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606-2017

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Flexibleandtorsionresistantcablesofratedvoltagesfrom6kV(Um=7.2kV)upto35kV(Um=40.5kV)forwindpowergener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编号:GB/T33606-2017。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共有38页,发布于2017-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K1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060.20
  • 实施日期2017-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8页
  • 文件大小2.74M

以图片形式预览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国家标准 GB/T33606一2017 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 (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Flexibleandtorsionresistantcablesofratedvotagesfrom6kV(U,=7.2kV uto35kV(U=40.5kVforwindpowergeneration 2017-05-12发布 2017-12-01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利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疙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3606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电缆研究所、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普睿司曼(天津)电缆有限公司、江 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远东电缆有限公司、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 有限公司、江苏中煤电缆有限公司、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衡阳恒飞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凌宇电缆 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华宇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科技装备电缆有限公司、郑州 电缆有限公司兴乐集团有限公司、常州船用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乐星红旗电缆(湖北)有限公司、江苏中 辰电缆有限公司、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华通线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玉军、袁杰、张令宜、管新元、房权生、汪传斌、刘春肪刘景光陈沛云、 王晓柴、李万松、邓九旺,刘焕新、解向前.洛军、于景丰,高骏、杜青、柏庆梅张公卓、赵文明,李星辰、 朱涛、肖敬成、李聪聪、谋嘉伟
GB/33606一2017 额定电压6kU.=7.2k)到35kY U.=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耐扭曲软电缆的使用特性、产品代号、标志,技术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和包装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功率风力发电设备中涡轮机和塔简连接处或其类似场合用额定电压6kV~35kV 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62007标准电压 GB/T2!23a.I7一2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Ka:盐雾 GB/T2423.18一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 GB/T2900.10电工术语电缆 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 GB/T2951.12-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2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2951.13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3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密度测定方法吸水试验收缩试验 GB/T2951.14一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4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低温试验 GB/T2951.21一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21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 用试验方法耐臭氧试验热延伸试验浸矿物油试验 GB/T2951.31一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31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 专用试验方法高温压力试验抗开裂试验 GB/T3048.4一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3048.5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5部分;绝缘电阻试验 2007 GB/T3048.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 GB/T3048.10一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0部分;挤出护套火花试验 GB/T3048.11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1部分;介质损耗角正切试验 GB/T3048.12一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2部分;局部放电试验 GB/T3048.13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3部分:冲击电压试验 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 GB/T4909.2一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第2部分尺寸测量 GB/T49102009镀锡圆铜线
