阻性》 测试负载阻抗 120Q(电阻性) 脉冲(传号)宽度中点的标称峰值电压 A=2.37V A=3.0V 标称值:0V; 标称值:0V; 无脉冲(空号)的峰值电压 容差;士0.237V 容差:士0.3v 标称脉冲幅度中点标称宽度 244ns 标称值l 脉冲宽度中点处正负脉冲幅度比 容差:0.95l.05 标称值:l; 标称脉冲半幅度处正负脉冲宽度比 容差;0.95~1.05 15
GB/I7611一2016 269ns (244+25) V=100% 194 标称脉冲 50% 244s 219s (244一25) 09% 488ns 244+244 说明 对应于标称脉冲幅度峰值 图92048kbit/s接口输出脉冲模框 5.2.3输入口要求 5.2.3.1输入阻抗特性 输人阻抗有两种选择标准,其标称阻抗分别为: -120Q对称方式); -75Q(同轴方式 输人口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9的规定 本标准推荐优选120Q(对称) 标称阻抗为120Q与75Q系统间不能简单互通,在需互通时由 75Q侧提供解决阻抗适配器 表92048kbit/s输入口输入阻抗特性 测试频率范围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kz dB 51102 >12 l02~2048 >18 2048一3072 >14 16
GB/T7611一2016 5.2.3.2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人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满足5.2.1.2和5.2.2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输出 与输人口的线对传输后产生畸变的数字信号 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所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人口应能 适应这些畸变 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规律,而且在1024kHz频率点上衰减值 变化的范围至少应达到0一6dB 此衰减值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人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人 的任何衰减 可选用012dB作为对2048kbit/s增强型接口的要求 5.2.3.3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人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2.1.2和5.2.2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 -"之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 将有用信号与干扰 5.2.1.2和5.2.2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士50×10 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在同轴标称电阻(75Q)或 终接标称电阻(120Q)下应近似0dB,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应为18dB,即信号干 扰比为18dB 干扰信号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ITU-TO.151的规定(21一1伪随机序列) 当合成信号 通过5.2.3.2规定的传输线对传输到待测输人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人口应能正确接收有用 信号(无比特差错》. 5.2.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连接输出口与输人口所使用的同轴线对的外导体或对称线对的屏蔽层,在输出口和输人口处应与 连接网(大楼布线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参见IUT-TK.27建议的指导 在发送器和接收器的接口上直接将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连接网相连接,由于同轴电缆两端的地电 位不同,会导致不希望的电流经外导体流过连接器和接收器输人电路 这可能引起误码或永久性的损 坏 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在接收器接口处与外导体和连接网之间采用直流绝缘 这个直流绝缘应不影 响设备和安装满足EMC的要求 5.38448kbit/s接口(E22 5.3.1基本要求 5.3.1.1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8448kbit/s; 比特率容差;士30×10-"(士253.4bit/s) 5.3.1.2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为HIDB3(见附录B) 5.3.1.3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中的要求 5.3.2输出口要求 5.3.2.1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标称负载阻抗为75Q 17
GB/T7611一2016 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标称输出阻抗为75n(同轴方式); b)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8448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阻抗特性 频率范围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kHz dB 211422 习 8 422~12672 5.3.2.2输出口输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8448kbit/s接口的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11和图10的规定 表118448kbit/s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数 指标规范 不管极性如何,所有有效信号脉冲(传号)都应符合图10中所给 脉冲形状(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 模框的限制 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 -个同轴线对 测试负载阻抗 75Q电阻性 2.37 v 脉冲(传号)的标称蜂值电压 无脉冲(空号)的蜂值电压 标称值;0V;容差;士0.237V 标称脉冲宽度 59ns 脉冲宽度中点正负脉冲幅度比 标称值l;容差;0.95- 1.,05 标称脉冲半幅度处正负脉冲宽度比 标称值l容差0.95一1.05 18
GB/T7611一2016 69ns (59十1o 帘 s 2.370 育 g 标称脉冲 1.185 49ns 59-1O 100ns G9十4I 18心 59+59 说明 相应于标称脉冲幅度峰值 图108448kbit/s接口脉冲模框 5.3.3输入口要求 5.3.3.1输入口阻抗 标称输人阻抗为75Q(同轴方式 输人阻抗特性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8448kbit/s输入口阻抗特性 测试频率范围 回波衰减(正弦波信号测试 kHz dB 21一422 12 422一8448 >18 8448~12672 >l4 5.3.3.2输入口接收灵敏度 出现在输人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满足5.3.1.2和5.3.3.1表12规定的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 接输出与输人口线对传输后产生畸变的信号 由于传输线的不同,所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人口应能适 19
GB/T7611一2016 应这些畸变 这些传输线对的衰减频率特性应近似符合、规律,而且在4224kHz频率点上衰减值变 化的范围至少应达到06dB 此衰减值还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人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 人的任何衰减 5.3.3.3输入口抗干扰能力 有用信号(输出口与输人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3.1.2和5.3.2的规定;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 5.3.1.2和5.3.2的规定,其速率容差应在士30×10-"之内,但不得与有用信号同步 将有用信号与干扰 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有用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在同轴标称电阻(75Q)下 应近似0dB,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后的衰减应为20dB,即信号干扰比为20dB 干扰信号 的二进制内容应满足ITU-To.151的规定(2i一1伪随机序列) 当合成信号通过5.3.3.2规定的传输 线对传输到待测输人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人口应能正确接收有用信号(无比特差错 5.3.4外导体和屏蔽层接地 连接输出口与输人口同轴线对的外导体应在输出口和输人口处均与连接网连接 传输电缆的路由请见ITU-TK.27 5.434368kbit/s接口E31 5.4.1基本要求 5.4.1.1速率与容差 标称比特率;34368kbit/s; 比特率容差:士20×10-(士688bit/s) 5.4.1.2接口代码 接口代码为HIDB3(按附录B规定). 5.4.1.3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5.4.2输出口要求 5.4.2.1输出口负载阻抗和输出阻抗 标称负载阻抗为75Q. 输出阻抗应符合以下要求: a)标称输出阻抗为75Q同轴方式); b)输出阻抗特性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34368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阻抗特性 频率范围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kIH2z dB 8601720 6 172051550 >8 心
GB/T7611一2016 5.4.2.2输出口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 34368kbit/s接口的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应符合表14和图11的规定 表1434368kbhit/s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 数 参 指标规范 不管级性如何,所有有效信号脉冲(传号)都应符合图11中所给模框 脉冲形状(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 图的限制 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 -个同轴线对 测试负载阻抗 75n电阻性 脉冲(传号)的标称峰值电压 1.0V 标称值:0V;容差;士0.1V 无脉冲(空号)的峰值电压 标称脉冲宽度 14.55ns 脉冲宽度中点正负脉冲幅度比 标称值:l;容差;0,95~1.05 标称脉冲半幅度处正负脉冲宽度比 标称值l;容差0.95 一l.05 17ns 14.55十2.45 1.0 8.65s 14.55一5.90 -标称脉冲 14.55 0.5 12.1ns 14.55-2.45 24.5ns 4.55+9.95 器丽 图1134368kbit/s接口脉冲模框 21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GB/T7611-2016

