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8837-2015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Multi-connectedair-condition(heat-pump)unit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编号:GB/T18837-2015。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共有53页,发布于2016-07-01第1号修改单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7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7.200
  • 实施日期2016-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53页
  • 文件大小1.02M

以图片形式预览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国家标准 GB/T18837一2015 代替GB/T18837200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Nuti-omneetedaireomditon(heatpump unit 2015-12-10发布 2016-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8837一2015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型式、型号和基本参数 要求 试验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和则心存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季节能源消耗的试验和计算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规定 39 附录D(规范性附录)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待机功率的试验 45 附录E(资料性附录热回收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热回收能力的试验 46 附录F资料性附录)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长配管性能修正参数试验方法 附录G(资料性附录)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标定试验方法
GB/I18837一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8837一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与GB/T18837一2002相比主要技术 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 -增加了“热回收型机组”的型式,删除了“电热型机组”的型式见第3章和第4章); -增加了“按冷凝器冷却方式”(水冷式、风冷式)的分类,删除了“按气候环境”(T1、T2、T3型)的 分类(见第4章); -调整了型号的编制要求,删除了原“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型号编制方法”(见4.2); 调整了机组的正常工作条件和工况参数(见4.3); 删除了机组分流不平衡率的要求(见5.1); 性能要求中删除了“室内机消耗功率” "“室内机制热址"的要求;增加了“水倒压降"和"背机功 率”的要求;调整了制冷(制热)量以及噪声实测值的限值要求(见5.4); 删除了“制热综合性能系数”的要求,增加了“制冷季节能效比”“全年性能系数”和“制冷能效 比”的要求(见5.4.18); 增加了试验时机组的连接方式见6.3) 增加了性能试验时对室内机的组合方式和开机状态的规定(见6.4); 增加“水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见附录A). 增加“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季节能源消耗的试验和计算”(见附录B). 增加“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规定”(见附录C); 增加“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待机功率的试验”(见附录D); 增加“热回收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热回收能力的试验”(见附录E) 增加“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长配管性能修正参数试验方法”(见附录F); 增加“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标定试验方法”(见附录G)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8)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 公司,大金()投资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富士通 将军中央空调(无锡)有限公司、江苏春兰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 机上菱空调机电器有限公司、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 统()有限公司、江森自控楼宇设备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广 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秀平,钟瑜、许永锋、熊建国、张建强、孟建军、国德防、蔡品,奕爱东、石文星、 李员,李芳、张乐平、陈军、卢云、周威、程卓明、张维加、胡祥华,苏晓耕、陈俊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88372002
GB/I18837一2015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的术语和定义,型式,型号和基本参数、要 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GB/T7778规定的A1类制冷剂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使用A2L类制冷 剂的机组及双制冷循环系统和多制冷循环系统可参照本标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91 计数抽样检验醒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828.1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7778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9237制冷与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 安全要求 GB/T13306标牌 GB/T10870一2014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GB/T17758一2010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GB/T18430.1一2007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 水(热泵)机组 GB25130o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安全要求 术语 JB/T7249制冷设备 术语和定义 JB/T7249和GB/T17758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mltisplitaircmdtiom(heatpump)unit -台或数台室外机可连接数台不同或相同型式,容量的直接蒸发式室内机构成的单一制冷循环系 统,它可以向一个或数个区域直接提供处理后的空气 3.2 p)unit 热回收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multisplitair-condition(heat heatrecovery pum OA -种不同室内机能同时运行制热和制冷模式的机组 运行时,机组能够将正在运行制冷模式室内 机的冷凝热回收,用于正在以制热模式运行的室内机 3.3 室内机制冷(热)量climng(heating)eapacily ofindoorachine 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室内机(单台)单位时间内从封闭空间、房间或区域排出(放出