GB/T33606一2017 GB/T6995.1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6995.3一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GB/T6995.52008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5部分;电力电缆绝缘线芯识别标志 GB/T16927.1一2011高电压试验技术第1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 GB/T18380.12-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 焰垂直蔓延试验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GB/T18380.35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35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 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C类 JB/T8137一2013(所有部分电线电缆交货盘 JB/T10696.7一2007电线电缆机械和理化性能试验方法第7部分:抗撕试验 -Testsonex cable IEC60229;2007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挤包的电缆外护套的试验Ele ectric trudedoversheathswithaspeeialprotectivefunction 术语和定义 3 GB/T290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标称值nominalalue 指定的量值并经常用于表格之中 注在本标准中,通常标称值引伸出的量值在考虑规定公差下通过测量进行检验 3.2 中间值medianvalue 将试验得到的若干数值以递增(或递减)的次序依次排列时,若数值的数目是奇数,中间的那个值为 中间值;若数值的数目是偶数,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为中间值 3.3 例行试验routinetests R 由制造方在成品电缆的所有制造长度上进行的试验,以检验所有电缆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3.4 抽样试验sampletests 由制造方按规定的频度,在成品电缆试样上、或在取自成品电缆的某些部件上进行的试验,以检验 电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5 型式试验typetests 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标准所包含的一种类型电缆在供货之前所进行的试验,以证明电缆具有满足 预期使用条件的满意性能 注:该试验的特点是;除非电缆材料或设计或制造工艺的改变可能改变电缆的特性,试验做过以后就不需要重做 3.6 安装后电气试验electricaltestsafterinstallation 在安装后进行的试验,用以证明安装后的电缆及其附件完好
GB/33606一2017 使用特性 4.1额定电压 本标准中电缆的额定电压U/U(U)标示如下 U/U(U)=3.6/6(7.2)一6/6(7.2)6/10(12)8.710(12)8.7/15(17.5)12/2024)一18/30 36)21/35(40.5)26/35(40.5),单位为千伏特(kV) 在电缆的电压标示U/U(U.)中 电缆设计用的导体对地或金属屏蔽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U -电缆设计用的导体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U U -设备可使用的“最高系统电压”的最大值(见GB/T1562007). 4.2绝缘混合料 电缆中的绝缘混合料及其允许温度见表1 表1绝缘混合料及其对应的导体最高温度 导体最高温度/ 绝缘混合料 正常运行 短路(最长持续5s) 90 乙丙橡胶或类似混合料 250 表1中的温度由绝缘混合料的固有特性决定,在使用这些数据计算额定电流时其他因索的考虑也 是重要的 4.3护套混合料 电缆中不同类型护套混合料对应的允许温度见表2 表2不同类型护套混合料的允许温度 套混合料 代号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C 短路(最长持续 护 5s/C 氧瞒化聚乙烯、氯丁橡胶或类似聚合物 SE 90 200 18o 聚氨酯弹性体 TPU 90 其他热塑性弹性体 TPV 90 180 4.4电缆适应的环境温度 电缆适应的环境温度为 普通型一25C一十60C(运行时),0C及以上(敷设时); 耐寒型一40C一十60c(运行时),-15C及以上(敷设时). 注:如有特殊需求,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适应低于一40的环境温度,并在电缆名称中指明 4.5最小弯曲半径 三芯电缆最小弯曲半径为6D,单芯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为8D,其中D为电缆标称直径
GB/T33606一2017 5 代号,型号,规格和产品表示方法 5.1代号 FD 风力发电用电缆系列 阻燃C类 ZC 铜导体 T)省略 乙丙橡皮或类似混合料绝缘 金属屏蔽 P)省略 H 热固性弹性体护套(氧磺化聚乙烯、氧丁橡胶或类似聚合物 u 聚氨酯弹性体护套 其他热塑性弹性体护套 40 适应的最低环境温度: C(耐寒型 40 25 25 5.2型号及名称 型号及名称见表3 表3型号及名称 型 号 名 称 FDEH-25 乙丙橡皮绝缘热固性弹性体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扭曲软电缆 FDEH40 乙丙橡皮绝缘热固性弹性体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寒耐扭曲软电缆 FDEU-25 乙丙橡皮绝缘聚氨酯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扭曲软电缆 FDEU-40 乙丙橡皮绝缘聚氨酯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寒耐扭曲软电缆 FDES-25 乙丙橡皮绝缘热塑弹性体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扭曲软电缆 FDES-40 乙丙橡皮绝缘热塑弹性体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寒耐扭曲软电缆 5.3规格 规格见表4 表4规格 额定电压 标称截面积 型号 芯数 kV mmm" FDEH-25 FDEH-40 3.6/6(7.2);6/6(7.2);6/10(12); FDEU-25 8.7/10(12);8.7/15(17.5); 1、3 25300 FDEU- -40 12/20(24);l8/30(36); FDES25 21/35(40.5);26/35(40.5) FDES-40
GB/33606一2017 5.4产品表示方法 产品用型号、规格(额定电压、芯数、标称截面积)及本标准编号表示 示例1: 乙丙橡皮绝缘热固性弹性体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寒耐扭曲软电缆,额定电压8.7/15kv,三芯,标称截面积 70mm,金属丝编织屏蔽(或金属丝疏绕屏蔽)总截面积为16mm,表示为;FDEH-408.7/15kV3×70十3×16/3 GB/T33606一2017 示例2 乙丙橡皮绝缘聚氨酯护套风力发电机用耐寒耐扭曲阻燃软电缆,额定电压26/35kV,三芯,标称截面积95mm,仅 地线芯作为金属屏蔽,地线芯总截面积为30mm',表示为:C-FDEU-4026/35kV3×95十3×10GB/T33606 2017 导体 6 导体应符合GB/T39562008中第5种铜导体的规定 导体材料应为退火软铜线,单线可以不镀 锡或镀锡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导体表面允许用 半导电带重叠绕包 绝缘 7.1材料 绝缘应为表1中所列的乙丙橡胶或类似混合料 7.2厚度 绝缘标称厚度见表5 表5绝缘标称厚度 额定电压U/U(U)下的绝缘标称厚度 导体标称 mmm 截面积 3.6/6(7.2)kV 6/6(7.2)kV,8.7/10(12)kV, mmm 2/20(24)kv8/30(36)kV21/35(40.5)kv26/35(40.5)kV 6/10(12)lkV8,7/15(17.5)kV 无屏蔽有屏蔽 25 3,0 2.5 3,4 4.5 35 3.0 2.5 3.4 4.5 5.5 50一185 3.0 3.4 4.5 5.5 8.0 9.3 10.5 2.5 240 2.6 4.5 5.5 3.0 3.4 8.0 9.3 10.5 300 3.0 2.8 3.4 4.5 5.5 8.0 9.3 10.5 注:不推荐任何小于表中给出的导体截面积 8 屏蔽 8.1概述 当单芯和三芯电缆绝缘线芯需要屏蔽时,应由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组成 除额定电压3.6/6(7.2)kV
