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4914.3-2021

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Thespecificationformarineobservation—Part3:Surfaceandsubsurfacebuoy-basedobserv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的编号:GB/T14914.3-2021。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共有30页,发布于2022-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60
  • 实施日期2022-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0页
  • 文件大小2.04M

以图片形式预览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国家标准 GB/T14914.3一2021 海洋观测规范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Ihespecifieationformarineobservation一 Part3:Surfaceandsubsurfaeebuoy-basedobservation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4914.3一2021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般规定 4.1基本要求 4,2观测项目和准确度 43时间标准和日界 4.4观测站位的定位 4.5观测站位的位置范围 海洋资料浮标观测 5.1观测项目 5.2观测时次 5.3技术要求 5.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海洋潜标观测 6.1观测项目 6.2观测时次 6.3技术要求 6.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海床基观测 7.1观测项目 10 7.2观测时次 7.3技术要求 7.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ll 海啸浮标观测 ll 8,1观测项目" 11 11 8.2工作模式与观测记录时次 -+ 12 8.3技术要求 12 8.4观测方法与数据计算方法 12 海祥环境噪声测量浮标潜标观测 9.1观测项目 11 9.2观测时次 12 12 9.3观测深度
GB/T14914.3一2021 12 9.4技术要求 13 9.5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13 10漂流浮标观测 13 0.1表层漂流浮标观测 14 0.2海气界面多参数漂流浮标观测 1 14 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14 1.1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15 1.2海洋环境噪声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附录A资料性十米处风速的换算方法 19 附录B(资料性表层漂流浮标阻力面积比值 21 附录C资料性剖面测量漂流浮标电导率传感器的常规清洗 22 附录D资料性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垂直剖面实时质量控制校验程序 25 参考文献
GB/T14914.3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4914《海洋观测规范)的第3部分 GB/T14914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滨观测;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 第5部分;卫星遥感观测 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海祥技术中心,国家海祥标准计量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鹏、孔佑迪、王颖、袁玲玲、李扬眉、李林奇、冯月永、张选明,商红梅、张少水、 齐尔麦、王海涛、董涛、于金花、李国富、王斌、康建军、张建涛、张晓旭、常哲、朱建华、王磊、齐占辉、赵建锐、 张东亮、李文彬、韩冰
GB/T14914.3一2021 引 言 随着海祥观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观测手段由传统的海滨观测,逐步发展到浮标潜标观测雷达观测、 航空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等多种观测手段,初步形成了星-空-地一体的海洋立体观测网 为适应海洋观测 发展的需求,规范海祥观测活动,贯彻《海祥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国务院615号令),将《海滨观测规范》 GB/T14914一2006)修订为《海洋观测规范》 《海洋观测规范)包括总则、海滨观测、浮标潜标观测岸基 雷达观测、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其中海滨规范为修订部分,其余5个部分为新增部分 GB/T14914《海洋观测规范》拟由6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总则 目的在于规定海崔观测的观测原则观测内容、质量控制等 第2部分;海滨观测 目的在于规定海滨观测的项目及时次,技术要求等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目的在于规定浮标、海洋潜标和表层漂流浮标等观测项目等方面的 技术要求 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 目的在于规定岸基雷达观测的观测项目及时次、一般规定、,观测方 法及要求、资料处理和电磁辐射防护等内容 第5部分:卫星遥感观测 目的在于规定海表温度、海洋气象要素、海洋动力灾害,海洋自然灾 害、海面高度的观测内容和方法 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目的在于规定海滨、浮标,岸基雷达和卫星遥感等观测数据 处理和质量控制的一般要求、流程、内容和方法等 GB/T14914.3是为浮标潜标观测建立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标准,使浮标潜标观测达到规范化、科 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目的,以适应国家海洋观测网科学发展的需求 标准实施后,将进一步规范浮标 潜标观测业务,对获取具有代表性,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和连续性的海洋环境浮标潜标观测资料具有 重要意义,进而可为海洋防灾减、应急管理、国防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 IN
