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4167-2013采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Safety-beltanchorages,ISOFIXanchoragessystemsandISOFIXtoptetheranchoragesforvehicl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的编号:GB14167-2013采。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共有44页,发布于2014-0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T2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43.040.60
  • 实施日期2014-0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4页
  • 文件大小1.03M

以图片形式预览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国家标准 GB14167一2013 代替GB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 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safety-helramchorugs,IsorIxamchorugessystemsandIsoFIxtoptether anchoragesforvehicles 2013-05-07发布 2014-0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14167一2013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标准实施过渡期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ECER14章条编号对照 附录B(规范性附录)IS(OFIx固定点系统及IsoFIX上拉带固定点 附录c规范性附录机动车乘坐位置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确定程序 26 附录D(规范性附录)固定点最低数量和下固定点位置 34 附录E(规范性附录)有效固定点的位置 35 附录F规范性附录人体模块示意图 37 附录G规范性附录动态试验 静态试验的替代试验 39 附录H规范性附录)假人规格
GB14167一2013 前 言 本标准的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14167一2006<《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本标准与GB14167一2006《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的主要差异有 -标准名称改为《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改变了标准的适应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和儿童约束系统的1soFX固定点系统及其上拉带固定 点的位置、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了前向和后向座椅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安装固定点的M和N类车辆 本标准也适用于安装了用于儿童约束系统的1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的M和N 类车辆 增加了对1soFX系统固定点的一般要求(本版的A.1. 更改了固定点的最低数量要求(本版的4.2,前版的4.2) 增加了IsoFIX试验方法(本版的5.6)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C,采用Is6549:1999所述H点装置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H,将原资料性附录G改为资料性附录A 本标准与ECER14Rev.4/Amend.2(关于机动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认证的统一规定英文版)的 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删除了CER14中第2章“定义”中2.1“车辆认证”,第3章“认证申请”,第4章“认证”,第8 章“车型的认证更改和认证扩展”、第9章“生产一致性”,第10章“生产不一致性的处罚”、第 11章“使用说明书”,第12章“正式停产”,第13章“认证试验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和地 址”,第14章“过度法规”,附录1“通知书”、附录2“认证标志的布置示例”关于认证程序及认证 标志的内容,其原因是标准体系和法规体系的差别所致 为便于使用,对于ECER14法规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法规”改为“本标准” -引用的符号改为相应的符合国家标准的符号,如ECER14的64中daN改为本标准5.4的 N,ECER14的5.4中tone改为本标准4.3的kg; 增加资料性附录A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l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风汽车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质量认证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小枚、王长江、余博英、张尚娇,李三红、李强红、王盛、高嘉、曲艳平、刘丽亚、 王丽红 本标准代替了GB14167一2006 GB14167一200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41671993
