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956-2017

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Methodsofdeterminationandcalculationofheatbalanceincontinuousreheatingfurnaceforsteelrolling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的编号:GB/T33956-2017。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共有24页,发布于2018-04-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H0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77
  • 实施日期2018-04-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4页
  • 文件大小1.32M

以图片形式预览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 GB/T33956一2017 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Methodsofdeterminationandcalculationofheatbalanceincontinuous reheatingfurnaeforsteelrolling 2017-07-12发布 2018-04-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3956一2017 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的术语和定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基准,设备及炉 子概况、炉子近期生产情况、测试准备、测试步骤、测试内容、部位与方法、计算方法、热平衡测试报告主 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钢铁行业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其他行业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 GB/T476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GB/T508石油产品灰分测定法 GB/T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石油计量表 GB/T1885 GB/T6284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工业燃料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基本规则 GB/T13338 GB/T17040石油和石油产品硫含量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谐法 SH/To172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高温法) 术语和定义 GB/T1333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热平衡测试与计算基准 4.1基准温度 采用轧钢连续加热炉车间内距离炉墙外1m处测试的平均环境温度 4.2燃料发热量 对气体燃料采用湿煤气的低(位)发热量,对液体燃料采用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4.3热平衡测试范围 根据测试要求,做全炉(包括余热回收装置)或(和)炉膛热平衡的测试与计算 4.4热平衡测试时间 在人炉物料品种及规格不变,炉子工况稳定的情况下连续测试 热平衡测试限定在8h内完成,测试
GB/T33956一2017 次数不能少于2次,每次为1h 其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测试每小时不少于4次,然后取平均值 4.5热平衡计算单位 以每吨人炉物料消耗的热量为计算单位,即kJ/t 设备及炉子概况、炉子近期生产情况 S 5.1设备及炉子概况 设备及炉子概况参见附录A填写 5.2炉子近期生产情况 被测炉子前一个月的平均技术经济指标参见附录B填写 6 测试准备 6.1熟悉设备状况 熟悉炉子及有关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与运行情况,并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等 6.2制定测试方案 根据测试要求制定测试方案,并选择能够代表炉子实际生产情况的钢种及测试部位和测试点 6.3组织测试人员 根据测试方案组织测试人员 测试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指挥,按工作需要对测试人员进行分工,并 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 6.4准备测试仪器和工具 准备好所需测量工具,对现场已有仪表及各种便携的测量仪器进行校正,满足测试要求 工厂无计 量装置时,在测试前应安装符合测试要求的计量装置 6.5选择测试时机 测试前及测试过程中,炉况及其上下游工序工作情况应正常 6.6预备性测试 正式测试之前宜对其中的几项或全部项目进行必要的预备性测试,验证测试手段的可靠性 测试步骤 按测试内容进行测试与记录 采用以测量为主控制中心记录数据为参考的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 分析整理,并按本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提供测试报告 测试内容、部位与方法 8 8.1主要测试内容 主要测试内容参见附录C
GB/33956一2017 8.2测试部位与方法 8.2.1燃料 8.2.1.1燃料量测试 燃料量可由经过校核的计量装置读取 8.2.1.2燃料的取样分析及发热量测试 8.2.1.2.1气体燃料 气体燃料应在燃烧器前煤气管道上的取样孔进行取样,一般每小时取一次,如果煤气成分波动较 大,可适当缩短取样间隔时间 气体燃料用气相色谱进行成分分析 气体燃料含水量用吸收法或露点法测试 气体燃料发热量应根据气体分析成分及含水量换算成湿成分,然后计算出气体燃料低(位)发热量 8.2.1.2.2液体燃料 液体燃料取样应在平衡测试期间内,从油喷嘴前管道中连续取2k试样,混合均匀后,迅速倒人两 只约1以的瓶内装满常封,以备化脸 液体燃料可按GBT476的规定进行成分分析,其余按GBT 6284、GB/T17040、SH/T0172、 GB/T508,GB/T1884和GB/T1885的规定进行分析 液体燃料发热量按GB/T384的规定进行 8.2.1.3燃料压力和温度测试 在换热器前后和燃烧器前,用热电偶测温,用压力计测量压力 8.2.2助燃空气 8.2.2.1空气流量的测试 从现场接近燃烧器前的管道上仪表读取 也可用皮托管和U型压力计或热球风速计测试 8.2.2.2空气湿度测试 用干湿球温度计测出相对湿度,再换算成绝对湿度 8.2.2.3空气温度的测试 在换热器进、出口和燃烧器人口前,用热电偶进行测试 8.2.3物料 8.2.3.1物料重量测试 物料重量采用现场计量装置称量,也可根据尺寸、密度计算 8.2.3.2 物料温度测试 采用热电偶测温法进行测量 也可采用红外热像仪或红外测温仪对出炉窑的物料表面温度进行测
