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732-2017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intelligentremoteterminalunitofdistributionautom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的编号:GB/T35732-2017。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共有32页,发布于201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F2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240.01
  • 实施日期201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2页
  • 文件大小2.49M

以图片形式预览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 GB/T35732一2017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Iechniealspecifieationsofinteligentremoteterminalunitof distributionautommation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5732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2)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山东理工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科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 司、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捷、沈兵兵张志华、刘东、刘明祥、赵仰东、徐丙垠、刘健、赵江河、李天友、 赵建军、袁钦成、周文俊、董旭柱、季炜、葛少云、杜红卫、于力、李林
GB/35732一2017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结构要求、技术指标,性能指标等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峡两岸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规划设计,采购安装调试(或改造),检测、验收,运 维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C60255-ll;2010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第11部分;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变化和纹波辅助 -Part1l:Voltagedips,shortinterruptions, laysandproteetion 电源接口(Measuringrla eguipment portrelaisdemesureet tdispo ositifsdeproteetionm) variationsandripple onauxiliarypower supply IEC60255-22-12007电气继电器第2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Part22-1:Electricaldist 1MHz猝发抗扰度试验(Eleetriealrelays stsformeasuringrelays urbancetes 1 andprotectionequipment MHzburstimmunitytestsrelaiselectrigues) IEC60255-22-2;2008测量继电器和保护设备第22-2部分:电干扰试验静电放电试验 MeasuringrelaysandprotectioneguipmentPart22-2:ElectricaldisturbancetestsElectrostatic discharge teSts IEC60255-22-4;2008电气继电器第22-4部分;电气干扰试验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电快速 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Electricalrelays一Part22-4:Electriealdisturbancetest、formeasuring andprotectionequipment一Electriealasttransient/burstimmunitytestb) relays asuringrelaysand IEC60255-26:2013测量继电器和保护设备第26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Mea Part26: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requirements) protectionegulpment IEC60512-2-2:2003电子设备连接器试验和测量第2-2部分:电连续性和接触电阻试验 试 Testsandtmeasurements 验2b;接触电阻规定试验电流法(Co ConnectorSforelectroniceguipment Part2-2;Electricalcontinuityandcontactresistancetests Test2b:Contactresistance Speciiedtest currentmethod IEC60529:1989 外壳防护等级[Dgrceesfprotetionprovidedby" enclosuresIPcode)7 IEC60688:2012 将交流和直流电量转换成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的电测量变送器Electrical measuringtransducersforconvertinga.c.andd.e.eletriealquantities toanalogueordigitalsignals) rcontro and IEC60870-3:1995远动设备和系统第3部分:接口电气特性[Telec equipment Part3:lnterfaceselectricalcharacteristics SystemS IC60870-5-101:2003遥控设备和系统第5-101部分:传输协议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and Co Telecontrolequipment systems一Part5-101:Tre companionstandardfor ransmissionprotocols basictelecontroltasks IEC60870-5-104:2006遥控设备和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协议使用标准传输文件的 and IEC60870-5-101的网络存取通道(Telecontrol lsystems一Part5-104:T equipment Iransmissionpro
GB/T35732一2017 tocols一NetworkacessforIEC60870-5-101usingstandardtransportprofles) IEC61000-4-10:1994电磁兼容性第4-10部分:试验和测量方法阻尼振荡磁场抗扰试验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Par4-10;Testingandmeasurementtechniques一Damped oscillatory m4gneticfedimmunty test ommunicationnetworksand for IEC61850所有部分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Con systems powerutilityautomation 1EEE1815:2012电力系统通信标准分布式网络协议(DNP3)[Standardforelectricpowersys temscommunieations一Distributednetworkprotocol(DNP3门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配电自动化终端remoteterminalunitofdistributionautomation 安装在配电网的各类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完成数据采集、控制,通信等功能 3.2 馈线终端feederterminalunit 安装在配电网架空线路杆塔等处的配电终端 3.3 站所终端distributionterminalunit 安装在配电网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箱式变电站等处的配电终端 3.4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distributelfeederautommation" 可以不依赖于配电主站,通过配电终端之间相互通信实现馈线的故障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域自动 恢复供电的功能,并将处理过程及结果上报配电自动化主站 3.5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inteligentremoteterminalunitofdiistributionatomation 除具备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所有功能以外,还具备分布式FA,即插即用功能的配电终端 3.6 智能馈线终端inteigentfeederterminalunit 具备分布式FA以及即插即用功能的馈线终端 3.7 智能站所终端intelligentdistributionterminalunit 具备分布式FA以及即插即用功能的站所终端 3.8 即插即用plgandplay 配电终端具有统一标准的电气和数据接口、标准的自描述数据模型,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自动接人 相关系统或设备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FA;馈线自动化(FeederAutomation)