GB/T33606一2017 电缆可用无屏蔽结构外,其他电缆均应有屏蔽 8.2导体屏蔽 导体屏蔽应是非金属的,由挤包的半导电料或在导体上先包半导电带再挤包半导电料组成 挤包 的半导电层应与绝缘紧密结合,挤包屏蔽层的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0.60" mm 8.3绝缘屏蔽 绝缘屏蔽应由非金属半导电材料构成,且与金属屏蔽层在电气上接触良好 每根绝缘线芯上应直接挤包与绝缘线芯紧密结合或可剥离的半导电层,挤包半导电层的最薄处厚 度应不小于0.80mm 金属屏蔽层应符合第9章的要求 金属屏蔽 9.1概述 所有电缆应有金属屏蔽 9.2结构 金属屏蔽包括金属丝编织(或带有地线芯),金属丝疏绕(或带有地线芯)和地线芯等形式 选择金属屏蔽材料时,应特别考虑存在腐蚀的可能性,这不仅为了机械安全,而且也为了电气安全 编织和疏绕用的金属丝应为GB/T4910-2009规定的镀锡铜丝 金属编织型或金属疏绕型屏蔽,应在金属屏蔽和挤包绝缘屏蔽层之间紧密地绕包半导电带,可以采 用股线进行编织或疏绕 对于三芯电缆采用金属丝编织或疏绕屏蔽时应采用分相屏蔽形式 可以在金 属屏蔽中加人非金属材料例如纤维等以起到加强作用 单芯电缆不应采用单独地线芯作为金属屏蔽;三芯电缆采用地线芯单独作为金属屏蔽时,其地线芯 应由符合GB/T3956-2008中第5类导体外挤包半导电层共同组成 9.3要求 金属屏蔽的标称截面积应根据故障电流容量确定,但标称截面积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表6中规 定的值 金属编织型和金属疏绕型屏蔽,可通过测试单丝直径来计算其截面积,且不应小于标称截面 积;地线芯单独作为金属屏蔽时,其直流电阻值应符合GB/T3956-2008要求 表6金属屏蔽层标称截面积 金属编织或疏绕屏蔽标称截面积 地线芯中金属标称截面积 导体标称截面积 nm" mm" mm" 单芯电缆 三芯电缆 单芯电缆 三芯电缆 3×6 25 3×10/3 35 3X10/3 50 3×16/3 3×10 70 3×16/3 3×10
GB/33606一2017 表6(续 金属编织或疏绕屏蔽标称截面积 地线芯中金属标称截面积 导体标称截面积 mm mm mm 单芯电缆 三芯电缆 单芯电缆 三芯电缆 95 3×16/3 3×10 120 10 3×25/3 3×16 150 10 3×25/3 3×16 185 10 3×25/3 3×16 240 16 3X35/3 3×25 300 16 3×35/3 3×25 单芯电缆应采用金属编织或疏绕屏蔽 如果金属屏蔽为组合结构,标称截面积为总面积 额定电压为3.6/6(7.2)kV的电缆,采用金属丝编织或疏绕屏蔽时可以无半导电层,采用地线芯单 独作为金属屏敲时应有半导电层 0三芯电缆的成缆和填充 三芯电缆的成缆与电缆的额定电压及每根绝缘线芯上有无金属屏蔽层有关 三芯电缆的绝缘线芯 应绞合在一起,当有地线芯时,地线芯也应与绝缘线芯绞合成缆 如有填充,其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与绝缘材料相兼容;,推荐采用非吸湿性半导电材料作为 填充 1 护套 11.1概述 所有电缆均应具有护套 护套通常为黑色,但也可以按照制造方和买方协议采用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以适应电缆使用的特 定环境 护套应经受GB/T3048.102007规定的火花试验 11.2材料 护套应采用表2中规定的材料 在特殊条件下(例如为了阻燃)使用的护套,可能有必要使用阻燃添加剂,但这些添加剂不应包含对 人类及环境有害的材料 11.3厚度 护套的标称厚度见表7和表8,当采用双层护套时,允许在双层护套之间带有编织加强层,且双层 护套的总厚度应符合表7和表8的规定
GB/T33606一2017 表7单芯电缆护套标称厚度 额定电压U/UU.)下的护套标称厚度 mm 导体 6/6(7.2)kV,8.7/10(12)kV, 3.6/6(7.2)V 12/20(24)k18/30(36)kV21/35(40.5)kV26/35(40.5)kV 标称 6/10(12)kV8.7/15(17.5)kV 截面积 SE、 SE、 SE、 SE、 SE、 SE、 SE、 mm' TPU TPU TPU TPU TPU TPU TPU TPv TPv TPV TPV TPV TPV TPV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2. 25 1.5 2.0 1,6 2.3 1.5 2.1 1.7 2.5 35 2.2 1.8 2.4 50 1.6 2.2 1.7 2.3 1.7 2.5 1.8 2.6 2.0 3.0 2.1 3.1 2.2 3.3 70 1.6 2.3 1.7 2.4 1.8 2.6 1.9 2.7 2.0 3.1 2.1 3.2 2.2 3.4 95 1.7 2.4 1.8 2.5 1,8 2.7 .9 2.8 2.1 3,.2 2.2 3.4 2.3 3.5 120 1.7 2.5 1.8 2.6 1.9 2.8 2.0 2.9 2.l 3.3 2.2 3.5 2.3 3.6 150 1.8 2.6 1.9 2.7 1.9 2.9 2.0 3.0 2.2 3.4 2.3 3.5 2. 3.7 185 1.9 2.7 1.9 2.8 2.0 3,0 2.l 3.l 2.2 3.5 2.3 3.7 2.4 3.8 2.1 2.5 240 1.9 2.9 2.0 3.0 2.1 3. 3.3 2.3 3.6 2.4 3.8 2.0 3.0 3.1 3.3 2.2 2.4 3.8 2.5 2.6 300 2.1 2.1 3.4 3.9 4.l 表8三芯电缆护套标称厚度 额定电压U/UU.)下的护套标称厚度 mm 导体 6/6(7.2)V, 8.710(12)kV, 3.6/6(7.2)kV 12/20(24)kV18/30(36)kV21/35(40.5)kV26/35(40.5)kV 标称 6/10(12)kV8.7/15(17.5)kV 截面积 SE SE SE、 SE、 SE、 SE、 SE mm TPU TPU TPU TPU TPU TPU TPU TPy TPv TPV TPV TPv TPv TPv 护真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护套 25 2. 3.2 2.2 3.5 2.4 3.8 35 2.2 3.4 2.3 3.6 2.5 4.0 2.6 4.3 50 2,3 3.6 2.4 3.8 2,6 4.2 2.7 4.5 3.1 5,2 3.3 5,6 3.5 6.0 70 2.4 3.8 2.5 4.1 2.7 4.4 2.8 4.7 3.2 5.4 3.4 5.8 3.6 6.2 4.0 4.6 3.3 6.4 95 2.5 2.6 4.3 2.8 2.9 4,9 5.7 3.5 6.1 3." 120 2.6 4.2 2,8 4.5 2.9 4.8 3, 5. 3.4 5,9 3.6 6,3 3,8 6.7 15o 2." 2.9 4.4 4.7 3.0 5.1 3.2 5.4 3.6 6.1 3.8 6.5 3.9 6.9 185 4.7" 3.7 6.7 7.1 2.8 3.0 4.9 3.1 5.3 3.3 5.6 6.3 3.9 4.0 3.0 5.0 5.3 5.6 3.5 5.9 3.8 6. 4.2 240 3.1 3.3 4.0 7.1 7.4 300 3.2 5.4 3.3 5.6 3.5 5.9 3.6 6.2 4.0 7.0 4. 7.4 4.4 7.7
