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6194-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Methodoftestingtheperformanceofcoolstoragesystem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的编号:GB/T26194-2010。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共有39页,发布于2011-06-152011-06-15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7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7.130.20
  • 实施日期2011-06-15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9页
  • 文件大小1.57M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国家标准 GB/T26194一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Methodoftestingtheperformaneeofcoolstoragesystems 2011-01-14发布 2011-06-15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6194一2010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定义和符号 分类 要求 仪器 测试方法 测试程序 数据记录 10结果计算 11测试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设计日负荷分布实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液体流量测量方法 22 附录c资料性附录确定流体流动空间变化的一种方法 2 附录D(资料性附录)蓄冷系统设备图示例 26 附录E(资料性附录测试报告 32
GB/T26194一201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以美国国家标准ANSI/ASHRAEStandard150-2000RA2004)《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英文版)为依据制定,其框架与ANS1/ASHRAEStandard150-2000RA2004)基本相同,结构和技术 内容做了比较多的修改 本标准由商务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同方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 州贝龙环保热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庆珠、于志强、杜英芬、胡汪祥、汪训昌、解国珍、王宝龙、马国远、李先庭、 孙洲阳徐齐越、孙圣鉴,范明升、王琳、于洋 m
GB/T26194一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一种测试蓄冷系统冷却能力和效率的方法,确定了进行该测试所需的检测设备、数据 及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一个完整的蓄冷系统的测试 本标准不适用于包含空气侧分布的测试,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24(所有部分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 GB/T18517制冷术语 GB/T18680封闭管道中导电液体流量的测量电磁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术语、定义和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GB/T185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蓄冷系统eolstoragesystem 用于满足全部或部分制冷负荷的蓄冷装置的总称 该系统由制冷机组、蓄冷介质、蓄冷装置或容 器、散热设备或散热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可以是总制冷系统的支系统 3.1.2 蓄冷装置cowlstoragedeviee 所有储存冷量的容器和蓄冷空间 包括;载冷剂以及辅助设备,如热交换器、搅拌器、循环泵、流量 调节器、阀门和折流板等 3.1.3 蓄冷循环coolstorageeyele 蓄冷装置完成一个蓄冷和释冷的交替过程 该过程使系统起始蓄冷和释冷终结时状态相同 .1.4 3 蓄冷介质coolstoragemedium 用于储存冷量的物质 3.1.5 载冷剂transferuidi 把冷量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流体介质
GB/T26194一2010 3.1.6 完全蓄冷状态fullychargedconditom 依照设计要求,蓄冷装置处于不再继续储存冷量的状态 该状态由系统停止蓄冷循环控制指令完 成,该指令是系统正常控制程序的一部分 3.1.7 完全释冷状态flydischargedconditionm 蓄冷装置处于没有更多的有用冷量可从其本身释放的状态 3.1.8 蓄冷量cool sapacity storage 由蓄冷装置储存的、可供将来使用的最大冷量 3.1.9 蓄冷系统供冷量colstoragesystemeapaeitsy 由蓄冷系统提供的相对于特定设计日负荷分布的最大冷量,其值由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来确定 3.1.10 有效蓄冷量usablestoragecapaeity 对于某一特定蓄冷循环,在释冷温度等于或低于最高可用释冷温度时,从蓄冷装置中释放出的总冷量 3.1.11 名义蓄冷量alstorwgecapaeity 蓄冷装置在名义工况下的最大蓄冷量 3.1.12 蓄冷库存量storageinventory 蓄冷装置中即时存储的有效冷量 3.1.13 释冷量dischargeeapaeity 由释冷量测试确定的蓄冷装置的蓄冷量 该释冷量等同于5.3k)1)中第一项定义的完全释冷条件 下的有效蓄冷量 3.1.14 峰值释冷率peakdisehargerate 蓄冷装置释冷的最大速率 3.1.15 系统比能eyelespeeificeneryuse 经过单个或多个完整蓄冷循环后,从蓄冷负荷中带走的总冷量(kwh)与总耗电量(kwh)之比值 总耗电量指测试状态下输人到蓄冷系统中的所有电量 3.1.16 蓄冷系统能效eoolsoragesystemefieieney 经过单个或多个完整蓄冷循环后,总耗电量(kwh)与从蓄冷负荷中带走的总冷量(kwh)之比值 与“系统比能”互为倒数 3.1.17 蓄冷效率storageefieieney 释冷量与蓄冷量之比值 3.1.18 临界释冷点critiealdischi hargepoint 在负荷分布曲线上,由所需释冷量和现有蓄冷库存量相比最大的状态点