GB/T14914.3一2021 海洋观测规范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洋浮标潜标观测的观测项目、观测时次、,观测方法、数据处理、技术条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海洋浮标潜标观测系统开展的业务化海洋观测活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祥水文观测 GB/T12763,2一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12763.3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祥气象观测 GB/T12763.5海祥调查规范第5部分;海祥声,光要素调查 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 13972海洋水文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4914.1海祥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 GB/T14914.2海祥观测规范第2部分;海滨观测 GB/T14914.2一2019海洋观测规范第2部分海滨观测 GB/T15920海祥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GB/T17838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HY/T0081992海祥仪器术语 HY/T059-2002海洋站自动化观测通用技术要求 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 术语和定义 GB/T12763.2.GB/T12763.3.GB/T12763.5、GB/T12763.7.GB/T13972.GB/T14914.1、 GB/T14914.2,GB/T15920,GB/T17838、HY/T0081992、HY/T0592002和JF1094一2002界 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浮标潜标观测srfaeeandsubsurfaeebuy-basedobservationm 以掌握、描述和记录海祥状况为目的,利用海洋浮标和海洋潜标等观测平台,对海洋水文、,海洋气象 和海洋声学环境等进行的观察测量活动,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评价活动 3.2 海洋资料浮标观测oceandatabuoyobservation 以海洋资料浮标为观测平台,对海上固定观测站位的海祥水文和气象等观测项目等进行的观察测
GB/T14914.3一2021 量活动,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评价活动 3.3 海洋潜标观测subsurfaeebuyobseratiom 以海洋潜标为观测平台,对固定水下站位的海洋水文观测和海洋声学环境进行的观察测量活动,以 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评价活动 3.4 海床基观测seabedbasedobservation 以海床基为观测平台,对海底固定站位的海洋水文等观测项目进行的观察测量活动,以及相关的数 据采集、传输、分析和评价活动 3.5 海啸浮标观测tsunammibuoyobservation 以海啸浮标为观测平台,在深海固定观测站位对海啸进行的观察测量活动,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 传输,分析和评价活动 3.6 海洋环境噪声测量浮标潜标观测 surfaceandsubsurfaebuoyobservationforeanambientnoise SurVey 以海洋环境噪声测量浮标或潜标为观测平台,对海祥环境噪声及相关海洋环境要素等进行的观察 测量活动,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评价活动 3.7 漂流浮标观测dritingbuoobservation 以漂流浮标为观测平台,对其漂移路径上的海洋水文,海洋气象和海洋声学环境进行的观察测量活 动,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评价活动 -般规定 4.1基本要求 4.1.1观测站位应能反映所观测海域海洋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 4.1.2定点观测站位,站位号,观测项目、测量准确度等级和观测时次,一经确定不应随意变动 4.1.3观测站位一般应避开航道、平台、锚地和其他危险区域 4.1.4浮标潜标观测的原始测量数据,基本数据和系统运行状态信息应予存储和记录,其中基本数据 包括观测时间、观测位置,观测项目,观测要素的观测值和辅助观测参数等 4.1.5浮标潜标系统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a 应具有自检故障诊断和隔离能力,潜标系统还应具有远程测试,远程查询和随机测试能力,必 要时可配备专用测试设备 浮标系统应具有自动定位、校时和报警能力,潜标系统上浮后应具有自动定位和校时能力 b 通信分系统的数据传输链路宜有冗余备份 e d 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B/T13972的要求 且应能抗极端环境条件,在工作海区极端环境下不 损坏 应能存贮观测周期内的原始数据,基本数据和系统运行状态信息 数据信息存贮时间为2年 以上 实时观测数据接收率>95%,非实时观测数据获取率>80% 同型号分系统及可更换单元宜直接更换 可维修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2200h; 8 系统及仪器设备现场维修的平均修复时间MTTR)<0.5h;海上维修时平均修复时间
GB/T14914.3一2021 MTTR)<2h 4.2观测项目和准确度 4.2.1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水位,海浪,表层温盐,水体温盐深剖面,海流和海啸等 4.2.2海洋气象观测项目: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和海面有效能见度等 4.2.3海祥声学观测项目;海祥环境噪声等 4.2.4观测项目,要素的单位和准确度见表1 表1观测项目,要素的单位和准确度 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 类 观测 观测 单位 要素 型 项目 【级 】级 川级 N级 士1 士10 水位 cm 士5 水位 对应 潮汐 min 士1 时间 波高 士10% 士15% 士0.5 海浪 周期 波向 土5 士10 十0.02 十0.5 士0.05 士0.2 温度 分辨率0.005 分辨率0.01 分辨率0.05 分辨率0.1 表层 温盐 十0.02 十0.05 十0.5 士0,.2 海 电导率ms/em 分辨率0.005 分辨率0.01 分辨率0.05 分辨率0.1 洋 水 海水 士0.02 士0.05 士0,2 温度 分辨率0.005 分辨率0.01 分辨率0.05 水体 温盐深 压力 MPa 士0.1%FS 士0.5%FS 士2%FS 剖面 士0,02 士0.05 土0.2 l0 电导率mS/em 分辨率0.005 分辨率0.01 分辨率0.05 11 流速 士5(流迷<100em/s),士5%(流速>100cm/s) cm/s 海流 12 流向 士5 13 水位 mnm 工作深度的0.o1%Fs(当水深为6000m时,分辨率为1 mm 海啸 对应 14 士2 时间 士0.5(风速<5.0) 士(0.25+ 十0.05X 15 风速 士测量值×10% mm/s 测量值 风 风迷>5.o 海 16 风向 士5 士10 17 气压 气压 hPa 土0.1 士0.5 士1 气 C 18 气温 气温 士0.2 士0.5 象 相对 相对 相对湿度<80%) 相对湿度<80% 士4( 士8( 19 % 湿度 湿度 士8(相对湿度>80%士10(相对湿度>80% 海面有效能见度 20 士10% 士20% km
