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706-2017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Technicalruleforicemappingofpowergrid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的编号:GB/T35706-2017。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共有23页,发布于201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F2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240.99
  • 实施日期201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3页
  • 文件大小6.58M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国家标准 GB/T35706一2017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Iechniealruleforieemappingofpowergrid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5706一2017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础资料 覆冰厚度计算 冰区分布图绘制 冰区分布图修订 附录A(资料性附录》覆冰期气象站点资料收集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气象站点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收集 附录c(规范性附录》覆冰实际观测资料 附录D(规范性附录覆冰资料调查 附录E(资料性附录等值覆冰厚度计算方法 附录F(资料性附录)覆冰厚度估算参考计算方法 13 附录G(资料性附录标称覆冰厚度计算示例 16 附录H资料性附录)覆冰厚度估算的网格插值与修订方法 17 附录1(资料性附录)××电网冰区分布图图例 19
GB/35706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架空线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2)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 究院、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电力设计研究院、湖南省湘电试研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佳政、徐勋建、冯涛,李波、易辉,龚政雄、马建国、邵瑰玮,胡雾,张宇,张丽华 黄俊杰、陈晓国、彭赤、何健、饶斌斌、任曦
GB/35706一2017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规则包括基础资料、覆冰厚度计算,冰区分布图绘制与修订等 本标准适用于110(66)kV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35kV及以下交、直流 电压等级电网可参考采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50545110kV一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50665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DL/T741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 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 DL/T5158 QX/T4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雨淞glaze 粒径较大的过冷却水滴,碰撞到温度0C及以下的物体表面,形成玻璃状透明或无光泽表面粗糙的 冰覆盖层 冰体透明坚固,密度大,黏附力强 3.2 雾淞softrime 粒径较小的过冷却水滴,随气流浮动,碰撞到温度0C及以下的物体表面瞬间冻结成小冰粒 冰粒 之间有气孔,具有白色外表和粒状结构,密度小,黏附力弱 3.3 混合淞hardrime 不同粒径的过冷却水滴,随气流浮动,在碰撞物体瞬间,部分为雨淞,部分为雾淞 冰体呈半透明 状,密度中等,有一定的黏附力 3,4 雨松日slaueday 发生雨淞现象的日期 3.5 雾淞日 rimeday 发生雾淞现象的日期
GB/T35706一2017 3.6 电线积冰 wire icing 气象部门在气象观测站内电线积冰架上,观测到雨淞、雾淞、混合淞等凝附在电线上的现象 3.7 导,地线覆冰transmissionorgrondlineicimgcover 电力企业在输变电设备上,观测到雨淞,雾淞,混合淞等凝附在导线或地线上的现象 3.8 覆冰厚度icingthiekness 雨松、雾淞、混合淞凝附在导、地线等物体上时,垂直于导,地线的截面上,冰层积结的最大尺寸 3.9 等值覆冰厚度standardieethickness 将不同密度、不同形状的覆冰统一换算为密度为0.9g/em的均匀裹覆在导、地线表面,截面呈环 状的覆冰,这里指环的厚度 3.10 覆冰期iceecoeringperiod 当年冬季到次年春季 3.11 最大等值覆冰厚度maximumstandardicethiekness 覆冰期内等值覆冰厚度的最大值 3.12 冰区分布图ice map 按GB50061,GB50545,GB50665的规定,重现期为30年,50年和100年一遇的导,地线表面等值 覆冰厚度在电网地图上的分布 注这里冰区分布图中所使用的数据是已归算到离地高度为10m、线径为26.8mm导线上的标称等值覆冰厚度 