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2224-2020

热量表

Heatmeter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热量表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热量表的编号:GB/T32224-2020。热量表共有70页,发布于2021-10-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P4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40.10
  • 实施日期2021-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0页
  • 文件大小4.74M

热量表


国家标准 GB/T32224一2020 代替GB/T322242015 表 热 Heat1eters 2020-11-19发布 2021-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警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2224一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符号 技术特性 要求 6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25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28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的密度值和质量熔值 30 附录B规范性附录)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和安装 附录c(规范性附录数据接口与通讯 3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整体式热量表误差测试与计算 附录E规范性附录计算器误差测试与计算 附录F(规范性附录配对温度传感器误差测试与计算 附录G(规范性附录)流量传感器误差测试与计算 48 附录H规范性附录)电磁兼容试验方法 50 附录I(规范性附录流动扰动试验装置及流动扰动器 57
GB/32224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322242015《热量表》,与GB/T32224-201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删除了常用流量0.3m:'/A的内容(见2015年版的表1) -增加了对切换温度的定义见3.3.9); 增加了对流量传感器长度公差的要求(见表1) 修改了对显示分辨力的要求(见6.1.2,2015年版的5.2.2.1和5.2.2.2) -修改了对强度和密封性测试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6.3,7.4,2015年版的5.4,6.4); 修改了整体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公式(见6.4.1,2015年版的5.5.1.2); -增加了组合式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公式(见6,4.2.1); 修改了计算器最大允许误差公式(见6.4.,2.2,2015年版的5.5.2) -修改了配对温度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公式见6.4.2.3,2015年版的5.5.3) -修改了流量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公式(见6.4.2.4,2015年版的5.5.4); 增加了计算器与配对温度传感器组合最大允许误差计算公式(见6.4.2.5):; 增加了冷热计量表切换温度值及切换温度差值验证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6.5,7.6); 修改了对电源电压的要求见6.7 6.7.3,2015年版的5.7.3); 删除了对重复性的要求(见2015年版的5.8). 增加了对快速响应热量表响应性能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6.9、7.10); 修改了对静磁场的要求(见6.10.3,2015年版的5.10.3); 修改了对外壳防护等级的要求(见6.10.5,2015年版的5.10.5); 修改了对封印的要求见6.10.6,2015年版的5.l0.6) 修改了对数据接口与通讯的要求(见6.1l,2015年版的5.12); 增加了恒定湿热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6.12.3、7.13.3) 增加了对无线电骚扰测试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6.13.2、H.6); 增加了对流动扰动测试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6.14、7.15); -修改了电池寿命试验方法及计算的要求(见7.8.2,2015年版的6.7); 修改了基本耐久性试验的名称及要求见7.9.2.3,2015年版的6.9.1.2); 修改了附加耐久性试验的名称及要求见7.9.2.4,2015年版的6.9.1.3); 增加了加速耐久性试验方法的要求(见7.9.2.5); 修改了温度传感器耐久性试验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7.9.3,2015年版的6.9.2); 修改了水的密度及熔值表并注明了数据的出处(见附录A); 修改了DS温度传感器标准结构尺寸图(见图B.1,2015年版的图B.1); 修改了数据接口与通讯的整体要求(见附录C); 修改了热量表整体测试量的测量点要求(见表D.1,2015年版的D.3); 增加了热量表整体测试时针对冷计量表测量点的要求(见表D.1); 增加了热量表整体测试时对显示值确认的要求(见D.2.3); 修改了热量表计算器试验温度点的要求(见表E.1,2015年版的E.3); 增加了冷热计量表计算器测试时的要求(见E.1);
GB/T32224一2020 -增加了冷计量表计算器试验温度点的要求(见表E.1); -增加了计算器测试时对模拟流量信号的要求(见E.2.3); -修改了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试范围(见F.2.1,2015年版的F.3.1); -增加了对大于DN250流量传感器测试的特殊要求(见G.2.1); -增加了流量传感器测试期间对水温变化的要求(见G.2.2); 修改了电磁兼容的试验要求(见附录H,2015年版的表4)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镇供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威海市天罡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柏诚智能科 技有限公司、沈阳航发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久茂自动化(大连) 有限公司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佳德联益 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五颗星表计有限公司、徐州润物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博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德宝豪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 京添瑞祥德计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捷成世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计量监督检测科学研究院、北 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健、付涛,谭文胜、倪志军、张惠锋冯磊,陈辉、费战波、李梅、王魁林、于大永 刘瑞峰,王华良,史健君、曾永春,张礼祥,徐德峰、杨成华,施鑫、张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322242015
