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4558-2017

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

Terminologyformetalmatrixcomposit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的编号:GB/T34558-2017。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共有19页,发布于2018-09-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H2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77.040.99
  • 实施日期2018-09-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9页
  • 文件大小975.19KB

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


国家标准 GB/T34558一2017 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 Ierminologyofmetalmatrixcomposites 2017-10-14发布 2018-09-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4558一2017 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标准化文件和技术文件 分类 2 本标准术语分为6类: 一般概念; b金属基复合材料分类 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c d 金属基复合材料用增强体;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 ee 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和表征方法 fD 术语和定义 3.1 -般概念 3.1.1 复合材料composites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3.1.2 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matrixcomposites 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纤维、晶须、颗粒等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1.3 增强体reinforcement 引人到基体中用于改善基体性能的相 3.1.4 增强体含量reinforcementcontent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3.1.5 混杂hybrid 复合材料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增强体 3.1.6 纤维fiber 在一定尺寸范围内长径比大于和等于5的增强体
GB/T34558一2017 3.1.7 颗粒partiele 在一定尺寸范围内长径比小于5的增强体 3.1.8 晶须whisker 高纯度单晶生长而成的一种短纤维 3.1.9 孔隙pore 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残留的不致密部分或空洞 3.1.10 孔隙率porosity 复合材料中孔隙的体积分数 3.1.11 interface 界面 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 区域 3.1.12 原位自生 insitusynthesis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元素之间或元素与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或利用金属的固态相变(如共晶反 应),在基体中直接生成增强体 3.2金属基复合材料分类 3.2.1按基体材料分类 3.2.1.1 铝基复合材料alminummatrixcompsites 在纯铝或铝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2 钛基复合材料titaniummatrixeopsites 在纯钛或钛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3 镁基复合材料magnesiummatrixcon mpses 在纯镁或镁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4 锌基复合材料ziematrixcomposites 在纯锌或锌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5 铜基复合材料coppermatrixcomposites 在纯铜或铜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6 铅基复合材料leadmatrixcompsites 在纯铅或铅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GB/34558一2017 3.2.1.7 银基复合材料silermatrixeomposites 在纯银或银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8 铁基复合材料 fferrosmatrixcomposites 在纯铁或铁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9 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 refractorymetalmatrixcomp0sites 在难熔金属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10 rll matrixcomp0sites 高温合金基复合材料 supera 在镍基、钻基、铁基等高温合金基体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1.11 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intermetalliecompoundmatrixeompnsites 在金属间化合物中引人或(和)自生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2按增强体分类 3.2.2.1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continuous6 