GB/T26194一2010 3.1.19 负荷分布adprutile 个周期内冷负荷的总体描述 负荷分布详述了在特定状态下、至少包含一个完整的蓄冷循环中, 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负荷分布表明了每小时的总冷负荷、制冷机组和蓄冷装置的冷量输出以及蓄 冷装置的蓄冷状态 负荷分布也指出逐时负荷下对应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和流量 表A.1和表A.2 分别列出了两个负荷分布实例的完整数据 3.1.20 设计日负荷分布speiiedluadpofile 蓄冷系统预计或要求达到的负荷分布 即用于设计蓄冷系统和确定设备尺寸的负荷分布,或实际 或期望的用冷负荷分布 3.1.21 追加冷负荷pulldownload 对于间歇运行的蓄冷系统蓄冷系统停止运行阶段,用户端会发生一定量的负荷积累,必须在系统 开机初期得以满足而多提供的冷负荷 3.1.22 最大允许蓄冷周期maximumallowablechargingperiod 蓄冷装置必须完成蓄冷过程所需的时间周期 该周期一般取决于当地电价结构、建筑运行安排和 设计运行策略 3.1.23 最高可用供冷温度maximumusablecoolingsupplytemperature 满足冷负荷条件下的最高载冷剂供冷温度 3.1.24 最高可用释冷温度maximumusabledischargingtemperature 从蓄冷装置中获取有用冷量时的最高流体温度,该温度可以满足测试的特定要求 a)对于制冷机组位于蓄冷装置上游配置的系统,最高可用释冷温度通常等于最高可用供冷温度; b)对于制冷机组位于蓄冷装置下游配置的系统,最高可用释冷温度等于制冷机组提供最高可用 供冷温度时需要的人口温度 c 如果用户不考虑在额定运行条件下测量蓄冷量,最高可用释冷温度可设定的高一点 3.1.25 空间变化spatialvariation 由被测参数在被测空间内的不均匀性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采用修正的数据可消除由于空间变化 导致的不确定性 3.2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C 单位转换常数 C=36000k/kwh)(1000L/m/60s/min)=60000. 比热,k/kg c Em -单位冷量的用电量,kwh/kwh 蓄冷系统部件的能量输人.kw. E 离开系统流体的流量,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m/h F -流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m`/h F N -每小时记录间隔的个数,小时-',N;=60/t,(N为整数)
GB/T26194一2010 在蓄冷试验期间,蓄冷到蓄冷槽中的总蓄冷量,kwh Qarse 在记录的时间间隔i内,蓄冷到蓄冷槽中的蓄冷量,kwh -在j小时内,蓄冷到蓄冷槽中的蓄冷量,kwh 在释冷试验期间,来自蓄冷槽的总释冷量,kwh 在记录的时间间隔i内,来自蓄冷槽的释冷量,lkwh Qaiaha 在小时内,来自蓄冷槽的释冷量,kwh Queh 在蓄冷系统容量试验期间,供给负荷的总冷量,kWh Q Q. 在记录的时间间隔i内,供给负荷的冷量,kWh Q 在j小时内,供给负荷的冷量,kwh -进人系统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C T T -离开系统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C 进人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 T 离开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c 释冷量测试的小时数 蓄冷测试的小时数 te 蓄冷系统供冷量或效率测试的小时数 t 记录时间间隔,min. tm 密度,kg/m 蓄冷效率 pier 分类 本标准所进行的测试可分为以下几类 a)释冷量测试:测试从蓄冷装置中取出的用于满足特定的负荷分布的冷量; b) 蓄冷量测试;测试在蓄冷时间内可以蓄存到蓄冷装置中的冷量 该测试不可用于制冷剂直接 制冰系统 e)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测试由蓄冷系统提供的用于满足特定的负荷分布的冷量; 蓄冷系统能效测试;测试蓄冷系统循环时的输出总冷量与总耗电量之比 d) 5 要求 5.1测试准备 55 .1.1采用本标准进行测试的蓄冷系统,应使系统中所有安装的并正在工作的部件都处于全运行状 态,包括所有的控制元件、控制程序 5.1.2采用本标准进行测试之前,蓄冷系统应从完全蓄冷状态到至少75%释冷状态运行5个以上循 环,同时不应少于蓄冷装置厂家推荐的循环次数,用以确保蓄冷装置的初始测试状态能够代表正常的运 行状态 5.2仪器 5.2.1采用本标准测试的蓄冷系统应提供测量下述参数的仪器 流体流量和温度测量位置见图1 5.2.1.1对于蓄冷系统供冷量和蓄冷系统效率的测试 F 测试时通过蓄冷系统的流体流量,m/h ! -测试时离开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T 测试时进人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GB/T26194一2010 5.2.1.2对于释冷量测试和蓄冷量测试 F -测试时通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m'/h T测试时进人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C T 测试时离开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 5.2.1.3对于蓄冷系统效率测试 测试位于系统边界内的所有水侧设备的电能消耗 对于用其他能量驱动而不是电能驱动的设备应 提供合适的仪器设备来测量输人能量 5.2.1.4适用于某些蓄冷系统的可选测量 蓄冷装置中的液位,用于测量某些冰蓄冷系统内的蓄冷库存冷量 蓄冷装置中的垂直温度分布,用于测量某些水蓄冷系统内显热的库存冷量 蓄冷系统 (At, 蓄冷装置 器 冷 槽 (Al,Fp (Al,T 蓄冷系统边界 苔冷装置边界 T 蓄冷系统的流体出口温度,C 蓄冷系统的流体进口温度,c T T 冷装置的流体进口温度,C T 蓄冷装置的流体出口温度. ! 负荷的流体进口温度,C; T 负荷的流体出口温度,C 流量(可以置于人口或出口侧).m'Ae F 通过蓄冷系统的流体 通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可以置于上游或下游),m'/h; F -通过负荷的流体流量位于上游或下游),m'/h; AtT 蓄冷槽的流体进口温度,当蓄冷槽旁通阀关闭时可用于替代T.C; AltT 蓄冷槽的流体出口温度,当蓄冷槽旁通阅关闭时可用于替代T,,C AltF -通过蓄冷槽的流体流量,当蓄冷槽旁通阀关闭时可用于替代F,m'/h. 图1通用蓄冷系统测试示意图 依据5.3e>.6.3.日和7.l,对给定系统测试时,测量点T一T,和F一F的位置应由测试主管 5.2.2 部门指定 5.2.3仪器应满足第6章的要求
