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709.13-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13:Awnneedl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的编号:GB/T21709.13-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共有9页,发布于2014-12-012013年第27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0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1.020
  • 实施日期2014-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9页
  • 文件大小346.34KB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


国家标准 GB/T21709.13一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 13部分芒针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upunetureandmoxibustion Part needle 13:Awn 2013-12-31发布 2014-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I21709.13一2013 前 言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以下22部分 -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了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 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 9部分;穴位敷贴 10部分;穴位埋线 第 第 11部分电针 12部分;火针; 第 第 13部分;芒针; 4部分;针; 第 5部分;眼针; 第 第 16部分;腹针; 第 17部分鼻针; 第18部分;口唇针; 19部分;腕踝针 第 第 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第22部分;刮痧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1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兆钢、杨铭、牛红月,蔡斐、韩力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高淑红、于涛,张继庆、杜宇征,吴敬、曹锐、张晓彤,刘涛、王海荣、张肠、聂鹏坤
GB/I21709.13一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3部分:芒针 范围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芒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芒针技术操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2一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21709.20-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21709.21一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芒针awnneedle 针灸工具的一种,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演变而来因针体细长,形如麦芒,故称为芒针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针具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型号芒针 所选择的芒针针体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宜端正不 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长度在1001 mm一200mm之间 参见附录A) 4.1.2部位选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 4.1.3体位选择 选择医者便于操作、患者舒适的施术体位 4.1.4环境要求 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GB/I21709.13一2013 4.1.5消毒 4.1.5.1针具消毒 选择高压消毒法 可选择一次性芒针 4.1.5.2部位消毒 可用75%医用乙醉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消毒操作应符合GB15982一1995的规定 4.1.5.3医者消毒 医者双手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医用乙醉擦拭,消毒操作应符合GB15982一1995的规定 4.2施术方法 4.2.1进针法 4.2.1.1基本方法 医者刺手、押手紧密配合 刺手持针柄,押手持针体 刺手拇、食、中指第一节挟持针柄的稍下方 用无名指抵住针体,以使针体和穴位表面保持一定角度;押手以无名指及小指自然弯曲,并以指甲贴于 穴旁,小指尖端压住穴旁之皮肤,以食、拇、中三指挟持针体,使针体首先通过拇指与食指之第二关节横 纹之间,再通过食指与中指第一关节横纹之同进人皮肤 利用刺手的指力和腕力,压捻结合针尖垂直 迅速刺过表皮,进人皮下后,刺手边小幅度(180°360')高频率(>100次/min)捻转边进针,可配合提 插,押手辅助把握针尖方向,达到一定深度,针体保留在皮肤外2cm以上 得气后可施以捻转提插捻 转提插相结合的补泻手法,也可结合使用其他补泻手法 留针时间,疗程、,疗次参见附录B 4.2.1.2刺法 4.2.1.2.1直刺法 芒针垂直刺人穴位,直达人体深部 一般适用于肮腹、臀部、腰背及肌肉丰厚处,适应症参见附 录C 4.2.1.2.2斜刺法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约呈45"的角倾斜刺人 一般适用于四肢内外侧,前后侧躯干,头颈项部、,面部 的穴位,适应症参见附录C 4.2.1.2.3平刺法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小于15的角刺人 般适用于头背部皮肤浅薄的穴位,适应症参见附录C 4.2.1.2.4弯刺法 进针到一定深度后,刺手,押手紧密配合,并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不同的解剖特点,相应地改变押手所 掌握的针刺角度,利用针体的自然弹性,按压针柄,使针自然弯曲,变换针尖的方向,将针刺人相应部 穴)位,达到要求的针刺麻胀感后立即出针 一般适用于直刺和斜刺均不能达到的特殊穴位,如天突 穴、面部透穴等,适应症参见附录C
GB/I21709.13一2013 4.2.2出针法 因为芒针进针较深,故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或食指、中指固定被刺喻穴周围皮肤,有右手轻柔 缓慢地进行捻转抽提针体,将针尖退至皮下,停留3s5s再轻轻出针 出针后用锻子持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数秒,若有出血现象延长按压时间 注意事项 5.1进针后轻捻缓进 针刺过程中如遇阻力不可强行进针,应立即退针改变方向后再进针 5.2进出针时,可配合呼吸、开阖补泻 若出现局部肿胀,提示皮下出血,应先局部冷敷止血,24h后可 热敷以促进獠血的消散;若出针后其酸胀疼痛感不减,且遗留时间较长,提示系手法过重、刺激过强所 致,可辅助按摩或热敷 5.3选穴宜少而精 体质虚朔、消瘦及有晕针史的患者应悄用;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亦不适宜接受 5.4 本刺法 5.5注意晕针的发生 如发生晕针,处理方法见附录D 5.6注意滞针和弯针的发生 如发生滞针和弯针的现象.处理方法见附录D 严重精神病患者应慎用 5.7 禁忌 孕妇禁用 6.1 6.2自发性出血者禁用 6.3针刺部位有血管怒张、疲痕、伤口、严重溃疡及肿物者禁用
GB/I21709.13一2013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芒针针具的形状和材质 A.1芒针的结构 芒针的结构与毫针相同,可分五个部分 a)针尖(针芒)针的前端锋锐部分,应圆利,不宜太锐 b 针体;针尖至针柄之间 针体应光滑并粗细均匀 c 针根针体与针柄交界之处,以牢固为准,此部位易折断 针柄;在针体之后部分,一般用铜丝绕成,呈圆筒状,较毫针略长,是执针着力的地方,要牢固 dD 以防脱落 针尾:柄的末梢部分 -针尖 针体 针根 针柄 针尾 图A.1芒针的结构 A.2芒针的材质 现代的芒针,用银质、铜质或不锈钢丝制成 临床中,以弹性、,韧性较好的细不锈钢丝制成的芒针为 常用 A.3芒针的长度 1200 芒针的长短、粗细规格主要是指针体而言 常用芒针的针体长度为100mm~ mm,29号(直径 0.34mm,30号(直径0.32mm),31号(直径0.30mm),32号(直径0.28mm)粗细的芒针用途较多 200 mm以上的芒针,一般临床上应用不多
GB/I21709.13一2013 B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芒针留针时间、疗程、疗次 芒针根据病情、选穴和治疗体位不同,留针时间有所不同 芒针弯刺法一般不留针,得气后施手法 操作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即刻出针;其余刺法达到一定的针刺感应后可不留针,或留针15min一 30nmin 一般每日1次或隔日1次,12次14次为一疗程 2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d5d
GB/I21709.13一2013 c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芒针适应症 C.1神经系统疾病 瘫痪、脑血管病后遗症,神经痛、神经根炎,多发性神经炎 神经痛主要包括;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C.2运动系统疾病 关节痛、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肋软骨炎、膝骨 关节炎等 C3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胃下垂 内脏的各种痉挛性疼痛包括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 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C.4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等 C.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炎,脊随损伤导致的尿漪留、尿失禁,泌尿系结石、子宫脱垂、月经紊乱、不孕不 育症、阴痒、,功能性阳痿等 C.6免疫系统疾病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他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咽异感症、癫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GB/I21709.13一2013 附 录D 规范性附录 芒针晕针、滞针和弯针处理方法 D.1若发生晕针应立即停止治疗,将针全部拔出,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温开水或温糖水 或掐水沟穴等处理 D.2因病人精神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而引起滞针时,可稍停片刻并于滞针处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 柄,或于滞针处附近选一、二穴用毫针针刺 因针体与肌纤维缠绕过紧者,可向相反方向退转,并左右捻 转,使之松解,即可消除滞针 D.3在施术过程中遇到因病人体位突然改变而致弯针或滞针时,应先纠正体位,切勿强力外拽及提插 捻转,应将针缓慢退出 如针体弯曲角度较大,应轻微摇动针体,顺着弯曲方向退出 如针体弯曲不只 -处,应视针柄扭转倾斜方向,缓缓分段退出