3.13 标称等值覆冰厚度 standingstandarlicethickness 冰区分布图中采用的,经过归算的等值覆冰厚度 3.14 导线覆冰过程icingpreess 导线从开始出现覆冰到覆冰完全融化的过程 基础资料 4.1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本区域所有气象站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 a b) 本区域所有气象站点建站以来(至少12年以上)的每年覆冰期,包括逐时日)的降水量、日平 均湿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日最大风速(10nmin平均风速),参见附录A 4.2电线积冰资料 电线积冰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本区域所有气象站点建站以来(至少12年以上)的雨淞日,雾淞日记录 a D)本区域建有电线积冰架的气象站点,建站以来的电线直径、电线方向,电线积冰类型,电线积
GB/35706一2017 冰日最大厚度、电线积冰日最大直径、电线积冰日最大重量,见附录B 4.3覆冰实际观测资料 覆冰实际观谢资料是指本区域内观冰站C点)或电力企业在运维过程中积累的覆冰实际观测资料, 应包括下列内容 本区域覆冰实际观测时间、观测地点(覆冰杆塔)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覆冰密度、覆冰厚度 和雨淞、雾淞,混合淞覆冰类型,见附录C: 本区域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冰害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事故杆塔)的经纬度坐 b 标,海拔高度,过荷载引起的断线、倒塔、冰闪和其他冰害类型,见附录C 4.4覆冰调查资料 覆冰调查资料是指实地调查得到的冰厚资料,含调查地点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覆冰类型、覆冰时 间、覆冰厚度、冰害类型 见附录D. 4.5电网地图资料 电网地图资料应包括行政区划、水系、铁路、公路等区域电子地图,输电线路、变电站、换流站、核电 厂、水电厂、风电厂,光伏站等电网地理接线图,海拔、坡度和坡向等数字高程和DL/T741规定的典型 微地形区,如娅口、高山分水岭、迎风坡、背风坡、水汽增大微地形等 覆冰厚度计算 5.1有覆冰记录站点的覆冰厚度计算 有覆冰记录站点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计算情况如下 有等值覆冰厚度记录时,应采用记录数据,直接得出所有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数据 aa b 无等值覆冰厚度记录时,但有覆冰重量、尺寸记录时,应根据覆冰重量、尺寸计算出等值冰厚,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E的E.1,E.2,E.3,再计算所有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数据 5.2无覆冰记录站点的覆冰厚度计算 5.2.1气象站点无覆冰记录年份的数据处理 利用气象站点资料得到站点的覆冰数据,各地宜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方法,参见附录F 5.2.2实测站点无覆冰记录年份的数据处理 对于实测站点无覆冰记录年份,按照DL/T5158的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得到周围3km 5km内原始覆冰资料,并按5.1的方法折算成等值覆冰厚度,得到实测站点所有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 厚度数据 5.2.3可靠性分析 对计算或调查的覆冰资料进行合理性检查和可靠性程度评价,如发现问题,需及时复查核实 筛选 可靠性高的覆冰资料作为绘制冰区图的基础数据
GB/T35706一2017 5.3标称等值覆冰厚度计算 5.3.1覆冰厚度修正 标称等值覆冰厚度数据需要根据实际导线平均高度、线径进行修正,计算见式(1) B=KK,B 式中 -标称等值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n m; K 高度修正系数; K 线径修正系数; B 最大等值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标称覆冰厚度计算示例,参见附录G 5.3.2平均高度修正系数 平均高度修正系数计算公式见式(2): K=(Z/Z.)" 式中: 电线高度,取10m: -实测或调查的电线高度,单位为米(m) Z 电线平均高度修正指数,一般取0,.22. 8 5.3.3线径修正系数 线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见式(3): K,=1一0.126ln(中/中 式中 标准电线直径,采用26.8mm; 中 实测或调查的电线直径,单位为毫米(mm) 5.4覆冰厚度数据插值 5.4.1网格划分 将绘制区域按区域面积划分为不小于90m×90m的网格 5.4.2基于地形修正的网格插值 对于每个网格,按海拔高度插值、微地形特点修正,参见附录H 5.4.3不同重现期覆冰厚度计算 对每个网格采用极值I型概率统计模型计算不同设计重现期的覆冰厚度,计算公式见式(4): a-万-受他7想+-(-别] 式中 b1 -设计重现期标准冰厚,单位为毫米(mm); 万 -冰厚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n m; 标准方差,单位为毫米(mm); C