GB/T33956一2017 量 测量应分别在物料进炉炉门开启前3s内和出炉炉门开启后3s内完成 8.2.3.3氧化烧损测试 氧化烧损率采用称量法测试 8.2.4烟气 8.2.4.1烟气量测试 可用皮托管与微压计配合测量多点烟气流速后算出 8.2.4.2出炉烟气温度测试 炉膛烟道人口处、换热装置人出口处用热电偶测试 8.2.4.3烟气取样和分析 姻气取样位置与测温点相同 建议采用便携式或在线烟气分析仪 亦可采用直接取样装袋送实验 室进行成分分析 8.2.5炉膛温度和压力 8.2.5.1炉膛温度测试 采用现场检测装置读取,应按炉体结构分为预热段、加热段、均热段等分别测试 8.2.5.2炉膛压力测试 由现场仪表直接读取或用便携式微压计测量,测试点位置按热工测试相关规定确定 8.2.6炉体、排烟装置、炉膛、管道表面温度与热流量 测量炉体、排烟装置和炉膛至排烟装置间空气、煤气(或烟气)管道等表面温度时,可将表面温度相 近的地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用热流计直接测出各部分的平均热流量和平均温度,或用红外热像仪、表 面温度计等测出各部分平均温度,计算出热流量 每平方米测点不少于五个 8.2.7炉门及孔洞监测 记录炉门及孔洞在1h内的开启时间,测量出炉门及孔洞的高度、宽度,孔洞炉气的成分取样分析、 温度与压力的测试方法分别与烟气取样的分析及炉温、炉压测法相同 8.2.8冷却水监测 8.2.8.1冷却水耗量测量 在人口或出口应尽量安装流量计测试,也可用体积法测试计算 8.2.8.2冷却水温度测试 在人口和出口处采用温度计测试 8.2.9汽化冷却 8.2.9.1 蒸发量测试 由现场计量仪表直接读取
GB/33956一2017 8.2.9.2蒸汽温度、压力及给水温度测试 蒸汽温度、压力及给水温度由现场计量仪表直接读取 计算方法 g.1热收入项目的计算 9.1.1燃料燃烧的化学热量的计算按式(l)计算 =BQ Q 式中: Q -燃料燃烧的化学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t) B -每吨人炉物料的燃料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或立方米每吨(m=/t); Q. -燃料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或千焦每立方米(k/m) G 燃料的低(位)发热量的计算按式(2)计算 Qi=126gco十108p瞪358fen598fe.眺十234H 式中 燃料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或千焦每立方米 Q (kJ/m); 气体燃料各湿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PcosPIyPcIIPcH塔9Hss 气体燃料各湿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按式(3)计算 100 Z”=Z" i00千0.124 式中 Z、2"气体燃料中任意湿成分含量和对应的干成分含量(体积分数),%; -干气体燃料的含水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gm g.1.2燃料带人的物理热量的计算按式(4)计算 Q=B(e,l,一ct. 式中 燃料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每吨人炉物料的燃料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或立方米每吨(m/t);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燃料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及c 燃料在0至/,及 间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 C]或千 c, 焦每立方米摄氏度[kJ/mC] 对于气体燃料,平均比热容按式(5)计算 十) cco9cos十cco,9co十CH9i睡 100 式中: -气体燃料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摄氏度[kJ/m]; 湿气体燃料中cOCO,、H,成分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摄 cco,cco、cH, 氏度[k/m C)] 气体燃料各湿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Pcos、Pco、9 对于液体燃料,平均比热容按式(6)计算
GB/T33956一2017 6 =1.735十0.0025 c 式中 -液体燃料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kg]; C -燃料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助燃空气带人的物理热量的计算按式(7)计算 9.1.3 Q=BaL;(eit一cet. 式中 助燃空气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每吨人炉物料的燃料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或立方米每吨(m'/t); 空气系数 ! 理论湿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或立方米每千克(m'/kg) 空气在0至及,同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极氏度[/(m'.c] Ck、cke -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对于液体燃料,空气系数按式8)计算 221 (8 一0.5Pco" 05H3 Pog 21一79 pN 式中 空气系数 9o'、Po',9'、'及9" -干烟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对于气体燃料,空气系数按式(9)计算 2 55 Poy 21一79 (co'十o+ 十9aO 9eH收 9N" gco十Pcos十cH 十PH,s 十m心 式中 空气系数 0 fo'、fo'、fo'、9if'、9'、9u'及仰、 干烟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燃料的各湿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9N、Pco、Pecos、PeH、Pe,;、PH,s 理论湿空气量按式(10)计算 .(10 L =L(1十0.00124g 式中 ! -理论湿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或立方米每千克(m'/kg); -干空气的含水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gk 理论干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i)或立方米每千克(mr/ke). L 对于液体燃料,理论干空气量按式(1)计算 L”=0.0889wcY十0.2667wc' 11 0.0333(woy ZU'sY 式中: L" -理论干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或立方米每千克(m/ke); wer,w、,wo及ws -燃料的成分含量(质量分数),% 对于气体燃料,理论干空气量按式(12)计算: L"-0023.8(p 十gcos十0.0952ec +0017("+-)心 c