GB/35732一2017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eInformationSystem)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ee) A DistributionTerminalUJnit DTU:智能站所终端(In ntelligent IFTU;智能馈线终端(IntelligentFeederTerminalUnit) P&.P;即插即用(PlugandPlay Simulator) RTDS;实时数字仿真仪(RealTime Dieital 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 OfEvent SOE:事件顺序记录(Sequence XPON;包含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Ethe lhernetPassiveOptiealNetwork)和吉比特无源光纤接人 网络(GigabitPassive OpticalNetwork 总体要求 5.1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具备配电设备运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通信等功能 5.2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与主站通信规约宜采用符合IEC60870-5-101:2003,IEC60870-5-104:2006 IEEE1815:2012等通信规约 5.3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宜支持IEC61850所规定的数据模型,满足即插即用的要求,数据模型定义 参见附录A 5.4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具备分布式FA 5.5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满足IEC60255-26;2013的规定,并具备防雷击和过电压保护措施 5.6应考虑信息安全有关要求 5.7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具备无缝投切的后备电源并具备为通信设备提供电源的能力 5.8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具备防止涌流和负荷波动引起的误报警功能 5.9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具备对时功能,能接收主站对时命令,或接收网络、北斗或GPS卫星等对 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 5.10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及子站应具有明显的装置运行、通信、遥信等状态指示 功能要求 6.1 概述 为了适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快速定位、隔离及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以及配电自动化终端设 备即插即用等功能,可以采用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和集中式馈线自动化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故障 隔离及自愈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及可适应性,所使用的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设备 应具备设备对等通信及实现即插即用(P&.P)的要求,并且保证不同厂家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互联、互 换及互操作,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设备之间能够通过相互通信实现故障快速定位、隔离及非故障区域恢 复供电,并将处理结果上报配电自动化主站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系统及其通信协议编写能够为配 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实现上述功能提供支持 6.2基本功能要求 6.2.1数据采集要求 6.2.1.1采集并发送交流电压,电流 其中 电压输人标称值:100V/220V,50Hz; a
GB/T35732一2017 电流输人标称值:5A/1A; b 电压电流采样精度:0.5级; c 有功、无功采样精度:l.0级 d) 在标称输人值时,每一回路的功率消耗小于0.5VA; e f 短期过量交流输人电流施加标称值的2000%(标称值为5A/1A),持续时间小于1s,配电终 端应工作正常 6.2.1.2状态量采集;开关动作、操作闭锁、储能到位等信息,软件防抖动时间10ms一60000ms可设 遥信分辨率不大于2nms,支持上传带时标的遥信变位信息 6.2.1.3采集蓄电池或超级电容的直流电压 6.2.2设备诊断及维护要求 6.2.2.1应具备自诊断、自恢复功能,对各功能板件及重要芯片可以进行自诊断,故障时能传送报警信 息,异常时能自动复位 应具有当地及近方操作维护功能;可进行参数,定值的当地及远方修改整定,支持程序远程下 6.2.2.2 载,提供当地调试软件或人机接口 具备历史数据循环存储功能,电源失电后保存数据不丢失,支持远程调阅,历史数据包括事件 6.2.2.3 顺序记录、定点记录,极值记录,遥控操作记录等 6.2.2.4具备后备电源或相应接口,当主电源故障时,后备电源能自动无缝投人 6.2.2.5具备终端运行参数的当地及远方调阅与配置功能,配置参数包括零漂,变化阀值(死区),重过 载报警限值、短路及接地故障动作参数等 6.2.2.6具备终端固有参数的当地及远方调阅功能,调阅参数包括终端类型及出厂型号,终端ID号、嵌 人式系统名称及版本号,硬件版本号,软件校验码,通信参数及二次变比等 6.2.2.7具备当地及远方操作维护功能,遵循统一的查询、调阅软件界面要求;提供当地调试软件或人 机接口实现配电终端程序升级 6.2.2.8应满足通过对上通信口对设备进行参数维护,在进行参数、定值的查看或整定时应保持与主站 系统的正常业务连接 6.2.3其他要求 6.2.3.1具备软硬件防误动措施,保证控制操作的可靠性,控制输出回路应提供明显断开点,继电器触 点额定功率;交流250V/5A,直流80V/2A、,直流110V/0.5A或直流24V/5A的纯电阻负载;触点 寿命应满足通、断上述额定电流不少于10次 6.2.3.2具备时钟同步功能,接收主站(子站)或其他时间同步装置的对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 6.2.3.3具有明显的线路故障和终端状态,通信状态等就地状态指示信号 6.3分布式FA的功能要求 6.3.1分布式FA概述 分布式FA可分为速动型、缓动型两种类型的分布式FA,如下 a 速动型分布式FA,通过配电终端之间相互通信,在变电站切除故障之前,实现馈线的故障定 位、隔离和非故障区域自动恢复供电的功能,并将处理过程及结果上报配电自动化主站; b)缓动型分布式FA,通过配电终端及FA控制器之间相互通信,在变电站切除故障之后,实现馈 线的故障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域自动恢复供电的功能,并将处理过程及结果上报配电自动化 主站
GB/35732一2017 6.3.2逻辑判断要求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具有故障检测功能,根据检测到故障信号启动分布式FA逻辑判断,分布式 FA逻辑判断能自动适应电网运行方式调整 6.3.3功能投退 分布式FA具备硬压板和软压板,实现分布式FA的功能投退 6.3.4异常情况处理 分布式FA能适应通信异常、开关拒动等多种异常情况 出现异常情况时,分布式FA宜闭锁 6.3.5FA信息生成 分布式FA将故障处理过程及结果生成FA动作信息,上报配电自动化主站,主要信息至少应包括 分布式FA系统投退开关状态信号、分布式FA相关馈线开关FA动作启动信号、分布式FA相关馈线 开关FA动作正常结束信号、分布式FA相关馈线开关FA动作开关拒动信号、其他FA异常结束信号 6.3.6信息安全要求 分布式FA信息交互及逻辑控制信息交互,应符合相关安全要求 6.4即插即用的功能要求 6.4.1上电自动注册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具备上电自动向主站进行注册,以便实现配电终端的自动识别及自动接人 实现方式参见附录B 6.4.2订阅/发布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所提供的服务能够被配电主站进行订阅,在接收配电主站订阅完成的服务模 型后,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能够按照新的服务模型提供服务,所有数据均按照服务模型进行准确发布, 实现方式参见附录C 6.4.3模型传输服务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支持模型传输服务,用于与配电主站之间传输服务模型 6.4.4通信要求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遥测,遥信及遥控数据宜采用符合IEc60870-5-101,IEC60870-5-104,IEEE 1815;2012等通信规约进行传输,传输的数据含义在数据服务模型里进行描述,数据服务模型使用模型 传输服务进行传输 技术要求 7.1环境条件 7.1.1环境温度、湿度 环境温度、湿度见表1.
