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8078-2011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of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Ishiyama)Swingsetal.、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Fangetal.)Swingsetal.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的编号:GB/T28078-2011。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共有20页,发布于2012-06-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1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01
  • 实施日期2012-06-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0页
  • 文件大小537.01KB

以图片形式预览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国家标准 GB/T28078一2011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andidentifieationofXanthomonasory:aepw.ory:ae(Ishiyama Swingsetal.、Xanthomonasoryxaepv.oryzicola(Fangetal.)Swingsetal 2011-12-30发布 2012-06-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8078一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1)提出并归口 本标淮起草单位;湖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 和国厦门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淮主要起草人;朱金国,赵文军,唐连飞,朱水芳,莫瑾、彭粹、陈红运、钟文英
GB/T28078一2011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检疫鉴定方法 范围 ae(Xoo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种子和其他水稻材料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 anlhomnonasoryzaepv.oryzae 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saepv.oryicola(Xcola)的检疫鉴定以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 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和酶联免疫学技术作为依据,明确了田间观察、分离鉴定、样品保存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材料和相关环境中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检测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件 GB15569-1995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IsTA国际种子检验规程 方法原理 根据水稻植株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田间观察,并采用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和酶联免疫学筛选、生理 生化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对植株材料上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进行判定 设备和材料 冷冻高速离心机:转速<15000r/min 4.2PCR扩增仪 4.3恒温培养箱:238笔士1c 44显微镜,物镜头10×一100x 4.5天平;精度0.001 高压灭菌器 均质器;转速4000r/min一8000r/min 4.8可调移液器.0.2A一1A.lA一10aL,10l一100L.100l一100AL 49器具,灭菌的错子剪刀、称量勺 4.10吸管;1mL,10nmL 4.11灭菌平皿;直径90mm,玻聘或一次性塑料平m 4.12三角瓶:100mL 培养基和试剂 5.1SPA培养基:见A.1