GB/T18837一2015 的热量,单位;w 3.4 最大配置率 maXimumOrdonnancerate 各室内机的名义制冷量之和与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之和的比的最大值,单位:% 3.5 最小配置率minimum1ordonnancerate 各室内机的名义制冷量之和与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之和的比的最小值,单位;% 3.6 室内机消耗功率consumedpowerofindoornmachine 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室内机(单台)运行时消耗的功率,单位;w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c]coolingintegratedpartloadvalue 个按附录A中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用于综合描述部分负荷制冷效率的性能指标,其值用 w/w表示 3.8' 制冷季节能效比seasonalenergyerfieieneyratio EER 在制冷季节中,机组进行制冷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按附录B中 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值,其值用w h/w h)表示 3.9 制热季节能效比 seasonalperformancefactor heatings HSPF 在制热季节中机组进行制热运行时向室内送人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按附录B中 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值,其值用wh/wh)表示 3.10 全年性能系数amnualperformaneefactor APF 在制冷季节及制热季节中,机组进行制冷(热)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及向室内送人的热量总和 与同一期间内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按附录B中所述方法试验和计算的值,其值用wh/(wh 表示 3.11 待机模式standbymode 机组接通电源但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模式,该模式是机组的最低能耗模式 在待机状态下,机组可随 时监测来自遥控装置、内部传感器或类似装置的可使其进人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 注:该模式下类似曲轴箱加热装置等保护器不工作 型式、型号和基本参数 4.1型式 4.1.1按功能分为单冷型热泵型,热回收型 4.1.2按机组室内机的结构形式分为;落地式,壁挂式吊顶式,嵌人式,暗装式、风管式 4.1.3按冷凝器的冷却方式分为:;水冷式、风冷式;其中水冷式机组按热源方式分为:水环式,地下水 式,地表水式和地埋管式
GB/I18837一2015 4.1.4按送风型式分为:直接吹出型、接风管型 4.1.5按空调机能力调节特性分为;定容型、非定容型 4.2型号 机组型号的编制可由制造商自行确定,但型号中应体现名义工况下机组的制冷量 4.3 基本参数 4.3.1机组的电源为额定电压220V单相或380V三相交流电,额定频率50Hz 4.3.2机组正常工作条件如下 风冷式 a 1)热泵型机组的环境温度;一7C43C 2单冷型机组的环境温度:18C43C b)水冷式 制冷运行时,水冷式机组冷凝器的进水温度不超过40 4.3.3工况参数如下 水冷式机组的工况参数见附录A; a b)风冷式机组的工况参数见附录B; 其他试验工况参数见表1 c) 表1其他试验工况 单位为摄氏度 室外侧状态 室内侧人口空气状态 风冷式 水冷式 试验条件 人口空气状态 进水温度/水流量状态 地埋管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水环式地下水式 (地表水)式 最大运行 32 23 43 26 40/--" 25/--" 40/--" 最小运行 18 21 制冷 15 21 低温运行 20/--" 10/--" 10/--" 凝露、,凝结水排除 27 24 24 27 2 15 最大运行 30/--" 25/--" 25/--" 15 15/-- 制热 最小运行 10/--d 5/--" 20 融霜 >15" -”为不作要求的参数 “-"为水流量参数 注1: 注2:室内机风机转速档与制造商要求一致 注3若室外机标称有机外静压的,按室外机标称的机外静压进行试验 注4:试验时,若室外机风量可调,则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风机转速档进行;若室外机风量不可调,则按照其 名义风速档进行试验 适应于湿球温度影响室外侧换热的装置; 采用名义制冷试验条件确定的水流量,按单位名义制冷量水流量0,.215nm'/(hkW)计算得到 适应于湿球温度影响室内侧换热的装置 采用名义制冷试验条件确定的水流量,按单位名义制冷量水流量0.103m'/(hkw)计算得到
GB/T18837一2015 4.3.4现场不接风管的室内机或室外机,其机外静压为0Pa;接风管的室内机或室外机应标称其机外 静压 要求 5.1 -般要求 5.1.1机组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应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5.1.2热回收型机组的热回收能力宜按附录E进行试验,性能参数由制造商自行确定 5.1.3制造商应以图表的形式提供机组在名义工况下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制热量和制热消耗功率 随连接管长度变化的修正系数,长配管性能修正参数试验方法参见附录F 5.1.4对机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的标定宜按附录G规定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5.2 安全要求 机组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25130以及GB9237的规定 5.3 正常运转要求 机组应在制造厂标称的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的工作,包括室内,外机的最大高度差,室内,外机最 大管长,室内机之间的最大高度差,最大配置率,最小配置率,最高环境温度制冷,最低环境温度制热等 5.4性能要求 5.4.1制冷系统密封性能 机组制冷系统各部分制冷剂的泄漏量应不大于14g/a 5.4.2运转 机组运转时所测得的电流、电压、输人功率等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5.4.3制冷量 机组的实测制冷量不应小于名义制冷量的95% 5.4.4制冷消耗功率 5.4.4.1机组制冷消耗功率包括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消耗功率 5.4.4.2机组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110% 5.4.5制热量 机组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名义制热量的95% 5.4.6制热消耗功率 5.4.6.1机组制热消耗功率包括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消耗功率 5.4.6.2机组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110% 5.4.7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 机组实测每种辅助电热装置的消耗功率允差为电热装置名义消耗功率的-10%+5%
GB/T18837一2015 5.4.8最大运行制冷 5.4.8.1在最大运行制冷运行期间机组各部件不应损坏,应能正常运行;过载保护器不应跳开 5.4.8.2当机组停机3min后,再启动连续运行1h,但在启动运行的最初5min内允许过载保护器跳 开,其后不允许动作;如在运行的最初5min内过载保护器不复位,但在停机不超过30min复位的,应 连续运行1h 对于手动复位的过载保护器,在最初5min内跳开的,应在跳开10min后使其强行复位,此后应能 够再连续运行1h. 5.4.9最大运行制热 5.4.9.1在最大运行制热运行期间,机组各部件不应损坏,应能正常运行,过载保护器不应跳开 5.4.9.2当机组停机3min后,再启动连续运行1h,但在启动运行的最初5min内允许过载保护器跳 开,其后不允许动作,如在运行的最初5min内过载保护器不复位、但在停机不超过30min复位的,应 连续运行1h; 对于手动复位的过载保护器,在最初5min内跳开的,应在跳开10min后使其强行复位,应能够再 连续运行1h 注为防止室内热交换器过热而使室外电机开、停的自动复位的过载保护装置周期性动作,可视为机组连续运行 5.4.10室内机最小运行制冷 室内机在最小运行制冷运行期间,机组在停机10min后起动,再连续运行4h,运行中安全装置不 应跳开,蒸发器的迎风面表面凝结的冰霜面积不应大于蒸发器面积的50% 注1:机组运行期间,允许防冻结的可自动复位装置动作 注2:蒸发器迎风表面结霜面积目视不易看出时,可通过风量(风量下降不超过初始风量的25%)进行判断 5.4.11室内机最小运行制热 室内机在最小运行制热运行期间.机组安全装置不应跳开 5.4.12室内机低温运行 室内机在低温运行期间: 蒸发器的迎风面表面凝结的冰霜面积不应大于蒸发器面积的50% 室内机不应有冰掉落、水滴滴下或吹出 5.4.13室内机凝露 室内机在凝露运行期间,机组室内机箱体外表面不应有凝露水滴下,室内送风不应带有水滴 5.4.14室内机凝结水排除能力 室内机在凝结水排除能力运行期间,机组室内机应具有排出凝结水的能力,不应有水从机组中溢出 或吹出 5.4.15制热融霜 5.4.15.1在制热融霜运行期间,机组融霜所需总时间不应超过试验总时间的20% 融霜周期结束时 在融霜周期中,室内机的送风温度低于18C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 5.4.15.2 min 室外侧的空气温度升高不应大于5 注:如果需要可以使用热泵机组内的辅助制热或按制造厂的规定方式进行