GB/33956一2017 十0.071 12 0.0476go 4PH,sN 式中: L 理论干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或立方米 每千克(m/kg); 9、gcos,f、c,.E,Pu及foy 燃料的成分含量体积分数),% g.1.4雾化蒸汽带人的物理热量的计算按式(13)计算 13 Q =BG,(h,一h ,r 式中: -雾化蒸汽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每吨人炉物料的燃料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或立方米每吨m/t); G -单位燃料的雾化蒸汽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 及h -雾化蒸汽在使用及环境条件下的比嫦,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ha -蒸汽在使用条件下的汽化潜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9.1.5物料带人的物理热量计算按式(14)计算 Q=10(c,心 一Cl 式中: Q. -物料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物料在0至郎及间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民度[k/(kgC] ,及 c -物料人炉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9.1.6物料氧化反应热量计算按式(15)计算 Q,=5645160a 15 式中 物料氧化反应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物料氧化烧损率,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 9.1.7收人热量总和习Q按式(16)计算 习Q=Q+Q十Q十Q+Q+Q. (16 式中 习Q -收人热量总和,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燃料燃烧的化学热,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燃料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助燃空气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雾化蒸汽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物料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物料氧化反应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t) Q 9.2热支出项目的计算 9.2.1出炉物料带出的物理热量计算按式(17)计算: (17 Q=1000(1一a)(ec',,一c 式中: Q'" -出炉物料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物料氧化烧损率,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 物料在0至,及! 间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I/(kg刀
GB/T33956一2017 -物料出炉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9.2.2烟气带出的物理热量计算按式(18)计算: Q'=|Bwv .t. 18 c,l,一e,t 式中 烟气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 每吨人炉物料的燃料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或立方米每吨(m'/t); 不完全燃烧时烟气修正系数; b 完全燃烧时的实际湿烟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nr/m)或立方米每千克(m:/Akg) T 炉门、孔洞逸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见9.2.8); V G -每小时人炉物料量,单位为吨每小时(t/h); 及 -姻气在0至t,及 间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摄氏度[k/m' ]; c cy 烟气出炉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当空气系数a>1时,不完全燃烧时烟气修正系数按式(19)计算 100 (19 b= 100 5-5y 式中 -不完全燃烧时烟气修正系数; -干烟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Pcos、PH 当空气系数a<1时,不完全燃烧时烟气修正系数按式(20)计算 100 20 .8P千可.2PwR-47仍F 00十1.88o 十l 式中 不完全燃烧时烟气修正系数; -干烟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fo',f'、fcH'及fo 对液体燃料,完全燃烧时的实际湿烟气量按式(21)计算 .(21 V =V +[a(1十0.00124g一1]L”十1.24G. 式中 V -实际烟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kg); V 理论烟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kg); 空 气系数,按式(8)计算; 干空气的含水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4" L" 理论干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nm')或立方米每千克(m/kg); G 单位燃料的雾化蒸汽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 理论烟气量按式(22)计算 V =0.0187wce十0.112w十0.007ws十0.008w十0.0124w十0.79L"(22 式中 V 理论烟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kg); 燃料的成分含量(质量分数),%; 7cY、'HY、w'sY、7'NY Z心 燃料中水分含量,%; 理论干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或立方米每千克(m'/kg) L