GB/33606一2017 2试验条件 2.1环境温度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在环境温度(20士15)C下进行 2.2工频试验电压的频率和波形 工频试验电压的频率应在49Hz一61Hz范围;波形应基本上为正弦波,引用值为有效值 12.3冲击试验电压的波形 60Ms 按GB/T3048.13一2007,冲击波应具有有效波前时间1s~5s,标称半峰值时间404s 其他方面应符合GB/T16927.1-2011 例行试验 13 13.1概述 例行试验通常应在每一根电缆制造长度上进行 根据购买方和制造方达成的质量控制协议,可以 减少试验电缆的根数或采用其他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的例行试验为 导体电阻测量(见13.2); b)在带有符合8.2和8.3规定的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的电缆绝缘线芯上进行的局部放电试验见 13.3); 电压试验(见13.4). 13.2导体电阻 应对例行试验中的每一根电缆长度的所有导体进行电阻测量 成品电缆或从成品电缆上取下的试样,试验前应在保持适当温度的试验室内至少存放12h 若怀 疑导体温度是否与室温一致,电缆应在试验室内存放24h后测量 也可将导体试样放在温度可以控制 的液体槽内至少1h后测量电阻 电阻测量值应按GB/T39562008给出的公式和系数校正到20C下1km长度的数值 每一根导体20C时的直流电阻应不超过GB/T3956一2008规定的相应的最大值 标称截面积适 用时,地线芯的导体电阻也应符合GB/T3956一2008规定 13.3局部放电试验 应按GB/T3048.12一2007进行局部放电试验,试验灵敏度应为10pC或更优 三芯电缆的所有绝缘线芯都应试验,电压施加于每一根导体和金属屏蔽之间 试验电压应逐渐升高到2U,并保持10s,然后缓慢降到1.73U 在1.73U,下,应无任何由被试电缆产生的超过声明试验灵敏度的可检测到的放电 注,被试电缆的任何放电都可能有害
GB/T33606一2017 13.4电压试验 3.4.1概述 电压试验应在环境温度下采用工频交流电压进行 13.4.2单芯电缆试验 单芯电缆的试验电压应施加在导体与金属屏蔽之间,持续5min. 13.4.3三芯电缆试验 对分相金属编织(或疏绕)屏蔽的三芯电缆,应在每一根导体与金属屏蔽层之间施加电压,持续5 min 对地线作为金属屏蔽的三芯电缆,应依次在每一根绝缘导体对其他所有导体及金属屏蔽层之间施 加试验电压,持续5min 三芯电缆也可采用三相变压器,一次完成试验 工频试验电压应为3.5U ,对应额定电压的单相试验电压值见表9 表9例行试验电压 额定电压U 26 3.6 8.7 12 18 21 试验电压 12.5 21 30.5 412 63 73.5 91(65 kV 注:U为26kV电缆在进行交流电压试验时,作为替代也可以采用65kV,30min 若用三相变压器同时对三芯电缆进行电压试验,相间试验电压应取表9所列数据的1.73倍 在任何情况下,电压都应逐渐升高到规定值 绝缘应无击穿 14抽样试验 14.1概述 抽样试验包括 导体和金属屏蔽检查(见14.4); a b) 尺寸检查(见14.5~14.7); e' 额定电压高于3.6/6(7.2)kV电缆的电压试验(见14.8); 热延伸试验(见14.9) d 14.2抽样试验的频度 14.2.1导体检查和尺寸检查 导体检查、绝缘和护套厚度测量以及电缆外径的测量应在每批同一型号和规格电缆中的一根制造 长度的电缆上进行,但应限制不超过合同长度数量的10% 14.2.2电气和物理试验 电气和物理试验应按商定的质量控制协议,在取自成品电缆的样品上进行试验 若无协议,在三芯 电缆总长度大于1km或单芯电缆总长度大于2km时,应按表10数量进行试验 10
GB/33606一2017 表10抽样试验样品数量 电缆长度 km 样品数 多芯电缆 单芯电缆 6 4 <8 >4 >6 12 8 12 >12 18 余类推 余类推 余类推 4.3复试 如果任一试样没有通过第14章的任一项试验,应从同一批中再取两个附加试样就不合格项目重新 试验 如果两个附加试样都合格,样品所取批次的电缆应认为符合本标准要求 如果加试样品中有 个试样不合格,则认为抽取该试样的这批电缆不符合本标准要求 4.4导体和金属屏蔽检查 应采用检查或可行的测量方法检查导体结构和金属屏蔽是否符合GB/T3956一2008要求,金属屏 蔽应同时符合9.3的规定 4.5屏蔽的测量 屏蔽应符合第8章规定 试验方法见GB/T2951.112008中第8章 14.6绝缘和护套厚度的测量 14.6.1概述 试验方法见GB/T2951.11一2008中第8章 为试验而选取的每根电缆长度应从电缆的一端截取一段来代表,如果必要,应将可能损伤的部分电 缆先从该端截除 绝缘厚度 14.6.2 每一段绝缘线芯,绝缘厚度最小测量值应不低于规定标称值的90%再减0.1mm,见式(1);绝缘偏 心度应符合式(2). fmm>0.9t一0.1! m s0.15 nax 式中: 绝缘最大厚度,单位为毫米(m m; 'ms 绝缘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min 绝缘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注:m和tm在同一截面测得 14.6.3护套厚度 护套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5%再减0.1mm,见式(3). 11
GB/T33606一2017 一0.1 (3 0.85r,- lmin 式中: 护套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rmin -护套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 14.7外径测量 如果抽样试验中要求测量电缆外径,应按GB/T2951.ll一2008规定进行 对于外形为非圆形的 规整形状的电缆外径测量,也可采用测试其周长,然后再除以3.14得到等效外径 14.84h电压试验 14.8.1概述 本试验仅适用于额定电压3.6/6(7.2)kV以上的电缆 14.8.2取样 试验终端之间的一根成品电缆长度应至少为5m. 14.8.3步骤 环境温度下,在每一导体与金属层间应施加工频电压4h 14.8.4试验电压 试验电压应为4U 对应于标准额定电压的试验电压值见表11 表11抽样试验电压 额定电压U 12 18 21 26 8.7 1V 试验电压 48 24 35 72 84 104 kV 试验电压应逐渐升高到规定值,并持续4h 14.8.5要求 绝缘应不发生击穿 14.9绝缘和SE护套热延伸试验 14.9.1步骤 取样和试验步骤应按GB/T2951.21一2008中第9章进行 试验条件见表12和表13 14.9.2要求 绝缘的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2要求,SE护套应符合表13要求 12
GB/33606一2017 表12绝缘混合料机械性能和特殊性能试验要求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性能要求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90 老化前(GB/T2951.112008中9.1 1.l N/mm 6.5 抗张强度、最小 断裂伸长率,最小 % 1.2 300 2 空气烘箱老化后(GB/T2951.12一2008中8.1 2.1 无导体老化后 2.1.1 处理条件 温度 135 温度偏差 " 士3 D 持续时间 2.1.2 抗张强度变化率" 士30 最大 2.1l.3 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最大 士30 耐臭氧试验(GB/T2951.212008中第8章 3.l 臭氧浓度(按体积 % 0.025~0.030 H 3.2 无开裂试验持续时间 24 热延伸试验(GB/T2951.212008中第9章 4. 处理条件 空气温度偏差士3C 250 负荷时间 15 min 机械应力 N/em' 20 4.2 载荷下最大伸长率 175 15 4.3 冷却后最大永久伸长率 吸水试验(GB/T2951.132008中9.2)重量分析法 5.l 温度(偏差士2" 85 H 5,2 持续时间 336 5.3 重量最大增量 mg/cm 老化后与老化前中间值之差值除以老化前中间值,以百分数表示 表13护套机械性能和特殊性能试验要求 混合料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SE TPU TPV 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1. 交货状态原始性能 1.1.1 抗张强度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N/mm 10.0 20,0 10.0 % 1.1.2 断裂伸长率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300 300 300 1.2 空气烘箱老化后的性能 1.2.1 老化条件 温度 100士2 110士2 135士2 13