GB/T18837一2015 5.4.16噪声 机组噪声实测值不应大于明示值十3dB(A),且不应超过表2、表3的规定 注:机组在全消声室测试的噪声值应注明“在全消声室测试”等字样,其符合性判定以半消声室测试为准 表2室内机噪声限值声压级) 室内机噪声 名义制冷量 dB(A W 不接风管 接风管 二2500 42 25004500 43 45 50 52 4500一7000 57 700014000 59 l4000 60 62 表3室外机噪声限值声压级) 名义制冷量 室外机噪声 w dB(A S7000 60 >7000~14000 62 65 >1400028000 >2800056000 67 >5600084000 69 >84000 72 5.4.17水侧压降 水冷式机组在规定的工况运行时,通过水冷换热器的水侧压降不应大于105kPa,且不大于明示值 的115% 5.4.18性能系数 机组的性能系数不应小于明示值的95%,且不应小于表4的数值 表4性能系数 制冷季节能效比 全年性能系数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制冷能效比 sEER APpF 类型 [CIPLv(c)7 EER) W/W W/Ww wh/(wh wh/(wh 单冷型 3,l 风冷式 热泵型 2.7 水环式 3.5 水冷式 地下水式 4.3 地表水/地埋管式 注 -”为不作要求的性能参数
GB/I18837一2015 5.4.19待机功率 具有待机模式的机组,其待机功率实测值应不大于明示值 试验 试验装置及试验工况 6.1.1风冷式机组制冷量、,制热量试验,制冷季节能效比和全年性能系数试验的试验装置按GB/T17758一 2010附录A和GB/T10870一2014附录B的规定 6.1.2水冷式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试验的试验装置按GB/T17758一2010附录A的规定 试验工况见4.3.3,按机组相应工况进行试验 6.1.3 6.1.4试验工况读数允差应符合表5和GB/T177582010表6的规定 表5制冷量和制热量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 室外侧状态 室内侧空气状态 水冷式 风冷式 项目 人口空气状态 进水温度、水流量状态)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进水温度 水流量 [m'/(hkw7 最大变动幅度 士1.0 士0.5 士1.0 士0.5 士0.5 士5% 士0.3 士0.2 土0.3 士0.3 平均变动幅度 士0.2 仪器仪表 6.2 试验用仪器仪表应经法定计量检验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6.2.1 6.2.2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应符合GB/T17758一2010中6.1.4的规定 6.3试验要求 6.3.1除特殊要求外,机组试验应按铭牌上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进行 6.3.2风冷式机组应在制造厂规定的室外风量下进行试验 试验时,应连接所有辅助元件(包括进风 百叶窗和工厂制造的管路及附件),并且符合制造厂安装要求 6.3.3机组连接应按各试验的具体要求进行连接,连接管的直径,安装,绝缘保护、抽空,充注制冷剂等 应与制造厂要求相符 室内,外机的连接管管长、分歧长度,室内,外机落差应按各试验的具体要求 确定 6.3.4试验机组应符合以下要求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的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试验组合的配管长度 a 从室外机组到各台室内机组的管线长度)应不小于图1、,图2、图3或图4的要求或制造厂规 定 分配器的型式不限 名义制冷量大于8kw的机组的配置率应满足100%土5%,名义冷量小于等于8kw的机组 的配置率应满足100%士10% 名义制冷量大于14kw时,最少配置3台室内机,名义制冷 量小于或等于14kw时,最少配置2台室内机,同时最多配置的室内机数量应不多于表6的 要求
GB/T18837一2015 5m 被试室外机 被试室内机 被试室内机 被试室内机 散试室内机 宣外侧环境 室内侧环境 图 5m 被试室外机 5m 5m 5m 5m 被试家内机 被内机 被试内机 试内机 室外倒环境 室内侧环境 图2 T 被试室外机 5m 5m 5m 5m 被试家内机 被试室内机 被试室内机 室外侧环境 室内侧环境 图3 被试室内机 被试家内机 7.5m 被试室外机 室内侧环境 被试室内机 室外侧环境 被试室内机 图4
GB/T18837一2015 表6室内机最多连接数量 机组名义制冷量(cc) 室内机最多连接数量 kW CCs28.0 28.0GB/T18837一2015 6.4.6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在6.4.5试验的同时,分别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电流 注;所测定的输人功率、电流应包含所有正在运转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输人功率,电流 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6.4.7 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试验方法如下 按6.4.5规定,机组室内机在名义制热工况下运行,在其热系制热量测定达到稳定后,测定辅 助电热装置的输人功率 对于PTC元件做辅助电热装置,试验时机组热泵系统不运行,开启辅助电热装置并使其处于 b 最大发热量的工作状态下运行,测定其输人功率 6.4.8最大运行制冷试验 6.4.8.1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9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h,然后停机3nmin(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h 6.4.8.2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11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h,然后停机3min(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h 最大运行制热试验 6.4.9 6.4.9.1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9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热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h,然后停机3min(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h 6.4.9.2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 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在额定电压的110%和额定频率下,按表1规定的最大运行制热工况运行稳定后 连续运行1h,然后停机3min(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1h 6.4.10室内机最小运行制冷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栅调到 最易结霜状态,按表1规定的最小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运行4h 6.4.11室内机最小运行制热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其 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格栅调到制 热量最大状态,按表1规定的最小运行制热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运行4h 6.4.12室内机低温运行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栅调到 最易使蒸发器结冰和结霜的状态,按表1规定的低温运行制冷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进行下列试验: 空气流通试验:机组启动并运行4h. 10o
