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343.3-200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Compilationspecificationsfornationalfundamentalscalemaps-Part3:Compilationspecificationsfor1:5000001:1000000topographicmap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的编号:GB/T12343.3-200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共有36页,发布于2009-06-012009-06-01实施,代替GB14512-1993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79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40
  • 实施日期2009-06-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6页
  • 文件大小1.45M

以图片形式预览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国家标准 GB/T12343.3一2009 部分代替GB14512199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1:1000000 第3部分:1:5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 Compilationspecificationsfornationalfundamentalscalemaps Part3:Coplatiospeeifieationstor1:5000001:1000000 top0graphicmaps 2009-02-06发布 2009-06-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2343.3一2009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地形图基本要求 数学基础 图幅规格 其他要求 地形图要素综合与表示的基本要求 5.1水系 5.2居民地及设施 5 .3 交通 1G ,.4地貌 5. 5 管线 1 .6 5 境界 14 克.?植被与土质 15 经纬线的表示 5 .8 15 编绘技术方法及要求 16 6.1编绘技术流程 16 编绘顺序 16 6.3元数据文件录人及图历簿的填写 16 准备工作 16 7.1制图资料的选择 16 7.2制图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16 7 3 制图区域的研究 16 7.4编绘技术方法的确定及专业设计书拟定 18 地形图要素的综合与处理 18 8.1基本数据预处理 18 制作综合参考样图 18 8 18 .3 要素的更新与综合 18 数据接边 18 地形图制作 18 要素符号化及图形编辑 9 19 9. 地形图接边 2 9. 3 19 地形图图廓整饰 19 9.4成果形式 20 附录A资料性附录1:1000000地形图正轴等角圆锥投影公式、变形分布及图幅边长

GB/T12343.3一2009 前 言 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第2部分l;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第3部分:l: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本部分为GB/T12343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14512一1993(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及图式》中的编绘规范部分 本部分与GB14512一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T1.1一2000对标准格式进行修订; -在“地形图要素综合与表示的基本要求”章节中增加GB/T20257.4地形图图式中所增加的地 物要素的选取指标,并对一些地物要素的选取指标作适当修改 在“编绘技术方法及要求”章节中增加了地形图编绘流程图以及“先要素选取再符号化编辑”和 “要素选取与符号化编辑同时进行"的编绘方法,删除展点,拼贴、标编等传统的作业方达; 在“准备工作” "章节中鹏除了区域编辑设计书中有关清刻绘作业方法的说明 之前”修改为“截止至成图提交验收之前” -现势性资料的使用由“截止至印刷原图送 删除原标准第6章“印刷原图制作”和第7章“地图的印刷”章节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晓萍,肖国雄、刘小强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4512一1993 业
GB/T12343.3一2009 引 言 地形图编绘规范国家标准GB12343(1;250001;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12344《1;1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GB15944《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GB/T14512(《1:1000000地形图 编绘规范及图式》和行业标准CH/T4011《l;5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已实施多年,它们在我 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测绘生产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数字测绘生产的需要,保持与相应比 例尺地形图图式标准结构的协调性,有必要调整地形图编绘规范的标准结构 调整后的结构如前言 所述 本部分是对GB14512一1993修订后完成的
GB/T12343.3一200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 范围 GB/T12343的本部分规定了编绘1500000、I:1000000地形图的基本要求、技术方法和地形 图各要素的综合要求和技术指标 本部分适用于编绘1;500000,l:1000000地形图,编绘相应比例尺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亦可参 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34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4部分;1;2500001;5000001;1000000 GB/T20257.4 地形图图式 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12343的本部分 3.1 mplaton fortop 地形图编绘comr wepuphie maD 将各种资料或数据汇集并编辑成一幅符合地形图成图要求的全过程 3.2 地形图数据dataoftopographicmap 数字线划图(DL.G)经符号化、编辑处理、图席整饰等过程形成的可供打印或印刷工艺处理的制图 数据集 3.3 制图综合cartographicgeneralization 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选取、化简、夸大和移位等方法,对制图对象的质量、数量及图形等特 征进行处理,用以反映制图对象的基本特征、典型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 地形图基本要求 4.1数学基础 4.1.1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2投影 4.1.2.11:500000地形图投影采用高斯-克昌格投影,按经差6"分带