GB/T33606一2017 表13(续 混合料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S TPU TPV -处理时间 7×24 7×24 7×24 11.2.2 老化后抗张强度 最小中间值 N/mm” 0.0 % 30b 士30 最大变化率" 士25 1.2.3 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 -最小中间值 300 300 -最大变化率 % 40 士30 士25 1.3 浸矿物油后机械性能 1.3.1 试验条件: 油温 100士2 100土2 100士2 24 214 24 -浸油时间 h 1.3.2 -4o 40" % 浸油后抗张强度,最大变化率" 士40 % -4o -40" 1.3.3 浸油后断裂伸长率,最大变化率 士30 热延伸试验 2. 试验条件: -温度 200士3 -处理时间 15 mmin -机械应力 N/mm 0.20 2.2 试验结果 -载荷下的伸长率,最大 175 % % -冷却后的伸长率,最大 15 抗撕试验 抗撕强度,最小 N/mm 5.0 高温压力试验 90 100 -温度 50 50 -压痕中间值/平均厚度,最大 抗开裂试验 5.1 试验条件 温度 150士3 50士3 -持续时间 试验结果 无裂纹 无裂纹 5.2 低温拉伸试验 -25士20 试验温度 25士2 -25士2 试验结果 -未断裂时的伸长率,最小 % 30 30 30 低温冲击试验 7.1 试验温度 -25土2" 25土2 25土2 7.2 试验结果 无裂纹 无裂纹 无裂纹 "老化后中间值与老化前中间值之差与老化前中间值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不规定正偏差 如果用于环境最低温度为-40C,低温试验温度应为-40C士2c,如用户对最低环境适应温度另有要求,应 按用户要求的温度试验 14
GB/33606一2017 5电气型式试验 15.1概述 具有特定电压和导体截面的一种型式的电缆通过了本标准的型式试验后,对于具有其他导体截面 和/或额定电压的电缆型式认可仍然有效,只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绝缘和半导电屏蔽材料以及所采用的制造工艺相同 a b 电缆结构相同,包括金属屏蔽结构应相同 额定电压不高于已试电缆 c 型式认可与导体材料无关 5.2具有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的电缆 5.2.1试验顺序 应从成品电缆中取10m~15m长的电缆试样进行试验 除15.2.2的例外,所有15.2.1所列的试 验应依次在同一试样上进行 三芯电缆的每项试验或测量应在所有绝缘线芯上进行 15.2.9规定的半 导电屏蔽电阻率测量,应在另外的试样上进行 正常试验的顺序应如下: 弯曲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见15.2.3和15.2.4); a b an测量(见15.2.2和15.2.5); 热循环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见15.2.6); d 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工频电压试验(见15.2.7) 4h电压试验(见15.2.8). 5.2.2特殊条款 tan测量可以在没有按15.2.1正常试验顺序做过试验的另一个试样进行 额定电压低于6/10(12)kV的电缆,不需要进行tan测量 15.2.1中试验项目e)可取一个新的试样进行,但该试样应预先进行过15.2.1中的a)项和c)项 试验 15.2.3 弯曲试验 在室温下试样应围绕试验圆柱体例如线盘的简体)至少绕一整圈,然后松开展直,再在相反方向上 重复此过程 此操作循环应进行三次 试验圆柱体的直径应为: -单芯电缆:12(d十D)士5% 三芯电缆:10(d+D)士5% 其中:D -电缆试样实测外径,单位为毫米(G mm),按14.7测量; -导体的实测直径,单位为毫米(m mm 本试验完成后,试样应即进行局部放电试验,并应符合15.2.4要求 15.2.4 局部放电试验 应按GB/T3048.12一2007进行局部放电试验,试验灵敏度应为5pC或更优 15
GB/T33606一2017 三芯电缆的所有绝缘线芯都应进行试验,电压应施加于每一根导体和金属屏蔽之间 试验电压应逐渐升高到2U,并保持10s,然后缓慢降到1.73U 在1.73U 下,应无任何由被试电缆产生的超过声明试验灵敏度的可检测到的放电 注,被试电缆的任何放电都可能有害 15.2.5额定电压6/10(12)kV及以上电缆的tan》测量 成品电缆试样应采用下述方法之一加热;试样应放置在液体槽或烘箱中,或者在试样的金属屏蔽层 或导体或两者都通电流加热 试样应加热至导体温度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5K~10K 每一方法中,都应测量导体的温度,可通过测量导体电阻确定,或者用放在液体槽、烘箱内或者放在 屏蔽层表面上,或者放在与被测电缆相同的另一根同样加热的参照电缆上的测温装置进行测量 额定电压21/35kV和26/35kV的电缆应在U,和上述规定的温度下进行tan测量,其余电压等 级的电缆在交流电压不低于2kV和上述规定温度下进行tan测量 测量值应不高于表14规定 表14绝缘混合料的电气型式试验要求 序号 试验项目和试验条件 单位 性能要求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90 体积电阻率p" 103 -90C Qcm 绝缘电阻常数K" -90C MQkm 3.67 tano 400×10- -额定电压低于35kV电缆的,(95100)C,最大值 -额定电压35kV电缆,(95100)C,最大值 50×10-" 仅适用于额定电压3.6/6(7.2)kV的无屏蔽电缆 15.2.6热循环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 经过上述各项试验后的试样应在试验室的地面上展开,并在试样导体上通以电流加热,直至导体达 到稳定温度,此温度应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5K10K 三芯电缆的加热电流应通过所有导体 对于额定电压18/3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缆,加热循环应持续至少8h,在每一加热过程中,导 体应在达到规定温度后至少维持2h 随后应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少3h,使导体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 10K 对于额定电压18/30kV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缆,加热循环应持续至少24h,其中加热过程应持续至 少8h,在每一加热过程中,导体应在达到规定温度后至少维持2h 随后应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少 16h使导体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10K或30C,取二者中较高值 上述的循环应重复20次 第20个循环后,试样应进行局部放电试验并应符合15.2.4要求 5.2.7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工频电压试验 试验应在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5K10K的温度下进行 16