nher reinforcedmetalmatrixcop0sites 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连续分布的复合材料 3.2.2.2 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shortfiberreinforedmetalmatrix compites 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非连续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2.3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particlereinforcedmetalmatrixcmpwsites 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颗粒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2.4 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whiskerreinforcedmetalmatrixcomposites 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晶须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2.2.5 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 laminatesmetalmatrixcomp0sites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经优化设计和选择的金属层板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相互完全粘结在一起组成的 层板复合材料 3.2.3按用途分类 3.2.3.1 金属基结构复合材料strueturalmetalmatrixcomposites 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尺寸稳定性、高耐热性等结构力学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3.2.3.2 金属基功能复合材料fnetionalmetalmatrix .compsites 具有高导热、导电性、低膨胀、高阻尼、高耐磨性等特殊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GB/T34558一2017 3.2.3.3 金属基智能复合材料smartmetalmatrixcompsites 具有自感知、自监测、自修复等特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3.3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3.3.1固态法 3.3.1.1 粉末冶金法powdermetalurmethod 将金属与非金属粉末混合后压制成型,并在低于金属熔点的温度下进行烧结,利用粉末间原子扩散 来使其结合制得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3.3.1.2 热压法hotpressingmethod 将复合材料预制片和基体箱叠层排布,放人模具后进行加热加压,制得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3.3.1.3 热等静压法hoisstatiepressingmethod 将金属基体(粉末或箔)与增强材料(纤维、晶须、颗粒)按一定比例混合或排布后,或用预制片叠层 后放人金属包套中,抽真空密封后装人热等静压装置中加热加压后复合制得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3.3.1.4 爆炸焊接法explosiomwedingmetho 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强大脉冲应力,通过使碰撞的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粘结处金属的局部扰动以及 热过程使材料粘结在一起制得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3.3.2液态法 3.3.2.1 vacuumpressureinfiltrationmethod 真空压力浸溃法 在真空和惰性气体共同作用下,将液态金属压人增强体材料制成的预制件空隙中制得金属基复合 材料的方法 3.3.2.2 挤压铸造法squeezeeastingmethoal 利用压力机将液态金属强行压人增强材料的预制件中制得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3.3.2.3 搅拌铸造法 stirringcastingmethod 将短纤维/晶须/颗粒直接加人到基体金属熔体中,通过一定方式的搅拌使增强体均匀地分散在金 属熔体中制得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3.3.2.4 ssinfiltrationethod 无压浸溃法pressureles 金属熔体在无外界压力作用下,自发浸渗至增强体材料制成的预制件空隙中以制得金属基复合材 料的方法 3.3.2.5 dep0sitionmethod 共喷沉积法espray 液态金属基体在惰性气体气流的作用下,雾化成细小的液态金属流,将增强体颗粒喷人到雾化的金
GB/34558一2017 属流中,与金属液滴混合在一起并沉积在衬底上,凝固形成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3.4金属基复合材料用增强体 3.4.1纤维类增强体 3.4.1.1 金属纤维metalfibher 由金属或合金构成的纤维 3.4.1.2 无机纤维inorganierber 由矿物质构成的纤维 3.4.1.3 碳纤维earbonfiber 以碳元素形成的各种形态纤维的总称 3.4.1.4 棚纤维borofiber 通过高温化学气相沉积将碉元素沉积在钨丝或碳纤维等表面而制成的一种高性能增强纤维 3.4.1.5 碳化硅纤维siliconcarbideiber 以碳化硅为主要组分的无机纤维 3.4.1.6 氧化铝纤维aluminafiber 以三氧化二铝为主要组分的无机纤维 3.4.2颗粒类增强体 3.4.2.1 article 陶瓷颗粒 ceramicpar 以陶瓷为主要组分组成的颗粒材料,如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或棚化物颗粒 3.4.2.2 金属间化合物颗粒 interetalliccompoundparticle 由金属间化合物组成的颗粒 3.4.2.3 石墨颗粒graphiteparticle 由石墨组成的颗粒 3.4.3晶须类增强体 3.4.3.1 无机非金属晶须inorgamicnon-metalliewhisker 由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的晶须 3.4.3.2 金属晶须metalliewhisker 由金属或合金构成的晶须