GB14167一201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 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和儿童约束系统的1SOFIX固定点系统及其上拉带固定点的 位置,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了前向和后向座椅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安装固定点的M和N类车辆 本标准也适用于安装了用于儿童约束系统的IsOFIX固定点系统及其上拉带固定点的M和N 类车辆 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l1551一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GB13057一2003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141662013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T150892001 GB27887一2011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 Iso6487;2002道路车辆碰撞试验测量技术仪器设备(Roadvehicles一Measurenmentteeh niquesinimpacttests一lnstrumentation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车型vehieletype 与安全带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IsOFIX上拉带固定点相连接的车辆或座椅构件的尺寸、 外形和材料等方面无差异的一类机动车辆 若进行动态试验,则车辆的约束系统元件的性能,尤其是对 施加在安全带固定点上的力有影响的限力装置也应无差异 33 2 安全带固定点belanchorage 在车身、座椅或车辆其他部分的构件上用于安装、固定安全带总成的零部件 3.3 安全带有效固定点erreetivebelanchorage 用于确定4.3规定的安全带各部分相对于使用者的角度的点;将织带系于该点可获得与预期设计 相同的安全带佩带状态 它可是也可不是安全带实际固定点,主要取决于与固定点相连接的安全带金 属接头的形状 如
GB14167一2013 -如果在车身结构或座椅结构上设有织带的导向件,则应将织带朝向使用者一侧的导向件中点 作为安全带有效固定点; -如果安全带经使用者直接通向卷收器而不带导向件,则应以卷轴与通过织带中心线卷收平面 的交点作为安全带有效固定点 地板floor 与车身侧围连接的车身底板,包括加强件和底板下面的纵、横梁 3.5 座椅 Seat 可供一个成年人乘坐、带完整装饰的装置,可与车身框架一体,也可独立;可是单独的,也可是长条 座椅的供一人乘坐的部分 3.6 前排乘员座椅front passengerseat “最前H点”位于过驾驶员R点的横截面上或在此横截面前方的座椅 3.7 座椅组 ofseats group! 可供一个或多个成年乘员乘坐的长条座椅或多个并排的单独座椅即这些座椅中的一个前固定点 与另一个座椅的后固定点的前部成一条直线或在另一个座椅的固定点之间 3.8 长条座椅benehseat 供 一个以上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的乘坐设施 折叠座椅fdng seat 偶尔使用的备用座椅 一般情况下,处于折叠状态 3.10 座椅型式seattype 在以下方面没有区别的一类座椅 座椅结构的外形、尺寸和材料; 调节系统和锁止系统的型式及尺寸 -安全带固定点、座椅固定装置及车辆结构相关部分的型式和尺寸 3.11 座椅固定装置setanchwruge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车身结构上的系统,包括车身结构上受到影响的部分 3.12 调节装置adjustmentsystem 可调节座椅或座椅部件的位置以适应乘员坐姿的装置,允许座椅 -纵向移动; 垂直移动 调整角度 3.13 位移装置displacementsystem" 使座椅或其一部分在无中间固定位置情况下移位或转动,便于乘员进人该座椅后部空间的装置
GB14167一2013 3.14 锁止装置loekin ingsystem 确保座椅或其中一部分保持在某一使用位置的任何机构,包括锁止靠背与椅座及座椅与车辆相对 位置的机构 3.15 referencezone 基准区 两个距离400mm、相对于H点对称的垂直纵向平面间的空间 它是由GB11552一2009附录C 中的头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旋转所确定的 3.16 胸部限力装置thoraxloadlimiterfuneion 安全带、座椅、车辆上能限制碰撤时乘员胸部所受约束力的装置 3.17 ISOFIX 国际通用的儿童约束系统固定装置 将儿童约束系统与车辆连接的装置 包括车辆上的两个刚性固定点、儿童约束系统上两个相对应 的刚性连接装置以及限制儿童约束系统翻转的装置 IsoFIx位置IsoPIxpsition 允许安装下述儿童约束系统的位置 a)通用类1IsOFIX前向儿童约束系统; b 半通用类IsoFIX前向儿童约束系统; 半通用类IsOFIx后向儿童约束系统; c) d 半通用类IsOFIXx侧向儿童约束系统 e)特殊类型车辆IsOFIx儿童约束系统 3.19 IsoFIx下固定点IsoFIxlowanchorage 一个直径6mm的水平放置的刚性圆杆,从车辆结构或座椅结构中伸出,并与带有ISOFIX连接装 置的ISOFIXx儿童约束系统相配合使用 3.20 IsoFIx固定点系统ISoFIxanchoragessystem 由两个IsOFIX下固定点组成,与抗翻转装置配合使用,用于固定IsOFIX儿童约束系统 3.21 IsoFIx连接装置IsoFIXxattachment 从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结构中伸出,与ISOFIX的车辆下部固定点配合使用的连接装置 3.22 IsoFIx儿童约束系统IsoFIxchildrestraintsystem 儿童约束系统指带有保护带扣的织带或相应柔软的部件,调整装置、连接装置以及辅助装置(例如 手提式婴儿床(便携睡床)、婴儿携带装置、辅助座椅和/或碰撞防护),且能将其稳固放置在机动车上的 装置 其设计是通过限制佩戴者身体的移动来减轻在车辆碰撞事故或突然减速情况下对佩戴人员的伤 害 ISOFIX儿童约束系统指具有国际通用的儿童约束系统固定装置(ISOFIX)的儿童约束系统 3.23 静态加载装置staticforeeapplicationdeviee SFAD 对车辆的IsOFIX固定点系统进行试验的固定模块 用于验证在静态试验下,IsOFIX固定点系统
GB14167一2013 的强度以及车辆或座椅结构限制翻转的能力 3.24 抗翻转装置antirotationdevice 用于防止儿童约束系统沿车辆行进方向发生转动的装置 用于以下不同类型的儿童约束系统其构 成方式不同 -用于通用类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的抗翻转装置由IsOFIx上拉带及其固定点构成; 用于半通用类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的抗翻转装置由一个IsoFIX上拉带及其固定点、车辆 仪表板或者在正面碰撞事故中用于限制约束系统翻转的支撑腿构成 注对于通用类和半通用类的Is(OFIX儿童约束系统,车辆座椅本身不构成抗翻转装置 3.25 sox上拉带固定点IsoFXtpteheramtweee 安装在规定区域,与IsOFIX上拉带连接件相联,并可把约束力传递到车辆结构上的构件 3.26 IsOFIx上连接件IsoFIxtoptetherconnector 与车辆上的IsoFIX上拉带固定点连接的装置 3.27 IsoFIx上拉带固定钩IsoFIxtoptetherhook -种典型的ISOFIX上部连接件,用于把IsOFIXx上拉带按照附录B图B.3所示,安装到ISOFIX 上拉带固定点 3. 