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41144-2021

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要求与测试方法

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sforventilatedprotectiveclothingagainstradioactiveaerosol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要求与测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要求与测试方法的编号:GB/T41144-2021。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要求与测试方法共有19页,发布于2022-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5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3.340.10
  • 实施日期2022-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9页
  • 文件大小1.34M

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要求与测试方法


国家标准 GB/T41144一2021 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 要求与测试方法 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sforventlatelprotectiveelothing againstradioactiveaerosol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警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41144一2021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要求 测试方法 标识 附录A资料性防护因子测试方法 附录B(资料性视野范围测试 参考文献
GB/41144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莞市基一核材有限公司、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广核高新核材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听核材有限公司,东莞市开源塑化科技有限公司、辽宁海华能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纳 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基一核材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海军、陈法国、李国栋,李建喜、王长进、叶成浩、梁志、林海鹏、于伟跃、王家金、 周宏宇、杨大祥
GB/41144一2021 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 要求与测试方法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放射性气溶胶的通风防护衣要求与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隔绝供气式放射性气溶胶通风防护衣 本文件不适用于动力送风过滤式通风防护衣 以及其他防护衣具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917.3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 GB/T12586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屈挠破坏性的测定 GB/T13489橡胶涂覆织物燃烧性能测定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第1部分条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GB/T13773.1纺织品 GB/T16556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 20097防护服一般要求 GB 防护服装机械性能抗刺穿性的测定 GB/T20655 GB/T21196.2纺织品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的测定第2部分;试样破损的测定 