芒针GB/T21709.13-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

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在中医领域中广泛应用。芒针作为其中的一种针灸工具,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芒针简介

芒针,又称“芒刺”,是一种类似于针的工具,在针灸治疗中常被用于刺激经络和穴位。芒针的制作材料有不少,如铜、铁、银等金属或竹、木、骨等天然材料。根据临床需要,芒针的长度和粗细也各异。

芒针的作用

芒针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以调整气血流通,改善人体机能。芒针的使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等作用。

芒针的操作规范

芒针的使用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下是芒针的操作规范:

  1. 选择合适的芒针,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长度、粗细适宜的芒针。
  2. 消毒处理,芒针在使用之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3.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穴位。
  4. 穴位定位,准确找到穴位位置,避免误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5. 入针技巧,芒针的入针要轻柔、准确,避免产生过多疼痛感。
  6. 刺激方法,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芒针刺激方法,如扎、按、转等。
  7. 注意事项,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做好处理。

结语

芒针作为一种传统的针灸工具,在现代医学中仍然被广泛运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针灸行业的从业者和爱好者有所启发,更好地应用芒针这一工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的相关资料

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类似的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6部分:腹针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6部分:腹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6部分:腹针的编号:GB/T21709.16-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6部分:腹针共有11页,发布于2014-12-012013年第27号公告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的编号:GB/T18204.6-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共有6页,发布于2014-12-012013年第27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