GB/33956一2017 对气体燃料,完全燃烧时的实际湿烟气量按式(23)计算 23 V”=V"十[a(1十0.00124gk一1]L" 式中: V -实际烟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 V 理论烟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 空气系数,按式(9)计算; -干空气的含水量,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 gk L" -理论干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或立方米每千克(m'/kg). 理论烟气量按式(24)计算 v;=0.0I[gw十3fe球+(n+")9-暗十fo睡十乡暗十3f比十乡心十9H,]+0.79L" 24 式中 V" -理论姻气量.单他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 燃料的各湿成分的含量(体积分数),%; Pcos9cIPcH哪PcoPyPHgss9NPH,oO L -理论干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 或立方米每千克(m/kg). 烟气在0至t,间的平均比热容按式(25)计算 25 -c,fo'十cfo'十 ,一O0 式中: 烟气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摄氏度[kJ/m'C] 湿烟气中cO,cO,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摄氏度[k/ Ccocco m'] 湿烟气中cO,co,的含量(体积分数),% fo'fon" 9.2.3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计算按式(26)计算 Q一v:138fo'十1089n'十358pan 26 十 式中 d 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B 每吨人炉物料的燃料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或立方米每吨(m/t); 不完全燃烧时烟气修正系数; b V 完全燃烧时的实际湿烟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m)或立方米每 千克(m/kg)3 湿烟气中cO,H,CH的含量(体积分数),% co'、9'、e 9.2.4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Q为燃油残留及烟气中残炭损失热量,若能测量出燃油残留及烟 气残炭量则按相应的热量计算,否则忽略不计 9.2.5炉子附件的吸热量计算按式(27)计算 27 Q=G(e''一ci1t 式中: Q -炉子附件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G 人炉吨物料加热附件(链带等)的重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及c 附件在0至及间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kg]; c 及t 附件出炉及进炉时温度,单位摄氏度(C).
GB/T33956一2017 g.2.6炉体表面散热量计算按式(28)计算 习q.A Q' 二 G 式中 Q 炉体表面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第i部分炉体表面平均面积热流量,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k/m h)] q 第部分炉体表面散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A G 每小时人炉物料量,单位为吨每小时(t/h). 第,部分炉体表面平均面积热流量如不能直接测量,可按式(29)计算 1273 273十i 3十le =20.4le 29 -aa(一t. I十 q 100 100 式中 第i部分炉体表面平均面积热流量,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kJ/mh]; g -炉体表面黑度 -第i部分炉体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对流给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kJ/m'] d 无风时,对流给热系数按式(30)计算 )- a小=At一te 30 式中 对流给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kJ/nm'h] a 系数,散热面向上时A=11.7,向下时A=6.3,垂直时A=9.2: A -第i部分炉体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横置圆柱时,对流给热系数按式(31)计算 (31 -以( 式中 对流给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kJ/(m'h)] aa -第i部分炉体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圆柱直径,单位为米(m. dd 当风速w<5m/s时,对流给热系数按式(32)计算 32 aa=22.2十15.1w 式中: 对流给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k/mh] a W -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当风速w>5m/s时,对流给热系数按式(33)计算 ai=27.1w0" 33 式中 对流给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小时[k/mh)]; a W -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g.2.7炉门及孔洞辐射的热量计算按式(34)计算: 10
