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904-2005

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

Electrochemicaloxygenmeterformedicalhyperbaricoxygenchamber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的编号:GB/T19904-2005。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共有8页,发布于2006-04-012006-04-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N5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71.040.40
  • 实施日期2006-04-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页
  • 文件大小388.86KB

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


国家标准 GB/T19904一2005 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 Electroehenmicaloxygenmeterformediealhyperbaricoxygenchamber 2006-04-01实施 2005-09-14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小 国国家标准化管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9904一2005 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以下简称仪器)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 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医用氧舱用电化学式测氧仪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1606.14一1989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低温贮存试验 GB/T11606.15一1989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高温贮存试验 GB/T11606.16一1989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跌落试验 GB/T11606.17一1989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碰撞试验 GB/T15464一1995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本量限仪器basicrange-limitinr ingequipment 氧含量测量范围为0%30%,适用于加压介质为空气的医用氧舱测氧仪 3.2 扩展量限仪器extended -imitngequipment range- 氧含量测量上限可扩展,最高达100%,适用于加压介质为氧气的医用氧舱测氧仪 3.3 引用误差reducederror 仪器示值与标准值之差除以仪器满量程值的百分比 仪器的基本误差、零点漂移、量程漂移用引用 误差表示 3.4 绝对误差absoluteerror 仪器示值与标准值之差 仪器的报警误差用绝对误差表示 3.5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standarddeviation 误差的均方根值除以测量的平均值 仪器的重复性误差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要求 仪器正常工作条件 4,1 仪器正常工作条件如下 环境温度为0C40C; a
GB/T19904一2005 b 相对湿度不大于85%(无凝露); 大气压力(0.1士0.01)MPa(超出范围需做定标修正); e d 空气流速0m/s0.5m/s; 避免强烈振动 e 电源电压(220士22)V; 电源频率(50士0.5)Hz; g h)外界电磁场;避免强烈电磁场干扰 4.2外观要求 4.2.1仪器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无明显擦伤、剥落、露底、裂纹等现象,紧固件牢固可靠 4.2.2气路畅通,连接管连接件完整,安装牢固 4.3安全要求 绝缘电阻 仪器电源的相中联线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n. 4.3.2绝缘强度 仪器电源相、中联线与机壳之间,施加1500V,50HHz正弦交流电压,历时1nmin,不出现击穿或闪 络现象 4.3.3泄漏电流 泄漏电流不大于5mA 功能要求 4.4.1数字显示氧含量,且最小显示值优于0.1% 4.4.2仪器的零点可修正 4.4.3在测量范围内可任意设定上、下限报警点,并同时以声,光形式报警;报警时,自动打印日期,时 间及当时氧浓度值; 4.4.4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打印氧含量数值及曲线; 4.4.5具有报警控制接点输出接口 4.5性能要求 4.5.1预热时间 电化学式仪器的预热时间应不大于5min 4.5.2测量范围 基本量限为0%一30% a 扩展的测量上限应在50%、60%、70%、80%、90%、100%序列中选定 bb 4.5.3基本误差 基本误差如下 a)对基本量限为士1.5%F.s; bb 对扩展量限为士2%F.S. 4.5.4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 仪器连续运行1h,对基本量限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应不超过1%F.S; 仪器连续运行1h,对扩展量限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应不超过1%F.S 4.5.5重复性误差1% 4.5.6报警误差士0.1%O 4.5.7响应时间不大于60s 4.5.8传感器寿命 测氧仪选用传感器寿命的理论及使用统计平均值应大于18个月(空气中)