GB/T35732一2017 表1工作场所环境温度和湿度分级 环境温度 湿度 级别 使用场所 最大变化率 范围 相对湿度 最大绝对湿度 % C/min g/m 1 一5十45 0.5 595 29 室内 C1+ -5~十7o 0100 35 户外 l.0 C2 -25十55 0.5 0100 29 遮蔽场所 35 C3 40十70 1.0 10100 户外 特 定 CXN 注:CX级别根据需要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7.1.2周围环境要求 7.1.2.1无爆炸危险,无腐蚀性气体及导电尘埃,无严重霉菌存在,无剧烈振动冲击源 7.1.2.2接地电阻应小于4Q. 7.2电源要求 7.2.1供电方式 供电方式有如下几种方式 电压互感器(TV)供电; a) b 外部交流电源供电 电流互感器(TA)供电; c 电容分压式供电 d 其他形式供电 e 7.2.2供电电源要求 7.2.2.1电源输人和输出应实现电气隔离 7.2.2.2主供电源应具备后备电源的充电管理功能,当主供电源供电不足或消失时,电源模块应能给出 告警信号并自动无缝切换到后备电源供电 7.2.2.3供电电源采用交流220V供电或电压互感器供电时 aa 电压标称值应为单相220V或110V(100V); 标称电压容差为+20%-20% 频率为50Hz,频率容差为士5%; o d 波形为正弦波,谐波含量小于10% 7.2.2.4直流电源技术参数指标如下 a 电压标称值为220V、110V、48V或24V b 标称电压容差为+15%-20% c 电压纹波不大于5% 7.2.2.5配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如果使用TA取电方式,取电TA开路电压尖峰值宜小于300V,否则 应加装开路保护器
GB/35732一2017 7.2.2.6如果使用TA取电方式,对TA感应供电回路应具备大电流保护措施,当一次电流达到20kA 并持续4s时,配电终端不应损坏 7.2.3配套电源要求 7.2.3.1终端配套GPRS时通信电源稳态负载能力宜不小于6w,暂态负载能力宜不小于10w,持续 时间>501 mS 7.2.3.2终端配套xPON或者其他通信设备时通信电源稳态负载能力宜不小于15w,暂态负载能力宜 不小于20W,持续时间>50n mS 7.2.3.3终端配套开关设备的有源接点输出容量(纯阻性负载)宜不小于 弹操机构:直流24V/16A或48V/16A a b 永磁机构(选配);直流l10V/60A、160V/60A或220V/60A; 电磁机构(VSP5):交流220V/16A 7.2.4后备电源 7.2.4.1后备电源宜采用蓄电池或超级电容 后备电源额定电压宜采用24 7.2.4.2 V、48V 7.2.4.3蓄电池寿命应不少于3年;超级电容寿命应不少于10年 7.2.4.4后备电源应能保证配电终端运行一定时间,满足如下要求 蓄电池;应保证完成分-合-分操作并维持配电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4h a b)超级电容;应保证分闸操作并维持配电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15min 7.3结构要求 7.3.1配电终端的结构形式应符合现场安装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7.3.2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在户外的配电终端结构应紧凑、小巧,外壳密封,能防尘,防雨,有较强 的环境适应能力 7.3.3配电终端应具备唯一的ID号,硬件版本号和软件版本号应采用统一的定义方式,硬件版本号可 通过二维码方式识别,ID号、软硬件版本号及二维码定义方式参见附录D 7.3.4应有独立的保护接地端子,接地螺栓直径不小于6mm,并可以和大地牢固连接 7.3.5配电终端中的接插件应满足IEC60512-2-2;2003的规定,接触可靠,并且有良好的互换性 7.3.6提供的试验插件及试验插头应满足IEC60512-2-2:2003的规定,以便对各套装置的输人和输出 回路进行隔离或能通人电流、电压进行试验 7.3.7外接端口采用航空接插件时,电流回路接插件应具有自动短接功能 7.3.8安装在户外(含遮蔽场所)的配电终端防护等级不得低于IEC60529:1989规定的IP55的要求; 安装在户内的配电终端防护等级不得低于IEC60529;1989规定的IP20的要求 7.3.9配电终端应具有统一的外观标识 7.4对二次回路要求 7.4.1取电设备二次回路端子额定电流应不小于7A,接触电阻应小于5mQ. 7.4.2遥信输人回路端子额定电流应不小于3A,接触电阻应小于15mQ 7.4.3遥信输人回路采用光电隔离,并具有软硬件滤波措施,防止输人接点抖动或强电磁场干扰误动 7.4.4配线在两个端子之间不容许有接头及分支线,配线端部需套上绝缘软管,并写明编号,编号正 确,字迹清楚;当端子已接有二根导线时,不得加装第三根,应设法加装端子;对于插接式端子,不同截面 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对于螺栓连接端子,当接两根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
GB/T35732一2017 7.4.5电流回路应经过试验端子,其他需断开的回路宜经特殊端子或试验端子,试验端子应接触良好 7.4.6强、弱电端子宜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有明显标志并设空端子隔开或设加强绝缘的隔板 7.4.7接线端子应与导线截面匹配,不应使用小端子配大截面导线 7.4.8导线与电气元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盘、柜内的导线不应有接 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 7.4.9 二次回路接地应设专用螺栓 7.5接口要求 7.5.1IFTU接口应采用航空插头的连接方式 7.5.2IDTU接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宜采用航空插头的连接方式 DTU通过通信方式接收状态监测、备自投,无功补偿,网络表等其他装置数据时,应采用IEEE 7.5.3 1815;2012,MoDBUS,IEC60870-5-104;2006或IEc60870-5-101;2003通信协议 7.6通信要求 7.6.1通信接口要求 7.6.1.1DTU,应具备不少于4个Rs232/485接口,2个10/1o0Mbit/s自适应的全双工以太网接口 7.6.1.2IFTU:应具备不少于2个Rs-232/485接口、1个10/100Mbit/s自适应的全双工以太网接口 7.6.1.3串口通信传输速率可选用1200bit/s,2400bit/s,9600bit/、等 