GB/33956一2017 1273 1273 十e" 3十 Q,=20.41习A'声 34 100 100 式中 Q -炉门及孔洞辐射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每小时人炉物料量,单位为吨每小时(t/h); G 炉门、孔开启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3 角度系数; -1h内开启门、孔时间,单位为秒(s); 炉门及孔洞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9.2.8炉门及孔洞逸气损失热量计算按式(35)计算 Q=Q十Q 35 式中: 炉门及孔洞逸气损失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逸气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逸气带出的化学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a 逸气物理热量计算按式(36)计算 36 Q山=习V(c,t一c,t 式中: 逸气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熊每吨(/9 Q c及 -炉门孔洞处的炉气在0至1及人间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立方米摄民皮 Cyel [[k/(m》 C] -炉门、孔洞处的炉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每小时人炉物料量,单位为吨每小时(t/h); G -通过炉门、孔洞的逸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Ah). 炉门及垂直孔洞的逸气量按式(37)计算 力 十 281br 9.8 (37 十(o一A) - V= p一p,,(273十tn 式中 -通过炉门、孔洞的逸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炉门孔洞底部的炉气表压,单位为帕斯卡(Pa); p -环境温度下的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i'); P 下炉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P l H 炉门、孔洞的平均开启高度,单位为米(m); 流量系数,厚墙从=0.82,薄墙从二0.682(当<3.5d时为薄墙,》为炉墙的厚度,l为炉门、 孔洞的当量直径). -炉门、孔洞的平均宽度,单位为米(m). 百 炉门、孔洞1h内的开启时间,单位为小时(h) 大气压,单位为帕斯卡(Pa) 力 -炉门、孔洞处的炉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y 11
GB/T33956一2017 环境温度下的空气密度按式(38)计算 1.293 38 0 o325 1- 十京 式中 环境温度下的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1 0 大气压,单位为帕斯卡(Pa)7 p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下炉气密度按式(39)计算: p 1十p × 39 o o1325 1十 273 式中 -;下炉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e/mi)7 p, -标准状态下,炉气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p -炉门、孔洞处的炉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l -炉门、孔洞底部的炉气表压,单位为帕斯卡(Pa); 大气压,单位为帕斯卡(Pa) p 标准状态下炉气的密度按式(40)计算 44Pco十18PH.o十64gs十28pN 十32Po十 (40 0 22.4又100 式中 -标准状态下,炉气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炉门、孔洞逸出气体成分含量(体积分数),% 、夕、fn fco.、9HoPsn 通过水平孔洞的逸气量按式(41)计算 42l从Ar( 十1 (41 V - 9.8X273+ 式中 通过水平孔洞的逸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V -水平孔洞底部的炉气表压,单位为帕斯卡(Pa); 声 t下炉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 流量系数,厚墙从=0.82,薄墙"=0.62(当心<3.5d时为薄墙,为炉墙的厚度,d为炉门、 孔洞的当量直径); 水平孔洞的逸气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水平孔洞1h内的开启时间,单位为小时(h); 大气压,单位为帕斯卡(Pa). p 水平孔洞处的炉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y 逸气化学热量计算按式(42)计算 Qh= ,十108p,十358fc十589p w,(129fo H 式中: -逸气化学热量.单位千焦每吨(/D7 Qa 每小时人炉物料量,单位为吨每小时(/h); G 12
GB/33956一2017 -通过炉门,、孔洞的逸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炉门、孔洞逸出气体成分含量(体积分数),% gco、9HgcH、Pe., 9.2.9冷却水的吸热量计算按式(43)计算 43 Q,=(G,(e' ct 式中: Q -冷却水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G -每吨人炉物料的冷却水用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冷却水在1'、!下的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 -冷却水出、人炉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g.2.10汽化冷却的吸热量计算按式(44)计算: 7e Q'=G.(h 一"" 44 100 式中: Q -汽化冷却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G 人炉每吨物料的产汽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 蒸汽的比熔,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给水的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kg)]; 给水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汽化显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蒸汽湿度,用百分数表示(% 7e" 9.2.11 氧化铁皮带出的物理热量计算按式(45)计算 45 Q'=1000a(e't' c.t 式中: Q -氧化铁皮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物料氧化烧损率,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 ';及c 氧化铁皮在0至'及 