GB/r28078一2011 5.20.001%吐温20-磷酸盐缓冲液 5.3革兰氏染色试剂:见A.2 5.4鞭毛染色试剂:见A.3 5.5明胶液化培养基:见A.4 5.6氧化酶试剂见A.5 5.7硝酸盐培养基:见A.6 5.8过氧化氢酶试验试剂:见A.7 石蕊牛乳试剂:见A.8 55 10糖氧化和发酵测定培养基见A.9 11碳源利用试验培养基;见A.10. 5 2 水杨苷产酸试验培养基:见A.11 5.132,3,5-三苯基氯化四氮陛(TTC). 田间检验 水稻在整个生育期的叶片均可受害,在苗期,分期受害最重,通过田间观察可直接对水稻受害情 况进行判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田间症状及相关资料参见附录B和附录C 对田 间检验有病害发生的植株,按以下操作进行抽样及实验室检验 抽样 水稻种子抽样可参照ISTA《国际种子检验规程》或者GB15569一19956.1方法进行 样品处理 水稻种子 大量种子样品通常需先用蒸僧水冲洗以除去残片和表面的污染杂菌,以避免杂菌太多产生干扰 清洗后称取10g或400粒种子,放人0.001%吐温-磷酸缓冲液中低温(5C15C)浸泡4h6h,用 均质器打碎,制备样品提取液 如果是检测少量的种子样品,取20粒种子加人10ml灭菌的磷酸缓冲 液,用灭菌槌和研钵或是搅拌器将种子完全压碎制成提取液 将样品提取液于2225笔环境中放置4h一6h 旋涡混匀悬浮液5min,制备10×、100×和 1000×三个稀释度的悬浮液,从原液及每个梯度稀释液中取0.3mL,分别放人到3个sSPA的平皿中 每个平皿加人0.1mL) 用L-型玻璃棒将液体均匀涂布在SPA琼脂的表面 若提取液杂菌较多,可考虑增加稀释梯度和接种平板的数量以提高检出率 8 植物组织材料 8.2.1无症状的组织 可将10g左右样品直接放人90ml.0.001%吐温-磷酸盐缓冲液中,均质1min制备成样品提取 液 按8.1方法进行稀释与涂布 8.2.2未显症的可疑组织 用灭菌的剪刀剪成小块,将其置人SPA分离平板中,滴人2滴3滴(约0.2mL)的生理盐水,放
GB/T28078一2011 min10 置5 min,让细菌从这些组织中渗出,用灭菌的接种环蘸取渗出液,在SP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 培养 8.2.3 受感染组织 从叶片损伤部位的前端切下2mmX7 nmm片段 将其放人70%的乙醇消毒中15s一30s,然后在 试管中用灭菌蒸馏水清洗叶片2次3次,最后将其置于SPA分离平板上 如植物组织材料上出现菌 脓或菌痂,直接用接种工具取菌脓或菌痂于SPA分离平板上涂布 分离 接种后每天观察sPA平板的菌株生长状况 水稻白叶枯病菌(Xoo)生长速度较慢,一般要在 72h一96h才形成可见菌落 菌落呈圆形,光滑、表面凸起、枯,由黄白色逐渐变成谈黄色,在发射光 下不透明 菌落在第3天或第4天时只有小圆点般大小,在第5天至第7天时直径有1mm2mm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cola)菌株则在48h一72h后出现,生长速度比Xoo快,菌落圆形,光滑、凸起、 粘质,先为白色成熟后变浅黄色 菌落在第3天直径达到1mm 培养24h后开始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标记并排除48h之内平板中出现的亮黄色菌落 选择浅黄 色且黏液样的单个菌落接种于sPA培养基中,每个平皿挑取5个以上典型或疑似菌落进一 步培养纯 化,以进行进一步生化鉴定试验 对疑似菌落也可以采用PCR方法进行初筛,或者采用水稻白叶枯病 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ELISA试剂盒进行初步筛选(具体检测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手册),阳性结 果再继续通过生化鉴定做进一步证实 rCR筛选试验 10 从分离培养的细菌菌株中提取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和电泳分析 用水稻白叶枯标准菌 株或水稻细菌性条斑标准菌株基因组DNA作为阳性对照用不含有水稻白叶枯菌株或水稻细菌性条 斑菌株的植物组织材料或其他植物病原菌基因组DNA为阴性对照,用双蒸水作空白对照,进行PCR 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分析 将分离得到的可疑菌落接种SPA斜面,培养48h~72h后用无菌水洗下斜面上生长的菌苔,制成 菌悬液 使用制备好的菌悬液按照附录D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若测试菌株的PCR产物与阳性对照 相对分子质量一致,继续进行生化鉴定试验 11 生化鉴定 11.1初步鉴定 挑取分离培养得到的符合特征的可疑菌落分别进行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革兰氏染色和鞭 毛染色观察,黄单胞菌属菌为氧化酶阴性或延迟反应(15s16s),过氧化氢酶阳性,革兰氏染色阴性、 单生极鞭杆菌 符合以上试验结果的菌落则初步鉴定为疑似黄单胞菌属(Xan anthoo7na.s 11.2硝酸盐还原试验 于28C培养后的菌悬液中加人硝酸盐还原试剂,观察颜色反应,黄单胞菌不利用硝酸盐,为不变色 的阴性反应