GB/35706一2017 T -规定的设计重现期,取30年,50年、,100年 冰区分布图绘制 6. -般规定 6.1.1冰区分布图以各省级电力公司为基本绘制单位,根据网格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数据绘制本省电网 冰区分布图 6.1.2相邻省级交界区的冰区绘制,各方应及时沟通,联合确定交界区的冰区等级 6.13冰区分布图应按照30年,50年、100年重现期分别绘制 6.2冰区分级 mm15mm、5mm10mm),中冰区(10mm15mm、 根据网格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按轻冰区(01 15mm20mm),重冰区(20mm30mm、30mm40mm、40mmm50mm、50mm及以上)对冰区分级 6.3制图 根据冰区分级结果,利用地理信息软件绘图 6.3.1 冰区分布图采用国家2000坐标系或wGS84坐标系 6.3.2 图纸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 6.3.3 纸质冰区分布图宜采用0号图纸,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绘制 a 图面四周边框预留尺寸如下;上方6cm用于写标题;下方及左右分别为2cm,边框线外空白, b 图名统一为“××电网××重现期冰区分布图”,位于全图正上方,比例尺寸及图例等位于图的 右下方 冰区分布图应附加版本信息 版本信息统一为“××一20××” 前符号为地区名称全拼,首 字母大写,后四位阿拉伯数字为该图的年份 注例如,北京电网2015年版冰区分布图版本信息为;Beijing-2015 6.4图面和颜色 6.4.1冰区色彩层应位于第一层图面,且冰区色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冰区分布图色标 冰厚范围 填充颜色 冰区分类 图例 颜色模式RGB mm R=255、G=255、B=255 (o,5 轻冰区 5,10 R=180,G=180,B=180
GB/T35706一2017 表1(续 冰厚范围 填充颜色 冰区分类 图例 mm 颜色模式RGB 10,15] R=255,G=255、B=0 中冰区 (15,20] R=255,G=150、B=150 [20,30] R=200,G;=0,B=255 30,40] R=200,G=100,B=0 重冰区 40,50 R=0,G=255、B=0 R=255.G=0,B=0 50及以上 注1R;英文red的缩写,红色成分的含量 G;英文green的缩写,绿色成分的含量; B,英文blue的缩写,蓝色成分的含量 注2:20mm覆冰数据应根据实际情况校核,确定冰区分级 6.4.2分布图应根据冰区分级颜色绘制,参见附录I 6.5覆冰微地形与覆冰故障点图例 6.5.1覆冰微地形区图例表示法;圆圈o,圆圈直径为6mm,颜色为黑色,图线宽度为1.2mm 6.5.2覆冰故障点图例表示法如下: 倒塔、断线:十,符号高度为5nmm; a 冰闪系.符号高度为5, b mm 冰区分布图修订 冰区分布图自发布日起每3年修订一次 局部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GB/35706一2017 录 附 A 资料性附录 覆冰期气象站点资料收集 覆冰期气象站点资料收集如表A.1所示 表A.1××省覆冰季节××气象站点资料收集 站点编号 经度 纬度: 海拔: 起止时间: 收集员: 其他说明 温度 风速 时间 降水量 平均湿度 mm/s 备注 mm 年 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日最大风迷日平均风速 时
GB/T35706一2017 录 附 B 规范性附录) 气象站点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收集 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收集如表B.1所示 表B.1××省覆冰季节××气象站点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收集 站点编号: 经度 纬度 海拔: 起止时间: 收集员 时间 导线 导线 等值覆冰 短径 积冰类型日最大厚度日最大重量长径 备油 方向 直径 厚度 月 日 东西 南北 东西 南北 东西 南北 东西 南北
GB/35706一2017 录 附 C 规范性附录 覆冰实际观测资料 覆冰实际观测资料如表c.1所示 表c.1覆冰实际观测资料 等面 时间 导线/地线覆冰 铁塔覆冰 观测地点 覆冰冰害 殿路名称杆塔号电压等级厚度 厚皮 i类型哗度韩度悔拨名称厚度类型 年 时 分 类型 走向 mm Imm mm
GB/T35706一2017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覆冰资料调查 覆冰资料调查如表D.1所示 表D.1覆冰资料调查 调查点基本信息 调查人: 地点: 经度: 纬度: 海拔: 微地形说明: 资料来源 覆冰调查资料 附着物情况 时间 覆冰参数 冰害覆冰情况 天气 覆冰类型 日 描述 描述 走向直径距地高度 重量厚度长度长径短径|类型 注1:微地形种类包括:口、高山分水岭、水汽增大微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等 注2;资料来源包括:地方志,文献,当地人口述等 注3覆冰类型包括;雨淞,雾淞,混合淞 注4:冰害类型包括:倒塔、断线、冰闪和其他, 0
GB/35706一2017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等值覆冰厚度计算方法 等值覆冰厚度可以通过电线覆冰重量、覆冰尺寸记录计算 其中,覆冰重量.电线覆冰几何尺寸等 的测量应符合QX/T45的要求 根据覆冰冰重计算等值覆冰厚度,如式(E.1)所示 E.1 b= 十r" 0.9rL 根据直径计算等值覆冰厚度,如式(E.2)所示 "十" E.2) h-V而KR 根据长短径计算等值覆冰厚度,如式(E.3)所示 (ab一4广2)十r E.3 h-V 覆冰密度p应根据实测覆冰数据资料计算,包括下列计算公式 基于长短径测量的覆冰密度计算 a 当具备覆冰重量、长度、长径、短径等覆冰观测资料时,覆冰密度可采用式(E.4)计算 4G E.4) TL(ab一4r2 b)基于周长测量的覆冰密度计算 当具备覆冰重量、周长、长度等覆冰观测资料时,覆冰密度可采用式(E.5)计算: 4G E.5 "-一网 基于横截面积测量的覆冰密度计算 c 当具备覆冰重量、长度等覆冰观测资料,并对覆冰横截面临摹(用求积仪对临摹横截面图求积),覆 冰密度可采用式(E.6)计算 E.6 LA Tr= 式中: b -等值醒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导线半径,单位为毫米(mm); 冰重,单位为克(e) G 圆周率; 覆冰长度,单位为米(m): 覆冰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 覆冰形状系数,覆冰短径与长径的比值; R -覆冰半径(包括导线),单位为毫米(m mm; 覆冰长径(包括导线),单位为毫米(nm mm -覆冰短径(包括导线),单位为毫米(n mm; -覆冰周长,单位为毫米(mm); -覆冰横截面积(包括导线),单位为平方毫米(mm'). 11