GB/33606一2017 按GB/T3048.13一2007规定的步骤施加冲击电压,其电压峰值见表15 表15冲击电压 额定电压U 10 15 20 35 30 k\V 试验电压峰值 60 75 95 125 170 200 kV 电缆的每一个绝缘线芯应耐受10次正极性和10次负极性冲击电压而不击穿 在冲击电压试验后,电缆试样的每一绝缘线芯应在室温下进行工频电压试验15 试验电压应 min 按表9规定 绝缘应不发生击穿 15.2.84h电压试验 试验应在室温下进行 应在试样的导体和屏蔽之间施加工频交流电压4h 试验电压应为4U ,试验电压值见表ll 电压应逐渐升高至规定值 绝缘应不发生击穿 半导电屏蔽电阻率 15.2.9 15.2.9.1 步骤 挤包在导体上的和绝缘上的半导电屏蔽以及地线芯的半导电屏蔽的电阻率,应在取自电缆绝缘线 芯和地线芯上的试样上进行测量,应对老化前和按16.4规定的材料相容性试验老化处理后的电缆样品 分别试验 试验步骤应按附录A进行 应在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士2C范围内进行测量 5.2.9.2要求 在老化前和老化后,电阻率应不超过下列数值 导体屏蔽;1000nm 绝缘屏蔽500Q”m; 地线芯半导电屏蔽;500Qm 15.3额定电压为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 5.3.1概述 在长度为10m15m成品电缆试样的每一绝缘线芯上依次进行下列试验 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下的绝缘电阻(见15.3.2); aa b) 4h电压试验(见15.3.3) 还应从成品电缆上另取一段10m~15m试样进行冲击电压试验(见15.3.4) 5.3.2导体最高温度下绝缘电阻的测量 15.3.2.1步骤 试验应在未经过任何其他电气试验的一段试样上进行 电缆试样的绝缘线芯在试验前应浸在温度为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士2的水中至少1h 直流试验电压应为80V500V,为了达到合理稳定的测量,应施加足够时间的电压,但不应少于 17
GB/T33606一2017 min,也不应超过5min. 测量应在每一根导体与水之间进行 15.3.2.2计算 按式(4)用测量得到的绝缘电阻计算体积电阻率 用式(5)可以计算绝缘电阻常数 2×TXLXR p= In(Da ×R×10-" L K,=- -=10-l×0.367×p g(Dd 式中: 体积电阻率,单位为欧姆厘米(Qcm); 电缆长度,单位为厘米(em); -测量得到的绝缘电阻值,单位为欧姆(Q); 绝缘外径,单位为卷来Omm) 绝缘内径,单位为毫米(mm). N 绝缘电阻常数 15.3.2.3要求 从测量值得出的计算值应不小于表14的规定值 15.3.34h电压试验 15.3.3.1步骤 电缆试样的各个绝缘线芯应浸人室温水中至少1h后进行试验 在导体与水之间施加4U,的工频电压,电压应逐渐升高并持续4h 15.3.3.2要求 绝缘应不发生击穿 15.3.4冲击电压试验 15.3.4.1步骤 试验应在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5K~10K下进行 按GB/T3048.13一2007规定的 步骤施加冲击电压,其电压峰值应为60kV 冲击试验应依次在每相导体和其他各相导体与地连接之 间施加电压 15.3.4.2要求 电缆的每一个绝缘线芯应耐受10次正极性和10次负极性冲击电压而不击穿 16非电气型式试验 16.1结构尺寸检查 16.1.1导体测量 应采用检查或可行的测量方法检查导体结构是否符合GB/T3956一2008要求 18
GB/33606一2017 6.1.2屏蔽厚度测量 应从每一根绝缘线芯上各取一个样品,并按照GB/T2951.11一2008中8.1进行测量,其挤包屏蔽 的厚度应符合第8章中的规定 6.1.3绝缘厚度测量 应按GB/T2951.112008中8.1进行测量 要求见14.6.2. 6.1.4金属屏蔽测量 应采用检查或可行的测量方法检查屏蔽结构是否符合GB/T39562008要求,并同时符合9.3的 规定 6.1.5护套厚度测量 应取一个电缆试样,并按GB/T2951.11一2008中8.2进行测量,应符合14.6.3的要求 6.2绝缘老化前后的机械性能试验 16.2.1取样 应按GB/T2951.11一2008中9.1取样和制备试片 6.2.2老化处理 老化处理应在表12规定的条件下,按GB/T2951.122008中8.1进行 6.2.3预处理和机械性能试验 应按GB/T2951.11一2008中9.1进行试片的预处理和机械性能试验 16.2.4 要求 试片老化前和老化后的试验结果均应符合表12要求 6.3护套老化前后的机械性能试验 16.3.1取样 应按GB/T2951.11一2008中9.2取样和制备试片 6.3.2老化处理 老化处理应在表13规定的条件下,按GB/T2951.12一2008中8.1进行 6.3.3预处理和机械性能试验 应按GB/T2951.ll一2008中9.2进行试片的预处理和机械性能试验 16.3.4 要求 试片老化前和老化后的试验结果均应符合表13要求 19
GB/T33606一2017 6.4成品电缆段的附加老化试验 6.4.1概述 本试验旨在检验电缆绝缘和护套与电缆中的其他材料接触有无造成运行中劣化倾向 本试验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电缆 16,4.2取样 应按GB/T2951.12一2008中8.1.4从成品电缆上截取试样 16.4.3老化处理 电缆样品的老化处理应按GB/T2951.122008中8.1.4,在空气烘箱中进行 老化条件如下 -温度;高于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见表12)10C士2C; 周期:7×24h 16.44机械性能试验 取自老化后电缆段试样的绝缘和护套试片,应按GB/T2951.12一2008中8.1.4进行机械性能 试验 6.4.5要求 老化前和老化后抗张强度与断裂伸长率中间值的变化率(见16.2和16.3)应不超过空气烘箱老化 后的规定值 绝缘的规定值见表12,护套的规定值见表13 6.5护套的高温压力试验 6.5.1步骤 高温压力试验应按GB/T2951.31一2008中第8章的试验方法及表13给出的试验条件进行 6.5.2要求 试验结果应符合GB/T2951.31一2008中第8章要求 16.6护套的抗开裂试验热冲击试验 6.6.1步骤 应按GB/T2951.31一2008中第9章取样和进行试验,试验温度和加热持续时间见表13 16.6.2要求 试验结果应符合GB/T2951.31一2008中第9章要求 16.7绝缘耐臭氧试验 6.7.1步骤 应按GB/T2951.21一2008中第8章取样和进行试验 臭氧浓度和试验持续时间应符合表12 规定 20
GB/33606一2017 6.7.2要求 试验结果应符合GB/T2951.21一2008中第8章要求 6.8绝缘和SE护套的热延伸试验 应按14.9取样和进行试验,并符合14.9要求 16.9护套的浸油试验 16.9.1步骤 应按GB/T2951.21一2008中第10章取样和进行试验,试验条件见表13 16.9.2 要求 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3要求 16.10绝缘吸水试验 16.10.1步骤 应按GB/T2951.l3一2008中的9.1或9.2取样和进行试验 试验条件见表12. 16.10.2要求 试验结果应符合表12要求 16.11护套抗撕试验 应按照JB/T10696.7一2007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表13要求 6.12护套的低温性能试验 6.12.1步骤 应按GB/T2951.14一2008中第8章取样和进行试验,试验温度见表13 6.12.2要求 试验结果应符合GB/T2951.14一2008中第8章要求 6.13单根电缆的不延燃试验 应按GB/T18380.12一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并符合其要求 6.14成束燃烧c类试验 本试验仅适用于型号中带有C-型的阻燃电缆 应按GB/T18380.35一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并符合其要求 16.15绝缘屏蔽的可剥离性试验 16.15.1步骤 -般情况下宜采用不可剥离型绝缘屏蔽设计,当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允许采用可剥离型的挤包绝缘 21