GB/T14914.3一2021 表1观测项目、要素的单位和准确度续 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 序 类 观测 观测 单位 型 项目 要素 I级 级 川级 级 海洋环境噪声 海 土1 士2 21 dB 频带声压级 洋 声 海洋环境噪声 22 dB 士1 声压谱级 注,波高和海面有效能见度保留l位小数 4.3时间标准和日界 4.3.1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区域开展的浮标潜标观测,应采用24h制北京时间;其他区域可采 用北京时间或世界时协调世界时,UTC),并应予以标明 4.3.2海洋气象要素观测的日界为北京时间20时,含20时;海洋水文和海洋声学要素观测的日界北京 时间为24时,不含24时 4.3.3系统时钟可每天校对1次2次,时钟的准确度等级根据观测目的要求确定,可分为三级;一级 日最大允许误差为士1s;二级日最大允许误差为士5s;三级日最大允许误差为士10s 当系统时钟无 法校准时,其年最大允许误差为士30s 4.4观测站位的定位 4.4.1浮标潜标的观测位置应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s,GNSS)定 其设备应按要求定期进行校准和性能测试,标定系统参数 位 4.4.2 浮标潜标观测的位置信息采用十进制度格式加经结度符号表示. 单位为度() 纬度整数部分 2位,经度整数部分3位,小数部分均为5位 4.4.3应用于浮标潜标观测的全球导航卫星接收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定位准确度分为三级一级最大允许误差为士2m;二级最大允许误差为士10m;三级最大允 a 许误差为士50m 速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士0lm/t b 位置计算速率;>1次/s(当采用北斗定位时,1次/min) c d 地速与航迹向计算速率:>1次/min 4.5观测站位的位置范围 4.5.1浮标定点观测站位位置范围半径 4.5.1.1当站位水深<200m时,半径<1km. 4.5.1.2当200m<站位水深<400m时,半径<2km 4.5.1.3当站位水深>400m时,半径<5km 4.5.2潜标定点观测站位位置范围半径 4.5.2.1当站位水深<400m时,半径<2km. 4.5.2.2当站位水深>400m时,半径<5kmm
GB/T14914.3一2021 海洋资料浮标观测 5.1观测项目 5.1.1海洋气象观测项目: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和海面有效能见度 5.1.2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海浪,表层温度、表层电导率、水体温盐深剖面和海流 5.2观测时次 5.2.1 风应连续观测 5.2.2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应逐时观测 必要时可逐时加密观测 5.2.3表层温度、表层电导率,水体温盐深剖面和海面有效能见度应逐时观测 5.2.4海浪应逐时观测,有效波高>4m或平均风速>17m/s时加密观测 5.2.5海流应逐时观测,必要时加密观测 当水深<50m时,测层厚度为1m一5m aa bb 当50m<水深<100m时,测层厚度为5m~8m 当100m<水深<200m时,测层厚度为8m~l6 c m 5.3技术要求 5.3.1风测量传感器应有备份或热备份 风传感器应安装在观测平台安装架的上部,结构对风场影响 较小或无影响的位置,记录在静水状态下风传感器相对水面的安装高度 校正风向的罗盘应安装在周 围结构对其没有磁性影响的位置 气压传感器应安装在靠近水面的位置,并记录静水状态下相对水面的高度 传感器探头应通过 5.3.2 密封管与气压防扰动装置连接 5.3.3气温、相对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气象观测专用百叶箱内,百叶箱应安装在通风较好的部位,并记 录静水状态下传感器相对水面的高度 5.3.4观测平台应有防碰撞、防破坏、防脱错等安全措施,以及仪器舱进水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 maticldentifieationSystenm,AIS)监测报警 5.3.5浮标在位率>90% 5.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5.4.1风 5.4.1.1观测要素和计算参数 风的观测要素为风速和风向 风的计算参数包括真风速、真风向,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每 10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时最大风速和对应风向及出现时间,时极大风速和对应风向及出现时间 5.4.1.2观测高度 风的观测高度订正到海平面10m 订正方法见附录A 5.4.1.3观测方法 风速可连续采集每3s内的累计值 校正风向后,以3s的平均值作为瞬时风速;或每1s采集1次 以上风矢量,采样间隔<1ls,采样时长3s,剔除差错数据,校正风向后,取其3s的矢量平均值作为瞬 时风
GB/T14914.3一2021 5.4.1.4计算方法 5.4.1.4.1 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 计算观测时间前1min内,各瞬时风速风向平均值 5.4.1.4.210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亦称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 计算观测时间前10min内,各瞬 时风速风向平均值 5.4.1.4.3时最大风速和对应风向 计算观测前1h内,每1min的前10min滑动平均值中的风速最 大值和对应风向及出现的时间 5.4.1.4.4时极大风速和对应风向 计算观测前1h内,每3s的瞬时风速值中的最大值和对应风向及 出现的时间 5.4.2气压 5.4.2.1观测要素和计算参数 气压的观测要素为海平面1min气压 5.4.2.2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1n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 5.4.2.3气压的订正方法 观测数据应经高度订正成海平面气压值,订正值为气压传感器安装位置至观测平台吃水线的高度 乘以0.13 高度值的单位为米,订正值的单位为百帕,订正值按公式(1)计算 P,=尸十0.13×H 式中 -海平面气压,单位为百帕(hPa); 气压传感器测量值,单位为百帕(hPa); Ph 气压传感器至观测平台吃水线的高度,单位为米(m. 5.4.3 气温和相对湿度 观测要素和计算参数 5.4.3.1 5.4.3.1.1气温的观测要素为海面1min气温 5.4.3.1.2相对湿度的观测要素为海面1nmin相对湿度 5.4.3.2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1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 5.4.4海面有效能见度 观测方法: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3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 次观测数据 5.4.5海浪 5.4.5.1 观测要素 海浪的观测要素为波高、波周期和波向 计算参数包括:最大波高、最大波周期、十分之一大波波