GB/T12343.3一2009 4.1.2.21:1000000地形图各图幅单独采用正轴等角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按纬差4"分带 每幅图 具有两条标准纬线,其纬度为;B=B十35',B=B一35'B、B分别代表图幅的南北边纬度) 投影 后的经线为直线,纬线为同心圆弧 投影的等变形线与纬线一致,不同带图幅的变形值接近相等 长度与面积变形的变化规律是;在标 准纬线上无变形,在两条标准纬线之间变形为负,在标准纬线外为正 各幅图投影的边纬与中纬变形绝 对值基本相等 每幅图上长度变形最大值为士0.0303%,面积变形最大值为士0.0607%,相邻两带的图幅拼接时 产生的最大裂隙为0.061 mm :1000000地形图投影公式、变形分布及图幅边长见附录A 4.2图幅规格 4.2.1地形图图幅范围 地形图的图幅分幅与编号按GB/T13989规定执行,其图幅范围见表1 表1地形图图幅范围 成图比例尺 1:500000 1:1000000 3 经差 2" 纬差 图廓由经纬线构成,经线为直线,纬线为折线 其东西两边的图廓线为直线表示;南北两边的图廓 线以折线表示,每经差30'点为折点 4.2.2合幅图及破图廓图 位于国境线附近或以海域为主的图幅,当图内在靠近邻图处仅有少部分领土、陆地或海部要素,并 且该图又不作连接其他图幅用时,可将其并人邻图,采取合幅编绘成图 合幅图的内图廓尺寸一般为 东西不超过680mm,南北不超过460mm,并人部分的图廓线仍以经纬线构成,不应采用凸形或其他折 线形 并人图幅若为邻投影带图,应进行换带处理 合幅图图号采用复合形式注出:整幅图图号在前,并人图图号在后,中间用顿号分开,如K51B 002002,002001;当合幅图位于两个百万分之一地形图时,其图号应分别注记完整,如K51B002002 K52B002001;若并人的要素仅在内外图廓间时,则破内图廓绘出,不注邻图图号 4.2.3图名 每幅图除注出图号外,还应注出图名 一般选用图幅内的主要居民地名称,无居民地的图幅可采用 其他地理名称或图内最高高程点注记作为图名 确定图名时应注意不与其他图幅图名重名,并尽量选 用原地形图图名 4.3其他要求 地形图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地形图的内容及符号应符合GB/T20257.4的规定 b) 地物地貌各要素的取舍和图形概括应符合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关系协调、层次 分明,重要道路、居民地、大的河流、地貌等内容应重点或突出选取,注记正确,位置指向明确; 地形图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属性,关系应正确,要素及要素属性无遗漏 c d)应正确、充分地使用各种补充、参考资料对各要素,特别是水库、道路、境界、居民地及地名等 要素进行增补、更新,符合制图时的实地情况 地形图要素综合与表示的基本要求 水系 5.1.1编绘要求 正确反映不同地区的水系类型和形状特征 正确表示河流主支流关系、岸线弯曲程度及河渠网、湖
GB/T12343.3一2009 泊的形状特征、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的密度对比;充分表示水利设施;正确反映海岸的类型,显示出海底 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岛礁分布,表示海底性质和其他海洋要素;正确表示水系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5.1.2陆地水系岸线 综合岸线图形时,应正确反映岸线的形态特征,注意保持岸线基本转折点位置正确、岸线弯曲程度 的对比以及水陆面积的对比 图上小于0.5mm×0.6mm的弯曲可适当化简,特征弯曲应夸大到 0.5mmX0.6mm表示 岸线与等高线紧靠时,应注意与等高线图形协调一致 岸线与防护堤相重时,岸线省略 5.1.3河流、运河、沟渠 5.1.3.1河流、运河、沟渠的表示 河流在图上宽度大于0.4mm的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0.4mm的用单线表示 以单线表示 的河流应视其图上长度由源头起用0.1 一0.4mm逐渐变化的线粗表示 同一条河单,双线变化频 mm" 繁时,宜视其情况分段用单线或双线表示 应注意在同一河系中干流突出,主支区分明显,支流人主流 不应出现倒流现象 京杭运河用线粗0.35mm的单线表示,其他运河均用线粗0.25mm的单线表示 南水北调工程 用运河符号表示,地面下的用输水隧道符号表示,加注相应的名称注记或“南水北调工程”注记 渠道应用0.25mm和0.lmm两种线粗区分干渠和支渠 干,支渠的划分应根据基本资料和在灌 区的作用确定 如无灌区资料时,也可参照渠宽划分,一般实地宽度大于20m的用干渠符号表示 5.1.3.2河流、运河、沟渠的选取 选取河流、运河、沟渠时应着重显示其结构特征,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 注意选取 主流河源,界河,独流人海的、荒漠缺水地区的、连通湖泊的以及能显示河系形状特征的短小河流 -般图上长度5mm一8mm以上的应表示 对构成网络系统的河、渠,应根据河渠网平面图形特 征进行取舍 密集河渠的间距一般不应小于表2的规定,老年河床河漫滩地带的叉流以及沟渠密集地 区,间距可适当缩小 表2河渠密度分区及间距 河渠最小平行间距/mm 河渠密度 密度分区 河、渠选取长度 km/knm 1 000000 l:500000 极密区 >2.0 稠密区 l.0一2.0 根据不同地区的结构 中密区 特征和规模在区域编 0.3一l.0 辑设计书中确定 稀疏区 0.l一0.3 极稀区 基本全选 0.l 5.1.3.3河流、运河、沟渠的流向 河流、运河、沟渠的流向难以判别时应表示流向符号,较长的河、渠应每隔15cm20cm重复表示 5.1.3.4河流、运河、沟渠的名称注记 通航河流、运河以及图上长度大于5em~10cm的河流沟渠应尽量注记名称 较长的河、渠每隔 15cm~20cm重复注出 一条河流当其在图上长10cm以内有分段名称时,可选择注出 河流注记字大应根据河流的大小、主支流和上下流关系保持一定的级差,上游和支流不能大于下游 和主流 注记的字隔一般不应超过字大的5倍 主要河流、运河名称注记的分级应参照有关的水系资料图确定 大河上著名的峡谷名称应选择适 当字大注出 跨越国界的河流名称,一般按各国所用的名称在各自国境内分别注出
GB/T12343.3一2009 5.1.4地下河段、消失河段、干河床、时令河、坎儿井、输水渡槽、输水隧道 5.1.4.1地下河段、消失河段、干河床,时令河的选取与表示 图上长1mm以上的地下河段、3mm以上的消失河段以及15mm以上的干河床应表示 l;500000地形图上5mm以上的时令河、l;1000000地形图上3mm以上的时令河应表示 作 为河源的时令河,当长度不足51 nmm/3mm时,以常年河表示 图上宽度小于0.4mm的干河床、时令河用0.lmm~0.4mm的单虚线表示,大于0.4mm的用双 虚线依比例尺表示 宽度大于1mm的河床内应表示等高线及相应的土质符号 5.1.4.2坎儿井、输水渡槽、输水隧道的选取与表示 图上长度大于8mm的坎儿井应表示 干渠上的输水渡槽、输水隧道择要表示 5.1.5湖泊 5.1.5.1湖泊的选取 图上面积大于0.5mm的湖泊一般应表示;位于国界附近的小湖、作为河源的小湖及缺水地区的 淡水湖即使面积小于0.5mm也应夸大到0.5nmm表示;冰川地区的小湖可有选择地夸大表示 湖泊 密集成群时,应注意选取能反映其分布范围和特点的湖泊,可以舍去少量面积为0.5mm~1.0mm湖 泊 湖泊不能合并,相邻水涯线间隔在图上小于0.2mm时可共线表示 图上长度大于3mm的牛轭湖及狭长条状湖泊,宽度大于0.4mm的用双线表示,小于0.4 的 mm 用单线依形状特征表示 南方水网地区基塘区内的鱼塘用不依比例尺的点状符号选取表示,符号的配 置应显示其分布范围和密度对比 5.1.5.2湖泊名称注记 图上面积大于10mm15mm的湖泊一般应注出名称;著名的或有重要意义的小湖泊以及位于 国界10mm以内的湖泊亦应注出名称 群集的湖泊可选其主要的注出名称 名称注记应按湖泊面积 大小保持一定的级差 湖泊名称注记的分级应参照有关的水系资料图确定 非淡水湖泊应加注水质注记. 5.1.6时令湖、干胭湖 图上面积大于2mm`的时令湖、干调湖应表示 在地物稀少区有各称的应加注名称 5.1.7水库 5.1.7.1水库的选取与表示 水库按库容量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级 水库的选取与表示见表3 表3水库的选取与表示 图上面积 水库的选取与表示 分类 库容量/m 大型 >l亿 全部选取并依比例尺表示 >2mm 全部选取并依比例尺表示 中型 1千万~1亿 部分选取并用不依比例尺的中型水库符号表示 2mm 根据地区情况,部分选取并依比例尺表示 2mm 小型 1千万 根据地区情况部分选取并用不依比例尺的小型水库符号表示 2na” 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建筑中的水库表示其水库坝址,蓄水范围线为设计洪水位时的水涯线 5.1.7.2水库名称注记 大,中型水库一般应注出名称,小型水库及建筑中的水库根据其规模,重要性及图面载负量酌情选 注名称 水库注记应根据水库类别选用相应等级的字大注出 5. 1.8海岸线 表示海岸线时应保持主要转折点位置准确和岸段间弯曲程度对比 一般沙泥质海岸的岸线应保持 平直、圆滑的特点,保持沙嘴、沙堤、沙坝的形状和方向特征;岩质海岸的岸线应反映其曲折的图形特点