温度下的平均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kgC]; ' -氧化铁皮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9.2.12余热回收装置表面散热量Q'1计算方法同9.2.6 9.2.13炉膛至蓄热室间的烟姻道散热量Q'的计算;若余热回收装置同炉膛之间有一定距离,此项需要 计算,计算方法同9.2.6 若余热回收装置安装在炉墙上,此项不需要计算 9.2.14空气(或煤气)管道及蒸汽管道散热量Q'计算方法同9.2.6 9.2.15其他工质带走的热量Q'包括回收后外供的水蒸气、雾化蒸汽、压缩空气等 具体项目和计算 方法,可根据被测加热炉的特点和工艺要求具体计算 9.2.16热平衡各项收人热量总和习Q与已测各项支出热量总和之差即为差值AQ,按式(46)计算 Q=习Q 46 +Q十Q十+Q's) 式中: 习Q -收人热量总和,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出炉物料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姻气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炉子附件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13
GB/T33956一2017 Q 炉体表面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炉门及孔洞辐射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炉门及孔洞逸气损失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Q 冷却水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 Q 汽化冷却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氧化铁皮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余热回收装置表面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炉膛至余热回收装置间的烟道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空气(或煤气)管道及蒸汽管道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其他工质带走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与已测各项支出热量总和之差,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热平衡允许相对误差值为士5%以内按式(47)计算 差值包括未测出的支出热量及误差 Q ×10o<5 47) ( 习Q 式中 习Q与已测各项支出热量总和之差,单位为千焦每吨(k/t); AQ 习Q 收人热量总和,单位为千焦每吨(J/t). 支出热量总和计算按式(48)计算 9.2.17 >Q'=Q'+Q'Q'十+Q'十AQ 48 式中 习Q -支出热量总和,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出炉物料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烟气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Q 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炉子附件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炉体表面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炉门及孔洞辐射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炉门及孔洞逸气损失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冷却水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汽化冷却的吸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氧化铁皮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余热回收装置表面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炉膛至余热回收装置间的烟道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空气(或煤气)管道及蒸汽管道散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其他工质带走的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5 习Q与已测各项支出热量总和之差,单位为千焦每吨(/t) Q 9.2.18计算回收并用于加热炉上的例如预热空气或煤气的)循环热量Q.Q及其总和习Q 同时算出其占收人热量总和的百分数 9.3热平衡表 将全炉(包括余热回收装置)或炉膛热平衡各收,支项热量的计算结果列人表1中 14
GB/33956一2017 表1热平衡表 收人 支出 热量 热量 符号 项目 符号 项目 10J/t ×10kJ/t Q Q' 燃料燃烧的化学热量 出炉物料带出的物理热量 Q 燃料带人的物理热量 Q' 烟气带出的物理热量 Q 助燃空气带人的物理热量 Q' 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 O 雾化燕汽带人物理热量 Q'" 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 物料带人的物理热量 Q 炉子附件的吸热量 物料氧化反应热量 Q 炉体表面散热量 Q Q" 炉门,孔洞辐射热量 Q" 炉门、孔洞逸气损失热量 Q 冷却水的吸热量 Q0 汽化冷却的吸热量 Qm 氧化铁皮带出的物理热量 Q 余热回收装置表面散热量 炉膛至余热回收装置间 Q'3 烟道散热量 空气(或煤气)管道及 燕汽管道散热量 其他工质带走的热量 Q 差值 合计 l00 100 合计 注1,百分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注2;热量值取4位有效数字 9.4热效率 全炉热效率计算按式(49)计算 Q" Q 49 ×100% 们 Q 式中: 全炉热效率,%; 7 Q 出炉物料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雾化蒸汽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Q -燃料燃烧的化学热,单位为千焦每吨(k/t) Q 炉膛热效率计算按式(50)计算 Q. ×100% 50 2 Q-Q 15