GB/T14914.3一2021 高、十分之一大波周期、有效波波高、有效波周期、平均波高、平均周期,以及十六方位波向分布和波级 5.4.5.2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0.5,采样时长>1024s(约17.1mim),平滑处理后剔除差错数据,作 为本次观测数据 5.4.5.3计算方法 5.4.5.3.1采样数据的平滑处理,取4个采样数据作为步进滑动窗口,即每4个采样数据为1组,逐组 进行平滑处理,剔除差错数据,被剔除的数据以两相邻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替代 5.4.5.3.2最大波高、最大波周期、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十分之一大波周期、有效波波高、有效波周期、平 均波高、平均周期按GBy/T14914.2一2019中7.3的要求计算 5.4.5.3.3宜按照海浪能量谱方法计算海浪的能量分布,其能量的频率分布划分为16个周期段,参见 表2 每个周期段内的海浪能量与海浪总能量的比值乘以100后,取整数部分作为海浪总能量谱数据 表2频段的周期划分参照表 单位为秒 周期段序号 周期区间 周期段序号 周期区间 [2,2.,5) [7.5,9) [9,1o [2.5. ,3 10 l [3,3.5 10,12) 12 [3.5,4 [12,14) 13 [4,4.5 [14,17 [4.5,5 14 [17,20 [5,6 15 [[20,30 [6,7.5 16 [30,oo) 5.4.5.3.4波向按照海浪能量谱方法计算,海浪的方向能量分布按照GB/T12763.2划分为十六方位 十六方位波向分布按照GB/T12763.2划分 每个方位区间的海浪能量与海浪总能量的比值,乘以100 后,取整数部分作为该方位的波向分布 5.4.5.3.5波级的换算按照GB/T14914.2一2019中7.2.5的要求计算 5.4.6表层温盐 5.4.6.1观测要素 表层温盐的观测要素为表层海水温度和表层电导率 计算参数为实用盐度,采用1978年实用盐 标,为无量纲单位,也可用PSU(practicalsalinityunit)表示 5.4.6.2观测深度 表层温盐观测的采样点应位于海面下0.5m一3m处,并测量和记录该深度,宜在海面下1.0m处 即吃水线下1m处 5.4.6.3观测方法 表层温盐应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l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
GB/T14914.3一2021 次观测数据 5.4.6.4盐度的计算 盐度按GB/T12763.2一2007附录A中的A.3电导率换算为盐度的方法计算 5.4.7海流 5.4.7.1 观测要素 海流的观测要素为流速和流向 5.4.7.2观测方法 每小时观测1次,在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时长>3min 采样数据剔除差错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 观测数据 5.4.7.3观测层的设定 5.4.7.3.1使用单点海流计观测表层海流 5.4.7.3.2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深度单元的厚度 当水深<100m时,宜设定为4m;当水深>100m 时,宜设定为8m 5.4.8水体温盐深剖面 5.4.8.1 观测要素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的要索为观测层的海水温度、电导率和海水压力 计算参数为实用盐度 5.4.8.2观测层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应根据观测站位的深度及应用需求,按照GB/T12763.2的要求确定观测层, 见表3. 表3浮标观测深度的标准层次划分 单位为米 底层与相邻标准层 序号水深范围 标准观测水层 的最小距离 50 表层,5,l0,15,20,25,,30,底层 表层,5,10,15,20,25,30.50.75,底层 50l00 lo 100200表层,5,10,15,20,25,30,50,75,l00,125,150,底层 表层,10,20,30,50,75,100,125,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 >200 1000,l200,l500,2000,2500,3000水深>3000m时,每1km增加 25 1层),底层 注:水深<50m时,底层为离底2m的水层;水深在50m一200m范围内,底层离底的距离为水深的4%;底层与 相邻标准层的距离<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可免测接近底层的标准层
GB/T14914.3一2021 5.4.8.3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1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 数据 5.4.8.4盐度的计算 盐度按GB/T12763.2一2007附录A中的A.3电导率换算为盐度的方法计算 海洋潜标观测 6.1观测项目 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水体温盐深剖面和海流等 6.2观测时次 6.2.1水体温盐深剖面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应逐时观测 6.2.2海流 6.2.2.1当水深<100m时,应按15min间隔逐时加密观测 正点间15min加密观测3次,即每小时 的00分、15分、30分和45分进行观测 6.2.2.2当100m一水深一200m时,应按30min间隔逐时加密观测 正点间30min加密观测1次 即每小时的00分和30分进行观测 6.2.2.3当水深>200m时,应逐时观测 6.2.2.4当有内波等特殊要求时,其观测时次可另行确定,并予以标示和记录 6.3技术要求 6.3.1应用于潜标观测的仪器设备或集成系统使用的时钟,其年最大允许误差<30s 6.3.2利用声学原理的测量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保证无障碍物遮挡测量声束,海流仪器安装支架应为无 磁性材料 6.3.3潜标回收率>85% 6.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6.4.1水体温盐深剖面 观测要素 6.4.1.1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的要素为观测层的海水温度,电导率和海水压力 计算参数为实用盐座 6.4.1.2观测层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应根据观测站位的深度及应用需求,按照GB/T12763.2的要求确定观测层 见表4
GB/T14914.3一2021 表4潜标观测深度的标准层次划分 单位为米 底层与相邻标准层 序号水深范围 标准观测水层 的最小距岗 50 5,10,15,20,25,30,底层 501005,l0,15,20,25,,30,50,75,底层 10 1002005,l0,l5,20,25,30,50,75,l00,125,150,底层 0,20,30,50,75,100,125,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1000 -200 25 1200,l500,2000,2500,3000(水深>3000n时,每1km增加1层),底层 注1:水深<50m时,底层为离底2m的水层;水深在50m200m范围内,底层离底的距离为水深的4%;底层 与相邻标准层的距离小于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可免测接近底层的标准层 注2当观测站位水深<400m时,35m以浅的标准观测水层可不作为潜标系统的观测层 当观测站位水深 400m时,150m以浅的标准观测水层可不作为潜标系统的观测层 6.4.1.3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1n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 数据 6.4.1.4盐度的计算 盐度按GB/T12763.22007附录A中的A.3电导率换算为盐度的方法计算 6.4.2海流 6.4.2.1 观测要素 海流的观测要素为流速和流向 流向的计算过程可保留一位小数 6.4.2.2观测层与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深度单元的设定 6.4.2.2.1使用海流计观测海流,依据表3规定的标准观测水层选定观测层次 6.4.2.2.2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深度单元的厚度 水深<100m时,宜设定为4m;水深>100m时 宜设定为8" m 6.4.2.3观测方法 6.4.2.3.1海流在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长度>3min. 6.4.2.3.2水深<100m时,每1h观测4次;水深>100m时,每1h观测2次或1次 6.4.2.3.3采样数据剔除差错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 海床基观测 7.1观测项目 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水位、海浪、海流和底层温盐等 10