GB/T12343.3一2009 和岩呷的尖角形态 凸向海域的岸线一般夸大陆地、舍去海域碎部;凹人陆地的岸线则应夸大海域、舍 去陆地碎部 图上岸线弯曲小于0.5mm×0.6mm时一般可舍去,对显示岩质岸线及娜角、沙嘴等特 征的小弯曲可夸大表示 5.1.9干出滩 图上长度大于5mm且宽度大于1mm的按其类型分别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在1;500000地形图 上长度大于10mm且宽度窄于1mm的改用狭窄干出滩符号表示 5.1.10礁石、危险海区 明礁、暗礁、干出礁一般应表示,密集时在保持其分布范围和密度对比的条件下可酌情取舍,但作为 领海基线点的礁石应表示 对航行有危险的礁石其范围应加点线表示 有名称的礁石应选择注出名称 51.11岛屿、沙洲 河流、湖泊与海祥中岛屿的表示应注意保持岛屿的位置及其基本轮廓特征,并应注意: 以双线表示的河流、湖泊.水库中的岛屿、沙洲在图上面积大于0.35mm应表示,雷集时可取 舍 孤立的,著名的或位于国界两侧的小岛,可酌情选取并夸大到0.35mm表示 与邻国有 争议的岛屿应表示 海洋中的岛屿在图上面积大于0.35mnm应依比例尺表示,小于此面积时按其形状特征用不 依比例尺的点状岛屿符号表示 当小岛成群、分布密集、图上不能逐个表示时,应在保持其分 布范围、排列规律和疏密对比的情况下进行取舍 河、湖中的岛屿、沙洲选择注出名称;近海岛礁一般应注出名称,密集时可选择注出;位于国界 两侧的岛屿尽量注出名称,与邻国有争议的岛屿应注出名称 群岛名称注记应比其中最大岛 名称的字级大1一2级 岛屿名称注记分级应参照有关的水系资料图确定 51.12水中滩 在1:500000地形图上面积大于4mm'、在1:1000000地形图上面积大于2nmm”的水中滩应表 示,并应正确反映其分布范围和排列方向 5.1.13海底底质 海底底质按海图资料上分类表示,注记按原位置注出 注记密度一般每100enm'内3一5个 海山 和海丘顶部,海沟和海盆底部的底质注记一般均应选取,在底质复杂多变的海区和作为锚地的浅海区应 适当多选 5.1.t 14 井、泉、瀑布 5.1.14.1井、泉、瀑布的选取及表示 缺水地区的水井、泉应尽量表示,其中能饮用的和作为水源的应优先选取 其他地区的仅表示有方 位意义的、有特殊性质(如温泉、矿泉等)及著名的井、泉 特殊的井,泉应分别加注“咸”“温”,“间”等说 明注记 瀑布择要表示 在1;500000地形图上落差5m以上的瀑布应加注比高 5.1.14.2井,泉、瀑布的名称注记 有专有名称的井、泉,在人烟稀少地区应注出名称,其他地区宜择要注出 在1;500000地形图上有名称的瀑布一般应注出名称;l:1000000地形图上只注著名的瀑布 名称 5.1.15沼泽 图上面积大于25mm沼泽应表示,盐碱沼泽,泥炭沼泽应加注说明注记 沿河流分布的狭长沼泽,图上宽2mm且长10mm以上的应选取 5.1.16海、海峡及潮汐,海流流向名称注记 表示1月和7月的表层海流及流速,符号间隔一般为10c cm
GB/T12343.3一2009 在近海及主要港湾处应表示潮流及流速 海、海峡、海湾、海口、海沟、海槽、海角等均应注记名称,其名称注记参考有关的水系资料选用相应 的字大表示 5.1.17水利附属设施 水利设施的表示见表4 表4水利设施的表示 水利附属设施 1!500000地形图 1;1000000地形图 图上长10mm且比高3m以上时一般应表示,连续较 长的防护堤,个别地段的比高虽不是3m也应完整表 选取表示主要河流,运河及行、蓄,滞 堤 示 水网地区堤较多时可只选取主要河流、湖泊的防护洪区的防护堤和沿海的海堤 堤 堤高大于5m时应注比高 选取重要的分洪(泄洪)闸、防潮闸、 水闸、船闸 择要选取表示 大型船闸、排灌闸 拦水坝 择要选取表示 择要选取表示 图上面积大于25mm时一般应表示,并应注出名称 图上大于25mm的一般应表示,并 行,蓄、滞洪区 当范围线与等高线重合时,可压盖等高线表示 应注出名称 防波堤、制水坝 择要选取表示 图上长5mm且比高3m以上的应表示,比高5m以 陡岸 上的应注比高 居民地及设施 5. 2 5.2.1编绘要求 应正确表示居民地的位置、平面图形基本形状特征、行政意义及名称,反映各地区居民地分布特征 以及居民地密度的对比,处理好居民地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5.2.2居民地的选取 5.2.2.1居民地的选取原则 居民地的选取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a)县级以上居民地全部表示 b) 乡 、镇级居民地在1:500000地形图上一般应全部选取,在1:1000000地形图上尽量选取 c 其他居民地根据表5规定按由主到次,逐渐加密的原则进行选取 应先选取农场、林场、牧场、 渔场及位于道路交叉口,道路端点、通航起止点,河流交汇处、山隘、渡口、制高点、国境线、重要 矿产资源地、文物古迹等处的及有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居民地 在人烟稀少地区的居民地一般应全部表示 表5居民地密度分区及选取指标 图上每100cm选取数量 密度分区 类型" 实地每100km内居民地数量 1;1000000 l:500000 极稀区 15以下 70以下 0以T下 中小型 16一35 中小型 稀疏区 70100 90120 大中型 15以下 中小型 36~110 12016o 中密区 100130 大中型 1660
GB/T12343.3一2009 表5(续 图上每100cm选取数量 密度分区 类型" 实地每100km'内居民地数量 1:500000 1;1000000 中小型 111一20o 较密区 130160 160200 大中型 61110 中小型 200以上 稠密区 160180 200250 大中型 110以上 大中型指以街区式、轮式为主的居民地区域,中小型指以圈形符号为主的居民地区域 5.2.2.2普通房屋、蒙古包、放牧点的选取 普通房屋、蒙古包、放牧点一般不表示,在人烟稀少地区,有名称的宜选取,无名称的择要选取 5.2.3居民地的表示 表示暑民地的符号类型 5.2.3.1 根据居民地的行政等级及在图上面积的大小按表6,表7的规定选择相应的符号类型 表61:500000地形图居民地符号类型 表71:1000000地形图居民地符号类型 符号类型 居民地图上面积大小 符号类型居民地行政等级 居民地图上面积大小 街区式 >30mm 街区式 >30m 轮廓式 4mm30mm 轮廓式 4mm一30mm 双圈式 县级及县级以上 4mmmm 单圈式 4mm 单圈式 县级以下 5.2.3.2用街区式图形符号表示的居民地 居民地街区面积大于30mm的用街区式图形符号表示,概括街区平面图形时应注意 a 街区单元面积在城镇房屋密集区的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20mm',城市外围房屋稀疏区及乡村 居民地街区单元的面积一般不超过4 最小图斑一般不小于图上2 ,狭长街区单元 mm" mm" 的宽度不小于0.6mmm 街区内空地面积大于2mm的应表示 应清晰反映居民地外围轮廓,街区凸凹拐角在图上小于0.5mm的可综合 街区外轮廓附近 的小居住区,图上距离大于lmm的且面积超过2mm的可单独以平面图形表示,不足2mm 的可改用普通房屋符号表示 选取能反映居民地外围轮廓的普通房屋 选取街道时,应正确显示居民地内部的主要通道 宜选取与公路相接的街道,并应注意反映其 矩形、放射形或不规则形等街区类型 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可通过街区 其他道路不直接通过街区图形,道路应对准街道线中心表 示出,并保持0.2mm的距离 5.2.3.3用轮廓式图形符号表示的居民地 居民地街区面积大于4mm且小于30mm的用轮廓式图形符号表示,概括轮廓图形时应注意 a)应正确显示居民地的范围和轮廓特征,保持轮廓的明显拐角、弧线或折线等形状,凸凹拐角在 图上小于0.5mm的可综合 轮廓外围零散分布的普通房屋不表示 b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可通过街区(如果压盖严重,可以与轮廓图形边缘相接),其他道路则与 轮廓图形边缘相接 5.2.3.4用圈式图形符号表示的居民地 居民地街区面积小于4mnm的用圈式图形符号表示 县级及以上居民地用双圈式图形符号表示 县级以下居民地用单圈式图形符号表示 圈形符号中心一般配置在居民地的结构中心;若居民地结构分散则配置在主要建筑区中,或居民地
GB/T12343.3一2009 内线状地物交叉点处,或普通房屋符号密集处 位于小岛、狭长角的居民地,圈形符号的中心应配置 在陆地上 用圈形符号表示的居民地应正确反映其与道路、河流等地物之间的相切,相割、相离的位置关系 5.2.4居民地的名称注记 5.2.4.1居民地行政等级 居民地按行政等级分为;a)首都;b)省级行政中心;c)地级行政中心;d)县级行政中心;e)乡、镇级行 政中心;f)村庄等 凡选取的居民地一般均应注记名称,并以不同的字体与字大区分居民地的行政等级 5.2.4.2居民地名称注记 居民地名称注记要求见表8 表8居民地名称注记 居民地行政等级 000地形图 000地形图 1:500 1:1000 备 注 a) 按行政名称注全名; 地级按行政名称注全名 自治州人民政府行政中心 a b 当行政中心名称与驻地名 县及县级以 县级按行政名称注专名; 地区,盟行政公署以行政中 y 政府行政中心 称不一致时,驻地名称括注 当行政中心名称与驻地名心驻地名称注出,并在其名 o 称不一致时,驻地名称括注 称下方绘一横线 a 镇级按行政名称注全名,当 乡级按行政名称注全名 a 乡 b ,镇级政府行 行政中心名称与驻地名称 镇级按行政名称注专名 政中心 不一致时,驻地名称括注; b 乡级按行政名称注专名 人烟稀少地区,注记可放大 村庄 按自然名称注出 -级注出 渔 牧 农、林 注全名,“国营”二字省略 场、科研等单位 注l专名为一个字时应注全名 注2:自治县,旗,民族乡等的名称应注全名 居民地名称应配置适当,指示明确,并避免注记压盖居民地出人口,道路交叉口及其他重要地物 居民地跨图幅时,面积较小部分其名称以细等线体字注于图廓间 5.2.5居民地设施的选取与表示 5.2.5.1居民地设施选取原则 工矿、名胜古迹、宗教、科学测站等场所、设施和其他独立地物应视不同的密度和地形情况进行取舍 在街区式居民地内部一般不表示 a 在城市外围及居民稀疏区,应选取表示高大明显、有一定方位意义的突出地物,或有一定历 b 史、文化意义的文物古迹以及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地物.如电视发射 塔、省级及省级以上保护的文物古迹,宗教设施宝塔、各类科学测站等,在1:500000地形图 上的装机容量2.5万kw,在1:1000000地形图上的装机容量10万kw以上的发电厂站 也应表示,有名称的选注名称,核电站应加注“核”字 在居民地及地物稀少地区,独立地物应详细表示,有名称的应选注名称 图上面积在2mm一4mm的盐田用不依比例尺的符号表示,大于4mm的盐田依比例尺表 示 在1:500000地形图上有名称的盐场应加注名称 5.2.5.2长城及地类界的表示 在1:500000地形图上表示长城并区分完整部分和损坏部分;在1:1000000地形图上长城损坏