GB/32224一2020 热 量 表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量表的术语和定义、符号、技术特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 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介质为水的热量表的制造与检验 当使用介质为其他液体时,在获得液体的质 量熔及密度参数后可按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800.2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线性尺寸公差IsO代号体系第2部分;标准公差带 代号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3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2!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h;交变湿热(们12h十12h循环) GB/T4208一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706.1一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730755"非密封管螺纹 GB 9124.1钢制管法兰第1部分:PN系列 GB/T9124.2钢制管法兰第2部分:Class系列 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 17241.6整体铸铁法兰 GB 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 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一2017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 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1762 s26.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 GB 26831.1社区能源计量抄收系统规范第1部分;数据交换 社区能源计量抄收系统规范第2部分;物理层与链路层 GB 26831.2 社区能源计量抄收系统规范第3部分专业应用层 GB/T26831.3 GB/T2883L. 社区能源计量抄收系统规范第6部分;本地总线 GB/T30121一2013工业铂热电阻及铂感温元件 CJ3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GB/T32224一2020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热量表及其部件 3.1.1 热量表heatmeter 测量、显示介质流经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热量的仪表 注;一般分为热计量表.冷计量表和冷热计量表 3.1.2 热计量表heatingmeter 测量、显示介质流经热交换系统释放热量的热量表 3.1.3 冷计量表elingmeter 测量、显示温度为2C一30C,温差不大于20K的介质流经热交换系统吸收热量的热量表 3.1.4 冷热计量表metersforheatingandcoling 测量,显示介质流经热交换系统释放和吸收热量,并将释放和吸收的热量分别显示、存储的热量表 3.1.5 整体式热量表completeinstrument 由流量传感器、计算器和配对温度传感器等部件组装而成,不可拆分,须整体安装使用的热量表 3.1.6 组合式热量表combinedinstrument 由流量传感器、计算器、配对温度传感器等部件组成,可组合安装使用的热量表 3.1.7 快速响应表fastresponsemeter 适用于热量交换快速动态变化的热量表 3.1.8 流量传感器lowsensor 安装在热交换系统中,采集并发送介质流量数据的部件 3.1.9 温度传感器teperaturesensor 安装在热交换系统进、出口处,采集并发送介质温度数据的部件 3.1.10 配对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sensorpair 计量特性一致或相近,成对使用的温度传感器 3.1.11 计算器ealeulator 接收来自流量传感器和配对温度传感器的数据信号,进行热量计算、存储和显示热交换系统交换热 量值的部件 3.2计量特性 3.2.1 响应时间responsetinme
GB/32224一2020 To.5 从突变引起流量或温度变化的时刻到响应达到50%阶跃值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3.2.2 误差 err0r 热量表的测量值与约定量值之差 3.2.3 固有误差 intrinsicerrOr 测量参考值条件下测出的热量表误差 3.2.4 初始固有误差initialintrinsieerror 性能试验与耐久性试验前确定的固有误差 3.2.5 iissibleerror 最大允许误差maximumpermit 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3.2.6 偏差fawlt 热量表误差与固有误差的差值 3.2.7 明显偏差signifieantfault 绝对值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非暂时性偏差 注,当最大允许误差为士2%时,明显偏差属于大于2%的偏差 3.2.8 约定量值eoventioalquantityvalue 对于给定目的,由协议赋予某量的量值 3.2.9 耐久性durability 热量表在正常安装、维护和使用条件下,持续保持合格计量特性的能力 3.3工作条件 3.3.1 最大允许工作压力 maxiumadmissileworkingpressure 在温度上限持续工作时,热量表正常使用所能承受的介质压力上限 3.3.2 最大压力损失maximumpressureloss 在常用流量下,介质流经热量表时产生的压力损失 3.3.3 热功率限值limitofthermalpoer 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热量表计量热功率能达到的最大值 3.3.4 常用流量thepermanentflow rate 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热量表连续运行的最大流量
GB/T32224一2020 3.3.5 流量上限theupperlimioftheflowrate 每天小于1h,且每年小于200h的时间内,热量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介质流经的最大 流量 3.3.6 流量下限thelowerlimitoftheflowrate 在满足热量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介质流经热量表的最小流量 3.3.7 upperimilfthetemperaturermge 温度上限the" 在满足热量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介质流经热量表的最高温度 3.3.8 温度下限thelowerlimitofthetemperaturerange 在满足热量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介质流经热量表的最低温度 3.3.9 切换温度thetemperatureforswitchingfunction 冷热计量表在冷量计量与热量计量转换时的进口介质温度值 3.3.10 温差temperaturedifference 热交换系统进、出口处,介质温度差值的绝对值 3.3.11 温差上限theupperlimitofthetemperaturediffrerence 在满足热量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温差的最大值 3.3.12 温差下限thelowerlimitoftheteperaturediference 在满足热量表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条件下,温差的最小值 3.3.13 测量参考值referencevaluesofthemeasured 为了对被测试热量表的性能数据进行判定,而给定的用于对比的一组测试介质参数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误差 " -计算器最大允许误差 -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 流量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配对温度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Ah 热交换系统进、出口温度下介质的质量熔差 热系数 -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使用范围内的流量 流量下限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质量流量 qm
