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983-2020

暖冬等级

Warmwintergrad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暖冬等级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暖冬等级的编号:GB/T21983-2020。暖冬等级共有10页,发布于2020-07-2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60
  • 实施日期2020-07-2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0页
  • 文件大小428.44KB

暖冬等级


国家标准 GB/T21983一2020 代替GB/T219832008 等 暖 冬 级 Warmwintergrades 2020-07-21发布 2020-07-2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1983一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附录A规范性附录暖冬闵值取值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GB/T21983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19832008《暖冬等级》 与GB/T21983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 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一章(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暖冬”“单站暖冬闵值”“冬季平均气温”“气候平均值”的定义见第2章,2008年版的 2.12.4); 增加了“单站”“区域”“暖冬指数”“有效站点”“有效网格”术语和定义(见2.5,2.6,2.8一2.10); 增加了“暖冬分类”(见3.1l); -修改了区域强暖冬和全国强暖冬的界定方法(见3.2.2.23.3.2.2,2008年版的3.2.2、3.3.2) -增加了对区域暖冬评定站点的要求(见3.2.2.3); -增加了对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涵盖范围的说明见3.2.3.3) -增加了目标年气候平均值选用年代的规定(见附录A的A.1); 增加了距平计算公式(见附录A的A.4)7 修改了经纬度网格划分的格距和有效网格面积的计算公式(见附录B的B1,2008年版的3.3. 1.l1、3.3.1.2); 增加了全国强暖冬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的B,6,B,7). 本标准由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峪,向洋、邹旭恺、王凌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19832008
GB/T21983一2020 冬 等级 暖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单站、区域、全国暖冬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暖冬的监测、预测、评价及服务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冬季平均气温wintermeanairtemperature 上年12月至当年(目标年)2月的平均气温 注单位为摄氏度(C. [GB/T33675一2017,定义2.1] 2.2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eal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 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 2.3 冬季平均气温距平wintermeansurfaeeairtemperatureanomaly 冬季平均气温与其气候平均值之差 注单位为摄氏度(C). 2.4 暖冬warmwinter 定程度的气候现象 冬季平均气温高于气候平均值- 2.5 单站weatherstation 气象观测站,也称站或站点 某一 [[GB/T336752017,定义2.4门] 2.6 区域region 某一给定的地理范围 注1,如行政区、气候区.流域区等,不包括全国整体范围 注2:改写GB/T33675一2017,定义2.5 单站暖冬闻值threshodfwarmwintertuweatherstaton 判定单站暖冬及其程度的临界值
GB/T21983一2020 2.8 暖冬指数 warmwinterindeX 描述暖冬及其程度的量 2.9 有效站点validstatiom 具有连续30年以上气温观测记录的气象观测站 2.10 有效网格validgria 将全国范围按给定经纬度格距划分网格,包含有效站点的网格 注:改写GB/T33675一2017,定义2.7 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o 3.1暖冬分类 暖冬分为单站暖冬、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 3.2判定与等级划分 3.2.1单站暖冬 3.2.1.1单站冬季平均气温距平(T)大于等于单站暖冬阂值,判定为单站暖冬 单站暖冬阂值确定方 法见附录A中的A.5 3.2.1.2单站暖冬划分为单站弱暖冬和单站强暖冬 其等级划分与等级指标及阀值见表1 表1单站暖冬等级划分 等级名称 等级指标及阀他 单站弱暖冬 0.43T1.29o AT>1.29a 单站强暖冬 AT计算见式(A.3),a(标准差)计算见式(A.2 3.2.2区域暖冬 3.2.2.1区域内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50%,判定为区域暖冬 3.2.2.2区域暖冬分为区域强暖冬和区域弱暖冬 在区域暖冬年,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 之比大于或等于25%,判定为区域强暖冬,反之判定为区域弱暖冬 3.2.2.3区域范围内有效站点均应参与区域暖冬判定 全国暖冬 3.2.3 全国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50%,判定为全国暖冬 全国暖冬指数计算见附录B中的B.1 3.2.3.1 B.5 3.2.3.2全国暖冬分为全国强暖冬和全国弱暖冬 在全国暖冬年,全国强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25% 判定为全国强暖冬,反之判定为全国弱暖冬 全国强暖冬指数计算见B.6B.7 3.2.3.3全国暖冬指数计算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GB/T21983一2020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暖冬闻值取值方法 A.1目标年气候统计值选用年代 目标年气候平均值、标准差采用目标年最近的上一个整30年计算,选用年代规定见表A.1. 表A.1目标年对应的气候平均值计算年代 目标年 1991年一2000年|2001年一2010年2011年一2020年|2021年一2030年 依此类推 1961年一1990年1971年一2000年1981年一2010年1991年一2020年 气候平均值选取年代 依此类推 A.2气候平均值计算公式 气候平均值计算见式(A.1) 丁一 习T A.l 30 式中: 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 -年份序号,i=1,2,,30; T -第;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C). A.3标准差计算公式 标准差计算见式(A.2). 习(T,-T (A.2 29 式中: -冬季平均气温标准差 A.4距平计算公式 距平计算见式(A.3) AT一T- A.3 式中: 目标年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单位为摄氏度(C); T T 目标年冬季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C). A.5单站暖冬阔值 采用三分位法,将由高到低排列的冬季平均气温序列按偏暖、正常、偏冷三等分划分,概率均为
GB/T21983一2020 33.3% 33.3%概率对应的偏暖阔值为0.43a,将其作为单站暖冬阔值;10%概率对应的偏暖阀值为1.29a, 将其作为单站强暖冬闵值
GB/T21983一2020 录 附 B 规范性附录 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 B.1有效网格面积 有效网格面积计算见式(B.1): GS,=S.×cos B.1 式中 GS 非赤道地区单个有效网格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nm'); 赤道地区1.0'×1.0网格的近似面积(S =110.0×111.0),单位为平方千米(km') S 有效网格中心点纬度,单位为度("). 有效网格序号 B.2全国有效面积 全国有效面积计算见式(B.2). B.2 s-Gs 式中 Es 全国有效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有效网格总数 mn B.3有效网格暖冬面积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计算见式(B.3). GwS,=AC×GS B.3 式中: GWS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AC 暖冬面积权重系数,为该有效网格内暖冬站数与站点总数之比 B.4全国暖冬面积 全国暖冬面积计算见式(B.4): WS GWS (B.4 式中: WS 全国暖冬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GWS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GB/T21983一2020 B.5全国暖冬指数 全国暖冬指数w计算见式(B.5): WS wI ×100% (B.5) ES B.6全国强暖冬面积 全国强暖冬面积按式(B.4)计算 其中,有效网格强暖冬面积按式(B.3)计算 B.7全国强暖冬指数 全国强暖冬指数为全国强暖冬面积与全国有效面积之比
GB/T21983一2020 参 考文献 [1]GB/T33675一2017冷冬等级 [2]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门.北京;气象出版社,200s [3]陈峪,任国玉,王诙等.近56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变化C].应用气象学报,2009,20(5) 539-545 [4]么枕生,丁裕国气候统计[M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5]Zwu,x.P.Zhai,andQ.Zhang.Variationsindrough htsoverChina1951一2003[J].Geophys. Res.Lett.,2005,32(4),L04707,doi:l0.l1029/2004GL021853