GB/r28078一2011 11.3明胶液化 挑取纯化后菌落穿刺接种营养明胶琼脂后,28C士1C培养7d~14d 每天观察结果,不加摇动 静置冰箱中待其凝固后,再观察其是否被液化,如确被液化即为试验阳性 11.4石蕊牛乳反应 将纯化后菌接种于石蕊牛乳培养基中,置28C士1C孵育3d、7d和14d,定时观察结果 水稻细 菌性条斑病细菌能够陈化牛乳中的酪蛋白,使培养基上层液体变澄清,而水稻白叶枯病菌没有陈化 作用 11.5葡萄糖氧化和发酵测定 挑取纯化后菌落刺接种到底部,厌氧培养的需加1cm厚的灭菌凡士林油(石蜡油与凡士林等量混 合)或3mL3%的琼脂封管 每种细菌接种4管,2管封管,2管不封,另设置2管不加菌进行对照 28C士1C培养5d,观察结果 葡萄糖氧化产酸只在开管的上部产酸,指示剂的颜色由橄榄绿色转黄;发酵产酸则在开管和闭管中 都可产生酸,如果同时还产生气体,则培养基内可以看到气泡 好氧性细菌,只在开管的上部生长;兼性厌氧性细菌,则在开管的上下部都能生长;厌氧性细菌,则 只能在开管的下部和闭管中生长 黄单胞菌为严格好氧性,属于氧化型(O) 11.6阿拉伯糖发酵 步骤同葡萄糖发酵步骤 阳性菌产酸,培养基变黄色,阴性细菌不利用阿拉伯糖,培养基不变色 11.7利用天冬酰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试验 挑取纯化培养后菌落接种天冬氨酸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28C士1C培养3d、7d和14d 后,观察生长情况,有菌落生长者为阳性 11.8利用丙氨酸为唯一碳源试验 挑取纯化培养后菌落接种丙氨酸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28C士1C培养3d、7d和14d后, 观察生长情况,有菌落生长者为阳性 11.9水杨苷产酸试验 挑取纯化后菌落接种至含有1%水杨苷的培养基上,28C士!C培养5d,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情 况 产酸培养基变为黄色,产碱则变为蓝色 11.10青霉素敏感试验 挑取纯化后菌落接种至含有204g/mL青霉素的SPA蛋白陈培养基上,28C培养3d5d,观察 菌落生长情况,有菌落生长者为阳性 1.11Irc生长试验 挑取纯化后菌落接种至含有0.1%TTC的sPA培养基上,28C士1C培养3d一5d,观察菌落生 长情况,有菌落生长者为阳性
GB/T28078一2011 11.120.001%Cu(NO生长试验 挑取纯化后菌落接种至含有0.001%Cu(NO. 的SPA培养基上,28士1C培养3d~5d,观 察菌落生长情况,有菌落生长者为阳性 11.13黄单胞菌主要生化特征及xo0和xcola主要生化差别 见表1,表中部分结果相同的生化试验用以区分黄单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参见附录E) 表1黄单胞菌主要生化特征及Xo0和Xcola主要生化差别 生化反应 白叶枯病细菌 细菌性条斑病细菌 延迟反应 延迟反应 氧化酶反应 在0.1%TTC上生长 利用天冬酰氨为唯一碳源和氮源 自水杨苷产酸 黄单胞色素 生长速度 快 慢 硝酸盐还原 水解淀粉 不水解 水解 液化明胶 不能液化 液化 牛乳培养 不能陈化 可以陈化 葡萄糖氧化和发酵 阿拉伯糖发解 不能利用,不产酸 可以利用而产股 青霉素 敏感 不敏感 丙氨酸为唯一碳源 不生长 生长 0.001%Cu(NO.)生长 生长 不生长 注:“十”为阳性反应,“一”为阴性反应 12 致病性测定 如有需要,可进一步进行致病性测试 用灭菌棉签蘸取在SPA培养基上新鲜的菌落,转接于灭菌水中制备成10CFu/mL10CFu/mL 的菌悬液,接种0.5nm于金刚30等易感水稻品种的水稻叶片,接种3株5株,同时接种阳性菌液和 灭菌水做为阳性和阴性对照,2周~4周后观察叶片,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典型病征 参见B.6和c.6 结果报告 13 SPA未生长典型或疑似菌落,PCR结果阴性或ELIsA检测阴性,相关生化鉴定不符合水稻细菌性 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理及生化特征的,报告为未检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未检出水稻白
GB/r28078一2011 叶枯病菌 分离出的典型或疑似菌株PCR检测阳性或ELISA检测结果阳性,并通过生化鉴定符合水稻细菌 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理及生化特征,报告为检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检出水稻白叶枯 病菌 必要时可进行致病性测定 14 样品及分离物的保存 保存样品由鉴定人标识确认、样品管理员登记,进行防虫处理后,阴性样品于阴凉干燥、,防虫防鼠处 妥善保存个月 对检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样本和分离菌株应在生物安全措施 下至少保存1年,有特殊需求保存期可适当延长 保存期满,经灭活后妥善处理 分离菌株接种于SPA斜面上培养,4c下可保存几周 菌株在10%一20%甘油中或冻干,在 80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处理及生物安全措施 15 对检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样品及其分离菌株、检测过程中的废弃物,需经有 效的除害处理方式处理,以防止对环境的扩散
GB/T28078?2011 ?A 淶?? 鷽 sPA? A.1.1? 5.0g 20.0g KHPO. 0.5g MgSO7H.O 0.25g ? 17.0g ? 1000.0nml A.1.2? pH7.27.4,121?20min A.2?? A.2.1???? ? 1.0g 95%? 20.0ml 1%?? 80.0mL ??,??? A.2.2?? 1.0 ? 2.0g 300.0ml ? ??л,?,?,??,???300ml A.2.3???? ? 0.25 g 95%? 10.0ml 90.0m ? ???,????? A.2.4?? ?????,μ?????,?1min,?? A.2.4.1 A.2.4.2μ???,1min,??