GB/T26194一2010 5.3所需资料 在按本标准进行测试前,测试主管部门应确立以下资料 a 所要进行的测试类别; b)系统测试时加载的设计日负荷分布 该负荷分布应该包括蓄冷系统每个小时、每一部分的流 量,进、出口温度以及相应的预期的蓄冷状态 参见表A.1和表A.2的负荷分布实例 整个蓄冷系统的流程图,包括 所有主要部件以及连接管线; 流体流量和温度测点的位置,测点位置见7.l; 2) 3)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和蓄冷系统效率测试时的系统边界,见7.1.2 释冷量和蓄冷量测试的系统边界,见7.1.3 蓄冷系统能力测试时的运行描述 例如:在特定时间段,可能需要限制制冷机组与蓄冷装置的 用冷负荷; 蓄冷系统效率测试时,需要测量耗电量的系统部件清单 耗电量的测量至少应包括向负荷处输送冷量所需的所有部件的耗电量,包括蓄冷装置输 件、制冷压缩机、冷水泵、主要分路的冷水泵、冷却水泵及风扇; 耗电量的测量可能也包括三级剩.辅助分路的水系或其他部伴 fD 计算出的临界点处的负荷量.出现的时间及此时蓄冷库存量与总蓄冷量的比值; 蓄冷时期内最长允许蓄冷周期 g 最高可用释冷温度 h 最高可用供冷温度 i 完全蓄冷状态的判定 j 测试主管部门应选择判断完全蓄冷状态的准则,它可以是以下状况之一 1 当流量为5.3b)中指定的值时,蓄冷装置的出口温度应连续15min低于预定值 蓄冷装置中液体高度或冰的厚度持续15min大于预定值 计算出的累计蓄冷量大于预定值; 数据记录仪器测量的蓄冷量达到预定基准值 温度、液位高度或蓄冷量这些表明完全蓄冷状态的量应由测试主管部门来指出 它们可 以是设计值,也可以是按当前运行策略确定的数值 k 完全释冷状态的判定: 1测试主管部门应选择判断完全释冷状态的准则,它可以是以下状况之一 当流量为5.3b)中指定的值时,蓄冷装置的出口温度连续15tmin高于最高可用释冷 温度; 蓄冷装置中流体的液位高度连续15min小于预定值; 计算出的累计蓄冷库存量小于预定值; 数据记录仪测量的释冷量达到一个预定基准释冷量 温度、液位高度或蓄冷量这些表明完全释冷状态的量应由测试主管部门来指出 它们可 以是设计值,也可以是按当前运行策略确定的数值 D 蓄冷装置周围允许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温度; 如果蓄冷系统采用了水以外的其他载冷剂,应以书面形式提供流体的体积百分比浓度和折射 m 率之间的关系数据; 所使用的仪器按第6章的要求进行校准或验证的书面技术说明 n 除非已提供5.3中指定的所需资料,否则不宜声明采用本标准 所有要求的资料应按第11章的 要求,在测试报告中以文件形式列出
GB/T26194一2010 仪器 6.1概述 6.1.1无论是现有的,还是为了测试专门安装的仪器,都应满足6.2一6.8的要求 6.1.2本标准中的仪器精确)度,要求对大多数系统蓄冷量计算误差不大于10% 对误差有更精确 要求的用户,或由于某种原因想校验测试结果的实际误差的用户,应在进行测试之前完成误差分析,以 确保仪器规格和潜在的因素不会过度影响测试结果 为了确定测试结果的实际误差范围,测试后也应 进行误差分析 6.1.3注明为可任选的仪器可不受6.2~6.8的要求限制 温度测量 6.2.1测量仪器及其附带的读数装置的准确度、精确)度和分辨率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准确度、精确)度和分辨率要求 温度测量 温差测量 名 称 准确度 士0.15 士0.1 精确)度 士0.10 士0.075 士0.05 士0.05 分辨率 6.2.2所安装的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应按6.8.2和6.8.3的规定进行校验 6.2.3 用来测量某一部件温差的传感器应由生产商配对校准标定 如满足下述条件,表面温度传感器可用于本标准的测量 a)满足6.2.1和6.2.2的要求; b) 安装在室内; 在管路与传感器之间涂导热胶 c) 采用导热系数不高于0.04w/m K)的闭孔绝热材料保温,在传感器前后至少15cm与外界 D 隔离; 环境温度与被测温度相差不大于25C; o f当用两个表面温度传感器来测量一个温差时,两个传感器的环境温差不应大于5C 6.3液体流量测量 依据标准 6.3.1 液体流量测量依据下述标准 a)孔板式流量计应满足GB/T2624的要求; b) 电磁流量计应满足GB/T18660的要求; e)对于没有现行标准适用的仪器,例如;通过测速来测流量的插人式流量计(涡轮流量计、转子流 量计和靶式流量计),应按实际情况采用生产商的建议; d 液体流量测量方法参见附录B
GB/T26194一2010 6.3.2校准 液体流量计应由生产厂或第三方机构,在测试进行前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内进行过实验校准标定 校准至少应选择预计流量的三个代表值,即最小,典型及最大流量与相关检定合格标准进行比较 建议 采用5个点来进行适当的曲线拟合 6.3.3精度要求 测量仪器及其附带的读数装置的准确度、精确)度和分辨率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准确度、精确)度和分辨率要求 称 测 定 误 差 准确度 量程的士5% 精确度 量程的士2% 分辨率 量程的士0.1% 6.3.4动态响应 仪器应能够在整个流量范围内进行流量测量,并达到规定的准确度 6.3.5双向流 对于流动方向随着运行模式变化而变化的流量测量点,流量计应采用双向流量计或使用两个单向 流量计 6.3.6测量点 流量计除按生产厂家技术文件要求安装外,还应满足下述条件 a)流量计应安装在直流管段上,至少在距其上游20倍管径与下游10倍管径的管长内,不存在任 何干扰因素; b) 流量计不应安装在流体向下流动的垂直管路上; e)流量计不应安装在泵的吸人端" d)对插人式流量计,测量杆应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安装 a 如果没有要求的直流管段,或在动态流动状态,如剧烈的涡流,或空间变化较大,超过5%,应 采用准确度不依赖均匀流型的流量计,或使用流量整流装置,见6.8.4 6.3.7 校验 安装的流量计的准确度应按6.8.4的规定进行校验 6. 4 电功率测量 电功率应采用真值功率表测量 4.2电功率测量及其附带的读数装置的准确度不应超过测量值的2% 6.5密度测量 6.5.1载冷剂的密度应采用相应温度范围内的液体比重计来测量