GB/T33956一2017 式中 炉膛热效率,%; 出炉物料带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J/t) Q -雾化蒸汽带人的物理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吨(k/t) 习Q -热平衡各项收人热量总和,单位为千焦每吨(kJ/t) 9.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按表2计算和填写 表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 符号或算式 单位 数值 小时产量 t/h " 炉底强度 1000 kg/(mh 供热强度 GI/h 10-"Q G GJ/t 单位热耗 10-"Q 10热平衡测试报告 热平衡测试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前言; aa b 主要设备概况及生产状况; c 主要测试数据; d 物料平衡表; e 热平衡表; f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g 分析及改进意见; 测试单位、负责人.报告执笔人审核人(签字》. h 16
GB/33956一201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设备及窑炉概况 表A.1设备及窑炉概况表 厂车间)名 加热炉炉型 炉子设计单位 炉子施工单似 加热炉编号 项目 单位 数值或内容 轧机概况 型号 作业率 设计年产量 实际年产量 主要产品规格 加热炉概况 座数 设计 每座年加热量 额定 实际 设计 额定 每座小时加热量 实际 炉底有效尺寸(有效炉长×炉内宽》 各部位所用耐火材料种类 平均发热量 种类 燃料 燃烧器前温度 燃烧器前压力 平均小时用量 形式 尺寸 额定能力 燃烧装置 个数 供热点装置 供热比例 17
GB/T33956一2017 表A.1(续) 数值或内容 项目 单位 材质 尺寸 物料 单重 加热温度 炉底强度 装料排数 冷却方式 小时耗水量或产汽量 根数 纵横水管 直径 炉底管 管底比 包扎施工方法 包扎部位及面积 寿命(包扎使用寿命) 节能效果包扎前,后对比 类型 座数 每座小时产气量 产汽利用效率 余热锅炉 进水温度 蒸汽压力 蒸汽温度 蒸汽湿度 型号 台数 鼓风机 压力 风量 型号 台数 引风机 吸力 引风量 绝热情况 炉体 密封情况(炉门数 台数 物料推进机构 能力 出料方式 18
GB/33956一2017 表A.1(续》 数值或内容 项目 单位 型式 升降步进行程 步进机构 水平步进行程 步进周期 配置 高度 烟囱 上、下部内径 温度 热工仪表测试时记录 压力 流量 大修年限 修炉情况 年修炉次数 额定 热量单耗 上年平均 最低年平均 19
GB/T33956一2017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炉子工作月报 表B.1炉子工作月报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值或内容 加热时间 升温时间 保温时间 停炉时间 月加热物料量 平均小时加热物料量 主要加热物料规格 加热物料月平均单重 使用燃料种类及低发热量 10 月耗燃料量 平均单位热耗 12 炉子交替作业情况 13 炉子是否正常生产 20
GB/33956一2017 录 附 资料性附录 主要测试内容 表c.1主要测试内容 厂车间)名 加热炉编号 测试日期及起止时间 序号 单位 数值或内容 项目 大气压力 Pa 车间平均气温 气象状况 % 相对湿度 风速 m/s 均热段用量 kg/t或m'/t 上加热段用量 kg/t或m'/t 下加热段用量 kg/t或m'/t 燃料 压力 Pa c 燃料(或预热后)温度 成分 低发热量 kJ/t或J/m 均热段用量 kg/t或m'/t 上加热段用量 kg/t或m'/t 下加热段用量 空气 kg/t或m'/ 压力 Pa 空气(或预热后)温度 物料量 尺寸长×宽×高 mm×mm×mm 每块(根)重量 物料 人炉温度 出炉温度 重量 氧化铁皮 温度 出炉温度 烟气 出炉成分 21
GB/T33956一2017 表c.1(续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值或内容 散热面积 m 炉体各部 表面温度 /mh 表面热流 时间 高×宽×厚 mm 开启炉门孔 静压 Pa 温度 炉气成分 耗水量 kg/t 人口温度 C 冷却水 C 出口温度 压力 Pa 蒸发量(或用水量 kg/t 蒸汽压力表压) Pa o 10 汽化冷却 蒸汽温度 蒸汽湿度 进水温度 重量 e 附件 人炉温度 出炉温度 均热段 各段炉气成分 上加热段 12 下加热段 与炉尾(进料口)距离 m 沿炉长方向温度及 炉温 压力分布 炉压 Pa 22

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GB/T33956-2017标准介绍

轧钢连续加热炉是一种利用高温气体或电阻材料对钢坯进行连续加热的设备,其加热过程中需要进行热平衡测试和计算。而GB/T33956-2017标准就是规定了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一、标准适用范围

GB/T33956-2017标准适用于连续加热炉内钢坯热平衡测试和计算方法的规定,包括喷煤加热和气体加热两种方式。

二、标准主要内容

GB/T33956-2017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术语和定义
  2. 测试设备
  3. 测试步骤
  4. 测试数据处理
  5. 计算方法
  6. 结果报告
  7. 检验规则

三、标准实施效果

GB/T33956-2017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和计算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轧钢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节约和环保提供技术支持。

四、结论

总之,GB/T33956-2017标准规定了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是保障轧钢行业安全生产、节约能源和环保的重要标准。

和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类似的标准

矿井提升用钢丝绳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矿井提升用钢丝绳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矿井提升用钢丝绳的编号:GB/T33955-2017。矿井提升用钢丝绳共有49页,发布于2018-04-01
热处理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热处理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热处理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的编号:GB/T33957-2017。热处理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共有23页,发布于2018-04-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