GB/T34558一2017 3.5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 3.5.1界面的结合力 3.5.1.1 机械结合力mechanicalbondingforee 与增强体的比表面和表面粗糙度以及基体的收缩相关的机械咬合力 3.5.1.2 物理结合力physiealbondingforce 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存在的范德华力和(或)氢键 3.5.1.3 化学结合力ehemiealbondingforce 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因化学键而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 3.5.2界面结合形式 3.5.2.1 机械结合mechaniealbonding 基体与增强体之间机械连接的一种结合形式 3.5.2.2 润湿与扩散结合wettinganddrfusionbonding 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发生润湿,并伴随一定程度的相互扩散而产生的一种结合形式 3.5.2.3 反应结合reactionbonding 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上形成化合物而产生的一种结合形式 3.5.2.4 混合结合mixedboding 几种结合方式同时存在的一种结合形式 3.5.3界面的物理化学特性 3.5.3.1 润湿现象wettingphenomena" 液滴在固体表面立即铺展开来并覆盖固体表面的现象 3.5.3.2 化学相容性 chemiealcompatibility 组成复合材料的各组元之间有无化学反应及反应速度的大小 3.6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和表征方法 3.6.1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 3.6.1.1 弹性模量mdlusofelastieity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呈正比例关系,其比例常数即为弹性模量
GB/34558一2017 3.6.1.2 拉伸强度 tensilestrength 试样拉断前承受的最大应力 3.6.1.3 屈服强度yiedstrength 当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发生塑性变形而力不增加时的应力 3.6.1.4 compressivestrength 压缩强度 试样压至破坏过程中的最大压缩应力 3.6.1.5 弯曲强度bendingstrength 试样在弯曲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正应力 3.6.1.6 剪切强度shearstrength 试样剪切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 3.6.1.7 eeific 比强度spee strength 拉伸强度与其密度之比 3.6.1.8 比模量speeifiemodwlws 在比例极限内,材料的弹性模量(通用拉伸模量)与其密度之比 3.6.1.9 弯曲模量bhendingmodnls/Hlesuralmodulus 弯曲应力与弯曲所产生的形变之比,是材料在弹性极限内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亦称挠曲模量 3.6.1.10 塑性plastiecity 外力作用下,材料能稳定地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3.6.1.11 硬度hardness 材料抵抗变形,特别是压痕或划痕形成的永久变形的能力 3.6.1.12 冲击韧度immpacettoughness 冲击试样受冲击折断处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冲击吸收能量 3.6.1.13 蠕变极限ereeplimit 在规定温度下,引起试样在一定时间内蠕变总伸长率或恒定蠕变速率不超过规定值的最大应力 3.6.1.14 持久强度stressrupture 在规定温度下,试样达到规定时间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 3.6.1.15 疲劳强度fatiguestreugth 在指定寿命下使试样失效的应力水平
GB/T34558一2017 3.6.1.16 电导率eleetriealconduectivity 材料传送电流的能力,是电阻率的倒数 3.6.1.17 热导率thermalconduectivity 在传热条件下,相距单位长度的两平面温度相差为一个单位(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 传递的热量 3.6.1.18 热膨胀系数coeffieientofthermalexpansion 在一定压力下,单位温度变化所导致的材料长度或体积的相对变化量 3.6.1.19 磨损量abrasionloss 由于磨损引起的材料损失量,可通过测量长度、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得到,并分别称为线磨损量、体 积磨损量和质量磨损量 3.6.1.20 摩擦系数coeffieientoffrietion 两物体之间摩擦力与正应力之比 3.6.1.21 阻尼damping 系统在振动中,由于外界作用和或系统本身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振动幅度逐渐下降的特性及其量化 表征 3.6.1.22 焊接性weldability 材料在采用一定的炽接工艺包括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媒接规范及焊接结构形式等条件下,获得优 良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3.6.1.23 尺寸稳定性dmensionalstabilty 材料在受机械力、热或其他外界条件作用下,其外形尺寸不发生变化的性能 3.6.1.24 致密度relativedensity 材料的实测密度与理论密度之比 3.6.1.25 理论密度theoretiealdensity 材料中固相的密度,即同种材料在无孔状态下的密度 3.6.2金属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3.6.2.1 扫描电镜法scanningeleetronmieroscopemethod 利用扫描人射电子束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如二次电子,X射线谐等),采用不同 的信号检测器来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和化学组分的分析方达