GB/T23465呼吸防护用品实用性能评价 GB/T2453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衣通用技术要求 E435放射性污染防护服的设计、检验、选择和使用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放射性气溶胶radoaetieaerosol 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在空气或其他气体中形成的分散系 3.2 放射性气溶胶通风防护衣ventilatedproteetieclothingagainstradioactiveaerosol 由非渗透性材料制造,利用可呼吸气源持续供气以保持内部通风和正压,防止放射性气溶胶(3.1 沾污体表和(或)进人呼吸道的防护衣 3.3 内泄漏率inwardleakage 在规定测试条件下,防护衣内的气溶胶试剂浓度测量值与测试环境空气中的气溶胶试剂浓度测量 值之比
GB/T41144一2021 3.4 防护因子preetionfactor 衡量防护衣对气溶胶阻隔能力的指标 注与标准测试方法获得的防护衣内泄漏率(3.3)互为倒数 3.5 接缝 Seam 两片或以上防护衣材料之间的永久性连接 3.6 装配assembaee 不同防护套装之间或防护衣与配件之间的永久性连接 3.7 接合join 不同防护套装之间或防护衣与配件之间的非永久性连接 3.8 接缝强力maximmuforeetoseamrupture 在规定条件下,对含有一接缝的试样施以与接缝垂直方向的拉伸,直至接缝破坏所记录的最大 的力 要求 4.1 一般要求 放射性气溶胶通风防护衣(以下简称“防护衣”)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老化、尺寸、标识应符合 4.1.1 GB/T20097的规定 4.1.2防护衣可设计为一次性使用型或可复用型;可复用防护衣应采用不易沾污、便于去污的材料或 组件 在保证防护性能的前提下,防护衣设计应考虑废物最小化原则,宜兼顾防护衣的舒适性、美观和 经济性,便于穿脱和操作 4.1.3与皮肤直接接触的防护衣材料,应柔软、光滑、防止自燃且不含易引起自燃的添加剂、无刺激性 和致敏性、无有害化学气体释放;防护衣组件不应对穿戴者产生不良作用 视窗应采用防雾化材料,并 不应对穿戴者健康和防护衣本身产生不良作用;视窗不应影响视力矫正眼镜的佩戴 4.1.4防护衣设计宜考虑个人剂量计佩戴要求,便于穿戴者随时查看电子式剂量计读数并及时察觉声 光报警信号;宜考虑通信功能要求 4.1.5防护衣内部应相对于外部环境保持正压,并配备单向排气装置;当从防护衣内部向外部排气时 应能够完全阻止外部气体逆向流人防护衣内部 4.1.6防护衣内部应设计气流分布,头部呼吸区域应保证足够的气流分配,使气流从口鼻处流向排气 装置 应避免空气流速或分布不当而引起穿戴者不适,头罩内气流形成的声压不应使穿戴者感到过度 不适 4.1.7防护衣的供气接口设计应考虑与供气气源的适配性,压缩空气应经过降压装置后,通过供气接 口导人防护衣 防护衣的供气接口应易于拆卸,以便进行清洗、检查和测试;可拆卸连接件在拆卸之后 应易于手工连接和紧固 供气管应抗挤压、抗扭曲、抗纵向拉力,其长度及扭曲状态应不影响防护衣的 性能 4.1.8防护衣应配备流量可连续调节的供气阀,调节范围应介于防护衣的最小和最大供气流量之间 供气阀应无法完全关闭,确保最小供气流量要求 供气阀的位置应便于防护衣穿戴者操作,并易于通过
GB/41144一2021 触摸与其他部件区分 4.1.9应配备供气流量报警装置,当供气流量低于最小流量要求时应立即启动报警,以引起穿戴者或 辅助人员的注意 报警装置可安装在防护衣或供气气源系统中,也可二者都安装 报警方式宜考虑冗 余性,采用声音、光电等相结合的方式 4.1.10防护衣应考虑供气中断情况下的应急措施,设置紧急脱卸撕裂带或配备应急供气气源 4.1.11防护衣应配备标识和使用说明 4.2防护因子 应根据表1对放射性气溶胶通风防护衣进行分级,防护衣的防护因子应至少达到等级1的要求 表1防护衣分级要求 '% 规定测试活动中的内泄漏率(1L)/ 等级 防护因子PF 单项活动 所有活动 IL0.004 L<0.002 PF>50000 0.004PF>20000 0,01PF>10000 0.02PF>5000 0,04<1L<0.10 0,02PF>2000 注:内泄漏率为防护衣内部呼吸区域和非呼吸区域的最大测量值,单项活动内泄漏率和所有话动内泄漏率具体 测量方法参考附录A 4.3材料 面料耐磨损性能、耐屈挠破坏性能、抗刺穿性能、抗撕裂性的分级标准按照GB/T24539中的相关 规定执行 防护衣面料材料性能应满足表2中的要求 表2防护衣面料材料性能要求 要 求 性能 次性或有限次数使用的防护衣 多次复用防护衣 防护因子1~4级 防护因子5级 耐磨损性能 至少3 3级,即>500测试循环 至少1级,即>10测试循环 至少2级,即>100测试循环 耐屈挠破坏性能 至少4级,即>15000测试循环至少1级,即>1000测试循环至少1级,即>1000测试循环 抗刺穿性能 至少3级,即>50N 至少2级,即>10N 至少2级,即>10N 抗撕裂性 至少3级,即>40N 至少1级,即>l0N 至少2级,即>20N 可燃性能 在从火焰移开后,不应燃烧或续燃时间不应超过5s 4.4接缝、装配与接合 4.4.1防护衣的接缝和装配部位,接缝强力应大于30N 4.4.2供气管与防护衣供气接口的连接处,应能承受不低于250N的拉力 4.4.3防护衣可分离的接合部位,如手套与袖子、靴子与裤腿之间,应能承受不低于100N的拉力