GB/T14914.3一2021 7.2观测时次 7.2.1水位应连续观测 7.2.2海浪应逐时观测 7.2.3海流和底层温盐观测的时次按6.2中的规定执行 7.3技术要求 7.3.1海床基观测平台结构,应根据观测站位的底质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止沉降、侧翻和底拖网措施 7.3.2海床基观测平台的水下工作环境应满足海底坡度<10"和底层流速<1m/s的条件 7.3.3利用声学原理的测量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保证无障碍物遮挡测量声束,海流仪器安装支架应为无 磁性材料 7.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7.4.1水位 7.4.1.1观测要素 7.4.1.1.1水位的观测要素为水位和对应时间 7.4.1.1.2应在附近海域辅助观测气压 7.4.1.2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7.4.1.2.1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取1min的测量值,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 测数据 7.4.1.2.2辅助观测要素应与观测要素同步观测 7.4.2海浪 海浪的观测要素、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按5.4.5中的规定执行 7.4.3底层温盐 底层温盐的观测要素、观测层位置、观测方法和盐度的计算按6.4.1中的规定执行 7.4.4海流 海流的观测要素、观测层与声学海流剖面仪深度单元的设定,及观测方法按6.4.2中的规定执行 海啸浮标观测 8.1观测项目 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海啸 观测要素:水位及对应时间 8.2工作模式与观测记录时次 8.2.1工作模式 海啸浮标至少应具备潮汐监测模式和海啸监测模式 当海啸浮标水位监测软件作出水位波动异常 的判定时或按岸基指令,海啸浮标进人海啸监测模式 1
GB/T14914.3一2021 8.2.2正常工作模式下的观测记录时次 海啸浮标正点间按15min间隔观测记录1次,即每1h的00分、15分、30分和45分进行观测记 录 海啸浮标水位监测软件应连续分析水位的波动 8.2.3海啸监测模式下的观测时次 当海啸浮标水位监测软件作出水位波动异常的判定时,海啸浮标进人海啸监测模式 在海啸监测 模式下,即从海面水位异常检测软件做出海面水位的波动异常判定,或按指令进人海啸模式前1nmin开 始,海啸浮标应连续观测记录水位>3h,每1 观测1次 min 8.3技术要求 8.3.1承载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海底观测平台,其工作海域的深度一般应>1000n m 8.3.2安装在海底观测平台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量程范围应根据使用地点的水深确定 8.3.3海啸浮标系统应具有3年以上观测数据的存储能力 8.4观测方法与数据计算方法 8.4.1观测方法 海啸波应连续观测,采样间隔15s,连续缓存3h以上的采样数据 海啸监测模式下,观测时长 1min,即每1min的00秒15秒,30秒和45秒观测 潮汐监测模式下,观测时间间隔15min,观测时 间前采样 8.4.2数据处理方法 将采集到的间隔15s的每个水位的瞬时数据均与后一个瞬时数据比较,当差值>l00mm时,剔除 该瞬时数据,并用其前后2个相邻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替代 海啸监测模式下,1min采样时间内的 4个瞬时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水位的本次观测数据 G 海洋环境噪声测量浮标潜标观测 9.1观测项目 海洋声学观测项目:海洋环境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频带声压级和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声压谱级 9.2观测时次 海洋环境噪声应逐时观测 g.3观测深度 9.3.1观测深度一般为海面以下5m~10 m 9.3.2采用垂直阵观测时,观测深度一般为海面至海面以下400m. g.4技术要求 g.4.1频率范围20Hz20kHz 根据业务需求可扩展至20Hz一200kHz 9.4.2测量水听器(含放大器)在测量频率范围内,自由场灵敏度不低于一184dlB,参考级为1V/Par 其不均匀性小于士2dB. 12
GB/T14914.3一2021 g.4.3数据采样率为最高分析频率的2倍以上 g.4.4采用垂直阵观测时,阵元个数>16 9.4.5观测站位距岸边>1km,避开海底凹坑、障碍物、礁石之上或其附近处 9.5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9.5.1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 采集时间2 min~5min,根据观测需求确定 9.5.2计算方法 9.5.2.1 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频带声压级和噪声声压谱级,可通过对海洋环境噪声数据进行功率谱密度 分析,或在实验室回放海祥环境噪声记录并利用频谱分析仪计算得到,具体计算方法参见GB/T12763.5 g.5.2.2在20Hz一20kH么频带内,计算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频带声压级和噪声声压谱级时所选取的 中心频率应包含表5中给出的频率值 表520Hz~20klz三分之一倍频程中心频率 单位为赫兹 序号 中心频率 序号 下边频 上钢 下边频 中心频率 上边频 17.8 22.4 17 891 20 800 708 28,2 18 1000 1120 25 22.4 891 31.5 28.2 35.5 19 1250 1120 141o 40 1600 1410 178o 35.5 44.7 20 50 44.7" 56.2 21 2000 78o 2240 22 63 56.2 70.8 22 500 224o 2820 8o 70.8 89.1 23 33 150 2 82o 3550 00 89.1 l12 24 4000 355o 447o 112 14 4470 5620 125 25 5000 16o 141 178 26 6300 5620 10 7080 200 178 224 27 8000 708o 891o 1l 250 224 282 28 10000 8910 1200 12 315 282 355 29 12500 11200 13 14l00 400 355 447 30 16000 114100 17800 14 44? 562 17800 22400 15 500 31 20000 630 562 708 16 10漂流浮标观测 10.1表层漂流浮标观测 0.1.1观测项目和要素 10.1.1.1表层漂流浮标的观测项目:表层温盐和拉格朗日海流 10.1.1.2表层漂流浮标的观测要素;表层温盐、位置等 13