GB/T18837一2015 b滴水试验:将被试室内机回风口遮住完全阻止空气流通后运行6h,使蒸发器盘管风路被霜完 全阻塞,停机后去除遮盖物至冰霜完全融化,再使风机以最高速度运转5min. 6.4.13室内机凝露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栅调最 易凝水状态进行制冷运行,按表1规定的凝露试验工况运行稳定后再连续运行4h 6.4.14室内机凝结水排除能力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被试室内机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流隔栅调到 最易凝水状态,在接水盘注满水即达到排水口流水后,按表1规定的凝露试验工况运行,当接水盘的水 位稳定后,再连续运行4 6.4.15制热融霜试验 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打开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在不违反制造厂规定下,将装有自动除霜装置的温度控制器、风扇速度、风门和导向隔 栅调到最易使室外侧换热器结霜的状态,按表1规定的制热融霜试验工况运行稳定后,连续运行两个完 整的融霜周期或连续运行3h(试验总时间从首次融霜周期结束时开始).3h后首次出现融霜周期结束 为止,应取其长者 6.4.16噪声试验 6.4.16.1按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连接方式和要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 只打开一台被试室内机使 其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室内机风量按名义风量进行,同时开室外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按GB/T17758- 2010附录D测量室内机噪声 6.4.16.2按图1、图2图3或图4要求连接室外机,同时打开室内机和室外机使机组处于名义制冷工 作状态,按GB/T17758一2010附录D测量室外机噪声 6.4.17水侧压降 通过水冷式机组水冷换热器水侧压降的试验方法见GB/T18430.1一2007附录B 6.4.18性能系数试验 机组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C]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试验和计算 6.4.18.1 6.4.18.2机组的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和全年性能系数(APF)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试验和计算 6.4.18.3机组制冷能效比(EER)按表A.1规定的名义工况进行试验 6.4.19待机功率试验 机组待机功率按附录D进行试验 检验规则 7.1出厂检验 每台机组应做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应按表7的规定 11
GB/T18837一2015 7.2抽样检验 7.2.1机组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样,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按表7的规定 7.2.2抽样方法按GB/T2828.1进行,逐批检验的抽检项目、批量、抽样方案、检查水平及合格质量水 平等由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自行确定 7.3型式检验 7.3.1新产品或定型产品做重大改进,第一台产品应做型式检验,检验项目按表7的规定 7.3.2型式试验时间不应少于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时间,运行时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后应重新检验 表7 检验项目 项 目 序号 出厂检验抽样检验 型式检验 要求 试验方法 -般要求 5. 标志 8.1 视检 包装 8.2 电气强度" 泄漏电流 GB25130 5,2 接地电阻 制冷系统密封 5.4.1 6.4.1 运转 6,4,2 5.4.2 制冷量 5.4.3 6.4.3 10 制冷消耗功率 5.4.4 6.4.4 l1 制热量 5.4.5 6.4.5 12 制热消耗功率 5.4.6 6.4.6 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 5.4.7 6.4.7 噪声 5.4.16 6.4.16 15 5.4.17 6.4.17 水侧压降 16 综合制冷性能系数[IPLv(C] 6,4.18.l 17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6.4.18.2" 5.4.18 18 全年性能系数(APF 6,4.18,2" 制冷能效比(EER) 19 6.4.18.3 最大运行制冷 20 5.4.8 6.4.8 21 最大运行制热 6.4.9 5.4.9 22 5.4.10 6.4.1o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冷 23 室内机最小运行制热 5.4.11 6.4.1l 24 室内机低温运行 5.4.12 6.4.12 25 室内机凝露 5.4.13 6.4.13 26 室内机凝结水排除能力 5.4.14 6.3.14 12
GB/T18837一2015 表7(续 项 目 抽样检验 型式检验 试验方法 序号 出厂检验 要求 27 制热融霜 5.4.15 6.4.15 28 待机功率 5.4.19 6.4.19 视检 29 正常运转 5.3 防水 30 GB25130 5,2 31 防触电保护 注;“、/”为需检项目,“”为不检项目 该项目进行出检验时,可在常温状态下进行试验,进行型式检验和抽样检验时,应在环境干球温度27C和湿 球温度26c下进行试验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8.1.1每台机组应分别在室内、外机显著位置设置永久性铭牌,铭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 铭牌 上应标示下列内容 制造商的名称 a b 产品型号和名称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制冷量,制热量、噪声,制冷剂名称,额定电压、额定电流、输人功率,质量、 性能系数,机外静压、风量);以上参数应在室内机和室外机分别标示,其中风量仅在室内机上 标注,性能系数、制冷剂量仅在室外机上标注,所标注的性能系数为机组的性能系数 注1:输人功率应分别标示名义制冷、名义制热消耗功率和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 注2;室内外机机外静压为0可不标注 d)产品出厂编号 制造年月 e 8.1.2风冷式机组在相应的地方(如铭牌、说明书等)还应标示出中间制冷量、中间输人功率,最小制冷 量,最小输人功率,中间制热量、中间输人功率,最小制热量、最小输人功率,低温制热量,低温输人功率、 待机功率等主要性能参数 8.1.3机组上应有标明运行情况的标志(如控制开关和旋钮旋转方向的标志、明显的接地标志、简单 的电路图等 8.1.4机组应有注册商标标志 8.1.5机组包装箱上应有下列标志 a)制造单位名称 b)产品型号、名称和商标 质量(净质量,毛质量); C 外形尺寸 D “小心轻放”“向上”"堆码极限”“怕湿”和“怕压"等 有关包装,储运标志应符合GBy/T6388和 e GB/T191的有关规定 8.1.6机组若使用具有可燃性或弱可燃性的制冷剂(按GB/T7778要求确定的制冷剂),应在机组显著 13
GB/T18837一2015 位置标示可燃或弱可燃危险的警示 8.2 包装 8.2.1机组在包装前应进行清洁处理 各部件应清洁、干燥,易锈部件应涂防锈剂 8.2.2机组应外套塑料袋或防潮纸并应固定在箱内,以免运输中受潮和发生机械损伤 8.2.3包装箱内应附出厂随机文件,出厂随机文件应防潮密封,并放在包装箱内合适的位置 产品合格证,其内容包括 a 产品名称和型号; ! 22 产品出厂编号; 检验结论 3 4 检验员签字或印章 5 检验日期 产品安装和使用说明书,其内容包括 b 产品型号和名称 适用范围 2 3) 执行标准, 主要技术参数 4 5)制冷系统图及接线图 6)附件目录 安装说明和要求 8)使用说明、维修和保养注意事项 装箱单 运输和贮存 8.3 8.3.1机组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不应碰撞、倾斜、,雨雪淋袭 8.3.2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中 14