GB/32224一2020 常用流量 流量上限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体积流量 gg -工作时间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累积体积 V. 约定量值 w 测量值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密度 切换温度值 热交换系统进口温度 " 热交换系统出口温度 e0 -出口温度测量参考值 -切换温差值 D" 使用范围内的温差 A 温差上限 公ma 温差下限 温差测量参考值 /RvM 技术特性 5.1热量测量 5.1.1热量计算方法 热量计算可采用质量熔差法或热系数法 5.1.2质量熔差法 介质流经热交换系统中的热量表时,根据流量传感器测量的流量和温度传感器测量的进、出口温 度,及介质流经的时间,通过计算器计算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 Q g×-h×dn gm=p×g 式中 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单位为千焦(kJ); Q 流经热量表的介质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Ah) qm" 热交换系统进、出口温度下介质的质量焰差,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e): h -工作时间,单位为小时(h);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 5.1.3热系数法 介质流经热交换系统中的热量表时,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进、出口温差,以及流量传感器测量的 介质的累积体积,通过计算器计算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按公
GB/T32224一2020 式(3)和公式(4)计算 Q=A×A/×dv 、V Ah k=p 0 式中 热交换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单位为千焦(k); 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开尔文[kJ/m K]; 温差,单位为开尔文(K) 山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累积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流经热量表介质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A 热交换系统进、出口温度下介质的质量熔差,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5.1.4密度值和质量恰值 水的密度值和质量熔值应按附录A选取 当温度为非整数时,密度值和质量熔值应采用线性内插 法取值 5.2准确度等级 热量表计量的准确度等级按最大允许误差分为3级,并应按6.4的要求确定,误差采用相对误差表 示,并应按公式(5)计算 v V E×100% E 式中 误差; V. 测量值; 约定量值 5.3结构和材料 5.3.1构成 热量表由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计算器构成 5.3.2流量传感器 5.3.2.1流量传感器结构形式和材料应根据温度、压力等使用条件确定,在正常使用工况和介质条件下 不应被损坏和腐蚀 5.3.2.2流量传感器上应有永久性介质流向标志 5.3.3温度传感器 5.3.3.1温度测量应采用配对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和安装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3.3.2当温度传感器与管路采用螺纹连接时,螺纹规格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3.3.3温度传感器的绝缘性能应符合GB/T30121的规定 5.4流量 5.4.1热量表的常用流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GB/32224一2020 5.4.2常用流量与流量下限之比应为25,50,100、250 当常用流量小于或等于10m'/h时,常用流量 与流量下限之比应为50,100,250. 5.4.3流量上限和常用流量之比不应小于2 5.5温差 热量表的温差上限与温差下限之比不应小于10 热计量表的温差下限应为1K,2K、3K,冷计量 表和冷热计量表的温差下限应为1K、2K 5.6流量传感器连接尺寸和方式 5.6.1流量传感器连接尺寸和连接方式可按表1确定,可采用加装适配器的方式增加流量传感器长 度 当采用螺纹连接时,螺纹长度应按表2确定,螺纹长度示意图见图1 当流量传感器长度小于或等 于300mm,公差应为-!nmm;当流量传感器长度大于300mm时,公差应为-"mm. 表1流量传感器连接尺寸和方式 选择1 选择2 选择3 常用流量 流量传感 流量传感 流量传感 法兰连接 螺纹 法兰连接 螺纹 法兰连接 螺纹 m'/h 器长度 器长度 器长度 DN 连接 DN 连接 DN 连接 mm mmm mm 0,6 130 190 -" 1.0 15 110 15 130 20 G1B 190 1.5 165 130/190 25 2.5 20 G1B 130 20 G1B 190 160/260 G1一 -以 3.5 25 G 160 25 G 260 25 G 130 H -B 32 25 32 G1 180 -B 260 G1B 260 A 10 40 40 G,2B 300 G2B 200 15 27o 50 200 50 300 50 25 65 200 65 300 40 80 80 225 80 350 300 60 100 250 100 350 100 360 100 25 250 125 350 150 50 300 150 500 250 200 350 200 500 250 400/450 250 400 600 300 500 800 600 300 1000 400 600 400 800
GB/T32224一2020 表2螺纹长度 螺纹长度 接口螺纹 mm - >10 >12 G1B >12 >14 G1B >12 >16 >13 >18 G1 G2B 13 20 说明: 丝口长度; -可连接长度 图1螺纹长度示意图 5.6.2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大于1.6MPa或公称尺寸大于DN40的热量表,应采用法兰连接,法兰应符 合GB/T9124.1,GB/T9124.2或GB/T17241.6的规定 5.7使用条件 5.7.1热量表使用水质应符合CJ34的规定 5.7.2热量表的使用环境类别及条件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热量表的使用环境类别及条件 环境条件 环境类别 温度 相对湿度 安装地点 磁场范围 555 93 建筑内 普通磁场 建筑外 晋通做场 -2555 93 555 93 工业环境 磁场强度较高 2555 >93 可能被水浸泡的环境 普通磁场
GB/32224一2020 要求 6.1显示 6.1.1显示内容 6.1.1.1热量表应显示累积热量、热功率、累积流量、瞬时流量,进口温度、出口温度,温差和工作时间 6.1.1.2显示单位应符合表4的规定 6.1.1.3显示数字的可见高度不应小于4" 显示数值的小数部分应与数值的其他部分明显区分 mm 当采用多页显示时,每页显示的数值应完整 6.1.1.4冷热计量表应分别显示冷、热计量数据 6.1.2显示分辨力 在使用模式和检定模式下,最小显示分辨力应符合表4的规定 6.1.2.1 表4最小显示分辨力 最小显示分辨力 显示内容 显示单位 DN15~DN25 DN32DN100 >DN100 kw h Mwh 累积热量 0.1 0,01 G 0.01 0.001 0. kw 0.l 使 热功率 0.001 0.01 Mw 用 模 累积流量 m'或t 0.01 0.l 式 瞬时流量 m'/h或t/h 0.001 0.01 0.1 C 温度 0,1 0,l 0,1 K 温差 0.1 0.1 工作时间 kwh 0.001 0.01 0.1 检 累积流量 m'或t 0.00001 0.0001 0.001 定 模 温度 0.01 0.01 0.01 式 K 温差 0.0 0,01 0.01 6.1.2.2显示值和显示单位应标注清晰、明确,显示值应为有效数字 6.1.3热量显示值 6.1.3.1热量表在热功率限值下持续运行1h,累积热量的最小有效显示数字应至少加1 6.1.3.2热量表在热功率限值下持续运行3000h,累积热量不应大于最大显示值 6.2数据存储 6.2.1数据应按月存储累积热量、累积流量和相对应的时间