GB/T14914.3一2021 10.1.2观测时次 表层漂流浮标应定时观测,即每日02时、05时08时、l1时、l4时、17时、20时和23时观测,或按 要求观测 10.1.3技术要求 表层漂流浮标应配置水帆,水帆的阻力面积比值R>40,其设计计算方法见附录B 10.1.3.1 0.1.3.2除人为因素和不可抗力外,表层漂流浮标成活率>85% 10.1.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0.1.4.1应在观测时间前采集位置信息,获得位置有效信息后,结束本次位置测量 位置信息无效或 丢失,则再次进行观调 如本次位置信息仍无败或丢失,以0补齐数据位 10.1.4.2表层温盐应按5.4.6中的规定执行 0.2海气界面多参数漂流浮标观测 0.2.1观测项目 0.2.1.1海洋气象观测项目:风速、风向、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 10.2.1.2海涕水文观测项目:表层温盐和海浪 0.2.1.3海洋气象观测计算参数;真风速、真风向、l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2min平均风速和对应 风向 0.2.2观测时次 0.2.2.1真风速和真风向应按每1h的00分,l0分、,20分,30分、40分和50分进行观测 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应逐时观测 0.2.2.2 10.2.2.3表层温盐和海浪应定时观测 每日02时,05时、08时、ll时、14时、17时,20时和23时 必 要时逐时观测 0.2.3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10.2.3.1当应用于海气通量观测时,气象观测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宜距海面3m. 10.2.3.2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按5.4.1.4计算观测时间前1min内,各瞬时风速风向平均值 10.2.3.32 n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按5.4.1.3,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按5.4.1.4计算观测时间 前后的1mn平均风迷和对应风向 10.2.3.4气压的观测方法按5.4.2.2,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 气压 订正方法按5.4.2.3 0.2.3.5气温和相对湿度的观测方法按5.4.3.2,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 数据 10.2.3.6表层温盐应按5.4.6中的规定执行 10.2.3.7海浪应按5,4.5中的规定执行 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11.1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11.1.1观测要素 11.1.1.1观测要素;海水温度、海水电导率和海水压力 14
GB/T14914.3一2021 11.1.1.2计算参数:实用盐度 11.1.2观测时次 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的观测时次,其循环工作时间间隔宜设定为1d、2d,3d,4d,5d 6d、7d或10d 11.1.3观测层 11.1.3.1 观测深度<150m时,测层之间的距离,即测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5 m 11.1.3.2150m<观测深度<300m时,测层之间的距离为10m 11.1.3.3300m<观测深度<1000m时,测层之间的距离为25 m 11.1.3.41000m<观测深度<2000m时,测层之间的距离为50 m 11.1.3.5观测深度>2000m时,测层之间的距离为100" m 11.1.4技术要求 11.1.4.1观测剖面数70个 观测深度2000m时,其最大允许误差为士50m 数据接收率>95% 剖面测量漂流浮标电导率传感器的常规清洗见附录Cc 11.1.4.4 11.1.5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观测方法 11.1.5.1 温盐深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在上浮阶段观测采样,采样间隔<6s,连续采样至浮出海面 11.1.5.2数据处理方法 11.1.5.2.1将连续测量数据按时间序列排序,剔除其中的压力反转数据和超出测量范围的数据,形成 按时间压力顺序排列的数据序列,按11.1.!确定的观测层,从时间压力数据序列中提出深度最接近的 测量层数据作为观测数据 11.1.5.2.2测量数据可参照附录D进行实时质量控制 11.1.5.2.3盐度按GB/T12763.22007附录A中的A.3电导率换算为盐度的方法计算 11.2海洋环境噪声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11.2.1观测要素 11.2.1.1海洋声学观测要素;海洋环境噪声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谱级 11.2.1.2海洋水文观测要素;海水温度、海水电导率和海水压力 11.2.1.3海洋声学现场计算参数: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声压谱级 11.2.2观测时次 海洋环境噪声剖面探测漂流浮标的观测时次按11.1.2中的规定执行 11.2.3技术要求 11.2.3.1观测剖面数>70个 11.2.3.2数据接收率>95% 15
GB/T14914.3一2021 11.2.3.3频率范围按9.4.1执行 11.2.3.4水听器(含放大器)按9.4.2执行 1.2.3.5数据采样率按9.4.3执行 11.2.4观测层 海洋环境噪声剖面探测的观测层,应根据业务需求按表6给出的观测层的深度选定 表6海洋环境噪声自主剖面探测的观测层深度 单位为米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4层 第5层 第6层 第7层 第8层 50 100 200 300 500 1000 1500 2000 1.2.5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11.2.5.1观测方法 海洋环境噪声自主剖面探测应在上浮过程中,在选定的观测层进行海洋环境噪声声压数据的采集 采集时间为2min一5min 1.2.5.2数据处理方法 海洋环境噪声自主剖面探测,应计算给定深度的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声压谱级L(f.),给定深度 的值参见表6,并将计算结果传送至岸站 16
GB/T14914.3一2021 附录 A 资料性) 十米处风速的换算方法 没有出现问题的地面风测量几乎不存在 水平地形难以满足,陆地上的大多数测风站都受到地形 效应或地表覆盖物的干扰 显而易见,风力数据的误差给用户带来问题,并且常常使数据变得无用 这一向题在数值预报模型 中尤其严重,数值预报模型倾向于分别分析风场和压力场 然而,表面风只有在代表大面积时才能用于 初始化 这意味着必须消除由于局部出现和/或非标准测量高度引起的误差 对于局部出现的风读数 <0.5m)和合理水平的位置进行合理质量的测量 不应试图纠正与区域平 的校正,只能在不大粗糙(e" 均数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测量 ,例如,深谷中的测风站,其中气流由不稳定效应所支配,对于本地预测 可能很重要,但不能用作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风 如果U是在高度处测量的风速,则修正后的风速U 在地形以上10m处,以粗糙度为二0,公 式(A.1)表示如下 60 " lnIn ln" Zs Zu 2a U =U.C.C (A.1 10 60 n -n ln 之, Ze Cua 式中: U 修正后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U 在高度、处测量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风速测量的高度,单位为米(m); C 气流畸变校正因数; 地形效应校正因数 -测量站上游地形的有效粗糙度长度,单位为米(m); 之0u 应用中的粗糙度长度(例如,数值预测模型中的网格盒值),单位为米(m. 