GB/T12343.3一2009 部分也以完整的符号表示 地类界在图上弯曲小于2mm的可适当化简 地类界与地面有形的线状地物如道路、河流重合或 相距窄于1mm时,可以线状地物为界,但当与地面无形的线状地物如境界、架空的线状地物如高压输 电线等)重合时,应适当移动地类界以保持0.2mm的间距;与等高线重合时可压盖等高线, 5.2.6国外居民地的表示 国外城市其图形面积大于4mm的均用轮廓式图形符号表示,小于4mm的均用单圈式图形符号 表示 名称注记按其行政意义以相应等级的注记字大表示 5.3交通 5.3.1编绘要求 正确表示道路的类别、等级、通向和形状特征,反映不同地区间交通网的密度对比,正确表示水运、 空运及其他交通设施,正确反映交通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5.3.2铁路 5.3.2.1铁路的选取与表示 单线、复线、窄轨铁路和建筑中的铁路一般应表示,但在城市内、近郊和工矿区内及车站附近的短支 线和岔道图上长度小于10mm的可酌情舍去 城际客运专线等高速铁路应加注说明注记,路段很长时,可每隔15cm一20cm重复注出 5.3.2.2火车站 火车站应全部表示,过密时可舍去慢车站 车站符号表示在站台一边;两边均有站台的,车站符号 居中表示 当车站符号靠近乡镇级及以上居民地符号的,且表示有困难时可不表示车站;当靠近一般村 庄,同时表示有困难时,只表示车站符号 车站应注出名称,但当车站名称与所在居民地名称一致且靠得很近时,车站名称可省略 5. 3. 3 公路及其他道路 5.3.3.1城际公路的选取 城际间的高速、国、省、县等各级公路均应选取 在城市近郊、工矿区等公路过密地区,图上长度不 足10mm,平行间距不足5mm的短小岔线可酌情舍去 公路可注出技术等级代码,较长的可每隔15cm~20cm重复注出,长度不足5cnm的可不注出 条公路技术等级变化频繁时,应选择较低级的代码注出 具有两个以上公路代码的路段其道路编号按管理等级高的注出公路代码,管理等级相同的按道路 编号小的注出公路代码 主要铁路、国家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名称应用说明注记注出,名称需注“××线”“××高速” cm20cm” 字边平行于道路,较长路线可每隔15 重复注出 5.3.3.2乡村道路的选取 机耕路和乡村路、小路作为居民地之间、居民地与公路之间相互联系的补充,根据道路网密度大小 进行选取 对贯通山区、林区、沙漠、草地、沼泽和作为境界的乡村小路应优先选取 山隘;择要表示,重要的应加注名称 5.3.3.3道路的选取原则及密度指标 选取道路时,应按由重要到次要、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进行,并注意保持道路网的密度差别和形状 特征 道路网格大小按居民地密度分区,其指标见表9 表9地形图道路网格大小 居民地稠区和较密区 居民地中密区 居民地稀疏区 居民地 密度分区 :500000 1000000 l:500000 1000000 1:500000 1000000 道路网格 3cnm5enm 2em'~4em 5enm以上 4cm以上 2cm'4cm" cm'3cmm 大小
GB/T12343.3一2009 5.3.3.4道路的图形概括 概括道路图形时应保持形状的基本特征 次要弯曲可化简,但对于急转弯、“之”字形弯道等有特征 意义的弯曲则应夸大表示 当有多个“之”字形弯道并联,图上无法逐一表示时,应在保持两端位置准确 和“之”字形特征的条件下作适当化简 概括后的道路形状应与地貌、水系等要素协调 当道路与水系 要素发生争位时,宜保持水系要素的位置准确,移动道路,保持图上0,2mm间距 机耕路、乡村路和小路可进行较大程度的图形概括,只着重表示其走向 虚线表示的道路交叉点应以实部衔接,变换等级时,应以地物点为变换点 5 .3.4道路附属设施 5.3.4.1桥梁 以双线表示的河流上的车行桥一般应表示 5.3.4.2隧道 隧道;图上长1mm以上的依比例尺表示,短于1mm的适当选取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对于不 能依比例尺表示的连续隧道群,可表示两端隧道,中间酌情配置不依比例尺的隧道符号 5.3.4.3水运设施 码头、停泊场;在1;500000地形图上以双线表示的河流、湖泊及沿海港口中长度大于1mm的码 头均应表示;港口外的停泊场一般应表示 当诃流宽度较窄难以表示时,可移至河流外侧表示 港口;在11000000地形图上沿海和远洋航行的海轮停泊港口和对外开放的内河港全部表示,其 他内河港择要表示 灯塔、灯桩;根据灯光射程按表10规定选取表示 表10根据灯光射程选取灯塔、灯桩 灯光射程/nmile) 1;500000 1;1000000 <10 择要表示 -般不表示 1015 酌情表示 全部表示 >15 全部表示 通航河段起止点:运河及枯水期能通行运输船的河流应表示通航河段起止点 航海线;港口间固定的航海线应表示,并应正确表示航海线与岛屿、礁石,航行标志的关系 用说明 注记加注起止点的地名和里程,若起止点在同一幅图内,则只注里程,地名可省略 5.3.4.4空运设施 表示国外飞机场及国内对外开放的民用机场,并应注记名称 5.4地貌 5.4.1编绘要求 正确表示各类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清晰显示山脉和分水岭走向,保持地貌结构线、特征点位置和 名称注记的正确,处理好地貌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5. .4.2等高线 根据制图区域地形特征及资料情况,按表1l规定选择等高距及任意曲线 凡选取表示的任意曲线 应加注高程注记 当基本资料上的等高线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可用草绘等高线符号表示 表11基本等高距及等高线的选取 1:500000地形图 l:1000000地形图 等高距一股为100m,在中山,高山区等高线过密 高度0m一2000m,等高距为200m,并补充50m等 m、1500m等高线 时,可采用200 m 高线 不等齐斜坡处宜补充500 b b 为反映地形特征,在平原,盆地、台地、高原等区域 高度2000m以上,等高距为250n m; 可采用任意曲线补充表示 东部平原地区补充 为反映地形特征,东部平原地区补充20m等高线;吐 c 20m.50m、150m等高线;吐鲁番盆地补充0 鲁番盆地补充一50m、-100m、-150m等高线 m、 -50m、-100m、-150m等高线 10
GB/T12343.3一2009 表11(续 000地形图 000地形图 1:500 1:1000 注l:一幅图内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注:零米和整千米的等高线加粗表示 注2,等高距为100m时,每500m整倍数的等高 线加粗表示;等高距为200m时,每1000m 整倍数的等高线加粗表示 等高线图形的综合 5 .3 4. 5. .4.3.1等高线图形综合要求 综合等高线图形时应正确表示地貌的类型及形态特征,显示山脉的走向,反映不同类型地貌切割程 度 正确表示山顶,山脊、谷地、斜坡、鞍部的形态特征,一般情况下是删除次要的负向地貌碎部,但在概 括刃脊,角峰,冰斗,凹地,方山,盆地等的图形时,则可删除次要的正向地貌碎部 相邻两条等高线图上 间距不应小于0.2mm,不足时可以间断个别等高线,但不应成组断开 为保持等高线图形的清晰和强调某些地貌形态的特征,个别等高线可局部适当移位(最大位移不超 过1/3等高距),但应注意避免等高线与附近高程点之间出现矛盾 5.4.3.2基本地貌形态的综合 5.4.3.2.1山脊 正确表示山脊的形状、延伸方向及主脊与支脊之间的相互关系 山脊顶部等高线间距不小于 0.5nmm 尖窄山脊的等高线可呈尖角形弯曲,等高线一般不应向下坡方向移位;浑圆形山脊上部等高 线可稍向下坡方向移位,以适当扩大山脊部分 5.4.3.2.2山头 注意反映小山头的尖角形浑圆形等特征 表示山脊上的山头和独立高地的闭合等高线最小面积 -般不小于0.5mm,有境界通过的小山头可适当放大 有高程注记的小山头,等高线表示不下时,可 省去一条等高线 群集小山头可选择部分夸大表示,独立的小山头一般可夸大表示 沿山脊分布而又 为同走向的小山头距离小于0.5mm时可适当合并 4.3.2.3谷地 s 正确表示谷地大小,形态以及主支谷关系 图上相邻谷的谷口间距在一般情况下按表12规定 表12谷口间距 谷口间距 地貌类型 1:50000o 1:1000000 中山、高山 5mmm7mm 4mm6mm 丘陵、低山 -6mm 3mmmm5mm 黄土、风成 3mm5mm 2mm4mm 选取谷地时应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原则进行 有河流通过的谷地、主要鞍部以及道路通过的谷 地应优先选取 概括谷地等高线图形时应反映出谷地纵横剖面的形态特征,正确显示出谷底线、谷缘线的位置 谷 底的同高程等高线在图上最小间距不应小于0.5 nmm 在一般情况下应舍去支谷,突出主谷,或主谷的 等高线比支谷的等高线向谷源方向伸人得长一些 5. .4.3.2.4斜坡 注意反映出等齐斜坡、凹形坡、凸形坡、阶形坡、斜陡坡及受冰蚀的三角面受风化的岩石坡面,受流 水冲蚀的扇状坡面等特征 5.4.3.2.5鞍部 注意反映鞍部的对称与不对称特征 鞍部两侧最高两条对应等高线距离一般不应小于0.5 mm 1l