概述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是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物理层接口,它定义了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电学特性、传输速率等参数。GB/T7611-2016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的技术规范,该规范主要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领域。

特性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的特性包括:

  • 信号电平:规定了数字信号的高低电平值;
  • 串行传输速率:指数字信号在传输介质上的传输速率;
  • 时钟:规定了传输时钟的频率和波形;
  • 传输距离:规定了数字信号能够稳定传输的最大距离;
  • 传输介质:规定了数字信号的传输介质,比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 接口形式:规定了数字信号与物理层之间的接口形式。

内容和标准

GB/T7611-2016 规范中包含了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的以下内容:

  • 术语和定义;
  • 一般规定,包括技术要求、试验和检验、质量评定、标志、包装、运输和存储;
  •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的具体规定,包括不同类型接口的技术要求、试验和检验、性能指标等。

该规范还参考了国际标准 ISO/IEC 11519-1:1993 和 EIA-422-B 等相关技术标准。

结论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是计算机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领域中常用的物理层接口。GB/T7611-2016 规范详细定义了该接口的特性和标准,对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和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类似的标准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基本多文种平面)汉字28点阵字型第1部分:宋体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基本多文种平面)汉字28点阵字型第1部分:宋体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基本多文种平面)汉字28点阵字型第1部分:宋体的编号:GB/T32636.1-2016。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基本多文种平面)汉字28点阵字型第1部分:宋体共有82页,发布于2016-12-01
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的编号:GB/T32630-2016。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共有10页,发布于2016-11-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