GB/34558一2017 3.6.2.2 透射电镜法transmissionelectronnmieroscpemethod 以透射电子为成像信号,通过电子光学系统的放大成像观察样品的微观组织和形貌的分析方法 3.6.2.3 metallographicmethod 金相法 采用金相显微镜来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大小,形态、分布、数量和性质的分析方法 3.6.2.4 X射线衍射法 -raydiffractometry 根据物质的X射线衍射图谐特征,对其物相和结构等进行测定的分析方法 3.6.2.5 拉伸试验 tensiletest 通过拉力拉伸试样,一般拉至断裂以测定一个或多个拉伸性能的试验 3.6.2.6 蠕变试验 creeptest 在恒定温度和恒定力或恒定应力下,测量试样蠕变变形量随时间变化的试验 3.6.2.7 bendtest 弯曲试验 试样经受弯曲塑性变形,直至达到规定弯曲角度的试验 3.6.2.8 冲击试验 impacttest 用缺口或预裂纹的试样,测量试样吸收的势能来评价韧性的试验 3.6.2.9 持久强度试验stressrupturetest 在规定温度及恒定试验力作用下,测定试样至断裂的持续时间及持久强度的试验 3.6.2.10 疲劳试验fatiguetest 在试样上施加重复的试验力或变形,或施加变化的力或变形,测定疲劳寿命、给定寿命的疲劳强度 等结果的试验 3.6.2.11 freedee ethod 自由衰减法 ecay 将试样激励至共振后,撒离外力作用,使其振动自由衰减,根据哀减曲线利用公式o- --叫会" 算其阻尼值,式中A,和A,分别是周期振动哀衰减中第i次循环和第i十n次循环的振幅,n=1,2、3为 振动的循环次数 3.6.2.12 forcedresonancemethod 强迫共振法 体系在恒定的周期性交变力作用下,当激振频率与体系的固有频率相等时,体系的形变振幅达到极 大值,即发生共振 振动体系的形变振幅在包括共振频率在内的频率范围内随振动频率f的变化曲线 一个共暴峰.利4式o'- 称作共振曲线 可以根据其中的 计算其阻尼值,式中Q-1为内耗 f、1、f,分别指受迫振动试样共振时峰高半宽对应的频率和共振频率,共振峰的宽度表示材料的阻 尼大小
GB/T34558一2017 3.6.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残余应力测定方法 3.6.3.1 x射线衍射应力测量法X-raydirfraetonstressmeasuremmentmethod 根据X射线衍射测出的复合材料基体或增强体晶面间距及衍射角的变化来计算热残余应力的 方法 3.6.3.2 中子衍射应力测量法neutrondiffractionstressmeasuremenmethodl 根据中子衍射测出的复合材料基体或增强体晶面间距及衍射角的变化来计算热残余应力的方法 0
GB/34558一2017 参考文献 cB/T228.1一200金属材样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遏试验方法 [2]GB/T10417一2008碳化鸽钢结硬质合金技术条件及其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3]GB/T10623一2008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4]GB/T17991一2009精细陶瓷术语 [[5]GB/T19619一2004纳米材料术语 [0]AsTMD3878-15复合材料术语(Standardterminologyforcompositematerials) [7]JISH7006一1991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Glossaryoftermsusedinmetalmatrixcompos ites 11
GB/T34558一2017 索 汉语拼音索引 3.5.1.1 机械结合力 剪切强度 3.6.1.6 爆炸焊接法 3.3.1.4搅拌铸造法 3.3.2.3 比模量 3.6.1.8界面 3.1.11 比强度 3.6.1.7金属基复合材料 3.1.2 金属基功能复合材料 3.2.3.2 3.2.3.1 金属基结构复合材料 3.2.2.5 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智能复合材料 3.2.3.3 3.6.1.23 尺寸稳定性 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3.2.1.11 3.6.1.14 持久强度 3.4.2.2 金属间化合物颗粒 持久强度试验 3.6.2.9 金属晶须 3.4.3.2 冲击韧度 3.6.1.12 金属纤维 3.4.1.1 冲击试验 3.6.2.8 3.6.2.3 金相法 晶须 3.1.8 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3.2.2.4 3.6.1.16 电导率 3.2.2.2 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3.1.7 颗粒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3.2.2.3 反应结合 3.5.2.3 3.1.9 孔隙 粉末冶金法 3.3.1.1 3.1.10 孔隙率 复合材料 3.1.1 拉伸强度 3.6.1.2 高温合金基复合材料 3.2.1.10 拉伸试验 3.6.2.5 共喷沉积法 + 3.3.2.5 理论密度 3.6.1.25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3.2.2.1 3.2.1.1 3.6.1.22铝基复合材料 焊接性 化学结合力 3.5.1.3 M 化学相容性 3.5.3.2 3.5.2.4铁基复合材料 3.2.13 混合结合 摩擦系数 3.6.1.20 混杂 3.1.5 磨损量 3.6.1.19 3.3.2.2 挤压铸造法 3.2.1.9 机械结合 3.5.2.1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 12