28 ISoFIx上拉带ISoFIxtoptetherstrap 由ISOFIXx儿童约束系统上部伸出到1SOFIX上拉带固定点之间的织带,带有一个调整装置,一个 张力解除装置和一个IsOFIX上连接件 3.29 导向装置guidaneedeviee 帮助人员安装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的装置,通过物理导向作用使ISOFIX儿童约束系统上的 IsOFIX连接件正确地与IsOFIX下固定点对齐以使连接变得容易 3.30 ISOIX标识ISOIXmarkingfixture 用于提示IsOFIxCRs使用者车辆上ISOFIx的位置以及每个IsOFIx相应的固定点位置的识别 标志 3.31 儿童约束固定模块childrestraintfixture CRF GB141662013附录B中B.3.4规定的7种尺寸等级之一的装置 特指GB141662013附录B 中图B.4图B.10给出了尺寸的装置 用来检查儿童约束系统尺寸等级是否能够适用于车辆的 ISOFIX位置 GB14166一2013图B.5描述的称为IS0/F2(B)的CRF在本标准中用来检查ISOFIX 固定点系统的位置和尺寸适应性 技术要求 -般要求 4.1.1安全带固定点的设计、制造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GB14167一2013 应能安装合适的安全带 前排外侧座椅的安全带固定点(特别是在强度方面)应适合于安装具 有卷收器和导向件的安全带;车辆装有其他型式的带卷收器的安全带除外 如果固定点仅适 用于某些特殊型式的安全带,这类安全带的型式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b)正确佩戴时安全带应无滑脱的危险 织带与车辆或座椅结构上的凸出零件接触应无损伤织带的危险 c d)对于可改变位置的固定点(该固定点既便于乘员进人车辆,且能约束乘员),本标准中的规定 应适用于处于有效约束位置时的固定点 4.1.2所有用于安装IsOFIXCRs的IsOFIX固定点系统及ISOFIX上拉带固定点,应设计、制造和 布置为: 保证车辆在正常使用时,满足本标准 能加装在任意车辆上的固定点系统和IsoFIx上拉带 a 固定点,也应满足本标准 同时在相关申请文件中应有对固定点系统的措述 固定点系统和1soFIXx上拉带固定点系统强度设计应满足GB27887一201中定义的质量组 b 为0组、0十组、I组的ISOFIX儿童约束系统 1soFIX固定点系统的设计和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4.1.3 应有两个直径为6mm士0.1mm的横向水平刚性杆件,两杆件最小有效长度为25mm,且两 a 杆件同轴,如附录B图B.4所示 安装在车辆乘坐位置上的所有Is(OFIx固定点系统,应位于距H点(H点的确定见附录C)之 b 后不小于120mm处(水平测量至杆件中心), 对所有安装在车辆上的IsOFIx固定点系统,应保证能安装GB14166-2013附录B图B.5或 图B,6中描述的IsOFIx儿童约束固定模块IsO/F2(B)或Iso/F2x(B1 GB14166-2013附录B图B.5或图B.6定义的固定模块Iso/F2(B)或Iso/F2x(B1)的底 d 面倾斜角度如下,其倾斜角度的测量相对于附录c图c.3定义的车辆参考平面 1 前后倾斜角度;15"士10"; 左右偏离角度:0°士5° 2) 3) 翻转角度;0"士10" ISOFIx固定点系统位置应是永久固定的,也可被隐藏 对可隐藏的固定点,在正常使用时应 满足IsO)FIx固定点系统的相应要求 每个IsOFIx下固定点杆件(在正常使用时)或每个永久固定导向装置,在无座垫和靠背遮挡 时;沿通过杆件或导向装置中点的垂直纵向平面,沿水平面向上30"方向应清晰可见 或者,车 辆上每个下固定点杆件和导向装置附近都应有永久性标识 标识由制造商选择下列形式 之 如附录B图B.12所示,为直径不小于13mm的圆形图标,且图标应与其背景有鲜明的 对比,图标应靠近每个固定点系统的杆件位置 2) 大写字母“ISOFIX”的字高不小于6mm 4.1.4IS(OFIX上拉带固定点的设计和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汽车制造商可选择采用4.1.4b)和4.1.4e)两种方式之一 4.1.4b)仅适用IsOFIX位置在座 a 椅上的情况 b 按4.1.4d)和4.1.4e)要求,在设计乘坐位置上,与ISOFIX上拉带连接件相联接的ISOFIX 上拉带固定点距离肩部基准点应不大于2000mm,且在阴影区之内,如附录B图B.6 图B.10所示,附录B图B.5所示二维模板的安放应按下列条件 模板的H点位于座椅调至最下和最后位置时确定的H点,除非模板位于两ISOFIX下固 定点横向中线处; 模板躯干线与横向垂直平面的夹角与座椅靠背处于最直立时的角度相同;
GB14167一2013 模板置于通过H点的纵向垂直平面 3 附录B图B.11所示,在IsOFIX位置上装有IsOFIX下固定点,利用GB14166一2013附录B 图B.5的固定模块IsO/F2(B)替代方法确定上拉带固定点位置 乘坐位置应为座椅调至最 后、最低位置,座椅靠背处于正常位置或制造商推荐的位置 在侧视图中,IsOFIX上拉带固 定点应位于1sO/F2(B)后表面之后 以IsO/F2(B)后表面和包含按座椅靠背顶部邵尔A硬 度超过50的点的水平线(见附录B图B.11)以及IsO/F2(B)中心线的交点确定为基准点4 在此点处,水平线向上最大45"定为上固定点区的上限 在俯视图中,通过基准点4向后面两 侧做最大为90"形成的区域;在后视图中,通过基准点生做最大为40"形成的区域,ISOFIX上 拉带固定点就位于这两个立体区域内 ISOFIX上拉带的起始点5位于离1s/F2(B)固定模 块平面1向上550mm的平面与中心线6的交点 沿拉带从座椅靠背到1SOFIX上拉带固定 点测量,IsOFIx上拉带固定点与Iso/F2(B)固定模块后表面上的IsOFIX上拉带起始点的 距离应大于200mm,但不大于2000mm 如果固定点无法置于规定的阴影区内.且车辆装有IsOFIX上拉带固定点附加装置.则与 IsOFIX上连接件连接的车辆IsOFIX上拉带固定点可超出4.1.4b)或4.1.4e)规定的阴影 区 同时IsOFIX上拉带固定点附加装置应满足 如果与IsoFIX上拉带固定点连接的固定装置位于阴影区内,卷收装置应保证IsoFIX 上拉带的功能; 非刚性织带型卷收装置或可展开的卷收装置应距躯干线不小于65mm,固定式刚性卷收 装置应距躯干线不小于100mm: 在安装成使用状态后,按5.5规定的IsOFIx上拉带固定点载荷加载进行试验,卷收装置 3 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上拉带固定装置如果不在座椅靠背顶部拉带卷收区域内,可隐藏在座椅靠背上 e sOFX上拉带固定点应满足附录B图B.3规定的ISoFIx上固定钩连接尺寸要求 在IsO 上拉带固定点周围应提供允许其锁止和解锁操作的空间 位于IsoFIX固定点系统之后 FIX 的,可用于连接IsOFIX上拉带固定钩或IsoFIX上拉带连接器的所有固定点应采用以下一个 或多个措施的避免误用: 1 把所有在IsOFIX上拉带固定点区域内的这种固定点设计为IsOFIX上拉带固定点; 2 只在1sOFIX上拉带固定点上使用附录B图B.13所示的符号之一或其镜像对称的符号 进行标示; 3)在不满足上述两条要求的固定点上标示明显的标记表示不能与任何IsOFIX固定点系统 组合使用 g对每个有盖的IsOFIX上拉带固定点,盖上应有如附录B图B.13的符号或镜像对称的符号标 记,且不使用工具就应能将盖移开 4.2安全带固定点的最低数量 4.2.1常规固定点最低数量要求 4.2.1.1M类和N类的车辆(GB/T15089定义的I级、I级和A级的M和M类车辆除外)应具有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安全带固定点 M类车辆应装备满足4.2.2要求的IsOFIX固定点系统 装备了 soFIX固定点系统的N类车辆也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对于按GB1416G批准为S型安全带的全背 