GB/T26194一2010 6.5.2液体比重计测得的载冷剂在水中的百分比与实际值的准确度,不应超过士2% 6 6 浓度测量 6.6.1对于乙二醇载冷剂,乙二醇在水中的百分数可用折射计测量的折射率来得到 6.6.2折射计测得的乙二醇在水中的百分比与实际值的准确度,不应超过士2% 6.7数据记录仪 第9章中列出的数据应选用满足下述要求的数据记录仪来记录 记录间隔;应以不大于15nmin的均匀测量时间间隔进行记录,每小时内间隔个数为整数 每 个记录值应包含至少前45个在扫描速率下的单一测量值的平均值; b)扫描速率;数据记录仪应以不低于每秒5个点的速率进行单个测量数据采集 扫描间隔;在一组完整测量中,每次扫描间隔不应超过20s; 分辨率:记录仪的最小分辨率为满量程的0.1%,时间分辨率为1s 这相当于一个10进位的 d 逻辑数字转换器的分辨率; 准确度;记录仪的准确度应在满量程的0.25%之内 e f 精确)度:记录仪的精确)度应在满量程的士0.1%之内 时间测量;时间测量的最小分辨率应为1s,时间测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应在每小时1s g 之内 6.8测试仪器的现场校准 6.8.1概述 温度及流量仪器的准确度应校准到6.2.1和6.3.3所要求的范围内; a b)测量仪器准确度的现场校准工作应在测试前三个月内完成 用来校准现场安装仪器准确度的仪器应在测试前一年内进行过标定 6. 8. 温度校准 2 6.8.2.1温度传感器按相关标准,用冰浴,或水浴、或干井式温度校准器进行校准,通用两点法来校准 a)校准的仪器应符合相关检定合格标准,要求准确度在士0.05C之内 b)其中一个校准点应采用冰浴作为一级校准基准,除非传感器的设计使其不能测试0C 不能 用于测量0C的传感器应进行水浴校准,或在已知运行范围的最低温度值附近置于干井内进 行校正; 每个传感器都应用水浴,或在其运行范围的最高温度值附近的干井内进行校准 6.8.2.2水浴校准法 a)水浴应在一个保温容器中注人至少0.5L的水 b)将传感器从安装位置取下,与校正标定仪器一起浸人水浴中 等温度读数稳定在水浴温度时 至少在5min内以10s的时间间隔,用数据记录仪记录传感器温度读数和校准仪器读数 6.8.2.3冰浴校准法 冰浴应在一个保温容器中注人至少0.5L含有碎冰或片冰的水,冰和液态水应该为燕馆水 a 冰应占容器容积的50%,以便使大部分的冰都能悬浮于容器上方 b)将传感器从安装位置取下,浸没于冰浴中 等温度读数稳定在冰浴温度时,至少在5min时间 内以10s的时间间隔,在数据记录仪上记录传感器的温度读数 冰浴的校准读数为0C 6.8.2.4如果温度传感器的结构不允许浸人水中,则用干井式温度校准
GB/T26194一2010 6.8.2.5如果传感器读数与校准器的读数大于6.2.1规定的允许误差,则应更换传感器或调整数据采 集系统,采用合适的比例或进行补偿,并记录在仪器测试报表中,重复校准的步骤 6.8.3温差 温差的测量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校验 调整系统使两个传感器所接触的流体温度相同 例如,在校准蓄冷装置进、出口温度的测量 a 时,可设置蓄冷装置旁通阀来旁通通过蓄冷装置的整个流动; 至少在5min内,以每10s的时间间隔,在数据记录仪上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 b e)交换两个传感器的位置,重新按6.8.3b)来记录温度读数; d)如果两个温度传感器不能在6.2.1规定范围内读出真实的温差,换掉一个或两个传感器,重复 6.8.3a)e)的步骤 6.8.4液体流量 6.8.4.1流量传感器进行现场校验时,使用者应确保现场流动情况与实验室校准流动情况相一致,如 果测量点的流体截面分布对称、稳定,则可认为实验室的校准适用于现场装置 6.8.4.2本标准适用于空间变化小于或等于5%时的试验校准 空间变化可通过采样测量位置上管 截面的几个点的流动分布来确定 空间变化的测量方法参见附录C 空间变化sV采用式(1)进行计算 6.8.4.3 sV=(xs)/、N×下 式中; 置信度为95%,自由度为N的!分布的值; tss3 Smn 修正流量的标准偏差; 测量次数; N 下 修正流量F的平均值 详见附录C 6.8.4.4如果空间变化大于5%,可选用下述选项 a)选择另一个合适的测量位置; 安装一个整流装置; b e采用不易受空间变化率或涡旋干扰的流量传感器来替代,如电磁流量计 d)用毕托管来校验已安装的流量传感器 6.8.4.5应分别校验预计的最小、标准和最大流量下的流速分布 6.8.4.6电磁流量计和科里奥利流量计在现场测量时,不需要校验流速分布 6.8.5可选校验方法 如采用6.8.2.1之外的其他方法来校验传感器准确度,应在测试之前得到测试主管部门的许可,并 在测试报告中予以文字说明 测试方法 测试配置 采用本标准测试的测量点的数量、测量点的标识见图1 7.1.1 7.1.2F、T和T 测点规定了进行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和系统能效测试的系统边界 为了进行这两 10
GB/T26194一2010 种测试,这些点的选择把整个蓄冷系统划分为被测系统和负荷侧系统 7.1.3F、T 和T测点规定了进行释冷量和蓄冷量测试的蓄冷装置边界 7.1.4附录D中的示意图标明了几种蓄冷系统结构的测点位置 7.1.5流量计位置应与6.3.6相符合 7.2测试条件的确定 7.2.1概述 7.2.1.1对于每一次测试,系统均应承受设计日负荷分布下的一系列负荷、流体流量和温度 7.2.1.2测试完成以后,对比测量负荷和设计日负荷分布 依据本标准要求,测量负荷分布应与指定 负荷的分布大体一致 7.2.1.3蓄冷系统由于温度和流动特性的不同而不同,为了达到测试目的,可控制温度和流量 测试 条件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冷负荷 在实测时要达到设计日负荷比较困难,下面提供两种 方法,可检验测试负荷是否与5.3的要求相一致 7.2.1.3.1方法1 进行蓄冷量测试、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和蓄冷系统能效测试时需要采用该方法 如有足够的负荷 该方法亦适用于释冷量测试 如以下所有条件均满足,则可认为测试负荷和5.3的要求相一致: 测试每小时内的平均负荷至少为对应小时内设计日负荷分布的90%; a b)测试每小时负荷分布之和的总冷却负荷,至少为设计日负荷分布的总冷却负荷的95% 7.2.1.3.2方法2 如负荷未能满足方法1要求,则可用本方法进行释冷量测试 如以下所有条件均满足,则可认为测 试负荷和5.3的要求相一致 a)第一小时内的平均负荷至少为设计日负荷分布第1h内的90%; D) 最大的单位小时负荷至少为设计日负荷分布中最大单位小时负荷的90%; c 临界释冷点的负荷至少为设计日负荷分布中临界释冷负荷的90% 