GB/I18837一2015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水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 本附录规定了机组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 A.1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和非标准部分负荷性能系数(NPLV)的计算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是基于GB/T17758一2010中表B2规定的IPLv工况下机组 A.1.1 部分负荷的EER,按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GB/T17758一2010中式(B.1)计算, 获得的单一数值表示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 A.1.2非标准部分负荷性能系数(NPLV)是基于GB/T17758一2010中表B.2规定的NPLV工况下机 组部分负荷的EER,按机组在特定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GB/T17758一2010中式(B.1)计 算,获得的单一数值表示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 A.2试验工况 A.2.1水冷机组试验工况除应符合表1的规定,还应符合表A.1的规定;水环式水冷机组部分负荷工 况应符合GB/T17758一2010中表B.2的规定 表A.1名义工况 室内侧人口 水环式冷凝器进水 地下水式冷凝器进水 地埋管地表水)式冷凝 空气状态 温度和流量状态 温度和流量状态 器进水温度和流量状态 试验条件 干球 湿球 单位名义 单位名义 单位名义 进水 进水 进水 温度 温度 温度 制冷量流量 温度 制冷量流量 温度 制冷量流量 m'/hkw m'/(hkw) m'/hkW) 名义制冷" 27 19 30 0,215 18 0.103 25 0,215 机组名义工况时的冷凝器水侧污垢系数为0.044mC/kw 新冷凝器的水侧应被认为是清洁的,测试时污 垢系数应考虑为0m'C/kw A.2.2机组水侧污垢系数修正温差的计算方法按GB/T18430.1一2007附录C的规定 A.3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c(c)]的试验和计算 A.3.1机组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按GB/T17758一2010附录B的规定进行试验和计算 A.3.2在进行制冷部分负荷工况试验时,室内机风机转速按照名义制冷性能试验时风机转速进行试 验 进行制热部分负荷工况试验时,室内机风机转速按照名义制热性能试验时风机转速进行试验 在进行100%负荷、75%负荷和50%负荷的EER试验时,室内机可全开;进行25%负荷的EER A.3.3 试验时,应关闭部分室内机,被关闭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不小于机组名义制冷量的25% A.3.4若采用GB/T17758一2010附录A规定的室内侧熔差法进行性能试验,则至少应采用两个独立 的风量测量装置进行试验,被关闭的室内机应单独采用独立的风量测量装置测定;同时记录室内机的性 能参数 15
GB/T18837一2015 附 录B 规范性附录 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季节能源消耗的试验和计算 本附录规定了风冷式机组季节能源消耗效率的试验和计算 B.1术语和定义 G;B/T17758一2010附录C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附录 B.1.1 中间制冷(热)量mtdaleeling(heating)eapaeity 机组以发挥名义制冷(热)量的1/2能力,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连续稳定制冷(热)运 行时,单位时间内从(向)封闭空间、房间或区域内除去(送人)的热量总和,单位;w 注:中间制冷(热)量在名义制冷(热)量的50%士3%范围内 当机器的最小能力超过名义制冷(热)量53%时,以此 时的数值为中间能力 B.1.2 中间制冷(热)消耗功率mtddlecing(eating)pwwermput 机组以发挥名义制冷热)量的1/2能力,在规定的制冷(热)能力试验条件下连续稳定制冷(热)运 行时消耗的总功率,单位;w 注:当机器的最小能力超过名义制冷(热)量的53%时,以此时数值为中间制冷(热)消耗功率 B.2性能要求 5.4中除下述要求被替代外,其余均适用 B.2.1制冷性能 B.2.1.1制冷量 按B.3.3.l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冷量不应小于其名义制冷量的95% B.2.1.2制冷消耗功率 按B.3.3.1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110% B.2.2中间制冷性能 B.2.2.1中间制冷量 按B.3.3.2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冷量不应小于其名义中间制冷量的95% B.2.2.2中间制冷消耗功率 按B.3..3.2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中间制冷消耗功率 的110% 16
GB/I18837一2015 B.2.3最小制冷性能 B.2.3.1 最小制冷量 按B.3.3.3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冷量应不大于其名义最小制冷量的105% B.2.3.2最小制冷消耗功率 按B.3.3.3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最小制冷消耗功率 的1l0% B.2.4制热性能 B.2.4.1 制热量 按B.3.3.4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制热量的95% B.2.4.2制热消耗功率 按B.3.3.4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110% B.2.5中间制热性能 中间制热量 B.2.5.1 按B,.3.3.5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中间制热量的95% B.2.5.2中间制热消耗功率 按B.3.3.5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中间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中间制热消耗功率 的110% B.2.6最小制热性能 B.2.6.1最小制热量 按B.3.3.6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热量应不大于其名义最小制热量的105% B.2.6.2最小制热消耗功率 按B.3.3.6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最小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最小制热消耗功率 的110% B.2.7低温制热性能 B.2.7.1低温制热量 按B.3.3.7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低温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低温制热量的95% B.2.7.2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按B.3.3.7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低温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的115%. 17
GB/T18837一2015 B.2.8超低温制热性能 B.2.8.1 超低温制热量 按B.3.3.12a)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超低温制热量不应小于其名义超低温制热量的95% B.2.8.2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按B.3.3.12b)方法试验时.机组的实测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其名义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的115% B.3试验 B,3.1试验条件 B.3.1.1试验工况除应符合表1和表B,1的规定,还应符合GB/T177582010表C.1的规定 表B.1超低温制热试验工况 单位为摄氏度 室外侧人口空气状态 室内侧人口空气状态 试验条件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超低温制热 20 15 适应于湿球温度影响室内侧换热的装置 B.3.1.2试验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除应符合6.1.5规定外,还应符合GB/T17758一2010表C.2的规 定;针对非稳态的制热量试验,应满足附录C的规定要求 B.3.2试验要求 B.3.2.1符合6.3规定的要求 B.3.2.2除由于机组启动或停止的负荷变动外,电源电压的偏差不应大于规定电压士2%,电源频率的 偏差不应大于规定频率的士1% B.3.3试验方法 B.3.3.1制冷性能试验 a)制冷量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名义能力,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名义制冷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b)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按6.4.3方法测定机组制冷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2中间制冷性能试验: 中间制冷量试验 a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发挥名义制冷量的1/2能力,在GB/T177582010中表C.1 的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b中间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按6.4.3方法测定机组中间制冷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和运转电流 注1当机组无法准确测试中间制冷能力时,机组按6.4.3的方法进行试验,在GB/T 中表c.1的名义 17758一2010! 18