GB/T35706一2017 其中覆冰形状系数K,应由当地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 无覆冰实测资料地区可参考表E.1 选用 表E.1覆冰形状系数 覆冰种类 覆冰附着物名称 覆冰形状系数 电力线,通信线 0.800.90 雨淞,雾淞、混合淞 0.300.70 树枝、杆件 不同类型覆冰密度计算后参考范围见表E.2 表E.2覆冰密度参考范围 覆冰种类 混合淞 雨淞 雾淞 密度 0.700.90 0.20~0.60 0.100.30 g/em 12
GB/35706一2017 附录 (资料性附录) 覆冰厚度估算参考计算方法 F.1基于连续雨雾)松日数的覆冰厚度计算方法 当气象站点具有雨(雾)淞观测记录,但缺乏覆冰厚度、儿何尺寸记录时,可用该方法进行历史覆冰 厚度计算,计算步骤如下 对于气象站点无覆冰记录的年份,根据该气象站点的雨(雾)淞日记录,按照出现雨淞记为1 雾淞记为2、没有雨(雾)淞记为0的每日计算规则,计算出每个气象站点在每次电线覆冰过程 中的雨雾淞日 在每次电线覆冰过程中:当出现的雨(雾)淞日记录(记录为1或2)时,则计算覆冰增长厚度 符号为正;当无雨(雾)淞日记录(记录为0)且平均温度大于0笔时,则计算覆冰消融厚度 符号为负);当无雨(雾)淞日记录记录为0)且平均温度不大于0笔时,则覆冰增长厚度和消 融厚度均为0 覆冰增长和消融厚度具体计算公式如式(F.1). 每次电线覆冰过程的初始覆冰厚度记为01 在此覆冰过程中,将每日的覆冰增长厚度与 0mm 覆冰消融厚度累加,如式(F.2),可计算出每日的覆冰厚度;当覆冰厚度计算值达到0时,停止 计算 利用气象站点有覆冰记录年份的计算覆冰厚度和实际覆冰厚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无覆冰记 录年份的计算覆冰厚度进行误差修正 根据经过误差修正后的计算覆冰厚度得出在无覆冰记录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数据 结合 气象站点有覆冰记录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数据,得到气象站点所有年份的最大等值覆冰 厚度数据 基于雨(雾)淞的覆冰厚度计算式如下 VR一77XIo×T[6.03UR-T干I86.86URT叮一R-,T>0 R, lo.00849、P0.2Uw9 0 .(F.1 (F.2 R=R -十R- 式中 出现连续雨(雾)淞日的编号; R -当天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当天覆冰厚度变化量,单位为毫米(mm); AR R- 前一天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C) T U 垂直于导线的水平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降水量,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p 雨淞时间段的初始覆冰厚度为0,即R,=0;当T>0时,AR,为融化厚度,T,<0时,AR为覆冰 增加厚度 F.2Jones系列模型法 当观测覆冰数据序列较短,没有雨(雾)淞记录,但有历史气象记录时,可采用Jones模型及其改进 13
GB/T35706一2017 后的模型进行计算,模型包括Jones模型,CREEL模型,改进型Jones模型,具体如下: a Jones模型 ,KVw R= F.3 问芝 w,=0.067P,0a0 F.4 式中 -等效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R N 冻雨过程时间,单位为小时(h) 时间变量,单位为小时(h) 过程降水率,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P 水的密度,lg/cm'; p 雨淞雾淞的密度,0.9g/cm; P 单位调整系数 垂直于导线的水平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w -液态水含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b) CREEL模型 F.5 R= /pP千(3.6VW pr 式中 等效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R司 冻雨过程时间,单位为小时(h) N P 过程降水率,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水的密度,lg/cm'; p 雨淞的密度,0.9g/cm V 垂直于导线的水平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W 液态水含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改进型Jones模型 F.6 R=D十D: F,7 D 习/IPp-下干(.ww To w F.8 =ao D F.9 3.6wV 0 CDw F.10) E=1/+ 式中 R -等效覆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D 雨淞导致的冰厚,单位为毫米(mm) D 雾淞导致的冰厚,单位为毫米(mm) P 过程降水强率,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冰的密度,0.9g/em; p 水的密度,1g/em'; p 14