GB/T41144一2021 4.4.4排气装置应设计保护装置,并应能承受不低于50N的拉力 4.5视窗 视窗的视野应不低于70%,经机械强度测试后不应出现任何形式的损坏,并且不应导致防护衣防 护因子的降低 4.6供气流量 正常使用状态,供气流量应满足9m'/h15m=/h;供气阀最小开口状态,供气流量应不低于 3.6m'/A 4.7供气流量报警装置 供气流量报警装置启动时,穿戴者耳边或距供气气源系统1m范围内的声压水平应在90dB(A) l18dB(A)范围内;报警装置的频率应在2000Hz4000Hz之间 4.8防护衣内部压力 4.8.1在12m=/h供气流量条件下,防护衣内部体积保持恒定(穿戴者不活动)时的内部正压应保持在 100Pa一300Pa之间 4.8.2在最大供气流量条件下,穿戴者完成表A.1规定的活动序列时,防护衣头罩内正压的均值应不 超过1000Pa,峰值应不超过2000Pa 4.8.3防护衣宜具备气流分配功能,可避免其他部位的气流流向头罩 4.9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最小供气流量条件下,吸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平均含量应不超过1.0%(体积分数). 4.10防护衣内的声压 在最大供气流量条件下,防护衣内的耳旁声压水平应不超过80dB(A) 4.11应急供气状态的内泄漏率 应急供气状态下,呼吸区域的内泄漏率和防护因子应至少达到表1中等级1的要求 5 测试方法 5.1测试准备 5.1.1通用要求 可采用人体模型或测试人员作为测试对象,穿戴被测样品进行性能测试 对于测试人员,应先穿戴 合身的长袖长腿棉质工作服以保持测试的一致性(面密度约250g/m=),再穿戴被测样品 被测样品应 选取相同规格的两套防护衣 5.1.2 目视检查 在实验室或实用性能测试之前,应目视检查被测样品的完整性 目视检查可参考防护衣使用说明 可根据需要拆卸必要的防护衣部件
GB/41144一2021 5.1.3预处理 测试前,应将被测样品置于20士2)C、相对湿度为(65士5)%的环境条件下至少24h;对于可复用 防护衣,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5次清洁和消毒后,再进行材料、防护因子的测试 5.2实用性测试 5.2.1通用要求 应由两名测试人员穿戴两件被测样品进行实用性测试并记录测试期间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测试 环境的背景噪声应不超过75dB(A 测试人员应掌握通风防护衣的使用方法及应急措施,应无禁忌症及相关法规、规章规定不适宜从事 本测试的情况;必要时应征求专业医师的建议 测试前,应检查防护衣的工作状态,确认供气流量在设计参数范围内,确保可以安全使用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判定防护衣不满足实用需要 防护衣无法闭合,或无法正常操作 a b 呼吸等重要功能缺陷; c 穿戴后无法执行简单动作; 会对测试人员造成疼痛等不适 d 无法兼容其他重要个人防护设备 5.2.2测试流程 测试期间,应在30min内完成下列活动,以模拟防护衣的实际使用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手臂侧向抬起与肩齐平,下蹲,站立;重复3次 aa 右膝单膝跪地,右手触碰左脚,站立,左膝单膝跪地,左手触碰右脚;重复3次 b 以(5士0.5)km/h的速度行走5min c d装填测试测试人员弯腰或跪地向容积约8L的篮子中装填试验物料,装满篮子后将试验物料 倒人高度为1.5m的容器;在10nmin内重复15次20次 装填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测试容 器上下均开口,方便开展测试 关闭防护衣主供气接口,在以(5士0.5)km/h速度步行5min的过程中,评估应急呼吸装置或 逃生装置(如果配备)的实用性 图1填装测试装置示意图
GB/T41144一2021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开展爬行测试、攀爬测试、提拉测试、搬运测试等模拟作业测试,测试方法按 照GB/T23465的规定执行 5.2.3信息记录 实用性测试完成后,穿戴者应对防护衣进行主观评价,并记录下列信息:穿脱方便性、舒适性(热舒 适性、材料触感、固定带舒适性等)、气流分布情况、紧固件和连接件的安全性、应急呼吸装置或逃生装置 的操作便利性、控制阀的操作便利性、视觉清晰度、语言交流的便利性以及其他任何评价 5.3防护因子测试 防护因子的测试方法可参考附录A,并根据测量平均值按表1对被测防护衣进行分级 测试报告 应包含测试结果、防护衣分级以及测试人员的身高、体重等信息 5.4防护衣材料性能测试 