7.6.2无线通信模块支持端口数据监视功能,监视当前模块状态,IP地址、模块与无线服务器之间的心 跳、模块与终端之间的心跳等;具备网络中断自动重连功能 7.6.3在主站通信异常时,配电终端应保存未确认及未上送的事件信息,并通信恢复时及时传送至 主站 7.6.4接受北斗或G;PS卫星时钟的授时指令或主站系统下发的对时命令,时钟同步精度要求如下 智能配电终端接受北斗或GPs卫星时钟的授时,时钟同步精度为14s; a 智能配电终端接受配电主站IEC60870-5-101;2003、,IEC60870-5-104;2006、,IEEE1815;2012 b) 通信规约对时命令时精度为1s 7.6.5终端应支持同时与多个主站进行通信 7.6.6使用以太网通信时,终端主要通过IP地址和端口号对主站进行识别,同时宜支持对主站MAc 地址进行识别 7.7分布式FA的技术要求 7.7.1通信要求 7.7.1.1装置之间采用对等通信方式 7.7.1.2采用通信时延较小的通信方式 7.7.1.3实时交互故障过流信号、开关信号等信息 7.7.2信息交互时间 7.7.2.1速动型分布式FA对等通信故障信息交互报文延迟时间<20ms 7.7.2.2缓动型分布式FA对等通信故障信息交互报文延迟时间<2001 ms 7.7.3故障处理时间 速动型分布式FA故障上游开关隔离时间二200ms 7.7.3.1 7.7.3.2缓动型分布式FA故障上游开关隔离时间<5s 7.7.3.3速动型分布式FA非故障区域恢复时间<5s
GB/35732一2017 7.7.3.4缓动型分布式FA非故障区域恢复时间<45s 7.7.4信号上送时间 分布式FA信号上送主站时间<3s 7.7.5信号上送正确率 分布式FA信号上送正确率>99.9% 7.7.6网络负载率 7.7.6.1正常运行方式下网络负载率<1% 7.7.6.2线路故障时网络负载率<5%. 7.8即插即用的技术要求 7.8.1即插即用的基本性能要求 遥测,遥信、,遥控数据响应的性能指标6.2所描述的对IFTU,IDTU的性能指标相关要求 7.8.2注册识别的时间响应要求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在尝试注册失败后应每3s尝试一次注册,直至注册成功;完成一次自动注册 及识别的时间应小于30s 7.8.3服务模型传输时间要求 对于IFTU,其服务模型传输时间应小于3s,对于IDTU,其服务模型传输时间应小于5s 7.8.4服务模型转换时间要求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在收到配电主站最新的服务模型后,自动按照新的服务模型提供服务,其转换 时间应小于10s 性能要求 8 8.1基本性能要求 8.1.1模拟量 8.1.1.1交流工频电量输入 交流工频电量输人要求如下 允许基本误差极限和等级指标,见表2; a b) 交流工频电量输人标称值,参比条件、输人回路要求及其影响量应符合IEC60688;2012中 4.5.1.1的有关规定 表 以基准值百分数表示的交流工频电量误差极限和等级指标的关系 士1% 误差极限 0.5% 士0 0.5 等级指标
GB/T35732一2017 8.1.1.2直流量输入 直流输人模拟量范围、模拟转换总误差的要求应符合IEC60870-3:l995中3.5.1的规定 8.1.1.3故障电流 故障电流采集要求如下 可测故障电流输人范围,见表3; a 在推荐故障电流输人条件下,故障电流的误差应不大于士5% b 故障电流输入范围 推荐等级 故障电流 非推荐 1oIn 推荐 20In 注:lIn为输人电流标称值 8.1.2状态量 8.1.2.1对用机械触点“闭合”和“断开”表示的状态量,仅考虑以无源空触点接人方式 8.1.2.2输人回路应有电气隔离及滤波回路,延迟时间为10ms~100ms 用一位码表示时闭合对应二进制吗"1”,断开对应二进制码"0" 8.1.2.3 8.1.2.4用两位码表示时;闭合对应二进制码“10”,断开对应二进制码“o1” 8.1.2.5状态量电压标称值见表4 8.1.2.6软件防抖动时间10ms60000ms可设,数字量采集分辨率不大于2ms 表4状态量电压标称值 单位为伏 状态量 直流电压 交流电压 24 48 优先采用值 110 220 8.1.3交流工频电量允许过量输入能力 8.1.3.1连续过量输入 对被测电流量施加下列某项的120%取其最大值),对被测电压量施加下列某项的120% 参比范围上限 a b) 标称使用范围上限 施加时间为24h,所有影响量都应保持其参比条件,在连续通电24h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 误差应满足其等级指标要求 8.1.3.2短时过量输入 在参比条件下,按表5的规定进行试验 10
GB/35732一2017 表5短时过量输入 与电流相乘的 与电压相乘的 相邻施加 被测量 施加次数 施加时间 系倍)数 系倍)数 间隔时间 电流 标称值× 20 300s 电压 标称值x2 0 l0s 在短时过量输人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满足其等级指标要求 8.2绝缘要求 8.2.1绝缘电阻 8.2.1.1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6 表6正常条件绝缘电阻 额定绝缘电压U 绝缘电阻要求 MQ U<60 >5(用250V兆欧表 U,>60 >5(用500V兆欧表》 8.2.1.2湿热条件;在温度40C士2C,相对湿度90%一95%的恒定湿热条件下绝缘电阻的要求见 表7 表7湿热条件绝缘电阻 额定绝缘电压U 绝缘电阻要求 MQ U,<6o >1用250V兆欧表 U,>6o >1(用500V兆欧表 8.2.2工频耐受电压 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设备的被试部分应能承受表8规定的工频电流电压1min的绝缘强度试 验,无击穿,无闪络现象 试验部位为非电气连接的两个独立回路之间各带电回路与金属外壳之间 表8工频耐受电压 额定绝缘电压U 试验电压有效值 UU,s60 500 60GB/T35732一2017 对于交流工频电量输人端子与金属外壳之间,电压输人与电流输人的端子组之间应满足施加 0Hz,2kV电压,持续时间为lmin的要求 8.2.3冲击电压 电源回路应按电压等级施加冲击电压,额定电压大于60V时,应施加5kV试验电压;额定电压不 大于60V时,应施加1kV试验电压;交流工频电量输人回路应施加5kV试验电压 施加1.2/50s 冲击波形,三个正脉冲和三个负脉冲,施加间隔不小于5s 以下述方式施加于交流工频电量输人回路和电源回路 a 接地端和所有连在一起的其他接线端子之间 b)依次对每个输人线路端子之间,其他端子接地; c 电源的输人和大地之间 冲击试验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满足其等级指标要求 8.3电磁兼容性 8.3.1电压突降和电压中断适应能力 