GB/T18837一2015 制冷工况条件下,测定一个大于中间制冷能力和一个小于中间制冷能力的制冷量和制冷消耗功率,并通过插 值的方法计算中间制冷量和中间制冷消耗功率 注2:当机组的最小制冷能力超过名义制冷量53%的场合,测定最小能力的制冷量和制冷消耗功率 B.3.3.3最小制冷性能试验 最小制冷量试验 a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最小能力,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名义制冷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b 最小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按6.4.3方法测定机组最小制冷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4制热性能试验 制热量试验 ?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名义能力,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名义制热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b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机组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5中间制热性能试验: 中间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发挥名义制热量的1/2能力,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 的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中间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中间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和运转电流 注1:当机组无法准确测试中间制热能力时,机组按6.4.5的方法进行试验,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名义 制热工况条件下,测定一个大于中间制热能力和一个小于中间制热能力的制热量和制热消耗功率,并通过插 值的方法计算中间制热量和中间制热消耗功率 注2当机组的最小制热能力超过名义制热量53%的场合,测试最小能力的制热量和制热消耗功率 B.3.3.6最小制热性能试验 a)最小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最小能力,在GB/T177582010中表C.1的名义制热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b最小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机组最小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和运转电流 低温制热性能试验 B.3.3.7 低温制热量试验 a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最大能力,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低温制热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辅助电热装置的电路断开)进行测定 低温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b 按6.4.5方法测定空调低温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8低温制冷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规定能力,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低温制冷工况和规定 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B.3.3.9低湿制冷试验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定容型机组以名义能力,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低湿制冷工况 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按6.4.3方法进行试验,非定容型机组以最小能力,在 19
GB/T18837一2015 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低湿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h后进行测定 注:若非定容型机组未进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则以中间制冷能力替代最小制冷能力进行该低湿制冷试验 B.3.3.10断续制冷试验 机组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断续制冷工况和GB/T17758一2010中C.3.3.lla)~e)条 件下,按6.4.3方法进行试验 注若非定容型机组未进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则以中间制冷能力替代最小制冷能力进行该断续制冷试验 B.3.3.11 断续制热试验 机组在GB/T17758一2010中表C.1的断续制热工况和GB/T17758一2010中C.3.3.12a)e)条 件下,按6.4.5方法进行试验 注;若非定容型机组未进行最小制热性能试验,则以中间制冷能力替代最小制冷能力进行该断续制热试验 B.3.3.12超低温制热性能试验: 超低温制热量试验 按6.4.5方法进行试验,机组以规定能力,在表B.1的超低温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辅助电热 装置的电路断开)进行测定 超低温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按6,4.5方法测定空调低温制热量的同时,测定机组的输人功率和运转电流 B.3.3.13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制冷量,中间制冷量,最小制冷量以及制热量,中间制热量,最小制热 量试验时,制造商应提供机组各能力点的设定方法,以确保第三方进行试验 必要时,制造商人员需在 现场进行配合 B.4全年性能系数(APF)的计算 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的计算以南京作为代表城市,以办公建筑为代表建筑类型计算,其他 B.4.1 城市及建筑类型参照执行 机组在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见GB/T17758一2010中表C.3,在制热季节需要 B.4.2 制热的各温度发生时间见GB/T17758 2010中表C.4 各类建筑物的HCR值(建筑物在室外温度35C时的制冷负荷与室外温度0C的制热负荷之 B.4.3 比)见GB/T17758一2010中表C.5 B,4.4各类建筑物的制冷或制热0负荷对应的室外温度见GB/T177582010中表C.6 B.4.5按我国营业、工作时间和使用习惯,租赁商铺和办公建筑一周内各天的机组使用时间见 GB/T17758一2010中表C.7 B.4.6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的计算 B.4.6.1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的计算所需的各 工况条件的性能参数见表B,2. 表B.2各工况条件的性能参数 试验项目 制冷能力 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 定容型 非定容型 参数的计算值 名义 35/Pu(35 制冷性能工况 中间 夕h(35/P(35 最小 pmin(35)/Pmi(35 心