5.4.1耐磨损性能按照GB/T21196.2的规定测试 5.4.2耐屈挠破坏性能按照GB/T12586的规定测试 5.4.3抗刺穿性能按照GB/T20655的规定测试 5.4.4抗撕裂性能按照GB/T3917.3的规定测试 5.4.5可燃性能按照GB/T13489的规定测试 5.5接缝、接合部位拉伸测试 5.5.1接缝强力按照GB/T13773.1的规定测试 5.5.2 对于防护衣可分离的接合部位,将一端固定在夹具上,纵向施加一个恒定拉力并持续10si记永 使接合部位相分离的拉力,或者接合部位保持完整的最大拉力 供气管与防护衣供气接口的拉伸测试 也参照上述方法 5.5.3对于排气装置,按照图2进行拉伸测试 将防护衣穿戴在人体模型上,并在排气装置附近加装固定 带,使拉伸负载尽可能直接作用在排气装置上 如图2所示,沿排气装置最可能损坏或分离的方向施加一 个(50士2.5)N的力并保持10s;重复10次后,检查排气装置是否有开裂,变形等损坏或故障迹象 标引序号说明 -保护膜; 排气装置; 防护衣材料 -防护衣内部 R -施加拉力 防护罩; 图2排气装置拉伸测试示意图
GB/41144一2021 5.6视窗测试 5.6.1防护衣的视窗视野的测试方法可参考附录B. 5.6.2视窗机械强度测试;利用人体模型穿戴防护衣、使视窗垂直向上,在最小供气流量条件下,将直 径22mm的钢球质量约44g)从距视窗130cm高度上以垂直角度自由坠落在视窗中央,观察并记录 视窗的损坏情况 5.7供气流量测试 利用由流量可调的供气气源、压力计、流量计组成的装置,在测试人员静止状态或基于人体模型,分 别在防护衣控制阀开启状态最大和最小位置下,测量防护衣的供气流量 具体测量方法按照E435的 规定执行 5.8防护衣内部压力测试 测试方法参考附录A 5.9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测试 5.9.1测试设备 按照G;B/T16556中的规定,利用由呼吸机,试验头模、测试气路,二氧化碳分析仪器等组成的测试 装置,测试吸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呼吸机的参数设置为呼吸频率(25士1)次/min呼吸流量(2.0士0.1)L/次;除呼吸机外,监测装置 气路的总容积应不大于2L 模拟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设为(5.0士0.1)%,且能够连续测 量;应能够在最低0.1L/次的呼吸流量条件下对吸人气体进行取样,并对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连续 或取样测量,取样测量时取样量不低于2L 5.9.2测试方法 应在最小供气流量条件下,测试吸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按照GB/T16556的规定,以气密方 式将防护衣安装在测试装置上,并使试验头模位于防护衣头罩中心位置 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 量稳定在5%至少5min后,开始测量吸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考虑到头模位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移动头罩进行3次测量,取3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试 结果 5.10应急供气状态的内泄漏率测试 应急供气状态下,只测试行走动作下防护衣呼吸区域的内泄漏率 选择4套同规格的防护衣和两名测试人员,每人两套分次穿戴开展测试;测试过程中关闭防护衣主 供气接口,测试人员以(5士0.5)km/h速度行走2min后进行测试;其他有关测试设备、取样,结果计算 等测试方法参考附录A 标识 6.1永久标识 防护衣上应至少标识产品名称、执行标准、生产日期制造厂名和地址、号型规格、防护类别图形符 号、防护等级
GB/T41144一2021 防护类别图形符号应符合GB/T20097的规定,如图3所示 防护等级应按照表1的分级标准进 行标识 对于配备应急供气装置的防护衣,还应标识额定工作时间 ×级 图3防护类别图形符号 6.2合格证 合格证内容应至少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批次或生产日期、厂名和厂址、防护等级 6.3使用说明书 每套防护衣的独立包装中均应配备说明书,说明书应至少包括 操作使用流程 a b 装配,穿脱和贮存说明; 使用限制 c d 产品类型,号型,防护等级; 有效期; e 使用前检查程序; 保养、维护、清洁说明 8 h 失效和废弃建议