按IEC60255-ll:2010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直接和公用电网或工厂及与电厂的低压供电网连接时,在电压突降(U值)为100%,电压中断为 0.5s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设备各项性能指标满足8.1的要求 8.3.2抗震荡波干扰的能力 按IEc60255-22-1;2007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正常工作大气条件下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在信号输人回路和交流电源回路,施加以下所规定的 高频干扰,由电子逻辑电路组成的回路及软件程序应能正常工作,其性能指标应满足8.1的要求 高频干扰波特性 波形衰减振荡波,包络线在3周期一6周期衰减到峰值的50% 频率:(1士0.1)MHz; 重复率;400次/s 高频干扰电压值如表9的规定 表9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试验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 级别" 电压/电流波形 试验值/(A/m 连续正弦波 30 工频磁场 连续正弦波 100 特定 连续正弦波 与厂家协商确定 衰减振荡波 30 衰减振荡波 阻尼振荡磁场 100 特定 衰减振荡波 与厂家协商确定 3级安装于典型工业环境中的设备:工厂,电厂或处于特别居民区内的设备;4级处于恶劣的工业环境或严重骚 扰环境中的设备;极为靠近中,高压敞开式和GIS或真空开关装置或其他电气设备的设备 12
GB/35732一2017 8.3.3抗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的能力 按IEC60255-22-4:2008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施加如表9规定的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电压的情况下,设备应能正常工作,其性能指标应符合 8.1的要求 8.3.4抗浪涌干扰的能力 按Ec025528.;2o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施加如表10规定的浪涌干扰电压和1.2/50!s波形的情况下,设备应能正常工作,其性能指标符 合8.1的要求 表10高频干扰、快速瞬变和浪涌试验的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 级别" 共模试验值 试验回路 2.5kVP 信号、控制回路和电源回路 高频干扰 信号、控制回路和电源回路 2.5kVP 1.0kVP 信号输人,输出,控制回路 2.0kVP 电源回路 快速瞬变 2.0kVP 信号输人输出回路、控制回路 4.0kVP 电源回路 2.0kVP 信号、控制回路和电源回路 浪涌 4.0kVP 信号、控制回路和电源回路 3 级安装于没有特别保护环境中的设备;居民区或工业区内的设备;4级严重骚扰环境中的设备设备极为靠近 中、高压敞开式和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或真空开关装置 8.3.5抗静电放电的能力 按IEC60255-22-2:2008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设备应能承受表11规定的静电放电电压值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操作人员通常可接触到的外壳 和操作点上,按规定施加静电放电电压,正负极性放电各10次,每次放电间隔至少为1s 在静电放电 情况下设备的各性能指标均应符合8.1的要求 表11静电放电试验的主要参数 试验值 试验项目 级别 接触放电 空气放电 土6kV 土8kV 静电放电 士8kV 士15kV 3级安装在具有湿度控制系统的专用房间内的设备;4级安装在不加控制环境中的设备 8.3.6抗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干扰的能力 按IEC61000-4-101994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13
GB/T35732一2017 设备在表9规定的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而且各项性能指标满足8.1的 要求 8.3.7抗辐射电磁场干扰的能力 按IEC6025-26.;201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设备在表12规定的辐射电磁场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而且各项性能指标满足8.1的要求 表12辐射电磁场试验主要参数 试验值 试验项目 级别" 电压/电流波形 10 80MHz~1000MHz连续波 辐射电磁场 1.4GHz2.0GHz连续波 30 8级安装于典型工业环境中的设备;工厂,电厂或处于特别居民区内的设备4级处于恶劣的工业环境或严重骚 扰环境中的设备;极为靠近中、高压敞开式和GIS或真空开关装置或其他电气设备的设备 8.4机械振动性能 设备应能承受频率为2HHz~9Hz,振幅为0.3mm及频率为9Hz500HHz,加速度为1m/、的振 振动之后,设备不应发生损坏和零部件受振动脱落现象各项性能均应符合8.1的要求 动 8.5连续通电的稳定性 设备完成调试后,在出厂前进行不少于72h连续稳定的通电试验,交直流电压为额定值,各项性能 均应符合8.1的要求 8.6可靠性 设备本体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低于50000h;配电终端(不含电源)的使用寿命应为 8年10年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检测 9 9.1静态检测 g.1.1检测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测量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不超过下列范围 D 试验环境温度;十10C一十30笔; b 大气压力:86kPa106.0kPa; 相对是度5%一石% c 9.1.2功能、性能检测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功能检测应满足附录E相关要求 9.2动态检测 分布式FA的动态测试方法及指标应满足附录F相关要求 14