GB/T18837一2015 表B.2(续》 试验项目 制冷能力 制冷量/制冷消耗功率 定容型 非定容型 参数的计算值 1.077×35 名义 中a(29/Pa(29 0.9l4xPu《 135) 1.077×乡(35 (29)/P(29 低温制冷工况 中间 ur 0.914×P35) 1.077× 35) 夕mn 最小 m(29)/P(29 0,914×Pmin(35) 注1;“、”需要进行此项试验,“”不需要进行此项试验,“O"”选择性试验 注2:在进行中间制冷性能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时,室内机风机转速按照名义冷量试验时风机转速进行试验 注3:在进行名义制冷性能、中间制冷性能试验时,室内机可全开;进行最小制冷性能试验时,应关闭部分室内机, 被关闭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不小于机组名义制冷量的25% 注4;若室外机风量可调则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风量进行,如风量不可调,室外机风速档按照名义风速档进 行试验 注5若蜜外机标称有机外静压,按照蜜外机的机外静压进行试验 注6:若采用GB/T17758一2010附录A规定的室内侧差法进行性能试验,则至少应采用两个独立的风量测量 装置进行试验,被关闭的室内机应单独采用独立的风量测量装置试验;同时记录室内机的性能参数 制冷性能工况和低温制冷工况分别对应于GB/T17758附录C表C.1中名义制冷和低温制冷工况试验条件 机组名义制冷量小于7kw时,可不进行此项试验 若选做该试验,该工况下机组制冷能力运行模式应按照对应的制冷性能工况时机组制冷能力运行模式 B.4.6.2不同室外温度时的建筑物的制冷负荷按式(B.1)计算: -21 (B.1 BL.(()=声.(35)X 35 21 式中: 室外温度,时建筑物的制冷负荷,单位为瓦(w): BL() 机组名义制冷量的明示值,单位为瓦(w); ai.35 -各制冷季节温度区间对应的室外温度,按B.4.2规定 B.4.6.3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按式(B.2)计算 CSTL SEER B.2 CSTE B,46.4定容型机组 B.4.6.4.1计算时所用的性能参数见表B.2,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按B.4.2的规定,建 筑物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消耗功率的关系见图B.1 B.4.6.4.2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的计算 y CSTL= B.3 BL())×n十 (lXn -朋+ 其中 她29)-G5 ×(35 B.4 中())=声(35)十 35一29 21
GB/T18837一2015 式中 BL(G 室外温度,时建筑物的制冷负荷,按式(B.1)计算,单位为瓦(w); 制冷季节温度区间,由B.4.2确定j=1,2 .18,19; 室外温度=35的温度区间 n 室外温度,时,机组以名义能力运行时的制冷量,按式(B.4)计算,单位为瓦(w); 中( 35 机组按B.3.3.1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量,单位为瓦(w);按表B.2规定; u 中a(29 -机组按B.3.3.8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制冷量,单位为瓦(w);或按表B.2规定计算 -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单位为小时(h);按B.4.2规定 n 若BL())<中a()),制冷季节负荷用BL(t)计算 a 着L.(,))>中aG),制冷季节负荷用为a)计算 b /w 功书 "(35 P P.(29 制冷量/w (29) 小0 .(35 BL(O 21(G 29 35(6 图B.1建筑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消耗功率的关系(定容型 B,4.6.4.3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的计算 csTE-习x(,)×尸a(G)x B,5) PLF 其中: Pa29)-P35 Pm(t)=P(35)十 (35 (B.6 35一29 BL(t X()= B.7 l =l; 当BL.()>声a(G))时,x)) PLF(t)=1-C,[1一xY(G)刀 B.8 EER e EER dr/Pm (B.9 C、 CIF 少ewe/r 式中: X()) -室外温度,时,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的制冷量之比.按式(B.7)计算; PLF(t) -室外温度!,时,机组的部分负荷率,按式(B.8)计算; P 室外温度,时,机组以名义制冷能力运行所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按式(B.6) 'l 22
GB/T18837一2015 计算; P尸35) -机组按B.3.3.1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按表B.2规定; P29 -机组按B.3.3.8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制冷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或按表B,2 规定计算; 效率降低系数,可取Cp=0.25或通过机组进行低湿试验和断续试验并按式(B.9 计算; -机组按B.3.3.10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量,单位为瓦(w); ey P -机组按B.3.3.10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机组按B.3.3.9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量,单位为瓦(w); anry Pn -机组按B.3.3.9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EER -机组按B.3.3.10方法试验时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EER的 -机组按B.3.3.9方法试验时的制冷性能系数,单位为瓦每瓦(w/w); 一制冷负荷系数小与中的比值 CIF B.4.6.5非定容型机组 B,46.5.1计算时所用的性能参数见表B.2,制冷季节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发生时间按B,4.2的规定,建 筑物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性能系数的关系见图B.2 (EER)4 EER, EER R,aO nia" EER. EERa(C EERu(M w (29) p0 久(35 BL,(0 .(29) 内O 久(35 (29 内,i , mn(35 21(. 29 30 35 C) 图B.2建筑的制冷负荷、机组的制冷量及制冷性能系数的关系(非定容型 B.4.6.5.2制冷季节总负荷(CSTL)的计算按B.4.6.4.2的规定 B.4.6.5.3制冷季节耗电量(CSTE)的计算 a 机组名义制冷量小于7kw,且未进行最小制冷能力试验,CSTE按式(B,10)计算 y两.G.w瓦a7 CSTE 式中 室外温度t,时,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所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按 P(t 式(B.13)计算; 23
GB/T18837一2015 P() 室外时温度,时,机组在中间制冷能力与名义制冷能力之间,对应建筑热负荷的 能力连续可变运行时所需消耗的功率,单位为瓦(w);按式(B,14)计算; 按式(B.6)计算 Pa(t 机组在中间能力以下断续运行[BL.(t))<中()),j=1- ]时" 1 机组以中间能力断续运行,x(t)按式(B.11)计算,PLF(t)按式(B.8)计算,P()按 式(B13)计算 BL. Xt= B.ll 中a(t 中u(35) 克(29 B.12 中())=中(35)十 ×(35一 35一29 式中: n35 -机组按B.3.3.2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量,单位为瓦(W);按表B.2的 phl 规定; 29 -机组按B.3.3.8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量,单位为瓦(w);或按表B.2的 中har 规定计算; P(29)一P(35) P()=P35)十 ×(35一t)B.13 35一29 式中: P(35) -机组按B.3.3.2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按 表B.2的规定; 机组按B.3.3.8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中间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或按 Pr(29) 表B.2的规定计算 机组在中间能力和名义能力之间连续运行[中(G GB/T18837一2015 -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与机组的名义制冷量达到均衡时的温度,即4=35C; -建筑物的制冷0负荷对应的室外温度,即1 =21v B.17 EER() P( 式中: 分别代表、 和/ 温度点;各温度点的制冷量及制冷消耗功率分别按式(B.18)~ 式(B.21)计算 (29)一中(35) 中w()=,a(35)+ (35 B.18 t 35一29 Pa(29 Pl(35 P'((i)=尸a(35)十 (3 B.19 l 35 29 (29) (35) hl 中(.)=克(35)十 35 B.20 35 29 (29 (35 P Pha( (35 (B.21 P(.)