带式安全带(无论是否有卷收器)的固定点,应满足本标准要求;但附加固定点或用于安装胯带总成的固 定点则无需满足本标准中的强度和位置的要求 4.2.1.2所有前向和后向座椅处的安全带固定点最低数量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GB14167一2013 4.2.1.3但对于N类车辆非前排的外侧座椅处(附录D表D.1中注a,当座椅与最近的车身侧围之 间有供乘客通行的通道时,允许只设2个下固定点 若座椅和侧围间的空间为通道,所有的车门关闭时 座椅纵向中心垂直平面(在R点位置测量)与侧围的距离应大于500n mm 4.2.1.4对于前排中间座椅处(附录D表D.1中注b,如果风窗玻璃位于GB11552附录B定义的基 准区以外时,可只设2个下固定点;如果位于基准区内,则要求有3个固定点,此时风窗玻璃被认为是基 准区的一部分 4.2.1.5对所有附录D表D.1中注e的乘坐位置,应设3个固定点 若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只设 2个固定点: 前方有一个满足GB13057一20035.3.3规定的座椅或其他车辆部件; 车辆的任何部件都不在基准区域内,或当车辆运动时,没有车辆的部件能进人基准区域内 在基准区域内的车辆部件应符合GB130572003中5.2规定的吸能要求 4.2.1.6对于所有车辆静止时方可使用的座椅,以及4.2.1.1一4.2.1.4未包括的座椅,不要求有安全 带固定点 但如果车辆上为这种座椅位置设置了安全带固定点,则这些固定点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此 时允许只设2个下固定点 4.2.1.7对双层客车的上层前排中间乘座位置的要求与前排外侧位置的要求相同 4.2.2IsoFIx位置的最低数量要求 4.2.2.1所有M类车辆应配置至少2个IsoFIx位置,至少有2个IsOFIx位置应同时装备IsOFIx 固定点系统及IsOFIX上拉带固定点 安装在各个IsOFIX位置上的IsOFIX固定模块的型式和数量 按GBl4166确定 4.2.2.2如果车辆只装有一排座椅,可以不设置4.2.2.1规定的ISOFIx位置 4.2.2.34.2.2.1规定的2个IsOoFIX位置中至少有1个位于第二排座椅上 4.2.2.4如果1sOFIX固定系统安装在配备了气囊的前排乘坐位置,应安装气囊的抑制开关 4.2.2.5对内置式儿童约束系统,ISOFIX位置的数量应至少为2减去质量组0,0十或I的内置式儿 童约束系统的数量 4.2.2.6对具有多于一排座椅的敞蓬车辆,应至少配备2个1SOFIX下固定点 如果此类车辆装备了 上拉带固定点,则应满足本标准的相应条款规定 4.2.3可翻转座椅的要求 对车辆静止时能翻转或能改变朝向的座椅,4.2.1.1的要求仅适用于车辆行驶时处在正常使用位 置的情况(在相关的申请文件中注明. 4.3安全带固定点的位置(见附录E图E.1 4.3.1总则 4.3.1.1安全带的固定点既可设在车辆结构上或座椅结构上,亦可设在车辆的其他部件上,或者分设 于以上各部件上 4.3.1.2 安全带的固定点可供两个相邻安全带的两个端头固定用,但应符合试验要求 4.3.2安全带下有效固定点位置 4.3.2.1M类车辆的前排座椅 M类车辆的a(非带扣侧)应在30"80'范围内,a.(带扣侧)应在45"80"范围内 前排座椅所有 可正常移动的位置,角度要求同上 在所有正常乘坐位置.a和a 中至少有一个是恒定值时如固定点
GB14167一2013 在座椅上),其值应为60*士10" 对于带有调节机构的可调座椅,当靠背角小于20°时(见附录E图 E.1),a可低于以上规定的最小值(30'),但在任何正常使用位置均不得小于20" 4.3.2.2M类车辆后排座椅 对M类车辆,所有后排座椅的a和a 应在30'一80"范围内;如果后排座椅是可调的,则在所有正 常移动位置,上述要求均有效 M,类以外车辆的前排座椅 4.3.2.3 对M类以外车辆的前排座椅的所有正常移动位置,a和a 应在30"一80"之间;对于最大总质量 不超过3500kg车辆的前排座椅的所有正常使用位置,a和a中至少有一个是恒定值时如固定点在 座椅上),其值应为60'士10°' 4.3.2.4M类以外车辆后排座椅和特殊前排或后排座椅 对M类以外车辆长条座椅,带有调节机构且靠背角小于20`(见附录E图E.1)的前、后排座椅以 及在正常使用位置上的其他后排座椅,a和a允许在20?80"之间;对于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 车辆的前排座椅所有正常乘坐位置,a和a,中至少有一个是恒定值时(如固定点在座椅上),其值应为 60"士10' 对M和M,类车辆的非前排座椅的正常乘坐位置,a和a,应为45"90' 4.3.2.5安全带两个下固定点的距离 分别通过同一安全带的两个下固定点L.L 且平行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两个垂直平面间的距 离不得小于350mm 对M和N类车辆的后排中间乘坐位置,若中间座椅与其他座椅不可交换,则 上述距离不可小于240mm 座椅的纵向中心平面应在L点和L 点之间,且距离至少为120 mm 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的位置(见附录E) 4.3.3 如果因采用织带导向件或类似装置而影响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位置时,应根据织带纵向中心 4.3.3.1 线通过点时固定点的位置的情况来确定有效固定点位置 从R点开始,用下述三条线段确定】点 --RZ:从R点向上沿躯干线截取长530mm的线段; ZX;从Z点沿垂直于汽车纵向中心面的直线,向固定点方向截取长120mm的线段, -X:从X点沿垂直于RZ和ZX确定的平面的直线,向前截取长60mm的线段 J点与J点相对于过躯干线的纵向铅垂平面对称,该躯干线为安放在座椅上的人体模型的躯干 线 当用双开门为前后座椅提供通道,且上固定点在B柱上时,固定点系统应不妨碍乘员上下车 4.3.3.2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应位于垂直于座椅纵向中心面并与躯干线成65"角的FN平面下方 对 于后排座椅,此夹角可减小至60" FN 平面与躯干线相交于D点,此时须保证DR=315mm+1.8s,但 当 S<200mm时,DR=675mm 4.3.3.3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应在垂直于座椅纵向中心面并与躯干线成120角且相交于B点的FK 平面后方,此时须保证BR= =260mm+S 但当S>280mm时,制造商可选用BR=260mm0.8S 4.3.3.4S值不得小于140mm. 4.3.3.5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应位于通过R点并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平面之后,如附录E 所示 4.3.3.6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应在通过附录E中E.1.3规定的C点的水平面上方 4.3.3.7除4.3.3.1规定的上有效固定点外,若满足下述条件之一,可装备另外的附加上有效固定点: a 附加固定点应符合4.3.3.14.3.3.6的要求 b)无需借助工具应能使用附加固定点 该固定点应符合4.3.3.5和4.3.3.6的要求,并处于附