当实测蓄冷库存量与总 蓄冷量的比值与测试主管部门指定的蓄冷库存量与总蓄冷量的比值的差别在士10%以内时, 测试临界释冷点出现; 最后一小时内的平均负荷不低于设计日负荷分布中最后一小时负荷的90%; d e)测试每小时负荷分布之和的总冷却负荷,不低于设计日负荷分布的总冷却负荷的95%; 每小时内的平均负荷不低于设计日负荷分布中对应小时内的25% 对应小时为设计日负荷 f 分布下累计释冷大于或等于当前累计释冷的第一小时 7.2.1.4如没有足够的可用冷负荷,不能进行有效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冷负荷 停止运行其他冷源 a b)停止运行经济器; 在空调空间运行已有的或临时的加热设备; c 在蓄冷系统中运行已有的或临时的加热设备 d 释冷量测试的条件 7.2.2 7.2.2.1用于释冷量测试的被测量负荷应等于设计日负荷的释冷部分,与7.2.1.3中方法1或方法2 确定的一致 如系统按照整个设计日负荷分布已全部运行,但8.3.4描述的测试结束条件还未达到,则采 用最后一小时的负荷继续测试直到达到结束条件 7.2.2.3表A.3,表A.4和表A.5及相应的图A.1、图A.2和图A.3列出了用于释冷量测试的设计 11
GB/T26194一2010 日负荷分布实例以及两个可用的测试负荷实例 7.2.3蓄冷量测试的条件 在测试阶段的每个小时内,进人蓄冷装置载冷剂应控制在温度Tg士1C,流量F士10%,蓄冷负荷 应按照设计日负荷运行 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的条件 7.2.4 按7.2.1.3中方法1,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所测负荷应等于设计日负荷分布中的系统负荷 7.2.4.2按5.3d)中要求的系统来运行 7.2.5蓄冷系统能效测试的条件 蓄冷系统能效测试的条件与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的条件相同 7.3流体物性确定 流体的性质应在进人蓄冷装置的平均温度下确立,载冷剂(除水外)的密度、比热和黏度应采用下述 方法中的一种确定 7.3.1乙二醇载冷剂的流体物性采用折射率检测方法确定 a)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或手册上发表的数据,通过折射率检测确定乙二醇百分比浓度; b) 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通过乙二醇百分比浓度确定密度和比热 7.3.2乙二醇或其他载冷剂的流体物性可通过密度检测来确定 a)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或手册上发表的数据,通过密度检测确定百分比浓度; b)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通过百分比浓度确定比热 7.3.3黏度;如果黏度为流体测量的要求参数,可使用厂家提供的数据或从相关资料中查得的数据 测试程序 测试准备 在测试前,蓄冷装置应按5.1的规定进行测试准备 并行测试 8. 2 根据测试主管部门的选择方案,释冷量测试、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和蓄冷系统能效测试可同时 进行 8.3释冷量测试 8.3.1此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量满足设计日负荷分布的从蓄冷装置中输出的冷量 蓄冷装置的边界 应由测试主管部门按7.1.3来确定 8.3.2释冷量测试应在蓄冷装置处于完全蓄冷状态时进行 8.3.3从负荷侧返回来的流体,应在按7.2.2确定的温度和流量下供给蓄冷装置,该测试的目的是使 系统负荷尽可能地接近于设计日负荷分布 指定条件的可接受偏差由7.2.2决定 8.3.4释冷量测试应一直持续,直到蓄冷装置达到5.3k)中说明的完全释冷状态,或释冷可用时间 结束 8.3.5应按9.2的要求来记录数据 12
GB/T26194一2010 8.3.6应按10.2的要求计算总释冷量 4 88 蓄冷量测试 8.4.1此项测试的目的,是测量在可用蓄冷时间内能在蓄冷装置中蓄存的冷量 蓄冷装置的边界应由 测试主管部门按7.1.3来确定 .4.2蓄冷测试应在蓄冷装置处于完全释冷状态时进行 8. 88 .4.3载冷剂应在按7.2.3的方法确定的温度和流量下进人蓄冷装置 4.4蓄冷测试应一直持续,直到蓄冷装置达到完全蓄冷状态,或最大可用蓄冷时间结束 8. 8. 4.5应按9.3的要求来记录数据 8.4.6应按10.3的要求计算总蓄冷量 8.5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 8.5.1 此项测试的目的是渊量蓄冷系统向负荷侧释冷的能力 测试系统的边界应由测试主管部门 按7.1.2来确定 8.5.2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应在蓄冷装置处于完全释冷状态或处于完全蓄冷状态时进行 蓄冷系统应按7.2.4确定的温度和流量供应冷冻流体 8.5.4系统按设计日负荷分布运行一个完整的循环,该循环应包含蓄冷、释冷、单制冷机组供冷运行和 闲置时段 蓄冷装置的状态在循环结束时应与循环开始时完全一致 8.5 5 应按9.4的要求记录数据 88 5. 6 应按10.4的要求计算总释冷量 8.6蓄冷系统能效测试 8.6.1此项测试的目的,是测量在满足设计日负荷分布下的循环耗能 测试系统的边界应由测试主管 部门按7.1.2来确定 8.6.2按8.5.28.5.4的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的步骤 8.6.3应测量5.3e)要求的部件的输人能量 8.6.4应按9.5的要求记录数据 应按10.5的要求计算总释冷量 8.6.5 数据记录 概述 按6.7规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录所有的测量值,记录每次测量时间于最临近的秒数 对于每次测试 按6.7规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录下述数值 蓄冷装置环境的干球温度,C; a b)蓄冷装置的液位(适用时); 立式蓄冷装置的温度分布(适用时),C. c 9.2释冷量测试 按6.7规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录下述量的平均值 -测试时通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m/h; T, 测试时进人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C; 13