GB/T12343.3一2009 5.4.3.2.6凹地及示坡线 图上面积大于1mm的凹地应予以选取,小于此面积的可选择夸大表示 群集凹地应注意保持其 分布特征 凹地的边缘最高一条等高线和底部最低一条等高线应表示示坡线,独立小山头,斜坡方向不易判读 处、图廓边的丘岗及谷地也应表示示坡线 4.4高程点及等高线高程注记 5. 高程点应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其个数在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应较多,比较完整简单的地 区可较少 一般图上每100cm选取数量见表13 表13高程点、等高线高程注记选取指标 l:500000 11000000 等高线高程注记数量/个 高程点数量/个 高程点数量/个 等高线高程注记数量/个 平原 丘陵、山地 平原 丘陵、山地 平原 丘陵,山地 平原 丘陵、山地 10左右 10~15 5~10 10~15 1520 510 1015 -般优先选取图幅内最高点、凹地最低点、河流交汇处、主要湖泊岸线旁、道路交叉处及著名山峰、 山隘等处的高程点,并注意协调处理高程点与等高线等要素的矛盾 等高线高程注记选取数量见表13,注记字头朝向高处 55 .4.5等深线,水深注记 5. 4.5.1等深线 表示水深为10m、20m、50m、100m、200m、,500m、1000m、1500m、2000m、2500m、3000m 及3000m以上的1000m整倍数的各条等深线 等深线应加注记,注记一般成组配置,字头指向浅水 处 在斜坡方向不易判读处和最低一条封闭等深线上应表示示坡线 在1:1000000地形图上,水下 海山,海丘在图上面积较小,因其坡陡而不能以等深线表示时,以特殊水深符号表示,并引注水深 在概括等深线时一般扩大浅水区,,缩小深水区 陡坡地段的等深线间距小于0.2nmm时可中断个 别等深线 5.4.5.2水深注记 注记的密度按浅水密、深水稀的原则,并根据海底地形确定 图上每100cm内一般选取1030 个,近海岸区选取30个左右,海盆和海槽地区选取10个左右;在航道两侧浅滩,河口、岛、礁周围及地形 陡变处的水深注记以及深潭、海盆及海区最深处的水深注记要优先选取 水深注记的中心表示测深点 的位置.注记注至整米 5.4.6典型地貌的编绘 5.4.6.1冰川地貌的编绘 正确表示冰雪区与裸露区的范围、面积对比以及不同形态特征;正确表示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 而形成的冰斗,角峰、刃脊、冰川槽谷等冰川地貌及冰硕垄、冰硕丘陵等冰碱地貌 用地类界表示出雪域范围,地类界的概括应与等高线图形相适应 粒雪原的选取面积见表14 表14粒雪原及裸露区面积 比例尺 1:500000 l:1000000 粒雪原面积及裸露区面积 4mm 2mm 粒雪原图上面积大于表14规定的应表示,零散分布的图上面积不足时也应夸大表示一部分,以反 映粒雪原与裸露区面积对比和粒雪原分布的特点 粒雪原之间图上间距小于1mm时可合并 粒雪原内的裸露区图上面积大于表14规定的应表示,小于规定的视情况夸大或合并到粒雪原内 mm5mm 图上长度2 且宽度小于1mm的冰川用半依比例尺符号选取表示,作为河源的冰川应 12
GB/T12343.3一2009 优先选取 雪山内的冰面等高线、冰债、冰塔能清晰表示的均应表示 5.4.6.2黄土地貌的编绘 正确表示黄土沟间地貌及沟谷地貌 保持黄土源、梁、顶的平缓特征及黄土沟谷纵横、谷壁陡峭、 地形支离破碎的特征 在黄土阶地和山随倾斜平原地带,由于等高线落选而使沟谷不能完整显示,可改 用双线或单线冲沟符号表示 冲沟图上长度大于4mm的应表示,冲沟之间的间距见表15 冲沟宽度小于0.4nmm的用0.1mmm~ 0.4mm的单线表示,宽度大于0.4nmm的用双线符号依比例尺表示 表15冲沟间距 比例尺 1;500000 1;1000000 冲沟间距 3mm一4mm 2mm3mm 黄土漏斗选择表示,以显示该地貌的特征 5.4.6.3岩溶地貌的编绘 通过对溶斗(封闭洼地)、孤峰、峰丛、峰林的取舍和等高线图形的综合以表示溶蚀高原、溶蚀山地 溶蚀丘陵和溶蚀平原的不同形态特征 a)洼地图上面积小于0.7mm的可改用溶斗符号选择表示 b 峰丛、峰林以取舍为主,在有明显走向的峰林地区,位于同一基底的峰体可合并表示 图上面 积小于0.4mm的峰丛、峰林可选择夸大表示 对1;500000地形图上面积小于0.5" mm" 的孤蜂、1:1000000地形图上面积小于0.35m的孤峰,应择其高大的,能反映分布特征的 用符号表示 5.4.6.4风成地貌的编绘 风成地貌其地面物质组成和形态差异分为;风成山地、风蚀残丘,戈壁和沙漠等主要类型 a)表示风成山地时,应反映基岩裸露,山体破碎,棱角明显,沟脊狭窄以及山麓地带遍布洪积物的 特征 b)表示风蚀残丘地貌时,图上面积大于1cm的残丘地应表示,符号的配置应正确显示其分布范 围和该地区的主导风向 沙栎地、戈壁滩图上面积大于1cm”的应表示,符号配置应正确反映其分布范围 c) 表示沙漠时应反映其稳定程度、分布范围、规模大小、形态特征及其与风向的关系 图上面积 d 大于1cenm”的各种沙地地貌应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基本资料上用等高线表示的各类沙地地 貌,因缩小后等高线显示不清或等高线落选时,可改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5.4.7火山地貌的编绘 火山口用符号表示,较密时可适当取舍 以等高线表示的火山地貌应注意反映锥体形状、凹形斜坡 以及放射性冲沟等特征,并注意表示火口湖、河流、堰塞湖、瀑布、泉等 5.4.8其他地貌符号的使用 其他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地貌,可择要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山洞、溶洞表示著名的,并注出名称 a 陡崖、陡坎在1:500000地形图上长5mm且比高5m以上的应表示,并注出比高;1:1000o0 b 地形图上长3mm且比高5m以上的应表示 露岩地、陡石山在1:500000地形图上应表示 成片分布的露岩地在其范围内均匀配置符 号,小块独立分布的其符号一般配置在原资料的位置上;图上长度小于5mm或宽度小于 2mm的陡石山可改用等高线表示 5.4.9地理名称注记 地理名称注记包括山峰、山脉、谷地、盆地等 13
GB/T12343.3一2009 重要山峰、山隘、独立山头等的名称一般应注出,注记字大根据山体大小和著名情况分级注出 a b)山岭、山脉名称一般应注出,注记大小应保持一定级差 注记位置沿山脊走向排列 若山脉 名称在基本资料上未注出者,应根据有关的参考资料加注 跨越国界的山脉名称,一般按各国 所用的名称在各自国境内分别注出 盆地、沙漠,山峡,山谷,冰川等名称按其范围、方向注出,并保持一定级差 5.5管线 5.5.1海底光缆、电缆 表示敷设于海底用于传输光、电通信信号的缆线,并分别加注“光”、“电”注记 5.5.2管道 表示大型矿区通往港口及大城市的输送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大型管道,并加注相应的说明注记 5.6境界 5.6.1编绘要求 正确反映境界的等级,位置以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不同等级的境界重合时应表示高等级境界符 号,与其他地物不重合的境界线应连续表示;境界的交汇处和转折处应以点或实线表示 境界符号两侧 的地物符号及其注记不应跨越境界线 5.6.2国界 国界线应根据相关要求准确表示出,并在出版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表示国界时应注意 a 国界应准确表示-在能表示请她的悄况下一般不应有较大综合或位移 国界的转折点.