GB/41144一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防护因子测试方法 A.1防护因子测试原理 利用气溶胶发生器和模拟剂产生标准气溶胶,通人密闭的测试舱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测试人员 穿戴被测防护衣在测试舱内按预定程序完成一系列动作;利用气溶胶测量设备(如气溶胶光度计)分别 测量测试舱和被测防护衣内的气溶胶浓度,用于评价防护衣的整体防护性能 模拟剂可以是油性气溶胶(如玉米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也可是非油性气溶胶(如NaCl固体 颗粒) 本附录主要以NaCl气溶胶为例进行说明 A.2测试装置 A.2.1测试装置布局 防护因子测试装置的典型布局如图A.1所示 12 标引序号说明 -导管; -空气人口; -隔板 -压力计 气溶胶发生器; 10 测试舱取样点; 11 -风扇 -呼吸区域取样点; -取样阀 -呼吸供气系统; -取样泵 13 密闭测试舱; 气溶胶测量设备 跑步机 图A.1防护因子测试的典型布局示意图
GB/T41144一2021 A.2.2测试舱 测试舱空间应足够大以便开展各项测试活动,并设置观察窗以便观察测试人员的状态 测试舱有 效空间内的气溶胶浓度变化不超过士10% A.2.3气溶胶发生器 对于NaCI气溶胶,发生量应不低于100L/min,可配套静电中和器和干燥器 测试舱内气溶胶浓 度应达到(10士1)mg/mi';气溶胶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在0.02m~2m,质量中位粒径约0,6 m A.2.4气溶胶测量设备 至少配备2台测量设备,分别用于测量测试舱和防护衣内部的气溶胶浓度 测量设备应满足动态 范围0.5ng/m~15mg/m,测量精度优于1%,响应时间不超过500ms的要求 A.2.5跑步机 安装在测试舱内.能够以(5士0.5)km/h的速度运行 A.2.6取样泵和取样管路 取样泵用于采集测试舱和防护衣内部的气溶胶 取样流量范围(0.05~4)L/min n,流量波动不超过 士0.2L/min,可保证能够以(2士0.5)L/min的流量进行取样 取样管路应由足够坚硬的材料构成,确保测试人员移动时不会造成取样管路被挤压 防护衣内的 取样管路应固定在测试人员身体位置,以密封方式贯穿防护衣 取样管路的固定和贯穿应避免对防护 衣以及测试人员活动的影响 测试舱和防护衣内的取样系和取样管路相互独立,避免干扰取样测量结果 取样探头 共设置5个取样探头,对测试舱和防护衣内的气溶胶浓度进行取样测试:1个置于测试舱内,1个置 于防护衣内部的呼吸区域,3个置于防护衣内非呼吸区域(分别为膝部侧面、后腰、前胸位置,如图A.2 所示) 标引序号说明 -前胸取样点; -后腰取样点(位于背面); 5 -膝部侧面取样点 图A.2防护衣内部非呼吸区域取样位置示意图 10
GB/41144一2021 防护衣内部的取样气体在测量前不应被稀释,以免增加测量不确定度 非呼吸区域的3个取样探 头应靠近测试人员的身体并固定在内衬工作服上,不应直接接触体表,其表面不应被覆盖;气体经3个 探头分别取样后混合在一起,以便同时进行测量 可按照图A.3制备位于测试舱及防护衣内非呼吸区域的取样探头;图中尺寸误差控制在土10%之 内 每个探头都安装在一段透明塑料管上,以保证静态条件下的流量一致性 单位为毫米 再 20 标引序号说明 -取样探头 图A.3测试舱及防护衣内非呼吸区域的取样探头示意图 可按照图A.4制备位于防护衣内呼吸区域的取样探头 探头由一个直径约20mm的塑料球以及 相配套的塑料管组成;塑料球圆周上等距分布8个直径约1.5mm的孔 测试时,探头应触碰到穿戴者 的嘴部,并利用尽可能短的细管贯穿防护衣视窗将探头密封连接到测量设备 11
GB:/T41144一2021 单位为毫米 022 委 标引序号说明 -8个等距分布孔 -测试空气进人方向(仅限于氨化钠); -连接到取样泵; -塑料管 图A.4防护衣内呼吸区域的取样探头示意图 A.2.8压力计 利用压力计测量防护衣的内部压力,测量点位于呼吸区域气溶胶取样位置附近 测试人员及被测样品 测试人员应掌握通风防护衣的使用方法及应急措施,无禁忌症及相关法规、规章规定不适宜从事本 测试的情况;必要时应征求专业医师的建议 选择4套同规格的防护衣,由两名测试人员分次穿戴,在最小设计供气流量条件下分别测试两套 应根据测试人员的身材选择号型合适的防护衣,并记录测试人员的身高、体重等信息 A.4测试环境条件 测试舱内的环境条件控制在温度(20士5)、相对湿度不大于60% 在每次测试前后,都测量并记 录测试舱内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A.5测试程序 在测试前,检查每一件被测防护衣,确保不存在使用危险;检查所有测试设备,确保符合相关质量保 证的要求 12
GB/41144一2021 按照表A.1的活动序列开展防护因子测试;在活动序列c)j)期间,测量防护衣的内泄漏率及内部 压力 表A.1防护因子的测试活动序列 测试活动序列 持续时间 测试人员动作 按照使用说明穿戴防护衣及相关配件 测试人员进人测试舱,将取样管连接到取样点(无测试试剂) 测试人员静止不动,确定环境本底读数(无测试试剂 3 minm 静止 开始加人测试试剂并使其稳定 测试人员静止不动,记录防护衣内的气溶胶浓度和压力 3min 静止 启动跑步机 测试人员以行走,记录防护衣内的气溶胶浓度和压力 3min 以(5士0.5)km/h行走 停止跑步机 h 测试人员上下举手臂举过头顶并向上看模拟从桌面举起物体的动 上下举手臂(5次/min) 3min 作),记录内泄漏率和压力 