GB/T19904一2005 4.6运输、运输贮存 仪器应符合GB/T1l606.14~11606.17一1989的规定,跌落高度250mm,4次;冲击10g" 1000次 试验方法 5.1参比条件 参比条件如下: 仲裁检验时,性能试验应在参比条件下进行 环境温度:(23士2)C; a 相对湿度:45%75%在23C时; 大气压力:(0.1土0.01)MPa; d mm/s0.2mm/s; 空气流速:0n 振动:无强烈振动; 电源电压:(220士5)V; 电源频率:50士0.5)Hz g h)外界电磁场;无强电磁场干扰 5.2外观试验 用目测手触法按4.2要求进行 5.3仪器的安全试验 5.3.1绝缘电阻 试验设备用500V,量限500M,精度不低于1.0级的兆欧表 在相对湿度不大于80%的条件下,将兆欧表的一个接线端子分别接到仪器电源插头的相、中联线 上,另一个接线端子接到仪器的保护接地端子上,持续5s,测量绝缘电阻值,结果应符合4.3.1的规定 5.3.2绝缘强度 使用交流耐压测试仪,将其一个接线端子分别接到仪器电源插头的相、中联线,另一个接线端子接 到仪器的保护接地端子(或机壳)上,接通交流耐压测试仪的电源开关,缓慢施加试验电压,升、降压时间 为5s一20s 试验电压的最终值为1500V正弦波、频率(50士2.5)Hz 在试验电压最终值下保持 min,结果应符合4.3.2的规定,不出现击穿或闪络 5.3.3泄漏电流 使用漏电流测试仪测量仪表电源输人端流人保护接地导线或未保护接地外壳的漏电流,结果应符 合4.3.3的规定 5 预热时间试验 仪器置于具有新鲜空气的环境中,从接通仪器电源起,到能够正确显示新鲜空气氧含量值为止的时 间间隔为预热时间 5.5基本误差试验 5.5.1试验用气体 5.5.1.1基本量限校准用标准气体 纯氮气、新鲜空气(近似为20.9%) 5.5.1.2基本量限误差试验用标准气体 5%O、20.9%O、,28%O 5.5.1.3扩展量限校准用标准气体 新鲜空气(近似为20.9%)和相当0.8~0.95倍测量上限的标准气体 5.5.1.4扩展量限误差试验用标准气体
GB/T19904一2005 大致均匀分布在扩展量限内的3种浓度的标准气体 5.5.1.5标准气体应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其名义值的允差为士1%O.,纯氮气纯度为99.99%. 5.5.2仪器校准 仪器在预热后应校准,必要时需反复数次 对基本量限,用5.5.1.1的气体校准,对扩展量限,用 5.5.1.3的气体校准 5.5.3绝对误差 基本量限的绝对误差用5.5.1.2中3种标准气体进行试验,扩展量限的绝对误差用5.5.1.4中 3种标准气体进行试验 按额定流量,将3种标准气体依次通人仪器,待示值稳定后,分别记录读数 上述步骤需重复进行 3次,并分别计算每种气体3次示值的平均值A 按(1)分别计算各点的绝对误差 ,=A一A 式中 -绝对误差 -标准气体的标称值 A A 3次示值的平均值 5.5.4引用误差 试验方法同5.5.3 5.5.4. 取模最大的绝对误差按(2)式计算引用误差 2 5.5.4. A, 一A = 9X×100 o a 式中 引用误差,(%):; 标准气标称值; A, R -测量上限值 -3次示值的平均值 A 5.6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试验 通常在基本量限试验 仪器经颜热后,通人5%量程的标准气,连绩记录1h取最大示值A,最小示值A-零点漂移 心A按(3)式计算 A二An×100 A R 式中 " 零点漂移,(%); 零点最大示值; Aman 零点最小示值; Aomin -测量上限值 R 仪器经预热后,通人80%量程的标准气,连续记录1h,取最大示值A,最小示值A量程漂秘 s移按(4)式计算 Am A×100 8S 式中 0S 量程漂移,(%) 量程最大示值; Ama
GB/T19904一2005 量程最小示值; Aminm R -测量上限值 若以扩展量限进行试验,则试验气体浓度应分别为量程值的3%~6%和80%90% 5.7重复性误差试验 用浓度为60%一90%量程的标准气通人仪器,直至稳定,记录示值,再通零点气使仪器回零 上述 步骤连续地重复进行6次,按(5).(6)、(7)式进行计算 A A,9 6 S SX ×100 六 式中 A 6次读数平均值; 标准偏差; S sX相对标准偏差.(%) A -6次读数 5.8响应时间试验 将浓度为60%一90%量程的标准气在额定流量下通人仪器进气口,用计时器计时,从气体通人仪 器进气口开始,到仪器显示值上升到稳态示值的90%处所需的时间 5.g报警误差试验 至少先后设定两个报警点,用比所设报警点高(或低)3%~5%O的标准气进行试验 通人试验 气,记录仪器发出声、光报警时的示值 重复3次,取平均值 该平均值与所设报警值之差即报警误差 5.10运输、运输贮存试验 仪器在包装运输状态下,应按GB/T11606.14~l1606.17一1989的规定执行 检验规则 每台仪器须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并附有产品合格证书 6.2仪器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按4.2、4.3.1、4.5.2、4.5.3、4.5.4、4.5.6检验批产品中的每台仪器,对4.3.2、4.3.3、4.5.1 4.5.5、4.5.7按5%的抽查率进行检验 型式检验为本标准中规定的全部技术要求项目,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设计定型时; 产品在设计工艺或使用材料作重大改变时 产品6个月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成批生产的产品每3年进行一次 6. 型式检验的仪器必须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 6.2. 5 抽样方案 每批20台每次抽样两台,如果检验结果有一台不合格,则型式检验判为不合格
GB/T19904一2005 6.2.6判定规则 6.2.6.14.2、4.3.1、4.4、4.5.2,4.5.3,4.5.4,4.5.6不合格为重缺陷,其余项目不合格为轻缺陷 6.2.6.2有一个重缺陷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6.2.6.3两台试样的轻缺陷总数多于3个,或有两个相同的轻缺陷,则为不合格产品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仪器应在明显位置标志下列内容: 仪器的型号、名称及规格; 7. .1.2制造厂名称; 仪器出厂日期及编号 .2仪器包装按GBT15a46l一1995中盼潮包装规定进行 .3了仪器包装箱应印刷下列标志 7.3.1仪器型号、名称及规格; 7.3.2制造厂名称,地址 包装箱体积,长(mm)×宽(mm)×高(mm);毛质量和净质量(ke). 7.3.4“精密仪器”“向上"“小心轻放”“防潮"及相应图案符号; 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和贮存时必须防止受到剧烈冲击、雨淋、曝晒及辐射 7.5随同仪器的文件至少包括 7.5.1装箱清单, 7.5.2产品合格证书 7.5.3使用说明书 7.6仪器贮存 仪器应原箱存放保管,仓库环境温度为0C40c,相对湿度不大于85%,不应存在引起仪器腐蚀 及电气绝缘降低的有害物质 仪器的保修期 在用户遵守保管和使用规则的条件下,从用户购买之日起保修1年,产品因制造质量不良而发生损 坏或不能正常工作时,制造厂应无偿地为用户修理产品或更换零件