GB/r28078一2011 A.2.4.3滴加95%乙醇脱色,约30s;或将乙醇滴满整个涂片,立即倾去,再用乙醇滴满整个涂片,脱 色10s A.3鞭毛染色法 A.3.1染色液的配制 A.3.1.1甲液;称单宁酸5g、氯化高铁(FeCl)1.5g,溶于100ml燕僧水中,待溶解后加人1%的氢 氧化钠溶液1mL.和15%的甲醛溶液2" ml A.3.1.2乙液;称2g硝酸银溶于100.0ml蒸僧水中 在90.0ml乙液中滴加浓氢氧化铵溶液,到 出现沉淀后,再滴加使其变为澄清,然后用其余10ml乙液小心滴加至澄清液中,至出现轻微雾状为止 此为关键性操作,应特别小心) 滴加氢氧化铵和用剩余乙液回滴时,要边滴边充分摇荡,染液当天配, 当天使用,2d~3d基本无效 A.3.2染色法 在风干的载玻片上滴加甲液,生min一6min后,用蒸溜水轻轻冲净 再加乙液,缓缓加热至冒汽. 维持约半分钟(加热时注意勿使出现干燥面) 在菌体多的部位可呈深褐色到黑色,停止加热,用水冲 净,干后镜检,菌体及鞭毛为深褐色到黑色 A.4明胶液化 A.4.1培养基 蛋白眸 5.0g 牛肉膏 3.0g 明胶 120.0g 蒸僧水 l000.0ml pH6.8一7.0 A.4.2制法 加热溶解、校正pH7.4~7.6,分装小管,121C高压灭菌10min,取出后迅速冷却,使其凝固 复查 最终pH应为6.87.0. A.4.3试验方法 用琼脂培养物穿刺接种,放在28C士1C培养,每天取出,放冰箱内30min后再观察结果,记录液 化时间 A.5氧化酶试验 A.5.1试剂 A.5.1.1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溶液;少量新鲜配制,于冰箱内避光保存 A.5.1.21%a恭盼-乙醉溶液
GB/T28078一2011 A.5.2试验方法 取白色洁净滤纸沾取菌落 加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溶液一滴,阳性者呈现粉红色,并逐渐加深;再 加a-茶酚溶液一滴,阳性者于30s内呈现鲜蓝色 阴性于2nmin内不变色 以毛细吸管吸取试剂,直接滴加于菌落上,其显色反应与以上相同 A.6硝酸盐培养基 A.6.1成分 KNO 0.2g 5.0 蛋白陈 g 蒸僧水 1000.0ml pH7.4 A.6.2制法 溶解,校正pH,分装试管,每管约5mL,121C高压灭菌15min 4 .6.3硝酸盐还原试剂 A.6.3.1甲液;将对氨基苯碱酸0.8g溶解于2.5mol/L乙酸溶液100mL.中 A.6.3.2乙液;将甲綦胺0.5g溶解于2.5mol/L乙酸溶液100mL中 A.6.4试验方法 接种后在28C士1C培养3d5d,加人甲液和乙液各一滴,观察结果 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时于立刻或数分钟内显红色 过氧化氢酶试验 A.7.1试剂 3%过氧化氢溶液:临用时配制 A.7.2试验方法 挑取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一接种环,置于洁净试管内,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2mL,观察结果 A.7.3结果 于30s内发生气泡者为阳性,不发生气泡者为阴性 A.8石葱牛乳培养基、配制方法及反应结果 A.8.1培养基 脱脂牛乳 1000.0mL 15.0mL20.0mL 石蕊液(4%
GB/r28078一2011 A.8.2配制方法 min30 间歇灭菌3次,每次通气20 mina 石蕊液的制备是将石蕊浸泡在蒸僧水中过夜或更长的时间,溶解后过滤 A.8.3反应结果 产酸;发酵乳糖产酸,使指示剂变为粉红色 产气:发酵乳糖而同时产气,可冲开上面的凡士林 凝固;因产酸太多而使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 陈化:将凝固的酪蛋白继续水解为陈,培养基上层液体变清,底部可留有未被完全陈化的酪蛋白 产碱:乳糖未发酵,因分解含氮物质,生成胺及氨,培养基变碱,指示剂变为蓝色 A.9糖氧化和发酵培养基及配制方法 A.9.1HHayward(1964)培养基 蛋白陈 1.0g NHHPO .0g l MgSO7H.O 0.2g KCIl 0.2g 澳百里酚蓝(1.6%酒精溶液) 1.5ml H.O 1000.0ml pH7.1 A.9.2配制方法 每支管分装9ml灭菌,然后用无菌技术加人过滤灭菌或115C,10min高压灭菌的10%糖溶液 A.10碳源利用培养基及配制方法 A.10.1sMB培养基 Na,HPO2H.0 4.75g KH.PO 0.5g NH,Cl 1.0g K,HPO 4.53g MgSO7H.O 0.5g 5%柠檬酸铁铵 1. 0ml 0 0.5%CaCl 1. ml 17.0 琼脂 g 蒸水 900.0ml pH7.o A.10.2配制方法 121灭菌20min,在基本培养基中加人过滤除菌或115C,20min灭菌的氨基酸,使其终浓度为 0.2% 10
GB/T28078一2011 A.11水杨苷产酸试验培养基及配制方法 A.11.1 Ayers培养基及配制方法 A.11.1.1培养基 NHHP(O 1.0 g 0.2 MgSO7H.O g KCIl 0.5 g NaCI 5.0 g 1000.0mL 蒸榴水 1.5mL 百里酚蓝(1.6%酒精溶液 pH7.0,121C灭菌20 min A.11.1.2配制方法 必要时可补充0.2g酵母膏以促进细菌生长 A.11.2Dye培养基C及配制方法 A.11.2.1培养基 NHH.PO 0.5g MgSO7H.O .2g 0 K HPO 0.5g NaCI 5.0 g 酵母膏 1.O g 17.0g 琼脂 澳百里酚蓝(1.6%酒精溶液) 1.5ml H.O 1000.0ml A.11.2.2配制方法 pH7.0,121丫灭菌20min 待测定的水杨苷单独灭菌或过滤除菌,在培养基中的最终添加浓度为 1% 产酸培养基变为黄色,产碱则变为蓝色 1
GB/r28078一2011 B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基本信息 B.1中文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水稻黄黄单胞菌水稻生致病变种;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B.2学名 al.Swin Xanhomonasorysaepv.orysiola(Fanget ingsetal. 异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w.oryzicolaFangetalDye;Xanthomonastranslucens .p al.Bradbury Fanget oryicola B.3病害英文名 bacterialleafstreakofrice B.4分布 亚洲.