GB14167一2013 录E图E.1所示沿铅垂方向上下各80mm所确定的区域内 符合4.3.3.6规定要求的全背带式安全带的固定点应位于通过躯干线的横向平面之后,并处 于下述位置: 1 对于单固定点,位于通过4.a.a.】规定的点和点的两个铅垂而夹角内,其水平截面 见附录E图E.2; 对于两个固定点,固定点可位于上述二点之一的夹角内,同时其中一固定点是另一个固定 点相对于附录E中E.1.5中规定的座椅的P平面的对称点,且二者间的距离不大于 50mm 4.4固定点螺纹孔尺寸 4.4.1固定点的螺纹孔应为7/16"20UNF2B). 4.4. 如果固定点与安全带的连接已由车辆制造商完成,且这些固定点符合本标准的其他规定,则无 需满足4.4.1的要求 此外,4.4.1的要求不适用于满足4.3.3.7e)要求的附加固定点 拆卸安全带时,应不会损坏安全带固定点 4.5安全带固定点和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的强度 4.5.1所有的固定点应进行5.3和5.4规定的试验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按规定的力加载,则 允许固定点或周围区域有永久变形,包括部分断裂或产生裂纹 试验期间,下有效固定点的最小间隔应 满足4.3.2.5的要求,上有效固定点应满足4.3.3.6的要求 对最大总质量不大于2500kg的M类车辆,若上固定点在座椅结构上,试验期间,上有效固定点 前向位移应在通过R点和C点的横向平面以内(见附录E图E.1);对其他车辆,上有效固定点的前向 位移不应超出R点平面前倾10"的范围 其最大位移量应在试验期间测量 若上有效固定点位移超出 上述范围,制造商应向检验机构证明其对乘员不会造成伤害 4.5.2卸载后,保证所有座位上的乘员手动操作位移装置和锁止装置即可撒离车辆 4.5.3试验后,对所有试验时承载的构件及固定点的损坏情况应作记录 4.5.4对符合GB13057要求的M、及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3500kg的M,类车辆,若上固定点处于 座椅上,则无须满足4.3.3.6及4.5.1 4.5.5按5.6.2.2对ISOFIX上的SFAD施加静态载荷,考核ISOFIX固定点系统的强度 对有ISO FIX上拉带固定点的IsOFIX固定点系统还应按5.6.2.3进行试验 加载期间纵向水平位移和斜向力 方向位移应不大于125 mm, ,允许永久变形和部分开裂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保持了所要求的力 1SoFIx下固定点、上拉带固定点和周围的区域不应失效 对固定点系统在座总成上的情况应进行 5.6.2.4的附加试验 试验后不应出现裂纹,且应满足前向力和斜向力导致x点的最大位移均不大于 125mm的要求 试验方法 5.1总则 5.1.1按5.2规定进行试验,并按制造商要求进行车辆的固定 5. 1.1.1试验在车身框架上进行,或者在整车上进行 5 .1.1. 满足以下条件的,才允许只做一个或一组座椅的安全带固定点试验 与其他座椅或座椅组对应的固定点结构性能相同 a b)完全或部分安装在座椅或座椅组上的固定点,该座椅或座椅组的结构特性与其他座椅或座椅 组的结构特性相同
GB14167一2013 5.1.1.3装门、窗,或者不装;门、窗关闭,或者打开 5.1.1.4允许保留增强车辆结构的正常装备 5.1.2座椅应放置在对强度最为不利的驾驶或使用位置,座椅的位置应在检验报告中予以说明 如果 靠背角可调,应调至制造商的规定位置;或保证M和N类车辆座椅实际靠背角尽可能为25',其他类 别车辆为15 5.2车辆的固定 5.2.1试验时,所有固定车辆的方法均不得对安全带固定点和ISOFIX固定点及其周围部分起加强作 用,同时亦不得减弱结构正常的变形 所有固定车辆的装置应距被测固定点前方不小于500mm或后方不小于300mm处,且不得影 5.2.2 响整个宽度范围内的车身结构 建议将构架定于接近车轮轴线或悬架连接点的支承物上 5.2.3 如果采用与5.2.1一5.2.3规定不相同的固定方法,则应证明其等效性 5.2.4 试验条件 5.3 5.3.1同一组座椅的全部安全带固定点应同时进行试验 若有可能因座椅或固定点的非对称性加载 而导致试验失败,则可进行一次追加试验 沿平行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并与水平线成向上10"士5"的方向施加载荷 先施加总载荷10% 5.3.2 (误差土30%)的预加载,然后增加载荷至总载荷 5.3.3在60s内加载至规定值,应制造商要求也可在4s内加载至规定值,并至少保持0,2s 5.3.4用于试验的人体模块见5.4和附录F 将附录F图F.1中的装置放在座垫上面,尽量向后推至 靠背,安全带向后拉紧 将附录F图F.2的装置放置到位,安全带置于装置上拉紧 此时不必进行预 加载 每个乘坐位置选用的254mm或406mm的人体模块,其宽度应尽量接近两下固定点间的距离 人体模块的放置应避免试验时对加载力和力分布的影响 5.3.5安全带上固定点的试验条件如下 a)前排外侧座椅 安全带固定点应进行5.4.1规定的试验,试验时利用配有卷收器或上部织带导向件的模拟三 点式安全带,将载荷传递至三个固定点 此外,如果固定点的数量比4.2规定的多,这些固定 点应按5.4.5的规定进行试验 试验时利用模拟安全带加载 若安全带外侧下固定点未装卷收器,或卷收器装在安全带上固定点处时,其下固定点也应 进行5.4.3规定的试验 2)在上述情况中,若制造商提出要求,5.4.1和5.4.3规定的试验可分别在不同的车身上 进行 b)后排外侧座椅和所有中间座椅 安全带固定点应进行5.4.2规定的试验,试验时利用模拟无卷收器三点式安全带加载,且应进 行5 4.3规定的试验,试验时利用模拟腰带对两个下固定点加载 若制造商提出要求,两项试 验可分别在不同的车身上进行 当制造商提供装有安全带的车辆时,应制造商的要求,可使用车辆上的安全带进行试验 S .3.6如果外侧和中间座椅无安全带上固定点,下固定点应进行5.4.3规定的试验,利用模拟腰带将 载荷传递至固定点 5.3.7如果车辆设计成可安装其他装置,而这些装置使织带应通过导向件才能与固定点连接时,或与 4, .2规定的范围之外的固定点连接时,则应利用这种装置将安全带或模拟带连接于车辆的安全带固定 点上,此时,安全带固定点应进行5.4规定的相应的试验 10
GB14167一2013 5.3.8允许采用可证明与上述试验等效的试验方法 安全带固定点试验方法 5.4.1上固定点装有导向件或织带导向环带卷收器的三点式安全带固定点的试验 5.4.1.1在安全带上固定点应装有适于用绳索或织带传递人体模块试验载荷的特殊导向件或导向环, 或由制造商提供导向件或织带导向环 S .4.1.2利用模拟肩带对上人体模块(见附录F图F.2)施加13500N士200N的试验载荷 对M,和 N类的车辆,试验载荷应为6750N士200N;对于M,和N车辆,试验载荷为4500N士200N. 5 .4. 1. 