之0 不同的校正项表示如下 气流畸变;校正因子C用于计算附近大物体的气流畸变 这对于建筑物、船只和海上平台的 a 风速计尤其重要 寻找C随风向变化的函数的最佳方法是在风洞中通过模型模拟(Mollo- Christensen和Sessholtz,1967) 也可以应用基于简单配置周围的潜在流的估计(wyngaard 1981;WMO,1984b) 对于独立桅杆顶部的测量,气流畸变可以忽略不计(Cp=1) 地形校正;这个校正考虑了测风站周围地形高度的影响 C是区域平均风速(在本地地形以 上10m处山脊和山谷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测风站测量的风速之比 例如,在山顶有测风站 的孤立山中,为了校正由山引起的增速,e 1,以便使结果只代表区域而不是山顶 对于平 坦地形.CT=1 对于孤立的丘陵和山脊,CT的估计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指导方针(Taylor和 l.ee,1984) 在更复杂的地形中,需要根据测风站周围地形的详细高度等高线图进行模型计算 Walmsley等人,1990) 这种计算相当复杂,但对于单个测风站只需要进行一次,并根据风向 导出一个可修正的C表 非标准测量高度:这种影响简单地包含在U 公式中,方法是假设对数模型与上游地形的粗糙 度长度二相结合 对于海上站点,这种降低到标准高度是重要的,但是那里的稳定性校正相 对较小,这证明了约简对数形式是有理的 d 粗糙度效应:上游的粗糙度效应以及表面障碍物的影响可以通过利用站点特定的有效粗糙度 17
GB/T14914.3一2021 长度=将风速对数模型外推到60m的高度以及通过利用应用所需的粗糙度长度怎 内插回 到10m来校正 粗糙度长度文应该代表测风站2km的迎面风,其值通常取决于风向 如果气流畸变和地形问题可以忽略或已被纠正,则应用c)和d)以及公式(A.l)对又=10m和Z小一 0.03m的风速进行校正 修正后的风速将与在当地虚拟测风站上测量的风速相当 这些风速完全符 气象组织要求的在开阔地形上10m). 合 用这种方式修正的风速称为潜在风速(wMO,2001) 在这 里有两点建议;首先,推断高度为60m不应被视为一个非常确定的值 40m80m之间的高度都是 可以接受的,60m相对于2km的取样量大约是合适的,怎代表取样量,并已证明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 果(wieringa,1986);其次,在10m一60m的高度范围内,风廓线中与稳定性有关的变化不能忽略,但 在公式(A.1)中,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向上和向下转换中的稳定性校正相抵消了 在wMO 2000)和wMO(2001)中给出了在操作环境中应用风速测量校正的一个实际例子 虽然大部分进行的 校正可以直接应用于测量,但是未调整(I级)数据和调整级)数据都将被传播 18
GB/T14914.3一2021 附录 B 资料性) 表层漂流浮标阻力面积比值 B.1计算方法 按公式(B.1)计算浮标阻力面积比值R CA R= (B.1 =C 式中: 浮标阻力面积比值; R 水帆的阻力系数 水帆迎流截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A 浮标外部结构中除水帆以外的其他零部件阻力系数; C 浮标外部结构组成中除水帆以外的其他零部件迎流截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A B.2浮标阻力面积比值估算示例 浮标由三部分组成,如图B.1所示,其尺寸及阻力面积估算如表B.1 上浮块 标体 系缆 水帆 表层漂流浮标的结构示意图 图B.1 19
GB/T14914.3一2021 表B.1浮标阻力面积比值估算示例 外形尺寸 截面积 阻力面积 序号 组成部分 阻力系数 阻力面积比值 cm cm Cm m 标体 60 660 924 上浮块 30×1o 300 420 2394 42.1 1.4 系缆 0.5×1500 750 1050 水帆 100×720 72000 100800 阻力系数c,和c的经验选取 B.3 长方体阻力系数c和c的经验值约为1.4,阻力面积比值R的经验值>40. 20
GB/T14914.3一2021 附录 C 资料性) 剖面测量漂流浮标电导率传感器的常规清洗 常规清洗 C.1 由于电导率传感器十分敏感,因此保证单元内部涂层的清洁非常重要 如果油、生物或其他物质污染 了电导率传感器的电极,将导致测量数值变低 为保证电导率传感器的清洁,在浮标布放前应对电导率传 感器进行常规清洗(即当电导率传感器电极没有可见的沉淀物或生长物时,可进行的冲洗和清洁》 清洗方法 C.2.1漂白剂清洗 使用漂白剂清洗电导率传感器可能附着的生物 将0.05%0.1%的漂白剂加热至40C,用注射 器和软管将漂白剂注人到传感器中,然后搅拌2min,最后用温暖干净的蒸僧水冲洗传感器5min或直 至冲洗干净为止 漂白剂为家用的洗衣粉 常用的漂白剂为4%~7%,即4%~7%的次氯酸钠溶液 在实际使用 中,采用0.05%0.1%的漂白剂冲洗 比如:取5%,即5%的次氯酸钠,按1:50的比例稀释后产生 0.1%的溶剂 C.2.2聚氧乙烯-8-辛基苯基谜清洗 聚氧乙烯-8-辛基苯基酵,即曲拉通,是一种温和,去离子的表面活性剂,它对去除设备表面和泵中 的油非常有效 将聚氧乙烯-8-辛基辈基酷加热至40C,用注射器和软管将其注人到传感器中,然后搅拌数次,在 传感器中,用该溶剂浸泡传感器保持1h,最后用温暖干净的蒸馏水冲洗5min或直至冲洗干净为止 21
GB/T14914.3一2021 附 录 D 资料性) 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垂直剖面实时质量控制校验程序 D.1 平台识别校验 浮标使用的发射机终端(PlatformTransmitterTermminal,PTT)编号应与国际气象组织(worlad 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给定的编号一致 D.2 观测日期校验 浮标观测数据的日期应不早于1997年1月1日,并且早于当前的校验日期(UTC时间 D.3定位数据校验 浮标观测站位的纬度范围为-90'90",经度范围为一180"180" D.4观测站位校验 浮标观测站位不应在陆地上,建议使用ETOPO5/TerrainBase基础地形文件 D.5漂移速度校验 浮标的漂移速度应不超过3m/s,否则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D.6观测数据范围校验 观测数据的范围,压力值>一0.05MPa,温度值为一2.5C40.0C,盐度值为2PsU~41.0PsU. 否则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D.7特殊海域观测数据范围校验 地中海观测数据的范围,温度值为10.0C40.0C,盐度值为2PsU40.0PsU 红海观测数据 的范围,温度值为21.7C40.0C 否则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D.8压力数据单调性校验 压力观测数据序列应是单调增加或减小的,否则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D.9尖峰校验 相邻的测量值之间不应有显著的不同 如出现显著的不同,则视为尖峰数据 本试验不考虑压力 差异,仅假设采样充分地再现温度和盐度随压力的变化 公式(D.1)的算法用于温度和盐度的垂直 分布 v--'-三" (D.1 式中 尖峰校验的测试值; V V 被校验的测量值; V、V -相邻的测量值 对于温度数据,当压力<5MPa,测试值超过6C;或当压力>5MPa时,测试值超过2C 对于盐 22