GB/35706一2017 -覆冰过程持续时数,单位为小时(h) W -液态水含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垂直于导线的水平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W -过冷雾造成的液态含水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地面近于饱和的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a 户 某高度的实际饱和水汽压; -该处的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水汽的比气体常数,461.51J/kgK); 捕获系数; 包括覆冰情况导线的实际直径,单位为毫米(m mm; 经验常数,l.64; -为空气的运动学黏度,13.2×10-”m=/s 液滴的中值体积直径,单位为毫米(mm). 15
GB/T35706一2017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标称覆冰厚度计算示例 导,地线历年实测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应根据导线平均高度、线径进行修正,统一归算到导线离地 平均高度10m,线径为26.8nmm的状况 例如;××线路导线××年实测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为 15nmm,导线平均高度为30m,导线线径为28mm 标称覆冰厚度具体计算示例如下: 平均高度修正系数计算 a 根据测定的参数,实测的导线平均高度为30m,即:Z =30 根据5.3.2要求,导线折算到离地平均高度为10m,即;Z=10,电线平均高度修正指数推荐值月= 0.22 按照式(2),计算平均高度修正系数见式(G.1). K,=(Z/Z)=(10/30)"=0.79 ( G,1 b) 线径修正系数计算 根据测定的参数,实测的导线直径28mm,即;事,=28. 根据5.3.3要求,标准电线直径为26.8mm,即夕=26.8 按照式(3),计算线径修正系数见式(G..2): G.2 K,=1一0.14ln(中/=1一0.14ln(26.8/28)=1.01 标称覆冰厚度计算 c 根据计算的平均高度修正系数Kh=0.79,线径修正系数K,=1.01和导线实测的最大等值覆冰厚 度B=15 mm,按照式(1),修正计算的导线最大标称等值覆冰厚度见式(G.3) G.3 B=KK,B =0.79×1.01×15=11.97 Imm 即:××线路导线××年实测的最大等值覆冰厚度为15mm(导线平均高度为30m,导线线径为 28mm ),经归算(归算到导线平均高度为10m,导线线径为26.8mm)后,用于冰区分布图中的标称覆 冰厚度则为11.97 mm 16
GB/35706一2017 附 录 H (资料性附录) 覆冰厚度估算的网格插值与修订方法 H.1地形跟随的五点反距离平均插值 对每个网格,先利用数字高程数据得到该网格内的平均海拔高度为H,再找出该网格附近最近东、 西、南北和西北5个方向上最近的气象站点、实测站点的地理坐标和海拔,分别计算出与5个站点的距 离,计算见式(H.1) "-习)" (H.1 式中: -网格点标准冰厚,单位为毫米(mm); -5个临近气象或实测站点标准冰厚,单位为毫米(mm); 序号; -网格点到5个气象或实测站点的水平距离平均值,单位为米(m). 网格点到5个气象或实测站点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H 5个气象站点的海拔,单位为米(m) H -网格点海拔,单位为米(m); -海拔修正系数,无实测值为取值0.22 对于微地形、微气象区域的所在网格,根据微地形类型及其修正系数修正覆冰厚度,覆冰厚度修正 系数见表H.1 表H.1微地形、微气象类型及覆冰厚度修正系数 微地形类别 修订系数T -般地形 1.0 撞口微地形 2.03.5 高山分水岭微地形 1.52.0 1.2~1.5 水汽增大微地形 迎风坡 1.2~2.0 0.50.8 背风坡 H.2基于区域划分的覆冰厚度空间推算法 首先对绘制区域按照气候条件进行覆冰区域分区,然后针对每个分区分别计算冰厚空间推算模型, 具体如下: 覆冰气候条件分区 覆冰气候区应根据最大连续覆冰增长日数,站点逐年最大覆冰冰厚,冷空气路径,地形走向及 高程分布特征划分 b 冰厚空间推算模型 17
GB/T35706一2017 根据站点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环境参数与站点等值覆冰厚度建模,模型如下: H.2 D=m十m1yi十m2y十msy十n1y1y十nayy十nyy 式中 D -推算的网格标准冰厚,单位为毫米(n mm; n 常数项; -标准化处理后的海坡高度、坡度,坡向; y1、y2、y:; 为各因子项系数 ml1,m2、m8、川1、n2,n 18
GB/35706一2017 附录 资料性附录 ××电网冰区分布图图例 .1××电网30年一遇的冰区分布图见图I.1 ××电网30年重现期冰区分布图 N 图例 微地形 10n 倒塔、断线 10l5mn 主要水系 -40n b0国 b0mm 012525.60 贸里 xX电网016年版冰区分布围版本信息;双一2016 图1.1 ×电网30年一遇的冰区分布图 > 19
GB/T35706一2017 .2××电网50年一遇的冰区分布图见图1.2 xx电网50年重现期冰区分布图 店训 微地形 断 主娶水 1625O XX电网2016年版冰区分布围版本信息;:xX一2016 图1.2××电网50年一遇冰区分布图 I3××电网100年一遇的冰区分布图见图I.3 ××电网100年重现期冰区分布图 压例 1-O公" x双x电叫ous版冰区分版本情运妈oe 图1.3××电网100年一遇冰区分布图 20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GB/T35706-2017