3 与此同时,应对下人体模块(见附录F图F.1)施加13500N士200N的试验载荷 对M 和 N类的车辆,试验载荷应为6750N土200N;对于M 和N,车辆,试验载荷为4500N土200N 5.4.2上固定点无卷收器或带有卷收器的三点式安全带固定点的试验 应对连接安全带上固定点及相应的下固定点的上人体模块(见附录F图F.2)施加 5.4.2.1 13500N土200N的试验载荷 如果上固定点带有卷收器,应连同卷收器一起试验 对M 和N,类的 车辆,试验载荷应为6750N士200N;对于M和N车辆,试验载荷为4500N士200N 与此同时,应对下人体模块(见附录F图E.1)施加13500N士200N的试验载荷 5.4.2.2 对M,和 N类的车辆,试验载荷应为6750N士200N;对于M和N,车辆,试验载荷为4500N士200N 5.4.3两点式安全带(腰带)固定点的试验 应对连接腰带的下人体模块(见附录F图F.1)施加22250N士200N的试验载荷 对M 和N 类的车辆,试验载荷应为11100N土200N;对于M和N,车辆,试验载荷为7400N土200N 5.4.4设于座椅骨架上或分设于座椅骨架和车身框架上的安全带固定点的试验 5. .4.4.1在进行5.4.1,5.4.2及5.4.3规定试验的同时,应对每一个或每一组座椅施加下面规定的 载荷 5.4.4.2除5.4.1,5.4.2及5.4.3规定的载荷外,还应施加一个相当于座椅总成质量20倍的力 惯 性载荷应施加在座椅上或与相应的座椅的实际质量相当的座椅相关部件上 追加的载荷及载荷的分布 应由制造商确定且经检验机构认可 对M和N类车辆,载荷为座椅总成质量的10倍;对M和N 类车辆,应为座椅总成质量的6.6倍 5.4.5特殊类安全带固定点的试验 5.4.5.1利用模拟肩带的装置,对连接到固定点上的上人体模块(见附录F图F.2)施加13500N士 200N的试验载荷 5.4.5.2与此同时,对连接下固定点上的下人体模块(见附录F图F.1)施加13500N士200N的试验 载荷 5.4.5.3对M,和N 类的车辆,试验载荷应为6750N士200N,对于M,和N,车辆,试验载荷 为4500N士200N 5.4.6后向座椅的安全带固定点试验 应按5.4.1,5 4.2或5.4.3的要求对固定点加载 试验载荷值同M或N类车辆的规 5.4.6.1 定值 5.4.6.2加载方向同乘坐位置的朝向,试验条件同5.3 11
GB14167一2013 动态试验 对附录G中G.1定义的座椅组,应制造者的要求可进行附录G的动态试验 它可替代5.3和5.4 的静态试验 5.6IsoFIx静态试验 5.6.1试验条件 5.6.1.1应按5.6.2.2的描述,在IsOFIX处于连接状态时,对静态加载装置(SFAD)施加载荷,对 sOFIX固定点系统强度进行试验 对于1soFIX上拉带固定点,应按5.6.2.3的描述进行附加试验 对同一排座椅上的可同时使用的所有IsOFIx位置应同时进行试验 5.6.1.2试验可在完整车辆上进行,也可在能代表车辆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车身结构上进行 车门可有 可无、可开可关 允许保留增强车辆结构的正常装备 如满足以下条件,可仅对一个或一组座椅的 IsOFIx位置进行试验 a)试验的IsOFIx位置与其他座椅或座椅组的IsOFIX位置有相同的结构特性 试验的IsOFIX位置部分或全部安装于座椅或座椅组上,这些座椅或座椅组与其他座椅或座 b 椅组有相同的结构特性 如果座椅和头枕可调,试验位置由制造商提供,检测机构确认 5.6.1.3 5.6.2试验方法 5.6.2.1试验程序 5.6.2.1.1在sFAD的前下横梁的中心施加135N士15N的力,以便调整sFAD和支撑装置之间前 后位置的松紧 5.6.2.1.2应按表1对SFAD施加前向和斜向的力 应制造商要求,每个试验都可在不同的车身上 进行 前向力的施加方向与水平面成10"士5" 斜向力的施加方向与水平面成0"士5° 应对附录B图 B.2的x点进行500N土25N的预加载 应在30s内尽快加载到规定的最大力值 制造商可要求加 载时间在2s以内,持续时间不少于0.2s 所有测量数据的滤波等级应满足1SO6487中的CFC60或 其他等效方法的要求 表1试验力的方向 方向 角度 力值 前向 0"士5" 8kN士0.25kN 斜向 5"士5"(施加于前向两侧,或较恶劣的一侧,或两侧对称时仅庖加于其中一侧 5kN士0,25kN 5.6.2.2IsoFIx固定点系统试验 5.6.2.2.1前向力试验 按5.6.2.1.1对SFAD的xX点预加载后按5.6.2.1.2施加8kN士0.25kN的水平前向力 5.6.2.2.2斜向力试验 按5.6.2.1.1对SFAD的X点预加载后按5.6.2.1.2施加5kN士0.25kN的斜向力 12
GB14167一2013 5.6.2.3带有IsoFIx上拉带固定点的IsoFIx固定点系统试验方法 按5.6.2.1.1对SFAD和上拉带固定点之间进行50N士5N的预加载,再按5.6.2.1.2施加8kN士 0.25kN的水平前向力 5.6.2.4座椅惯性力试验 对不直接装在车辆结构上而力直接传递到车辆座椅总成上的安装位置,应进行本试验以保证座椅 固定点有足够的强度 在这个试验中,沿纵向水平向前施加等于座椅总成或与座椅相关的相应座椅总 成部件20倍质量的力 附加力及力的分布应由制造商确定并经检测机构认可 应制造商要求,该试验 的附加力也可施加在SFAD的X点上 如果上固定点与座椅一体,试验应带IsOFIX上拉带 注当安全带固定点与车辆座椅一体且座椅已完成试验,满足本标准对成人约束系统的固定点的加载要求,则本试 验不再进行 标准实施过渡期 新定型车型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生产车型自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13
GB14167?2013 ?A ?? ?ECER14? A.1??ECER14?? A.1?CER14? ? ?ECER14 ? ?ECER14 5.3 6.3 5,4 6.4 5.5 6.5 2.l 5.6 6.6 3.13.30 2.22.31 ?1 ?2 ?3 ?A ?B ?9 4. 5.2 ?c ?4 5.3 5. ?D ? 6 4.4 5.1,?3 ?E 5 4.5 ?F ?5 ?G ?7 5.1 6.1 ?H ?8 5.2 6.2 14
GB14167一2013 B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soFIx固定点系统及IsoFIx上拉带固定点 图B.1静态加载装置(SFA)轴测图 15
GB14167一2013 单位为毫米 3 180 235 300 400 248 30o 30 320 70 20 说明 上拉带连接点; 如下所述刚度试验的枢轴连接件 SFAD的刚度:当用SFAD前横梁连接到刚性固定杆时(SFAD由在SFAD基座下25mm的纵向枢轴中心上的刚性 杆支撑,以允许sFAD基座弯曲和扭转),按表1规定的载荷加载时,x点在任何方向上的位移不应大于2mm,测量时 soFIX固定点系统的变形应不包括在内 图B.2静态加载装置(SFAD)尺寸 16
GB14167一2013 单位为毫米 56 R3.2 8t R2.33.8 俯视图 20 侧视图 说明: 周围结糊如果有) 区 -应全部位于上固定钩接触面的区域 图B.3IsoFIx上拉带连接件(钩型)尺寸 25mm 25mm 255mm最大 305mm最小 图B.4两个下固定点之间的距离 17
GB14167一2013 单位为毫米 肩部基准点 狐干 座椅靠背角基准杆 躯干线 H点 大腿 56s.0 306.0 97.6 见表B.1 小腿 34.3 光脚时的脚底线 83.0 -107.o 踵点 6.5 图B.5二维模板 表B.1 腿部尺寸 单位为毫米 假人规格 10百分位 0百分位 95百分位 小腿长度(A 390.4 417.5 459. 407.7" 431.5 456.0 大腿长度(B) 18
GB14167一2013 单位为毫米 1000 2000 说明 靠背角 -躯干线基准面和底面的交点; -躯干线基准面, H点; v”点 R点; "w"点 垂直纵向平而 -从“V”点织带卷绕长度;250mm; 从“w”点织带卷绕长度:200mm; “M”平面剖切面 R平面剖切面, 13 该线表示在所述区域内的车辆特定底面 注 与上固定钩连接的上拉带固定点应位于阴影区域内 注2:R点:肩部基准点 mm,水平后方175mm 注3;“V"点;V基准点,位于H点垂直上方3501 注4: “w”点;w基雅点,位于R点垂直下方50mm,水平后方50mm 注5“M”平面:M基准面,位于R点水平后方1000mm 注6;该区域最前面的表面由扫描该区域前端的两个卷绕线及其延伸而来 卷绕线代表从CRs的顶部(“w”点)和 背部下段(“V”点)调整的最小长度 图B.6IsoFIx上拉带固定点位置,IsoFIx区域(侧视图 19