GB/T26194一2010 T 测试时离开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C 蓄冷量测试 按6.7规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录下述量的平均值: -测试时通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m'/h; -测试时进人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 T! 测试时离开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 如果设计日负荷分布在蓄冷阶段得以满足,按6.7规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录下述附加量的平均值: 通过负荷的流体流量,m'/h; 进人负荷的流体温度,C; T ! 离开负荷的流体温度,C 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 按6.7规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录下述量的平均值 F -测试时通过蓄冷系统的流体流量,m'/Ah; TT -测试时离开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T 测试时进人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9.5蓄冷系统能效测试 按6.7规定的时间间隔来记录下述量平均值 测试时通过蓄冷系统的流体流量,m=/h F 测试时离开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 -测试时进人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E .3e)中规定的每个部件的能量输人 5 10 结果计算 10.1根据测得的温度和流量计算释冷量见式(2),式(3)、式(4) .,T _匹上.上 I Qihh, Qixh, Qaih, Qh- Qaieh 10.2根据温度和流量测量计算蓄冷量见式(5),式(6),式(7) eF.T路 T 5 Qan Q.m Q eure, ehurRe, Qurg0 Q.urRe, 10.3根据温度和流量测量计算蓄冷系统供冷量见式(8),式(9)、式(10 .EF.T一T. Q. sys, 14
GB/T26194一2010 Q Q Q 10.4系统比能的计算见式(1l). 习E E Q 式中: E -蓄冷系统部件的能量输人,单位为千瓦时(kwh); 习E -5.3e)中定义的蓄冷系统中所有设备的总测量耗电量; 由公式(9)计算出的供给负荷的总冷量; Q 习E 和Q为经过一个或多个完整蓄冷循环的测量值 10.5蓄冷系统能效的计算 蓄冷系统能效为系统比能的倒数 10.6蓄冷效率计算见式(12) dixc (12 7er" Qauree 其中,Qa和Qa为在蓄冷装置处于相同状态下运行一个或多个完整的蓄冷循环,连续释冷和蓄 冷期内的测量值 11 测试报告 测得的数据应记录在一个标准的格式中,附录E中给出了测试报告的格式 测试者如提供除附录E之外的数据时,应单独列出.不应作为标准格式的一部分 测试人员按本标准完成测试之后,应在测试报告上签字 如果测试的任何部分,包括仪器精确 度、测试条件、过程或其他未能满足本标准中的一些条款,测试人员在进行测试时应提供差异说明,并应 把它作为测试报告的一部分 15
GB/T26194一2010 多 多 窗 多 出 父 G cr m m - o5 co" n 二 腐 哄 o 丧 m 的 m 的 n 1n 路 " 路 豆 9 O 16
GB/T26194一2010 E 多 多 多 窗 多 出 中 多 A 父 临 一 c 口 m o m c 的 的 日 妇 一 n m e o s o5 o 父 执细 m m m m o5 cd 5 的 父 E 蓄 昏 器 cn 三 色 三 色 放 s 二 二 二 二 品 17
GB/T26194一2010 oo 一 百 C 2 多 " 3 处 to e e 回 回 回 虫 G o 9 9 9 回 9 9 9 回 回 二 5 e e L n的 登 发 鲁 二 S 9 二 co 5 S 色 食 器 路 品 3 18
GB/T26194一2010 表A.3释冷量测试负荷分布实例 -计算负荷 逐时负荷 累积释冷量 时 刻 备 注 kW kWh 追加负荷 314 314 156 470 10 314 785 11 631 1416 12 789 2205 13 947 3152 14 1026 4178 最大 947 5125 15 16 789 5914 临界 17 552 6466 18 235 6700 最终 特定负荷分布 1200 100o 800 600 40o 200 15 18 时刻/ 图A.1释冷量测试负荷分布实例 -计算负荷图 19
GB/T26194一2010 表A.4释冷量测试负荷分布实例 -采用方法1 逐时负荷 累积释冷量 时 刻 备 注 kW kWh 285 285 追加负荷 176 461 10 299 759 l357 11 598 12 791 2148 13 9322 3080 14 932 4012 最大 15 932 4943 16 721 5664 临界 17 510 6174 18 214 6389y 最终 方法1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15 16 18 10 1 12 13 时刻/h 图A.2释冷量测试负荷分布实例 -采用方法1首选 20
GB/T26194一2010 表A.5释冷量测试负荷分布实例 -采用方法2 逐时负荷 累积释冷量 时 注 设计日负荷内的对应小时 kW kWh 285 285 追加负荷 211 496 0 28T 777 1 422 1199 12 527 1726 13 615 2341 14 703 3045 3977 l 932 最大 16 615 4592 17 615 5207 18 721 5928 临界 l0 19 422 10 6350 20 214 6564 最终 l1 方法2 1000 900 800 700 60o 500 40o 300 200 100 12 13 14 15 s 17 10 18 19 20 时刻/h 图A.3释冷量测试负荷分布实例- -采用方法2(备选 221