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 南;非洲: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大洋州;澳大利亚 B.5寄主范围 水稻Orysasatiu、蛆子草L.eptochloaiiformis、雀俾Pasalumscrobiculatum、沼生荻Ziania balustris、结缕草Zoysiajaonica、假稻属Leersia、稻属Oryza B.6症状 病斑在叶尖、叶缘发生 也可在中肋两侧发生,叶鞘发生较少 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溃状半透明的小 点,沿叶脉扩大成为宽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长1mm一4nmm的水溃状条斑 以后还可继续扩大,颜色 由黄褐转橙褐色,但两段仍呈暗绿色,对光观察叶片,条斑呈半透明状 病斑上常泌出许多露珠状的蜜 黄色菌脓 严重时,许多条斑融合、连接在一起,成为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形与白叶枯有 点相似 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远望呈现一片黄白色 B.7分类地位及生理生化特性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aepv.oryeicola)病原菌引起 该菌属原核生物界(Proearyotae,变形菌门(Pro Dteobacteria 丙型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黄单胞菌科(Xa ,黄单胞菌属(Xa anthomonadaceae anthoonas 12
GB/T28078一2011 -2.0 0.5 病原菌菌体单生,短杆状,大小(1.0m 0Am)×(0.3Anm 5m),少数成对但不成链状,不 形成芽抱荚膜,极生鞭毛一根 革兰氏染色阴性,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 发亮,黏稠,好气 最适生长适温28C一30C,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菌相似,不同之处该菌能使明胶 液化,使牛乳脖化,使阿拉伯糖产酸,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它可产生3-竣基丁酮,以L-丙氨酸 为唯一碳源,在0.2%无维生素酪蛋白水解物上生长,以及对0.001%Cu(NO有抗性,这些特点可与 白叶枯病菌相区别 该茵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 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 B.8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带病菌,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 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人本田,主要通过气孔侵染 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浓 干燥后 成小的黄色株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 他田块 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13
GB/r28078一2011 附 录c 资料性附录 水稻白叶枯病菌基本信息 C.1中文名 水稻白叶枯病菌(稻生黄单胞菌;水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 c.2学名 al Xanthomonasorysuepv.orysue(Ishiyama)Swingset 异名:Pseudomonasoryxae Xanthomonascampes/rispwv.ory:aelshiyama)Dye;Xan .Ahiyuma thomonasitoanaTochinai)Dowson;XanthomonaskresekSchuure;Xanthomona.s translwcensf.sp. oryxae(IshiyamaPordesimo. C.3英文名 bacterialblightofrice;bacterialleafblightofriee C,4分布 亚洲;孟加拉、束埔寨、、印度、印尼、伊朗、日本、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 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台湾、泰国,越南;非洲;布基纳法索、略麦隆,加蓬、马里,尼日尔,塞内加 尔,多哥,西非;美洲;玻利维亚、中美洲,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墨西哥、 巴拿马、美国,委内瑞拉;大洋州澳大利亚 c.5寄主范围 水稻(Oryzasatiua、蓉草(Leersiaoryzides、子草(Leptochlopanicea、雀穗(Paspalunm scrobiculatum)、沼生荻Zisaniaalustris、结缕草Zoysiajaponica、稻属Oryca、假稻属 (L.ersia)、千金子属(Leptochloa)、荻属(Zizania) C.6症状 水稻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人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 异,常见分3种类型 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 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 界限明显 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 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孽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人维管束时易发病 主茎或2个以上分孽 14