GB/T32224一2020 6.2.2数据存储不应少于最近18个月的数据 6.3强度和密封性 6.3.1强度 热量表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和温度上限条件下不应损坏和泄漏,热量表应无明显偏差 6.3.2密封性 热量表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和温度上限条件下不应损坏和泄漏 6.4最大允许误差 6.4.1整体式热量表 整体式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按公式(6),公式(7)和公式(8)确定 1级表: M E=士(2十4= " 1% 十0.01 2级表 M.m E=士(3十4 十0.02里% 0 3级表 M十0G马)% 8 E=士(4十4 0 式中 E 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 o 温差下限,单位为开尔文(K); A? -使用范围内的温差,单位为开尔文(K); 常用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 -使用范围内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6.4.2组合式热量表 6.4.2.1组合式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按公式(9)或公式(10)确定 9 E=|E.|+|E+|E 或 10 E=|E|+|E 式中 E 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 计算器最大允许误差; E E 配对温度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E 流量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E 计算器与配对温度传感器组合最大允许误差 6.4.2.2计算器最大允许误差按公式(ll)确定 0 % E =士(0.5十 11 10
GB/32224一2020 式中 E 计算器最大允许误差; Ame 温差下限,单位为开尔文(K); 0 -使用范围内的温差,单位为开尔文(K) 6.4.2.3配对温度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配对温度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按公式(12)确定 a 0n (12 E,=士o.5+3" % 0 式中: E 配对温度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温差下限,单位为开尔文(K). 0mim 0 使用范围内的温差,单位为开尔文(K) b) 配对温度传感器中,单个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值对应的温度值与GB/T30121中的标准特性曲 线的温度值之差不应大于2C 6.4.2.4流量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按公式(13),公式(14)和公式(15)计算,且不应大于土5%. 级表 1纠)% 13 E=士1+0.01 2级表 % 层,=士(e十00必 14 3级表: E,=士(6十00G)% 15 式中: E 流量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常用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 -使用范围内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6.4.2.5计算器与配对温度传感器组合最大允许误差按公式(16)计算 E,一士(十4)% (l16 式中 E" -计算器与配对温度传感器组合最大允许误差; 温差下限,单位为开尔文(K) 0 nim 使用范围内的温差,单位为开尔文(K) 0 6.5冷、热计量切换 冷热计量表在设定的切换温度值和切换温差值条件下应能实现冷、热计量的转换 6.6最大压力损失 热量表在常用流量下运行时,最大压力损失不应大于0.025MPa 电源 6.7.1热量表可采用内置电池或外部电源 公称尺寸小于或等于DN40的热量表,应采用内置电池 11
GB/T32224一2020 6.7.2当采用内置电池时,内置电池使用寿命应大于(5十1)年 6.7.3电源电压在规定范围内变化,热量表的误差不应大于最大允许误差 当热量表或组件采用外部 电源时,电源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电网交流电源供电,额定电压及频率按电网确定; a b 远程外部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供电,额定电压应为24V c 本地外部直流电源供电,额定电压宜为6V,3.6V或3V,电源参数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电源参数 额定电压 平均电流下的电压范围 峰值电流 峰值电流时最小电压 最大平均电流 mA 100mA 5.46.6 100 5.4 10 3.6 10/20/50/100/200A 3.43.8 3.2 10/20/50/100/200MA 2.83.3 2.7 6.8耐久性 热量表的使用寿命应大于5年,采用耐久性试验考核 6.9快速响应热量表的响应性能 6.9.1DL 型及L型温度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6s,Ds型温度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不应大 于2.5 s 6.9.2电池供电的热量表,当数据采样间隔时间为固定值时,间隔时间不应大于8s;当数据采样间隔 时间与介质流速有关时,间隔时间不应大于8(q,/q)s 6.9.3外部电源供电的热量表,当数据采样间隔时间为固定值时,间隔时间不应大于4s;当数据采样 间隔时间与介质流速有关时,间隔时间不应大于4(g/q)s 6.10安全性能 6.10.1断电保护 当电源停止供电时,热量表应保存断电前存储的累积热量、累积流量和相对应的时间数据及历史数 据,恢复供电后应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6.10.2电池欠压提示 当电池的电压降低到设置的欠压值时,热量表应显示欠压提示信息 6.10.3静磁场 当受到强度不大于100kA/m的磁场干扰时,热量表的计算器及流量传感器应无明显偏差 6.10.4电气绝缘 当热量表使用交流电源时,电气绝缘性能应符合GB4706.1一2005中I类器具的规定 6.10.5外壳防护等级 6.10.5.1使用环境为A类和B类的热计量表,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GB/T4208一2017规定的 12
GB/32224一2020 IP54;使用环境为C类的热计量表,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使用环境为D类的热量表,外壳防护 等级应为IP68 冷计量表,冷热计量表的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6.10.5.2热量表外壳应有外壳防护等级标志 6.10.6封印 6.10.6.1热量表应有可靠封印,在不破坏封印的情况下,不能拆解热量表及影响计量的相关部件 若 热量表为单一客户服务,则累积热量及累积流量不可清零 6.10.6.2当机械封印不能防止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参数被修改时,应有下列防护槽施 仅能授权人员借助密码或特殊装置(例如钥匙)修改参数,且密码应能更换 a b)应具有保存修改记录功能,记录中应包括日期和识别授权人员的特征要素 保存修改记录的 容量不应低于5条,当必须删除以前的记录才能记录新的干预时,应删除最早的记录 6.11数据接口与通讯 热量表应具有光学接口,可采用M-Bus、本地总线、RS-485和无线传输等接口 数据接口与通讯协 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6.12环境 6.12.1低温和高温 在低温、高温环境下,热量表的计算器和流量传感器误差不应大于最大允许误差 6.12.2交变湿热 在交变湿热环境条件下,整体式热量表或带有电子元器件的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计算器均应 无明显偏差 6.12.3 恒定湿热 在恒定湿热条件下,冷计量表和冷热计量表温度传感器的绝缘性能不应改变,流量传感器应无明显 偏差 6.13电磁兼容 6.13.1热量表在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辐射、射频电磁场一抵抗数字无线电话辐射、电快速瞬变脉冲 群、浪涌冲击,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工频磁场、交流电源电压暂降条件下,应正常工作 6.13.2热量表或组件产生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应符合GB/T9254的规定 6.14流动扰动 6.14.1流量传感器或整体式热量表在标称的流速场不规则变化的敏感度等级条件下,流量传感器应 无明显偏差,上下游流速场不规则变化的敏感度等级应符合表6和表7的规定 表6上游流速场不规则变化的敏感度等级 敏感度等级(U) 最小直管段长度 整直器 U0 0DN 无 U3 3DN 无 13