GB/T33606一2017 屏蔽层,此时制造方应声明进行本试验 试验应在老化前和老化后的样品上各进行三次,可在三个单独的电缆试样上进行试验,也可在同一 个电缆试样上沿圆周方向彼此间隔约120"的三个不同位置上进行试验 应从老化前和按16,4.3老化后的被试电缆上取下长度至少250mm的绝缘线芯 在每一个试样的挤包绝缘屏蔽表面上从试样的一端到另一端向绝缘纵向切割成两道彼此相隔宽 10士1)mm相互平行的深人绝缘的切口 沿平行于绝缘线芯方向(也就是剥离角近似于180')拉开长50mm、宽10mm的条形带后,将绝缘 线芯垂直地装在拉力机上,用一个夹头夹住绝缘线芯的一端,而将10mm条形带夹在另一个夹头上 施加使10mm条形带从绝缘分离的拉力,拉开至少100mm长的距离 应在剥离角近似180"和速 度为(250士50)mm 条件下测量拉力 mm/m1n 试验应在(20士5)C温度下进行 对未老化和老化后的试样应连续地记录其剥离力的数值 16.15.2要求 从老化前后的试样绝缘上剥下挤包半导电屏蔽的剥离力应不小于8N和不大于45N 绝缘表面应无损伤及残留的半导电屏蔽痕迹 1 特殊型式试验 17.1扭转试验 17.1.1常温扭转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本标准规定的所有电缆,试验方法及要求见附录B 7.1.2低温扭转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本标准规定的所有电缆,其低温环境根据电缆型号而定(特殊情况下,可根据用户的 要求而定),试验方法及要求见附录B 7.2负重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本标准规定的所有电缆,试验方法及要求见附录C 17.3成品电缆低温弯曲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本标准规定的所有电缆,试验方法及要求见附录D. 17.4人工气候老化试验 本试验仅适用于用户有耐紫外线要求时,成品电缆应经受附录E规定的人工气候老化试验 17.5盐雾试验 木试验仅适用于用户有耐盐雾要求时,成品电缆应经受附录F规定的盐雾试验 18 安装后电气试验 18.1概述 试验应在电缆及其附件安装完成后进行 22
GB/33606一2017 推荐按照18.2进行外护套的直流电压试验,并在有要求时按照18.3进行绝缘试验 对于只进行外 护套的直流电压试验的情况,可以用买方和供方认可的质量保证程序代替绝缘试验 18.2外护套的直流电压试验 若有可能,应在电缆的每相金属套或金属屏蔽与接地之间施加IEC60229:2007中第5章规定的直 流电压及持续时间 为了有效试验,应使外护套的全部外表面接地良好 外护套上的导电层能够帮助达到此目的 18.3绝缘试验 18.3.1交流电压试验 按供方与买方协议,可以采用下列a)项或b)项工频电压试验: a)在导体与金属屏蔽间施加系统的相间电压,持续5min b)施加正常系统电压,持续24h 18.3.2直流电压试验 作为交流电压试验的替代,可以采用直流电压4U ,施加15min. 注1直流电压试验可能对被试绝缘系统造成危险 其他试验方法在考虑中 注2,对已运行的电缆线路,可采用较低的电压和/或较短的时间进行试验 试验的电压和时间需要考虑已运行的 时间,环境条件、击穿历史以及试验的目的,经协商确定 19电缆识别标志 成品电缆的护套表面应有制造厂名称、产品型号及规格(额定电压、芯数、标称截面积)的连续标志 推荐在标志中带有标准编号),标志应字迹请楚、容易辨认.,耐擦,成品电缆标志应符合GBT 6995.3 2008规定 电缆主线芯的识别标志应符合GB/T6995.5一2008规定 20验收规则 产品应由制造方的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方可出厂 每个出厂的包装件上应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 格证 产品应按本标准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验收,产品检验项目、试验类型、试验方法应按表16 规定 21 电缆包装运输和贮存 21.1电缆的包装 电缆应妥善包装在符合JB/T8137一2013规定的电缆盘上交货 电缆端头应可靠密封并采用合适 装置加以保护,伸出盘外的电缆端头的长度应不小于300m 重量不超过80kg的短段电缆,可以成 mm 圈包装 电缆盘外侧及成圈电缆的附加标签上应标明: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a b)电缆型号和规格; 23
GB/T33606一2017 长度,m; c d 毛重,kg; 制造日期:年月; e fD 表示电缆盘正确滚动方向的符号 本标准编号 8 21.2运输和贮存 运输和贮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缆应避免在露天存放,电缆盘不允许平放 b 运输中不应从高处扔下装有电缆的电缆盘,不应机械损伤电缆 c 吊装包装件时,不应几盘同时吊装 在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上,电缆盘应放稳,并用合适方法 固定,防止互撞或翻倒 表16成品电缆检验 序号 要求 试验方法 试验项目 试验类型 结构尺寸检直 GB/T4909.2一2009 1.1 导体 14.4,l6.l.l S,T 1.2 绝缘 14.6,16.1.3 S,T GB/T2951.11一2008 1.3 屏蔽 14.5,l6.1.2 S,T GB/T2951.l1一2008 金属屏献 1.4 14.4,l6.1.4 S,T GB/T4909.2一2009 s,T GB/T2951.112008 护套 1.5 14.6.16.1.5 电气试验 2.1l 13.2 GB/T3048.42007 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2.2 局部放电试验 13.3 R GB/T3048.12一2007 R 2.3 交流电压试验 13.4 GB/T3048.8一2007 2.4 绝缘电阻试验" 15.3.2 GB/T3048.5一2007 弯曲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 2.5 15,2.3,l5.2.4 GB/T3048.12一2007 an的测量 GB/T3048.l1一2007 2.6 15.2.5 2." 15.2.6 GB/T3048.122007 热循环试验及随后的局放电试验 GB/T3048.13一2007、 2.8 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工频电压试验 15.2.7 GB/T3048.8一2007 4h电压试验 GB/T3048.8一2007 2.9 14.8,l5.2.8 S,T 半导电屏蔽电阻率试验 2.10 15.2.9 附录A 绝缘机械物理性能试验 GB/T2951.l12008, 3.1 老化前后机械性能试验 16.2 GB/T2951.12一2008 GB/T2951.ll2008. 成品电缆段的附加老化试验 T 3.2 16,4 GB/T2951.122008 24
GB/33606一2017 表16(续 序号 试验项目 要求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 绝缘热延伸试验 S.T 3.3 l4.9,l6.8 GB/T2951.21一2008 6.10 GB/T2951.132008 吸水试验 3.4 3.5 16." GB/T2951.21一2008 耐臭氧试验 护套机械物理性能试验 GB/T2951.l1一2008 4.1 老化前后机械性能试验 16.3 GB/T2951.122008 GB/T2951.112008 4.2 成品电缆段的附加老化试验 16.4 GB/T2951.12一2008 14.9,16.8 s,T GB/T2951.21一2008 sE护套热延伸试验 4.3 16.11 JB/T10696.72007 SE护套抗撕试验 4.4 4.5 护套低温试验 16.12 GB/T2951.l4一2008 4.6 高温压力试验 16.5 GB/T2951.312008 4.7 热冲击试验 16.6 GB/T2951.31一2008 4.8 浸油试验 l6.9 GB/T2951.21一2008 不延燃试验 16.13 GB/T18380.122008 单根垂直燃烧试验 5.1 5.2 16.14 GB/T18380.352008 成束燃烧试验(C类) 绝缘屏敲的可剥离性试验 16,15,1 16,15 GB/T6995.1一2008 T 电缆识别标志 第19章 GB/T6995.5一2008 特殊型式试验 8. 扭转试验 17.1. 常温下电缆扭转试验 附录B 8.1.2 17.1.2 低温下电缆扭转试验 附录B 8." 电缆的负重试验 17.2 附录c 8.3 电缆的低温弯曲试验 17.3 附录D 8.4 人工气候老化试验" 17.4 附录E 8.5 耐盐雾试验”" 17.5 附录F 仅适合于3.6/6kV无屏蔽电缆 仅在用户有要求时才进行试验并考核 25