GB/T14914.3一2021 度数据,当压力<5MPa,测试值超过0.9PsU;或当压力>5MPa时,测试值超过0.3PsU 应标记为 出错数据 D.10梯度校验 该试验与尖峰试验的条件相同 梯度校验的测试值按公式(D.2)计算 V十V V D.2 式中 梯度校验的测试值 V V 被校验的测量值 V,V -相邻的测量值 对于温度数据,当压力<5MPa,测试值超过9.0C;或当压力>5MPa时,测试值超过3.0C 对 于盐度数据,当压力<5MPa,测试值超过1.5PsU;或当压力>5MPa时,测试值超过0.5PSU 应标 记为出错数据 D.11温度和盐度反转校验 对于温度数据,相邻深度之间的温差>10C;对于盐度数据,相邻深度之间的盐度差>5PsU 应 标记为出错数据 D.12密度反转校验 观测站位相邻深度的密度>0.03kg/m,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D.13盐度或温度传感器漂移校验 用以检测突发和显著的传感器漂移 计算最深至1MPa温度和盐度剖面数据的平均值,与以前良 好的剖面数据的平均值比较 如果盐度平均值的差>0.5PsU,温度平均值的差>1C,可标记为出错 数据 D.14冻结剖面校验 用于检测浮标反复再现相同的剖面测量数据偏差非常小) 两个剖面之间的典型差异是盐度相差 0.001PSU,温度相差0.01C 计算每个剖面0.5MPa层厚的平均值,导出温度和盐度剖面 获得平均温度和盐度分布之间的差 值的绝对值 找出温度和盐度剖面之间平均差异绝对值的最大值(T和S),最小值(T和Sm 和平均值(T和S) 当T,<0.3、T<0.001、T<0.02、S,<0.3,S <0.001,或S<0.004 时,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D.15最深压力校验 压力测量数据值<探测深度范围最大值的1.1倍 D.16Argos定位校验 对使用Argos系统获得位置数据的浮标,该试验可以代替试验5(漂移速度试验) 该试验通过分 析浮标在海面的浮标速度和Argos位置误差,识别在浮标周期的表面漂移期间收集的可疑的Argos位 置数据 该方法的细节可参见Naka samura等人(2008),“Argo浮标的质量控制方法”,JAMSTEC研究 开发报告,第7卷 23
GB/T14914.3一2021 D.17三电极CID传感器无泵校验 当三电极CTD测量传感器的海水泵关闭时,通过导电池的海水流量是不固定的,其测量数据可能 是不真实的,所以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D.18CID传感器近水面混合空气/水校验 -般情况下剖面测量一直延续到海面 因此在海面时,CTD测量传感器的导电池内有可能混合空 气,因此,其测量数据可能是不真实的,所以应标记为出错数据 24
GB/T14914.3一2021 参 考文 献 GB/T5265一2009声学水下噪声测量 [2]GB/T7408一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3幻 GB/T7965一2002声学水声换能器测量 [4]GB/T12460一20o6海祥数据应用记录格式 [5]GB/T12763.1一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 [6 GB/T18185一2014水文仪器可靠性技术要求 [刀 GB/T18214.l一2000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第1部分: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 设备性能标准、测试方法和要求的测试结果 [[8]GB/T23247一2009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 [9] GB/T30494一2014船舶和海上技术船用风向风速仪 [1o]HY/T071一2017 表层漂流浮标 [11 HIY/T0752005 海祥信息分类与代码 [12 HY/T0912005 极区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浮标 [13 HY/T0922015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 [14打]HY/T135一2010海床基海洋环境自动监测平台系统 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15 HIY/T1422011 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16HY/T143一2011 [17]HY/T207一2016海洋仪器设备产品与检测标准体系

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GB/T14914.3-2021

浮标潜标观测是一种通过利用浮标、潜标等设备对海洋水文、气象、波浪、海流等多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和传输的方法。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海洋观测工作中,成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针对浮标潜标观测的标准也得到了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就是《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GB/T14914.3-2021》。该标准的发布,将会对我国浮标潜标观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浮标、潜标等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参数;其次,该标准还规定了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该标准还对浮标、潜标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除此之外,该标准还针对不同类型的浮标、潜标设备,提出了相应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专业人士更加准确地获得海洋水文、气象、波浪、海流等信息,并为海洋工程、沿海防御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总之,随着《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GB/T14914.3-2021》标准的发布,我国的浮标潜标观测技术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期待着这种技术在未来的海洋观测中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的相关资料

和海洋观测规范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类似的标准

海洋观测规范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洋观测规范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洋观测规范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的编号:GB/T14914.4-2021。海洋观测规范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共有17页,发布于2022-07-01
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的编号:GB/T14914.6-2021。海洋观测规范第6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共有82页,发布于2022-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