GB/T26194一201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液体流量测量方法 B.1简介 B.1.1选择流量计应考虑下述因素: a)精(确)度要求 D) 流体类型和物性参数,包括温度、密度、压力、黏度、清洁度(混浊度)和透明度 e)流量计所处流动状况,包括期望的流速范围和测量点的流速分布; 预算开支 d) B.1.2总的来说,流量传感器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计量类型 a)差压式流量计例如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和毕托管流量计); b)阻力式流量计[例如变面积式流量计(又称等压降式流量计、,正位移流量计、涡轮流量计、转子 流量计、靶式流量计、涡街流量计和插人式电磁流量计]; 无阻式流量计例如超声流量计,全孔电磁流量计); c d)质量流量计例如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和角动量质量流量计) B.1.3 -种流量测量技术都有特定的应用场合,本附录只讨论和温度测量一起来确定流体流动热 每 能的最常用的流体流量测量设备 差压式流量计可参考相关标准和文献,本附录中不予讨论 B.1.4阻力式流量计 阻力式流量计可在大范围流速内提供一个线性输出信号,通常不会像孔板或文丘里式流量计那样 存在很大的压力损失 该类型流量计包括变面积流量计.正位移流量计、涡轮流量计,切线轮桨式流量 计,目标流量计,涡流流量计和插人式电磁流量计 通常情况下,这些流量计在流线上放置一个体积小 重量轻的旋转轮或感应器来确定流体的流速 这些信号仅仅是采样流动的代表 在校正和安装时应谨 慎,以使取样的流速与真实流速相一致 B.1.4.1涡轮流量计 涡轮流量计通过计算放在流体中的回转轮的旋转次数来测量流体流动量 轴流涡轮流量计可分为 全孔式或嵌人式,全孔式涡轮流量计有一个轴线回转轮和用于安装的特定空间 嵌人式涡轮流量计允许轴线涡轮嵌人到流线中,采用已有的管道作为流量计壳体 这种流量计可 直接插人现有管道而不用停止系统运行 嵌人式涡轮流量计有一个或两个涡轮,单个涡轮仅测量流体中一个很小横截面上的流速 因此,当 流量计位于流体的完全发展段时,可以较精确地推断出总的体积流速,厂家的说明是以这些状态为前提 的 安装时应有一定的直管段要求,以达到稳定流动状态 双涡轮嵌人式流量计可以利用旋转涡轮计数,因而可以在增大测量横截面积时减少旋转流的影响 嵌人式流量计可用于直径50mm以上低压力损失的管子 由流体驱动的涡轮旋转速率在很大范 围内提供一个与流速成线性关系的输出,该输出可获得一个代表流体流动量的一个信号脉冲或与流速 成比例的频率及类似信号 尽管较易受流动中杂质的影响,在合理的资金投人下,嵌人式涡轮流量计还 是可以提供良好的精确)度的 B.1.4.2涡流流量计 流体流过一个刚性物体后分为两股,将引起不稳定性的震动 涡流流量计采用相同的物理效应 涡流流量计无移动部分,适用于测量精确)度要求较高的气体、蒸气或液体的流动测量 涡流流量计提 22
GB/T26194一2010 供一个类似线性的或数字的输出 B.1.4.3嵌人式电磁流量计 嵌人式电磁流量计采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来进行取样流的测量 嵌人式磁流量计可在每极上带 有一个或多个感应器,如果在每个测量点上采用多个感应器可获得更高的精确)度 在合理的资金投 人下,可提供更高的精(确)度输出 B.1.5无阻式流量计 在上面所提到的所有流量计中,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必然要对流动进行干扰 无阻式流量计无需在 流动中放人阻碍物 B.1.5.1超声流量计 通常采用两种基本类型的超声流量计,一种为时差式,另一种为多普勒式 时差式超声流量计通过监测流过流体的声波的持续时间的细微差别来测量流体速度 管外夹式时 差式超声流量计用于变径管道中流量的快速测量 普通产品的流动不确定性为实际流量的1%到3%, 管径小于300mm为5%或全范围2% 多普勒超声流量计通过感应声波由通过流体的一个角度冲击引起的空气泡或小微粒的速度来测量 流体的速度 该类型流量计要求在流体中有一定量的微粒和空气以反射监测信号给接收者 多普勒超 声流量计全程流量的不确定性在2%到5%之间,一般来说与时差式超声流量计价格相当 超声流量计很难现场校准 这些流量计为速度相关设备,和阻力式流量计一样,极易由于管道光洁 度、,流动条件以及不正确的安装技术引起误差 不宜采用厂家标称的精确)度进行现场使用,当管道、 流动状况已知.且管径小于300mm时流动测量不确定性最好在5%以下 管径越大,测量越不受未 知管道或流动状态的影响 在稳态流的情况下,测量值比较精确 B.1.5.2全孔电磁流量计 电磁流量计采用法拉第电磁效应来测量管道中流体的平均流速 电磁线圈绕过流体,采用直流或 交流脉冲产生磁场来形成信号该信号与管内的平均流速成比例,几乎不受流动分布的影响 在流速大 于0.15m/s的情况下,在10:1衰减范围内.厂商提供的由直流脉冲激活的电磁流量计流动不确定性 为1%,交流脉冲激活的电磁流量计的全程流动不确定性为1%到2% B.2能量测量 精确的能量测量,包括流体的密度和比热以及供液、回液温度的测量,此时需要一个校准的流量计 记录能量(如制冷机组提供的冷量)的一种方法为采用能量计 能量计,不管是独立的设备还是作 为一个大型记录系统的一部分,都可依据从流量计和供、回液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来进行实时内部能量 流的计算 在比热稳定、密度为常数和精确传感器的保障下,电子能量计可提供高于3%的精确)度 这些仪表在大型或精确)度非常高的安装场合运用广泛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提供实时运行数据,例 如流速、供液回液温度和能量,有的还提供总量计算 当测量小温差(AT)的冷水系统,两个温度传感器应相匹配或校准至尽可能小的误差 为了以 kwh来计算能量,相互匹配或校准的传感器比按标准来单独校准的传感器更显得重要,可以提高能量 计算的精确)度 为了达到此目的,温度传感器提供厂商可提供相匹配的套件,常见的电阻式温度传感 器,在一5C一25C范围内校准与温度误差0.1C内相一致 每一套都应该提供校准数据表 23
GB/T26194一2010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确定流体流动空间变化的一种方法 C.1简介 为了保证现场校验流量传感器安装的准确性,使用者应确保现场流态与流量计在实验室校准状态 的流态一致 如果测量点的流动分布是集中的稳定的,实验室校准可以直接用于现场安装 确定流态 是否集中和稳定的一种方法是确定其空间变化度 C.2方法 空间变化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用双通道超声波流量计的一个通道在测试位置管道断面的多个 位置上测试管道流量 而另一个通道作为比较对象固定在某一位置测量管道流量 以下为使用超声波 流量计测量空间变化的建议方法 c.2.1使用在实验室实际流动状态下已经校验过的双通道超声波流量计 .2 在推荐的测量位置: C.2. a)确定管的参数;直径、壁厚、材料、温度、压力和管内条件; b) 确定流动参数;温度、流速、黏度 e) 使用反射双程)模式 如果流量计有流动分布补偿功能,应该关闭该模式 d 通道1的流量读数方位应在0",45",90"和135"从管道水平方向的上方算),同时通道2的读 数角度应在90° 流动分布至少同时考虑最小,典型,最大流量 C.2.3超声波流量计是个很好的诊断工具,有助于确认流体剖面的变化,但不推荐采用超声波流量计 的测试平均值作为流量校正值 这就需要此附录范围以外的一个修正过程 C.2.4对于空间变化,每个预期流速SV值可通过式(C.1)计算 -Gs_)(/N.下 SV= C.1 or 式中: 置信度为95%.自由度为的1分布的!值; lss S 修正流量的标准偏差; N -测量次数; 下 修正流量下,的平均值 对于下F,可通过式(C.2)计算 下n F,=F C.2 F 'eontrol, 式中: A 控制测量的平均值; Feontrol F 方位i实测流量; Famml. 实测探头在方位i时,控制探头的流量测试值 C.2.5运用满足典型流速多重范围的动力学知识,总的空间变化等于每种预期流速例如最小,典型 和最大预计值)下的空间变化的加权平均值 每种期望流速取决于期望频率的出现 24