GB/T28078一2011 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 病株 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有的水稻自分 乘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叶一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 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 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人,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 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 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 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 天气溯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水稻 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孽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层一2层叶出现失水,卷简、青枯等 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浙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 症状,最后死亡 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别于大蜒、二化蜒及三化 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分类地位及生理生化特性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n pv.oryzae)病原菌引起 7107naSoryae 该病原菌属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丙型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 ria),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黄单胞菌属(Xanhomonas) 病原菌菌体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0am一2.0Am)×(0.84m1.0am);单鞭毛极生,长 6um8um;不形成芽抱和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一层胶质分泌物 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呈 蜜黄色或淡黄色,圆形,边缘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发亮,无荧光,有黏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 好气性、代谢呼吸型 不水解淀粉和明胶;能使石蕊牛乳变红,但不凝固;不还原硝酸盐;产生氮和硫化 氢,不产生咧噪;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木糖和乳糖发酵产酸,但不产气 一般不利用无机氮和硝态氮,只 能利用部分氨态氮 在含3%葡萄糖或20mg/kg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生长温度范围为 5C一40c,最适温度26笔一30c 致死温度在无胶膜保护下为53c10nmin;在有胶膜保护下为 57C10min 病菌最适宜pH6.57.O. C.8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 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 细菌 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人,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 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涉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 片发病 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 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15
GB/r28078一2011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PCR检测方法 D.1试剂及配方 D.1.1DNA抽提液配方 100nmmol/1Tris-HCl,pHH8.0 00mmol/L.EDTA 250mmol/LNaCl 1004g/mL蛋白酶K D.1.2CTAB沉淀液配方 1%CTAB(质量浓度)(十六婉基三乙基嗅化铵 50mmol/LTris-HCl,pH8.0 0mmol/LEDTA,pH8.0 D.1.3IE缓冲液配方 10mmol/1Tris-HCl,pH8.o mmol/1EDTA,pH8.0 D.1.4TAE电泳缓冲液(p8.5)配方(50x 57.1ml Tris 242 冰乙酸 g Na,EDTA2H,o 燕憎水 37.5g 1000m D.1.510×电泳上样缓冲液(plH8.5)配方 20%质量浓度)Ficol400 0.1mol/儿LNa,EDTA(pHH8.0) 1.9%质量浓度)SDs 0.25%(质量浓度)澳酚蓝 D.2细菌DNA的提取 将制备好的菌悬液移至一干净灭菌的离心管中,12000r/min离心15min,弃上清液 在沉淀中加 人TE缓冲液了mL.l0%sDs溶液300L.20mg/ml蛋白酶K30L,混匀.37C水浴孵育1h 加人 等体积的三氯甲熔-异戊醇(241),混匀 10000r/nmin离心5nmin,将上清液移至一个新离心管中 加人等体积酚-三氯甲烧-异戊醇(25:24:1).混匀.10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液移至一新离心 管 加人0.6倍体积的异丙醇,轻轻混匀,10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液,管中加人70%乙醇洗涤 沉淀,脉干,加人50ALTE缓冲液溶解DNA沉淀,一20C长期保存 注:此步骤可省略 可直接用培养的菌株稀释成10CFU/ml的菌悬液做模板进行定性PCR检测 D.3定性CR检测 D.3.1CR反应体系 D.3.1.1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采用的PCR引物序列见表D.1 16