GB/T32224一2020 表6续) 敏感度等级(U) 最小直管段长度 整直器 U5 5DN 无 无 U10 10DN U15 15DN 无 有 U0S 0DN U3s 3DN U5s 5DN U10s 10DN 表7下游流速场不规则变化的敏感度等级 敏感度等级(D 最小直管段 整直器 D0 0DN 无 D3 3DN 无 D5 5DN 无 有 D0S 0DN 有 D3S 3DN 6.14.2制造商应声明流速场不规则变化的敏感度等级,并应在说明书中标注 6.14.3当热量表或流量计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不考虑流动扰动 q/q小于或等于25,准确度等级为3级,且流量下限点的流速大于0.04m/s; a b) gw/g小于或等于50,准确度等级为2级或3级,流量下限点的流速大于0.02m/s,且使用整 直器 试验方法 7.1试验条件和试验装置 7.1.1试验环境 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7.1.1.1 环境温度:l5C35C; a b) 相对湿度;25%一75%; 大气压力:76kPa一106kPa. e 7.1.1.2每次测试期间,环境温度变化不应大于士2.5,相对湿度的变化不应大于士5% 试验介质条件 7.1.2 流量测试介质宜采用请洁水,也可采用电子设备模拟流量 7.1.3测量参考值 热量表进行测试时,测量参考值应按表8确定 14
GB/32224一2020 表8测量参考值 测量参考值 热量表类型 温差 出口温度 流量 流量传感介质温度 K m/h 热计量表 0,.7g0.75g 40士2 50士5 50士5 冷计量表 10士2 15士5 0.7q0.75q 15士5 冷热计量表测试应分别执行热计量表和冷计量表测量参考值 注:上述参考值为整体式热量表的测量参考值,组件的测量参考值为上述参考值提及的对应部分 7.1.4试验装置 7.1.4.1试验装置应符合被热量表计量学特性,试验装置测量不确定度不应大于被测热量表最大允许 误差绝对值的1/5 7.1.4.2试验管段与被测热量表的公称尺寸相同 7.2显示 7.2.1显示内容 显示内容检验采用尺量和目测方法 7.2.2显示分辨力 运行热量表,使各项显示内容满足可读要求目测使用模式及检定模式状态下的显示分辨力 7.2.3热量显示值 7.2.3.1使热量表在热功率限值下连续运行1h,记录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的累积热量显示值,累积热量 的最小有效显示数字应至少加1 7.2.3.2按热量表在热功率限值下连续运行1h的累积热量,计算运行3000h后的累积热量值,不应 大于最大显示值 7.3数据存储 模拟热量表18个月的运行.检查存储的累积热量、累积流量和相对应的时间 7.4强度和密封性 7.4.1强度 7.4.1.1 强度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值 7,41.2热计量表和冷热计量表的试验水温为温度上限减5亿15C,怜计量表的试验水温为常淋 水 对热量表加载最大允许工作压力1.5倍的压力,稳定30min后,目测热量表,任何部位不应损坏和 泄漏 7.4.1.3强度试验结束后,测试热量表的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7.4.2密封性 热计量表和冷热计量表的试验水温为温度上限减5C15C,冷计量表的试验水温为常温水 对 15
GB/T32224一2020 热量表加载最大允许工作压力1.5倍的压力,稳定5min后,目测热量表,任何部位不应泄漏 7.5误差 7.5.1整体式热量表 7.5.1.1出厂检验时,整体式热量表误差的测试与计算应按附录D或7.5.2的规定执行 7.5.1.2型式检验时,误差的测试与计算应按7.5.2的规定执行 7.5.2组合式热量表 7.5.2.1计算器误差的测试与计算应按附录E的规定执行 7.5.2.2配对温度传感器误差的测试与计算应按附录F的规定执行 7.5.2.3流量传感器误差的测试和计算应按附录G的规定执行 7.6冷、热计量切换 7.6.1冷、热计量切换示意图见图2 A A0 身 说明 不计量区 热量计量区; -冷量计量区; 0 热交换系统进口温度 -切换温度值; 山? 温差; O. -切换温差值; &/ 温差下限 图2冷、热计量切换示意图 7.6.2冷,热计量切换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将冷热计量表的进口温度传感器及出口温度传感器分别放人恒温槽中,热量表流量为常用流 a 量,热量表工作在检定模式; b 进口恒温槽温度设定为(0一0.5C),出口恒温槽温度设定为(十A),持续运行冷热计量 表不超过1h,冷热计量表累积冷量值应发生变化,累积热量值不应发生变化 16
GB/32224一2020 持续运行冷热计量表,保持进口恒温槽温度,调节出口恒温槽温度至(十公一1C),并保持 恒温槽温度不变,持续运行1后,冷热计量表累积冷量值和累积热量值均不应发生变化 d 持续运行冷热计量表,调节进口恒温槽温度至(十0.5C),调节出口恒温槽温度至( A),并保持恒温槽温度不变,持续运行时间不超过1h,冷热计量表累积冷量值不应发生变 化,累积热量值发生变化 持续运行冷热计量表,保持进口恒温槽温度,调节出口恒温槽温度至(一A十1C),并保 持恒温槽温度不变,持续运行1h后,冷热计量表累积冷量值和累积热量值均不应发生变化 7.7最大压力损失 7.7.1试验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压力损失试验流程示意图见图3 说明 前取压点P 热量表 -差压计; 后取压点Pa; 介质流向: 前后直管段长度,L>10DN;L>5DN L1、L 图3压力损失试验流程示意图 b)压力损失采用差压计测量 7.7.2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将热量表安装在试验台上,并在常用流量、介质温度按热计量表和冷热计量表(50士5)C,冷计 a 量表(15士5)C条件下运行; b 试验时应先将热量表、差压计及管路中的空气排出干净,压力稳定后,测前后取压点的压 差值; 试验应分别测出安装热量表和未安装热量表(用同口径同长度直管段代替)时的前后取压点的 压差值,2次测量的差值不应大于0.025MPa 7.8电源 7.8.1目测公称尺寸小于或等于DN40的热量表应使用内置电池供电 7.8.2热量表在测量参考值条件下运行10min,测量电源电流有效平均值,电池使用年限按公式(17) 计算 0.7C 17 t一 24×365工 17
GB/T32224一2020 式中 -电池使用年限,单位为年(y); t C -电池额定容量值,单位为毫安时(mAh); -电流有效平均值,单位为毫安(m.A. 7.8.3电压变化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热量表或其组件的电源电压变化偏离值按表9确定 a 表9电压变化偏离值 供电方式 电压上限 电压下限 电网交流电源 倍额定电压 0.85倍额定电压 l1. 36V 12V 远程外部交流电源 远程外部直流电源 42V 12V 本地外部直流电源 制造商提供 制造商提供 内置电池 无负载时新电池的电压 在环境温度20C时的最低工作电压 将热量表或组件通电运行后,调节电压分别调至电压上限和电压下限的测试点,在测量参考 b 值条件下测试热量表的误差,不应大于最大允许误差 7.9耐久性 7.9.1基本要求 热量表耐久性试验应分别对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进行试验,两项都合格为合格 7.9.2流量传感器耐久性 7.9.2.1流量传感器耐久性应进行基本耐久性试验和附加耐久性试验,或加速耐久性试验和附加耐久 性试验 7.9.2.2耐久性试验前,热计量表应按G.2.1规定的流量点测试并记录初始固有误差 7.9.2.3基本耐久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介质温度应为热量表的温度上限,当热量表的温度上限大于95C时,试验温度为95C, a 试验温度偏差_ 常用流量和1.5倍流量下限的偏差为士5%;流量上限的偏差为-"% b 试验过程在3种不同流量下连续进行100个周期,每个周期持续24h 每个周期从1.5q开始 c -15min内将流量提高到g-在q下运行8h-15min内将流量提高到g,-在,下运行1h -15mn内将流鼠降低到4-一在,下运行8hl5nm内将流量降低到L.4-一在1.w下运 行6h 基本耐久性试验流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见图4 基本耐久性100个试验周期估算的使用寿命为5年,使用寿命可根据试验周期的数量延长 d 18