测试人员重复下蹲动作",记录防护衣内的气溶胶浓度和压力 3 minm 下蹲(5次/min 重复e)~j)动作,持续一定时间" 1h一4h 停止加人测试试剂,使其在测试舱内消散 静止 断开取样管,测试人员离开测试舱,脱下防护衣 为避免测量过程受到上一个活动的影响,每个活动仅取最后2min测量气溶胶浓度 可利用模拟假人代替测试人员完成测试工作 上下举手臂和下蹲动作应尽量缓慢 可选活动,用于测试防护衣长时间使用下的防护因子保持能力,可仅检测呼吸区域气溶胶浓度,记录呼吸区域 内泄漏率变化过程 A.6测试结果分析 每项动作下内泄漏率(L)按公式(A.l)计算 C -×100% A.1 儿-己 式中 n 内泄漏率; C -每项动作下防护衣采样区气溶胶浓度,单位为个每升(个/L)或毫克每立方米(mg/mi) C -舱内气溶胶浓度,单位为个每升(个/L)或毫克每立方米(mg/m=) 计算所有样品在测试人员静止、5km/h速度行走、上下举手臂和下蹲四个活动下测得的呼吸区域、 非呼吸区域内泄漏率测试结果 呼吸区域单项活动内泄漏率最大值记为LR,所有活动内泄漏率平均 值的最大值记为MR,非呼吸区域单项活动内泄漏率最大值记为ILn,所有活动内泄漏率平均值的最大 值记为Mg,如表A.2、表A.3所示 13
GB/41144一2021 表A.2呼吸区域内泄漏率测试结果 测试人员1 测试人员2 呼吸区域 最大值 -1(样品1) j=2(样品2) =3(样品3j=4样品4) 一 ILn(1,1 IL(1,2) 静止 L(l,3》) L.O.D 1LR(2,1 LR(2,2) LR(2,3) ILk(2,4 以5km/h速度行走 ILR取ILR(i,j)的 最大值 上下举手臂 ILR(3,1 ILx(3,2) LR(3,3) ILR(3,4 下蹲 ILR(4,l IL(4,2) LR(4,3) ILR(4,4 样品所有活动平均值 M 取M(j)的 MR(1 M(2) M(3 MR(4) MR ILR(i, 最大值 表A.3非呼吸区域内泄漏率测试结果 测试人员2 测试人员1 非呼吸区域 最大值 j=1(样品1j=2(样品2) i=3(样品3 =4(样品4 静止 Ln(1,l IL(1,2 ILn(1,3 IL(1,4 ILn(2,2) Ln(2,3) IL(2,4 以5km/h速度行走 Ln(2,l Il取1Ln(i)的 最大值 上下举手臂 Ln(3,l ILn(3,2) IL(3,3 1Ln3,4 下蹲 ILn(4,1) ILn(4,2 ILn(4,3 1L(4,4 样品所有话动平均值 M取Mn()的 Mn(1 Mn(2) Mn(3 M(4) MG 最大值 1Ln(i, 14
GB/41144一2021 录 附 B 资料性 视野范围测试 在地面设置角度测量板,从测量板中心每隔10"划出水平分线和垂直分线,水平分线如图B.1所示 测试人员穿戴防护衣后进行测试,保持眼睛位于角度测量板的中心位置 测试人员面向前方,头部固定,眼球可转动 利用可视物体在测试人员视平线高度上水平移动,测 量水平视野范围;可视物体在测试人员正前方垂直移动,测量垂直视野范围 图B.1角度测量板示意图 15
GB/41144一2021 参 考文献 [1]GB/T2951l一2013防护服装固体颗粒物化学防护服 [2 radioactivecontami so8194.1987Radhationprtection-Clathing forprotectionagainst nation -Design,sdletion,testingand use clothing solidairbornepartielesimeludimng EN1073-1:2016十Al:2018Protective against radioactivecontaminationPart1;Requ uirementsandtestmethodsfor sedairlineventilated compress dothng,proteetingthebodyandtherespratorytraet protective 16

虾青素旋光异构体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虾青素旋光异构体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虾青素旋光异构体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的编号:GB/T38478-2021。虾青素旋光异构体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共有7页,发布于2022-07-01
铁矿石铋含量的测定二硫代二安替吡啉甲烷分光光度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铁矿石铋含量的测定二硫代二安替吡啉甲烷分光光度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铁矿石铋含量的测定二硫代二安替吡啉甲烷分光光度法的编号:GB/T6730.48-2021。铁矿石铋含量的测定二硫代二安替吡啉甲烷分光光度法共有12页,发布于2022-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