GB/35732一2017 录 附 A 资料性附录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数据模型定义 配电自动化终端即插即用功能中的服务订阅模型为IEC61850定义的模型及按其扩展规则进行扩 展的模型,其主要包含的信息为配电主站希望配电终端所提供的服务描述(本部分常用数据服务项目见 表A.1,未列出部分在实际应用中按照IEcC61850进行定义) 表A.1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常用数据服务项目 数据分类 数据服务描述 直流采集1 直流采集2 装置温度 A相电压 B相电压 C相电压 零序电压 遥测数据 A相电流 dsRelayAin B相电流 C 相电流 序电流 线路频率 线路功率因数 线路总有功 线路总无功 交流1失电 交流2失电 蓄电池活化启动 蓄电池活化结束 远方/就地把手位置 柜门位置 遥信数据: dsRelayDin 开关分位 开关合位 开关储能信号 事故总信号 过负荷告警 A相I段过流告警 15
GB/T35732一2017 表A.1续 数据分类 数据服务描述 B相I段过流告警 C相I段过流告警 零序I段过流告警 A相I段过流告警 B相段过流告瞥 遥信数据: dsRelayDin C相l段过流告警 零序I段过流告警 过负荷跳闸 过流I段跳闸 过流I段跳闸 16
GB/35732一2017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注册信息报文格式 按照6.4.1所定义的配电自动化终端上电自动注册过程,与之对应的有四种信息报文:注册请求报 文、注册确认报文,注册成功报文、注册结束报文 其报信息文格式及意义与IBC60870-5-104所规定 保持一致 表B.1给出了注册请求报文的格式 表B.1注册请求报文 报文信息(十六进制) 字节长度 描述 起始字节 1字节 报文开始标志0x68 报文长度 1字节 报文长度0x09 类型标识 1字节 报文类型0x35 可变赖长限定词VsQ(n个信息元素 1字节 有多个信息元素时sQ;=1 2字节 传送原因 x06注册请求 设备地址 2字节 默认值为0x01 信息对象地址 3字节 默认值为0x00 召唤限定词 1字节 默认值为0xl4 表B.2给出了注册确认报文的格式 表B.2注册确认报文 报文信息(十六进制 字节长度 描述 起始字节 1字节 报文开始标志0x68 报文长度 1字节 报文长度0x09 类型标识 字节 报文类型0x35 可变长限定词VSQ(n个信息元素 字节 有多个信息元素时SQ: 传送原因 2字节 0x07;注册确认 设备地址 2字节 默认值为0x01 信息对象地址 3字节 默认值为0x00 召唤限定词 1字节 默认值为0xl4 表B.3给出了注册成功报文的格式 17
GB/T35732一2017 表B.3注册成功报文 报文信息(十六进制) 字节长度 描述 起始字节 1字节 报文开始标志0x68 报文长度 1字节 报文长度0 )x09 !字节 报文类型0x35 类型标识 可变长限定词VSQ(n个信息元素) 1字节 有多个信息元素时sQ;=1 传送原因 2字节 0x0A:注册成功 设备地址 2字节 默认值为0x01 默认值为0x00 信息对象地址 3字节 召唤限定词 字节 默认值为0xl4 表B4给出了注册结束报文的格式 表B.4注册结束报文 报文信息(十六进制 字节长度 描述 起始字节 报文开始标志0x68 1字节 报文长度 1字节 报文长度" 0x09 类型标识 1字节 报文类型0x35 可变长限定词VSQ(n个信息元素 字节 有多个信息元素时sQ;= 传送原因 0x08;注册结束 2字节 设备地址 2字节 默认值为0x01 信息对象地址 3字节 默认值为Ox00 召唤限定词 1字节 默认值为0xl4 18
GB/35732一2017 录 附 资料性附录 即插即用实现方式 概述 C.1 配电终端的即插即用是指配电终端在具有统一标准的电气和数据接口的硬件基础上,将配电终端 数据映射进行统一、标准化的建模,实现配电终端现场调试过程中基于标准的数据模型进行信息交互 数据的传输则按照标准数据模型将其映射到现有IEC60870-5-104:2006,IEC60870-5-101:2003进行 传输,从而实现终端设备的即插即用及多厂家系统设备互换功能,降低现场调试及维护工作量,提高配 电自动化系统设备的调试及维护效率 配电终端即插即用功能由设备上电注册、信息订阅/发布及数据传输过程组成 C.2上电注册 C.2.1注册连接建立方式 在进行上电自动注册时,配电自动化主站作为TCP/IP协议的服务器端对注册请求进行监听,端口 使用2404,配电自动化终端上电后作为TCP/IP客户端主动向配电主站发起注册连接请求,主站在收 到注册连接请求后接受连接,然后配电终端即可上送自描述信息 C.2.2配电自动化终端注册过程 配电终端注册信息报文格式参照IEC60870-5-104:2006进行定义,包含配电终端注册请求、注册 确认、注册成功注册结束四个流程,过程如图C.1所示 配电主站 配电终端 注册请求 注册确认 注册确认 注册成功 注册结束 注册结束 图C.1配电自动化终端注册过程 c.2.3注册信息定义 为了与IEC60870-5-104:2006的一致性,注册信息报文格式定义及意义与其保持一致 C3订阅/发布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所提供的服务能够被配电主站进行订阅,在接收配电主站订阅完成的服务模 19
GB/T35732一2017 型后,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能够按照新的服务模型提供服务,所有数据均按照服务模型进行准确发布 订阅过程在配电终端注册完成之后进行,在配电终端注册完成后,配电主站根据配电终端IP地址 信息及设备地址信息然后综合GIS信息生成配电终端服务订阅模型文件,然后将其通过webService 服务将其发布到配电终端,如图C.2所示 配网 配电自动化主站 终端模板 AM/FM 图模信息 系统配置工具 终端系统 配置文件 图c.2配电自动化终端服务订阅/发布示意图 服务订阅模型文件名称定义为device.xnml,配电终端在接受到主站服务订阅模型后,按照配电主站 订阅模型要求将其发布成本地所需的IEC60870-5-104协议所需的信息顺序点表,配电终端即可使用 IEC60870-5-104;2006协议按照新生成的信息顺序点表上送配电主站所订阅的数据,配电主站收到 IEC60870-5-104:2006上送的数据信息后即可按照自身的服务订阅模型对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 模型传输服务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应支持模型传输服务,用于与配电主站之间传输服务模型 模型传输服务有 两个应用功能;发送主站服务订阅模型和获取配电终端现有服务模型 发送主站服务订阅模型是配电 主站订阅完成后将其服务订阅信息下传到配电终端的通道,获取配电终端现有服务模型则是配电主站 直接获取配电终端现有服务模型的通道,其过程如图C.3所示 配电主站 配电终端 发送服务订阅模型 服务1 服务2 获取服务订阅模型 图C.3模型传输服务示意图 20