GB/32224一2020 l.5 2400h h 1.59 图4基本耐久性试验流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附加耐久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7.9.2.4 试验介质温度应为热量表的温度上限,当热量表的温度上限大于95C时,试验温度为95C a 试验温度偏差_gC; 流量应为热量表的流量上限,偏差为_!% b 流量传感器连续运行500h c d 附加试验估算的附加使用寿命为5年,使用寿命可根据试验小时数延长 7.9.2.5加速耐久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有可动机械部件的流量传感器 aa 试验介质温度应为热量表的温度上限,当热量表的温度上限大于85C时,试验温度为85C,试验 温度偏差-gC 试验在2种不同流量下连续进行4000个周期,每个周期持续5min 每个周期从流量 为零开始运行2.5min-将流量提高到流量上限并运行2.5min,流量上限的偏差为-g%,流量变化切换 时间不应大于4s 有可动机械部件加速耐久性试验流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见图5 20000min" 7.5 10 说明: -流量变化切换时间 图5有可动机械部件加速耐久性试验流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b)无可动机械部件的流量传感器 试验流量为常用流量,偏差为士5% 试验在2种不同介质温度下连续进行4000个周期,每个周 期持续5min 每个周期在介质温度15C20C运行2.5min-将介质温度切换到80C85C运行 19
GB/T32224一2020 2.5min,温度变化切换时间不大于1min 无可动机械部件加速耐久性试验温度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见 图6 80C~85c' 15"C20C 2.5 7.5 10 200o0min 说明 温度变化切换时间 图6无可动机械部件加速耐久性试验温度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加速耐久性试验4000个试验周期估算的使用寿命为5年 使用寿命根据试验周期的数量可 延长至10年 7.9.2.6基本耐久性试验、附加耐久性试验及加速耐久性试验完成后,应按G.2.1规定的流量点测试固 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7.9.3温度传感器耐久性 7.9.3.1耐久性试验前,热计量表应按F.2.1规定的温度测量点测试温度初始固有误差 7.9.3.2温度传感器的耐久性试验按下列步骤 a 将配对温度传感器放置在温度为80C85C的恒温槽中30s,然后放置在温度为15C 20的恒温槽中30s,转换时间不大于4s,重复4000个周期,温度传感器试验周期变化示意 图见图7 80c85c 15C20c 30 60 90 110 240000s 说明 温度变化切换时间 图7温度传感器耐久性试验周期变化示意图 b 试验过程中,温度传感器在每个温度点,浸没深度应为传感器可插人长度的90%99% 耐久性4000个试验周期估算的使用寿命为5年 使用寿命根据周期的数量可延长至10年 c 20
GB/32224一2020 7.9.3.3耐久性试验完成后,应进行下列测试,并应合格 a 按F,2.1规定的温度测量点测试固有误差,其温度变化值应小于0.1C b 温度传感器的保护管和引线的绝缘电阻使用100V直流电进行测试 在测试中,电压极性应 反转1次被测电阻不应小于100Mn. 将温度传感器置于温度为温度上限的试验槽中,置人深度不小于附录B规定的最小浸没深度 温度传感器的保护管和引线的绝缘电阻使用不低于10V的直流电进行测试 在试验中,电压 极性应反转1次,被测电阻不应小于20MQ 7.10快速响应热量表的响应性能 7.10.1常用流量小于10m'/h的快速响应热量表需做如下试验 7.10.2测试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热计量表及冷热计量表介质温度应为(50士5); a b) 冷计量表介质温度应为(15士5)C; 出口温度传感器置于与介质温度相同的恒温槽中,温差应为温差上限,且不应大于42K c 7.10.3流量传感器应通过测量10周期内流过的介质总量来确定快速响应的能力,每个周期为10、流 量上限 -30s零流量,流量的切换时间应为(1士0,2)s,测量和记录试验装置的标准温度和标准流量 值、热量表的累积热量和累积流量 7.10.4使用试验装置的标准温度和标准流量值,按5.1的规定计算热量值的约定量值,热量表的累积 热量值不应大于最大允许误差 7.10.5快速响应表的温度传感器试验应按GB/T30121中测量热响应时间的规定执行 当传感器带 套管时,测试中应安装套管 7.11安全性能 7.11.1断电保护 7.11.1.1试验应按下列顺序操作: a 在温差上限和常用流量下工作24h; 在温差上限和零流量下工作24h; b 记录累积热量、累积流量和相对应的时间数据及历史数据 c d 断开电源24h; 重新连接电源; e 记录累积热量、累积流量和相对应的时间数据及历史数据 f 7.11.1.2两次记录的数据应无变化 7.11.1.3在测量参考值条件下测试热量表的误差,不应大于最大允许误差 7.11.2电池欠压提示 7.11.2.1测试的稳压电源:电压0V6V连续可调,电压表量程与被测试热量表使用电压相适应,计 量准确度1级 7.11.2.2取出被测热量表的电池,将稳压电源与被测热量表连接,并将电压表连接在测试系统中 7.11.2.3将稳压电源调整至热量表的正常工作电压,闭合开关,使热量表正常工作,然后缓慢下调稳压 电源的电压至热量表的设计欠压值,当电压值达到欠压值后2h内时,热量表应有电池欠压提示 7.11.3静磁场 7.11.3.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21
GB/T32224一2020 7.11.3.2在流量传感器外壳、计算器外壳及指示装置的不同位置标注接触点 7.11.3.3在测量参考值条件下运行热量表,用场强为100kA/m的永磁铁分别接触已标注的接触点, 并同时测试热量表的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7.11.4电气绝缘 电气绝缘等级试验应按GB4706.1执行 7.11.5外壳防护等级 7.11.5.1外壳防护等级的试验方法应按GB/T4208的规定执行 7.11.5.2IP68的连续浸水试验条件为外壳高点应低于水面1.5m,试验持续时间2h 7.11.6封印 7.11.6.1封印采用目测的方法 7.11.6.2当热量表采用机械封印,不能防止测量参数被修改时,需由制造商提供验证更改参数的保护 密码的方法,保存的修改记录应符合6.10.6.2的规定 7.12数据接口与通讯 通过通讯接口读取热量表的累积热量、累积流量、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工作时间等数据,数据应能 正常读出,读出值应与热量表显示内容一致 7.13环境 7.13.1低温和高温 7.13.1.1低温试验方法应按GB/T2423.1执行,高温试验方法应按GB/T2423.2执行 7.13.1.2低温试验条件和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低温试验温度应符合表10的规定 a 表10低温试验温度 试验温度 环境类别 5士3 E -25士3 5土3 -25士3 持续时间为2h,热量表或其组件达到温度稳定后,开始测试热量表的误差 b 试验过程中,温度变化率不应大于1C/min c 7.13.1.3高温试验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为(55士2)C; a 持续时间为2h热量表或其组件达到温度稳定后,开始测试热量表的误差; b 试验过程中,温度变化率不应大于1/min; c d 试验中的相对湿度不应大于20% 7.13.1.4按表11规定的低温和高温测量点测试热量表误差,不应大于最大允许误差 22