交 叉点应用国界符号的点部或实线段表示 1:500000地形图上还应表示国界上的界桩和 界碑 按规定表示位于国界线上和紧靠国界线的居民地、道路、,山峰、山隘、河流、岛屿和沙洲等 地物,并明确其领属关系 边界条约上提到的名称应按条约附图尽量表示,各种注记不应压盖国界符号,并应注在本 3 国界内 以河流及线状地物为界的国界表示方法: b 以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的国界,当河流用双线表示且其间能表示出国界符号时,国界符 1 号应不间断表示出,并正确表示岛屿和沙洲的归属;河流符号内表示不下国界符号时,国界 符号应在河流两侧不间断地交错表示出,岛屿、沙洲归属用说明注记括注(国名简注) 以共有河流或线状地物为界时,国界符号应在其两侧每隔30mm一50mm交错表示3~ 4节符号,岛、洲归属用说明注记括注(国名简注. 以河流或线状地物一侧为界时,国界符号在相应的一侧不间断地表示出 3 5.6.3国内各级行政界线 省级境界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校核,地(市)、县级境界用最新编绘出版的地图或最新勘界成果和行政 区划变动资料进行校核 两级以上的境界重合时只表示高一级的境界 各级境界以线状地物为界时,能在其线状地物中心表示出符号的,在其中心每隔30mm~ 50mm表示 3一4节符号;不能在其中心表示出符号的,可在线状地物两侧每隔30mm50mm交错表示34节符号 在明显转折点、境界交接点以及出图廓处应表示境界符号 应明确岛屿、沙洲等的隶属关系 “飞地”界线用其所属的行政单位的境界符号表示,并加隶属说明注记,如“属××省××县”或“属 县”,飞地范围太小注不下说明注记时,可用带圈数字编号,图廓外加附注说明;“图内编号;属 ××省××县(或属××县)" 飞地面积小于10mm时可不表示界线,若其内有乡、镇级以上居民地时应在名称下方括注隶属 说明 14
GB/T12343.3一2009 5.6.4国外界线 国外地区的国界、外国一级行政区划界用国内省界符号表示)应表示 克什米尔地区界用特殊地 区界符号表示 5.6.5自然,文化保护区界线 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范围界线应表示,并在范围内注记名称 当界线无法确定时,可只在中心部分加注名称;面积过小无法注出名称时可不注记 5.6.6境界线晕带的表示 国界、省级行政区界线、特别行政区界线和地级行政区界线应加绘色带 我国国界色带以国界符号的中心线为准向国外一侧表示;以河中心线为界的以国界符号的中心向 国外一侧表示,以河流为界的则以河流外缘向国外一侧表示 mm和 其余境界色带均为“骑带”,其外地区的国界和一级行政区界的色带宽度分别为2.5” 1.5mm 宽 5.6.7行政区域名称注记 1:1000000地形图上省级行政区和地区级行政区应在其行政区范围内用表面注记注出名称,其 字体、字大按GB/T20257.4规定的相应级别,但应注出全名 跨图幅的政区,当图内面积很小时,可将 其名称用2.5mm的细等线体在图廓间注出 5.7植被与土质 5.7.1编绘要求 应正确反映出植被和土质的主要类型及范围以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与河流、道路符号间距小于 时,可以河流、道路为界 毗连成片的同类土质、同类植被其图上间距小于1mm时可以适当合 lmm 并,范围线弯曲小于2" mm×2mm的可以化简 同一地段生长有多种植物时可配合表示,但植被连同土质符号不宜超过三种,符号的配置应与实地 植被的主次和稀密情况相适应 荒漠地区植被选取指标可低于下述规定 配置植被符号时,不要压盖其他地物符号,在各植被范围内至少应配置一个符号 5.7.2经济林 图上面积大于16mm”的应表示,小于此面积的一般不表示,仅在植被稀少地区或小面积分布成片 地区适当选取,图上面积小于1mm的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5.7.3林地 成林、幼林、竹林在图上面积大于25mm的分别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小于此面积的一般不表示,仅 在植被稀少地区或小面积分布成片地区适当选取,图上面积小于10mm的用其小面积符号表示 图 上宽度不足1m但长度大于8mm的狭长林带用狭长符号表示 图上面积大于25mm”的林中空地 应表示 大面积的成林中夹有灌木林的只表示成林 防护林在图上长度大于5mm时应表示,并正确表示防护林网的平面图形特征 灌木林在图上面积大于1cnm”时应表示,小于此面积的一般不表示 5.7.4草地、盐碱地及其他土质 图上面积大于1cnm的草地、盐碱地分别用相应符号表示,沙砾地、戈壁滩、残丘地的表示见5.4.6.4 5.8经纬线的表示 图幅内的经纬网线应表示,其间隔见表16 表16图幅内经纬网线间隔 经纬差 1:500000 1:1000000 经差 30 纬差 20 15
GB/T12343.3一2009 1:1000000地形图上应表示北回归线 6 编绘技术方法及要求 6 编绘技术流程 地形图编绘一般应使用大于成图比例尺的地形图的数据库数据或制图数据进行缩编,如已有的 1:500000或1:1000000地形图的数据质量较好时,可利用现势资料对其进行要素的更新 编绘时 可先要素选取再符号化编辑,也可要素选取与符号化编辑同时进行 图1显示了以地形图数据库数据 为基础,先要素选取再符号化编辑的编绘流程和以地形图制图数据为基础,要素选取与符号化编辑同时 进行的编绘流程 编绘顺序 编绘应按有利于要素关系协调原则和重要要素在先、次要要素在后的顺序进行 元数据文件录入及图历簿的填写 元数据文件及图历簿应能全面,正确反映每幅地形图的编绘过程 应详细记载所编图幅的数学基 础、平面控制点坐标、数据源、数据分层,图幅编绘说明,图幅接边,资料使用情况、主要间题的处理情况 和成图质量评定等内容 准备工作 制图资料的选择 基本资料 应搜集不小于成图比例尺,精度符合要求、现势性强的地形图数据库数据或制图数据作为基本 资料 7.1.2补充资料 作为基本资料的补充或参考,还应搜集以下资料 a)基本资料的元数据文件或图历簿; b) 已有1:500000或1:1000000地形图资料; e)具有权威性的,现势性强的与地形图要素有关的专题资料 d 最新编绘出版的省,地、县地图和地图集等 7.1.3基本资料的搜集及使用应截止至编绘作业之前 对于县级以上居民地的行政等级、政区变动, 铁路,省道以上公路,重大水利工程等重要要素,其现势性资料的使用一般截止至成图提交验收之前 7.2制图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对于确定为制图所需使用的资料,应进行分析,并做出简明评价和确定其使用程度 评价内容一般 包括: a)测制单位、数学基础,成图年代等; b) 地形图内容精度、现势性、可靠性与完备性等 e各地物要素同本部分及GB/T20257.4中符号分类分级的符合程度及转换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评价,确定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参考资料的使用程度及方法 7. 制图区域的研究 制图区域的研究是以基本资料为基础,结合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从整体上了解制图区域的地理概 况和基本特征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a 居民地的分布特点和密度差别,居民地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行政意义等; b)道路的等级、通行情况,分布特点和密度差别 各级境界状况,特别是未定的国界、省界; c d)水系的结构特征及河网密度,湖泊类型及分布特点,运河、沟渠等人工水系物体的分布状况; 16
GB/T12343.3一2009 再世说 体"壮函 装 要 再世婚 孙壮王 一 田 最 17
GB/T12343.3一2009 海岸类型,岛、礁、航海设施分布特点,海底地貌的形态特征; 陆地地貌的类型及形态特征; g)各种植被的分布特点 h 有特殊文化、历史或经济价值的地物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分布情况 iD 其他要素的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针对编绘作业的需要,写出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简要说明 7.4编绘技术方法的确定及专业设计书拟定 编绘技术方法的确定 根据资料情况、图幅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编绘技术方法 对于困难类别较高的图幅,应确定是否 制作综合参考图;对于新增地物以及交通、水利、地名等现势资料应确定其补充至图上的方法 7.4.2专业设计书拟定 专业设计书是指导制图区域各图幅编绘作业的专业技术文件 其内容应按CH/T1004有关要求 编写,并应提供设计书附件 附件宜包括制图区域图幅接合表,制图区域的制图综合指标参考图、基本 资料略图、行政区划略图,新旧图式符号对照表.相邻图幅接边关系等 地形图要素的综合与处理 基本数据预处理 将基本数据按照成图比例尺的图幅范围进行拼接,并进行地图投影和坐标转换处理 制作综合参考样图 根据图幅的难易程度制作综合参考样图 即按照成图比例尺打印出图,在图上根据第5章规定的 地形图各要素的编绘技术要求及综合指标标绘居民地街区分块、水系取舍、等高线综合等,同时将需补 充、修改的要素也标绘在综合参考样图上 8. 