暖冬等级GB/T21983-2020解读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冬季的气温逐年上升,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现象,如雨雪天气增多、大风天气频繁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一套客观科学的暖冬等级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GB/T21983-2020《暖冬等级》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标准,该标准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I~V级,其中I级为最暖,V级为最冷。该标准主要以日平均气温为基础,结合降水、风力、日照等气象因素,对不同等级进行了详细描述。

具体而言,I级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5℃,无严重寒潮、暴雪等极端天气;II级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无长时间严重冻结、积冰、大雪等极端天气;III级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5℃,无长时间低温、大风、霾等极端天气;IV级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无严重道路结冰、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V级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小于-10℃。

暖冬等级标准的制定,对人们生活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对于建筑工程来说,不同的等级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温措施,以确保室内能够保持舒适的温度;对于果树种植业来说,不同等级的气温会直接影响果树的成熟期和产量。

总之,暖冬等级GB/T21983-2020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和暖冬等级类似的标准

暖冬等级

暖冬等级

航天用标准太阳电池

干部网络培训平台数据要求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干部网络培训平台数据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干部网络培训平台数据要求的编号:GB/T38858-2020。干部网络培训平台数据要求共有22页,发布于2021-02-01
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的编号:GB/T39217-2020。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共有23页,发布于2021-0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