=Pu(35)十 35 29 式中: -机组以名义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时的制冷量,单位为瓦(w) 中(t -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时的制冷量,单位为瓦(w); 中te Pa(i -机组以名义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时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机组以中间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 时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Pr(l 机组以名义能力连续运行[中a()之BL())j=m十1一n]时,Pa()按式(B.6)计算 3 机组名义制冷量大于等于7kw,且进行最小制冷能力试验,CSTE按式(B.22)计算 b X(t×Pmi(t x" CSTE- P(G)×n十 点 Pn(t,×n;十 PIF( B.22 习ra.G)x" 式中: P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运行,室外温度1,时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用 nmin(1 式(B.25)计算; P()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与中间制冷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可变运行,室外温度,时 的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用式(B.26)计算 1 机组在最小制冷能力以下断续运行[BL.(t))<中m()j=1k]时 机组以最小能力断续运行,X(G)按式(B.23)计算,PLF())按式(B.8)计算 BL.( B.23 X() 中mi(t 其中 mi(29 夕mi(35 (35 (B.24 中m.()=中m(35)十 35 29 Pmn(29 P(35 P'(G))=P(35)十 B.25 35 35一29 式中: 按式(B.1)计算 BLt 35 -机组按B.3.3.3方法试验时的实测最小制冷量,单位为瓦(w);按表B.2的 中min 规定; 25
GB/T18837一2015 29 机组按B.3.3.8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最小制冷量,单位为瓦w);或按 中min 表B.2的规定计算; P .35 -机组按B.3.3.3方法试验时的实测最小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按 min 表B.2的规定; 机组按B.3.3.8方法试验时的实测低温最小制冷消耗功率,单位为瓦(w); P.(29) 或按表B.2的规定计算 机组以最小制冷能力与中间制冷能力之间的能力连续运行[中m())GB/T18837一2015 B.4.7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制热季节耗电量(HSTE),制热季节总负荷(HSTL)的计算 B.4.7.1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制热季节耗电量(HSTE),制热季节总负荷(HSTL)的计算所需的 参数见表B.3 表B.3各工况条件的性能参数 试验项目 制热能力 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 定容型 非定容型 计算值 名义 中a(7/Pa(7) 制热性能 (7/P(7) 中间 中" 工况" 最小 克.(7)/P(7 最大 声.(2/P..(2 1.12中.(2 (2)/P.2) 1.06P.(2 中a(2/1.12 名义 / 低温 中a.(2/Pd.(2 (2/1.06 P 制热工况 $(2/1.12 中间 .(2/P.(2) 夕hl,i P(2)/1.06 中ml(2/1.12 最小 声mm.(2)/Pmin.2 Pmm(2)/1,06 0.734×p(2) 一7)/P(一7) 最大 ( 0.877×P.(2 0.64×(7) 名义 克a(一7/Pa(一7) 0.82×P(7) 超低温 制热工况 0.64×中(7 -7/P 中间 声u( P(一7 0.82×P(7 0.64×中m(7 最小 (一7/P(一7 0,82×Pmin(7 注1;“、”需要进行此项试验 ”不需要进行此项试验,"“"选择性试验 注2:在名义能力、中间能力和最小制热能力下,机组的低温制热量" 事和低温制热消耗功率P的计算公式如 下 ×[2一(一7] ;声a)》=声-7)十 注3:在进行中间和最小制热能力试验时,室内机风机档位应按照名义制热能力试验时风机档位 注4:在进行最大制热性能、名义制热性能、中间制热性能试验时,室内机可全开;进行最小制热性能试验时,应关 闭部分室内机,被关闭的室" 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不小于机组名义制冷量的25% 注5:若室外机风量可调,则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风量进行试验;若室外机风量不可调,则按照名义风速档 进行试验 注6:若室外机标称有机外静压,按照室外机的机外静压进行试验 注7若采用GB/T17758一2010附录A规定的室内侧熔差法进行性能试验,则至少应采用两个独立的风量测量 装置进行试验,被关闭的室内机应单独采用独立的风量测量装置试验;同时记录室内机的性能参数 27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T18837-20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空调作为一种常见的室内温度控制设备,其使用率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传统的空调设备存在能耗高、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环保的替代品。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正是为此而生。与传统空调相比,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采用了热泵技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低温热源,通过蒸发-压缩-冷凝循环过程实现制热或制冷。

相比于传统空调,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具有以下优点:

  • 能耗低: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采用热泵技术,制冷时使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空气、水或地下水等自然界中存在的低温热源,因此其能耗远比传统空调设备低。
  • 环保节能: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不需要像传统空调一样使用制冷剂,避免对大气层造成破坏,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同时,其高效能的运行也能够帮助用户降低电费支出。
  • 安装方便: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室内外机组可以通过管道连接,无需开挖地基,因此安装起来非常方便。
  • 舒适度高: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具有超强的制热和制冷能力,可以快速达到预设温度,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

GB/T18837-2015是我国针对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国家标准,其中包含了该类产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为相关企业生产销售提供了有力的标准化支持。

总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舒适的室内温控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关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研发,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和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类似的标准

35mm电影主观检验片(彩色测试图)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35mm电影主观检验片(彩色测试图)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35mm电影主观检验片(彩色测试图)的编号:GB/T13920-2015。35mm电影主观检验片(彩色测试图)共有5页,发布于2016-07-01
锂带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锂带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锂带的编号:GB/T20930-2015。锂带共有6页,发布于2016-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