船舶声光报警信号和识别标志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船舶声光报警信号和识别标志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船舶声光报警信号和识别标志的编号:GB/T9193-2005。船舶声光报警信号和识别标志共有15页,发布于2006-04-012006-04-01实施,代替GB9193-1988根据2017年第7号公告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1部分:电压高于1000Va.c.或1500Vd.c.但不超过36kV的高压设备的技术条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1部分:电压高于1000Va.c.或1500Vd.c.但不超过36kV的高压设备的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1部分:电压高于1000Va.c.或1500Vd.c.但不超过36kV的高压设备的技术条件的编号:GB5226.3-2005采。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1部分:电压高于1000Va.c.或1500Vd.c.但不超过36kV的高压设备的技术条件共有40页,发布于2006-09-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标签
气象仪器 水文与水利仪器 海洋仪器 地球科学仪器 X射线、磁粉、荧光及其他探伤仪器 超声波与声放射探伤仪器 工艺试验机与包装试验机 力与变形测试仪器 机械振动、冲击设备与动平衡机 金属材料试验机 试验机与无损探伤仪器综合 真空检测仪表与装置 声学仪器与测震仪 实验室用玻璃、陶瓷、塑料器皿 实验室基础设备 实验室仪器与真空仪器综合 质谱仪、液谱仪、能谱仪及其联用装置 电化学、热化学、光学式分析仪器 色谱仪 物性分析仪器 物质成分分析仪器与环境监测仪器综合 缩微复印机械 照相机与照相器具 投影器、幻灯机 测试设备与检验片仪器 镜头 放映设备及其配件 制片设备 电影、照相、缩微、复印设备综合 光学设备 光学测试仪器 光学计量仪器 电子光学与其他物理光学仪器 放大镜与显微镜 望远镜、大地测量与航测仪器 光学仪器综合 电工参数检验及电源装置 综合测试系统 交直流电工仪器记录仪器 数字显示仪表 电能测量和负荷控制系统 电测模拟指示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综合 其他自动化装置 工业控制机与计算技术应用装置 自动控制与遥控装置 执行器 调节仪表 显示记录仪表 机械量仪表、自动称重装置与其他检测仪表 流量与物位仪表 温度与压力仪表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仪器、仪表用材料和元件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