GB14167一2013 单位为毫米 说明 “V”"点; R点; “w”点 -从“V”点织带卷绕长度;250mm; 垂直纵向平面; 从“W”点织带卷绕长度;200mm; 由卷绕长度构成的圆弧 H点 与上固定钩连接的上拉带固定点应位于阴影区域内 注2;R点;肩部基雅点 注3“V”点:V基准点,位于H点垂直上方350mm,水平后方175mm 注4;“w”点;w基准点,位于R点垂直下方50mm,水平后方501 mm 注5;“M”平面:M基准平面,位于R点水平后方1000mm 注6:该区域最前表面由该区域前端的两个卷绕线及其延伸而来 卷绕线代表从CRS的顶部(“w”点和背部下段 ”点)调整的最小长度 (“V” 图B.7ISoFIx上拉带固定点位置,ISorIx区域(卷绕区域放大侧视图 20
GB14167一2013 单位为毫米 90 L000 2000 说明 中分面; “V”点; R点; “W”点; 垂直纵向平而 注1;与上固定钩连接的上拉带固定点应位于阴影区域内 注2:R点:肩部基准点 洼3;“V"点;V基准点,位于H点垂直上方350mm,水平后方175mm. 注4;“W”点:W基准点,位于R点垂直下方50mm,水平后方50mm. 图B.8IsorIx上拉带固定点位置,IsoFIx区域[平面视图(R平面横切面刀 21
GB14167一2013 20 说明: V”点; “w”点; R点; 中分面; -沿着躯干基准面的区域视图 注1;与上固定钩连接的上拉带固定点应位于阴影区域内 注2:R点:肩部基准点 注3.“v”点;V基准点,位于H点垂直上方350mm水平后方175 mm 注4;“w”点;w基雅点,位于R点垂直下方50mm,水平后方50mm 图B.9IsoFIx上拉带固定点位置,IsoFIx区域前视图 22
GB14167一2013 说明 H点; “V”点; “w”点 R点; 5"平面 R平面剖切面; 底板表面; 区域前边界 注1与上固定钩连接的上拉带固定点应位于阴影区域内 注2:R点:;肩部基准点 图B.10IsoFIx上拉带固定点位置,IsoFIx区域(三维示意图 23
GB14167一2013 单位为毫米 20 20" 45 后视图 Ioo 侧视图 6 45 俯视图 说明 固定模块Iso/F2(B)的水平表面; 固定模块IS(O/F2(B)的后部表面 与座椅靠背顶部(那尔A硬度超过50的最后刚性点)相切的水平线" 2与3交点; 织带基准点; -固定模块ISO/F2B)的中心线; 上拉带织带 固定点区域 图B.11利用固定模块Iso/F2(B)确定IsoFIXx上拉带固定点位置的替代方法, IsoFIx区域(侧视图,俯视图、后视图 24
GB14167一2013 注1此图为示意图 注2;标志也可镜像表示 注3:标志的颜色由制造商选择 图B.12IsoFIXx下固定点标志 些 注1:此图为示意图 注2标志应明显可见,或通过颜色对比,或有足够的凸起模压或蚀刻) 图B.13用于识别盖子覆盖的上拉带固定点位置的标志 25
GB14167一2013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机动车乘坐位置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确定程序 C.1概述 本附录所述程序用于确定汽车中一个或几个乘坐位置的H点和实际靠背角,以及检验测量数据与 车辆制造厂给定的设计技术要求之间的关系" C.2定义 C.2.1 基准数据refereneedata 某一乘坐位置的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 a)H点和R点以及它们的关系; b 实际靠背角和设计靠背角以及它们的关系 C.2.2 三维H点装置three-dlimensionalHpointmachine 3-DH装置 用于确定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装置(如图C.1) 对该装置的描述见C.5. C.2.3 H点 H Ipoint 按c.4规定的安放在车辆座椅中的3-DH装置的躯干与大腿的铵接中心 H点位于该装置两侧 H点标记钮中心线的中点 在理论上H点与R点一致(允差见下面C.3.2.2) 如果按C.4规定的程 序确定,即认为H点相对座椅垫结构是固定的,且随座椅的调节而移动 C.2.4 R点Rpoint 乘坐基准点seatingreferencepoint 由车辆制造厂为每一乘坐位置规定的设计点,相对于三维坐标系来确定 C.2.5 ors0-line 躯干线 3-DH装置的探测杆处于最后位置时探测杆的中心线 C.2.6 实际靠背角aetualtors0angle 过H点的铅垂线与躯干线之间的夹角,用3-DH装置的背部角量角器测量 理论上实际靠背角与 设计靠背角相一致(允差见下面C.3.2.2) 在任一非前排座椅的乘坐位置,若H点不能用三维H点装置或程序确定,只要检测机构认可,可采用制造厂标 1 明的R点作为基准 26
GB14167一2013 C.2.7 设计靠背角designtorsangle 过R点的铅垂线与车辆制造厂规定的座椅靠背设计位置所对应的躯干线之间的夹角 C.2.8 ofoccupant 乘员中心面 centerplane C/ILO 放置在每一指定乘坐位置上的3-DH装置的中心面,用H点在“Y”轴上的坐标表示 对于单人座 椅,座椅中心面即为乘员中心面;对于其他座椅,乘员中心面由制造厂规定 C.2.9 三维坐标系three-dimensionalrefereneesystem C.6描述的系统 C.2.10 基准标记fiducialmmarks 由制造厂在车身上确定的点(孔、面、标记或压痕) C.2.11 车辆测量位置vehielemeasuringattitude 由基准标记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所确定的车辆位置 要求 C.3.1数据的提供 为表明符合本标准规定,对要求提供基准数据的每一乘坐位置,应按C.7规定的格式提供下述全 部或适当选择的数据: a)R点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 b 设计靠背角; e)将座椅调节到(如果可调)C.4.2规定的测量位置而需要的全部数据 C.3.2测量数据与设计要求之间的关系 c.3.2.1通过c.4规定的程序所获得的点坐标和实际靠背角值应分别同制造厂给出的R点坐标 和设计靠背角值进行比较 如果由坐标确定的H点位于水平与铅垂方向边长均为50mm且对角线交于R点的正方形 C.3.2.2 内,并且实际靠背角偏离设计靠背角小于5?,对于上述乘坐位置,应认为R点与H点相对位置以及设计 靠背角与实际靠背角相对关系满足要求 c.3.2.3若符合上述条件,则应采用该R点和设计靠背角来证明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C.3.2.4如果H点或实际靠背角不符合C.3.2.2的要求,则再重新确定两次(共三次) 如果这两次 的结果符合要求,则c.3.2.3规定的条件适用 C.3.2.5如果上述C.3.2.4所描述的三次操作中至少有两次的结果不符合C.3.2.3的要求,或由于 车辆制造厂未提供有关R点位置或设计靠背角的数据,而使检验无法进行时,则应取三次测量点的形 心或三次测量角的平均值用于本标准涉及R点或设计靠背角的所有场合 C.4H点和实际靠背角确定程序 C.4.1按照制造厂的规定准备车辆,并放置在20C士10C的环境中,确保座椅材料达到室温 如果 被检验座椅从未有人坐过,则应让70kg一80k的人或装置在座椅上试坐,使座垫和靠背产生变形 如果制造厂要求,在安放HPM前,所有座椅总成应至少保持30min的空载状态 C.4.2按制造厂的要求相对于基准点(见IsO4130)安放好车辆,测量出相对于车辆三维参考系的尺 2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及ISOFIX固定点系统