GB/35732一2017 C.5通信要求 C.5.1 通信过程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遥测、遥信及遥控数据使用IEC60870-5-104:2006进行传输,传输的数据含 义在数据服务模型里进行描述,数据服务模型使用模型传输进行传输 配电自动化终端即插即用通信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动注册、服务订阅、数据传输 C.5.2自动注册 配电主站作为TCP/IP的服务器端对2404端口进行监听,配电终端则作为TCP/IP客户端向驻扎 发起连接,建立连接成功后开始注册过程,注册结束后配电主站记录下配电终端的P地址、设备地址等 信息,然后配电终端将本地设置为已经注册状态,关闭TCP连接,此后只有在认为干预清除注册状态的 情况下才能向主站发起注册请求 C.5.3服务订阅 配电主站在收到配电终端的注册信息后按照配电终端信息从AM/FMI,库导出对应的设备模型 再按照需求生成服务订阅模型,然后调用模型传输服务将其传送到配电终端,配电终端接收到服务订阅 模型后将其映射到IEC60870-5-104;2006所需要的信息点表,此时即可进行数据传输服务 C.5.4数据传输 在服务订阅完成后,配电终端开始以TCP/IP服务器端对2404端口进行监听,这时主站再以 TCP/IP客户端的形式向配电终端发起IEC60870-5-104;2006通道的建立连接请求,TCP/IP通道建立 成功后即可通过IEC60870-5-104协议向配电主站上送其订阅的数据 21
GB/T35732一2017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号、软硬件版本号及二维码定义 终端类型标识代码 D.1 配电终端类型标识代码由3部分组成,其类型标识代码见图D.1,代码含义见表D.1 0:基本型终端 !:标准型终端 2:动作型终端 2:二逊终端 3:三遥终端 D;:站所终端 F;饿线终端 T:配变终端 图D.1配电终端类型标识代码 表D.1类型标识代码表 终端类型 代码 D30 DTU"三遥”终端 D21 TU"二遥”标准型终端 D22 IDTU“二遥”动作型终端 F30 IFTU“三遥”终端 IFTU“二遥”基本型终端 F20 F21 IFTU“二遥”标准型终端 FTU“二遥”动作型终燃 F22 注“三遥”指遥测,遥信和遥控;“二遥”指遥测和遥信 例如,类型标识代码为D21-表示IDTU“二遥”标准型终端 D.2ID号标识代码 配电终端的ID号由24位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ID号结构由5部分组成,其结构和代码见表D.2 表D.2代码结构及位数 序号 代码名称 终端类型 商代码 生产批号 生产日期 生产流水 位数位 22
GB/35732一2017 配电终端ID号的第13位代表终端类型;第49位代表终端厂商代码,其中第47位统一由电 网公司进行分配,第89位由厂商自定义;后15位由数字组成,第10~12位代表生产批号;第13一20位 代表生产日期,第21一24代表生产流水 例如,终端ID号:F20×××××X12020130708109表示生产日期为2013年7月8日的FTU终 端“二遥”基本型 D.3硬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配电终端的硬件版本号由6位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其结构由2部分组成,见表D.3 表D.3代码结构及位数 序号 代码名称 版本类型 硬件版本号 位数(位) 终端硬件版本号的第12位为英文字母HV,代表硬件版本;第36位为硬件版本号,具体定义 方式由厂商自定义,第4位和第5位中间加点间隔,其标识方式见图D.2 HV 硬件版本号 代表硬件版本 图D.2配电终端硬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例如,配电终端硬件版本号:HV22.02表示硬件版本号为22.02 D4软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配电终端的软件版本号由7位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其结构由2部分组成,见表D.4 表D.4代码结构及位数 序号 代码名称 版本类型 软件版本号 位数(位 终端软件版本号的第12位为英文字母sV,代表软件版本;第3一7位是软件版本号,具体定义方 式由厂商自定义,第4位和第5位中间加点间隔,其标识方式见图D.3 sv 软件版本号 代表软件版本 图D.3配电终端软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23
GB/T35732一2017 例如,终端软件版本号SV56.023表示软件版本号为56.023 D.5二维码信息 配电终端的二维码信息结构由6部分组成,见表D.5 表D.5二维码信息结构 序号 号 ID 代码名称 终端类型 厂商代码 终端型号 硬件版本 生产日期 例如,“类型:D30,厂商:××集团,型号:IDTU3001,ID:D30××××××13020130208112,硬件 版本;HV20.11,生产日期:2013年2月8日” 二维码见图D.4 图D.4配电终端二维码信息 24
GB/35732一2017 录 附 E 规范性附录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功能、性能检测 E.1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功能检测 E.1.1检测接线连接图 功能检测平台主要由被测装置、一台模拟主站的计算机、一台模拟量发生器、一台数字量发生器和 -台模拟开关组成,其接线图如图E.1所示 模拟主站 EE 电源 被测装置 模拟量输入 控制量输出 数字量输入 状态量发生器 模拟量发生器 模拟开关 电源 电源 电源 图E.1功能检测接线图 E.1.2数据采集检测 数据采集检测要求如下: a 模拟量采集进度检测;使用模拟量发生器产生电压、电流信号并经被测装置模拟量输人通道输 人,然后在模拟主站读取被测装置上送的电压、电流等模拟量数据,其模拟量采集进度应符合 6.2.1要求; b 状态量采集检测:设定好被测装置软件防抖时间后,使用状态量发生器产生两路数字量输人, 两路数字量信号时间相差2ms,依次产生脉冲宽度小于软件防抖时间及大于软件防抖时间的 数字量脉冲输人;在模拟主站接收到的状态量信息应符合6.2.1要求 E.1.3设备诊断及维护检测 设备自诊断功能、维护接口、参数整定及软件升级方式等相关功能应符合6.2.3要求 E.1.4控制操作检测 从模拟主站重复下发多次(间隔20s)控制指令,被测装置应能正确控制模拟开关进行动作,其控制 25