GB/34558一2017 3.6.2.2 透射电镜法 W 棚纤维 3.4.1.4 疲劳强度 3.6.1.15弯曲模量 3.6.1.9 疲劳试验 3.6.2.10弯曲强度 3.6.1.5 3.6.2.7 弯曲试验 3.4.3.1 无机非金属晶须 铅基复合材料 3.2.1.6无机纤维 3.4.1.2 强迫共振法 3.6.2.12物理结合力 3.5.1.2 屈服强度 3.6.1.3无压浸溃法 3.3.2.4 R 热导率 3.1.6 3.6.1.17纤维 热等静压法 3.3.1.3锌基复合材料 3.2.1.4 热膨胀系数 3.6.1.18 热压法 3.3.1.2 蠕变极限 3.6.1.13压缩强度 3.6.1.4 蠕变试验 3.6.2.6氧化铝纤维 3.4.1.6 3.2.1.7 润湿现象 3.5.3.1银基复合材料 润湿与扩散结合 3.5.2.2硬度 3.6.1.11 原位自生 3.1.12 扫描电镜法 3.6.2.1 石墨颗粒 3.4.2.3增强体 3.1.3 3.1.4 塑性 3.6.1.10增强体含量 真空压力浸溃法 3.3.2.1 致密度 3.6.1.24 钛基复合材料 3.2.1.2中子衍射应力测量法 3.6.3.2 碳化硅纤维 3.4.1.5自由衰减法 3.6.2.11 3.6.1.21 弹性模量 3.6.1.1阻尼 碳纤维 3.4.1.3 陶瓷颗粒 3.4.2.1X射线衍射法 3.6.2.4 铁基复合材料 3.2.1.8X射线衍射应力测量法 3.6.3.1 铜基复合材料 3.2.1.5 英文对应词索引 abrasionloss 3.6.1.19 aluminafiber 3.4.1.6 aluminummatrixcomp0sites 3.2.1.1 13
GB/T34558?2017 B 3.6.1.9 bendingmodulus 3.6.1.5 bendingstrength bendtest 3.6.2.7 boronfiber 3.4.1.4 arbonfiber 3.4.1.3 part 3.4.2.1 ceramic rticle 3.5.1.3 chemicalbondingforce 3.5.3.2 chemical 3.6.1.20 T offriction S 3.6.1.18 thermaleXpanSi0n 3.1.1 3.6.1.4 strength 3.2.1.5 matrixcomp0sites 3.2.2.1 inousfiberreinforcedmetalmatrixcomp0sites 3.3.2.5 c0spraydep0sitionmethod 3.6.1.13 creeplimit creeptest 3.6.2.6 3.6.1.21 damping dimensionalstabilit 3.6.1.23 3.6.1.16 electriealcondetivity 3.3.1.4 e%plosionweldingmethod fatiguestrength 3.6.1.15 fatiguetest 3.6.2.10 3.2.1.8 ferrOuSmatriXc0mp0siteS 3.1.6 iber 3.6.1.9 flexuralmodulus 3.6.2.12 forcedresonancemethod 3.6.2.11 freedeaymethod functionalmetalmatrixcomp0sites 3.2.3.2 graphitepartiee 3.4.2.3 14
GB/34558?2017 3.6.1.11 hardness 3.3.1.2 hotpressingmethod hotisostaticpressingmeth0d 3.3.13 ybrid 3.1.5 inorganicfiber 3.4.1.2 3.4.3.1 inOrganicnon-metallicwhisker 3.6.2.8 imDacttest 3.6.1.12 immpaettougness termetalliccompond comp0sites 3.2.1.11 intermetalliccompoundparticle 3.4.2.2 interface 3.1.11 3.1.12 insitsynthesis 3.2.2.5 laminatesmetalmatrixcomp0sites 3.2.1.6 leadmatrixcomp0sites M magnesiummatrixcomp0sites 3.2.1.3 mechanicalbondingforee 3.5.1.1 3.5.2.1 mechamiealbonding metaliber 3.4.1.1 3.1.2 metalmmatrixcomposites 3.6.2.3 H lographiemethod metalicwhisker 3.4.3.2 mixedbonding 3.5.2.4 modulusofelasticit 3.6.1.1 neutroniffraetionstressmeasurementmmethod 3.6.3.2 3.1.7 particle 3.2.2.3 partielereinforcedmetalmatrixomposites pysicalbondingforce 3.5.1.2 plasticity 3.6.1.10 *# 3.1.9 p0re 3.1.10 porosity 15
GB/T34558?2017 3.3.1.1 powdermetalurgymmeth0d 3.3.2.4 pressurelessinfiltrationmethod R reactiobonding 3.5.2.3 refractorymetalmatrixcomp0sites 3.2.1.9 rreinforeement 3.1.3 3.1.4 reinfOrcementcOntent 3.6.1.24 relativedensity 3.6.2.1 sanningeleetronmicroscopemethod 3.6.1.6 sshear reinforcedmetalmmatrixcomp0sites 3.2.2.2 T Sh0r 3.4.1.5 3.2.1.7 3.2.3.3 metalmatri c0mp0sites m0dulus 3.6.1.8 3.6.1.7 strength 3.3.2.2 eastingmethod stressrupture 3.6.1.14 3.6.2.9 rupturetest stirringcastingmethod 3.3.2.3 3.2.3.1 structuralmetalmatriXcOD0sites 3.2.1.10 superalloymatrixcomposites 3.6.1.2 temsilestrength tensiletest 3.6.2.5 thermalconduetivit 3.6.1.17 3.6.1.25 heOreticaldensity 3.2.1.2 itaniummatrixcomp0sites 3.6.2.2 transmissiomeectromieroseopemethod vacuumpressureinfiltrationmethod 3.3.2.1 weldability 3.6.1.22 wettinganddiffusionbonding 3.5.2.2 3.5.3.1 Vettingphen0mena 3.1.8 hisker 16
GB/34558?2017 3.2.2.4 whiskerreinforcedmetalmatrixcomp0sites 3.6.2.4 X-r'aydiffractometry X-raydiffractionstressmeasurementmethod 3.6.3.1 yieldstrengthm 3.6.1.3 3.2.1.4 zincmatrixcomp0sites 17