汽车安全带是保障驾乘人员安全的重要设备之一。正确地安装汽车安全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驾乘人员免受伤害。因此,在购买汽车后,正确地安装汽车安全带就显得尤为重要。

汽车安全带主要有两种安装方式:固定点安装和ISOFIX固定点系统安装。

固定点安装

固定点安装是用螺栓或钢筋将汽车安全带的端部固定在座椅上。这种安装方式广泛应用于老款汽车上。

GB14167-2013标准规定了固定点安装的技术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根据该标准,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应该采用耐腐蚀、高强度的材料,安装位置应该在汽车座椅的结构件上,并且不得有锋利的边缘和突出物。此外,固定点应该经过专业人员安装,并且要进行试验验证。

ISOFIX固定点系统安装

ISOFIX固定点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汽车安全带安装方式。它将汽车安全带的端部与车身结合,通过金属钩子或者锁扣将汽车安全带卡在固定点上。与传统的固定点安装方式相比,ISOFIX固定点系统更为方便,能够确保汽车安全带的正确使用。

GB14167-2013标准对ISOFIX固定点系统也做了详细规定。根据该标准,ISOFIX固定点系统应该由车身上的两个固定接口和汽车安全带支架组成。这种安装方式能够保证汽车安全带的位置和角度恰当,从而有效地防止伤害事件的发生。

上拉带固定点GB14167-2013

上拉带固定点是一种专门为儿童座椅设计的安全带,可以防止儿童在汽车碰撞时向前倾斜。GB14167-2013标准对上拉带固定点也做了规定。

根据该标准,上拉带固定点应该由两个连接件和一个上拉带组成。上拉带的长度应该足够长,能够将儿童座椅牢固地卡在汽车座椅上。此外,上拉带固定点也应该经过专业人员安装,并且要进行试验验证。

结论

正确地安装汽车安全带是保障驾乘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购买汽车后,用户应该仔细阅读汽车安全带的使用说明,并且正确地安装汽车安全带,保障自身和乘客的安全。同时,在选择汽车时,应该优先考虑搭载ISOFIX固定点系统的汽车,以便更加方便地安装汽车安全带。

总之,汽车安全带的安装是保障驾乘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根据GB14167-2013标准的规定,正确地安装汽车安全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驾乘人员免受伤害。因此,在购买汽车后,用户应该仔细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并且正确地安装汽车安全带,保障自身和乘客的安全。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的相关资料

    和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类似的标准

    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的编号:GB14166-2013采。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共有82页,发布于2014-01-01
    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32)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32)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32)的编号:GB29518-2013采。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32)共有52页,发布于2013-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