GB/32224一2020 表11低温和高温测量点 测量点 出口温度 流量 温差 J 0 ww q1.2q 0 0.7" 79,<9<0.75g URv 7.13.2交变湿热 试验前,测试并记录热量表的初始固有误差 7.13.2.1 7.13.2.2交变湿热试验应按GB/T2423.4执行 7.13.2.3交变湿热试验条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交变湿热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 环境类别 低温 高温 相对湿度 循环周期 循环次数 循环间隔时间 次 25士3 40士2 >93 12十12 25士3 55士2 >93 12十12 25士3 55士2 >93 12+12 " >93 25士3 55士2 12+12 7.13.2.4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7.13.3恒定湿热 7.13.3.1试验前,测试并记录流量传感器的初始固有误差 7.13.3.2恒定湿热试验应按GB/T2423.3执行 7.13.3.3测试期间热量表在测量参考值条件下工作,但流经安装在同一管道上的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 感器的介质温度应为(6土3)C,单独安装的计算器和流量传感器电子设备不应包含在内,测试时间为 96h 7.13.3.4试验结束后,测试固有误差,应无明显偏差 7.13.3.5试验结束后,测试温度传感器的金属外壳和连接在温度传感器上的每个电极之间的绝缘电 阻,测试直流电压不超过100V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电压极性应翻转1次,被测电阻不应小于 100MQ 7.14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试验方法应按附录H的规定执行 7.15流动扰动 7.15.1流动扰动试验装置及流动扰动器按附录I的规定执行,根据热量表是否配套使用整直器,采用 图I.1或图1.2的试验装置 7.15.2热计量表和冷热计量表测试介质温度为(50士5)C,冷计量表为(15士5)C 7.15.3分别在流量测量点为G.2.1所述q和g.下,测试并记录流量传感器的初始固有误差 23
GB/T32224一2020 7.15.4每台热量表的流动扰动试验应使用1型 -左旋漩涡扰动器、2型 右旋漩涡扰动器、3 型 速度剖面扰动器,并分别在流动扰动器前置,流动扰动器后置6种条件下,流量测量点为G.2.1l 所述q和g.进行固有误差测试,应无明显偏差 8 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 8.1.1热量表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8.1.2检验项目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检验项目 项目名称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要求 试验方法 显示内容 6.l. 7.2.l 显示 显示分辨力 6.l.2 7.2.2 热量显示值 6.l.3 7.2.3 数据存储 6.2 7.3 强度 6.3.1 7.4.l 密封性 6.3.2 7.4.2 6.4.1 整体式热量表 7.5. 7.5.2.1 计算器 6.4.2.2 最大允许误差 配对温度传感器 6.4.2.3 7.5,2.2 流量传感器 6.4.2.4 7.5,2.3 冷热计量切换 6.5 7.6 最大压力损失 6,6 7.7 电源 6.7 7.8 耐久性 6.8 7.9 6.9 .I0 快速响应热量表的响应性能 断电保护 7.11. 6.10. 6.10.2 7.11.2 电池欠压提示 静磁场 6.10.3 7.11.3 安全性能 电气绝缘 6.10.4 7.11.4 外壳防护等级 6.10.5 7.ll.5 封印 6.10.6 7.ll.6 数据接口与通讯 6.l1 7.12 环境 6.12 7.13 6.13 7.14 电磁兼容 流动扰动 6.14 7.15 热量表及其带有电子部件的组件的电缆长度小于1. 时 .不做射频电磁场辐射、射频电磁场-数字无线设备辐 l.2m" 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试验; 热量表采用内置电池或直流电源供电时,如果信号线或电源线的长度小于1.2m,不做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 热量表采用内置电池或直流电源供电时,信号线或电源线的长度小于10m,不做浪涌试验; 热量表采用内置电池或直流电源供电时,不做电源电压暂降试验 注"、/”表示要求检验的项目,"“-"表示不要求检验的项目 24
GB/32224一2020 8.2出厂检验 8.2.1出厂检验应对每块热量表按表13的规定逐项检验,所有检验项目合格时为合格 8.2.2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出厂时应附检验合格证 8.3型式检验 8.3.1具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时 a b) 正式生产后,产品结构、材料、工艺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停产1年后恢复生产时 c d)正常生产满3年时 8.3.2型式检验应在出厂检验的合格品中抽样,抽检3块,加速耐久性试验抽检6块 每批抽验样品数 量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型式检验每批抽验样品数量 每批抽验样品数量 公称尺寸DN 块 DN5o 100 50200 10 8.3.3所有样品全部检验项目符合要求时,判定型式检验合格 当出现不合格项时,应加倍抽样复验 不合格项 当复验符合要求时,则判定型式检验合格,当复验仍有不合格项时,则判定型式检验不合格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1标志 9.1.1整体式热量表 热量表应在明显位置上标识下列内容: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a b 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和编号; 温度范围(0和),对冷热计量表可单独规定一组冷计量的范围值; c 温差限值(和A.),对冷热计量表可单独规定一组冷计量的限值; d 9,和q.),根据安装方向可给出不同组的和g. 流量范围g e 热量表安装位置(进口或出口); 介质流向; g h)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单位以MPa表示; 准确度等级; j 环境类别; k)外壳防护等级; D 使用介质,当介质为水时可不标志 25
GB/T32224一2020 外部电源电压; m n 流场敏感度等级; 国家要求的法定计量标志 o 9.1.2组合式热量表 配对温度传感器的下列信息应采用请晰不可消除的文字或符号在接线盒或单独的指示牌上 9.1.2.1 标志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a Pt类型、生产日期和编号 b 温度范围(O和0..),对冷热计量表可单独规定一组冷计量的范围值 c d 温差限值(A和),对冷热计量表可单独规定一组冷计量的范围值; 最大允许工作压力(MPa); e 当需要时,应标志进口和出口温度传感器 外壳防护等级 g g.1.2.2流量传感器的下列信息应采用清晰不可消除的文字或符号在传感器或单独的指示牌上标志 a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b 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和编号 温度范围(e 和0),对冷热计量表可单独规定一组冷计量的范围值; c d 流量范围(qg,4和g.),根据安装方向可给出不同组的和g. 介质流向; 最大允许工作压力(MPa); g 准确度等级; h 环境类别; 使用介质,当介质为水时可不标志; 外部电源电压; 外壳防护等级; k 流场敏感度等级 D m国家要求的法定计量标志 9.1.2.3计算器的下列信息应采用清晰不可消除的文字或符号在外壳或单独的指示牌上标志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a b 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和编号; 温度传感器类型; c d 温度范围(0和0),对冷热计量表可单独规定一组冷计量的范围值; 温差限值(和Ae),对冷热计量表可单独规定一组冷计量的限值; 环境类别; 使用介质,介质为水时可不标志; g h) 外部电源电压; 外壳防护等级 国家要求的法定计量标志 9.2包装、运输和贮存 9.2.1 包装 g.2.1.1包装箱外应按GB/T191的规定标志向上、防潮、小心轻放标志,并应标注制造商名称,地址、 26