一、引言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设备和元件。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例如冰雪天气,这些设备和元件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电力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冰雪灾害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预测。而电网冰区分布图便是一种表示电力系统中冰雪灾害情况的有效工具。

GB/T35706-2017《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是我国电力系统中关于电网冰区分布图编制的规范性文件,旨在规范电网冰区分布图的编制要求和技术要求,提高电力系统对于冰雪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二、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GB/T35706-2017的主要内容

GB/T35706-2017规定了电网冰区分布图的定义、分类、编制及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1. 定义

文中定义冰区为指“一定时间内出现冰覆盖的概率超过30%的地点”。同时还定义了电网冰区分布图的含义和作用。

2. 分类

根据冰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程度,GB/T35706-2017将电网冰区分为气象性冰区、极端天气性冰区和非气象性冰区。并对这三种类型的冰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3. 编制要求

GB/T35706-2017规定了电网冰区分布图的编制程序、方法和标准,并对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了影响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冰区分布的划分标准、冰区分布图的绘制方法等。

4. 使用要求

GB/T35706-2017还规定了电网冰区分布图的使用要求,包括了使用方式、使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同时还提出了对于已经存在的电网冰区分布图进行更新和修订的要求。

三、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GB/T35706-2017的实用性

电网冰区分布图是电力系统中对于冰雪灾害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的重要工具,而GB/T35706-2017则为电网冰区分布图的编制提供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遵循GB/T35706-2017的规范要求进行电网冰区分布图的编制,可以保证冰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这也有助于电力系统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及时采取措施,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相关从业人员应该深入学习和掌握GB/T35706-2017的内容,切实将其贯彻到工作中,提高电力系统对于冰雪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四、结论

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GB/T35706-2017为电力系统中对于冰雪灾害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指导。遵循GB/T35706-2017的要求进行电网冰区分布图的编制,不仅可以提高冰区分布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电力系统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和电网冰区分布图绘制技术导则类似的标准

船位仪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船位仪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船位仪的编号:GB/T35705-2017。船位仪共有15页,发布于2018-07-01
水电厂标识系统编码导则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水电厂标识系统编码导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水电厂标识系统编码导则的编号:GB/T35707-2017。水电厂标识系统编码导则共有59页,发布于2018-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