要素的更新与综合 3 按第5章规定的地形图要素的综合指标和专业设计书的要求进行要素的选取和图形的概括,根据 补充,参考资料进行要素的修编和补充 内图廓线及经纬格网、北回归线等要素应采用理论数据计算生成 要素取舍时,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取舍尺度,可将原1:500000或1:1000000地图作为对照参考 缩编采用较大比例尺的数据时,应在满足精度的情况下进行线划光滑处理 采用要素选取与符号化编辑同时进行的作业方法时,应兼顾第9章的规定 数据接边 8 相邻图幅的地形图要素应进行接边处理,包括跨投影带相邻图幅的接边 接边内容包括要素的几 何图形、属性和名称注记等 相邻图幅之间的接边要素不应重复,遗漏,在图上相差0.3mm以内的,可只移动一边要素直接接 边;相差0.6mm以内的,应图幅两边要素平均移位进行接边;超过0.6mm的要素应检查和分析原因,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接边,并需记录在元数据及图历簿中 接边处因综合取舍而产生的差异应进行协调处理 经过接边处理后的要素应保持相对位置的正确 性,属性一致、线划光滑流畅,关系协调合理 地形图制作 要素符号化及图形编辑 9.1.1按GB/T20257.4规定的符号,线型色彩等要求对地形图要素进行符号化,并按照第5章中有 关各要素关系处理和图形概括的规定进行图形编辑 9.1.2对于地物符号化后出现的压盖、符号间应保留的空隙或小面积重要地物夸大表示等情况引起的 18
GB/T12343.3一2009 地物要素的位移时,符号化后要素之间间隔不小于0.2mm. 9. 1.3应正确处理好水系,道路、居民地、地貌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其各要素间的相离、相切、相割 关系 地物要素避让关系的处理原则一般为:自然地理要素与人工建筑要素矛盾时,移动人工建筑要 素;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矛盾时,移动次要要素;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矛盾时,移动其他要素;双线表示 的线状地物其符号相距很近时,可采用共线表示 9.1.4地物密度过大时,可根据地物重要性进行适当的再取舍或将符号略为缩小 地物要素图形概括后的形状应与其相邻的地物要素相协调 如概括后的道路形状应与地貌、水 系相协调,水系岸线应与等高线相协调等 地形图接边 对符号化后的数据应进行相邻图幅接边,经过接边处理后的要素应保持图形过渡自然、形状特征和 相对位置正确 地形图图廓整饰 按GB/T20257.4的规定对地形图进行图廓整饰 正确注出图廓间的注记: 图廓间的道路通达注记 在1:500000地形图上铁路、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以及人烟稀少地区的县道出图廓处应注出 通达注记,通达注记注至邻图的最近县级以上居民地 当道路很多时可只迷主要干线的通达 注记 铁路或公路通过内外图廓间复又进人本图幅时,应在图廓间将道路图形连续表示出,不注通达 注记 界端注记 b 境界出倒廊时应加让界燃注记 在10000地形图上县级及县级以上界线注出界燃注记 在1:1000000地形图上的界端注记只注国名和省名 境界穿过内外图廓间复又进人本图 幅时,应在图廓间连续表示出境界符号,不注界端注记 9.4成果形式 地形图编绘生产完成后应形成如下成果 a)地形图数据 b) 纸质成果图 e)元数据及图历簿等 19
GB/T12343.3一2009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11000000地形图 正轴等角圆锥投影公式、变形分布及图幅边长 地球椭球元素 1:1000000地形图投影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进行计算,其参数为 长 半 轴;a=6378137 m; 短半轴;b=6356752.31144m; 率;/=1:298.257222101 扁 第一偏心率:e=8.18191910428E-2,”=6.69438002290E-3; 第二偏心率;'=8.20944381519E-2,e'=6.73949677548E-3; 极曲率半径:c=6399593.62586m 投影公式 A.2.1极坐标计算公式见式(A.1) K/UU" p= A.1) 8 =al 式中 -纬线圈投影半径 -两经线在投影平面上的夹角 -圆轴展(平面)与周角)之比:a=(lgr一lgre/(lgU 一lgU; 赤道投影半径:K=rU;/a=r,U/a; 等角表象函数:U=tan(45"十B/2)/tan(45"十山/2),=arcsin(esinB) 地球椭球纬圈半径;r=NcosB N 地球椭球卯酉圈曲率半径:N=c/(1十e'"eos'B); B 纬度; 经差 A.2.2直角坐标计算公式见式(A.2). x=一pcoso A.2) psino 式中 图幅最低纬线(B)的投影半径 0s A.2.3变形公式见式(A.3). m1=71Q0/ A.3 =mn n w 0 20
GB/T12343.3一2009 式中: 沿经线和纬线的长度比; 、7 面积比 p 最大角度变形 A.3长度变形与面积变形值分布 等角圆轴投影不论纬度高低,各幅图变形值几乎相同 分布如图A.1所示 +0.0302 +0.0604 35" -0.0152 一0.0304 2 -0.0303 -0.0607 -0.0152" -0.0304 35 +0.0302 -+0.0604 0” 面积变形 长度变形 图A.1长度变形与面积变形值(%)分布图 A.4图幅边长值及图幅拼接裂隙 图幅边长值及图幅拼接裂隙见表A.1,图A.2显示了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图A.2字母示意图 21
GB/T12343.3一2009 表A.1图幅边长值及图幅拼接裂隙 B 带 a2 5256 41.206 37,436 59.367 0.397 44.518 0.436 0.023 M 48~52 44.776 41.208 44.487 61.840 0.449 0.413 0.027 44一48 48,126 44.778 44.457 64.276 0.453 0.422 0.032 K 4044 51.242 48.128 44.424 66.631 0.449 0.421 0.036 36~40 54.106 51.244 44.394 68.873 0.436 0.413 0.039 32~36 56.704 54.106 44.365 0.415 0.397 70.967 0.044 56.706 0.371 3 2832 44.337 59.028 72.891 0.386 0.047 d 2428 61.064 59.030 44.312 74.620 0.350 0.339 0.051 I 2024 62.804 61.066 44.288 76.135 0.308 0.299 0.054 E 16~20 64.238 62.8o4 44.268 77.421 0.260 0.254 0.056 12l6 65.360 64.238 44.252 78.465 0.207 0.204 0.059 8~10 66.164 65.360 44.239 79.256 0.150 0.148 0.059 66.65o 66.166 44.231 0.091 0.091 79.789 B 4一8 0.061 04 66,812 66,650 44,225 80.055 0.031 0.030 注1为相邻上、下图幅按中央经线为准线拼接时产生的最大裂隙,如用角度表示,则其相应的裂隙角 E'=6.28'eosB; 注2如相邻上、下图幅按边经线拼接,则裂隙距应为表中值的4倍 注3:四幅图以一公共图角点为准拼接时,裂隙角e'=25.12'cosB A.5投影坐标表 投影坐标表见表A.2~表A.16 表A.2A带(0'~4")投影坐标表 距中央经线经差 纬度 坐标 0" 30'" 1*30' 2" 2"3o' 3" 3"30 X 44.226 44.227 44.229 44.234 44.239 44.247 44.256 44.267 0.000 5.554 11.108 16.663 22.217 27.771 33.325 38.879 X 38,696 38.697 38.699 38.704 38.710 38,717 38.727 38.738 3.5 16.668 38.891 0.000 5.556 11.112 22.223 27.779 33.335 22