GB/T35732一2017 功能各项指标应符合6.2.3要求 E.1.5时钟同步检测 被测装置应能接受模拟主站或者其他时间同步装置下发的时钟同步命令,对被测装置本地时间进 行校正,符合6.2.3要求 E.1.6就地状态指示检测 使用模拟量发生器模拟线路故障信息,被测装置应将故障信息在就地使用指示灯进行显示;设备通 信状态等信息也应在就地使用指示灯进行显示 E.1.7电源检测 电源检测要求如下: 供电电源检测:被测装置供电方式、电器隔离、后备电源及电源参数等要求应符合7.2.1、7.2.2 a 要求: b 配套电源检测;被测装置配套GPRs,xPON或者其他通信设备时的负载能力和配套开关设备 的有源接点输出容量应符合7.2.3要求 后备电源检测;后备电源形式,容量、额定电压等要求应符合7.2.4要求 E.1.8结构检测 设备外观与结构应符合7.3要求 E.1.9二次回路检测 二次回路接触电阻、隔离方式、接地方式及强弱电布线方式等应符合7.4要求 E.1.10接口检测 检查被测装置接口形式与外接设备通信协议等应符合7.5要求 E.1.11通信检测 通信接口数量、无线通信模块功能、通信异常处理及时钟同步指标应满足7.6要求 E.2性能检测 E.2.1环境适应性检测 E.2.1.1低温性能试验 将被测装置置于低温试验箱中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在7.1.1规定温度下保温4h,待被测装置内 部各元件达到热稳定后,测试其电气性能 被测装置性能应符合8.1规定要求 E.2.1.2高温性能试验 将被测装置置于高温试验箱中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在7.1.I规定温度下保温4h,待被测装置内 部各元件达到热稳定后,测试其电气性能 被测装置性能应符合8.1规定要求 E.2.2交流工频过量输入检测 按照8.1.3要求输人交流工频过量信号,测试结束后设备各项功能指标应符合8.1.1、8.1.2要求 26
GB/35732一2017 E.2.3绝缘检测 绝缘检测回路包含电源输人回路对地、交流输人回路对地、信号输出出点回路对地、开人回路对地、 电源输人对交流输人,电源输人对信号输出,交流输人对信号输出、交流输人对开人回路、电源输人对开 人回路,具体如下: 绝缘电阻检测;按照各回路电压等级使用对应的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测量时间不小于5s,各 回路绝缘电阻指标应符合8.2.1.1和8.2.1.2要求 b 绝缘强度检测;按回路电压等级使用耐压测试仪进行绝缘强度检测,实验电压从零开始,在5 内逐渐升到规定值并保持1 min. ,各回路绝缘强度指标应符合8.2.2要求 冲击电压检测:电源回路应按电压等级施加冲击电压,额定电压大于60V时,应施加5kV试 验电压;额定电压不大于60V时,应施加1kV试验电压;交流工频电量输人回路应施加5kV 试验电压;施加1.2/504s冲击波形,三个正脉冲和三个负脉冲,施加间隔不小于5s;冲击试验 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符合8.1要求 E.2.4电磁兼容测试 电测兼容检测方法及性能指标应符合8.3要求 E.2.5机械振动检测 对被测装置施加频率为2Hz一9H么,振幅为0.3mm及/为9H么一500Hz,加速度为1m/、的 振动之后,检查被试装置的外观,应无松动和损坏,其性能指标应符合8.1爱求 振动,振动完成后 27

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GB/T35732-2017解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以及减少能源浪费,推广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而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则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GB/T35732-2017《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牵头制定,于2017年正式发布实施。该技术规范规定了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功能、性能、结构、接口、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测试方法,为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研发、生产、应用提供了规范依据。

其中,该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 术语和定义
  • 通用要求
  • 结构要求
  • 功能要求
  • 性能要求
  • 测试方法
  •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这些内容为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的指导标准。通过严格遵守GB/T35732-2017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高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使用成本和维护难度,提升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GB/T35732-2017《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的出台,为我国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和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技术规范类似的标准

电子海图技术规范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试验技术规程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试验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试验技术规程的编号:GB/T35731-2017。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试验技术规程共有23页,发布于2018-07-01
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的编号:GB/T35735-2017。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共有22页,发布于2018-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