GB/T33606一201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半导电屏蔽电阻率测量方法 A.1 试样制备 从150mm长成品电缆样品上制备试样 将电缆绝缘线芯样品沿纵向对半切开,除去导体以制备导体屏蔽试样,如有隔离层也应去掉(见 图A.l) 将绝缘线芯外所有保护层除去后制备绝缘屏蔽试片(见图A.2) 对半导电地线芯电阻率的 测试,其样品处理与导体屏蔽类似,即沿纵向对半切开,除去导体,如有隔离层也应去掉(见图A.1) A.2测量步骤 将四只涂银电极A,B,C和D(见图A.1和图A.2)置于半导电层表面 两个电位电极B和C间距 50mm 两个电流电极A和D相应地在电位电极外侧间隔至少25mm 采用合适的夹子连接电极 在连接导体屏蔽电极时,应确保夹子与试样外表面绝缘屏蔽层之间处 于绝缘 将组装好的试样放人预热到规定温度的烘箱中 30mim后用测试线路测量电极间电阻,测试线路 的功率不超过100mw 电阻测量后,在室温下测量导体屏蔽和绝缘的外径及导体屎蔽和绝缘屏蔽层的厚度 每个数据取 六个测量值的平均值(见图A.2) A.3测量结果结算 A.3.1导体屏蔽体积电阻率按式(A.1)计算 R.×开×D.一T×T .(A.1 pP 2 式中 体积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p -测量电阻,单位为欧姆Q); R 导体屏蔽外径,单位为米(m); D T 导体屏蔽平均厚度,单位为米(m); ! 电位电极间距离,单位为米(m) A.3.2 绝缘屏蔽体积电阻率按式(A.2)计算 R×T×D一T×T A.2 o 式中 体积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A R 测量电阻,单位为欧姆(Q); 26
GB/33606一2017 -绝缘屏蔽外径,单位为米(m): T 绝缘屏蔽平均厚度,单位为米(m)1 -电位电极间距离,单位为米(m) A.3.3地线芯体积电阻率按式(A.3)计算 R.×开×(D.一T.)×T A.3 2L 式中: 体积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p. 测量电阻,单位为欧姆(Q) R D. -地线芯外径,单位为米(m) 地线芯平均厚度,单位为米(m); T 电位电极间距离,单位为米(m) L 5 OIN O 说明: 绝缘屏蔽层; 导体屏敞层 B.C 电位电极; A、D 电流电极 图A.1导体屏蔽体积电阻率测量 27

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GB/T33606-2017

为满足风力发电行业在使用电缆时对于材料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GB/T33606-2017《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作为我国标准化系统中的一份标准,在风力发电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规范制定背景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风力发电用电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传统的硬电缆存在着无法满足风力发电机组在风场环境中的高强度抗扭曲要求、安装及维护不便等问题,因此,软电缆作为一种新型电缆在风力发电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推动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标准化管理,GB/T33606-2017规范应运而生。该规范主要针对风电场中电力传输和控制系统的使用情况,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性能测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规范的主要内容

GB/T33606-2017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术语和定义:规定了与本规范有关的术语和定义,方便在实践中使用。
  • 产品分类和型号:明确了产品的分类和型号,并对其用途进行了解释说明。
  • 材料和结构:规定了软电缆所采用的材料、结构和制造工艺等,以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性能要求:对软电缆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证其符合使用要求。
  • 试验方法和标准:规定了软电缆的各项试验方法和标准,以保证其品质。

规范的应用价值

GB/T33606-2017规范的制定,对于推进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该规范对于软电缆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性能测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使得生产厂家能够根据规范要求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

GB/T33606-2017规范的制定,还可以为风力发电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提供参考。该规范不仅是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领域的权威性文件,也是其他领域设计和使用软电缆时的参考依据。

结语

GB/T33606-2017《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规范的制定,对于推进我国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规范通过对电缆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为风电场中电力传输和控制系统应用提供了更加可靠、稳定的产品,在保障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和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类似的标准

电力系统消息邮件传输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力系统消息邮件传输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力系统消息邮件传输规范的编号:GB/T33605-2017。电力系统消息邮件传输规范共有9页,发布于2017-12-01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总体框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总体框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总体框架的编号:GB/T33607-2017。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总体框架共有22页,发布于2017-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