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709.17-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7部分:鼻针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17:Noseacupunctur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7部分:鼻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7部分:鼻针的编号:GB/T21709.17-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7部分:鼻针共有8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0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1.020
  • 实施日期2009-08-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页
  • 文件大小820.08KB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7部分:鼻针


国家标准 GB/T21709.17一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7部分;鼻针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upunetureandmoxibstion- Part17;Noseaeupuneture 2009-02-06发布 2009-08-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I21709.17一2009 前 言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21个部分 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 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9部分:;穴位敷贴;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 11部分电针; 第 12部分火针 13部分;芒针 第 14部分:鳗针; 第 第 15部分;眼针; 第 16部分:腹针; 17部分;鼻针 第 第 18部分;口唇针; 19部分;腕踝针 第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17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吴绪平、陈邦国,梁风霞、杨毅红,王述菊、杜艳军、唐宏图、黄伟
GB/I21709.17一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7部分:鼻针 范围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鼻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鼻针技术操作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鼻针noseaeupunetre 在鼻部范围内的特定穴位上施以针刺,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操作步骤与要求 施术前准备 33 1.1针具选择 选用直径0.22mmn~ -0.28mm,长15mm一25mm毫针,所选针具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 利,无倒钩,针柄应牢固、无松动 3.1.2部位选择 根据病情在鼻部选取相应的穴位,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 鼻针穴位名称、定位见附录A中的A.1 鼻针穴位定位示意图见图A.1所示 鼻部敏感点的寻找方法参见附录B 3.1.3体位选择 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体位,以仰卧位为宜 3.1.4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1.5消毒 3.1.5.1针具消毒;应选择高压消毒法 宜选择一次性毫针 3.1.5.2部位消毒;用75%乙醇或0.5%碘伏的棉球在施术部位消毒 强刺激部位宜用0.5%碘伏棉 球消毒 3.1.5.3术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3.2施术方法 3.2.1进针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采用斜刺或平刺,快速刺人所选定的穴位,针刺深度视具体部位而定,以 2mm一5mm为宜 3.2.2行针与留针 捻转要轻,待患者有酸、麻、胀、痛或流泪、打喷嚏等针感时,留针10min30min 3.2.3出针 出针时快速将针拔出 施术后处理 用消毒干棉球或干棉签按压针孔
GB/T21709.17一2009 治疗间隔时间及适应证 4.1鼻针治疗间隔时间参见附录C的第C.1章 4.2鼻针适应证参见附录C的第C.2章 注意事项 5.1由于鼻部肌肉较薄,鼻区皮肤比较敏感,刺激宜轻,避免进针过深以及强烈提插捻转 5.2孕妇慎用 5.3鼻部有搬痕时针刺应避开 5.4防止晕针的发生 如发生晕针现象,处理方法参见附录C的第C.3章 5.5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运用本疗法 禁忌 鼻部皮肤局部有感染,溃扬,创伤者禁针 有出血倾向者禁针 6.2 6.3金属过敏者禁针
GB/I21709.17一2009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鼻针穴位名称,定位及分布示意图 A.1鼻针穴位名称及定位 鼻针穴位共23个,分布在以下3条线上 面中线(第一线)起于前额正中,止于水沟穴之上,共9个穴位,分别是 a 1) 头面:额正中处,眉心与前发际中点连线的上、中1/3交点处 2)咽喉;头面与肺之间,当眉心与前发际中点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 肺;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3 心:两目内毗连线之中点; 肝:当鼻梁最高处,鼻正中线与两颧骨连线之交点处; 脾;当鼻准头上缘正中线上 肾:在鼻尖端处; 前阴在鼻中隔下端尽处; 田 睾丸、卵巢;在鼻尖肾点的两侧 b)鼻孔线(第二线);起于目内毗下方,紧靠鼻梁骨两侧,至鼻翼下端尽处止,共5个穴位,分别是: 胆;位于肝区的外侧,目内毗下方, 1 2) 胃:位于脾区的外侧,胆区直下方; 3)小肠:在鼻翼上1/3处,胃点下方 大肠;在鼻翼正中处,小肠点下方 膀胱;在鼻翼壁尽处,大肠点下方 鼻旁线(第三线):;起于眉内侧,沿鼻孔线的外方,止于鼻翼尽端外侧,共9个穴位,分别是 耳;在眉内侧端,与肺相平; 1 2)胸:在眉棱骨下,目集之上; 3)乳:在睛明穴之上方; 项背;在睛明穴之下方; 腰脊;在胆区之外,项背点外下方; 上肢;在胃区之外方,腰脊点外下方; 胯股;在鼻翼上部相平处外侧,上肢点外下方; 8)膝胫:在鼻翼正中外侧,胯股点下方; 足趾;在鼻翼下部相平处外侧,膝胫的下方 9 A.2鼻针穴位定位示意图 鼻针穴位定位示意图见图A.1
GB/T21709.17?2009 ? ? ? С ? 衢? ? ? ? ?A.1?λ???
GB/I21709.17一2009 B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鼻部敏感点的寻找方法 用探棒在鼻部的相应区域内,轻、慢、均匀地用一定压力探测,遇有疼痛或异常感时即为敏感点;或 用干棉球擦干鼻部湿润区域,用电阻探测仪在患者鼻部的病变相应部位做缓慢、均匀的探查,患者感到 局部有明显压痛,探测仪亦发出声响,此点即为敏感点
GB/T21709.17一2009 C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鼻针治疗间隔时间、适应证及晕针的处理方法 C.1鼻针治疗间隔时间 鼻针治疗间隔时间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每日1次或者隔日1次 鼻针的适应证 鼻针穴位都是按人体器官名称命名,因此,穴位名称即主治相应器官疾病,如 a)内科疾病:支气管炎、高血压、胃炎、肠炎等 神经、精神科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等 骨伤及软组织疾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及各部位软组织损伤等 外科疾病:闹尾炎、胆囊炎等 男性科疾病;睾丸炎,前列腺炎等 妇科疾戳,痛经.慢性盆脸炎等 五官科疾病;咽喉炎、鼻炎、牙痛,耳鸣等 g C.3晕针的处理方法 若发生晕针应立即出针,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 沟、内关等穴,即可恢复 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的编号:GB/T21709.18-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8部分:口唇针共有12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4部分:鍉针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4部分:鍉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4部分:鍉针的编号:GB/T21709.14-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4部分:鍉针共有9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