金属基复合材料术语GB/T34558-2017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指以金属为基体,添加一定数量的非金属材料(如陶瓷、高分子等)制成的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材料。GB/T34558-2017对金属基复合材料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

GB/T34558-2017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金属作为基体,非金属材料作为增强相,并通过加工制备成型的材料。”

2. 分类

根据增强相的不同,金属基复合材料可分为以下三类:

  • 颗粒增强型:将非金属颗粒均匀地分散在金属基体中,以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
  • 纤维增强型:将纤维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与金属基体结合,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 夹杂物增强型:将非金属夹杂物嵌入到金属基体中,以改善材料的摩擦学性能、防熔渗性和导热性。

3. 术语表

GB/T34558-2017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相关术语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一些重要术语包括:

  • 增强相:指金属基复合材料中非金属材料组成部分。
  • 基体:指金属基复合材料中金属组成部分。
  • 分散度:指复合材料中增强相颗粒或纤维在金属基体中的均匀程度。
  • 表征:指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组织结构等进行描述和评估。

总结

GB/T34558-2017规范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和术语表,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材料的主流之一。

砂浆、混凝土用乳胶和可再分散乳胶粉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砂浆、混凝土用乳胶和可再分散乳胶粉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砂浆、混凝土用乳胶和可再分散乳胶粉的编号:GB/T34557-2017。砂浆、混凝土用乳胶和可再分散乳胶粉共有8页,发布于2018-09-01
碳/碳复合材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碳/碳复合材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碳/碳复合材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的编号:GB/T34559-2017。碳/碳复合材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共有9页,发布于2018-09-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