GB/T12343.3一2009 表A.2(续) 距中央经线经差AI 纬度 坐标 2"3o 0° 30 130' 2" 3° 330 X 33.168 33.168 33.171 33.175 33,181 33.189 33.198 33.209 0.000 5.558 11.115 16,673 22.230 27.788 33.345 38.903 X 27.64o 27.641 27.643 27.648 27.653 27.661 27.670 27.681 2.5 0.000 5.559 ll.l18 16.678 22.237 27.796 33.355 38.915 X 22.l13 22.ll4 22.ll6 22.120 22.126 22.134 22.143 22.154 22.244 38.926 0.000 5.561 1l.122 16.683 27.805 33.365 x 16.607 627 16.586 16,586 16.589 16.593 16.599 16.616 16. 1.5 y" 5.563 11.125 16.688 22.25o 27.813 33.376 38.938 0.000 x 11.058 11.059 11.061 11.066 11.072 11.079 11.088 11.100 0.000 11.129 16,693 22.257 5.564 27.821 33.386 38.950 X 5.530 5.530 5. 533 5.537 5.543 5.551 5.56o .571 0.5 0.000 5.566 11.132 16.698 22.264 27.830 33.396 38.962 X 0.000 0.001 0.003 0.008 0.014 0.021 0.031 0,042 0.000 5,568 11.135 16.703 22.271 27.838 33 406 38.974 表A.3B带(4?~8")投影坐标表 距中央经线经差 A! 纬度 坐标 0” 30" 2 2"3o 3" 3"30 1"30'" X 44.230 44.233 44.240 44.253 44.270 44.293 44.321 44.353 5.514 11.028 16.541 22.055 27.569 33.083 38.597 0.000 x 38.700 38.702 38.710 38.722 38.74o 38.763 38.790 38.823 7.5 5.519 11.038 16.557 22.075 27.594 33.113 38.632 0.000 X 33170 33.173 33.180 33.193 33.211 33.233 33.261 33.294 0.000 5.524 11.048 16.572 22.096 27.620 33.143 38.667 X 27.642 27.645 27.652 27.665 27.682 27.705 27.733 27.766 6.5 0.000 5.529 11.058 16.587 22.116 27.645 33.174 38.702 X 22.ll4 22.l17 22.124 22.137 22.l55 22.177 22.205 22.238 5.534 16.602 0.000 11.068 22.136 27.670 33.204 38.738 16.587 71o x 16.589 16.597 l6.609 16.627 16.650 16.678 l6. 5.5 0.000 5.539 11.078 16.617 22.156 27.695 33.234 38.773 11.122 X 11.059 1l.061 11.069 11.081 1l.099 1,150 ll.183 0.000 5.544 ll.088 16.632 22.176 27.720 33.264 38.808 X 5.530 5.532 5.54o 5,553 5.570 5.593 5.621 5.654 4.5 0.000 5.549 1l.098 16.647 22.196 27.746 33.295 38.844 X 0.o1o 0,023 0.041 0.063 0.091 0.124 0.000 0.003 0.000 5.554 1l.108 16.663 22.217 27.771 33.325 38.879 23
GB/T12343.3一2009 表A.4C带(8"~12°")投影坐标表 距中央经线经差AL 纬度 坐标 2"3o 0° 30 130' 2" 3° 330 X 44.239 44.243 44.255 44.276 44.305 44.342 44.387 44.441 12 0.000 5.447 10.894 16.340 21.787 27.234 32.680 38.127 X 38.711 38,773 38,909 38.707 38.723 38.744 38.810 38.856 11.5 0.000 5.455 10.910 16.365 21.821 27.276 32.731 38.185 X 33.176 33.181 33.193 33.214 33.243 33.280 33.325 33.379 11 0.000 5.464 10.927 16.391 21.854 27.317 32.781 38.244 27.647 27.684 27.751 27.796 27.850 X 27.651 27.664 27.713 l0.5 5.472 27.359 0.000 10.944 16,416 21.888 32.83 38.303 X 22.118 22.122 22.135 22.155 22.185 22.222 22.268 22.322 10 5.480 0.961 16.44 21.921 27.401 32.881 38.361 0.000 X 16.589 16.594 16.606 16.627 6.656 16.693 16.739 16.793 9,5 0.000 5.489 0.977 16.466 21.955 27.443 32.932 38.420 x 11.06o 11.065 11.077 11.098 11.127 11.165 11.210 11.265 27.485 38.479 0.000 5.497 10.994 16.491 21.988 32.982 X 5.531 5.535 5.547 5.568 5.598 5.635 5.681 5.735 8,5 0.000 5.505 1l.01l 16.516 22.022 27.527 33.032 38.537 X 0.000 0.004 0.017 0.038 0.067 0.104 0.150 0.205 0.000 5.514 11.028 16.541 22,055 27.569 33.082 38,596 表A.5D带(12"~16")投影坐标表 距中央经线经差AL 纬度 坐标 0 30" 1"30" 2 2"30 3"30 X 44.251 44.257 44.274 44.302 44.342 44.393 44,455 44.528 16 5.353 0.707 16.06o 21,413 26.766 32.119 37.472 0.000 X 38,718 38.723 38,740 38,769 38,808 38.859 38.922 38.995 0,000 5.365 10.730 16.095 21.460 26,825 32.189 37.554 X 33.185 33.191 33.208 33.237 33.276 33.327 33.390 33.464 15 Y 0.000 5.377 10.753 16.130 21.507 26.883 32.259 37.636 X 27.65! 27.66o 27.677 27.706 27.745 27.797 27.859 27.933 14.5 0.000 5.388 10.777 16.165 21.553 26,94 32.329 37.717 x 22.403 22.124 22.130 22.147 22.175 22.215 22.266 22.329 14 0.000 5.400 10.800 l6.200 21.600 27.000 32.399 37.799 X 16.594 16.599 16.616 16.645 16.685 16.736 16.799 16.874 13.5 0.000 5.412 10.823 16.235 21.647 27.058 32.470 37.881 X 11.063 11.069 1.086 11,115 11,155 11.206 11269 11.344 13 0.000 5,423 10.847 16.270 21.693 27,117 32.540 37.963 5.538 5,555 .624 5.532 5.584 5.676 5.739 5.813 5 12. 5.435 10.870 21.740 27.175 32.61o 0.000 l6.305 38.044 X 0.006 0.023 0.052 0.092 0.144 0.207 0.282 0.000 12 0.000 5.44打7 0.894 16.340 21.787 27.233 32.68o 38.126 214

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的编号:GB/T23237-2009。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共有28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编号: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共有32页,发布于2009-06-012009-06-01实施,代替GB/T18314-20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