GB/T28078一2011 表D.1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CR引物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 R产物大小 含铁细胞接受 F 正向引物;5'GAATATcAGcATcGGcAACAG3" 因子基因 152bp Rl 反向引物;5'-TAccGGAGcTGcGcGTT-3" D.3.1.2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采用的PCR反应体系见表D.2 表D.2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CR反应体系 加样体积 组 成 2 10×CR缓冲液(Mg free 5Al 氯化镁(25mmol/aL.) 2Al dNTP(10nmnmol/aL 0.5AL Taq酶(1U/aL 0.7AL 正向引物(10pmol/AL 1.5Al 反向引物(10pmol/aL) 1.5Al 模版DNA(1ng/AL~10ng/AL) 5Al 双燕水 1 .3AL 总体积 254l D.3.2PCR反应循环参数 94预变性3min;94C,30s;59C,30s;72笔,20s,进行30个循环;72C延伸5min,并置于 4笔保存 D.3.3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用TAE电泳缓冲液制备2%的琼脂糖凝胶,按比例混匀电泳上样缓冲液和PCR产物,将混有上样 缓冲液的CR扩增产物加至样品孔中用DNAMaker做相对分子质量的标记,进行电泳分析,电泳结 束后,在凝胶成像分析仪下观察是否扩增出预期的特异性DNA电泳带,拍摄并记录实验结果 17
GB/r28078一2011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esudomonas)主要生化差别 表E.1Xanthomoas属和Pesudomonas属之间的主要表型差异 主要特征 Xanhomonas Pesudomonas 氧化酶反应 延迟反应 在0.1%TTC上生长 利用天冬酰氨为唯一碳源和氮源 自水杨苷产酸 黄单胞色素 18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GB/T28078-2011

一、背景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水稻可能会遭受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其中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是两种常见的病菌。为了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我国制定了GB/T28078-2011《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技术规范》标准。

二、GB/T28078-2011标准的内容

GB/T28078-2011标准主要包括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两个病菌的检疫鉴定方法。其中,水稻白叶枯病菌检疫鉴定包括样品采集和处理、培养、形态学观察等环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包括样品采集和处理、PCR扩增和检测等环节。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并对可能产生的噪声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标准的意义

GB/T28078-2011标准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该标准规范了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检疫鉴定流程和方法,为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次,该标准的实施还能够提高我国水稻病害检疫技术水平,促进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该标准也可以为我国出口水稻提供技术支撑,增强我国水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总结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GB/T28078-2011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规程,对于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安全、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GB/T28078-2011标准对于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提高我国水稻病害检疫技术水平、促进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检测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的相关资料

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类似的标准

双棘长蠹检疫鉴定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双棘长蠹检疫鉴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双棘长蠹检疫鉴定方法的编号:GB/T28077-2011。双棘长蠹检疫鉴定方法共有9页,发布于2012-06-01
水稻稻粒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水稻稻粒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水稻稻粒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的编号:GB/T28079-2011。水稻稻粒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共有8页,发布于2012-06-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