GB/T26194一2010 C.2.6空间变化的计算样例见表C.1,表C.2 表C.1空间变化计算样例 编号 位置 测量流量 控制流量 校正流量 m'/h m'/h 度 m'/h 147.6 152.3 148.0 45 159.1 153,0 158.8 90 154.4 51.2 156.0 135 149.8 154.4 148.2 152.?7 52.7 平均值 152.? 5.49 标准偏差 5.1 空间变化 5% 10 表C.2单元计算 编号 B 位置 测量流量 控制流量 校正流量 m/h m/h nm'/1 度 147.6 152.3 =B3×C$8/C3 =B4xC$8/C4 45 159.1 153.0 90 154.4 151.2 =5xC$8/C5 135 149.8 154.4 =6XC$8/C6 =AVERAGE(B3;B6 =AVERAGE(C3:C6 =AVERAGE(D3;D6) 平均值 标准偏差 =STDEv(B3;6) =STDEv(C3;C6) =STDEv(3;D6 =TINv(0.05,4)×D9" 10 空间变化 (SQRT(cOUNT(D3;D6))×D8) C.3选择 如果空间变化超出指定值,可选用下列方法 选择透当的替换粥量位登了 a b)安装直流装置; 用对空间变化和漩涡不敏感的装置替代流量传感器,例如,全孔电磁流量计 用毕托管校准流量传感器的安装 D 25
GB/T26194一2010 D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蓄冷系统设备图示例 本附录中的各图给出了部分蓄冷系统流程中传感器的建议安装位置 图中用点划线表示蓄冷装置 边界,用虚线表示蓄冷系统边界 对于本附录中未表示的系统,可参考本附录中关于仪器放置的一般 规定 蓄冷系统边界 茜冷装置边界 典型 (典型 负荷 温度调节网 变频循 环剩 放气孔 茜冷糟 压力调节树 循环梨 w 制冷机组 W 制冷机组; W 蓄冷用循环泵; w 释冷用循环系 T 蓄冷系统出口温度测点; T 蓄冷系统进口温度测点; -蓄冷槽进口温度测点; 蓄冷槽出口温度测点; 蓄冷系统流体流量测点; F 蓄冷槽流体流量测点 注F可位于T,的上游;F 可位于T的上游;F,为双向流量计 图D.1并联冷水蓄冷系统基本流程示意图 26
GB/T26194一2010 双位控制树 温度调节阀 放气孔 压力调节网 热Y w 旁通泵 蓄冷槽 制冷机组 压力调节树 A,F 循环剩 注:F 为双向流量计 图D.2并联冷水蓄冷系统流程示意图 温度调节网 变圳悄环系 温度调节阀 变频循环来 W 放气孔 蓄冷槽 压力调阀 循环菜 w 冷机组 注F可位于T的上游;F可位于T3的上游;F为双向流量计 图D.3并联冷水蓄冷系统基本流程示意图 27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GB/T26194-2010

蓄冷系统是一种储存低峰期电力,高峰期用于制冷的系统。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是衡量蓄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GB/T26194-2010是国家标准化组织发布的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标准。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空气、水等作为传热介质的蓄冷系统的性能测试。

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定义了多个与蓄冷系统性能测试相关的术语,如“蓄冷系统”、“冷源”、“冷媒流量”等。

3. 性能测试项目

本标准规定了蓄冷系统性能测试的各项测试项目,包括制冷量、制冷效率、制冷时间等。

4. 测试条件

本标准对蓄冷系统性能测试的测试条件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等。

5. 测试方法

本标准详细描述了蓄冷系统性能测试的测试方法,包括实验装置的搭建、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过程中各项测试指标的测量方法等。

6. 数据处理

本标准还规定了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记录、处理及评价等。

7. 报告

最后,本标准要求对蓄冷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进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制冷量、制冷效率、制冷时间等指标的测试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综上所述,GB/T26194-2010是衡量蓄冷系统性能的重要标准,而严格按照该标准进行测试可以有效提高蓄冷系统的性能,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的相关资料

和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类似的标准

弹射玩具动能测试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弹射玩具动能测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弹射玩具动能测试方法的编号:GB/T26175-2010。弹射玩具动能测试方法共有8页,发布于2011-06-152011-06-15实施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智能调节器第2部分:性能评定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智能调节器第2部分:性能评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智能调节器第2部分:性能评定方法的编号:GB/T26156.2-2010。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智能调节器第2部分:性能评定方法共有10页,发布于2011-06-012011-06-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