热量表GB/T32224-2020解读

热量表是指用于对流体传递的热量进行计量的仪表,广泛应用于热力系统、暖通空调系统、化学工业等领域。我国对热量表的管理和测试要求已经在GB/T32224-2020标准中得到规范。

该标准从性能要求、检测方法、核准程序和术语定义等方面对热量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性能要求

该标准对热量表的精度、温度、压力、流量系数等多个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并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通过对这些性能指标的考核,可以保证热量表具有可靠的测量和计量能力。

二、检测方法

该标准明确了热量表的检测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基础误差检测、重复性和稳定性检测等多个方面。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热量表的测试数据准确可靠。

三、核准程序

该标准规定了热量表的核准程序,包括核准前的准备工作、核准过程中的操作要求、核准后的记录和报告等环节。这些程序可以确保热量表的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

四、术语定义

该标准对热量表涉及到的术语进行了定义和解释,有助于统一各方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总之,GB/T32224-2020标准的出台为热量表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规范,有助于保障热量表的测量精度和计量可靠性,推动我国能源计量事业的发展。

和热量表类似的标准

热量表

热量表

间脲基苯胺盐酸盐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间脲基苯胺盐酸盐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间脲基苯胺盐酸盐的编号:GB/T25807-2020。间脲基苯胺盐酸盐共有8页,发布于2021-10-01
戊烷发泡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戊烷发泡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戊烷发泡剂的编号:GB/T22053-2020。戊烷发泡剂共有6页,发布于2021-10-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